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300023B - 一种储能系统及其防冷凝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储能系统及其防冷凝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300023B
CN113300023B CN202110556903.8A CN202110556903A CN113300023B CN 113300023 B CN113300023 B CN 113300023B CN 202110556903 A CN202110556903 A CN 202110556903A CN 113300023 B CN113300023 B CN 11330002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cooling
battery module
grade
temperature
energy stor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55690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300023A (zh
Inventor
曹伟
方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ngrow Power Suppl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ngrow Power Suppl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ngrow Power Suppl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ngrow Power Suppl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556903.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300023B/zh
Publication of CN1133000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0002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30002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0002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3Cooling or keeping col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207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for several batteries or cells simultaneously or sequentiall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25Structural combination with electronic components, e.g. electronic circuits integrated to the outside of the cas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8Accumulators combined with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esting or indicating the condition of cells, e.g. the level or density of the electrolyte
    • H01M10/482Accumulators combined with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esting or indicating the condition of cells, e.g. the level or density of the electrolyte for several batteries or cells simultaneously or sequentiall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8Accumulators combined with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esting or indicating the condition of cells, e.g. the level or density of the electrolyte
    • H01M10/486Accumulators combined with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esting or indicating the condition of cells, e.g. the level or density of the electrolyte for measuring tempera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3Control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6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heat-exchange fluid
