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199820A - 夹具和具有夹具、第一片材、第二片材的套件 - Google Patents

夹具和具有夹具、第一片材、第二片材的套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199820A
CN113199820A CN202110108959.7A CN202110108959A CN113199820A CN 113199820 A CN113199820 A CN 113199820A CN 202110108959 A CN202110108959 A CN 202110108959A CN 113199820 A CN113199820 A CN 11319982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et
edge
label
pair
pressure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10895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神田龙一
岩本匡司
大须贺未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1998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9982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7/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 B32B37/0046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aspects of the apparatu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1MAKING ARTICLES OF PAPER, CARDBOARD OR MATERIAL WORKED IN A MANNER ANALOGOUS TO PAPER; WORKING PAPER, CARDBOARD OR MATERIAL WORKED IN A MANNER ANALOGOUS TO PAPER
    • B31DMAKING ARTICLES OF PAPER, CARDBOARD OR MATERIAL WORKED IN A MANNER ANALOGOUS TO PAPER, NOT PROVIDED FOR IN SUBCLASSES B31B OR B31C
    • B31D1/00Multiple-step processes for making flat articles ; Making flat articles
    • B31D1/02Multiple-step processes for making flat articles ; Making flat articles the articles being labels or ta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1MAKING ARTICLES OF PAPER, CARDBOARD OR MATERIAL WORKED IN A MANNER ANALOGOUS TO PAPER; WORKING PAPER, CARDBOARD OR MATERIAL WORKED IN A MANNER ANALOGOUS TO PAPER
    • B31DMAKING ARTICLES OF PAPER, CARDBOARD OR MATERIAL WORKED IN A MANNER ANALOGOUS TO PAPER, NOT PROVIDED FOR IN SUBCLASSES B31B OR B31C
    • B31D1/00Multiple-step processes for making flat articles ; Making flat articles
    • B31D1/02Multiple-step processes for making flat articles ; Making flat articles the articles being labels or tags
    • B31D1/021Making adhesive labels having a multilayered structure, e.g. provided on carrier web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1MAKING ARTICLES OF PAPER, CARDBOARD OR MATERIAL WORKED IN A MANNER ANALOGOUS TO PAPER; WORKING PAPER, CARDBOARD OR MATERIAL WORKED IN A MANNER ANALOGOUS TO PAPER
    • B31DMAKING ARTICLES OF PAPER, CARDBOARD OR MATERIAL WORKED IN A MANNER ANALOGOUS TO PAPER, NOT PROVIDED FOR IN SUBCLASSES B31B OR B31C
    • B31D1/00Multiple-step processes for making flat articles ; Making flat articles
    • B31D1/02Multiple-step processes for making flat articles ; Making flat articles the articles being labels or tags
    • B31D1/026Cutting or perfora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8/00Ancillary operations in connection with laminating processes
    • B32B38/0004Cutting, tearing or severing, e.g. bursting; Cutter detai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8/00Ancillary operations in connection with laminating processes
    • B32B38/18Handling of layers or the laminate
    • B32B38/1825Handling of layers or the laminate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trol or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devices for tensioning, stretching or registration
    • B32B38/1833Positioning, e.g. registration or centering
    • B32B38/1841Positioning, e.g. registration or centering during laying up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1MAKING ARTICLES OF PAPER, CARDBOARD OR MATERIAL WORKED IN A MANNER ANALOGOUS TO PAPER; WORKING PAPER, CARDBOARD OR MATERIAL WORKED IN A MANNER ANALOGOUS TO PAPER
    • B31DMAKING ARTICLES OF PAPER, CARDBOARD OR MATERIAL WORKED IN A MANNER ANALOGOUS TO PAPER, NOT PROVIDED FOR IN SUBCLASSES B31B OR B31C
    • B31D2201/00Multiple-step processes for making flat articles
    • B31D2201/02Multiple-step processes for making flat articles the articles being labels or ta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519/00Labels, badges

Landscapes

  • Making Paper Articles (AREA)
  • Sheet Hold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夹具和具有夹具、第一片材、第二片材的套件。用于在第一和第二片材的厚度方向上将叠置在第二片材上的第一片材粘附到第二片材的夹具包括第一限制部、第二限制部和夹持器。第一限制部在与厚度方向垂直的第一方向上将叠置在第二片材上的第一片材的位置限制为与第二片材的位置对准。第二限制部在与厚度方向及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上将叠置在第二片材上的第一片材的位置限制为与第二片材的位置对准。夹持器在厚度方向上夹持彼此叠置并对准的第一片材和第二片材,使得第一片材的周边部的至少一部分被暴露。

Description

夹具和具有夹具、第一片材、第二片材的套件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夹具,并且更特别地,涉及一种标签层叠装置。
背景技术
如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特开2009-066835中所描述,已知一种标签层叠装置,该标签层叠装置被构造成以叠置的方式将带状的第二标签和带状的第一标签粘附在一起。第一标签和第二标签中的每一个标签包括基带、形成在基带的下侧表面上的粘结层和通过粘结层结合到下侧表面的剥离带。
标签层叠装置包括引导部和固定部。引导部被构造成沿着引导表面引导第一标签和第二标签的相应的端表面,用于固定其间的相对位置。固定部被构造成将第一标签和叠置在第一标签上方的第二标签固定抵靠到引导部。
在上述传统标签层叠装置中,能够在与引导表面垂直的方向上进行第一标签和第二标签的定位。然而,第一标签和第二标签的在与引导表面平行的方向上的定位需要由用户手动进行。
