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218671A - 一种用于标定试验台的标定车及试验台的标定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标定试验台的标定车及试验台的标定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218671A
CN113218671A CN202110448534.0A CN202110448534A CN113218671A CN 113218671 A CN113218671 A CN 113218671A CN 202110448534 A CN202110448534 A CN 202110448534A CN 113218671 A CN113218671 A CN 11321867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libration
vehicle body
test bed
steering
tes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44853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218671B (zh
Inventor
王凯
刘晨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vergrande Hengchi New Energ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Shangh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Evergrande Hengchi New Energ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vergrande Hengchi New Energ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Shanghai Co Ltd filed Critical Evergrande Hengchi New Energ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448534.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218671B/zh
Publication of CN1132186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1867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21867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1867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MTESTING STATIC OR DYNAMIC BALANCE OF MACHINES OR STRUCTURES; TESTING OF STRUCTURES OR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M17/00Testing of vehicles
    • G01M17/007Wheeled or endless-tracked vehicl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DMEASURING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WO OR MORE VARIABLES NOT COVERED IN A SINGLE OTHER SUBCLASS; TARIFF METERING APPARATUS; MEASURING OR TEST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D21/00Measuring or test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D21/02Measuring two or more variables by mean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ther subclas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orce Measurement Appropriate To Specific Purpos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用于标定试验台的标定车及试验台的标定方法,包括车身、前车轮、后车轮和方向盘;所述前车轮通过前悬架与车身连接,所述后车轮通过后悬架与所述车身连接;所述车身、所述前悬架、所述后悬架、所述前车轮、所述后车轮和所述方向盘上分别设置有监测元件。本申请公开的用于标定试验台的标定车及试验台的标定方法,通过在标定车上安装监测元件,并在试验台上运行标定车,然后将试验台传感器的传感数据与标定车上的监测元件的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可以有效掌握试验台各个试验台传感器的精度状态,一次完成所有的试验台传感器的监测,从而找出精度不准的试验台传感器进行重新校对或更换,方便操作,缩短了试验台的标定时间。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标定试验台的标定车及试验台的标定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试验台的标定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标定试验台的标定车及试验台的标定方法。
