CN113356459A - 一种卡式吊顶安装组件、吊顶结构及其安装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卡式吊顶安装组件、吊顶结构及其安装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356459A
CN113356459A CN202110689034.6A CN202110689034A CN113356459A CN 113356459 A CN113356459 A CN 113356459A CN 202110689034 A CN202110689034 A CN 202110689034A CN 113356459 A CN113356459 A CN 11335645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ceiling
mounting
board
install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68903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永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New Building Material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New Building Material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New Building Material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New Building Material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689034.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356459A/zh
Publication of CN1133564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5645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9/00Ceilings; Construction of ceilings, e.g. false ceilings; Ceiling construction with regard to insulation
    • E04B9/06Ceilings; Construction of ceilings, e.g. false ceilings; Ceiling construction with regard to insulation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supporting construction, e.g. cross section or material of framework member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9/00Ceilings; Construction of ceilings, e.g. false ceilings; Ceiling construction with regard to insulation
    • E04B9/06Ceilings; Construction of ceilings, e.g. false ceilings; Ceiling construction with regard to insulation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supporting construction, e.g. cross section or material of framework members
    • E04B9/12Connections between non-parallel members of the supporting construction
    • E04B9/16Connections between non-parallel members of the supporting construction the members lying in different plan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9/00Ceilings; Construction of ceilings, e.g. false ceilings; Ceiling construction with regard to insulation
    • E04B9/18Means for suspending the supporting construction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9/00Ceilings; Construction of ceilings, e.g. false ceilings; Ceiling construction with regard to insulation
    • E04B9/22Connection of slabs, panels, sheets or the like to the supporting construction
    • E04B9/24Connection of slabs, panels, sheets or the like to the supporting construction with the slabs, panels, sheets or the like positioned on the upperside of, or held against the underside of the horizontal flanges of the supporting construction or accessory means connected thereto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GSCAFFOLDING; FORMS; SHUTTERING; BUILDING IMPLEMENTS OR AIDS, OR THEIR USE; HANDLING BUILDING MATERIALS ON THE SITE; REPAIRING, BREAKING-UP OR OTHER WORK ON EXISTING BUILDINGS
    • E04G21/00Preparing, conveying, or working-up building materials or building elements in situ; Other devices or measures for constructional work
