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272593B - 气流环境系统 - Google Patents

气流环境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272593B
CN113272593B CN202080007851.2A CN202080007851A CN113272593B CN 113272593 B CN113272593 B CN 113272593B CN 202080007851 A CN202080007851 A CN 202080007851A CN 113272593 B CN113272593 B CN 11327259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charge port
air flow
environment system
airflow
specific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0785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272593A (zh
Inventor
林祐太朗
小田一平
友永胜之
柴村一朗
藤园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20/000981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20149285A1/ja
Publication of CN1132725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7259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27259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7259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一种气流环境系统。气流环境系统(1)具备排出口(5)和反射部(3)。排出口(5)将至少沿着特定方向(A1)流动的空气流排出到环境空间(100)中。反射部(3)配置为在特定方向(A1)上与排出口(5)对置,并碰触沿着特定方向(A1)流动的空气流。反射部(3)构成为在环境空间(100)中使碰触到的空气流向排出口(5)的一侧回流。

Description

气流环境系统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在环境空间中形成气流的气流环境系统。
背景技术
作为现有例,示出专利文献1所述的空气清洁装置。该空气清洁装置(分烟机)将包含从香烟产生的烟或臭味等的空气引入而进行清洁化。空气清洁装置具备主体部、从主体部向上方延伸且在上部具有空气吸入口的筒状的柄部和设置在柄部的上方的伞部。空气清洁装置在主体部的内部具有使被香烟的烟或臭味等污染了的空气通过而进行清洁化的净化部、和产生在柄部的周围上升的引导上升流的风扇。根据该空气清洁装置,能够有效地抑制烟等的扩散。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97833号公报
发明内容
根据该现有的空气清洁装置,包含从香烟产生的烟等的空气被从处于柄部的上部的空气吸入口引入,并穿过柄部的内部。换言之,在该空气清洁装置中,为了抑制烟等的扩散,返回到主体部的一侧的空气流的流路通过柄部而被从环境空间分离。因而,在使处于环境空间中的人切身感受形成在环境空间的气流的情况下,利用该空气清洁装置可能不能获得充分的切身感受性。
本公开鉴于上述事由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实现形成在环境空间的气流的切身感受性的提高的气流环境系统。
本公开的一个方式的气流环境系统具备排出口和反射部。排出口将至少沿着特定方向流动的空气流排出到环境空间。反射部被配置为在特定方向上与排出口对置,并碰触沿着特定方向流动的空气流。反射部构成为在环境空间中使碰触到的空气流向排出口的一侧回流。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式的气流环境系统,通过从排出口排出到环境空间中的空气流与反射部碰触而向排出口的一侧回流,从而在环境空间中形成气流。因此,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式的气流环境系统,例如,能够实现针对在环境空间中的用户(人)的气流的切身感受性的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气流环境系统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上述气流环境系统中的排出口的主视图。
图3是示出上述气流环境系统中的送风系统的结构的框图。
图4是用于说明由上述气流环境系统形成的气流的示意图。
图5是用于说明由变形例1涉及的气流环境系统形成的气流的示意图。
图6是用于说明由变形例1的另一例子涉及的气流环境系统形成的气流的示意图。
图7是用于说明由变形例1的又一例子涉及的气流环境系统形成的气流的示意图。
图8是用于说明由变形例1的又一例子涉及的气流环境系统形成的气流的示意图。
图9是变形例2涉及的气流环境系统的外观立体图。
图10是变形例3涉及的气流环境系统的外观立体图。
图11是变形例3的另一例子涉及的气流环境系统的外观立体图。
图12是变形例4涉及的气流环境系统的外观立体图。
图13是变形例5涉及的气流环境系统的外观立体图。
图14是变形例6涉及的气流环境系统的外观立体图。
图15是变形例6的另一例子涉及的气流环境系统的外观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1)概要
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各图是示意性的图,各图中的各构成要素的大小以及厚度各自之比未必反映了实际的尺寸比。
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气流环境系统1构成为在环境空间100(参照图1)中形成气流(空气流)。作为本公开中的“环境空间”的一个例子,在本实施方式中,设想设施内的空间(环境空间100)。
在此,设施例如可以是办公楼、剧院、电影院、公共礼堂、游乐场、复合设施、餐饮店、百货商场、学校、酒店、旅馆、医院、养老院、幼儿园、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地下街道、车站或机场等非住宅。此外,除了非住宅以外,设施也可以是独栋住宅或公寓(集合住宅)等住宅。另外,本公开中的“环境空间”不限于设施内的空间,也可以是设施外(室外)的空间。
气流环境系统1具备排出口5和反射部3。排出口5将至少沿特定方向A1流动的空气流排出到环境空间100中。反射部3配置为在特定方向A1上与排出口5对置,碰触沿着特定方向A1流动的空气流。作为本公开中的“特定方向”的一个例子,本实施方式的“特定方向A1”能够设想铅垂朝上。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反射部3配置在排出口5的正上方。而且,反射部3构成为在环境空间100中使碰触到的空气流向排出口5的一侧回流(参照图1的回流方向A2)。
根据该结构,沿着特定方向A1流动的空气流被排出到环境空间100中,在相同的环境空间100中,碰触到反射部3的空气流向排出口5的一侧回流。因而,与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空气清洁装置那样返回主体部的一侧的空气流的流路被柄部从环境空间分离的情况相比,对处于环境空间100中的人(用户)来说,容易切身感受到形成在环境空间100中的气流。因此,能够实现形成在环境空间100中的气流的切身感受性的提高。
(2)详细
以下,一边参照图1~图4,一边对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气流环境系统1的整体结构详细地进行说明。
(2.1)整体结构
图1是实施方式涉及的气流环境系统1的外观立体图。图2是气流环境系统1中的排出口5的主视图。图3是示出气流环境系统1中的送风系统2的结构的框图。图4是用于说明由气流环境系统1形成的气流的示意图。
以下,将如图1所示送风系统2设置于地面101的状态下与水平面(地面101)垂直的(正交的)方向设为“上下方向”,但该方向并不旨在限定送风系统2的使用方向。
气流环境系统1如上述所示,例如构成为在设施内的环境空间100(参照图1)中形成气流。如图1所示,气流环境系统1具备送风系统2和反射部3。
(2.2)送风系统
如图3所示,送风系统2具有送风装置4(风扇部)、投光部E1、扬声器部F1、功能部G1、控制单元H1、操作部J1以及壳体7等。