此外,为了将两个标签彼此粘附,在第二标签被叠置在第一标签上的情况下,在第一标签和第二标签相对于彼此固定就位的状态下,用户将剥离带从第二标签部分地剥离,并且卷起剥离带的被剥离的部分;并且然后,将第二带的暴露的粘结层粘附到第一带。这里,由于第二标签的基带的尺寸等于第二标签的剥离带的尺寸,因此将第一带和第二带彼此粘附的劳动要求用户的技能,并且因此,很可能发生不良的粘附。
发明内容
鉴于前述内容,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夹具,该夹具能够使第一带和第二带在彼此之间没有位置移位的情况下准确且容易地彼此粘附。
(1)为了实现以上和其它目的,根据一个方面,本公开提供一种夹具,该夹具用于在第一片材和第二片材的厚度方向上将第一片材粘附到第二片材,该第一片材被叠置在第二片材的上表面上。第一片材包括粘结片材和被可释放地粘结到粘结片材的剥离片材。第一片材具有:在与厚度方向垂直的第一方向上的第一边缘;和在与厚度方向及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上的第三边缘。第二片材具有在第一方向上的第二边缘和在第二方向上的第四边缘。夹具包括第一限制部、第二限制部和夹持器。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被构造成邻接在第一限制部上,以将叠置在第二片材上的第一片材的在第一方向上的位置限制为与第二片材的在第一方向上的位置对准。第三边缘和第四边缘被构造成邻接在第二限制部上,以将叠置在第二片材上的第一片材的在第二方向上的位置限制为与第二片材的在第二方向上的位置对准,使得第一片材的轮廓和第二片材的轮廓彼此对准。夹持器被构造成在厚度方向上夹持彼此叠置并对准的第一片材和第二片材,使得第一片材的周边部的一部分被暴露于夹持器的外部,第一片材的周边部的所述一部分包括在第一片材的第一方向上与第一边缘相反的边缘。
(2)在根据方面(1)的夹具中,优选地,夹持器包括一对邻接部和挤压力施加部。所述一对邻接部被构造成邻接在彼此叠置的第一片材和第二片材的周边部的一部分上。挤压力施加部被构造成将挤压力施加到所述一对邻接部,以推压所述一对邻接部朝向彼此相对地移动。
(3)在根据方面(2)的夹具中,优选地,挤压力施加部包括:第一磁体;和第二磁体和磁性体中的一个。第一磁体被设置在所述一对邻接部中的一个邻接部上。第二磁体和磁性体中的所述一个被设置在所述一对邻接部中的其余一个邻接部上。第一磁体磁性地吸引第二磁体和磁性体中的所述一个,以推压所述一对邻接部朝向彼此移动。
(4)在根据方面(2)的夹具中,优选地,挤压力施加部包括弹簧,该弹簧被构造成推压所述一对邻接部朝向彼此移动。
(5)在根据方面(2)的夹具中,优选地,挤压力施加部包括肘节机构,该肘节机构被构造成将挤压力施加到所述一对邻接部和释放对所述一对邻接部的挤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地,夹具进一步包括操作部,该操作部被连接到肘节机构。肘节机构被构造成响应于操作部的移动而选择性地将挤压力施加到所述一对邻接部或者释放对所述一对邻接部的挤压力。
(6)在根据方面(2)的夹具中,优选地,挤压力施加部包括凸轮机构,该凸轮机构被构造成将挤压力施加到所述一对邻接部和释放对所述一对邻接部的挤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地,夹具进一步包括操作部,该操作部被连接到凸轮机构。凸轮机构被构造成响应于操作部的移动而选择性地将挤压力施加到所述一对邻接部或者释放对所述一对邻接部的挤压力。
(7)优选地,根据方面(2)的夹具进一步包括铰链部,该铰链部将所述一对邻接部彼此连接,使得所述一对邻接部被构造成相对于彼此打开和关闭。
(8)在根据方面(2)的夹具中,优选地,所述一对邻接部包括第一邻接部和第二邻接部。第一邻接部被构造成面对被叠置在第二片材的上表面上的第一片材。第二邻接部被构造成面对与第一片材叠置的第二片材,以与第一邻接部协作地夹持第一片材和第二片材。第二邻接部具有放置区域,彼此叠置的第一片材和第二片材能够被放置在该放置区域上。第一邻接部的在第一方向上的长度短于第二邻接部的在第一方向上的长度。
(9)在根据方面(8)的夹具中,优选地:第一限制部和第二限制部被设置在第二邻接部上;并且放置区域被第一限制部和第二限制部划分。
(10)在根据方面(1)至(9)中的任一个方面的夹具中,优选地,当在厚度方向上观察时,第一片材的轮廓上的被构造成邻接在第一限制部上的位置和第二片材的轮廓上的被构造成邻接在第一限制部上的位置彼此重合。
(11)在根据方面(2)的夹具中,优选地,所述一对邻接部包括第一邻接部和第二邻接部,该第二邻接部被构造成面对与第一片材叠置的第二片材,以与第一邻接部协作地夹持第一片材和第二片材。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地,第一限制部和第二限制部被设置在第二邻接部上;并且第一邻接部具有面对部,该面对部被构造成面对第一限制部和第二限制部,至少该面对部由透明构件形成。
(12)根据另一个方面,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套件,该套件具有夹具、第一片材和第二片材,该第一片材和第二片材用于与该夹具一起使用。该夹具被构造成在第一片材和第二片材的厚度方向上将第一片材粘附到第二片材的上表面。第一片材包括:粘结片材;和剥离片材,该剥离片材被可释放地粘结到粘结片材。第一片材具有在与厚度方向垂直的第一方向上的第一边缘。剥离片材具有切割线,该切割线将剥离片材分割成第一区段和第二区段,该第一区段包括第一边缘,该第二区段包括在第一方向上与第一边缘相反的相反边缘。第二片材具有在第一方向上的第二边缘。该夹具包括夹持器,该夹持器被构造成夹持第一片材的一部分和第二片材的一部分,使得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在厚度方向上彼此叠置,第一片材的所述一部分包括剥离片材的第一区段并且不包括剥离片材的第二区段,第二片材的所述一部分包括第二边缘。
(13)在根据方面(12)的套件中,优选地,切割线成直线地延伸;并且夹持器包括肋,该肋平行于切割线延伸。
(14)在根据方面(12)或方面(13)的套件中,优选地,第一片材进一步具有在与厚度方向及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上的第三边缘,并且第二片材进一步具有在第二方向上的第四边缘;并且该夹具进一步包括第一限制部和第二限制部。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被构造成邻接在第一限制部上,以将叠置在第二片材上的第一片材的在第一方向上的位置限制为与第二片材的在第一方向上的位置对准。第二边缘和第四边缘被构造成邻接在第二限制部上,以限制彼此叠置的第一片材和第二片材的在第二方向上的位置,使得第一片材的轮廓和第二片材的轮廓彼此对准。
(15)在根据方面(14)的套件中,优选地,夹持器包括一对邻接部和挤压力施加部。所述一对邻接部被构造成邻接在彼此叠置的第一片材和第二片材的周边部的一部分上。挤压力施加部被构造成将挤压力施加到所述一对邻接部,以推压所述一对邻接部朝向彼此相对地移动。
(16)在根据方面(12)的套件中,优选地,剥离片材是透明的,并且在剥离片材上印刷图案。
(17)在根据方面(12)的套件中,优选地,第一片材和第二片材中的每一个片材具有矩形形状;并且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彼此垂直。
(18)根据另一个方面,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夹具,该夹具用于在第一片材和第二片材的厚度方向上将第一片材粘附到第二片材,该第一片材被叠置在该第二片材的上表面上。第一片材包括粘结片材和被可释放地粘附到粘结片材的剥离片材。第一片材具有:在与厚度方向垂直的第一方向上的第一边缘;和在与厚度方向及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上的第三边缘。第二片材具有在第一方向上的第二边缘和在第二方向上的第四边缘。该夹具包括:基板,该基板具有矩形形状;压力板,该压力板具有矩形形状;铰链部;第一限制部,该第一限制部被设置在基板上;和第二限制部,该第二限制部被设置在基板上。彼此叠置的第一片材的一部分和第二片材的一部分被构造成被放置在基板上,使得第一片材的所述一部分被叠置在第二片材的所述一部分上并且第二片材的所述一部分被放置在基板上。第一片材的所述一部分包括第一边缘,并且第二片材的所述一部分包括第二边缘。压力板被构造成被朝向基板推压,用于与基板协作地在厚度方向上夹持第一片材的所述一部分和与第一片材叠置的第二片材的所述一部分,使得压力板面对第一片材的所述一部分。在基板和压力板在第一方向上的每一端处,铰链部将基板和压力板可枢转移动地连接在一起,以相对于基板打开和关闭压力板。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被构造成邻接在第一限制部上,以将叠置在第二片材上的第一片材的在第一方向上的位置限制为与第二片材的在第一方向上的位置对准。第一限制部成直线地延伸。第三边缘和第四边缘被构造成邻接在第二限制部上,以限制彼此叠置的第一片材和第二片材的在第二方向上的位置,使得第一片材的轮廓和第二片材的轮廓彼此对准。第二限制部成直线地延伸。
(19)在根据方面(18)的夹具中,优选地,基板具有放置区域,该放置区域具有矩形形状,并且彼此叠置的第一片材和第二片材能够被放置在该放置区域上。放置区域具有:第一端,该第一端平行于基板的在第一方向上的端部延伸;和第二端,该第二端垂直于第一端延伸并且被连接到第一端。优选地,第一限制部位于第一端处,并且第二限制部位于第二端处。
(20)在根据方面(19)的夹具中,优选地,第一限制部和第二限制部是从基板在厚度方向上向上突出的肋。
(21)在根据方面(20)的夹具中,优选地,每一个肋的突出长度大于第一片材和第二片材的厚度的总和。
附图说明
通过结合附图进行的以下描述,实施例的具体特征和优点以及其它目的将变得显而易见,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公开的第一实施例的夹具1的透视图,其中夹具1在关闭状态中;
图2是在关闭状态中的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夹具1的平面视图;
图3是在关闭状态中的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夹具1的右侧视图;
图4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夹具1的透视图,其中夹具1在打开状态中;
图5是在打开状态中的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夹具1的平面视图;
图6是在打开状态中的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夹具1的右侧视图;
图7是用于描述通过将下标签11和上标签12叠置并结合在一起而创建层叠标签10的过程的视图;