    • E04G21/14Conveying or assembling building elements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卡式吊顶安装组件、吊顶结构及其安装方法,涉及建筑装修技术领域,在保证吊顶板安装结构强度的同时,能够实现吊顶板的独立安装和拆卸,并且有利于安装组件的隐蔽。该卡式吊顶安装组件包括用于连接屋顶的安装龙骨、插卡件和搭接件;其中,安装龙骨包括第一顶板、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和第一安装板,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间隔固定于第一顶板的同一侧,以围设出插接槽,而第一安装板固定于第一侧板远离第一顶板的边缘,且第一安装板与第二侧板分别位于第一侧板的相对两侧;插卡件用于与吊顶板固定连接,且与插接槽插接固定;而搭接件也用于与吊顶板固定连接,且搭接于第一安装板上。本发明用于室内屋顶的装饰装修。

Description

一种卡式吊顶安装组件、吊顶结构及其安装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建筑装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卡式吊顶安装组件、吊顶结构及其安装方法。
背景技术
家装吊顶是家装中常见的环节,相关技术中,带有耐火及吸音功能的吊顶板材多采用石膏板、硅酸钙板、陶板、矿棉吸音板等材料。是现在常用的一种屋内顶壁的装修方式,通过选择不同吊顶板的装饰面,可以营造出丰富多彩的内饰顶部空间的艺术形象,是室内装饰的重要部分之一。
目前,带有表面装饰层的吊顶板在屋顶的顶壁表面进行安装时,吊顶板一般通过工字型或者倒T字型的卡件用于固定吊顶板的两侧。
但是,由于安装完成的吊顶板固定于相邻的卡件之间,若将吊顶板搭接于相邻的卡件之间,由于卡件的底面支撑,则会导致卡件的一部分裸露在吊顶板下表面之外,从而降低吊顶板的装饰效果。
若在吊顶板侧壁的中间位置设卡接槽,使得卡件的支撑底面插入相邻的两个吊顶板的卡接槽内,实现卡件的隐蔽卡接安装;卡槽的开设方案会降低装饰面板边缘固定位置的安装强度,并且若在现场开槽,则会大大降低装饰面板的现场安装效率,若在装饰面板的生产过程中加入开槽工序,同样会降低装饰面板的生产效率,并且不能实现吊顶板的独立安装或者拆卸。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卡式吊顶安装组件、吊顶结构及其安装方法,在保证吊顶板安装结构强度的同时,能够实现吊顶板的独立安装和拆卸,并且有利于安装组件的隐蔽。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卡式吊顶安装组件,包括用于连接屋顶的安装龙骨、插卡件和搭接件;其中,安装龙骨包括第一顶板、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和第一安装板,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间隔固定于第一顶板的同一侧,以围设出插接槽,而第一安装板固定于第一侧板远离第一顶板的边缘,且第一安装板与第二侧板分别位于第一侧板的相对两侧;插卡件用于与吊顶板固定连接,且与插接槽插接固定;而搭接件也用于与吊顶板固定连接,且搭接于第一安装板上。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卡式吊顶安装组件,能够实现吊顶板的独立安装和拆卸的操作,便于吊顶板的快速更换,并且方便吊顶板的与屋顶之间的内部空间的检修作业;同时,由于插卡件和搭接件之间可以通过钉装或者胶粘固定于吊顶板的内侧面,无需对吊顶板进行开槽处理,在保证吊顶板的安装结构强度的同时,由于卡式吊顶安装组件均位于吊顶板的内侧面,即吊顶板与屋顶之间的内部空间内,有利于安装组件的隐蔽,避免外漏影响吊顶板的装饰效果。
可选的,第一侧板与第一顶板垂直;
插卡件包括插接板和第二安装板,插接板的一端插入插接槽内,插接板的另一端垂直连接于第二安装板的一侧,且第二安装板的另一相对侧面用于贴合固定吊顶板。
可选的,沿安装龙骨的长度延伸方向,第二侧板远离第一顶板的部分朝向第一侧板凸起形成凸起结构;
沿插卡件的长度延伸方向,插接板形成与凸起结构对应卡接的凸筋,以阻止插接板脱离插接槽。
可选的,搭接件包括:
第三安装板;
搭接板,与第三安装板平行且间隔设置,搭接板搭接于安第一装板上;
过渡板,分别连接第三连接板和搭接板;
第三安装板远离搭接板的外侧面用于贴合固定吊顶板。
可选的,第三安装板远离搭接板的外侧面与第二安装板远离插接板的外侧面共面。
可选的,在凸起结构与凸筋卡接的情况下,第二安装板朝向凸筋的内侧面与第二侧板远离第一顶板的一端抵接。
可选的,卡式吊顶安装组件还包括:
吊挂杆,吊挂杆的一端用于连接屋顶;
吊挂件,吊挂杆的另一端与吊挂件的一端连接,用于调节吊挂件的高度,吊挂件的另一端具有吊钩;
主龙骨,吊装于吊钩上;
挂卡件,滑动搭接于主龙骨上,且与安装龙骨卡接固定,用于连接主龙骨与安装龙骨,且安装龙骨的长度延伸方向与主龙骨的长度延伸方向垂直。
可选的,挂卡件包括:
第二顶板;
两个第三侧板,间隔固定于第二顶板的同一侧,以围成搭接槽;
两个第一卡接部,分别由两个第三侧板远离第二顶板的边缘向搭接槽外弯折形成;
其中,主龙骨穿过插接槽;沿安装龙骨的长度延伸方向,第二顶板上间隔开设有多组卡接口,每组卡接口包括两个卡接口,每个挂卡件的两个第一卡接部分别与一组卡接口中的两个卡接口卡接。
可选的,挂卡件还包括第一延伸部、第二卡接部和第二延伸部;
每个第三侧板的部分区域沿搭接槽的长度方向向一侧延伸以形成第一延伸部,两个第一延伸部远离第二顶板的边缘分别向搭接槽内弯折以形成两个第二卡接部,第二卡接部与主龙骨远离第二顶板的侧面抵接;
每个第三侧板的部分区域沿搭接槽的长度方向向另一侧延伸以形成第二延伸部,第二延伸部远离第二顶板的边缘与第一顶板抵接。
第二方面,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吊顶结构,包括吊顶板和第一方面中的卡式吊顶安装组件,安装龙骨为多个,吊顶板用于朝向屋顶的内侧面的两边分别通过插卡件和搭接件与间隔的两个安装龙骨安装固定。
由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吊顶结构包括第一方面中的卡式吊顶安装组件,因此二者能够解决相同的技术问题,并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
可选的,相邻的两个吊顶板的相对侧壁相互贴合。
第三方面,本申请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用于第二方面中的吊顶结构的安装方法,该方法包括:
间隔安装多个安装龙骨;
在吊顶板的内侧面的一边安装插卡件,相对的另一边安装搭接件;
将一个吊顶板上的搭接件搭接于一个安装龙骨的第一安装板上,并将同一个吊顶板上的插卡件与另一个安装龙骨的插接槽插接固定。
