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164311A - 床装置 - Google Patents

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164311A
CN113164311A CN201980029194.9A CN201980029194A CN113164311A CN 113164311 A CN113164311 A CN 113164311A CN 201980029194 A CN201980029194 A CN 201980029194A CN 113164311 A CN113164311 A CN 11316431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ser
control unit
speed
support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2919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164311B (zh
Inventor
窪田伸之助
岛田龙也
下川真人
椎野俊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ramount Be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ramount Be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ramount Bed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ramount Bed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1643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6431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16431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6431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103Detecting, measuring or recording devices for testing the shape, pattern, colour, size or movement of the body or parts thereof,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 A61B5/11Measuring movement of the entire body or parts thereof, e.g. head or hand tremor, mobility of a limb
    • A61B5/1113Local tracking of patients, e.g. in a hospital or private home
    • A61B5/1115Monitoring leaving of a patient support, e.g. a bed or a wheelchair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CCHAIRS; SOFAS; BEDS
    • A47C19/00Bedsteads
    • A47C19/04Extensible bedsteads, e.g. with adjustment of length, width, height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CCHAIRS; SOFAS; BEDS
    • A47C20/00Head -, foot -, or like rests for beds, sofas or the like
    • A47C20/08Head -, foot -, or like rests for beds, sofas or the like with means for adjusting two or more rests simultaneousl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02Detecting, measuring or recording pulse, heart rate, blood pressure or blood flow; Combined pulse/heart-rate/blood pressure determination; Evaluating a cardiovascular condi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using combinations of techniques provided for in this group with electrocardiography or electroauscultation; Heart catheters for measuring blood pressure
    • A61B5/024Detecting, measuring or recording pulse rate or heart rat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08Detecting, measuring or recording devices for evaluating the respiratory orga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103Detecting, measuring or recording devices for testing the shape, pattern, colour, size or movement of the body or parts thereof,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 A61B5/11Measuring movement of the entire body or parts thereof, e.g. head or hand tremor, mobility of a limb
    • A61B5/1116Determining posture transi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GTRANSPORT, PERSONAL CONVEYANCES, OR ACCOMMOD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TIENTS OR DISABLED PERSONS; OPERATING TABLES OR CHAIRS; CHAIRS FOR DENTISTRY; FUNERAL DEVICES
    • A61G7/00Be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nursing; Devices for lifting patients or disabled persons
    • A61G7/002Be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nursing; Devices for lifting patients or disabled persons having adjustable mattress frame
    • A61G7/015Be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nursing; Devices for lifting patients or disabled persons having adjustable mattress frame divided into different adjustable sections, e.g. for Gatch posi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GTRANSPORT, PERSONAL CONVEYANCES, OR ACCOMMOD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TIENTS OR DISABLED PERSONS; OPERATING TABLES OR CHAIRS; CHAIRS FOR DENTISTRY; FUNERAL DEVICES
    • A61G7/00Be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nursing; Devices for lifting patients or disabled persons
    • A61G7/002Be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nursing; Devices for lifting patients or disabled persons having adjustable mattress frame
    • A61G7/018Control or drive mechanism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GTRANSPORT, PERSONAL CONVEYANCES, OR ACCOMMOD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TIENTS OR DISABLED PERSONS; OPERATING TABLES OR CHAIRS; CHAIRS FOR DENTISTRY; FUNERAL DEVICES
    • A61G7/00Be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nursing; Devices for lifting patients or disabled persons
    • A61G7/05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bed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08Detecting, measuring or recording devices for evaluating the respiratory organs
    • A61B5/0816Measuring devices for examining respiratory frequenc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103Detecting, measuring or recording devices for testing the shape, pattern, colour, size or movement of the body or parts thereof,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 A61B5/11Measuring movement of the entire body or parts thereof, e.g. head or hand tremor, mobility of a limb
    • A61B5/1113Local tracking of patients, e.g. in a hospital or private home
    • A61B5/1114Tracking parts of the bod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48Other medical applications
    • A61B5/4806Sleep evaluation