背景技术
KC试验台是底盘开发重要的工具,试验台上安装有多个试验台传感器,用于测试车辆的底盘系统,可以开展垂跳工况、侧倾工况、转向工况、侧向力工况、纵向力工况、回正力矩工况等试验。这些工况监测都属于现有技术中的内容,在此不再详述。
由于KC试验台的使用频率较高,因此每一到两年需要重新标定一次试验台传感器的精度,以确保试验的准确性。
传统的标定方法是将试验台传感器拆卸下来或者串联/并联标准传感器,对每个试验台传感器进行重新校准,工作量大,标定时间长。
有鉴于此,提供一种能够方便试验台标定从而可以缩短标定时间的标定车及试验台的标定方法成为必要。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一种能够方便试验台标定从而可以缩短标定时间的用于标定试验台的标定车及试验台的标定方法。
本申请技术方案提供一种用于标定试验台的标定车,包括框架式的车身、布置在所述车身的前部的左右两侧的一对前车轮、布置在所述车身的后部的左右两侧的一对后车轮和安装在所述车身的前部的方向盘;
所述车身前后对称布置,所述车身的前部设置有转向机,所述车身的后部设置有连接横杆,所述方向盘通过转向管柱与所述转向机连接;
所述前车轮通过前悬架与车身连接,所述后车轮通过后悬架与所述车身连接;
所述前悬架上设置有转向横拉杆,所述转向横拉杆与所述转向机连接;
所述后悬架上设置有前束拉杆,所述前束拉杆与所述连接横杆连接;
所述车身左右两侧的所述前悬架和所述后悬架前后对称布置;
所述车身、所述前悬架、所述后悬架、所述前车轮、所述后车轮、所述方向盘和所述转向管柱上分别设置有用于监测所述标定车在试验台上运行状况的监测元件。
在其中一项可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监测元件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车身、所述前悬架、所述后悬架、所述前车轮、所述后车轮、所述方向盘和所述转向管柱上。
在其中一项可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前悬架包括前转向节、连接在所述前转向节上的前上叉臂、前下叉臂和连接在所述前下叉臂上的前减震装置;
所述前车轮与所述前转向节连接,所述转向横拉杆与所述前转向节连接;
所述前上叉臂、所述前下叉臂和所述前减震装置分别与车身连接;
所述前减震装置、前上叉臂、所述前下叉臂和所述转向横拉杆上都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监测元件。
在其中一项可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后悬架包括后转向节、连接在所述后转向节上的后上叉臂、后下叉臂和连接在所述后下叉臂上的后减震装置;
所述后车轮与所述后转向节连接,所述前束拉杆与所述后转向节连接;
所述后上叉臂、所述后下叉臂和所述后减震装置分别与车身连接;
所述后减震装置、后上叉臂、所述后下叉臂和所述前束拉杆上都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监测元件。
在其中一项可选技术方案中,所述车身的四个角上都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监测元件。
在其中一项可选技术方案中,所述转向横拉杆与所述转向机通过第一球销连接,所述前束拉杆与所述连接横杆通过第二球销连接。
在其中一项可选技术方案中,所述车身采用多根钢管焊接而成。
在其中一项可选技术方案中,所述钢管上涂覆有防锈涂层。
在其中一项可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监测元件为传感器或应变片。
本申请技术方案还提供一种试验台的标定方法,其采用前述中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标定车,所述试验台上具有用于车况试验的多个试验台传感器;
所述标定方法包括:
将所述标定车的车头朝前固定在试验台上,开展第一工况试验;
采集并记录所述标定车上的所述监测元件的第一监测数据,采集并记录所述试验台传感器的第一传感数据;
将所述标定车的车头朝后固定在所述试验台上,开展第二工况试验;
采集并记录所述标定车上的所述监测元件的第二监测数据,采集并记录所述试验台传感器的第二传感数据;
将所述第一监测数据与所述第一传感数据进行比较,以及将所述第二监测数据与所述第二传感数据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判断所述试验台传感器的精度是否满足要求。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提供的用于标定试验台的标定车及试验台的标定方法,通过在标定车上安装监测元件,并在试验台上运行标定车,然后将试验台传感器的传感数据与标定车上的监测元件的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可以有效掌握试验台各个试验台传感器的精度状态,一次完成所有的试验台传感器的监测,从而找出精度不准的试验台传感器进行重新校对或更换,方便操作,缩短了试验台的标定时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标定车在第一视角下的立体图;