图8是示出下标签11和上标签12被放置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夹具1的基板2的标签放置区域211上的状态的平面视图;
图9是示出下标签11和上标签12由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夹具1夹持的状态的平面视图;
图10是示出下标签11和上标签12由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夹具1夹持的状态的右侧视图;
图11A和图11B是用于描述从上标签12和下标签11由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夹具1夹持的状态翻转上标签12的过程的视图;
图12是根据本公开的第二实施例的夹具200的透视图,其中夹具200在压力施加状态中;
图13是在压力施加状态中的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夹具200的截面视图;
图14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夹具200的透视图,其中夹具200在压力释放状态中;
图15是在压力释放状态中的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夹具200的截面视图;
图16是根据本公开的第三实施例的夹具300的透视图;
图17A是根据本公开的第四实施例的夹具400的透视图,其中夹具400在压力释放状态中;
图17B是在压力释放状态中的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夹具400的截面视图;
图18A是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夹具400的透视图,并且示出杆440被从图17A中所示的状态向下移动的状态;
图18B是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夹具400的截面视图,并且示出杆440被从图17B中所示的状态向下移动的状态;
图19A是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夹具400的透视图,并且示出杆440被从图18A中所示的状态进一步向下移动的状态;
图19B是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夹具400的截面视图,其示出杆440被从图18B中所示的状态进一步向下移动的状态;
图20A是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夹具400的透视图,并且示出杆440被从图19A中所示的状态更进一步地向下移动的状态;
图20B是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夹具400的截面视图,并且示出杆440被从图19B中所示的状态更进一步地向下移动的状态;
图21A是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夹具400的透视图,并且示出杆440被从图20A中所示的状态更进一步地向下移动的状态;
图21B是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夹具400的截面视图,并且示出杆440被从图20B中所示的状态更进一步地向下移动的状态;
图22是根据本公开的第五实施例的夹具500的透视图,其中夹具500在压力施加状态中;
图23是根据第五实施例的夹具500的透视图,其中省略了压力板530的描绘;
图24是在压力施加状态中的第五实施例的夹具500的右侧视图;
图25是根据第五实施例的夹具500的右侧视图,其中夹具500在压力释放状态中;
图26是在压力释放状态中的根据第五实施例的夹具500的截面视图;
图27是在压力施加状态中的根据第五实施例的夹具500的截面视图;
图28A至图28D是根据实施例的变体的夹具600的视图;
图29A至图29C是用于描述用于在作为修改过的标签的具有椭圆形形状的下标签110和上标签120的轮廓E处设定第一点A1、A3、A5和第二点A2、A4、A6的各种方法的视图;
图30A和图30B是用于描述通过将具有图案的透明上标签712和下标签711叠置并结合在一起来创建根据实施例的变体的层叠标签710的过程的视图;并且
图30C是用于描述在创建图30B中所示的层叠标签710的过程中上标签712在下标签711上的不正确位置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将参考图1到图11B描述根据本公开的第一实施例的夹具1。
在以下描述中,将基于在附图中指示的那些方向来指代方向,诸如前方、后方、上方、下方、左方和右方。将基于在附图中指示的方向来描述夹具1的定向或姿态。此外,将基于在图8到图11中指示的方向来指代将在夹具1中使用的下标签11和上标签12的定向。
将参考图1到图6描述夹具1的结构。
如图1到图3中所示,夹具1包括基板2和压力板3。基板2和压力板3均由树脂制成。压力板3在关闭位置(图1至图3)和打开位置(图4至图6)之间被可枢转移动地连接到基板2。
如图4和图5中所示,在平面视图中,基板2是在左右方向上伸长的大体矩形的板构件。基板2具有四个锥形角部,在平面视图中,每一个锥形角部具有大体弓形的形状。基板2具有上表面21,在该上表面21处设置有铰链22和23、接合突起24、五个第一肋25(251、252、253、254、255)、第二肋26、四个磁体271、272、273和274。三个矩形凹部291、292和293也被形成在上表面21上。
铰链22和23位于基板2的上表面21的后端部处,使得铰链22和23在左右方向上彼此间隔开。铰链22和23中的每一个铰链具有从上表面21向上突出且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大体长方体的形状。铰链22和23中的每一个铰链形成有轴孔(未示出),在侧视图中该轴孔位于铰链的中央部分处并且在左右方向上贯穿铰链的整个长度延伸。
接合突起24在左右方向上位于铰链22和23之间。接合突起24具有从上表面21向上突出的大体长方体的形状。五个第一肋251至255在左右方向上间隔地成直线地布置在上表面21上。具体地,在平面视图中,五个第一肋251至255在假想直线上排列成直线,在平面视图中该假想直线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并且位于上表面21的在前后方向上的大致中央的前方。每一个第一肋25(251至255)从上表面21向上突出并且在左右方向上延伸。最右的第一肋251的在左右方向上的长度短于其余的第一肋252到255中的每一个肋的在左右方向上的长度。
第二肋26从上表面21向上突出。第二肋26从与最右的第一肋251的右端部相邻的位置朝向上表面21的前端成直线地延伸。即,第二肋26在与每一个第一肋25(251至255)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即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在平面视图中第二肋26具有大体矩形的形状。第二肋26的距上表面21的高度等于每一个第一肋25(251至255)的高度。顺便提及的是,从上表面21起的第二肋26的突出长度和第一肋251至255的突出长度大于下标签11的厚度和上标签12的厚度的总和。
上表面21具有由第一肋251至255和第二肋26划分的标签放置区域211。具体地,第一肋251至255的前表面限定标签放置区域211的后边缘,并且第二肋26的左表面限定标签放置区域211的右边缘。如稍后将描述地,下标签11和与其叠置的上标签12的一个侧部(后端部)如图8中所示地被放置在标签放置区域211上。
四个磁体271至274中的每一个磁体具有盘形形状,并且被嵌入在形成在基板2的上表面21中的圆形凹部(未示出)中。相应的磁体271至274的上表面与上表面21齐平。
三个矩形凹部291至293位于标签放置区域211内。矩形凹部291至293彼此成间隔地排列在左右方向上。在平面视图中矩形凹部291至293中的每一个凹部具有在左右方向上伸长的矩形形状,并且从上表面21向下凹进。
接下来将描述压力板3的结构。
如图1到图3中所示,在平面视图中压力板3是具有在左右方向上伸长的大体矩形形状的板状构件。压力板3的在左右方向上的长度约等于基板2的在左右方向上的长度。压力板3的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短于基板2的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例如,压力板3的前后长度是基板2的前后长度的大约三分之二。压力板3具有被定位成与基板的上表面21的后端部对准的后端部。压力板3的后端部通过铰链22和23被可枢转移动地连接到基板2,使得压力板3能够在打开位置(图4至图6)和关闭位置(图1至图3)之间移动。
压力板3具有设置有操作部31的前端部。操作部31具有沿着压力板3的前端部延伸且从其向上突出的肋状形状。压力板3的后端部形成有三个矩形沟槽32、33和34。在压力板3被放置在打开位置处的情况下(见图4和图5),当从夹具1的前侧观察时,矩形沟槽32至34中的每一个具有向下打开的大体U形形状。
矩形沟槽32是沟槽32至34中的最右的沟槽,并且在与基板2的铰链22的在左右方向上的位置对应的位置处。矩形沟槽32的在左右方向上的长度足够长,以在其中接收铰链22。矩形沟槽33是沟槽32至34中的最左的沟槽,并且在与基板2的铰链23的在左右方向上的位置对应的位置处。矩形沟槽33的在左右方向上的长度足够长,以在其中接收铰链23。
矩形沟槽34位于在左右方向上在矩形沟槽32和矩形沟槽33之间的中间位置处。配对接合板341被设置在矩形沟槽34处。配对接合板341位于矩形沟槽34的上内侧部分处,用于当压力板3在关闭位置处时关闭矩形沟槽34。配对接合板341被构造成:当压力板3在打开位置处时,该配对接合板341与接合突起24接合。矩形沟槽34的在左右方向上的长度足够长,以在其中接收接合突起24。
轴孔(未示出)被形成在压力板3的后端部中。轴孔在左右方向上延伸,以在左右方向上贯穿压力板3的后端部。轴孔与矩形沟槽32至34连通。
压力板3具有下表面35,该下表面35被构造成:当压力板3在关闭位置处时,该下表面35面对基板2的上表面21。在下表面35上,设置有凸面部36、压力肋37和四个磁性体381、382、383和384。在压力板3的底视图中,凸面部36具有在左右方向上伸长的大体矩形形状。凸面部36被定位成与离下表面35的前端部相比离下表面35的后端部较近。当压力板3在关闭位置处时,凸面部36从下表面35向下突出。
压力肋37沿着下表面35的前端部延伸。当压力板3在关闭位置处时,压力肋37向下突出。压力肋37从下表面35突出了比凸面部36从下表面35的突出量稍大的突出量。