壳体7构成为将送风装置4、投光部E1、扬声器部F1、功能部G1、控制单元H1以及操作部J1等容纳或保持在其内部。具体地,如图1所示,壳体7具有甲板70、支柱71和排出部72,作为整体还构成为作为桌子而发挥功能。壳体7设置在环境空间100内的地面101上。
甲板70形成为圆形的板状。甲板70在其中央部具有在厚度方向上贯通的圆形状的孔。支柱71形成为中空的圆锥台形状。送风装置4以及控制单元H1容纳在支柱71内。支柱71的上表面被开放,甲板70安装在支柱71的上端,使得封堵支柱71的被开放的上表面。此外,如图1所示,支柱71在其周壁具有吸气口6。吸气口6例如由在上下方向上为长条的狭缝状的多个孔构成。换言之,气流环境系统1在壳体7具备与环境空间100相连的吸气口6。甲板70以及支柱71的材料不特别限定,但期望的是壳体7具有能够作为桌子而发挥功能的程度的尺寸以及耐久性。电源线从支柱71的底部露出,电源线的插头例如与地面101的地面插座等连接,能够供给用于驱动送风装置4、投光部E1、扬声器部F1以及功能部G1等的动作电源。在支柱71的底部也可以设置有脚轮,使得能够容易地移动壳体7。
排出部72形成为上下的两端被开放了的圆筒形状。排出部72以其下端的周缘部被收纳在处于甲板70的中央部的孔的缘内的方式安装。在排出部72的上表面,为了防止异物等的侵入,由以细长的多个叶片等间隔地排列的方式构成的保护盖体73来覆盖(参照图2)。投光部E1、扬声器部F1以及功能部G1被容纳在排出部72或支柱71内。排出部72的开放了的上表面相当于将至少沿着特定方向A1流动的空气流排出到环境空间100中的排出口5。换言之,气流环境系统1在壳体7具备排出口5。排出部72的材料不特别地限定,但为了将投光部E1容纳在排出部72内,期望为散热性高的材料。
在甲板70或排出部72设置有接受来自外部(用户)的操作输入的操作部J1。用户能够通过对操作部J1的操作来接通以及关断送风系统2的电源。控制单元H1如果通过操作部J1接受到接通电源的操作,则开始送风装置4的驱动。操作部J1也可以是远程控制器,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在甲板70或排出部72设置对从操作部J1射出的红外线进行受光的受光部。
送风装置4构成为通过控制单元H1的控制而产生沿着特定方向A1(在此为铅垂朝上)流动的空气流,并将其送至排出口5。送风装置4例如是产生与回旋分量相比包含较多的直行分量的空气流的西洛克风扇。送风装置4从吸气口6吸入环境空间100中的空气(如后述那样,从反射部3向排出口5的上侧回流的空气流),产生沿着特定方向A1流动的空气流。送风装置4不限定于西洛克风扇,也可以是螺旋桨风扇。送风装置4将其正面朝向上方而被容纳在支柱71内,经由配置在送风装置4的正面的管路74(参照图2)而与排出口5相连。管路74形成为上下的两端被开放了的圆筒状。总之,由送风装置4产生的包含较多的直行分量的空气流能够直接作为沿着特定方向A1(在此为铅垂朝上)流动的空气流而从排出口5排出。
送风装置4例如也可以通过变频控制来调整电机的旋转速度,使得能够适当地变更风量。例如,也可以是,在操作部J1设置有风量调节用的调控器,在气流环境系统1的设置现场即在环境空间100中,用户能够适当地调节送风装置4的风量。此外,控制单元H1也可以自动地使送风装置4的风量周期性地变化。
控制单元H1具有控制送风装置4的功能。控制单元H1例如具有计算机系统,该计算机系统具有处理器以及存储器。而且,通过处理器执行保存在存储器的程序,从而计算机系统作为控制单元H1发挥功能。关于处理器执行的程序,在此设为预先存储在计算机系统的存储器,但也可以存储在存储卡等存储介质而被提供,还可以通过因特网等电通信线路而被提供。
投光部E1构成为朝向反射部3的一侧照射光。投光部E1作为光源例如包括1个或多个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此外,投光部E1包括覆盖光源的透光性的盖体、电源电路、点亮电路以及控制电路等。电源电路、点亮电路以及控制电路之中的至少一部分功能也可以被汇集在控制单元H1。投光部E1的运转也可以被控制为在控制单元H1的控制下,与送风装置4的运转联动。光源的发光色以及色温等不特别限定。此外,投光部E1不限于一般照明,也可以提供演出照明。
投光部E1的光源以与保护盖体73的窗部730(参照图2)对置的方式被容纳在排出部72内,从投光部E1的光源射出的光经由窗部730而被朝向反射部3照射。即,投光部E1的光与空气流同样,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从排出口5向上方排出。投光部E1的点亮、调光以及熄灭例如通过对操作部J1的操作来执行。通过没置投光部E1,能够针对环境空间100,除气流之外还提供光(亮度)。
扬声器部F1构成为朝向反射部3的上侧发出音乐等声音。扬声器部F1包括扬声器F10(参照图2)、电源电路、音响电路以及控制电路等。电源电路、音响电路以及控制电路之中的至少一部分功能也可以汇集在控制单元H1。扬声器部F1的运转也可以被控制为在控制单元H1的控制下与送风装置4的运转联动。扬声器F10被配置为其正面朝向上方,并与保护盖体73对置。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从扬声器F10输出的声音能够与空气流同样从排出口5向上方排出。
在此,扬声器部F1作为一个例子而设想使用超声波且具有指向性的所谓的参量扬声器。从扬声器部F1输出的声音的一部分能够由反射部3反射。由于扬声器部F1为参量扬声器,因而在环境空间100中,特别是向在反射部3的正下方等特定的狭窄的范围内的人提供声音。扬声器部F1的电源的接通、关断以及音量调整等例如能够通过对操作部J1的操作来执行。通过设置扬声器部F1,能够针对环境空间100,除气流之外还提供声音(音响)。
功能部G1构成为对从排出口5排出到环境空间100的空气流赋予附加要素。附加要素包括香气、空气净化以及温度变化之中的至少1个。
在附加要素包括香气的情况下,功能部G1例如具有包含芳香剂的香气提示装置。香气提示装置被容纳在排出部72内。从芳香剂气化了的香气能够混入从送风装置4穿过管路74的空气流。其结果是,气流环境系统1能够向处于环境空间100中的人(用户)提供质量优良的香气的空气。
在附加要素包括空气净化的情况下,功能部G1例如具有空气清洁装置。空气清洁装置被容纳在支柱71内。空气清洁装置具有对从吸气口6吸入的空气中的花粉等的微粒子进行集尘的集尘过滤器以及脱臭用的过滤器等。在本实施方式中,由空气清洁装置净化后的空气能够作为从送风装置4排出的空气流而从排出口5向上方排出。其结果是,气流环境系统1能够向处于环境空间100中的人(用户)提供净化后的空气。
此外,在附加要素包括空气净化的情况下,功能部G1例如也可以具有空间除菌脱臭机。空间除菌脱臭机被容纳在支柱71内。空间除菌脱臭机构成为生成次氯酸,并将其混入由送风装置4产生的空气流。包含次氯酸的空气流在本实施方式中从排出口5向上方排出,从而对环境空间100进行除菌。其结果是,气流环境系统1能够向处于环境空间100中的人(用户)提供净化后的空气。
在附加要素包括温度变化的情况下,功能部G1例如具有空调装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空调装置具有压缩机,由空调装置生成的冷气或暖气能够作为从送风装置4排出的空气流从排出口5向上方排出。其结果是,气流环境系统1能够向处于环境空间100中的人(用户)提供舒适的温度的空气。
在功能部G1具有上述的空气清洁装置、空间除菌脱臭机以及空调装置的情况下,它们的电源的接通、关断以及各种参数的调整等例如能够通过对操作部J1的操作来执行。另外,控制单元H1也可以集中地进行与功能部G1相关的控制。功能部G1的运转也可以控制为在控制单元H1的控制下与送风装置4的运转联动。
如此,气流环境系统1通过设置功能部G1,能够针对空气流而赋予附加要素。
(2.3)反射部
反射部3配置为在特定方向A1上与排出口5对置。反射部3构成为碰触从排出口5排出的沿着特定方向A1流动的空气流。此外,反射部3构成为在环境空间100中使碰触到的空气流向排出口5的一侧回流。
以下,对反射部3的结构详细地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反射部3具有主体部30、支承部33和安装部35。
主体部30形成为下表面被开放了的大致伞状(更具体而言为弯曲的碗状)。主体部30作为一个例子,设想由布料和将布料维持为伞状的多个骨部构成,但不特别限定,也可以是除此以外的结构。即,主体部30既可以是合成树脂的成形品,也可以是金属的成形品。另外,关于主体部30,期望为考虑到了从扬声器部F1输出的声音的音响特性的材料,例如在要提高音响效果的情况下,使用吸音性较低的材料。
如图4所示,主体部30具有与排出口5对置的内侧的曲面300。关于曲面300,其开口的缘部的切线方向D倾斜为相对于铅垂方向,越向下方则越向外侧扩展。此外,主体部30在曲面300中具有第1区域31和第2区域32。第1区域31是包括曲面300的顶点的中心区域,是沿着特定方向A1流动的空气流碰触的区域。第2区域32位于第1区域31的周围。换言之,在从正面(从下侧)观察曲面300时,第2区域32是环状的区域。第2区域32是与第1区域31碰触的空气流以沿着该第2区域32的方式流动而向排出口5的一侧回流的区域。在本实施方式的主体部30中,第2区域32以沿着与特定方向A1正交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水平方向)越远离第1区域31则越接近排出口5的一侧的方式弯曲。曲面300的颜色不特别限定,但期望为考虑到了从投光部E1辐射的光的反射特性的颜色。
