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163663A - 脉冲回路热交换器与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脉冲回路热交换器与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163663A
CN113163663A CN202010922174.9A CN202010922174A CN113163663A CN 113163663 A CN113163663 A CN 113163663A CN 202010922174 A CN202010922174 A CN 202010922174A CN 113163663 A CN113163663 A CN 11316366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inuous
channel
proximal
distal
li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92217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163663B (zh
Inventor
郑任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oler Mas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ooler Mas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oler Mas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Cooler Maste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1636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6366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16366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6366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5/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 F28D15/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 F28D15/0266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with separate evaporating and condensing chambers connected by at least one conduit; Loop-type heat pipes; with multiple or common evaporating or condensing chamber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2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liquid coolant with phase change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336Heat pipes, e.g. wicks or capillary pump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P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OMBINED OPERATIONS; UNIVERSAL MACHINE TOOLS
    • B23P15/00Making specific metal objects by operation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ther subclass or a group in this subclass
    • B23P15/26Making specific metal objects by operation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ther subclass or a group in this subclass heat exchangers or the lik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5/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 F28D15/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 F28D15/0233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the conduits having a particular shape, e.g. non-circular cross-section, annula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5/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 F28D15/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 F28D15/0283Means for filling or sealing heat pip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1/00Tubular elements; Assemblies of tubular elements
    • F28F1/02Tubular elements of cross-section which is non-circular
    • F28F1/022Tubular elements of cross-section which is non-circular with multiple channe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2220/00Closure means, e.g. end caps on header boxes or plugs on condu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3/00Plate-like or laminated elements; Assemblies of plate-like or laminated elements
    • F28F3/12Elements constructed in the shape of a hollow panel, e.g. with channe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 Pressure Welding/Diffusion-Bonding (AREA)
  • Separation By Low-Temperature Treatments (AREA)
  • Recrystallisation Techniqu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脉冲回路热交换器与其制造方法,脉冲回路热交换器在真空状态下具有工作流体于其中,包含热交换主体、第一连续板及第二连续板。热交换主体、第一连续板及第二连续板包含多个于不同抬升平面的通道与槽。不同的抬升平面能使槽中向下流动的工作流体产生输出压力增益,而提升脉冲回路热交换器的热流体传递振荡驱动力。第二连续板包含具有第三抬升连续槽的第二连续板附着面,除了能提供流体传输和增强振荡驱动力之外,第三抬升连续通道能作为一个内部的储存空间。热交换器是由铝挤和冲压等程序所形成且包含提供步骤、结合、焊接及插入步骤、及抽真空与封闭步骤。

Description

脉冲回路热交换器与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总体上涉及热传领域,更具体地,涉及脉冲回路热交换器与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在电子系统运行时,有时必须快速且有效地排除处理器的热量,以保持其工作温度在制造商所建议的范围内,这有时是极具挑战的工作。随着这些电子系统的功能和适用性的提升,其中所使用的处理器的运转速度也随之提高。且随着运转速度的提高和处理器数量的增加,电子系统的功率需求也随之增加,从而又增加了对冷却的需求。
目前已开发了几种能从电子系统中对处理器排除热能的技术。其中一者是空冷系统,其热交换器和处理器热接触,以将处理器的热量带走,然后透过流过热交换器的空气以将热量带走。其中一种热交换器为脉冲回路热交换器。通常,脉冲回路热交换器是一个包含多通道的系统,其中一些通道具有毛细等级尺寸,且此系统可为封闭或开放式循环系统中。在封闭循环系统中,脉冲回路热交换器为真空容器,能透过工作流体的蒸发带走热源的热量,而工作流体的蒸发则通过抽真空的蒸气流来传递。蒸汽流最终会在较冷的区域冷凝,使得热量从蒸发表面(热源界面)散布道冷凝界面(较大的冷却表面区域)。由于在热源端的热量输入和在冷凝端的热量输出,脉冲回路热交换器内能产生不稳定的流动,接着,冷凝液能回到蒸发区域附近。
脉冲回路热交换器的散热效能取决于其通道的相变化(液-汽-液)机制的有效性。实现所需散热效能的重点之一在于是否能有效简化制造流程以提高制造过程的一致性。获得理想散热效能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在增加制造方法复杂度的情况下能提升封闭和密封热交换器的有效性,以避免气密性低及结构强度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有可能会导致工作流体的流失或干枯。再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能再不增加制造方法复杂性的情况下能促进流体和蒸气流动的有效性。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脉冲回路热交换器及其制造方法,借以能提升散热效能。
