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314894A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314894A
CN113314894A CN202011096504.XA CN202011096504A CN113314894A CN 113314894 A CN113314894 A CN 113314894A CN 202011096504 A CN202011096504 A CN 202011096504A CN 113314894 A CN113314894 A CN 11331489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sulator
contact
connector
male
axial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096504.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314894B (zh
Inventor
土屋博崇
田口典英
笹木仁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MK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M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MK Corp filed Critical SMK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33148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148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3148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1489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2Dustproof, splashproof, drip-proof, waterproof, or flameproof cases
    • H01R13/5205Sealing means between cable and housing, e.g. gromme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38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 H01R24/4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 frequenc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38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38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 H01R24/4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 frequency
    • H01R24/42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 frequency comprising impedance matching means or electrical components, e.g. filters or switches
    • H01R24/44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 frequency comprising impedance matching means or electrical components, e.g. filters or switches comprising impedance matching mea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04Pins or blades for co-operation with sockets
    • H01R13/05Resilient pins or blades
    • H01R13/052Resilient pins or blades co-operating with sockets having a circular transverse se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H01R13/2407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resilient mea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16Means for holding or embracing insulating body, e.g. casing, hoo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6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frequency, e.g. structures providing an impedance match or phase match
    • H01R13/6473Impedance matching
    • H01R13/6477Impedance matching by variation of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103/00Two pol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Mechanical Coupling Of Light Guides (AREA)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地抑制嵌合部中的特性阻抗变差并获得良好的传输特性的连接器。该连接器具备:内部接触件(11),位于径向的内侧;外部接触件(12),位于径向的外侧;以及绝缘体(13),位于内部与外部接触件(11、12)之间,内部与外部接触件(11、12)中至少一者在轴线方向的一侧具有以规定的径向接触压力嵌合于相对应的对方侧接触件(22)的嵌合部(12f),其中,绝缘体(13)具有:第一绝缘体部(31),露出在轴线方向的一侧;以及第二绝缘体部(32),相对于第一绝缘体部(31)位于轴线方向的另一侧,第一绝缘体部(31)由与第二绝缘体部(32)相比容易在径向上弹性变形的弹性材料形成。

