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348570B - 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348570B
CN113348570B CN202180001858.8A CN202180001858A CN113348570B CN 113348570 B CN113348570 B CN 113348570B CN 202180001858 A CN202180001858 A CN 202180001858A CN 113348570 B CN113348570 B CN 11334857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ctive material
positive
positive electrode
current collector
thickne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0185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348570A (zh
Inventor
刘胜奇
蔡小虎
王可飞
张青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de Amperex Technology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de Amperex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de Amperex Technology Ltd filed Critical Ningde Amperex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142103.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548251A/zh
Publication of CN1133485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485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3485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4857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62Composites
    • H01M4/366Composites as layered produ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1Electrodes based on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or on mixtures of oxides or hydroxides, e.g. LiCoOx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9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4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 H01M4/52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nickel, cobalt or iron
    • H01M4/525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nickel, cobalt or iron of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containing iron, cobalt or nickel for inserting or intercalating light metals, e.g. LiNiO2, LiCoO2 or LiCoOxF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1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e.g. porosity, surface area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6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polarity
    • H01M2004/028Positive electrod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Abstract

提供一种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电化学装置包括正极,正极包括集流体(2)和包括正极活性材料的膜片层,膜片层设置在集流体的至少一个表面上,正极活性材料包括一次颗粒和/或二次颗粒(1);当正极活性材料中的一次颗粒(1)基于正极活性材料的质量百分含量A满足20%≤A≤100%时,膜片层、正极活性材料、集流体(2)之间满足:Dl≥Dv99‑Dc;当正极活性材料中的一次颗粒(1)基于正极活性材料的质量百分含量A’满足0≤A’<20%,膜片层、正极活性材料、集流体之间满足:Dl≥1.1Dv99。电子装置包括电化学装置。电化学装置能够改善极片外观并兼具快充电性能、存储性能和循环性能。

Description

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电化学装置,例如锂离子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低维护、自放电率低、工作温度范围宽、长循环寿命、无记忆效应、工作电压稳定和环境友好等特性被广泛用于智能产品(包括手机、笔记本、相机等电子产品)、电动工具和电动汽车等领域。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市场需求的多样性,人们对电化学装置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快充性能。