四个磁性体381至384在前后方向上位于凸面部36和压力肋37之间。磁性体381至384中的每一个磁性体具有盘形形状,并且被布置在与设置在基板2的上表面21上的磁体271至274中的每一个磁体的位置对应的位置处。
为了将压力板3组装到基板2,基板2的铰链22和23被分别地插入矩形沟槽32和33中,使得压力板3的轴孔与铰链22和23的轴孔对准。枢轴5A被从压力板3的轴孔的右端插入压力板3的轴孔中,以延伸到铰链22的轴孔中。另一个枢轴5B被从压力板3的轴孔的左端插入压力板3的轴孔中,以延伸到铰链23的轴孔中。以此方式,压力板3的后端部通过枢轴5A和5B被连接到基板2的后端部,使得压力板3能够绕着枢轴5A和5B的轴线相对于基板2枢转地移动。
接下来,将描述在夹具1中进行的打开和关闭操作。
如图1到图3中所示,当压力板3在相对于基板2的关闭位置处时,压力板3的凸面部36位于基板2的上表面21的区域的正上方,该区域在第一肋251至255的后方;并且压力肋37的下端面与基板2的上表面21接触。如图3和图9中所示,压力肋37的下端位于矩形凹部291至293中的每一个凹部的每一个后端的稍前方。
当在关闭位置处的压力板3相对于基板2绕着枢轴5A、5B的轴线向后枢转时,压力板3被移动到打开位置,如图4到图6中所示。此时,压力板3相对于基板2向后倾斜。随着压力板3从关闭位置到打开位置的向后枢转移动,配对接合板341的下端部与接合突起24的后表面形成接合。因此,能够维持压力板3相对于基板2的斜角倾斜姿态。
接下来将参考图7描述层叠标签10的结构。
层叠标签10是通过将多个标签以叠置关系彼此结合而生产的。在本实施例中,层叠标签10由下标签11和上标签12构造。出现在层叠标签10上的印刷图像基于用户期望的基本图像。基本图像被划分成两个印刷图像,并且每一个印刷图像由标签印刷机(未示出)印刷在用于每一个标签11、12的带上。
顺便提及的是,用于每一个标签11、12的带是包括剥离片材的粘结带。剥离片材具有直线切割线P(见图8),该直线切割线P沿着剥离片材的宽度方向中心线延伸。相对于剥离片材的宽度方向,剥离片材能够沿着直线切割线P划分成两个区段。在本实施例中,下标签11是基础标签,并且上标签12被叠置在下标签11的顶部上并被粘附于此。根据本实施例的夹具1被构造成提供上标签12在下标签11的顶部上的准确且容易的定位,并且将准确定位的上标签12粘附到下标签11。
接下来,将参考图8到图12描述用于利用根据本实施例的夹具1创建层叠标签10的方法。
首先,用户使用标签印刷机(未示出)在下标签11和上标签12中的每一个标签上进行印刷,以制备已印刷的下标签11和已印刷的上标签12。用户打开夹具1,并将下标签11和上标签12放置在基板2的上表面21的标签放置区域211上,使得如图8中所示,上标签12被铺设在下标签11上方。然后,用户使下标签11和上标签12的相应的后边缘与第一肋251至255形成邻接。下标签11和叠置在下标签11上的上标签12的相应的右边缘(更具体是下标签11的右边缘11B(图10至图11B)和上标签12的右边缘12B(图9至图11B))然后与基板2的上表面21上的第二肋26形成邻接。因此,下标签11和上标签12的右后角部的位置彼此对准,并且因此,下标签11的轮廓能够容易地与上标签12的轮廓对准。
然后,在下标签11和上标签12的轮廓在标签放置区域211上彼此对准的状态中,用户将压力板3朝向基板2的上表面21枢转地移动,以关闭夹具1(见图9)。结果,在基板2的上表面21的标签放置区域211上,下标签11和上标签12由压力板3的压力肋37从上方挤压。
此时,压力板3的下表面35上的四个磁性体381至384被磁性地吸引到基板2的上表面21上的四个磁体271至274。因此,由于磁体271至274沿着标签放置区域211的后端部定位,所以下标签11和上标签12的后端部被紧紧地夹持在磁性体381至384和磁体271至274之间。在这种状态中,上标签12的周边部的一部分(具体地,所述一部分包括:包括前边缘12A的前端部;和包括右边缘12B但不包括上标签12的右后角部的右前角部)被暴露于夹具1的外部,如图9中所示。
这里,上标签12的周边部意味着上标签12的整个周边边缘部分。即,周边部意味着上标签12的外边缘(轮廓)以及能够在平面视图中看到(即,当在与上标签12的表面垂直的方向上观察时)的上标签12的表面。前边缘12A和右边缘12B是上标签12的轮廓的一部分。
如图8中所示,标签放置区域211的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L1短于下标签11和上标签12的在前后方向(即宽度)上的长度L2。优选地,标签放置区域211的长度L1短于下标签11和上标签12的长度L2的一半(在图8中被指示为长度L3)。因此,形成在上标签12和下标签11中的每一个标签的剥离片材上的切割线P位于基板2的上表面21的前边缘的前方(见图8和图9)。
即,上标签12的在前后方向上在前边缘12A和切割线P之间的区域位于基板2的前方,并且因此从基板2向前突出。上标签12的该区域被包括在上标签12的周边部的暴露部中,该暴露部包括:上标签12的前端部(前边缘12A);和上标签12的除了其右后角部之外的右前角部。因此,用户能够容易地相对于下标签11向上翻转上标签12的该暴露区域。
这里,优选地,上标签12的周边部的暴露部包括:包括前边缘12A的前端部;和包括右边缘12B且不包括右后角部的部分,使得上标签12的前端部(该前端部与被夹持在基板2和压力板3之间的后端部相反)成为上标签12的自由端部。通过该构造,由于由前边缘12A和右边缘12B限定的上标签12的右前角部被包含在暴露部中,因此用户能够向上翻转包括右前角部的上标签12的暴露出的自由端部(自由端部)。
如图11B中所示,用户相对于下标签11仅向上翻转上标签12的前端部。由于上标签12的从前边缘12A到切割线P的区域被暴露并且相对于基板2突出,所以上标签12的剥离片材由于剥离片材自身的张力(或线性)而在切割线P处被分割成前半区段和后半区段。因此,前半区段和后半区段的相应的切割边缘部121和122与上标签12的粘结片材分离。然后,用户将剥离片材的前半区段从粘结片材剥离,并将上标签12的粘结片材的前半部分(剥离片材的前半区段从该前半部分剥离)固定到下标签11的上表面。
然后,在上标签12的前端部被结合到下标签11的情况下,用户将下标签11和上标签12一起从夹具1取出。此时,由于上标签12的前端部结合到下标签11,所以维持了下标签11和上标签12之间的位置关系。然后,用户将剥离片材的后半区段从上标签12的粘结片材剥离,并且将上标签12的粘结片材的后半区段(剥离区段)结合到下标签11的上表面。以此方式,通过采用夹具1,在下标签11和上标签12的轮廓彼此对准的情况下,下标签11和上标签12彼此粘附。因此,用户能够使用根据本实施例的夹具1容易地创建层叠标签10。
如上所述,本实施例的下标签11和上标签12具有这样的宽度,该宽度使得标签11和12的前端部相对于基板2的标签放置区域211向前突出。这里,假定通过夹具1夹持其宽度小于标签放置区域211的宽度(前后长度)的上标签和下标签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上标签和下标签的前边缘位于标签放置区域211的前边缘的后方。然而,此时,上标签和下标签的前端部(前边缘)位于基板2的上表面21上的矩形凹部291至293的正上方。
因此,在上标签和下标签的前端部与每一个矩形凹部291至293的底表面之间形成了间隙,使得用户能够在该间隙中插入他的手指,用于钩住上标签和下标签的前端部。通过该间隙,用户能够插入他的手指以分别地钩住上标签的前端部和下标签的前端部,使得用户能够容易地从下标签11向上翻转上标签12的前端部。
如上所述,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夹具1被用于在将上标签12在标签11和12的厚度方向上叠置在下标签11的顶部上之后将上标签12粘附到下标签11。下标签11和上标签12中的每一个标签包括粘结片材和被粘结到该粘结片材的剥离片材。夹具1包括基板2和压力板3。在基板2的上表面21上,设置有第一肋25(251至255)和第二肋26。第一肋25(251至255)被构造成由彼此叠置的下标签11和上标签12的后边缘接触,由此用于限制上标签12和下标签11的后边缘的相应的位置。第二肋26被构造成由上标签12的右边缘12B和下标签11的右边缘11B接触,由此用于限制上标签12和下标签11的右边缘12B、11B的相应的位置。基板2和压力板3被构造成在其间夹持在上标签12和下标签11的厚度方向上彼此叠置的上标签12和下标签11的后端部,以固定上标签12和下标签11的位置。
以此方式,由于上标签12的后边缘和右边缘能够以叠置关系与下标签11的后边缘和右边缘实际地对准,因此夹具1能够在彼此垂直的两个方向上准确且容易地使上标签12和下标签11的边缘齐平。夹具1被构造成从标签12、11的在厚度方向上的两侧夹持彼此对准的上标签12和下标签11的后端部,以固定上标签12和下标签11的位置。因此,即使用户从下标签11向上翻转上标签12的前端部,也不会发生上标签12相对于下标签11的位置移位。用户向上翻转上标签12的前端部,将剥离片材的前半区段剥离,并且将上标签12的粘结片材的前半区域结合到下标签11。然后,用户从夹具1取出上标签12和下标签11。在从夹具1移除上标签和下标签12和11之后,用户能够将剥离片材的后半区段剥离,并将上标签12的粘结片材的后半区域(剥离区域)结合到下标签11,以创建层叠标签10。
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夹具1中,基板2的上表面21设置有四个磁体271至274,并且压力板3的下表面35设置有四个磁性体381至384。因此,夹具1能够通过磁体271至274的磁力在标签11、12的厚度方向上牢固地夹持堆叠的上标签和下标签12和11的后端部。
在夹具1中,基板2和压力板3通过铰链22和23彼此枢转地连接,使得夹具1能够被打开和关闭。因此,能够由基板2和压力板3沿着夹具1的长度提供均匀的夹持力。此外,由于铰链22和23防止在基板2和压力板3之间的分离,因此能够提供夹具1的增强的便携性。
基板2的上表面21提供标签放置区域211。在压力板3的相对于基板2的关闭状态中,仅有被叠置并放置在标签放置区域211上的上标签12和下标签11的后端部被夹持在基板2和压力板3之间。即,在压力板3的相对于基板2的关闭状态中,基板2面对被放置在标签放置区域211上的下标签11的有限区域(包括后端部);并且压力板3面对被放置在标签放置区域211上的上标签12的有限区域(包括后端部)。通过该结构,由于用户能够仅向上翻转上标签12以将剥离片材的前半区段剥离,所以用户能够容易地进行上标签12到下标签11的粘附。
在上述实施例中,上标签12和下标签11具有彼此相同的形状和尺寸。然而,上标签12可以仅一部分具有与下标签11的对应部分相同的形状和尺寸。可替代地,上标签12的尺寸可以被确定为在下标签11的区域内(即,上标签12整体的尺寸可以小于下标签11)。仍可替代地,上标签12和下标签11的其形状和尺寸彼此一致的部分可以邻接抵靠第一肋251至255和第二肋26,从而限制上标签12和下标签11的相应的位置。因此,上标签12和下标签11能够在其间以准确的位置对准的情况下彼此叠置。