Description

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连接器,特别涉及具有构成传输路径的内外的配线以及这些配线之间的绝缘体的连接器。
背景技术
在中心导体与外部导体之间设置有绝缘体的同轴线缆等的传输路径中,作为信号线的中心导体的电感和导体之间的电容(静电电容)按每单位长度是恒定的且信号的传输特性优异,传输路径的特性阻抗Z[Ω]被设定为与每单位长度的电感L[H]以及电容C[F]的值相对应的规定值。
另外,在将传输路径连接到其他设备种类的情况下,当未取得使传输路径的特性阻抗与设备侧的基准阻抗一致的阻抗匹配时,产生诸如信号在特性阻抗不同的传输路径的边界点反射,波形失真之类的影响。
因此,在将传输路径连接到其他设备种类的连接器中,需要避免反射所致的特性阻抗变差。
作为以往的这种连接器,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如下的连接器:其着眼于在公母连接器部件中在径向上相对置的内外接触件的相对置面积越大且距离越小并且两个接触件之间的绝缘体的介电常数越高,则静电容量越大这一点,为了调整特性阻抗(Z=(L/C)1/2),将公侧的插销接触件部分设为高阻抗区间,以能够补偿母侧的插口连接器(socketconnector)部分的低阻抗,从而获得良好的传输特性(参照该公报的第0031段、第0085~0086段等)。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3653029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在如上所述的以往的连接器中,当在公母嵌合的嵌合部产生各部件的尺寸的偏差和嵌合的角度的偏差等时,在公母连接器的绝缘体彼此的相对置面之间产生间隙,由此因绝缘体层的中断所致的介电常数的变化而在沿着传输路径恒定地设定的特性阻抗中发生不匹配,传输特性有可能变差。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地抑制嵌合部中的特性阻抗变差并获得良好的传输特性的连接器。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1)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连接器具备:内部接触件,在轴线方向上延伸并且位于径向的内侧;外部接触件,在所述轴线方向上延伸并且位于所述径向的外侧;以及绝缘体,位于所述内部接触件与所述外部接触件之间,所述内部接触件与所述外部接触件中至少一者在所述轴线方向的一侧具有以规定的径向接触压力嵌合于相对应的对方侧接触件的嵌合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体具有:第一绝缘体部,露出在所述轴线方向的一侧;以及第二绝缘体部,相对于所述第一绝缘体部位于所述轴线方向的另一侧,所述第一绝缘体部由与所述第二绝缘体部相比容易在所述径向上弹性变形的弹性材料形成。
根据该结构,在本发明中,在内部接触件以及外部接触件中至少一者的嵌合部以规定的径向接触压力嵌合于相对应的对方侧接触件时,位于轴线方向的一侧的第一绝缘体部能够容易地弹性变形。因此,用于嵌合部与对方侧接触件的嵌合的弹性变形和弹性复原变容易,并且能够有效地抑制在弹性复原之后的绝缘体与内部接触件以及外部接触件之间产生间隙,能够有效地抑制特性阻抗因间隙空间的产生所致的介电常数变化而变差。
(2)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构成为,所述嵌合部具有位于所述轴线方向的一侧的大致分割筒状的多个嵌合爪部分、以及隔开多个狭缝一体地悬臂支承该多个嵌合爪部分的支承筒部分,所述第一绝缘体部配置在与所述支承筒部分相比靠所述轴方向的一侧的范围内。
在以这种结构实施时,在嵌合部嵌合时,多个嵌合爪部分在径向上翘曲并压缩第一绝缘体部,或者与第一绝缘体部一起弹性复原。因此,能够使嵌合操作变容易,并且能够更加有效地抑制在绝缘体与内部接触件或者外部接触件之间产生间隙空间。
(3)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构成为,所述多个狭缝各自的宽度在被所述支承筒部分支承的所述多个嵌合爪部分的基端侧较大,在所述多个嵌合爪部分的顶端侧较小。
在以这种结构实施时,不在多个嵌合爪部分形成如产生应力集中的孔等,就能够确保多个嵌合爪部分所需的翘曲量以及强度,并且能够通过加宽狭缝宽度来进一步使第一绝缘体部的径向的弹性变形变容易,能够更加有效地抑制在绝缘体与内部以及外部接触件之间形成间隙空间。另外,能够更加有效地抑制在第二绝缘体部侧施加载荷。
(4)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构成为,所述第一绝缘体部的一端面与所述外部接触件或者所述内部接触件相比向所述轴线方向的一侧突出,所述内部接触件具有:贯通部,贯通所述绝缘体;突出端部,与所述第一绝缘体部相比向所述轴线方向的一侧突出;以及突起部,从所述贯通部向所述第一绝缘体部在径向上突起。
这样,即使第一绝缘体部弹性地抵接于对方侧,也通过内部接触件的突起部来限制第一绝缘体部的轴线方向移位,不会在抵接部分产生间隙,而且,也不会有大的载荷施加在第二绝缘体部侧。
(5)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构成为,所述第一绝缘体部具有与所述第二绝缘体部同等的相对介电常数。
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有效地抑制特性阻抗在嵌合部变差。
(6)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构成为,第一绝缘体部相对于所述第二绝缘体部结合为一体。
这样,能够以稳定的位置以及姿势配置第一绝缘体部,以免在绝缘体部分产生间隙。