根据本发明之一实施例提出一种脉冲回路热交换器,包含一第一连续板、一第二连续板以及一热交换主体。第一连续板包含一外表面、一附着面、一第一端以及一第二端。第二连续板包含一外表面、一附着面、一第一端以及一第二端。热交换主体包含一近主体端、一远主体端以及多个通道。通道包含一第一抬升近端通道、一第二抬升近端通道、一第一抬升远端通道以及一第二抬升远端通道。第一抬升近端通道在一第一平面上设置于最靠近于近主体端的一边缘。第二抬升近端通道在一第二平面上与第一抬升近端通道依序相邻设置。第一抬升远端通道在第一平面上设置于最靠近于远主体端的边缘。第二抬升远端通道于第二平面上与第一抬升远端通道依序相邻设置。第一连续板附着面包含一近端连续槽以及一远端连续槽。近端连续槽具有连通于一第二抬升连续槽的一第一抬升连续槽。远端连续槽具有连通于一第二抬升连续槽的一第一抬升连续槽。近端连续槽与第一抬升连续槽位于该第一平面。近端连续槽与第二抬升连续槽位于第二平面。远端连续槽与第一抬升连续槽位于第一平面。远端连续槽与第二抬升连续槽位于第二平面。第二连续板附着面包含一第一抬升近端连续槽、一第一抬升远端连续槽以及至少一第二抬升连续槽。第一抬升近端连续槽在第一高度且连通于位于一第三高度的一第三抬升连续通道。第一抬升远端连续槽位于第一高度。至少一第二抬升连续槽于一第二高度上设置于第一抬升近端连续槽与第一抬升远端连续槽之间,使至少一第二抬升近端通道连接至至少一第二抬升远端通道。第三高度低于第一高度。第二高度高于该第一高度。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出一种制造脉冲回路热交换器的方法,包含以下步骤:提供一第一连续板;提供一热交换主体;提供一第二连续板、该第一连续板、该热交换器,该第二连续板具有如前所述的通道与槽;以气密的方式将该第一连续板接合至该热交换主体以及将该第二连续板接合至该热交换主体;将一工作管插入该第一连续板、该热交换主体与该第二连续板的其中一者;将工作流体注入该热交换主体中的通道;将该热交换主体中的该通道抽真空;封闭该工作管;以及切断该工作管。
根据本发明前述实施例所揭露的脉冲回路热交换器及其制造方法,由于不同的抬升平面可使在槽中向下流动的工作流体产生输出压力增益,从而提升散热效能,从而提升整个脉冲回路热交换器中的热流体传递振荡驱动力。此外,还能透过简化而有效的铝挤压和冲压程序确保制造的脉冲回路热交换器的一致性。
以上的关于本发明揭露内容的说明及以下的实施方式的说明,是用以示范与解释本发明的精神与原理,并且提供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更进一步的解释。
附图说明
附图示出了结合现今所知原理的脉冲回路热交换器的创新概念的多个实施例,除非另有说明,参阅这些附图时,相似的标号应表示相似的部分。
图1A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脉冲回路热交换器的透视示意图;
图1B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1A的脉冲回路热交换器的分解图;
图1C为沿图1B的线B-B的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1A的热交换主体的剖切示意图;
图2A为沿图1A的线A-A的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脉冲回路热交换器的剖切示意图,以显示工作流体的流动方式;
图2B为沿图1A的线A-A的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脉冲回路热交换器的热交换主体的剖切示意图,以显示工作流体的流动方式;
图3绘示了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脉冲回路热交换器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图4A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3的制造方法的步骤S310的脉冲回路热交换器的透视示意图;
图4B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依循图3的制造方法的步骤S320后的图4A的脉冲回路热交换器的透视示意图;
图4C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依循图3的制造方法的步骤S340后的图4A的脉冲回路热交换器的透视示意图;
图5A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的一另一脉冲回路热交换器的分解图;
图5B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5A的脉冲回路热交换器的热交换主体沿图5A的线C-C的剖切示意图;
图6A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又另一脉冲回路热交换器的分解图;
图6B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6A的脉冲回路热交换器的热交换主体沿图6A的线D-D的剖切示意图;