如图1所示,支承部33是用于从天花板面的一侧吊挂主体部30的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部33在上下方向上形成为长条的棒状,但支承部33也可以形成为带状。在支承部33的第1端(在图1中为上端),设置有安装部35,在支承部33的第2端(在图1中为下端)安装在主体部30的外侧的顶点。
安装部35构成为相对于布线管路200能够拆装地安装。布线管路200形成为轨道状,固定在设施的天花板等。布线管路200例如也可以是照明用的管路轨道。布线管路200具备具有所谓的唇槽的管路主体。安装部35例如具有T字状地突出的端子板。安装部35在将端子板插入于布线管路200的唇槽之后,通过以安装部35的轴为中心旋转约90度而将端子板卡止于唇槽,从而相对于布线管路200而防脱。通过设置安装部35,与反射部3的设置相关的施工性被提高。
如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气流环境系统1,反射部3构成为在环境空间100中使碰触到的空气流向排出口5的一侧回流。因而,能够针对处于环境空间100中的用户(人),实现形成在环境空间100中的气流的切身感受性的提高。此外,反射部3具有第1区域31和第2区域32,因而容易形成以第1区域31为中心向排出口5的一侧回流的空气流的层,通过该层而将环境空间100区分为2个空间的可能性变高。由此,针对处于环境空间100中的用户(人),气流的切身感受性被进一步提高。
另外,如图1所示,气流环境系统1也可以还具备照明部E2,照明部E2朝向排出口5的一侧照射光。照明部E2配置在反射部3中的主体部30的第1区域31。照明部E2作为光源例如包括1个或多个LED。此外照明部E2包括覆盖光源的透光性的盖体、电源电路、点亮电路以及控制电路等。照明部E2的点亮、调光以及熄灭例如能够通过配备在照明部E2的操作部(未图示)来执行。光源的发光色以及色温等不特别限定。此外照明部E2不限于一般照明,也可以提供演出照明。
而且,照明部E2的动作电源也可以从布线管路200供给。安装部35的端子板也可以通过卡止于布线管路200的唇槽而还达成与布线管路200的导体部的电连接。也可以是,在支承部33内内置有电源线,安装部35的端子板经由该电源线而与照明部E2的电源电路电连接。照明部E2的电源电路也可以经由支承部33内的电源线以及安装部35的端子板,从布线管路200的导体部例如接受商用的交流电源,并变换成LED点亮用的直流电。气流环境系统1通过设置照明部E2,从而能够针对环境空间100,除气流之外还提供光(亮度)。
(2.4)环境空间中的空气流
以下,一边参照图4一边对能够由气流环境系统1在环境空间100中形成的空气流进行说明。
图4示出了从气流环境系统1中的排出口5排出的空气流、和该空气流碰触到反射部3且在环境空间100中碰触了的空气流向排出口5的一侧回流的样子(流线)的模拟结果。另外,图4的气流环境系统1与图1的气流环境系统1略微不同,对壳体7以及支承部33等进行了省略,并且进行了示意化。此外,图4的排出口5处于比图1的排出口5略微高的位置(靠近反射部3的位置)。
如图4所示,通过气流环境系统1运转,从而在环境空间100中形成第1流路P1和第2流路P2。第1流路P1是从排出口5排出的空气流朝向反射部3流动的流路,第2流路P2是碰触到反射部3的空气流向排出口5的一侧回流的流路。
即,从排出口5排出的空气流穿过第1流路P1而朝向反射部3的第1区域31流动。而且,与反射部3的第1区域31碰触且沿着反射部3的第2区域32向外侧扩展的空气流穿过第2流路P2而向排出口5的一侧(铅垂朝下)回流。在沿着特定方向A1(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从上方)观察时,第2流路P2形成为包围第1流路P1。
因此,例如对从气流环境系统1的外侧接近第1流路P1的一侧的人(用户)来说,接触到穿过第2流路P2而回流的空气流的层的可能性变高。由此,气流的切身感受性被进一步提高。特别地,穿过第2流路P2而回流的空气流的速度被反射部3衰减,能够变得比从排出口5排出的空气流的速度小。因此,与相反地从排出口5排出的空气流穿过第2流路P2而朝向反射部3、且穿过第1流路P1而向排出口5的一侧回流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接近对第1流路P1的一侧的人(用户)带来不适感的可能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排出口5和反射部3在特定方向A1上隔着空隙的中空部9而相互分离。而且,从排出口5排出的空气流(去往的空气流)以及向排出口5的侧回流的空气流(返回的空气流)流过中空部9。换言之,在从排出口5到反射部3之间,不存在将第1流路P1和第2流路P2相互分离的障碍物(壁等)。因而,能够提高对处于环境空间100中的人(用户)带来开放感的可能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送风装置4从吸气口6吸入从反射部3向排出口5的一侧回流了的空气流,并产生沿着特定方向A1流动的空气流,因而能够更稳定地进行在环境空间100中形成的气流的循环。特别地,吸气口6配置在比排出口5低的位置,因而第2流路P2能够形成为在上下方向上距离比较长的流路。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规定了反射部3的第2区域32的形状或者从排出口5到反射部3的第1区域31的距离等,使得在第1流路P1与第2流路P2之间形成空气流的流速比较小的中间层X1。由于利用气流环境系统1的用户在从气流环境系统1的外侧通过第2流路P2之后进入到中间层X1内,因此能够切身感受到被空气流隔开了的中间层X1的存在。中间层X1尽管未被物理性的隔断壁隔断,也作为犹如与外部阻断了的环境而被提供。用户能够将空气流缓慢的中间层X1切身感受为放松的地方。此外,与被物理性的隔断壁隔断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成本的降低,对用户来说能够容易地进入中间层X1内,便利性较高。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气流环境系统1中,从排出口5排出的空气流与反射部3碰触之后,在穿过第2流路P2向排出口5的一侧(铅垂朝下)回流时,该空气流的一部分被从吸气口6吸入,成为了能够作为整体而进行循环的结构。因而,能够期待功能部G1中的与附加要素相关的使用量的削减等。
在附加要素包括空气净化的情况下,由功能部G1具有的空气清洁装置净化后的空气从排出口5排出之后,回流而再次被从吸气口6吸入的可能性变高。结果,气流环境系统1有助于集尘过滤器以及脱臭用的过滤器等的寿命延长。
此外,在附加要素包括温度变化的情况下,由功能部G1具有的空调装置生成的冷气(或暖气)从排出口5排出之后,回流而再次被从吸气口6吸入的可能性变高。结果,气流环境系统1有助于空调装置等的寿命延长以及由空调装置引起的消耗功率的削减。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气流环境系统1中,从排出口5排出的空气流与反射部3碰触之后,在穿过第2流路P2而向排出口5的一侧(铅垂朝下)回流时,该空气流能够作为气幕发挥功能。特别地,该回流的空气流以不易混入比气幕更靠内侧的空间中的空气流的方式被排出。作为结果,气流环境系统1例如能够通过气幕来封住从排出口5排出的空气流所包含的基于功能部G1的附加要素。因此,能够期待抑制附加要素向气幕的外侧漏出的情况。总之,根据气流环境系统1,通过气幕,容易维持内侧的空间被附加要素充满的状况。
(3)变形例
上述实施方式只是本公开涉及的气流环境系统的各种实施方式的一种。上述实施方式只要能够达到本公开涉及的气流环境系统的目的即可,能够根据设计等进行各种变更。以下,对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列举。以下说明的变形例能够适当组合而应用。以下,有时也将上述实施方式称为“基本例”。
(3.1)变形例1
以下,一边参照图5一边对变形例1的气流环境系统1A进行说明。不过,对于与基本例的气流环境系统1实质上通用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参照符号,并适当地省略其说明。
本公开的发明人进行潜心验证的结果是,发现了相比于排出口5的高度位置(从排出口5到反射部3的距离)、送风装置4的风量以及风速,反射部3的形状是能够更大程度影响对向排出口5的一侧回流的空气流的形成的主要原因。
图5是用于说明由变形例1涉及的气流环境系统1A形成的气流的示意图。如图5所示,变形例1的气流环境系统1A与基本例的气流环境系统1的不同点在于,取代基本例的反射部3而具备形状与基本例的反射部3不同的反射部3A。另外,图5的排出口5处于与基本例中的图1的排出口5大概相同的高度位置。
