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203131A - 窗式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窗式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203131A
CN113203131A CN202010079434.0A CN202010079434A CN113203131A CN 113203131 A CN113203131 A CN 113203131A CN 202010079434 A CN202010079434 A CN 202010079434A CN 113203131 A CN113203131 A CN 11320313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indoor
fresh air
heat exchanger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07943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俊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079434.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203131A/zh
Priority to PCT/CN2020/078637 priority patent/WO2021151260A1/zh
Publication of CN1132031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0313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2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 F24F1/03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 F24F1/031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penetrating a wall or window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2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 F24F1/022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cycle
    • F24F1/027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cycle mounted in wall openings, e.g. in window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2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 F24F1/028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air supply means, e.g. fan casings, internal dampers or duc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2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 F24F1/032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 F24F1/0323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by the mounting or arrangement of the heat 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2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 F24F1/0358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with dehumidification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2Ducting arrangements
    • F24F13/06Outlets for directing or distributing air into rooms or spaces, e.g. ceiling air diffus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4Means for preventing or suppressing nois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4Means for preventing or suppressing noise
    • F24F2013/247Active noise-suppress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窗式空调器,包括底盘和新风装置,新风装置安装于底盘,且用于向室内输送新风,新风装置包括自室外向室内延伸的新风壳,新风壳设有与室外连通的新风入口、与室内连通的新风出口及连通新风入口及新风出口的新风风道,新风壳具有邻近新风入口的进风段、邻近新风出口的出风段、以及设于进风段与出风段之间的过渡段,过渡段的最大通风面积大于进风段及出风段的最大通风面积,以使得气流在过渡段中的最低流速小于在过渡段两端的流速。本发明提供的窗式空调器中,室外侧空气进入进风段后,流经通风面积更大的过渡段,降低新风风道中的整体风速,减小整个新风风道内的风阻,减少风量损失,降低噪音。

Description

窗式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窗式空调器。
背景技术
现在生活中,人们对于新风的要求越来越多,PTAC(Packaged Terminal AirConditioner,包装末端空调设备)窗机作为美国市场中,中高端酒店宾馆最常使用的制冷系统同样也有很强烈的需求。为此,窗式空调器内可设置连通室内外的新风风道,满足人们使用窗式空调器时的换气需求。然而窗式空调器本身尺寸较小,且空调器的室内侧和室外侧都需要设置相应的换热风道和进出风口,使得空调器前后侧能够供开设新风入口和新风出口的位置有限,导致新风风道的新风入口和新风出口面积通常较小。在此基础上,为了满足新风换气的风量需求,可能需要提供较大的风速,这将导致新风风道内风阻较大、风量损失大,且容易产生噪音。
上述内容仅用于辅助理解发明的技术方案,并不代表承认上述内容是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窗式空调器,旨在解决上述提出的一个或多个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窗式空调器包括:
底盘;
新风装置,安装于所述底盘,且用于向室内输送新风,所述新风装置包括自室外向室内延伸的新风壳,所述新风壳设有与室外连通的新风入口、与室内连通的新风出口及连通所述新风入口及所述新风出口的新风风道,所述新风壳具有邻近所述新风入口的进风段、邻近所述新风出口的出风段、以及设于所述进风段与所述出风段之间的过渡段,所述过渡段的最大通风面积大于所述进风段及所述出风段的最大通风面积,以使得气流在所述过渡段中的最低流速小于在所述过渡段两端的流速。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过渡段的最大通风面积S与所述进风段的最大通风面积S1之间的比值大于1.4,小于1.6;和/或,