图7A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再另一脉冲回路热交换器的分解图;
图7B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7A的脉冲回路热交换器的热交换主体沿图7A的线E-E的剖切示意图。
【符号说明】
100、200、300、400:脉冲回路热交换器
110、210、310、410:热交换主体
110A、210A、310A、410A:近主体端
110B、210B、310B、410B:远主体端
120、220、320、420:第一抬升近端通道
122、222、322、422:第二抬升近端通道
140、240、340、440:第一抬升远端通道
148、248、348、448:第二抬升远端通道
150:第一连续板附着面
151、251、351、451:近端连续槽
152、252、352、452:第二抬升近端连续槽
153、171、253、353、453、471:第一抬升近端连续槽
157、178、257、356、456:第一抬升远端连续槽
156、256、357、457:第二抬升远端连续槽
158、258、358、458:远端连续槽
160、260、360、460:第一连续板
162、262、362、462:第一连续板端
164、175、264、364、464、475:第二抬升连续槽
168、268、368、468:第二连续板端
169、269、369、469:连续板外表面
170、270、470:第二连续板附着面
176、276、376、476:第三抬升连续通道
180、280、380、480:第二连续板
189、289、389、489:第二连续板外表面
182、282、382、482:第三连续板端
188、288、388、488:第四连续板端
250、350、450:连续板附着面
271:第一抬升近端连续槽、第一抬升近端连续/储存槽
275:第二抬升连续槽、第二抬升连续/储存槽
278:第一抬升远端连续槽、第一抬升远端连续/储存槽
370:第二连续板附着面、连续/储存附着面
371:第一抬升近端连续/储存槽
375:第二抬升连续/储存槽
378:第一抬升远端连续/储存槽
478:第一抬升远端连续槽
方法:S300
步骤:S310~S350
流向:1FECF、CRCF、NECG、1NECF、2NECF、2FECF、FECG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在实施方式中详细叙述本发明的详细特征以及优点,其内容足以使任何熟悉相关技艺者,了解本发明的技术内容并据以实施,且根据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权利要求书及附图,任何熟悉相关技艺者可轻易地理解本发明相关的目的及优点。以下的实施例是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观点,但非以任何观点限制本发明的范畴。
以下透过参酌热交换器系统与方法的实施例来描述热交换器系统与方法的各种原理,包含各种特殊和示例性的板材、通过、槽等采用创新概念的配置。更具体但非排除性地,创新的概念可由热交换器系统与方法的实施例中进行介绍,而众所皆知的功能和结构则出于简洁清楚的目的而无详细进行描述。尽管如此,相关领域通常知识者可轻易理解的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畴和精神的情况下,可将一或多个已知的原理应用于热交换器系统和方法的其他实施例中,以实现各种所需的结果。
因此,没有于本文所讨论的特定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系统与方法所提到的一或多种原理也可在本文未详细描述的应用中使用。因此,相关领域通常知识者从本文可知,未详细描述的热交换器系统和方法也属于本文的范围。
于本文的实施例有关于在真空状态下含有工作流体的脉冲回路热交换器以及制造其的制造方法。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脉冲回路热交换器包含一热交换主体、一第一连续板以及一第二连续板。如以下详细描述者,热交换主体、第一连续板及第二连续板包含多个于不同抬升平面的通道与槽。不同的抬升平面能使槽中向下流动的工作流体产生输出压力增益,而提升脉冲回路热交换器的热流体传递振荡驱动力。第二连续板包含具有第三抬升连续槽的第二连续板附着面,除了能提供流体传输和增强振荡驱动力之外,第三抬升连续通道能作为一个内部的储存空间。热交换器是由铝挤和冲压等程序所形成且包含提供步骤、结合、焊接及插入步骤,及抽真空与封闭步骤。材料的使用较佳地为铝或铝合金等,但本领域通常知识者应可理解的是,也可以采用其他合适的材料。