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标定车在第二视角下的立体图;
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标定车的主视图;
图4为车身的立体图;
图5为前悬架的立体图;
图6为后悬架的立体图;
图7为前悬架、转向机和方向盘的连接示意图;
图8为后悬架和连接横杆的连接示意图;
图9为标定车处于试验台上的主视图;
图10为前悬架上安装有多个监测元件的示意图;
图11为后悬架上安装有多个监测元件的示意图;
图12为方向盘及转向管柱上安装有监测元件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试验台的标定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来进一步说明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如图9所示,试验台8包括车身平台81、处于车身平台81的前端的前端车轮平台82、处于车身平台81的后端的后端车轮平台83、用于扭转方向盘的机器人84及用于将车身固定在车身平台81上的夹具85。
车身平台81用于支撑待测汽车的车身,车身通过夹具85固定在车身平台81上。
前端车轮平台82和后端车轮平台83分别为转台,可以绕轴转动。前端车轮平台82和后端车轮平台83用于支撑待测汽车的前后车轮,并可以带动前后车轮转动,模拟汽车前进和后退工况。
机器人84用于握持待测汽车的方向盘,以转动方向盘模拟汽车转向。
试验台8的多处及机器人84上分别安装有试验台传感器,用于判断待测汽车的车身各处的受力工况及转向工况等。
本申请提供的标定车主要用于对试验台(KC试验台)上的试验台传感器进行标定,以判断试验台传感器的精度是否满足要求。
如图1-1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标定试验台的标定车,包括框架式的车身1、布置在车身1的前部的左右两侧的一对前车轮2、布置在车身1的后部的左右两侧的一对后车轮3和安装在车身1的前部的方向盘4。
车身1前后对称布置,车身1的前部设置有转向机11,车身1的后部设置有连接横杆12,方向盘4通过转向管柱41与转向机11连接。
前车轮2通过前悬架5与车身1连接,后车轮3通过后悬架6与车身1连接。
前悬架5上设置有转向横拉杆55,转向横拉杆55与转向机11连接。
后悬架6上设置有前束拉杆65,前束拉杆65与连接横杆12连接。
车身1左右两侧的前悬架5和后悬架6前后对称布置。
车身1、前悬架5、后悬架6、前车轮2、后车轮3、方向盘4和转向管柱41上分别设置有用于监测标定车在试验台上运行状况的监测元件7。
本申请提供的标定车包括车身1、一对前车轮2、一对后车轮3、方向盘4、一对前悬架5、一对后悬架6和多个监测元件7。
车身1为框架式,结构重量轻。车身1采用前后对称的方式布置,在后续前后方向两次标定时,可以提高标定的精度。一对前悬架5安装在车身1的前部,一对后悬架6安装在车身1的后部,前车轮2安装在前悬架5上,后车轮3安装在后悬架6上。
车身1的前部具有转向机11,方向盘4通过转向管柱41与转向机11连接。前悬架5上具有转向横拉杆55,转向横拉杆55与转向机11连接。
车身1的后部设置有连接横杆12,后悬架6上具有前束拉杆65,前束拉杆65与连接横杆12连接。
前悬架5和后悬架6结构一致,前后对称。也即是,车身1左右两侧的前悬架5和后悬架6前后对称布置。
车身1、前悬架5、后悬架6、前车轮2、后车轮3、方向盘4和转向管柱41上分别设置有监测元件7,监测元件7用于监测标定车在试验台上运行状况。
例如,在车身1的前后端、中间等位置分别安装有监测元件7,例如,应变片、压力传感器等,用于监测车身1的受力工况等,以对试验台8上用于监测车身受力工况的试验台传感器进行标定。
前悬架5、后悬架6上分别安装有监测元件7,例如,应变片、压力传感器等,用于监测车身的侧倾工况、垂向受力工况等,以对前端车轮平台82和后端车轮平台83上用于监测车身侧倾工况、垂向受力工况的试验台传感器进行标定。
方向盘4和转向管柱41分别安装有监测元件7,例如转角传感器、力矩传感器等,用于监测方向盘4的转向工况,以对机器人84上用于监测方向盘转向工况的试验台传感器进行标定。
标定车的前车轮2为转向轮。
当需要对试验台8上的试验台传感器进行标定时,采用如下步骤:
将标定车上的监测元件7与控制设备连接。
第一步:将标定车的车头朝前固定在试验台上。开展第一工况试验,包括垂跳工况试验、侧倾工况试验、转向工况试验、侧向力工况试验、纵向力工况试验及回正力矩工况试验。在开展转向工况时,通过机器人扭转标定车的方向盘4,以带动前车轮2转向。在该过程中,控制设备采集并记录标定车上的监测元件7的第一监测数据,同时试验台上的控制端采集并记录各处的试验台传感器的第一传感数据。
第二步:将标定车的车头朝后固定在试验台上。开展第二工况试验,包括垂跳工况试验、侧倾工况试验、转向工况试验、侧向力工况试验、纵向力工况试验及回正力矩工况试验。在开展转向工况时,通过机器人扭转标定车的方向盘4,以带动前车轮2转向。在该过程中,控制设备采集并记录标定车上的监测元件7的第二监测数据,同时试验台8上的控制端采集并记录各处的试验台传感器的第二传感数据。