然而,在提高锂离子电池快充性能的时候,锂离子电池的其他性能,例如存储性能、循环性能,却下降了,为此,急需一种在提高锂离子电池快充性能的同时不降低其存储性能、循环性能的技术方案。
发明内容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化学装置,包括正极,所述正极包括集流体和包括正极活性材料的膜片层,所述膜片层设置在所述集流体的至少一个表面上,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包括一次颗粒和/或二次颗粒;当所述正极活性材料中的一次颗粒基于正极活性材料的质量百分含量A满足20%≤A≤100%时,所述膜片层、正极活性材料、集流体之间满足:Dl≥Dv99-Dc;当所述正极活性材料中的一次颗粒基于正极活性材料的质量百分含量A’满足0≤A’<20%,所述膜片层、正极活性材料、集流体之间满足:Dl≥1.1Dv99;其中,Dl为膜片层的厚度,Dc为集流体的厚度,Dv99为正极活性材料累计体积百分数达到99%时所对应的粒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膜片层厚度Dl与所述集流体厚度Dc关系满足:0.05≤Dl/Dc≤3.75。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膜片层的厚度Dl为1μm至30μm。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集流体的厚度Dc为4μm至20μm。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正极活性材料的粒径Dv99为5μm至48μm。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膜片层的压实密度为2g/dm3至4.3g/dm3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集流体包括空白区和覆盖区;所述空白区为所述集流体上未覆盖膜片层的区域,所述空白区的粗糙度为500mm-1至2000mm-1;所述覆盖区为所述集流体上覆盖膜片层的区域,所述覆盖区的粗糙度为1500mm-1至8000mm-1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化学装置还包括电解液,所述电解液包括醚二腈化合物;基于电解液的总质量,所述醚二腈化合物的质量百分含量为0.01%至15%。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解液的电导率大于等于7mS/cm。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装置,所述电子装置包括本申请前述的电化学装置。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以下有益的效果:本申请同时考虑了一次颗粒和二次颗粒的不同的结构特征,并且将正极膜片层、正极活性材料和正极集流体的尺寸设计为满足特定的关系,当其适用于快充电池中,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快充电池使用过程中的风险,不容易在冷压时出现被颗粒压碎的情形,可改善极片外观并兼具快充电性能、存储性能和循环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当正极活性材料为一次颗粒时,经冷压后一次颗粒与集流体之间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2为当正极活性材料为二次颗粒时,经冷压后二次颗粒与集流体之间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为:1-正极活性材料颗粒,2-正极集流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充分地说明示例性实施例,不过,这些示例性实施例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实施,并且,不应被解释为局限于本申请所阐述的这些实施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在于使本申请公开彻底和完整,以及将本申请的范围充分地传达给本领域所属技术人员。
(电化学装置)
本申请的电化学装置例如为一次电池、二次电池、燃料电池、太阳能电池或电容器。二次电池例如为锂二次电池,锂二次电池包含但不限于锂金属二次电池、锂离子二次电池、锂聚合物二次电池或锂离子聚合物二次电池。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化学装置包含正极、负极和隔离膜。
[正极]
正极包括正极集流体和正极膜片层,所述正极膜片层设置在所述正极集流体的至少一个表面上,所述正极膜片层包括正极活性材料,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包括一次颗粒和/或二次颗粒。
在本申请中,术语“一次颗粒”为单一晶粒的活性材料颗粒,两个及以上的一次颗粒可通过聚集形成二次颗粒。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一次颗粒可具有多种形状的任一种,包括棒状和矩形、或其组合。术语“二次颗粒”为由两个及以上的一次颗粒聚集而形成,并且不再进一步与其它颗粒聚集。一次颗粒和二次颗粒分别具有各自独立的结构特征。在本申请中,一次颗粒可以通过将相对较小颗粒过烧结获得,二次颗粒可以通过使一次颗粒凝聚获得。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包括一次颗粒,一次颗粒基于正极活性材料的质量百分含量为100%,所述正极膜片层、正极活性材料、正极集流体之间满足:Dl≥Dv99-Dc;其中,Dl为正极膜片层的厚度;Dc为正极集流体的厚度;Dv99为正极活性材料累计体积百分数达到99%时所对应的粒径。
如图1所示,一次颗粒为单一晶粒的正极活性材料颗粒1且一般为非正球形,颗粒间摩擦力较小,在制备正极片的过程中受到冷压辊压时容易左右偏移并发生相对滑移而压缩正极集流体2。在一些实施例中,正极集流体为金属箔。金属箔例如包括但不限于铜箔、铝箔。在一些实施例中,正极集流体为铝箔。
