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195980A - 空气调节机以及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空气调节机以及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195980A
CN113195980A CN201880099985.4A CN201880099985A CN113195980A CN 113195980 A CN113195980 A CN 113195980A CN 201880099985 A CN201880099985 A CN 201880099985A CN 113195980 A CN113195980 A CN 11319598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wind
value
measurement
blow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9998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195980B (zh
Inventor
小竹论季
铃木将敬
柳泽隆行
志贺彰
吉岐航
滨田守
酒井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31959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9598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19598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9598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9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the direction of the supplied ai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30Velocit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2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users or occupants
    • F24F2120/10Occupanc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Abstract

空气调节机(200)具备:风测量处理部(51),使用风测量雷达(11)的测定值来计算风向(Φ、Θ);以及送风控制部(52),使用风测量处理部(51)计算出的测风向值(ΦL、ΘL)来控制送风方向(Φ'、Θ')。

Description

空气调节机以及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气调节机以及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开发了空气调节用的各种设备。更具体而言,开发了空气调节器(以下,称为“空调器”。)、吹风机、送风机以及空气管路装置。以下,将这些设备总称为“空气调节机”。
以往,开发了如下技术:测量作为由空调器进行的空气调节的对象的空间中的风速,将该测量出的风速用于基于空调器的送风风量的控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180940号公报
发明内容
根据提高上述空间中的用户的舒适性的观点,由空调器进行的送风风量的控制当然是重要的,由空调器进行的送风方向的控制也重要。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现有技术中,该空间中的风向未包含于测量对象,且空调器的送风方向未包含于控制对象。因此,存在无法充分地提高该空间中的用户的舒适性的问题。
另外,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现有技术中,将传感器单元用于该空间中的风速的测量。该传感器单元设置于空调器用的远程控制器(以下,称为“遥控器”。)。因此,在该空间中的用户的位置与该空间中的遥控器的位置相互远离的情况(即,为用户放开遥控器的状态的情况)下,测量遥控器的位置处的风速,根据该测量出的风速来控制送风风量。在该情况下,存在用户的位置处的风速未必为适宜的风速这样的问题。其结果,存在无法充分地提高该空间中的用户的舒适性的问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提高用户的舒适性的空气调节机以及控制方法。
本发明提供一种空气调节机,具备:风测量处理部,使用测量风的雷达的测定值来计算风向;以及送风控制部,使用风测量处理部计算出的风向值来控制送风方向。
根据本发明,使用由测量风的雷达测量出的风朝向来控制送风方向,所以能够进行适当的送风控制,能够提高用户的舒适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机的主要部分的框图。
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机中的室内机的主要部分的框图。
图3是示出1个测量对象区域的例子的说明图。
图4是示出通过激光的扫描而1个测量对象区域在空气调节对象空间内移动的状态的例子的说明图。
图5是示出与第1校正值表格中的预定的Z坐标值对应的部分的例子的说明图。
图6A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机中的控制装置的硬件结构的说明图。
图6B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机中的控制装置的其它硬件结构的说明图。
图7A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机中的控制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7B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机中的控制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8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机中的控制装置的详细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9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机中的控制装置的其它详细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0是示出多个测量对象区域的例子的说明图。
图11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空气调节机的主要部分的框图。
图12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空气调节机中的室内机的主要部分的框图。
图13A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空气调节机中的控制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3B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空气调节机中的控制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3C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空气调节机中的控制装置的其它动作的流程图。
图14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空气调节机中的其它室内机的主要部分的框图。
图15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空气调节机中的其它室内机的主要部分的框图。
图16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空气调节机的主要部分的框图。
图17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空气调节机中的室内机的主要部分的框图。
图18A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空气调节机中的控制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8B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空气调节机中的控制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
(符号说明)
1、1a、1b:室内机;2:室外机;3:远程控制器(遥控器);11:风测量雷达;12:红外线摄像机;21:第1风向测量处理部;22:第1送风方向控制部;23:驱动马达;24:风向坂(第1风向板);31:第2风向测量处理部;32:第2送风方向控制部;33:驱动马达;34:风向板(第2风向板);41:风速测量处理部;42:送风风量控制部;43:驱动马达;44:送风风扇;51:风测量处理部;52:送风控制部;61:处理器;62:存储器;63:处理电路;71:人探测处理部;81:人探测处理部;100、100a、100b:控制装置;200、200a、200b:空气调节机。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为了更详细地说明本发明,依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机的主要部分的框图。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机中的室内机的主要部分的框图。参照图1以及图2,说明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机200。