    • A61B5/4809Sleep detection, i.e. determining whether a subject is asleep or not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68Arrangements of detecting, measuring or recording means, e.g. sensors, in relation to patient
    • A61B5/6887Arrangements of detecting, measuring or recording means, e.g. sensors, in relation to patient mounted on external non-worn devices, e.g. non-medical devices
    • A61B5/6892Ma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GTRANSPORT, PERSONAL CONVEYANCES, OR ACCOMMOD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TIENTS OR DISABLED PERSONS; OPERATING TABLES OR CHAIRS; CHAIRS FOR DENTISTRY; FUNERAL DEVICES
    • A61G2203/00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devices
    • A61G2203/10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specific control means, e.g. for adjustment or steering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GTRANSPORT, PERSONAL CONVEYANCES, OR ACCOMMOD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TIENTS OR DISABLED PERSONS; OPERATING TABLES OR CHAIRS; CHAIRS FOR DENTISTRY; FUNERAL DEVICES
    • A61G2203/00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devices
    • A61G2203/30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sensor means
    • A61G2203/36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sensor means for motion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高性能的床装置。床装置具备支承用户的支承部和控制所述支承部的动作的控制部,用户操作所述支承部时的所述支承部的动作速度比所述控制部自动使所述支承部动作的速度高。

Description

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施方式涉及床装置。
背景技术
具备支撑用户P或护理对象的负荷的多个底板和调整各底板的位置的多个驱动部的床装置是公知的。在这样的床装置中,可以通过使各驱动部动作来调整各底板的位置,适当地支撑用户(用户P或护理对象)的身体。为了供床装置调整各底板的位置,考虑采用例如致动器等作为驱动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09-22026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提供一种高性能的床装置。
解决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实施方式的床装置具备支承用户的支承部和控制所述支承部的动作的控制部,用户操作所述支承部时的所述支承部的动作速度比所述控制部自动使所述支承部动作的速度高。
附图说明
图1是从结构上表示包括床装置的床系统的图。
图2是从功能上表示包括床装置的床系统的图。
图3是表示底板的运动的图。
图4是在第一用户界面的显示操作部显示的画面的例子。
图5是在第一用户界面的显示操作部显示的画面的例子。
图6是表示床系统的第一模式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7是表示床系统的第一模式下的动作波形和比较例的床系统的动作波形的图。
图8是表示床系统的第一模式的变形例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9是表示床系统的第二模式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0是表示床系统的第三模式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1是表示床系统的第四模式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2是表示床系统的第四模式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3是表示床系统的第五模式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4是表示床系统的第七模式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5是表示床系统的第八模式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6是表示床系统的第九模式的动作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的详情进行说明。在进行该说明时,遍及全图,对共同的部分标注共同的参照附图标记。
<1>第一实施方式
<1-1>结构
<1-1-1>床系统
使用图1及图2对包括床装置的床系统进行说明。在结构上的说明时参照图1,在功能上的说明时参照图2。
如图1所示,床系统具备床装置1、身体运动检测部2、床垫3、第一用户界面4及第二用户界面5。床垫3设置在床装置1上,身体运动检测部2设置在床装置1和床垫3之间。
如图1所示,床装置1具备基台10、背部底板(back section)11、腰部底板(seatsection)12、膝关节底板(upper leg section)13及脚部底板(lower leg section)14。
为了便于说明,将床垫3中靠近用户P的头的端部及靠近脚尖的端部分别称为头侧的端部及脚侧的端部。以用户P仰卧在床垫3上的情况为基准,将用户P的右侧部分、左侧部分分别称为右侧的部分、左侧的部分。在床装置1中也同样。
从基台10的头侧朝向脚侧依次配置有背部底板(第一底板)11、腰部底板(第二底板)12、膝关节底板(第三底板)13、脚部底板(第四底板)14。在本实施方式中,床装置1包括第一底板~第四底板,但不限于此,可以没有第二底板,也可以采用所谓的库马线(キューマラィン)。
背部底板11支撑用户的从头到背部的负荷。腰部底板12支撑用户的腰部的负荷。膝关节底板13支撑用户的从腰部到膝关节的负荷。脚部底板14支撑用户的从膝关节到脚部的负荷。
此外,在不区分背部底板11、腰部底板12、膝关节底板13、脚部底板14的情况下,仅记载为“底板(支承部)”。
基台10具备控制箱100、框架110及动作部120。
框架110是支承背部底板11、腰部底板12、膝关节底板13、脚部底板14的金属制框。
控制箱100使动作部120动作,以改变各底板的位置(角度或高度)。
动作部120基于从控制箱100供给的信号及电压来改变各底板的位置(角度或高度)。在本实施方式中,动作部120变更各底板的位置,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变更例如框架110的位置(角度或高度)。
身体运动检测部2及第二用户界面5通过有线连接至控制箱100。控制箱100通过从身体运动检测部2及第二用户界面5接收信号而动作。
身体运动检测部2判定用户P的状态。具体而言,用户P就寝时,身体运动检测部2经由床垫3检测用户P的身体运动(振动)。而且,身体运动检测部2能够基于检测到的身体运动(振动),判定用户睡醒或在睡眠中或离床/在床(也记载为离/在床)。作为这些检测用户P的离床、在床、位置、姿势等的方法,可引用例如日本特愿2002-327624号(发明名称:相对于床的出入检测装置,申请日:2002年11月11日)中记载的出入检测方法、日本特愿2002-327632号(发明名称:床上的错位检测装置,申请日:2002年11月11日)中记载的检测方法、日本特愿2002-327633号(发明名称:床上的位置检测装置,申请日:2002年11月11日)中记载的检测方法。该专利申请其整体通过引用而被并入。
另外,身体运动检测部2也可以根据检测到的身体运动,判定用户的心率、呼吸频率。另外,身体运动检测部2可以判定用户是否在床垫3上。将用户在床垫3上的状态记载为“在床”。将用户不在床垫3上的状态记载为“离床”。
身体运动检测部2通过以无线从第一用户界面4接收信号而动作。
使用图2从功能上对床系统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控制箱100具备第一控制部101、电源部102、背部继电器电路103、膝关节继电器电路104、高度继电器电路105、第一存储器106及计时器107。在不区分背部继电器电路103、膝关节继电器电路104、高度继电器电路105的情况下,仅记载为“继电器电路”。
动作部120具备第一致动器130、第二致动器140及第三致动器150。第一致动器130具备背部驱动部131和背部电位计132。第二致动器140具备膝关节驱动部141和膝关节电位计142。第三致动器150具备高度驱动部151和高度电位计152。此外,在不区分第一致动器130、第二致动器140、第三致动器150的情况下,仅记载为“致动器”。另外,在不区分背部驱动部131、膝关节驱动部141、高度驱动部151的情况下,仅记载为“驱动部”。另外,在不区分背部电位计132、膝关节电位计142、高度电位计152的情况下,仅记载为“电位计”。
身体运动检测部2具备检测部21、身体运动检测控制部22、第二存储器23及无线通信部24。
第一用户界面4具备显示操作部42、第一UI控制部43及无线通信部44。
第一用户界面4是例如平板电脑、智能手机或PC(个人计算机)等。第一UI控制部43将应用程序显示于显示操作部42。用户经由在显示操作部42显示的应用程序,选择对床系统的命令。无线通信部44将对床系统的命令作为信号A发送到身体运动检测部2。
身体运动检测部2的检测部21检测如上所述的用户P的身体运动(振动)。身体运动检测部2的身体运动检测控制部22能够基于检测到的身体运动(振动)来判定用户的状态。在身体运动检测部2的第二存储器23中存储有与信号A关联的信息。无线通信部24从第一用户界面4接收信号A。当身体运动检测控制部22接收信号A时,参照第二存储器23读取与信号A对应的表示“用户的第一状态”的信息。而且,身体运动检测控制部22基于读取的信息检测用户的状态是否为第一状态。而且,将该检测的结果作为信号C供给到控制箱100。
控制箱100的第一存储器106存储各种信息。具体而言,第一存储器106存储关于信号C的信息,并被控制部101访问。另外,将从电位计供给的位置信息存储于第一存储器106。
计时器107根据来自控制部101的命令进行计时(时间测量)。
第一控制部101基于来自身体运动检测部2的信号C对控制箱100进行控制。具体而言,当第一控制部101接收信号C时,访问第一存储器106,读取与信号C对应的动作信息,基于读取的动作信息,向继电器电路供给信号B,向电源部102供给信号D。第一控制部101监视在致动器中流动的电流的电流值。例如,在判定为在致动器中流动的电流的电流值超过规定值(存储于第一存储器106)的情况下,第一控制部101判断为例如负荷施加在底板上。
电源部102基于来自第一控制部101的信号D,将具有第一极性(例如,正)的电压输送到继电器电路,将具有第二极性(例如,负)的电压输送到致动器。此外,电源部102也可以接收来自电池、手动发电机等的电源,而不仅限于来自外部的电源。
