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196127A -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 Google Patents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196127A CN113196127A CN201980082180.3A CN201980082180A CN113196127A CN 113196127 A CN113196127 A CN 113196127A CN 201980082180 A CN201980082180 A CN 201980082180A CN 113196127 A CN113196127 A CN 11319612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agnetic field
- magnet
- field generating
- lens holding
- holding memb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3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3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6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0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0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7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8
- 125000006850 spacer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5
- 238000005304 join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03384 imag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0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0
- BGPVFRJUHWVFKM-UHFFFAOYSA-N N1=C2C=CC=CC2=[N+]([O-])C1(CC1)CCC21N=C1C=CC=CC1=[N+]2[O-] Chemical compound N1=C2C=CC=CC2=[N+]([O-])C1(CC1)CCC21N=C1C=CC=CC1=[N+]2[O-] BGPVFRJUHWVFK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5415 magnetiz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12447 hatch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Chemical compound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3892 sprea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3002 synthetic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057 synthetic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0106 Liquid crystal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977 Liquid-crystal polymers (LCP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NJPPVKZQTLUDBO-UHFFFAOYSA-N novaluron Chemical compound C1=C(Cl)C(OC(F)(F)C(OC(F)(F)F)F)=CC=C1NC(=O)NC(=O)C1=C(F)C=CC=C1F NJPPVKZQTLUDB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00679 sold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746 injection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42 ir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725 suspen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881 Cu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BQCADISMDOOEFD-UHFFFAOYSA-N Silver Chemical compound [Ag] BQCADISMDOOEF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45601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56 allo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963 austenitic stainless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19 braz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31 conductive fill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94 contradic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696 magnet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389 magnet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2739 metal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245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47 pl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80 pun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09 silv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332 silv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76 solde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187 thermosetting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41/00—Propulsion systems in which a rigid body is moved along a path due to dynamo-electric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body and a magnetic field travelling along the path
- H02K41/02—Linear motors; Sectional motors
- H02K41/035—DC motors; Unipolar motors
- H02K41/0352—Unipolar motors
- H02K41/0354—Lorentz force motors, e.g. voice coil motors
- H02K41/0356—Lorentz force motors, e.g. voice coil motors moving along a straight path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64—Imaging systems using optical elements for stabilisation of the lateral and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image
- G02B27/646—Imaging systems using optical elements for stabilisation of the lateral and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image compensating for small deviations, e.g. due to vibration or shake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02B7/09—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adapted for automatic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3/00—Viewfinders; Focusing aids for cameras; Means for focusing for cameras; Autofocus systems for cameras
- G03B13/32—Means for focusing
- G03B13/34—Power focusing
- G03B13/36—Autofocus system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30/00—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integrated lens units and imaging un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eing embedded in other devices, e.g. mobile phones or vehicle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2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for measuring, monitoring, testing, protecting or switching
- H02K11/21—Devices for sensing speed or position, or actuated thereby
- H02K11/215—Magnetic effect devices, e.g. Hall-effect or magneto-resistive element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3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ontrol circuits or drive circuits
- H02K11/33—Drive circuits, e.g. power electronic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3/00—Mo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 H02K33/18—Mo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with coil systems moving upon intermittent or reversed energisation thereof by interaction with a fixed field system, e.g. permanent magnet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14—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loads, e.g. with hand-held machine tools or fa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4—Mounting of pick-up tubes,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deviation or focusing coi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5—Optical pa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Mounting thereof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20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G03B2205/0007—Movement of one or more optical elements for control of motion blur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20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G03B2205/0053—Driving means for the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optical element
