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284522B - 磁盘装置以及伺服选通脉冲生成方法 - Google Patents

磁盘装置以及伺服选通脉冲生成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284522B
CN113284522B CN202010705950.XA CN202010705950A CN113284522B CN 113284522 B CN113284522 B CN 113284522B CN 202010705950 A CN202010705950 A CN 202010705950A CN 113284522 B CN113284522 B CN 11328452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rvo
sector
normal
strobe
tim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705950.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284522A (zh
Inventor
田上尚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Corp
Toshiba Electronic Devices and Storag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Corp
Toshiba Electronic Devices and Storag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Corp, Toshiba Electronic Devices and Storage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32845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8452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28452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8452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5/00Recording by magnetisation or demagnetisation of a record carrier; Reproducing by magnetic mean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5/4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head supports relative to record carriers ; arrangements of heads, e.g. for scanning the record carrier to increase the relative speed
    • G11B5/5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head supports relative to record carriers ; arrangements of heads, e.g. for scanning the record carrier to increase the relative speed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head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head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 G11B5/596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head supports relative to record carriers ; arrangements of heads, e.g. for scanning the record carrier to increase the relative speed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head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head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for track following on disks
    • G11B5/59605Circuit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2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 G11B20/1217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on disc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5/00Recording by magnetisation or demagnetisation of a record carrier; Reproducing by magnetic mean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5/4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head supports relative to record carriers ; arrangements of heads, e.g. for scanning the record carrier to increase the relative speed
    • G11B5/54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head supports relative to record carriers ; arrangements of heads, e.g. for scanning the record carrier to increase the relative speed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head into or out of its operative position or across tracks
    • G11B5/55Track change, selection or acquisition by displacement of the head
    • G11B5/5521Track change, selection or acquisition by displacement of the head across disk tracks
    • G11B5/5526Control therefor; circuits, track configurations or relative disposition of servo-information transducers and servo-information tracks for control thereof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5/00Recording by magnetisation or demagnetisation of a record carrier; Reproducing by magnetic mean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5/4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head supports relative to record carriers ; arrangements of heads, e.g. for scanning the record carrier to increase the relative speed
    • G11B5/5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head supports relative to record carriers ; arrangements of heads, e.g. for scanning the record carrier to increase the relative speed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head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head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 G11B5/596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head supports relative to record carriers ; arrangements of heads, e.g. for scanning the record carrier to increase the relative speed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head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head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for track following on disks
    • G11B5/59633Servo formatting
    • G11B5/59638Servo formatting apparatuses, e.g. servo-writer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5/00Recording by magnetisation or demagnetisation of a record carrier; Reproducing by magnetic mean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5/4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head supports relative to record carriers ; arrangements of heads, e.g. for scanning the record carrier to increase the relative speed
    • G11B5/5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head supports relative to record carriers ; arrangements of heads, e.g. for scanning the record carrier to increase the relative speed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head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head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 G11B5/596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head supports relative to record carriers ; arrangements of heads, e.g. for scanning the record carrier to increase the relative speed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head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head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for track following on disks
    • G11B5/59633Servo formatting
    • G11B5/59655Sector, sample or burst servo format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5/00Recording by magnetisation or demagnetisation of a record carrier; Reproducing by magnetic mean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5/4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head supports relative to record carriers ; arrangements of heads, e.g. for scanning the record carrier to increase the relative speed
    • G11B5/5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head supports relative to record carriers ; arrangements of heads, e.g. for scanning the record carrier to increase the relative speed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head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head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 G11B5/596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head supports relative to record carriers ; arrangements of heads, e.g. for scanning the record carrier to increase the relative speed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head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head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for track following on disks
    • G11B5/59633Servo formatting
    • G11B5/59672Servo re-writing, e.g. for the correction of offsets or 'fading' of servo mark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5/00Recording by magnetisation or demagnetisation of a record carrier; Reproducing by magnetic mean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5/4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head supports relative to record carriers ; arrangements of heads, e.g. for scanning the record carrier to increase the relative speed
    • G11B5/5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head supports relative to record carriers ; arrangements of heads, e.g. for scanning the record carrier to increase the relative speed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head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head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 G11B5/596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head supports relative to record carriers ; arrangements of heads, e.g. for scanning the record carrier to increase the relative speed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head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head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for track following on disks
    • G11B5/59683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head supports relative to record carriers ; arrangements of heads, e.g. for scanning the record carrier to increase the relative speed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head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head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for track following on disks for magnetoresistive hea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ving Of The Head To Find And Align With The Track (AREA)
  • Digital Magnetic Recording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For Digital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AREA)

Abstract

实施方式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可靠性的磁盘装置以及伺服选通脉冲生成方法。本实施方式的磁盘装置具备:盘,具有伺服扇区,所述伺服扇区包含脉冲串数据;头,具有对所述盘写数据的写头和从所述盘读数据的读头;控制器,生成用于对所述伺服扇区进行伺服读的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在生成用于至少对所述脉冲串数据进行伺服读的短伺服选通脉冲的情况下,生成所述短伺服选通脉冲和所述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在不生成所述短伺服选通脉冲的情况下,生成所述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和与所述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不同的第2普通伺服选通脉冲。

Description

磁盘装置以及伺服选通脉冲生成方法
关联申请
本申请享受以日本专利申请2020-27269号(申请日:2020年2月20日)为在先申请的优先权。本申请通过参照该在先申请而包括在先申请的全部内容。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磁盘装置以及伺服选通脉冲(servo gate)生成方法。
背景技术