当正极活性材料中仅存在一次颗粒时,如果正极膜片层的厚度和正极集流体厚度之和小于正极活性材料颗粒的粒径Dv99,则涂布时颗粒极易出现颗粒划痕、凸点等外观问题,冷压辊压时也极易出现颗粒被压碎的情形,造成极片外观不良,并容易导致制作的电芯出现高温存储胀气、循环加速等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正极活性材料颗粒仅包括二次颗粒,一次颗粒基于正极活性材料的质量百分含量为0%,所述正极膜片层和正极活性材料之间满足:Dl≥1.1Dv99。
如图2所示,二次颗粒为由两个及以上的一次颗粒聚集而形成,颗粒间摩擦力较大,在制备正极片的过程中受到冷压辊压时不容易产生相对滑移,因此正极活性材料颗粒1不会压缩正极集流体2。
当正极活性材料中仅存在二次颗粒时,由于二次颗粒的特殊的结构特征,因此在设计正极膜片层和正极活性材料颗粒的尺寸关系时,按二次颗粒的1.1倍的Dv99作为设计尺寸,如果正极膜片层的厚度小于1.1倍的正极活性材料颗粒的粒径Dv99,则涂布时颗粒极易出现颗粒划痕、凸点等外观问题,冷压辊压时也极易出现颗粒被压碎的情形,造成极片外观不良,并容易导致制作的电芯出现高温存储胀气、循环加速等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包括一次颗粒和二次颗粒,且一次颗粒基于正极活性材料的质量百分含量大于等于20%,所述正极膜片层、正极活性材料、正极集流体之间满足:Dl≥Dv99-Dc。当正极活性材料中既存在一次颗粒又存在二次颗粒时,如果一次颗粒的质量百分含量大于等于前述范围时,此时一次颗粒能够很好地分布在二次颗粒中,有效地阻止二次颗粒之间的接触,起到润滑作用,其类似于正极活性材料仅包括一次颗粒的情况,此时,如果正极膜片层的厚度和正极集流体厚度之和小于正极活性材料颗粒的粒径Dv99,则涂布时颗粒极易出现颗粒划痕、凸点等外观问题,冷压辊压时也极易出现颗粒被压碎的情形,造成极片外观不良,并容易导致制作的电芯出现高温存储胀气、循环加速等问题。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包括一次颗粒和二次颗粒,且一次颗粒基于正极活性材料的质量百分含量大于或等于40%。
在一些实施例中,正极活性材料包括一次颗粒和二次颗粒,且一次颗粒基于正极活性材料的质量百分含量小于20%,所述正极膜片层、正极活性材料、正极集流体之间满足:Dl≥1.1Dv99。当正极活性材料中既存在一次颗粒又存在二次颗粒时,如果一次颗粒的质量百分含量小于前述范围时,此时一次颗粒无法充分阻碍二次颗粒间的接触,二次颗粒间的滑移难度增加,其类似于正极活性材料仅包括二次颗粒的情况,此时,如果正极膜片层的厚度小于1.1倍的正极活性材料颗粒的粒径Dv99,则涂布时颗粒极易出现颗粒划痕、凸点等外观问题,冷压辊压时也极易出现颗粒被压碎的情形,造成极片外观不良,并容易导致制作的电芯出现高温存储胀气、循环加速等问题。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包括一次颗粒和二次颗粒,且一次颗粒基于正极活性材料的质量百分含量小于等于10%。
快速充放电技术,是指电池使用超过1C倍率的充放电的技术。当使用快速充放电技术对电池进行充电时能够实现电池的快速充电,并且对电池无损伤,不影响使用寿命。但是,快速充放电技术需要电池具有大倍率充电的功能,因此需要降低电芯的离子极化以实现其大倍率充电的功能。发明人发现,薄电极设计的电池能够缩短锂离子传输路径,从而降低电芯的离子极化;然而,在薄电极设计的电池中,如果主材尺寸设计不合理,则容易在冷压时出现被颗粒压碎的情形,进而影响极片外观、电池性能。
在本申请的电化学装置中,设计正极时,同时考虑了一次颗粒和二次颗粒的不同的结构特征,并且将正极膜片层、正极活性材料和正极集流体的尺寸设计为满足特定的关系,当其适用于快充电池中,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快充电池使用过程中的风险,不容易在冷压时出现被颗粒压碎的情形,可改善极片外观并提升电池性能,能够兼具快充电性能、存储性能和循环性能。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薄电极对应正极集流体单侧的正极膜片层的厚度的上限为30μm。在一些实施例中,正极膜片层的厚度Dl为1μm至30μm。具备这种膜片层厚度的正极片,说明其相应地具有较薄的电极设计,能够更好地缩短锂离子传输路径,并降低电芯的离子极化,当与本申请的正极集流体、正极活性材料尺寸配合时,能够兼具更好的快充电性能、存储性能和循环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正极集流体的厚度Dc为4μm至20μm。
在一些实施例中,正极膜片层的厚度Dl与正极集流体的厚度Dc关系满足:0.05≤Dl/Dc≤3.75。正极膜片层和正极集流体的厚度比在上述范围内,能够减小安全风险;如果比值过小,则正极膜片层的厚度相对较小,可能会增加极片制作时出现划痕露金属的几率;如果比值过大,则正极膜片层的厚度相对较大且正极集流体的厚度相对较小,可能会增加极片冷压绕卷时出现内圈脆断的几率。在一些实施例中,正极膜片层的厚度Dl与正极集流体的厚度Dc关系满足:0.3≤Dl/Dc≤3.1。
正极活性材料的粒径大小影响正极活性材料颗粒在正极膜片层中的固相扩散阻抗,进而影响电池性能。在一些实施例中,正极活性材料的粒径Dv99为5μm至48μm。如果正极活性材料的粒径过大,则其固相扩散阻抗会相应地较大,造成电池充放电极化相对较大,进而影响循环性能。在一些实施例中,正极活性材料的粒径Dv99为20μm至40μm。
在一些实施例中,正极膜片层的压实密度为2g/dm3至4.3g/dm3
在本申请中,正极膜片层、正极集流体和正极活性材料的各参数可按如下方法进行测试,也可按照本领域其它公知的方法进行测试,得到的测试结果均在误差范围内:
正极活性材料的Dv99可通过马尔文3000激光粒度仪进行测试,测试三次取平均值即为测试结果。
正极集流体的厚度Dc可通过使用万分尺进行测试,在正极集流体的表面均匀地取五个点并进行测试,取五个测试值的平均值即为测试结果。
正极膜片层的厚度Dl即为正极片冷压后集流体单侧的膜片层厚度。当正极膜片层设置在正极集流体的一侧表面上时,正极膜片层的厚度=正极片的厚度-正极集流体的厚度;当正极膜片层设置在正极集流体的两侧表面上时,正极膜片层的厚度=(正极片的厚度-正极集流体的厚度)/2。其中,正极片的厚度可通过使用万分尺进行测试,在正极片的表面均匀地取五个点并进行测试,取五个测试值的平均值为测试结果。
正极膜片层的压实密度=正极膜片层的质量/正极膜片层的面积/正极膜片层的厚度。
