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270671A - 电芯及用电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芯及用电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270671A CN113270671A CN202110524203.0A CN202110524203A CN113270671A CN 113270671 A CN113270671 A CN 113270671A CN 202110524203 A CN202110524203 A CN 202110524203A CN 113270671 A CN113270671 A CN 11327067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ab
- conductive sheet
- flat
- battery cell
- pole pie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9000003292 glu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6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5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0
- 239000011810 insulat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9000000565 seal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149 activ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9
- 229910000679 sold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8000002955 iso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3792 electroly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5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1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5
- PXHVJJICTQNCMI-UHFFFAOYSA-N Nickel Chemical compound [Ni] PXHVJJICTQNCMI-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2390 adhesive tap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888 f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YWXYYJSYQOXTPL-SLPGGIOYSA-N isosorbide mononitrate Chemical group [O-][N+](=O)O[C@@H]1CO[C@@H]2[C@@H](O)CO[C@@H]21 YWXYYJSYQOXTPL-SLPGGI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0139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5020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HBBGRARXTFLTSG-UHFFFAOYSA-N Lithium ion Chemical compound [Li+] HBBGRARXTFLTSG-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698 Polyeth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6260 foa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927 fu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1416 lithium i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59 nick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573 polyeth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493 shap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740 blee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5069 ears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605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187 foam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05 multipol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904 short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公开了电芯及用电装置。电芯包括壳体、电极组件与第一极耳。第一极耳包括第一导电片与第一极耳单元。第一导电片的一端固定于一第一极片的第一平坦部,另一端延伸出壳体。每一第一极耳单元对应连接于一第一平坦部,第一极耳单元与上述第一导电片电连接。该电芯通过将第一导电片直接固定于第一极片,则第一导电片相对电极组件及壳体的整体固定强度更好。电芯抽气时,第一导电片不易相对电极组件倾斜,壳体在两极耳之间的部位也将在第一导电片的反作用力下维持原状,而不易向内凹陷。故该电芯可改善目前电芯在抽气过程中,其导电片容易相对壳体发生倾斜的现状。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芯及用电装置。
【背景技术】
电芯是一种将外界的能量转化为电能并储存于其内部,以在需要的时刻对外部设备(如便携式电子设备)进行供电的装置。目前,电芯广泛地运用于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等电子产品中。一般地,电芯包括壳体、收容于壳体内并与壳体固定的电极组件,以及与电极组件连接并部分伸出壳体的极耳。具体来说,上述电极组件通常包括层叠设置的正极片、负极片以及位于两者之间的隔离膜,该正极片、负极片与隔离膜共同卷绕成一截面呈长圆形的柱状结构。其中,每一极片(正极片或负极片)均卷绕形成复数个平直延伸的平坦部,以及连接相邻两平坦部并弯曲延伸的弯曲部。极耳的一端与上述极片连接,另一端伸出壳体。
近年来,市场上有些电芯采用多极耳单元的方案以降低电芯工作时的内阻。具体地,极耳包括多个极耳单元以及一导电片。其中,极耳单元自同一极片的各平坦部分别延伸出,各极耳单元朝相同方向延伸至层叠设置,并焊接固定;导电片的一端固定于各极耳单元层叠设置的一端,另一端延伸至壳体之外,以形成电芯的正极(或负极)端子。
然而,这种采用多极耳单元的电芯在抽气的过程中,两极耳延伸出壳体的一端容易相对壳体向中心倾斜,进而导致电芯与用电结构(如电路板)之间不能正常装配或其他弊端。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旨在提供一种电芯及用电装置,以改善目前电芯在抽气过程中,其极耳容易相对壳体倾斜的现状。
本申请实施例为了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芯,包括电极组件、收容所述电极组件的壳体和设置于所述电极组件的第一极耳。所述电极组件包括卷绕设置的第一极片、第二极片以及隔离膜。所述隔离膜设于所述第一极片与所述第二极片之间,所述第一极片卷绕形成复数个平直延伸的第一平坦部。所述第一极耳包括第一导电片与至少一个第一极耳单元。所述第一导电片的一端固定于一所述第一平坦部,另一端延伸出所述壳体。每一所述第一极耳单元对应连接于一所述第一平坦部,所述第一极耳单元与所述第一导电片电连接。
