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226810A - 车辆用空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空调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226810A
CN113226810A CN201980083969.0A CN201980083969A CN113226810A CN 113226810 A CN113226810 A CN 113226810A CN 201980083969 A CN201980083969 A CN 201980083969A CN 113226810 A CN113226810 A CN 11322681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passage
wall portion
side wall
gu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8396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226810B (zh
Inventor
松田俊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ns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ens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nso Corp filed Critical Dens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32268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2681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22681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2681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车辆用空调装置具备旋转门(4),该旋转门根据旋转位置而控制向除霜通路或者侧面部通路(30d)的通风量。旋转门具有一组侧壁部(43、44)、第一外周壁部(41)和第二外周壁部(42),该一组侧壁部在旋转轴部(40)的轴向上分离且彼此面对,在该一组侧壁部的内侧暖风与冷风交叉地流动,该第一外周壁部和第二外周壁部将一组侧壁部连结。车辆用空调装置具备第一引导壁部(380)和第二引导壁部(381),该第一引导壁部和第二引导壁部划分形成将暖风向除霜通路(30b)或者侧面部通路(30d)引导的暖风引导通路(38)。第一引导壁部和第二引导壁部在相对于侧壁部向旋转轴部的轴向的外侧分离的壁部(30f)与侧壁部之间相互隔开间隔地设置。

Description

车辆用空调装置
关联申请的相互参照
本申请基于在2018年12月21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号2018-239255号,在此援引引该申请的记载内容。
技术领域
该说明书中的发明涉及车辆用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一种车辆用空调装置,在脚部模式时,将空气混合空间的暖风经由旁通通路而向除霜口引导。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271772号公报
在车辆用空调装置中,为了提高向除霜吹出口、面部吹出口的暖风供给量,要求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用空调装置,能够提高向除霜吹出口或者面部吹出口的暖风引导性。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具备:空调壳体,该空调壳体在内部具有供空调风流动的空气通路;除霜通路,该除霜通路以使空调风朝向车室内的除霜吹出口吹出的方式设置于空调壳体;面部通路,该面部通路以使空调风朝向车室内的面部吹出口吹出的方式设置于空调壳体;旋转门,该旋转门设置于空调壳体的内部,具有旋转轴部、一组侧壁部和外周壁部,该一组侧壁部在旋转轴部的轴向上分离且彼此面对,在该一组侧壁部的内侧暖风与冷风交叉地流动,该外周壁部相对于旋转轴部向径外侧分离,并将一组侧壁部连结而与一组侧壁部和旋转轴部一体地旋转,该旋转门根据旋转位置而控制向除霜通路或者面部通路的通风量;以及一组引导壁部,该一组引导壁部在相对于侧壁部向轴向的外侧分离的空调壳体的壁部与侧壁部之间相互隔开间隔地设置,并划分形成将暖风向除霜通路或者面部通路引导的暖风引导通路。
根据该车辆用空调装置,在旋转门的内侧、即一组侧壁部的内侧,暖风与冷风以交叉的方式流动,暖风与冷风的混合空气流入除霜通路、面部通路。并且,在旋转轴部的轴向上在侧壁部的外侧设置有由一组引导壁部划分形成的暖风引导通路,因此通过使暖风优先地向侧壁部的外侧的区域流通,能够提高向除霜通路或者面部通路的暖风供给量。因此,根据该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车辆用空调装置,能够提高向除霜吹出口或者面部吹出口的暖风引导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在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面部模式时的空气流动的局部剖面图。