正极活性材料可选用本领域技术公知的各种可被用作电化学装置的能够可逆地嵌入、脱嵌活性离子的传统公知的材料。在一些实施例中,正极活性材料包括钴酸锂、锰酸锂、镍钴锰酸锂(NCM)、镍钴铝酸锂(NCA)中的至少一种。
正极膜片层还包括正极导电剂。正极导电剂可选用本领域公知的可被用作正极膜片层的导电剂。在本申请中,正极导电剂包括但不限于天然石墨、人造石墨、导电炭黑、乙炔黑、科琴黑、碳纤维、聚亚苯基衍生物、金属粉、金属纤维,其中,金属粉和金属纤维例如但不限于铜、镍、铝、银的粉或纤维。
正极膜片层还包括正极粘结剂。正极粘结剂可选用本领域公知的可被用作正极膜片层的粘结剂。在本申请中,正极粘结剂例如但不限于聚乙烯醇、羧甲基纤维素、羟丙基纤维素、二乙酰基纤维素、聚氯乙烯、羧化的聚氯乙烯、聚氟乙烯、含亚乙基氧的聚合物、聚乙烯吡咯烷酮、聚氨酯、聚四氟乙烯、聚偏二氟乙烯、聚乙烯、聚丙烯、丁苯橡胶、丙烯酸(酯)化的丁苯橡胶、环氧树脂、尼龙。
正极片的制备方法可采用本领域技术公知的可被用于电化学装置的正极片的制备方法。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正极浆料的制备中,通常加入溶剂,正极活性材料、正极粘结剂并根据需要加入正极导电剂和增稠剂后溶解或分散于溶剂中制成正极浆料。溶剂在干燥过程中挥发去除。溶剂是本领域公知的可被用作正极膜片层的溶剂,溶剂例如但不限于N-甲基吡咯烷酮(NMP)。本申请对于正极膜片层中的正极活性材料、正极粘结剂、正极导电剂的混合比例没有特别的限制,可以根据期望的电化学装置性能控制其混合比例。
在一些实施例中,正极集流体包括空白区和覆盖区,所述空白区为所述正极集流体上未覆盖正极膜片层的区域,所述覆盖区为所述正极集流体上覆盖正极膜片层的区域。
如果空白区的表面粗糙度过低,则粘结剂与正极集流体之间接触点相对变少,影响正极片的初始粘结力,在极片覆盖后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脱模问题;如果空白区的表面粗糙度过高,则说明正极集流体缺陷相对较多,力学性能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损失,影响极片脆性。在一些实施例中,空白区的粗糙度为500mm-1至2000mm-1,可以具有较好的极片粘结力并改善脆性,有效改善电池性能。在一些实施例中,空白区的粗糙度为700mm-1至1500mm-1
如果覆盖区的表面粗糙度过低,则说明正极活性材料与正极集流体铆合作用相对较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极片粘结力;如果覆盖区的表面粗糙度过高,则说明正极集流体在冷压过程中受到了相对较大的破坏,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导致颗粒压碎以及正极集流体压穿,进而造成电性能损失及P.D.窗口损失的风险。在一些实施例中,覆盖区的粗糙度为1500mm-1至8000mm-1,可以具有较好的极片粘结力并减小颗粒压碎以及集流体压穿风险,有效改善电池性能。在一些实施例中,覆盖区的粗糙度为2000mm-1至5000mm-1
在本申请中,集流体的粗糙度可以通过在其表面设置开放凹坑控制,也可以采用本领域公知的其他方法进行控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在本申请中,集流体的粗糙度可采用本领域公知的方法测定,例如,正极集流体的空白区和覆盖区的粗糙度均可通过使用日本三丰SJ-210粗糙度测试仪进行测试。在一些实施例中,覆盖区的测试方法为:将正极极片浸泡于N-甲基吡咯烷酮(NMP)溶液中10min,取出后使用刮板刮去正极集流体表面的正极活性膜片层,然后使用干净的NMP再次冲洗正极集流体表面,使正极集流体表面无异物,最后将正极集流体置于烘箱内85℃烘干后,取出使用日本三丰SJ-210粗糙度测试仪测试粗糙度值即为覆盖区的粗糙度。
[负极]
负极包括负极集流体和负极膜片层,所述负极膜片层设置在所述负极集流体的至少一个表面上,所述负极膜片层包括负极活性材料。在一些实施例中,负极集流体为金属,例如但不限于铜箔、镍箔、不锈钢箔、钛箔、泡沫镍、泡沫铜、包覆有导电金属的聚合物基板或它们的组合。
负极活性材料可选用任何可被用作电化学装置的能够嵌入、脱嵌活性离子的材料或能够掺杂、脱掺杂活性离子的材料。在一些实施例中,负极活性材料包括碳材料、金属合金、含锂氧化物及含硅材料中的至少一种。在一些实施例中,碳材料选自石墨材料。在一些实施例中,负极活性材料为表面包覆的或不包覆的。
负极膜片层还包括负极粘结剂。本申请对负极粘结剂没有特别的限制,例如但不限于丁苯橡胶(简写为SBR)。负极片的制备方法可采用本领域技术公知的可被用于电化学装置的负极片的制备方法。在一些实施例中,在负极浆料的制备中,通常加入溶剂,负极活性材料加入负极粘结剂并根据需要加入导电材料和增稠剂后溶解或分散于溶剂中制成负极浆料。溶剂在干燥过程中挥发去除。溶剂是本领域公知的可被用作负极膜片层的溶剂,溶剂例如但不限于水。增稠剂是本领域公知的可被用作负极膜片层的增稠剂,增稠剂例如但不限于羧甲基纤维素钠(简写为CMC)。本申请对于负极膜片层中的负极活性材料、负极粘结剂、增稠剂的混合比例没有特别的限制,可以根据期望的电化学装置性能控制其混合比例。
[隔离膜]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正极与负极之间设有隔离膜以防止短路。本申请的电化学装置中使用的隔离膜的材料和形状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使用本领域技术公知的可被用于电化学装置的隔离膜。在一些实施例中,隔离膜包含聚乙烯(PE)、乙烯-丙烯共聚物、聚丙烯(PP)、乙烯-丁烯共聚物、乙烯-己烯共聚、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中的至少一种。在一些实施例中,隔离膜为单层或多层。
[电解液]
电化学装置还包括电解液。在本申请中,所述电解液的种类并不受到具体的限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解液包括锂盐以及有机溶剂。锂盐以及有机溶剂的种类均不受到具体的限制,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锂盐例如但不限于六氟磷酸锂(LiPF6)。有机溶剂例如但不限于碳酸酯类、羧酸酯类、醚类、砜类或其他非质子溶剂。有机溶剂可以单独使用或以混合物使用,当以混合物使用时,可以根据期望的电化学装置性能控制混合物的比例。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解液还包括添加剂。所述添加剂的种类也没有特别的限制,可以为负极成膜添加剂,也可为正极成膜添加剂,也可以为能够改善电池某些性能的添加剂,例如改善电池过充性能的添加剂、改善电池高温性能的添加剂、改善电池低温性能的添加剂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添加剂包括醚二腈化合物。醚二腈化合物能够在正极表面成膜,提高正极热稳定性,进一步改善电化学装置的高温存储性能。