- G03B2205/0069—Driving means for the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optical element using electromagnetic actuators, e.g. voice coil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 Adjustment Of Camera Lenses (AREA)
Abstract
透镜驱动装置(101)具备:透镜保持部件(2);保持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线圈(3);隔着线圈(3)以及透镜保持部件(2)而相互对置的第1磁场产生部件(5A)以及第2磁场产生部件(5B);保持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检测用磁铁(8);配置成与检测用磁铁(8)对置的磁检测部件(11);以及在隔着透镜体的光轴(JD)而与检测用磁铁(8)对置的位置保持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平衡用磁铁(9)。检测用磁铁(8)配置在相比第2磁场产生部件(5B)而更接近第1磁场产生部件(5A)的位置,平衡用磁铁(9)配置在相比第1磁场产生部件(5A)而更接近第2磁场产生部件(5B)的位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搭载于例如带相机的便携设备等的透镜驱动装置以及包括透镜驱动装置的相机模块。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包括磁轭、透镜保持部件、配置在透镜保持部件的外周的线圈以及以与线圈对置的方式安装于磁轭的一对平板状磁铁的透镜驱动装置(参照专利文献1。)。在该装置中,透镜保持部件由导电性的板簧保持为能够沿着光轴方向移动。此外,透镜保持部件具备用于检测透镜保持部件的位置的检测用磁铁。透镜保持部件的位置基于以与检测用磁铁对置的方式安装于固定侧部件的霍尔元件的输出导出。所导出的透镜保持部件的位置被利用于驱动电流的反馈控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01797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上述的透镜驱动装置中,检测用磁铁为了避开与一对平板状磁铁的各个的磁干涉,而配置在距离一对平板状磁铁的各个最远的位置、即两个平板状磁铁的中间位置。因此,上述的透镜驱动装置限制检测用磁铁的配置自由度,进而限制透镜驱动装置的设计自由度。
因此,期望提供能够提高设计自由度的透镜驱动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透镜驱动装置具备:框体,具有外周壁部以及上板部,该外周壁部包括相互对置的第1侧板部以及第2侧板部;透镜保持部件,位于上述框体内,能够保持透镜体;线圈,保持于上述透镜保持部件;第1磁场产生部件以及第2磁场产生部件,隔着上述线圈以及上述透镜保持部件而相互对置;检测用磁铁,保持于上述透镜保持部件,用于检测上述透镜保持部件的位置;磁检测部件,配置成与上述检测用磁铁对置;平衡用磁铁,在隔着上述透镜体的光轴而与上述检测用磁铁对置的位置保持于上述透镜保持部件;以及第1板簧以及第2板簧,将上述透镜保持部件支承为能够沿着光轴方向移动,并且与构成上述线圈的线材的一端部以及另一端部分别导通,其中,上述检测用磁铁配置在相比上述第2磁场产生部件而更接近上述第1磁场产生部件的位置,上述平衡用磁铁配置在相比上述第1磁场产生部件而更接近上述第2磁场产生部件的位置。
发明效果
通过上述手段,提供提高了设计自由度的透镜驱动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透镜驱动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2A是透镜驱动装置的上方立体图。
图2B是透镜驱动装置的主视图。
图3A是透镜驱动装置的俯视图。
图3B是透镜驱动装置的仰视图。
图4A是处于省略了磁轭的状态的透镜驱动装置的上方立体图。
图4B是处于省略了垫片部件以及磁轭的状态的透镜驱动装置的上方立体图。
图5A是透镜保持部件的上方立体图。
图5B是卷绕有线圈的透镜保持部件的上方立体图。
图6A是透镜保持部件的下方立体图。
图6B是卷绕有线圈的透镜保持部件的下方立体图。
图7A是透镜保持部件的俯视图。
图7B是卷绕有线圈的透镜保持部件的俯视图。
图8A是透镜保持部件的仰视图。
图8B是卷绕有线圈的透镜保持部件的仰视图。
图9A是透镜保持部件的一部分的放大立体图。
图9B是透镜保持部件的另一部分的放大立体图。
图10A是处于省略了金属部件以及基座部件的状态的透镜驱动装置的仰视图。
图10B是处于省略了金属部件、基座部件、垫片部件、磁轭、上侧板簧以及下侧板簧的状态的透镜驱动装置的仰视图。
图11A是上侧板簧的俯视图。
图11B是下侧板簧的俯视图。
图12A是安装有线圈以及下侧板簧的透镜保持部件的一部分的仰视图。
图12B是安装有线圈以及下侧板簧的透镜保持部件的一部分的侧视图。
图13是透镜驱动装置的基座部件的分解立体图以及完成立体图。
图14A是表示配置在柔性印刷基板的内侧的内侧图案层的图。
图14B是表示配置在柔性印刷基板的外侧的外侧图案层的图。
图15A是柔性印刷基板的立体图。
图15B是金属部件以及柔性印刷基板的立体图。
图15C是金属部件、柔性印刷基板以及下侧板簧的立体图。
图15D是线圈、金属部件、柔性印刷基板以及下侧板簧的立体图。
图16A是表示线圈、磁场产生部件、检测用磁铁、平衡用磁铁以及磁检测部件的配置的一例的驱动机构的俯视图。
图16B是图16A所示的驱动机构的后视图。
图16C是图16A所示的驱动机构的右视图。
图16D是图16A所示的驱动机构的左视图。
图17A是表示线圈、磁场产生部件、检测用磁铁、平衡用磁铁以及磁检测部件的配置的另一例的驱动机构的俯视图。
图17B是图17A所示的驱动机构的后视图。
图17C是图17A所示的驱动机构的右视图。
图17D是图17A所示的驱动机构的左视图。
图18A是表示线圈、磁场产生部件、检测用磁铁、平衡用磁铁以及磁检测部件的配置的又一例的驱动机构的俯视图。
图18B是图18A所示的驱动机构的后视图。
图18C是图18A所示的驱动机构的右视图。
图18D是图18A所示的驱动机构的左视图。
图19是垫片部件、磁场产生部件以及柔性印刷基板的立体图。
图20A是垫片部件、磁轭以及柔性印刷基板的剖视图。
图20B是垫片部件、磁轭以及柔性印刷基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1进行说明。图1是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分解立体图。图2A是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上方立体图,图2B是从Y2侧观察的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主视图。图3A是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俯视图,图3B是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仰视图。图4A是卸下磁轭4的状态的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上方立体图,图4B是卸下垫片部件1以及磁轭4的状态的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上方立体图。图4A以及图4B均与图2A对应。
如图1所示,透镜驱动装置101包括能够保持透镜体(未图示。)的透镜保持部件2、使透镜保持部件2沿着与透镜体相关的光轴方向(Z轴方向)移动的驱动机构MK、将透镜保持部件2支承为能够沿着光轴方向移动的板簧6、固定板簧6的固定侧部件RG、以及进行电连接的金属部件7。透镜体例如是具备至少一个透镜的筒状的透镜镜筒,构成为其中心轴线沿着光轴方向。光轴方向包括与透镜体相关的光轴JD的方向以及与光轴JD平行的方向。
如图1所示,驱动机构MK包括:线圈3,具有保持于俯视下具有大致矩形的外形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4个侧面中的对置的两个侧面的两个椭圆形状的卷绕部13;磁轭4,兼作矩形箱状的外侧壳体;磁场产生部件5,在径向(与光轴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与线圈3对置地配置;检测用磁铁8及平衡用磁铁9,安装于透镜保持部件2;以及磁检测部件11,安装于柔性印刷基板10。
检测用磁铁8是为了检测透镜保持部件2的位置而安装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二极磁铁。平衡用磁铁9是为了抵消检测用磁铁8的重量对透镜保持部件2造成的影响而安装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二极磁铁,具有与检测用磁铁8相同的重量。在本实施方式中,检测用磁铁8以其磁化方向与平衡用磁铁9的磁化方向上下相反的方式配置。此外,检测用磁铁8以及平衡用磁铁9均通过粘接剂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
磁检测部件11包括检测检测用磁铁8产生的磁场的霍尔元件、以及内置有控制在线圈3中流动的电流的电流控制电路的驱动器IC。在本实施方式中,磁检测部件11由至少将霍尔元件与构成驱动器IC的芯片收纳于一个封装的电子部件构成。
磁轭4构成驱动机构MK的一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磁轭4通过对由铁等的软磁性体材料形成的板材实施冲裁加工以及拉伸加工而制作。但是,磁轭4也可以通过由奥氏体系不锈钢等的非磁性体形成的罩置换。
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磁轭4具有确定收纳部4s的箱状的外形。并且,磁轭4具有矩形筒状的外周壁部4A、以及设置成与外周壁部4A的上端(Z1侧的端)连续的平板环状的上板部4B。在上板部4B形成有开口。
外周壁部4A包括第1侧板部4A1~第4侧板部4A4。第1侧板部4A1与第2侧板部4A2相互对置,第3侧板部4A3与第4侧板部4A4相互对置。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侧板部4A1与第2侧板部4A2相对于第3侧板部4A3与第4侧板部4A4分别垂直。
检测用磁铁8配置在俯视下具有大致矩形的外形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角部的一个上部侧(Z1侧)。具体而言,检测用磁铁8在位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4个边部中的、与第1侧板部4A1对置的边部和与第4侧板部4A4对置的边部之间的角部的上部侧,嵌入到形成在相比第1侧板部4A1而接近第4侧板部4A4的位置的凹部内。
平衡用磁铁9配置在透镜保持部件2的角部的另一个的上部侧。具体而言,平衡用磁铁9在位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4个边部中的、与第2侧板部4A2对置的边部和与第3侧板部4A3对置的边部之间的角部的上部侧,嵌入到形成在相比第2侧板部4A2接近第3侧板部4A3的位置的凹部内。
这样构成的磁轭4在收纳部4s内收纳线圈3以及磁场产生部件5,并且如图2A所示,与基座部件18结合而与基座部件18一起构成框体。基座部件18在光轴方向上与罩部件即磁轭4的上板部4B对置。
磁场产生部件5构成驱动机构MK的一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磁场产生部件5包括配置成与第1侧板部4A1对置的第1磁场产生部件5A、以及配置成与第2侧板部4A2对置的第2磁场产生部件5B。
第1磁场产生部件5A通过两个二极磁铁的组合而构成。但是,第1磁场产生部件5A可以由一个二极磁铁构成,也可以由一个四极磁铁构成。对于第2磁场产生部件5B也相同。
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第1磁场产生部件5A包括第1上侧磁铁5AU以及第1下侧磁铁5AL。此外,第2磁场产生部件5B包括第2上侧磁铁5BU以及第2下侧磁铁5BL。
第1上侧磁铁5AU、第1下侧磁铁5AL、第2上侧磁铁5BU以及第2下侧磁铁5BL均呈大致长方体形状。并且,磁场产生部件5位于线圈3(卷绕部13)的外侧,并且配置成沿着磁轭4的外周壁部4A的2边。此外,磁场产生部件5通过粘接剂固定于外周壁部4A的内表面。