    • H01M10/6567Liquid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储能系统及其防冷凝控制方法,其首先根据检测得到的各电池模组内部的环境温度和相对湿度,分别确定各电池模组的露点温度;并确定各电池模组内部各电芯所接触物体的表面温度;然后,对于各电池模组,分别确定露点温度与表面温度之间的差值在预设分级中的所属等级;再根据所属等级,控制液冷系统执行相应的动作,提高相应电池模组的表面温度以避免冷凝。也即,本发明通过液冷系统本身的动作来防止冷凝,避免了采用干燥剂方案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而且能够根据对应的等级执行相应的动作,效果可控、可靠性高。

Description

一种储能系统及其防冷凝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储能系统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储能系统及其防冷凝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储能系统的散热原理主要是通过低温物质(空气、冷却液)流过电池表面,交换带走电池产生的热量。但在电池散热的同时,由于冷却介质的温度较低,环境温度较高,当温度较高的空气遇到低温物体,将会在低温物体表面形成冷凝。
由于电池工艺的原因,电芯本身的正极和金属外壳是通过低阻抗连接或者直接连接的。当低温物体表面形成冷凝之后,模组箱体内部位于同一低温物体上的多个电芯的金属外壳会通过冷凝水连接在一起形成短路,如图1所示;当不同电芯的金属外壳连接在一起后,相关电芯的正负极会形成短路,可能会造成电芯的热失控、着火等恶劣事故,其短路等效电路如图2所示。
为了避免上述情况发生,现有的方案是在模组箱体内部增加干燥剂,通过干燥剂吸收模组内部空气中的水分,防止冷凝发生。但由于模组本身会通过呼吸阀与外部进行空气交换来平衡模组内外的压力,在空气交换的过程中,模组外部空气会进入模组内部;而且,干燥剂长时间频繁吸收水分,一方面干燥剂的干燥性能会下降,另一方面干燥剂吸收了大量的水分,当温度升高时,干燥剂内吸收的水分又会蒸发出来,反而升高模组箱体内部的相对湿度。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储能系统及其防冷凝控制方法,以避免液冷模组内部发生冷凝,且其可靠性高于现有技术中的干燥剂方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储能系统的防冷凝控制方法,所述储能系统包括至少一个电池模组,各所述电池模组均由液冷系统实现散热;所述储能系统的防冷凝控制方法包括:
根据检测得到的各所述电池模组内部的环境温度和相对湿度,分别确定各所述电池模组的露点温度;
确定各所述电池模组内部各电芯所接触物体的表面温度;
对于各所述电池模组,分别确定所述露点温度与所述表面温度之间的差值在预设分级中的所属等级;
根据所述所属等级,控制所述液冷系统执行相应的动作,提高相应所述电池模组的所述表面温度以避免冷凝。
可选的,根据检测得到的各所述电池模组内部的环境温度和相对湿度,分别确定各所述电池模组的露点温度,包括:
对于各所述电池模组,分别根据对应的所述环境温度和所述相对湿度,进行计算或者查表,得到其所述露点温度。
可选的,确定各所述电池模组内部各电芯所接触物体的表面温度,包括:
对于各所述电池模组,分别直接检测其各所述电芯底部导热介质的表面温度;或者,
分别检测得到各所述电池模组内部液冷板表面温度或所述液冷系统的冷却液温度,并据其换算得到各所述电池模组的所述表面温度。
可选的,确定所述露点温度与所述表面温度之间的差值在预设分级中的所属等级,包括:
判断所述差值是否大于第二阈值;
若所述差值小于等于所述第二阈值,则判断所述差值是否大于第一阈值;所述第一阈值小于所述第二阈值;
若所述差值大于所述第一阈值,则判定所述所属等级为第二级;
若所述差值小于等于所述第一阈值,则判定所述所属等级为第一级。
可选的,根据所述所属等级,控制所述液冷系统执行相应的动作,包括:
若所述所属等级为第二级,则在所述液冷系统运行于制冷模式的情况下,控制所述液冷系统停止制冷;或者,在所述液冷系统未运行于制冷模式的情况下,控制所述液冷系统运行于加热模式;
若所述所属等级为第一级,则控制所述液冷系统运行于加热模式。
可选的,控制所述液冷系统运行于加热模式,包括:
控制所述液冷系统中相应管路内的加热电阻工作。
可选的,控制所述液冷系统停止制冷,包括:
控制所述液冷系统的液冷机组停止运行。
可选的,所述液冷系统的各个液冷板输入端设置有电控阀门时,确定所述露点温度与所述表面温度之间的差值在预设分级中的所属等级的步骤中,在判断所述差值是否大于第二阈值之前,还包括:
判断所述差值是否大于第三阈值;所述第三阈值大于所述第二阈值;
若所述差值小于等于第三阈值,则执行判断所述差值是否大于第二阈值的步骤,并且若所述差值大于所述第二阈值,则判定所述所属等级为第三级。
可选的,根据所述所属等级,控制所述液冷系统执行相应的动作的步骤,还包括:
若所述所属等级为第三级,则根据所述差值与阀门开度的预设关系,调节相应所述电控阀门的阀门开度。
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储能系统,包括:控制模块、检测模块、液冷系统以及至少一个电池模组;其中:
所述检测模块至少用于检测各所述电池模组内部的环境温度和相对湿度,以及,各所述电池模组内部各电芯所接触物体的表面温度或其代表温度;