术语“醚二腈化合物”表示具有醚键和两个氰基的化合物。在一些实施例中,醚二腈化合物包括乙二醇双(丙腈)醚、二乙二醇二(2-氰基乙基)醚、三乙二醇二(2-氰基乙基)醚、四乙二醇二(2-氰基乙基)醚、乙二醇二(4-氰基丁基)醚或3,3'-氧二丙腈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实施例中,基于电解液的总质量,所述醚二腈化合物的质量百分含量为0.01%至15%。如果醚二腈化合物的添加量大于上述范围,则其与电解液的反应较多,可能会影响电芯首效,并且其在正极会形成较厚的膜,可能会增加离子转移阻抗,进而影响电芯快速充放电的能力;若果醚二腈化合物的添加量小于上述范围,则其可能无法在正极有效地成膜,进而影响醚二腈化合物的保护作用的发挥。在一些实施例中,基于电解液的总质量,所述醚二腈化合物的质量百分含量小于等于5%。
在本申请中,所述电解液的电导率并不受到具体的限制。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解液的电导率大于等于7ms/cm。当电解液的电导率位于上述范围内时,具有较高的离子电导,能够满足快速充放电技术中锂离子的快速运动。如果电导率过小,则可能会导致电池具有相对较大的极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电池的充放电性能。本申请不限定电解液电导率的控制方法,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用本领域公知的方法来调节电解液的电导率。在本申请中,电解液的电导率可以通过控制加入的锂盐种类和浓度、有机溶剂的黏度和介电常数控制电解液的电导率。
(电子装置)
本申请的电子装置是任何电子装置,例如但不限于笔记本电脑、笔输入型计算机、移动电脑、电子书播放器、便携式电话、便携式传真机、便携式复印机、便携式打印机、头戴式立体声耳机、录像机、液晶电视、手提式清洁器、便携CD机、迷你光盘、收发机、电子记事本、计算器、存储卡、便携式录音机、收音机、备用电源、电机、汽车、摩托车、助力自行车、自行车、照明器具、玩具、游戏机、钟表、电动工具、闪光灯、照相机、家庭用大型蓄电池、锂离子电容器。注意的是,本申请的电化学装置除了适用于上述例举的电子装置外,还适用于储能电站、海运运载工具、空运运载工具。空运运载装置包含在大气层内的空运运载装置和大气层外的空运运载装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装置包含本申请前述的电化学装置。
下面结合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申请。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申请而不用于限制本申请的范围。在本申请的下述具体实施例中,仅示出电池为锂离子电池的实施例,但本申请不限于此。在下述实施例、对比例中,所使用到的试剂、材料以及仪器如没有特殊的说明,均可商购获得或合成获得。
实施例1
正极的制备
执行粉磨工艺后筛选粒径分布在38μm左右的钴酸锂颗粒,通过马尔文3000激光粒度仪测试钴酸锂正极活性材料的Dv99为38.2μm。
将正极活性材料、聚偏二氟乙烯、导电炭黑(SP)按照97:1.5:1.5的重量比在适量的NMP中充分搅拌混合,使其形成均匀的正极浆料,将此浆料涂覆于集流体铝箔(厚度Dc=10μm)上,烘干、冷压,得到正极片,测试正极膜片层的压实密度为4.15g/dm3
通过万分尺测试正极膜片层的厚度Dl为30μm;正极片的厚度为70μm。通过日本三丰SJ-210粗糙度测试仪测试集流体空白区的粗糙度为800mm-1,覆盖区的粗糙度为2300mm-1mm-1。
负极的制备
将石墨、丁苯橡胶、羧甲基纤维素钠按照97.4:1.2:1.4的重量比在适量的去离子水中充分搅拌混合,使其形成均匀的负极浆料,将此浆料涂覆于集流体铜箔上,烘干、冷压,得到负极片。
隔离膜的制备
以PE多孔聚合薄膜作为隔离膜。
电解液的制备
在含水量<10ppm的氩气气氛手套箱中,将有机溶剂碳酸乙烯酯(简写为EC)、碳酸丙烯酯(简写为PC)、碳酸二乙酯(简写为DEC)、丙酸乙酯(简写为EP)和丙酸丙酯(简写为PP)按照1:1:1:1:1的质量比混合均匀,再将适量充分干燥的锂盐LiPF6溶解于上述有机溶剂中,最后加入占电解液总质量5%的醚二腈(3,3'-氧二丙腈)。通过电导率仪测试电解液的电导率为10mS/cm。
锂离子电池的制备
将正极片、隔离膜、负极片按照一层正极片、一层隔离膜、一层负极片的顺序卷绕制成电极组件,再经过封装、注入电解液静置得到待浸润充分的电极组件,然后经过化成及容量步骤,使得负极表面形成SEI膜,从而激活锂离子电池,使其处于荷电状态,进而得到成品锂离子电池。
实施例2至实施例19
与实施例1的制备方法一致,不同的地方是实施例2至实施例19中调整了正极活性材料、集流体、正极膜片层、电解液的一些参数,具体参数请见表1。
实施例20
与实施例1的制备方法一致,不同的地方是实施例20中电解液中醚二腈的质量百分含量为13%,电解液的电导率为12mS/cm,以及正极的制备:
执行粉磨工艺后筛选出小粒径的钴酸锂颗粒,烧结后使用气流磨破碎,获得粒径分布在18μm左右的钴酸锂二次颗粒;将粒径分布在18μm左右二次颗粒与一次颗粒按照质量比为5:5充分混合,得到包括一次颗粒和二次颗粒的正极活性材料。通过马尔文3000激光粒度仪测试正极活性材料的Dv99为18μm。
将正极活性材料、聚偏二氟乙烯、导电炭黑(SP)按照97:1.5:1.5的重量比在适量的NMP中充分搅拌混合,使其形成均匀的正极浆料,将此浆料涂覆于集流体铝箔(厚度Dc=10μm)上,烘干、冷压,得到正极片,测试正极膜片层的压实密度为3.5g/dm3。。
通过万分尺测试正极膜片层的厚度Dl为20μm;正极片的厚度为50μm。通过日本三丰SJ-210粗糙度测试仪测试集流体空白区的粗糙度为1300mm-1,覆盖区的粗糙度为3800mm-1
实施例21至实施例26
与实施例20的制备方法一致,不同的地方是实施例21至实施例26中调整了正极活性材料、集流体、正极膜片层、电解液的一些参数,具体参数请见表1。
实施例27