背部继电器电路103基于来自第一控制部101的信号B,将背部驱动部131和电源部102电连接。由此,向背部驱动部131供给正电压。膝关节继电器电路104基于来自第一控制部101的信号B,将膝关节驱动部141和电源部102电连接。由此,向膝关节驱动部141供给正电压。高度继电器电路105基于来自第一控制部101的信号B,将高度驱动部151和电源部102电连接。由此,向高度驱动部151供给正电压。
背部驱动部131通过被供给第一电压及第二电压而动作。
背部电位计132检测背部驱动部131的状态,并将其作为位置信息发送到控制箱100。第一存储器106存储接收到的位置信息。此外,可以将该位置信息当作背部底板的位置信息。
其他驱动部及电位计也同样。
在此,对由第一用户界面4控制床系统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也可以由第二用户界面5控制床系统。该第二用户界面5是例如称为手动开关的控制箱100的控制器。第二用户界面5具备显示部52、操作部53及第二UI控制部54。用户经由在显示部52显示的画面以及操作部53选择对床系统的命令。第二UI控制部54将对床系统的命令作为信号A发送给控制箱100。当第一控制部101从第二用户界面5接收信号A时,将其传送给身体运动检测部2。由此,身体运动检测部2可以基于信号A进行动作。
接下来,使用图3对各底板的动作进行说明。
如图3的(a)所示,背部驱动部131使背部底板11相对于配置基台10的地板面倾斜。将使背部底板11和地板面的倾斜角度(背部角度)θ1增大的动作设为“背部抬高(或者头部抬高)”动作,将使倾斜角度θ1减小的动作设为“背部降低(或者头部降低)”动作。
如图3的(b)所示,膝关节驱动部141使膝关节底板13相对于地板面倾斜。将使膝关节底板13和地板面的倾斜角度θ2增大的动作设为“膝关节抬高(或者脚部抬高)”动作,将使倾斜角度θ2减小的动作设为“膝关节降低(或者脚部降低)”动作。
如图3的(b)所示,脚部底板124与膝关节底板13联动。
此外,如图3的(c)所示,“背部抬高”和“脚部抬高”也可以联动地进行。将这种动作记载为“联动抬高”。同样,“背部降低”和“脚部降低”也可以联动地进行。将这种动作记载为“联动降低”。
如图3的(d)所示,对于背部底板11、腰部底板12、膝关节底板13及脚部底板14,通过高度驱动部151来变更配置床垫3的底板的上表面距地板面的高度H1。将增加高度H1的动作设为“高度抬高”动作,将降低高度H1的动作设为“高度降低”动作。
此外,所谓“抬高”动作,意思是“背部抬高(或者头部抬高)”动作、“膝关节抬高(或者脚部抬高)”动作以及“高度抬高”动作中的至少一种动作。另外,所谓“降低”动作,意思是“背部降低(或者头部降低)”动作、“膝关节降低(或者脚部降低)”动作以及“高度降低”动作中的至少一种动作。
<1-1-2>第一用户界面
接下来,使用图4及图5对在第一用户界面4的显示操作部42显示的画面进行说明。
第一UI控制部43基于应用程序在显示操作部42显示任意的操作画面。为简单起见,在图4及图5中仅示出了显示在显示操作部42的画面。
图4的(a)中表示显示在显示操作部42的画面42A。画面42A例如是TOP画面,显示例如用于变化为关于床系统的菜单的画面的图标(“菜单”)、用于变化为关于床系统的自动运转的设定的画面的图标(“自动运转”)以及用于切换为关于床装置1的操作的画面的图标(“画面切换”)。画面42A也可以显示除这三个以外的图标。
第一UI控制部43判定为由用户选择了画面42A的“画面切换”图标时,变化为画面42B(图4的(b))。
如图4的(b)所示,画面42B是关于床装置1的操作的画面,显示表示床装置1的各底板的位置或框架的位置的信息的区域42B1、显示用于选择床装置1的动作模式的多个图标的区域42B2以及用于执行由区域42B2选择的模式的图标(“START”:开始)。区域42B1显示有表示当前的床装置1的各底板的位置或框架的位置的概要图、倾斜角度θ1及倾斜角度θ2。当由用户选择区域42B2的关于按目的区分的姿势的图标(“起床”、“入睡”、“浮肿”、“腰痛”、“呼吸”、“放松”、“读书/TV”、“吃饭”、“平躺”)中的任一个,之后选择“START”图标时,第一UI控制部43命令床装置1执行所选择的动作模式。另外,当第一UI控制部43判断为画面42B被用户滑动的情况下,变化为画面42C(图4的(c))。
此外,区域42B2的各图标的目的和姿势如下。
“起床”图标是用于供用户P在早上醒来之后从床上起来时使用的背部抬高姿势(例如,倾斜角度θ1=X1°)”的图标。
“入睡”图标是用于成为用于促进用户P的入睡的背部抬高的状态(易于呼吸或易于放松的姿势(例如,倾斜角度θ1=X2°))的图标。
“浮肿”图标是用于成为膝关节抬高的状态以减轻用户P的脚的浮肿的图标。
“腰痛”图标是用于成为用于减轻用户P的腰部负担的背部抬高的状态(促进髂腰肌的松弛的姿势(例如,倾斜角度θ1=X3°))的图标。
“呼吸”图标是用于成为据说易于呼吸且具有减少呼吸暂停的效果的背部抬高的状态(例如,倾斜角度θ1=X4°)的图标。
“放松”图标是用于成为假设呼吸轻松、不易感觉到压力的0G位置(无重力那样的理想的睡眠姿势)的背部抬高及膝关节抬高的状态(例如,倾斜角度θ1=X5°,θ2=X6°)的图标。
“读书/TV”图标是用于成为在床上读书或看电视时的床的状态(例如,倾斜角度θ1=X7°,θ2=X8°)的图标。
“吃饭”图标是用户在床上吃饭时用于使用户成为靠近椅子的状态(例如,倾斜角度θ1=X9°)的图标。
“平躺”图标是用于使倾斜角度为θ1=0°、θ2=0°的图标。
如图4的(c)所示,画面42C是关于操作的画面,显示表示床装置1的各底板的位置或框架的位置的区域42C1和操作床装置1的区域42C2。区域42C1与区域42B1同样。区域42C2显示用于操作床装置1的多个图标。具体而言,在区域42C2中,标记有UB的图标与“抬高”动作相关联。标记有DB的图标与“降低”动作相关联。标记有IB的图标与“联动”相关联。标记有HB的图标与“头(背部)”相关联。标记有FB的图标与“脚(膝关节)”相关联。标记有GB的图标与“高度”相关联。第一UI控制部43通过由用户选择各图标而命令床装置1进行“抬高”或“降低”动作。
如图5的(a)所示,当第一UI控制部43判定为由用户选择了画面42A的“菜单”图标时,变化为画面42D(图5的(b))。另外,当第一UI控制部43判定为由用户选择了画面42A的“自动运转”图标时,变化为画面42H(图5的(f))。
如图5的(b)所示,画面42D是关于床系统的菜单的画面,显示任意项目。作为项目的例子,例如,为用于变化为关于床系统的自动运转的详细设定的画面的图标(“自动运转设定”)、用于变化为从身体运动检测部2获得的表示用户P的状态的画面的图标(“实时监测器”)、用于变化为分配给用户的账户的画面的图标(“账户”)、用于变化为表示登录床系统的设备的画面的图标(“登录设备”)以及用于变化为表示床系统的各种设定的画面的图标(“设定”)。当第一UI控制部43判定为由用户选择了画面42D的“自动运转设定”图标时,变化为画面42E(图5的(c))。
如图5的(c)所示,画面42E是关于床系统的自动运转设定的画面,显示“入睡时”或“起床时”的项目。当第一UI控制部43判定为由用户选择了画面42E的“入睡时”图标时,变化为画面42F(图5的(d))。另外,第一UI控制部43判定为由用户选择了画面42E的“起床时”图标时,变化为画面42G(图5的(e))。
如图5的(d)所示,画面42F是用于选择开启/关闭入睡时的自动运转的画面。
如图5的(e)所示,画面42G是用于设定起床时的自动运转的画面。在画面42G中,可以设定用户的起床预定时刻、起床时的床装置1的动作模式、起床时有无闹钟等。
如图5的(f)所示,画面42D是用于进行最近的自动运转的设定的画面。
在此,对第一用户界面4进行了说明,但在第二用户界面5上也能够进行同样的操作。
另外,在第一用户界面4或第二用户界面5上,用户P也可以使在自动运转模式下移动床装置1的速度比通过选择“抬高”动作的图标或“降低”动作的图标而使床装置1移动的速度慢。换言之,用户P操作床装置1时的底板的动作速度是比床系统自动使底板动作的(自动运转模式)速度高的速度。
<1-2>动作
<1-2-1>第一模式
在本实施方式的床系统中,可以通过使用例如第一用户界面4使“自动运转”有效而使床装置1自动运转。下面,对床装置1的自动运转进行说明。在此,对关于用户入睡(从睡醒的状态进入睡眠的状态)时的自动运转(在本例中,也记载为第一模式)进行说明。用户可以通过在第一用户界面4的画面42F(图5的(d))或画面42H(图5的(f))中将“入睡时”的自动运转“开启”,使床装置1在第一模式下动作。
使用图6对本实施方式的床系统的第一模式进行说明。
[S1001]
用户使用第一用户界面4选择“第一模式”时,第一用户界面4将该信息作为信号A发送到身体运动检测部2。
[S1002]
当身体运动检测控制部22接收到关于“第一模式”的信号A时,向第一控制部101请求底板的当前位置信息。第一控制部101将存储于第一存储器106的底板的当前位置信息发送到身体运动检测部2。
[S1003]
身体运动检测控制部22基于接收到的底板的当前位置信息,判定是否满足第一条件(例如,“0°<倾斜角度θ1≤α1°”)。在身体运动检测控制部22判定为接收到的当前位置信息不满足第一条件的情况下(S1003,否),向第一控制部101请求底板的当前位置信息。
[S1004]
在身体运动检测控制部22判定为接收到的当前位置信息满足第一条件的情况下(S1003,是),基于检测部21判定用户是否已经入睡。身体运动检测控制部22重复该判定,直到用户入睡为止。在身体运动检测控制部22判定为用户已经入睡的情况下(S1004,是),向第一控制部101发送以第一速度进行“降低”动作的信号C。作为“降低”动作,可以考虑“背部降低”、“脚部降低”、“联动降低”或“高度降低”。另外,作为“降低”动作,可以考虑通过使从地板面到脚部底板14的上表面的高度低于从地板面到背部底板11的上表面的高度,从背部底板11向脚部底板14“倾斜”的动作。
[S1005]
当第一控制部101接收到信号C时,参照存储于第一存储器106的信息。然后,第一控制部101向驱动部发送信号B,向电源部102发送信号D,使得以第一速度进行“降低”动作。
[S1006]
第一控制部101使用计时器107执行步骤S1005,之后判定是否经过了第一时间。第一控制部101重复步骤S1005,直到经过第一时间为止。
[S1007]
在第一控制部101判定为经过了第一时间的情况下(S1006,是),停止驱动部的降低动作。此外,第一控制部101并不一定限于停止,也可以第二速度(比第一速度低)进行降低动作。
[S1008]
第一控制部101使用计时器107执行步骤S1007,之后判定是否经过了第二时间。第一控制部101重复步骤S1007,直到经过第二时间为止。在第一控制部101判定为经过了第二时间的情况下(S1008,是),将存储于第一存储器106的底板的当前位置信息发送到身体运动检测部2。
[S1009]
身体运动检测部2基于底板的当前位置信息,判定是否满足第二条件(例如,“倾斜角度θ1≤β1°”,其中β1<α1)。在身体运动检测控制部22判定为接收到的当前位置信息不满足第二条件的情况下(S1009,否),执行步骤S1005。
[S1010]
在身体运动检测控制部22判定为接收到的当前位置信息满足第二条件的情况下(S1009,是),判定底板是否在第二位置(例如,倾斜角度θ1=0°)。在身体运动检测控制部22判定为底板在第二位置的情况下(S1010,是),结束第一模式。在身体运动检测控制部22判定为底板不在第二位置的情况下(S1010,否),向第一控制部101发送以第三速度(可以与第一速度同程度,也可以是比第一速度低的速度或比第一速度高的速度,还可以是比第二速度高的速度)进行“降低”动作的信号C。
[S1011]
当第一控制部101接收到信号C时,参照存储于第一存储器106的信息。然后,第一控制部101向驱动部发送信号B,向电源部102发送信号D,使得以第三速度进行“降低”动作。
[S1012]
第一控制部101使用计时器107执行步骤S1005,之后判定是否经过了第三时间。第一控制部101重复步骤S1010,直到经过第三时间为止。
[S1013]
在第一控制部101判定为经过了第三时间的情况下(S1012,是),重复步骤S1007和S1008。在第一控制部101判定为经过了第二时间的情况下(S1008,是),将存储于第一存储器106的底板的当前位置信息发送到身体运动检测部2。
[S1014]
身体运动检测部2基于底板的当前位置信息,判定是否满足第三条件(例如,“倾斜角度θ1≤γ1°”,其中γ1<β1)。在身体运动检测控制部22判定为接收到的当前位置信息不满足第三条件的情况下(S1009,否),执行步骤S1005。在身体运动检测控制部22判定为接收到的当前位置信息满足第三条件的情况下(S1009,是),执行步骤S1010。