由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吊顶结构的安装方法同样应用于第一方面的卡式吊顶安装组件和第二方面中的吊顶结构,也能产生相同的技术效果,解决相同的技术问题,此处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吊顶结构的整体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吊顶结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卡式吊顶安装组件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卡式吊顶安装组件用于吊装安装龙骨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卡式吊顶安装组件的一种安装龙骨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吊顶结构的一种对齐安装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卡式吊顶安装组件的安装龙骨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卡式吊顶安装组件的安装龙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卡式吊顶安装组件的插卡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卡式吊顶安装组件的搭接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卡式吊顶安装组件的挂卡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吊顶板的两边分别固定插卡件和搭接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吊顶结构的安装方法的一种流程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吊顶结构的安装方法的另一种流程图。
附图标记:
1-安装龙骨;11-第一顶板;12-第一侧板;13-第二侧板;131-第一垂直板;132-第一连接板;133-第二垂直板;134-第二连接板;135-翻边;14-第一安装板;141-支撑板;15-卡接口;2-插卡件;21-插接板;22-第二安装板;23-凸筋;3-搭接件;31-搭接板;32-第三安装板;33-过渡板;4-吊挂杆;5-吊挂件;51-吊钩;6-主龙骨;7-挂卡件;71-第二顶板;72-第三侧板;73-第一卡接部;74-第一延伸部;75-第二卡接部;76-第二延伸部;8-吊顶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由于设备精度或者安装误差的限制,绝对的平行或者垂直效果是难以达到的。在本申请中有关垂直、平行或者同向的描述并不是一个绝对的限定条件,而是表示可以在预设误差范围内实现垂直或者平行的结构设置,并达到相应的预设效果,如此,可以最大化的实现限定特征的技术效果,并使得对应技术方案便于实施,具有很高的可行性。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吊顶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吊顶板8和卡式吊顶安装组件。
图1为相邻的两个吊顶板8通过卡式吊顶安装组件进行安装的固定状态示意图,该卡式吊顶安装组件包括安装龙骨1、插卡件2和搭接件3;其中,插卡件2与安装龙骨1上的插接槽插接固定,在竖直方向上,由于重力的作用,搭接件3搭接于安装龙骨1上。
其中,安装龙骨1用于连接屋顶(图中未示出),可以直接与屋顶固定连接,也可以通过其他结构实现与屋顶的固定安装,继续参照图2,该安装龙骨1包括第一顶板11、第一侧板12、第二侧板13和第一安装板14。示例性的,可以通过膨胀螺栓或者胶将第一顶板11直接固定于屋顶。
第一侧板12与第二侧板13间隔固定于第一顶板11的同一侧,以围设出插接槽,用于插卡件2的插接固定。示例性的,第一侧板12和第二侧板13平行且垂直固定于第一顶板11的同一侧,围设出插接槽;第一侧板12与第一顶板11垂直固定,而第二侧板13与第一顶板11的夹角为锐角,且第二侧板13远离第一顶板11的边缘靠近第一侧板12以围设出插接槽;此外,还可以设置第一侧板12和第二侧板13与第一顶板11的夹角均为锐角,且远离第一顶板11的边缘相互靠近,以围设出插接槽。
而第一安装板14固定于第一侧板12远离第一顶板11的边缘,且第一安装板14与第二侧板13分别位于第一侧板12的相对两侧,用于支撑搭接件3,从而实现搭接件3的搭接固定。示例性的,第一安装板14与第一侧板12的夹角可以是锐角、直角或者钝角均可,优选的,如图2所示,设置第一安装板14与第一顶板11平行,在第一侧板12与第一顶板11垂直的情况下,第一安装板14与第一侧板12的夹角为直角,以便于搭接件3的搭接。
如图2和图6所示,插卡件2用于与吊顶板8固定连接,搭接件3同样用于与吊顶板8固定连接,其中,插卡件2与安装龙骨1的插接槽插接固定,搭接件3搭接于安装龙骨1的第一安装板14上,以实现吊顶板8与安装龙骨1可拆卸的安装固定。
该吊顶结构在应用时,每个吊顶板8可以通过插卡件2和/或搭接件3与一个安装龙骨1固定安装;此外,也可以通过插卡件2和搭接件3与间隔设置的两个安装龙骨1可拆卸安装。
本申请实施例的卡式吊顶安装组件在用于吊顶结构时,如图1所示,设置安装龙骨1为多个,如此,吊顶板8用于朝向屋顶的内侧面的两边分别通过插卡件2和搭接件3与间隔的两个安装龙骨1安装固定;其中,插卡件2或搭接件3与吊顶板8的固定连接,可以通过胶水粘接,也可以通过钉装方式实现插卡件2或搭接件3与吊顶板8的固定安装。
定义图3中所示的X方向和Y方向为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且两个方向水平延伸,屋顶即沿X方向和Y方向延伸。安装龙骨1的长度延伸方向为第一方向,固定安装龙骨1后,第一方向与Y方向相同,且长条状结构的两个安装龙骨1沿X方向间隔布置。通常,第一顶板11所在的平面同时平行X方向和Y方向,即水平方向,如此,定义垂直于第一顶板11的方向为Z方向,即竖直方向。
图1和图12中所示的吊顶结构中,吊顶板的8内侧面沿X方向的两边分别固定插卡件2和搭接件3,沿吊顶板8的Y方向,插卡件2和/或搭接件3可以为长条状结构,且长度与吊顶板8的长度相适应。
此外,也可以设置插卡件2和搭接件3的长度远小于吊顶板8Y方向的长度,此时,沿吊顶板8的Y方向间隔固定多个插卡件2和搭接件3,一般在靠近Y方向两端的位置分别固定一个插卡件2或者搭接件3。
吊顶板8在安装时,将插卡件2和搭接件3分别固定于吊顶板8的内侧面的两边,并间隔固定安装龙骨1。调整好相邻安装龙骨1的间距,使得相邻安装龙骨1的间距与吊顶板8在X方向上的尺寸适配。然后将吊顶板8的一边通过搭接件3搭接在一个安装龙骨1的第一安装板14上,最后将吊顶板8的另一边通过插卡件2插接固定于另一个安装龙骨1的插接槽内,从而完成吊顶板8的独立安装。如此重复,可以实现多个吊顶板8的独立依次安装。
在拆卸时,可以将任意吊顶板8连接的插卡件2至一个安装龙骨1的插接槽内拔出,随后沿X方向移动吊顶板8,以使搭接件3远离另一个安装龙骨1的第一安装板14,从而完成任意吊顶板8的拆卸。
如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卡式吊顶安装组件和吊顶结构,能够实现吊顶板8的独立安装和拆卸的操作,便于吊顶板8的快速更换,并且方便吊顶板8的与屋顶之间的内部空间的检修作业;同时,由于插卡件2和搭接件3之间可以通过钉装或者胶粘固定于吊顶板8的内侧面,无需对吊顶板8进行开槽处理,在保证吊顶板8的安装结构强度的同时,由于卡式吊顶安装组件均位于吊顶板8的内侧面,即吊顶板8与屋顶之间的内部空间内,有利于安装组件的隐蔽,避免外漏影响吊顶板8的装饰效果。
为了便于吊顶板8与屋顶的平行安装,如图2和图5所示,设置第一侧板12与第一顶板11垂直,一般的,安装固定的安装龙骨1的第一顶板11是与屋顶平行的。基于此,设置插卡件2包括插接板21和第二安装板22,插接板21的一端插入插接槽内,其中,插接板21用于朝向第一侧板12的外侧面与第一侧板12贴合,而插接板21的另一端垂直连接于第二安装板22的一侧,且第二安装板22的另一相对侧面用于贴合固定吊顶板8。
也就是说,在插卡件2与吊顶板8固定连接的情况下,与第二安装板22贴合固定的吊顶板8与插接板21分别位于第二安装板22的相对两侧,即第二安装板22的外侧面用于贴合吊顶板8,第二安装板22的内侧面垂直固定有插接板21,由于插接板21与第一侧板12贴合,在第一侧板12垂直于第一顶板11的情况下,第二安装板22与第一顶板11平行,有利于实现吊顶板8的平行安装。