与实施例1的制备方法一致,不同的地方是实施例27中电解液中醚二腈的质量百分含量为1%,电解液的电导率为9.8mS/cm,以及正极的制备:
执行粉磨工艺后筛选出小粒径的钴酸锂颗粒,烧结后使用气流磨破碎,获得粒径分布在18μm左右的钴酸锂二次颗粒;通过马尔文3000激光粒度仪测试钴酸锂二次颗粒正极活性材料的Dv99为17.6μm。
将正极活性材料、聚偏二氟乙烯、导电炭黑(SP)按照97:1.5:1.5的重量比在适量的NMP中充分搅拌混合,使其形成均匀的正极浆料,将此浆料涂覆于集流体铝箔(厚度Dc=8μm)上,烘干、冷压,得到正极片,测试正极膜片层的压实密度为4.15g/dm3。。
通过万分尺测试正极膜片层的厚度Dl为23.5μm;正极片的厚度为55μm。通过日本三丰SJ-210粗糙度测试仪测试集流体空白区的粗糙度为800mm-1,覆盖区的粗糙度为5700mm-1
实施例28至实施例36
与实施例27的制备方法一致,不同的地方是实施例28至实施例36中调整了正极活性材料、集流体、正极膜片层、电解液的一些参数,具体参数请见表2。
对比例1
与实施例1的制备方法一致,不同的地方是对比例1中正极活性材料的Dv99为45μm。
对比例2
与实施例20的制备方法一致,不同的地方是对比例2中正极膜片层的厚度Dl为7.5μm;正极片的厚度为25μm;正极膜片层的压实密度为4.15g/dm3
对比例3
与实施例24的制备方法一致,不同的地方是对比例3中正极膜片层的厚度Dl为5μm;正极片的厚度为20μm;正极膜片层的压实密度为4.15g/dm3。通过日本三丰SJ-210粗糙度测试仪测试集流体空白区的粗糙度为900mm-1,覆盖区的粗糙度为6300mm-1
对比例4
与实施例27的制备方法一致,不同的地方是对比例4中正极活性材料的Dv99为25μm;铝箔厚度Dc为12μm;正极膜片层的厚度Dl为24μm;正极片的厚度为60μm。
对比例5
与实施例26的制备方法一致,不同的地方是对比例5中正极活性材料的Dv99为17μm;铝箔厚度Dc为9μm;正极膜片层的厚度Dl为18μm;正极片的厚度为45μm;正极膜片层的压实密度为3.8g/dm3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施例1-36和对比例1-5中使用的一次颗粒除了可以按照本申请实施例和对比例中所述的方法获得,也可以直接商购获得;在实施例1-36和对比例1-5中使用的二次颗粒,除了可以按照本申请实施例和对比例中所述的方法由一次颗粒烧结获得,也可以直接商购获得。
锂离子电池的性能测试方法:
85℃存储性能测试
将锂离子电池在25℃下以0.5C恒流充电至4.48V,然后恒压充电至电流为0.025C,测试此时锂离子电池的厚度并记为d0;之后将锂离子电池放置到85℃烘箱当中,存储6h后取出,测试此时锂离子电池的厚度并记为d(趁热测试)。
85℃高温存储6h后的厚度膨胀率(%)=(d-d0)/d0×100%。
(如果厚度膨胀率大于10%则不达标)
45℃循环性能测试
在45℃条件下,将锂离子电池以1.0C放电至3.0V,静置5分钟,然后以0.7C的电流充电至4.48V,再恒压充电至0.025C,静置5分钟。以上述过程作为一个循环,将第四次放电容量记为100%,记录放电容量为80%时循环的次数。
正极片外观测试
观察制备的正极片的外观,并按照以下标准分类:
如果外观无划痕、凸点等异常现象,则记为优;
如果外观划痕小于1处,且不露金属或凸点≤3处,则记为良;
如果外观划痕大于1处或凸点>3处,则记为差。
Figure BDA0003163390210000141
Figure BDA0003163390210000151
由表1和表2的数据分析可以得到,当正极活性材料中的一次颗粒基于正极活性材料的质量百分含量满足大于等于20%且小于等于100%,正极膜片层Dl、正极活性材料Dv99、正极集流体Dc之间满足Dl≥Dv99-Dc时;或者当正极活性材料中的一次颗粒基于正极活性材料的质量百分含量满足大于等于0%小于20%,正极膜片层、正极活性材料、正极集流体之间满足:Dl≥1.1Dv99时;此时,制备得到的正极片具有较好的外观,制备得到的锂离子电池具有较好的高温存储性能和高温循环性能。
比较对比例1和实施例1的数据可以得到,当正极活性材料仅包括一次颗粒时,如果正极膜片层的厚度和集流体铝箔的厚度之和小于正极活性材料颗粒的粒径Dv99,则涂布时颗粒极易出现颗粒划痕、凸点等外观问题,且恶化锂离子电池的高温存储性能和高温循环性能。
比较对比例2和实施例20以及对比例3和实施例24的数据可以得到,正极活性材料包括一次颗粒和二次颗粒并且一次颗粒的质量占比大于等于20%时,如果正极膜片层的厚度和集流体铝箔的厚度之和小于正极活性材料颗粒的粒径Dv99,则涂布时颗粒极易出现颗粒划痕、凸点等外观问题,且恶化锂离子电池的高温存储性能和高温循环性能。
比较对比例4和实施例27的数据可以得到,当正极活性材料仅包括二次颗粒时,如果正极膜片层的厚度小于1.1倍正极活性材料颗粒的粒径Dv99,则涂布时颗粒极易出现颗粒划痕、凸点等外观问题,且恶化锂离子电池的高温存储性能和高温循环性能。
比较对比例5和实施例26的数据可以得到,正极活性材料包括一次颗粒和二次颗粒并且一次颗粒的质量占比小于20%时,如果正极膜片层的厚度小于1.1倍正极活性材料颗粒的粒径Dv99,则涂布时颗粒极易出现颗粒划痕、凸点等外观问题,且恶化锂离子电池的高温存储性能和高温循环性能。
比较实施例7至8以及实施例11至12的数据可以得到,正极集流体空白区的粗糙度和覆盖区的粗糙度过高或过低均会影响极片的外观以及锂离子电池的高温存储性能和高温循环性能。实施例11中集流体空白区的粗糙度低于500mm-1,覆盖区的粗糙度低于1500mm-1,极片外观较差,且85℃高温存储后的厚度膨胀率相对较大,45℃放电容量为80%时的循环次数减小;实施例12中集流体空白区的粗糙度高于2000mm-1,覆盖区的粗糙度高于8000mm-1,极片易出现颗粒划痕、凸点等外观问题,且85℃高温存储后的厚度膨胀率相对较大,45℃放电容量为80%时的循环次数减小。
比较实施例8和实施例13至14的数据可以得到,醚二腈添加剂影响锂离子电池的存储和高温循环性能。实施例13中未加入醚二腈添加剂,85℃高温存储后的厚度膨胀率相对较大,45℃放电容量为80%时的循环次数减小;实施例14中加入过量的醚二腈添加剂,85℃高温存储后的厚度膨胀率相对较大,45℃放电容量为80%时的循环次数减小。
比较实施例10和实施例15的数据可以得到,电解液的电导率影响锂离子电池的高温循环性能。实施例15中电解液的电导率小于7ms/cm,45℃放电容量为80%时的循环次数减小。
比较实施例10和实施例16至17的数据可以得到,正极膜片层的厚度和正极集流体厚度影响极片外观和高温循环性能。比较实施例10、16、18和19的数据可以得到,正极膜片层的压实密度影响锂离子电池的高温存储和高温循环性能。