板簧6包括配置在透镜保持部件2与磁轭4(垫片部件1)之间的上侧板簧16、以及配置在透镜保持部件2与基座部件18之间的下侧板簧26。下侧板簧26包括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
固定侧部件RG包括垫片部件1、磁轭4、以及埋入了金属部件7的基座部件18。
垫片部件1配置成,当透镜保持部件2朝Z1方向移动时能够防止透镜保持部件2与磁轭4碰撞。
透镜驱动装置101具有大致长方体形状,安装于安装有摄像元件(未图示。)的基板(未图示。)上。基板、透镜驱动装置101、安装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透镜体、以与透镜体对置的方式安装于基板的摄像元件构成相机模块。线圈3经由下侧板簧26、金属部件7以及柔性印刷基板10与磁检测部件11连接。当从磁检测部件11所具备的电流控制电路(驱动器IC)朝线圈3流动电流时,驱动机构MK产生沿着光轴方向的电磁力。
透镜驱动装置101利用该电磁力,在摄像元件的Z1侧(被摄体侧)使透镜保持部件2沿着光轴方向移动,由此实现自动焦点调节功能。具体而言,透镜驱动装置101使透镜保持部件2朝远离摄像元件的方向移动而能够进行微距摄影,使透镜保持部件2朝接近摄像元件的方向移动而能够进行无限远摄影。
接着,对透镜保持部件2与驱动机构MK进行说明。图5A是透镜保持部件2的上方立体图,图5B表示在图5A的透镜保持部件2卷绕有线圈3的状态。图6A是透镜保持部件2的下方立体图,图6B表示在图6A的透镜保持部件2卷绕有线圈3的状态。图7A是透镜保持部件2的俯视图,图7B表示在图7A的透镜保持部件2卷绕有线圈3的状态。图8A是透镜保持部件2的仰视图,图8B表示在图8A所示的透镜保持部件2卷绕有线圈3的状态。图9A是图8B所示的部分P的放大立体图,图9B是图8B所示的部分Q的放大立体图。图10A是省略了金属部件7以及基座部件18的图示的状态的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仰视图,图10B是进一步省略了垫片部件1、磁轭4、上侧板簧16以及下侧板簧26的图示的状态的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仰视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透镜保持部件2通过对液晶聚合物(LCP)等的合成树脂进行注塑成形而制作。具体而言,如图5A所示,透镜保持部件2包括形成有沿着光轴方向延伸的贯通孔的筒状部12。
在筒状部12的圆筒状的内周面设置有螺纹槽,以便装配透镜体。此外,在筒状部12的被摄体侧的端面设置有具有4个凹陷12dh的台座部12d。如图4A所示,在台座部12d载置上侧板簧16的内侧部分16i。
如图5A所示,在筒状部12的外周面设置有保持线圈3的卷绕突起12p。在本实施方式中,卷绕突起12p形成为从筒状部12的外周面朝径向外侧突出的大致长方体形状,以便在与光轴方向垂直的轴的周围卷绕有线圈3。具体而言,卷绕突起12p配置在透镜保持部件2的相互对置的两个外侧面。
如图5B所示,线圈3通过在卷绕突起12p卷绕导电性的线材而形成。具体而言,如图6B所示,线圈3包括配置成与第1侧板部4A1对置的第1线圈3A、配置成与第2侧板部4A2对置的第2线圈3B、以及将第1线圈3A与第2线圈3B相连的连结部3C。并且,卷绕突起12p包括卷绕第1线圈3A的第1卷绕突起12pA、以及卷绕第2线圈3B的第2卷绕突起12pB。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3不使用粘接剂而固定于卷绕突起12p,但也可以使用粘接剂固定于卷绕突起12p。此外,线圈3的卷绕方向是任意的,根据磁场产生部件5的配置(磁化方向)决定。
第1线圈3A包括作为呈环状卷绕于第1卷绕突起12pA的周围而形成的线圈主体部的卷绕部13,第2线圈3B包括作为呈环状卷绕于第2卷绕突起12pB的周围而形成的线圈主体部的卷绕部13。为了清楚起见,图5B关于卷绕部13省略了通过绝缘部件覆盖表面的导电性的线材的详细情况的卷绕状态的图示。对于图示卷绕部13的其他附图也相同。
如图6A所示,透镜保持部件2包括从摄像元件侧(Z2侧)的端面朝下方(Z2方向)突出的作为方形凸状的突出部的两个保持部72以及圆形凸状的4个突设部2t。
如图6B所示,保持部72包括与线圈3的卷绕开始侧对应的第1保持部72A、以及与线圈3的卷绕结束侧对应的第2保持部72B。线圈3的两端卷绕于保持部72而被保持。
如图6A以及图10A所示,突设部2t包括与下侧板簧26A对应的两个突设部2t以及与下侧板簧26B对应的两个突设部2t。在突设部2t安装并固定有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各自的作为可动侧支承部的内侧部分26i。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各自的内侧部分26i与透镜保持部件2的固定通过对插通到形成于内侧部分26i的贯通孔中的突设部2t进行热铆接而实现。在与本实施方式相关的附图中,突设部2t在热铆接后的前端变形的状态下图示。
接着,对透镜驱动装置101的驱动机构MK进行说明。如图10A以及图10B所示,驱动机构MK包括线圈3、磁轭4、以及配置成与构成磁轭4的外周壁部4A的两个侧板部(第1侧板部4A1和第2侧板部4A2)对置的两个磁场产生部件5。具体而言,磁场产生部件5包括配置成与第1侧板部4A1对置的第1磁场产生部件5A、以及配置成与第2侧板部4A2对置的第2磁场产生部件5B。并且,驱动机构MK通过在线圈3中流动的电流和磁场产生部件5所产生的磁场产生驱动力(推力),使透镜保持部件2沿着光轴方向上下移动。
如图8B所示,线圈3的延伸部33包括在线圈3的卷绕开始侧与第1线圈3A相连的第1延伸部33A、以及在线圈3的卷绕结束侧与第2线圈3B相连的第2延伸部33B。
具体而言,如图9A所示,第1延伸部33A包括卷绕于第1保持部72A的卷绕部33m、与透镜保持部件2的底面(Z2侧的面)对置地延伸的第1对置部33c、以及与位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底面与前面(X1侧的面)之间的边缘部对置地延伸的第2对置部33k。如图9B所示,第2延伸部33B包括卷绕于第2保持部72B的卷绕部33m、与透镜保持部件2的底面(Z2侧的面)对置地延伸的第1对置部33c、以及与位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底面与后面(X2侧的面)之间的边缘部对置地延伸的第2对置部33k。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延伸部33A在线圈3的线材卷绕于第1卷绕突起12pA的外周之前,卷绕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第1保持部72A。在图9A所示的例子中,线圈3的线材的一部分在第1保持部72A上卷绕四圈。由此,卷绕部33m形成于第1保持部72A,第1延伸部33A的一部分保持于第1保持部72A。但是,也可以在线圈3的线材卷绕于第1卷绕突起12pA的外周之后,将第1延伸部33A卷绕于第1保持部72A。
接着,在第1卷绕突起12pA的外周卷绕线材。此时,如图9A所示,从卷绕部33m延伸的线材以与透镜保持部件2的底面对置的方式延伸,进而,以与位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底面与前面之间的边缘部对置的方式延伸。此时,与透镜保持部件2的底面对置的部分构成第1延伸部33A的第1对置部33c,与透镜保持部件2的边缘部对置的部分构成第1延伸部33A的第2对置部33k。
第1延伸部33A的第2对置部33k构成为在与透镜保持部件2的边缘部对置地延伸时,如图9A所示,与透镜保持部件2的边缘部接触。因此,在由于落下等而对透镜驱动装置101施加较强的冲击时,线圈3的第1延伸部33A被按压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边缘部。在本实施方式中,透镜保持部件2的边缘部弯曲地构成。因此,第1延伸部33A在透镜保持部件2的边缘部难以被切断。对于与第2延伸部33B接触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边缘部也相同。
之后,通过从第1线圈3A的卷绕部13拉出的线材形成连结部3C。接着,在第2卷绕突起12pB的外周也同样卷绕线材。然后,当向第1卷绕突起12pA的外周的线材的卷绕、以及向第2卷绕突起12pB的外周的线材的卷绕结束时,如图9B所示,从透镜保持部件2的后面侧朝底面侧拉出与第2线圈3B的卷绕部13的卷绕结束侧的端部相连的第2延伸部33B。具体而言,第2对置部33k与位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底面与后面之间的边缘部对置地延伸,第1对置部33c与透镜保持部件2的底面对置地延伸,卷绕部33m卷绕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第2保持部72B。在图9B所示的例子中,第2延伸部33B在第2保持部72B上卷绕4圈。
接着,对板簧6以及固定侧部件RG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图11A是上侧板簧16的俯视图,图11B是下侧板簧26的俯视图。图12A以及图12B是对下侧板簧26B与线圈3的连接构造的一例进行说明的图。具体而言,图12A是图10A所示的部分T的放大图,图12B是从X2侧观察图10A所示的部分T时的下侧板簧26B、线圈3以及透镜保持部件2的放大图。另外,在图12A以及图12B中,为了容易说明,用交叉阴影线表示作为第2接合材AD2的导电性粘接剂CA。图13是对作为固定侧部件RG的基座部件18进行说明的图。具体而言,图13是埋入有金属部件7的基座部件18的分解立体图以及完成立体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板簧6从以铜合金为主材料的金属板制作。并且,板簧6包括配置在透镜保持部件2与磁轭4(垫片部件1)之间的上侧板簧16、以及配置在透镜保持部件2与基座部件18之间的下侧板簧26。在透镜保持部件2与板簧6(上侧板簧16、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分别卡合的状态下,板簧6以透镜保持部件2能够沿着光轴方向(Z轴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承透镜保持部件2。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也作为用于向线圈3供给电流的供电部件发挥功能。因此,下侧板簧26A与线圈3的一端部电连接,下侧板簧26B与线圈3的另一端部电连接。在上侧板簧16与磁轭4之间配置垫片部件1。
如图11A所示,上侧板簧16在俯视下具有大致矩形状,包括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作为可动侧支承部的内侧部分16i、固定于作为固定侧部件RG的垫片部件1的作为固定侧支承部的外侧部分16e、以及位于内侧部分16i与外侧部分16e之间的4个弹性臂部16g。具体而言,内侧部分16i设置成与透镜保持部件2的台座部12d对置。外侧部分16e具有4个角部分16b、以及将相邻的两个角部分16b相连的两个梁部16r。如图4A以及图4B所示,梁部16r由垫片部件1与磁场产生部件5夹持并通过粘接剂固定。角部分16b通过粘接剂固定于垫片部件1的角部。垫片部件1、磁轭4以及磁场产生部件5作为固定侧部件RG发挥功能。
具体而言,在上侧板簧16组装到透镜驱动装置101时,如图4A所示,内侧部分16i载置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台座部12d(参照图5A。)。然后,通过粘接剂将内侧部分16i与台座部12d固定,由此将内侧部分16i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如图4B所示,外侧部分16e与磁场产生部件5的上表面(Z1侧的面)接触,夹持在垫片部件1(参照图4A。)与磁场产生部件5之间而被固定。
如图11A所示,上侧板簧16形成为大致左右对称(关于光轴JD两次旋转对称)。并且,在内侧部分16i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在外侧部分16e经由垫片部件1固定于磁轭4。因此,上侧板簧16能够平衡性良好地支承透镜保持部件2。
如图11B所示,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构成为各自的内侧形状为大致半圆形状。并且,包括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作为可动侧支承部的内侧部分26i、固定于作为固定侧部件RG的基座部件18的作为固定侧支承部的外侧部分26e、以及位于内侧部分26i与外侧部分26e之间的弹性臂部26g。
如图11B所示,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各自的内侧部分26i包括与透镜保持部件2卡合的两个内侧接合部分26c、将两个内侧接合部分26c相连的第1连结部26p、以及与线圈3的延伸部33对置的连接板部26h。
在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组装到透镜驱动装置101时,图6A所示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4个突设部2t分别插通到设置于图11B所示的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各自的内侧接合部分26c的圆形的贯通孔中而嵌合。由此,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各自的内侧部分26i相对于透镜保持部件2定位且固定。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例如通过对透镜保持部件2的突设部2t实施热铆接或者冷铆接而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