正在开发一种改善磁盘(以下,仅称为盘)的数据格式效率,使能够写入数据的区域增加的技术。作为改善数据格式效率,使能够写入数据的区域增加的技术,存在与通常的伺服读处理不同的伺服读处理技术(短伺服模式)和在向盘写入数据期间允许伺服扇区的读处理的技术等。具有以短伺服模式读取伺服扇区的读处理技术的磁盘,在盘的圆周方向上排列的多个伺服扇区内的几个伺服扇区中,不读取前导码(preamble),伺服标记(ServoMark),格雷码(Gray Code),以及后置码(Post Code)等的伺服数据,而至少读取脉冲串数据(Burst data)来定位头从而执行写处理以及读处理。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可靠性的磁盘装置以及伺服选通脉冲生成方法。
本实施方式的磁盘装置,具备:盘,具有伺服扇区,所述伺服扇区包含脉冲串数据;头,具有对所述盘写数据的写头和从所述盘读数据的读头;以及控制器,生成用于对所述伺服扇区进行伺服读的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在生成用于至少对所述脉冲串数据进行伺服读的短伺服选通脉冲的情况下,生成所述短伺服选通脉冲和所述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在不生成所述短伺服选通脉冲的情况下,生成所述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和与所述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不同的第2普通伺服选通脉冲。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磁盘装置的构成的框图。
图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盘的伺服区域的配置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3是表示盘的轨道的数据图案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4是表示盘的轨道的数据图案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5是表示盘的轨道的数据图案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6是表示盘的轨道的数据图案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7是表示盘的轨道的数据图案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8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各种选通脉冲(gate)的输入输出的一例的图。
图9是表示写处理时的短伺服读处理的一例的图。
图10是表示读处理时的短伺服读处理的一例的图。
图11是表示读处理时的普通伺服读处理的一例的图。
图12是表示普通伺服读处理的一例的图。
图13是表示短伺服读处理以及普通伺服读处理的一例的图。
图14是表示写处理时的伺服读处理的一例的图。
图15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读处理时的伺服读处理的一例的图。
图16是表示短伺服读处理以及普通伺服读处理的一例的图。
图17是表示写处理时的伺服读处理的一例的图。
图18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读处理时的伺服读处理的一例的图。
图19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伺服选通脉冲的生成方法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20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盘的伺服区域的配置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21是表示盘的轨道的数据图案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22是表示盘的轨道的数据图案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23是表示盘的轨道的数据图案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24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伺服读处理的一例的图。
图25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伺服读处理的一例的图。
图26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伺服选通脉冲的生成方法的一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针对实施方式参照附图进行说明。此外,附图是一例,并不限定发明的范围。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磁盘装置1的构成的框图。
磁盘装置1具备后述的头盘组件(HDA),驱动器IC20、头放大器集成电路(以下,头放大器IC或前置放大器)30、易失性存储器70、非易失性存储器80、缓冲存储器(缓冲)90、以及作为单芯片的集成电路的系统控制器130。另外,磁盘装置1与主机系统(以下,仅称为主机)100连接。
HAD具有:磁盘(以下,称为盘)10、主轴马达(以下,称为SPM)12、搭载有头15的臂13、以及音圈马达(以下,称为VCM)14。盘10安装于SPM12,通过SPM12的驱动而旋转。臂13以及VCM14构成致动器。致动器通过VCM14的驱动,将搭载于臂13的头15移动控制到盘10的预定的位置。盘10以及头15也可以设置2个以上的数量。
盘10对能够写入其数据的区域分配有能够由用户利用的用户数据区域10a、和写入系统管理所需的信息的系统区域10b。以下,将与盘10的半径方向垂直的方向称为圆周方向。另外,也有时将盘10的半径方向的预定的位置称为半径位置,将盘10的圆周方向的预定的位置称为圆周位置。半径位置例如相当于轨道,圆周位置例如相当于扇区。也有时将半径位置以及圆周位置汇总仅称为位置。盘10(例如,用户数据区域10a)在半径方向上以预定的范围被划分为多个区域。也有时将以半径方向的预定的范围划分而得到的盘10的区域称为“区”。区包含多个轨道。轨道包含多个扇区。此外,“轨道”以在盘10的半径方向上划分而得到的多个区域内的1个区域、预定的半径位置上的头15的路径、在盘10的圆周方向上延长的数据、写入到预定的半径位置的盘10的1周的数据、写入到轨道的数据或者其他各种含义使用。“扇区”以将轨道在圆周方向上划分而得到的多个区域内的1个区域、写入到盘10的预定的位置的数据、写入到扇区的数据或者其他各种含义使用。另外,也有时将“预定的轨道的半径方向的宽度”称为“轨道宽度”。将“通过预定的轨道的轨道宽度的中心位置的路径”称为“轨道中心”。
头15以滑块为本体,具备安装于该滑块的写头15W和读头15R。写头15W在盘10上写入数据。以下,也有时将“写入数据”称为“写数据”或“写处理”等。读头15R将记录于盘10的数据读出。以下,也有时将“读取数据”称为“读数据”或“读处理”。此外,也有时将写头15W仅称为头15,将读头15R仅称为头15,将写头15W以及读头15R汇总称为头15。也有时将头15的中心部仅称为头15,将写头15W的中心部仅称为写头15W,将读头15R的中心部仅称为读头15R。也有时将“写头15W的中心部”仅称为“头15”,将“读头15R的中心部”仅称为“头15”。也有时将“将头15的中心部定位于预定的轨道的轨道中心”表现为“将头15定位于预定的轨道”,将“将头15配置于预定的轨道”、或“使头15位于预定的轨道”等。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盘10的伺服区域SV的配置的一例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在半径方向上,将朝向盘10的外周的方向称为外方向(外侧),将与外方向相反的方向称为内方向(内侧)。另外,如图2所示,在圆周方向上,将盘10的旋转的方向称为旋转方向。此外,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旋转方向以逆时针表示,但也可以是相反方向(顺时针)。
盘10具有多个伺服区域SV和多个数据区域DTR。多个伺服区域SV例如也可以在盘10的半径方向上呈放射状延伸且在圆周方向上隔开预定的间隔离散地配置。多个伺服区域SV例如也可以从内周到外周呈螺旋状延伸且在圆周方向上隔开预定的间隔离散地配置。另外,多个伺服区域SV例如也可以在半径方向上呈岛状配置、且在圆周方向上改变预定的间隔地离散地配置。以下,也有时将预定的轨道的1个伺服区域SV称为“伺服扇区”。此外,也有时将“伺服区域SV”称为“伺服扇区SV”。伺服扇区包含伺服数据。以下,也有时将“构成伺服扇区的几个伺服数据的配置等”称为“伺服图案(pattern)”。此外,也有时将“写入到伺服扇区的伺服数据”称为“伺服扇区”。
多个数据区域DTR分别配置在多个伺服区域SV之间。例如,数据区域DTR相当于在圆周方向上2个连续的伺服区域SV之间的区域。以下,也有时将预定的轨道的1个数据区域DTR称为“数据扇区”。此外,也有时将“数据区域DTR”称为“数据扇区DTR”。数据扇区包含用户数据。此外,也有时将“写入到数据扇区的用户数据”称为“数据扇区”。也有时将“数据扇区”称为“用户数据”。另外,也有时将“由几个数据构成的图案”称为“数据图案”。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预定的轨道的数据图案由伺服数据(伺服扇区)和用户数据(数据扇区)构成。
伺服区域SV例如具有:伺服区域(以下,称为普通伺服区域)NSV、和与伺服区域NSV不同的伺服区域(以下,称为短伺服区域)SSV。以下,也有时将预定的轨道的1个普通伺服区域NSV称为“普通伺服扇区”,将预定的轨道的1个短伺服区域SSV称为“短伺服扇区SSV”。此外,也有时将普通伺服区域NSV称为“普通伺服扇区NSV”,将短伺服区域SSV称为“短伺服扇区SSV”。普通伺服扇区以及短伺服扇区包含伺服数据。以下,也有时将“普通伺服扇区的伺服数据”称为“普通伺服数据”,将“短伺服扇区的伺服数据”称为“短伺服数据”。另外,也有时将“普通伺服数据”称为“普通伺服扇区”,将“短伺服数据”称为“短伺服扇区”。普通伺服数据的伺服图案(以下,也称为普通伺服图案)可以与短伺服扇区的伺服图案(以下,也有时称为短伺服图案)相同,也可以不同。“相同”、“同一”、“一致”、以及“同等”等的用语包含完全相同这一含义自不必说,也包含以看作实质上相同的程度而不同这一含义。例如,短伺服扇区SSV的圆周方向的长度比普通伺服扇区NSV的圆周方向的长度要短。以下,也有时将“圆周方向的长度”仅称为“长度”。此外,短伺服扇区SSV的长度例如可以与普通伺服扇区NSV的长度相同,也可以比普通伺服扇区NSV的长度要长。
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普通伺服区域NSV与短伺服区域SSV在圆周方向上交替配置。换言之,在圆周方向上,在隔开间隔连续排列的2个普通伺服区域NSV之间配置有1个短伺服区域SSV。例如,在对盘10的全部伺服区域SV顺序地赋予了连续的编号的情况下,普通伺服区域NSV相当于第奇数个伺服区域SV,短伺服区域SSV相当于第偶数个伺服区域SV。此外,在圆周方向上,在隔开间隔连续排列的2个普通伺服区域NSV之间也可以配置2个以上的短伺服区域SSV。
头15沿着圆周方向彼此离开预定的距离(以下,也有时称为读写间隙)Grw而设置有写头15W以及读头15R。读写间隙Grw相当于写头15W的中心部WC与读头15R的中心部RC的圆周方向的距离。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头15是在外方向或内方向上没有倾斜的状态(斜交角是0度的状态),但也可以是在外方向或内方向上倾斜。该情况下,读写间隙相当于在外方向或内方向上倾斜的头15的、写头15W与读头15R的圆周方向的距离。
以下,参照图3、图4、图5、图6、以及图7,示出盘10的预定的轨道的数据图案的一例。
图3是表示盘10的轨道TRn的数据图案DTP1的一例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在圆周方向上,将朝向前的箭头的前端的方向称为前(前或前方向),将朝向后的箭头的前端的方向称为后(或后方向)。例如,在圆周方向上,进行读/写的方向(以下,也有时称为读/写方向)相当于从前方向向后方向的方向。读/写方向例如相当于与图2所示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
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轨道TRn具有数据图案DTP1。数据图案DTP1相当于在自伺服写(Self Servo Write)工序中写入的数据图案的一例。数据图案DTP1由伺服扇区SS1构成。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数据图案DTP1在圆周方向上隔开间隔排列,在数据未被写入的2个区域(以下,也有时称为空余区域)EPS之间配置有伺服扇区SS1。伺服扇区SS1包含伺服图案SVP1。伺服图案SVP1由至少1个伺服数据、例如,前导码(Preamble),伺服标记(Servo Mark)或者伺服地址标记(Servo Address Mark),格雷码(Gray Code),PAD、脉冲串数据、以及追加图案(Additional Pattern)构成。在伺服图案SVP1中,前导码、伺服标记、格雷码、PAD、脉冲串数据、以及追加图案以所述记载的顺序在读/写方向上排列配置。此外,伺服扇区SS1也可以不包含追加图案。图3示出了伺服扇区SS1的长度ASL1、将前导码、伺服标记、以及格雷码合计得到的长度SVL1、以及追加图案的长度ADL1。前导码包含用于与由伺服标记以及格雷码等构成的伺服图案的再生信号同步的前导码信息。伺服标记(或者、伺服地址标记)包含表示伺服图案的开始的伺服标记信息。格雷码由预定的轨道的地址(柱面地址)、和预定的轨道的伺服扇区的地址构成。脉冲串数据是为了检测头15相对于预定的轨道的轨道中心的半径方向和/或圆周方向的位置偏移(位置误差)而使用的数据(相对位置数据)、且由预定的周期的重复图案构成。PAD包含间隙以及伺服AGC等的同步信号的PAD信息。脉冲串数据以在盘10的半径方向上脉冲串数据的相位按1伺服轨道周期而180°反转的数据图案被写入。伺服轨道(伺服柱面)相当于利用来自主机100等的命令而作为写处理或读处理的对象的轨道。脉冲串数据例如为了取得盘10上的头15的半径方向和/或圆周方向的位置(以下,也有时称为头位置)而被使用。脉冲串数据例如包含N脉冲串(N Burst)以及Q脉冲串(QBurst)。N脉冲串和Q脉冲串以彼此在盘10的半径方向上相位偏移90°的数据图案而被写入。追加图案例如相当于用于判定对写入到盘10的数据读取并解调时的定时(timing)的偏移的图案。能够读取追加图案的相位数据例如能够为了判定读取脉冲串数据的定时是偏移还是没有偏移而被使用。以下,“定时”这一用语也有时以“从读头15R读出预定的数据的作为基准的定时起预定的时间后的定时”、以及“读头15R配置于预定的圆周位置的定时”等的含义使用。追加图案例如是与后述的后置码不同的数据。追加图案的频率例如与前导码的频率不同。换言之,追加图案的频率与后置码的频率不同。例如,追加图案的频率,与脉冲串数据的频率、例如,N脉冲串的频率以及Q脉冲串的频率同等。追加图案的相位在圆周方向上周期性地变化。追加图案以在盘10的半径方向上相位按1伺服轨道周期成为同等的数据图案而被写入。换言之,预定的追加图案的相位、与在半径方向上与该追加图案相邻的追加图案的相位同等。追加图案的长度ADL1例如比后述的后置码的长度要短。“相邻”这一用语包含在预定的方向上“连续”以及“挨着排列”等含义自不必说,也包含“以被看作实质上连续的程度而分离”等含义。
图4是表示盘10的轨道TRn的数据图案DTP2的一例的示意图。
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轨道TRn具有数据图案DTP2。数据图案DTP2相当于在数据格式决定后的后置码的写工序中后置码被写入到伺服扇区后的数据图案的一例。数据图案DTP2由伺服扇区SS2构成。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数据图案DTP2在圆周方向上隔开间隔排列的2个空余区域EPS之间配置有伺服扇区SS2。伺服扇区SS2包含伺服图案SVP2。伺服图案SVP2由至少1个伺服数据、例如,前导码、伺服标记、格雷码、PAD、脉冲串数据、以及后置码(Post Code)构成。在伺服图案SVP2中,前导码、伺服标记、格雷码、PAD、脉冲串数据、以及后置码按所述记载的顺序在读/写方向上排列配置。此外,伺服图案SVP2也可以不包含后置码。图4示出了伺服扇区SS2的长度ASL2、和后置码PCL1的长度。后置码的长度PCL1的长度例如比图3所示的追加图案的长度ADL1要长。伺服扇区SS2的长度ASL2比伺服扇区SS1的长度ASL1要长。此外,后置码的长度PCL1例如也可以为追加图案ADL1以下。另外,伺服扇区SS2的长度ASL2也可以为伺服扇区SS1的长度ASL1以下。后置码包含用于校正因如下情况产生的误差的数据(以下,称为RRO校正数据)等,所述情况为,因与在将伺服数据写入到盘时的盘10的旋转同步的抖动(重复偏摆:RRO)产生的、轨道相对于与盘10同心圆状配置的作为头15的目标的路径(以下,也有时称为目标路径),例如轨道中心的变形。以下,为了便于说明,也有时将因由于RRO产生的轨道相对于目标路径的变形产生的误差仅称为RRO。
图5是表示盘10的轨道TRn的数据图案DTP3的一例的示意图。
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轨道TRn具有数据图案DTP3。数据图案DTP3相当于向图4所示的数据图案DTP2的空余区域EPS写入了用户数据后的数据图案的一例。数据图案DTP3由伺服扇区SS2和数据扇区DSC构成。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数据图案DTP3在圆周方向上隔开间隔排列的2个数据扇区DSC之间配置有伺服扇区SS2。
图6是表示盘10的轨道TRn的数据图案DTP4的一例的示意图。
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轨道TRn具有数据图案DTP4。数据图案DTP4相当于向图3所示的数据图案DTP1的空余区域EPS写入了用户数据后的数据图案的一例。数据图案DTP4由伺服扇区SS3构成。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数据图案DTP3在圆周方向上隔开间隔排列的2个数据扇区DSC之间配置有伺服扇区SS3。伺服扇区SS3包含伺服图案SVP3。伺服图案SVP3由至少1个伺服数据、例如,前导码、伺服标记、格雷码、PAD、脉冲串数据、以及追加图案构成。在伺服图案SVP3中,前导码、伺服标记、格雷码、PAD、脉冲串数据、以及追加图案按所述记载的顺序在读/写方向上排列配置。此外,伺服扇区SS3也可以不包含追加图案。图6示出了伺服扇区SS3的长度ASL3、将前导码、伺服标记、以及格雷码合计得到的长度SVL2、以及追加图案的长度ADL2。例如,伺服扇区SS3的长度ASL3比伺服扇区SS1的长度ASL1要短,比伺服扇区SS2的长度ASL2要短。例如,长度SVL2比长度SLV1要短。另外,例如,追加图案的长度ADL2比追加图案的长度ADL1要短。例如,图6所示的追加图案相当于向图3所示的追加图案内的没有由伺服读处理使用的部分覆写了用户数据而得到的图案。
图7是表示盘10的轨道TRn的数据图案DTP5的一例的示意图。
在图7所示的例子中,轨道TRn具有数据图案DTP5。数据图案DTP5相当于在图3所示的数据图案DTP1中,写入与追加图案的后方向相邻的后置码,向空余区域EPS写入了用户数据而得到的数据图案的一例。数据图案DTP5由伺服扇区SS4构成。在图7所示的例子中,数据图案DTP5在圆周方向上隔开间隔排列的2个数据扇区DSC之间配置有伺服扇区SS4。伺服扇区SS4包含伺服图案SVP4。伺服图案SVP4由至少1个伺服数据、例如,前导码、伺服标记、格雷码、PAD、脉冲串数据、追加图案、以及后置码构成。在伺服图案SVP4中,前导码、伺服标记、格雷码、PAD、脉冲串数据、追加图案、以及后置码按所述记载的顺序在读/写方向上排列配置。图7示出了伺服扇区SS4的长度ASL4。例如,伺服扇区SS4的长度ASL4比伺服扇区SS3的长度ASL3要长。
驱动器IC20按照系统控制器130(详细而言,后述的MPU40)的控制,控制SPM12以及VCM14的驱动。
头放大器IC(前置放大器)30具备读放大器以及写驱动器。读放大器对从盘10读出的读信号进行放大,向系统控制器130(详细而言,后述的读/写(R/W)通道50)输出。写驱动器将与从R/W通道50输出的信号相应的写电流向头15输出。
易失性存储器70是若切断电力供给则保存着的数据会丢失的半导体存储器。易失性存储器70存储磁盘装置1的各部的处理所需的数据等。易失性存储器70例如是DRAM(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或SDRAM(Synchronous DynamicRandom Access Memory:同步动态存储器)。
非易失性存储器80是即使电力供给被切断也会记录所保存着的数据的半导体存储器。非易失性存储器80例如是否R型或NAND型的闪存ROM(Flash Read Only Memory:FROM)。
缓冲存储器90是暂时记录在磁盘装置1与主机100之间收发的数据等的半导体存储器。此外,缓冲存储器90也可以与易失性存储器70一体构成。缓冲存储器90例如是DRAM、SRAM(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DRAM、FeRAM(Ferroelectric Random Access memory:铁电随机存取存储器),或MRAM(Magnetoresistive Random Access Memory:磁阻式随机存取存储器)等。