目前市场上采用多极耳单元的电芯中,其导电片是固定于各极耳单元汇集后的部分,该汇集后的部分是容易相对于电极组件发生相对运动的,则导电片的固定效果较差。电芯抽气时,两极耳之间的部位为近似真空的环境,这使得壳体于两极耳之间的部分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向内凹陷,进而导致导电片容易随壳体变形而发生倾斜。与之相比,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芯通过将第一导电片直接固定于第一极片,则第一导电片相对电极组件及壳体的整体固定强度更好。电芯抽气时,第一导电片不易相对电极组件倾斜,壳体在两极耳之间的部位也将在第一导电片的反作用力下维持原状,而不易向内凹陷。综上,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芯可改善目前电芯在抽气过程中,其导电片容易相对壳体发生倾斜的现状。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所述第一导电片平直延伸出所述壳体;或者,所述第一导电片弯折延伸出所述壳体,所述第一导电片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固定部、第一弯折部与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一固定部的第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平坦部,所述第一固定部的第二端超出所述第一平坦部,所述第二端沿基本垂直于所述第一固定部的方向延伸形成所述第一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远离所述第一固定部的端部沿基本平行于所述第一固定部的方向延伸形成所述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伸出所述壳体。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沿垂直于所述第一平坦部的方向,所述第一极耳于所述第一导电片的第一侧具有复数个第一极耳单元,位于第一侧的各第一极耳单元的背离所述第一平坦部的一端层叠设置以形成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固定于所述第一导电片。或者,沿垂直于所述第一平坦部的方向,所述第一极耳于所述第一导电片的第一侧具有单个第一极耳单元,位于第一侧的第一极耳单元的背离所述第一平坦部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导电片。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沿垂直于所述第一平坦部的方向,所述极耳于所述第一导电片的第二侧具有复数个第一极耳单元,位于第二侧的各第一极耳单元的背离所述第一平坦部的一端层叠设置以形成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三连接部固定于所述第一导电片;其中,所述第二侧与所述第一侧为所述第一导电片沿垂直于所述第一平坦部的方向上的不同侧。或者,沿垂直于所述第一平坦部的方向,所述第一极耳于所述第一导电片的第二侧具有单个第一极耳单元,位于第二侧的第一极耳单元的背离所述第一平坦部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导电片;其中,所述第二侧与所述第一侧为所述第一导电片沿垂直于所述第一平坦部的方向上的不同侧。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所述第一极耳单元包括第一固定段以及第一汇集段。所述第一固定段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平坦部,另一端背离所述电极组件延伸。所述第一汇集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固定段连接,另一端朝向所述第一导电片延伸。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所述第一极耳单元还包括第一弯折段。所述第一弯折段连接于所述第一汇集段背离所述第一固定段的一端,并相对所述第一汇集段弯折设置。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所述第一导电片的第一侧具有复数个第一极耳单元,于所述第一侧,各所述第一汇集段相互汇集,各所述第一弯折段层叠设置以形成所述第一连接部。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所述第一汇集段与所述第一弯折段共同构成U-型或L-型结构。其中,所述的“L-型结构”是指所述第一汇集段与所述第一弯折段共同围成一L形形状的结构,或者近似L形形状的结构;同理,所述的“U-型结构”是指所述第一汇集段与所述第一弯折段共同围成一U形形状的结构,或者近似U形形状的结构。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所述第一导电片与所述第一极片之间焊接固定并形成第一焊印。所述电芯还包括第一绝缘胶组,所述第一绝缘胶组包括至少一第一绝缘胶,所述至少一第一绝缘胶覆盖所述第一焊印。则,第一绝缘胶组将第一焊印与隔离膜分隔起来,其可降低第一焊印刺破隔离膜的隐患,进而降低第一极片与第二极片之间短路的隐患。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所述第一导电片的第一侧具有复数个第一极耳单元,位于所述第一导电片第一侧的各第一极耳单元焊接固定并形成第二焊印,所述第一导电片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焊接固定并形成第三焊印。所述电芯还包括第二绝缘胶,所述第二绝缘胶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焊印背离所述电极组件的一侧,并覆盖所述第二焊印的至少部分。所述电芯还包括第三绝缘胶,所述第三绝缘胶覆盖所述第三焊印的至少部分。如此,第二绝缘胶将第二焊印与壳体分隔开来,从而可降低第二焊印刺破壳体而导致电芯漏液的隐患。同理,第三绝缘胶将第三焊印与壳体分隔开来,从而可降低第三焊印刺破壳体而导致电芯漏液的隐患。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方案,一所述第三绝缘胶与一所述第一绝缘胶位于所述第一导电片的同一侧且一体成型。如此,在电芯的实际制造过程中,可实际粘贴三绝缘胶纸即可实现隔绝上述第一焊印、第二焊印与第三焊印的方案。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方案,一所述第三绝缘胶与一所述第一绝缘胶一体成型位于所述第一导电片的同侧且一体成型。该设置使得第一极耳单元无需通过焊接等方式连接于第一极片,而是在成型第一极片的同时成型出来,有利于缩短电芯整体的制造周期,提升电芯的生产效率。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所述第一极耳单元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一导电片的厚度。其中,第一导电片厚度较大,便于维持较佳的刚性,避免其裸露于壳体外的部分过分柔软而容易变形。在此基础上,第一极耳单元的厚度较小则一方面有利于各第一极耳单元的层叠设置,另一方面有利于减小第一极耳整体的体积。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所述第一极片于对应所述第一导电片处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导电片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凹槽。具体地,第一极片包括第一集流体以及涂覆于集流体表面的第一活性材料层;第一凹槽自第一极片表面的第一活性材料层向内凹陷,以显露出第一极片的第一集流体,从而便于第一导电片与第一集流体连接以实现电连接。其中,第一凹槽的形成方式是多样的,其可以是在制作极片时即在该处不涂覆第一活性材料层形成;亦可以是在集流体表面覆盖第一活性材料层后,再通过激光清洗或粘贴发泡胶剥离第一活性材料层的方式形成。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所述壳体包括基壳与盖。基壳包括腔体部与凸缘部,所述腔体部设有一端敞开的凹腔,所述腔体部于所述凹腔的边缘向外延伸形成所述凸缘部。盖与所述凹腔相对设置,所述盖的边缘与所述凸缘部贴合固定以形成翼部并密封所述凹腔。所述第一导电片夹设于所述翼部,并从所述翼部伸出所述壳体。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所述壳体包括多层片材,所述多层片材包括层叠设置的绝缘材料层、金属材料层以及绝缘材料层。所述多层片材包括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的中间区域凹陷至与所述第一部分的边缘区域沿所述多层片材的厚度方向完全错开,以形成所述基壳。所述第二部分朝面向所述凹腔的一侧折叠,以密封所述凹腔。所述电极组件收容于所述凹腔。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所述翼部包括夹持所述第一导电片的顶翼,所述顶翼与所述第一平坦部基本平行。如此则可保证第一导电片穿过壳体的部分与顶翼基本平行设置,有利于顶翼密与第一导电片平整贴合。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方案,还包括第一密封胶。所述第一密封胶设于所述顶翼,所述第一密封胶用于密封所述第一导电片与所述顶翼的连接处,从而避免壳体内的电解液自上述连接处溢出。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所述第二极片卷绕形成复数个平直延伸的第二平坦部,所述电芯还包括第二极耳,所述第二极耳包括第二导电片与复数个第二连接极耳单元。所述第二导电片的一端固定于一所述第二平坦部,另一端延伸出所述壳体。每一所述第二连接极耳单元对应连接于一所述第二平坦部,各所述第一极耳单元均与所述第二导电片电连接。由于第二导电片直接固定于第二片,则第二导电片相对电极组件及壳体的整体固定强度更好。电芯抽气时,第二导电片不易相对电极组件倾斜,壳体在两极耳之间的部位也将在第二导电片的反作用力下维持原状,而不易向内凹陷。
此外,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电装置,包括上述的任意一种电芯。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
图1为本申请其中一实施例提供的电芯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壳体于展开状态下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电芯隐藏壳体后沿A-A线的剖切示意图的局部视图;
