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336213A - 用于固态电解质的磷酸锂铝钛的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于固态电解质的磷酸锂铝钛的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336213A
CN113336213A CN202010173942.5A CN202010173942A CN113336213A CN 113336213 A CN113336213 A CN 113336213A CN 202010173942 A CN202010173942 A CN 202010173942A CN 113336213 A CN113336213 A CN 11333621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thium
phosphoric acid
source
aqueous solution
dilu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17394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乃立
张杰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dvanced Lithium Electrochemi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dvanced Lithium Electrochemi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dvanced Lithium Electrochemi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Advanced Lithium Electrochemistr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3362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3621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25/00Phosphorus; Compounds thereof
    • C01B25/16Oxyacids of phosphorus; Salts thereof
    • C01B25/26Phosphates
    • C01B25/45Phosphates containing plural metal, or metal and ammonium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6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used as electrolytes, e.g. mixed inorganic/organic electrolytes
    • H01M10/0561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used as electrolytes, e.g. mixed inorganic/organic electrolytes the electrolyte being constituted of inorganic materials only
    • H01M10/0562Solid material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4/00Particle morphology
    • C01P2004/60P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ize
    • C01P2004/61Micrometer sized, i.e. from 1-100 micromete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6/00Physical properties of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6/12Surface area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6/00Physical properties of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6/40Electric propert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Inorganic Compounds Of Heavy Metals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固态电解质的一磷酸锂铝钛的制备方法,依序包括步骤:(S1)将一锂源加入一磷酸水溶液中进行一中和反应,其中该磷酸水溶液系加水稀释构成,且具有一稀释黏度;(S2)于该锂源与该磷酸水溶液的该中和反应完成后,加入一铝源以及一钛源,且共同混合形成一混合液;(S3)去除该混合液中的水分,且形成一反应混合物;以及(S4)热处理该反应混合物,形成用于固态电解质的该磷酸锂铝钛。利用加水稀释后的磷酸作为原料,有效避免于制备过程中产生氨气排放,增加制备过程的安全性,同时提升制备过程的效率。