上述第一工况试验与第二工况试验基本相同,区别在于:车头超前时展开第一工况试验,车头朝后时展开第二工况试验。第一工况试验和二工况试验中,在进行转向工况试验时都是驱动转向轮转向,也即是驱动标定车的前车轮2转向。
第三步:将第一监测数据与第一传感数据进行比较,以及将第二监测数据与第二传感数据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判断试验台传感器的精度是否满足要求。
具体为,将两次采集的各处监测元件的监测数据与试验台8上对应的试验台传感器的传感数据进行比较判断:
例如,将标定车的车头的监测元件7的监测数据与试验台8上用于监测车头的试验台传感器的传感数据进行比较判断;将标定车的车尾的监测元件7的监测数据与试验台8上用于监测车尾的试验台传感器的传感数据进行比较判断;将标定车的前后悬架上的监测元件7的监测数据与前端车轮平台82、后端车轮平台83上用于监测车身侧倾工况、垂向受力工况的试验台传感器的传感数据进行比较判断;将标定车的方向盘4、转向管柱41上的监测元件7的监测数据与机器人84上用于监测方向盘转向工况的试验台传感器的传感数据进行比较判断等等。当然在数据分析的过程中可能通过一定的换算得出相应的力值,该换算方式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力值计算方式,不是本案涉及的发明点,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是:当标定车的车头朝前时,试验台8的前端的试验台传感器用于监测车头的工况,试验台8的后端的试验台传感器用于监测车尾的工况。当标定车的车头朝后时,试验台8的后端的试验台传感器用于监测车头的工况,试验台8的前端的试验台传感器用于监测车头的工况。
在判断比较过程中:
如第一传感数据与对应的第一监测数据的差值在预设范围内,且第二传感数据与对应的第二监测数据的差值也在预设范围内,则表示试验台上对应的试验台传感器的精度满足要求,可继续使用。
如第一传感数据与对应的第一监测数据的差值在预设范围外,和/或第二传感数据与对应的第二监测数据的差值在预设范围外,则表示试验台上对应的试验台传感器的精度不能满足要求,需要重新校对该试验台传感器或更换该试验台传感器。
综上所述,本申请提供的用于标定试验台的标定车,通过在标定车上安装监测元件7,并在试验台8上运行标定车,然后将试验台传感器的传感数据与标定车上的监测元件7的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可以有效掌握试验台各个试验台传感器的精度状态,一次完成所有的试验台传感器的监测,从而找出精度不准的试验台传感器进行重新校对或更换,方便操作,缩短了试验台的标定时间。
本申请提供的用于标定试验台的标定车,通过前后方向交换开展两次试验,实现左前和右后、右前和左后对同一个测量位置的比较判断,提高了测量精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监测元件7可拆卸地安装在车身1、前悬架5、后悬架6、前车轮2、后车轮3、方向盘4和转向管柱41上。监测元件7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安装位置,避免干涉,方便安装,并提高了测量精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图5和图7所示,前悬架5包括前转向节51、连接在前转向节51上的前上叉臂52、前下叉臂53和连接在前下叉臂53上的前减震装置54。
前车轮2与前转向节51连接,转向横拉杆55与前转向节51连接。
前上叉臂52、前下叉臂53和前减震装置54分别与车身1连接。
前减震装置54、前上叉臂52、前下叉臂53和转向横拉杆55上都设置有至少一个监测元件7。
前悬架5为双叉臂悬架,其包括前转向节51、前上叉臂52、前下叉臂53、前减震装置54和转向横拉杆55。
前车轮2的轮轴与前转向节51连接,转向横拉杆55固定连接在前转向节51的内侧。前上叉臂52和前下叉臂53分别与车身1连接,前减震装置54的下端安装在前上叉臂52上,前减震装置54的上端与车身1连接。前减震装置54包括减震弹簧。
前减震装置54、前上叉臂52、前下叉臂53、转向横拉杆55上都设置有至少一个监测元件7,用于监测车身的垂向受力工况、及侧向力工况等。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图6和图8所示,后悬架6包括后转向节61、连接在后转向节61上的后上叉臂62、后下叉臂63和连接在后下叉臂63上的后减震装置64。
后车轮3与后转向节61连接,前束拉杆65与后转向节61连接。
后上叉臂62、后下叉臂63和后减震装置64分别与车身1连接。
后减震装置64、后上叉臂62、后下叉臂63和前束拉杆65上都设置有至少一个监测元件7。
后悬架6为双叉臂悬架,其包括后转向节61、后上叉臂62、后下叉臂63、后减震装置64和前束拉杆65。
后车轮3的轮轴与后转向节61连接,前束拉杆65固定连接在后转向节61的内侧。后上叉臂62和后下叉臂63分别与车身1连接,后减震装置64的下端安装在后上叉臂62上,后减震装置64的上端与车身1连接。后减震装置64包括减震弹簧。