图4为图1中电芯隐藏壳体后沿B-B线的剖切示意图的局部视图;
图5为图1中电芯隐藏壳体后沿C-C线的剖切示意图的局部视图;
图6为本申请其中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电芯隐藏壳体后的剖切示意图的局部视图;
图7为本申请其中又一实施例提供的电芯隐藏壳体后的剖切示意图的局部视图;
图8为本申请其中再一实施例提供的电芯隐藏壳体后的剖切示意图的局部视图;
图9为本申请其中一实施例提供的用电装置的示意图。
图中:
1、电芯;
100、壳体;110、基壳;120、盖;130、翼部;140、第一部分;150、第二部分;111、腔体部;112、凸缘部;131、顶翼;132、侧翼;101、凹腔;
200、电极组件;210、第一极片;220、第二极片;230、隔离膜;211、第一平坦部;212、第一弯曲部;221、第二平坦部;222、第二弯曲部;201、芯部空间;
300、第一极耳;310、第一导电片;320、第一极耳单元;330、第一连接部;340、第一绝缘胶组;350、第二绝缘胶;360、第三绝缘胶;321、第一固定段;322、第一汇集段;323、第一弯折段;341、第一绝缘胶;390b、第三连接部;
400、第二极耳;410、第二导电片;420、第二极耳单元;430、第二连接部;440、第四绝缘胶组;450、第五绝缘胶;460、第六绝缘胶;421、第二固定段;422、第二汇集段;423、第二弯折段;441、第四绝缘胶;
1b、电芯;300b、第一极耳;310b、第一导电片;320b、第一极耳单元;
1c、电芯;300c、第一极耳;310c、第一导电片;320c、第一极耳单元;330c、第一连接部;311c、第一固定部;312c、第一弯折部;313c、第一延伸部;321c、第一固定段;322c、第一汇集段;323c、第一弯折段;
1d、电芯;300d、第一极耳;310d、第一导电片;320d、第一极耳单元;330d、第一连接部;390d、第三连接部;
2、用电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表述“固定于”/“固接于”/“安装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表述“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内”、“外”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用于限制本申请。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申请不同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在本说明书中,所述“安装”包括焊接、螺接、卡接、粘合等方式将某一元件或装置固定或限制于特定位置或地方,所述元件或装置可在特定位置或地方保持不动也可在限定范围内活动,所述元件或装置固定或限制于特定位置或地方后可进行拆卸也可不能进行拆卸,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不作限制。
请先一并参阅图1、图3以及图4,其分别示出了本申请其中一实施例提供的电芯1的示意图以及该电芯1隐藏壳体后沿图示A-A线、B-B线的剖切示意图,该电芯1包括壳体100、电极组件200以及第一极耳300。其中,壳体100是电极组件200与第一极耳300的安装支撑结构。电极组件200收容于壳体100内,其包括卷绕设置的第一极片210、第二极片220以及隔离膜230。隔离膜230设于第一极片210与第二极片220之间,以使第一极片210与第二极片220相间隔。其中,第一极片210卷绕形成复数个平直延伸的第一平坦部211。第一极耳300设置于电极组件200,其包括第一导电片310与至少一个第一极耳单元320。第一导电片310的一端固定于一上述第一平坦部211,另一端延伸出壳体100。每一第一极耳单元320对应连接于一第一平坦部211,每一第一极耳单元320均与前述第一导电片310电连接。接下来,依次对上述壳体100、电极组件200以及第一极耳300的具体结构作出说明。
对于上述壳体100,请先参阅图1,壳体100整体呈扁平的长方体状,其内部设有收容腔(图中未示出),该收容腔用以收容上述电极组件200、第一极耳300的部分以及电解液。
本实施例中,电芯1包括软包电芯,壳体100则包括相对设置的基壳与盖。具体地,请参阅图2,其示出了壳体100于展开状态下的立体示意图,同时结合其他附图,基壳110呈无顶的盒状结构,其包括腔体部111与凸缘部112。腔体部111设有一端敞开的凹腔101,腔体部111于凹腔101的边缘向外延伸而形成上述凸缘部112;即是凸缘部112环绕腔体部111敞开的一端设置。盖120与凹腔101相对设置,其边缘与上述凸缘部112贴合固定以形成翼部130(结合图1),同时密封凹腔101;壳体100于翼部之外的部分形成电芯的主体部。翼部130包括顶翼131以及两侧翼132。上述第一导电片310夹设于顶翼131,并从顶翼131伸出壳体100;两侧翼132相对设置于顶翼131的两侧,并分别与顶翼131连接。本实施例中中,顶翼131呈平直状设置,侧翼131则呈弯折状设置;但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顶翼131亦可以是弯折状设置。较优地,基壳110与盖120两者的边缘之间通过热熔的方式固定连接。当然,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基壳110与盖120还可以通过粘接等方式实现固定,但与之相比,热熔连接的方式可在不另外新增材料的基础上将基壳110与盖120固定起来,也无需等待粘接剂干燥这一过程,其连接效率更为高效。
具体地,壳体100包括多层片材,该多层片材具体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绝缘材料层(图中未示出)、金属材料层(图中未示出)以及绝缘材料层(图中未示出)。更具体地,该多层片材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一部分140与第二部分150,该第一部分140与第二部分150均包括上述层叠设置的绝缘材料层、金属材料层以及绝缘材料层。其中,第一部分140的中间区域凹陷至与第一部分140的边缘区域在沿该多层片材的厚度方向完全错开,从而形成上述具有凹腔101的基壳110。即是,第一部分140的中间区域构成基壳110的腔体部111,第一部分140的边缘区域构成基壳110的凸缘部112。可选地,第一部分140的中间区域通过冲压的方式形成。第二部分150则连接于第一部分140的边缘,其朝面向上述凹腔101的一侧折叠,以密封上述凹腔101,从而形成内部设有收容腔的壳体100。第一部分140与第二部分150的边缘对应贴合固定而形成上述翼部130。值得一提的是,多层片材的选择实则是多样的,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金属材料层包括铝箔,一绝缘材料层包括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另一绝缘材料层包括聚乙烯;又例如,在一些其他的实施例中,金属材料层仍包括铝箔,两绝缘材料层均包括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还例如,在另一些其他的实施例中,金属材料层仍包括铝箔,两绝缘材料层均包括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与聚乙烯的混合物;本申请不对多层片材的结构作出具体限定。
对于上述电极组件200,请具体参阅图3与图4,同时结合其他附图,该电极组件200收容于上述收容腔,其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极片210、第二极片220,以及设于两者之间并用于分隔两者的隔离膜230。该第一极片210与第二极片220的极性相反,两者中的一个为正极片,另一个为负极片。该第一极片210、第二极片220以及隔离膜230层叠设置并卷绕为截面呈长圆形的柱状结构,以便收容于上述收容腔。电极组件200卷绕设置以在中心形成一沿图示第一设定方向X延伸的芯部空间201,该芯部空间201的两端贯通;上述第一极片210、第二极片220以及隔离膜230均环绕该芯部空间201设置。其中,在电极组件200的卷绕过程中,层叠好的第一极片210、第二极片220以及隔离膜230绕一沿上述第一设定方向X延伸的卷针(图中未示出)的外表面进行卷绕;卷绕过程结束之后抽出卷针,以使电极组件200卷绕成上述形状,且电极组件200的中心部为形成上述芯部空间201。换言之,芯部空间201的边界形成一沿第一设定方向X延伸的虚拟卷绕面,上述第一极片210、第二极片220以及隔离膜230均环绕该卷绕面设置。应当理解,即使本实施例中以电极组件200为截面呈长圆形的柱状结构为例作出说明,但考虑到电极组件200卷绕形式的多样性,以及电极组件200在电芯1使用过程中容易发生形变,故本申请并不对电极组件的形状作出具体限定。接下来对上述第一极片210与第二极片220的具体结构作出说明。
对于前述第一极片210,请具体参阅图3,同时结合其他附图,第一极片210包括第一集流体(图中未示出)以及涂覆于集流体表面的第一活性材料层(图中未示出)。该第一极片210卷绕设置并形成复数个平直延伸的第一平坦部211以及复数个弯曲延伸的第一弯曲部212;第一平坦部211与第一弯曲部212交替设置,并依次连接成近似螺旋形延伸。具体地说,同一第一弯曲部212所连接的两第一平坦部211沿图示第二设定方向Y相对设置于上述芯部空间201的两侧,各第一平坦部211沿上述第二设定方向Y间隔设置,并分别与上述顶翼131基本平行;同一第一平坦部211所连接的两第一弯曲部212沿图示第三设定方向Z相对设置于上述芯部空间201的两侧;如此,第一极片210则形成了上述的近螺旋形结构。值得说明的是,本申请中所述的“第二设定方向Y”为各第一平坦部211间隔排列的方向,本实施例中其垂直于第一平坦部211,当然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二设定方向Y亦可以不与第一平坦部211垂直,例如具有较小的夹角。本申请中所述的“第三设定方向Z”为第一平坦部211所连接的两第一弯曲部212中的一个指向另一个的方向;本实施例中,第一设定方向X、第二设定方向Y以及第三设定方向Z中的任意两者均相互垂直。