如图1所示,空气调节机200由空调器构成。即,空气调节机200具有室内机1以及室外机2。室内机1具有热交换器(未图示),且室外机2具有其它热交换器(未图示),且这些热交换器由制冷剂管(未图示)相互热连接。另外,室外机2具有制冷剂用的压缩机(未图示)等。这些构件的构造、配置以及动作等是公知的,所以省略详细的说明。另外,空气调节机200通过遥控器3来操作。
以下,将相对于室内机1的左右方向称为“X方向”。另外,将相对于室内机1的前后方向称为“Y方向”。另外,将相对于室内机1的上下方向称为“Z方向”。另外,将相对于室内机1的方位角方向即相对于沿着Y方向的假想的轴(以下,称为“Y轴”。)的方位角方向简称为“方位角方向”。另外,将相对于室内机1的仰俯角方向即相对于Y轴的仰俯角方向简称为“仰俯角方向”。
另外,将作为由空气调节机200进行的空气调节的对象的空间S称为“空气调节对象空间”。另外,将作为空气调节对象空间S中的风向Φ、Θ以及风速V的测量对象的一个以上的区域A1称为“测量对象区域”。通常,各个测量对象区域A1被设定为小到能够假定为该区域内的风向Φ、Θ以及风速V为恒定的程度的区域。
另外,有时将空气调节对象空间S中的相对于方位角方向的风向Φ称为“第1风向”。另外,有时将空气调节对象空间S中的相对于仰俯角方向的风向Θ称为“第2风向”。另外,有时将基于室内机1的相对于方位角方向的送风方向Φ’称为“第1送风方向”。另外,有时将基于室内机1的相对于仰俯角方向的送风方向Θ’称为“第2送风方向”。
如图2所示,室内机1具有风测量雷达11。风测量雷达11例如包括脉冲调制方式的雷达、CW(Continuous Wave,连续波)方式的雷达或者使用强度相关的方式的雷达。各方式的雷达的结构以及动作原理等是公知的,所以省略详细的说明。
基于风测量雷达11的激光的射出口O例如设置于室内机1的前表面部。风测量雷达11的激光的射出方向D即视线方向可变。风测量雷达11通过将激光射出到空气调节对象空间S,从而测量相对于射出方向D的任意距离的地点(以下,称为“测量对象地点”。)P处的相对于视线方向的风速(以下,称为“视线方向风速”。)Vr。基于风测量雷达11的视线方向风速Vr的测量方法是公知的,所以省略详细的说明。
基于风测量雷达11的输出信号包含与射出方向D对应的角度值
Figure BDA0003100154330000051
θ。即,
Figure BDA0003100154330000052
为相对于方位角方向的角度值,且θ为相对于仰俯角方向的角度值。另外,基于风测量雷达11的输出信号包含测量对象地点P处的视线方向风速Vr的值。
第1风向测量处理部21使用基于风测量雷达11的输出信号,计算测量对象区域A1中的第1风向Φ的测量值ΦL。第2风向测量处理部31使用基于风测量雷达11的输出信号,计算测量对象区域A1中的第2风向Θ的测量值ΘL。风速测量处理部41使用基于风测量雷达11的输出信号,计算测量对象区域A1中的风速V的测量值VL
以下,有时将测量值ΦL称为“第1测量风向值”。另外,有时将测量值ΘL称为“第2测量风向值”。另外,有时将第1测量风向值ΦL以及第2测量风向值ΘL总称为“测量风向值”。另外,有时将测量值VL称为“测量风速值”。
由第1风向测量处理部21、第2风向测量处理部31以及风速测量处理部41构成风测量处理部51的主要部分。即,风测量处理部51使用基于风测量雷达11的输出信号,计算测量风向值ΦL、ΘL以及测量风速值VL。以下,将风测量处理部51计算测量风向值ΦL、ΘL以及测量风速值VL的处理总称为“风测量处理”。
在此,参照图3,说明风测量处理的具体例。
测量对象地点P处的视线方向风速Vr使用与射出方向D对应的角度值
Figure BDA0003100154330000068
θ,通过以下的式(1)来表示。式(1)中的Vu为测量对象地点P处的相对于X方向的风速值。式(1)中的Vv为测量对象地点P处的相对于Y方向的风速值。式(1)中的Vw为测量对象地点P处的相对于Z方向的风速值。
Figure BDA0003100154330000061
风测量雷达11通过向N个方向D1~DN射出激光,从而对测量对象区域A1的内部(更具体而言边缘部)的N个测量对象地点P1~PN各自的视线方向风速Vr进行测量。在此,N为3以上的整数,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N=3。由此,能够得到包含N个角度值
Figure BDA0003100154330000062
N个角度值θ1~θN以及N个视线方向风速Vr1~VrN的值的输出信号。即,N个射出方向D1~DN、N个测量对象地点P1~PN、N个角度值
Figure BDA0003100154330000063
N个角度值θ1~θN以及N个视线方向风速Vr1~VrN相互一对一地对应。
此外,N个角度值
Figure BDA0003100154330000064
中的各两个角度值
Figure BDA0003100154330000065
间的差分值被设定为预定值(例如2度)。另外,N个角度值
Figure BDA0003100154330000066
中的各两个角度值θ间的差分值被设定为预定值(例如2度)。
通过将这些值
Figure BDA0003100154330000067
θ1~θN、Vr1~VrN代入到式(1),能够得到包含3个变量Vu、Vv、Vw的三元联立方程。风测量处理部51通过解出该三元联立方程,从而计算风速值Vu、Vv、Vw。
第1风向测量处理部21使用该计算出的风速值Vu、Vv、Vw,通过以下的式(2)来计算第1测量风向值ΦL。另外,第2风向测量处理部31使用该计算出的风速值Vu、Vv、Vw,通过以下的式(3)来计算第2测量风向值ΘL。另外,风速测量处理部41使用该计算出的风速值Vu、Vv、Vw,通过以下的式(4)来计算测量风速值VL
ΦL=atan(Vu/Vv) (2)
ΘL=atan{Vw/√(Vu2+Vv2)} (3)
VL=√(Vu2+Vv2+Vw2) (4)
即,风测量处理部51假定为测量对象区域A1内的风向Φ、Θ以及风速V为恒定而计算测量风向值ΦL、ΘL以及测量风速值VL
如图4所示,风测量雷达11扫描激光,从而测量对象区域A1在空气调节对象空间S内移动。在该扫描过程中,风测量处理部51多次计算测量值ΦL、ΘL、VL,从而能够实现遍及空气调节对象空间S内的宽范围的风向Φ、Θ以及风速V的测量。更具体而言,能够实现空气调节对象空间S的大致整体的风向Φ、Θ以及风速V的测量。
室内机1具有相对于方位角方向的安装角度为可变的风向板(以下,有时称为“第1风向板”。)24。另外,室内机1具有第1风向板24用的驱动马达23。第1送风方向控制部22通过控制该驱动马达23中的转子的旋转位置,即通过控制第1风向板24的安装角度,从而控制第1送风方向Φ’。
室内机1具有相对于仰俯角方向的安装角度为可变的风向板(以下,有时称为“第2风向板”。)34。另外,室内机1具有第2风向板34用的驱动马达33。第2送风方向控制部32通过控制该驱动马达33中的转子的旋转位置,即通过控制第2风向板34的安装角度,从而控制第2送风方向Θ’。
室内机1具有送风风扇44。另外,室内机1具有送风风扇44用的驱动马达43。送风风量控制部42通过控制该驱动马达43中的转子的转速,即通过控制送风风扇44的转速,从而控制基于室内机1的送风风量V’。
由第1送风方向控制部22、第2送风方向控制部32以及送风风量控制部42构成送风控制部52的主要部分。即,送风控制部52控制基于室内机1的送风方向Φ’、Θ’以及送风风量V’。
在此,第1送风方向控制部22具有使用由第1风向测量处理部21计算出的第1测量风向值ΦL来校正第1送风方向Φ’的功能。另外,第2送风方向控制部32具有使用由第2风向测量处理部31计算出的第2测量风向值ΘL来校正第2送风方向Θ’的功能。另外,送风风量控制部42具有使用由风速测量处理部41计算出的测量风速值VL来校正送风风量V’的功能。以下,将送风控制部52使用测量值ΦL、ΘL、VL来校正送风方向Φ’、Θ’以及送风风量V’的控制总称为“校正控制”。以下,说明校正控制的具体例。
首先,第1送风方向控制部22将第1送风方向Φ’设定为初始值(例如预定值)。另外,第2送风方向控制部32将第2送风方向Θ’设定为初始值(例如预定值)。另外,送风风量控制部42将送风风量V’设定为初始值(例如预定值)。以下,有时将该设定的值称为“设定值”。
在此,在送风控制部52中,预先存储有表示基于室内机1的Φ’、Θ’、V’的值与在X方向、Y方向以及Z方向上对空气调节对象空间S进行分割而成的多个区域(以下,称为“单位区域”。)A2各自中的Φ、Θ、V的值的对应关系的多个三维表格(以下,称为“风向风速表格”。)。送风控制部52选择预先存储的多个风向风速表格中的与Φ’、Θ’、V’的设定值对应的风向风速表格。
第1送风方向控制部22在由第1风向测量处理部21计算出第1测量风向值ΦL时,使用该所选择的风向风速表格,设定测量对象区域A1中的第1风向Φ的目标值ΦA。即,目标值ΦA根据该所选择的风向风速表格所包含的Φ的值中的与测量对象区域A1对应的单位区域A2中的Φ的值来设定。以下,有时将目标值ΦA称为“第1目标风向值”。
第1送风方向控制部22计算第1目标风向值ΦA与第1测量风向值ΦL的差分值ΦE。第1送风方向控制部22将差分值ΦE的绝对值与预定的阈值Φth进行比较。第1送风方向控制部22在差分值ΦE的绝对值比阈值Φth大的情况下,计算与差分值ΦE相应的校正值ΦC。第1送风方向控制部22根据该计算出的校正值ΦC,修正第1送风方向Φ’。由此,校正第1送风方向Φ’。
第2送风方向控制部32在由第2风向测量处理部31计算出第2测量风向值ΘL时,使用上述所选择的风向风速表格,设定测量对象区域A1中的第2风向Θ的目标值ΘA。即,目标值ΘA根据上述所选择的风向风速表格所包含的Θ的值中的与测量对象区域A1对应的单位区域A2中的Θ的值来设定。以下,有时将目标值ΘA称为“第2目标风向值”。另外,有时将第1目标风向值ΦA以及第2目标风向值ΘA总称为“目标风向值”。
第2送风方向控制部32计算第2目标风向值ΘA与第2测量风向值ΘL的差分值ΘE。第2送风方向控制部32将差分值ΘE的绝对值与预定的阈值Θth进行比较。第2送风方向控制部32在差分值ΘE的绝对值比阈值Θth大的情况下,计算与差分值ΘE相应的校正值ΘC。第1送风方向控制部22根据该计算出的校正值ΘC,修正第2送风方向Θ’。由此,校正第2送风方向Θ’。