系统控制器(控制器)130例如使用多个元件集成于单一芯片而成的被称为System-on-a-Chip(SoC:片上系统)的大规模集成电路(LSI)而实现。系统控制器130包含:微处理器(MPU)40、读/写(R/W)通道50、以及硬盘控制器(HDC)60。系统控制器130例如与驱动器IC20、头放大器IC30、易失性存储器70、非易失性存储器80、缓冲存储器90、以及主机100电连接。
MPU40是控制磁盘装置1的各部的主控制器。MPU40经由驱动器IC20控制VCM14,执行进行头15的定位的伺服控制。另外,MPU40经由驱动器IC20控制SPM12,使盘10旋转。MPU40控制向盘10的数据的写动作,并且选择写入数据的保存目的地。另外,MPU40控制来自盘10的数据的读动作,并且控制读出数据的处理。MPU40与磁盘装置1的各部连接。MPU40例如与驱动器IC20、R/W通道50、以及HDC60等电连接。
R/W通道50根据来自MPU40的指示,执行从盘10传送至主机10的读出数据以及从主机100传送的写入数据的信号处理、例如,调制处理、解调处理、编码处理和/或、解码处理等。R/W通道50具有测定读出数据的信号质量的电路或功能。R/W通道50检测各种选通脉冲(gate)、例如,与写入数据的信号相当的写选通脉冲、与读取数据的信号相当的读选通脉冲、以及与读取伺服的信号相当的伺服选通脉冲等。R/W通道50响应写选通脉冲而执行写入数据的信号处理,响应读选通脉冲而执行读出数据的信号处理,响应伺服选通脉冲而执行伺服数据的信号处理。R/W通道50执行伺服数据的读处理(根据从头放大器IC30输入的读信号(signal),对伺服数据进行解调的处理,以下,也有时称为伺服读或伺服读处理),执行向盘10的数据的写处理(向头放大器IC30输出写入数据的处理)。R/W通道50执行伺服读处理,从盘10执行数据的读处理。另外,R/W通道50将停止写的Write Fault(写故障)信号(以下,也有时称为Fault(故障)信号)向HDC60输出,立即停止写入数据的信号处理。
例如,R/W通道50响应在盘10的预定的区域中对伺服扇区的伺服数据整体进行伺服读的伺服选通脉冲而对伺服扇区进行伺服读,基于响应该伺服选通脉冲而伺服读出的伺服数据向该区域执行写处理。以下,也有时将“对伺服扇区的伺服数据整体进行伺服读的伺服选通脉冲”称为“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ormal Servo Gate)”。也有时将“响应普通伺服选通脉冲而执行伺服读处理”称为“普通伺服读”或“普通伺服读处理”。
例如,R/W通道50响应在盘10的预定的区域中对伺服扇区的伺服数据的一部分、例如,比以普通伺服选通脉冲进行伺服读的伺服数据的圆周方向的范围小的圆周方向的范围的伺服数据进行伺服读的伺服选通脉冲而对伺服扇区进行伺服读,基于响应该伺服选通脉冲而伺服读出的伺服数据对该区域执行写处理。以下,也有时将“对伺服扇区的伺服数据的一部分、例如,比以普通伺服选通脉冲进行伺服读的伺服数据的圆周方向的范围小的圆周方向的范围的伺服数据进行伺服读的伺服选通脉冲”称为“短伺服选通脉冲(Short ServoGate)”。也有时将“响应短伺服选通脉冲而执行伺服读处理”称为“短伺服读”或“短伺服读处理”。就普通伺服选通脉冲与短伺服选通脉冲而言,从成为生效(活性(active)、有效、或激活(ON))状态起到成为失效(非活性(inactive)、无效、或非激活(OFF))状态为止的时间的长度(以下,也有时称为伺服选通脉冲长度)不同。例如,普通伺服选通脉冲的伺服选通脉冲长度比短伺服选通脉冲的伺服选通脉冲长度要长。
例如,R/W通道50在盘10的预定的区域中对伺服扇区进行普通伺服读,基于普通伺服读出的伺服数据对该区域执行读处理。此外,R/W通道50也可以在盘10的预定的区域中对伺服扇区进行短伺服读,基于短伺服读出的伺服数据对该区域执行读处理。
R/W通道50能够切换对盘10的预定的区域执行还是不执行短伺服读处理。以下,也有时将“执行短伺服读处理的模式”称为“短伺服模式(Short Servo Mode)”。另外,也有时将“执行短伺服读处理”称为“使短伺服模式ON”,将“不执行短伺服读处理”称为“使短伺服模式OFF”。也就是说,R/W通道50能够切换短伺服模式的ON以及OFF。例如,R/W通道50根据是执行写处理的模式(以下,也有时称为写模式)还是执行读处理的模式(以下,也有时称为读模式),切换短伺服模式的ON以及OFF。以下,也有时将“写模式”以及“读模式”汇总称为“访问模式”。“访问”这一用语包含“向盘10的预定的区域的数据的写处理”和/或“从盘10的预定的区域的数据的读处理”等的含义。也就是说,R/W通道50根据访问模式,切换短伺服模式的ON以及OFF。
例如,R/W通道50在进行盘10的写处理时,将短伺服模式设为ON,对普通伺服扇区进行普通伺服读,对短伺服扇区进行短伺服读。另外,R/W通道50在盘10的读处理时,将短伺服模式设为OFF,对普通伺服扇区进行普通伺服读,对短伺服扇区进行普通伺服读。例如,R/W通道50在进行盘10的读处理时,将短伺服模式设为OFF,基于预定的普通伺服选通脉冲(以下,也有时称为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对预定的普通伺服扇区进行伺服读,基于与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不同的普通伺服选通脉冲(以下,也有时称为第2普通伺服选通脉冲)对预定的短伺服扇区进行伺服读。例如,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的伺服选通脉冲长度与第2普通伺服选通脉冲的伺服选通脉冲长度不同。
R/W通道50例如与头放大器IC30、MPU40、以及HDC60等电连接。例如,R/W通道50经由配线WR与HDC60电连接。
HDC60根据来自MPU40的指示,控制主机100与R/W通道50之间的数据传送。HDC60根据来自MPU40的指示,将各种选通脉冲、例如,写选通脉冲、读选通脉冲、以及伺服选通脉冲等向R/W通道50输出。HDC60例如与MPU40、R/W通道50、易失性存储器70、非易失性存储器80、以及缓冲存储器90等电连接。
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各种选通脉冲的输入输出的一例的图。
在图8所示的例子中,配线WR包含配线WR0、WR1、WR2、以及WR3。配线WR0至WR3既可以是物理配线,也可以是信号的通信路。例如,配线WR0表示将伺服选通脉冲(SG)从HDC60向R/W通道50传送的配线或通信路,配线WR1表示将写选通脉冲(WG)从HDC60向R/W通道50传送的配线或通信路,配线WR2表示将读选通脉冲(RG)从HDC60向R/W通道50传送的配线或通信路,配线WR3表示将Fault信号向R/W通道50传送的配线或通信路。
R/W通道50具有选通脉冲检测部510。选通脉冲检测部510检测各种选通脉冲、例如,写选通脉冲、读选通脉冲、以及伺服选通脉冲等是生效状态还是失效状态。例如,选通脉冲检测部510在检测出写选通脉冲是生效的情况下执行写处理,在检测出写选通脉冲是失效的情况下停止写处理。选通脉冲检测部510在检测出读选通脉冲是生效的情况下执行读处理,在检测出读选通脉冲是失效的情况下停止读处理。选通脉冲检测部510在检测出伺服选通脉冲是生效的情况下执行伺服读处理,在检测出伺服选通脉冲是失效的情况下停止伺服读处理。选通脉冲检测部510在检测出写选通脉冲以及伺服选通脉冲是生效的情况下经由配线WR3将Fault信号向HDC60输出,停止写入数据的信号处理。此外,选通脉冲检测部也可以位于HDC60内。
HDC60具有选通脉冲生成部610。选通脉冲生成部610根据来自主机100的命令或来自MPU40的指示等,生成各种选通脉冲、例如,写选通脉冲、读选通脉冲、以及伺服选通脉冲等,并经由配线WR等向R/W通道50、例如,选通脉冲检测部510输出。选通脉冲生成部610例如经由配线WR0将伺服选通脉冲向R/W通道50、例如,选通脉冲检测部510输出,经由配线WR1将写选通脉冲向R/W通道50、例如,选通脉冲检测部510输出,经由配线WR2将读选通脉冲向R/W通道50、例如,选通脉冲检测部510输出。另外,选通脉冲生成部610经由配线WR3从R/W通道、例如,选通脉冲检测部510被输入Fault信号。以下,“使预定的选通脉冲生效以及失效”这一表达以“升高以及降低预定的选通脉冲”这一含义使用自不必说,也有时以包含“生成预定的选通脉冲”这一含义的含义而使用。另外,也有时将“使预定的选通脉冲生效以及失效”这一表达以“生成预定的选通脉冲”这一表达表示。
在头15正在寻道(seek)的情况下,选通脉冲生成部610生成寻道中的头15所对应的伺服选通脉冲(以下,也有时称为寻道伺服选通脉冲)。在头15没有进行寻道的情况下,例如,将头15配置在预定的轨道的情况下,选通脉冲生成部610生成配置于预定的轨道的头15所对应的伺服选通脉冲(以下,也有时称为在轨伺服选通脉冲)。以下,也有时将“配置于预定的轨道”称为“在轨(Ontrack)”。在没有特别记载的情况下将“伺服选通脉冲”这一用语以“在轨伺服选通脉冲”的含义使用。
在短伺服模式是ON的情况下,选通脉冲生成部610生成普通伺服选通脉冲和短伺服选通脉冲,经由配线WR等将短伺服选通脉冲向选通脉冲检测部510输出。例如,在短伺服模式是ON的情况下,选通脉冲生成部610生成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和短伺服选通脉冲,经由配线WR等将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和短伺服选通脉冲向选通脉冲检测部510输出。在短伺服模式是OFF的情况下,选通脉冲生成部610生成不同的多个普通伺服选通脉冲,经由配线等将不同的多个普通伺服选通脉冲向选通脉冲检测部510输出。例如,在短伺服模式是OFF的情况下,选通脉冲生成部610生成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和第2普通伺服选通脉冲,经由配线WR等将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和第2普通伺服选通脉冲向选通脉冲检测部510输出。此外,选通脉冲生成部610还可以生成与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以及第2普通伺服选通脉冲不同的普通伺服选通脉冲,还可以生成与短伺服选通脉冲不同的其他短伺服选通脉冲。
图9是表示写处理时的短伺服读处理的一例的图。图9示出了写选通脉冲WG和短伺服选通脉冲SSG。这些选通脉冲在升高时生效,在降低时失效。在图9中,这些选通脉冲的横轴是时间t。图9的横轴示出了定时T91、T92、T93、T94、T95、以及T96。例如,定时T91至T96分别相当于从作为基准的定时起的预定的时间后的定时。此外,定时T91至T96也可以分别相当于绝对时间。定时T92相当于定时T91之后的时间,定时T93相当于定时T92之后的时间,定时T94相当于定时T93之后的时间,定时T95相当于定时T94之后的时间,定时T96相当于定时T95之后的时间。定时T93相当于写选通脉冲WG失效的定时,定时T91相当于写选通脉冲WG在定时T93失效时的消磁(Degauss)的开始的定时,定时T92相当于写选通脉冲WG在定时T93失效时的消磁的结束的定时。在此,消磁是指,在停止了写处理时从头放大器IC30向写头15W短时间供给逐渐衰减的记录电流这一情况。定时T94相当于短伺服选通脉冲SSG生效的定时,定时T95相当于短伺服选通脉冲SSG失效的定时。定时T96相当于写选通脉冲WG生效的定时。
定时T91以及T92的差分值相当于消磁的时间(以下,也有时称为消磁时间)DGT,定时T93以及T94的差分值相当于写选通脉冲WG的失效的时间与短伺服选通脉冲SSG的生效的时间的差分时间WRT,定时T94以及T95的差分值相当于短伺服读的时间(以下,也有时称为短伺服读时间)SSVT,定时T92与T93的差分值、和定时T95与T96的差分值相当于读写间隙所对应的时间(以下,也有时称为读写间隙时间)RWGT。差分时间WRT相当于从写处理向伺服读处理转移的时间(以下,也有时称为写转移时间WRT)。
另外,图9示出了盘10的轨道TRa。轨道TRa包含数据扇区DSC以及伺服扇区SS。在轨道TRa中,数据扇区DSC以及伺服扇区SS沿着圆周方向交替配置。数据扇区DSC以及伺服扇区SS在圆周方向上相邻,之间不包含间隙等。数据扇区DSC包含扩展数据区域EDR。扩展数据区域EDR相当于在短伺服模式的写处理中被覆写用户数据的伺服扇区SS的区域。例如,扩展数据区域EDR是在伺服扇区SS中,没有由伺服读处理使用的区域。另外,例如,扩展数据区域EDR是在伺服扇区SS中没有由短伺服读处理使用的区域。伺服扇区SS包含消磁区域DGR。消磁区域DGR是通过消磁而预定的数据被覆写的伺服扇区SS的预定的区域。例如,消磁区域DGR是在伺服扇区SS中没有由伺服读处理使用的区域。另外,例如,消磁区域DGR是在伺服扇区SS中没有由短伺服读处理使用的区域。例如,扩展数据区域EDR以及消磁区域DGR相当于在预定的数据被覆写前被写入有前导码的区域。在图9所示的例子中,扩展数据区域EDR以及消磁区域DGR在圆周方向上相邻。在伺服扇区SS中,也有时将除了消磁区域DGR以外的区域SRR称为伺服读区域SRR。伺服读区域SRR是在伺服扇区SS中,由伺服读处理使用的区域。伺服读区域SRR包含短伺服读区域SSR。伺服读区域SRR例如包含:前导码、伺服标记、格雷码、PAD、以及脉冲串数据等。短伺服读区域SSR是在伺服扇区SS中进行短伺服读的区域。短伺服读区域SSR例如包含脉冲串数据。短伺服读区域SSR的长度比伺服读区域SRR的长度要短。
图9示出了轨道TRa的圆周位置CP91、CP92、CP93、CP94、CP95、以及CP96。圆周位置CP91至CP96在读/写方向上按记载的顺序排列。圆周位置CP91相当于伺服扇区SS的前方向的前端部(以下,也有时称为前端部),相当于消磁区域DGR的前端部。圆周位置CP92相当于圆周位置CP91以及CP93之间的圆周位置,相当于消磁区域DGR的后方向的前端部(以下,也有时称为后端部)。圆周位置CP93相当于圆周位置92以及CP94之间的圆周位置。圆周位置CP94相当于圆周位置CP93以及CP95之间的圆周位置,相当于短伺服读区域SSR的前端部。圆周位置CP95相当于圆周位置CP94以及CP96之间的圆周位置,相当于短伺服区域SSR的后端部,相当于伺服扇区SS的后端部。圆周位置CP96相当于圆周位置CP95之后的圆周位置。例如,读头15R在定时T91位于圆周位置CP91,在定时T92位于圆周位置CP92,在定时T93位于圆周位置CP93,在定时T94位于圆周位置CP94,在定时T95位于圆周位置CP95,在定时T96位于圆周位置CP96。图9示出了,写选通脉冲WG成为失效的定时T93的相对于轨道TRa的读头15R、定时T93的读头15R所对应的写头15W、写选通脉冲WG成为生效的定时T96的相对于轨道TRa的读头15R、以及定时T96的读头15R所对应的写头15W。
在图9所示的例子中,系统控制器130在写处理中,在定时T93使写选通脉冲WG失效,以使得不向伺服扇区SS、例如,伺服读区域SRR写入预定的数据。系统控制器130在从使写选通脉冲WG失效的定时T93起写转移时间WRT后的定时T94使短伺服选通脉冲SSG生效。系统控制器130在从使短伺服选通脉冲SSG生效的定时T94起短伺服读时间SSVT后的定时T95使短伺服选通脉冲SSG失效。系统控制器130在从使短伺服选通脉冲SSG失效的定时T95起读写间隙时间RWGT后的定时T96使写选通脉冲WG生效。
图10是表示读处理时的短伺服读处理的一例的图。图10示出了读选通脉冲RG、和短伺服选通脉冲SSG。这些选通脉冲在升高时生效,在降低时失效。在图10中,这些选通脉冲的横轴是时间t。图10的横轴示出了定时T101、T102、T103、以及T104。例如,定时T101至T104分别相当于从在预定的圆周位置读出预定的数据的定时起的时间。例如,定时T101至T104分别相当于从作为基准的定时起的预定的时间后的定时。此外,定时T101至T104也可以分别相当于绝对时间。定时T102相当于定时T101之后的时间,定时T103相当于定时T102之后的时间,定时T104相当于定时T103之后的时间。定时T101相当于读选通脉冲RG失效的定时和消磁区域DGR的开始位置所对应的定时,定时T102相当于消磁区域DGR的结束位置所对应的定时,定时T103相当于短伺服选通脉冲SSG生效的定时,定时T104相当于短伺服选通脉冲SSG失效的定时。
定时T101以及T102的差分值相当于消磁时间DGT,定时T102以及T103的差分值相当于读写间隙时间RWGT与写转移时间WRT之和,定时T103以及T104的差分值相当于短伺服读时间SSVT。
图10示出了盘10的预定的轨道TRa。图10示出了轨道TRa的圆周位置CP101、CP102、CP103、以及CP104。圆周位置CP101至CP104在读/写方向上按记载的顺序排列。圆周位置CP101相当于伺服扇区SS的前端部,相当于消磁(Degauss)区域DGR的前端部。圆周位置CP102相当于圆周位置CP101以及CP103之间的圆周位置,相当于消磁区域DGR的后端部。圆周方向CP103相当于圆周位置CP102以及CP104之间的圆周位置,相当于短伺服读区域的前端部。圆周位置CP104相当于圆周位置CP103之后的圆周位置,相当于短伺服读区域SSR的后端部,相当于伺服扇区SS的后端部。例如,读头15R在定时T101位于圆周位置CP101,在定时T102位于圆周位置CP102,在定时T103位于圆周位置CP103,在定时T104位于圆周位置CP104。图10示出了,读选通脉冲RG成为失效的定时T101的相对于轨道TRa的读头15R、和读选通脉冲RG成为生效、且短伺服选通脉冲SSG成为失效的定时T104的相当于轨道TRa的读头15R。
在图10所示的例子中,系统控制器130在读处理中,在定时T101使读选通脉冲RG失效。系统控制器130在从使读选通脉冲RG失效的定时T101起消磁时间DGT以及读写间隙时间RWGT和写转移时间WRT后的定时T103使短伺服选通脉冲生效。系统控制器130在从使短伺服选通脉冲SSG生效的定时T103起短伺服读时间SSVT后的定时T104使短伺服选通脉冲SSG失效。
图11是表示读处理时的普通伺服读处理的一例的图。图11示出了读选通脉冲RG、和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这些选通脉冲在升高时生效,在降低时失效。在图11中,这些选通脉冲的横轴是时间t。图11的横轴示出了定时T111、T112、T113、以及T114。例如,定时T111至T114分别相当于从作为基准的定时起的预定的时间后的定时。此外,定时T111至T114也可以分别相当于绝对时间。定时T112相当于定时T111之后的时间,定时T113相当于定时T112之后的时间,定时T114相当于定时T113之后的时间。定时T111相当于读选通脉冲RG失效的定时和消磁区域DGR的开始位置所对应的定时,定时T112相当于消磁区域DGR的结束位置所对应的定时,定时T113相当于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生效的定时,定时T114相当于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失效的定时。
定时T111以及T112的差分值相当于消磁时间DGT。定时T111以及T113的差分值相当于从用户数据的读处理向伺服读处理转移的时间(以下,也有时称为读转移时间)RRT。定时T113以及T114的差分值相当于普通伺服读的时间(以下,也有时称为普通伺服读时间)NSVT。
图11示出了盘10的预定的轨道TRa。在图11所示的例子中,伺服读区域SRR包含普通伺服读区域NSR。例如,普通伺服读区域NSR是在伺服扇区SS中进行普通伺服读的区域。普通伺服读区域NSR例如包含:前导码、伺服标记、格雷码、PAD、以及脉冲串数据等。普通伺服读区域NSR的长度比伺服读区域SRR的长度要短,比短伺服读区域SSR的长度要长。
图11示出了轨道TRa的圆周位置CP111、CP112、CP113、以及CP114。圆周位置CP111至CP114在读/写方向上按记载的顺序排列。圆周位置CP111相当于伺服扇区SS的前端部,相当于消磁区域DGR的前端部。圆周位置CP112相当于圆周位置CP111以及CP113之间的圆周位置,相当于消磁区域DGR的后端部。圆周位置CP113相当于圆周位置CP112以及CP114之间的圆周位置,相当于普通伺服读区域NSR的前端部。圆周位置CP114相当于圆周位置CP113之后的圆周位置,相当于普通伺服读区域NSR的后端部。例如,读头15R在定时T111位于圆周位置CP111,在定时T112位于圆周位置CP112,在定时T113位于圆周位置CP113,在定时T114位于圆周位置CP114。图11示出了,读选通脉冲RG成为失效的定时T111的相对于轨道TRa的读头15R、读选通脉冲RG成为生效、且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成为失效的定时T114的相对于轨道TRa的读头15R。
在图11所示的例子中,系统控制器130在读处理中,在定时T111使读选通脉冲RG失效。系统控制器130在从使读选通脉冲RG失效的定时T111起读转移时间RRT后的定时T113使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生效。系统控制器130在从使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生效的定时T113起普通伺服读时间NSVT后的定时T114使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失效。
图12是表示普通伺服读处理的一例的图。图12示出了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1。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1在升高时生效,降低时失效。在图12中,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1的横轴是时间t。图12的横轴示出定时NST11、和定时NST12。例如,定时NST11以及NST12分别相当于从成为基准的定时起的预定的时间后的定时。此外,定时NST11以及NST12也可以分别相当于绝对时间。定时NST12相当于定时NST11之后的时间。定时NST11相当于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1生效的定时,定时NST12相当于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1失效的定时。在图12中,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1的伺服选通脉冲长度NSVL11相当于从定时NST11起到定时NST12为止的时间。