其中对于插卡件2与插接槽的插接固定,可以通过摩擦力实现一定程度的插接固定,例如:设置插接板21的厚度大于或者等于第一侧板12与第二侧板13之间的最小间距,如此,通过第一侧板12将插接板21挤压贴合于第二侧板13上,通过摩擦力实现插接板21与插接槽之间的可拆卸的插接固定。
此外,插卡件2与插接槽的插接固定还可以通过卡接方式实现,如图2所示,沿安装龙骨1的长度延伸方向,第二侧板13远离第一顶板11的部分朝向第一侧板12凸起形成凸起结构(图中未示出);对应的,沿插卡件2的长度延伸方向,插接板21形成于凸起结构对应卡接的凸筋23,在插接板21插入插接槽内的情况下,凸筋23远离第一顶板11的一侧与凸起结构朝向第一顶板11的一侧对应卡接,通过卡接固定以进一步增加插卡件2与插接槽插接固定的牢固程度,以进一步阻止插接板21脱离插接槽。
通过设置凸起结构与第一侧板12之间的最小间距小于或者等于插接板21的厚度,有利于增加插接板21与插接槽之间插接固定的牢固程度。
其中,在插卡件2和搭接件3与安装龙骨1安装到位的情况下,如图3所示,插卡件2、搭接件3和安装龙骨1的长度延伸方向均与Y方向相同,对应的凸起结构和凸筋23的长度同样沿Y方向延伸。
在凸起结构与凸筋23卡接配合,以使插接板21固定于插接槽内的情况下,如图5和图6所示,第二安装板22朝向凸筋23的内侧面与第二侧板13远离第一顶板11的一端抵接,如此,插接固定于插接槽内的插卡件2在Z方向上无法上下继续移动,以保证插卡件2插接固定的稳定性。
示例性的,如图6和图7所示,沿垂直于第一顶板11的Z方向,第二侧板13远离第一顶板11的边缘向远离第一侧板12的方向弯折,以形成翻边135,其中,翻边135与第一顶板11相互平行,翻边135远离第一顶板11的外侧面即第一侧板12远离第一顶板11的端部,用于与插卡件2的第二安装板22的内侧面抵接贴合,以满足第二安装板22与第一顶板11的平行设置。
其中,如图7所示,第二侧板13包括端部依次连接的第一垂直板131、第一连接板132、第二垂直板133、第二连接板134和翻边135。第一垂直板131垂直连接于第一顶板11的一侧边缘,且与第一侧板12平行,第一连接板132的一端与第一垂直板131远离第一顶板11的一端连接,第一连接板132远离第一顶板11的另一端连接有与第一垂直板131平行的第二垂直板133,其中,第一连接板132与第一垂直板131的夹角为钝角且远离第一顶板11的一端靠近第一侧板12,以使第二垂直板133与第一侧板12同样平行,且间距小于或者等于插接板21的厚度;此外,第二连接板134与第二垂直板133的夹角为钝角且远离第一顶板11的一端远离第一侧板12,从而增加插接槽开口处的开口宽度,以便于插接板21的插接对位;第二连接板134远离第一顶板11的一端连接有翻边135,且第一连接板132、第一垂直板131和第二连接板134共同组成上述凸起结构。
吊顶板8的一边通过插卡件2的插接板21与一个安装龙骨1的插接槽插接固定,在重力作用下,吊顶板8的另一边通过搭接件3搭接于安装龙骨1的第一安装板14上;其中,搭接件3包括第三安装板32、过渡板33和搭接板31,如图2所示,搭接板31通过过渡板33与第三安装板32间隔的连接,以便于贴合吊顶板8的搭接件3的搭接安装及拆卸,搭接板31搭接于第一安装板14上,且第三安装板32远离搭接板31的外侧面用于贴合固定吊顶板8,通过搭接板31与第三安装板32的平行设置以及插卡件2的配合,有利于实现吊顶板8与第一顶板11的平行安装。
对于搭接件3而言,过渡板33的一端与搭接板31的一端连接,过渡板33的另一端与第三安装板32靠近搭接板31的一端连接,以形成Z字形结构;如图2所示,在固定有吊顶板8的情况下,为了便于搭接板31与第一安装板14的搭接和拆卸,设置过渡板33分别垂直搭接板31和第三安装板32,以形成直角的Z字形结构。
对于安装龙骨1,可以设置第一顶板11分别朝向第一侧板12和第二侧板13的两个相对边缘分别凸出于第一侧板12和第二侧板13设置;优选的,为了节省材料并优化加工工艺,如图.所示,设置第一侧板12和第二侧板13的边缘分别与第一顶板11的两个相对边缘连接,如此,便于安装龙骨1的一体冲压成型。
此外,如图2和图3所示,沿安装龙骨1的长度延伸方向,即Y方向,插接槽的垂直截面(平行于X方向和Z方向)是相同的。
通常情况向,多个安装龙骨1的第一顶板11共面设置,如此,只需保证每个安装龙骨1处固定的插卡件2的第二安装板22的外侧面与搭接件3的第三安装板32的外侧面共面,即可保证所有的第二安装板22和第三安装板32的外侧面均共面,以便于分别与第二安装板22的外侧面和第三安装板32的外侧面贴合的吊顶板8的装饰底面共面,从而保证吊顶板8的安装效果。
示例性的,沿Z方向(垂直于第一顶板11的方向),设置第一安装板14远离第一侧板12的外侧面与第一侧板12远离第一顶板11的端面(即翻边135远离第一顶板11的外侧面)共面,在第二安装板22与翻边135抵接贴合,且搭接板31与第一安装板14靠近第一顶板11的内侧面贴合搭接的情况下,设置第三安装板32远离第一顶板11的外侧面与第二安装板22的外侧面共面,从而实现贴合固定的吊顶板8的装饰底面共面。
此外,如图2和图5所示,沿X方向,吊顶板8的一端通常凸出于第三安装板32进行安装,即在Z方向上,吊顶板8与搭接板31之间形成用于容纳第一安装板14的空间;由于吊顶板8的另一端通过插卡件2进行安装或者拆卸的过程中,吊顶板8靠近搭接件3的一端会绕与第一安装板14的支撑位置进行转动,在此过程中,需要上述容纳第一安装板14的空间在Z方向上的间距大于第一安装板14的厚度。
基于此,沿Z方向,设置搭接板31远离第一顶板11的外侧面与第三安装板32的外侧面的垂直距离大于第一安装板14的厚度,同时设置第一安装板14的外侧面与第一顶板11的垂直距离小于翻边135的外侧面与第一顶板11的垂直距离,并且调整第一安装板14的外侧面与翻边135的外侧面的垂直间距大于或者等于5毫米以上,对应调整过渡板33在Z方向上的长度,以保证第二安装板22的外侧面与第三安装板32的外侧面共勉,如此,以便于吊顶板8的安装与拆卸。
其中,如图1和图7所示,在第一安装板14与第一侧板12的连接位置处,为了便于插接板21的与插接槽的插接对位,在此处通过设置倒角或者倒圆结构(图中未示出)用于连接第一侧板12和第一安装板14,在增加插接槽开口处的宽度的同时,通过倒角或者倒圆连接结构的设置,在吊顶板8安装或拆卸过程中,朝向屋顶的内侧面的搭接件3随着吊顶板8抬起或放下转动具有足够的转动空间,以便于吊顶板8的安装与拆卸。
此外,在搭接板31与第一安装板14贴合搭接的情况下,上述倒角或者倒圆的连接结构的设置,不便于搭接板31朝向第一侧板12的一端与第一侧板12的抵接接触;基于此,如图7所示,在第一安装板14远离第一侧板12的边缘朝向第一顶板11弯折延伸,以形成支撑板141,通过支撑板141的设置,以使搭接板31搭接于支撑板141远离第一安装板14的一端,与第一安装板14之间具有间隙,以避开第一安装板14与第一侧板12之间的倒角或者倒圆结构(图中未示出),有利于实现搭接板31与第一侧板12的抵接接触,以增加搭接件3的调节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增加搭接板31与支撑板141的接触面积,设置支撑板141垂直于第一安装板14,以使搭接板31与支撑板141远离第一安装板14的端面贴合接触;此外,还可以设置支撑板141与第一侧板12相互平行。
在第一安装板14包括支撑板141的情况下,需要对应调节过渡板33在Z方向上的长度,以使搭接板31搭接于支撑板141远离第一安装板14的一端的情况下,保证第三安装板32的外侧面与第二安装板22的外侧面的共面设置;对应的,为了避免支撑板141与第一安装板14连接位置影响吊顶板8的转动安装,同样设置支撑板141通过倒角或者倒圆结构与第一安装板14连接。