关于第一实施例,上标签12是本公开的“第一片材”的示例。下标签11是“第二片材”的示例。彼此叠置的上标签12和下标签11的后边缘分别是“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的示例。彼此叠置的上标签12和下标签11的右边缘12B、11B分别是“第三边缘”和“第四端部区域”的示例。设置在基板2的上表面21上的第一肋25(251至255)和第二肋26分别是“第一限制部”和“第二限制部”的示例。基板2和压力板3是“夹持器”和“一对邻接部”的示例。基板2也是“第二邻接部”的示例。压力板3也是第一邻接部的示例。基板2的上表面21上的标签放置区域211是“放置区域”的示例。铰链22、23是“铰链部”的示例。切割线P是“切割线”的示例。磁体271至274和磁性体381至384是“挤压力施加部”的示例。
<第二实施例>
接下来将参考图12到图15描述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夹具200,其中同样的部分和部件由与图1到图11B中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以避免重复的描述。
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夹具1中,利用磁体271至274的磁力将压力板3推压到基板2,用于关闭压力板3。相比之下,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夹具200不包括磁体271至274也不包括磁性体381至384(图4)。代替地,第二实施例的夹具200包括螺旋扭力弹簧260,利用该螺旋扭力弹簧260的推压力来关闭夹具200。
如图12中所示,夹具200包括基板220和压力板230。基板220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的基板2大致相同的构造。然而,在基板220的上表面21上没有设置磁体271至274。压力板230至少部分地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的压力板3共通的结构。然而,在压力板230的下表面235上没有设置磁性体381至384。如在第一实施例中的那样,压力板230通过基板220的铰链22和23被可枢转移动地连接到基板220。然而,压力板230绕着枢轴5A的轴线的可枢转移动的行程被限制在预定范围内,并且小于第一实施例的压力板3的行程。如图15中所示,即使在压力板230的打开位置处,压力板230的压力肋37的下端表面也位于被设置在基板220的上表面21上的第一肋25的上端的下方。
具体地,压力板230包括具有大体U形形状的杆240。如图13中所示,杆240具有位于压力板230的前端部的下方的基端部,并且由被设置在基板220处的枢轴242可旋转地支撑。因此,杆240能够绕着枢轴242的轴线枢转地移动。枢轴242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并且由基板220支撑在上表面21的上方的位置处。枢轴242位于枢轴5A的前方。
杆240的基端部包括套筒部241,该套筒部241沿着枢轴242延伸。套筒部241具有外周表面,该外周表面的上部设置有凸轮245,该凸轮245从该外周表面沿径向向外突出。突起231被设置在压力板230的下表面235的前端部上,以在与套筒部241的位置对应的位置处从该下表面235的前端部向下突出。如图12和图13中所示,在杆240被向下按压的状态中,凸轮245位于突起231的后方。
螺旋扭力弹簧260被置放在支撑轴5A上方。螺旋扭力弹簧260具有被安置在基板220的上表面21上的一个端部以及被安置在压力板230的下表面235上的另一个端部。因此,螺旋扭力弹簧260通常向上推压压力板230的后部,使得在压力板230的前部处的压力肋37被压靠在基板2的上表面21上。即,当没有对其施加外力时,压力板230通常在关闭位置处。
如图14和图15中所示,在右侧视图中,向上拉动杆240引起套筒部241在逆时针方向上的角度旋转,使得凸轮245向上推动突起231并且移动到突起231的前方。因此,压力板230克服螺旋扭力弹簧260的推压力而在(右侧视图中的)顺时针方向上绕着枢轴5A的轴线枢转地移动。结果,压力板230的前端部被向上移动,并且压力肋37被向上抬起,以与基板220的上表面21分离。这时,在压力肋37的上表面21和下表面之间的间隙长度被调节为大于下标签11和上标签12的厚度的总和。在这种状态中,压力肋37的下表面被定位成低于第一肋25的上端表面(顶表面)。
在用户向上拉动杆240以维持压力板230的前端部的抬起位置(以维持压力板230的打开位置)的同时,用户将上标签12和下标签11放置在基板220的上表面21的标签放置区域211上,并且使上标签12和下标签11与第一肋25(251至255)和第二肋26邻接以进行定位。然后,用户向下推动杆240,从而将凸轮245移动到在突起231后方的位置,使得压力板230的前端部通过螺旋扭力弹簧260的推压力被向下移动。因此,压力肋37抵靠上表面21挤压堆叠的上标签12和下标签11的后端部。因此,类似于第一实施例地,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夹具200能够将下标签11和上标签12夹持在基板220和压力板230之间。
在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夹具200中,即使当压力板230在打开位置处时,即,即使当响应于用户向上拉动杆240而使压力板230的前端部被抬起时,压力肋37的下表面也被定位成低于第一肋25的上端表面。通过这种结构,下标签11和上标签12的后边缘不能在第一肋25上移动。因此,能够实现下标签11和上标签12的后边缘在第一肋25上的准确邻接。
关于第二实施例,螺旋扭力弹簧260是“挤压力施加部”的示例。
<第三实施例>
将参考图16描述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夹具300,其中同样的部分和部件由与图1到图11B中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以避免重复的描述。
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夹具1中,基板2和压力板3通过铰链22和23彼此可枢转移动地连接。相比之下,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夹具300具有由彼此一体的基板320和压力板330构造的弹性夹压结构。
第三实施例的基板320与第一实施例的基板2的不同之处在于,在基板320的上表面21上既没有设置磁体271至274也没有设置铰链23和22。因此,在压力板330的下表面上没有设置第一实施例的磁性体381至384。压力板330的后端部被直接连接到基板320的后端部,以在侧视图中形成大体U形形状。基板320和压力板330由树脂一体地模制。由于一体树脂产品的弹性,压力板330的压力肋37通常被压靠在基板320的上表面21上。
用户用他的一只手按住基板320,并用他的另一只手克服弹力而向上拉动被设置在压力板330的前端部处的操作部31。因此,压力肋37与基板320的上表面21分离并被向上移动。然后,用户将下标签11和上标签12放置在基板320的上表面21的标签放置区域211上,并且沿着第一肋25和第二肋26固定所述两个标签11和12的位置。随着用户逐渐地释放他的施加到操作部31的向上拉力,由于树脂的弹性,夹具300恢复其初始形状。压力肋37在上表面21上挤压下标签11和上标签12的后端部。因此,类似于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地,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夹具300能够将下标签11和上标签12夹持在基板320和压力板330之间。
<第四实施例>
将参考图17A到图21B描述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夹具400,其中同样的部分和部件由与图1到图11B中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以避免重复的描述。
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夹具1中,通过利用磁体271至274的磁力,压力板3在用于关闭压力板3的方向上被朝向基板2推压。相比之下,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夹具400采用肘节机构,以将压力板430朝向基板420推压,以关闭压力板430。
如图17A中所示,基板420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的基板2类似的结构,但是基板420与基板2的不同之处在于,基板420的上表面21未设置有磁体271至274。压力板430至少部分地具有与压力板3类似的结构。然而,在压力板430的下表面上没有设置第一实施例的磁性体381至384。此外,压力板430通过基板420的铰链22和23被可枢转移动地连接到基板420。然而,压力板430绕着枢轴5A的轴线(枢轴5B的轴线)的可枢转移动行程被限制在预定范围内并且小于压力板3的行程。
第四实施例的夹具400包括杆440,该杆440用于使压力板430相对于基板320枢转地移动。
具体地,在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夹具400中,如图17A中所示,凸台421在上表面21的在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分处从基板420的上表面21立起。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旋转轴441由凸台421的上部支撑(见图17B)。旋转轴441位于相应的枢轴5A和5B的前方。
杆440具有大体矩形的板状形状。参考图17B,杆440具有位于压力板430的前端部的下方的基端部,并且由旋转轴441可旋转地支撑。此外,在侧视图中具有伸长的椭圆形形状的连杆构件450被连接到杆440的基端部和压力板430。
具体地,第一连接销452从杆440的基端部在左右方向上向外延伸。第一连接销452位于旋转轴441的下方。连杆构件450的一个纵向端部被可旋转地连接到第一连接销452。
连接板460从压力板430的下表面的前端部向后延伸。连接板460位于压力肋37的后方。第二连接销451从连接板460的后端部在左右方向上向外延伸。连杆构件450的另一个纵向端部被可旋转地连接到第二连接销451。即,压力板430通过连杆构件450被连接到杆440。旋转轴441、连杆构件450、第一连接销452和第二连接销451组合地构成肘节机构,该肘节机构被构造成根据用户对杆440的操作而允许压力板430的压力肋37压靠基板420的上表面21。