变形例1的反射部3A具有主体部30A、支承部33和安装部35(在图5中省略了支承部33以及安装部35的图示)。主体部30A被形成为下表面被开放了的大致伞状。不过,基本例的主体部30具有碗状地弯曲的曲面300,而变形例1的主体部30A具有扁平的圆锥状的曲面300A。即,曲面300A为圆锥面。
如图5所示,主体部30A在与排出口5对置的内侧的曲面300A中,具有第1区域31A和第2区域32A。第1区域31A是包括曲面300A的顶点的中心区域,是沿着特定方向A1流动的空气流碰触的区域。第2区域32A位于第1区域31A的周围。第2区域32A是使碰触到第1区域31A的空气流以沿着该第2区域32A的方式流动而向排出口5的一侧回流的区域。在本实施方式的主体部30A中,第2区域32A以沿着水平方向越远离第1区域31A则越接近排出口5的一侧的方式笔直地倾斜。
图5示出了从变形例1的气流环境系统1A中的排出口5排出的空气流、和该空气流与反射部3A碰触且在环境空间100中碰触了的空气流向排出口5的一侧回流的样子(流线)的模拟结果。
如图5所示,通过气流环境系统1A运转,在环境空间100中形成第1流路P1A和第2流路P2A。即,从排出口5排出的空气流穿过第1流路P1A而朝向反射部3A的第1区域31A流动。而且,与反射部3A的第1区域31A碰触,沿着反射部3A的第2区域32A向外侧扩展的空气流穿过第2流路P2A而向排出口5的一侧(铅垂朝下)回流。
在此,变形例1的第2流路P2A与基本例的第2流路P2不同,向远离送风系统2的方向扩散。因此,在变形例1中,能够将中间层X1A的体积确保为比基本例大。其结果是,更多的用户能够利用中间层X1A的可能性变高。不过,在从排出口5排出的空气流再次返回吸气口6的“循环”的方面而言,变形例1相比于基本例,循环性可能受损。如基本例那样,第2区域32弯曲为越远离第1区域31则越向排出口5的一侧靠近能够进一步容易地形成向排出口5的一侧回流的空气流的层。因而,对利用气流环境系统1A的用户来说,关于气流的切身感受性,基本例比变形例1更高。
接下来,一边参照图6一边对变形例1的另一例子(气流环境系统1B)进行说明。
图6是用于说明由变形例1的另外的例子涉及的气流环境系统1B形成的气流的示意图。如图6所示,气流环境系统1B取代基本例的反射部3而具备反射部3B。反射部3B的主体部30B与基本例的反射部3同样具有弯曲为碗状的曲面300B(具有第1区域31B以及第2区域32B)。不过,曲面300B与基本例的曲面300的不同点在于,其开口的缘部处的切线方向D1与铅垂方向大概平行。即,基本例的曲面300的开口的缘部处的切线方向D相对于铅垂方向倾斜为越向下方则越向外侧扩展。
图6的反射部3B的循环性比基本例以及图5的例子高。因而,更容易形成向排出口5的一侧回流的空气流的层,能够提高针对处于环境空间100中的人(用户)的气流的切身感受性。不过,在第1流路P1B与第2流路P2B之间形成的中间层X1B的体积容易变小,用户能够切身感受到被空气流隔断了的中间层X1B的存在的可能性降低。另外,能够通过增加送风装置4的风量、调整排出口5的高度位置来增加中间层X1B的体积。
接下来,一边参照图7一边对变形例1的又一例子(气流环境系统1C)进行说明。
图7是用于说明由变形例1的又一例子涉及的气流环境系统1C形成的气流的示意图。如图7所示,气流环境系统1C取代基本例的反射部3而具备反射部3C。反射部3C的主体部30C与基本例的反射部3同样具有弯曲为碗状的曲面300C(具有第1区域31C以及第2区域32C)。不过,该曲面300C与基本例的曲面300的不同点在于,其开口的缘部处的切线方向D2倾斜为越向下方则越向内侧收窄。
图7的反射部3C相比于图6的例子循环性更高。因而,更容易形成向排出口5的一侧回流的空气流的层,能够进一步提高针对处于环境空间100中的人(用户)的气流的切身感受性。不过,在第1流路P1C与第2流路P2C之间形成的中间层X1C的体积容易变得更小。另外,能够增加送风装置4的风量、调整排出口5的高度位置来增加中间层X1C的体积。
此外,一边参照图8一边对变形例1的又一例子(气流环境系统1D)进行说明。
图8是用于说明由变形例1的又一例子涉及的气流环境系统1D形成的气流的示意图。如图8所示,气流环境系统1D取代基本例的反射部3而具备反射部3D。反射部3D的主体部30D与基本例的反射部3同样具有弯曲为碗状的曲面300D(具有第1区域31D以及第2区域32D)。不过,该曲面300D与基本例的曲面300的不同点在于,从其开口的开口面到顶点的距离(深度W1)比基本例的曲面300的深度深。另外,曲面300D的开口的缘部处的切线方向D3与铅垂方向大概平行。
图8的反射部3D的循环性也比较高。因而,更容易形成向排出口5的侧回流的空气流的层,能够提高针对处于环境空间100中的人(用户)的气流的切身感受性。不过,在第1流路P1D与第2流路P2D之间形成的中间层X1D的体积容易变小。另外,能够通过增加送风装置4的风量、调整排出口5的高度位置来增加中间层X1D的体积。
(3.2)变形例2
以下,一边参照图9一边对变形例2的气流环境系统1E进行说明。不过,对于与基本例的气流环境系统1实质上通用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参照符号,并适当地省略其说明。
图9是变形例2涉及的气流环境系统1E的外观立体图。在基本例的气流环境系统1中,在构成为还作为桌子发挥功能的壳体7设置有排出口5。相对于此,变形例2的气流环境系统1E与基本例的气流环境系统1不同点在于,排出口5直接设置在地面101。
此外,在基本例的气流环境系统1中,反射部3具有垂下型的构造。相对于此,变形例2的气流环境系统1E与基本例的气流环境系统1的不同点在于,具备具有埋入型的构造的反射部3E。
在此,变形例2的排出口5例如作为在厚度方向上贯通地板板材的圆形的贯通孔而被构成。在该情况下,送风装置4、投光部E1、扬声器部F1、功能部G1以及控制单元H1等设置在地板下。操作部J1也可以设置在排出口5的附近,也可以设置在壁面152。
在图9中,示出了变形例2的反射部3E埋入配置在系统天花板150中的方型的多个天花板板材151之中的1个的例子。反射部3E不限于埋入配置在1个天花板板材151的情况,也可以在多个(例如4块)天花板板材151的范围内被埋入配置。反射部3E例如直接固定在天花板背面的天花板片的吊挂螺栓。
根据该变形例2,与排出口5例如配置在专用的壳体的一面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环境空间100的美观受损的可能性,并且提高便利性。此外,变形例2的气流环境系统1E可实现部件(地板和壳体)的共用化。
作为变形例2的另外的例子,天花板材151本身也可以是具有伞状地凹陷的曲面300的反射部3E。
作为变形例2的又一例子,也可以是,以相互对应的1个反射部3E和1个排出口5为1组,气流环境系统1E具备它们的多个组。具体地,可以是在系统天花板150埋入配置多个反射部3E,以与多个反射部3E分别一对一地对应的方式将多个排出口5设置在地面101。在该情况下,送风装置4以及控制单元H1的数量也可以不一定与排出口5的数量相同。例如,由1个送风装置4产生的空气流也可以穿过设置在地板下的管路,从多个排出口5排出。此外,1个控制单元H1也可以构成为设置在设施内的管理室等,并能够一并集中管理多个送风装置4。另外,在基本例中也可以同样地,气流环境系统1以1个反射部3和1个排出口5为1组,具备它们的多个组,并且1个控制单元H1构成为能够一并集中管理多个送风装置4。
(3.3)变形例3
以下,一边参照图10一边对变形例3的气流环境系统1F进行说明。不过,对于与基本例的气流环境系统1实质上通用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参照符号,并适当地省略其说明。
图10是变形例3涉及的气流环境系统1F的外观立体图。关于变形例3的气流环境系统1F,设想设置在酒店的大厅等,并具有考虑到了便利性以及设计性的构造。气流环境系统1F的送风系统的壳体7F构成为还作为长桌而发挥功能。此外,壳体7F具有瓶状的陈设品75,其被开放了的上表面成为排出口5。陈设品75在底部具有开口,容纳在长桌内的送风装置4的空气流能够穿过陈设品75的该开口,从排出口5向上方排出。此外,多个大厅沙发301设置为包围壳体7F。
另外,大厅沙发301的数量为1个的情况下(图10的左侧),也可以设为取代壳体7F而具备壳体7K。壳体7K构成为作为边桌发挥功能,其结构与壳体7F同样。即,壳体7K具有瓶状的陈设品75,其被开放了的上表面成为排出口5。
在此,变形例3的反射部3F具有下表面被开放了的圆筒形状的主体部30F。反射部3F不具有基本例的支承部33,主体部30F直接安装在天花板面。大厅沙发301配置为大概容纳在将主体部30F的开口面投影到地面101的情况下的投影区域内。因此,可根据大厅沙发301的数量、形状而设置具有各种尺寸形状的反射部3F。
如此,在酒店的大厅等中,通过由气流环境系统1F来提供空气流,从而在环境空间100中,即使不利用物理性的隔断壁来遮挡,也能够实现与周围不同的局部的空间的提供。进而,气流环境系统1F通过向提供的空气流适当地组合光、声音以及附加要素(香气等),从而能够在环境空间100中,进一步提供成为舒适的放松的场所的局部的空间。