对于前述第二极片220,请继续参阅图3,同时结合其他附图,与第一极片210相似,第二极片220包括第二集流体(图中未示出)以及涂覆于该第二集流体表面的第二活性材料层(图中未示出)。第二极片220卷绕设置并形成复数个平直延伸的第二平坦部221以及复数个弯曲延伸的第二弯曲部222。第二平坦部221与第二弯曲部222交替设置,并依次连接成近似螺旋形延伸。具体地说,同一第二弯曲部222所连接的两第二平坦部221沿图示第二设定方向Y相对设置于上述芯部空间201的两侧,各第二平坦部221沿上述第二设定方向Y间隔设置,并分别与上述顶翼131基本平行;同一第二平坦部221所连接的两第二弯曲部222沿图示第三设定方向Z相对设置于上述芯部空间201的两侧;如此,第二极片220则卷绕呈上述近螺旋形状。
此外,该壳体100内还填充有电解液,上述电极组件200整体浸润于电解液,电解液用于提供锂离子传导的环境,使锂离子可适时地嵌入第一极片210或第二极片220,从而实现电芯1的充放电过程。
对于上述第一极耳300,请具体参阅图4,同时结合其他附图,第一极耳300沿上述第一设定方向X位于电极组件200的一个端部,本实施例中其靠近上述顶翼131设置。第一极耳300具体包括第一导电片310以及复数个第一极耳单元320。
第一导电片310呈片状结构,其固定于上述一第一平坦部211,并自第一平坦部211处起始平直延伸出壳体100,以形成该电芯1的一个导电端子。本实施例中,第一极片210于对应第一导电片310的位置设有第一凹槽以显露出第一集流体,第一导电片310一端固定于该第一凹槽并与第一集流体连接,另一端穿过上述顶翼131而伸出壳体100。具体地,第一极片210在对应第一导电片310处未涂覆上述第一活性材料层,同时在其他位置涂覆有上述第一活性材料层,从而形成上述第一凹槽。该第一凹槽可以是在制作极片时即在该处不涂覆第一活性材料层形成;亦可以是在集流体表面覆盖第一活性材料层后,再通过激光清洗或粘贴发泡胶剥离第一活性材料层的方式形成,在此不对其作出限定。第一凹槽的设置一方面有利于使第一导电片310与第一集流体实现电接触,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避免第一导电片310凸出第一平坦部211的表面,或减小第一导电片310凸出第一平坦部211的厚度。较优地,该电芯1于第一导电片310与顶翼的连接处设有密封第一密封胶,以密封两者的连接处,从而避免电解液从该处向外渗出。
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电片310与第一极片210焊接固定,并形成第一焊印;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导电片310与第一极片210之间还可以通过粘接等其他诸多可行的方式固定于一起,当然应确保第一导电片310与第一极片210电连接。较优地,为避免或降低上述第一焊印刺破相邻的隔离膜230,进而导致第一极片210与第二极片220发生内短路的隐患,该电芯1还包括第一绝缘胶组340。具体地,请参阅图4,同时结合其他附图,第一绝缘胶组340包括至少一第一绝缘胶341;各第一绝缘胶341固定于第一平坦部211与第一导电片310,并覆盖上述第一焊印。可选地,第一绝缘胶组340包括两第一绝缘胶341,其中一第一绝缘胶341设于第一导电片310所连接的第一平坦部211的第二侧,另一第一绝缘胶341设于第一导电片310所连接的第一平坦部211的第一侧。两第一绝缘胶341将其间的第一平坦部211与该第一平坦部211两侧的隔离膜230分隔开来,从而可降低该第一平坦部211任一侧隔离膜230被刺破的隐患。值得在此一提的是,本申请中所述的“第一侧”是指第一导电片310沿上述第二设定方向Y朝向第一极耳单元320的一侧,本申请中所述的“第二侧”是第一导电片310背离第一侧的一侧。即,当第一导电片310仅单侧具有第一极耳单元320时,其面向各第一极耳单元320的一侧为第一侧,其背离第一极耳单元320的一侧为第二侧;当第一导电片310双侧均具有第一极耳单元320时,该双侧中的任意一个为第一侧,另一个相应地为第二侧。
为确保第一导电片310具有合适的硬度与刚性,而不至于轻易地被拉断或自然状态下即发生弹性弯曲,第一导电片310的厚度优选大于45微米(μm)。此外,为保证第一导电片310与第一平坦部211之间具有较好地连接强度,第一导电片310连接于第一平坦部211的长度L1大于5毫米(mm),本实施例中L1大于15mm。至于第一导电片310的选材,可与普通极耳的选材基本相同。例如,当第一极片210为正极片时,第一导电片310优选表面电镀有镍层的铜片;当第一极片210为负极片时,第一导电片310优选铝片。
值得一提的是,在实际使用中,该第一导电片310伸出壳体100的部分可以根据需要弯折成合适的形状。例如图4中所示,该第一导电片310伸出壳体100的部分弯折成L-型,其便于增大其在垂直于上述第一设定方向X上可接触面积,从而便于该电芯1沿第一设定方向X与外部的用电装置上的端子贴合接触。
第一极耳单元320整体位于上述电极组件200以及顶翼131之间,每一第一极耳单元320对应连接于一第一平坦部211,各第一极耳单元320分别与第一导电片310电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电片310连接于最外侧(图4右侧)的第一平坦部211,则上述第二设定方向Y,各第一极耳单元320均位于第一导电片310的相同的第一侧;即是,第一极耳300于第一导电片310的第一侧具有复数个第一极耳单元320。各第一极耳单元320的一端分别与对应的第一平坦部211连接,各第一极耳单元320背离相应的第一平坦部211的一侧层叠设置以形成一第一连接部330,该第一连接部330固定于第一导电片310。
具体地,第一极耳单元320整体呈弯曲延伸的片状结构,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固定段321、第一汇集段322以及第一弯折段323。其中,第一固定段321的一端连接于第一平坦部211,另一端背离上述电极组件200延伸。第一汇集段322整体相对第一固定段321弯折设置,其一端与第一固定段321连接,另一端朝向上述第一导电片310延伸;第一导电片310第一侧的各第一极耳单元320相互汇集。第一弯折段323连接于上述第一汇集段322背离第一固定段321的一端,并相对第一汇集段322弯折设置,以和第一汇集段322共同构成L-型结构,从而与第一导电片310的延伸形状相适配。该各第一极耳单元320于汇集后的部位焊接固定,并形成第二焊印。第一导电片310第一侧的各第一弯折段323层叠设置以形成上述第一连接部330,该第一连接部330与所连接的第一平坦部211焊接固定并形成第三焊印;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330与第一导电片310之间还可以通过铆接、粘接等其他诸多可行的方式固定于一起,当然应确保第一连接部330与第一导电片310电连接。
本实施例中,各第一极耳单元320与上述第一平坦部211一体成型。具体地,各第一极耳单元320分别自相应的第一平坦部211的第一集流体边缘向外延伸形成,各第一极耳单元320与第一集流体在制作时由设备一体模切成型。第一集流体的厚度一般介于10μm之内,则第一极耳单元320亦具有较佳的柔性而便于弯曲成上述形状;同时如前文所述,第一导电片310具有一定的硬度与刚性,其厚度大于45μm。即是,则第一导电片310的厚度是大于第一极耳单元320的厚度的。
进一步地,为避免或降低上述第二焊印刺破壳体100,进而导致电芯1发生漏液的隐患,该电芯1还包括第二绝缘胶350,该第二绝缘胶350覆盖上述第二焊印的至少部分设置。具体地,请继续参阅图4,同时结合其他附图,第二绝缘胶350呈条形,其部分固定于电极组件200的表面,另一部分位于最远离第一导电片310的一第一极耳单元320与上述顶翼131之间,该另一部分贴附于该第一极耳单元320的表面并覆盖第二焊印的至少部分,从而将第二焊印与壳体100分隔开来。
同理,为避免或降低上述第三焊印刺破壳体100,进而导致电芯1发生漏液的隐患,该电芯1还包括第三绝缘胶360,该第三绝缘胶360覆盖上述第三焊印的至少部分设置。具体地,第三绝缘胶360呈条形,其固定于第一导电片310和/或上述第一连接部330,并覆盖该第三焊印的至少部分。可选地,该电芯1包括两第三绝缘胶360,该两第三绝缘胶360沿上述第二设定方向Y分设于第一导电片310的两侧,该两第三绝缘胶360共同包裹上述第三焊印,从而将第三焊印与壳体100分隔开来。本实施例中,于第一导电片310第二侧,一第一绝缘胶341与一第三绝缘胶360一体成型,于第一导电片310的第一侧,一第二绝缘胶350与一第三绝缘胶360一体成型;如此,在电芯的实际制造过程中,可实际粘贴三绝缘胶纸即可实现隔绝上述各焊印的方案。
应当理解,即使本实施例中第一极耳300于第一导电片310的第一侧与第二侧均具有复数个第一极耳单元320,但本申请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在本申请其他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电片310的第一侧仅具有单个第一极耳单元320,该位于第一侧的第一极耳单元320背离第一平坦部211的一端固定于第一导电片310,从而与第一导电片310电连接。又例如,在本申请其他的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电片310的第二侧仅具有单个第一极耳单元320,该位于第二侧的第一极耳单元320背离第一平坦部211的一端固定于第一导电片310,从而与第一导电片310电连接。
应当理解,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极耳300于第一导电片310的第一侧也可以仅具有单个第一极耳单元320,此时,该位于第一侧的第一极耳单元320的背离第一平坦部211的一端固定于上述第一导电片310。