如图17A中所示,在杆440在向上拉动位置处的状态中,第一连接销452位于旋转轴441和第二连接销451的后方。即,将旋转轴441连接到第一连接销452的第一线段和将第一连接销452连接到第二连接销451的第二线段的组合构成在第一连接销452处弯曲的L形形状。此时,连杆构件450和连接板460的组合形成在第二连接销451处弯曲的大体V形形状。因此,压力板430的前端部由连接板460抬起。因此,压力板430的压力肋37离开基板420的上表面21向上移动。因此,来自压力肋37的对基板420的上表面21的挤压力被释放。
在这种状态中,用户在基板420的上表面21的标签放置区域211上以叠置的关系放置下标签11和上标签12,并且对下标签11和上标签12进行相对于第一肋25和第二肋26的定位。然后,用户向下推动杆440,如图18B和图19B中所示,在右侧视图中这允许杆440绕着旋转轴441在顺时针方向上枢转地移动,使得第一连接销452被向前移动。
此时,在右侧视图中,连杆构件450绕着第一连接销452在逆时针方向上枢转地移动。因此,第二连接销451向后且斜向下移位。因此,限定在连杆构件450和连接板460之间的角度逐渐减小,以将压力板430朝向其关闭位置向下移动。
然后,如图20A和图20B中所示,当压力板430在其下止点处时,将杆440连接到凸台421的旋转轴441、将杆440连接到连杆构件450的第一连接销452和将连杆构件450连接到压力板430的连接板460的第二连接销451排列成直线。即,第一线段(该第一线段将旋转轴441连接到第一连接销452)和第二线段(该第二线段将第一连接销452连接到第二连接销451)排列成直线。此时,足够大的挤压力被施加到压力板430,并且因此,压力肋37能够与基板420的上表面21协作地夹持下标签11和上标签12的后端部。
此外,如图21A和图21B中所示,即使在压力板430到达下止点之后,杆440也能够进一步稍微地向下移动。因此,当杆440被向下推动到其最低位置时,即使从压力板430产生了反作用力(该反作用力朝向用于打开压力板430的方向上),由于通过连杆构件450将使杆440朝向下的力施加到杆440,所以仍能够维持杆440的最低位置。因此,压力肋37抵靠上表面21而挤压下标签11和上标签12的后端部。因此,类似于第一实施例到第三实施例地,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夹具400能够将下标签11和上标签12夹持在基板420和压力板430之间。
关于第四实施例,构成肘节机构的旋转轴441、连杆构件450、第二连接销451和第一连接销452是“挤压力施加部”的示例。杆440是“操作部”的示例。
<第五实施例>
将参考图22到图27描述根据第五实施例的夹具500,其中同样的部分和部件由与图1到图11B中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以避免重复的描述。
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夹具1中,利用磁体271至274的磁力将压力板3推压到基板2以关闭压力板3。相比之下,根据第五实施例的夹具500采用凸轮机构,用于将压力板530朝向基板520推压,以关闭压力板530。
如图23中所示,基板520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的基板3类似的结构。然而,在基板520的上表面21上没有设置磁体271至274。具体地,类似于第一实施例地,铰链22和23、矩形凹部291至293、第一肋25和第二肋26被设置在基板520的上表面21上。这里,如图23中所示,第五实施例的第一肋25是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单个直线伸长肋,而不是第一实施例的多个肋251至255。
此外,在前后方向上,螺旋弹簧525被介置在铰链22和第一肋25之间,并且另一个螺旋弹簧526被介置在铰链23和第一肋25之间。在在左右方向上在螺旋弹簧525和526之间的位置处,凸台521从基板520立起。凸台521支撑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旋转轴542(见图26)。
如图22和图24中所示,压力板530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的基板3类似的结构,但是基板530的下表面未设置有第一实施例的磁性体381至384。此外,压力板530通过基板520的铰链22和23被可枢转移动地连接到基板520,从而能够在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移动。然而,压力板530绕着枢轴5A的轴线(枢轴5B的轴线)的可枢转移动行程被限制在预定范围内,并且小于压力板3的行程。因此,即使在压力板530的打开位置中,设置在基板520的上表面21上的第一肋25和第二肋26的至少一部分也通常由压力板530覆盖。
压力板530通常由位于基板520的上表面21上的螺旋弹簧525和526向上推压。因此,压力板530的前端部通常被向上抬起。压力板530具有形成有向上打开的沟槽531(见图26)的上前端部。
夹具500进一步包括杆540,该杆540具有大体矩形的板状形状。如图23和图26中所示,一对作用部541被设置成在杆540的基端部的每一个左右端部处各有一个作用部。左作用部和右作用部541中的每一个作用部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大体柱形形状,并且通过由凸台521支撑的旋转轴542可旋转地支撑。凸轮部545从每一个作用部541的外周表面沿径向向外突出(见图26和图27)。作用部541位于形成在压力板530中的沟槽531的内部。每一个凸轮部545具有在旋转轴542的轴线上定中且沿径向向外凸出的弓形表面。
如图25和图26中所示,在杆540的向上拉动状态中,位于沟槽531中的每一个凸轮部545朝向后(向后突出)。此时,压力板530由位于基板520的上表面21上的螺旋弹簧525和526向上推压。因此,压力板530的压力肋37被离开基板520的上表面21地抬起。因此,夹具500能够维持基板520的上表面21不受来自压力肋37的压力影响的释放状态。
用户将下标签11和上标签12放置在基板520的上表面21的标签放置区域211上,使得对下标签11和上标签12进行相对于第一肋25和第二肋26的定位。
然后,用户克服螺旋弹簧525、526的推压力向下推动杆540。此时,每一个作用部541被成角度地旋转,以向下枢转地移动凸轮部545。结果,相应的凸轮部545向下推动沟槽531的底部。因此,压力板530克服螺旋弹簧525和526的推压力而绕着枢轴5A和5B向下枢转地移动,使得设置在压力板530的前端部处的压力肋37在上表面21上挤压上标签12和下标签11的后端部。由于通过在每一个凸轮部545的弓形表面和沟槽531的底部之间的接触而产生的静摩擦力,所以能够维持来自压力肋37的对上表面21的压力。
压力肋37的向下移动量取决于凸轮部545的向下移动量(凸轮部545将沟槽531向下推动了多少),该凸轮部545的向下移动量取决于杆540的向下枢转移动量。通过这种结构,第五实施例的夹具500能够适当地调节相对于下标签11和上标签12的夹持力。因此,类似于第一实施例到第四实施例地,根据第五实施例的夹具500能够将下标签11和上标签12夹持在基板520和压力板530之间。
类似于第二实施例到第四实施例,根据第五实施例的夹具500,即使当由于用户向上拉动杆540而使压力板530的前端部被向上抬起时(即使当压力板530在打开位置处时),压力板530的压力肋37的下端表面也被定位成低于基板520的上表面21上的第一肋25的上端表面(见图26)。因此,当下标签11和上标签12被堆叠并放置在标签放置区域211上时,下标签11和上标签12的后边缘不能在第一肋25上移动。因此,能够实现下标签11和上标签12的后边缘抵靠第一肋25的准确邻接。
关于第五实施例,构成凸轮机构的作用部541、凸轮部545和沟槽531是“挤压力施加部”的示例。杆540是“操作部”的示例。
<变体和变型>
根据本公开的夹具不限于上述第一实施例到第五实施例,而是可以在不脱离本公开的范围的情况下作出各种改变和变型。
例如,第一实施例的压力板3整体可以由透明树脂制成。例如,图28A至图28D示出夹具600,该夹具600包括透明压力板630和第一实施例的基板2。仍可替代地,压力板3的一部分可以由透明树脂制成,所述一部分至少对应于第一肋251至255和第二肋26。关于第二实施例到第五实施例的压力板230、330、430、530,可以进行相同的变型。
在第一实施例中,代替设置在基板2的上表面21上的五个第一肋251至255地,可以在上表面21上成间隔地成直线地排列多个条形销。在后一种情况下,每一个销从上表面21起的突出长度应当大于下标签11和上标签12的总厚度。此外,代替多个第一肋地,也可以使用伸长的单个第一肋(诸如图23中所示的第五实施例的第一肋25)。此外,第一肋25的数目不需要如在第一实施例中的那样为五个。第二肋26的数目和形状也可以以与五个第一肋251至255可用的变型相同的方式改变。
在第一实施例中,标签放置区域211由五个第一肋251至255和第二肋26限定。作为替代,标签放置区域211可以以向下台阶部的形式被设置在基板2的上表面21上。在后一种情况下,在上表面21和向下台阶部(标签放置区域211)之间的高度差可以形成“第一限制部”(用作第一肋251至255)和“第二限制部”(代替第二肋26)。该高度差的高度(长度)应当大于下标签11和上标签12的总厚度。关于第二实施例到第五实施例的基板220、320、420和520,可以进行相同的变型。
在第一实施例中,第一肋251至255被用于为彼此叠置的下标签11和上标签12的后边缘提供定位,并且第二肋26被用于为下标签11和上标签12的右边缘提供定位。然而,下标签11和上标签12可以不具有带状形状,而是可以具有除带状形状之外的形状,诸如,例如三角形形状、圆形形状或菱形形状。如果是这种情况,则下标签11和上标签12的边缘(轮廓)上的一个点可以邻接在第一肋上,并且下标签11和上标签12的边缘上的另一个点可以邻接在第二肋上。这里,所述另一个点在能够与切线接触的位置处,该切线与接触第一点的切线交叉。
例如,图29A示出下标签110和上标签120具有椭圆形形状的示例。以此方式,下标签110和上标签120的边缘E上的第一点A1可以邻接在提供切线L1的第一肋上,并且下标签110和上标签120的边缘E上的第二点A2可以邻接在提供与切线L1垂直的切线L2的第二肋上。
可替代地,如图29B中所示,在下标签110和上标签120的定向与图29A不同的情况下,下标签110和上标签120的边缘E上的第一点A3可以邻接在提供切线L3的第一肋上,并且下标签110和上标签120的边缘E上的第二点A4可以邻接在提供与切线L3垂直的切线L4的第二肋上。
此外,可替代地,第一肋和第二肋可以彼此不垂直地定向,并且下标签110和上标签120的定向可以与图29A和29B中不同。例如,如图29C中所示,下标签110和上标签120的边缘E上的第一点A5可以被设定成邻接在提供切线L5的第一肋上,并且下标签110和上标签120的边缘E上的第二点A6可以被设定成邻接在提供与切线L5交叉的切线L6的第二肋上。以此方式,能够相对于第一肋和第二肋进行在下标签110和上标签120的边缘E上的所述两个点的定位。在图29A至图29C中所示的变型可以适用于第一实施例到第五实施例中的基板2、220、320、420和520、第一肋25和第二肋26。