比较实施例28和35至36的数据可以得到,正极活性材料的粒径Dv99影响锂离子电池的高温循环性能,正极活性材料的粒径Dv99小于5μm或大于48μm,45℃放电容量为80%时的循环次数减小。

Claims (10)

1.一种电化学装置,包括正极,所述正极包括集流体和包括正极活性材料的膜片层,所述膜片层设置在所述集流体的至少一个表面上,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包括一次颗粒和/或二次颗粒;
当所述正极活性材料中的一次颗粒基于正极活性材料的质量百分含量A满足20%≤A≤100%时,所述膜片层、正极活性材料、集流体之间满足:D1-(Dv99-Dc)≥0.8;
当所述正极活性材料中的一次颗粒基于正极活性材料的质量百分含量A’满足0≤A’<20%,所述膜片层、正极活性材料、集流体之间满足:D1≥1.1Dv99;
其中,D1为膜片层的厚度,Dc为集流体的厚度,Dv99为正极活性材料累计体积百分数达到99%时所对应的粒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化学装置,其中,
所述膜片层厚度D1与所述集流体厚度Dc关系满足:0.05≤D1/Dc≤3.7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化学装置,其中,
所述膜片层的厚度D1为1μm至30μ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化学装置,其中,
所述集流体的厚度Dc为4μm至20μ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化学装置,其中,
所述正极活性材料的粒径Dv99为5μm至48μ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化学装置,其中,
所述膜片层的压实密度为2g/dm3至4.3g/dm3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化学装置,其中,
所述集流体包括空白区和覆盖区;
所述空白区为所述集流体上未覆盖膜片层的区域,所述空白区的粗糙度为500mm-1至2000mm-1
所述覆盖区为所述集流体上覆盖膜片层的区域,所述覆盖区的粗糙度为1500mm-1至8000mm-1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化学装置,其中,
所述电化学装置还包括电解液,所述电解液包括醚二腈化合物;
基于电解液的总质量,所述醚二腈化合物的质量百分含量为0.01%至15%。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化学装置,其中,
所述电解液的电导率大于等于7mS/cm。
10.一种电子装置,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化学装置。
CN202180001858.8A 2021-02-23 2021-02-23 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Active CN11334857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142103.2A CN115548251A (zh) 2021-02-23 2021-02-23 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21/077397 WO2022178655A1 (zh) 2021-02-23 2021-02-23 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142103.2A Division CN115548251A (zh) 2021-02-23 2021-02-23 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348570A CN113348570A (zh) 2021-09-03
CN113348570B true CN113348570B (zh) 2022-10-11

Family

ID=7748119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142103.2A Pending CN115548251A (zh) 2021-02-23 2021-02-23 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CN202180001858.8A Active CN113348570B (zh) 2021-02-23 2021-02-23 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142103.2A Pending CN115548251A (zh) 2021-02-23 2021-02-23 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395787A1 (zh)
EP (1) EP4310945A1 (zh)
CN (2) CN115548251A (zh)
WO (1) WO2022178655A1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28076A (zh) * 2017-09-04 2019-03-05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正极活性材料前体、正极活性材料、制备正极活性材料的方法、正极和锂电池
CN111063883A (zh) * 2019-12-25 2020-04-24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化学装置及包含其的电子装置