其中,对于安装龙骨1的固定安装,可以通过粘接或者钉装方式直接将第一顶板11与屋顶贴合安装,以实现安装龙骨1与屋顶的贴合安装;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由于屋顶对应的楼板的下侧表面通常不会是一个平整的平面,即与屋顶贴合固定的安装龙骨1的第一顶面通常不会处于一个平面上,及其影响吊顶板8的共面安装。
基于上述原因,如图3和图4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卡式吊顶安装组件还包括:
吊挂杆4,吊挂杆4可以是杆状结构或者条形结构,在此不做具体限制,该吊挂杆4的一端通过膨胀螺钉或者膨胀螺栓与屋顶连接。例如:该吊挂杆4为丝杆,沿Z方向,其上端通过拉爆膨胀管以及套设于拉爆膨胀管两端的螺母与顶部楼板的预设盲孔固定连接。
吊挂件5,吊挂杆4的另一端与吊挂件5的一端连接,通过连接位置,可以调节吊挂件5的高度。例如:可以将吊挂件5卡接于吊挂杆4的不同高度,此外,在吊挂杆4为丝杆的情况下,可以在丝杆的下端(远离屋顶的一端)依次设置螺母、吊挂件5以及螺母,通过吊挂件5两端的螺母的配合,可以将吊挂件5固定于丝杆上的任意位置,从而便于通过调节吊挂件5的高度来调节设置于吊挂件5上的主龙骨6的高度以及水平度。对应的,吊挂件5的另一端设有吊钩51,用于吊装主龙骨6。
主龙骨6,龙骨一般为长条状的槽型龙骨,吊装于吊钩51上。为了保证主龙骨6的稳定性以及水平程度,通常,将主龙骨6的两端分别吊装在至少两个水平高度一致的吊钩51上,而吊钩51的高度可以通过调整吊挂件5的高度进行调节,以便于主龙骨6的卡装和调平;示例性的,若主龙骨6具有较大的承重负荷,也可以通过三个、四个甚至更多的吊挂件5吊装龙骨。
挂卡件7,挂卡件7滑动搭接于主龙骨6上,且与安装龙骨1卡接固定,用于连接主龙骨6与安装龙骨1,由于主龙骨6可以通过调节吊挂件5的高度以使所有主龙骨6的上表面或者下表面均共面,因此,通过挂卡接与主龙骨6卡接连接的安装龙骨1的第一顶板11同样共面。
其中,安装龙骨1与主龙骨6均为长条状结构,且设置安装龙骨1的长度延伸方向与主龙骨6的长度延伸方向垂直,如此,在X方向上,可沿着主龙骨6的长度方向滑动挂卡件7,便于调整调整安装龙骨1之间的间距,以适配吊顶板8的宽度,有利于实现相邻吊顶板8之间的紧密安装,同时施工方便快捷,极大节约了施工时间。
对于相邻吊顶板8之间的紧密安装,如图2所示,设置相邻的两个吊顶板8的相对侧壁相互贴合,以实现吊顶板8之间的无缝安装。
示例性的,如图2和图5所示,在插卡件2的第二安装板22的端部与插接板21的端部垂直连接的情况下,即L形结构的插卡件2,在吊顶板8的内侧面安装插卡件2和搭接件3时,沿X方向,将插卡件2的第二安装板22的外侧面贴合固定于吊顶板8的一边,且使吊顶板8的侧壁与插接板21用于贴合第一侧板12的外侧面对齐,同时将搭接件3的第三安装板32的外侧面贴合固定于吊顶板8的另一边,且使吊顶板8的另一相对侧壁凸出于搭接板31远离过渡板33的端面,且沿X方向,吊顶板8的该侧侧壁与搭接板31远离过渡板33的端面之间的垂直间距大于或者等于第一侧板12的厚度。
如此,在安装多个吊顶板8后,在相邻吊顶板8之间的安装龙骨1处,两个吊顶板8的相对侧壁相互贴合,以实现吊顶板8之间近似无缝的安装效果,同时两个吊顶板8的贴合缝隙与第一侧板12朝向第二侧板13的内侧面共面,此时,搭接板31远离过渡板33的端面与第一侧板12的外侧面抵接或者仍然具有间距,不会影响吊顶板8之间的贴合安装。
此外,如图6所示,在插卡件2的插接板21的端部垂直连接第二安装板22用于朝向第一顶板11的内侧面,且搭接件3为直角Z形结构的情况下,即T形结构的插卡件2,在X方向上,定义第二安装板22用于靠近第三安装板32的第一端面(图中未示出)与插接板21用于贴合第一侧板12的外侧面的垂直距离为a,定义第一侧板12朝向第二侧板13的内侧面与第一安装板14远离第一侧板12的端面(也可以是支撑板141远离第一侧板12的侧面)的垂直距离为b,设置a=b。
此时,在吊顶板8的内侧面安装插卡件2和搭接件3时,沿X方向,将插卡件2的第二安装板22的外侧面贴合固定于吊顶板8的一边,且使吊顶板8的侧壁与第二安装板22的第一端面对齐,同时将搭接件3的第三安装板32的外侧面贴合固定于吊顶板8的另一边,且使吊顶板8的另一相对侧壁与过渡板33用于朝向第一侧板12的侧面(即第三安装板32靠近过渡板33的端面)对齐。
如此,在安装多个吊顶板8后,在相邻吊顶板8之间的安装龙骨1处,两个吊顶板8的相对侧壁相互贴合,以实现吊顶板8之间近似无缝的安装效果,同时两个吊顶板8的贴合缝隙与第一安装板14远离第一侧板12的端面(也可以是支撑板141远离第一侧板12的侧面)共面,此时,安装龙骨1的正下方仅有固定插卡件2的吊顶板8。
通过上述两种方案,在实现多个吊顶板8之间的最小间隙安装,即贴合安装的同时,安装过程无需精确测量的操作流程,仅仅通过对齐的操作工序,即可实现吊顶板8的快速高效施工,并且保证安装尺寸的精确,具有较好的装饰效果,并且还便于每块吊顶板8的单独更换,拆卸检修方便,且可重复使用。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主龙骨6与吊钩51的吊装配合,如图4所示,在吊钩51的上部开口处设有限位部(图中未示出),在吊装主龙骨6时,沿Z方向(即竖直方向),可以设置主龙骨6的下表面与吊钩51的底面贴合,并使主龙骨6的上表面与限位部接触抵接,以限定主龙骨6在Z方向上的上下移动。由于吊挂件5是通过上下两端的两个螺母进行固定的,因此在Z方向上不会移动。
在吊顶板8与插卡件2和搭接件3的对位安装之后,通过滑动搭接于主龙骨6上的挂卡件7,在连接安装龙骨1和主龙骨6的同时,还便于调节间隔设置的安装龙骨1之间的间距,同样有利于实现吊顶板8的快速高效施工,并且保证安装尺寸的精确。如图3和图4所示,该挂卡件7包括第二顶板71、两个第三侧板72和两个第一卡接部73。
其中,两个第三侧板72间隔固定于第二顶板71的同一侧,如图11所示,以围成搭接槽,如此,沿Z方向,可以将第二顶板71搭接于主龙骨6的上侧面,以使主龙骨6穿过搭接槽,而两个第三侧板72分别与主龙骨6的两侧限位接触,以避免挂卡件7在Y方向上的晃动,结构简单。
此外,也可以在两个相对的第三侧板72上分别开设与主龙骨6的截面形状相同的通孔,通过将主龙骨6穿过两个第三侧板72上的通孔,以实现挂卡件7与主龙骨6的滑动搭接
在卡接安装龙骨1时,同样参照图4,沿Y方向,两个第一卡接部73分别由两个第三侧板72远离第二顶板71的边缘向搭接槽外弯折形成;对应的,如图3和图8所示,沿安装龙骨1的长度延伸方向(即Y方向),在第二顶板71上间隔开设有多组卡接口15,每组卡接口15包括两个卡接口15,如此,每个挂卡件7的两个第一卡接部73分别插入对应的一组卡接口15内,并与其中的两个卡接口15卡接,以实现挂卡件7与安装龙骨1的卡接固定。
对于第一卡接部73与对应连接的第三侧板72之间的夹角,可以是直角,也可以是锐角;如图11所示,优选的,设置第一卡接部73与对应连接的第三侧板72之间的夹角为锐角,以便于第一卡接部73插入每组对应的卡接口15内。其中,还可以设置第一卡接部73朝向搭接槽内弯折形成,同样可以用于与每组的两个卡接口15的卡接。
继续参照图3,设置两个第三侧板72均垂直于第二顶板71且平行设置,对于每组中沿Y方向分布的两个卡接口15,同样沿Y方向,设置两个卡接口15的两个相对远离的边缘之间的间距等于两个第三侧板72之间的距离,如此,在第一卡接部73与第一顶板11上的一组卡接口15卡接后,两个第三侧板72分别与两个卡接口15的两个相对远离的边缘抵接,以限定安装龙骨1在Y方向的前后晃动。
此外,挂卡件7还包括第一延伸部74和第二卡接部75,用于限定挂卡件7在Z方向上相对于主龙骨6的上下移动,如图3所示,每个第三侧板72的部分区域沿搭接槽的长度方向(即X方向)向一侧延伸以形成第一延伸部74,两个第一延伸部74远离第二顶板71的边缘分别向搭接槽内弯折以形成两个第二卡接部75,第二卡接部75与主龙骨6远离第二顶板71的侧面抵接;如此,在Z方向上,通过第二顶板71和第二卡接部75的上下限位,用于阻止主龙骨6与挂卡件7之间的上下移动,主要是阻止挂卡件7受力向上移动。