(7)本发明的连接器也可以构成为,公母连接器部件分别具备:内部接触件,在轴线方向上延伸并且位于径向的内侧;外部接触件,在所述轴线方向上延伸并且位于所述径向的外侧;以及绝缘体,位于所述内部接触件与所述外部接触件之间,所述公母连接器部件中公侧的连接器部件具有分别以规定的径向接触压力嵌合于相对应的对方侧接触件的第一公侧嵌合部以及第二公侧嵌合部,并且,所述公母连接器部件中母侧的连接器部件具有分别以规定的径向接触压力嵌合于相对应的对方侧接触件的第一母侧嵌合部以及第二母侧嵌合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公侧的连接器部件的绝缘体具有:第一绝缘体部,露出在所述轴线方向的一侧;以及第二绝缘体部,相对于所述第一绝缘体部位于所述轴线方向的另一侧,所述第一绝缘体部由与所述第二绝缘体部相比容易在所述径向上弹性变形的弹性材料形成。
当采用该结构时,在公母连接器部件嵌合时,公侧连接器部件的第一绝缘体部能够容易地弹性变形,因此用于母侧连接器与相对应的对方侧接触件嵌合的弹性变形和弹性复原变容易,并且能够有效地抑制在绝缘体与内部以及外部接触件之间产生间隙,能够抑制特性阻抗因间隙空间的产生所致的介电常数变化而变差。
(8)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构成为,所述公侧的连接器部件的所述第一绝缘体部的一端与所述公侧的连接器部件的所述外部接触件相比向所述轴线方向的一侧突出。
在这种情况下,公侧连接器部件的第一绝缘体部的一端比外部接触件更早地压接于母侧连接器的绝缘体,由此不仅在径向上,而且在轴线方向上,公母连接器部件的绝缘体也通过第一绝缘体部来无间隙地配置为连接状态。
(9)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构成为,所述公侧的连接器部件的所述内部接触件与所述公侧的连接器部件的所述第一绝缘体部以及所述外部接触件相比向所述轴线方向的一侧突出地构成所述第一公侧嵌合部,并且,所述母侧的连接器部件的所述内部接触件具有所述轴线方向上的长度大于等于所述第一公侧嵌合部的第一母侧嵌合部。
当采用这种结构时,能够稳定确保公母连接器部件的嵌合状态中的第一绝缘体部的形状以及姿势,并且能够稳定确保两个连接器部件的内部接触件彼此、以及外部接触件彼此的接触。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有效地抑制电容因连接器的嵌合部中的绝缘体的压扁和/或退让而变化,传输路径的特性阻抗变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主要部分纵剖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中的插头侧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图3中的(a)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中的插头侧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b)是图3中的(a)中的B3-B3向视剖视图,(c)是图3中的(b)中的C3向视图。
图4中的(a)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中的插头侧的外部接触件的主要部分纵剖视图,(b)是该外部接触件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图5中的(a)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中的插头侧的第一绝缘体部的纵剖视图,(b)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中的、将插头侧的内部接触件插入到第一绝缘体部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6中的(a)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中的插座侧的主要部分纵剖视图,(b)是该插座侧的嵌合部中的内部接触件的立体图,(c)是该插座侧的绝缘体的立体图。
图7是以能够与不设置如第一绝缘体部那样的弹性材料的比较例进行比较的方式示出对具有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结构的实施例1的连接器进行了时域反射率测定的结果的曲线图,纵轴表示阻抗,横轴表示基于测定对象要素的信号延迟量所对应的延迟时间。
图8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主要部分纵剖视图。
图9中的(a)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中的插头侧的主要部分纵剖视图,(b)是该插头侧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c)是该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10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主要部分纵剖视图。
图11中的(a)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中的内部接触件的侧视图,(b)是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中的内部接触件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图12是以能够与比较例以及第一实施方式进行比较的方式示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中的时域反射率的测定结果的曲线图,纵轴表示阻抗,横轴表示基于测定对象要素的信号延迟量所对应的延迟时间。
附图标记说明
1:连接器
10:插头(公侧的连接器部件)
11:内部接触件
11a:贯通部
11b:第一公侧嵌合部(嵌合部)
11c:台阶部
11d:突起部
12:外部接触件
12a:嵌合爪部分
12b:支承筒部分
12c、12e:狭缝
12d:突起部
12f:第二公侧嵌合部(嵌合部)
13:绝缘体(插头侧的绝缘体)
20:插座(母侧的连接器部件)
21:内部接触件(对方侧接触件)
21b:第一母侧嵌合部22:外部接触件(对方侧接触件)
22f:第二母侧嵌合部23:绝缘体(插座侧的绝缘体)
23a:端面
31:第一绝缘体部
31a:一端面
31b:中心孔