后减震装置64、后上叉臂62、后下叉臂63、前束拉杆65上都设置有至少一个监测元件7,用于监测车身的垂向受力工况、及侧向力工况等。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车身1的四个角上都设置有至少一个监测元件7,用监测车身1的四个角部的受力工况。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8所示,转向横拉杆55与转向机11通过第一球销56连接,前束拉杆65与连接横杆12通过第二球销66连接,润滑良好,可以避免橡胶衬套老化导致标定不准确的缺陷。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车身1采用多根钢管焊接而成,结构强度高,并减轻了结构重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钢管上涂覆有防锈涂层,起到防护作用,以避免钢管生锈导致刚度改变。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监测元件7为传感器或应变片,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所需的传感器或应变片,成本低,安装灵活性高。
标定车采用对称性设计,左前、右前、左后及右后完全一样,且前后悬架安装传感器一致,可以实现四个角落采集数据的对比。通过前后方向交换开展两次试验,实现左前和右后、右前和左后对同一个测量位置的对比。
垂跳工况:两个前减震装置54和两个后减震装置64的减震弹簧上均贴有应变片,通过应变片采集数据对比试验台8的4个车轮平台的垂向力和位移的数据。
侧倾工况及侧向力工况:同侧的前悬架5和后悬架6之间可拆卸地安装有拉线传感器,用于测量轴距的变化,实现与试验台8的X向位移的对比。
纵向力工况:同侧向力工况。
回正力矩工况及转向工况:通过安装在转向管柱41上的转角和力矩传感器实现和试验台8的机器人84的转角和力矩的对比。力矩传感器由粘贴在转向管柱41表面的4个应变片组成,绕圆周方向均布一周,相邻两个应变呈90°,从而组成的电桥电路应变片。一对前悬架5和一对后悬架6之间可拆卸地安装有拉线传感器,可以测量轮距的变化,实现与试验台8的Y向位移的对比。
前悬架的前上叉臂52、前下叉臂53及转向横拉杆55上均贴有应变片,通过前上叉臂52、前下叉臂53及转向横拉杆55的受力按照几何空间机构换算为侧向力,从而实现与试验台8上用于监测Y向力的试验台传感器对比和标定。
为了更好的实现对比,标定车的结构尽量简化,例如,不采用带中间轴的转向管柱41,直接采用整体式的转向管柱41;转向梯形采用平行转向机构,可以更精确的计算力矩以及实现左右轮转角的对比。主销内倾角、主销后倾角可以设置为0°,主销轴线垂直通过轮胎接地印记中心,以实现试验台8测量车轮和车轮平台的转角及力矩传感器更精确的对比。
在试验台8初次标定后,立即采用本申请提供的标定车开展一次标定,对比并记录各个监测元件7与试验台传感器的差异,有利于后期开展期间标定数据的追溯和对比。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试验台的标定方法,其采用前述中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标定车,试验台上具有用于车况试验的多个试验台传感器。
如图13所示,标定方法包括:
S001:将标定车的车头朝前固定在试验台上,开展第一工况试验。
S002:采集并记录标定车上的监测元件7的第一监测数据,采集并记录试验台传感器的第一传感数据。
S003:将标定车的车头朝后固定在试验台上,开展第二工况试验。
S004:采集并记录标定车上的监测元件7的第二监测数据,采集并记录试验台传感器的第二传感数据。
S005:将第一监测数据与第一传感数据进行比较,以及将第二监测数据与第二传感数据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判断试验台传感器的精度是否满足要求。
比较判断步骤如下:
如第一传感数据与对应的第一监测数据的差值在预设范围内,且第二传感数据与对应的第二监测数据的差值也在预设范围内,则试验台上对应的试验台传感器的精度满足要求,可继续使用。
如第一传感数据与对应的第一监测数据的差值在预设范围外,和/或第二传感数据与对应的第二监测数据的差值在预设范围外,则试验台上对应的试验台传感器的精度不能满足要求,需要重新校对该试验台传感器或更换该试验台传感器。
标定车的前车轮2为转向轮。
当需要对试验台8上的试验台传感器进行标定时,采用如下步骤:
将标定车上的监测元件7与控制设备连接。
第一步:将标定车的车头朝前固定在试验台上。开展第一工况试验。第一工况试验包括有垂跳工况试验、侧倾工况试验、转向工况试验、侧向力工况试验、纵向力工况试验及回正力矩工况试验。
具体为,开启试验台,带动标定车的前车轮2和后车轮3转动,按照预定的顺序开展垂跳工况试验、侧倾工况试验、转向工况试验、侧向力工况试验、纵向力工况试验及回正力矩工况试验。在开展转向工况时,通过机器人扭转标定车的方向盘4,以带动前车轮2转向。在该过程中,控制设备采集并记录标定车上的监测元件7的第一监测数据,同时试验台上的控制端采集并记录各处的试验台传感器上的第一传感数据。
第二步:将标定车的车头朝后固定在试验台上,开展第二工况试验。第二工况试验包括有垂跳工况试验、侧倾工况试验、转向工况试验、侧向力工况试验、纵向力工况试验及回正力矩工况试验。
具体为,开启试验台,带动标定车的前车轮2和后车轮3转动,按照预定的顺序开展垂跳工况、侧倾工况、转向工况、侧向力工况、纵向力工况、回正力矩工况试验。在开展转向工况时,通过机器人扭转标定车的方向盘4,以带动前车轮2转向。在该过程中,控制设备采集并记录标定车上的监测元件7的第二监测数据,同时试验台8上的控制端采集并记录各处的试验台传感器上的第二传感数据。