所述过渡段的最大通风面积S与所述出风段的最大通风面积S2之间的比值大于3.5,小于4。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过渡段包括相连的扩口区及增压区,所述扩口区与所述进风段对接,所述增压区与所述出风段对接,所述扩口区自所述进风段向所述增压区呈渐扩设置,所述增压区自所述扩口区向所述出风段呈渐缩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底盘具有沿前后向延伸的第一边沿及第二边沿,所述新风风道的截面沿所述第一边沿向所述第二边沿方向延伸的距离为截面宽度,所述进风段的截面高度大于所述出风段,所述出风段的截面宽度大于所述进风段,所述过渡段的截面高度自所述进风段向所述出风段至少部分地呈逐渐减小设置,且所述过渡段的截面宽度自所述进风段向所述出风段至少部分地呈逐渐增大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进风段的截面高度为H1,所述出风段的截面高度为H2,H1与H2之间的比值大于4.1小于5.1;和/或,
所述进风段的截面宽度为L1,所述出风段的截面宽度为L2,L1与L2之间的比值大于0.48小于0.58。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过渡段的顶壁至少部分地呈向外凸的弧面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过渡段内顶壁的弯曲半径R大于160mm,小于200mm。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过渡段在所述新风风道送风方向上延伸长度D2与所述进风段在所述送风方向上的延伸长度D1之间的比值大于1.4,小于1.6。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新风壳包括多块,所述多块新风壳相互拼接以形成所述新风风道,相邻两块所述新风壳之间的拼接面在所述新风壳的外壁面上形成拼接线,所述拼接线沿所述新风风道的送风方向延伸。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拼接线沿所述送风方向呈弯折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相邻两块所述新风壳之间具有相互拼接的第一拼接面和第二拼接面,所述第一拼接面上设有凸台,所述第二拼接面上设有与所述凸台相适配的凹槽,所述凸台与所述凹槽均沿所述送风方向延伸,且所述凸台对应嵌接于所述凹槽。
在一实施例中,相邻两块所述新风壳的拼接面之间设有密封装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多块新风壳包括上新风壳和下新风壳,所述上新风壳和所述下新风壳在上下向叠设。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上新风壳和所述下新风壳的侧壁上分别向外凸设有连接结构,以使得所述上新风壳和所述下新风壳通过所述连接结构连接固定。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结构包括螺接安装部和卡接安装部,所述螺接安装部和所述卡接安装部分设于所述新风壳在送风方向上的两侧,所述螺接安装部包括分设于所述上新风壳和所述下新风壳上的上安装板和下安装板,所述上安装板与所述下安装板螺接,所述卡接安装部包括分设于所述上新风壳和所述下新风壳的卡块和卡扣,所述卡块和所述卡扣卡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新风装置还包括新风风机,所述新风风机设于所述新风入口处。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包括室内风道壳和室内侧换热器,所述室内风道壳安装于所述底盘的前侧,所述室内风道壳内形成有室内侧风道,所述室内侧换热器安装于所述底盘,且对应所述室内侧风道的进风端设置,所述出风段的末端形成所述新风出口,所述新风出口邻近所述室内侧换热器的迎风面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新风壳的所述出风段至少部分地位于所述室内风道壳的下端与所述底盘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包括安装于所述底盘的壳体,所述室内风道壳及所述室内侧换热器位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壳体的前侧壁面设有室内进风口;
所述出风段的末端位于所述壳体的前侧壁面的外侧,且所述新风出口邻近所述室内进风口设置;或者,
所述室内侧换热器与所述壳体的前侧壁面呈间隔设置,所述出风段的末端位于所述室内侧换热器与所述壳体的前侧壁面之间,且所述新风出口与所述室内侧风道相连通。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新风出口的开口朝上设置;或者,
所述新风出口的开口朝前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包括安装于所述底盘的壳体,所述室内风道壳及所述室内侧换热器位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壳体的前侧壁面设有室内进风口,所述室内侧换热器包括对应所述室内进风口设置的第一室内换热器及第二室内换热器,所述窗式空调器具有恒温除湿模式,在所述恒温除湿模式下,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及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的其中一者处于制热模式,另一者处于制冷模式。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及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沿所述室内侧风道的进风方向层叠设置;或者,
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及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在垂直所述室内侧风道的进风方向上呈并排设置,以使从所述室内进风口进入的气流一部分吹向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另一部分吹向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包括室外换热器、冷媒循环管路、第一阀及第二阀;
所述窗式空调器的压缩机的冷媒出口设置有排出管,冷媒入口设置有吸入管;
所述排出管、所述室外换热器、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所述吸入管通过所述冷媒循环管路依次连通;
所述第一阀串接在所述室外换热器与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之间的冷媒循环管路上,所述第二阀串接在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与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之间的冷媒循环管路上。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冷媒循环管路包括连接所述排出管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一配管,以及连接所述吸入管与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的第二配管;窗式空调器还包括切换装置;
所述切换装置串接于所述第一配管及所述第二配管上,所述切换装置具有第一切换状态及第二切换状态;
在所述第一切换状态下,连接于所述切换装置两端的所述第一配管导通,连接于所述切换装置两端的所述第二配管导通;
在所述第二切换状态下,所述排出管和所述切换装置之间的所述第一配管与所述切换装置和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之间的所述第二配管导通,所述室外换热器和所述切换装置之间的所述第一配管与所述吸入管和所述切换装置之间的所述第二配管导通。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具有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切换装置、所述第一阀及所述第二阀均电连接;