Description

用于固态电解质的磷酸锂铝钛的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系关于一种固态电解质的制备方法,尤指一种用于固态电解质的磷酸锂铝钛的制备方法,有效避免于制备过程中产生氨气排放,增加制备过程的安全性,同时提升制备过程的效率。
背景技术
近年来,全固态锂离子电池(Lithium-ion battery,LIB)的发展,因为其高能量密度、良好的安全性及循环性能而受到广泛的关注。其中安全性的部分尤其重要,现在市面上商业化的液态LIB,因含有有机电解液,发生意外时可能导致起火燃烧,甚至于发生爆炸,造成安全上的疑虑;而固态LIB则可以解决此问题。在未来,固态LIB便会于储能及电动车上广泛的应用。
固态LIB中最重要的构成组件便是固态电解质,目前较常看到的固态电解质为锂超离子导体(lithium superionic conductor,简称为LISICON)结构的 Li3PS4、硫银锗矿(Argyrodite)结构的Li7PS6、石榴石(Garnet)结构的 Li7La3Zr2O12、钠超离子导体(Sodiumsuperionic conductor,简称为NASICON) 结构的Li1+xAlxTi2-x(PO4)3(磷酸铝钛锂,简称LATP)、以及氮化锂(Li3N)、氮氢化锂(Li2NH)等。其中以磷酸锂铝钛,具有高体积电导率、优异的抗空气及水稳定性,和较低的制备成本,咸认为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一般磷酸锂铝钛的合成方法有固态反应法、熔胶凝胶法、共沉淀法等,其中固态反应法最适合大量生产。固态反应法中,现有的合成技术中锂(Li) 的来源大部分为碳酸锂(Li2CO3)、或氢氧化锂(LiOH);铝(Al)的来源则为三氧化二铝(Al2O3)或氢氧化铝(Al(OH)3);钛(Ti)的来源为二氧化钛(TiO2),而磷酸根(PO4 3-)的来源则是磷酸氢二铵((NH4)2HPO4)。然而传统制程在使用 (NH4)2HPO4进行磷酸锂铝钛合成时,会产生一些问题,中间产物在高温煅烧过程中会溶解,并产生氨气的排放,造成严重工安问题。
因此,实有必要提供一种用于固态电解质的磷酸锂铝钛的制备方法,以解决前述问题,有效避免于制备过程中产生氨气排放,增加制备过程的安全性,同时提升制备过程的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固态电解质的磷酸锂铝钛的制备方法,以避免在生产磷酸锂铝钛过程中所面临的氨气排放问题。本发明利用加水稀释后的磷酸(H3PO4)取代磷酸盐作为磷酸锂铝钛生产的原料,并搭配例如碳酸锂做为原料进行合成,使混合的溶液可温和的完成中和反应,更避免于后续制程中产生爆热的问题。再者,由于磷酸与碳酸锂的中和反应与浓度相关,本发明更通过于制备过程中例如加入适当的水量与浓磷酸溶液,以进行稀释,并获得一特定范围的黏度,有效缩短磷酸与碳酸锂中和反应的制程时间,提升制程效率。另一方面,利用例如水与浓磷酸溶液进行稀释时,更维持稀释范围的最佳化,避免过分稀释导致后续例如干燥制程上需耗费更多时间进行水分的蒸散或导致后续例如水分蒸发的过程中发生喷溅,俾以达成提升生产效率,同时确保制备过程安全性的目的。
为达前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固态电解质的一磷酸锂铝钛的制备方法,依序包括步骤:(S1)将一锂源加入一磷酸水溶液中进行一中和反应,其中磷酸水溶液系加水稀释构成,且具有一稀释黏度;(S2)于锂源与磷酸水溶液的中和反应完成后,加入一铝源以及一钛源,且共同混合形成一混合液; (S3)去除混合液中的水分,且形成一反应混合物;以及(S4)热处理反应混合物,形成用于固态电解质的磷酸锂铝钛。
于一实施例中,锂源中的锂含量大于磷酸锂铝钛中的锂含量。
于一实施例中,锂源为选自碳酸锂或氢氧化锂,铝源为选自三氧化二铝或氢氧化铝,以及钛源为一二氧化钛。
于一实施例中,稀释黏度介于5厘泊至13厘泊。
于一实施例中,稀释黏度介于6厘泊至13厘泊。
于一实施例中,稀释黏度介于7厘泊至9厘泊。
于一实施例中,步骤(S3)系通过将混合液置于一载盘上进行干燥,去除混合液中的水分,其中载盘具有一铁氟龙镀膜。
于一实施例中,步骤(S4)更包括:(S41)将反应混合物分散形成一第一粉体;(S42)进行一第一次锻烧,并分散形成一第二粉体;以及(S43)进行一第二次锻烧,形成用于固态电解质的磷酸锂铝钛。
于一实施例中,第一锻烧具有一温度范围介于700℃至800℃,且具有一持温时间介于3小时至5小时。
于一实施例中,第二锻烧具有一温度范围介于800℃至1000℃,且具有一持温时间介于1小时至3小时。
附图说明
图1系揭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用于固态电解质的一磷酸锂铝钛的制备方法流程图。
图2系揭示稀释水重量百分比与中和反应时间的关系图。
图3系揭示稀释水重量百分比与黏度关系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S1~S4:步骤
具体实施方式