图2是表示在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脚部模式时的空气流动的局部剖面图。
图3是表示面部模式中的冷风和暖风的流动与暖风引导壁与吹出切换门的关系的图。
图4是表示吹出切换门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对于不具有暖风引导壁的作为比较例的车辆用空调装置,测定脚部吹出温度和除霜吹出温度的实验结果的图表。
图6是表示对于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测定脚部吹出温度和除霜吹出温度的实验结果的图表。
图7是表示在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脚部模式时的空气流动的局部剖面图。
图8是表示在第三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脚部模式时的空气流动的局部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多个方式进行说明。有时在各方式中对与在先的方式中说明了的事项对应的部分标注同一参照符号而省略重复的说明。在各方式中仅说明结构的一部分的情况下,对于结构的其他部分能够应用在先说明的其他方式。不仅是在各实施方式中明示能够具体地组合的部分彼此的组合,只要组合没有特别地产生障碍,即使不明示也能够将实施方式彼此部分地组合。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多个方式进行说明。有时在各方式中对与在先的方式中说明了的事项对应的部分标注同一参照符号而省略重复的说明。在各方式中仅说明结构的一部分的情况下,对于结构的其他部分能够应用在先说明的其他方式。不仅是在各实施方式中明示能够具体地组合的部分彼此的组合,只要组合没有特别地产生障碍,即使不明示也能够将实施方式彼此部分地组合。
(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6对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1的内部构造的概略图。图1表示向车室内的吹出模式为面部模式的状态。图2表示向车室内的吹出模式为脚部模式的状态。
车辆用空调装置1具备:送风单元2、以及对从送风单元2吹送的送风空气进行温度调节的空调单元3。空调单元3、送风单元2分别由例如聚丙烯这样的树脂成型品的壳体构成,该壳体是将多个分割壳体部件组合而形成的,多个分割壳体部件由具有弹性的夹子、螺钉等结合。壳体也可以由含有滑石、玻璃纤维的PP树脂形成。例如,送风单元2从车室内的仪表板背面的空间中的中央部向副驾驶座侧偏移地配置。空调单元3配置在仪表板背面的空间中的车辆宽度的大致中央部。
送风单元2具备:取入车室内空气和车室外空气的至少一方的内外气切换装置;以及吸入内气、外气的送风装置20。内外气切换装置具备内外气切换门,并根据内外气切换门的位置而切换空气取入口的开闭状态,通过送风装置20的吸引力而从开放的空气取入口取入外气、内气、或者它们双方。送风装置20具有由离心多叶片风扇构成的风扇。风扇配置在涡旋状的涡旋外壳内,通过电动机的驱动力而旋转。通过风扇旋转而从内外气切换装置吸入到送风装置20的空气通过将送风单元2和空调单元3连接的管道内的空气通路21而到达蒸发器31的热交换部。
在空调单元3中,在空调壳体30内内置蒸发器31、加热器芯32、第一空气混合门33、第二空气混合门34、第三空气混合门35、旋转门4、脚部门36、除霜门37等。蒸发器31被设置为,将车辆前后方向作为通风方向,在车高方向和车宽方向上横穿空调壳体30内的空气通路。来自送风单元2的送风空气向蒸发器31的热交换部流入。蒸发器31是从通过空气吸收制冷循环的制冷剂的蒸发潜热而对在空气通路21中流动的空气进行冷却的冷却用热交换器。
在蒸发器31的下游即车辆后方侧,隔开规定的间隔而设置有加热器芯32。加热器芯32是在内部供例如发动机冷却水等温水流动的构造,是将该温水作为热源,对通过了蒸发器31之后的空气进行加热的加热用热交换器。加热器芯32被设置为其热交换部占有蒸发器31的下游的车辆前方侧的规定空间而局部地横穿蒸发器31的下游侧的通路。
在蒸发器31的下游的通路设置有供未通过加热器芯32的空气分别流动的第一冷风通路301、第二冷风通路304;以及供通过加热器芯32的空气分别流动的第一暖风通路302、第二暖风通路303。蒸发器31的下游的通路从上部朝向下部依次分成第一冷风通路301、第一暖风通路302、第二暖风通路303、第二冷风通路304。第一冷风通路301、第一暖风通路302、第二暖风通路303、第二冷风通路304分别在空调壳体30内在整个车宽方向的范围内设置。
第一冷风通路301是在蒸发器31的下游的通路的最上部并且是在加热器芯32的上方向车辆后方延伸的通路。加热器芯32的热交换部与热交换部的上游侧通路和下游侧通路被通路分隔部30a分成上方的第一暖风通路302和下方的第二暖风通路303。第一暖风通路302是通过加热器芯32的两个通路中的、位于上方且向车辆后方延伸的通路。第二暖风通路303是通过加热器芯32的两个通路中的、位于下方且向车辆后方延伸的通路。第二冷风通路304是在蒸发器31的下游的通路的最下部并且是在加热器芯32的下方向车辆后方延伸的通路。