此外,该电芯1还包括第二极耳400。本实施例中,第二极耳400的结构与上述第二极耳400的结构大致相同,接下来本对第二极耳500的具体结构作出说明。
对于上述第二极耳400,请参考图5,其示出了图1沿C-C线的剖切示意图的局部视图,同时结合其他附图,与第一极耳300相似,第二极耳400与上述第一极耳300沿上述第一设定方向X位于电极组件200的同一个端部,该第二极耳400包括第二导电片410以及复数个第二极耳单元420。
第二导电片410呈片状结构,其固定于上述一第二平坦部221,并自第二平坦部221处起始平直延伸出壳体100,以形成该电芯1的另一个导电端子。本实施例中,第二极片220于对应第二导电片410的位置设有第二凹槽以显露出第二集流体,第二导电片410一端固定于该第二凹槽并与第二集流体连接,另一端穿过上述顶翼131而伸出壳体100。具体地,第二极片220在对应第二导电片410处未涂覆上述第二活性材料层,同时在其他位置涂覆有上述第二活性材料层,从而形成上述第二凹槽。该第二凹槽可以是在制作极片时即在该处不涂覆第二活性材料层形成;亦可以是在第二集流体表面覆盖第二活性材料层后,再通过激光清洗或粘贴发泡胶剥离第二活性材料层的方式形成,在此不对其作出限定。第二凹槽的设置一方面有利于使第二导电片410与第二集流体实现电接触,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避免第二导电片410凸出第二平坦部221的表面,或减小第二导电片410凸出第二平坦部221的厚度。较优地,该电芯1于第二导电片410与顶翼131的连接处设有密封第二密封胶,以密封两者的连接处,从而避免电解液从该处向外渗出。
本实施例中,第二导电片410与第二极片220焊接固定,并形成第四焊印;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导电片410与第二极片220之间还可以通过粘接等其他诸多可行的方式固定于一起,当然应确保第二导电片410与第二极片220电连接。较优地,为避免或降低上述第四焊印刺破相邻的隔离膜230,进而导致第一极片210与第二极片220发生内短路的隐患,该电芯1还包括第四绝缘胶组440。具体地,请参阅图4,同时结合其他附图,第四绝缘胶组440包括至少一第四绝缘胶441;第四绝缘胶441固定于第二平坦部221与第二导电片410,并覆盖上述第四焊印。可选地,第四绝缘胶组440包括两第四绝缘胶441,其中一第四绝缘胶441设于第二导电片410所连接的第二平坦部221的第二侧,另一第四绝缘胶441设于第二导电片410所连接的第二平坦部221的第一侧。两第四绝缘胶441将其间的第二平坦部221与该第二平坦部221两侧的隔离膜230分隔开来,从而可降低该第二平坦部221任一侧隔离膜230被刺破的隐患。
为确保第二导电片410具有合适的硬度与刚性,而不至于轻易地被拉断或自然状态下即发生弹性弯曲,第二导电片410的厚度优选大于45μm。此外,为保证第二导电片410与第二平坦部221之间具有较好地连接强度,第二导电片410连接于第二平坦部221的长度L2大于5mm,本实施例中L2大于15mm。至于第二导电片410的选材,可与普通极耳的选材基本相同。例如,当第二极片220为正极片时,第二导电片410优选表面电镀有镍层的铜片;当第二极片220为负极片时,第二导电片410优选铝片。
值得一提的是,在实际使用中,该第二导电片410伸出壳体100的部分可以根据需要弯折成合适的形状。例如图5中所示,该第二导电片410伸出壳体100的部分弯折成L-型,其便于增大其在垂直于上述第一设定方向X上可接触面积,从而便于该电芯1沿第一设定方向X与外部的用电装置上的端子贴合接触。
第二极耳单元420整体位于上述电极组件200以及顶翼131之间,每一第二极耳单元420对应连接于一第二平坦部221,各第二极耳单元420分别与第二导电片410电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二导电片410连接于最外侧(图4右侧)的第二平坦部221,则上述第二设定方向Y,各第二极耳单元420均位于第二导电片410的相同的第一侧;即是,第二极耳400于第二导电片410的第一侧具有复数个第二极耳单元420。各第二极耳单元420的一端分别与对应的第二平坦部221连接,各第二极耳单元420背离相应的第二平坦部221的一侧层叠设置以形成一第二连接部430,该第二连接部430固定于第二导电片410。
具体地,第二极耳单元420整体呈弯曲延伸的片状结构,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固定段421、第二汇集段422以及第二弯折段423。其中,第二固定段421的一端连接于第二平坦部221,另一端背离上述电极组件200延伸。第二汇集段422整体相对第二固定段421弯折设置,其一端与第二固定段421连接,另一端朝向上述第二导电片410延伸;第二导电片410第一侧的各第二极耳单元420相互汇集。第二弯折段423连接于上述第二汇集段422背离第二固定段421的一端,并相对第二汇集段422弯折设置,以和第二汇集段422共同构成L-型结构,从而与第二导电片410的延伸形状相适配。该各第二极耳单元420于汇集后的部位焊接固定,并形成第五焊印。第二导电片410第一侧的各第二弯折段423层叠设置以形成上述第二连接部430,该第二连接部430与所连接的第二平坦部221焊接固定并形成第六焊印;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二连接部430与第二导电片410之间还可以通过铆接、粘接等其他诸多可行的方式固定于一起,当然应确保第二连接部430与第二导电片410电连接。
本实施例中,各第二极耳单元420与上述第二平坦部221一体成型。具体地,各第二极耳单元420分别自相应的第二平坦部221的第二集流体边缘向外延伸形成,各第二极耳单元420与第二集流体在制作时由设备一体模切成型。第二集流体的厚度一般介于10μm之内,则第二极耳单元420亦具有较佳的柔性而便于弯曲成上述形状;同时如前文所述,第二导电片410具有一定的硬度与刚性,其厚度大于45μm。即是,则第二导电片410的厚度是大于第二极耳单元420的厚度的。
进一步地,为避免或降低上述第五焊印刺破壳体100,进而导致电芯1发生漏液的隐患,该电芯1还包括第五绝缘胶450,该第五绝缘胶450覆盖上述第五焊印的至少部分设置。具体地,请继续参阅图5,同时结合其他附图,第五绝缘胶450呈条形,其部分固定于电极组件200的表面,另一部分位于最远离第二导电片410的一第二极耳单元420与上述顶翼131之间,该另一部分贴附于该第二极耳单元420的表面并覆盖第五焊印的至少部分,从而将第五焊印与壳体100分隔开来。
同理,为避免或降低上述第六焊印刺破壳体100,进而导致电芯1发生漏液的隐患,该电芯1还包括第六绝缘胶460,该第六绝缘胶460覆盖上述第六焊印的至少部分设置。具体地,第六绝缘胶460呈条形,其固定于第二导电片410和/或上述第二连接部430,并覆盖该第六焊印的至少部分。可选地,该电芯1包括两第六绝缘胶460,该两第六绝缘胶460沿上述第二设定方向Y分设于第二导电片410的两侧,该两第六绝缘胶460共同包裹上述第六焊印,从而将第六焊印与壳体100分隔开来。本实施例中,于第二导电片410第二侧,一第四绝缘胶441与一第六绝缘胶460一体成型,于第二导电片410的第一侧,一第五绝缘胶450与一第六绝缘胶460一体成型;如此,在电芯的实际制造过程中,可实际粘贴三绝缘胶纸即可实现隔绝上述第四焊印、第五焊印与第六焊印的方案。
应当理解,即使本实施例中第二极耳400采用了与第一极耳300相似的结构设计,但本申请并不局限于此。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二极耳400还可以是普通的平直极耳,其一端连接于第二极片220,另一端平直延伸出壳体100;亦或是采用现有技术中多极耳单元与导电极耳单元的复合结构。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芯1包括壳体100、电极组件200与第一极耳300。其中,第一极耳300包括第一导电片310与复数个第一极耳单元320。第一导电片310的一端固定于一第一极片210的第一平坦部211,另一端延伸出壳体100。每一第一极耳单元320则对应连接于一第一平坦部211,各第一极耳单元320均与上述第一导电片310电连接。
目前市场上采用多连接极耳单元的电芯中,其导电片是固定于各极耳单元汇集后的部分,该汇集后的部分是容易相对于电极组件发生相对运动的,则导电片的固定效果较差。电芯抽气时,两极耳之间的部位为近似真空的环境,这使得壳体于两极耳之间的部分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向内凹陷,进而导致导电片容易随壳体变形而发生倾斜。与之相比,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芯1通过将第一导电片310直接固定于第一极片210,则第一导电片310相对电极组件200及壳体100的整体固定强度更好。电芯1抽气时,第一导电片310不易相对电极组件200倾斜,壳体100在两极耳之间的部位也将在第一导电片310的反作用力下维持原状,而不易向内凹陷。
综上,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芯1可改善目前电芯在抽气过程中,其导电片容易相对壳体100发生倾斜的现状。
应当理解,即使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一导电片310是连接于最外侧的第一平坦部211,第二导电片410是连接于最外侧的第二平坦部221,但本申请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图6示出了本申请其中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电芯1b的剖切示意图的局部视图,该剖切方向可参照第一实施例中的B-B线,该电芯1b包括壳体、电极组件、第一极耳300b以及第二极耳。请同时结合各附图,该电芯1b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电芯1的结构基本相同,两者的主要不同在于:
电芯1的第一极耳300包括第一导电片310与复数个第一极耳单元320,其中,第一导电片310连接于最外侧的第一平坦部;因此,第一极耳300仅在第一导电片310的第一侧具有第一极耳单元320。
电芯1b的第一极耳300b仍包括第一导电片310b与复数个第一极耳单元320b,其中,第一导电片310b连接于并非最外侧的第一平坦部;第一极耳300b在第一导电片310b的第一侧与第二侧均具有复数个第一极耳单元320b。位于第一导电片310b第一侧的各第一极耳单元320b分别朝向第一导电片310b延伸,且在背离第一平坦部的一端层叠设置以形成一第一连接部330b,该第一连接部330b固定于第一导电片310b的第一侧;位于第一导电片310b第二侧的各第一极耳单元320b分别朝向第一导电片310b延伸,且在背离第一平坦部的一端层叠设置以形成第三连接部390b,该第三连接部390b固定于第一导电片310b的第二侧。同理,电芯1b的第二极耳与第一极耳300b的结构基本相同,在此不赘述。该实施方式下,壳体的基壳与盖均凹陷形成有凹腔,该两凹腔相对设置并共同构成上述收容腔。
当然,还可在该实施方式的基础上作适应性调整,例如,第一极耳于第一导电片310b的第一侧也可以仅具有单个第一极耳单元320b,此时,该位于第一侧的第一极耳单元320b的背离第一平坦部的一端固定于上述第一导电片310b。
又例如,图7示出了本申请其中又一实施例提供的电芯1c的剖切示意图的局部视图,该剖切方向可参照第一实施例中的B-B线,该电芯1c包括壳体、电极组件、第一极耳300c以及第二极耳。请同时结合各附图,该电芯1c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电芯1的结构基本相同,两者的主要不同在于:
电芯1的第一极耳300包括第一导电片310与复数个第一极耳单元320,其中,第一导电片310平直延伸出壳体100。
电芯1c的第一极耳300c仍包括第一导电片310c与复数个第一极耳单元320c,但第一导电片310c呈弯折延伸出壳体。
具体地,请参阅图7,第一导电片310c连接于最外侧的第一平坦部,其整体弯折呈近似Z-型,该第一导电片310c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固定部311c、第一弯折部312c与第一延伸部313c。第一固定部311c的第一端固定于第一平坦部211,其第二端沿上述第一设定方向X延伸至超出第一平坦部211。第一固定部311c的第二端沿基本垂直于第一固定部311c的方向延伸形成第一弯折部312c。第一弯折部312c远离上述第一固定部311c的一端沿基本平行于第一固定部311c的方向延伸形成上述第一延伸部313c,该第一延伸部313c伸出壳体。值得一提的是,在实际的生产制造中,绝对的垂直与平行是不存在的,只要量具的精度足够高,则可测量出两部件之间的夹角是不完全垂直或平行的;本申请中所述的“基本垂直”是指两部件之间的夹角介于80°~100°之间,本申请中所述的“基本平行”是指两部件之间的夹角介于0°~10°。
第一极耳单元320c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固定段321c、第一汇集段322c以及第一弯折段323c。其中,第一固定段321c的一端连接于第一平坦部,另一端背离上述电极组件200延伸。第一汇集段322c整体相对第一固定段321c弯折设置,其一端与第一固定段321c连接,另一端朝向上述第一导电片310c延伸;第一导电片310c第一侧的各第一极耳单元320c相互汇集。第一弯折段323c连接于上述第一汇集段322c背离第一固定段321c的一端,并相对第一汇集段322c弯折设置,以使第一弯折段323c的尾部与上述第一汇集段322c基本平行。该各第一极耳单元320于汇集后的部位焊接固定,各第一弯折段323层叠设置以形成上述第一连接部330c,该第一连接部330c与上述第一弯折部312c焊接固定。其中,第一极耳单元320c的第一弯折段323c和第一汇集段322c共同构成一U-型结构,其使得第一连接部330c可贴合固定于第一弯折部312c。
同理,电芯1c的第二极耳与第一极耳300的结构基本相同,在此不赘述。该实施方式下,壳体的基壳与盖的具体结构形式取决于第一延伸部与第二延伸部的具体设置位置;可能仅基壳凹陷形成上述凹腔,亦可能基壳与盖同时凹陷形成有上述凹腔。
还例如,图8示出了本申请其中再一实施例提供的电芯1d的剖切示意图,该剖切方向可参照第一实施例中的B-B线,该电芯1d包括壳体、电极组件、第一极耳300d以及第二极耳。请同时结合各附图,该电芯1d与第三实施例中的电芯1c的结构基本相同,两者的主要不同在于:
电芯1c的第一极耳300c包括第一导电片310c与复数个第一极耳单元320c,其中,第一导电片310c连接于最外侧的第一平坦部并弯折延伸出壳体,其仅一侧具有复数个第一极耳单元320c。
电芯1d的第一极耳300d仍包括第一导电片310d与复数个第一极耳单元320d,第一导电片310d弯折延伸出壳体;但第一导电片310d连接于并非最外侧的第一平坦部;第一极耳300d在第一导电片310d的第一侧与第二侧均具有复数个第一极耳单元320d。位于第一导电片310d第一侧的各第一极耳单元320d分别朝向第一导电片310d延伸,且在背离第一平坦部的一端层叠设置以形成一第一连接部330d,该第一连接部330d固定于第一导电片310d的第一侧;位于第一导电片310d第二侧的各第一极耳单元320d分别朝向第一导电片310d延伸,且在背离第一平坦部的一端层叠设置以形成第三连接部390d,该第三连接部390d固定于第一导电片310d的第二侧。
同理,电芯1d的第二极耳与第一极耳300d的结构基本相同,在此不赘述。该实施方式下,壳体的基壳与盖的具体结构形式取决于第一延伸部与第二延伸部的具体设置位置;可能仅基壳凹陷形成上述凹腔,亦可能基壳与盖同时凹陷形成有上述凹腔。
值得在此补充说明的是,上述各实施例中所述的“L-型结构”是指某结构单独围成或多个结构共同围成一L形形状的结构,或者近似L形形状的结构。同理,上述各实施例中所述的“U-型结构”是指某结构单独围成或多个结构共同围成一U形形状的结构,或者近似U形形状的结构。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另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用电装置。请参阅图9,其示出本申请其中一实施例提供的用电装置2的示意图,该用电装置2包括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电芯。本实施例中,该用电装置2为手机;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该用电装置2还可以是平板电脑、电脑、无人机等其他需要由电驱动的用电装置。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在本申请的思路下,以上实施例或者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之间也可以进行组合,步骤可以以任意顺序实现,并存在如上所述的本申请的不同方面的许多其它变化,为了简明,它们没有在细节中提供;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20)
1.一种电芯,包括电极组件、收容所述电极组件的壳体和设置于所述电极组件的第一极耳,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组件包括卷绕设置的第一极片、第二极片以及隔离膜,所述隔离膜设于所述第一极片与所述第二极片之间,所述第一极片卷绕形成复数个平直延伸的第一平坦部;
所述第一极耳包括:
第一导电片,所述第一导电片的一端固定于一所述第一平坦部,另一端延伸出所述壳体;以及
至少一个第一极耳单元,每一所述第一极耳单元对应连接于一所述第一平坦部,所述第一极耳单元与所述第一导电片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片平直延伸出所述壳体;或者,
所述第一导电片弯折延伸出所述壳体,所述第一导电片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固定部、第一弯折部与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一固定部的第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平坦部,所述第一固定部的第二端超出所述第一平坦部,所述第二端沿基本垂直于所述第一固定部的方向延伸形成所述第一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远离所述第一固定部的端部沿基本平行于所述第一固定部的方向延伸形成所述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伸出所述壳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沿垂直于所述第一平坦部的方向,所述第一极耳于所述第一导电片的第一侧具有复数个第一极耳单元,位于第一侧的各第一极耳单元的背离所述第一平坦部的一端层叠设置以形成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固定于所述第一导电片;或者,
沿垂直于所述第一平坦部的方向,所述第一极耳于所述第一导电片的第一侧具有单个第一极耳单元,位于第一侧的第一极耳单元的背离所述第一平坦部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导电片。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沿垂直于所述第一平坦部的方向,所述第一极耳于所述第一导电片的第二侧具有复数个第一极耳单元,位于第二侧的各第一极耳单元的背离所述第一平坦部的一端层叠设置以形成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三连接部固定于所述第一导电片;或者,