体现本发明特征与优点的一些典型实施例将在后段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发明能够在不同的态样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图式在本质上系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于限制本发明。
图1系揭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用于固态电解质的一磷酸锂铝钛的制备方法流程图。首先,于步骤S1中,将一例如是碳酸锂的锂源加入一磷酸水溶液中进行中和反应,其中磷酸水溶液为例如85%浓磷酸加水稀释后所得,具有最佳化的一稀释黏度,利于中和反应时进行搅拌,以于一反应时间内完成该中和反应。于本实施例中,锂源可例如是碳酸锂或氢氧化锂,呈碱性,以与磷酸水溶液进行酸碱中和反应。锂源中的锂含量更例如大于最终产物的磷酸锂铝钛中的锂含量。接着,于步骤S2中,再加入一铝源以及一钛源,搅拌至分散完全,形成一混合液。于本实施例中,铝源可例如但不限于三氧化二铝或氢氧化铝,钛源可例如但不限于二氧化钛。尔后,于步骤S3中,以例如干燥的方式,将该混合液置于一载盘上进行干燥,去除该混合液的水分,且形成一反应混合物。于本实施例中,该载盘可例如是具有一铁氟龙镀膜的铁盘。为利于后续程序,该反应混合物可例如但不限于通过粉碎研磨的方式形成一粉体形态。最后,于步骤S4中,热处理该反应混合物,即可形成用于固态电解质的该磷酸锂铝钛。于本实施例中,热处理可包含有一第一次锻烧以及一第二次锻烧。于热处理前,更将该反应混合物通过例如粉碎研磨的方式分散形成一第一粉体。第一锻烧后亦可通过例如粉碎研磨的方式分散形成一第二粉体,以进行第二次锻烧。另外,于本实施例中,第一锻烧具有一温度范围介于700℃至800℃,且具有一持温时间介于3小时至5小时。第二锻烧具有一温度范围介于800℃至1000℃,且具有一持温时间介于1小时至3小时。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
值得注意的是于前述步骤S1中,磷酸水溶液的稀释黏度的范围以介于5 厘泊至13厘泊为较佳者。于一实施例中,磷酸水溶液的稀释黏度的范围以介于6厘泊至13厘泊为更佳。于另一实施例中,磷酸水溶液的稀释黏度的范围以介于7厘泊至9厘泊为最佳。通过持续地搅拌,可有效缩短磷酸与碳酸锂中和反应的制程时间,除了有助于该锂源与该磷酸水溶液温和地完成中和反应外,更可避免于后续例如干燥制程时产生爆热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磷酸水溶液的稀释黏度与磷酸的浓度具有相关性,因此于利用例如水与浓磷酸溶液进行稀释获致所需的磷酸水溶液时,维持磷酸水溶液的稀释黏度亦可使磷酸稀释后的浓度范围的最佳化,避免过分稀释导致后续例如干燥制程上需耗费更多时间进行水分的蒸散或导致后续例如水分蒸发的过程中发生喷溅,俾以达成提升生产效率,同时确保制备过程安全性的目的。
后续,将以Li1.3Al0.3Ti1.7(PO4)3进行示范例说明。需说明的是,本发明示范例中,以例如Li1.3Al0.3Ti1.7(PO4)3说明用于固态电解质的磷酸锂铝钛的制备方法,非限制本发明。
对照示范例1(Comparative example 1):合成0.1mole Li1.3Al0.3Ti1.7(PO4)3的制备方法,未稀释工业级85%浓磷酸(H3PO4)溶液。
取用重量为5.28克的碳酸锂(Li2CO3)作为锂源,加入34.59克的未稀释工业级85%浓磷酸(H3PO4)溶液中进行酸碱中和反应。其中锂源可例如加入超过10%的剂量。以1mloleLi1.3Al0.3Ti1.7(PO4)3的产物为例,使用的锂源具有 1.43mole的锂含量。于对照示范例1中,浓磷酸溶液的溶液黏度为38.0厘泊 (cP),黏度高,于进行中和反应时不易搅拌,中和反应时间需耗费141.0分钟,反应时间过长,生产效率不佳,不利于量产。后续,待中和反应完全反应后,再加入1.53克二氧化三铝(Al2O3)以及13.58克的二氧化钛(TiO2),并搅拌至分散完全形成一混合液。将混合液置入具有铁氟龙镀膜的铁盘,并置入150℃的烘箱干燥12小时,去除混合液中的水分,且形成一反应混合物。由于干燥完成的反应混合物呈块状物,将块状物取下并打碎,接着使用自动磨粉机研磨形成一第一粉体的粉体形态。将反应混合物的第一粉体以750℃持温4小时的条件进行第一次锻烧。第一次锻烧后的块状物使用例如自动磨粉机研磨,并分散形成一第二粉体,然后将第二粉体以900℃持温2小时进行二次锻烧,即可获致所需产物,完成用于固态电解质的磷酸锂铝钛的制备方法。
示范例2(Example 2):合成0.1mole Li1.3Al0.3Ti1.7(PO4)3的制备方法。取用重量为5.28克的碳酸锂(Li2CO3)作为锂源,加入由34.59克的工业级85%浓磷酸(H3PO4)与3.84克水所稀释构成的磷酸水溶液中进行酸碱中和反应。于示范例2中,磷酸水溶液的稀释水重量百分比(=稀释水重/(稀释水重+85%浓磷酸液重)为10%,所得的稀释黏度为19.6厘泊(cP),黏度约降低至对照示范例1的一半,于进行中和反应时可持续搅拌,中和反应时间耗费75.0分钟,反应时间仅为对照示范例1的一半,有助于提升生产效率,符合量产的需求。后续,待中和反应完全反应后,再加入1.53克二氧化三铝(Al2O3)以及13.58 克的二氧化钛(TiO2),并搅拌至分散完全形成一混合液。将混合液置入具有铁氟龙镀膜的铁盘,并置入150℃的烘箱干燥12小时,去除混合液中的水分,且形成一反应混合物。干燥完成的反应混合物呈块状物,将块状物取下并打碎,接着使用自动磨粉机研磨形成一第一粉体的粉体形态。将反应混合物的第一粉体以750℃持温4小时的条件进行第一次锻烧。第一次锻烧后的块状物使用例如自动磨粉机研磨,并分散形成一第二粉体,然后将第二粉体以900 ℃持温2小时进行二次锻烧,即可获致所需产物,完成用于固态电解质的磷酸锂铝钛的制备方法。