所述控制模块的输入端与所述检测模块的输出端相连,所述控制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液冷系统的控制端相连,所述控制模块用于执行如上述第一方面任一段落所述的储能系统的防冷凝控制方法。
可选的,所述液冷系统包括:液冷机组、多个传输管路以及多个液冷板;
所述液冷机组通过相应的所述传输管路为各个所述液冷板提供冷却液循环功能;
所述液冷板设置于所述电池模组中,用于为所述电池模组内部各电芯进行散热。
可选的,所述液冷系统还包括:分别设置于各个所述液冷板输入端的多个电控阀门;
所述电控阀门受控于所述控制模块。
可选的,所述电池模组包括:上盖、下箱体及多个电芯;
各所述电芯分别设置于所述下箱体与所述上盖之间的空间内;
并且,各所述电芯依次通过导热介质和相应的液冷板,设置于所述下箱体表面。
可选的,所述电池模组内,各所述电芯依次串联连接。
可选的,各所述电池模组均并联连接。
基于上述本发明提供的储能系统的防冷凝控制方法,其首先根据检测得到的各电池模组内部的环境温度和相对湿度,分别确定各电池模组的露点温度;并确定各电池模组内部各电芯所接触物体的表面温度;然后,对于各电池模组,分别确定露点温度与表面温度之间的差值在预设分级中的所属等级;再根据所属等级,控制液冷系统执行相应的动作,提高相应电池模组的表面温度以避免冷凝。也即,本发明通过液冷系统本身的动作来防止冷凝,避免了采用干燥剂方案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而且能够根据对应的等级执行相应的动作,效果可控、可靠性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提供的电芯串联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提供的电芯短路等效电路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液冷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储能系统的防冷凝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储能系统的防冷凝控制方法的一种具体流程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液冷系统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储能系统的防冷凝控制方法的另一种具体流程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储能系统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模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储能系统的防冷凝控制方法,以避免液冷模组内部发生冷凝,且其可靠性高于现有技术中的干燥剂方案。
该储能系统包括至少一个电池模组,并且,各电池模组均由液冷系统实现散热。该电池模组内部,分别配置有一个相应的液冷板,为该电池模组内各个电芯散热;如图3所示,该液冷系统中,其液冷机组通过相应的传输管路为各个液冷板提供冷却液循环功能。
如图4所示,该储能系统的防冷凝控制方法,包括:
S101、根据检测得到的各电池模组内部的环境温度和相对湿度,分别确定各电池模组的露点温度。
首先,在电池模组内部配置可采集环境温度的温度传感器和可采集相对湿度的相对湿度传感器;然后据其采集得到相应电池模组内部的环境温度T1和相对湿度RH1,再根据T1和RH1可以计算或者直接查表,得到当前条件下相应电池模组的露点温度T3。其中,根据T1和RH1进行计算时,具体可以在热力学温标下,采用Lawrence公式:Td=1/((1/T)-(lnRH)/5423)进行计算,但并不仅限于此。
S102、确定各电池模组内部各电芯所接触物体的表面温度。
对于各电池模组而言,在该电池模组内部,其液冷板表面与各电芯之间还会设置有相应的导热介质,该导热介质是电芯直接接触的物体,如果该导热介质的表面温度T2低于露点温度T3,则会发生冷凝,进而导致短路情况发生,所以需要检测该导热介质的表面温度。
在对该导热介质的表面温度进行检测时,可以是直接通过设置于该导热介质表面的温度传感器来检测各电芯底部导热介质的表面温度;也可以是通过设置于液冷板表面的温度传感器来检测得到相应液冷板表面温度,然后对其进行换算,得到该导热介质的表面温度;还可以是根据液冷系统的冷却液温度,对其进行换算得到各电池模组的表面温度;还可以采用其他方式,此处不做限定,视其具体应用环境而定即可,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需要说明的是,该步骤S101和S102并不限定先后顺序,可以一前一后,也可以同时执行;实际应用中,两者可以各自有自己的执行周期,视其具体应用环境而定即可,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S103、对于各电池模组,分别确定露点温度与表面温度之间的差值在预设分级中的所属等级。
理论上,上述表面温度T2小于等于露点温度T3时,就会发生冷凝,而表面温度T2高于露点温度T3的越多,发生冷凝的可能性就越低。也就是说,根据两者之间温度差的大小,可以表明当前发生冷凝可能性的等级;表面温度T2越小,即其越接近露点温度T3,则其发生冷凝可能性的等级越高;表面温度T2越大,即其越远离露点温度T3,则其发生冷凝可能性的等级越低。
S104、根据所属等级,控制液冷系统执行相应的动作,提高相应电池模组的表面温度以避免冷凝。