接下来,一边参照图11一边对变形例3的另外的例子(气流环境系统1G)进行说明。
图11是变形例3的另外的例子涉及的气流环境系统1G的外观立体图。关于图11的气流环境系统1G,设想设置在医院内的等候室等,具有考虑到了便利性以及除菌性的构造。气流环境系统1G的送风系统具有杆状的壳体7G。排出口5形成在壳体7G的上表面。容纳在壳体7G内的送风装置4的空气流能够从排出口5向上方排出。此外,环状的等候椅302配置为包围壳体7G的周围。
图11的反射部3G具有下表面被开放了的伞状的主体部30G。等候椅302与图10的大厅沙发301同样,配置为大概容纳在主体部30G的开口面的投影区域内。图11的反射部3G具有比较大的尺寸,使得尽量多的用户(患者)能够利用。
如此,在医院内的等候室等中,通过由气流环境系统1G提供空气流,从而在环境空间100中,即使不利用物理性的隔断壁来遮挡,也能够实现与周围不同的局部的空间的提供。此外,穿过第2流路的空气流作为屏障功能而奏效,能够降低院内感染的风险。进而,气流环境系统1G能够通过向提供的空气流适当地组合附加要素(空气净化:次氯酸等),从而在环境空间100中进一步提供成为洁净的场所的局部的空间。
(3.4)变形例4
以下,一边参照图12一边对变形例4的气流环境系统1H进行说明。不过,对于与基本例的气流环境系统1实质上通用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参照符号,并适当地省略其说明。
图12是变形例4涉及的气流环境系统1H的外观立体图。变形例4的气流环境系统1H与基本例的气流环境系统1的不同点在于,排出口5配置在构成椅子303的构件的一面。另外,气流环境系统1H的反射部3与基本例通用,因而省略图示以及说明。
变形例4的气流环境系统1H具有作为椅子303而发挥功能的壳体7H。壳体7H具有中空的大致长方体形状的座位部76和设置在座位部76的上表面(座位面760)的中央的棱柱状的靠背77。送风装置4等被容纳在座位部76或靠背77内。
排出口5设置在靠背77的上端面。此外,吸气口6设置在座位部76的座位面760。具体地,关于座位面760,例如多个方材761以空出给定的间隔而排列的方式组装,相邻的方材761间的间隙成为吸气口6。
该变形例4的气流环境系统1H与排出口5例如配置在专用的壳体的一面的情况下相比,能够在降低环境空间100的美观受损的可能性的同时,提高便利性。此外,变形例4的气流环境系统1H可实现部件(椅子和壳体)的共用化。
(3.5)变形例5
以下,一边参照图13一边对变形例5的气流环境系统1I进行说明。不过,对于与基本例的气流环境系统1实质上通用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参照符号,并适当地省略其说明。
变形例5的气流环境系统1I与基本例的气流环境系统1的不同点在于,还具备引导部8。
图13是变形例5的气流环境系统1I的外观立体图。关于变形例5的气流环境系统1I,例如可设想设置在酒店的大厅、医院、车站或机场等的等候室。
反射部3H具有主体部30和支承部33H。在图13中,仅通过单点划线图示了反射部3H的主体部30。反射部3H的主体部30是下表面被开放了的大致伞状,与基本例的反射部3的主体部30实质上通用。
反射部3H的支承部33H与基本例的反射部3的支承部33不同,不是用于从天花板面的一侧吊挂主体部30的部位,而是从台座B1突出来支承主体部30。即,反射部3H的支承部33H是相当于伞(主体部30)的柄部(轴)的部位。支承部33H的第1端(上端)安装在主体部30的内侧的顶点,支承部33H的第2端(下端)固定于台座B1。不过,在此,反射部3H的支承部33H由引导部8实现。换言之,引导部8支承反射部3H(的主体部30)。
气流环境系统1I的送风系统的壳体7I兼作为(多个)人能够就座的台座B1。即,气流环境系统1I具备台座B1。台座B1在特定方向A1上成为扁平的圆筒形状。台座B1作为人能够就座的椅子而发挥功能。台座B1的中心轴与相当于伞(主体部30)的柄部的支承部33H的中心轴大概一致。在台座B1(壳体7I)内,容纳有送风装置4等。吸气口6配置在台座B1的外周面(在图13中,对2处进行了图示)。在此,伞状的反射部3H的主体部30的外径被设定为大于台座B1的外径。由于主体部30的外径大于台座B1的外径,结果容易使与反射部3H碰触的空气流回流。
引导部8构成为以沿着特定方向A1向反射部3H的一侧流动的方式引导从排出口5排出的空气流。引导部8的下端固定在台座B1。引导部8具有将环境空间100沿着与特定方向A1正交的方向D4分割为2个以上的1个或多个隔断部80。在此,作为一个例子,具有合计4个隔断部80(在图13中仅图示了3个),环境空间100被分割为4个。各隔断部80沿着特定方向A1而成为长条的板状。在此,板状的4个隔断部80以沿着特定方向A1向反射部3H的一侧流动的方式引导从排出口5排出的空气流。
而且,4个隔断部80从台座B1沿着特定方向A1突出。在此,4个隔断部80配置为:在从上方观察台座B1时,将台座B1的上表面的区域以台座B1的中心轴为中心分割为四等份。即,台座B1的上表面的被四等分的区域分别是中心角为约90度的扇状。在此,作为一个例子,以人能够在扇状的各区域单人就座的程度完成台座B1的尺寸设定。即,在此,设定为四人能够同时在台座B1就座。不过,能够同时就座的人数不限定于四人。
各隔断部80的外侧缘(与中心轴相反侧的缘部)由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中间缘800、从中间缘800的下部连续的第1缘801、从中间缘800的上部连续的第2缘802和从第2缘802的末端连续的第3缘803构成。第1缘801弯曲为越接近台座B1的上表面则越朝向台座B1的周缘扩展。第2缘802弯曲为朝向上方而成为凸状。第3缘803弯曲为沿着反射部3H的内表面而垂下。4个隔断部80通过在各个第3缘803与反射部3H的内表面接触,从而作为稳定地保持伞状的反射部3H的多个骨部而发挥功能。
此外,引导部8在4个隔断部80的相邻的2个隔断部80之间,还具有从台座B1的上表面沿着特定方向A1突出的靠背部81。靠背部81以在台座B1的扇状的各区域配置1个的方式设置有合计4个(在图13中仅图示了2个)。在台座B1的扇状的各区域就座的人能够利用靠背部81来进行放松。
此外,各靠背部81成为长边方向的两端面被开放了的中空的筒状。进而,各靠背部81与台座B1内的送风装置4的容纳空间连通。而且,各靠背部81的被开放了的上表面成为排出口5。简言之,台座B1内的送风装置4的空气流能够穿过各靠背部81内,从排出口5向上方排出。因此,送风装置4的空气流从合计4处排出口5向上方单独地排出。在此,来自共用的1个送风装置4的空气流在4个靠背部81的入口分支而从4处排出口5排出。
该变形例5的气流环境系统1I通过具备引导部8,能够进一步提高回流的空气流的稳定性。
此外,引导部8具有隔断部80,因而能够在被隔断部80分割了的多个空间中的各个空间中单独地实现气流的切身感受性的提高。进而,隔断部80从台座B1沿着特定方向A1突出,因而各人能够在被隔断部80分割了的各空间中,在台座B1就座并切身感受气流。此外,引导部8支承反射部3H,因而不需要与引导空气流的引导部8另外地设置用于支承反射部3H的支承构件。
而且,在该变形例5的气流环境系统1I中,各人通过在台座B1的上表面中,在相邻的2个隔断部80之间的区域就座,从而能够在被2个隔断部80包围的空间中切身感受从对应的排出口5排出的气流。特别地,通过由隔断部80隔断,与横向就座的人保持一定的距离,此外遮挡来自横向的人的视线的可能性变高。结果,能够对利用气流环境系统1I的各人带来安心感。
此外,在该变形例5的气流环境系统1I中,不需要用于从天花板面的一侧吊挂主体部30的部位,例如即使是天花板穿通的空间,气流环境系统1I的设置导入也较容易。
(3.6)变形例6
以下,一边参照图14一边对变形例6的气流环境系统1J进行说明。不过,对于与基本例的气流环境系统1实质上通用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参照符号,并适当地省略其说明。
变形例6的气流环境系统1J与基本例的气流环境系统1的不同点在于,具备具有成为大致半圆筒状(拱状)的主体部30H的反射部3I。
图14是变形例6的气流环境系统1J的外观立体图。关于变形例6的气流环境系统1J,例如,设想应用于设置有多个(在此为6个)椅子401以及作业桌402(长桌)的作业空间,使得多个人能够利用而进行学习或工作。
变形例6的气流环境系统1J的反射部3I具有主体部30H、1个或多个(在此为一对)支承部33。主体部30H沿着一个方向(在图14中为从近前朝向里侧的方向)为长条。主体部30H成为该长边方向的两端以及下表面被开放了的大致半圆筒状。主体部30H的长边方向沿着作业桌402的长边方向。换言之,大致半圆筒状的主体部30H的轴方向沿着作业桌402的长边方向。主体部30H是在沿着轴方向观察时圆弧状地弯曲为朝向天花板面成为凸状的板状的部位。一对支承部33是用于从天花板面的一侧吊挂主体部30H的部位。
气流环境系统1J的送风系统的壳体7J兼作为作业桌402。作业桌402包括沿着主体部30H的轴方向较长的长方体状的基台403和载置于基台403之上的扁平的板状的桌面404。各人能够在椅子401就座,并将笔记本个人电脑等载置于桌面404之上来进行作业。