送风风量控制部42在由风速测量处理部41计算出测量风速值VL时,使用上述所选择的风向风速表格,设定测量对象区域A1中的风速V的目标值VA。即,目标值VA根据上述所选择的风向风速表格所包含的V的值中的与测量对象区域A1对应的单位区域A2中的V的值来设定。以下,有时将目标值VA称为“目标风速值”。
送风风量控制部42计算目标风速值VA与测量风速值VL的差分值VE。送风风量控制部42将差分值VE的绝对值与预定的阈值Vth进行比较。送风风量控制部42在差分值VE的绝对值比阈值Vth大的情况下,计算与差分值VE相应的校正值VC。送风风量控制部42根据该计算出的校正值VC,修正送风风量V’。由此,校正送风风量V’。
此外,风测量雷达11能够在时间上连续地(所谓的“实时”地)测量视线方向风速Vr。因此,第1风向测量处理部21能够在时间上连续地计算第1测量风向值ΦL。另外,第2风向测量处理部31能够在时间上连续地计算第2测量风向值ΘL。另外,风速测量处理部41能够在时间上连续地计算测量风速值VL
因而,第1送风方向控制部22也可以使用该连续地计算的第1测量风向值ΦL,以使差分值ΦE的绝对值逐渐变小的方式,重复执行第1送风方向Φ’的修正。另外,第2送风方向控制部32也可以使用该连续地计算的第2测量风向值ΘL,以使差分值ΘE的绝对值逐渐变小的方式,重复执行第2送风方向Θ’的修正。另外,送风风量控制部42也可以使用该连续地计算的测量风速值VL,以使差分值VE的绝对值逐渐减小的方式,重复执行送风风量V’的修正。即,校正控制也可以基于所谓的“反馈控制”。
另外,第1送风方向控制部22也可以使用专用的3维表格(以下,称为“第1校正值表格”。)来管理通过校正控制计算出的校正值ΦC。即,第1校正值表格示出多个单位区域A2各自中的校正值ΦC。图5示出了第1校正值表格中的与预定的Z坐标值对应的部分的例子。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与预定的Z坐标值对应的99个单位区域A2各自中的校正值ΦC被设定为-5度~+5度的范围内的值。
另外,第2送风方向控制部32也可以使用专用的3维表格(以下,称为“第2校正值表格”。)来管理通过校正控制计算出的校正值ΘC。即,第2校正值表格示出多个单位区域A2各自中的校正值ΘC。第2校正值表格的具体例与图5所示的第1校正值表格的具体例相同,所以省略图示以及说明。
另外,送风风量控制部42也可以使用专用的3维表格(以下,称为“第3校正值表格”。)来管理通过校正控制计算出的校正值VC。即,第3校正值表格示出多个单位区域A2各自中的校正值VC。第3校正值表格的具体例与图5所示的第1校正值表格的具体例相同,所以省略图示以及说明。以下,有时将第1校正值表格、第2校正值表格以及第3校正值表格总称为“校正值表格”。
由风测量处理部51以及送风控制部52构成控制装置100的主要部分。由风测量雷达11、驱动马达23、第1风向板24、驱动马达33、第2风向板34、驱动马达43、送风风扇44以及控制装置100构成室内机1的主要部分。由室内机1以及室外机2构成空气调节机200的主要部分。
接下来,参照图6,说明控制装置100的主要部分的硬件结构。
如图6A所示,控制装置100具有处理器61以及存储器62。在存储器62中的非易失性存储器中,存储有与风测量处理部51以及送风控制部52的功能对应的程序。处理器61将该存储的程序载入到存储器62中的易失性存储器,执行该载入的程序。由此,实现风测量处理部51以及送风控制部52的功能。
或者,如图6B所示,控制装置100具有处理电路63。在该情况下,风测量处理部51以及送风控制部52的功能通过专用的处理电路63实现。
或者,控制装置100具有处理器61、存储器62以及处理电路63(未图示)。在该情况下,风测量处理部51以及送风控制部52的功能中的一部分的功能通过处理器61以及存储器62实现,剩余的功能通过专用的处理电路63实现。
处理器61例如包括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GPU(Graphics Processing Unit,图形处理单元)、微型处理器、微型控制器或者DSP(DigitalSignal Processor,数字信号处理器)中的至少一个。
存储器62中的易失性存储器例如包括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存储器62中的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包括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闪存存储器、EPROM(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 Only Memory,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SSD(Solid State Drive,固态硬盘)或者HDD(Hard Disk Drive,硬盘驱动器)中的至少一个。
关于处理电路63,例如使用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专用集成电路)、PLD(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可编程逻辑设备)、FPGA(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SoC(System-on-a-Chip,芯片上系统)或者系统LSI(Large-Scale Integration,大规模集成)等。
接下来,参照图7的流程图,说明控制装置100的动作。送风控制部52例如在指示开始空气调节(制冷或者制热等)的操作被输入到遥控器3时,开始步骤ST1的处理。
首先,在步骤ST1中,送风控制部52执行送风方向Φ’、Θ’以及送风风量V’的初始设定。即,第1送风方向控制部22将第1送风方向Φ’设定为初始值。另外,第2送风方向控制部32将第2送风方向Θ’设定为初始值。另外,送风风量控制部42将送风风量V’设定为初始值。
接着,在步骤ST2中,送风控制部52执行开始由室内机1进行的送风的控制。即,第1送风方向控制部22以使第1风向板24的安装角度成为与步骤ST1中的第1送风方向Φ’的设定值相应的角度的方式,控制驱动马达23中的转子的旋转位置。另外,第2送风方向控制部32以使第2风向板34的安装角度成为与步骤ST1中的第2送风方向Θ’的设定值相应的角度的方式,控制驱动马达33中的转子的旋转位置。另外,送风风量控制部42按照与步骤ST1中的送风风量V’的设定值相应的转速,使驱动马达43的旋转(即送风风扇44的旋转)开始。
送风控制部52例如在指示结束空气调节的操作被输入到遥控器3时,执行结束由室内机1进行的送风的控制。即,送风风量控制部42使驱动马达43的旋转(即送风风扇44的旋转)停止。
在此,在由室内机1进行的送风的持续过程中,风测量雷达11重复执行一边扫描激光(即一边使测量对象区域A1移动),一边测量视线方向风速Vr(更具体而言N个视线方向风速Vr1~VrN)的处理(参照图4)。另外,风测量雷达11重复执行输出包含角度值
Figure BDA0003100154330000121
(更具体而言N个角度值
Figure BDA0003100154330000131
)、角度值θ(更具体而言N个角度值θ1~θN)以及视线方向风速Vr(更具体而言N个视线方向风速Vr1~VrN)的值的信号的处理。由此,重复执行由风测量处理部51进行的风测量处理(步骤ST3)以及由送风控制部52进行的校正控制(步骤ST4)。
接下来,参照图8的流程图,说明各次的步骤ST3、ST4的处理的详细内容。即,图8中的步骤ST11、ST21、ST31的处理包含于各次的步骤ST3的处理(即风测量处理)。另外,图8中的步骤ST12~ST15、ST22~ST25、ST32~ST35的处理包含于各次的步骤ST4的处理(即校正控制)。
首先,第1风向测量处理部21使用基于风测量雷达11的输出信号,计算测量对象区域A1中的第1测量风向值ΦL(步骤ST11)。接着,第1送风方向控制部22计算第1目标风向值ΦA与在步骤ST11中计算出的第1测量风向值ΦL的差分值ΦE(步骤ST12)。第1目标风向值ΦA使用与步骤ST1中的Φ’、Θ’、V’的设定值对应的风向风速表格而设定。更具体而言,第1目标风向值ΦA根据该风向风速表格所包含的Φ的值中的与测量对象区域A1对应的单位区域A2中的Φ的值而设定。
接着,第1送风方向控制部22将在步骤ST12中计算出的差分值ΦE的绝对值与阈值Φth进行比较(步骤ST13)。在差分值ΦE的绝对值比阈值Φth大的情况下(步骤ST13“否”),第1送风方向控制部22计算与差分值ΦE相应的校正值ΦC(步骤ST14)。接着,第1送风方向控制部22根据在步骤ST14中计算出的校正值ΦC,修正第1送风方向Φ’(步骤ST15)。即,第1送风方向控制部22通过修正驱动马达23中的转子的旋转位置,从而修正第1风向板24的安装角度。
另外,第2风向测量处理部31使用基于风测量雷达11的输出信号,计算测量对象区域A1中的第2测量风向值ΘL(步骤ST21)。接着,第2送风方向控制部32计算第2目标风向值ΘA与在步骤ST21中计算出的第2测量风向值ΘL的差分值ΘE(步骤ST22)。第2目标风向值ΘA使用与步骤ST1中的Φ’、Θ’、V’的设定值对应的风向风速表格而设定。更具体而言,第2目标风向值ΘA根据该风向风速表格所包含的Θ的值中的与测量对象区域A1对应的单位区域A2中的Θ的值而设定。
接着,第2送风方向控制部32将在步骤ST22中计算出的差分值ΘE的绝对值与阈值θth进行比较(步骤ST23)。在差分值ΘE的绝对值比阈值θth大的情况下(步骤ST23“否”),第2送风方向控制部32计算与差分值ΘE相应的校正值ΘC(步骤ST24)。接着,第2送风方向控制部32根据在步骤ST24中计算出的校正值ΘC,修正第2送风方向Θ’(步骤ST25)。即,第2送风方向控制部32通过修正驱动马达33中的转子的旋转位置,从而修正第2风向板34的安装角度。
另外,风速测量处理部41使用基于风测量雷达11的输出信号,计算测量对象区域A1中的测量风速值VL(步骤ST31)。接着,送风风量控制部42计算目标风速值VA与在步骤ST31中计算出的测量风速值VL的差分值VE(步骤ST32)。目标风速值VA使用与步骤ST1中的Φ’、Θ’、V’的设定值对应的风向风速表格而设定。更具体而言,目标风速值VA根据该风向风速表格所包含的V的值中的与测量对象区域A1对应的单位区域A2中的V的值而设定。