以下,主要对下侧板簧26B与透镜保持部件2以及线圈3的关系进行说明。但是,关于下侧板簧26B的说明也同样能够应用于下侧板簧26A。
如图12A以及图12B所示,下侧板簧26B的内侧部分26i的连接板部26h在组装有透镜驱动装置101时,与透镜保持部件2的突堤部82对置。即,如图12A所示,连接板部26h的被摄体侧(Z1侧)的面与由突堤部82形成的收纳部82s对置。而且,如图12B所示,线圈3的第2延伸部33B的第1对置部33c通过下侧板簧26B的内侧部分26i(连接板部26h)的被摄体侧的面与透镜保持部件2的摄像元件侧(Z2侧)的面之间而延伸。
如图9B所示,突堤部82包括位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中心侧的内侧壁部82u、与内侧壁部82u对置且位于外侧的外侧壁部82v、以及在接近第2保持部72B的一侧位于内侧壁部82u与外侧壁部82v之间的侧壁部82w。如图9B所示,在远离第2保持部72B的突堤部82的一侧形成有壁部被切口的开放部82z。并且,由3个壁部(内侧壁部82u、外侧壁部82v以及侧壁部82w)包围的空间形成收纳部82s。收纳部82s构成为能够收纳将线圈3的第2延伸部33B与下侧板簧26B连接的导电性粘接剂CA。在本实施方式中,突堤部82形成在与第2保持部72B相邻的位置,因此,第2保持部72B的侧壁适当用作突堤部82的侧壁部82w。因而,在与第2保持部72B相邻的位置设置收纳部82s。
在下侧板簧26B组装到透镜保持部件2时,如图12B所示,第2保持部72B相比内侧部分26i朝下方(Z2方向)突出,以使其前端位于下侧板簧26B的内侧部分26i的摄像元件侧(Z2侧)。此外,卷绕部33m的一部分也以位于内侧部分26i的摄像元件侧(Z2侧)的方式卷绕于第2保持部72B。
下侧板簧26B与线圈3的第2延伸部33B通过在合成树脂中分散有银粒子等的导电性填料的导电性粘接剂CA物理性电连接。具体而言,在将下侧板簧26B组装到透镜保持部件2之前,在由透镜保持部件2的突堤部82包围的收纳部82s填充导电性粘接剂CA,之后,将下侧板簧26B装配于透镜保持部件2。然后,对透镜保持部件2的突设部2t进行热铆接,并且使导电性粘接剂CA热固化。在以第2保持部72B朝铅垂上方突出的方式颠倒透镜保持部件2的状态下,进行从导电性粘接剂CA向收纳部82s的填充到导电性粘接剂CA的热固化。因此,导电性粘接剂CA即使在具有流动性的情况下,也能够适当地保持在所希望的位置(收纳部82s内的位置)。而且,第1对置部33c的一部分由于配置在收纳部82s内,因此埋设在导电性粘接剂CA内。另外,导电性粘接剂CA并不限定于热固化型,也可以为紫外线固化型。
如图11B所示,下侧板簧26B的外侧部分26e包括与基座部件18卡合的两个外侧接合部分26d、以及将两个外侧接合部分26d相连的第2连结部26q。设置于下侧板簧26B的外侧接合部分26d的贯通孔与设置于基座部件18的上表面的突设部18t(参照图13。)嵌合。由此,下侧板簧26B的外侧部分26e相对于基座部件18定位且固定。
如图11B所示,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形成为大致左右对称(关于光轴JD两次旋转对称)。并且,下侧板簧26B在两个内侧接合部分26c与透镜保持部件2连接,在两个外侧接合部分26d与基座部件18连接。对于下侧板簧26A也相同。通过该构成,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能够在能够沿着光轴方向移动的状态下平衡性良好地支承透镜保持部件2。
接着,对固定侧部件RG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固定侧部件RG包括固定上侧板簧16的垫片部件1、磁轭4及磁场产生部件5、以及分别固定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的基座部件18。
基座部件18通过使用了液晶聚合物等的合成树脂的注塑成形制作。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3所示,基座部件18是具有大致矩形板状的外形的部件,在中央形成有圆形的开口18k。此外,在基座部件18的被摄体侧(Z1侧)的面(上表面)设置有朝向上方突出的6个突设部18t。突设部18t插通且嵌合于在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各自的外侧接合部分26d设置的贯通孔。此时,突设部18t被实施热铆接而固定于外侧接合部分26d。在与本实施方式相关的附图中,突设部18t以热铆接后的前端变形的状态图示。突设部18t也可以被实施冷铆接而固定于外侧接合部分26d。
如图13所示,由包含铜或者铁或者以它们为主成分的合金等的材料的金属板形成的金属部件7被实施嵌入成形而埋入到基座部件18中。
金属部件7包括第1金属部件7A~第5金属部件7E。第1金属部件7A具有从基座部件18的外周侧面(Y2侧的面)露出的连接部7AC,第2金属部件7B具有从基座部件18的外周侧面(Y2侧的面)露出的连接部7BC。连接部7AC的表面与连接部7BC的表面位于同一平面上。
折弯成L字状而形成的连接部7AC在与作为形成于搭载有磁检测部件11的柔性印刷基板10的两个导电部10C(参照图15A。)中的一方的第1导电部10C1对置的状态下,经由导电性接合材与第1导电部10C1连接。导电性接合材例如为焊锡或者导电性粘接剂等。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导电性粘接剂。
同样地,折弯成L字状而形成的连接部7BC在与作为两个导电部10C中的另一方的第2导电部10C2对置的状态下,经由导电性接合材与第2导电部10C2连接。
第3金属部件7C具有从基座部件18的角部朝Z2方向突出的突出部7CT。此外,第3金属部件7C、第4金属部件7D以及第5金属部件7E分别具有从基座部件18的角部沿着与光轴方向垂直的方向朝外侧突出的端部7CR、7DR、以及7ER1及7ER2。如图2A以及图2B所示,端部7CR、7DR、7ER1以及7ER2分别构成为与磁轭4的四角的下端部接触。通过该构成,第3金属部件7C~第5金属部件7E分别经由磁轭4相互电连接,且通过第3金属部件7C的突出部7CT接地。
基座部件18在磁轭4的外周壁部4A的内表面与基座部件18的外周侧面组合而定位的状态下,将端部7CR、7DR、7ER1以及7ER2分别与磁轭4的四角的下端部焊接而固定于磁轭4。磁轭4与基座部件18也可以至少局部地通过粘接剂固定。
接着,参照图14A以及图14B对柔性印刷基板10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图14A以及图14B是表示形成于柔性印刷基板10的图案层的图。具体而言,图14A表示配置在柔性印刷基板10的Y1侧的内侧图案层10L1,图14B表示配置在柔性印刷基板10的Y2侧的外侧图案层10L2。
柔性印刷基板10是在两面形成有导电性的布线图案的两面印刷基板,具有配置在内侧(Y1侧)的内侧图案层10L1以及配置在外侧(Y2侧)的外侧图案层10L2。
内侧图案层10L1包括与磁检测部件11中的6个连接部(未图示。)连接的第1焊盘部LD1~第6焊盘部LD6、与电容器14中的两个电极(未图示。)连接的第7焊盘部LD7和第8焊盘部LD8。在本实施方式中,磁检测部件11中的6个连接部与第1焊盘部LD1~第6焊盘部LD6通过钎焊连接。同样地,电容器14中的两个电极与第7焊盘部LD7和第8焊盘部LD8通过钎焊连接。电容器14是连接在电源电压和接地电压之间的旁通电容器。
第1焊盘部LD1是与接地用的端子连接的焊盘部。第2焊盘部LD2是与电源电压用的端子连接的焊盘部。第3焊盘部LD3是与数据信号用的端子连接的焊盘部。第4焊盘部LD4是与时钟信号用的端子连接的焊盘部。第5焊盘部LD5与第6焊盘部LD6是用于由磁检测部件11中的驱动器IC(电流控制电路)控制的电流的输出的焊盘部。
如图2B所示,外侧图案层10L2构成为,在组装有透镜驱动装置101时,第1导电部10C1、第2导电部10C2以及第1端子部T1~第4端子部T4露出。
第1端子部T1是接地用的端子,如图14B所示,与第1图案部PT1相连,进而经由通孔V1与内侧图案层10L1的第2图案部PT2(参照图14A。)相连。第1图案部PT1也经由通孔V2与内侧图案层10L1的第4图案部PT4相连。在第4图案部PT4的端部形成有第7焊盘部LD7。此外,第1图案部PT1经由通孔V3与内侧图案层10L1的第1焊盘部LD1相连。此外,第2图案部PT2经由通孔V9与外侧图案层10L2的第3图案部PT3相连。
第2端子部T2是与电源电压连接的端子,经由通孔V4与内侧图案层10L1的第8焊盘部LD8相连。此外,第2端子部T2经由通孔V5与内侧图案层10L1的第2焊盘部LD2相连。
第3端子部T3是数据信号用的端子,经由通孔V6与内侧图案层10L1的第3焊盘部LD3相连。
第4端子部T4是时钟信号用的端子,经由通孔V7与内侧图案层10L1的第4焊盘部LD4相连。
内侧图案层10L1的第5焊盘部LD5经由通孔V8以及外侧图案层10L2的布线图案与第1导电部10C1相连。内侧图案层10L1的第6焊盘部LD6经由内侧图案层10L1的布线图案与第2导电部10C2相连。另外,内侧图案层10L1的第1导电部10C1与外侧图案层10L2的第1导电部10C1相互导通。对于第2导电部10C2也相同。
通过该构成,磁检测部件11中的驱动器IC例如能够通过第3端子部T3从外部的控制装置等接收与光轴方向上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目标位置相关的指令。并且,驱动器IC能够基于霍尔元件检测的磁场的大小确定透镜保持部件2的当前位置,并增减在线圈3中流动的电流的大小以使透镜保持部件2的当前位置与目标位置之间的差成为零。即,驱动器IC能够实现光轴方向上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位置的反馈控制。
接着,参照图15A~图15D对线圈3、金属部件7、柔性印刷基板10以及下侧板簧26的电气且物理性的连接关系进行说明。图15A~图15D是表示线圈3、金属部件7、柔性印刷基板10以及下侧板簧26的电气且物理性的连接关系的图。具体而言,图15A是柔性印刷基板10的立体图,图15B是金属部件7以及柔性印刷基板10的立体图,图15C是金属部件7、柔性印刷基板10以及下侧板簧26的立体图,图15D是线圈3、金属部件7、柔性印刷基板10以及下侧板簧26的立体图。另外,图15A~图15D用点阴影线表示电流流动的部件。
柔性印刷基板10中的两个导电部10C与金属部件7连接。具体而言,如图2B以及图15B所示,第1导电部10C1通过导电性接合材AD与第1金属部件7A的连接部7AC连接,第2导电部10C2通过导电性接合材AD与第2金属部件7B的连接部7BC连接。
如图13所示,第1金属部件7A具有在基座部件18的上表面露出的接触部7AP。同样地,第2金属部件7B具有在基座部件18的上表面露出的接触部7BP。接触部7AP通过焊接或者导电性粘接剂与下侧板簧26A的外侧接合部分26d连接。同样地,接触部7BP通过焊接或者导电性粘接剂与下侧板簧26B的外侧接合部分26d连接。
下侧板簧26A的连接板部26h通过导电性粘接剂与和第1线圈3A相连的第1延伸部33A的第1对置部33c(图15D中看不到。)连接。同样地,下侧板簧26B的连接板部26h通过导电性粘接剂与和第2线圈3B相连的第2延伸部33B的第1对置部33c连接。
通过上述的连接关系,从第1导电部10C1输出的电流例如如图15B的箭头AR1所示那样从第1金属部件7A的连接部7AC朝接触部7AP流动。然后,电流如图15C的箭头AR2所示那样从下侧板簧26A的外侧接合部分26d朝连接板部26h流动,进而,如图15D的箭头AR3~箭头AR7所示,从第1延伸部33A的第1对置部33c(图15D中看不到。)经由第1线圈3A、连结部3C及第2线圈3B朝第2延伸部33B的第1对置部33c流动。之后,电流如图15C的箭头AR8所示那样从下侧板簧26B的连接板部26h朝外侧接合部分26d流动,进而,如图15B的箭头AR9所示,从第2金属部件7B的接触部7BP经由连接部7BC朝第2导电部10C2流动。在电流从第2导电部10C2朝向第1导电部10C1流动的情况下,该电流在相同的路径中朝相反方向流动。
磁检测部件11中的驱动器IC通过改变在第1导电部10C1与第2导电部10C2之间流动的电流的朝向以及大小,能够控制光轴方向上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磁检测部件11中的霍尔元件检测检测用磁铁8产生的磁场。然后,驱动器IC基于霍尔元件检测到的磁场的大小,确定光轴方向上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当前位置。然后,驱动器IC使在第1导电部10C1与第2导电部10C2之间流动的电流的朝向以及大小变化,以使光轴方向上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当前位置与目标位置的差变为零。这样,驱动器IC能够反馈控制光轴方向上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位置。