31c:内突部
32:第二绝缘体部
w、w1、w2:宽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至图6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
首先,对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的作为公母连接器部件的插头10以及插座20分别在作为图1的左右方向的轴线方向上延伸,能够在各自的连接端侧以外壳嵌合深度Lf的凹凸嵌合状态使插头10卡合于作为母侧的连接器部件的插座20,或者以非嵌合状态从插座20脱离。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在公母连接器部件的嵌合部的结构上具有特征,不特别限定作为同轴连接器和同轴插头等连接、安装在其他的设备和基板、线缆等的端部(图1中的插头10的右端部以及插座20的左端部)的结构,能够采用以往已知的任意的连接、安装结构。因此,在此,省略向同轴线缆和设备侧的连接结构的详细的说明和图示,但能够应用向例如公知的印刷电路板的安装结构(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17-41347号公报)、同轴线缆与设备基板之间的连接结构(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6-344491号公报)、面安装结构(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9-16178号公报)、天线的外部连接结构(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14-138375号公报)、向精密设备的连接结构(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15-225766号公报)等。
如图2以及图3所示,作为公侧的连接器部件的插头10具备:内部接触件11,位于径向的内侧;呈筒状的外壳形状的外部接触件12,在轴线方向上延伸并且位于径向的外侧;以及厚壁的筒状的绝缘体13,位于内部接触件11以及外部接触件12之间。
如图3以及图5所示,插头10的内部接触件11一体地具有由线材状的导体构成并且贯通绝缘体13的中心的大致圆形截面的贯通部11a、以及形成为直径比该贯通部11a小并且比绝缘体13向轴线方向一侧(图1中的左侧)突出的第一公侧嵌合部11b(突出端部),第一公侧嵌合部11b的顶端呈大致圆锥形状。在此,内部接触件11比外部接触件12向轴线方向一侧突出,第一绝缘体部31的一端面31a在插头10向插座20嵌合时的插入方向上(以下,简称为嵌合方向)位于内部接触件11的顶端与外部接触件12的顶端之间。
如图1以及图6所示,作为母侧的连接器部件的插座20具备彼此同轴配置的内部接触件21与外部接触件22、以及位于内部接触件21与外部接触件22之间的大致厚壁圆筒状的由绝缘材料(电介质)构成的绝缘体23。
内部接触件21具有凹凸嵌合于插头10的内部接触件11的第一公侧嵌合部11b的带切槽的插口(socket)状的第一母侧嵌合部21b,并收纳在绝缘体23内。
另外,外部接触件22呈相对于内部接触件21位于径向的外侧的管状(筒状)的外壳形状,包围内部接触件21以及绝缘体23并且比这两者向轴线方向的另一侧(图6中的(a)中的右侧)突出。
如图1至图4所示,作为公侧的连接器部件的插头10的外部接触件12在其嵌合方向的前端侧且与内部接触件11的第一公侧嵌合部11b相比在嵌合方向的后侧(图1中的右侧),具有以规定的径向接触压力嵌合于相对应的对方侧接触件22的第二公侧嵌合部12f。
而且,作为母侧的连接器部件的插座20作为与插头10的内部接触件11以及外部接触件12相对应的对方侧接触件,除了以规定的径向接触压力嵌合于内部接触件11的第一公侧嵌合部11b的第一母侧嵌合部21b外,还具有以规定的径向接触压力嵌合于外部接触件12的第二公侧嵌合部12f的第二母侧嵌合部22f。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公侧的连接器部件的插头10在内部接触件11以及外部接触件12中至少一者、例如两者的轴线方向的一侧(图1的左侧),具有分别以径向接触压力嵌合于插座20的第一母侧嵌合部21b以及第二母侧嵌合部22f的第一公侧嵌合部11b以及第二公侧嵌合部12f。
如图1至图3所示,插头10侧的绝缘体13具有露出在轴线方向的一侧的大致厚壁圆筒状的第一绝缘体部31、以及相对于第一绝缘体部31位于轴线方向的另一侧的大致相同直径的厚壁圆筒状的第二绝缘体部32。
第一绝缘体部31的一端面31a比外部接触件12向轴线方向的一侧突出,以规定的轴线方向接触压力抵接在插座20侧的厚壁圆筒状的绝缘体部23的端面23a以及内部接触件21的端面21a并与其以卡合状态面接触。
另外,第一绝缘体部31具有与作为树脂制绝缘部的第二绝缘体部32同等的相对介电常数、例如在相对介电常数2~5左右的范围内设定的指定的相对介电常数,并且由容易固接于或者能够一体成型于第二绝缘体部32的材料形成。
进一步,第一绝缘体部31由相对于第二绝缘体部32至少在大致圆筒状的径向上容易弹性变形的弹性材料形成。
更加具体而言,第一绝缘体部31例如由能够利用LIM(Liquid InjectionMolding;液体注塑)成型与第二绝缘体部32以一体化状态成型的硅橡胶等的弹性体来形成,或者由能够在作为单个部件成形为大致圆筒状之后用公知的粘接剂与第二绝缘体部32粘接固定的弹性体等的合成树脂制弹性材料形成。在这种情况下,第二绝缘体部32由适用于LIM成型的材料、例如聚碳酸酯来形成。
如图1至图4所示,插头10的外部接触件12中的第二公侧嵌合部12f具有位于插头10的轴线方向一侧的大致分割筒状的多个嵌合爪部分12a、以及隔开多个狭缝12c一体地悬臂支承这些多个嵌合爪部分12a的支承筒部分12b。而且,第一绝缘体部31配置在与外部接触件12的支承筒部分12b相比靠轴方向一侧的范围内,并且在多个嵌合爪部分12a的基端侧,固接在第二绝缘体部32的一端面32a。
在第二公侧嵌合部12f的多个嵌合爪部分12a,在作为各自的顶端侧的轴线方向的相同范围内,设置有以等角度间隔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多个突起部12d,这些多个突起部12d呈作为整体以大致环状具有前后锥形导向件的突起形状,由此多个嵌合爪部分12a能够与第二母侧嵌合部22f的内径相应地在缩径方向上翘曲规定量。