接着,送风风量控制部42将在步骤ST32中计算出的差分值VE的绝对值与阈值Vth进行比较(步骤ST33)。在差分值VE的绝对值比阈值Vth大的情况下(步骤ST33“否”),送风风量控制部42计算与差分值VE相应的校正值VC(步骤ST34)。接着,送风风量控制部42根据在步骤ST34中计算出的校正值VC,修正送风风量V’(步骤ST35)。即,送风风量控制部42通过修正驱动马达43中的转子的转速,从而修正送风风扇44的转速。
接下来,说明空气调节机200的效果。
如上述那样,控制装置100测量空气调节对象空间S中的风向Φ、Θ,将测量风向值ΦL、ΘL用于送风方向Φ’,θ’的控制(更具体而言校正控制)。
通常,基于室内机1的送风方向Φ’、Θ’与空气调节对象空间S内的各地点处的风向Φ、Θ的对应关系可能与空气调节对象空间S内的家具等的设置状况相应地变化。另外,该对应关系可能因室内机1的结构构件(例如驱动马达23、33以及风向板24、34)的经年劣化等而变化。在假设不执行风测量处理以及校正控制,而送风控制部52根据预定的表格(例如风向风速表格)来控制送风方向Φ’、Θ’的情况下,存在无法应对该变化的问题。其结果,风向Φ、Θ相对于目标风向值ΦA、ΘA的差分值变大,存在空气调节对象空间S中的用户的舒适性下降的问题。
相对于此,风测量处理部51执行风测量处理,并且送风控制部52执行校正控制,从而能够应对该变化。即,不论空气调节对象空间S内的家具等的设置状况如何,且不论室内机1的结构构件的经年劣化等如何,都能够减小风向Φ、Θ相对于目标风向值ΦA、ΘA的差分值。其结果,能够抑制空气调节对象空间S中的用户的舒适性的下降。换言之,能够提高空气调节对象空间S中的用户的舒适性。
另外,控制装置100测量空气调节对象空间S中的风速V,将测量风速值VL用于送风风量V’的控制(更具体而言校正控制)。由此,与上述同样地,能够提高空气调节对象空间S中的用户的舒适性。
另外,控制装置100将与室内机1一体型的风测量雷达11用于风向Φ、Θ以及风速V的测量。由此,能够不需要与室内机1分开的构件的专用的测量设备。另外,能够实现遍及空气调节对象空间S内的宽范围的风向Φ、Θ以及风速V的测量。
接下来,参照图9的流程图,说明风测量处理以及校正控制的其它具体例。
在图8所示的例子中,在激光的扫描过程中,每当风测量雷达11将包含
Figure BDA0003100154330000151
θ1~θN、Vr1~VrN的值的信号输出1次时,都执行风测量处理。由此,在各次的风测量处理(步骤ST3)中,测量值ΦL、ΘL、VL一个一个地计算。
相对于此,在图9所示的例子中,在激光的扫描过程中,每当风测量雷达11将包含
Figure BDA0003100154330000161
θ1~θN、Vr1~VrN的值的信号输出M次时,都执行风测量处理。由此,在各次的风测量处理(步骤ST3)中,测量值ΦL、ΘL、VL各M个地计算。在此,M为2以上的整数。即,M个测量值ΦL、ΘL、VL的对应的测量对象区域A1的坐标互不相同。
即,在步骤ST11a中,第1风向测量处理部21计算M个第1测量风向值ΦL1~ΦLM
接着,第1送风方向控制部22分别计算第1目标风向值ΦA1~ΦAM与第1测量风向值ΦL1~ΦLM的差分值ΦE1~ΦEM(步骤ST12a)。在此,M个第1目标风向值ΦA1~ΦAM与M个第1测量风向值ΦL1~ΦLM一对一地对应。M个第1目标风向值ΦA1~ΦAM各自的设定方法如上述那样。接着,第1送风方向控制部22计算基于M个差分值ΦE1~ΦEM的RMS(Root Mean Square,均方根)误差ΦRMSE(步骤ST12a)。
接着,第1送风方向控制部22将RMS误差ΦRMSE与预定的阈值Φth进行比较(步骤ST13a)。在RMS误差ΦRMSE比阈值Φth大的情况下(步骤ST13a“否”),第1送风方向控制部22计算与M个差分值ΦE1~ΦEM中的任意一个差分值ΦE(例如,M个差分值ΦE1~ΦEM中的最大的差分值ΦE)相应的校正值ΦC(步骤ST14a)。接着,第1送风方向控制部22根据该计算出的校正值ΦC,修正第1送风方向Φ’(步骤ST15)。
另外,在步骤ST21a中,第2风向测量处理部31计算M个第2测量风向值ΘL1~ΘLM
接着,第2送风方向控制部32分别计算第2目标风向值ΘA1~ΘAM与第2测量风向值ΘL1~ΘLM的差分值ΘE1~ΘEM(步骤ST22a)。在此,M个第2目标风向值ΘA1~ΘAM与M个第2测量风向值ΘL1~ΘLM一对一地对应。M个第2目标风向值ΘA1~ΘAM各自的设定方法如上述那样。接着,第2送风方向控制部32计算基于M个差分值ΘE1~ΘEM的RMS误差ΘRMSE(步骤ST22a)。
接着,第2送风方向控制部32将RMS误差ΘRMSE与预定的阈值Θth进行比较(步骤ST23a)。在RMS误差ΘRMSE比阈值Θth大的情况下(步骤ST23a“否”),第2送风方向控制部32计算与M个差分值ΘE1~ΘEM中的任意一个差分值ΘE(例如,M个差分值ΘE1~ΘEM中的最大的差分值ΘE)相应的校正值ΘC(步骤ST24a)。接着,第2送风方向控制部32根据该计算出的校正值ΦC,修正第2送风方向Θ’(步骤ST25)。
另外,在步骤ST31a中,风速测量处理部41计算M个测量风速值VL1~VLM
接着,送风风量控制部42分别计算目标风速值VA1~VAM与测量风速值VL1~VLM的差分值VE1~VEM(步骤ST32a)。在此,M个目标风速值VA1~VAM与M个测量风速值VL1~VLM一对一地对应。M个目标风速值VA1~VAM各自的设定方法如上述那样。接着,送风风量控制部42计算基于M个差分值VE1~VEM的RMS误差VRMSE(步骤ST32a)。
接着,送风风量控制部42将RMS误差VRMSE与预定的阈值Vth进行比较(步骤ST33a)。在RMS误差VRMSE比阈值Vth大的情况下(步骤ST33a“否”),送风风量控制部42计算与M个差分值VE1~VEM中的任意一个差分值VE(例如,M个差分值VE1~VEM中的最大的差分值VE)相应的校正值VC(步骤ST34a)。接着,送风风量控制部42根据该计算出的校正值VC,修正送风风量V’(步骤ST35)。
此外,第1送风方向控制部22也可以不使用RMS误差ΦRMSE,而使用M个差分值ΦE1~ΦEM的平均值。另外,第2送风方向控制部32也可以不使用RMS误差ΘRMSE,而使用M个差分值ΘE1~ΘEM的平均值。另外,送风风量控制部42也可以不使用RMS误差VRMSE,而使用M个差分值VE1~VEM的平均值。
通常,通过增大M的值,能够提高校正控制的精度。然而,随着M的值变大,各次的风测量处理以及校正控制所花费的时间变长。即,校正控制的响应性下降。因而,M的值也可以由用户使用遥控器3自由地设定。
例如,空气调节机200也可以具有基于M=1的动作模式(以下,称为“高速校正模式”。)、基于M=3的动作模式(以下,称为“中速校正模式”。)以及基于M=10的动作模式(以下,称为“低速校正模式”。)。用户也可以使用遥控器3自由地选择高速校正模式、中速校正模式以及低速校正模式中的任意动作模式。
另外,在风测量雷达11由脉冲调制方式的雷达构成的情况下,在风测量雷达11向1个方向D射出激光时,以沿着射出方向D的方式排列的M个测量对象地点P各自的视线方向风速Vr同时被测量。因此,如图10所示,能够同时设定M个测量对象区域A11~A1M。此外,在图10所示的例子中,M=5。
在该情况下,在步骤ST11a中计算的M个第1测量风向值ΦL1~ΦLM也可以与M个测量对象区域A11~A1M一对一地对应。另外,在步骤ST21a中计算的M个第2测量风向值ΘL1~ΘLM也可以与M个测量对象区域A11~A1M一对一地对应。另外,在步骤ST31a中计算的M个测量风速值VL1~VLM也可以与M个测量对象区域A11~A1M一对一地对应。
但是,该情况下的M的值根据基于风测量雷达11的最大可测量距离以及基于风测量雷达11的距离分辨率等而成为不同的值。另外,该情况下的M的值根据射出方向D上的硬目标(hard target)的有无以及存在该硬目标的情况下的风测量雷达11与该硬目标间的距离等而成为不同的值。
接下来,说明空气调节机200中的其它变形例。
首先,基于送风风量控制部42的送风风量V’的控制方法并不限定于控制驱动马达43中的转子的转速的方法。例如,室内机1也可以具有风量调节用的阻尼器(未图示)。送风风量控制部42也可以通过控制该阻尼器,即通过使管路阻力曲线变化,从而控制送风风量V’。
另外,基于风测量处理的测量对象也可以不包括风速V(即也可以仅为风向Φ、Θ),基于校正控制的校正对象也可以不包括送风风量V’(即也可以仅为送风方向Φ’、Θ’)。但是,根据更加提高空气调节对象空间S中的用户的舒适性的观点,更优选在测量对象中包括风速V,并且在校正对象中包括送风风量V’。
另外,根据实现校正控制的高速化的观点,也可以仅将相对于水平方向的风向作为校正的对象。在该情况下,上述N的值也可以为2。另外,在该情况下,不需要上述式(1)中的Vw×sinθ的项。
另外,空气调节机200为空气调节用的设备即可,并不限定于空调器。例如,空气调节机200也可以包括吹风机、送风机或者空气管路装置。
如以上那样,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机200具备:风测量处理部51,使用风测量雷达11的测定值来计算风向Φ、Θ;以及送风控制部52,使用风测量处理部51计算出的风向值ΦL、ΘL来控制送风方向Φ’、Θ’。由此,能够使用与空气调节机200一体型的风测量雷达11,测量空气调节对象空间S中的风向Φ、Θ。另外,能够将测量风向值ΦL、ΘL用于送风方向Φ’、Θ’的控制。其结果,能够提高空气调节对象空间S中的用户的舒适性。
另外,风测量处理部51在时间上连续地计算风向Φ、Θ,送风控制部52通过使风向值ΦL、ΘL接近于目标风向值ΦA、ΘA的反馈控制,控制送风方向Φ’、Θ’。由此,能够实现基于反馈控制的送风方向Φ’、Θ’的校正。
另外,风测量处理部51使用风测量雷达11的测定值来计算风速V,送风控制部52使用风测量处理部51计算出的风速值VL,控制送风风量V’。由此,能够使用与空气调节机200一体型的风测量雷达11,测量空气调节对象空间S中的风速V。另外,能够将测量风速值VL用于送风风量V’的控制。其结果,能够进一步提高空气调节对象空间S中的用户的舒适性。
另外,风测量处理部51在时间上连续地计算风向Φ、Θ以及风速V,送风控制部52通过使风向值ΦL、ΘL接近于目标风向值ΦA、ΘA的反馈控制来控制送风方向Φ’、Θ’,并且通过使风速值VL接近于目标风速值VA的反馈控制来控制送风风量V’。由此,能够实现基于反馈控制的送风方向Φ’、Θ’以及送风风量V’的校正。
另外,实施方式1的控制方法是空气调节机200的控制方法,风测量处理部51使用风测量雷达11来计算风向Φ、Θ,送风控制部52使用风测量处理部51计算出的风向值ΦL、ΘL,控制送风方向Φ’、Θ’。由此,能够如上述那样,进一步提高空气调节对象空间S中的用户的舒适性。
实施方式2.