同样的,挂卡件7还包括第二延伸部76,用于限定安装龙骨1在Z方向上相对于挂卡件7的上下移动,如图3所示,每个第三侧板72的部分区域沿搭接槽的长度方向(即X方向)向另一侧延伸以形成第二延伸部76,其中,对于每个第三侧板72而言,沿X方向,第二延伸部76与第一延伸部74分别位于第三侧板72的相对两个边缘,第二延伸部76远离第二顶板71的边缘与第一顶板11抵接;如此,在Z方向上,通过第一卡接部73和第二延伸部76对于第一顶板11的上下限位,用于阻止安装龙骨1与挂卡件7之间的上下移动。
其中,为了使得挂卡件7与主龙骨6和安装龙骨1之间限位卡接受力的均匀性,如图11所示,沿X方向,每个挂卡件7上的两个第三侧板72上的第一延伸部74和第二延伸部76错位设置,也就是说,对于每个挂卡件7,其中一个第三侧板72靠近第一安装板14的一侧设有第二延伸部76,相对的另一侧设有第一延伸部74和第二卡接部75,另一个第三侧板72靠近第一安装板14的一侧设有第一延伸部74和第二卡接部75,相对的另一侧设有地二延伸部。
如此,对于挂卡件7而言,沿X方向上,挂卡件7的两侧均通过第二卡接部75与主龙骨6的下侧面抵接,同样的,挂卡件7的两侧还通过第二延伸部76与第一顶板11的上侧面抵接,在实现Z方向上的位置限定的同时,受力均匀。
通过上述实施例的设置,对于吊装完成后的多个安装龙骨1,在X方向上,通过在主龙骨6上滑动对应的挂卡件7,可以调节安装龙骨1之间的间距,非常方便;并且在Z方向上,通过挂卡件7等结构的限位,安装龙骨1不会上下移动,以便于插卡件2与安装龙骨1的插接固定与拆卸。
如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吊顶结构在起始和收尾处,通过调整安装龙骨1的位置,以及挂卡件7和搭接件3与吊顶板8在X方向侧壁的相对位置,以在Z方向上使得吊顶板8完全遮挡主龙骨6,有利于吊顶板8在起始和收尾处与两侧侧墙的贴合安装,从而实现屋顶吊顶板8的整体贴合无缝安装结构。
其中,对于插卡件2和搭接件3与吊顶板8的固定连接,可以直接将第二安装板22和第三安装板32的外侧面与吊顶板8用于朝向屋顶的内侧面粘接贴合;此外,如图9所示,沿插卡件2的长度延伸方向,在第二安装板22上开设有多个通孔,用于钉装第二安装板22和吊顶板8;如图10所示,沿搭接件3的长度延伸方向,在第三安装板32上同样开设有多个通孔,用于钉装第三安装板32和吊顶板8。
在一些实施例中,吊挂件5、主龙骨6、挂卡件7、安装龙骨1、插卡件2和搭接件3的材质可以为金属、塑料或木塑中的任一种;而吊顶板8可以是带有装饰面的石膏板、硅酸钙板、水泥板、木质板、木塑板的任意装饰板材。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上述吊顶结构的安装方法,如图13所示,该安装方法包括:
步骤S100:间隔安装多个安装龙骨1。
示例性的,可以将安装龙骨1的第一顶板11与屋顶直接贴合安装,且使多个安装龙骨1之间均匀且间隔设置;此外,还可以通过吊装结构连接安装龙骨1和屋顶,以使安装龙骨1在X方向上是可以调节移动的,以便于调节相邻安装龙骨1之间的间距。
步骤S200:在吊顶板8用于朝向屋顶的内侧面的一边安装插卡件2,相对的另一边安装搭接件3。
示例性的,插卡件2的数量至少为一个,搭接件3的数量同样至少为一个,将一个插卡件2固定在吊顶板8的内侧面的一边,在吊顶板8的内侧面相对的另一边缘固定搭接件3。
如图3和图5所示,在插卡件2的第二安装板22的端部与插接板21的端部垂直连接的情况下,即L形结构的插卡件2,将插卡件2的第二安装板22的外侧面贴合固定于吊顶板8的一边,且使吊顶板8的侧壁与插接板21用于贴合第一侧板12的外侧面对齐,同时将搭接件3的第三安装板32的外侧面贴合固定于吊顶板8的另一边,且使吊顶板8的另一相对侧壁凸出于搭接板31远离过渡板33的端面,且沿X方向,吊顶板8的该侧侧壁与搭接板31远离过渡板33的端面之间的垂直间距大于或者等于第一侧板12的厚度。
此外,如图6所示,在插卡件2的插接板21的端部垂直连接第二安装板22用于朝向第一顶板11的内侧面,且搭接件3为直角Z形结构的情况下,即T形结构的插卡件2,在X方向上,定义第二安装板22用于靠近第一安装板14的第一端面(图中未示出)与插接板21用于贴合第一侧板12的外侧面的垂直距离为a,定义第一侧板12朝向第二侧板13的内侧面与第一安装板14远离第一侧板12的端面(也可以是支撑板141远离第一侧板12的侧面)的垂直距离为b,设置a=b。
此时,在吊顶板8的内侧面安装插卡件2和搭接件3时,沿X方向,将插卡件2的第二安装板22的外侧面贴合固定于吊顶板8的一边,且使吊顶板8的侧壁与第二安装板22的第一端面对齐,同时将搭接件3的第三安装板32的外侧面贴合固定于吊顶板8的另一边,且使吊顶板8的另一相对侧壁与过渡板33用于朝向第一侧板12的侧面(即第三安装板32靠近过渡板33的端面)对齐。
通过上述两种实施例,在无需精确测量的情况下,均有利于实现相邻装饰板之间的无缝贴合安装,方便快捷。
需要说明的是,步骤S100和步骤S200的顺序是可以相互调换的。
步骤S300:将一个吊顶板8上的搭接件3搭接于一个安装龙骨1的第一安装板14上,并将同一个吊顶板8上的插卡件2与另一个安装龙骨1的插接槽插接固定。
通过步骤S300,以完成吊顶板8与安装龙骨1之间的可拆卸安装,在吊顶板8为多个的情况下,重复步骤S300,将所有的吊顶板8都安装在对应相邻的安装龙骨1上,进而完成房屋顶部吊顶板8的装饰工程。
示例性的,由于插卡件2与搭接件3和安装龙骨1的配合设置,在将插卡件2插入安装龙骨1的插接槽内以使第二安装板22与翻边135抵接接触,并且将搭接件3搭接至第一安装板14或者支撑板141上时,由于所有安装龙骨1的第一顶板11均共面,因此,所有的第三安装板32的外侧面和第二安装板22的外侧面也共面,从而实现所有吊顶板8的装饰底面均处于同一平面内,保证了吊顶板8的装饰安装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吊顶结构的安装方法通过上述吊顶结构对吊顶板8进行安装固定,因此具有相同的技术效果,能够解决相同的技术问题,此处不再赘述。
对于步骤S100,在间隔安装多个安装龙骨1时,如图2和图14所示,在卡式吊顶安装组件还包括吊挂杆4、吊挂件5、主龙骨6和挂卡件7的情况下,间隔安装多个安装龙骨1的步骤包括:
S101:将吊挂件5通过吊挂杆4与屋顶固定连接。
示例性的,吊挂杆4可以是杆状结构或者条形结构。若吊挂杆4为丝杆,沿Z方向,其上端通过拉爆膨胀管以及套设于拉爆膨胀管两端的螺母与顶部楼板的预设盲孔固定连接;在丝杆的下端(远离屋顶的一端)依次设置螺母、吊挂件5以及螺母,通过吊挂件5两端的螺母的配合,可以将吊挂件5固定于丝杆上的任意位置,从而便于通过调节吊挂件5的高度来调节设置于吊挂件5上的主龙骨6的高度以及水平度。
S102:在每个主龙骨6上穿设多个挂卡件7。
示例性的,滑动搭接于主龙骨6上的挂卡件7用于卡接固定安装龙骨1,以使安装龙骨1与主龙骨6垂直设置,便于相邻安装龙骨1之间间距的调节。其中,步骤S101和步骤S102之间没有严格的先后顺序,是可以进行调换的。
S103:通过吊挂件5将至少两个主龙骨6间隔的吊挂于屋顶。
示例性的,吊挂件5包括吊钩51,通过至少两个吊挂件5的吊钩51,在Z方向上重力的作用下,以吊装主龙骨6,并且通过调节吊挂件5的高度,可以使所有的主龙骨6水平且共面;一般的,可以设置间隔的两个主龙骨6相互平行,以便于安装龙骨1通过挂卡件7与主龙骨6的卡接安装。
S104:通过至少两个主龙骨6上穿设的挂卡件7卡接固定同一个安装龙骨1。