此外,在以第三速度进行降低动作之后,“以第一速度进行降低动作”,但也可以“第四速度(可以与第一速度同程度,也可以是比第一速度低的速度或比第一速度高的速度,还可以是比第二速度高的速度)”进行降低动作。
<1-2-2>动作波形
接下来,使用图7对本实施方式的床系统的第一模式下的动作波形和比较例的床系统的动作波形进行说明。
在此,为了使第一实施方式的床系统的第一模式下的动作容易理解,也对比较例进行说明。在比较例中,动作波形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
如图7所示,在时刻T1当用户选择了第一模式时,表示“第一模式”的信号A从第一用户界面4输入到身体运动检测部2。由此,身体运动检测部2向第一控制部101供给表示“第一模式”的信号C。
在时刻T2,第一控制部101生成用于使各底板处于“第一位置”的“H”电平的信号B,并供给到各继电器电路。当继电器电路接收到“H”电平的信号B时,成为能够将来自电源部102的正电压传送到驱动部的状态。然后,第一控制部101在时刻T3将“H”电平的信号D供给到电源部102。在信号D为“H”电平的期间,从电源部102向各继电器电路供给正电压。通过使信号D为“H”电平的期间可变,各驱动部的动作速度也改变。具体而言,如果信号D为“H”电平的期间变长,则各驱动部的动作速度变快,如果信号D为“L”电平的期间变长,则各驱动部的动作速度变慢。
在时刻T4,当第一控制部101从身体运动检测部2接收到表示用户已经入睡的信号C时,执行步骤S1005~S1014。
此外,各继电器电路通过接收信号B而将电源部102和各驱动部电连接,但在进行该连接时,由于产生到达用户的耳朵的大小的声音,有可能使入睡后的用户醒来。因此,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控制部101维持“H”电平的信号B,直到第一模式结束。由此,在选择第一模式时和第一模式结束时,用户的耳朵能听到由各继电器电路引起的声音。如图7的A1内所示,在比较例中,每次时刻使各驱动部动作时,就变更继电器控制信号的电平。因此,在比较例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由各继电器电路引起的声音的产生次数增多。
<1-3>效果
根据上述的实施方式的床系统,基于来自身体运动检测部2的信号,使床装置1自动运转。另外,在自动运转时,床装置1进行多次“降低”动作。
<1-3-1>第一效果
首先,对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效果进行说明。
在用户睡眠时,当处于例如背部底板11的倾斜角度θ1为X°(0<X)的位置时,对于入睡可能是优选的。但是,尽管用户正处在睡眠状态,若背部底板11的倾斜角度θ1大于X°,用户也难以翻身。
因此,在用户为睡眠状态的情况下,理想的是,背部底板11的倾斜角度θ1为0°,以使翻身容易。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床装置1将背部底板11的倾斜角度θ1设置为X°,并基于来自身体运动检测部2的信号判定用户的入睡,直到用户入睡为止。然后,在用户已经入睡后,床装置1将背部底板11的倾斜角度θ1设置为0°。由此,可以促进用户的入睡,并且确保睡眠后的用户的安全。
<1-3-2>第二效果
接下来,对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效果进行说明。
当背部抬高时,能够形成人体等进入基台10和背部底板11之间的空间(间隙)。在这样的空间中有时存在用户的身体(例如,胳膊)或其他人的身体(也包括宠物等)。在这种状态下,只要不进行背部降低就没问题。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自动地进行背部降低,则用户的身体或其他人的身体有时会被基台10和背部底板11夹住而受伤。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虽然在用户入睡后自动地进行底板的“降低”动作,但是在中途(第二位置)低速或停止一定时间。由此,即使在用户的身体或其他人的身体被基台10和背部底板11夹住的情况下,背部底板11也会在受伤前停止。这样,可以通过逐步地动作来提高安全性。
<1-3-3>第三效果
接下来,对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三效果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在各继电器电路中,将电源部102和各驱动部电连接,但在进行该连接时,产生到达用户的耳朵大小的声音。鉴于对用户的睡眠的影响,理想的是,尽量安静地(声音/振动等)进行降低动作。例如在图7中进行了说明的比较例中,每次驱动驱动部时,都产生由继电器电路引起的声音。
但是,根据上述的实施方式,在自动运转中,仅产生最少次数的继电器电路引起的声音。因此,可以将对睡眠中的用户的睡眠的影响降到最低。
如上所述,根据上述的实施方式的床系统,可以通过检测用户的状态(睡眠/睡醒等)来促进入睡,确保安全性并且将对睡眠的影响降到最低。其结果是,可以提供高品质的床系统。
<1-4>变形例1
上述的图6的流程中的第一速度、第二速度、第二位置或第一时间也可以基于用户的放松程度来确定。用户的放松程度例如也可以由身体运动检测部2测量。控制部101基于用户的放松程度来确定第一速度、第二速度、第二位置及第一时间。床系统也可以由此执行第一模式。
<1-5>变形例2
上述的图6的流程中的第一速度、第二速度、第二位置或第一时间也可以基于用户的睡眠深度(睡眠状态)来确定。用户的睡眠状态例如由身体运动检测部2等来测量。控制部101基于用户的睡眠状态确定第一速度、第二速度、第二位置及第一时间。床系统也可以由此执行第一模式。
<1-6>变形例3
在此,对由第一用户界面4控制床系统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由第二用户界面5控制床系统。如图8所示,第二用户界面5将对床系统的命令作为信号A发送到第一控制部101。当第一控制部101从第二用户界面5接收到信号A时,将其传送给身体运动检测部2。由此,可以进行与图6所示的流程相同的动作。
在用户使用第一用户界面4或第二用户界面手动进行“降低动作”(或者“抬高动作))而非自动运转时,床的降低动作的动作速度也可以比第一速度、第二速度、第三速度、第四速度中的任何一个都快。其结果是,本发明发挥第一效果及第二效果。
<2>第二实施方式
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对促进入睡的自动运转进行了说明。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对促进睡醒(起床)的自动运转进行说明。此外,第二实施方式的床系统的基本结构及基本动作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床系统同样。因此,省略对于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已经说明的事项及能够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容易类推的事项的说明。
<2-1>第二模式
使用图9对本实施方式的床系统的第二模式进行说明。第二模式是在用户设定的起床预定时刻(用户将要起床的时刻)附近,在用户的睡眠较浅(有身体运动等)时抬高背部底板而使用户睡醒的模式。
[S2001]、[S2002]
用户经由第一用户界面4选择第二模式,设定起床预定时刻及贪睡功能开启/关闭。具体而言,用户例如使用第一用户界面4在床装置1中设定用户自身的起床预定时刻及贪睡功能开启/关闭。
[S2003]
当身体运动检测部2接收到第二模式及起床预定时刻以及贪睡功能开启/关闭的信号A时,将起床预定时刻及贪睡功能开启/关闭的信息存储于第二存储器23。
[S2004]
身体运动检测部2判定在存储于第二存储器23的起床预定时刻附近(即将起床之前)是否从检测部21检测到用户的身体运动、心跳、呼吸等。作为起床预定时刻附近的一例,可以考虑起床预定时刻的30分钟前。但是,起床预定时刻附近不限于此。例如,当用户设定“上午6点”时,身体运动检测部2判定“上午5点半-上午6点”是否检测到身体运动。
[S2005]
在身体运动检测控制部22判定为在起床预定时刻附近检测到身体运动的情况下(S2004,是),基于检测部21判定用户是否为睡眠状态。身体运动检测控制部22重复该判定,直到用户入睡为止。在身体运动检测控制部22判定为用户已经入睡的情况下(S2005,是),向第一控制部101请求底板的当前位置信息。第一控制部101基于请求,将存储于第一存储器106的底板的当前位置信息供给到身体运动检测部2。
[S2006]
身体运动检测控制部22基于接收到的底板的当前位置信息,判定是否满足第四条件(例如,“0°<倾斜角度θ1”)。
[S2007]
在身体运动检测控制部22判定为接收到的当前位置信息满足第四条件的情况下(S2006,是),床系统执行步骤S1005~S1008。
[S2008]
在进行步骤S2007之后,身体运动检测部2基于从第一控制部101供给的底板的位置信息,判定底板是否在第三位置(例如,倾斜角度θ1=0°)。在身体运动检测部2判定为底板在第三位置的情况下(S2008,是),重复步骤S2006。在身体运动检测部2判定为底板不在第三位置的情况下(S2008,否),重复步骤S2007。
[S2009]
在身体运动检测控制部22判定为接收到的当前位置信息不满足第四条件的情况下(S2006,否),向第一控制部101发送以第五速度(可以与第一速度同程度,也可以是比第一速度低的速度或比第一速度高的速度,还可以是比第二速度高的速度)进行抬高动作的信号C。当第一控制部101接收到信号C时,访问第一存储器106,控制驱动部以第五速度进行抬高动作。
此外,每次重复S2009时,可以适当地变更第五速度。另外,在此,假定并记载了背部抬高动作,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同时进行膝关节抬高动作和高度抬高动作。
[S2010]
第一控制部101判定是否满足第五条件(例如,倾斜角度θ1=α2°)。在第一控制部101判定为不满足第五条件的情况下(S2010,否),重复步骤S2009。
[S2011]
在第一控制部101判定为满足第五条件的情况下(S2010,是),将该信息发送到身体运动检测部2,身体运动检测部2进行贪睡的开启/关闭判定。
在身体运动检测部2判定为贪睡为关闭的情况下(S2011,否),结束第二模式。
[S2012]
在身体运动检测部2判定为贪睡为开启的情况下(S2011,是),判定是否满足第六条件(例如,睡眠中)。
在身体运动检测部2判定为不满足第六条件的情况下(S2012,否),结束第二模式。
[S2013]
在身体运动检测部2判定为满足第六条件的情况下(S2012,是),判定是否满足第七条件(例如,贪睡次数或背部抬高/背部降低的往复次数为规定值以下)。
在身体运动检测部2判定为不满足第七条件的情况下(S2013,否),结束第二模式。
[S2014]
在身体运动检测部2判定为满足第七条件的情况下(S2013,是),床系统执行步骤S1005~S1008。
[S2015]
身体运动检测部2身体运动检测部2基于从第一控制部101供给的底板的位置信息,判定底板是否在第三位置(例如,倾斜角度θ1=0°)。在身体运动检测部2判定为底板在第三位置的情况下(S2015,是),重复步骤S2006。在身体运动检测部2判定为底板不在第三位置的情况下(S2015,否),重复步骤S2014。
此外,从第二模式结束起经过了一定时间之后,由身体运动检测部2再次确认用户入睡的情况下,重复“S2005~S2015”。
此外,第二模式下的动作波形与第一模式下的动作波形相同,因此省略说明。此外,在“起床”的第二模式下,也可以是与在<1-2-2>中说明的比较例同样的波形。
<2-2>第二模式的效果
在促进用户的睡醒时,有时优选“抬高”动作或“降低”动作。特别是,在用户睡眠较浅的情况(有身体运动的情况)下进行“抬高”动作或“降低”动作时,可以促进用户的睡醒。特别是,通过相互重复“抬高”动作及“降低”动作,可以促进用户的睡醒。在第二模式下,当在用户的起床预定时刻附近检测到用户的身体运动时,进行“抬高”动作或“降低”动作。其结果是,可以在用户的起床预定时刻促进用户的睡醒。
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部分,也可以获得同样的效果。
<3>第三实施方式