接着,参照图16A~图16D、图17A~图17D以及图18A~图18D,对未在线圈3中流动电流的初始状态下的、线圈3、磁场产生部件5、检测用磁铁8、平衡用磁铁9以及磁检测部件11的配置的一例进行说明。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初始状态是指以光轴JD与铅垂方向正交的方式朝向透镜驱动装置101时的初始状态。图16A~图16D是表示线圈3、磁场产生部件5、检测用磁铁8、平衡用磁铁9以及磁检测部件11的配置的一例的图。具体而言,图16A是驱动机构MK的俯视图。图16B是从Y1侧观察驱动机构MK时的驱动机构MK的后视图。图16C是从X1侧观察驱动机构MK时的驱动机构MK的右视图。图16D是从X2侧观察驱动机构MK时的驱动机构MK的左视图。驱动机构MK包括线圈3、磁轭4、磁场产生部件5、检测用磁铁8、平衡用磁铁9以及磁检测部件11。另外,为了清楚起见,在图16A中,图示了透镜保持部件2以及柔性印刷基板10,而省略了磁轭4的图示。此外,在图16B~图16D中,图示了柔性印刷基板10,而省略了透镜保持部件2以及磁轭4的图示。此外,在图16A~图16D中,用交叉阴影线表示磁铁的N极,用斜阴影线表示磁铁的S极,用点阴影线表示线圈3。
如图16A所示,第1线圈3A配置成与第1磁场产生部件5A对置,第2线圈3B配置成与第2磁场产生部件5B对置。
检测用磁铁8是在光轴方向即Z轴方向上被分极磁化的二极磁铁,配置成与安装于柔性印刷基板10的内侧(Y1侧)的磁检测部件11在Y轴方向上对置。具体而言,如图16B~图16D所示,磁检测部件11配置成检测用磁铁8中的N极部分与S极部分之间的边界处在霍尔元件的测定范围内。另外,在分离对置的检测用磁铁8与磁检测部件11之间存在构成凹部的壁部,该凹部形成于收纳检测用磁铁8的透镜保持部件2。该壁部由合成树脂形成,因此,不对检测用磁铁8以及磁检测部件11造成磁影响。但是,也可以省略位于分离对置的检测用磁铁8与磁检测部件11之间的壁部。即,检测用磁铁8与磁检测部件11可以直接对置,也可以隔着由非磁性材料构成的部件而对置。
平衡用磁铁9是在Z轴方向上被分极磁化的二极磁铁,优选如图16B~图16D所示,配置成在Z轴方向上与检测用磁铁8位于相同高度。
此外,检测用磁铁8当以直线距离进行比较时,配置在相比第2磁场产生部件5B接近第1磁场产生部件5A的位置,平衡用磁铁9当以直线距离进行比较时,配置在相比第1磁场产生部件5A接近第2磁场产生部件5B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X轴方向上的检测用磁铁8与第1磁场产生部件5A之间的距离DS1小于检测用磁铁8与第2磁场产生部件5B之间的距离DS2。此外,X轴方向上的平衡用磁铁9与第2磁场产生部件5B之间的距离DS3小于平衡用磁铁9与第1磁场产生部件5A之间的距离DS4。
此外,检测用磁铁8以及平衡用磁铁9以光轴JD与检测用磁铁8之间的距离DS5和光轴JD与平衡用磁铁9之间的距离DS6相等的方式安装于透镜保持部件2。这是因为通过平衡用磁铁9抵消检测用磁铁8的重量对透镜保持部件2造成的影响的缘故。
如图16B所示,检测用磁铁8以上侧部分(Z1侧的部分)为S极、下侧部分(Z2侧的部分)为N极的方式配置。平衡用磁铁9以上侧部分(Z1侧的部分)为N极、下侧部分(Z2侧的部分)为S极的方式配置。
第1上侧磁铁5AU以与第1线圈3A的上部对置的内侧部分(X2侧的部分)为S极、外侧部分(X1侧的部分)为N极的方式配置。此外,第1下侧磁铁5AL以与第1线圈3A的下部对置的内侧部分(X2侧的部分)为N极、外侧部分(X1侧的部分)为S极的方式配置。这是因为在第1线圈3A的上部与下部,电流流动的方向相反的缘故。
第2上侧磁铁5BU以与第2线圈3B的上部对置的内侧部分(X1侧的部分)为N极、外侧部分(X2侧的部分)为S极的方式配置。此外,第2下侧磁铁5BL以与第2线圈3B的下部对置的内侧部分(X1侧的部分)为S极、外侧部分(X2侧的部分)为N极的方式配置。这是因为在第2线圈3B的上部与下部,电流流动的方向相反的缘故。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磁场产生部件5A以第1上侧磁铁5AU的N极部分与第1下侧磁铁5AL的S极部分之间的边界的位置(即,第1上侧磁铁5AU与第1下侧磁铁5AL的边界的位置)在包括图16C所示的线段L1的XY平面中,和检测用磁铁8的N极部分与S极部分的边界的位置一致的方式配置。同样地,第2磁场产生部件5B以第2上侧磁铁5BU的S极部分与第2下侧磁铁5BL的N极部分之间的边界的位置(即,第2上侧磁铁5BU与第2下侧磁铁5BL的边界的位置)在包括图16D所示的线段L2的XY平面中,和平衡用磁铁9的N极部分与S极部分的边界的位置一致的方式配置。另外,线段L1与线段L2位于与光轴JD垂直的同一XY平面上。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6B所示,检测用磁铁8配置成其上下宽度H1收敛在第1线圈3A的上下宽度H2内且收敛在第1磁场产生部件5A的上下宽度H3内。对于平衡用磁铁9也相同。
通过上述的配置,在初始状态下,在检测用磁铁8的上侧部分(S极部分)与第1上侧磁铁5AU的内侧部分(S极部分)之间生成排斥力。因此,支承检测用磁铁8的作为可动部的透镜保持部件2被朝图16B的箭头AR12所示的方向施力。即,对透镜保持部件2作用意欲使透镜保持部件2远离第1磁场产生部件5A的力。
此外,在检测用磁铁8的下侧部分(N极部分)与第1下侧磁铁5AL的内侧部分(N极部分)之间也生成排斥力。因此,透镜保持部件2被朝图16B的箭头AR13所示的方向、即与箭头AR12所示的方向相同的方向施力。即,对透镜保持部件2作用意欲使透镜保持部件2远离第1磁场产生部件5A的力。
另一方面,在平衡用磁铁9的上侧部分(N极部分)与第2上侧磁铁5BU的内侧部分(N极部分)之间也生成排斥力。因此,透镜保持部件2被朝图16B的箭头AR14所示的方向、即与箭头AR12所示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施力。即,对透镜保持部件2作用意欲使透镜保持部件2远离第2磁场产生部件5B的力。
此外,在平衡用磁铁9的下侧部分(S极部分)与第2下侧磁铁5BL的内侧部分(S极部分)之间也生成排斥力。因此,透镜保持部件2被朝图16B的箭头AR15所示的方向、即与箭头AR14所示的方向相同的方向但与箭头AR12所示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施力。即,对透镜保持部件2作用意欲使透镜保持部件2远离第2磁场产生部件5B的力。
其结果是,如图16A所示,透镜保持部件2被朝箭头AR10所示的方向和箭头AR11所示的方向同时施力。即,透镜保持部件2受到力而被从两侧按压,因此能够抑制透镜体的光轴JD偏移或者相对于Z轴倾斜。
另外,检测用磁铁8配置在第1磁场产生部件5A的一端部的附近。因此,作用于检测用磁铁8的力严格来说不仅具有箭头AR10所示的X轴方向的分量,而且具有Y轴方向的分量。即,作用于检测用磁铁8的力将在以光轴JD为中心的圆的切线方向上作用的力施加于透镜保持部件2。同样地,平衡用磁铁9配置在第2磁场产生部件5B的另一端部的附近。因此,作用于平衡用磁铁9的力严格来说不仅具有箭头AR11所示的X轴方向的分量,而且具有Y轴方向的分量。即,作用于平衡用磁铁9的力将在以光轴JD为中心的圆的切线方向上作用的力施加于透镜保持部件2。但是,在切线方向上作用的两个力仅具有使透镜保持部件2绕光轴JD旋转的倾向,因此不会使透镜体的光轴JD偏移。此外,绕光轴JD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旋转被板簧的刚性抑制,因此,关于这一点,在切线方向上作用的两个力也不会使透镜体的光轴JD偏移。
例如,在图16A~图16D的配置中,假设在将检测用磁铁8的上侧部分设为N极、下侧部分设为S极的情况下,在检测用磁铁8与第1磁场产生部件5A之间生成吸引力而非排斥力。在该情况下,透镜保持部件2被在平衡用磁铁9与第2磁场产生部件5B之间生成的排斥力朝箭头AR11所示的方向施力,且被在检测用磁铁8与第1磁场产生部件5A之间生成的吸引力朝与箭头AR10所示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即与箭头AR11所示的方向相同的方向施力。其结果是,透镜保持部件2体现例如在图16A的箭头AR11所示的方向上使光轴JD偏移或者例如在图16B的箭头AR16所示的方向上使光轴JD倾斜的倾向。本实施方式的上述配置能够抑制这样的光轴JD的偏移或者倾斜的产生。
接着,参照图17A~图17D对初始状态下的线圈3、磁场产生部件5、检测用磁铁8、平衡用磁铁9以及磁检测部件11的配置的另一例进行说明。图17A~图17D是表示线圈3、磁场产生部件5、检测用磁铁8、平衡用磁铁9以及磁检测部件11的配置的另一例的图,与图16A~图16D对应。
图17A~图17D所示的驱动机构MK在以上侧部分为N极且下侧部分为S极的方式配置检测用磁铁8且以上侧部分为S极且下侧部分为N极的方式配置平衡用磁铁9这点与图16A~图16D的驱动机构MK不同,但在其它方面共通。因此,以下,省略共通部分的说明,详细说明不同的部分。
通过图17A~图17D所示的配置,在初始状态下,在检测用磁铁8的上侧部分(N极部分)与第1上侧磁铁5AU的内侧部分(S极部分)之间生成吸引力。因此,支承检测用磁铁8的作为可动部的透镜保持部件2被朝图17B的箭头AR22所示的方向施力。即,透镜保持部件2被第1磁场产生部件5A吸引。
此外,在检测用磁铁8的下侧部分(S极部分)与第1下侧磁铁5AL的内侧部分(N极部分)之间也生成吸引力。因此,透镜保持部件2被朝图17B的箭头AR23所示的方向、即与箭头AR22所示的方向相同的方向施力。即,透镜保持部件2被第1磁场产生部件5A吸引。
另一方面,在平衡用磁铁9的上侧部分(S极部分)与第2上侧磁铁5BU的内侧部分(N极部分)之间也生成吸引力。因此,透镜保持部件2被朝图17B的箭头AR24所示的方向、即与箭头AR22所示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施力。即,透镜保持部件2被第2磁场产生部件5B吸引。
此外,在平衡用磁铁9的下侧部分(N极部分)与第2下侧磁铁5BL的内侧部分(S极部分)之间也生成吸引力。因此,透镜保持部件2被朝图17B的箭头AR25所示的方向、即与箭头AR24所示的方向相同的方向但与箭头AR22所示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施力。即,透镜保持部件2被第2磁场产生部件5B吸引。
其结果是,如图17A所示,透镜保持部件2被朝箭头AR20所示的方向和箭头AR21所示的方向同时施力。即,透镜保持部件2受到力而被从两侧拉拽,因此,能够抑制透镜体的光轴JD偏移或者相对于Z轴倾斜。
接着,参照图18A~图18D对初始状态下的线圈3、磁场产生部件5、检测用磁铁8、平衡用磁铁9以及磁检测部件11的配置的又一例进行说明。图18A~图18D是表示线圈3、磁场产生部件5、检测用磁铁8、平衡用磁铁9以及磁检测部件11的配置的又一例的图,与图17A~图17D对应。
图18A~图18D所示的驱动机构MK在省略了第1磁场产生部件5A的第1下侧磁铁5AL且省略了第2磁场产生部件5B的第2下侧磁铁5BL这点与图17A~图17D所示的驱动机构MK不同,但在其它方面共通。因此,以下,省略共通部分的说明,详细说明不同的部分。
通过图18A~图18D所示的配置,在初始状态下,在检测用磁铁8的上侧部分(N极部分)与作为第1磁场产生部件5A的第1上侧磁铁5AU的内侧部分(S极部分)之间生成吸引力。因此,支承检测用磁铁8的作为可动部的透镜保持部件2被朝图18B的箭头AR32所示的方向施力。即,透镜保持部件2被第1磁场产生部件5A吸引。
另一方面,在平衡用磁铁9的上侧部分(S极部分)与作为第2磁场产生部件5B的第2上侧磁铁5BU的内侧部分(N极部分)之间也生成吸引力。因此,透镜保持部件2被朝图18B的箭头AR33所示的方向、即与箭头AR32所示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施力。即,透镜保持部件2被第2磁场产生部件5B吸引。
其结果是,如图18A所示,透镜保持部件2被朝箭头AR30所示的方向和箭头AR31所示的方向同时施力。即,透镜保持部件2受到力而被从两侧拉拽,因此,能够抑制透镜体的光轴JD偏移或者相对于Z轴倾斜。
接着,参照图19对垫片部件1、磁场产生部件5以及柔性印刷基板10的配置进行说明。图19是垫片部件1、磁场产生部件5以及柔性印刷基板10的立体图。另外,为了清楚起见,图19省略了实际上配置在垫片部件1与磁场产生部件5之间的上侧板簧16的图示。
垫片部件1是以与磁轭4的上板部4B的内侧(Z2侧)的面(顶面)接触的方式配置在磁轭4的内部的部件,具有框状部FR。
框状部FR是呈矩形环状的部件,具有第1边部FR1~第4边部FR4。第1边部FR1配置成与第1侧板部4A1对置,第2边部FR2配置成与第2侧板部4A2对置,第3边部FR3配置成与第3侧板部4A3对置,第4边部FR4配置成与第4侧板部4A4对置。
此外,框状部FR具有用于磁场产生部件5的定位的突出部PR。在本实施方式中,突出部PR具有用于第1磁场产生部件5A的定位的一对第1突出部PR1、以及用于第2磁场产生部件5B的定位的一对第2突出部PR2。
一对第1突出部PR1形成为从第1边部FR1的Z2侧的端面朝Z2方向突出。并且,一对第1突出部PR1隔开与第1磁场产生部件5A的宽度大致相同的大小的间隔配置,以便在它们之间配置第1磁场产生部件5A。
一对第2突出部PR2形成为从第2边部FR2的Z2侧的端面朝Z2方向突出。并且,一对第2突出部PR2隔开与第2磁场产生部件5B的宽度大致相同的大小的间隔配置,以便在它们之间配置第2磁场产生部件5B。
此外,一对第1突出部PR1构成为具有比第1上侧磁铁5AU的高度H10大的突出长度H11,以便能够同时定位第1上侧磁铁5AU与第1下侧磁铁5AL。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第1突出部PR1构成为突出长度H11比第1磁场产生部件5A的高度小,但也可以构成为比第1磁场产生部件5A的高度大。对于一对第2突出部PR2也相同。
进而,框状部FR具有用于柔性印刷基板10的定位的卡合部EG以及包括锥形部TP的一对突出部PB。
在本实施方式中,卡合部EG是形成为从第4边部FR4的Z2侧的端面朝Z2方向突出的卡合凸部。并且,卡合部EG构成为与形成于柔性印刷基板10的作为被卡合部10R的卡合凹部啮合。另外,卡合部EG也可以是构成为与形成于柔性印刷基板10的作为被卡合部10R的卡合凸部啮合的卡合凹部。
一对突出部PB形成为从第4边部FR4的Z2侧的端面朝Z2方向突出。并且,一对突出部PB构成为在卡合部EG的两侧配置有锥形部TP。