上述第一工况试验与第二工况试验基本相同,区别在于:车头超前时展开第一工况试验,车头朝后时展开第二工况试验。第一工况试验和二工况试验中,在进行转向工况试验时都是驱动转向轮转向,也即是驱动标定车的前车轮2转向。
第三步:将第一监测数据与第一传感数据进行比较,以及将第二监测数据与第二传感数据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判断试验台传感器的精度是否满足要求。
具体为,将两次采集的各处监测元件的监测数据与试验台8上对应的试验台传感器的传感数据进行比较判断:
例如,将标定车的车头的监测元件7的监测数据与试验台8上用于监测车头的试验台传感器的传感数据进行比较判断;将标定车的车尾的监测元件7的监测数据与试验台8上用于监测车尾的试验台传感器的传感数据进行比较判断;将标定车的前后悬架上的监测元件7的监测数据与前端车轮平台82、后端车轮平台83上用于监测车身侧倾工况、垂向受力工况的试验台传感器的传感数据进行比较判断;将标定车的方向盘4、转向管柱41上的监测元件7的监测数据与机器人84上用于监测方向盘转向工况的试验台传感器的传感数据进行比较判断等等。当然在数据分析的过程中可能通过一定的换算得出相应的力值,该换算方式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力值计算方式,不是本案涉及的发明点,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是:当标定车的车头朝前时,试验台8的前端的试验台传感器用于监测车头的工况,试验台8的后端的试验台传感器用于监测车尾的工况。当标定车的车头朝后时,试验台8的后端的试验台传感器用于监测车头的工况,试验台8的前端的试验台传感器用于监测车头的工况。
在判断比较过程中:
如第一传感数据与对应的第一监测数据的差值在预设范围内,且第二传感数据与对应的第二监测数据的差值也在预设范围内,则表示试验台上对应的试验台传感器的精度满足要求,可继续使用。
如第一传感数据与对应的第一监测数据的差值在预设范围外,和/或第二传感数据与对应的第二监测数据的差值在预设范围外,则表示试验台上对应的试验台传感器的精度不能满足要求,需要重新校对该试验台传感器或更换该试验台传感器。
本申请提供的试验台的标定方法,通过在试验台上运行标定车,然后将试验台传感器的传感数据与标定车上的监测元件的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可以有效掌握试验台各个试验台传感器的精度状态,一次完成所有的试验台传感器的监测,从而找出精度不准的试验台传感器进行重新校对或更换,方便操作,缩短了试验台的标定时间。
根据需要,可以将上述各技术方案进行结合,以达到最佳技术效果。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申请的原理和较佳的实施例。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本申请原理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若干其它变型,也应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用于标定试验台的标定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式的车身、布置在所述车身的前部的左右两侧的一对前车轮、布置在所述车身的后部的左右两侧的一对后车轮和安装在所述车身的前部的方向盘;
所述车身前后对称布置,所述车身的前部设置有转向机,所述车身的后部设置有连接横杆,所述方向盘通过转向管柱与所述转向机连接;
所述前车轮通过前悬架与车身连接,所述后车轮通过后悬架与所述车身连接;
所述前悬架上设置有转向横拉杆,所述转向横拉杆与所述转向机连接;
所述后悬架上设置有前束拉杆,所述前束拉杆与所述连接横杆连接;
所述车身左右两侧的所述前悬架和所述后悬架前后对称布置;
所述车身、所述前悬架、所述后悬架、所述前车轮、所述后车轮、所述方向盘和所述转向管柱上分别设置有用于监测所述标定车在试验台上运行状况的监测元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标定试验台的标定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监测元件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车身、所述前悬架、所述后悬架、所述前车轮、所述后车轮、所述方向盘和所述转向管柱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标定试验台的标定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悬架包括前转向节、连接在所述前转向节上的前上叉臂、前下叉臂和连接在所述前下叉臂上的前减震装置;
所述前车轮与所述前转向节连接,所述转向横拉杆与所述前转向节连接;
所述前上叉臂、所述前下叉臂和所述前减震装置分别与车身连接;
所述前减震装置、前上叉臂、所述前下叉臂和所述转向横拉杆上都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监测元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标定试验台的标定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悬架包括后转向节、连接在所述后转向节上的后上叉臂、后下叉臂和连接在所述后下叉臂上的后减震装置;