图12示出盘10的轨道TRb。轨道TRb包含数据扇区DSC以及伺服扇区SS2。在图12中,伺服扇区SS2相当于普通伺服扇区NSV。在轨道TRb中,数据扇区DSC以及伺服扇区SS2沿着圆周方向交替配置。数据扇区DSC以及伺服扇区SS2,在圆周方向上相邻、且之间不包含间隙等。图12示出了轨道TRb的圆周位置CP121以及CP122。圆周位置CP121以及CP122在读/写方向上按记载的顺序排列。圆周位置CP121相当于普通伺服扇区SS2的前端部的圆周位置,圆周位置CP122相当于普通伺服扇区SS2的后端部的圆周位置。圆周位置CP122相当于圆周位置CP121之后的圆周位置,相当于后置码的后端部的圆周位置。例如,读头15R在定时NST11位于圆周位置CP121,在定时NST12位于圆周位置CP122。
在图12所示的例子中,系统控制器130使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1在定时NST11生效而从前导码的前端部开始普通伺服扇区SS2的普通伺服读。系统控制器130按照普通伺服扇区SS2的前导码、伺服标记、格雷码、PAD、N脉冲串、Q脉冲串、以及后置码的顺序进行普通伺服读。系统控制器130使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1在定时NST12失效而在后置码的后端部结束普通伺服扇区SS2的普通伺服读。
图13是表示短伺服读处理以及普通伺服读处理的一例的图。图13示出了第2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2、和短伺服选通脉冲SSG。另外,图13为了比较也示出了图12所示的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1。这些选通脉冲在升高时生效,在降低时失效。在图13中,这些选通脉冲的横轴是时间t。图13的横轴示出了定时NST11、SST1、NST21、以及NST12。例如,定时SST1以及NST21分别相当于从成为基准的定时起的预定的时间后的定时。此外,定时SST1以及NST21也可以分别相当于绝对时间。定时SST1相当于定时NST11之后的时间,定时NST21相当于定时SST1之后的时间,定时NST12相当于定时NST21之后的时间。定时NST11相当于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1以及第2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2生效的定时,定时SST1相当于短伺服选通脉冲SSG生效的定时,定时NST21相当于短伺服选通脉冲SSG以及第2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2失效的定时。在图13中,第2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2的伺服选通脉冲长度NSVL21相当于从定时NST11起到定时NST21为止的时间。在图13中,短伺服选通脉冲SSG的伺服选通脉冲长度SSVL1相当于从定时SST1起到定时NST21为止的时间。伺服选通脉冲长度NSVL21比伺服选通脉冲长度SSVL1要长。伺服选通脉冲长度NSVL11比伺服选通脉冲长度NSVL21要长。伺服选通脉冲长度NSVL11与伺服选通脉冲长度NSVL21的差分值相当于后置码的长度与追加图案的长度的差分值所对应的时间。此外,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1的伺服选通脉冲长度,与第2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2的伺服选通脉冲长度相比,既可以相同,也可以比其短。
图13示出了盘10的轨道TRb。轨道TRb包含数据扇区DSC以及伺服扇区SS3。在图13中,伺服扇区SS3相当于短伺服扇区SSV。在轨道TRb中,数据扇区DSC以及伺服扇区SS3沿着圆周方向交替配置。数据扇区DSC以及伺服扇区SS3,在圆周方向上相邻、且之间不包含间隙等。图13示出了轨道TRb的圆周位置CP131、CP132、CP133、以及CP134。圆周位置CP131至CP134在读/写方向上按记载的顺序排列。圆周位置CP131相当于短伺服扇区SS3的前端部。圆周位置CP132相当于圆周位置CP131以及CP133之间的圆周位置、且相当于PAD的前端部的圆周位置。圆周位置CP133相当于圆周位置CP132以及CP134之间的圆周位置、且相当于追加图案的后端部的圆周位置。圆周位置CP134相当于圆周位置CP133之后的圆周位置。例如,读头15R在定时NST11位于圆周位置CP131,在定时SST1位于圆周位置CP132,在定时NST21位于圆周位置CP133,在定时NST12位于圆周位置CP134。
在图13所示的例子中,系统控制器130在轨道TRb中,使短伺服选通脉冲SSG在定时SST1生效而从PAD开始短伺服扇区SS3的短伺服读。此外,在图13所示的例子中,系统控制器130也可以在轨道TRb中,使短伺服选通脉冲SSG在比定时SST1提前的格雷码所对应的定时生效。系统控制器130在轨道TRb中,按短伺服扇区SS3的PAD、N脉冲串、Q脉冲串、以及追加图案的顺序进行短伺服读。系统控制器130在轨道TRb中,使短伺服选通脉冲SSG在定时NST21失效而在追加图案的后端部结束短伺服扇区SS3的短伺服读。
在图13所示的例子中,系统控制器130在轨道TRb中,使第2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2在定时NST11生效而从前导码的前端部开始短伺服扇区SS3的普通伺服读。系统控制器130在轨道TRb中,按短伺服扇区SS3的前导码、伺服标记、格雷码、PAD、N脉冲串、Q脉冲串、以及追加图案的顺序进行普通伺服读。系统控制器130在轨道TRb中,使第2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2在定时NST21失效而在追加图案的后端部结束短伺服扇区SS3的普通伺服读。
在图13所示的例子中,响应第2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2进行普通伺服读的伺服数据的长度比响应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1进行普通伺服读的伺服数据的长度要短。换言之,响应第2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2进行普通伺服读的时间比响应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1进行普通伺服读的时间要短。
图14是表示写处理时的伺服读处理的一例的图。图14示出了写处理时的伺服选通脉冲WSG。在图14中,伺服选通脉冲WSG包含多个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1和多个短伺服选通脉冲SSG。在图14所示的伺服选通脉冲WSG中,多个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1和多个短伺服选通脉冲SSG之间隔开间隔交替生成。在图14中,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1与伺服扇区SS2对应,短伺服扇区SSG与伺服扇区SS3对应。在图14中,伺服选通脉冲WSG的横轴是时间t。图14的横轴示出了定时T140、T141、T142、T143、T144、T145、T146、T147、T148、以及T149。例如,定时T140至T149分别相当于从成为基准的定时起的预定的时间后的定时。此外,定时T140至T149也可以分别相当于绝对时间。定时T141相当于定时T140之后的时间,定时T142相当于定时T141之后的时间,定时T143相当于定时T142之后的时间,定时T144相当于定时T143之后的时间,定时T145相当于定时T144之后的时间。定时T146相当于定时T145之后的时间,定时T147相当于定时T146之后的时间,定时T148相当于定时T147之后的时间,定时T149相当于定时T148之后的定时。定时T141相当于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1生效的定时,定时T142相当于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1失效的定时。定时T143相当于短伺服选通脉冲SSG生效的定时,定时T144相当于短伺服选通脉冲SSG失效的定时。定时T146相当于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1生效的定时,定时T147相当于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1失效的定时。定时T148相当于短伺服选通脉冲SSG生效的定时,定时T149相当于短伺服选通脉冲SSG失效的定时。
图14示出了盘10的轨道TRc。轨道TRc包含:多个扇区SS2、多个扇区SS3和多个数据扇区DSC。在图14所示的轨道TRc中,多个扇区SS2和多个扇区SS3之间隔开数据扇区DSC交替配置。在图14中,扇区SS2相当于普通伺服扇区NSV,扇区SS3相当于短伺服扇区SSV。在图14所示的例子中,轨道TRc交替配置有数据图案DTP3和数据图案DTP4。换言之,轨道TRc在圆周方向上,普通伺服扇区SS2和短伺服扇区SS3隔开间隔交替配置,在普通伺服扇区SS2和短伺服扇区SS3之间配置有数据扇区DSC。例如,在对轨道TRc的全部伺服扇区顺序地赋予了连续的编号的情况下,普通伺服扇区SS2相当于第奇数个伺服扇区,短伺服扇区SS3相当于第偶数个伺服扇区。
图14示出了轨道TRc的圆周位置CP140、CP141、CP142、CP143、CP144、CP145、CP146、CP147、CP148、以及CP149。圆周位置CP140至CP149在读/写方向上按记载的顺序排列。圆周位置CP140相当于普通伺服扇区SS2的前端部的圆周位置。圆周位置CP141相当于圆周位置CP140以及CP142之间的圆周位置。圆周位置CP142相当于圆周位置CP141以及CP143之间的圆周位置、且相当于普通伺服扇区SS2的后端部的圆周位置。圆周位置CP143相当于圆周位置CP142以及CP144之间的圆周位置、且相当于短伺服扇区SS3的预定的圆周位置。圆周位置CP144相当于圆周位置CP143以及CP145之间的圆周位置、且相当于短伺服扇区SS3的后端部的圆周位置。圆周位置CP145相当于圆周位置CP144以及CP146之间的圆周位置、且相当于普通伺服扇区SS2的前端部的圆周位置。圆周位置CP146相当于圆周位置CP145以及CP147之间的圆周位置、且相当于普通伺服扇区SS2的预定的圆周位置。圆周位置CP147相当于圆周位置CP146以及CP148之间的圆周位置、且相当于普通伺服扇区SS2的后端部的圆周位置。圆周位置148相当于圆周位置CP147以及CP149之间的圆周位置、且相当于短伺服扇区SS3的预定的圆周位置。圆周位置CP149相当于圆周位置CP148之后的圆周位置、且相当于短伺服扇区SS3的后端部的圆周位置。例如,读头15R在定时T140位于圆周位置CP140,在定时T141位于圆周位置CP141,在定时T142位于圆周位置CP142,在定时T143位于圆周位置CP143,在定时T144位于圆周位置CP144。另外,读头15R在定时T145位于圆周位置CP145,在定时T146位于圆周位置CP146,在定时T147位于圆周位置CP147,在定时T148位于圆周位置CP148,在定时T149位于圆周位置CP149。
图14示出了向盘10的写/读处理的向圆周方向的偏移(以下,也有时称为变动裕量)的变化(以下,也有时称为变动裕量的变化)FML1。在图14所示的变动裕量的变化FML1中,横轴表示圆周位置,纵轴表示变动裕量的绝对值。在图14中,随着趋向横轴的箭头的前端,向读/写方向行进。在图14中,变动裕量的绝对值随着趋向纵轴的箭头的前端而变大,随着趋向与纵轴的箭头的前端相反一侧而变小。图14的纵轴示出了变动裕量的绝对值F1。
在图14所示的例子中,系统控制器130在轨道TRc的写处理中,将短伺服模式设为ON,基于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1对普通伺服扇区SS2进行普通伺服读,基于短伺服选通脉冲SSG对短伺服扇区SS3进行短伺服读。
在图14所示的例子中,系统控制器130在轨道TRc的写处理中,向读/写方向对数据扇区DSC写入用户数据直到定时T141为止。系统控制器130在轨道TRc的写处理中,在定时T141使图14的伺服选通脉冲WSG的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1生效而开始普通伺服扇区SS2的伺服数据的普通伺服读,在定时T142使图14的伺服选通脉冲WSG的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1失效而结束普通伺服扇区SS2的伺服数据的普通伺服读。
系统控制器130在轨道TRc的写处理中,向读/写方向对数据扇区DSC写入用户数据直到定时T143为止。系统控制器130在轨道TRc的写处理中,在定时T143使图14的伺服选通脉冲WSG的短伺服选通脉冲SSG生效而开始短伺服扇区SS3的伺服数据的短伺服读,在定时T144使图14的伺服选通脉冲WSG的短伺服选通脉冲SSG失效而结束短伺服扇区SS3的伺服数据的短伺服读。
系统控制器130在轨道TRc的写处理中,向读/写方向对数据扇区DSC写入用户数据直到定时T146为止。系统控制器130在轨道TRc的写处理中,在定时T146使图14的伺服选通脉冲WSG的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1生效而开始普通伺服扇区SS2的伺服数据的普通伺服读,在定时T147使图14的伺服选通脉冲WSG的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1失效而结束普通伺服扇区SS2的伺服数据的普通伺服读。
系统控制器130在轨道TRc的写处理中,向读/写方向对数据扇区DSC写入用户数据直到定时T148为止。系统控制器130在轨道TRc的写处理中,在定时T148使图14的伺服选通脉冲WSG的短伺服选通脉冲SSG生效而开始短伺服扇区SS3的伺服数据的短伺服读,在定时T149使图14的伺服选通脉冲WSG的短伺服选通脉冲SSG失效而结束短伺服扇区SS3的伺服数据的短伺服读。
变动裕量的变化在对伺服数据进行了普通伺服读紧接着之后成为最小的变动裕量的绝对值,在即将对伺服数据进行普通伺服读之前成为最大的变动裕量的绝对值。例如,变动裕量的变化在对伺服标记(或者、伺服地址标记)进行了读紧接着之后成为最小的变动裕量的绝对值(以下,也有时称为最小裕量),在即将对伺服标记进行普通伺服读之前成为最大的变动裕量的绝对值(以下,也有时称为最大裕量)。在图14所示的例子中,就变动裕量的变化FML1而言,在对普通伺服扇区SS2进行了普通伺服读紧接着之后的定时T142以及T147,变动裕量的绝对值成为0,在即将对普通伺服扇区SS2进行普通伺服读之前的定时T145,变动裕量的绝对值成为最大裕量F1。当变动裕量(旋转方向的偏移)大时,数据区域结束部接近伺服区域开始部。因此,在考虑到了最大变动裕量的数据长中,也设计数据长以使得不会覆写伺服读的区域。此外,由于当变动裕量大时格式效率变差,所以希望减小变动裕量。
图1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读处理时的伺服读处理的一例的图。图15示出了读处理时的伺服选通脉冲RSG。在图15中,伺服选通脉冲RSG包含多个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1和多个第2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2。在图15所示的伺服选通脉冲RSG中,多个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1与多个第2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2之间隔开间隔交替生成。在图15中,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1对应于普通扇区SS2,第2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2对应于短伺服扇区SS3。在图15中,伺服选通脉冲RSG的横轴是时间t。图15的横轴还示出了定时T150、T151、T152、以及T153。例如,定时T150至T153分别相当于从成为基准的定时起的预定的时间后的定时。此外,定时T150至T153也可以分别相当于绝对时间。定时T150相当于定时T142之后的时间、且相当于定时T151之前的时间。定时T151相当于定时T150之后的时间、且相当于定时T144之前的时间。定时T152相当于定时T147之后的时间、且相当于定时T153之前的时间。定时T153相当于定时T152之后的时间、且相当于定时T149之前的时间。定时T151相当于第2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2生效的定时,定时T144相当于第2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2失效的定时。定时T153相当于第2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2生效的定时,定时T149相当于第2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2失效的定时。
图15还示出了轨道TRc的圆周位置CP150、CP151、CP152、以及CP153。圆周位置CP150至CP153在读/写方向上按记载的顺序隔开间隔排列。圆周位置CP150相当于圆周位置CP142以及CP151之间的圆周位置、且相当于短伺服扇区SS3的前端部的圆周位置。圆周位置CP151相当于圆周位置CP150以及CP144之间的圆周位置、且相当于短伺服扇区SS3的预定的圆周位置。圆周位置CP152相当于圆周位置CP147以及CP153之间的圆周位置、且相当于短伺服扇区SS3的前端部的圆周位置。圆周位置CP153相当于圆周位置CP152以及CP149之间的圆周位置、且相当于短伺服扇区SS3的预定的圆周位置。例如,读头15R在定时T150位于圆周位置CP150,在定时T151位于圆周位置CP151,在定时T152位于圆周位置CP152,在定时T153位于圆周位置CP153。
图15示出了变动裕量的变化FML2。在图15所示的变动裕量的变化FML2中,横轴表示圆周位置,纵轴表示变动裕量的绝对值。在图15中,随着趋向横轴的箭头的前端,在读/写方向上行进。在图15中,变动裕量的绝对值随着趋向纵轴的箭头的前端而变大,随着趋向与纵轴的箭头的前端相反一侧而变小。图15的纵轴还示出了变动裕量的绝对值F2。变动裕量的绝对值F2比变动裕量的绝对值F1要小。
在图15所示的例子中,系统控制器130在轨道TRc的读处理中,将短伺服模式设为OFF,基于图15的伺服选通脉冲RSG的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1对普通伺服扇区SS2进行普通伺服读,基于图15的伺服选通脉冲RSG的第2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2对短伺服扇区SS3进行普通伺服读。
在图15所示的例子中,系统控制器130在轨道TRc的读处理中,向读/写方向从数据扇区DSC中读取用户数据直到定时T141为止。系统控制器130在轨道TRc的读处理中,在定时T141使图15的伺服选通脉冲RSG的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1生效而开始普通伺服扇区SS2的伺服数据的普通伺服读,在定时T142使图15的伺服选通脉冲RSG的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1失效而结束普通伺服扇区SS2的伺服数据的普通伺服读。
系统控制器130在轨道TRc的读处理中,向读/写方向对数据扇区DSC读取用户数据直到定时T151为止。系统控制器130在定时T151使图15的伺服选通脉冲RSG的第2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2生效而开始短伺服扇区SS3的伺服数据的普通伺服读,在定时T144使图15的伺服选通脉冲RSG的第2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2失效而结束短伺服扇区SS3的伺服数据的普通伺服读。
系统控制器130在轨道TRc的读处理中,向读/写方向对数据扇区DSC读取用户数据直到定时T146为止。系统控制器130在轨道TRc的读处理中,在定时T146使图15的伺服选通脉冲RSG的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1生效而开始普通伺服扇区SS2的伺服数据的普通伺服读,在定时T147使图15的伺服选通脉冲RSG的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1失效而结束普通伺服扇区SS2的伺服数据的普通伺服读。
系统控制器130在轨道TRc的读处理中,向读/写方向从数据扇区DSC读取用户数据直到定时T153为止。系统控制器130在轨道TRc的读处理中,在定时T153使图15的伺服选通脉冲RSG的第2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2生效而开始短伺服扇区SS3的伺服数据的普通伺服读,在定时T149使图15的伺服选通脉冲RSG的第2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2失效而结束短伺服扇区SS3的伺服数据的普通伺服读。