锥形部TP构成为,在垫片部件1配置在磁轭4内的状态下,锥形部TP的表面与第4侧板部4A4的表面的间隔朝向下方(Z2方向)而变大。
通过上述的构成,柔性印刷基板10由卡合部EG定位,并且,在夹在第4侧板部4A4与锥形部TP之间的状态下,通过粘接剂等固定于第4侧板部4A4。
接着,参照图20A以及图20B对锥形部TP所带来的效果进行说明。图20A以及图20B表示图19所示的假想平面SF1中的垫片部件1、磁轭4以及柔性印刷基板10的剖面。具体而言,图20A表示柔性印刷基板10与磁轭4的第4侧板部4A4的内壁(内表面)接触之前的状态,图20B表示柔性印刷基板10与第4侧板部4A4的内壁接触之后的状态。
在透镜驱动装置101的组装时,柔性印刷基板10如图20A的箭头AR40所示,在从第4侧板部4A4的内壁隔开间隔的状态下,插入到第4侧板部4A4的内壁与垫片部件1中的突出部PB的外壁EW之间。
此时,柔性印刷基板10的内侧上端缘与锥形部TP的表面接触,由锥形部TP的表面朝箭头AR40所示的方向引导。并且,柔性印刷基板10一边通过其外表面按压扩展涂布于第4侧板部4A4的内壁的粘接剂(未图示。)一边朝上方(Z1方向)移动。
之后,如图20B所示,柔性印刷基板10使其上端面与构成垫片部件1的框状部FR的第4边部FR4的下表面BS接触。这样,柔性印刷基板10实现了Y轴方向以及Z轴方向的定位。
另外,如图19所示,柔性印刷基板10通过卡合部EG实现X轴方向以及Z轴方向上的定位。
这样,垫片部件1的锥形部TP能够将柔性印刷基板10高精度地定位在第4侧板部4A4的内壁与突出部PB的外壁EW之间的规定位置。另外,优选在磁轭4的上板部4B朝向铅垂方向的状态下进行柔性印刷基板10向固定有垫片部件1的磁轭4的内部的组装。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涉及的透镜驱动装置101具备:框体(作为罩部件的磁轭4以及基座部件18),具有外周壁部4A和上板部4B,外周壁部4A包括相互对置的第1侧板部4A1以及第2侧板部4A2;透镜保持部件2,位于框体内且能够保持透镜体;线圈3,保持于透镜保持部件2;第1磁场产生部件5A和第2磁场产生部件5B,隔着线圈3以及透镜保持部件2相互对置;检测用磁铁8,保持于透镜保持部件2,用于检测透镜保持部件2的位置;磁检测部件11,以与检测用磁铁8对置的方式保持于作为固定侧部件的柔性印刷基板10;平衡用磁铁9,在隔着透镜体的光轴JD而与检测用磁铁8对置的位置保持于透镜保持部件2;以及作为第1板簧的下侧板簧26A和作为第2板簧的下侧板簧26B,将透镜保持部件2支承为能够沿着光轴方向移动,并且与构成线圈3的线材的一端部以及另一端部分别导通。并且,检测用磁铁8配置在相比第2磁场产生部件5B而更接近第1磁场产生部件5A的位置,平衡用磁铁9配置在相比第1磁场产生部件5A而更接近第2磁场产生部件5B的位置。
通过该构成,透镜驱动装置101能够提高设计自由度。例如,透镜驱动装置101实现与自动焦点调节功能相关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光轴方向上的移动的反馈控制,并且如图16A所示,能够在俯视下具有大致矩形的外形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角部之一配置检测用磁铁8。此外,透镜驱动装置101能够在透镜保持部件2的角部的另一个配置平衡用磁铁9。因此,透镜驱动装置101能够减小透镜保持部件2的Y轴方向的尺寸,进而能够实现装置整体的小型化。
第1磁场产生部件5A优选如图18B所示,在与透镜保持部件2对置的内侧(X2侧)具有第1内侧部分(第1上侧磁铁5AU的X2侧的部分)。并且,第2磁场产生部件5B在与透镜保持部件2对置的内侧(X1侧)具有第2内侧部分(第2上侧磁铁5BU的X1侧的部分)。
在该情况下,检测用磁铁8构成为以在与光轴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与第1磁场产生部件5A对置的方式对应地配置,并且光轴方向的一侧(Z1侧)的第5部分(上侧部分)与另一侧(Z2侧)的第6部分(下侧部分)具有不同的磁极。
此外,平衡用磁铁9构成为以在与光轴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与第2磁场产生部件5B对置的方式对应地配置,并且光轴方向的一侧(Z1侧)的第7部分(上侧部分)与另一侧(Z2侧)的第8部分(下侧部分)具有不同的磁极。
并且,透镜驱动装置101构成为,在第1内侧部分与第5部分之间和第2内侧部分与第7部分之间作用吸引力。或者,透镜驱动装置101构成为,在第1内侧部分与第5部分之间和第2内侧部分与第7部分之间作用排斥力。
例如,如图18B所示,透镜驱动装置101构成为,在第1上侧磁铁5AU的X2侧的部分(S极部分)与检测用磁铁8的上侧部分(N极部分)之间、以及第2上侧磁铁5BU的X1侧的部分(N极部分)与平衡用磁铁9的上侧部分(S极部分)之间作用吸引力。
通过该构成,透镜驱动装置101能够在第1上侧磁铁5AU与检测用磁铁8之间产生吸引力,且在第2上侧磁铁5BU与平衡用磁铁9之间产生吸引力。因此,透镜驱动装置101能够使透镜保持部件2的姿势稳定。
如图16B所示,第1磁场产生部件5A也可以构成为,在与透镜保持部件2对置的内侧(X2侧),具有光轴方向的一侧(Z1侧)的第1内侧部分(第1上侧磁铁5AU的X2侧的部分)以及另一侧(Z2侧)的第3内侧部分(第1下侧磁铁5AL的X2侧的部分)。此外,第2磁场产生部件5B也可以构成为,在与透镜保持部件2对置的内侧(X1侧),具有光轴方向的一侧的第2内侧部分(第2上侧磁铁5BU的X1侧的部分)以及另一侧的第4内侧部分(第2下侧磁铁5BL的X1侧的部分)。
并且,如图16B所示,透镜驱动装置101也可以构成为,第1内侧部分(第1上侧磁铁5AU的X2侧的部分)与第3内侧部分(第1下侧磁铁5AL的X2侧的部分)具有不同的磁极,且第2内侧部分(第2上侧磁铁5BU的X1侧的部分)与第4内侧部分(第2下侧磁铁5BL的X1侧的部分)具有不同的磁极。
在该情况下,透镜驱动装置101优选构成为在第1内侧部分与第5部分之间、第3内侧部分与第6部分之间、第2内侧部分与第7部分之间以及第4内侧部分与第8部分之间作用吸引力。或者,透镜驱动装置101优选构成为在第1内侧部分与第5部分之间、第3内侧部分与第6部分之间、第2内侧部分与第7部分之间以及第4内侧部分与第8部分之间作用排斥力。
例如,如图16B所示,透镜驱动装置101也可以构成为,在第1上侧磁铁5AU的X2侧的部分(S极部分)与检测用磁铁8的上侧部分(S极部分)之间、第1下侧磁铁5AL的X2侧的部分(N极部分)与检测用磁铁8的下侧部分(N极部分)之间、第2上侧磁铁5BU的X1侧的部分(N极部分)与平衡用磁铁9的上侧部分(N极部分)之间以及第2下侧磁铁5BL的X1侧的部分(S极部分)与平衡用磁铁9的下侧部分(S极部分)之间作用排斥力。
通过该构成,透镜驱动装置101能够在第1上侧磁铁5AU以及第1下侧磁铁5AL与检测用磁铁8之间产生排斥力,且在第2上侧磁铁5BU以及第2下侧磁铁5BL与平衡用磁铁9之间产生排斥力。因此,透镜驱动装置101能够从两侧按压透镜保持部件2,因此,与在一侧拉拽且在另一侧按压的情况相比,能够使透镜保持部件2的姿势稳定。即,透镜驱动装置101能够抑制或者防止透镜保持部件2的中心轴(透镜体的光轴JD)偏移或者相对于Z轴倾斜。
或者,如图17B所示,透镜驱动装置101也可以构成为,在第1上侧磁铁5AU的X2侧的部分(S极部分)与检测用磁铁8的上侧部分(N极部分)之间、第1下侧磁铁5AL的X2侧的部分(N极部分)与检测用磁铁8的下侧部分(S极部分)之间、第2上侧磁铁5BU的X1侧的部分(N极部分)与平衡用磁铁9的上侧部分(S极部分)之间以及第2下侧磁铁5BL的X1侧的部分(S极部分)与平衡用磁铁9的下侧部分(N极部分)之间作用吸引力。
通过该构成,透镜驱动装置101能够在第1上侧磁铁5AU以及第1下侧磁铁5AL与检测用磁铁8之间产生吸引力,且在第2上侧磁铁5BU以及第2下侧磁铁5BL与平衡用磁铁9之间产生吸引力。因此,透镜驱动装置101能够从两侧拉拽透镜保持部件2,因此,与在一侧拉拽且在另一侧按压的情况相比,能够使透镜保持部件2的姿势稳定。即,透镜驱动装置101能够抑制或者防止透镜保持部件2的中心轴(透镜体的光轴JD)偏移或者相对于Z轴倾斜。
透镜驱动装置101优选构成为,形成在检测用磁铁8与第1磁场产生部件5A之间作用吸引力,并且在平衡用磁铁9与第2磁场产生部件5B之间作用吸引力的状态。
通过该构成,透镜驱动装置101与作用排斥力的情况相比,能够使透镜保持部件2的姿势更稳定。这是因为在透镜保持部件2的两侧作用排斥力的情况下,与在透镜保持部件2的两侧作用吸引力的情况相比,这两个排斥力容易使透镜保持部件2沿着横向(与光轴JD垂直的方向)移动。即,这是因为在透镜保持部件2的两侧作用吸引力的情况下,与在透镜保持部件2的两侧作用排斥力的情况相比,利用下侧板簧26的横向刚性容易抑制透镜保持部件2朝横向的移动。
透镜驱动装置101例如可以构成为,第1内侧部分(第1上侧磁铁5AU的X2侧的部分)的磁极与第2内侧部分(第2上侧磁铁5BU的X1侧的部分)的磁极相互为异极,且第5部分(检测用磁铁8的上侧部分)的磁极与第7部分(平衡用磁铁9的上侧部分)的磁极相互为异极。
具体而言,例如,如图16B所示,透镜驱动装置101也可以构成为,第1上侧磁铁5AU的X2侧的部分的磁极(S极)与第2上侧磁铁5BU的X1侧的部分的磁极(N极)相互为异极,且检测用磁铁8的上侧部分的磁极(S极)与平衡用磁铁9的上侧部分的磁极(N极)相互为异极。
如图5B所示,优选线圈3配置在透镜保持部件2的相互对置的两个外侧面,具有卷绕于朝与光轴方向正交的方向突出的卷绕突起12p的周围的两个卷绕部13。并且,如图16A所示,两个卷绕部13中的一方与第1磁场产生部件5A对置,另一方与第2磁场产生部件5B对置。
在该情况下,第1磁场产生部件5A具有:在与光轴方向正交的方向上配置在第1内侧部分(第1上侧磁铁5AU的X2侧的部分)的外侧的第1外侧部分(第1上侧磁铁5AU的X1侧的部分);以及在与光轴方向正交的方向上配置在第3内侧部分(第1下侧磁铁5AL的X2侧的部分)的外侧的第3外侧部分(第1下侧磁铁5AL的X1侧的部分)。第2磁场产生部件5B具有:在与光轴方向正交的方向上配置在第2内侧部分(第2上侧磁铁5BU的X1侧的部分)的外侧的第2外侧部分(第2上侧磁铁5BU的X2侧的部分);以及在与光轴方向正交的方向上配置在第4内侧部分(第2下侧磁铁5BL的X1侧的部分)的外侧的第4外侧部分(第2下侧磁铁5BL的X2侧的部分)。
并且,第1内侧部分与第1外侧部分由第1磁铁(第1上侧磁铁5AU)构成,具有不同的磁极,第2内侧部分与第2外侧部分由第2磁铁(第2上侧磁铁5BU)构成,具有不同的磁极,第3内侧部分与第3外侧部分由第3磁铁(第1下侧磁铁5AL)构成,具与不同的磁极,第4内侧部分与第4外侧部分由第4磁铁(第2下侧磁铁5BL)构成,具有不同的磁极。
并且,第1磁铁(第1上侧磁铁5AU)与第3磁铁(第1下侧磁铁5AL)在光轴方向上上下重叠,第2磁铁(第2上侧磁铁5BU)与第4磁铁(第2下侧磁铁5BL)也在光轴方向上上下重叠。
通过该构成,第1磁场产生部件5A与由一个四极磁铁构成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磁力。对于第2磁场产生部件5B也相同。
检测用磁铁8优选在光轴方向上配置在第1磁场产生部件5A的一端与另一端之间。此外,平衡用磁铁9在光轴方向上配置在第2磁场产生部件5B的一端与另一端之间。例如,如图16B所示,检测用磁铁8构成为其上下宽度H1收敛在第1磁场产生部件5A的上下宽度H3内。对于平衡用磁铁9也相同。
通过该构成,透镜驱动装置101容易取得向与光轴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两侧作用的磁力的平衡。此外,透镜驱动装置101能够减小光轴方向上的装置整体的上下宽度。
线圈3优选具有构成线圈3的一端部的第1延伸部33A和构成另一端部的第2延伸部33B。在该情况下,透镜保持部件2具有保持第1延伸部33A的第1保持部72A和保持第2延伸部33B的第2保持部72B。
例如,如图10A所示,第1延伸部33A使用第1接合材AD1(导电性粘接剂或者焊锡)与下侧板簧26A连接,第2延伸部33B使用第2接合材AD2(导电性粘接剂或者焊锡)与下侧板簧26B连接。
并且,第1磁场产生部件5A固定于第1侧板部4A1,第2磁场产生部件5B固定于第2侧板部4A2。
在该情况下,如图10A所示,检测用磁铁8配置在隔着第1假想线VL1而与第2保持部72B和第2接合材AD2所处的一侧相反的一侧,且配置在隔着第2假想线VL2而与第1保持部72A和第1接合材AD1所处的一侧相反的一侧。此外,平衡用磁铁9配置在隔着第1假想线VL1而与第1保持部72A和第1接合材AD1所处的一侧相反的一侧,且配置在隔着第2假想线VL2而与第2保持部72B和第2接合材AD2所处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另外,第1假想线VL1是与第1侧板部4A1和第2侧板部4A2大致平行、且通过光轴JD而与光轴JD大致垂直的假想线。第2假想线VL2是与第1假想线VL1正交、且通过光轴JD而与光轴JD大致垂直的假想线。另外,图10A用虚线以及点阴影线表示由于存在于透镜保持部件的上侧(Z1侧)而实际上看不到的检测用磁铁8以及平衡用磁铁9的位置。
通过该构成,透镜驱动装置101能够实现相对于光轴JD平衡性良好地配置检测用磁铁8、平衡用磁铁9、第1接合材AD1以及第2接合材AD2的状态。
透镜驱动装置101的框体优选如图1以及图2A所示,具备形成有外周壁部4A以及上板部4B的作为罩部件的磁轭4、以及与上板部4B对置的基座部件18。并且,如图15A~图15D所示,在基座部件18埋设有经由下侧板簧26A与线圈3的一端部电连接的第1金属部件7A、以及经由下侧板簧26B与线圈3的另一端部电连接的第2金属部件7B。
此外,如图2B所示,从基座部件18的外周侧面露出的第1金属部件7A的连接部7AC在与形成于搭载有磁检测部件11的柔性印刷基板10的两个导电部10C中的一方即第1导电部10C1对置的状态下,通过导电性接合材AD与第1导电部10C1连接。同样地,从基座部件18的外周侧面露出的第2金属部件7B的连接部7BC在与两个导电部10C中的另一方即第2导电部10C2对置的状态下,通过导电性接合材AD与第2导电部10C2连接。