示例性的,多个主龙骨6沿Y方向间隔设置,在Y方向上,每个主龙骨6上的一个挂卡件7卡接固定同一个安装龙骨1,以实现安装龙骨1与主龙骨6的垂直安装,由于主龙骨6可以调整处于同一水平面上,因此,垂直安装的所有安装龙骨1的第一顶板11处于同一水平面内,便于吊顶板8的共面设置;同时,由于挂卡件7可以沿主龙骨6的长度方向滑动,即相邻安装龙骨1之间的间距调节非常方便,便于吊顶板8之间的无缝贴合安装。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所述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2)

1.一种卡式吊顶安装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安装龙骨,用于连接屋顶,包括:
第一顶板;
第一侧板;
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间隔固定于所述第一顶板的同一侧,以围设出插接槽;
第一安装板,固定于所述第一侧板远离所述第一顶板的边缘,且所述第一安装板与所述第二侧板分别位于所述第一侧板的相对两侧;
插卡件,用于与吊顶板固定连接,且与所述插接槽插接固定;
搭接件,用于与吊顶板固定连接,且搭接于第一安装板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式吊顶安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一顶板垂直;
所述插卡件包括插接板和第二安装板,所述插接板的一端插入所述插接槽内,所述插接板的另一端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二安装板的一侧,且所述第二安装板的另一相对侧面用于贴合固定吊顶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卡式吊顶安装组件,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安装龙骨的长度延伸方向,所述第二侧板远离所述第一顶板的部分朝向所述第一侧板凸起形成凸起结构;
沿所述插卡件的长度延伸方向,所述插接板形成与所述凸起结构对应卡接的凸筋,以阻止所述插接板脱离所述插接槽。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卡式吊顶安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搭接件包括:
第三安装板;
搭接板,与所述第三安装板平行且间隔设置,所述搭接板搭接于所述安第一装板上;
过渡板,分别连接所述第三连接板和所述搭接板;
所述第三安装板远离所述搭接板的外侧面用于贴合固定吊顶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卡式吊顶安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安装板远离所述搭接板的外侧面与所述第二安装板远离所述插接板的外侧面共面。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卡式吊顶安装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凸起结构与所述凸筋卡接的情况下,所述第二安装板朝向所述凸筋的内侧面与所述第二侧板远离所述第一顶板的一端抵接。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卡式吊顶安装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吊挂杆,所述吊挂杆的一端用于连接屋顶;
吊挂件,所述吊挂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吊挂件的一端连接,用于调节吊挂件的高度,所述吊挂件的另一端具有吊钩;
主龙骨,吊装于所述吊钩上;
挂卡件,滑动搭接于所述主龙骨上,且与所述安装龙骨卡接固定,用于连接所述主龙骨与所述安装龙骨,且所述安装龙骨的长度延伸方向与所述主龙骨的长度延伸方向垂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卡式吊顶安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挂卡件包括:
第二顶板;
两个第三侧板,间隔固定于所述第二顶板的同一侧,以围成搭接槽;
两个第一卡接部,分别由两个所述第三侧板远离所述第二顶板的边缘向所述搭接槽外弯折形成;
其中,所述主龙骨穿过所述搭接槽;沿所述安装龙骨的长度延伸方向,所述第二顶板上间隔开设有多组卡接口,每组所述卡接口包括两个所述卡接口,每个所述挂卡件的两个第一卡接部分别与一组所述卡接口中的两个所述卡接口卡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卡式吊顶安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挂卡件还包括第一延伸部、第二卡接部和第二延伸部;
每个所述第三侧板的部分区域沿所述搭接槽的长度方向向一侧延伸以形成所述第一延伸部,两个所述第一延伸部远离所述第二顶板的边缘分别向所述搭接槽内弯折以形成两个所述第二卡接部,所述第二卡接部与所述主龙骨远离所述第二顶板的侧面抵接;
每个所述第三侧板的部分区域沿所述搭接槽的长度方向向另一侧延伸以形成所述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二延伸部远离所述第二顶板的边缘与所述第一顶板抵接。
10.一种吊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吊顶板和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卡式吊顶安装组件,所述安装龙骨为多个,所述吊顶板用于朝向屋顶的内侧面的两边分别通过插卡件和搭接件与间隔的两个安装龙骨安装固定。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吊顶结构,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个所述吊顶板的相对侧壁相互贴合。
12.一种用于如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吊顶结构的安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间隔安装多个所述安装龙骨;
在所述吊顶板的内侧面的一边安装插卡件,相对的另一边安装搭接件;
将一个所述吊顶板上的所述搭接件搭接于一个所述安装龙骨的所述第一安装板上,并将同一个所述吊顶板上的所述插卡件与另一个所述安装龙骨的所述插接槽插接固定。
CN202110689034.6A 2021-06-21 2021-06-21 一种卡式吊顶安装组件、吊顶结构及其安装方法 Pending CN11335645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689034.6A CN113356459A (zh) 2021-06-21 2021-06-21 一种卡式吊顶安装组件、吊顶结构及其安装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689034.6A CN113356459A (zh) 2021-06-21 2021-06-21 一种卡式吊顶安装组件、吊顶结构及其安装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356459A true CN113356459A (zh) 2021-09-07