沿垂直于所述第一平坦部的方向,所述第一极耳于所述第一导电片的第二侧具有单个第一极耳单元,位于第二侧的第一极耳单元的背离所述第一平坦部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导电片;
其中,所述第二侧与所述第一侧为所述第一导电片沿垂直于所述第一平坦部的方向上的不同侧。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极耳单元包括:
第一固定段,所述第一固定段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平坦部,另一端背离所述电极组件延伸;以及
第一汇集段,所述第一汇集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固定段连接,另一端朝向所述第一导电片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极耳单元还包括第一弯折段;
所述第一弯折段连接于所述第一汇集段背离所述第一固定段的一端,并相对所述第一汇集段弯折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片的第一侧具有复数个第一极耳单元,于所述第一侧,各所述第一汇集段相互汇集,各所述第一弯折段层叠设置以形成所述第一连接部。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汇集段与所述第一弯折段共同构成U-型或L-型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片与所述第一极片之间焊接固定并形成第一焊印;
所述电芯还包括第一绝缘胶组,所述第一绝缘胶组包括至少一第一绝缘胶,所述至少一第一绝缘胶覆盖所述第一焊印。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片的第一侧具有复数个第一极耳单元,位于所述第一导电片第一侧的复数个第一极耳单元焊接固定并形成第二焊印,所述第一导电片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焊接固定并形成第三焊印;
所述电芯还包括第二绝缘胶,所述第二绝缘胶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焊印背离所述电极组件的一侧,并覆盖所述第二焊印的至少部分;
所述电芯还包括第三绝缘胶,所述第三绝缘胶覆盖所述第三焊印的至少部分。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一所述第三绝缘胶与一所述第一绝缘胶位于所述第一导电片的同侧且一体成型。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极耳单元与所述第一平坦部一体成型。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极耳单元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一导电片的厚度。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极片于对应所述第一导电片处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导电片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凹槽。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
基壳,包括腔体部与凸缘部,所述腔体部设有一端敞开的凹腔,所述腔体部于所述凹腔的边缘向外延伸形成所述凸缘部;以及
盖,与所述凹腔相对设置,所述盖的边缘与所述凸缘部贴合固定以形成翼部并密封所述凹腔;
其中,所述第一导电片夹设于所述翼部,并从所述翼部伸出所述壳体。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多层片材,所述多层片材包括层叠设置的绝缘材料层、金属材料层以及绝缘材料层;
所述多层片材包括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的中间区域凹陷至与所述第一部分的边缘区域沿所述多层片材的厚度方向完全错开,以形成所述基壳;
所述第二部分朝面向所述凹腔的一侧折叠,以密封所述凹腔;
所述电极组件收容于所述凹腔。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翼部包括夹持所述第一导电片的顶翼,所述顶翼与所述第一平坦部基本平行。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密封胶;
所述第一密封胶设于所述顶翼,所述第一密封胶用于密封所述第一导电片与所述顶翼的连接处。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极片卷绕形成复数个平直延伸的第二平坦部,所述电芯还包括第二极耳,所述第二极耳包括:
第二导电片,所述第二导电片的一端固定于一所述第二平坦部,另一端延伸出所述壳体;以及
第二极耳单元,每一所述第二极耳单元对应连接于一所述第二平坦部,所述第二极耳单元与所述第二导电片电连接。
20.一种用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芯。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524203.0A CN113270671B (zh) | 2021-05-13 | 2021-05-13 | 电芯及用电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524203.0A CN113270671B (zh) | 2021-05-13 | 2021-05-13 | 电芯及用电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270671A true CN113270671A (zh) | 2021-08-17 |
CN113270671B CN113270671B (zh) | 2024-04-16 |
Family
ID=772306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524203.0A Active CN113270671B (zh) | 2021-05-13 | 2021-05-13 | 电芯及用电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3270671B (zh) |
Cited B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903969A (zh) * | 2021-09-23 | 2022-01-07 |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电芯及用电装置 |
CN113904041A (zh) * | 2021-09-13 | 2022-01-07 |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硬壳电芯及用电装置 |
CN114447530A (zh) * | 2022-04-08 | 2022-05-06 |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电化学装置与电子设备 |
CN114865238A (zh) * | 2022-04-22 | 2022-08-05 |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 一种锂电池 |
CN115295973A (zh) * | 2022-07-08 | 2022-11-04 | 东莞新能安科技有限公司 | 电池及电子装置 |
CN115425371A (zh) * | 2022-11-04 | 2022-12-02 |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电化学装置及电子装置 |
WO2023141776A1 (zh) * | 2022-01-25 | 2023-08-03 | 东莞新能安科技有限公司 | 电池及包含其的电子装置 |
EP4254536A1 (en) * | 2022-03-31 | 2023-10-04 | Dongguan Poweramp Technology Limited | Electrochemical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
EP4254535A1 (en) * | 2022-03-31 | 2023-10-04 | Dongguan Poweramp Technology Limited | Electrochemical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6207516A (ja) * | 2015-04-24 | 2016-12-08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電池 |
CN206250224U (zh) * | 2016-11-18 | 2017-06-13 |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电芯封装结构 |
CN107591555A (zh) * | 2016-07-06 | 2018-01-16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二次电池 |
CN207852828U (zh) * | 2018-02-10 | 2018-09-11 | 微宏动力系统(湖州)有限公司 | 一种软包电芯 |