在蒸发器31的下游侧通路与加热器芯32的上游侧通路之间,第一空气混合门33和第二空气混合门34被设置为在加热器芯32上沿着热交换部排列。第一空气混合门33是对在第一冷风通路301中流动的风量与在第一暖风通路302中流动的风量的风量比例进行调整的调温门。第一空气混合门33构成为能够在从将第一冷风通路301全闭且将第一暖风通路302全开的位置到将第一冷风通路301全开且将第一暖风通路302全闭的位置为止的范围内移动,能够位移到任意的位置。第二空气混合门34是对在第二暖风通路303中流动的风量与在第二冷风通路304中流动的风量的风量比例进行调整的调温门。第二空气混合门34构成为能够在从将第二暖风通路303全闭且将第二冷风通路304全开的位置到将第二暖风通路303全开且将第二冷风通路304全闭的位置为止的范围内移动,能够位移到任意的位置。
第一空气混合门33、第二空气混合门34是平行移动地位移的板状、薄膜状等的滑动式门。控制装置根据基于手动操作的指令、自动空调的设定温度而控制第一空气混合门33的位置、第二空气混合门34的位置。
在空调壳体30中的下部并且是在车辆后方部设置有经由管道而与车室内的脚部吹出口连通的脚部通路30e。脚部通路30e位于第二暖风通路303和第二冷风通路304的下游。脚部门36根据以旋转轴部为中心旋转的门主体的旋转位置而对脚部通路30e进行开闭。控制装置控制脚部门36的旋转位置以在处于脚部模式的情况下将脚部通路30e开放。朝向前座乘员的脚边吹出的空调风在脚部通路30e中流通。
在空调壳体30的内部,在第二暖风通路303和第二冷风通路304的下游侧设置有使在这些通路中流动的空气合流的第一混合部305。第一混合部305在空调壳体30内的上方与第一暖风通路302的下游侧连通。第三空气混合门35根据以旋转轴部为中心旋转的门主体的旋转位置而对第一混合部305进行开闭。控制装置控制第三空气混合门35的旋转位置以在处于面部模式、除霜模式的情况下将第一混合部305开放。第一混合部305构成能够使从第一暖风通路302流过来的暖风与从第二暖风通路303流过来的暖风、从第二冷风通路304流过来的冷风合流的调温区域。
在空调壳体30的内部设置有与第一暖风通路302的下游侧、第一冷风通路301的下游侧、第一混合部305的下游侧连通的第二混合部306。第二混合部306相比第一冷风通路301位于车辆后方,相比第一暖风通路302、第一混合部305位于上方。
在空调壳体30的上部设置有经由管道而与车室内的除霜吹出口连通的除霜通路30b。在空调壳体30的上部设置有经由管道与车室内的中央面部吹出口连通的中央面部通路30c和经由管道与车室内的侧面部吹出口连通的侧面部通路30d。除霜通路30b、中央面部通路30c、侧面部通路30d在空调壳体30的上部在整个车宽方向范围内设置。
朝向车室内的窗玻璃吹出的空调风在除霜通路30b中流通。除霜门37根据以旋转轴部为中心旋转的门主体的旋转位置而对除霜通路30b进行开闭。控制装置控制除霜门37的旋转位置以在处于除霜模式的情况下将除霜通路30b开放。例如从仪表板的车宽方向的中央部附近朝向前座乘员的上半身吹出的空调风在中央面部通路30c中流通。从在车室内设置于车宽方向的两侧部的一组吹出口朝向乘员的上半身吹出的空调风在侧面部通路30d中流通。
除霜通路30b相比第二混合部306位于上方且相比中央面部通路30c、侧面部通路30d位于车辆前方。中央面部通路30c相比除霜通路30b、侧面部通路30d位于车辆后方并且位于在高度方向上较低的位置,且相比第二混合部306、第一冷风通路301位于车辆后方。第一冷风通路301、第二混合部306、中央面部通路30c按照该顺序依次从车辆前方侧朝向后方侧排列。
第二混合部306构成使从第一冷风通路301流过来的冷风与从第一暖风通路302流过来的暖风合流的调温区域。第二混合部306构成能够使从第一冷风通路301流过来的冷风与从第一暖风通路302流过来的暖风与从第一混合部305流过来的空调风合流的调温区域。
在空调壳体30内的上部设置有旋转门4,该旋转门4根据旋转位置而将中央面部通路30c和侧面部通路30d开放或者封闭。图1表示旋转门4处于将中央面部通路30c和侧面部通路30d开放的旋转位置的状态。图2表示旋转门4处于将中央面部通路30c和侧面部通路30d封闭的旋转位置的状态。
旋转门4构成吹出模式的切换机构之一。旋转门4构成能够对面部模式和面部模式以外的吹出模式进行切换的机构。如图3、图4所示,旋转门4具备:旋转轴部40;与旋转轴部40一体地设置的一组侧壁部43、44;以及与一组侧壁部43、44一体地设置的第一外周壁部41和第二外周壁部42。侧壁部43与侧壁部44是在车宽方向上隔开规定的间隔而相对的板状部。在侧壁部43与侧壁部44之间设置有板状的中间壁部45。中间壁部45与侧壁部43、44同样,与旋转轴部40一体地设置。
第一外周壁部41、第二外周壁部42形成以旋转轴部40为中心的圆弧状的剖面形状,第一外周壁部41、第二外周壁部42构成将一组侧壁部43、44和中间壁部45的外周端部连结的门面。因此,由一组侧壁部43、44和第一外周壁部41以及第二外周壁部42包围的内侧空间始终与空调壳体30内的空气通路相连,能够使空调空气自由地流通。各外周壁部的外表面呈没有凹凸部的表面。侧壁部43与侧壁部44之间位于第二混合部306。由此,在侧壁部43与中间壁部45之间、侧壁部44与中间壁部45之间构成从第一冷风通路301流过来的冷风与来自第一暖风通路302的暖风、来自第一混合部305的空调风混合的通路。