在图15所示的例子中,变动裕量的变化FML2在对普通伺服扇区SS2进行了普通伺服读紧接着之后的定时T142以及T147、和对短伺服扇区SS3进行了普通伺服读紧接着之后的定时T144以及T149,变动裕量的绝对值成为0,在即将对普通伺服扇区SS2进行普通伺服读之前的定时T145、和即将对短伺服扇区SS3进行普通伺服读之前的定时T150以及T152,变动裕量的绝对值成为最大裕量F2。
图16是表示短伺服读处理以及普通伺服读处理的一例的图。图16示出了第2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2、和短伺服选通脉冲SSG。另外,图16为了比较也示出了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1。这些选通脉冲在升高时生效,在降低时失效。在图16中,这些选通脉冲的横轴是时间t。图16的横轴示出了定时NST31、SST2、NST32、以及NST33。例如,定时NST31、SST2、NST32、以及NST33分别相当于从作为基准的定时起的预定的时间后的定时。此外,定时NST31、SST2、NST32、以及NST33分别也可以相当于绝对时间。定时SST2相当于定时NST31之后的时间,定时NST32相当于定时SST2之后的时间,定时NST33相当于定时NST32之后的时间。定时NST31相当于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1以及第2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2生效的定时,定时SST2相当于短伺服选通脉冲SSG生效的定时。定时NST32相当于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1失效的定时,定时NST33相当于短伺服选通脉冲SSG以及第2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2失效的定时。在图16中,第2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2的伺服选通脉冲长度NSVL22相当于从定时NST31起到定时NST33为止的时间。在图16中,短伺服选通脉冲SSG的伺服选通脉冲长度SSVL2相当于从定时SST2起到定时NST33为止的时间。伺服选通脉冲长度NSVL22比伺服选通脉冲长度SSVL2要长。伺服选通脉冲长度NSVL22比伺服选通脉冲长度NSVL11要长。伺服选通脉冲长度NSVL11与伺服选通脉冲长度NSVL22的差分值相当于追加图案的长度所对应的时间。
图16示出了盘10的轨道TRd。轨道TRd包含数据扇区DSC以及伺服扇区SS4。在图16中,伺服扇区SS4相当于短伺服扇区SSV。在轨道TRd中,数据扇区DSC以及伺服扇区SS4沿着圆周方向交替配置。数据扇区DSC以及伺服扇区SS4在圆周方向上相邻、且之间不包含间隙等。图16示出了轨道TRd的圆周位置CP161、CP162、CP163、以及CP164。圆周位置CP161至CP164在读/写方向上按记载的顺序排列。圆周位置CP161相当于短伺服扇区SS4的前端部的圆周位置。圆周位置CP162相当于圆周位置CP161以及CP163之间的圆周位置、且相当于PAD的前端部的圆周位置。圆周位置CP163相当于圆周位置CP162以及CP164之间的圆周位置、且相当于后置码的预定的圆周位置。圆周位置CP164相当于圆周位置CP163之后的圆周位置、且相当于后置码的后端部的圆周位置。例如,读头15R在定时NST31位于圆周位置CP161,在定时SST2位于圆周位置CP162,在定时NST32位于圆周位置CP163,在定时NST33位于圆周位置CP164。
在图16所示的例子中,系统控制器130在轨道TRd中,使短伺服选通脉冲SSG在定时SST2生效而从PAD起开始短伺服扇区SS4的短伺服读。此外,在图16所示的例子中,系统控制器130也可以在轨道TRd中,使短伺服选通脉冲SSG在比定时SST2提前的格雷码所对应的定时生效。系统控制器130在轨道TRd中,按短伺服扇区SS4的PAD、N脉冲串、Q脉冲串、追加图案、以及后置码的顺序进行短伺服读。系统控制器130在轨道TRd中,使短伺服选通脉冲SSG在定时NST33失效而在后置码的后端部结束短伺服扇区SS4的短伺服读。
在图16所示的例子中,系统控制器130在轨道TRd中,使第2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2在定时NST31生效而从前导码的前端部开始短伺服扇区SS3的普通伺服读。系统控制器130在轨道TRd中,按短伺服扇区SS3的前导码、伺服标记、格雷码、PAD、N脉冲串、Q脉冲串、追加图案、以及后置码的顺序进行普通伺服读。系统控制器130在轨道TRd中,使第2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2在定时NST33失效而在后置码的后端部结束短伺服扇区SS3的普通伺服读。
在图16所示的例子中,响应第2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2进行普通伺服读的伺服数据的长度比响应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1进行普通伺服读的伺服数据的长度要长。换言之,响应第2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2进行普通伺服读的时间比响应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1进行普通伺服读的时间要长。
图17是表示写处理时的伺服读处理的一例的图。图17示出了写处理时的伺服选通脉冲WSG。在图17中,伺服选通脉冲WSG包含多个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1和多个短伺服选通脉冲SSG。在图17所示的伺服选通脉冲WSG中,多个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1和多个短伺服选通脉冲SSG之间隔开间隔交替生成。在图17中,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1对应于普通扇区SS2,短伺服选通脉冲SSG对应于短伺服扇区SS4。在图17中,伺服选通脉冲WSG的横轴是时间t。图17的横轴还示出了定时T171、T172、T173、以及T174。例如,定时T171至T174分别相当于从作为基准的定时起的预定的时间后的定时。此外,定时T171至T174各自也可以相当于绝对时间。定时T171相当于定时T142之后的时间、且相当于定时T172之前的时间。定时T172相当于定时T171之后的时间、且相当于定时T145之前的时间。定时T173相当于定时T147之后的时间、且相当于定时T174之前的时间。定时T174相当于定时T173之后的时间。定时T171相当于短伺服选通脉冲SSG生效的定时,定时T172相当于短伺服选通脉冲SSG失效的定时。定时T173相当于短伺服选通脉冲SSG失效的定时,定时T174相当于短伺服选通脉冲SSG生效的定时。
图17示出了盘10的轨道TRe。轨道TRe包含多个扇区SS2、多个扇区SS4和多个数据扇区DSC。在图17所示的轨道TRe中,多个扇区SS2和多个扇区SS4之间隔着数据扇区DSC交替配置。在图17中,扇区SS2相当于普通伺服扇区NSV,扇区SS4相当于短伺服扇区SSV。在图17所示的例子中,轨道TRe交替配置有数据图案DTP3和数据图案DTP5。换言之,轨道TRe在圆周方向上,普通伺服扇区SS2和短伺服扇区SS4隔开间隔交替配置,在普通伺服扇区SS2和短伺服扇区SS4之间配置有数据扇区DSC。例如,在对轨道TRe的全部伺服扇区顺序地赋予了连续的编号的情况下,普通伺服扇区SS2相当于第奇数个伺服扇区,短伺服扇区SS4相当于第偶数个伺服扇区。
图17还示出了轨道TRe的圆周位置CP171、CP172、CP173、以及CP174。圆周位置CP171至CP174在读/写方向上按记载的顺序隔开间隔排列。圆周位置CP171相当于圆周位置CP142以及CP172之间的圆周位置、且相当于短伺服扇区SS4的预定的圆周位置。圆周位置CP172相当于圆周位置CP171以及CP145之间的圆周位置、且相当于短伺服扇区SS4的后端部的圆周位置。圆周位置CP173相当于圆周位置CP147以及CP174之间的圆周位置、且相当于短伺服扇区SS4的预定的圆周位置。圆周位置CP174相当于圆周位置CP173之后的圆周位置、且相当于短伺服扇区SS4的后端部的圆周位置。例如,读头15R在定时T171位于圆周位置CP171,在定时T172位于圆周位置CP172,在定时T173位于圆周位置CP173,在定时T174位于圆周位置CP174。图17示出了变动裕量的变化FML1。
在图17所示的例子中,系统控制器130在轨道TRe的写处理中,将短伺服模式设为ON,基于图17的伺服选通脉冲WSG的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1对普通伺服扇区SS2进行普通伺服读,基于图17的伺服选通脉冲WSG的短伺服选通脉冲SSG对短伺服扇区SS4进行短伺服读。
在图17所示的例子中,系统控制器130在轨道TRe的写处理中,向读/写方向对数据扇区DSC写入用户数据直到定时T171为止。系统控制器130在定时T171使图17的伺服选通脉冲WSG的短伺服选通脉冲SSG生效而开始短伺服扇区SS4的伺服数据的短伺服读,在定时T172使图17的伺服选通脉冲WSG的短伺服选通脉冲SSG失效而结束短伺服扇区SS4的伺服数据的短伺服读。
系统控制器130在轨道TRe的写处理中,向读/写方向对数据扇区DSC写入用户数据直到定时T173为止。系统控制器130在轨道TRe中,在定时T173使图17的伺服选通脉冲WSG的短伺服选通脉冲SSG生效而开始短伺服扇区SS4的伺服数据的短伺服读,在定时T174使图17的伺服选通脉冲WSG的短伺服选通脉冲SSG失效而结束短伺服扇区SS3的伺服数据的短伺服读。
图1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读处理时的伺服读处理的一例的图。图18示出了读处理时的伺服选通脉冲RSG。在图18中,伺服选通脉冲RSG包含多个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1和多个第2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2。在图18所示的伺服选通脉冲RSG中,多个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1和多个第2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2之间隔开间隔交替生成。在图18中,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1对应于普通扇区SS2,第2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2对应于短伺服扇区SS4。在图18中,伺服选通脉冲RSG的横轴是时间t。图18的横轴还示出了定时T180、T181、T182、以及T183。例如,定时T180至T183各自相当于从作为基准的定时起的预定的时间后的定时。此外,定时T180至T183各自也可以相当于绝对时间。定时T180相当于定时T142之后的时间、且相当于定时T181之前的时间。定时T181相当于定时T180之后的时间、且相当于定时T172之前的时间。定时T182相当于定时T147之后的时间、且相当于定时T183之前的时间。定时T183相当于定时T182之后的时间、且相当于定时T174之前的时间。定时T181相当于第2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2生效的定时,定时T172相当于第2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2失效的定时。定时T183相当于第2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2生效的定时,定时T174相当于第2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2失效的定时。
图18还示出了轨道TRe的圆周位置CP180、CP181、CP182、以及CP183。圆周位置CP180至CP183在读/写方向上按记载的顺序隔开间隔排列。圆周位置CP180相当于圆周位置CP142以及CP181之间的圆周位置、且相当于短伺服扇区SS4的前端部的圆周位置。圆周位置CP181相当于圆周位置CP180以及CP172之间的圆周位置、且相当于短伺服扇区SS4的预定的圆周位置。圆周位置CP182相当于圆周位置CP147以及CP183之间的圆周位置、且相当于短伺服扇区SS4的前端部的圆周位置。圆周位置CP183相当于圆周位置CP182以及CP174之间的圆周位置、且相当于短伺服扇区SS4的预定的圆周位置。例如,读头15R在定时T180位于圆周位置CP180,在定时T181位于圆周位置CP181,在定时T182位于圆周位置CP182,在定时T183位于圆周位置CP183。
图18示出了变动裕量的变化FML3。在图18所示的变动裕量的变化FML3中,横轴表示圆周位置,纵轴表示变动裕量的绝对值。在图18中,随着趋向横轴的箭头的前端,向读/写方向行进。在图18中,变动裕量的绝对值随着趋向纵轴的箭头的前端而变大,随着趋向与纵轴的箭头的前端相反一侧而变小。图18的纵轴还示出了变动裕量的绝对值F3。变动裕量的绝对值F3比变动裕量的绝对值F1要小。
在图18所示的例子中,系统控制器130在轨道TRe的读处理中,将短伺服模式设为OFF,基于图18的伺服选通脉冲RSG的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1对普通伺服扇区SS2进行普通伺服读,基于图18的伺服选通脉冲RSG的第2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2对短伺服扇区SS4进行普通伺服读。
在图18所示的例子中,系统控制器130在轨道TRe的读处理中,向读/写方向对数据扇区DSC读取用户数据直到定时T181为止。系统控制器130在轨道TRe的读处理中,在定时T181使图18的伺服选通脉冲RSG的第2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2生效而开始短伺服扇区SS4的伺服数据的普通伺服读,在定时T172使图18的伺服选通脉冲RSG的第2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2失效而结束短伺服扇区SS4的伺服数据的普通伺服读。
系统控制器130在轨道TRe的读处理中,向读/写方向从数据扇区DSC读取用户数据直到定时T183为止。系统控制器130在轨道TRe的读处理中,在定时T183使图18的伺服选通脉冲RSG的第2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2生效而开始短伺服扇区SS4的伺服数据的普通伺服读,在定时T174使图18的伺服选通脉冲RSG的第2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2失效而结束短伺服扇区SS4的伺服数据的普通伺服读。
在图18所示的例子中,就变动裕量的变化FML3而言,在对普通伺服扇区SS2进行了普通伺服读之后紧接着的定时T142以及T147、和在对短伺服扇区SS4进行了普通伺服读之后紧接着的定时T172以及T174,变动裕量的绝对值成为0,在即将对普通伺服扇区SS2进行普通伺服读之前的定时T145、和即将对短伺服扇区SS4进行普通伺服读之前的定时T180以及T182,变动裕量的绝对值成为最大裕量F3。
图1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伺服选通脉冲的生成方法的一例的流程图。
系统控制器130判定寻道已结束还是没有结束(B1901)。换言之,系统控制器130判定正在使头15位于预定的轨道上(ontrack)还是使头15正在对预定的轨道进行寻道中。在判定为寻道没有结束的情况下(B1901的否),系统控制器130生成寻道伺服选通脉冲(B1902),基于寻道伺服选通脉冲对伺服扇区进行伺服读,结束处理。换言之,在判定为使头15正在对预定的轨道进行寻道中的情况下,系统控制器130生成寻道伺服选通脉冲,基于寻道伺服选通脉冲对伺服扇区进行伺服读,结束处理。在判定为寻道已结束的情况下(B1901的是),系统控制器130判定是执行读处理还是不执行读处理(B1903)。换言之,在判定为正在使头15位于预定的轨道的情况下,系统控制器130判定是执行读处理还是执行写处理。在判定为执行读处理的情况下(B1903的是),系统控制器130将短伺服模式设为OFF(B1904)。系统控制器130判定进行伺服读的伺服扇区是短伺服扇区还是不是短伺服扇区(B1905)。换言之,系统控制器130判定进行伺服读的伺服扇区是短伺服扇区还是普通伺服扇区。在判定为进行伺服读的伺服扇区是短伺服扇区的情况下(B1905的是),系统控制器130生成第2普通伺服选通脉冲(B1906),基于第2普通伺服选通脉冲对短伺服扇区进行伺服读,结束处理。在判定为进行伺服读的伺服扇区不是短伺服扇区的情况下(B1905的否),系统控制器130生成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B1907),基于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对普通伺服扇区进行伺服读,结束处理。换言之,在判定为进行伺服读的伺服扇区是普通伺服扇区的情况下,系统控制器130生成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基于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对普通伺服扇区进行伺服读,结束处理。
在判定为不执行读处理、也即是,执行写处理的情况下(B1903的否),系统控制器130将短伺服模式设定为ON(B1908)。系统控制器130判定进行伺服读的伺服扇区是短伺服扇区还是不是短伺服扇区(B1909)。换言之,系统控制器130判定是短伺服扇区还是普通伺服扇区。在判定为进行伺服读的伺服扇区不是短伺服扇区的情况下(B1909的否),系统控制器130进入B1907的处理。换言之,在判定为进行伺服读的伺服扇区是普通伺服扇区的情况下,系统控制器130进入B1907的处理。在判定为进行伺服读的伺服扇区是短伺服扇区的情况下(B1909的是),系统控制器130生成短伺服选通脉冲(B1910),基于短伺服选通脉冲对短伺服扇区进行伺服读,结束处理。
根据本实施方式,磁盘装置1根据访问模式,切换短伺服模式的ON以及OFF。磁盘装置1在写处理时将短伺服模式设定为ON,基于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对普通伺服扇区进行普通伺服读,基于短伺服选通脉冲对短伺服扇区进行短伺服读。磁盘装置1在读处理时将短伺服模式设定为OFF,基于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对普通伺服扇区进行普通伺服读,基于第2普通伺服选通脉冲对短伺服扇区进行普通伺服读。通过在写处理时将短伺服模式设定为ON,磁盘装置1能够写入数据(用户数据)直到紧接在伺服扇区SS之前。另外,通过在读处理时将短伺服模式设定为OFF对短伺服扇区进行普通伺服读,磁盘装置1能够抑制读处理中的向圆周方向的偏移,以使得能够在短伺服扇区中读取伺服标记。因此,磁盘装置1中,与读时也将短伺服模式设定为ON的情况相比,由于能够减小读时的变动裕量,所以能够提高格式效率,并能够通过提高伺服解调质量而抑制由伺服错误等导致的性能低下。因此,磁盘装置1能够提高可靠性。
接着,对其他实施方式的磁盘装置进行说明。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对与前述的第1实施方式相同部分标注同一参照标号且省略其详细说明。
(第2实施方式)
第2实施方式的磁盘装置1与前述的第1实施方式的磁盘装置1的不同之处在于,在盘10的预定的轨道存在伺服频率的不同的多个伺服扇区。
图20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盘10的伺服区域SV的配置的一例的示意图。在图20中,用户数据区域10a被划分为位于内方向的内周区域IR、位于外方向的外周区域OR、和位于内周区域IR以及外周区域OR之间的中周区域MR。
伺服区域SV具有多个区伺服区域ZSV等。此外,伺服区域SV除了区伺服区域ZSV以外,还可以包含:包括间隙的区域、包含伺服数据的区域、以及数据区域DTR等。多个区伺服区域ZSV沿着半径方向上离散配置。多个区伺服区域ZSV分别在半径方向上延伸。也有时将预定的轨道上的1个区伺服区域ZSV称为“区伺服扇区”。此外,也有时将“区伺服区域ZSV”称为“区伺服扇区ZSV”。也有时将“写入到区伺服扇区的伺服数据”称为“区伺服扇区”。以下,也有时将“构成区伺服扇区的几个伺服数据的配置等”称为“区伺服扇区图案”。以下,也有时将预定的轨道上的1个伺服区域SV称为“区图案扇区”。此外,也有时将“伺服区域SV”称为“区图案扇区”。也有时将“写入到区图案扇区的至少1个数据等”称为“区图案扇区”。区图案扇区包含至少1个区伺服扇区。以下,也有时将“区图案扇区的数据图案”称为“区数据图案”。
在预定的伺服区域SV中从内方向向外方向配置的多个区伺服区域ZSV内的外方向所配置的区伺服区域的伺服频率比这些多个区伺服区域ZSV内的内方向所配置的区伺服区域的伺服频率要大。另外,预定的区伺服区域ZSV内的外方向所配置的区伺服扇区的伺服频率比该区伺服区域ZSV内的内方向所配置的区伺服扇区的伺服频率要大。头15相对于盘10的线速度在外方向的半径位置比在内方向的半径位置要快。因此,如前所述在盘10上通过使外方向的伺服区域的伺服频率比内方向的伺服区域的伺服频率大,能够提高格式效率。