对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对促进入睡的自动运转进行了说明。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对用于使用户的呼吸等平静的自动运转进行说明。此外,第三实施方式的床系统的基本结构及基本动作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床系统相同。因此,省略对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进行了说明的事项及能够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容易类推的事项的说明。
<3-1>第三模式
使用图10对本实施方式的床系统的第三模式进行说明。第三模式是用户在睡眠中呼吸紊乱时使用的模式。
使背部底板的倾斜角大于0°容易使用户的横膈膜降低,从而确保呼吸道且容易呼吸。因此,在第三模式下,当用户的呼吸紊乱时(例如,用户呼吸过度的情况),进行“抬高”动作,在经过一定时间之后确认呼吸频率的状态并判断是否进行“抬高”动作。
[S3001]
第一用户界面4判定第三模式的开启/关闭。在第一用户界面4判定为第三模式为关闭的情况下(S3001,否),结束动作。
在第一用户界面4判定为第三模式为开启的情况下(S3001,是),将该信息作为信号A发送到身体运动检测部2。
[S3002]、[S3003]
当身体运动检测控制部22接收到关于“第二模式”的信号A时,由检测部21检测用户的呼吸频率,判定呼吸频率是否满足第一值(例如,α3次/分钟)。在身体运动检测控制部22判定为呼吸频率小于第一值的情况下(S3003,否),重复步骤S3003。
不限于该情况,例如,也可以是,当身体运动检测控制部22接收到关于“第二模式”的信号A时,由检测部21检测用户的呼吸频率的变动。具体而言,也可以是,在变动超过某阈值时,进入步骤S3004,在变动未超过某阈值的情况下,重复步骤S3003。
[S3004]
在身体运动检测控制部22判定为呼吸频率为第一值以上的情况下(S3003,是),发送以第六速度进行“抬高”动作的信号C。此外,每次重复S3004时,可以适当地变更第六速度。
当第一控制部101接收到信号C时,参照存储于第一存储器106的信息。然后,第一控制部101向驱动部发送信号B,向电源部102发送信号D,使得以第六速度进行“抬高”动作。
[S3005]
身体运动检测控制部22判定底板是否在第四位置(例如,倾斜角度θ1=β3°)。在身体运动检测控制部22判定为底板不在第四位置的情况下(S3005,否),重复步骤S3004。
[S3006]
在身体运动检测控制部22判定为底板在第四位置的情况下(S3005,是),停止驱动部的抬高动作。此外,第一控制部101并不一定限于停止,也可以以比第六速度低的第二速度进行抬高动作。
[S3007]
第一控制部101判定从步骤S3006起是否经过了第四时间。在第一控制部101判定为未经过第四时间的情况下(S3007,否),重复步骤S3006。在第一控制部101判定为经过了第四时间的情况下(S3007,是),重复步骤S3003。
此外,作为步骤S3005及S3007的判定,也可以同时进行“是否在第四位置”的判定和“是否经过了第四时间”的判定。
<3-2>第三模式的效果
在第三模式下,即使在用户的呼吸发生异常改变的情况下,也可以进行自动运转,使得用户容易呼吸。
另外,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对于与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能够获得相同的效果。
<3-3>第四模式
使用图11及图12对本实施方式的床系统的第四模式进行说明。第四模式是在用户的睡眠中发生呼吸暂停或打鼾等呼吸障碍时使用的模式。
第四模式是在用户的呼吸紊乱时,判定症状是重度还是轻度,且按照症状是重度的情况和轻度的情况进行不同的控制的模式。
[S4001]
当用户使用第一用户界面4选择了“第四模式”时,控制部101将床装置1控制为“第四模式”。
[S4002]
身体运动检测部2判定用户的呼吸频率是否为第二值(例如,α4次/分钟)以下。在呼吸频率为第二值以下的情况下(S4002,是),可以判定为用户的呼吸障碍是重度。
[S4003]
在身体运动检测部2判定为用户的呼吸频率为第二值以下的情况下(S4002,是),使床装置1以第七速度进行“抬高”动作。该第七速度例如比后述的第九速度快。
[S4004]
身体运动检测部2判定底板是否处于第五位置(例如,倾斜角度θ1=β4°)。控制部101重复步骤S4003,直到各底板处于第五位置为止。此外,也可以在每次重复步骤S4003~S4007时,更新第五位置。
[S4005]
在身体运动检测部2判定为各底板处于第五位置的情况下(S4004,是),停止抬高动作。此外,第一控制部101也可以以比第七速度低的第八速度进行“抬高”动作。
[S4006]
身体运动检测部2判定从步骤S4006的开始时刻起是否经过了第五时间。在身体运动检测部2判定为从步骤S4005的开始时刻起未经过第五时间的情况下(S4006,否),重复步骤S4005。
[S4007]
在身体运动检测部2判定为从步骤S4005的开始时刻起经过了第三时间的情况下(S4006,是),判定底板是否处于第六位置(例如,倾斜角度θ1=γ4°,γ4>β4)。在控制部101判定为底板未处于第六位置的情况下(S4007,否),重复步骤S4002。
[S4008]
在身体运动检测部2判定为用户的呼吸频率不是第二值以下的情况下(S4003,否),判定用户的呼吸频率是否为第三值(ω4次/分钟,ω4>α4)以下。在呼吸频率为第三值以下的情况下(S4008,是),可以判定为用户的呼吸障碍是轻度。
[S4009]
在身体运动检测部2判定为用户的呼吸频率为第三值以下的情况下(S4008,是),以第九速度进行“抬高”动作。该第九速度例如也可以比第七速度低。这样,在第四模式下,在症状是重度的情况下,以高速进行“抬高”动作,在症状是轻度的情况下,以低速进行“抬高”动作。
[S4010]
身体运动检测部2判定底板是否处于第七位置(例如,倾斜角度θ1=δ4°,δ4<β4)。身体运动检测部2重复步骤S4009,直到底板处于第七位置为止。该第七位置例如也可以是比第五位置低的位置(倾斜角度小)。此外,也可以在每次重复步骤S40009~S4013时,更新第七位置。
[S4011]
在身体运动检测部2判定为各底板处于第七位置的情况下(S4011,是),停止抬高动作。此外,第一控制部101也可以以比第九速度低的第十速度进行“抬高”动作。
[S4012]
身体运动检测部2判定从步骤S4012的开始时刻起是否经过了第六时间。在身体运动检测部2判定为从步骤S4011的开始时刻起未经过第六时间的情况下(S4012,否),重复步骤S4011。
[S4013]
在身体运动检测部2判定为从步骤S4011的开始时刻起经过了第六时间的情况下(S4012,是),判定底板是否处于第六位置。在身体运动检测部2判定为底板未处于第六位置的情况下(S4013,否),重复步骤S4002。
[S4014]
使用图12对步骤S4007及S4013的后续部分进行说明。
在底板处于第六位置的情况下(S4007、S4013,是),身体运动检测部2判定用户的呼吸频率是否为第二值以下。
[S4015]
在身体运动检测部2判定为用户的呼吸频率为第二值以下的情况下(S4014,是),以第十一速度进行“降低”动作。该第十一速度例如比后述的第十三速度快。
[S4016]
身体运动检测部2判定底板是否处于第八位置。身体运动检测部2重复步骤S4015,直到底板处于第八位置为止。此外,每次重复步骤S4015~S4018时,第八位置被更新为更低的位置(更小的倾斜角度)。
[S4017]
在身体运动检测部2判定为底板处于第八位置的情况下(S4016,是),停止抬高动作。此外,第一控制部101也可以以比第十一速度低的第十二速度进行“降低”动作。
[S4018]
身体运动检测部2判定从步骤S4017的开始时刻起是否经过了第七时间。在身体运动检测部2判定为从步骤S4017的开始时刻起未经过第七时间的情况下(S4018,否),重复步骤S4017。
[S4019]
在身体运动检测部2判定为从步骤S4017的开始时刻起经过了第七时间的情况下(S4018,是),判定底板是否处于第九位置。在身体运动检测部2判定为底板未处于第九位置的情况下(S4019,否),重复步骤S4014。在身体运动检测部2判定为底板处于第九位置的情况下(S4019,是),重复步骤S4002。在身体运动检测部2判定为底板未处于第九位置的情况下(S4019,否),重复步骤S4014。
[S4020]
在身体运动检测部2判定为用户的呼吸频率不为第二值以下的情况下(S4014,否),判定用户的呼吸频率是否为第三值以下。
[S4021]
在身体运动检测部2判定为用户的呼吸频率为第三值以下的情况下(S4020,是),以第十三速度进行“降低”动作。该第十三速度例如也可以比第十一速度低。这样,在第四模式下,在症状是重度的情况下,以高速进行“降低”动作,在症状是轻度的情况下,以低速进行“降低”动作。
[S4022]
身体运动检测部2判定底板是否处于第十位置(例如,倾斜角度θ1=ε4°,β4<ε4<γ4)。身体运动检测部2重复步骤S4021,直到底板处于第十位置为止。该第十位置例如也可以是比第八位置高的位置(倾斜角度大)。此外,也可以在每次重复步骤S4021~S4024时,更新第十位置。
[S4023]
在身体运动检测部2判定为底板处于第十位置的情况下(S4022,是),停止抬高动作。此外,第一控制部101也可以以比第十三速度低的第十四速度进行“降低”动作。此外,也可以在每次重复S4023时,适当地变更第十四速度。
[S4024]
身体运动检测部2判定从步骤S4023的开始时刻起是否经过了第八时间。在身体运动检测部2判定为从步骤S4023的开始时刻起未经过第八时间的情况下(S4024,否),重复步骤S4023。
[S4025]
在身体运动检测部2判定为从步骤S4023的开始时刻起经过了第八时间的情况下(S4024,是),判定底板是否处于第九位置。在身体运动检测部2判定为底板未处于第九位置的情况下(S4025,否),重复步骤S4014。在身体运动检测部2判定为底板处于第九位置的情况下(S4025,是),重复步骤S4002。
再者,床系统也可以在执行第四模式之后,经过规定时间(存储于第一存储器106或第二存储器23的时间、或者从第一用户界面4供给的时间)后,结束第四模式。
<3-6>第四模式的效果
如上所述,在第四模式下,即使在用户的呼吸发生异常改变的情况下,也可以比其他模式更加精细地自动运转,以使用户容易地呼吸。
另外,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对于与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能够获得相同的效果。
<4>第四实施方式
对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对促进入睡的自动运转进行了说明。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对安全地进行自动运转的方法进行说明。再者,第四实施方式的床系统的基本结构及基本动作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床系统相同。因此,省略对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进行了说明的事项及能够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容易类推的事项的说明。
<4-1>第五模式
使用图13对本实施方式的床系统的第五模式进行说明。第五模式是用户安全地进行自动运转时使用的模式。具体而言,是用户P在床上时以比离床时低的速度动作的模式。
[S5001]、[S5002]
用户经由第一用户界面4选择第五模式,进行抬高操作。
[S5003]
身体运动检测部2接收与第五模式和“抬高”操作有关的信号A。
[S5004]
身体运动检测部2判定用户是否已经离床。
[S5005]
在身体运动检测部2判定为用户未离床的情况下(S5004,否),向第一控制部101发送以第十四速度进行“抬高”动作的信号C。第一控制部101基于信号C以第十四速度进行“抬高”动作。此外,每次重复S5005时,可以适当地变更第十四速度。
[S5006]
身体运动检测部2从第一控制部101接收底板的当前位置信息。
由此,身体运动检测部2判定是否满足第八条件(例如,“用户已经离床”或“无条件”)。
[S5007]
在身体运动检测部2判定为不满足第八条件的情况下(S5006,否),判定是否满足第九条件(例如,“倾斜角度θ1为α5°以下”或“从S5005起经过了β5秒钟”)。在身体运动检测部2判定为不满足第九条件的情况下(S5007,否),第一控制部101执行步骤S5005。