第一外周壁部41是在周向的一侧、例如车辆后方侧将侧壁部43、中间壁部45和侧壁部44连结的部分,并构成旋转门4中的门主体。第二外周壁部42是在周向的另一侧、例如车辆前方侧将侧壁部43、中间壁部45和侧壁部44连结的部分,并构成旋转门4的门主体。第一外周壁部41与第二外周壁部42在周向上分离,通过一组侧壁部43、44和中间壁部45而连结。如图2所示,在脚部模式中,第一外周壁部41关闭中央面部通路30c,第二外周壁部42关闭侧面部通路30d。在第二外周壁部42设置有贯通口42a。在第二外周壁部42关闭侧面部通路30d的状态下,能够通过贯通口42a将少量的空调风从侧面部吹出口向车室内供给。
如图3所示,旋转轴部40的两端部旋转自如地支承于轴承孔,该轴承孔设置于作为空调壳体30的一部分的壁部30f。第一外周壁部41、第二外周壁部42在旋转轴部40的轴向或者车宽方向上具有比一组侧壁部43、44中的各个侧壁部向外侧突出的长度。在侧壁部43与空调壳体30的壁部30f之间设置有相互隔开规定的间隔而相对的一组引导壁部。在侧壁部44与空调壳体30的壁部30f之间设置有相互隔开规定的间隔而相对的一组引导壁部。一组引导壁部包含位于车辆后方侧的第一引导壁部380和相比第一引导壁部380位于车辆前方侧的第二引导壁部381。
一组引导壁部在与侧壁部43面对的壁部30f与侧壁部43之间划分向除霜通路30b或者面部通路引导暖风的暖风引导通路38。该暖风引导通路38是由侧壁部43、壁部30f、第一引导壁部380和第二引导壁部381形成的通路。一组引导壁部在与侧壁部44面对的壁部30f与侧壁部44之间划分向除霜通路30b或者面部通路引导暖风的暖风引导通路38。第一引导壁部380、第二引导壁部381从壁部30f突出,它们的前端部与侧壁部43、侧壁部44稍微分离。通过该结构,第一引导壁部380、第二引导壁部381不会妨碍以旋转轴部40为中心旋转移动的侧壁部43、侧壁部44的举动,有助于在暖风引导通路38中流通的期间空气的大部分不会泄漏到暖风引导通路38外。
从第一暖风通路302流过来的暖风、从第一混合部305流过来的空调风分成流入一组侧壁部之间的流动、流入侧壁部43与壁部30f之间的流动、以及流入侧壁部44与壁部30f之间的流动。流入侧壁部43与壁部30f之间、侧壁部44与壁部30f之间的流动通过暖风引导通路38,由此被引导到除霜通路30b或者面部通路。
在该实施方式中,对作为由暖风引导通路38引导的面部通路的一例是侧面部通路30d的情况进行说明。该暖风引导通路38是由侧壁部44、壁部30f、第一引导壁部380和第一引导壁部380形成的通路。
如图1所示,第一引导壁部380、第二引导壁部381以越朝向下游端部则位于越靠近除霜通路30b的位置的方式相对于车高方向倾斜。第一引导壁部380、第二引导壁部381的下游端部相比于上游端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位于更靠近除霜通路30b的位置。
在空调壳体30的壁部30f具备在如图1所示那样旋转门4将面部通路开放的状态下与侧壁部43、侧壁部44接近的遮风壁39。遮风壁39是从空调壳体30的壁部30f突出的突出壁。遮风壁39设置于如下的位置:在如图1所示那样将面部通路开放的状态下在车宽方向上相对于侧壁部43、侧壁部44重叠的位置,在如图2所示那样关闭面部通路的状态下在车宽方向上相对于侧壁部43、侧壁部44不重叠的位置。如图1所示,遮风壁39在旋转门4将面部通路开放而与侧壁部43、44接近的状态下,遮挡朝向面部通路的冷风在壁部30f与侧壁部43、44之间流动。由此,流过第一冷风通路301的冷风在一组侧壁部43、44之间流动。此外,由旋转门4开放的面部通路是中央面部通路30c或者侧面部通路30d。
车辆用空调装置1能够实施多个吹出模式。作为多个吹出模式之一,在图1所示的面部模式中,通过脚部门36将脚部通路30e封闭且通过除霜门37将除霜通路30b封闭,通过旋转门4将中央面部通路30c和侧面部通路30d开放。另外,第三空气混合门35将第一混合部305开放。由此,冷风与暖风在旋转门4的内侧交叉混合而得的空调空气在中央面部通路30c中流动。冷风与暖风在旋转门4的内侧交叉混合而得的空调空气与流过暖风引导通路38的暖风在侧面部通路30d中流动。
在图2所示的脚部模式中,通过脚部门36将脚部通路30e开放且通过除霜门37将除霜通路30b开放,通过旋转门4将中央面部通路30c和侧面部通路30d封闭。另外,第三空气混合门35将第一混合部305封闭。由此,从第二暖风通路303流过来的暖风在脚部通路30e中流动。从第一暖风通路302流过来的暖风与冷风在旋转门4的内侧交叉混合而得的空调空气与从暖风引导通路38流下的暖风在除霜通路30b中流动。此外,从暖风引导通路38流下的暖风通过贯通口42a而流入侧面部通路30d。
另外,在除霜模式中,通过脚部门36将脚部通路30e封闭且通过除霜门37将除霜通路30b开放,通过旋转门4将中央面部通路30c和侧面部通路30d封闭。第三空气混合门35将第一混合部305开放。由此,从第一暖风通路302和第二暖风通路303流过来的暖风分成向旋转门4的内侧流入的流动和向暖风引导通路38流入的流动,这双方的流动通过除霜通路30b。
关于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的比较例,在图5中表示测定与空气混合门的开度变化对应的脚部吹出风的温度变化和除霜吹出风的温度变化的结果。比较例是不具备一组引导壁部的车辆用空调装置,采用暖风仅向旋转门的内侧流通的结构。关于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1,在图6中表示测定与空气混合门的开度变化对应的脚部吹出风的温度变化和除霜吹出风的温度变化的结果。如图5和图6所示,确认了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1中的测定结果相对于比较例的装置中的测定结果,脚部吹出风的温度与除霜吹出风的温度的温度差变小。如上所述,该结果是因为由暖风引导通路38引导到除霜通路30b的暖风风量与比较例相比增加。