图11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空气调节机的主要部分的框图。图12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空气调节机中的室内机的主要部分的框图。参照图11以及图12,说明实施方式2的空气调节机200a。此外,在图11中,对与图1所示的块同样的块附加相同的符号,省略说明。另外,在图12中,对与图2所示的块同样的块附加相同的符号,省略说明。
如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那样,风测量雷达11例如包括脉冲调制方式的雷达、CW方式的雷达或者使用强度相关的方式的雷达。这些雷达当然能够用于视线方向风速Vr的测量(即风向Φ、Θ以及风速V的测量),还能够用于空气调节对象空间S中的人等物体的探测(即硬目标的探测)。
即,风测量雷达11向任意的方向D射出激光,从而能够得到该方向D上的距离-强度特性。另外,能够得到该方向D上的物体的移动量(更具体而言,与该方向D上的物体的移动速度对应的多普勒量)。因而,风测量雷达11通过在空气调节对象空间S内扫描激光,从而生成所谓的“强度图像”以及“距离图像”。强度图像中的各像素表示通过向与该像素对应的方向D射出激光而得到的接收信号的强度值。距离图像中的各像素表示通过向与该像素对应的方向D射出激光而得到的距离值。风测量雷达11输出表示该生成的强度图像的强度图像信息以及表示该生成的距离图像的距离图像信息等。以下,有时将这些图像总称为“雷达图像”。
人探测处理部71执行使用基于风测量雷达11的输出信息来探测空气调节对象空间S中的人等物体的处理(以下,称为“人探测处理”。)。人探测处理部71输出表示人探测处理的结果的信息(以下,称为“探测结果信息”。)。以下,说明人探测处理的具体例。
第一,人探测处理包括判定空气调节对象空间S中的人的有无的处理(以下,称为“人有无判定处理”。)。即,在人有无判定处理中,判定是为在空气调节对象空间S内有人的状态(以下,称为“有人状态”。)还是为在空气调节对象空间S内没有人的状态(以下,称为“无人状态”。)。
具体而言,例如,人探测处理部71通过执行针对强度图像的阈值处理,并且执行针对强度图像或者距离图像的图案匹配处理,判定与人对应的像素群是否包含于雷达图像。人探测处理部71在与人对应的像素群包含于雷达图像的情况下,判定为空气调节对象空间S为有人状态。另一方面,在与人对应的像素群未包含于雷达图像的情况下,人探测处理部71判定为空气调节对象空间S为无人状态。
第二,人探测处理也可以包括判定空气调节对象空间S中的运动物体的有无的处理(以下,称为“运动物体有无判定处理”。)。
具体而言,例如,人探测处理部71将雷达图像中的各像素的强度值I与预定的阈值Ith进行比较。另外,人探测处理部71将雷达图像中的各像素的多普勒量ρ的绝对值|ρ|与预定的阈值ρth进行比较。人探测处理部71在满足以下的式(5)所示的条件,且满足以下的式(6)所示的条件的像素的个数为预定数量以上的情况下,判定为在空气调节对象空间S内存在运动物体。
I>Ith (5)
|ρ|>ρth (6)
在此,在空气调节对象空间S为有人状态的情况下,与人对应的像素群包含于雷达图像。使用了针对与该人对应的像素群的式(5)以及式(6)的判定也是该人为移动的状态还是该人为未移动的状态(以下,称为“静止状态”。)的判定。即,空气调节对象空间S为有人状态的情况下的运动物体有无判定处理包括判定空气调节对象空间S内的人是否为静止状态的处理。
风测量处理部51以及送风控制部52分别获取由人探测处理部71输出的探测结果信息。风测量处理部51使用该获取到的探测结果信息,判定是否执行风测量处理。送风控制部52使用该获取到的探测结果信息,判定是否执行校正控制。
具体而言,例如,在探测结果信息表示空气调节对象空间S为无人状态的情况下,执行风测量处理以及校正控制。另一方面,在探测结果信息表示空气调节对象空间S为有人状态的情况下,跳过风测量处理以及校正控制。
或者,例如,在探测结果信息表示空气调节对象空间S为无人状态的情况下,执行风测量处理以及校正控制。另外,在探测结果信息表示空气调节对象空间S为有人状态的情况下,在探测结果信息表示在空气调节对象空间S内不存在运动物体时(即,探测结果信息表示空气调节对象空间S内的人为静止状态时),执行风测量处理以及校正控制。另一方面,在探测结果信息表示空气调节对象空间S为有人状态的情况下,在探测结果信息表示在空气调节对象空间S内存在运动物体时,跳过风测量处理以及校正控制。
即,在空气调节机200a中,在满足这些条件的情况下,执行风测量处理以及校正控制。以下,将执行该风测量处理以及校正控制的动作模式称为“第1校正模式”。第1校正模式的启动关闭通过遥控器3自由地切换。
由风测量处理部51、送风控制部52以及人探测处理部71构成控制装置100a的主要部分。由风测量雷达11、驱动马达23、第1风向板24、驱动马达33、第2风向板34、驱动马达43、送风风扇44以及控制装置100a构成室内机1a的主要部分。由室内机1a以及室外机2构成空气调节机200a的主要部分。
控制装置100a的主要部分的硬件结构与在实施方式1中参照图6而说明的硬件结构相同,所以省略图示以及说明。即,风测量处理部51、送风控制部52以及人探测处理部71各自的功能既可以通过处理器61以及存储器62实现,或者也可以通过专用的处理电路63实现。
接下来,参照图13的流程图,说明控制装置100a的动作。此外,在图13中,对与图7所示的步骤同样的步骤附加相同的符号,省略说明。
如图13A所示,首先,送风控制部52执行送风方向Φ’、Θ’以及送风风量V’的初始设定(步骤ST1)。接着,送风控制部52执行开始由室内机1a进行的送风的控制(步骤ST2)。
之后,在由室内机1a进行的送风的持续过程中,重复执行图13B所示的处理或者图13C所示的处理。即,在通过遥控器3而第1校正模式被设定为启动的情况下(步骤ST41“是”),重复执行以下的处理。
在图13B所示的例子中,在步骤ST42中,人探测处理部71执行人探测处理。更具体而言,人探测处理部71执行人有无判定处理。
在通过人有无判定处理判定为空气调节对象空间S为无人状态的情况下(步骤ST43“是”),执行风测量处理(步骤ST3)以及校正控制(步骤ST4)。步骤ST3、ST4的详细的处理内容与在实施方式1中参照图8或者图9而说明的内容相同,所以省略再次的说明。