示范例3(Example 3):合成0.1mole Li1.3Al0.3Ti1.7(PO4)3的制备方法。取用重量为5.28克的碳酸锂(Li2CO3)作为锂源,加入由34.59克的工业级85%浓磷酸(H3PO4)与8.65克水所稀释构成的磷酸水溶液中进行酸碱中和反应。于示范例3中,磷酸水溶液的稀释水重量百分比为20%,所得磷酸水溶液的稀释黏度为13.1厘泊(cP),黏度降低,于进行中和反应时可持续搅拌,中和反应时间耗费38.0分钟,反应时间缩短,有助于提升生产效率,符合量产的需求。示范例3后续处理流程与示范例2相同,于此不再赘述。
示范例4(Example 4):合成0.1mole Li1.3Al0.3Ti1.7(PO4)3的制备方法。取用重量为5.28克的碳酸锂(Li2CO3)作为锂源,加入由34.59克的工业级85%浓磷酸(H3PO4)与14.83克水所稀释构成的磷酸水溶液中进行酸碱中和反应。于示范例4中,磷酸水溶液的稀释水重量百分比为30%,所得磷酸水溶液的稀释黏度为8.5厘泊(cP),黏度降低,于进行中和反应时可持续搅拌,中和反应时间耗费13.5分钟,反应时间缩短,有助于提升生产效率,符合量产的需求。示范例4后续处理流程与示范例2相同,于此不再赘述。
示范例5(Example 5):合成0.1mole Li1.3Al0.3Ti1.7(PO4)3的制备方法。取用重量为5.28克的碳酸锂(Li2CO3)作为锂源,加入由34.59克的工业级85%浓磷酸(H3PO4)与23.06克水所稀释构成的磷酸水溶液中进行酸碱中和反应。于示范例5中,磷酸水溶液的稀释水重量百分比为40%,所得磷酸水溶液的稀释黏度为6.7厘泊(cP),黏度降低,于进行中和反应时可持续搅拌,中和反应时间耗费11.5分钟,反应时间缩短,有助于提升生产效率,符合量产的需求。示范例5后续处理流程与示范例2相同,于此不再赘述。
示范例6(Example 6):合成0.1mole Li1.3Al0.3Ti1.7(PO4)3的制备方法。取用重量为5.28克的碳酸锂(Li2CO3)作为锂源,加入由34.59克的工业级85%浓磷酸(H3PO4)与34.59克水所稀释构成的磷酸水溶液中进行酸碱中和反应。于示范例6中,磷酸水溶液的稀释水重量百分比为50%,所得磷酸水溶液的稀释黏度为5.8厘泊(cP),黏度降低,于进行中和反应时可持续搅拌,中和反应时间耗费5.3分钟,反应时间缩短,有助于提升生产效率,符合量产的需求。示范例6后续处理流程与示范例2相同,于此不再赘述。
示范例7(Example 7):合成0.1mole Li1.3Al0.3Ti1.7(PO4)3的制备方法。取用重量为5.28克的碳酸锂(Li2CO3)作为锂源,加入由34.59克的工业级85%浓磷酸(H3PO4)与51.89克水所稀释构成的磷酸水溶液中进行酸碱中和反应。于示范例7中,磷酸水溶液的稀释水重量百分比为60%,所得磷酸水溶液的稀释黏度为5.2厘泊(cP),黏度降低,于进行中和反应时可持续搅拌,中和反应时间耗费4.5分钟,反应时间缩短,有助于提升生产效率,符合量产的需求。示范例7后续处理流程与示范例2相同,于此不再赘述。
表一
Figure RE-GDA0002462745740000071
*:稀释水重量百分比=稀释水重/(稀释水重+85%浓磷酸液重)
表一系列示范例2至7与对照示范例1的中和反应时间(reaction time)、稀释黏度(Dilution viscosity)与稀释水重量百分比。图2系揭示稀释水重量百分比与中和反应时间的关系图。图3系揭示稀释水重量百分比与黏度关系图。如表一、图2及图3所示,对照示范例1在未加水稀释而以浓磷酸直接进行中和反应的条件下,中和反应的溶液黏度高,制程上不易搅拌,中和反应时间需耗费141.0分钟。而本发明示范例2至7将85%浓磷酸加水稀释后,随着稀释黏度下降,所需反应时间缩短。其中示范例2与示范例3加水稀释85%浓磷酸所得的磷酸水溶液,对于降低中和反应时间具有最佳的效果。示范例 3与示范例7加水稀释85%浓磷酸所得的磷酸水溶液,其对应的中和反应时间仍持续缩短,但缩短的幅度较减。需说明的是,随着稀释水添加量增加,后续去除混合液的水分的干燥时间将增加,且于示范例7中,磷酸水溶液的稀释水重量百分比大于50%,在去除混合液的水分的干燥过程时,因为稀释黏度太低,有可能会引发液体喷溅的问题,造成制程机具的污染。因此,磷酸水溶液的稀释水重量百分比宜控制在20-50%之间,较佳值为20-40%之间,更佳值为30-40%之间。由于磷酸水溶液的稀释水重量百分比与稀释黏度有正向关系,以控制稀释黏度而言,磷酸水溶液的稀释黏度以介于5厘泊至13 厘泊(cP)之间较佳,介于6厘泊至13厘泊(cP)之间更佳,介于7-9厘泊(cP) 之间最佳。
然而为了进一步验证本发明制备方法所得的磷酸锂铝钛是否符合固态电解质的应用需求,可通过LATP粉体的锂离子传导度测试检测产品品质。