控制装置是控制与其输出侧连接的各种空调用设备的空调ECU。控制各空调用设备的动作的硬件和软件构成控制各空调用结构设备的动作的控制装置。控制装置具备根据程序而进行动作的微型计算机这样的设备来作为主要的硬件要素。控制装置例如至少具备将各空调用设备和各种传感器连接的接口部、运算处理部和存储部。
存储部是非暂时地储存能够由计算机读取的程序的非瞬态的实体存储介质。存储介质能够由半导体存储器或者磁盘等提供。运算处理部为运算处理装置,使用通过接口部而从各种传感器取得的环境信息和存储于存储部的控制特性映射、数据而进行按照运算程序的判定处理、运算处理。运算处理部是控制装置中的运算执行部且为判定处理执行部。接口部基于运算处理部的判定结果、运算结果而对各空调用设备进行操作。因此,接口部为控制装置中的输入部和控制输出部。空调用设备为压缩机、送风装置20的风扇电动机、室外风扇、内外气切换门、各种门等。
控制装置根据基于手动操作的指令、自动空调的设定温度而控制空气取入模式、吹出模式。作为空气取入模式,控制装置设定外气模式、内气模式、内外气导入模式中的任意模式。控制装置控制规定的门的旋转位置而设定脚部模式、面部模式、除霜模式等作为吹出模式。控制装置根据基于手动操作的指令、自动空调的设定温度而控制基于送风装置20的送风量和基于空气混合门的位置的空调风的温度调整。
对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1带来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车辆用空调装置1具备:空调壳体30;除霜通路30b,该除霜通路30b设置于空调壳体30;面部通路,该面部通路设置于空调壳体30;以及旋转门4,该旋转门4根据旋转位置而控制向除霜通路30b或者面部通路的通风量。旋转门4具有:旋转轴部40;一组侧壁部43、44,该一组侧壁部43、44在旋转轴部40的轴向上分离而彼此面对,在该一组侧壁部43、44的内侧暖风与冷风交叉地流动;以及外周壁部,该外周壁部相对于旋转轴部40向径外侧分离并将一组侧壁部连结而与一组侧壁部和旋转轴部40一体地旋转。在一组侧壁部的内侧,暖风与冷风以交叉的方式流动。车辆用空调装置1具备一组引导壁部,该一组引导壁部划分形成将暖风向除霜通路30b或者面部通路引导的暖风引导通路38。一组引导壁部在相对于侧壁部向旋转轴部40的轴向的外侧分离的空调壳体30的壁部30f与侧壁部之间相互隔开间隔地设置。
根据该车辆用空调装置1,在旋转门4的内侧、即一组侧壁部的内侧,暖风与冷风以交叉的方式流动,暖风与冷风的混合空气流入除霜通路30b、面部通路。并且,在旋转轴部40的轴向上,在侧壁部43、44的外侧设置有由一组引导壁部划分形成的暖风引导通路38。通过该结构,能够使暖风优先地流通到侧壁部43、44的外侧的区域,能够提高向除霜通路30b或者面部通路的暖风供给量。根据该车辆用空调装置1,能够提高向车室内的除霜吹出口或者面部吹出口的暖风引导性。
一组引导壁部以上游端部和下游端部中的下游端部位于靠近除霜通路30b的位置的方式相对于车高方向倾斜地设置。根据该结构,在暖风引导通路38中流动的暖风以接近除霜通路30b的方式流下,以具有朝向除霜通路30b的速度矢量地从暖风引导通路38流出。由此,除了在一组侧壁部之间流动的暖风流动之外,还能够进一步强化在侧壁部的外侧流动的暖风流动,因此对于朝向除霜吹出口的暖风,能够促进风量增加,能够实现温度上升。
车辆用空调装置1具备遮风壁39,该遮风壁39在旋转门4将面部通路开放的状态下,以与侧壁部43、44接近的方式从空调壳体30的壁部30f突出。遮风壁39在与侧壁部43、44接近的状态下,遮挡朝向面部通路的冷风在壁部30f与侧壁部43、44之间流动。
根据该结构,在面部通路的开放时,通过遮风壁39而阻碍从第一冷风通路301朝向面部通路的冷风向侧壁部43、44与壁部30f之间流入。由此,冷风在一组侧壁部之间通过的流动成为支配性的流动,该流动与通过一组侧壁部之间的暖风碰撞,因此暖风更多地流入暖风引导通路38。因此,能够提供一种车辆用空调装置1,能够提高通过暖风引导通路38的暖风风量,因此提高向车室内的除霜吹出口的暖风引导性。
一组引导壁部为从空调壳体30的壁部30f朝向侧壁部43、44突出的突出壁。根据该结构,不论旋转门4的旋转位置如何,都能够构成不位移的暖风引导通路38。由此,不论旋转门4中的各部的位置如何,都能够可靠地形成使暖风引导通路38适当地朝向除霜通路30b或者面部通路并且能够引导所希望的暖风风量的一组引导壁部。
一组引导壁部设置在相对于一组侧壁部43、44中的各个侧壁部向旋转轴部40的轴向的外侧分离的空调壳体30的壁部30f与侧壁部43、44之间。根据该结构,能够提供一种车辆用空调装置1,在相对于一组侧壁部的双方的外侧区域具备由一组引导壁部划分形成的暖风引导通路38。由此,能够提供一种车辆用空调装置1,进一步提高向除霜通路30b或者面部通路的暖风供给量,实现送风空气的温度上升。
(第二实施方式)
参照图7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没有特别说明的结构、作用、效果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以下,仅说明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点。