另一方面,在通过人有无判定处理而判定为空气调节对象空间S为有人状态的情况下(步骤ST43“否”),跳过风测量处理(步骤ST3)以及校正控制(步骤ST4)。
在图13C所示的例子中,在步骤ST42中,人探测处理部71执行人探测处理。更具体而言,人探测处理部71执行人有无判定处理以及运动物体有无判定处理。
在通过人有无判定处理而判定为空气调节对象空间S为无人状态的情况下(步骤ST43“是”),执行风测量处理(步骤ST3)以及校正控制(步骤ST4)。另外,在通过人有无判定处理而判定为空气调节对象空间S为有人状态的情况下(步骤ST43“否”),在通过运动物体有无判定处理而判定为在空气调节对象空间S内不存在运动物体时(步骤ST44“否”),即在判定为空气调节对象空间S内的人为静止状态时,执行风测量处理(步骤ST3)以及校正控制(步骤ST4)。步骤ST3、ST4的详细的处理内容与在实施方式1中参照图8或者图10而说明的内容相同,所以省略再次的说明。
另一方面,在通过人有无判定处理而判定为空气调节对象空间S为有人状态的情况下(步骤ST43“否”),在通过运动物体有无判定处理而判定为在空气调节对象空间S内存在运动物体时(步骤ST44“是”),跳过风测量处理(步骤ST3)以及校正控制(步骤ST4)。
此外,在第1校正模式被设定为启动时(步骤ST41“是”),控制装置100a也可以执行使表示开始基于第1校正模式的风测量处理以及校正控制的图像显示于显示部(未图示)的控制。该显示部既可以设置于室内机1a,或者也可以设置于遥控器3。
接下来,说明空气调节机200a的效果。
在假设在空气调节对象空间S内存在用户,且在用户移动的状态下执行风测量处理的情况下,因与用户的移动相应地产生的气流而风向Φ、Θ以及风速V的测量精度有可能会下降。另外,在假设在空气调节对象空间S内存在用户的状态下执行校正控制的情况下,送风方向Φ’、Θ’以及送风风量V’与校正值ΦC、ΘC、VC相应地发生变化,从而用户有可能会感到不协调。
相对于此,在空气调节对象空间S为无人状态的情况下执行风测量处理以及校正控制,从而能够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即,能够避免风向Φ、Θ以及风速V的测量精度下降。另外,能够避免用户对送风方向Φ’、Θ’以及送风风量V’的变化感到不协调。
另外,在空气调节对象空间S为有人状态的情况下,当在空气调节对象空间S内不存在运动物体时(即空气调节对象空间S内的人为静止状态时),执行风测量处理以及校正控制,从而能够避免前者的问题的发生。即,能够避免风向Φ、Θ以及风速V的测量精度下降。
接下来,说明空气调节机200a的变形例。
室内机1a也可以除了具有风测量雷达11之外,还具有红外线摄像机12(参照图14或者图15)。红外线摄像机12对空气调节对象空间S内进行摄像,生成所谓的“红外图像”。红外线摄像机12输出表示该生成的红外图像的红外图像信息等。
当在室内机1a中设置有红外线摄像机12的情况下,人探测处理部71也可以不将基于风测量雷达11的输出信息(强度图像信息以及距离图像信息等)用于人探测处理,而将基于红外线摄像机12的输出信息(红外图像信息等)用于人探测处理(参照图14)。由此,能够不需要人探测处理用的激光的扫描,所以能够缩短人探测处理所花费的时间。
但是,红外线摄像机12中的红外图像对应于风测量雷达11中的强度图像。因此,在不使用基于风测量雷达11的输出信息,而使用基于红外线摄像机12的输出信息的情况下,能够获取各像素的强度值,但无法获取各像素的距离值以及多普勒量等。
因而,当在室内机1a中设置有红外线摄像机12的情况下,更优选人探测处理部71不仅将基于风测量雷达11的输出信息用于人探测处理,还将基于红外线摄像机12的输出信息用于人探测处理(参照图15)。由此,用于人探测处理的信息的种类增加,所以能够提高人探测处理的精度。
除此之外,空气调节机200a能够采用与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例子同样的各种变形例。
如以上那样,实施方式2的空气调节机200a具备执行空气调节对象空间S中的人探测处理的人探测处理部71,送风控制部52根据人探测处理的结果,判定是否执行使用了风向值ΦL、ΘL的送风方向Φ’、Θ’的控制。能够通过风向Φ、Θ的测量精度的提高来提高送风方向Φ’、Θ’的校正精度。
另外,送风控制部52在人探测处理的结果表示空气调节对象空间S为无人状态的情况下,执行使用了风向值ΦL、ΘL的送风方向Φ’、Θ’的控制。由此,当然能够提高送风方向Φ’、Θ’的校正精度,能够避免空气调节对象空间S内的用户针对基于校正控制的送风方向Φ’、Θ’的变化感到不协调。
另外,送风控制部52在人探测处理的结果表示空气调节对象空间S为有人状态的情况下,在人探测处理的结果表示空气调节对象空间S内的人为静止状态时,执行使用了风向值ΦL、ΘL的送风方向Φ’、Θ’的控制。能够通过风向Φ、Θ的测量精度的提高来提高送风方向Φ’、Θ’的校正精度。
另外,空气调节机200a具备执行空气调节对象空间S中的人探测处理的人探测处理部71,送风控制部52根据人探测处理的结果,判定是否执行使用了风向值ΦL、ΘL的送风方向Φ’、Θ’的控制以及使用了风速值VL的送风风量V’的控制。能够通过风向Φ、Θ以及风速V的测量精度的提高来提高送风方向Φ’、Θ’以及送风风量V’的校正精度。
另外,送风控制部52在人探测处理的结果表示空气调节对象空间S为无人状态的情况下,执行使用了风向值ΦL、ΘL的送风方向Φ’、Θ’的控制以及使用了风速值VL的送风风量V’的控制。由此,当然能够提高送风方向Φ’、Θ’以及送风风量V’的校正精度,能够避免空气调节对象空间S内的用户针对基于校正控制的送风方向Φ’、Θ’以及送风风量V’的变化感到不协调。
另外,送风控制部52在人探测处理的结果表示空气调节对象空间S为有人状态的情况下,在人探测处理的结果表示空气调节对象空间S内的人为静止状态时,执行使用了风向值ΦL、ΘL的送风方向Φ’、Θ’的控制以及使用了风速值VL的送风风量V’的控制。能够通过风向Φ、Θ以及风速V的测量精度的提高来提高送风方向Φ’、Θ’以及送风风量V’的校正精度。
另外,人探测处理部71将风测量雷达11用于人探测处理。由此,能够不需要人探测处理用的专用的探测设备(例如红外线摄像机12)。另外,代替强度图像信息而使用距离图像信息,从而能够提高人探测处理的精度。
实施方式3.