CN111630002A (zh) * 2017-12-22 2020-09-04 尤米科尔公司 用于可再充电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1916665A (zh) * 2020-09-14 2020-11-10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正极片及包括该正极片的锂离子电池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619562B2 (ja) * 2015-04-24 2019-12-11 株式会社エンビジョンAescジャパン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JP2018056054A (ja) * 2016-09-30 2018-04-05 住友大阪セメント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電極材料、及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CN112072068B (zh) * 2020-09-04 2022-04-22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正极极片及包括该正极极片的锂离子电池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28076A (zh) * 2017-09-04 2019-03-05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正极活性材料前体、正极活性材料、制备正极活性材料的方法、正极和锂电池
CN111630002A (zh) * 2017-12-22 2020-09-04 尤米科尔公司 用于可再充电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1063883A (zh) * 2019-12-25 2020-04-24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化学装置及包含其的电子装置
CN111916665A (zh) * 2020-09-14 2020-11-10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正极片及包括该正极片的锂离子电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348570A (zh) 2021-09-03
CN115548251A (zh) 2022-12-30
US20230395787A1 (en) 2023-12-07
EP4310945A1 (en) 2024-01-24
WO2022178655A1 (zh) 2022-09-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987296B (zh) 负极材料及使用其的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CN113097441B (zh) 电化学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1029543B (zh) 负极材料及包含其的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CN114975980A (zh) 负极材料及使用其的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CN111525194B (zh) 电化学装置以及包括所述电化学装置的电子装置
CN111146421B (zh) 负极材料及包含其的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CN113161532B (zh) 负极活性材料及包含该负极活性材料的负极、二次电池和电子设备
CN114914547A (zh) 一种二次电池及其制备方法和用电装置
CN114420933A (zh) 负极、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CN111146422B (zh) 负极材料及包含其的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CN113078292A (zh) 一种负极和包含该负极的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CN117317137A (zh) 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CN111883765A (zh) 锂电池正极活性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电池
US20220328832A1 (en) Electrochemical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1146433A (zh) 负极及包含其的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CN114744294A (zh) 电化学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6072817B (zh) 电化学装置及用电装置
CN114530575B (zh) 电化学装置和用电装置
CN115986053A (zh) 负极极片、二次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WO2022198614A1 (zh) 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电化学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3348570B (zh) 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WO2021258275A1 (zh) 二次电池和包含该二次电池的装置
CN202633454U (zh) 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
CN113437299B (zh) 负极活性材料、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WO2022188163A1 (zh) 电解液、二次电池、电池模块、电池包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