[S5008]
在身体运动检测部2判定为满足第九条件的情况下(S5007,是),判定底板是否处于第十一位置(例如,倾斜角度θ1=γ5°,α5<γ5)。在身体运动检测部2判定为底板处于第十一位置的情况下,结束动作。
[S5009]
在身体运动检测部2判定为底板未处于第十一位置的情况下,发送停止抬高动作的信号C。第一控制部101基于信号C停止抬高动作。此外,第一控制部101也可以以比第十四速度低的第十五速度进行“抬高”动作。
[S5010]
身体运动检测部2从第一控制部101接收底板的当前位置信息。
由此,身体运动检测部2判定是否满足第八条件(例如,“用户已经离床”或“无条件”)。
[S5011]
在身体运动检测部2判定为不满足第八条件的情况下(S5010,否),判定从步骤S5009起是否经过了第九时间。在身体运动检测部2判定为经过了第九时间的情况下(S5011,是),第一控制部101执行步骤S5005。在身体运动检测部2判定为未经过第九时间的情况下(S5011,否),第一控制电路101执行步骤S5009。
[S5012]
在身体运动检测部2判定为用户已经离床的情况下(S5004,是),向第一控制部101发送以第十六速度(可以与第十四速度同程度,可以比第十四速度低,也可以比第十四速度高,还可以比第十五速度高)进行“抬高”动作的信号C。第一控制部101基于信号C以第十六速度进行“抬高”动作。此外,每次重复S5012时,可以适当地变更第十六速度。
[S5013]
身体运动检测部2从第一控制部101接收底板的当前位置信息。
由此,身体运动检测部2判定是否满足第八条件。
在身体运动检测部2判定为不满足第八条件的情况下(S5013,否),重复步骤S5007。
[S5014]
在身体运动检测部2判定为满足第八条件的情况下(S5006,S5010,S5013,是),判定底板是否处于第十一位置。在身体运动检测部2判定为底板处于第十一位置的情况下(S5014,是),结束动作。在身体运动检测部2判定为底板未处于第十一位置的情况下(S5014,否),第一控制部101重复步骤S5012。
<4-2>第五模式的效果
如上所述,在第五模式下,因为精细地监视用户的离床和在床,所以可以使床装置更安全地动作。
此外,在第五模式下,身体运动检测部2对用户的离床和在床进行检测,但不限于此。身体运动检测部2也可以检测用户的身体运动,使用身体运动信息来代替离床和在床的信息。另外,在第五模式下,限定于“抬高”动作进行了说明,但也能够应用到“降低”动作(第六模式)。在这种情况下,第九条件例如是“倾斜角度θ1为ω5°以下”或“从S5005起经过了ε5秒钟”这样的条件,第十一位置例如为“倾斜角度θ1=0°”。
另外,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对于与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能够获得相同的效果。
<5>第五实施方式
对第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对促进入睡的自动运转进行了说明。在第五实施方式中,对预防饭后的误咽、或者在心跳或呼吸状态有异常预兆时能够适当地应对的方法进行说明。再者,第五实施方式的床系统的基本结构及基本动作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床系统相同。因此,省略对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进行了说明的事项及能够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容易类推的事项的说明。
<5-1>第七模式
使用图14对本实施方式的床系统的第七模式进行说明。第七模式是进行考虑到预防饭后的误咽的自动运转时使用的模式。
用户吃饭后,理想的是,饭后将背部抬高一定时间,以低速逐渐进行“降低”动作。另一方面,用手动逐渐地进行动作时,操作者的负担较大,若一次完成动作,有时会引起误咽或心跳、呼吸的异常。在第七模式下,用户吃饭后,以低速进行“降低”动作。而且,在暂时停止后,检测心跳或呼吸的异常,如果心跳或呼吸无异常,则继续“降低”动作。
[S7001]、[S7002]、[S7003]
用户经由第一用户界面4选择第七模式,进行关于是否吃饭后的设定,并进行降低操作。
[S7004]
身体运动检测部2接收与第七模式、关于是否吃饭后的信息以及“抬高”操作有关的信号A。
[S7005]
身体运动检测部2基于接收到的信号A进行吃饭后判定。具体而言,在第二存储器23中存储有用于规定“吃饭后”的阈值时间,将用户的吃饭信息和当前时刻进行比较,判定是否在阈值时间以内。然后,身体运动检测部2判定为在阈值时间以内的情况下,判定为“吃饭后”(S7005,是)。另外,身体运动检测部2判定为不在阈值时间以内即经过了足够的时间的情况下,判定为不是“吃饭后”(S7005,否)。
身体运动检测部2判定为“不是吃饭后”的情况下(S7005,否),床系统进行相当于步骤S5012~5014的“降低”动作。
[S7006][S7007]、[S7008]
身体运动检测部2判定为“吃饭后”的情况下(S7005,是),床系统进行与S1005~S1007同样的动作。
[S7009]
身体运动检测部2判定用户的心跳或呼吸是否存在异常预兆。具体而言,例如心率或呼吸频率的阈值存储在第二存储器23,身体运动检测部2判定为用户的心率或呼吸频率超过阈值的情况下,判定为存在“异常预兆”。
[S7010]
身体运动检测部2判定为用户的心跳或呼吸无异常预兆的情况下(S7009,否),进行与步骤S1009同样的动作。身体运动检测部2判定为不满足第二条件的情况下(S7010,否),重复步骤S7006。
[S7011]
身体运动检测部2判定为满足第二条件的情况下(S7010,是),进行与步骤S1010同样的动作。身体运动检测部2判定为在第二位置的情况下(S7011,是),结束动作。
[S7012]
身体运动检测部2判定为不在第二位置的情况下(S7011,否),第一控制部101进行步骤S1011。
[S7013]
第一控制部101进行步骤S1012。
第一控制部101判定为未经过第三时间的情况下(S7013,否),重复步骤S7012。
[S7014]
第一控制部101判定为经过了第三时间的情况下(S7013,是),身体运动检测部2进行与步骤S7009同样的动作。
[S7015]
身体运动检测部2判定为用户的心跳或呼吸无异常预兆的情况下(S7014,否),进行与步骤S1014同样的动作。身体运动检测部2判定为满足第三条件的情况下(S7015,是),重复步骤S7006。身体运动检测部2判定为不满足第三条件的情况下(S7015,否),重复步骤S7012。
[S7016]
身体运动检测部2判定为用户的心跳或呼吸存在异常预兆的情况下(S7014,是),第一控制部101进行与步骤S1007同样的动作。此外,在此,不必完全停止,也可以以低速进行“降低”动作。
[S7017]
第一控制部101判定从步骤S7016起是否经过了第十一时间。第一控制部101判定为未经过第十一时间的情况下(S7017,否),重复步骤S7016。第一控制部101判定为经过了第十一时间的情况下(S7017,是),重复步骤S7015。
[S7018]
身体运动检测部2判定为用户的心跳或呼吸存在异常预兆的情况下(S7009,是),第一控制部101进行与步骤S1007同样的动作。此外,在此,不必完全停止,也可以以低速进行“降低”动作。
[S7019]
第一控制部101判定从步骤S7018起是否经过了第十一时间。第一控制部101判定为未经过第十一时间的情况下(S7019,否),重复步骤S7018。第一控制部101判定为经过了第十一时间的情况下(S7019,是),重复步骤S7009。
<5-2>第七模式的效果
如上所述,在第七模式下,基于用户的吃饭情况适当地进行动作。由此,在预防吃饭后的误咽、心跳或呼吸状态存在异常预兆时能够适当地应对,还可以减轻操作者的负担。
另外,在第五实施方式中,对于与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同样的部分,能够获得同样的效果。
<6>第六实施方式
对第六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对促进入睡的自动运转进行了说明。在第六实施方式中,对根据用户的状态适当地进行自动运转的方法进行说明。此外,第六实施方式的床系统的基本结构及基本动作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床系统相同。因此,省略对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进行了说明的事项及能够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容易类推的事项的说明。
<6-1>第八模式
使用图15对本实施方式的床系统的第八模式进行说明。第八模式是进行帮助用户坐在床上端的自动运转时使用的模式。
第八模式是首先将用户的背部抬起,用户将脚从床上放下,在成为端坐的姿势之后,进一步将背部抬起的模式。
[S8001]、[S8002]
用户经由第一用户界面4选择第八模式,进行抬高操作。
[S8003]
身体运动检测部2接收与第八模式和“抬高”操作有关的信号A。然后,身体运动检测部2发送以第二十一速度进行抬高动作的信号C。
[S8004]
第一控制部101通过接收信号C,使驱动部以第二十一速度进行抬高动作。
[S8005]
第一控制部101判定底板是否在第十三位置(倾斜角度θ1=α8°)。第一控制部101重复步骤S8004,直到底板处于第十三位置为止。
[S8006]
第一控制部101判定为底板处于第十三位置时,停止“抬高”动作。此外,第一控制部101并不一定限于停止,也可以以第二十二速度(比第二十一速度低)进行抬高动作。
[S8007]
身体运动检测部2判定用户的姿势。具体而言,身体运动检测部2判定用户是否将脚从床上放下而成为端坐的姿势(坐在床上端)且底板是否在第十四位置(倾斜角度θ1=β8°,α8<β8)。身体运动检测部2判定为用户坐在床上端且底板在第十四位置的情况下(步骤S8007,是),重复步骤S8006。
不限于该情况,例如在步骤S8007中,也可以仅判断用户的姿势而不判断底板的位置是否处于第十四位置。
[S8008]
身体运动检测部2判定为用户未坐在床上端的情况下(步骤S8007,否),发送以第二十三速度(可以与第二十一速度同程度,也可以是比第二十一速度低的速度或比第二十一速度高的速度,还可以是比第二十二速度高的速度)进行抬高动作的信号C。由此,第一控制部101基于信号C使驱动部以第二十三速度进行抬高动作。
[S8009]
第一控制部101判定底板是否在第十五位置(倾斜角度θ1=γ8°,β8<γ8)。第一控制部101重复步骤S8008,直到底板处于第十五位置为止。当第一控制部101判定为底板处于第十五位置时,结束动作。
<6-2>第八模式的效果
如上所述,在第八模式下,可以帮助用户成为坐在床上端的姿势。
另外,在第六实施方式中,对于与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可以获得相同的效果。
<6-3>第九模式
使用图16对本实施方式的床系统的第九模式进行说明。第九模式是在任意条件下以低速动作的模式。
[S9001]、[S9002]
用户经由第一用户界面4选择第九模式,进行抬高操作或降低操作。
[S9003]
身体运动检测部2接收与第九模式和抬高操作或降低操作有关的信号A。然后,身体运动检测部2发送以第二十四速度进行动作的信号C。
[S9004]
第一控制部101通过接收信号C,使驱动部以第二十四速度动作。
[S9005]
身体运动检测部2判定是否满足第十三条件(例如,“用户的心率变化量超过规定值”或“用户的睡眠姿势为俯卧”或“在致动器中流动的电流的电流值超过规定值”中的任一个)。
[S9006]
在身体运动检测部2判定为不满足第十三条件的情况下(S9005,否),判定底板是否在第十六位置(任意位置)。身体运动检测部2判定为底板在第十六位置的情况下(S9006,是),结束动作。身体运动检测部2判定为底板不在第十六位置的情况下(S9006,否),第一控制部101重复步骤S9004。
此外,每次重复步骤S9004~S9006时,可以更新第十六位置。具体而言,当进行抬高操作时,更新到倾斜角度θ1=α9°(0°<α9°)来进行动作,当进行降低操作时,更新到倾斜角度θ1=0°来进行动作。
[S9007]
身体运动检测部2判定为满足第十三条件的情况下(S9005,是),停止第一控制部101的动作。此外,第一控制部101并不一定限于停止,也可以以第二十五速度(比第二十四速度低)进行动作。
[S9008]
第一控制部101判定从步骤S9007起是否经过了第十二时间。此外,在此的步骤也可以判定底板的位置而非时间。