图16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空气调节机的主要部分的框图。图17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空气调节机中的室内机的主要部分的框图。参照图16以及图17,说明实施方式3的空气调节机200b。此外,在图16中,对与图1所示的块同样的块附加相同的符号,省略说明。另外,在图17中,对与图2所示的块同样的块附加相同的符号,省略说明。
人探测处理部81执行使用基于风测量雷达11的输出信息来探测空气调节对象空间S中的人等物体的处理即人探测处理。人探测处理部81输出表示人探测处理的结果的信息即探测结果信息。
在此,由人探测处理部81进行的人探测处理包括判定空气调节对象空间S中的人的有无的处理即人有无判定处理。另外,由人探测处理部81进行的人探测处理包括在空气调节对象空间S为有人状态的情况下测量空气调节对象空间S中的人的位置的处理(以下,称为“人位置测量处理”。)。
送风控制部52具有使用由人探测处理部81输出的探测结果信息来实现由基于所谓的“对人”的送风的功能。
即,首先,第1送风方向控制部22将第1送风方向Φ’设定为初始值。另外,第2送风方向控制部32将第2送风方向Θ’设定为初始值。另外,送风风量控制部42将送风风量V’设定为初始值。
之后,在空气调节对象空间S为有人状态的情况下,送风控制部52将空气调节对象空间S中的与人的位置对应的区域设定为作为由室内机1b进行的送风的对象的区域(以下,称为“送风对象区域”。)A3。送风控制部52选择预先存储的多个风向风速表格中的能够实现针对送风对象区域A3的送风的风向风速表格。
第1送风方向控制部22根据该所选择的风向风速表格中的与送风对象区域A3对应的单位区域A2中的Φ’的值,重新设定第1送风方向Φ’。另外,第2送风方向控制部32根据该所选择的风向风速表格中的与送风对象区域A3对应的单位区域A2中的Θ’的值,重新设定第2送风方向Θ’。另外,送风风量控制部42根据该所选择的风向风速表格中的与送风对象区域A3对应的单位区域A2中的V’的值,重新设定送风风量V’。由此,实现对人送风。
风测量处理部51使用由人探测处理部81输出的探测结果信息,将空气调节对象空间S中的与人的位置对应的区域设定为测量对象区域A1。即,在空气调节机200b中,送风对象区域A3中的至少一部分的区域被设定为测量对象区域A1。
风测量处理部51执行该所设定的测量对象区域A1中的风测量处理。送风控制部52在实现对人送风的状态下执行该所设定的测量对象区域A1中的校正控制。
即,在空气调节机200b中,在空气调节对象空间S为有人状态的情况下,执行风测量处理以及校正控制。以下,将执行该风测量处理以及校正控制的动作模式称为“第2校正模式”。第2校正模式的启动关闭通过遥控器3自由地切换。
由风测量处理部51、送风控制部52以及人探测处理部81构成控制装置100b的主要部分。由风测量雷达11、驱动马达23、第1风向板24、驱动马达33、第2风向板34、驱动马达43、送风风扇44以及控制装置100b构成室内机1b的主要部分。由室内机1b以及室外机2构成空气调节机200b的主要部分。
控制装置100b的主要部分的硬件结构与在实施方式1中参照图6而说明的结构相同,所以省略图示以及说明。即,风测量处理部51、送风控制部52以及人探测处理部81各自的功能既可以通过处理器61以及存储器62实现,或者也可以通过专用的处理电路63实现。
接下来,参照图18的流程图,说明控制装置100b的动作。此外,在图18中,对与图7所示的步骤同样的步骤附加相同的符号,省略说明。
如图18A所示,首先,送风控制部52执行送风方向Φ’、Θ’以及送风风量V’的初始设定(步骤ST1)。接着,送风控制部52执行开始由室内机1b进行的送风的控制(步骤ST2)。
之后,在由室内机1b进行的送风的持续过程中,重复执行图18B所示的处理。即,在通过遥控器3而第2校正模式被设定为启动的情况下(步骤ST51“是”),重复执行以下的处理。
如图18B所示,在步骤ST52中,人探测处理部81执行人探测处理。更具体而言,人探测处理部81执行人有无判定处理。另外,人探测处理部81在通过人有无判定处理而判定为空气调节对象空间S为有人状态的情况下,执行人位置测量处理。
在通过人有无判定处理而判定为空气调节对象空间S为有人状态的情况下(步骤ST53“是”),送风控制部52使用探测结果信息来设定送风对象区域A3。更具体而言,送风控制部52根据人位置测量处理的结果,将空气调节对象空间S中的与人的位置对应的区域设定为送风对象区域A3(步骤ST54)。
接着,送风控制部52以实现针对在步骤ST54中设定的送风对象区域A3的送风的方式,重新设定送风方向Φ’、Θ’以及送风风量V’(步骤ST55)。通过由室内机1b进行的送风的持续过程中的该重新设定,开始对人送风。
接着,风测量处理部51使用探测结果信息来设定测量对象区域A1。更具体而言,风测量处理部51根据人位置测量处理的结果,将空气调节对象空间S中的与人的位置对应的区域设定为测量对象区域A1(步骤ST56)。
接着,关于在步骤ST56中设定的测量对象区域A1,执行风测量处理(步骤ST3)以及校正控制(步骤ST4)。步骤ST3、ST4的详细的处理内容与在实施方式1中参照图8或者图10而说明的内容相同,所以省略再次的说明。但是,校正控制中的目标值ΦA、ΘA、VA不根据步骤ST1中的Φ’、Θ’、V’的设定值来设定,而根据步骤ST55中的Φ’、Θ’、V’的设定值来设定。
这样,根据人位置测量处理的结果来设定送风对象区域A3,从而能够实现对人送风。另外,根据人位置测量处理的结果来设定测量对象区域A1,从而能够将空气调节对象空间S中的与用户的位置对应的区域中的风向Φ、Θ以及风速V设为适宜的状态。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空气调节对象空间S中的用户的舒适性。
此外,空气调节机200b也可以在第2校正模式被关闭之后(步骤ST51“否”),以如下动作模式进行动作。即,是如下动作模式:在风测量雷达11的电源被关闭的状态下,不执行风测量处理、校正控制、人探测处理以及对人送风,而使用预先存储的风向风速表格以及第2校正模式被关闭的时间点下的校正值表格(即最新的校正值表格)来控制送风方向Φ’、Θ’以及送风风量V’。该动作模式例如也可以为附加有“节能模式”的名称的模式。节能模式的启动关闭也可以通过遥控器3自由地切换。
或者,空气调节机200b也可以在第2校正模式被关闭之后(步骤ST51“否”),以如下动作模式进行动作。即,是如下动作模式:在风测量雷达11的电源被启动的状态下,不执行风测量处理以及校正控制,但执行人探测处理以及对人送风。该动作模式例如也可以为附加有“高精度对人模式”的名称的模式。高精度对人模式的启动关闭也可以通过遥控器3自由地切换。
另外,人探测处理部81也可以与人探测处理部71同样地,不将风测量雷达11用于人探测处理,而将红外线摄像机12用于人探测处理,或者除了将风测量雷达11用于人探测处理之外,还将红外线摄像机12用于人探测处理。
除此之外,空气调节机200b能够采用与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例子同样的各种变形例。
如以上那样,实施方式3的空气调节机200b具有执行空气调节对象空间S中的人探测处理的人探测处理部81,风测量处理部51根据人探测处理的结果,设定空气调节对象空间S中的风向Φ、Θ的测量对象区域A1。由此,例如,能够测量空气调节对象空间S中的与用户的位置对应的区域中的风向Φ、Θ。
另外,空气调节机200b具有执行空气调节对象空间S中的人探测处理的人探测处理部81,风测量处理部51根据人探测处理的结果,设定空气调节对象空间S中的风向Φ、Θ以及风速V的测量对象区域A1。由此,例如,能够测量空气调节对象空间S中的与用户的位置对应的区域中的风向Φ、Θ以及风速V。
另外,风测量处理部51将空气调节对象空间S内的与人的位置对应的区域设定为测量对象区域A1。由此,能够根据空气调节对象空间S中的用户的位置,将适当的区域设定为测量对象区域A1。
另外,人探测处理部81将风测量雷达11用于人探测处理。由此,能够不需要人探测处理用的专用的探测设备(例如红外线摄像机12)。另外,不使用强度图像信息,而使用距离图像信息,从而能够提高人探测处理的精度。
此外,本申请发明能够在其发明的范围内,进行各实施方式的自由的组合或者各实施方式的任意的构成要素的变形或各实施方式中的任意的构成要素的省略。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空气调节机以及控制方法例如能够用于家庭用或者商务用的空调器。

Claims (15)

1.一种空气调节机,具备:
风测量处理部,使用测量风的雷达的测定值来计算风向;以及
送风控制部,使用所述风测量处理部计算出的风向值,控制送风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测量处理部在时间上连续地计算所述风向,
所述送风控制部通过使所述风向值接近于目标风向值的反馈控制来控制所述送风方向。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测量处理部使用所述雷达的测定值来计算风速,
所述送风控制部使用所述风测量处理部计算出的风速值,控制送风风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调节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测量处理部在时间上连续地计算所述风向以及所述风速,
所述送风控制部通过使所述风向值接近于目标风向值的反馈控制来控制所述送风方向,并且通过使所述风速值接近于目标风速值的反馈控制来控制所述送风风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调节机具备人探测处理部,该人探测处理部执行空气调节对象空间中的人探测处理,
所述送风控制部根据所述人探测处理的结果,判定是否执行使用了所述风向值的所述送风方向的控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气调节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送风控制部在所述人探测处理的结果表示所述空气调节对象空间为无人状态的情况下,执行使用了所述风向值的所述送风方向的控制。
7.根据权利要求5或者6所述的空气调节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送风控制部在所述人探测处理的结果表示所述空气调节对象空间为有人状态的情况下,在所述人探测处理的结果表示所述空气调节对象空间内的人为静止状态时,执行使用了所述风向值的所述送风方向的控制。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调节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调节机具备人探测处理部,该人探测处理部执行空气调节对象空间中的人探测处理,
所述送风控制部根据所述人探测处理的结果,判定是否执行使用了所述风向值的所述送风方向的控制以及使用了所述风速值的所述送风风量的控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气调节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送风控制部在所述人探测处理的结果表示所述空气调节对象空间为无人状态的情况下,执行使用了所述风向值的所述送风方向的控制以及使用了所述风速值的所述送风风量的控制。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者9所述的空气调节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送风控制部在所述人探测处理的结果表示所述空气调节对象空间为有人状态的情况下,在所述人探测处理的结果表示所述空气调节对象空间内的人为静止状态时,执行使用了所述风向值的所述送风方向的控制以及使用了所述风速值的所述送风风量的控制。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调节机具有人探测处理部,该人探测处理部执行空气调节对象空间中的人探测处理,
所述风测量处理部根据所述人探测处理的结果,设定所述空气调节对象空间中的所述风向的测量对象区域。
12.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调节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调节机具有人探测处理部,该人探测处理部执行空气调节对象空间中的人探测处理,
所述风测量处理部根据所述人探测处理的结果,设定所述空气调节对象空间中的所述风向以及所述风速的测量对象区域。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者12所述的空气调节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测量处理部将所述空气调节对象空间内的与人的位置对应的区域设定为所述测量对象区域。
14.根据权利要求5至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人探测处理部将所述雷达用于所述人探测处理。
15.一种空气调节机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风测量处理部使用测量风的雷达的测定值来计算风向,
送风控制部使用所述风测量处理部计算出的风向值来控制送风方向。
CN201880099985.4A 2018-12-11 2018-12-11 空气调节机以及控制方法 Active CN11319598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8/045494 WO2020121405A1 (ja) 2018-12-11 2018-12-11 空気調和機及び制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95980A true CN113195980A (zh) 2021-07-30
CN113195980B CN113195980B (zh) 2022-12-02

Family

ID=710771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99985.4A Active CN113195980B (zh) 2018-12-11 2018-12-11 空气调节机以及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3875866B1 (zh)
JP (1) JP6956901B2 (zh)
CN (1) CN113195980B (zh)
WO (1) WO202012140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469674B2 (ja) * 2021-09-30 2024-04-17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制御システム

Citation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56203A (en) * 1990-04-16 1992-10-20 Hitachi, Lt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N1169524A (zh) * 1996-05-22 1998-01-07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空调器空气排放方向和流速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JPH10115447A (ja) * 1996-10-08 1998-05-06 Samsung Electron Co Ltd 空気調整器及び空気調整器の風向制御方法