通过该构成,透镜驱动装置101能够使连接部7AC中在光轴方向上扩展的面与第1导电部10C1中在光轴方向上扩展的面接触,因此,能够增大连接部7AC与第1导电部10C1的接触面积。此外,透镜驱动装置101能够容易地使连接部7AC中实施了电镀的面与第1导电部10C1中在光轴方向上扩展的面接触。
此外,透镜驱动装置101例如与通过在形成于柔性印刷基板10的孔中插入下侧板簧26的一部分而实现柔性印刷基板10与下侧板簧26的电连接的构成相比,能够提高生产性(组装性)。这是因为,例如也可以与图20A以及图20B所示的透镜驱动装置101的组装方法、即包括将柔性印刷基板10插入到第4侧板部4A4的内壁与垫片部件1中的突出部PB的外壁EW之间的工序的组装方法对应。
在本实施方式中,磁轭4的外周壁部4A具有与相互对置的第1侧板部4A1和第2侧板部4A2大致垂直的相互对置的第3侧板部4A3和第4侧板部4A4。并且,在磁轭4的上板部4B的内侧配置有图19所示的具有框状部FR的垫片部件1。在框状部FR中与第4侧板部4A4对置的部分亦即第4边部FR4形成有能够与柔性印刷基板10卡合的卡合部EG、以及随着远离上板部4B而与第4侧板部4A4之间的间隔(间隙、距离)变大的锥形部TP。在该构成中,柔性印刷基板10通过卡合部EG定位,并且在夹在第4侧板部4A4与锥形部TP之间的状态下固定于第4侧板部4A4。
通过该构成,透镜驱动装置101能够通过垫片部件1的锥形部TP,将柔性印刷基板10可靠地配置在第4侧板部4A4与锥形部TP之间,且通过卡合部EG对柔性印刷基板10进行定位。因此,能够抑制检测用磁铁8以及磁检测部件11各自的位置的偏差以及检测用磁铁8与磁检测部件11之间的距离的偏差,并提高磁检测部件11(霍尔元件)的检测精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9所示,在框状部FR中与第1侧板部4A1对置的部分即第1边部FR1,以朝远离上板部4B的方向突出的方式形成有相互分离的一对第1突出部PR1。此外,在框状部FR中的与第2侧板部4A2对置的部分即第2边部FR2,也以朝远离上板部4B的方向突出的方式形成有相互分离的一对第2突出部PR2。并且,在一对第1突出部PR1之间配置第1磁场产生部件5A,在一对第2突出部PR2之间配置第2磁场产生部件5B。
通过该构成,透镜驱动装置101即使在第1磁场产生部件5A由多个磁铁构成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一对第1突出部PR1对第1磁场产生部件5A适当地进行定位。
以上,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应用各种变形以及置换。此外,参照上述的实施方式说明的各个特征只要在技术上不矛盾,就可以适当地组合。
例如,在实现自动焦点调节功能的上述实施方式中,构成为下侧板簧26A与第1延伸部33A电连接,且下侧板簧26B与第2延伸部33B电连接,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构成。本发明例如也可以包括如下构成:在带抖动校正功能的透镜驱动装置中,上侧板簧16被分割为两个,其一方与第1延伸部33A电连接,且另一方与第2延伸部33B电连接。在该构成中,上侧板簧16构成为,以将作为支承部件的磁铁保持架与透镜保持部件2相连的方式配置,且将透镜保持部件2支承为能够沿着光轴方向移动。磁铁保持架是保持与保持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线圈3对置的磁场产生部件5的部件,典型来说,经由吊线与基座部件18连接,通过吊线支承为能够沿着与光轴方向垂直的方向移动。具体而言,磁铁保持架构成为,通过由磁场产生部件5、以及以与磁场产生部件5对置的方式设置在基座部件18上的与线圈3不同的线圈构成的驱动机构,能够沿着与光轴方向垂直的方向移动。在该情况下,作为突出部的保持部72也可以设置在配置上侧板簧16的一侧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上端部。此外,磁检测部件11优选保持于磁铁保持架。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线圈3由分别保持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4个侧面中的两个侧面的、具有与光轴方向垂直的线圈轴的两个椭圆形(卵形状)的线圈构成。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构成。线圈3也可以是以具有沿着光轴方向延伸的线圈轴的方式卷绕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周围的环状的线圈。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1磁场产生部件5A通过在与光轴JD垂直的方向上被磁化的、第1上侧磁铁5AU与第1下侧磁铁5AL的组合构成,但也可以由沿着光轴方向被磁化的一个二极磁铁构成。在该情况下,该二极磁铁的上侧部分与第1上侧磁铁5AU的内侧部分对应,其下侧部分与第1下侧磁铁5AL的内侧部分对应。对于第2磁场产生部件5B也相同。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检测用磁铁8以及平衡用磁铁9以磁极的配置(磁化方向)在光轴方向即上下方向上相互相反的方式安装,但也可以以在光轴方向即上下方向上相互相同的方式安装。在该情况下,例如,第2线圈3B的卷绕部13的卷绕方向为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卷绕方向相反的方向,且第2磁场产生部件5B的磁极的配置(磁化方向)为与上述实施方式的磁极的配置(磁化方向)相反的配置。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磁检测部件11由内置有霍尔元件和驱动器IC的电子部件构成,但也可以不包括驱动器IC,而由霍尔元件或者磁阻效应元件等的磁检测元件构成。在该情况下,磁检测元件向位于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外部的控制部输出检测信号。并且,控制部基于检测信号对从控制部向线圈3供给的电流进行控制。
本申请主张基于2018年12月14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2018-234430号的优先权,并通过参照而将该日本专利申请的全部内容援引于本申请。
符号说明:
1:垫片部件;2:透镜保持部件;2t:突设部;3:线圈;3A:第1线圈;3B:第2线圈;3C:连结部;4:磁轭;4A:外周壁部;4A1:第1侧板部;4A2:第2侧板部;4A3:第3侧板部;4A4:第4侧板部;4B:上板部;4s:收纳部;5:磁场产生部件;5A:第1磁场产生部件;5AU:第1上侧磁铁;5AL:第1下侧磁铁;5B:第2磁场产生部件;5BU:第2上侧磁铁;5BL:第2下侧磁铁;6:板簧;7:金属部件;7A:第1金属部件;7AC:连接部;7AP:接触部;7B:第2金属部件;7BC:连接部;7BP:接触部;7C:第3金属部件;7CR:端部;7CT:突出部;7D:第4金属部件;7DR:端部;7E:第5金属部件;7ER1、7ER2:端部;8:检测用磁铁;9:平衡用磁铁;10:柔性印刷基板;10C:导电部;10C1:第1导电部;10C2:第2导电部;10L1:内侧图案层;10L2:外侧图案层;10R:被卡合部;11:磁检测部件;12:筒状部;12d:台座部;12dh:凹陷;12p:卷绕突起;12pA:第1卷绕突起;12pB:第2卷绕突起;13:卷绕部;14:电容器;16:上侧板簧;16b:角部分;16e:外侧部分;16g:弹性臂部;16i:内侧部分;16r:梁部;18:基座部件;18k:开口;18t:突设部;26、26A、26B:下侧板簧;26c:内侧接合部分;26d:外侧接合部分;26e:外侧部分;26g:弹性臂部;26h:连接板部;26i:内侧部分;26p:第1连结部;26q:第2连结部;33:延伸部;33A:第1延伸部;33B:第2延伸部;33c:第1对置部;33k:第2对置部;33m:卷绕部;72:保持部;72A:第1保持部;72B:第2保持部;82:突堤部;82s:收纳部;82u:内侧壁部;82v:外侧壁部;82w:侧壁部;82z:开放部;101:透镜驱动装置;AD:导电性接合材;AD1:第1接合材;AD2:第2接合材;BS:下表面;CA:导电性粘接剂;EG:卡合部;EW:外壁;FR:框状部;FR1:第1边部;FR2:第2边部;FR3:第3边部;FR4:第4边部;LD1:第1焊盘部;LD2:第2焊盘部;LD3:第3焊盘部;LD4:第4焊盘部;LD5:第5焊盘部;LD6:第6焊盘部;LD7:第7焊盘部;LD8:第8焊盘部;MK:驱动机构;PB:突出部;PR:突出部;PR1:第1突出部;PR2:第2突出部;PT1:第1图案部;PT2:第2图案部;PT3:第3图案部;PT4:第4图案部;RG:固定侧部件;T1:第1端子部;T2:第2端子部;T3:第3端子部;T4:第4端子部;TP:锥形部;V1~V9:通孔;VL1:第1假想线;VL2:第2假想线。
Claims (12)
1.一种透镜驱动装置,具备:
框体,具有外周壁部和上板部,该外周壁部包括相互对置的第1侧板部以及第2侧板部;
透镜保持部件,位于上述框体内,能够保持透镜体;
线圈,保持于上述透镜保持部件;
第1磁场产生部件以及第2磁场产生部件,隔着上述线圈以及上述透镜保持部件而相互对置;
检测用磁铁,保持于上述透镜保持部件,用于检测上述透镜保持部件的位置;
磁检测部件,配置成与上述检测用磁铁对置;
平衡用磁铁,在隔着上述透镜体的光轴而与上述检测用磁铁对置的位置保持于上述透镜保持部件;以及
第1板簧以及第2板簧,将上述透镜保持部件支承为能够沿着光轴方向移动,并且与构成上述线圈的线材的一端部以及另一端部分别导通,
该透镜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
上述检测用磁铁配置在相比上述第2磁场产生部件而更接近上述第1磁场产生部件的位置,
上述平衡用磁铁配置在相比上述第1磁场产生部件而更接近上述第2磁场产生部件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中,
上述第1磁场产生部件在与上述透镜保持部件对置的内侧具有第1内侧部分,
上述第2磁场产生部件在与上述透镜保持部件对置的内侧具有第2内侧部分,
上述检测用磁铁配置成在与光轴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与上述第1磁场产生部件对应,并且光轴方向的一侧的第5部分与另一侧的第6部分具有不同的磁极,
上述平衡用磁铁配置成在与光轴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与上述第2磁场产生部件对应,并且光轴方向的一侧的第7部分与另一侧的第8部分具有不同的磁极,
在上述第1内侧部分与上述第5部分之间以及上述第2内侧部分与上述第7部分之间作用吸引力,或者,
在上述第1内侧部分与上述第5部分之间以及上述第2内侧部分与上述第7部分之间作用排斥力。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中,
上述第1磁场产生部件在与上述透镜保持部件对置的内侧,具有光轴方向的一侧的上述第1内侧部分和另一侧的第3内侧部分,
上述第2磁场产生部件在与上述透镜保持部件对置的内侧,具有光轴方向的一侧的上述第2内侧部分和另一侧的第4内侧部分,
上述第1内侧部分与上述第3内侧部分具有不同的磁极,
上述第2内侧部分与上述第4内侧部分具有不同的磁极,
在上述第1内侧部分与上述第5部分之间、上述第3内侧部分与上述第6部分之间、上述第2内侧部分与上述第7部分之间以及上述第4内侧部分与上述第8部分之间作用吸引力,或者,
在上述第1内侧部分与上述第5部分之间、上述第3内侧部分与上述第6部分之间、上述第2内侧部分与上述第7部分之间以及上述第4内侧部分与上述第8部分之间作用排斥力。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中,
上述线圈配置在上述透镜保持部件的相互对置的两个外侧面,具有卷绕于朝与光轴方向正交的方向突出的卷绕突起的周围的两个卷绕部,
上述卷绕部中的一方与上述第1磁场产生部件对置,另一方与上述第2磁场产生部件对置,
上述第1磁场产生部件具有在与光轴方向正交的方向上配置在上述第1内侧部分的外侧的第1外侧部分、以及在与光轴方向正交的方向上配置在上述第3内侧部分的外侧的第3外侧部分,
上述第2磁场产生部件具有在与光轴方向正交的方向上配置在上述第2内侧部分的外侧的第2外侧部分、以及在与光轴方向正交的方向上配置在上述第4内侧部分的外侧的第4外侧部分,
上述第1内侧部分与上述第1外侧部分由第1磁铁构成,具有不同的磁极,
上述第2内侧部分与上述第2外侧部分由第2磁铁构成,具有不同的磁极,
上述第3内侧部分与上述第3外侧部分由第3磁铁构成,具有不同的磁极,
上述第4内侧部分与上述第4外侧部分由第4磁铁构成,具有不同的磁极。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中,
在上述检测用磁铁与上述第1磁场产生部件之间作用吸引力,并且在上述平衡用磁铁与上述第2磁场产生部件之间作用吸引力。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中,
上述第1内侧部分的磁极与上述第2内侧部分的磁极相互为异极,上述第5部分的磁极与上述第7部分的磁极相互为异极。
7.根据权利要求2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中,
在光轴方向上,上述检测用磁铁配置在上述第1磁场产生部件的一端与另一端之间,并且上述平衡用磁铁配置在上述第2磁场产生部件的一端与另一端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中,