首先,关于锂离子传导度的测试样品制备,可参考前述示范例2至7的中和反应时间以及稀释黏度结果,选用稀释水重量百分比为30%的磷酸水溶液进行测试样品的制备。可例如利用49.42克稀释水重量百分比为30%的磷酸水溶液与5.28克碳酸锂进行酸碱中和应后,再加入1.53克的二氧化三铝及13.58克的二氧化钛,并搅拌至分散完全,形成混合液。混合液置入具有铁氟龙镀膜的铁盘,以150℃的烘箱干燥12小时,去除混合液中的水分,形成一反应混合物。所得反应物以750℃持温4小时的条件进行第一次锻烧。将第一次锻烧后的块状物接着使用自动磨粉机研磨至粉末,将粉末与0.8mm 氧化锆球以重量比1:10的比例放入球磨罐,接着以酒精作为溶剂添加至球磨罐体积80%。再来以行星式球磨机进行最终研磨,得到的浆料以80℃烘箱烘干。最后再研磨得到平均粒径D50=1.04μm,比表面积BET=1.99m2/g的LATP 粉末,即用于锂离子传导度的测试样品A。
另外,将第一次锻烧后研磨得到的粉末,使用例如150mesh的筛网过筛后,再以湿式研磨机进行研磨。其中湿式研磨系以固含量16%的条件进行研磨。待研磨至平均粒径D50=0.25um时,将浆料取出,并以400mesh筛网过筛。尔后,分别以喷雾干燥(Spray drying)方式以及四流体式干燥(four-fluid nozzle spray drying)的方式得到球型粉末。接着以900℃持温2小时进行二次锻烧,即可得到LATP粉末,分别用于锂离子传导度的测试样品B及测试样品C。其中用于测试样品B的粉末为以喷雾干燥进行造粒者,为具有平均粒径D50=29.37um以及比表面积BET=0.45m2/g的LATP粉体。而用于测试样品C的粉末则为以四流体式干燥进行造粒者,为具有平均粒径D50=10.61um 以及比表面积BET=1.25m2/g的LATP粉体。
而关于LATP粉体锂离子传导度的测试样品准备,系将用于测试样品A、 B与C的粉末分别秤重0.2g,倒入一模具中以100巴(bar)进行压锭程序。压锭时先以100巴(bar)持压1分钟,以排除多余气体,再以同样100巴(bar) 持压5分钟,即可获致测试用锭块,将锭块以900℃持温2小时烧成定型。接着使用白金镀金机于锭块的两面镀上白金,最后连接测试模具并且在真空状态下进行交流阻抗量测,而于交流阻抗图谱上观察到的半圆直径即为阻抗R值。利用下列公式(1)即可求得测试样品A、B与C的锂离子传导度(S/cm)。
σ=L/RA (1)
其中L为锭块的厚度,R为阻抗,A为锭块的截面积。测试样品A、B 与C所得的LATP锂离子传导度亦如下表二所示:
表二
BET(m<sup>2</sup>/g) D<sub>50</sub>(μm) σ(S/cm)
测试样品A 1.99 1.04 2.1E-04
测试样品B 0.45 29.37 1.4E-04
测试样品C 1.25 10.61 1.7E-04
由LATP粉体传导度的测试结果可知,测试样品A、B与C所得的LATP 锂离子传导度约大于1×10-4(S/cm)。换言之,以本发明磷酸锂铝钛的制备方法所制备的产品,均可符合市场上固态电解质的应用需求。本发明通过加水稀释后的磷酸取代传统制程所使用的磷酸氢二铵((NH4)2HPO4),可有效避免于磷酸锂铝钛的制备过程中产生氨气排放,又加水稀释后的磷酸水溶液更增加制备过程的安全性,同时提升制备过程的效率。以本发明磷酸锂铝钛的制备方法所制备的产品,适用于固态电解质,省时又具安全性的制备方法,更有助于提升产品的竞争力。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固态电解质的磷酸锂铝钛的制备方法,以避免在生产磷酸锂铝钛过程中所面临的氨气排放问题。本发明利用加水稀释后的磷酸(H3PO4)取代磷酸盐作为磷酸锂铝钛生产的原料,并搭配例如碳酸锂做为原料进行合成,使混合的溶液可温和的完成中和反应,更避免于后续制程中产生爆热的问题。再者,由于磷酸与碳酸锂的中和反应与浓度相关,本发明更通过于制备过程中例如加入适当的水量与浓磷酸溶液,以进行稀释,并获得一特定范围的黏度,有效缩短磷酸与碳酸锂中和反应的制程时间,提升制程效率。另一方面,利用例如水与浓磷酸溶液进行稀释时,更维持稀释范围的最佳化,避免过分稀释导致后续例如干燥制程上需耗费更多时间进行水分的蒸散或导致后续例如水分蒸发的过程中发生喷溅,俾以达成提升生产效率,同时确保制备过程安全性的目的。
本发明得由熟习此技术之人士任施匠思而为诸般修饰,然皆不脱如附申请专利范围所欲保护者。

Claims (10)

1.一种用于固态电解质的一磷酸锂铝钛的制备方法,依序包括步骤:
(S1)将一锂源加入一磷酸水溶液中进行一中和反应,其中该磷酸水溶液系加水稀释构成,且具有一稀释黏度;
(S2)于该锂源与该磷酸水溶液的该中和反应完成后,加入一铝源以及一钛源,且共同混合形成一混合液;
(S3)去除该混合液中的水分,且形成一反应混合物;以及
(S4)热处理该反应混合物,形成用于固态电解质的该磷酸锂铝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该锂源中的锂含量大于该磷酸锂铝钛中的锂含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该锂源为选自碳酸锂或氢氧化锂,该铝源为选自三氧化二铝或氢氧化铝,以及该钛源为一二氧化钛。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该稀释黏度介于5厘泊至13厘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该稀释黏度介于6厘泊至13厘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该稀释黏度介于7厘泊至9厘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该步骤(S3)系通过将该混合液置于一载盘上进行干燥,去除该混合液中的水分,其中该载盘具有一铁氟龙镀膜。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该步骤(S4)更包括:
(S41)将该反应混合物分散形成一第一粉体;
(S42)进行一第一次锻烧,并分散形成一第二粉体;以及
(S43)进行一第二次锻烧,形成用于固态电解质的该磷酸锂铝钛。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该第一锻烧具有一温度范围介于700℃至800℃,且具有一持温时间介于3小时至5小时。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该第二锻烧具有一温度范围介于800℃至1000℃,且具有一持温时间介于1小时至3小时。
CN202010173942.5A 2020-03-03 2020-03-13 用于固态电解质的磷酸锂铝钛的制备方法 Pending CN11333621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2062984480P 2020-03-03 2020-03-03
US62/984,480 2020-03-03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336213A true CN113336213A (zh) 2021-09-03

Family

ID=774674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173942.5A Pending CN113336213A (zh) 2020-03-03 2020-03-13 用于固态电解质的磷酸锂铝钛的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3336213A (zh)
TW (1) TW202134173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71423A (zh) * 2022-03-25 2022-06-28 广东马车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纯相磷酸钛锂电解质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WO2024021822A1 (zh) * 2022-07-27 2024-02-01 宜宾南木纳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镁系固态电解质及其制备方法和电池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48153A (zh) * 2009-10-16 2012-08-22 南方化学股份公司 相纯锂铝钛磷酸盐和它的生产方法及其应用
CN102648154A (zh) * 2009-10-16 2012-08-22 南方化学股份公司 相纯锂铝钛磷酸盐和它的生产方法及其应用
WO2013156116A1 (de) * 2012-04-19 2013-10-24 Karlsruher Institut für Technologie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li-ionenleitender lithiumaluminiumtitanphosphate und deren verwendung als festkörperelektrolyte
JP2014038813A (ja) * 2012-08-20 2014-02-27 Jfe Chemical Corp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正極材用リン酸鉄リチウム粒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これを用いた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正極およ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48153A (zh) * 2009-10-16 2012-08-22 南方化学股份公司 相纯锂铝钛磷酸盐和它的生产方法及其应用
CN102648154A (zh) * 2009-10-16 2012-08-22 南方化学股份公司 相纯锂铝钛磷酸盐和它的生产方法及其应用
WO2013156116A1 (de) * 2012-04-19 2013-10-24 Karlsruher Institut für Technologie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li-ionenleitender lithiumaluminiumtitanphosphate und deren verwendung als festkörperelektrolyte