图1A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脉冲回路热交换器的透视示意图。图1B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1A的脉冲回路热交换器的分解图。图1C为沿图1B的线B-B的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1A的热交换主体的剖切示意图。参阅图1A至1C,一脉冲回路热交换器100包含一第一连续板160、一第二连续板180以及一热交换主体110。热交换主体110包含具有一第一抬升近端通道120以及至少一第二抬升近端通道122的一近主体端110A以及具有一第一抬升远端通道140以及至少一第二抬升远端通道148的一远主体端110B。第一抬升近端通道120实质上平行且最靠近第一主体端110A的一边缘,而该至少一第二近端抬升通道122实质上平行且依序邻近于第一抬升近端通道120。第一抬升远端通道140实质上平行且最靠近第二主体端110B的一边缘,且该至少一第二抬升远端通道148实质上平行且依序邻近于第一抬升远端通道140。第一抬升近端通道120与第一抬升远端通道140在相同平面(一第一平面),而该至少一第二近端抬升通道122与该至少一第二远端抬升通道140在相同平面(一第二平面)。第一平面的高度(elevation level)与第二平面的高度不同。该至少一第二抬升近端通道122与该至少一第二抬升远端通道148的数量相同。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连续板160包含一连续板外表面169、一第一连续板附着面150、一第一连续板端162以及一第二连续板端168。第一连续板附着面150包含具有一第一抬升近端连续槽153与一第二抬升近端连续槽152的一近端连续槽151以及具有一第一抬升远端连续槽157与一第二抬升远端连续槽156的一远端连续槽158。于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续板附着面150还包含至少一第二抬升连续槽164。第一抬升近端连续槽153平行且最靠近第一连续板端162的一边缘,而第二抬升近端连续槽152依序邻近于第一抬升近端连续槽153并与之连通。第一抬升远端连续槽157平行且最靠近第二连续板端168的一边缘,而第二抬升远端连续槽156依序邻近于第一抬升远端连续槽156并与之连通。于一些实施例中,该至少一第二抬升连续槽164设置于第二抬升近端连续槽152与第二抬升远端连续槽156之间。第一抬升近端连续槽153与第一抬升远端连续槽157位于相同平面(第一平面),而第二近端抬升连续槽152与第二远端抬升连续槽156位于相同平面(第二平面)。第一抬升近端连续槽153对应于第一抬升近端通道120配置与尺寸且连通第一抬升近端通道120。第一抬升远端连续槽157对应于第一抬升远端通道140的配置与尺寸且连通第一抬升远端通道140。第二近端抬升连续槽152对应于至少一第二抬升近端的配置与尺寸,且与至少一第二抬升近端通道122连通。第二远端抬升连续槽156对应于至少一第二抬升远端通道148的配置与尺寸,且与至少一第二抬升远端通道148连通。于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第二抬升连续槽164与第二近端抬升连续槽152及第二远端抬升连续槽156在相同平面(第二平面)。于一些实施例中,该至少一第二抬升连续槽164对应于一第二抬升近端通道122与一第二抬升远端通道148的配置与尺寸,且与第二抬升近端通道122与第二抬升远端通道148连通。第一平面的高度与第二平面的高度不同。第二抬升近端连续槽152与第二抬升远端连续槽156的数量分别相同。于一些实施例中,该至少一第二抬升连续槽164的数量为一、二、三、四或更多。举例来说,但不限于此,若第二抬升近端通道122与至少一第二抬升远端通道148的数量分别为三,则两个第二抬升连续槽164可分别对应于一第二抬升近端通道122以及一第二抬升远端通道148的配置与尺寸并与之连通。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二连续板180包含一第二连续板外表面189、一第二连续板附着面170、一第三连续板端182以及第四连续板端188。第二连续板附着面170包含一第一抬升近端连续槽171、一第一抬升远端连续槽178、至少一第二抬升连续槽175以及连通第一抬升近端连续槽171与第一抬升远端连续槽178的一第三抬升连续通道176。
第一抬升近端连续槽171实质上平行且最靠近第一连续板端182的一边缘,且第一抬升远端连续槽178实质上平行且最靠近第二连续板端188的的一边缘。至少一第二抬升连续槽175设置于第一抬升近端连续槽171与第一抬升远端连续槽178之间,而第三抬升连续通道176设置于第一抬升近端连续槽171与第一抬升远端连续槽178之间并与之连通。第一抬升近端连续槽171与第一抬升远端连续槽178位于相同平面(一第一平面)。至少一第二抬升连续槽175与第三抬升连续通道176分别在与第一抬升近端连续槽171不同的平面(一第二平面以及一第三平面)。第一平面的高度介于第二平面和第三平面的高度之间。第二抬升连续槽175的数量与第二抬升近端连续通道148与第二抬升远端连续通道122的数量相同。
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该至少一第二抬升近端通道122的数量为五,该至少一第二抬升远端通道148的数量为五,该至少一第二抬升连续槽175的数量为五,而该至少一第二抬升连续槽164的数量为四;然而,实施例并不以此为限。相关领域通常知识者可知,该至少一第二抬升近端通道122、该至少一第二抬升远端通道148以及该至少一第二抬升连续槽175的数量可少于五或多于五,而该至少一第二抬升连续槽164的数量可少于四或多于四,只要该至少一第二抬升近端通道122、该至少一第二抬升远端通道148以及该至少一第二抬升连续槽175的数量为至少一个以上也数量相同,且第二抬升连续槽164的数量比第二抬升近端通道122、第二抬升远端通道148以及第二抬升连续槽175的数量少一个。举例来说,但不限于此,若该至少一第二抬升近端通道122、该至少一第二抬升远端通道148以及该至少一第二抬升连续槽175的数量为一,则该至少一第二抬升连续槽164的数量为零。