在所述窗式空调器处于恒温除湿模式时,所述控制器用以控制所述切换装置处于第一切换状态,且用以控制所述第一阀完全打开、所述第二阀部分打开;和/或,
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具有全制冷模式,在所述窗式空调器处于全制冷模式时,所述控制器用以控制所述切换装置处于第一切换状态,且用以控制所述第一阀部分打开、所述第二阀完全打开;和/或,
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具有全制热模式,在所述窗式空调器处于全制热模式时,所述控制器用以控制所述切换装置处于第二切换状态,且用以控制所述第二阀完全打开、所述第一阀部分打开。
本发明提供的窗式空调器,包括底盘和新风装置,新风装置包括自室外向室内延伸的新风壳,新风壳设有与室外连通的新风入口、与室内连通的新风出口及连通新风入口及新风出口的新风风道,新风壳具有邻近新风入口的进风段、邻近新风出口的出风段、以及设于进风段与出风段之间的过渡段,过渡段的最大通风面积大于进风段及出风段的最大通风面积,以使得气流在所述过渡段中的最低流速小于在所述过渡段两端的流速。本发明提供的窗式空调器中,室外侧空气进入进风段后,流经通风面积更大的过渡段,降低了新风风道中的整体风速,减小整个新风风道内的风阻,从而减少风量损失,降低噪音。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窗式空调器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窗式空调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其中,壳体被移除;
图3为图2中窗式空调器另一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窗式空调器摆正后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2中窗式空调器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2中窗式空调器的底盘、新风装置及部分室内风道壳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窗式空调器另一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2中窗式空调器的新风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新风装置另一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8中新风装置的左视图;
图11为图8中新风装置的俯视图;
图12为图10中新风装置的剖视图;
图13为图8中新风装置的截面剖视图;
图14为图13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15为图8中新风装置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16为图8中新风装置另一角度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17为图16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窗式空调器再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发明窗式空调器还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Figure BDA0002380020670000061
Figure BDA0002380020670000071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
本发明提出一种窗式空调器。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7所示,该窗式空调器包括底盘100和新风装置400,新风装置400安装于底盘100,且用于向室内输送新风,新风装置400包括自室外向室内延伸的新风壳410,新风壳410设有与室外连通的新风入口411、与室内连通的新风出口412及连通新风入口411及新风出口412的新风风道413,新风壳410具有邻近新风入口411的进风段415、邻近新风出口412的出风段414、以及设于进风段415与出风段414之间的过渡段416,过渡段416的最大通风面积大于进风段415及出风段414的最大通风面积,以使得气流在过渡段416中的最低流速小于在过渡段416两端的流速。
底盘100为窗式空调器的内部结构提供安装和支撑。窗式空调器还包括壳体500,壳体500安装于底盘100,以使得壳体500和底盘100形成整个窗式空调室内器的外框架,窗式空调器各部件均安装在壳体500和底盘100形成的容纳空间内。壳体500的形状可以呈方形、筒形等,可根据具体使用需求进行选择,在此不做具体限定。通常,为了方便制造和成型,壳体500的形状大致呈方形设置。壳体500内设有室内风道壳200和室外风道壳,室内风道壳200安装于底盘100的前侧,室内风道壳200内形成有室内侧风道210。室内侧换热器300,安装于底盘100,且对应室内侧风道210的进风端设置。室内侧换热器300可以安装在室内风道壳200内,也可以安装在室内风道壳200外对应室内侧风道210的进风端的位置,只需使得从室内侧风道210吹出的气流为经过室内侧换热器300换热后的气流即可。室外风道壳位于底盘100后侧,室外风道壳内形成有室外侧风道,室外侧风道内设有室外风机及室外换热器700,用于驱动室外气流进入室外侧风道内为室外换热器700进行散热。壳体500的后侧壁面设有室外进风口及新风口,新风口与新风入口411相连通。
壳体500上设有室内进风口510及室内出风口,室内侧风道210的进风端与室内进风口510连通,室内侧风道210的出风端与室内出风口连通。室内进风口510及室内出风口均可以开设在壳体500的前侧壁面。或者使得室内进风口510位于壳体500的前侧壁面,室内出风口位于壳体500的顶面。还可以使得室内出风口位于壳体500的前侧壁面与顶面的交界处。室内侧风道210内还可以设置室内风机,该室内风机可以是离心风机或贯流风机等。通过室内风机将新风及室内气流从室内进风口510引入,经过室内侧换热器300换热后流经室内侧风道210,并从室内出风口吹出。
在本实施例中,新风入口411及新风出口412可以为矩形、圆形、长条形、椭圆形,也可以为多个微孔,在此不做具体限定。新风装置400还可以包括新风风机,用于将气流从新风入口411引向新风出口412。在一实施例中,新风风机设于所述新风入口411处,新风风机可以是轴流风轮、贯流风轮或离心风轮等,只要能够起到促使气流从新风入口411向新风出口412流动即可,从而保证新风装置400的送风量。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使得新风入口411与室外侧风道连通,利用室外风机,将室外气流吹向新风风道413内,并从新风出口412吹出。可以理解的是,新风壳410自室外向室内延伸,也即新风壳410自室外风道壳一侧延伸至室内风道壳200一侧。如此,新风壳410位于室外风道壳一侧的新风入口411与室外连通,位于室内风道壳200一侧的新风出口412与室内连通,通过独立的新风风道413将室外气流直接引入室内。需要说明的是,新风出口412与室内连通,指的是从新风出吹出的气流直接吹向室内,而非是吹向室内侧风道210,通过室内侧风道210间接吹向室内。
本领域技术人员清楚地知道,窗式空调器本身尺寸较小,壳体500内空间有限,且空调器的室内侧和室外侧本身需要设置相应的室内侧风道210、室内换热器、室内侧风轮等室内侧结构,以及室外侧风道、室外侧换热器及室外侧风轮等室外侧结构,使得空调器前后侧能够供开设新风入口411和新风出口412的位置有限,导致新风风道413的新风入口411和新风出口412面积通常较小。在此基础上,为了满足新风换气的风量需求,保障较大的风量,通常需要提供较大的风速,而过大的风速将导致新风风道413内摩擦风阻较大、风量损失大,且容易产生噪音。
因此,为了保证新风装置400的通风量,本实施中的新风壳410具有过渡段416,过渡段416的最大通风面积大于进风段415及出风段414的最大通风面积,以使得气流在过渡段416中的最低流速小于在过渡段416两端的流速。如此,室外侧空气通过新风入口411进入进风段415时,具有较大的流速,之后流入过渡段416,由于过渡段416的通风面积较大,气流在过渡段416中的流速降低,之后再进入出风段414,最后从新风出口412流出。在本实施中,新风壳410过渡段416的设置,利用了窗式空调器室内侧风道210和室外侧风道之间的空间,局部加大了新风风道413的过风面积,降低了新风风道413中的整体风速。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风道内的摩擦风阻与风速呈正比,通过降低风道内的整体风速能够减小整个新风风道413内的风阻,从而减少风量损失,降低噪音。