如图7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一组引导壁部具备第二引导壁部1381。第二引导壁部1381的下游侧部位相比于上游侧部位设置成相对于车高方向更靠近除霜通路30b而较大地倾斜。
根据第二实施方式,一组引导壁部中的位于除霜通路30b侧的第二引导壁部1381在下游侧部位具有以相对于上游侧部位而位于靠近除霜通路30b的位置的方式较大地倾斜的末端扩展部1381a。末端扩展部1381a为其上游侧部位相比下游侧部位而位于更靠近除霜通路30b的位置的突出壁。
根据该结构,在相比于第一引导壁部380位于除霜通路30b侧的第二引导壁部1381的下游侧部位设置有末端扩展部1381a。由此,能够将在侧壁部43、44的外侧流动的暖风顺利地供给到除霜通路30b,因此能够促进向除霜吹出口的暖风风量增加,能够实现温度上升。
(第三实施方式)
参照图8对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图8中对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起到相同的作用、效果。在第三实施方式中没有特别说明的结构、作用、效果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以下,仅对与上述的实施方式不同的点进行说明。
第三实施方式的旋转门104具备一组引导壁部朝向空调壳体30的壁部30f突出的侧壁部43、44。旋转门104所具备的一组引导壁部包含位于车辆后方侧的第一引导壁部460和相比于第一引导壁部460位于车辆前方侧的第二引导壁部461。如图8所示,在旋转门104处于关闭面部通路的脚部模式、除霜模式时,一组引导壁部以处于向除霜通路30b引导暖风的位置的方式设置于侧壁部43、44。
根据第三实施方式,一组引导壁部为从侧壁部43、44朝向空调壳体30的壁部30f突出的突出壁。根据该结构,根据旋转门104的旋转位置,能够构成位移的暖风引导通路46。由此,能够提供一种一组引导壁部,根据旋转门104的旋转位置,而使由暖风引导通路46引导的暖风的方向、暖风的引导风量可变。
在旋转门104处于关闭面部通路的旋转位置的状态下,一组引导壁部的下游端部设置于将暖风向除霜通路30b引导的位置。根据该结构,由暖风引导通路46引导的暖风以接近除霜通路30b的方式流下,以具有朝向除霜通路30b的速度矢量地从暖风引导通路46流出。由此,抑制在面部通路封闭时朝向面部通路的无用的暖风流动,能够高效地实施朝向除霜吹出口的暖风的风量增加,能够实现除霜吹出风的温度上升。
(其他的实施方式)
本说明书的发明不限于例示的实施方式。发明包含例示的实施方式和基于这些实施方式的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变形方式。例如,发明不限于在实施方式中所示的部件、要素的组合,能够各种变形地实施。发明能够通过多种组合来实施。发明能够具有可追加到实施方式的追加部分。发明包含省略了实施方式的部件、要素的内容。发明包含一个实施方式与其他的实施方式之间的部件、要素的置换或者组合。所公开的技术范围不限于实施方式的记载。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由一组引导壁部等形成的暖风引导通路38、46为向除霜通路30b或者侧面部通路30d引导暖风的通路。另外,暖风引导通路38、46也可以是取代向侧面部通路30d引导暖风而向其他的面部通路、例如中央面部通路30c引导暖风的通路。
本发明是依据实施例而记述的,但理解为本发明不限于该实施例、构造。本发明还包含各种变形例、等同范围内的变形。此外,虽然在本发明中表示各种组合、方式,但包含它们中仅一个要素、一个要素以上、或一个要素以下的其他组合、方式也进入本发明的范畴、思想范围。

Claims (8)

1.一种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空调壳体(30),该空调壳体在内部具有供空调风流动的空气通路;
除霜通路(30b),该除霜通路以使所述空调风朝向车室内的除霜吹出口吹出的方式设置于所述空调壳体;
面部通路(30d),该面部通路以使所述空调风朝向所述车室内的面部吹出口吹出的方式设置于所述空调壳体;
旋转门(4、104),该旋转门设置于所述空调壳体的内部,具有旋转轴部(40)、一组侧壁部(43、44)和外周壁部(41、42),该一组侧壁部在所述旋转轴部的轴向上分离且彼此面对,在该一组侧壁部的内侧暖风与冷风交叉地流动,该外周壁部相对于所述旋转轴部向径外侧分离,并将一组所述侧壁部连结而与一组所述侧壁部和所述旋转轴部一体地旋转,该旋转门根据旋转位置而控制向所述除霜通路或者所述面部通路的通风量;以及
一组引导壁部(380、381、460、461、1381),该一组引导壁部在相对于所述侧壁部向所述轴向的外侧分离的所述空调壳体的壁部(30f)与所述侧壁部之间相互隔开间隔地设置,并划分形成将暖风向所述除霜通路或者所述面部通路引导的暖风引导通路(38、4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壁部以上游端部和下游端部中的所述下游端部位于靠近所述除霜通路的位置的方式相对于车高方向倾斜地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一组所述引导壁部中的位于所述除霜通路侧的所述引导壁部(1381)在下游侧部位具有末端扩展部(1381a),该末端扩展部以相对于上游侧部位而位于靠近所述除霜通路的位置的方式较大地倾斜。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遮风壁(39),该遮风壁在所述旋转门将所述面部通路开放的状态下,以与所述侧壁部接近的方式从所述空调壳体的所述壁部突出,