当电池模组发生冷凝可能性的等级较低时,可以采取力度较低的措施来避免冷凝,比如控制相应液冷板的温度不再继续降低,则可以避免表面温度T2进一步降低,同时由于电芯工作所带来的热量释放,可以使液冷板温度有所回升,进而避免表面温度T2与露点温度T3之间差值的扩大化,避免冷凝。
当电池模组发生冷凝可能性的等级较高时,需要采取力度较高的措施来避免冷凝,比如控制相应液冷板的温度升高,来快速拉大表面温度T2与露点温度T3之间的差值,避免冷凝。
本实施例提供的该防冷凝控制方法,通过液冷系统本身的动作来防止冷凝,避免了采用干燥剂方案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而且能够根据对应的等级执行相应的动作,效果可控、可靠性高。此外,通过液冷系统本身所具备的液冷机组来实现防止冷凝,还能够避免增加易损材料,可以大幅度的节省维护周期。
在上一实施例的基础之上,本实施例基于冷却液温度上升会有延时、所以需要设置一个温度差的思想,给出了一种具体的分级方式:
具体的,步骤S103包括图5中所示的:
S301、判断差值是否大于第二阈值。
该差值为T2-T3;该第二阈值为ΔT2,其具体取值并不做限定,只要大于0即可。
也即,步骤S301是判断T2-T3>ΔT2是否成立。
若差值大于第二阈值,也即,若T2-T3>ΔT2成立,则表明导热介质的表面温度T2未能达到当前环境的露点温度R3,则导热介质表面不会发生冷凝,则可以返回步骤S101,重新获取当前时刻的环境条件;而若差值小于等于第二阈值,也即,若T2-T3>ΔT2不成立,则执行步骤S302。
S302、判断差值是否大于第一阈值。
该第一阈值ΔT1小于第二阈值ΔT2。该第一阈值ΔT1为大于0的数,具体数值可以根据具体工况进行调整,此处不做限定。
也即,步骤S302为判断T2-T3>ΔT1是否成立。
若差值大于第一阈值,也即,若T2-T3>ΔT1成立,则判定所属等级为第二级;若差值小于等于第一阈值,也即,若T2-T3>ΔT1不成立,则判定所属等级为第一级。
第一级高于第二级,也即,所属等级为第一级时,说明此时发生冷凝的可能性非常大,需要快速调节液冷板的温度;而所属等级为第二级时,说明此时发生冷凝的可能性比第一级时小,其对于液冷板的温度调节力度可以有所减小。
具体的,如图5所示,步骤S104包括:
若所属等级为第二级,则在液冷系统运行于制冷模式的情况下,执行步骤S401;或者,在液冷系统未运行于制冷模式的情况下,执行步骤S402。若所属等级为第一级,则直接执行步骤S402。
S401、控制液冷系统停止制冷。
S402、控制液冷系统运行于加热模式。
实际应用中,步骤S401可以是:控制液冷系统的液冷机组停止运行。而步骤S402可以是:控制液冷系统中相应管路内的加热电阻工作。此处仅为一种相应的示例,并不仅限于此,比如,步骤S402也可以通过压缩机工作来实现加热,视其具体应用环境而定即可,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值得说明的是,设置ΔT1和ΔT2是为了考量T2和T3之间差值的大小,如果T2和T3之间还差的比较多,大于ΔT2,这时候仅仅把液冷机组比如水冷机停掉即可,利用电芯在运行时对冷却液加热,可以避免开启加热功能所带来的电能消耗。当T2和T3之间差的比较小时,在ΔT1和ΔT2之间时,可以通过停掉液冷机组或者启动加热来实现冷却液的温度升高,这里有两种可能的状态:一种可能是液冷机组正在制冷,这时停止制冷即可,电芯的发热可以加热冷却液,使冷却液温度升高,防止冷凝;另一种可能是液冷机组没有制冷,这时为了使冷却液温度升高就需要开启加热模式,加热冷却液。而当T2和T3之间差的非常小时,小于ΔT1,这时考虑到温升延时,无论液冷机组处于何种状态,都需要及时开启加热功能来给冷却液加热。
本实施例通过模组内部的环境温度和相对湿度以及导热介质的表面温度来联动液冷机组,通过上的控制过程,自动防止电池模组内部发生冷凝。并且,将T2和T3之间差值的大小情况划分等级,使得冷却液温度调节过程平滑,且同时考虑到节能效果,利于推广。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之上,优选的,该液冷系统的各个液冷板输入端还可以增设有相应的电控阀门,如图6所示;进而,通过该电控阀门,可以针对单独的电池模组进行独立调节,通过调节单独的电池模组的冷却液流量也可以实现对导热介质的表面温度T2的调节。
参见图7,给出了另一种分级方式,在图5的基础之上,其步骤S103中,在执行步骤S301、判断差值是否大于第二阈值之前,还包括:
S300、判断差值是否大于第三阈值ΔT3。
该第三阈值ΔT3大于第二阈值ΔT2;其具体取值也不做限定,视其应用环境而定即可。
若差值大于第三阈值ΔT3,也即若T2-T3>ΔT3成立,则返回步骤S101。
若差值小于等于第三阈值ΔT3,也即若T2-T3>ΔT3不成立,则执行步骤S301,并且若差值大于第二阈值,则判定所属等级为第三级。
相应的,步骤S104中,还包括:
若所属等级为第三级,则执行步骤S403。
S403、根据差值与阀门开度的预设关系,调节相应电控阀门的阀门开度。
该预设关系可以是简单的线性关系,主要视该电控阀门的具体设置,其阀门开度的可选值越多,该控制过程和结果越精细。
其余过程及原理可以参见上述实施例,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本实施例将T2和T3之间差值的大小情况划分为三个等级,三个等级下的控制操作分别为:调节阀门开度、停止制冷、开启加热,这种操作方式可以使得冷却液温度调节更加平滑。
本发明另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储能系统,如图8所示,包括:控制模块101、检测模块102、液冷系统以及至少一个电池模组103;其中:
实际应用中,各电池模组103内,优选各电芯依次串联连接;且电池模组103的数量大于1时,各电池模组103优选为并联连接。
该检测模块102至少用于检测各电池模组103内部的环境温度和相对湿度,以及,各电池模组103内部各电芯所接触物体的表面温度或其代表温度;该代表温度可以是电池模组内部液冷板表面温度或液冷系统的冷却液温度,此处不做具体限定。