所述后车轮与所述后转向节连接,所述前束拉杆与所述后转向节连接;
所述后上叉臂、所述后下叉臂和所述后减震装置分别与车身连接;
所述后减震装置、后上叉臂、所述后下叉臂和所述前束拉杆上都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监测元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标定试验台的标定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身的四个角上都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监测元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标定试验台的标定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向横拉杆与所述转向机通过第一球销连接,所述前束拉杆与所述连接横杆通过第二球销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标定试验台的标定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身采用多根钢管焊接而成。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标定试验台的标定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钢管上涂覆有防锈涂层。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标定试验台的标定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监测元件为传感器或应变片。
10.一种试验台的标定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标定车,所述试验台上具有用于车况试验的多个试验台传感器;
所述标定方法包括:
将所述标定车的车头朝前固定在试验台上,开展第一工况试验;
采集并记录所述标定车上的所述监测元件的第一监测数据,采集并记录所述试验台传感器的第一传感数据;
将所述标定车的车头朝后固定在所述试验台上,开展第二工况试验;
采集并记录所述标定车上的所述监测元件的第二监测数据,采集并记录所述试验台传感器的第二传感数据;
将所述第一监测数据与所述第一传感数据进行比较,以及将所述第二监测数据与所述第二传感数据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判断所述试验台传感器的精度是否满足要求。
CN202110448534.0A 2021-04-25 2021-04-25 一种用于标定试验台的标定车及试验台的标定方法 Active CN11321867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448534.0A CN113218671B (zh) 2021-04-25 2021-04-25 一种用于标定试验台的标定车及试验台的标定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448534.0A CN113218671B (zh) 2021-04-25 2021-04-25 一种用于标定试验台的标定车及试验台的标定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18671A true CN113218671A (zh) 2021-08-06
CN113218671B CN113218671B (zh) 2023-01-03

Family

ID=770888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448534.0A Active CN113218671B (zh) 2021-04-25 2021-04-25 一种用于标定试验台的标定车及试验台的标定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218671B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7040747A1 (de) * 2006-08-31 2008-03-06 AVL Zöllner GmbH Vorrichtung zum Kalibrieren des Kraftaufnehmers bei Prüfständen
CN101241047A (zh) * 2008-03-03 2008-08-13 吉林大学 便携型数显式汽车悬架间隙试验台的检定装置
CN201436576U (zh) * 2009-06-16 2010-04-07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多维力传感器的双轴悬架特性试验台
CN102445943A (zh) * 2011-12-20 2012-05-09 天津市优耐特汽车电控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汽车电控元件开发测试方法及开发测试平台
CN205449367U (zh) * 2015-12-22 2016-08-10 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 试车台测量台架