所述遮风壁在与所述侧壁部接近的状态下,遮挡朝向所述面部通路的冷风在所述空调壳体的所述壁部与所述侧壁部之间流动。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一组所述引导壁部为从所述空调壳体的所述壁部朝向所述侧壁部突出的突出壁。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一组所述引导壁部为从所述侧壁部朝向所述空调壳体的所述壁部突出的突出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旋转门处于将所述面部通路关闭的旋转位置的状态下,一组所述引导壁部的下游端部设置于将暖风向所述除霜通路引导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一组所述引导壁部设置在相对于一组所述侧壁部中的各个侧壁部向所述轴向的外侧分离的所述空调壳体的所述壁部与所述侧壁部之间。
CN201980083969.0A 2018-12-21 2019-12-04 车辆用空调装置 Active CN11322681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39255 2018-12-21
JP2018239255A JP7110970B2 (ja) 2018-12-21 2018-12-21 車両用空調装置
PCT/JP2019/047364 WO2020129638A1 (ja) 2018-12-21 2019-12-04 車両用空調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26810A true CN113226810A (zh) 2021-08-06
CN113226810B CN113226810B (zh) 2024-02-20

Family

ID=711028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83969.0A Active CN113226810B (zh) 2018-12-21 2019-12-04 车辆用空调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110970B2 (zh)
CN (1) CN113226810B (zh)
WO (1) WO2020129638A1 (zh)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115453A (ja) * 1997-10-15 1999-04-27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05271772A (ja) * 2004-03-25 2005-10-06 Japan Climate Systems Corp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JP2008087576A (ja) * 2006-09-29 2008-04-17 Denso Corp 車両用空調装置
WO2014058009A1 (ja) * 2012-10-11 2014-04-17 株式会社ヴァレオジャパン 車両用空調装置
WO2015012286A1 (ja) * 2013-07-23 2015-01-29 株式会社ヴァレオジャパン 車両用空調ユニット
CN104619531A (zh) * 2012-12-07 2015-05-13 日本空调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用空调装置
CN104812600A (zh) * 2012-12-14 2015-07-29 法雷奥日本株式会社 车辆用空调装置的门保持构造及具备该门保持构造的车辆用空调装置
CN104816605A (zh) * 2014-02-04 2015-08-05 康奈可关精株式会社 车辆用空气调和装置
WO2015115061A1 (ja) * 2014-01-29 2015-08-0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空調装置
CN205026799U (zh) * 2015-03-19 2016-02-10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
CN106061770A (zh) * 2014-02-26 2016-10-26 株式会社电装 车辆用空调装置
CN107000536A (zh) * 2014-11-27 2017-08-01 株式会社电装 空调装置
CN107053995A (zh) * 2015-11-18 2017-08-18 法雷奥日本株式会社 车辆用空调单元