第一控制部101判定为未经过第十二时间的情况下(S9008,否),重复步骤S9007。
第一控制部101判定为经过了第十二时间的情况下(S9008,是),重复步骤S9005。
<6-4>第九模式的效果
如上所述,在第九模式下,可以在任意条件下以低速动作。
此外,在第九模式下,对在任意条件下以低速动作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具体而言,第一控制部101也可以进行如下动作:用户的睡眠姿势为俯卧时,将背部底板11设为第一角度(例如,10°),用户的睡眠姿势为侧卧时,将背部底板11设为大于第一角度的第二角度(例如,20°),用户的睡眠姿势为仰卧时,将背部底板11设为大于上述第二角度的第三角度(例如,30°)。
另外,在第六实施方式中,对于与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可以获得相同的效果。
<7>其他
此外,即使在采用分为多个区域控制空气压力的充气床垫作为床垫3的情况下,也能够应用上述的实施方式。在采用充气床垫作为床垫3的情况下,在调整充气床垫的内压期间,优选不进行“抬高”动作或“降低”动作。
另外,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根据床垫3的高度调整各动作速度或时间等。例如,如果床垫3的位置远离地面,则用户跌落时有可能受伤。因此,例如,在床垫3的位置较高的情况下,优选放慢动作速度并延长低速(或者停止)动作的时间。
另外,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根据用户的体重(施加于床装置1的负荷)调整各动作速度或时间等。例如,如果用户的体重较大,则用户跌落时有可能受伤。因此,例如,在用户的体重较大的情况下,优选放慢动作速度并延长低速(或者停止)动作的时间。
另外,上述的各模式也可以分别组合。
另外,虽然各速度显示为固定,但也可以在时间轴上变更。例如,也可以随着时间的经过逐渐变为高速,当速度达到阈值时,逐渐变为低速。另外,例如,也可以是,在时间轴上,早期速度的上速率缓慢,逐渐加快速度的上升速率,当超过一定时间时,减慢速度的上升速率。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包括下述方式。即:
[1]一种床装置,其具备支承用户的支承部和控制所述支承部的动作的控制部,用户操作所述支承部时的所述支承部的动作速度比所述控制部自动使所述支承部动作的速度高。
[2]在上述[1]中,所述控制部使所述支承部进行第一动作时,使所述支承部以第一速度动作、以低于所述第一速度的第二速度动作以及以高于所述第二速度的第三速度动作。
[3]在上述[2]中,所述控制部使所述支承部进行所述第一动作时,在判定为用户已经入睡的情况下,使所述支承部以第一速度动作。
[4]在上述[1]中,所述控制部使所述支承部进行第二动作时,在用户将要起床的时刻附近检测用户的身体运动、心率或呼吸频率时,使所述支承部动作。
[5]在上述[4]中,所述控制部使所述支承部进行所述第二动作时,在判定为用户已经再次入睡的情况下,在用户将要起床的时刻附近检测用户的身体运动、心率或呼吸频率时,使所述支承部动作。
[6]在上述[1]中,所述控制部使所述支承部进行第三动作时,在用户的呼吸紊乱的情况下,使所述支承部动作。
[7]在上述[6]中,所述控制部使所述支承部进行所述第二动作时,在经过一定时间之后,确认用户的呼吸频率的状态,判断是否使所述支承部动作。
[8]在上述[1]中,所述控制部使所述支承部进行第四动作时,用户躺在所述支承部上时的所述支承部的动作速度比用户未躺在所述支承部上时的所述支承部的动作速度低。
[9]在上述[1]中,所述控制部使所述支承部进行第五动作时,用户吃饭且未经过足够的时间时的所述支承部的动作速度比用户吃饭且经过了足够的时间时的所述支承部的动作速度低。
[10]在上述[9]中,所述控制部使所述支承部进行所述第五动作时,在用户吃饭且未经过足够的时间的情况下,在使所述支承部动作之后,使所述支承部暂时停止,判定用户的心跳或呼吸的异常,如果心跳或呼吸无异常,则使所述支承部动作。
[11]在上述[1]中,所述控制部使所述支承部进行第六动作时,用户在所述支承部上的姿势为第一姿势时的所述支承部的动作速度比用户在所述支承部上的姿势为第二姿势时的所述支承部的动作速度高。
[12]在上述[1]中,所述控制部使所述支承部进行第七动作时,用户的心率变化量超过规定值时的所述支承部的动作速度比用户的心率变化量未超过规定值时的所述支承部的动作速度低。
[13]在上述[1]中,所述控制部使所述支承部进行第八动作时,用户的睡眠姿势为俯卧时的所述支承部的动作速度比用户的睡眠姿势不是俯卧时的所述支承部的动作速度低。
[14]在上述[1]中,所述控制部使所述支承部进行第九动作时,在用户的睡眠姿势为俯卧的情况下,将所述支承部设为第一角度,在用户的睡眠姿势为侧卧的情况下,将所述支承部设为大于所述第一角度的第二角度,在用户的睡眠姿势为仰卧的情况下,将所述支承部设为大于所述第二角度的第三角度。
[15]在上述[1]中,所述控制部使所述支承部进行第十动作时,在使所述支承部动作的致动器中流动的电流的电流值超过规定值时的所述支承部的动作速度比在所述致动器中流动的电流的电流值未超过规定值时的所述支承部的动作速度低。
[16]在上述[3]中,所述床装置还具备用户界面,所述用户界面用于用户向所述控制部发出动作指示,当由用户选择了关于入睡的图标时,所述用户界面使所述控制部执行所述第一动作。
[17]在上述[4]中,所述床装置还具备用户界面,所述用户界面用于用户向所述控制部发出动作指示,当由用户选择了关于自动运转的图标时,所述用户界面使所述控制部执行所述第二动作。
[18]在上述[6]中,所述床装置还具备用户界面,所述用户界面用于用户向所述控制部发出动作指示,当由用户选择了关于呼吸的图标时,所述用户界面使所述控制部执行所述第三动作。
[19]在上述[8]中,所述床装置还具备用户界面,所述用户界面用于用户向所述控制部发出动作指示,当由用户选择了关于抬高动作或降低动作的图标时,所述用户界面使所述控制部执行所述第四动作。
[20]在上述[9]中,所述床装置还具备用户界面,所述用户界面用于用户向所述控制部发出动作指示,当由用户选择了关于吃饭的图标时,所述用户界面使所述控制部执行所述第五动作。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形来实施。而且,上述实施方式中包括有各种阶段的发明,通过将公开的构成要件适当地组合可提取各种发明。例如,即使从公开的构成要件中删除一些构成要件,也可提取为发明,只要可以获得规定效果即可。

Claims (20)

1.一种床装置,其具备支承用户的支承部和控制所述支承部的动作的控制部,
用户操作所述支承部时的所述支承部的动作速度比所述控制部自动使所述支承部动作的速度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床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部使所述支承部进行第一动作时,使所述支承部以第一速度动作、以低于所述第一速度的第二速度动作以及以高于所述第二速度的第三速度动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床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部使所述支承部进行所述第一动作时,
在判定为用户已经入睡的情况下,使所述支承部以第一速度动作。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床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部使所述支承部进行第二动作时,
在用户将要起床的时刻附近检测用户的身体运动、心率或呼吸频率时,
使所述支承部动作。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床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部使所述支承部进行所述第二动作时,
在判定为用户已经再次入睡的情况下,在用户将要起床的时刻附近检测用户的身体运动、心率或呼吸频率时,
使所述支承部动作。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床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部使所述支承部进行第三动作时,
在用户的呼吸紊乱的情况下,
使所述支承部动作。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床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部使所述支承部进行所述第二动作时,
在经过一定时间之后,确认用户的呼吸频率的状态,
判断是否使所述支承部动作。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床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部使所述支承部进行第四动作时,
用户躺在所述支承部上时的所述支承部的动作速度比用户未躺在所述支承部上时的所述支承部的动作速度低。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床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部使所述支承部进行第五动作时,
用户吃饭且未经过足够的时间时的所述支承部的动作速度比用户吃饭且经过了足够的时间时的所述支承部的动作速度低。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床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部使所述支承部进行所述第五动作时,
在用户吃饭且未经过足够的时间的情况下,
在使所述支承部动作之后,使所述支承部暂时停止,
判定用户的心跳或呼吸的异常,如果心跳或呼吸无异常,则使所述支承部动作。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床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部使所述支承部进行第六动作时,
用户在所述支承部上的姿势为第一姿势时的所述支承部的动作速度比用户在所述支承部上的姿势为第二姿势时的所述支承部的动作速度高。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床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部使所述支承部进行第七动作时,
用户的心率变化量超过规定值时的所述支承部的动作速度比用户的心率变化量未超过规定值时的所述支承部的动作速度低。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床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部使所述支承部进行第八动作时,
用户的睡眠姿势为俯卧时的所述支承部的动作速度比用户的睡眠姿势不是俯卧时的所述支承部的动作速度低。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床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部使所述支承部进行第九动作时,
在用户的睡眠姿势为俯卧的情况下,将所述支承部设为第一角度,
在用户的睡眠姿势为侧卧的情况下,将所述支承部设为大于所述第一角度的第二角度,
在用户的睡眠姿势为仰卧的情况下,将所述支承部设为大于所述第二角度的第三角度。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床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部使所述支承部进行第十动作时,
在使所述支承部动作的致动器中流动的电流的电流值超过规定值时的所述支承部的动作速度比在所述致动器中流动的电流的电流值未超过规定值时的所述支承部的动作速度低。
1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床装置,其中,
所述床装置还具备用户界面,所述用户界面用于用户向所述控制部发出动作指示,