在图20所示的例子中,伺服区域SV具有区伺服区域ZSV1、ZSV2、以及ZSV3。区伺服区域ZSV1、ZSV2、以及ZSV3沿着半径方向上呈交错状配置。区伺服区域ZSV1与区伺服区域ZSV2相比位于更靠内方向。区伺服区域ZSV3与区伺服区域ZSV2相比位于更靠外方向。例如,区伺服区域ZSV1从内周区域IR配置到中周区域MR,区伺服区域ZSV2从内周区域IR配置到外周区域OR,区伺服区域ZSV3从中周区域MR配置到外周区域OR。以下,在预定的伺服区域SV中,也有时将在圆周方向上配置了多个区伺服区域ZSV的半径方向的预定的区域称为区伺服边界ZB。区伺服区域ZSV1以及区伺服区域ZSV2配置于轨道TRk。换言之,区伺服区域ZSV1以及区伺服区域ZSV2配置于区伺服边界ZB1。区伺服区域ZSV2以及区伺服区域ZSV3能配置于轨道TRm。换言之,区伺服区域ZSV2以及区伺服区域ZSV3配置于区伺服边界ZB2。例如,区伺服区域ZSV2的伺服频率比区伺服区域ZSV1的伺服频率大,区伺服区域ZSV3的伺服频率比区伺服区域ZSV2的伺服频率大。
伺服区域SV例如具有:伺服区域(以下,也有时称为主伺服区域)SVO、和与伺服区域SVO不同的伺服区域(以下,也有时称为从伺服区域)SVE。以下,也有时将预定的轨道上的1个主伺服区域SVO称为“主区图案扇区SVO”,将预定的轨道上的1个从伺服区域SVE称为“从区图案扇区SVE”。此外,也有时将主伺服区域SVO称为“主区图案扇区SVO”,将从伺服区域SVE称为“从区图案扇区SVE”。主区图案扇区的数据图案(以下,也有时称为主区数据图案)可以与从区图案扇区的数据图案(以下,也有时称为从区数据图案)相同,也可以不同。
在图20所示的例子中,主伺服区域SVO与从伺服区域SVE在圆周方向上隔开间隔交替配置。例如,在圆周方向上,在隔开间隔连续排列的2个从伺服区域SVE之间配置有1个主伺服区域SVO。换言之,在圆周方向上,在隔开间隔连续排列的2个主伺服区域SVO之间配置有1个从伺服区域SVE。例如,在对盘10的全部伺服区域SV顺序地赋予了连续的编号的情况下,主伺服区域SVO相当于第奇数个伺服区域SV,从伺服区域SVE相当于第偶数个伺服区域SV。此外,在圆周方向上,在隔开间隔连续排列的2个主伺服区域SVO之间也可以配置有2个以上的从伺服区域SVE。
以下,参照图21、图22、以及图23,示出盘10的预定的轨道的数据图案的一例。
图21是表示盘10的轨道TRk的数据图案ZDTP1的一例的示意图。
在图21所示的例子中,轨道TRk具有数据图案ZDTP1。数据图案ZDTP1由区图案扇区ZPS1和数据扇区DSC构成。在图21所示的例子中,数据图案ZDTP1在圆周方向上隔开间隔排列的2个数据扇区DSC之间配置有区图案扇区ZPS1。区图案扇区ZPS1包含区数据图案ZDP1。区数据图案ZDP1由至少1个数据、例如,区伺服扇区ZSVS11、间隙(GAP),以及区伺服扇区ZSVS21构成。在区数据图案ZDP1中,区伺服扇区ZSVS11、间隙(GAP),以及区伺服扇区ZSVS21按所述记载的顺序在读/写方向上排列配置。以下,在预定的区数据图案中,也有时将相对于预定的区伺服扇区配置于圆周方向的前方向的预定的区伺服扇区称为“前区伺服扇区”,将相对于预定的区伺服扇区配置于圆周方向的后方向的预定的区伺服扇区称为“后区伺服扇区”。前区伺服扇区ZSVS11包含区伺服扇区图案ZSSP11。区伺服扇区图案ZSSP11由至少1个伺服数据、例如,区伺服数据ZSVD1、和追加图案(AP)构成。区伺服数据ZSVD1的伺服图案(以下,也有时称为区伺服数据图案)ZSDP1例如,由前导码、伺服标记、格雷码、PAD、N脉冲串、以及Q脉冲串构成。在区伺服数据图案ZSDP1中,前导码、伺服标记、格雷码、PAD、N脉冲串、以及Q脉冲串按所述记载的顺序在读/写方向上排列配置。在图21所示的例子中,在区伺服扇区图案ZSSP11中,追加图案(AP)能紧接着区伺服数据ZSVD1的Q脉冲串之后被写入。另外,后区伺服扇区ZSVS21包含区伺服扇区图案ZSSP21。区伺服扇区图案ZSSP21由至少1个伺服数据、例如,区伺服数据ZSVD2、和后置码(PC)构成。区伺服数据ZSVD2的区伺服数据图案ZSDP2例如由前导码、伺服标记、格雷码、PAD、N脉冲串、以及Q脉冲串构成。在图21所示的例子中,在区伺服数据图案ZSDP2中,前导码、伺服标记、格雷码、PAD、N脉冲串、以及Q脉冲串按所述记载的顺序在读/写方向上排列配置。在图21所示的例子中,在区伺服扇区图案ZSSP21中,后置码(PC)能紧接着区伺服数据ZSVD2的Q脉冲串之后被写入。例如,前区伺服扇区ZSVS11的长度ZSSL11比后区伺服扇区ZSVS21的长度ZSSL2长。另外,例如,区伺服数据ZSVD1的长度ZSVL11比区伺服数据ZSVD2的长度ZSVL21长。
图22是表示盘10的轨道TRk的数据图案ZDTP2的一例的示意图。
在图22所示的例子中,轨道TRk具有数据图案ZDTP2。数据图案ZDTP2由区图案扇区ZPS2和数据扇区DSC构成。在图22所示的例子中,数据图案ZDTP2在圆周方向上隔开间隔排列的2个数据扇区DSC之间配置有区图案扇区ZPS2。区图案扇区ZPS2包含区数据图案ZDP2。区数据图案ZDP2至少由1个数据、例如,前区伺服扇区ZSVS11、间隙(GAP),以及后区伺服扇区ZSVS22构成。在区数据图案ZDP2中,前区伺服扇区ZSVS11、间隙(GAP),以及后区伺服扇区ZSVS22按所述记载的顺序在读/写方向上排列配置。前区伺服扇区ZSVS11包含区伺服扇区图案ZSSP11。后区伺服扇区ZSVS22包含区伺服扇区图案ZSSP22。区伺服扇区图案ZSSP22由至少1个伺服数据、例如,区伺服数据ZSVD2、和追加图案(AP)构成。在图22所示的例子中,在区伺服扇区图案ZSSP22中,追加图案(AP)能紧接着区伺服数据ZSVD2的Q脉冲串之后被写入。例如,图22所示的后区伺服扇区ZSVS22的长度ZSSL22比图21所示的区伺服扇区ZSVS21的长度ZSSL21短。例如,长度ZSSL21与长度ZSSL22的差分值相当于后置码的长度PCL1与追加图案的长度ADL1的差分值。
图23是表示盘10的轨道TRk的数据图案ZDTP3的一例的示意图。
在图23所示的例子中,轨道TRk具有数据图案ZDTP3。数据图案ZDTP3由区图案扇区ZPS3和数据扇区DSC构成。在图23所示的例子中,数据图案ZDTP3在圆周方向上隔开间隔排列的2个数据扇区DSC之间配置有区图案扇区ZPS3。区图案扇区ZPS3包含区数据图案ZDP3。区数据图案ZDP3由至少1个数据、例如,前区伺服扇区ZSVS12、间隙(GAP),以及后区伺服扇区ZSVS22构成。在区数据图案ZDP3中,前区伺服扇区ZSVS12、间隙(GAP),以及后区伺服扇区ZSVS22按所述记载的顺序在读/写方向上排列配置。前区伺服扇区ZSVS12包含区伺服扇区图案ZSSP12。区伺服扇区图案ZSSP12由至少1个伺服数据、例如,区伺服数据ZSVD1、和后置码(PC)构成。在图23所示的例子中,在区伺服扇区图案ZSSP12中,后置码(PC)能紧接着区伺服数据ZSVD1的Q脉冲串之后被写入。后区伺服扇区ZSVS22包含区伺服扇区图案ZSSP22。例如,图23所示的前区伺服扇区ZSVS12的长度ZSSL12比图23所示的后区伺服扇区ZSVS22的长度ZSSL22长。另外,例如,图23所示的前区伺服扇区ZSVS12的长度ZSSL12比图21以及图22所示的前区伺服扇区ZSVS11的长度ZSSL11长。图23所示的区伺服数据ZSVD1的长度ZSVL12比图21以及图22所示的区伺服数据ZSVD1的长度ZSVL11长。
系统控制器130在头15在轨的轨道被配置于区伺服边界ZB的情况下,在该轨道中,选择基于区图案扇区的后区伺服扇区定位头15还是基于该区图案扇区的前区伺服扇区定位头15。
例如,系统控制器130在配置于区伺服边界ZB的轨道中,基于后区伺服扇区定位头15的情况下,将短伺服模式设为OFF,判定由头15进行伺服读的伺服扇区是主区图案扇区SVO还是从区图案扇区SVE。在判定为由头15进行伺服读的伺服扇区是主区图案扇区SVO的情况下,系统控制器130生成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基于根据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对后区伺服扇区进行普通伺服读得到的伺服数据执行写处理或读处理。在判定为由头15进行伺服读的伺服扇区是从区图案扇区SVE的情况下,系统控制器130生成第2普通伺服选通脉冲,基于根据第2普通伺服选通脉冲对后区伺服扇区进行普通伺服读得到的伺服数据执行写处理或读处理。在配置于区伺服边界ZB的轨道中,在基于后区伺服扇区定位头15的情况下,系统控制器130为了在使头15从其他轨道进行了寻道的情况下对前区伺服扇区进行伺服读,使写选通脉冲失效以使得不对前区伺服扇区覆写数据。
系统控制器130在配置于区伺服边界ZB的轨道中,基于前区伺服扇区定位头15的情况下,根据访问模式切换短伺服模式的ON以及OFF。
例如,系统控制器130在配置于区伺服边界ZB的轨道中,基于前区伺服扇区执行读处理的情况下,将短伺服模式设为OFF,判定由头15进行伺服读的伺服扇区是主区图案扇区SVO还是从区图案扇区SVE。在判定为由头15进行伺服读的伺服扇区是主区图案扇区SVO的情况下,系统控制器130生成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基于根据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对前区伺服扇区进行普通伺服读而得到的伺服数据执行读处理。在判定为由头15进行伺服读的伺服扇区是从区图案扇区SVE的情况下,系统控制器130生成第2普通伺服选通脉冲,基于根据第2普通伺服选通脉冲对前区伺服扇区进行普通伺服读而得到的伺服数据执行读处理。
例如,系统控制器130在配置于区伺服边界ZB的轨道中,基于前区伺服扇区执行写处理的情况下,将短伺服模式设为ON,判定由头15进行伺服读的伺服扇区是主区图案扇区SVO还是从区图案扇区SVE。在判定为由头15进行伺服读的伺服扇区是主区图案扇区SV的情况下,系统控制器130生成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基于根据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对前区伺服扇区进行普通伺服读而得到的伺服数据执行写处理。在判定为由头15进行伺服读的伺服扇区是从区图案扇区SVE的情况下,系统控制器130生成短伺服选通脉冲,基于根据短伺服选通脉冲对前区伺服扇区进行短伺服读而得到的伺服数据执行写处理。
图24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伺服读处理的一例的图。图24示出了写处理时的伺服选通脉冲WSG以及读处理时的伺服选通脉冲RSG。伺服选通脉冲WSG以及RSG分别包含多个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1和多个第2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2。在图24所示的伺服选通脉冲WSG以及RSG中,多个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1和多个第2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2之间隔开间隔交替生成。在图24中,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1对应于后区伺服扇区ZSVS21,第2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2对应于后区伺服扇区ZSVS22。图24中,伺服选通脉冲WSG以及RSG的横轴是时间t。图24的横轴示出了,定时T2400、T2401、T2402、T2403、T2404、T2405、T2406、T2407、T2408、T2409、T2410、以及T2411。例如,定时T2400至T2411各自相当于从作为基准的定时起的预定的时间后的定时。此外,定时T2400至T2411各自也可以相当于绝对时间。定时T2400相当于定时T2401之前的时间。定时T2401相当于定时T2400之后的时间,定时T2402相当于定时T2401之后的时间,定时T2403相当于定时T2402之后的时间,定时T2404相当于时T2403之后的时间,定时T2405相当于定时T2404之后的时间。定时T2406相当于定时T2405之后的时间,定时T2407相当于定时T2406之后的时间,定时T2408相当于定时T2407之后的时间,定时T2409相当于定时T2408之后的时间,定时T2410相当于定时T2409之后的时间,定时T2411相当于定时T2410之后的时间。定时T2401相当于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1生效的定时,定时T2402相当于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1失效的定时。定时T2404相当于第2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2生效的定时,定时T2405相当于第2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2失效的定时。定时T2407相当于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1生效相当于定时,定时T2408相当于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1失效的定时。定时T2410相当于第2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2生效的定时,定时T2411相当于第2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2失效的定时。
图24示出了盘10的轨道TRk。轨道TRk包含:多个区图案扇区ZPS1、多个区图案扇区ZPS2以及多个数据扇区DSC。在图24所示的轨道TRk中,多个区图案扇区ZPS1和多个区图案扇区ZPS2之间隔着数据扇区DSC交替配置。在图24中,区图案扇区ZPS1相当于主区图案扇区ZPS1,区图案扇区ZPS2相当于从区图案扇区ZPS2。在图24所示的例子中,轨道TRk交替配置有数据图案ZDTP1、和数据图案ZDTP2。换言之,轨道TRk在圆周方向上,主区图案扇区ZPS1和从区图案扇区ZPS2隔开间隔交替配置,在主区图案扇区ZPS1和从区图案扇区ZPS2之间配置有数据扇区DSC。例如,在对轨道TRk的全部区图案扇区顺序地赋予了连续的编号的情况下,主区图案扇区ZPS1相当于第奇数个区图案扇区,从区图案扇区ZPS2相当于第偶数个区图案扇区。
图24示出了:轨道TRk的圆周位置P2400、P2401、P2402、P2403、P2404、P2405、P2406、P2407、P2408、P2409、P2410、以及P2411。圆周位置P2400至P2411在读/写方向上按记载的顺序排列。圆周位置P2400相当于主区图案扇区ZPS1的预定的圆周位置(前区伺服扇区ZSVS11的前端部的圆周位置)。圆周位置P2401相当于圆周位置P2400以及P2402之间的位置、且相当于后区伺服扇区ZSVS21的预定的圆周位置(Preamble位置)。圆周位置P2402相当于圆周位置P2401以及P2403之间的圆周位置、且相当于后区伺服扇区ZSVS21的后端部的圆周位置(PostCode结束位置)。圆周位置P2403相当于圆周位置P2402以及P2404之间的圆周位置、且相当于从区图案扇区ZPS2的预定的圆周位置(前区伺服扇区ZSVS11的前端部的圆周位置)。圆周位置P2404相当于圆周位置P2403以及P2405之间的圆周位置、且相当于后区伺服扇区ZSVS22的预定的圆周位置(Preamble位置)。圆周位置P2405相当于圆周位置P2404以及P2406之间的圆周位置、且相当于后区伺服扇区ZSVS22的后端部的圆周位置(追加图案结束位置)。圆周位置P2406相当于圆周位置P2405以及P2407之间的圆周位置、且相当于主区图案扇区ZPS1的预定的圆周位置(前区伺服扇区ZSVS11的前端部的圆周位置)。圆周位置P2407相当于圆周位置P2406以及P2408之间的圆周位置、且相当于后区伺服扇区ZSVS21的预定的圆周位置(Preamble位置)。圆周位置P2408相当于圆周位置P2407以及P2409之间的圆周位置、且相当于后区伺服扇区ZSVS21的后端部的圆周位置(PostCode结束位置)。圆周位置P2409相当于圆周位置P2408以及P2410之间的圆周位置、且相当于从区图案扇区ZPS2的预定的圆周位置(前区伺服扇区ZSVS11的前端部的圆周位置)。圆周位置P2410相当于圆周位置P2409以及P2411之间的圆周位置、且相当于后区伺服扇区ZSVS22的预定的圆周位置(Preamble位置)。圆周位置P2411相当于圆周位置P2410之后的圆周位置、且相当于后区伺服扇区ZSVS22的后端部的圆周位置(追加图案结束位置)。例如,读头15R在定时T2400位于圆周位置P2400,在定时T2401位于圆周位置P2401,在定时T2402位于圆周位置P2402,在定时T2403位于圆周位置P2403,在定时T2404位于圆周位置P2404,在定时T2405位于圆周位置P2405。另外,读头15R在定时T2406位于圆周位置P2406,在定时T2407位于圆周位置P2407,在定时T2408位于圆周位置P2408,在定时T2409位于圆周位置P2409,在定时T2410位于圆周位置P2410,在定时T2411位于圆周位置P2411。
在图24所示的例子中,系统控制器130在写处理中,基于各区数据图案的后区伺服扇区的伺服数据将头15定位于预定的轨道。例如,系统控制器130在轨道TRk的写处理中,将短伺服模式设为OFF,基于图24的伺服选通脉冲WSG的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1对主区图案扇区ZPS1的后区伺服扇区ZSVS21进行普通伺服读,基于图24的伺服选通脉冲WSG的第2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2对从区图案扇区ZPS2的后区伺服扇区ZSVS22进行普通伺服读。
在图24所示的例子中,系统控制器130在轨道TRk的写处理中,向读/写方向对数据扇区DSC写入用户数据直到定时T2400为止。系统控制器130在轨道TRk的写处理中,在定时T2401使图24的伺服选通脉冲WSG的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1生效而开始主区图案扇区ZPS1的后区伺服扇区ZSVS21的伺服数据的普通伺服读,在定时T2402使图24的伺服选通脉冲WSG的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1失效而结束主区图案扇区ZPS1的后区伺服扇区ZSVS21的伺服数据的普通伺服读。
系统控制器130在轨道TRk的写处理中,向读/写方向对数据扇区DSC写入用户数据直到定时T2403为止。系统控制器130在轨道TRk的写处理中,在定时T2404使图24的伺服选通脉冲WSG的第2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2生效而开始从区图案扇区ZPS2的后区伺服扇区ZSVS22的伺服数据的普通伺服读,在定时T2405使图24的伺服选通脉冲WSG的第2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2失效而结束从区图案扇区ZPS2的后区伺服扇区ZSVS22的伺服数据的普通伺服读。
系统控制器130在轨道TRk的写处理中,向读/写方向对数据扇区DSC写入用户数据直到定时T2406为止。系统控制器130在轨道TRk的写处理中,在定时T2407使图24的伺服选通脉冲WSG的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1生效而开始主区图案扇区ZPS1的后区伺服扇区ZSVS21的伺服数据的普通伺服读,在定时T2408使图24的伺服选通脉冲WSG的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1失效而结束主区图案扇区ZPS1的后区伺服扇区ZSVS21的伺服数据的普通伺服读。
系统控制器130在轨道TRk的写处理中,向读/写方向对数据扇区DSC写入用户数据直到定时T2409为止。系统控制器130在轨道TRk的写处理中,在定时T2410使图24的伺服选通脉冲WSG的第2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2生效而开始从区图案扇区ZPS2的后区伺服扇区ZSVS22的伺服数据的普通伺服读,在定时T2411使图24的伺服选通脉冲WSG的第2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2失效而结束从区图案扇区ZPS2的后区伺服扇区ZSVS22的伺服数据的普通伺服读。
在图24所示的例子中,系统控制器130在读处理中,基于各区数据图案的后区伺服扇区的伺服数据将头15定位于预定的轨道。例如,系统控制器130在轨道TRk的读处理中,将短伺服模式设为OFF,基于图24的伺服选通脉冲RSG的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1对主区图案扇区ZPS1的后区伺服扇区ZSVS21进行普通伺服读,基于图24的伺服选通脉冲RSG的第2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2对从区图案扇区ZPS2的后区伺服扇区ZSVS22进行普通伺服读。
在图24所示的例子中,系统控制器130在轨道TRk的读处理中,向读/写方向从数据扇区DSC读数据直到定时T2400为止。系统控制器130在轨道TRk的读处理中,在定时T2401使图24的伺服选通脉冲RSG的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1生效而开始主区图案扇区ZPS1的后区伺服扇区ZSVS21的伺服数据的普通伺服读,在定时T2402使图24的伺服选通脉冲RSG的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1失效而结束主区图案扇区ZPS1的后区伺服扇区ZSVS21的伺服数据的普通伺服读。