在上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过渡段416的最大通风面积与进风段415及出风段414的最大通风面积之间具有一定的比例,当过渡段416的最大通风面积过大时,可能导致风速过低,反而无法保证新风风道413的通风量。而过渡段416的最大通风面积过小,则无法起到降低风速、减小风阻和噪音的作用。当通风风量的过渡段416的最大通风面积S与进风段415的最大通风面积S1之间的比值大于1.4,小于1.6,和/或,过渡段416的最大通风面积S与出风段414的最大通风面积S2之间的比值大于3.5,小于4时,通风风量较大,且噪音较小,通风效果较好。
在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8至图11,过渡段416包括相连的扩口区416a及增压区416b,扩口区416a与进风段415对接,增压区416b与出风段414对接,扩口区416a自进风段415向增压区416b呈渐扩设置,增压区416b自扩口区416a向出风段414呈渐缩设置。在本实施例中,过渡段416的扩口区416a自进风段415向增压区416b呈渐扩设置,则空气从进风段415流入过渡段416时,能够经过扩口区416a扩流,从而有效减小噪音。增压区416b连接扩口区416a和出风段414,因此,通过设置增压区416b使得从扩口区416a流入出风段414的气流,能够在增压区416b内进行缓冲,并且经过增压区416b的引导,驱动气流向新风出口412方向流动,使得气流的流通更加顺畅,减小风阻及风损,且避免因尺寸的骤降引起的噪音。
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新风风道413的进风段415和出风段414最好在前后向呈相对设置,且形状尺寸越接近越好,如此能够减少新风风道413的截面变化,减少风损、但是由于窗式空调器壳体500内室内侧结构和室外侧结构的设置,进风段415和出风段414能够设置的位置有限,通常无法确保两者的形状尺寸一致。进风段415设置在空间比较充裕的室外侧,而出风段414设置在空间比较狭小的室内侧,一般而言,进风段415的过风面积较出风段414大。为了避让窗式空调器的室内侧结构和室外侧结构,在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8至图11,进风段415的截面高度大于出风段414的截面高度,出风段414的截面宽度大于进风段415的截面宽度。在本实施例中,新风风道413的截面指新风风道413在垂直于送风方向上的截面,截面高度指新风风道413的内壁在垂直于底盘100方向上的净尺寸。且底盘100具有沿前后向延伸的第一边沿101及第二边沿102,截面宽度指新风风道413的截面沿第一边沿101向第二边沿102方向延伸的距离,且同样为新风风道413内壁面之间的净尺寸。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8至图12,过渡段416的截面高度自进风段415向出风段414至少部分地呈逐渐减小设置,且过渡段416的截面宽度自进风段415向出风段414至少部分地呈逐渐增大设置。如此,过渡段416不仅起到局部增大过风面积、降低风速、增加风量的作用。还能够以渐变的方式连接形状尺寸有差异的进风段415和出风段414,使得整个新风风道413的截面沿送风方向逐渐变化,避免因尺寸的骤变造成的局部风阻,使气流流动更加顺畅,减小风损和噪音。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新风壳410在进风段415和出风段414内的截面尺寸沿送风方向通常基本不变,但也可以根据需要局部变化。在本实施例中,进风段415和出风段414的截面高度和截面宽度,均指进风段415和出风段414与过渡段416相邻接的一端的截面的尺寸,且当该截面呈矩形时,截面高度和截面宽度为矩形各边之对应尺寸,而当截面呈不规则形状时,截面高度截面在指风道截面在垂直于底盘100方向上的最大净尺寸,截面宽度为风道截面在底盘100第一边沿101到第二边沿102方向上的最大净尺寸。
在上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风段415和出风段414之间的截面尺寸相差越大,对送风效果越不利,而截面尺寸相差过小,则无法避开窗式空调器内部的室内侧结构和室外侧结构。优选,请参阅图12,进风段415的截面高度为H1,出风段414的截面高度为H2,H1与H2之间的比值大于4.1小于5.1;和/或,进风段415的截面宽度为L1,出风段414的截面宽度为L2,L1与L2之间的比值大于0.48小于0.58。如此,能够很好地避让窗式空调器内部本身的结构,同时使得新风入口411和新风出口412面积较为接近,以保障新风风道413的通风风量。
具体地,过渡段416的顶壁421至少部分地呈向外凸的弧面设置,优选,过渡段416内顶壁421的弯曲半径R大于160mm,小于200mm。如此,引导气流沿弧形地壁面流动,从而流动更加顺畅,风阻及风损更小,且能够降低噪音。并且弧形的顶面在新风风道413外侧还能够充分贴合与室内风道壳200,有效地利用了空调器内部空间,且更加牢固。
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空气从新风入口411进入新风风道413内时,需要截面变化较小的进风段415进行引导,一方面能够避让室外侧结构,另一方面也能够起到整流的作用。而与进风段415连接的过渡段416也需要一定的延伸长度,才能够实现降低风速且稳定地连通进风段415和出风段414。当过渡段416延伸长度过长时,进风段415的长度无法保证,进入新风风道413内的气流无法经过充分整流,气流方向紊乱,且风速下降过快,不利于气流向新风出口412流动。而当过渡段416延伸长度过短,则无法充分降低风速,且新风风道413截面变化过快,增加风阻。为此,在本实施例中,过渡段416在新风风道413送风方向上延伸长度D2与进风段415在送风方向上的延伸长度D1之间的比值大于1.4,小于1.6。如此,既能够对进入新风入口411的气流充分整流,又能够避免风道截面变化过快,同时使风速降低到合适范围,增加风量,降低风损,具有更好的通风效果。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进风段415的延伸长度为新风入口411的起始端到风道截面开始变宽处的距离,而过渡段416的延伸长度为新风风道413自进风段415的末端至风道截面高度不再持续降低处的距离。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新风壳410大致呈筒状设置,且新风风道413的截面沿送风方向变化较大。新风壳410通常为注塑件,若新风壳410整体上一体成型设置,则能够具有较佳的密封性,但制造时难以脱模。为此在本实施中,为了便于制造,请参阅图15至图17,新风壳410分为多块,多块新风壳410相互拼接以形成新风风道413,相邻两块新风壳410之间的拼接面在新风壳410的外壁面上形成拼接线430,拼接线430沿新风风道413的送风方向延伸。如此,能够将筒状的新风壳410在径向上分为多块,多块新风壳410分别注塑成型后,再拼接为一体,从而方便制造。
在上一实施例的基础上,新风壳410容易在送风过程中受到气流的影响而震动,同时由于新风壳410的进风端设置在靠近室外的一侧,而新风壳410的出风段414设置在靠近室内侧风道210的一侧,导致新风壳410在送风方向上具有温差,使得新风壳410容易发生轴向上的变形。且新风风道413内的空气从外部引入,而新风风道413靠近室内侧风道210的一端贴近室内侧风道210设置,受到室内侧风道210内温度的影响,使得新风风道413内外温差较大,容易发生径向上的变形。若拼接线430呈光滑的直线设置,一方面相邻两新风壳410容易在震动和变形的作用下相互滑动,导致新风风道413漏风,另一方面,两新风壳410之间缺乏在新风风道413轴向和周向上的限位,容易在震动变形的作用下相互错位,导致漏风。为此,请参阅图9、图10及图15和图16,拼接线430沿送风方向呈弯折设置。使得相邻两新风壳410之间的拼接面在新风风道413的轴向和周向上相互限位支承,从而减少震动和变形给新风壳410之间的拼接带来的影响,提高新风风道413的密封性。