如图5中的(a)所示,第一绝缘体部31在一端面31a附近具有使中心孔31b缩径的内突部31c,如图5中的(b)所示,第一绝缘体部31以插头10的内部接触件11的贯通部11a与第一公侧嵌合部11b之间的台阶部11c抵接于第一绝缘体部31的内突部31c的状态嵌接于内部接触件11。
另外,第一绝缘体部31具有直径比外部接触件12的第二公侧嵌合部12f的内径D稍大的自由形状,由此当第二公侧嵌合部12f的多个嵌合爪部分12a嵌入到第二母侧嵌合部22f内时,第一绝缘体部31的一端面31a附近的部分抵接于内部接触件11的台阶部11c,或者第一绝缘体部31向第二公侧嵌合部12f的顶端侧和/或多个狭缝12c内鼓出,从而抑制轴线方向的压缩载荷从第一绝缘体部31作用于第二绝缘体部32。
进一步,第二绝缘体部32的一端面32a从外部接触件12的第二公侧嵌合部12f中的支承筒部分12b,向作为嵌合方向的轴线方向一侧,突出比从多个嵌合爪部分12a的基端侧到顶端侧的长度Lm(参照图4中的(a))足够小的突出长度La(参照图3中的(a)、(b))。
另外,第一绝缘体部31的轴线方向长度Lb(参照图5中的(a))被设定为与插头10的外部接触件12相对于插座20的嵌合深度Lf相同或者比其稍大的值,第一绝缘体部31的一端面31a与外部接触件12相比向轴线方向的一侧突出。
而且,通过这种第一绝缘体部31的形状以及尺寸设定,当第二公侧嵌合部12f的多个嵌合爪部分12a嵌入到第二母侧嵌合部22f内时,无需在径向压缩第二绝缘体部32,就能够使第一绝缘体部31在径向以及轴线方向压缩之后,跟随多个嵌合爪部分12a而弹性复原或者向多个嵌合爪部分12a之间的多个狭缝12c内鼓出。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多个嵌合爪部分12a以及多个狭缝12c分别为4个的90度分割(四分割)的大致分割筒状,但是只要是被分割成多个,其分割数是任意的。
如图4中的(a)所示,多个狭缝12c各自在插头10的外部接触件12的周向上的宽度w彼此相等,且在从支承于支承筒部分12b的多个嵌合爪部分12a的基端侧至顶端侧的长度Lm的范围内大致恒定。当然,外部接触件12的多个狭缝12c的宽度W可以彼此不相同,从多个嵌合爪部分12a的基端侧至顶端侧也可以不是恒定的。
这样,插头10以及插座20在外部接触件12、22侧具有凹凸嵌合嵌合深度Lf的第二公侧嵌合部12f以及第二母侧嵌合部22f,并且在内部接触件11、21侧具有比该嵌合深度Lf靠插座20的内侧凹凸嵌合的第一公侧嵌合部11b以及第一母侧嵌合部21b。另外,插座20的第一母侧嵌合部21b具有比插头10的第一公侧嵌合部11b的长度大的凹状深度,并且具有比第一公侧嵌合部11b的外径稍大的内径。
接下来,对作用进行说明。
在如上所述构成的本实施方式中,在插头10向嵌合方向插入插座20的初期,首先嵌合于插座20的第二母侧嵌合部22f的插头10的外部接触件12发生径向的翘曲。
此时,由于第一绝缘体部31能够容易地弹性变形,因此用于外部接触件12与对方侧接触件嵌合的弹性变形和弹性复原变容易,并且能有效地抑制外部接触件12弹性复原后的绝缘体13与内部接触件11以及外部接触件12之间产生间隙。其结果是,能够有效地抑制特性阻抗因产生间隙空间所致的介电常数变化而变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当插头10的第二公侧嵌合部12f与插座20的第二母侧嵌合部22f嵌合时,多个嵌合爪部分12a在径向上翘曲并压缩第一绝缘体部31,或者与第一绝缘体部31一起弹性复原,因此能够使插头10相对于插座20的嵌合操作变容易,并且能够更加有效地抑制在绝缘体13与内部接触件11或者外部接触件12之间产生诱发介电常数变化的间隙空间。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绝缘体部31具有与第二绝缘体部32同等的相对介电常数,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在连接器1的插头10与插座20的嵌合部中特性阻抗变差。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绝缘体部31相对于第二绝缘体部32结合为一体,因此能够以不使绝缘体层产生间隙的方式将第一绝缘体部31相对于第二绝缘体部32和内部接触件11以及外部接触件12以稳定的位置以及姿势且以所需要的填充形状配置,。
另外,插头10的第一绝缘体部31的一端面31a与插头10的外部接触件12相比向轴线方向的一侧突出,因此该第一绝缘体部31的一端面31a比外部接触件12更早地压接于插座20的绝缘体23,插头10以及插座20的绝缘体13、23不仅在径向上,还在轴线方向上借助于第一绝缘体部31无间隙地配置为连接状态。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稳定确保公母件的嵌合状态下的第一绝缘体部31的形状以及姿势,并且能够稳定确保插头10与插座20的内部接触件11、21彼此以及外部接触件12、22彼此的接触。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电容因嵌合部中的绝缘体13、23的压扁和/或退让而变化,传输路径的特性阻抗变差。
(实施例1)
制作如下连接器1:其具有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第一绝缘体部31采用硅橡胶,绝缘体13的第一绝缘体部31以及第二绝缘体部32被LIM成型为一体,插头10的绝缘体13以及插座20的绝缘体23的相对介电常数均设定为3.5,特性阻抗Z设定为50Ω;并对该连接器1进行了基于TDR(时域反射率测定)的传播延迟的测定。
图7利用以阻抗[Ω]为纵轴且以延迟时间[ps]为横轴的曲线图示出其结果,并分别示出为:该图中的虚线表示实施例1,实线表示比较例1,在比较例1中仅由与实施例1的第二绝缘体部32相同的绝缘材料来形成插头侧的绝缘体且在外部接触件12的第二公侧嵌合部12f的内周面附近形成有在插头插入时允许翘曲所需的间隙。
从该图可知,比较例1以及实施例1中,在与其传输路径长度相对应的传播延迟时域中,在与连接器嵌合部相对应的延迟区间以外的区间,特性阻抗均示出大致50Ω左右的阻抗值,而与此相对,在与连接器嵌合部相对应的区间中,由于反射导致特性阻抗的增加,特别是在比较例1的情况下发生显著的增加。而另一方面,在实施例1的情况下,特性阻抗的增加与比较例1的情况相比被抑制为小于1/2。
因此,可知,在具有相对于第二绝缘体部32容易在径向上弹性变形的第一绝缘体部31的实施例1的情况下,为能够有效地抑制传输路径的特性阻抗变差的连接器。
(第二实施方式)
图8以及图9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