在作业桌402的周围配置有6个椅子401。具体地,3个椅子401沿着主体部30H的轴方向而排列为与作业桌402的宽度方向上的作为两侧部之中的一个的第1侧部402A对置。同样,其余3个椅子401沿着主体部30H的轴方向而排列为与作业桌402的宽度方向上的作为两侧部的另一个的第2侧部402B对置。在此,以在作业桌402的周围配置6个椅子401的情况为一个例子而进行了示出,但根据椅子401的数量、其配置,作业桌402具有各种尺寸形状。在作业桌402(壳体7J)的基台403内容纳有送风装置4等。吸气口6配置在基台403的外周面(在图13中仅对2处进行了图示)。在此,设定大致半圆筒状的主体部30H的宽度尺寸(径向尺寸),使得在椅子401就座的各人被回流的空气流包围。
在气流环境系统1J中,排出口5由设置在桌面404的中央部的开口构成。桌面404的开口与基台403内的容纳有送风装置4的容纳空间连通。在此,例如期望由网状的保护盖体覆盖以使得异物不从桌面404的开口侵入。
在该气流环境系统1J中,实现了与大致半圆筒状的反射部3I碰触的空气流容易回流的结构。即,从排出口5排出的空气流与大致半圆筒状的主体部30H的内表面碰触,以分为宽度方向上的两侧(两路)的方式回流。因此,在椅子401就座的各人能够一边切身感受气流一边进行作业。
另外,作为变形例6的另外的例子,也可以提供如图15所示的那样的气流环境系统1K。在气流环境系统1K中,3个椅子401沿着主体部30H的轴方向而排列为与作业桌402的作为宽度方向上的两侧部的一个的第1侧部402A对置。另一方面,作业桌402的作为宽度方向上的两侧部的另一个的第2侧部402B成为与作为建物等的建造材料的壁405接近的状态。
此外,该气流环境系统1K的反射部3J具有仅成为上述的反射部3I的主体部30H的宽度方向上的一个单侧(在图14中为右边单侧)的主体部30I。
在该气流环境系统1K中,在椅子401就座的各人以朝向壁405的方式进行作业。在该结构中,各人也能够一边切身感受气流一边进行作业。特别地,壁405作为变形例5中说明的“引导部8”而发挥功能。即,壁405能够以沿着特定方向A1向反射部3J的一侧流动的方式引导从排出口5排出的空气流。结果,气流环境系统1K能够通过壁405来进一步提高回流的空气流的稳定性。
(3.7)其他变形例
基本例中的送风装置4、投光部E1、扬声器部F1以及功能部G1在气流环境系统1中不是必须的构成要素,气流环境系统1也可以不具备它们之中的至少1个。此外,基本例中的吸气口6在气流环境系统1中不是必须的构成要素,气流环境系统1也可以不具备吸气口6。
在基本例中,特定方向A1与铅垂方向平行,进而为铅垂朝上,但也可以为铅垂朝下。或者,特定方向A1也可以是与铅垂方向交叉的方向。不过,特定方向A1至少与铅垂方向平行更能够容易地进行向排出口5的一侧回流的空气流的形成。
在基本例中,设置有投光部E1以及照明部E2这两者,但也可以仅设置它们之中的任意一者。此外,安装安装部35的对象物除基本例的布线管路200以外,也可以是不具有供电功能(导体部)的轨道构件。
在基本例中,反射部3构成为经由支承部33从天花板面的一侧吊挂主体部30。然而,也可以如伞的柄部(轴)那样,支承部33的第1端安装在主体部30的内侧的顶点(第1区域31的中心),支承部33的第2端固定在壳体7的甲板70。
或者,支承部33也可以作为整体而形成为大致J字状。具体地,也可以是,支承部33的第1端(与基本例同样)安装在主体部30的外侧的顶点,支承部33的中间部弯曲为在中空部9中迂回,支承部33的第2端固定在地面101。
在基本例中,反射部3作为整体为伞形状,但只要在其内侧具有曲面300即可,例如也可以作为整体形成为块状,仅其下表面凹陷为曲面300。
在基本例中,反射部3在其内侧仅具有1个曲面300。然而,反射部3也可以具有连续的多个曲面300。换言之,在反射部3的内侧,也可以存在1个或多个在接近排出口5的方向上成为凸状那样的拐点。
在基本例中,气流环境系统1经由操作部J1而运转,但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具备人感传感器,如果检测到人则自动地运转。
基本例中的反射部3的主体部30也可以按照伞以柄为中心折叠的方式收合、展开。总之,主体部30开口面积可以在设置现场适当地可变。
(4)总结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第1方式涉及的气流环境系统(1、1A~1K)具备排出口(5)和反射部(3、3A~3J)。排出口(5)将至少沿着特定方向(A1)流动的空气流排出到环境空间(100)中。反射部(3、3A~3J)配置为在特定方向(A1)上与排出口(5)对置,并碰触在特定方向(A1)上流动的空气流。反射部(3、3A~3J)构成为在环境空间(100)中使碰触到的空气流向排出口(5)的一侧回流。第1方式涉及的气流环境系统(1、1A~1K)例如能够实现针对处于环境空间(100)中的用户(人)的在环境空间(100)中形成的气流的切身感受性的提高。
关于第2方式涉及的气流环境系统(1、1A~1K),在第1方式中,反射部(3、3A~3J)优选为具有第1区域(31、31A~31D)和第2区域(32、32A~32D)。在第1区域(31、31A~31D)中,碰触沿着特定方向(A1)流动的空气流。第2区域(32、32A~32D)位于第1区域(31、31A~31D)的周围,使碰触到第1区域(31、31A~31D)的空气流以沿着该第2区域流动的方式流动而向排出口(5)的一侧回流。根据第2方式,例如变得容易形成以第1区域(31、31A~31D)为中心而向排出口(5)的一侧回流的空气流的层,通过该层,环境空间(100)被分为2个空间的可能性变高。由此,第2方式涉及的气流环境系统(1、1A~1K)例如能够进一步提高针对处于环境空间(100)中的用户(人)的气流的切身感受性。
关于第3方式涉及的气流环境系统(1、1B~1K),在第2方式中,第2区域(32、32B~32D)优选为以沿着与特定方向(A1)正交的方向越远离第1区域(31、31B~31D)则越向排出口(5)的一侧靠近的方式弯曲。第3方式涉及的气流环境系统(1、1B~1K)能够进一步容易地形成向排出口(5)的一侧回流的空气流的层。
关于第4方式涉及的气流环境系统(1、1A~1K),在第1~第3方式中任一项中,优选为在环境空间(100)中形成第1流路(P1、P1A~P1D)和第2流路(P2、P2A~P2D)。通过第1流路(P1、P1A~P1D),从排出口(5)排出的空气流朝向反射部(3、3A~3J)流动。通过第2流路(P2、P2A~P2D),碰触到反射部(3、3A~3J)的空气流向排出口(5)的一侧回流。在沿着特定方向(A1)观察时,第2流路(P2、P2A~P2D)形成为包围第1流路(P1、P1A~P1D)。根据第4方式,例如靠近第1流路(P1、P1A~P1D)的一侧的人接触到穿过第2流路(P2、P2A~P2D)而回流的空气流的层的可能性变高。由此,第4方式涉及的气流环境系统(1、1A~1K)例如能够进一步提高针对处于环境空间(100)中的用户(人)的气流的切身感受性。特别地,穿过第2流路(P2、P2A~P2D)而回流的空气流的速度能够变得小于从排出口(5)排出的空气流的速度。因此,反之,从排出口(5)排出的空气穿过第2流路(P2、P2A~P2D)而朝向反射部(3、3A~3J),与穿过第1流路(P1、P1A~P1D)而朝向排出口(5)的一侧回流的情况相比,第4方式涉及的气流环境系统(1、1A~1K)能够降低对靠近第1流路(P1、P1A~P1D)的一侧的人带来不适感的可能性。
关于第5方式涉及的气流环境系统(1、1A~1H、1J),在第1~第4方式中任一项中,排出口(5)和反射部(3、3A~3G、3I)优选为在特定方向(A1)上隔着空隙的中空部(9)而相互分离。从排出口(5)排出的空气流以及向排出口(5)的一侧回流的空气流流过中空部(9)。第5方式涉及的气流环境系统(1、1A~1H、1J)由于排出口(5)和反射部(3、3A~3G、3I)隔着中空部(9)而相互分离,因而能够提高对处于环境空间(100)中的人带来开放感的可能性。
关于第6方式涉及的气流环境系统(1、1A~1K),在第1~第5方式中任一项中,特定方向(A1)优选为与铅垂方向平行。第6方式涉及的气流环境系统(1、1A~1K)例如和特定方向(A1)为与铅垂方向交又的方向的情况相比,能够容易地进行向排出口(5)的一侧回流的空气流的形成。
关于第7方式涉及的气流环境系统(1、1A~1K),在第6方式中,特定方向(A1)优选为铅垂朝上。第7方式涉及的气流环境系统(1、1A~1K)能够更稳定地进行向排出口(5)的一侧回流的(铅垂朝下的)空气流的形成。
第8方式涉及的气流环境系统(1、1A~1K)在第1~第7方式中任一项中,优选还具备送风装置(4)。送风装置(4)产生沿着特定方向(A1)流动的空气流并送至排出口(5)。第8方式涉及的气流环境系统(1、1A~1K)能够提供能够实现在环境空间(100)中形成的气流的切身感受性的提高的带送风装置(4)的气流环境系统(1、1A~1K)。
第9方式涉及的气流环境系统(1、1A~1K)在第8方式中,优选还具备与环境空间(100)相连的吸气口(6)。送风装置(4)从吸气口(6)吸入从反射部(3、3A~3J)向排出口(5)的一侧回流的空气流,并产生沿着特定方向(A1)流动的空气流。第9方式涉及的气流环境系统(1、1A~1K)能够更稳定地进行在环境空间(100)中形成的空气流的循环。