在一实施例中,呈弯折设置的拼接线430具有沿送风方向延伸的多个直线段,以及连接多个直线段的倾斜段,优选倾斜段与送风方向之间的夹角不小于30度,不大于80度,从而能够更好地适应新风壳410的变形,减少漏风情况的发生。
在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4和图17,相邻两块新风壳410之间具有相互拼接的第一拼接面431和第二拼接面432,第一拼接面431上设有凸台4310,第二拼接面432上设有与凸台4310相适配的凹槽,凸台4310与凹槽均沿送风方向延伸,且凸台4310对应嵌接于凹槽。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拼接面431和第二拼接面432呈相对设置,通过使第一拼接面431和第二拼接面432相互贴合,使得相邻两块新风壳410组装在一起。通过在第一拼接面431和第二拼接面432上凸台4310和凹槽4320的设置,使得相邻两块新风壳410在新风风道413的径向上错缝贴合,使得新风壳410整体在径向上发生变形时,能够减少通缝产生的可能性,从而增强新风风道413的密封性。
可选地,相邻两块新风壳410的拼接面之间设有密封装置。密封装置可以是一种密封材料,起到隔绝新风风道413内外空气流通的作用,例如可以是橡胶等。具体地还可以是一种密封胶,例如,可以是玻璃胶、聚氨酯等具有一定粘合性且具有较好变形能力的粘胶,使得新风壳410之间的粘合更加紧密,且封堵新风壳410之间的缝隙,从而提高新风风道413的密封性。
多块新风壳410拼接的方式可以有多种,例如在底板第一边沿101朝向第二边沿102的方向上分为左右两块,拼接线设于风道的顶壁421和底部。而在本实施例中,多块新风壳410包括上新风壳401和下新风壳402,上新风壳401和下新风壳402在上下向叠设。如此,使得上新风壳401和下新风壳402在重力的作用下贴合更紧密,提升密封性能,并且易于组装。
在上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请参阅图15和图16,上新风壳401和下新风壳402的侧壁422上分别向外凸设有连接结构,以使得上新风壳401和下新风壳402通过连接结构连接固定。如此,相对于左右拼接的新风壳410,相邻新风壳410之间的连接处可以设置在新风壳410的侧壁422上,一方面新风壳410侧边的空间相对充裕,能够很好地避开空调器的室内侧结构和室外侧结构,另一方面也易于对新风壳410进行组装。
优选,连接结构包括螺接安装部和卡接安装部,螺接安装部和卡接安装部分设于新风壳410在送风方向上的两侧,螺接安装部包括分设于上新风壳401和下新风壳402上的上安装板11和下安装板12,上安装板11与下安装板12螺接,卡接安装部包括分设于上新风壳401和下新风壳402的卡块21和卡扣22,卡块21和卡扣22卡接。如此,在组装时可以先将上下新风壳402之间的卡块21和卡扣22卡住限位,再通过螺栓连接,既能够保证上下新风壳402之间的连接强度,又便于组装,能够提升空调器的生成效率。
在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至图5,出风段415的末端形成新风出口412,新风出口412邻近室内侧换热器300的迎风面设置。通过使得新风出口412邻近室内侧换热器300的迎风面设置,则在新风除湿时,能够利用室内侧换热器300进行除湿,不用另外设置新风蒸发器,则大大降低了制造成本,提高了能效。并且从新风出口412吹出的气流能够立即流经室内侧换热器300吸入室内侧风道210内,再由室内出风口吹出,从而大部分未经除湿的新风在和室内气流充分混合前,能够先通过室内侧换热器300进行除湿,然后吹入室内,大大缩减了新风的流通路径,降低未经过除湿的新风与室内风的混合率,使得新风对室内温度及湿度的影响更小,从而用户的使用舒适度更佳。判断窗式空调器是否需要开启除湿模式,可以通过室内的温度感温装置和湿度感知装置共同来判断。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2和图7,由于室内风道壳200需要足够的空间,因此,室内风道壳200及室内侧结构通常与底盘100的长度相适配,如此,为了使得整机结构更加紧凑。新风壳410安装在底盘100上,且自室外向室内一侧延伸,则新风壳410可以直接穿设室内风道壳200设置,且在新风壳410与室内风道壳200的连接处设置密封结构等实现密封。在另一实施例中,新风壳410的出风段414至少部分地位于室内风道壳200的下端与底盘100之间。使得部分新风壳410位于室内风道壳200的下方,也即使得新风壳410从室内风道壳200的下方引入至室内。如此,新风壳410不会对室内侧风道210产生干涉,且不必在室内风道壳200上穿孔及设置密封结构等,简化了制造工艺及安装难度。同时,减少了新风壳410的占用空间,使得整机结构更加紧凑,在满足新风独立出风的同时不会额外增加整机的体积。
在上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位于室内风道壳200下方的新风壳410与室内风道壳200的下端呈间隔设置。需要说明的是,新风壳410与室内风道壳200的下端之间的间隙,应在使得室内风道壳200的重力不会传至新风壳410的情况下尽量减小,如此,能够避免漏风现象。通常,使得新风壳410与室内风道壳200的下端之间的间隙小于或等于5mm。通过使得新风壳410与室内风道壳200的下端呈间隙设置,则新风壳410不会承力,进而使得新风壳410不易损坏。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使得新风壳410与室内风道壳200接触或连接,如此,可以在新风壳410上设置加强筋或增加新风壳410的结构强度等,以使得新风壳410能够承受室内风道壳200的部分重力。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5所示,窗式空调器还包括安装于底盘100的壳体500,室内风道壳200及室内侧换热器300位于壳体500内,壳体500的前侧壁面设有室内进风口510。出风段414的末端位于壳体500的前侧壁面的外侧,且新风出口412邻近室内进风口510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壳体500上还设有室内出风口,室内出风口具体可以设置在壳体500的前侧壁面和顶面的连接处,则使得室内出风口向斜上方送风,一方面能够避免风直吹用户和天花板,另一方面使得气流能够吹得更远,从而使得混流效果更好,进而使得室内温度分布更加均匀。通过将新风壳410的出风段414设置在壳体500外侧,如此,使得室内侧换热器300可以直接贴合壳体500的前侧壁面,进而使得从室内进风口510进入的气流能够直接进入到室内侧换热器300中,提高换热效率。且出风段414设置在壳体500外,能够提高新风流通率,从而保证足够的新风量。使得新风出口412邻近室内进风口510设置,则在室内进风口510附近的新风能够快速被吸入至壳体500内进行除湿后由室内出风口吹出,未经除湿的新风不会被吹向远离窗式空调器的地方,从而不易和远离窗式空调室内机的地方的室内风混合,进而不会大幅度或几乎不会影响室内的气流。
在另一实施例中,室内侧换热器300与壳体500的前侧壁面呈间隔设置,出风段414位于室内侧换热器300与壳体500的前侧壁面之间,且新风出口412与室内侧风道210相连通。通过将出风段414设置在室内换热器与壳体500的前侧壁面之间,则可利用室内侧换热器300与壳体500的前侧壁面之间的间隙,使得出风段414吹出的新风气流能够快速吹向室内侧换热器300进行换热。也即,室内风轮能够将室内风和从新风出口412吹出的新风一起吸入室内侧风道210内,且经过室内侧风道210除湿,如此,不仅对新风进行除湿,减小了新风对室内风的影响,且使得全屋的气流仅能够进行除湿,从而增大除湿效率。优选地,使得新风出口412朝向室内侧换热器300的迎风面设置。如此,从新风出口412吹出的未经除湿的全部气流能够直接吹向室内侧换热器300,而不会吹向室内,进而不会影响室内的温度和湿度。
新风出口412的开口方向可以有多种。若使得新风出口412朝向室内侧换热器300的迎风面或室内进风口510设置,则需要使得室内侧换热器300与壳体500的前侧壁面之间具有较大的间隙,或使得出风段414的结构较为复杂,如此,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大整机体积。且新风出口412正对室内侧换热器300或壳体500的前侧壁面设置,风阻大、会降低新风循环的流速。在一实施例中,请参照1至图5,新风出口412的开口朝上设置,通过使得新风出口412朝上设置,则充分利用室内侧换热器300与壳体500的前侧壁面之间的间隙,增大新风的流通率,且使得从新风出口412吹出的新风能够迅速进入室内侧换热器300中进行除湿。从而在满足新风进风量的同时降低新风对室内气流的影响。在另一实施例中,新风出口412的开口朝前设置,使得新风向室内的方向流动,其中,大部分的新风在室内侧风轮的作用下被吸入室内侧风道210内,且经过室内侧风道210除湿。而其余新风则向前进入室内,引发室内空气流通,令用户更加明显地感觉空气新鲜,从而提升用户的体验感。