一般来说,第一抬升近端通道120、第一抬升远端通道140、至少一第二近端抬升通道122以及至少一第二抬升远端通道148的形状与尺寸相同;然而,实施例并不以此为限。
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第一抬升近端通道120、第一抬升远端通道140、至少一第二近端抬升通道122以及至少一第二抬升远端通道148的形状为四边形且具有相同尺寸;然而,实施例并不以此为限。相关领域通常知识者可知,第一抬升近端通道120、第一抬升远端通道140、至少一第二近端抬升通道122以及至少一第二抬升远端通道148的形状与尺寸可为非四边形,且彼此不同,端看实际应用而定,只要第一抬升近端通道120与第一抬升远端通道140位于相同平面(第一平面)、该至少一第二近端抬升通道122与该至少一第二远端抬升通道140位于相同平面(第二平面)、且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的高度不同且第一抬升近端连续槽153与第一抬升近端连续槽171对应于第一抬升近端通道120的配置与尺寸并连通第一抬升近端通道120、第一抬升远端连续槽157与第一抬升远端连续槽178对应于第一抬升远端通道140的配置与尺寸并连通第一抬升远端通道140、第二近端抬升连续槽152与半个该至少一第二抬升连续槽175对应于该至少一第二抬升近端通道122的配置与尺寸并连通该至少一第二抬升近端通道122、以及第二远端抬升连续槽156与半个该至少一第二抬升连续槽175对应于该至少一第二抬升远端通道148的配置与尺寸并连通该至少一第二抬升远端通道148。
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脉冲回路热交换器在真空状态下具有一工作流体于其中且包含不同的抬升通道和槽。工作流体较佳地以液气柱/栓(slug)与气泡的形式自然地分布于通道与槽内。可选择提供工作流体储存箱以避免工作流体干枯的问题。脉冲回路热交换器包含蒸发区域、冷凝区域以及从蒸发区域延伸至冷凝区域的蒸气流通区域。当来自热源的热能施加到蒸发区域,热能会将工作流体转换为蒸气,且在脉冲回路热交换器的一部分内的蒸汽泡会变大。同时,在冷凝区域,热能被移除而使气泡的尺寸减小。汽化所引起的体积膨胀和凝结所引起的收缩可在通道内引起振荡运动。蒸发器和冷凝器之间的温度梯度的净效应以及从通道引入的张力会产生压力不平衡的情况。因此,能通过自动持续的振荡驱动力提供热流传输,压力的脉冲完全由热所驱动。热流传输能通过三个不同平面高度的通道与槽而进一步提升,从而增加了向下的工作流体流动的输出压力增益,增强了振动驱动力而提高了散热效能。
图2A为沿图1A的线A-A的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脉冲回路热交换器的剖切示意图,以显示工作流体的流动方式。图2B为沿图1A的线A-A的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脉冲回路热交换器的热交换主体的剖切示意图,以显示工作流体的流动方式。参阅图2A与2B以及参阅图1A至1C,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在工作流体流的流动方向中,参考第一抬升远端通道140与第一抬升近端通道120,可以逆时针方向流动之前,可分别在该至少一第二抬升近端通道122、至少一第二抬升远端通道148以及第二连续板附着面170与第一连续板附着面150的槽与通道前后往复流通;然而,实施例并不以此为限。根据用于脉冲回路热交换器的热源的设置位置,工作流体的流动方向,参考第一抬升远端通道140与第一抬升近端通道120,可沿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与顺时针方向的组合流动。
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第一抬升远端通道140中的工作流体沿1FECF流至与之于相同高度相对应的第一抬升远端连续槽178。接着,工作流体沿着CRCF至与之连通且位于较低高度的第三抬升连续通道176。振荡驱动力通过往第三抬升连续通道176向下流动的工作流体而提升,使第一抬升远端连续槽178的输出压力的增益增加。第三抬升连续通道176的流动方向是垂直于第一抬升远端通道140的流动方向,且处于较低的高度。接着,工作流体沿CRCF流至并连通在更高的高度的第一抬升近端连续槽171,接着流至与之于相同高度相对应与连通的第一抬升近端通道120。第三抬升连续通道176的流动方向是垂直于第一抬升近端通道120的流动方向且处于较低的高度。在工作流体沿着NECG流至与第一抬升近端连续槽153连通的更高的高度的第二抬升近端连续槽152之前,第一抬升近端通道120的工作流体流沿1NECF流至与之于相同高度相对应且连通的第一抬升近端连续槽153,并接着流至于相同高度相对应与连通的该至少一第二抬升近端通道122。该至少一第二抬升近端通道122的流动方向相反且平行于第一抬升近端通道120的流动方向,且位于更高的高度。在流至与之于相同高度相对应且连通的该至少一第二抬升远端通道148之前,该至少一第二抬升近端通道122的工作流体流沿着2NECF流至与之于相同高度相对应且连通的该至少一第二抬升连续槽175。在继续来回流动运动之前,该至少一第二抬升远端通道148的工作流体流沿着2FECF流至与之于相同高度相对应且连通的该至少一第二抬升连续槽164。该至少一第二抬升远端通道148的流动方向相反并平行于该至少一第二抬升近端通道122的流动方向并位于相同高度。在该至少一第二抬升远端通道148的工作流体沿2FECF流至与之于相同高度相对应且连通的第二抬升远端连续槽156之前,来回的流动方向又持续了四个周期。第二抬升远端连续槽156的工作流体流沿FECG流至与第二抬升远端连续槽156连通的第一抬升远端连续槽157的较低高度,以再次开始流动流程,以流到于相同高度处对应且连通第一抬升远端连续槽157的第一抬升远端通道140。