当由用户选择了关于入睡的图标时,所述用户界面使所述控制部执行所述第一动作。
1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床装置,其中,
所述床装置还具备用户界面,所述用户界面用于用户向所述控制部发出动作指示,
当由用户选择了关于自动运转的图标时,所述用户界面使所述控制部执行所述第二动作。
1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床装置,其中,
所述床装置还具备用户界面,所述用户界面用于用户向所述控制部发出动作指示,
当由用户选择了关于呼吸的图标时,所述用户界面使所述控制部执行所述第三动作。
1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床装置,其中,
所述床装置还具备用户界面,所述用户界面用于用户向所述控制部发出动作指示,
当由用户选择了关于抬高动作或降低动作的图标时,所述用户界面使所述控制部执行所述第四动作。
2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床装置,其中,
所述床装置还具备用户界面,所述用户界面用于用户向所述控制部发出动作指示,
当由用户选择了关于吃饭的图标时,所述用户界面使所述控制部执行所述第五动作。
CN201980029194.9A 2018-12-05 2019-05-10 床装置 Active CN11316431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28590 2018-12-05
JP2018228590A JP7190342B2 (ja) 2018-12-05 2018-12-05 ベッド装置
PCT/JP2019/018767 WO2020115924A1 (ja) 2018-12-05 2019-05-10 ベッド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64311A true CN113164311A (zh) 2021-07-23
CN113164311B CN113164311B (zh) 2022-08-12

Family

ID=709742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29194.9A Active CN113164311B (zh) 2018-12-05 2019-05-10 床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10085547A1 (zh)
JP (1) JP7190342B2 (zh)
CN (1) CN113164311B (zh)
SG (1) SG11202010213SA (zh)
WO (1) WO202011592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457625B2 (ja) * 2020-10-07 2024-03-28 パラマウントベッド株式会社 ベッドシステム
JP7391816B2 (ja) 2020-10-19 2023-12-05 パラマウントベッド株式会社 電動寝具システム、及びアプリケーションソフトウェア
TWI803397B (zh) * 2022-07-21 2023-05-21 施權航 電動床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259630A (ja) * 2007-04-11 2008-10-30 Shinano Kenshi Co Ltd ベッド装置
CN104188638A (zh) * 2014-09-09 2014-12-10 喜临门家具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睡眠保障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JP2016005518A (ja) * 2014-06-20 2016-01-1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目覚まし装置
CN205054682U (zh) * 2015-09-14 2016-03-02 喜临门家具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床板支撑面姿态可变的床
US20180184984A1 (en) * 2017-01-04 2018-07-05 Hill-Rom Services, Inc. Patient support apparatus having vital signs monitoring and alerting
JP6416984B1 (ja) * 2017-05-10 2018-10-31 鉄男 菊池 可動ベッドシステム
JP2018187022A (ja) * 2017-05-01 2018-11-29 パラマウントベッド株式会社 電動家具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037559B2 (en) * 2007-09-20 2011-10-18 Toshihiro Niwa Variable posture bed
JP5665411B2 (ja) 2010-08-11 2015-02-04 パラマウントベッド株式会社 ベッド装置
WO2015040848A1 (ja) 2013-09-17 2015-03-26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動ベッド
US20180338625A1 (en) * 2015-06-19 2018-11-29 Tempur-Pedic Management, Llc Adjustable base assemblies, systems, and related methods
JP6340352B2 (ja) 2015-11-05 2018-06-06 フランスベッド株式会社 ベッド装置
US10905609B2 (en) * 2015-11-20 2021-02-02 Stryker Corporation Patient support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assisting caregivers with patient care
US11020295B2 (en) * 2015-12-22 2021-06-01 Stryker Corporation Patient support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assisting caregivers with patient care
JP2018019996A (ja) 2016-08-05 2018-02-08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ベッド装置
WO2024025768A1 (en) * 2022-07-26 2024-02-01 Sleep Number Corporation Bed system with features to track changes in body weight within a sleep session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259630A (ja) * 2007-04-11 2008-10-30 Shinano Kenshi Co Ltd ベッド装置
JP2016005518A (ja) * 2014-06-20 2016-01-1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目覚まし装置
CN104188638A (zh) * 2014-09-09 2014-12-10 喜临门家具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睡眠保障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05054682U (zh) * 2015-09-14 2016-03-02 喜临门家具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床板支撑面姿态可变的床
US20180184984A1 (en) * 2017-01-04 2018-07-05 Hill-Rom Services, Inc. Patient support apparatus having vital signs monitoring and alerting
JP2018187022A (ja) * 2017-05-01 2018-11-29 パラマウントベッド株式会社 電動家具
JP6416984B1 (ja) * 2017-05-10 2018-10-31 鉄男 菊池 可動ベッドシステ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0115924A1 (ja) 2020-06-11
JP7190342B2 (ja) 2022-12-15
US20210085547A1 (en) 2021-03-25
CN113164311B (zh) 2022-08-12
SG11202010213SA (en) 2020-11-27
JP2020089567A (ja) 2020-06-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164311B (zh) 床装置
US9907716B2 (en) Sleeping position-controlling bed system
JP7469417B2 (ja) 制御装置及び電動家具
US8117695B2 (en) Multi-position support apparatus featuring a movable foot support
US20150136146A1 (en) Adverse event mitigation systems, methods and devices
JP3195499U (ja) 電動ベッド背部調整構造
US20160235610A1 (en) Using patient monitoring data to control a person support apparatus
JP7137573B2 (ja) 病院用ベッド
JP2012518456A (ja) ベッドの高さ調節に対する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JP6416984B1 (ja) 可動ベッドシステム
US10413462B2 (en) Bed apparatus and bed apparatus control method
JP5665411B2 (ja) ベッド装置
CN209463682U (zh) 一种智能沙发
CN108883022A (zh) 用于附接到医院病床且用于翻动患者的床系统
CN208989431U (zh) 一种可升降折起的病床
US11273087B1 (en) Autonomus and user-input reconfigurable proning bed and method for reconfiguring proning bed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
US20220386776A1 (en) Tilting/lifting chair
KR101142174B1 (ko) 의자에 착석하는 디스크 환자를 위한 하중 감소 장치
TWI823579B (zh) 坐姿矯正輪椅
JPH11347A (ja) 健康治療機器
US20240130909A1 (en) Apparatus comprising an incline bed and method for treating symptoms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orders
TW202412728A (zh) 坐姿矯正輪椅
JP2023117619A (ja) 端末装置、プログラム及び制御方法
CN110338992A (zh) 一种康复用多功能座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