在第一实施例中,四个磁体271至274被设置在基板2的上表面21上。然而,磁体的数目不需要是四个,而是可以任意改变。此外,设置在压力板3的下表面35上的磁性体381至384的数目也可以任意改变。更进一步地,压力板3上的磁性体381至384可以是磁体。在后一种情况下,设置在基板2上的磁体271至274可以是磁性体。
在第一实施例到第五实施例中,上标签12的剥离片材具有在其纵向方向上延伸且穿过其宽度方向中央的切割线P。然而,切割线P的位置不是限制性的。例如,切割线P可以在与剥离片材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延伸。仍可替代地,如图30A至图30B中所示,剥离片材可以是在其上印刷图案的透明片材。在图30A至图30B的示例中,由于剥离片材的透明性,能够有助于在上标签712和下标签711之间的位置调节,以创建层叠标签710,并且用户不太可能忘记剥离剥离片材,因为由于透明剥离片材上的图案(文字“标签”)而能够容易地在视觉上识别剥离片材。此外,即使如图30C中所示,上标签712被不正确地设定在被放置在夹具10上的下标签711上,由于上标签712上的图案的不正确定向,用户也能够容易地认识到上标签712的不正确布置。
此外,在第一实施例中,压力板3可以具有薄板状的形状。在后一种情况下,在下标签11和上标签12被夹持在基板2和压力板3之间的同时,仅上标签12可以被沿着压力板3的前边缘向上折叠。通过这种折叠,剥离片材可以在切割线P处快速地分割。此时,切割边缘部121、122(见图11)从粘结片材升起,从而有助于从粘结片材移除剥离片材。
尽管已经参考实施例进行了详细描述,但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可以对其作出很多变型和变体。

Claims (21)

1.一种夹具,所述夹具用于在第一片材和第二片材的厚度方向上将所述第一片材粘附到所述第二片材,所述第一片材被叠置在所述第二片材的上表面上,所述第一片材包括粘结片材和被可释放地粘结到所述粘结片材的剥离片材,所述第一片材具有:在与所述厚度方向垂直的第一方向上的第一边缘;和在与所述厚度方向及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上的第三边缘,所述第二片材具有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第二边缘和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第四边缘,所述夹具包括:
第一限制部,所述第一边缘和所述第二边缘被构造成邻接在所述第一限制部上,以将叠置在所述第二片材上的所述第一片材的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位置限制为与所述第二片材的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位置对准;
第二限制部,所述第三边缘和所述第四边缘被构造成邻接在所述第二限制部上,以将叠置在所述第二片材上的所述第一片材的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位置限制为与所述第二片材的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位置对准,使得所述第一片材的轮廓和所述第二片材的轮廓彼此对准;和
夹持器,所述夹持器被构造成在所述厚度方向上夹持彼此叠置并对准的所述第一片材和所述第二片材,使得所述第一片材的周边部的一部分被暴露于所述夹持器的外部,所述第一片材的所述周边部的所述一部分包括在所述第一片材的所述第一方向上与所述第一边缘相反的边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具,其中所述夹持器包括:
一对邻接部,所述一对邻接部被构造成邻接在彼此叠置的所述第一片材和所述第二片材的所述周边部的一部分上;和
挤压力施加部,所述挤压力施加部被构造成将挤压力施加到所述一对邻接部,以推压所述一对邻接部朝向彼此相对地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夹具,其中所述挤压力施加部包括:
第一磁体,所述第一磁体被设置在所述一对邻接部中的一个邻接部上;和
第二磁体和磁性体中的一个,所述第二磁体和所述磁性体中的所述一个被设置在所述一对邻接部中的其余一个邻接部上,所述第一磁体磁性地吸引所述第二磁体和所述磁性体中的所述一个,以推压所述一对邻接部朝向彼此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夹具,其中所述挤压力施加部包括弹簧,所述弹簧被构造成推压所述一对邻接部朝向彼此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夹具,其中所述挤压力施加部包括肘节机构,所述肘节机构被构造成将挤压力施加到所述一对邻接部和释放对所述一对邻接部的所述挤压力,
所述夹具进一步包括操作部,所述操作部被连接到所述肘节机构,所述肘节机构被构造成响应于所述操作部的移动而选择性地将所述挤压力施加到所述一对邻接部或者释放对所述一对邻接部的所述挤压力。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夹具,其中所述挤压力施加部包括凸轮机构,所述凸轮机构被构造成将挤压力施加到所述一对邻接部和释放对所述一对邻接部的所述挤压力,
所述夹具进一步包括操作部,所述操作部被连接到所述凸轮机构,所述凸轮机构被构造成响应于所述操作部的移动而选择性地将所述挤压力施加到所述一对邻接部或者释放对所述一对邻接部的所述挤压力。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夹具,进一步包括铰链部,所述铰链部将所述一对邻接部彼此连接,使得所述一对邻接部被构造成相对于彼此打开和关闭。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夹具,其中所述一对邻接部包括:
第一邻接部,所述第一邻接部被构造成面对被叠置在所述第二片材的所述上表面上的所述第一片材;和
第二邻接部,所述第二邻接部被构造成面对与所述第一片材叠置的所述第二片材,以与所述第一邻接部协作地夹持所述第一片材和所述第二片材,所述第二邻接部具有放置区域,彼此叠置的所述第一片材和所述第二片材能够被放置在所述放置区域上,并且
其中所述第一邻接部的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长度短于所述第二邻接部的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长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夹具,其中所述第一限制部和所述第二限制部被设置在所述第二邻接部上,并且
其中所述放置区域被所述第一限制部和所述第二限制部划分。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夹具,其中当在所述厚度方向上观察时,所述第一片材的轮廓上的被构造成邻接在所述第一限制部上的位置和所述第二片材的轮廓上的被构造成邻接在所述第一限制部上的位置彼此重合。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夹具,其中所述一对邻接部包括:
第一邻接部,所述第一邻接部被构造成面对被叠置在所述第二片材的所述上表面上的所述第一片材;和
第二邻接部,所述第二邻接部被构造成面对与所述第一片材叠置的所述第二片材,以与所述第一邻接部协作地夹持所述第一片材和所述第二片材,
其中所述第一限制部和所述第二限制部被设置在所述第二邻接部上,并且
其中所述第一邻接部具有面对部,所述面对部被构造成面对所述第一限制部和所述第二限制部,至少所述面对部由透明构件形成。
12.一种套件,所述套件具有夹具、第一片材和第二片材,所述第一片材和所述第二片材用于与所述夹具一起使用,所述夹具被构造成在所述第一片材和所述第二片材的厚度方向上将所述第一片材粘附到所述第二片材的上表面,
所述第一片材包括:
粘结片材;和
剥离片材,所述剥离片材被可释放地粘结到所述粘结片材,所述第一片材具有在与所述厚度方向垂直的第一方向上的第一边缘,所述剥离片材具有切割线,所述切割线将所述剥离片材分割成第一区段和第二区段,所述第一区段包括所述第一边缘,所述第二区段包括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所述第一边缘相反的相反边缘,
所述第二片材具有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第二边缘,并且
所述夹具包括夹持器,所述夹持器被构造成夹持所述第一片材的一部分和所述第二片材的一部分,使得所述第一边缘和所述第二边缘在所述厚度方向上彼此叠置,所述第一片材的所述一部分包括所述剥离片材的所述第一区段并且不包括所述剥离片材的所述第二区段,并且所述第二片材的所述一部分包括所述第二边缘。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套件,其中所述切割线成直线地延伸,并且
其中所述夹持器包括肋,所述肋平行于所述切割线延伸。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套件,其中所述第一片材进一步具有在与所述厚度方向及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上的第三边缘,并且所述第二片材进一步具有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第四边缘,
其中所述夹具进一步包括:
第一限制部,所述第一边缘和所述第二边缘被构造成邻接在所述第一限制部上,以将叠置在所述第二片材上的所述第一片材的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位置限制为与所述第二片材的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位置对准;和
第二限制部,所述第二边缘和所述第四边缘被构造成邻接在所述第二限制部上,以限制彼此叠置的所述第一片材和所述第二片材的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位置,使得所述第一片材的轮廓和所述第二片材的轮廓彼此对准。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套件,其中所述夹持器包括:
一对邻接部,所述一对邻接部被构造成邻接在彼此叠置的所述第一片材和所述第二片材的周边部的一部分上;和