图3绘示了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脉冲回路热交换器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图4A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3的制造方法的步骤(S310)的脉冲回路热交换器的透视示意图。参阅图3至4A以及参阅图1A至2B,制造脉冲回路热交换器的方法S300在真空状态下具有一工作流体于其中,通常包含三个主要步骤:一个提供步骤(S310)、一个结合(closing)与焊接(welding)步骤(S320)以及插入(insertion)、以及抽真空(vacuuming)与封闭步骤(S330、S340与S350)。第一步骤S310,包含提供如前所述的一热交换主体110、一第一连续板160以及一第二连续板180。
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热交换主体110是经由铝挤型(aluminum extrusion)制程所形成。一般来说,挤型制程包含以下步骤:将铝坯加热到合适的温度、通过液压柱塞将铝推进钢模以挤出热交换主体、冷却铝挤出的热交换主体、拉伸铝挤出的热交换主体以确保其直线轮廓并释放内应力,接着切割以形成热交换主体110。
通过铝挤型制程可完成热交换主体110,其包含具有一第一抬升近端通道120与至少一第二抬升近端通道122的一近主体端110A以及具有一第一抬升远端通道140与至少一第二抬升远端通道148的远主体端110B。第一抬升近端通道120与第一抬升远端通道140位于相同平面(第一平面),该至少一第二近端抬升通道122与该至少一第二远端抬升通道140位于相同平面(一第二平面)。第一平面的高度(elevation)较佳地是不同于第二平面的高度。
于一些实施例中,根据尺寸与应用,可透过挤型制程的钢模(steel die),于第一抬升近端通道120、至少一第二抬升近端通道122、第一抬升远端通道140以及至少一第二抬升远端通道148的内表面形成截面几何为三角形、矩形、梯形、凹角(reentrant)等形状的轴向或周向的槽以作为毛细结构。毛细结构较佳地可透过毛细力促进冷凝流体流回蒸发表面,以为大的热通量保持蒸发表面的湿润。
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一第一连续板160与一第二连续板180由铝或铝合金等材质所构成并通过冲压(stamping)成形;然而,实施例并不以此为限。相关领域通常知识者可知,也可以采用其他制造程序来形成第一连续板160与第二连续板180,如CNC加工,但实施例并不以此为限。
通过冲压(stamping)制程可完成第一连续板160,其包含一连续板外表面169、一第一连续板附着面150、一第一连续板端162以及一第二连续板端168。第一连续板附着面150包含具有一第一抬升近端连续槽153与一第二抬升近端连续槽152的一近端连续槽151以及具有一第一抬升远端连续槽157与一第二抬升远端连续槽156的远端连续槽158。于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续板附着面150还包含至少一第二抬升连续槽164。第一抬升近端连续槽153与第一抬升远端连续槽157位于相同平面(一第一平面),第二近端抬升连续槽152与第二远端抬升连续槽156位于相同平面(第二平面)。第一平面的高度与第二平面的高度不同。
通过冲压制程可完成第二连续板180,其包含一第二连续板外表面189、一第二连续板附着面170、一第三连续板端182以及一第四连续板端188。第二连续附着面180包含一第一抬升近端连续槽171、一第一抬升远端连续槽178、至少一第二抬升连续槽175以及连通第一抬升近端连续槽171与第一抬升远端连续槽178的一第三抬升连续通道176。第一抬升近端连续槽171与第一抬升远端连续槽178位于相同平面(一第一平面)。至少一第二抬升连续槽175与第三抬升连续通道176分别位于与第一抬升近端连续槽171不同的平面(一第二平面与一第三平面)。第一平面的高度较佳地是介于第二平面与第三平面的高度之间。
相关领域通常知识者可轻易得知,在替代的实施例中,整个脉冲回路热交换器的制造方法可进一步采用热处理(heat treatment)程序,但实施例不限于所描述者。此外,相关领域通常知识者可轻易得知,可以在制程中添加其他步骤,以将其他功能整并至最终产品。并且,可依据不同的需求更动这些步骤。
图4B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依循图3的制造方法的步骤(S320)后的图4A的脉冲回路热交换器的透视示意图。图4C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依循图3的制造方法的步骤S340后的图4A的脉冲回路热交换器的透视示意图。参阅图4B与4C并参阅图1A至4A,方法300还包含步骤S320:结合与焊接第一连续板160第二连续板180至热交换主体110;步骤S330:将一填充管插入并固定于第一连续板160;步骤S340:注入一工作流体至脉冲回路热交换器100并抽真空;以及步骤S350:封闭并切断填充管。