在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2至图4,窗式空调器还包括安装于底盘100的压缩机600,新风装置400与压缩机600分设于底盘100长度方向上的两侧。由于压缩机600的占用空间大、且重量较大。通过使得新风装置400及压缩机600分设在底盘100长度方向上的两侧,一方面使得布局更加合理,整体排布更加紧凑,充分利用底盘100上的安装空间,另一方面,使得底盘100上的重量分布更加均匀,防止因重力分布不均匀造成底盘100变形,且便于整机的安装。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及图5所示,窗式空调器还包括安装于底盘100的壳体500,室内风道壳200及室内侧换热器300位于壳体500内,壳体500的前侧壁面设有室内进风口510,室内侧换热器300包括对应第一室内换热器310及第二室内换热器320,窗式空调器具有恒温除湿模式,在恒温除湿模式下,第一室内换热器310及第二室内换热器320的其中一者处于制热模式,另一者处于制冷模式。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使得室内侧换热器300具有第一室内换热器310及第二室内换热器320,且在恒温除湿模式下,使得第一室内换热器310及第二室内换热器320的其中一者处于制热模式,另一者处于制冷模式。经过室内侧换热器300的气流能够同时被加热和除湿,经过加热和除湿后的混合风温度适宜,不会有凉风感受,往复循环后不仅能将所有的室内风及新风重新除湿,且使得窗式空调器在除湿模式下整个室内温度不会下降,能够达到对全屋恒温除湿的目的。同时,除湿时能够充分利用室内侧换热器300,不用另外设置新风冷凝器及新风蒸发器,则大大降低了制造成本。
在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5,第一室内换热器310与第二室内换热器320沿室内侧风道210的进风方向层叠设置。当第一室内换热器310及第二室内换热器320沿室内侧风道210的进风方向层叠设置时,从室内进风口510进入的室内风或新风,先经过第一室内换热器310除湿/加热,再经过第二室内换热器320加热/除湿,室内风机将经过加热除湿后的气流从室内出风口送入室内,实现全屋恒温除湿。使得第一室内换热器310和第二室内换热器320沿进风方向层叠设置,则从室内进风口510吹出的全部气流能够被同时加热,随后同时被除湿,从而无需使得加热和除湿分为两股不同的气流,减少了混合步骤,使得从室内出风口吹出的气流温度及湿度更加均匀、舒适。
在另一实施中,请参照图3,第一室内换热器310及第二室内换热器320在垂直室内侧风道210的进风方向上呈并排设置,以使从室内进风口510进入的气流一部分吹向第一室内换热器310,另一部分吹向第二室内换热器320。
在本实施例中,室内侧风道210的进风方向通常为前后方向。则垂直进风方向的方向可为左右和上下方向。如此,第一室内换热器310及第二室内换热器320可以呈上下排布或左右排布,从室内进风口510进入的新风或室内风,部分经过第一室内换热器310加热/除湿,另一部分经过第二室内换热器320除湿/加热,然后在室内侧风道210内混合后形成温度适宜的干燥气流,再由室内风机将恒温的干燥气流从室内出风口送入室内,实现全屋恒温除湿。当第一室内换热器310及第二室内换热器320呈上下排布设置时,可以仅通过设置一个室内换热器,而将其上部划分为第一室内换热器310,将其下部划分为第二室内换热器320,通过控制阀控制上部换热器及下部换热器中的其中一者处于换热模式,另一者处于制冷模式。如此,能够大大减小室内侧换热器300的占用空间,从而使得整体结构更加紧凑,整机体积更小。通过使得第一室内换热器310及第二室内换热器320沿上下或左右排布,能够大大减小室内侧换热器300的厚度,充分利用壳体500高度方向的空间,从而减少室内侧换热器300的占用空间,减小整机体积和重量。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8所示,窗式空调器还包括室外换热器700、冷媒循环管路、第一阀810及第二阀820,窗式空调器的压缩机600的冷媒出口设置有排出管610,冷媒入口设置有吸入管620,排出管610、室外换热器700、第一室内换热器310、第二室内换热器320、吸入管620通过冷媒循环管路依次连通,第一阀810串接在室外换热器700与第一室内换热器310之间的冷媒循环管路上,第二阀820串接在第一室内换热器310与第二室内换热器320之间的冷媒循环管路上。
在本实施例中,压缩机600可以为变频式压缩机600或定频式压缩机600。通过使得压缩机600为变频式压缩机600,能够更佳的实现制冷及恒温除湿双系统,节约了一个压缩机600,从而使得整体结构更加简单,降低成本和功率,大大提高了能效。第一阀810及第二阀820可以为电磁阀、电子膨胀阀或节流阀,能够控制其所在配管的通断或流量。通过设置第一阀810及第二阀820,能够控制冷媒是否流入第一室内换热器310及第二室内换热器320,从而控制第一室内换热器310及第二室内换热器320是否参与制冷或制热。
当需要开启除湿模式时,压缩机600流出的高温冷媒进入到室外换热器700(冷凝器),从而室外换热器700出来的高温冷媒到达第一阀810,此时第一阀810可以全部或大部分打开,让室外换热器700的温度等于或略小于第一室内换热器310的温度,此时第一室内换热器310为冷凝器,起到加热气流的作用,然后流出第一室内换热器310的次高温冷媒到达第二阀820,第二阀820部分打开,起到毛细管节流的作用,节流后冷媒变为低温冷媒,流过第二室内换热器320,此时第二室内换热器320为蒸发器,起到降温的作用,也即除湿,从第二室内换热器320流出的冷媒再回到压缩机600。如此,新风和室内风混合后部分经过第一室内换热器310加热,部分经过第二室内换热器320降温除湿,进入室内侧风道210混合后形成温度适宜的干燥气流,随后由室内出风口吹出,从而达到室内即除湿又不会吹冷风的目的,且除湿效果更佳。当然,第一室内换热器310也可以作为蒸发器,则第二室内换热器320作为冷凝器,同样可以实现恒温除湿的目的。
当不需要除湿,仅需开启全制冷模式时,使得压缩机600流出的高温冷媒进入到室外换热器700(冷凝器),从而室外换热器700出来的高温冷媒到达第一阀810,此时第一阀810小部分打开起到毛细节流的作用,让第一室内换热器310的温度大大小于室外换热器700的温度,此时第一室内换热器310为蒸发器,起到降温的作用,然后流出第一室内换热器310的低温冷媒到达第二阀820,第二阀820完全或大部分开启,起到完全通过或者再节流的作用,通过第二阀820的冷媒流过第二室内换热器320,此时第二室内换热器320为蒸发器,起到二次降温的作用,从第二室内换热器320流出的冷媒再回到压缩机600。如此,新风和室内风混合后经过第一室内换热器310降温,然后经过第二室内换热器320二次降温,进入室内侧风道210后由室内出风口吹出,从而能达到室内快速降温的目的。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9所示,冷媒循环管路包括连接排出管610与室外换热器700的第一配管830,以及连接吸入管620与第二室内换热器320的第二配管840。窗式空调器还包括切换装置900,切换装置900串接于第一配管830及第二配管840上,切换装置900具有第一切换状态及第二切换状态。在第一切换状态下,连接于切换装置900两端的第一配管830导通,连接于切换装置900两端的第二配管840导通。在第二切换状态下,排出管610和切换装置900之间的第一配管830与切换装置900和第二室内换热器320之间的第二配管840导通,室外换热器700和切换装置900之间的第一配管830与吸入管620和切换装置900之间的第二配管840导通。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理解的是,窗式空调器还具有控制器,控制器与第一阀810、第二阀820及切换装置900均电连接,从而控制切换装置900的切换状态及各个阀的开关及开度。切换装置900可以为四通阀或其他使得冷媒不会同时进入室外换热器700和第二室内换热器320的切换装置900。通过切换装置900,能够使得空调器的功能增加。可以理解的是,切换装置900串接在第一配管830及第二配管840上,也即切换装置900的两端连通第一配管830,两端连通第二配管840。