系统控制器130在轨道TRk的读处理中,向读/写方向从数据扇区DSC读数据直到定时T2403为止。系统控制器130在轨道TRk的读处理中,在定时T2404使图24的伺服选通脉冲RSG的第2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2生效而开始从区图案扇区ZPS2的后区伺服扇区ZSVS22的伺服数据的普通伺服读,在定时T2405使图24的伺服选通脉冲RSG的第2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2失效而结束从区图案扇区ZPS2的后区伺服扇区ZSVS22的伺服数据的普通伺服读。
系统控制器130在轨道TRk的读处理中,向读/写方向从数据扇区DSC读数据直到定时T2406为止。系统控制器130在轨道TRk的读处理中,在定时T2407使图24的伺服选通脉冲RSG的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1生效而开始主区图案扇区ZPS1的后区伺服扇区ZSVS21的伺服数据的普通伺服读,在定时T2408使图24的伺服选通脉冲RSG的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1失效而结束主区图案扇区ZPS1的后区伺服扇区ZSVS21的伺服数据的普通伺服读。
系统控制器130在轨道TRk的读处理中,向读/写方向从数据扇区DSC读数据直到定时T2409为止。系统控制器130在轨道TRk的读处理中,在定时T2410使图24的伺服选通脉冲RSG的第2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2生效而开始从区图案扇区ZPS2的后区伺服扇区ZSVS22的伺服数据的普通伺服读,在定时T2411使图24的伺服选通脉冲RSG的第2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2失效而结束从区图案扇区ZPS2的后区伺服扇区ZSVS22的伺服数据的普通伺服读。
图25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伺服读处理的一例的图。图25示出了写处理时的伺服选通脉冲WSG以及读处理时的伺服选通脉冲RSG。在图25中,伺服选通脉冲WSG分别包含多个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1和多个短伺服选通脉冲SSG。在图25所示的伺服选通脉冲WSG中,多个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1和多个短伺服选通脉冲SSG之间隔开间隔交替生成。在图25所示的伺服选通脉冲WSG中,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1对应于前区伺服扇区ZSVS12,短伺服选通脉冲SSG对应于前区伺服扇区ZSVS11。伺服选通脉冲RSG分别包含多个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1和多个第2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2。在图25所示的伺服选通脉冲RSG中,多个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1和多个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2之间隔开间隔交替生成。在图25所示的伺服选通脉冲RSG中,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1对应于前区伺服扇区ZSVS12,第2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2对应于前区伺服扇区ZSVS11。在图25中,伺服选通脉冲WSG以及RSG的横轴是时间t。图25的横轴示出了,定时T2500、T2501、T2502、T2503、T2504、T2505、T2506、T2507、T2508、T2509、T2510、T2511、T2512、以及T2513。例如,定时T2500至T2513分别相当于从作为基准的定时起的预定的时间后的定时。此外,定时T2500至T2513也可以分别相当于绝对时间。定时T2500相当于定时T2501之前的时间。定时T2501相当于定时T2400之后的时间,定时T2502相当于定时T2501之后的时间,定时T2503相当于定时T2502之后的时间,定时T2504相当于定时T2503之后的时间,定时T2505相当于定时T2504之后的时间,定时T2506相当于定时T2505之后的时间,定时T2507相当于定时T2506之后的时间。定时T2508相当于定时T2507之后的时间,定时T2509相当于定时T2508之后的时间,定时T2510相当于定时T2509之后的时间,定时T2511相当于定时T2510之后的时间,定时T2512相当于定时T2511之后的时间,定时T2513相当于定时T2512之后的时间。定时T2500相当于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1生效的定时,定时T2501相当于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1失效的定时。定时T2503相当于第2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2生效的定时。定时T2504相当于短伺服选通脉冲SSG生效的定时。定时T2505相当于第2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2以及短伺服选通脉冲SSG失效的定时。定时T2507相当于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1生效的定时,定时T2508相当于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1失效的定时。定时T2510相当于第2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2生效的定时。定时T2511相当于短伺服选通脉冲SSG生效的定时。定时T2512相当于第2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2以及短伺服选通脉冲SSG失效的定时。
图25示出了盘10的轨道TRk。轨道TRk包含多个区图案扇区ZPS3、多个区图案扇区ZPS2以及多个数据扇区DSC。在图25所示的轨道TRk中,多个区图案扇区ZPS3和多个区图案扇区ZPS2之间隔开数据扇区DSC交替配置。在图25中,区图案扇区ZPS3相当于主区图案扇区ZPS3,区图案扇区ZPS2相当于从区图案扇区ZPS2。在图25所示的例子中,轨道TRk上,数据图案ZDTP3和数据图案ZDTP2交替配置。换言之,轨道TRk在圆周方向上,主区图案扇区ZPS3和从区图案扇区ZPS2隔开间隔交替配置,在主区图案扇区ZPS3和从区图案扇区ZPS2之间配置有数据扇区DSC。例如,在对轨道TRk的全部区图案扇区顺序地赋予了连续的编号的情况下,主区图案扇区ZPS3相当于第奇数个区图案扇区,从区图案扇区ZPS2相当于第偶数个区图案扇区。
图25示出了轨道TRk的圆周位置P2500、P2501、P2502、P2503、P2504、P2505、P2506、P2507、P2508、P2509、P2510、P2511、P2512、以及P2513。圆周位置P2500至P2513在读/写方向上按记载的顺序排列。圆周位置P2500相当于圆周位置P2501之前的圆周位置、且相当于主区图案扇区ZPS3的前区伺服扇区ZSVS12的预定的圆周位置(Preamble位置)。圆周位置P2501相当于圆周位置P2500以及P2502之间的位置、且相当于主区图案扇区ZPS3的前区伺服扇区ZSVS12的后端部的圆周位置(PostCode结束位置)。圆周位置P2502相当于圆周位置P2501以及P2503之间的圆周位置、且相当于数据扇区DSC的预定的圆周位置(与后区伺服扇区ZSVS22的后端部相比更靠后)。圆周位置P2503相当于圆周位置P2502以及P2504之间的圆周位置、且相当于从区图案扇区ZPS2的前区伺服扇区ZSVS11的预定的圆周位置(Preamble位置)。圆周位置P2504相当于圆周位置P2503以及P2505之间的圆周位置、且相当于从区图案扇区ZPS2的前区伺服扇区ZSVS11的预定的圆周位置。圆周位置P2505相当于圆周位置P2504以及P2506之间的圆周位置、且相当于从区图案扇区ZPS2的前区伺服扇区ZSVS11的后端部的圆周位置(追加图案结束位置)。圆周位置P2506相当于圆周位置P2505以及P2507之间的圆周位置、且相当于数据扇区DSC的预定的圆周位置(与后区伺服扇区ZSVS22的后端部相比更靠后)。
圆周位置P2507相当于圆周位置P2506以及圆周位置P2508之间的圆周位置、且相当于主区图案扇区ZPS3的前区伺服扇区ZSVS12的预定的圆周位置(Preamble位置)。圆周位置P2508相当于圆周位置P2507以及P2509之间的位置、且相当于主区图案扇区ZPS3的前区伺服扇区ZSVS12的后端部的圆周位置(PostCode结束位置)。圆周位置P2509相当于圆周位置P2508以及P25010之间的圆周位置、且相当于数据扇区DSC的预定的圆周位置(与后区伺服扇区ZSVS22的后端部相比更靠后)。圆周位置P2510相当于圆周位置P2509以及P2511之间的圆周位置、且相当于从区图案扇区ZPS2的前区伺服扇区ZSVS11的预定的圆周位置(Preamble位置)。圆周位置P2511相当于圆周位置P2510以及P2512之间的圆周位置、且相当于从区图案扇区ZPS2的前区伺服扇区ZSVS11的预定的圆周位置。圆周位置P2512相当于圆周位置P2511以及P2513之间的圆周位置、且相当于从区图案扇区ZPS2的前区伺服扇区ZSVS11的后端部的圆周位置(追加图案结束位置)。圆周位置P2513相当于圆周位置P2512之后的圆周位置、且相当于数据扇区DSC的预定的圆周位置(与后区伺服扇区ZSVS22的后端部相比更靠后)。
例如,读头15R在定时T2500位于圆周位置P2500,在定时T2501位于圆周位置P2501,在定时T2502位于圆周位置P2502,在定时T2503位于圆周位置P2503,在定时T2504位于圆周位置P2504,在定时T2505位于圆周位置P2505,在定时T2506位于圆周位置P2506,在定时T2507位于圆周位置P2507。另外,读头15R在定时T2508位于圆周位置P2508,在定时T2509位于圆周位置P2509,在定时T2510位于圆周位置P2510,在定时T2511位于圆周位置P2511,在定时T2512位于圆周位置P2512,在定时T2513位于圆周位置P2513。
在图25所示的例子中,系统控制器130在写处理中,基于各区数据图案的前区伺服扇区的伺服数据将头15定位于预定的轨道。例如,系统控制器130在轨道TRk的写处理中,将短伺服模式设为ON,基于图25的伺服选通脉冲WSG的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1对主区图案扇区ZPS3的前区伺服扇区ZSVS12进行普通伺服读,基于图25的伺服选通脉冲WSG的短伺服选通脉冲SSG对从区图案扇区ZPS2的前区伺服扇区ZSVS11进行伺服读。
在图25所示的例子中,系统控制器130在轨道TRk的写处理中,向读/写方向对数据扇区DSC写入用户数据直到定时T2500为止。系统控制器130在轨道TRk的写处理中,在定时T2500使图25的伺服选通脉冲WSG的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1生效而开始主区图案扇区ZPS3的前区伺服扇区ZSVS12的伺服数据的普通伺服读,在定时T2501使图25的伺服选通脉冲WSG的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1失效而结束主区图案扇区ZPS3的前区伺服扇区ZSVS12的伺服数据的普通伺服读。
系统控制器130在轨道TRk的写处理中,从定时T2502到定时T2504为止向读/写方向对数据扇区DSC写入用户数据。系统控制器130在轨道TRk的写处理中,在定时T2504使图25的伺服选通脉冲WSG的短伺服选通脉冲SSG生效而开始从区图案扇区ZPS2的前区伺服扇区ZSVS11的伺服数据的普通伺服读,在定时T2505使图25的伺服选通脉冲WSG的短伺服选通脉冲SSG失效而结束从区图案扇区ZPS2的前区伺服扇区ZSVS11的伺服数据的普通伺服读。
系统控制器130在轨道TRk的写处理中,从定时T2506到定时T2507为止向读/写方向对数据扇区DSC写入用户数据。系统控制器130在轨道TRk的写处理中,在定时T2507使图25的伺服选通脉冲WSG的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1生效而开始主区图案扇区ZPS3的前区伺服扇区ZSVS12的伺服数据的普通伺服读,在定时T2508使图25的伺服选通脉冲WSG的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1失效而结束主区图案扇区ZPS3的前区伺服扇区ZSVS12的伺服数据的普通伺服读。
系统控制器130在轨道TRk的写处理中,从定时T2509到定时T2511为止向读/写方向对数据扇区DSC写入用户数据。系统控制器130在轨道TRk的写处理中,在定时T2511使图25的伺服选通脉冲WSG的短伺服选通脉冲SSG生效而开始从区图案扇区ZPS2的前区伺服扇区ZSVS11的伺服数据的普通伺服读,在定时T2512使图25的伺服选通脉冲WSG的短伺服选通脉冲SSG失效而结束从区图案扇区ZPS2的前区伺服扇区ZSVS11的伺服数据的普通伺服读。
在图25所示的例子中,系统控制器130在读处理中,基于各区数据图案的前区伺服扇区的伺服数据将头15定位于预定的轨道。例如,系统控制器130在轨道TRk的读处理中,将短伺服模式设为OFF,基于图25的伺服选通脉冲RSG的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1对主区图案扇区ZPS3的前区伺服扇区ZSVS12进行普通伺服读,基于图25的伺服选通脉冲RSG的第2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2对从区图案扇区ZPS2的前区伺服扇区ZSVS11进行普通伺服读。
在图25所示的例子中,系统控制器130在轨道TRk的读处理中,向读/写方向从数据扇区DSC读用户数据直到定时T2500为止。系统控制器130在轨道TRk的读处理中,在定时T2500使图25的伺服选通脉冲RSG的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1生效而开始主区图案扇区ZPS3的前区伺服扇区ZSVS12的伺服数据的普通伺服读,在定时T2501使图25的伺服选通脉冲RSG的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1失效而结束主区图案扇区ZPS3的前区伺服扇区ZSVS12的伺服数据的普通伺服读。
系统控制器130在轨道TRk的读处理中,从定时T2502到定时T2503为止向读/写方向从数据扇区DSC读用户数据。系统控制器130在轨道TRk的读处理中,在定时T2503使图25的伺服选通脉冲RSG的第2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2生效而开始从区图案扇区ZPS2的前区伺服扇区ZSVS11的伺服数据的普通伺服读,在定时T2505使图25的伺服选通脉冲RSG的第2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2失效而结束从区图案扇区ZPS2的前区伺服扇区ZSVS11的伺服数据的普通伺服读。
系统控制器130在轨道TRk的读处理中,从定时T2506到定时T2507为止向读/写方向从数据扇区DSC读用户数据。系统控制器130在轨道TRk的读处理中,在定时T2507使图25的伺服选通脉冲RSG的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1生效而开始主区图案扇区ZPS3的前区伺服扇区ZSVS12的伺服数据的普通伺服读,在定时T2508使图25的伺服选通脉冲RSG的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1失效而结束主区图案扇区ZPS3的前区伺服扇区ZSVS12的伺服数据的普通伺服读。
系统控制器130在轨道TRk的读处理中,从定时T2509到定时T2510为止向读/写方向从数据扇区DSC读用户数据。系统控制器130在轨道TRk的读处理中,在定时T2510使图25的伺服选通脉冲RSG的第2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2生效而开始从区图案扇区ZPS2的前区伺服扇区ZSVS11的伺服数据的普通伺服读,在定时T2512使图25的伺服选通脉冲RSG的第2普通伺服选通脉冲NSG2失效而结束从区图案扇区ZPS2的前区伺服扇区ZSVS11的伺服数据的普通伺服读。
图26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伺服选通脉冲的生成方法的一例的流程图。
系统控制器130判定寻道结束还是寻道没有结束(B1901)。在判定为寻道没有结束的情况下(B1901的否),系统控制器130生成寻道伺服选通脉冲(B1902),基于寻道伺服选通脉冲进行伺服读,结束处理。在判定为寻道结束的情况下(B1901的是),系统控制器130判定头15在轨的轨道配置于区伺服边界ZB还是没有配置于区伺服边界ZB(B2601)。在判定为头15在轨的轨道没有配置于区伺服边界ZB的情况下(B2601的否),系统控制器130进入B2603的处理。在判定为头15在轨的轨道配置于区伺服边界ZB的情况下(B2601的是),系统控制器130判定在头15在轨的轨道中的头15的定位中是使用预定的区图案扇区ZPS的后区伺服扇区还是不使用后区伺服扇区(B2602)。换言之,在判定为头15在轨的轨道配置于区伺服边界ZB的情况下,系统控制器130判定在头15在轨的轨道中的头15的定位中是使用预定的区图案扇区的后区伺服扇区还是使用前区伺服扇区。
在判定为头15在轨的轨道中的头15的定位中使用预定的区图案扇区的后区伺服扇区的情况下(B2602的是),系统控制器130进入B2604的处理。在判定为头15在轨的轨道中的头15的定位中没有使用预定的区图案扇区的后区伺服扇区的情况下(B2602的否),系统控制器130判定是执行读处理还是不执行读处理(B2603)。换言之,在判定为头15在轨的轨道中的头15的定位中使用预定的区图案扇区的前区伺服扇区的情况下,系统控制器130判定是执行读处理还是执行写处理。
在判定为执行读处理的情况下(B2603的是),系统控制器130将短伺服模式设为OFF(B2604)。系统控制器130判定由头15进行伺服读的伺服扇区是从区图案扇区SVE还是不是从区图案扇区SVE(B2605)。换言之,系统控制器130判定由头15进行伺服读的伺服扇区是从区图案扇区SVE还是主区图案扇区SVO。在判定为由头15进行伺服读的伺服扇区是从区图案扇区SVE的情况下(B2605的是),系统控制器130生成第2普通伺服选通脉冲(B2606),基于第2普通伺服选通脉冲对从区图案扇区SVE的前区伺服扇区或后区伺服扇区进行伺服读,结束处理。在判定为由头15进行伺服读的伺服扇区不是从区图案扇区SVE的情况下(B2605的否),系统控制器130生成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B2607),基于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对主区图案扇区SVO的前区伺服扇区或后区伺服扇区进行伺服读,结束处理。换言之,在判定为由头15进行伺服读的伺服扇区是主区图案扇区SVO的情况下,系统控制器130生成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基于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对主区图案扇区SVO的前区伺服扇区或后区伺服扇区进行伺服读,结束处理。
在判定为不执行读处理的情况下(B2603的否),系统控制器130将短伺服模式设为ON(B2608)。系统控制器130判定由头15进行伺服读的伺服扇区是从区图案扇区SVE还是不是从区图案扇区SVE(B2609)。换言之,系统控制器130判定由头15进行伺服读的伺服扇区是从区图案扇区SVE还是主区图案扇区SVO。在判定为由头15进行伺服读的伺服扇区是从区图案扇区SVE的情况下(B2609的是),系统控制器130生成短伺服选通脉冲(B2610),基于短伺服选通脉冲对主区图案扇区SVE的前区伺服扇区进行伺服读,结束处理。在判定为由头15进行伺服读的伺服扇区是从区图案扇区SVE的情况下(B2609的否),系统控制器130进入B2607的处理,结束处理。换言之,在判定为由头15进行伺服读的伺服扇区是主区图案扇区SVO的情况下,系统控制器130进入B2607的处理,结束处理。
根据第2实施方式,磁盘装置1判定头15在轨的轨道配置于区伺服边界ZB还是没有配置于区伺服边界ZB。在判定为头15在轨的轨道配置于区伺服边界ZB的情况下,磁盘装置1判定头15在轨的轨道中的头15的定位中使用预定的区图案扇区ZPS的前区伺服扇区还是使用后区伺服扇区。磁盘装置1在判定为头15在轨的轨道中的头15的定位中使用预定的区图案扇区ZPS的后区伺服扇区的情况下,将短伺服模式设定为OFF,判定由头15进行伺服读的伺服扇区是主区图案扇区还是从区图案扇区。磁盘装置1在判定为由头15进行伺服读的伺服扇区是主区图案扇区的情况下,生成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基于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对主区图案扇区的后区伺服扇区进行普通伺服读。磁盘装置1在判定为由头15进行伺服读的伺服扇区是从区图案扇区的情况下,生成第2普通伺服选通脉冲,基于第2普通伺服选通脉冲对从区图案扇区的后区伺服扇区进行普通伺服读。