CN1215824A (zh) * 1997-10-29 1999-05-05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机
JPH11133049A (ja) * 1997-10-29 1999-05-21 National Institute For Environmental Studies 風向風速レーザレーダ
JP2002213791A (ja) * 2001-01-22 2002-07-31 Fujitsu General Ltd 空気調和機の制御方法
CN101498475A (zh) * 2008-02-01 2009-08-05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调机及其控制方法
JP2010169373A (ja) * 2008-12-26 2010-08-05 Panasonic Corp 空気調和機
JP2012072965A (ja) * 2010-09-29 2012-04-12 Panasonic Corp 空気調和機
CN102494390A (zh) * 2011-11-16 2012-06-13 深圳市合智创盈电子有限公司 智能空气调节系统、送风装置及智能空气调节方法
CN203404845U (zh) * 2013-07-12 2014-01-22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室内机
CN104422085A (zh) * 2013-09-09 2015-03-18 日立空调·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机
CN104456864A (zh) * 2013-09-12 2015-03-25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机
CN106164595A (zh) * 2014-05-30 2016-11-23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气净化器
JP2017003195A (ja) * 2015-06-10 2017-01-05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センサシステムおよびその温冷感推定方法
CN107429925A (zh) * 2015-03-30 2017-12-0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气净化器
CN107576021A (zh) * 2017-09-07 2018-01-12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CN107609204A (zh) * 2016-07-12 2018-01-1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送风系统的评判方法和装置
CN108266871A (zh) * 2018-01-24 2018-07-10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器直流风机的调速控制方法和装置以及空调器
CN108518835A (zh) * 2018-06-01 2018-09-1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边条的导风板及其空调器
CN108870686A (zh) * 2018-03-30 2018-11-23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空调器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359551B2 (ja) * 2009-05-22 2013-12-04 富士通株式会社 空調システム
JP5598661B2 (ja) * 2010-07-29 2014-10-01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JP5674193B2 (ja) * 2010-09-15 2015-02-25 大成建設株式会社 空調環境モニタリングシステム
JP2012063077A (ja) * 2010-09-16 2012-03-29 Panasonic Corp 空気調和機のリモコン装置
US10295209B2 (en) * 2013-04-12 2019-05-21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Air-conditioning system and controller
JP2016085014A (ja) * 2014-10-29 2016-05-19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空調制御方法及びシステム
JP2016109414A (ja) * 2014-11-28 2016-06-20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除塵装置および除塵方法
JP6643633B2 (ja) * 2015-07-08 2020-02-1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吸気装置および吸気方法
US10208975B2 (en) * 2015-10-01 2019-02-19 Plug and Play Robotics, LLC Smart pet-crate with interactive features
WO2017149657A1 (ja) * 2016-03-01 2017-09-0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風車起動アシスト装置
JP2017180941A (ja) * 2016-03-30 2017-10-05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機
JP2017180940A (ja) 2016-03-30 2017-10-05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機
CN105890740A (zh) * 2016-06-17 2016-08-24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一种空调六维振动测试系统及其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56203A (en) * 1990-04-16 1992-10-20 Hitachi, Lt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N1169524A (zh) * 1996-05-22 1998-01-07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空调器空气排放方向和流速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JPH10115447A (ja) * 1996-10-08 1998-05-06 Samsung Electron Co Ltd 空気調整器及び空気調整器の風向制御方法
CN1215824A (zh) * 1997-10-29 1999-05-05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机
JPH11133049A (ja) * 1997-10-29 1999-05-21 National Institute For Environmental Studies 風向風速レーザレーダ
JP2002213791A (ja) * 2001-01-22 2002-07-31 Fujitsu General Ltd 空気調和機の制御方法
CN101498475A (zh) * 2008-02-01 2009-08-05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调机及其控制方法
JP2010169373A (ja) * 2008-12-26 2010-08-05 Panasonic Corp 空気調和機
JP2012072965A (ja) * 2010-09-29 2012-04-12 Panasonic Corp 空気調和機
CN102494390A (zh) * 2011-11-16 2012-06-13 深圳市合智创盈电子有限公司 智能空气调节系统、送风装置及智能空气调节方法
CN203404845U (zh) * 2013-07-12 2014-01-22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室内机
CN104422085A (zh) * 2013-09-09 2015-03-18 日立空调·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机
CN104456864A (zh) * 2013-09-12 2015-03-25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机
CN106164595A (zh) * 2014-05-30 2016-11-23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气净化器
CN107429925A (zh) * 2015-03-30 2017-12-0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气净化器
JP2017003195A (ja) * 2015-06-10 2017-01-05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センサシステムおよびその温冷感推定方法
CN107609204A (zh) * 2016-07-12 2018-01-1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送风系统的评判方法和装置
CN107576021A (zh) * 2017-09-07 2018-01-12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CN108266871A (zh) * 2018-01-24 2018-07-10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器直流风机的调速控制方法和装置以及空调器
CN108870686A (zh) * 2018-03-30 2018-11-23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空调器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8518835A (zh) * 2018-06-01 2018-09-1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边条的导风板及其空调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20121405A1 (ja) 2021-02-15
EP3875866A1 (en) 2021-09-08
WO2020121405A1 (ja) 2020-06-18
JP6956901B2 (ja) 2021-11-02
EP3875866A4 (en) 2021-12-08
CN113195980B (zh) 2022-12-02
EP3875866B1 (en) 2024-01-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815078A (en) Louver driving device for an air conditioner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louver driving device
JP6185161B2 (ja) 空調導風板の制御方法
WO2019047859A1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WO2020000551A1 (zh) 空气调节设备的导风条控制方法、装置和空气调节设备
CN106196408B (zh) 空调器的参数的控制方法、参数控制装置和空调器
EP3441688A1 (en) Indoor unit for air conditioner
CN109477655B (zh) 空调机
JP6501973B2 (ja)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JP6719660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WO2018150535A1 (ja) 室内機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JPH0719572A (ja) 空気調和機の運転制御装置および方法
CN113195980B (zh) 空气调节机以及控制方法
JP2015190666A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
JPWO2018229923A1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WO2020000837A1 (zh) 空气调节设备的导风条控制方法、装置和空气调节设备
EP2918929A1 (en) Air-conditioning indoor unit
CN109323422B (zh)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装置
US11320168B2 (e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CN109341014B (zh)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装置
CN113272597B (zh) 空调机和控制方法
JP3333951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制御装置
JP2019190675A (ja) 空気調和装置
WO2021005736A1 (ja) 空気調和機、粒子除去システム及び制御方法
WO2023058083A1 (ja) 送風制御装置
WO2023144979A1 (ja) 空調制御装置、空調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