CN110220722A (zh) * 2019-05-29 2019-09-10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控制臂载荷测试系统和标定实验系统
CN110763397A (zh) * 2019-11-22 2020-02-07 北京航天三发高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发动机试验台推力测量传感器的校验方法及其装置
CN111241706A (zh) * 2020-01-23 2020-06-05 上海理工大学 基于动态k&c试验系统的汽车悬架动载性能评价方法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7040747A1 (de) * 2006-08-31 2008-03-06 AVL Zöllner GmbH Vorrichtung zum Kalibrieren des Kraftaufnehmers bei Prüfständen
CN101241047A (zh) * 2008-03-03 2008-08-13 吉林大学 便携型数显式汽车悬架间隙试验台的检定装置
CN201436576U (zh) * 2009-06-16 2010-04-07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多维力传感器的双轴悬架特性试验台
CN102445943A (zh) * 2011-12-20 2012-05-09 天津市优耐特汽车电控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汽车电控元件开发测试方法及开发测试平台
CN205449367U (zh) * 2015-12-22 2016-08-10 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 试车台测量台架
CN110220722A (zh) * 2019-05-29 2019-09-10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控制臂载荷测试系统和标定实验系统
CN110763397A (zh) * 2019-11-22 2020-02-07 北京航天三发高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发动机试验台推力测量传感器的校验方法及其装置
CN111241706A (zh) * 2020-01-23 2020-06-05 上海理工大学 基于动态k&c试验系统的汽车悬架动载性能评价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安相壁 等: "汽车安全检测设备标定系统研究", 《中国测试技术》, no. 6, 31 December 2008 (2008-12-31), pages 15 - 17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18671B (zh) 2023-01-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96908B (zh) 汽车转向系统性能试验装置
JP4205727B2 (ja) 車体のねじり剛性測定方法
US10532624B2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to calibrate height sensors of a vehicle suspension
CN111964915B (zh) 一种乘用车整车扭转刚度测试系统及方法
CN207937174U (zh) 一种多角度轮胎动态刚度试验装置
CN218937793U (zh) 汽车侧向刚度测量装置
CN113218671B (zh) 一种用于标定试验台的标定车及试验台的标定方法
CN209513285U (zh) 用于测试球铰衬套偏转和扭转方向刚度的试验装置
CN112067321B (zh) 转向节耐久性测试方法
CN113532890A (zh) 一种汽车悬架强度试验装置
CN215064400U (zh) 轮跳位移测量装置
CN106404264A (zh) 基于反力式滚筒制动检验台的台架内阻测量装置及方法
CN111912594A (zh) 一种悬架系统冲击试验台架及试验方法
CN114838962A (zh) 前悬架系统试验装置
CN114594045A (zh) 路面摩擦性能连续式检测仪
CN219870209U (zh) 一种用于汽车扭杆的刚性检测装置
DE102006024498A1 (de) Radnabenfesselung mit integrierter Zugkraftmessung
CN219607958U (zh) 一种测量工装
CN105157890A (zh) 一种消除摆臂球头受力测量误差的方法
CN107991196A (zh) 一种乘用车白车身接头刚度测量装置
US6923071B2 (en) Apparatus for rating a torsion bar
CN219830317U (zh) 一种赛车悬架测试装置以及试验台
KR100858477B1 (ko) 차량용 너클 내구시험장치
KR0174002B1 (ko) 3차원 상대변위 및 각도 계측기
CN113405984B (zh) 一种纵向力摩擦系数测试仪的校准系统及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