如这两个图所示,第二实施方式具有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大致相同的结构,但是插头10的外部接触件12中的第二公侧嵌合部12f的结构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不同。
此外,作为母侧的连接器部件的插座20具有以规定的径向接触压力嵌合于内部接触件11的第一公侧嵌合部11b的第一母侧嵌合部21b、以及以规定的径向接触压力嵌合于外部接触件12的第二公侧嵌合部12f的第二母侧嵌合部22f,作为相对应的对方侧接触件。
如图8以及图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外部接触件12中的第二公侧嵌合部12f中,多个狭缝12e各自的宽度在被支承筒部分12b支承的多个嵌合爪部分12a的基端侧为较大宽度w2,在多个嵌合爪部分12a的顶端侧为较小宽度w1。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绝缘体部31也与第二绝缘体部32相比能够容易地弹性变形,因此能够发挥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不在第二公侧嵌合部12f的多个嵌合爪部分12a形成如产生应力集中的孔等,就能够确保多个嵌合爪部分12a所需的翘曲量以及强度。另外,当多个嵌合爪部分12a在径向上以压缩第一绝缘体部31的方式翘曲时,能够使第一绝缘体部31部分地向多个嵌合爪部分12a的基端侧的狭缝12e内鼓出,因此,能够可靠地允许多个嵌合爪部分12a所需的翘曲,并且更加有效地抑制在绝缘体13与内部以及外部接触件11、12之间形成间隙空间。另外,能够更加有效地抑制在第二绝缘体部32侧施加载荷。
(第三实施方式)
图10至图12示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
如这些图所示,第三实施方式具有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大致相同的结构,但是插头10的内部接触件11的结构与上述第一、第二实施方式均不同,外部接触件12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不同,与第二实施方式大致相同。此外,作为母侧的连接器部件的插座20的结构与第一、第二实施方式相同。
如图10以及图1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头10的内部接触件11除了具有贯通绝缘体13的贯通部11a、与第一绝缘体部相比向轴线方向的一侧突出的第一公侧嵌合部11b以及在贯通部11a与第一公侧嵌合部11b之间的台阶部11c之外,还在相对于台阶部11c远离第一公侧嵌合部11b侧具有从贯通部11a向第一绝缘体部31在径向上突起的突起部11d。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绝缘体部31也与第二绝缘体部32相比能够容易地弹性变形,因此能够发挥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当第二公侧嵌合部12f的多个嵌合爪部分12a嵌入到第二母侧嵌合部22f内时,即使第一绝缘体部31弹性地抵接于作为对方侧的插座20侧的绝缘体23,除了与第一、第二实施方式同样地,第一绝缘体部31的一端面31a附近的部分抵接于内部接触件11的台阶部11c而被保持等之外,还由内部接触件11的突起部11d来限制第一绝缘体部31的轴线方向移位。因此,不会在绝缘体13、23的抵接部分等产生间隙,而且,也不会有大的载荷施加在第二绝缘体部32侧。
(实施例2)
制作如下的连接器1:具有上述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结构,第一绝缘体部31采用硅橡胶,绝缘体13的第一绝缘体部31以及第二绝缘体部32LIM成型为一体,插头10的绝缘体13以及插座20的绝缘体23的相对介电常数均设定为3.5,特性阻抗Z设定为50Ω;并对该连接器1进行了基于TDR(时域反射率测定)的传播延迟的测定。
图12是以阻抗[Ω]为纵轴且以延迟时间[ps]为横轴来示出其结果的曲线图,与上述比较例1以及实施例1比较,该图中的单点划线表示实施例2的结果。
从该图可知,比较例1、实施例1以及实施例2中在与其传输路径长度相对应的传播延迟时域中,在与连接器嵌合部相对应的延迟区间以外的区间,特性阻抗均示出大致50Ω左右的阻抗值,与此相对,在与连接器嵌合部相对应的区间中,如上所述,由于反射导致特性阻抗的增加,特别是在比较例1的情况下显著地发生增加,在实施例1的情况下与比较例1的情况相比被抑制为小于1/2,在实施例2的情况下,与比较例1的情况相比被抑制为1/5左右(实施例1的1/2左右)。
因此,可知,在实施例2的情况下,也为能够有效地抑制传输路径的特性阻抗变差的连接器。
此外,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在插头10的绝缘体13中设置了第一绝缘体部31,但是也可以在插座20的绝缘体23中设置露出在插头10侧的由弹性材料形成的第一绝缘体部和相对于该第一绝缘体部远离插头10侧的第二绝缘体部,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考虑设置成:插座的第一绝缘体部的露出端面比内部接触件向嵌合方向侧(轴线方向的单侧)突出。
另外,在内部接触件以及外部接触件两者为筒状的情况下,填充到其间的第一绝缘体部的端面与在轴线方向上端面位置不同的内部接触件以及外部接触件中在嵌合方向上位于后侧的接触件相比向嵌合方向的顶端侧突出即可。
进一步,例示了内部接触件和外部接触件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的情况,但是当然也可以是非圆形的横截面,也不特别限定第一绝缘体部31的材料和截面形状、第二绝缘体部32的材料等。
如以上所说明的,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连接器,其能够有效地抑制电容因连接器的嵌合部中的绝缘体的压扁和/或退让而变化,传输路径的特性阻抗变差,这样的本发明对具有构成传输路径的内外的配线以及这些配线之间的绝缘体的连接器普遍有用。

Claims (9)

1.一种连接器,具备:
内部接触件,在轴线方向上延伸并且位于径向的内侧;
外部接触件,在所述轴线方向上延伸并且位于所述径向的外侧;以及
绝缘体,位于所述内部接触件与所述外部接触件之间,