挤压力施加部,所述挤压力施加部被构造成将挤压力施加到所述一对邻接部,以推压所述一对邻接部朝向彼此相对地移动。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套件,其中所述剥离片材是透明的,并且在所述剥离片材上印刷图案。
17.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套件,其中所述第一片材和所述第二片材中的每一个片材具有矩形形状,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彼此垂直。
18.一种夹具,所述夹具用于在第一片材和第二片材的厚度方向上将所述第一片材粘附到所述第二片材,所述第一片材被叠置在所述第二片材的上表面上,所述第一片材包括粘结片材和被可释放地粘附到所述粘结片材的剥离片材,所述第一片材具有:在与所述厚度方向垂直的第一方向上的第一边缘;和在与所述厚度方向及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上的第三边缘,所述第二片材具有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第二边缘和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第四边缘,
所述夹具包括:
基板,所述基板具有矩形形状,彼此叠置的所述第一片材的一部分和所述第二片材的一部分被构造成被放置在所述基板上,使得所述第一片材的所述一部分被叠置在所述第二片材的所述一部分上并且所述第二片材的所述一部分被放置在所述基板上,所述第一片材的所述一部分包括所述第一边缘,并且所述第二片材的所述一部分包括所述第二边缘;
压力板,所述压力板具有矩形形状,并且所述压力板被构造成被朝向所述基板推压,用于与所述基板协作地在所述厚度方向上夹持所述第一片材的所述一部分和与所述第一片材叠置的所述第二片材的所述一部分,使得所述压力板面对所述第一片材的所述一部分;
铰链部,在所述基板和所述压力板的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每一端处,所述铰链部将所述基板和所述压力板可枢转移动地连接在一起,以相对于所述基板打开和关闭所述压力板;
第一限制部,所述第一限制部被设置在所述基板上,并且所述第一边缘和所述第二边缘被构造成邻接在所述第一限制部上,以将叠置在所述第二片材上的所述第一片材的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位置限制为与所述第二片材的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位置对准,所述第一限制部成直线地延伸;和
第二限制部,所述第二限制部被设置在所述基板上,并且所述第三边缘和所述第四边缘被构造成邻接在所述第二限制部上,以限制彼此叠置的所述第一片材和所述第二片材的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位置,使得所述第一片材的轮廓和所述第二片材的轮廓彼此对准,所述第二限制部成直线地延伸。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夹具,其中所述基板具有放置区域,所述放置区域具有矩形形状,并且彼此叠置的所述第一片材和所述第二片材能够被放置在所述放置区域上,所述放置区域具有:第一端,所述第一端平行于所述基板的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端部延伸;和第二端,所述第二端垂直于所述第一端延伸并且被连接到所述第一端,并且
其中所述第一限制部位于所述第一端处,并且所述第二限制部位于所述第二端处。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夹具,其中所述第一限制部和所述第二限制部是从所述基板在所述厚度方向上向上突出的肋。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夹具,其中每一个所述肋的突出长度大于所述第一片材和所述第二片材的厚度的总和。
CN202110108959.7A 2020-01-30 2021-01-27 夹具和具有夹具、第一片材、第二片材的套件 Pending CN11319982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13727 2020-01-30
JP2020013727A JP7413800B2 (ja) 2020-01-30 2020-01-30 治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99820A true CN113199820A (zh) 2021-08-03

Family

ID=770251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108959.7A Pending CN113199820A (zh) 2020-01-30 2021-01-27 夹具和具有夹具、第一片材、第二片材的套件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833793B2 (zh)
JP (1) JP7413800B2 (zh)
CN (1) CN113199820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823749B2 (ja) 1992-09-22 1998-11-11 株式会社ミノグループ ステッカーの剥離方法及び装置
JP3163489B2 (ja) * 1994-07-22 2001-05-08 カール事務器株式会社 孔明けパンチ一体形リングバインド用治具
US6326072B1 (en) * 1999-01-29 2001-12-04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Release liner incorporating syndiotactic vinyl aromatic polymer
FR2833515B1 (fr) * 2001-12-14 2004-06-18 Thales Sa Presse de scellage d'un document
US9856402B2 (en) * 2003-01-22 2018-01-02 Ccl Lavel, Inc. Adhesive label liner sheet modifications for retaining unneeded label sections on liner
JP2009066836A (ja) 2007-09-12 2009-04-02 Seiko Epson Corp テープ印刷装置
JP2009066835A (ja) 2007-09-12 2009-04-02 Seiko Epson Corp ラベル貼り合わせ装置およびテープ印刷装置
JP5199641B2 (ja) * 2007-10-19 2013-05-15 日昌株式会社 エンブレム用粘着体、その製造方法、エンブレム貼付治具および貼付用エンブレム
JP4888372B2 (ja) 2007-12-13 2012-02-2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ラベル用ラミネート装置
JP4864160B1 (ja) 2010-12-01 2012-02-01 株式会社バンダイ 下敷き作成玩具
JP2014111501A (ja) 2012-09-07 2014-06-19 Ricoh Co Ltd シート後処理装置、画像形成システム及びシート綴じ方法
CN104512757B (zh) 2013-09-26 2017-09-22 立志凯株式会社 纸张后处理装置、纸制订书钉和图像形成装置
CN204195821U (zh) * 2014-10-23 2015-03-11 河北省电力建设调整试验所 一种切纸装置
JP6395197B2 (ja) 2017-07-24 2018-09-26 キヤノンファインテックニスカ株式会社 シート後処理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19064615A (ja) 2017-09-29 2019-04-2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ラベル用治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10237416A1 (en) 2021-08-05
JP2021120188A (ja) 2021-08-19
JP7413800B2 (ja) 2024-01-16
US11833793B2 (en) 2023-12-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688319B2 (ja) 粘着シール把持機構
CN113199820A (zh) 夹具和具有夹具、第一片材、第二片材的套件
JP2001171570A (ja) 粘着性テープ貼付け治具
WO2008018224A1 (fr) Feuille de transfert et procédé de collage d&#39;une pièce de feuille
JP3069648B2 (ja) パッチ貼着器
JP4901893B2 (ja) 粘着性テープ貼付け治具
JP5871561B2 (ja) 携帯式ラベル貼付け機
JP5893322B2 (ja) 携帯式ラベル貼付け機
JP5312220B2 (ja) 製本機における横糊塗布装置
CN101247924A (zh) 具有磨片填塞功能的砂磨工具
JP5285645B2 (ja) 携帯式台紙なしラベル貼付け機の台紙なしラベル切断装置および台紙なしラベル切断方法
JP2019064615A (ja) ラベル用治具
TWI430014B (zh) 濾光片相對於光圈葉片的安裝構造
JP3751426B2 (ja) パンチ穴補強用パッチ
JPH0839779A (ja) 印刷機の刷版装着装置
JP2023006405A (ja) 治具
JP3561850B2 (ja) テープ貼付方法および装置
JP5792034B2 (ja) 携帯式ラベル貼付け機
US20050178497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ansferring a label portion from a label assembly onto an object
JP5885444B2 (ja) 携帯式ラベル貼付け機
JP5693330B2 (ja) 携帯式ラベル印字貼付け機のラベルガイド装置およびラベルガイド方法
JPH082160A (ja) ワンタツチカード挟み
JPH0726310U (ja) ラベル貼着補助具
JP5882652B2 (ja) ラベル貼り付け機
JPH11334252A (ja) 斜小口をもつ物品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