上述线圈具有构成该线圈的一端部的第1延伸部以及构成另一端部的第2延伸部,
上述透镜保持部件具有保持上述第1延伸部的第1保持部以及保持上述第2延伸部的第2保持部,
上述第1延伸部通过第1接合材与上述第1板簧连接,上述第2延伸部通过第2接合材与上述第2板簧连接,
上述第1磁场产生部件固定于上述第1侧板部,
上述第2磁场产生部件固定于上述第2侧板部,
上述检测用磁铁配置在隔着与上述第1侧板部以及上述第2侧板部大致平行且通过光轴而与光轴大致垂直的第1假想线,而与上述第2保持部以及上述第2接合材所处的一侧相反的一侧,且配置在隔着与上述第1假想线正交且通过光轴而与光轴大致垂直的第2假想线,而与上述第1保持部以及上述第1接合材所处的一侧相反的一侧,
上述平衡用磁铁配置在隔着上述第1假想线而与上述第1保持部以及上述第1接合材所处的一侧相反的一侧,且配置在隔着上述第2假想线而与上述第2保持部以及上述第2接合材所处的一侧相反的一侧。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中,
上述框体具备形成有上述外周壁部和上述上板部的罩部件、以及与上述上板部对置的基座部件,
在上述基座部件埋设有经由上述第1板簧而与上述线圈的一端部电连接的第1金属部件、以及经由上述第2板簧而与上述线圈的另一端部电连接的第2金属部件,
从上述基座部件的外周侧面露出的上述第1金属部件的连接部,在与形成于搭载有上述磁检测部件的基板的两个导电部中的一方即第1导电部对置的状态下通过导电性接合材与该第1导电部连接,
从上述基座部件的外周侧面露出的上述第2金属部件的连接部,在与上述两个导电部中的另一方即第2导电部对置的状态下通过导电性接合材与该第2导电部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中,
上述罩部件的上述外周壁部具有与上述第1侧板部以及上述第2侧板部大致垂直的相互对置的第3侧板部以及第4侧板部,
在上述罩部件的上述上板部配置有具有框状部的垫片部件,
在上述框状部中的与上述第4侧板部对置的部分,形成有能够与上述基板卡合的卡合部、以及随着远离上述上板部而与上述第4侧板部之间的间隔变大的锥形部,
上述基板由上述卡合部定位,并且在夹在上述第4侧板部与上述锥形部之间的状态下固定于上述第4侧板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中,
在上述框状部中的与上述第1侧板部对置的部分,以朝远离上述上板部的方向突出的方式形成有相互分离的一对第1突出部,
在上述框状部中的与上述第2侧板部对置的部分,以朝远离上述上板部的方向突出的方式形成有相互分离的一对第2突出部,
在上述一对第1突出部之间配置有上述第1磁场产生部件,
在上述一对第2突出部之间配置有上述第2磁场产生部件。
12.一种相机模块,具有:
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
上述透镜体;以及
与上述透镜体对置的摄像元件。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0419009.5A CN116436218A (zh) | 2018-12-14 | 2019-12-11 |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8-234430 | 2018-12-14 | ||
JP2018234430 | 2018-12-14 | ||
PCT/JP2019/048502 WO2020122126A1 (ja) | 2018-12-14 | 2019-12-11 | レンズ駆動装置及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0419009.5A Division CN116436218A (zh) | 2018-12-14 | 2019-12-11 |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196127A true CN113196127A (zh) | 2021-07-30 |
CN113196127B CN113196127B (zh) | 2023-07-25 |
Family
ID=7107643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0419009.5A Pending CN116436218A (zh) | 2018-12-14 | 2019-12-11 |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
CN201980082180.3A Active CN113196127B (zh) | 2018-12-14 | 2019-12-11 |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0419009.5A Pending CN116436218A (zh) | 2018-12-14 | 2019-12-11 |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2085778B2 (zh) |
JP (1) | JP7096359B2 (zh) |
CN (2) | CN116436218A (zh) |
WO (1) | WO2020122126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863368A (zh) | 2016-10-31 | 2019-06-07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旋转角度检测装置及旋转角度检测方法 |
CN109923376A (zh) | 2016-10-31 | 2019-06-21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旋转角度检测装置及旋转角度检测方法 |
TWI830963B (zh) * | 2020-10-29 | 2024-02-01 | 大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成像鏡頭驅動模組與電子裝置 |
CN114643680A (zh) * | 2022-03-22 | 2022-06-21 | 河南皓泽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镜头驱动装置及其框架和框架的制造方法 |
US11805319B1 (en) * | 2022-09-16 | 2023-10-31 | Apple Inc. | Self-organizing sensor system of cameras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538234A (zh) * | 2003-04-16 | 2004-10-20 | ��ʽ������Э���������� | 透镜驱动装置及带有摄象机的携带机器 |
JP2014197067A (ja) * | 2013-03-29 | 2014-10-16 | Tdk株式会社 | レンズ駆動装置 |
CN106687847A (zh) * | 2014-07-11 | 2017-05-17 | 三美电机株式会社 | 透镜驱动装置、摄像机模块、及搭载有摄像机的便携终端 |
CN107390345A (zh) * | 2016-05-16 | 2017-11-24 |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 透镜驱动装置 |
JP2017211673A (ja) * | 2017-08-25 | 2017-11-30 |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 レンズ駆動装置 |
CN108603993A (zh) * | 2016-02-10 | 2018-09-28 | 三美电机株式会社 | 透镜驱动装置、摄像机模块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414400B2 (ja) * | 2014-07-04 | 2018-10-31 | ミツミ電機株式会社 | レンズホルダ駆動装置およびカメラ付き携帯端末 |
-
2019
- 2019-12-11 WO PCT/JP2019/048502 patent/WO2020122126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9-12-11 CN CN202310419009.5A patent/CN116436218A/zh active Pending
- 2019-12-11 CN CN201980082180.3A patent/CN113196127B/zh active Active
- 2019-12-11 JP JP2020559289A patent/JP7096359B2/ja active Active
-
2021
- 2021-06-08 US US17/341,726 patent/US12085778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538234A (zh) * | 2003-04-16 | 2004-10-20 | ��ʽ������Э���������� | 透镜驱动装置及带有摄象机的携带机器 |
JP2014197067A (ja) * | 2013-03-29 | 2014-10-16 | Tdk株式会社 | レンズ駆動装置 |
CN106687847A (zh) * | 2014-07-11 | 2017-05-17 | 三美电机株式会社 | 透镜驱动装置、摄像机模块、及搭载有摄像机的便携终端 |
CN108603993A (zh) * | 2016-02-10 | 2018-09-28 | 三美电机株式会社 | 透镜驱动装置、摄像机模块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
CN107390345A (zh) * | 2016-05-16 | 2017-11-24 |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 透镜驱动装置 |
JP2017211673A (ja) * | 2017-08-25 | 2017-11-30 |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 レンズ駆動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0122126A1 (ja) | 2020-06-18 |
CN113196127B (zh) | 2023-07-25 |
JP7096359B2 (ja) | 2022-07-05 |
US20210294070A1 (en) | 2021-09-23 |
JPWO2020122126A1 (ja) | 2021-10-21 |
CN116436218A (zh) | 2023-07-14 |
US12085778B2 (en) | 2024-09-1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3196127B (zh) |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 |
CN112886788B (zh) | 音圈马达、摄像头及电子设备 | |
US9304326B2 (en) | Lens actuator | |
US11762168B2 (en) | Lens driving device and camera module | |
CN115167061B (zh) | 透镜移动装置及包括其的相机模块和光学装置 | |
CN105372785A (zh) | 透镜移动装置和包括该透镜移动装置的照相机模块 | |
CN109618104B (zh) | 防抖结构、防抖系统及摄像装置 | |
KR20160126587A (ko) | 렌즈 구동 장치 | |
CN112068382A (zh) | 一种防抖马达 | |
US11106002B2 (en) | Lens driving device | |
KR20130047337A (ko) | 카메라 모듈 | |
CN212379695U (zh) | 一种防抖马达 | |
CN107085275B (zh) | 透镜驱动装置 | |
KR20170082803A (ko) | 렌즈 구동 장치, 카메라 모듈 및 광학기기 | |
CN114026492B (zh) | 透镜驱动装置、相机模块及透镜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 | |
JP6278664B2 (ja) | レンズ駆動装置 | |
CN114391119B (zh) | 透镜驱动装置及相机模块 | |
JP2021175989A (ja) | レンズ駆動装置及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 |
JP7378287B2 (ja) | レンズ駆動装置及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 |
KR20180003280A (ko) | 렌즈 구동 장치, 카메라 모듈 및 광학기기 | |
KR20180003284A (ko) | 렌즈 구동 장치, 카메라 모듈 및 광학기기 | |
JP2023132242A (ja) | レンズ駆動装置及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 |
CN115453672A (zh) |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