所述内部接触件与所述外部接触件中至少一者在所述轴线方向的一侧具有以规定的径向接触压力嵌合于相对应的对方侧接触件的嵌合部,
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体具有:
第一绝缘体部,露出在所述轴线方向的一侧;以及
第二绝缘体部,相对于所述第一绝缘体部位于所述轴线方向的另一侧,
所述第一绝缘体部由与所述第二绝缘体部相比容易在所述径向上弹性变形的弹性材料形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嵌合部具有位于所述轴线方向的一侧的分割筒状的多个嵌合爪部分、以及隔开多个狭缝一体地悬臂支承该多个嵌合爪部分的支承筒部分,
所述第一绝缘体部配置在与所述支承筒部分相比靠所述轴方向的一侧的范围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狭缝各自的宽度在被所述支承筒部分支承的所述多个嵌合爪部分的基端侧较大,在所述多个嵌合爪部分的顶端侧较小。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绝缘体部的一端面与所述外部接触件或者所述内部接触件相比向所述轴线方向的一侧突出,
所述内部接触件具有:
贯通部,贯通所述绝缘体;
突出端部,与所述第一绝缘体部相比向所述轴线方向的一侧突出;以及
突起部,从所述贯通部向所述第一绝缘体部在径向上突起。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绝缘体部具有与所述第二绝缘体部同等的相对介电常数。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第一绝缘体部相对于所述第二绝缘体部结合为一体。
7.一种连接器,其中,
公母连接器部件分别具备:
内部接触件,在轴线方向上延伸并且位于径向的内侧;
外部接触件,在所述轴线方向上延伸并且位于所述径向的外侧;以及
绝缘体,位于所述内部接触件与所述外部接触件之间,
所述公母连接器部件中公侧的连接器部件具有分别以规定的径向接触压力嵌合于相对应的对方侧接触件的第一公侧嵌合部以及第二公侧嵌合部,
并且,所述公母连接器部件中母侧的连接器部件具有分别以规定的径向接触压力嵌合于相对应的对方侧接触件的第一母侧嵌合部以及第二母侧嵌合部,
其特征在于,所述公侧的连接器部件的绝缘体具有:
第一绝缘体部,露出在所述轴线方向的一侧;以及
第二绝缘体部,相对于所述第一绝缘体部位于所述轴线方向的另一侧,
所述第一绝缘体部由与所述第二绝缘体部相比容易在所述径向上弹性变形的弹性材料形成。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公侧的连接器部件的所述第一绝缘体部的一端与所述公侧的连接器部件的所述外部接触件相比向所述轴线方向的一侧突出。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公侧的连接器部件的所述内部接触件与所述公侧的连接器部件的所述第一绝缘体部以及所述外部接触件相比向所述轴线方向的一侧突出地构成所述第一公侧嵌合部,并且,
所述母侧的连接器部件的所述内部接触件具有所述轴线方向上的长度大于等于所述第一公侧嵌合部的第一母侧嵌合部。
CN202011096504.XA 2020-02-27 2020-10-14 连接器 Active CN11331489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32273 2020-02-27
JP2020032273A JP7147796B2 (ja) 2020-02-27 2020-02-27 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314894A true CN113314894A (zh) 2021-08-27
CN113314894B CN113314894B (zh) 2023-07-28

Family

ID=726597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096504.XA Active CN113314894B (zh) 2020-02-27 2020-10-14 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1398706B2 (zh)
EP (1) EP3872934A1 (zh)
JP (1) JP7147796B2 (zh)
KR (1) KR102574785B1 (zh)
CN (1) CN113314894B (zh)
TW (1) TWI783277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439294A (en) * 1965-05-28 1969-04-15 Amphenol Corp Coaxial cable connector
US3514741A (en) * 1968-05-03 1970-05-26 Litton Precision Prod Inc Low leakage connector for use in high radiation fields
US5509821A (en) * 1994-11-14 1996-04-23 Itt Corporation D-sub connector
JPH11250976A (ja) * 1998-03-03 1999-09-17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 Ltd 防水型同軸レセプタクルコネクタ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421321C3 (de) * 1974-05-02 1978-05-11 Georg Dipl.-Ing. Dr.-Ing. 8152 Feldkirchen-Westerham Spinner Abgedichtete koaxiale Steckverbindungseinrichtung
FR2642232B1 (fr) * 1989-01-20 1993-09-03 Alliance Tech Ind Interface de connexion ultra miniature pour haute frequence
FR2715004B1 (fr) * 1994-01-13 1996-03-01 Radiall Sa Connecteur coaxial microminiature à verrouillage par encliquetage.