Patent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115453A (ja) * 1997-10-15 1999-04-27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05271772A (ja) * 2004-03-25 2005-10-06 Japan Climate Systems Corp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JP2008087576A (ja) * 2006-09-29 2008-04-17 Denso Corp 車両用空調装置
WO2014058009A1 (ja) * 2012-10-11 2014-04-17 株式会社ヴァレオジャパン 車両用空調装置
CN104619531A (zh) * 2012-12-07 2015-05-13 日本空调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用空调装置
CN104812600A (zh) * 2012-12-14 2015-07-29 法雷奥日本株式会社 车辆用空调装置的门保持构造及具备该门保持构造的车辆用空调装置
WO2015012286A1 (ja) * 2013-07-23 2015-01-29 株式会社ヴァレオジャパン 車両用空調ユニット
WO2015115061A1 (ja) * 2014-01-29 2015-08-0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空調装置
CN104816605A (zh) * 2014-02-04 2015-08-05 康奈可关精株式会社 车辆用空气调和装置
CN106061770A (zh) * 2014-02-26 2016-10-26 株式会社电装 车辆用空调装置
CN107000536A (zh) * 2014-11-27 2017-08-01 株式会社电装 空调装置
CN205026799U (zh) * 2015-03-19 2016-02-10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
CN107053995A (zh) * 2015-11-18 2017-08-18 法雷奥日本株式会社 车辆用空调单元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110970B2 (ja) 2022-08-02
WO2020129638A1 (ja) 2020-06-25
CN113226810B (zh) 2024-02-20
JP2020100250A (ja) 2020-07-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5059885A1 (ja) 車両用空調ユニット
CN109803843B (zh) 车辆用空调单元
US20150202941A1 (en) Vehicle air conditioner
JPWO2018096871A1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5796644B2 (ja) 空調装置
JP5131141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WO2014156061A1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CN109906160B (zh) 车辆用空调单元
CN113226810B (zh) 车辆用空调装置
CN110562004A (zh) 车辆用空调装置
CN108778794B (zh) 车辆用空调装置
JP2007055382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CN113453924B (zh) 车辆用空调装置
JP4985604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4687435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6844356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KR101705708B1 (ko) 차량용 공조장치
JP2008143237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WO2021079924A9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WO2023182220A1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10149566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7024545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07276547A (ja) 空気流通路切替え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09119912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5459237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