JP2014038813A (ja) * 2012-08-20 2014-02-27 Jfe Chemical Corp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正極材用リン酸鉄リチウム粒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これを用いた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正極およ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71423A (zh) * 2022-03-25 2022-06-28 广东马车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纯相磷酸钛锂电解质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WO2024021822A1 (zh) * 2022-07-27 2024-02-01 宜宾南木纳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镁系固态电解质及其制备方法和电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34173A (zh) 2021-09-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323434B (zh) 制备磷酸锰铁锂-碳复合材料的方法和磷酸锰铁锂-碳复合材料
EP2270903A1 (en) Method for production of cathode active material for lithium ion battery, cathode active material for lithium ion battery produced by the method, electrode for lithium ion battery, and lithium ion battery
CN115611258B (zh) 一种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Na3Fe2(PO4)P2O7的制备方法
CN102881911A (zh) 一种液相沉淀法去除锂离子电池富镍材料表面锂残渣的方法
CN107840343A (zh) 含锂锰尖晶石的混合氧化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13336213A (zh) 用于固态电解质的磷酸锂铝钛的制备方法
CN113582151B (zh) 一种磷酸铁锰锂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9950496B (zh) 一种双包覆镍钴铝酸锂三元正极材料及制备方法
CN108417796A (zh) 一种低表面碱性的镍钴铝酸锂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1916701B (zh) 一种包覆型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13683071A (zh) 一种高倍率磷酸铁锂的制备方法
EP2669253B1 (en) Titanium oxide for electrod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EP3953299A1 (en) Methods for ntp manufacturing
CN116759570A (zh) 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正极及钠离子电池
CN114188601B (zh) 一种固态电解质的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3346055A (zh) 复合磷酸盐包覆的锂离子电池高镍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1010887B (zh) 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正极材料及锂离子电池
CN116581369A (zh) 一种锰掺杂的锂锆硅磷氧固态电解质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4369862B (zh) 一种低成本锂电三元正极材料制备方法
CN113594449B (zh) 一种改性含锂磷酸盐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4220967A (zh) 橄榄石型磷酸盐活性材料、其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15745021A (zh) 一种高镍三元正极材料中残锂的去除方法
CN102074691B (zh) 锂离子电池层片状磷酸钒锂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RU2542721C1 (ru) Композитный катодный материал литий-ионного аккумулятора на основе li3v2(po4)3со структурой насикон и способ его получения
CN111943159A (zh) 一种爆炸-自蔓燃法联用复合离子掺杂的磷酸铁锂材料的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