该检测模块102可以包括设置于各电池模组103内部的温度传感器和相对湿度传感器,以及,设置于电池模组103内部各电芯所接触物体表面或液冷板表面的温度传感器及冷却液中的温度传感器中的至少一个;视其具体应用环境而定即可,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控制模块101的输入端与检测模块102的输出端相连,控制模块101的输出端与液冷系统的控制端相连,控制模块101用于执行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储能系统的防冷凝控制方法。
如图3所示,该液冷系统包括:液冷机组、多个传输管路以及多个液冷板;其中:
液冷机组通过相应的传输管路为各个液冷板提供冷却液循环功能。
液冷板设置于电池模组103中,用于为电池模组103内部各电芯进行散热。
参见图6,该液冷系统中还可以包括:分别设置于各个液冷板输入端的多个电控阀门;该电控阀门受控于控制模块101,进而使该控制模块能够实现图7所示的防冷凝控制方法。
参见图9,该电池模组103包括:上盖(图中未展示)、下箱体301及多个电芯302;其中:
各电芯302分别设置于下箱体301与上盖之间的空间内。
并且,各电芯302依次通过导热介质和相应的液冷板,设置于下箱体301表面。
如图9所示,各电芯302均匀排布在下箱体301上,电芯302与下箱体301之间可以分别放置有液冷板、导热垫、隔热泡棉等,此处不做限定,视其具体应用环境而定即可,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由于模组下箱体301上面液冷板内通过的冷却液的温度一般比较低,正常情况温度会低于模组内的空气温度,当模组内部的空气相对湿度和温度达到一定值后,对应的露点温度大于等于液冷板上导热介质的表面温度时,在导热介质表面就会形成冷凝水。而电芯正极一般通过低阻抗连接到电芯的金属外壳,也有些甚至是正极直接连接其金属外壳,当导热介质表面冷凝水产生后,同一模组内部的串联在一起的不同电芯之间的金属外壳就通过冷凝水连接在一起形成短路,如图1所示;当电芯的金属外壳连接在一起后,电芯的正负极会形成短路,可能会造成电芯的热失控、着火等恶劣事故,等效电路如图2所示。
为了避免上述情况发生,本实施例通过控制模块101来执行上述任意实施例所提供的防冷凝控制方法,进而通过液冷系统本身所具备的液冷机组来实现防止冷凝。该方法的具体过程及原理参见上述实施例即可,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尤其,对于系统或系统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于方法实施例,所以描述得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以上所描述的系统及系统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其中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即可以理解并实施。
专业人员还可以进一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计算机软件或者二者的结合来实现,为了清楚地说明硬件和软件的可互换性,在上述说明中已经按照功能一般性地描述了各示例的组成及步骤。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发明的范围。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本说明书中各实施例中记载的特征可以相互替换或者组合,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1)

1.一种储能系统的防冷凝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系统包括至少一个电池模组,各所述电池模组均由液冷系统实现散热;所述储能系统的防冷凝控制方法包括:
根据检测得到的各所述电池模组内部的环境温度和相对湿度,分别确定各所述电池模组的露点温度;
确定各所述电池模组内部各电芯所接触物体的表面温度;
对于各所述电池模组,分别确定所述露点温度与所述表面温度之间的差值在预设分级中的所属等级;其中,将差值预先划分为多个等级;所述差值为表面温度减去露点温度的差值;根据所述所属等级,控制所述液冷系统执行相应的动作,提高相应所述电池模组的所述表面温度以避免冷凝;
若所述所属等级为第一级,则控制所述液冷系统运行于加热模式;
若所述所属等级为第二级,则在所述液冷系统运行于制冷模式的情况下,控制所述液冷系统停止制冷;或者,在所述液冷系统未运行于制冷模式的情况下,控制所述液冷系统运行于加热模式;
若所述所属等级为第三级,则根据所述差值与阀门开度的预设关系,调节相应电控阀门的阀门开度;所述电控阀门设置在所述液冷系统的各个液冷板输入端;
其中,确定所述露点温度与所述表面温度之间的差值在预设分级中的所属等级,包括:
判断所述差值是否大于第二阈值;
若所述差值小于等于所述第二阈值,则判断所述差值是否大于第一阈值;所述第一阈值小于所述第二阈值;
若所述差值大于所述第一阈值,则判定所述所属等级为第二级;
若所述差值小于等于所述第一阈值,则判定所述所属等级为第一级;
判断所述差值是否大于第三阈值;所述第三阈值大于所述第二阈值;
若所述差值小于等于第三阈值,则执行判断所述差值是否大于第二阈值的步骤,并且若所述差值大于所述第二阈值,则判定所述所属等级为第三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系统的防冷凝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检测得到的各所述电池模组内部的环境温度和相对湿度,分别确定各所述电池模组的露点温度,包括:
对于各所述电池模组,分别根据对应的所述环境温度和所述相对湿度,进行计算或者查表,得到其所述露点温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系统的防冷凝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确定各所述电池模组内部各电芯所接触物体的表面温度,包括:
对于各所述电池模组,分别直接检测其各所述电芯底部导热介质的表面温度;或者,
分别检测得到各所述电池模组内部液冷板表面温度或所述液冷系统的冷却液温度,并据其换算得到各所述电池模组的所述表面温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系统的防冷凝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控制所述液冷系统运行于加热模式,包括:
控制所述液冷系统中相应管路内的加热电阻工作。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系统的防冷凝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控制所述液冷系统停止制冷,包括:
控制所述液冷系统的液冷机组停止运行。
6.一种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模块、检测模块、液冷系统以及至少一个电池模组;其中:
所述检测模块至少用于检测各所述电池模组内部的环境温度和相对湿度,以及,各所述电池模组内部各电芯所接触物体的表面温度或其代表温度;所述代表温度是电池模组内部液冷板表面温度或液冷系统的冷却液温度;
所述控制模块的输入端与所述检测模块的输出端相连,所述控制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液冷系统的控制端相连,所述控制模块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储能系统的防冷凝控制方法。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系统包括:液冷机组、多个传输管路以及多个液冷板;
所述液冷机组通过相应的所述传输管路为各个所述液冷板提供冷却液循环功能;
所述液冷板设置于所述电池模组中,用于为所述电池模组内部各电芯进行散热。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控阀门受控于所述控制模块。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模组包括:上盖、下箱体及多个电芯;
各所述电芯分别设置于所述下箱体与所述上盖之间的空间内;
并且,各所述电芯依次通过导热介质和相应的液冷板,设置于所述下箱体表面。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模组内,各所述电芯依次串联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6-10任一项所述的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电池模组均并联连接。
CN202110556903.8A 2021-05-21 2021-05-21 一种储能系统及其防冷凝控制方法 Active CN11330002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556903.8A CN113300023B (zh) 2021-05-21 2021-05-21 一种储能系统及其防冷凝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556903.8A CN113300023B (zh) 2021-05-21 2021-05-21 一种储能系统及其防冷凝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300023A CN113300023A (zh) 2021-08-24
CN113300023B true CN113300023B (zh) 2023-05-26

Family

ID=773235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556903.8A Active CN113300023B (zh) 2021-05-21 2021-05-21 一种储能系统及其防冷凝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30002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65429B (zh) * 2021-09-14 2023-01-24 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新能源汽车高温高湿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14725569A (zh) * 2022-05-07 2022-07-08 阳光储能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冷却控制系统及方法