第10方式涉及的气流环境系统(1、1A~1K)在第1~第9方式中任一项中,优选为还具备朝向反射部(3、3A~3J)的一侧照射光的投光部(E1)。第10方式涉及的气流环境系统(1、1A~1K)能够针对环境空间(100),除气流之外还提供光(亮度)。
第11方式涉及的气流环境系统(1、1A~1K)在第1~第10方式中任一项中,优选还具备朝向排出口(5)的一侧照射光的照明部(E2)。第11方式涉及的气流环境系统(1、1A~1K)能够针对环境空间(100),除气流之外还提供光(例如亮度)。
第12方式涉及的气流环境系统(1、1A~1K)在第1~第11方式中任一项,优选还具备朝向反射部(3、3A~3J)的一侧发出声音的扬声器部(F1)。第12方式涉及的气流环境系统(1、1A~1K)能够针对环境空间(100),除气流之外还提供声音(例如音响)。
关于第13方式涉及的气流环境系统(1、1A~1H、1J、1K),在第1~第12方式中任一项中,反射部(3、3A~3G、3I、3J)优选具有安装在布线管路(200)的安装部(35)。第13方式涉及的气流环境系统(1、1A~1H、1J、1K)能够提高与反射部(3、3A~3G、3I、3J)的设置相关的施工性。
第14方式涉及的气流环境系统(1、1A~1K)在第1~第13方式中任一项中,优选还具备对从排出口(5)向环境空间(100)排出的空气流赋予附加要素的功能部(G1)。附加要素包括香气、空气净化以及温度变化之中的至少1种。第14方式涉及的气流环境系统(1、1A~1K)能够提供赋予了附加要素的空气流。
关于第15方式涉及的气流环境系统(1E、1I、1H),在第1~第14方式中任一项中,排出口(5)优选配置在地面(101)或构成椅子(303)的构件的一面。第15方式涉及的气流环境系统(1E、1I、1H)与排出口(5)例如配置在专用的壳体的一面的情况相比,能够在降低环境空间(100)的美观受损的可能性的同时提高便利性。
第16方式涉及的气流环境系统(1I、1K)在第1~第15方式中任一项中,还具备引导部(8),引导部(8)引导从排出口(5)排出的空气流,使得沿着特定方向(A1)朝向反射部(3H、3J)的一侧流动。第16方式涉及的气流环境系统(1I、1K)能够进一步提高回流的空气流的稳定性。
关于第17方式涉及的气流环境系统(1I),在第16方式中,引导部(8)具有1个或多个隔断部(80),沿着与特定方向(A1)正交的方向(D4)将环境空间(100)分割为2个以上。第17方式涉及的气流环境系统(1I)能够在由隔断部(80)分割了的多个空间中的各个空间中单独地实现气流的切身感受性的提高。
第18方式涉及的气流环境系统(1I)在第17方式中,还具备人能够就座的台座(B1)。各隔断部(80)从台座(B1)沿着特定方向(A1)突出。关于第18方式涉及的气流环境系统(1I),在由隔断部(80)分割了的各空间中,例如用户(人)能够在台座(B1)就座并切身感受气流。
关于第19方式涉及的气流环境系统(1I、1K),在第16~第18方式中任一项中,引导部(8)支承反射部(3H、3J)。第19方式涉及的气流环境系统(1I、1K)不需要与引导空气流的引导部(8)另外地设置用于支承反射部(3H、3J)的支承构件。
对于第2~第19方式涉及的结构,不是对气流环境系统(1、1A~1K)必须的结构,能够适当省略。
符号说明
1:气流环境系统;
1A:气流环境系统;
1B:气流环境系统;
1C:气流环境系统;
1D:气流环境系统;
1E:气流环境系统;
1F:气流环境系统;
1G:气流环境系统;
1H:气流环境系统;
1I:气流环境系统;
1J:气流环境系统;
1K:气流环境系统;
2:送风系统;
3:反射部;
3A:反射部;
3B:反射部;
3C:反射部;
3D:反射部;
3E:反射部;
3F:反射部;
3G:反射部;
3H:反射部;
3I:反射部;
3J:反射部;
30:主体部;
30A:主体部;
30B:主体部;
30C:主体部;
30D:主体部;
30F:主体部;
30G:主体部;
30H:主体部;
30I:主体部;
31:第1区域;
31A:第1区域;
31B:第1区域;
31C:第1区域;
31D:第1区域;
32:第2区域;
32A:第2区域;
32B:第2区域;
32C:第2区域;
32D:第2区域;
33:支承部;
33H:支承部;
35:安装部;
300:曲面;
300A:曲面;
300B:曲面;
300C:曲面;
300D:曲面;
4:送风装置;
5:排出口;
6:吸气口;
7:壳体;
70:甲板;
7F:壳体;
7G:壳体;
7H:壳体;
7I:壳体;
7J:壳体;
7K:壳体;
71:支柱;
72:排出部;
73:保护盖体;
730:窗部;
74:管路;
75:陈设品;
76:座位部;
760:座位面;
761:方材;
77:靠背;
8:引导部;
80:隔断部;
81:靠背部;
9:中空部;
100:环境空间;
101:地面;
150:系统天花板;
151:天花板材;
152:壁面;
200:布线管路;
301:大厅沙发;
302:等候椅子;
303:椅子;
401:椅子;
402:作业桌;
402A:第1侧部;
402B:第2侧部;
403:基台;
404:桌面;
405:壁;
800:中间缘;
801:第1缘;
802:第2缘;
803:第3缘;
A1:特定方向;
A2:回流方向;
B1:台座;
D::切线方向;
D1:切线方向;
D2:切线方向;
D3:切线方向;
D4:与特定方向正交的方向;
E1:投光部;
E2:照明部;
F1:扬声器部;
F10:扬声器;
G1:功能部;
H1:控制单元;
J1:操作部;
P1:第1流路;
P1A:第1流路;
P1B:第1流路;
P1C:第1流路;
P1D:第1流路;
P2:第2流路;
P2A:第2流路;
P2B:第2流路;
P2C:第2流路;
P2D:第2流路;
W1:深度;
X1:中间层;
X1A:中间层;
X1B:中间层;
X1C:中间层;
X1D:中间层。

Claims (15)

1.一种气流环境系统,具备:
排出口,将至少沿着特定方向流动的空气流排出到环境空间中;和
反射部,配置为在所述特定方向上与所述排出口对置,并碰触沿着所述特定方向流动的所述空气流,
所述反射部构成为在所述环境空间中使碰触到的所述空气流向所述排出口的一侧回流,
所述反射部具有:
第1区域,碰触沿着所述特定方向流动的所述空气流;和
第2区域,位于所述第1区域的周围,使碰触到所述第1区域的所述空气流以沿着该第2区域的方式流动而向所述排出口的一侧回流,
所述第2区域以沿着与所述特定方向正交的方向越远离所述第1区域则越靠近所述排出口的一侧的方式弯曲。
2.一种气流环境系统,具备:
排出口,将至少沿着特定方向流动的空气流排出到环境空间中;和
反射部,配置为在所述特定方向上与所述排出口对置,并碰触沿着所述特定方向流动的所述空气流,
所述反射部构成为在所述环境空间中使碰触到的所述空气流向所述排出口的一侧回流,
在所述环境空间中形成:
从所述排出口排出的所述空气流朝向所述反射部流动的第1流路;和
碰触到所述反射部的所述空气流向所述排出口的一侧回流的第2流路,在沿着所述特定方向观察时,所述第2流路形成为包围所述第1流路。
3.一种气流环境系统,具备:
排出口,将至少沿着特定方向流动的空气流排出到环境空间中;和
反射部,配置为在所述特定方向上与所述排出口对置,并碰触沿着所述特定方向流动的所述空气流,
所述反射部构成为在所述环境空间中使碰触到的所述空气流向所述排出口的一侧回流,
所述特定方向为铅垂朝上。
4.一种气流环境系统,具备:
排出口,将至少沿着特定方向流动的空气流排出到环境空间中;
反射部,配置为在所述特定方向上与所述排出口对置,并碰触沿着所述特定方向流动的所述空气流;和
引导部,引导从所述排出口排出的所述空气流,使得沿着所述特定方向朝向所述反射部的一侧流动,
所述反射部构成为在所述环境空间中使碰触到的所述空气流向所述排出口的一侧回流,
所述引导部具有:1个或多个隔断部,沿着与所述特定方向正交的方向将所述环境空间分割为2个以上。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气流环境系统,其中,
所述排出口和所述反射部在所述特定方向上隔着空隙的中空部而相互分离,
从所述排出口排出的所述空气流以及向所述排出口的一侧回流的所述空气流流过所述中空部。
6.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气流环境系统,其中,
还具备:送风装置,产生沿着所述特定方向流动的所述空气流并送至所述排出口。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气流环境系统,其中,
还具备与所述环境空间相连的吸气口,
所述送风装置从所述吸气口吸入从所述反射部向所述排出口的一侧回流的所述空气流,并产生沿着所述特定方向流动的所述空气流。
8.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气流环境系统,其中,
还具备:投光部,朝向所述反射部的一侧照射光。
9.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气流环境系统,其中,