US6380826B1 (en) * 2000-03-20 2002-04-30 John Mezzalingua Associates, Inc. Filter assembly
DE10055992C2 (de) * 2000-04-07 2003-07-10 Spinner Gmbh Elektrotech Verlötbarer koaxialer Steckverbinder
JP3653029B2 (ja) 2001-10-24 2005-05-25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同軸コネクタ
TWM257566U (en) * 2004-06-04 2005-02-21 Molex Taiwan Ltd A coaxial connector
JP4543411B2 (ja) 2005-06-09 2010-09-15 Smk株式会社 同軸コネクタ
DE102005057444B3 (de) * 2005-12-01 2007-03-01 Spinner Gmbh Push-Pull-Koaxialsteckverbinder
US7309247B1 (en) * 2006-05-23 2007-12-18 Micro-Coax Cable interconnect
JP4394708B2 (ja) 2007-07-04 2010-01-06 Smk株式会社 同軸コネクタ
EP2220725B1 (en) * 2007-10-31 2016-05-25 Corning Gilbert Inc. Coaxial connector with telescoping center conductor mechanism
JP4902018B1 (ja) 2011-11-04 2012-03-21 株式会社木村電気工業 同軸コネクタ及び同軸コネクタの製造方法
JP2014138375A (ja) 2013-01-18 2014-07-28 Smk Corp アンテナユニット
JP6163455B2 (ja) 2014-05-28 2017-07-12 Smk株式会社 気密型同軸コネクタ
DE202015001331U1 (de) 2015-02-19 2015-04-15 Rosenberger Hochfrequenztechnik Gmbh & Co. Kg Steckverbinder mit Dämpfungselement
JP2017041347A (ja) 2015-08-19 2017-02-23 Smk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の実装構造
US20180040993A1 (en) * 2016-01-13 2018-02-08 Shanghai Radiall Electronics Co., Ltd. Coaxial connection system for rf signals with high rf performance levels
CN110073550B (zh) 2016-08-19 2021-08-24 Ppc宽带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接地连续性的同轴电缆连接器
EP3462550B1 (en) 2017-10-02 2021-01-27 Hosiden Corporation Connector module and onboard camera using the same
JP6936710B2 (ja) 2017-10-02 2021-09-22 ホシデン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れを用いた車載カメラ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439294A (en) * 1965-05-28 1969-04-15 Amphenol Corp Coaxial cable connector
US3514741A (en) * 1968-05-03 1970-05-26 Litton Precision Prod Inc Low leakage connector for use in high radiation fields
US5509821A (en) * 1994-11-14 1996-04-23 Itt Corporation D-sub connector
JPH11250976A (ja) * 1998-03-03 1999-09-17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 Ltd 防水型同軸レセプタクルコネク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398706B2 (en) 2022-07-26
KR20210109423A (ko) 2021-09-06
EP3872934A1 (en) 2021-09-01
JP7147796B2 (ja) 2022-10-05
TW202133509A (zh) 2021-09-01
TWI783277B (zh) 2022-11-11
US20210273384A1 (en) 2021-09-02
KR102574785B1 (ko) 2023-09-04
JP2021136176A (ja) 2021-09-13
CN113314894B (zh) 2023-07-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604478B1 (ko) Rf 동축 컨넥터
US20170271784A1 (en) Electrical Connection Device, A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n Electrical Cable and A Manufactured Electrical Coaxial Cable
US4426127A (en) Coaxial connector assembly
US7607929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having spring loaded electrical connector
US6827608B2 (en) High frequency, blind mate, coaxial interconnect
US5474470A (en) Compensated interface coaxial connector apparatus
US10553977B2 (en) Electrical plug connector
US20100178798A1 (en) Co-axial connector
US9160096B2 (en) High speed connector
US11444417B2 (en) RF connector element and RF connector system
CN112787121A (zh) 同轴连接器及板对板连接器组件
CN110571551B (zh) 用于电路板的电插接连接器
US9543718B2 (en) Plug connector assembly
US11196204B2 (en) Spring-loaded inner-conductor contact element
CN109728461B (zh) 同轴阳连接器、同轴阴连接器以及包括它们的组件
US11588284B2 (en) Cable arrangement
CN113314894B (zh) 连接器
JP3011671B2 (ja) 同軸コネクタ
JP2019087517A (ja) 電気コネクタ
US20220231462A1 (en) Connector
US6053755A (en) Connector having an axial resilient inner and outer conductors
CN217086938U (zh) 浮动式毫米波射频同轴转接器
WO2023021981A1 (ja) 電気コネクタ
WO2019044284A1 (ja) コネクタ組立体
JPH012274A (ja) パッケージしたマイクロ波集積回路用コネクタ組立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