磁盘装置1在判定为头15在轨的轨道中的头15的定位中使用预定的区图案扇区ZPS的前区伺服扇区的情况下,判定是读处理还是写处理。磁盘装置1在判定为是读处理的情况下,将短伺服模式设定为OFF,判定由头15进行伺服读的伺服扇区是主区图案扇区还是从区图案扇区。磁盘装置1在判定为由头15进行伺服读的伺服扇区是主区图案扇区的情况下,生成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基于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对主区图案扇区的前区伺服扇区进行普通伺服读。磁盘装置1在判定为由头15进行伺服读的伺服扇区是从区图案扇区的情况下,生成第2普通伺服选通脉冲,基于第2普通伺服选通脉冲对从区图案扇区的前区伺服扇区进行普通伺服读。
磁盘装置1在判定为是写处理的情况下,将短伺服模式设为ON,判定由头15进行伺服读的伺服扇区是主区图案扇区还是从区图案扇区。磁盘装置1在判定为由头15进行伺服读的伺服扇区是主区图案扇区的情况下,生成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基于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对主区图案扇区的前区伺服扇区进行普通伺服读。磁盘装置1在由头15进行伺服读的伺服扇区是从区图案扇区的情况下,生成短伺服选通脉冲,基于短伺服选通脉冲对从区图案扇区的前区伺服扇区进行短伺服读。因此,与区伺服边界以及读时均将设为短伺服模式ON的情况相比较,由于能够减小区伺服边界以及读时的变动裕量,磁盘装置1能够提高格式效率、并且提高伺服解调质量,从而能够抑制由伺服错误等导致的性能低下。因此,磁盘装置1能够提高可靠性。
对几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这些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进行的提示,并不意在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新的实施方式能够用其他各种方式实施,在不脱离发明的要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替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包含在发明的范围和要旨中,并且包含在专利权利要求的范围所记载的发明和与其均等的范围中。

Claims (12)

1.一种磁盘装置,具备:
盘,具有伺服扇区,所述伺服扇区包含脉冲串数据;
头,具有对所述盘写数据的写头和从所述盘读数据的读头;以及
控制器,生成用于对所述伺服扇区进行伺服读的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
在生成用于至少对所述脉冲串数据进行伺服读的短伺服选通脉冲的情况下,生成所述短伺服选通脉冲和所述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在不生成所述短伺服选通脉冲的情况下,生成所述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和与所述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不同的第2普通伺服选通脉冲,
所述控制器根据对所述盘执行写处理还是执行读处理,对执行还是不执行基于所述短伺服选通脉冲至少对所述脉冲串数据进行伺服读的短伺服读处理进行切换,
所述控制器在执行所述读处理的情况下不执行所述短伺服读处理,
所述伺服扇区具有第1伺服扇区和与所述第1伺服扇区不同的第2伺服扇区,
所述控制器基于所述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对所述第1伺服扇区执行第1普通伺服读处理,基于所述第2普通伺服选通脉冲对所述第2伺服扇区执行第2普通伺服读处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盘装置,
所述第1伺服扇区具有:前导码、所述脉冲串数据、以及用于校正相对于所述盘的同心圆的误差的后置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磁盘装置,
所述第2伺服扇区具有:前导码、所述脉冲串数据、以及用于判定对所述脉冲串数据进行读的定时发生偏移还是没有发生偏移的追加图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磁盘装置,
所述控制器利用所述第1普通伺服读处理对所述第1伺服扇区的所述前导码、所述脉冲串数据、以及所述后置码进行伺服读,利用所述第2普通伺服读处理对所述第2伺服扇区的所述前导码、所述脉冲串数据、以及所述追加图案进行伺服读。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盘装置,
所述控制器在执行所述写处理的情况下执行所述短伺服读处理。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磁盘装置,
所述伺服扇区具有第1伺服扇区和与所述第1伺服扇区不同的第2伺服扇区,
所述控制器对所述第1伺服扇区基于所述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执行第1普通伺服读处理,对所述第2伺服扇区执行所述短伺服读处理。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磁盘装置,
所述第1伺服扇区具有:前导码、所述脉冲串数据、以及用于校正相对于所述盘的同心圆的误差的后置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磁盘装置,
所述第2伺服扇区具有:前导码、所述脉冲串数据、以及用于判定对所述脉冲串数据进行读的定时发生偏移还是没有发生偏移的追加图案。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磁盘装置,
所述控制器利用所述第1普通伺服读处理对所述第1伺服扇区的所述前导码、所述脉冲串数据、以及所述后置码进行伺服读,利用所述短伺服读处理对所述第2伺服扇区的所述脉冲串数据以及所述追加图案进行伺服读。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盘装置,
所述伺服扇区包含:第1伺服扇区、和伺服频率与所述第1伺服扇区不同、且相对于所述第1伺服扇区在与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上隔开间隔排列的第2伺服扇区,
所述控制器在基于所述第2伺服扇区定位所述头的情况下不生成所述短伺服选通脉冲。
11.一种磁盘装置,具备:
盘,具有伺服扇区,所述伺服扇区包含脉冲串数据;和
头,具有对所述盘写数据的写头和从所述盘读数据的读头,
所述磁盘装置,
在生成具有从生效起到失效为止的时间所对应的第1长度的短伺服选通脉冲的情况下生成具有比所述第1长度长的第2长度的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在不生成所述短伺服选通脉冲的情况下生成具有比所述第1长度长、且与所述第2长度不同的第3长度的第2普通伺服选通脉冲,
根据对所述盘执行写处理还是执行读处理,对执行还是不执行基于所述短伺服选通脉冲至少对所述脉冲串数据进行伺服读的短伺服读处理进行切换,
在执行所述读处理的情况下不执行所述短伺服读处理,
所述伺服扇区具有第1伺服扇区和与所述第1伺服扇区不同的第2伺服扇区,
基于所述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对所述第1伺服扇区执行第1普通伺服读处理,基于所述第2普通伺服选通脉冲对所述第2伺服扇区执行第2普通伺服读处理。
12.一种伺服选通脉冲生成方法,是适用于磁盘装置的伺服选通脉冲生成方法,所述磁盘装置具备:盘,具有伺服扇区,所述伺服扇区包含脉冲串数据;和头,具有对所述盘写数据的写头和从所述盘读数据的读头,
所述伺服选通脉冲生成方法中,
生成用于对所述伺服扇区进行伺服读的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
在生成用于至少对所述脉冲串数据进行伺服读的短伺服选通脉冲的情况下,生成所述短伺服选通脉冲和与所述短伺服选通脉冲不同的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
在不生成所述短伺服选通脉冲的情况下,生成所述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和与所述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不同的第2普通伺服选通脉冲,
根据对所述盘执行写处理还是执行读处理,对执行还是不执行基于所述短伺服选通脉冲至少对所述脉冲串数据进行伺服读的短伺服读处理进行切换,
在执行所述读处理的情况下不执行所述短伺服读处理,
所述伺服扇区具有第1伺服扇区和与所述第1伺服扇区不同的第2伺服扇区,
基于所述第1普通伺服选通脉冲对所述第1伺服扇区执行第1普通伺服读处理,基于所述第2普通伺服选通脉冲对所述第2伺服扇区执行第2普通伺服读处理。
CN202010705950.XA 2020-02-20 2020-07-21 磁盘装置以及伺服选通脉冲生成方法 Active CN11328452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27269A JP2021131920A (ja) 2020-02-20 2020-02-20 磁気ディスク装置、及びサーボゲート生成方法
JP2020-027269 2020-02-2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84522A CN113284522A (zh) 2021-08-20
CN113284522B true CN113284522B (zh) 2022-08-12

Family

ID=772756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705950.XA Active CN113284522B (zh) 2020-02-20 2020-07-21 磁盘装置以及伺服选通脉冲生成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100947B1 (zh)
JP (1) JP2021131920A (zh)
CN (1) CN11328452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170561B2 (ja) * 2019-03-08 2022-11-14 株式会社東芝 磁気ディスク装置、サーボセクタのライト方法、及びサーボ復調位置の補正方法
JP2022101038A (ja) 2020-12-24 2022-07-06 株式会社東芝 磁気ディスク装置、及びサーボデータの復調方法
JP2023130108A (ja) 2022-03-07 2023-09-20 株式会社東芝 磁気ディスク装置
JP2024022768A (ja) 2022-08-08 2024-02-21 株式会社東芝 磁気ディスク装置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970067221A (ko) * 1996-03-29 1997-10-13 김광호 하드디스크 드라이브의 기록용량 확장방법
JP2000090608A (ja) * 1998-09-16 2000-03-31 Sony Corp 磁気ディスク装置
US6108150A (en) * 1996-06-05 2000-08-2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Formation of servo information and method for servo control therefor in disk drive data storage system
CN1274464A (zh) * 1998-07-27 2000-11-22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磁盘装置跟踪伺服信号图形的写入方法
US6469853B1 (en) * 1999-05-18 2002-10-22 Hitachi, Ltd. Storage media having a wide servo band and high data format efficiency and a storage using the same
CN1661684A (zh) * 2004-02-25 2005-08-31 株式会社东芝 盘设备及其伺服模式写入方法
CN1725296A (zh) * 2004-06-29 2006-01-25 日立环球储存科技荷兰有限公司 磁盘装置和读取/写入方法
CN1732513A (zh) * 2003-06-25 2006-02-08 富士通株式会社 盘驱动装置、伺服控制装置、记录媒体的制造方法、磁记录媒体以及媒体的检查方法
US8711507B1 (en) * 2011-09-14 2014-04-29 Marvell International Ltd. Gate timing for short servo wedge in disk memory systems
US9025269B1 (en) * 2014-01-02 2015-05-05 Western Digital Technologies, Inc. Disk drive compensating for cycle slip of disk locked clock when reading mini-wedge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046465B1 (en) * 2004-08-27 2006-05-16 Western Digital Technologies, Inc. Disk drive having one or more partial servo wedges that includes a short servo sync mark that is different than the servo sync word of full servo wedges
US8477444B1 (en) * 2009-05-27 2013-07-02 Marvell International Ltd. Clock frequency synchronization for magnetic recording device
US8295002B1 (en) * 2009-10-12 2012-10-23 Marvell International Ltd. Null servo demodulation for short servo wedge in disk storage systems
JP2015038788A (ja) 2010-06-30 2015-02-26 株式会社東芝 記録媒体制御装置
US8619379B2 (en) * 2011-07-06 2013-12-31 HGST Netherlands B.V. Patterned media with an alternating series of concentric servo zones and overlap zones
JP7170561B2 (ja) * 2019-03-08 2022-11-14 株式会社東芝 磁気ディスク装置、サーボセクタのライト方法、及びサーボ復調位置の補正方法
JP7080844B2 (ja) 2019-03-19 2022-06-06 株式会社東芝 磁気ディスク装置、及びサーボ復調位置の復調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970067221A (ko) * 1996-03-29 1997-10-13 김광호 하드디스크 드라이브의 기록용량 확장방법
US6108150A (en) * 1996-06-05 2000-08-2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Formation of servo information and method for servo control therefor in disk drive data storage system
CN1274464A (zh) * 1998-07-27 2000-11-22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磁盘装置跟踪伺服信号图形的写入方法
JP2000090608A (ja) * 1998-09-16 2000-03-31 Sony Corp 磁気ディスク装置
US6469853B1 (en) * 1999-05-18 2002-10-22 Hitachi, Ltd. Storage media having a wide servo band and high data format efficiency and a storage using the same
CN1732513A (zh) * 2003-06-25 2006-02-08 富士通株式会社 盘驱动装置、伺服控制装置、记录媒体的制造方法、磁记录媒体以及媒体的检查方法
CN1661684A (zh) * 2004-02-25 2005-08-31 株式会社东芝 盘设备及其伺服模式写入方法
CN1725296A (zh) * 2004-06-29 2006-01-25 日立环球储存科技荷兰有限公司 磁盘装置和读取/写入方法
US8711507B1 (en) * 2011-09-14 2014-04-29 Marvell International Ltd. Gate timing for short servo wedge in disk memory systems
US9025269B1 (en) * 2014-01-02 2015-05-05 Western Digital Technologies, Inc. Disk drive compensating for cycle slip of disk locked clock when reading mini-wedge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硬盘驱动磁头偏置误差检测算法的研究;葛晓宇;《测控技术》;20121128;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100947B1 (en) 2021-08-24
JP2021131920A (ja) 2021-09-09
US20210264942A1 (en) 2021-08-26
CN113284522A (zh) 2021-08-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284522B (zh) 磁盘装置以及伺服选通脉冲生成方法
JP2008243266A (ja) 磁気記録媒体、磁気記録媒体へのサーボ記録方法、磁気記録装置
US20080002279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writing a spiral servo pattern on a disk in a disk drive
JP2020042875A (ja) 磁気ディスク装置
JP2004063043A (ja) サーボライタ装置及びサーボライト方法
US11657834B2 (en) Magnetic disk device and method of write processing of postcode
CN112466338B (zh) 磁盘装置以及伺服读取处理方法
JP2009245549A (ja) Rro補正情報の記録方法、rro補正情報記録回路、および情報記憶装置
CN112309436B (zh) 磁盘装置以及写处理方法
US7570446B2 (en) Disk drive with improved format efficiency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US11475913B2 (en) Magnetic disk device and demodulation method for servo data
JP2010123151A (ja) 電磁変換素子の位置決め方法
JP2009015889A (ja) ディスク記憶装置及びサーボ書込み方法
US7532426B2 (en) Method for erase process on recording surface of disk and disk drive apparatus
US8902526B2 (en) Recording medium
US11694720B1 (en) Magnetic disk device that corrects position of head by demodulation
US11869554B2 (en) Magnetic disk device and servo pattern write method
US9177582B1 (en) Magnetic disk apparatus and off-tracking detection method
US20100149674A1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disk device, method of writing servo information to storage disk, and disk device
US11735215B2 (en) Magnetic disk device and method of writing spiral patterns
US20210082468A1 (en) Disk device and read processing method
CN112086109B (zh) 磁盘装置以及伺服写入的控制方法
US20240046958A1 (en) Magnetic disk device and method
CN114944172A (zh) 磁盘装置以及写处理方法
JPH0863916A (ja) データ記録再生装置及びそのヘッド位置決め制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