还具备:照明部,朝向所述排出口的一侧照射光。
10.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气流环境系统,其中,
还具备:扬声器部,朝向所述反射部的一侧发出声音。
11.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气流环境系统,其中,
所述反射部具有安装在布线管路的安装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气流环境系统,其中,
还具备:功能部,对从所述排出口向所述环境空间排出的所述空气流赋予附加要素,
所述附加要素包括香气、空气净化以及温度变化之中的至少1种。
13.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气流环境系统,其中,
所述排出口配置在地面或构成椅子的构件的一面。
14.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流环境系统,其中,
还具备人能够就座的台座,
各所述隔断部从所述台座沿着所述特定方向突出。
1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流环境系统,其中,
所述引导部支承所述反射部。
CN202080007851.2A 2019-01-18 2020-01-15 气流环境系统 Active CN11327259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07306 2019-01-18
JP2019-007306 2019-01-18
JP2019219954A JP2020118435A (ja) 2019-01-18 2019-12-04 気流環境システム
JP2019-219954 2019-12-04
PCT/JP2020/000981 WO2020149285A1 (ja) 2019-01-18 2020-01-15 気流環境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72593A CN113272593A (zh) 2021-08-17
CN113272593B true CN113272593B (zh) 2022-10-28

Family

ID=718904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07851.2A Active CN113272593B (zh) 2019-01-18 2020-01-15 气流环境系统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20118435A (zh)
CN (1) CN113272593B (zh)
SG (1) SG11202106431T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IT202000027906A1 (it) * 2020-11-20 2022-05-20 Mario Emilio Bonfreschi Impianto per contrastare la trasmissione di elementi patogeni tra persone in ambienti, in particolare chiusi
JPWO2022163528A1 (zh) * 2021-01-29 2022-08-04
JP2022139444A (ja) * 2021-03-12 2022-09-26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気流環境システム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300339A (ja) * 1993-04-19 1994-10-28 Clean Air Syst:Kk 溶解炉を備えた溶解作業場の換気装置
CN102753897A (zh) * 2010-01-06 2012-10-24 夏普株式会社 风扇、循环器、微粒扩散装置及空气循环方法
CN108160650A (zh) * 2012-03-16 2018-06-15 伊利诺斯工具制品有限公司 具有可调流量率的空气承载成分抽出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49235Y2 (ja) * 1990-10-29 1994-12-14 株式会社岡村製作所 空気清浄機付き椅子
JPH10286420A (ja) * 1997-04-15 1998-10-27 Matsushita Seiko Co Ltd 空気清浄システム
JP3714896B2 (ja) * 2001-09-27 2005-11-09 ミドリ安全株式会社 空気清浄システム
JPWO2004083735A1 (ja) * 2003-03-20 2006-06-22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エアフィルタの自動清掃機能付き室内ユニット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
JP4468714B2 (ja) * 2004-02-24 2010-05-26 ミドリ安全株式会社 分煙システム
WO2012011547A1 (ja) * 2010-07-22 2012-01-26 シーズテック株式会社 高清浄環境システム
WO2017175749A1 (ja) * 2016-04-08 2017-10-1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室内空調システム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300339A (ja) * 1993-04-19 1994-10-28 Clean Air Syst:Kk 溶解炉を備えた溶解作業場の換気装置
CN102753897A (zh) * 2010-01-06 2012-10-24 夏普株式会社 风扇、循环器、微粒扩散装置及空气循环方法
CN108160650A (zh) * 2012-03-16 2018-06-15 伊利诺斯工具制品有限公司 具有可调流量率的空气承载成分抽出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0118435A (ja) 2020-08-06
SG11202106431TA (en) 2021-07-29
CN113272593A (zh) 2021-08-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272593B (zh) 气流环境系统
US5085134A (en) Smoker's booth
WO1993008934A1 (en) Smoker's booth, modular wall, and furniture ventilation
KR20110119320A (ko) Led 조명 기능이 구비된 천장 부착형 공기청정기
CN106338101B (zh) 用于净化室内空气的空气净化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JP6868922B1 (ja) 雰囲気遮断浄化装置、エアロゾル浄化方法、フィットネスクラブ、医療設備、及びイベント会場
EP3936159A1 (en) Ultraviolet pathogen disinfection system
WO2020149018A1 (ja) 気流環境システム及びパーティション装置
JP2004022195A (ja) 空間快適化照明装置及び空間快適化制御システム
WO2022004351A1 (ja) エアカーテン装置及び殺菌送風装置
JP7324975B2 (ja) 音響システム
JP2022014834A (ja) ウイルスエアシールド装置
JP5327602B2 (ja) 喫煙ブース
WO2022190499A1 (ja) 気流環境システム
US20220168460A1 (en) Air purification and protection system
CN203549756U (zh) 负离子保健灯具
JP2021185991A (ja) 照明器具
JP2007097677A (ja) 遊技機用の椅子
JP2022168419A (ja) 睡眠キャビン
KR102386987B1 (ko) 다중 이용 시설용 살균기
WO2020195753A1 (ja) 送風システム及び送風窓
CN115247769B (zh) 隔间
JP2022190615A (ja) ブース
WO2021171789A1 (ja) 気流環境システム
JP6723825B2 (ja) パネル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