CN116404309B (zh) * 2023-06-08 2023-09-12 深圳市首航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防止电池舱凝露的方法、冷却系统及储能系统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90444A (zh) * 2020-03-04 2020-06-16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变流器的加热除湿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17932B2 (ja) * 2008-08-07 2014-02-19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の電源装置
JP2012133890A (ja) * 2010-12-17 2012-07-12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二次電池の防錆システム
US9090162B2 (en) * 2012-08-09 2015-07-28 Robert Bosch Gmbh Battery pack condensation prevention
DE102013208795A1 (de) * 2013-05-14 2014-11-20 Robert Bosch Gmbh Kühlsystem mit einer Kühlvorrichtung zur Temperierung einer Batterie und Verfahren zur Temperierung einer Batterie
KR101747224B1 (ko) * 2014-12-18 2017-06-15 한화테크윈 주식회사 베터리 온도조절 시스템
CN107678458A (zh) * 2017-11-13 2018-02-09 北京镭创高科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控制制冷装置结露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CN207994008U (zh) * 2018-01-30 2018-10-19 中航锂电(洛阳)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包液冷装置、电池包及车辆
CN110212265A (zh) * 2019-06-05 2019-09-06 武汉科技大学 一种直流快充液冷电池系统及其热管理方法
CN112702886B (zh) * 2019-10-22 2022-09-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液冷散热系统、散热控制方法及控制芯片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90444A (zh) * 2020-03-04 2020-06-16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变流器的加热除湿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300023A (zh) 2021-08-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300023B (zh) 一种储能系统及其防冷凝控制方法
CA3134876C (en) Air conditioner control method and device and air conditioner
CN205768748U (zh) 一种节能温控系统及应用该系统的充电桩
MXPA03011583A (es) Sistema compacto de enfriamiento de corriente continua, eficiente en energia.
CN106329028A (zh) 车辆电池控温装置和车辆电池控温方法
KR102402125B1 (ko) 에너지 저장 시스템 온도 조절 장치
JP6729527B2 (ja) 機器温調装置
WO2022156547A1 (zh) 一种冷却系统和数据中心
CN113137722A (zh) 用于变频模块防凝露的方法、装置及空调器
US20240123789A1 (en) Vehicle heating control method and apparatus, device, medium, and program product
CN110828937A (zh) 用于动力蓄电池装置的温控系统及方法
CN204006805U (zh) 一种防结霜汽车空调蒸发器
CN209896217U (zh) 新型锂电池散热保温系统
CN103730706B (zh) 避免或减少电气组件的结露状态的方法和装置
CN113851760B (zh) 电池系统的温控方法、车辆和可读存储介质
CN110645640A (zh) 散热效率高的电器盒及室外机
CN216873642U (zh) 机房温度调节系统
CN214068835U (zh) 电池包以及车辆
CN109904490B (zh) 一种采用有机工质的燃料电池冷却系统
CN206626846U (zh) 温控节能系统及其充电桩
US11805623B2 (en) Heat dissipation system and method
CN211781798U (zh) 降温装置和空调器
CN211041183U (zh) 电器盒及室外机
CN210074094U (zh) 一种户外基站电源热管理系统
CN105627640A (zh) 一种车载空调发热元器件的散热冷却方法和散热冷却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