WO2019178895A1 (zh) * | 2018-03-22 | 2019-09-26 | 深圳市瑞德丰精密制造有限公司 | 一体成型的电极结构以及电池顶盖 |
WO2020103014A1 (zh) * | 2018-11-21 | 2020-05-28 | 深圳市马力科技有限公司 | 智能电池及其锂电芯 |
CN111403789A (zh) * | 2019-01-02 | 2020-07-10 | 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电极组件及电池 |
CN111430588A (zh) * | 2020-03-03 | 2020-07-17 |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 扣式电池的外壳组件、扣式电池以及电子产品 |
CN211150663U (zh) * | 2019-12-10 | 2020-07-31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一种电芯、电池及电子设备 |
CN112350031A (zh) * | 2019-07-22 | 2021-02-09 |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电池 |
-
2021
- 2021-05-13 CN CN202110524203.0A patent/CN113270671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6207516A (ja) * | 2015-04-24 | 2016-12-08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電池 |
CN107591555A (zh) * | 2016-07-06 | 2018-01-16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二次电池 |
CN206250224U (zh) * | 2016-11-18 | 2017-06-13 |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电芯封装结构 |
CN207852828U (zh) * | 2018-02-10 | 2018-09-11 | 微宏动力系统(湖州)有限公司 | 一种软包电芯 |
WO2019178895A1 (zh) * | 2018-03-22 | 2019-09-26 | 深圳市瑞德丰精密制造有限公司 | 一体成型的电极结构以及电池顶盖 |
WO2020103014A1 (zh) * | 2018-11-21 | 2020-05-28 | 深圳市马力科技有限公司 | 智能电池及其锂电芯 |
CN111403789A (zh) * | 2019-01-02 | 2020-07-10 | 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电极组件及电池 |
CN112350031A (zh) * | 2019-07-22 | 2021-02-09 |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电池 |
CN211150663U (zh) * | 2019-12-10 | 2020-07-31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一种电芯、电池及电子设备 |
CN111430588A (zh) * | 2020-03-03 | 2020-07-17 |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 扣式电池的外壳组件、扣式电池以及电子产品 |
Cited By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904041A (zh) * | 2021-09-13 | 2022-01-07 |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硬壳电芯及用电装置 |
CN113904041B (zh) * | 2021-09-13 | 2024-06-04 |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硬壳电芯及用电装置 |
CN113903969A (zh) * | 2021-09-23 | 2022-01-07 |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电芯及用电装置 |
WO2023141776A1 (zh) * | 2022-01-25 | 2023-08-03 | 东莞新能安科技有限公司 | 电池及包含其的电子装置 |
EP4254535A1 (en) * | 2022-03-31 | 2023-10-04 | Dongguan Poweramp Technology Limited | Electrochemical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
EP4254536A1 (en) * | 2022-03-31 | 2023-10-04 | Dongguan Poweramp Technology Limited | Electrochemical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
CN114447530A (zh) * | 2022-04-08 | 2022-05-06 |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电化学装置与电子设备 |
CN114447530B (zh) * | 2022-04-08 | 2022-07-19 |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电化学装置与电子设备 |
CN114865238B (zh) * | 2022-04-22 | 2023-08-22 |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 一种锂电池 |
CN114865238A (zh) * | 2022-04-22 | 2022-08-05 |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 一种锂电池 |
CN115295973A (zh) * | 2022-07-08 | 2022-11-04 | 东莞新能安科技有限公司 | 电池及电子装置 |
CN115295973B (zh) * | 2022-07-08 | 2024-05-31 | 东莞新能安科技有限公司 | 电池及电子装置 |
CN115425371B (zh) * | 2022-11-04 | 2023-03-14 |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电化学装置及电子装置 |
CN115425371A (zh) * | 2022-11-04 | 2022-12-02 |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电化学装置及电子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270671B (zh) | 2024-04-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3270671A (zh) | 电芯及用电装置 | |
JP5069834B2 (ja) | 改良されたエンクロージャ機構を有する電気化学エネルギー蓄積装置 | |
WO2020238660A1 (zh) | 电池单元及其制造方法、电池模组 | |
US8802268B2 (en) | Electrochemical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 |
US9017852B2 (en) | Secondary battery | |
WO2020056879A1 (zh) | 纽扣电池 | |
JP2010108794A (ja) | ラミネート電池連続体および電池モジュール | |
JP5645116B2 (ja) | 蓄電パッケージ構造体、電気化学デバイスおよび電気化学モジュール | |
JP2000311673A (ja) | 薄型電池及び電子機器 | |
CN114171805A (zh) | 一种锂离子电池结构及其装配方法 | |
CN113675535A (zh) | 电芯及电子装置 | |
CN114583415B (zh) | 电池及电子装置 | |
CN112864534A (zh) | 电芯组件、电芯模组、电池及使用电池的装置 | |
CN114039080B (zh) | 一种电芯、电池及用电装置 | |
CN214625305U (zh) | 电芯组件、电芯模组、电池及使用电池的装置 | |
CN212380471U (zh) | 硬壳纽扣电池 | |
CN115133232A (zh) | 电芯及用电装置 | |
JP4637305B2 (ja) | 電池パック | |
JP3869668B2 (ja) | 電気化学デバイス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CN217933932U (zh) | 电芯结构和电池 | |
WO2006064837A1 (ja) | 電気二重層コンデンサ | |
CN107591555B (zh) | 二次电池 | |
CN115498366B (zh) | 电化学装置及用电设备 | |
WO2022204966A1 (zh) | 电芯以及用电设备 | |
CN113924679B (zh) | 电芯结构及电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