在切换装置900处于第一切换状态时,压缩机600的排出管610流出的高温冷媒通过第一配管830流向室外换热器700,然后依次流入第一室内换热器310及第二室内换热器320,最后经第二配管840及吸入管620流回压缩机600。通过控制第一阀810及第二阀820的开度,能够控制第一室内换热器310为制冷状态或制热状态,从而能够控制整个系统处于恒温除湿模式或全制冷系统。第一阀810及第二阀820控制第一室内换热器310是处于制冷状态或制热状态,与上述没有切换状态的实施例相似,在此不做赘述。
在切换装置900处于第二切换状态时,压缩机600的排出管610流出的高温冷媒通过第一配管830及第二配管840流入第二室内换热器320,随后流向第一室内换热器310及室外换热器700,最后通过第一配管830、第二配管840及吸入管620流回压缩机600。可以通过控制第一阀810及第二阀820的开度,进而控制第一室内换热器310是处于制冷状态或制热状态,从而控制整个系统是处于恒温除湿模式还是处于全制热状态。
当开启全制热模式时,切换装置900处于第二切换状态,压缩机600的排出管610流出的高温冷媒通过第一配管830及第二配管840流入第二室内换热器320,此时第二室内换热器320起到冷凝器加热的作用,从而第二室内换热器320出来的高温冷媒到达第二阀820,此时第二阀820全部打开,高温冷媒继续流出到第一室内换热器310,第一室内换热器310起到再次加热的作用,次高温冷媒到达第一阀810后,可使得第一阀810起到毛细管节流的作用,节流后冷媒变为低温冷媒,流经室外换热器220后回到压缩机600。如此,能实现室内快速制热的目的。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25)

1.一种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盘;
新风装置,安装于所述底盘,且用于向室内输送新风,所述新风装置包括自室外向室内延伸的新风壳,所述新风壳设有与室外连通的新风入口、与室内连通的新风出口及连通所述新风入口及所述新风出口的新风风道,所述新风壳具有邻近所述新风入口的进风段、邻近所述新风出口的出风段、以及设于所述进风段与所述出风段之间的过渡段,所述过渡段的最大通风面积大于所述进风段及所述出风段的最大通风面积,以使得气流在所述过渡段中的最低流速小于在所述过渡段两端的流速。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段的最大通风面积S与所述进风段的最大通风面积S1之间的比值大于1.4,小于1.6;和/或,
所述过渡段的最大通风面积S与所述出风段的最大通风面积S2之间的比值大于3.5,小于4。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段包括相连的扩口区及增压区,所述扩口区与所述进风段对接,所述增压区与所述出风段对接,所述扩口区自所述进风段向所述增压区呈渐扩设置,所述增压区自所述扩口区向所述出风段呈渐缩设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具有沿前后向延伸的第一边沿及第二边沿,所述新风风道的截面沿所述第一边沿向所述第二边沿方向延伸的距离为截面宽度,所述进风段的截面高度大于所述出风段,所述出风段的截面宽度大于所述进风段,所述过渡段的截面高度自所述进风段向所述出风段至少部分地呈逐渐减小设置,且所述过渡段的截面宽度自所述进风段向所述出风段至少部分地呈逐渐增大设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段的截面高度为H1,所述出风段的截面高度为H2,H1与H2之间的比值大于4.1小于5.1;和/或,
所述进风段的截面宽度为L1,所述出风段的截面宽度为L2,L1与L2之间的比值大于0.48小于0.58。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段的顶壁至少部分地呈向外凸的弧面设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段内顶壁的弯曲半径R大于160mm,小于200mm。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段在所述新风风道送风方向上延伸长度D2与所述进风段在所述送风方向上的延伸长度D1之间的比值大于1.4,小于1.6。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壳包括多块,所述多块新风壳相互拼接以形成所述新风风道,相邻两块所述新风壳之间的拼接面在所述新风壳的外壁面上形成拼接线,所述拼接线沿所述新风风道的送风方向延伸。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拼接线沿所述送风方向呈弯折设置。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相邻两块所述新风壳之间具有相互拼接的第一拼接面和第二拼接面,所述第一拼接面上设有凸台,所述第二拼接面上设有与所述凸台相适配的凹槽,所述凸台与所述凹槽均沿所述送风方向延伸,且所述凸台对应嵌接于所述凹槽。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相邻两块所述新风壳的拼接面之间设有密封装置。
13.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块新风壳包括上新风壳和下新风壳,所述上新风壳和所述下新风壳在上下向叠设。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新风壳和所述下新风壳的侧壁上分别向外凸设有连接结构,以使得所述上新风壳和所述下新风壳通过所述连接结构连接固定。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结构包括螺接安装部和卡接安装部,所述螺接安装部和所述卡接安装部分设于所述新风壳在送风方向上的两侧,所述螺接安装部包括分设于所述上新风壳和所述下新风壳上的上安装板和下安装板,所述上安装板与所述下安装板螺接,所述卡接安装部包括分设于所述上新风壳和所述下新风壳的卡块和卡扣,所述卡块和所述卡扣卡接。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装置还包括新风风机,所述新风风机设于所述新风入口处。
17.如权利要求1至16任意一项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包括室内风道壳和室内侧换热器,所述室内风道壳安装于所述底盘的前侧,所述室内风道壳内形成有室内侧风道,所述室内侧换热器安装于所述底盘,且对应所述室内侧风道的进风端设置,所述出风段的末端形成所述新风出口,所述新风出口邻近所述室内侧换热器的迎风面设置。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壳的所述出风段至少部分地位于所述室内风道壳的下端与所述底盘之间。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包括安装于所述底盘的壳体,所述室内风道壳及所述室内侧换热器位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壳体的前侧壁面设有室内进风口;
所述出风段的末端位于所述壳体的前侧壁面的外侧,且所述新风出口邻近所述室内进风口设置;或者,
所述室内侧换热器与所述壳体的前侧壁面呈间隔设置,所述出风段的末端位于所述室内侧换热器与所述壳体的前侧壁面之间,且所述新风出口与所述室内侧风道相连通。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出口的开口朝上设置;或者,
所述新风出口的开口朝前设置。
21.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包括安装于所述底盘的壳体,所述室内风道壳及所述室内侧换热器位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壳体的前侧壁面设有室内进风口,所述室内侧换热器包括对应所述室内进风口设置的第一室内换热器及第二室内换热器,所述窗式空调器具有恒温除湿模式,在所述恒温除湿模式下,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及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的其中一者处于制热模式,另一者处于制冷模式。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及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沿所述室内侧风道的进风方向层叠设置;或者,