Family

ID=775355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689034.6A Pending CN113356459A (zh) 2021-06-21 2021-06-21 一种卡式吊顶安装组件、吊顶结构及其安装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356459A (zh)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4152055U (zh) * 2014-09-02 2015-02-11 汤溪蔚 一种挂搭式天花系统
CN209509297U (zh) * 2018-09-17 2019-10-18 北京城建深港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插接固定饰面板的装配式吊顶
CN110424616A (zh) * 2019-07-30 2019-11-08 北新集团建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吊顶装饰板竖向安装组件及其安装方法
CN110424618A (zh) * 2019-07-30 2019-11-08 北新集团建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装配式吊顶结构及其安装方法
CN110424617A (zh) * 2019-07-30 2019-11-08 北新集团建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装配式吊顶结构及其安装方法
CN110469037A (zh) * 2019-07-30 2019-11-19 北新集团建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贴面吊顶构件及其安装方法
CN111005488A (zh) * 2019-12-30 2020-04-14 浙江亚厦装饰股份有限公司 吊顶组件及装配式吊顶
CN210597834U (zh) * 2019-07-30 2020-05-22 北新集团建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装配式吊顶结构
CN211523728U (zh) * 2019-11-25 2020-09-18 浙江亚厦装饰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铝扣板式覆膜玻镁板吊顶板结构
CN112962858A (zh) * 2021-02-19 2021-06-15 深圳市千福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天花板吊顶快捷安装结构及天花板吊顶安装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4152055U (zh) * 2014-09-02 2015-02-11 汤溪蔚 一种挂搭式天花系统
CN209509297U (zh) * 2018-09-17 2019-10-18 北京城建深港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插接固定饰面板的装配式吊顶
CN110424616A (zh) * 2019-07-30 2019-11-08 北新集团建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吊顶装饰板竖向安装组件及其安装方法
CN110424618A (zh) * 2019-07-30 2019-11-08 北新集团建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装配式吊顶结构及其安装方法
CN110424617A (zh) * 2019-07-30 2019-11-08 北新集团建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装配式吊顶结构及其安装方法
CN110469037A (zh) * 2019-07-30 2019-11-19 北新集团建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贴面吊顶构件及其安装方法
CN210597834U (zh) * 2019-07-30 2020-05-22 北新集团建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装配式吊顶结构
CN211523728U (zh) * 2019-11-25 2020-09-18 浙江亚厦装饰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铝扣板式覆膜玻镁板吊顶板结构
CN111005488A (zh) * 2019-12-30 2020-04-14 浙江亚厦装饰股份有限公司 吊顶组件及装配式吊顶
CN112962858A (zh) * 2021-02-19 2021-06-15 深圳市千福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天花板吊顶快捷安装结构及天花板吊顶安装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424618A (zh) 一种装配式吊顶结构及其安装方法
CN110424664B (zh) 一种墙体装饰板组件及墙体装饰板安装方法
CN210597834U (zh) 一种装配式吊顶结构
CN210597835U (zh) 一种吊顶装饰板竖向安装组件
CN210597968U (zh) 一种墙体装饰板组件
CN108049592B (zh) 地面铺装底座、铺装组件及铺装方法
CN113137028A (zh) 一种装配式装修通用龙骨系统及其安装方法
CN110424665A (zh) 一种墙体装饰板组件及墙体装饰板安装方法
CN113356459A (zh) 一种卡式吊顶安装组件、吊顶结构及其安装方法
CN113356454A (zh) 一种吊顶的搭挂组件、吊顶结构及其安装方法
CN113356455B (zh) 一种吊顶安装组件、吊顶结构及其安装方法
CN211257654U (zh) 一种墙体装饰板组件
CN112049310A (zh) 一种吊顶连接构件及安装方法
CN113431244A (zh) 一种可调式吊顶安装组件、吊顶结构及其安装方法
CN210597833U (zh) 一种装配式吊顶结构
CN113431250A (zh) 一种独立拆装吊顶组件、吊顶结构及其安装方法
CN210049468U (zh) 快装墙体天花收口构件以及吊顶结构
CN115182537A (zh) 一种金属复合墙板的安装结构及施工方法
CN111962791A (zh) 一种墙面挂装阳角系统
CN212715578U (zh) 一种幕墙铺设结构
CN113445657A (zh) 吊顶安装组件及其加工方法、吊顶结构及其安装方法
CN113356458B (zh) 吊顶构件及吊顶板的安装方法
CN215167414U (zh) 一种墙面医疗洁净板系统
CN215330864U (zh) 吊顶板卡装组件及调平件
CN220203150U (zh) 一种u形饰面板的安装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907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