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及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在垂直所述室内侧风道的进风方向上呈并排设置,以使从所述室内进风口进入的气流一部分吹向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另一部分吹向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包括室外换热器、冷媒循环管路、第一阀及第二阀;
所述窗式空调器的压缩机的冷媒出口设置有排出管,冷媒入口设置有吸入管;
所述排出管、所述室外换热器、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所述吸入管通过所述冷媒循环管路依次连通;
所述第一阀串接在所述室外换热器与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之间的冷媒循环管路上,所述第二阀串接在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与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之间的冷媒循环管路上。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循环管路包括连接所述排出管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一配管,以及连接所述吸入管与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的第二配管;窗式空调器还包括切换装置;
所述切换装置串接于所述第一配管及所述第二配管上,所述切换装置具有第一切换状态及第二切换状态;
在所述第一切换状态下,连接于所述切换装置两端的所述第一配管导通,连接于所述切换装置两端的所述第二配管导通;
在所述第二切换状态下,所述排出管和所述切换装置之间的所述第一配管与所述切换装置和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之间的所述第二配管导通,所述室外换热器和所述切换装置之间的所述第一配管与所述吸入管和所述切换装置之间的所述第二配管导通。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具有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切换装置、所述第一阀及所述第二阀均电连接;
在所述窗式空调器处于恒温除湿模式时,所述控制器用以控制所述切换装置处于第一切换状态,且用以控制所述第一阀完全打开、所述第二阀部分打开;和/或,
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具有全制冷模式,在所述窗式空调器处于全制冷模式时,所述控制器用以控制所述切换装置处于第一切换状态,且用以控制所述第一阀部分打开、所述第二阀完全打开;和/或,
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具有全制热模式,在所述窗式空调器处于全制热模式时,所述控制器用以控制所述切换装置处于第二切换状态,且用以控制所述第二阀完全打开、所述第一阀部分打开。
CN202010079434.0A 2020-02-01 2020-02-01 窗式空调器 Pending CN11320313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79434.0A CN113203131A (zh) 2020-02-01 2020-02-01 窗式空调器
PCT/CN2020/078637 WO2021151260A1 (zh) 2020-02-01 2020-03-10 窗式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79434.0A CN113203131A (zh) 2020-02-01 2020-02-01 窗式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03131A true CN113203131A (zh) 2021-08-03

Family

ID=770248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079434.0A Pending CN113203131A (zh) 2020-02-01 2020-02-01 窗式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203131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893845A (zh) * 2022-05-06 2022-08-12 浙江阿林斯普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新风机
CN117286025A (zh) * 2023-09-13 2023-12-26 艾普拜生物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用于pcr仪的控温单元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893845A (zh) * 2022-05-06 2022-08-12 浙江阿林斯普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新风机
CN114893845B (zh) * 2022-05-06 2024-03-26 浙江阿林斯普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新风机
CN117286025A (zh) * 2023-09-13 2023-12-26 艾普拜生物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用于pcr仪的控温单元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20100097511A (ko) 차량용 공조장치
CN109084368B (zh) 空调器
CN113203131A (zh) 窗式空调器
CN101932885B (zh) 空调机
CN211650517U (zh) 窗式空调器
CN211650516U (zh) 窗式空调器
CN104964341A (zh) 空调器的室内机以及空调器
CN208566884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8763937U (zh) 空调室内机
CN208671170U (zh) 空调器
CN113203129A (zh) 窗式空调器
KR100441101B1 (ko) 일체형 공기조화기의 전선고정구조
WO2021151260A1 (zh) 窗式空调器
CN108592219A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2319923U (zh) 窗式空调器
CN211650515U (zh) 窗式空调器
CN204943705U (zh) 一种混流空调
CN109539529B (zh) 风道件、风机风道组件和空调器
CN207094859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一体机
CN211650512U (zh) 窗式空调器
WO2021151267A1 (zh) 窗式空调器
CN211716713U (zh) 窗式空调器
WO2021151262A1 (zh) 窗式空调器
CN204717875U (zh) 空调器的室内机以及空调器
CN220205886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