相关领域通常知识者可知,填充管可插入脉冲回路热交换器100的部分(但非第一连续板160),但实施例并不以此为限,只要将工作流体注入脉冲回路热交换器100的通道与槽并抽真空以形成所需的气密的真空密封。
第一连续板160与第二连续板180对于热交换主体110的相对平坦的直线焊接部分可提供一种有效的方式来闭合和密封脉冲回路热交换器100,避免密闭性的不良以及相关于其的结构强度;从而能在不增加制造流程复杂性的情况下,减少工作流体的损失和干枯的可能性。
于一些实施例中,工作流体由丙酮(acetone)所构成;然而,实施例并不以此为限。对于相关领域通常知识者来说,只要热源能蒸散工作流体且其蒸气能被冷凝回工作流体而流回热源,也可以轻易想到使用其他的工作流体,因此这并非用于限制实施例,例如,工作流体可包含环戊烷(cyclopentane)或正己烷(n-hexane)。
于一些实施例中,只要能够实现真空密封,就可以采用本领域通常知识者已知的任何焊接方法,如超声波焊接、扩散焊接(diffusion welding)、雷射焊接等。
于一些实施例中,该至少一第二抬升近端通道122与至少一第二抬升远端通道148的直径相同且大于第一抬升近端通道120与第一抬升远端通道140的直径,然而,实施例并不以此为限。本领域通常知识者可轻易得知,取决于脉冲回路热交换器100的应用与尺寸,只要工作流体能够在整个通道和槽中自由流通,通道的直径可具有尺寸上的变化,如可较大或较小。
图5A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的一另一脉冲回路热交换器的分解图。图5B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5A的脉冲回路热交换器的热交换主体沿图5A的线C-C的剖切示意图。参阅图5A与5B,另一脉冲回路热交换器200包含一第一连续板260、一第二连续板280以及一热交换主体210。热交换主体210包含具有一第一抬升近端通道220以及至少一第二抬升近端通道222的一近主体端210A以及具有一第一抬升远端通道240以及至少一第二抬升远端通道248的一远主体端210B。第一抬升近端通道220实质上平行且最靠近第一主体端210A的一边缘,而该至少一第二近端抬升通道222实质上平行且依序邻近于第一抬升近端通道220。第一抬升远端通道240实质上平行且最靠近第二主体端210B的一边缘,而该至少一第二抬升远端通道248实质上平行且依序邻近于第一抬升远端通道240。第一抬升近端通道220与第一抬升远端通道240位于相同平面(一第一平面),而该至少一第二近端抬升通道222与该至少一第二远端抬升通道248位于相同平面(一第二平面)。第一平面的高度与第二平面的高度不同。该至少一第二抬升近端通道222与该至少一第二抬升远端通道248的数量相同。
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连续板260包含一连续板外表面269、一连续板附着面250、一第一连续板端262以及一第二连续板端268。连续板附着面250包含具有一第一抬升近端连续槽253以及一第二抬升近端连续槽252的一近端连续槽251以及具有一第一抬升远端连续槽257以及一第二抬升远端连续槽256的一远端连续槽258。于一些实施例中,连续板附着面250还包含至少一第二抬升连续槽264。第一抬升近端连续槽253实质上平行且最靠近第一连续板端262的一边缘,而第二抬升近端连续槽252依序邻近于第一抬升近端连续槽253并与之连通。第一抬升远端连续槽256实质上平行且最靠近第二连续板端268的一边缘,而第二抬升远端连续槽257依序邻近于第一抬升远端连续槽256并与之连通。于一些实施例中,该至少一第二抬升连续槽264设置于第二抬升近端连续槽252与第二抬升远端连续槽257之间。第一抬升近端连续槽253与第一抬升远端连续槽256位于相同平面(一第一平面),而第二近端抬升连续槽252与第二远端抬升连续槽257位于相同平面(一第二平面)。第一抬升近端连续槽253对应于第一抬升近端通道220的配置与尺寸且连通于第一抬升近端通道220。第一抬升远端连续槽256对应于第一抬升远端通道240的配置与尺寸且连通于第一抬升远端通道240。第二近端抬升连续槽252对应于该至少一第二抬升近端通道222的配置与尺寸且连通于该至少一第二抬升近端通道222。第二远端抬升连续槽257对应于该至少一第二抬升远端通道248的配置与尺寸且连通于该至少一第二抬升远端通道248。于一些实施例中,该至少一第二抬升连续槽264与第二近端抬升连续槽252以及第二远端抬升连续槽257位于相同平面(一第二平面)。于一些实施例中,该至少一第二抬升连续槽264对应于至少一第二抬升近端通道222及至少一第二抬升远端通道248的配置与尺寸且连通于至少一第二抬升近端通道222及至少一第二抬升远端通道248。第一平面的高度与第二平面的高度不同。第二抬升近端连续槽252与第二抬升远端连续槽257的数量分别相同。于一些实施例中,该至少一第二抬升连续槽264的数量为一、二、三、四或更多。举例来说,但不限于此,若第二抬升近端通道222与第二抬升远端通道248的数量分别为三,则两个第二抬升连续槽264可分别对应并连通个别的第二与第三抬升近端通道222以及个别的第二与第三抬升远端通道248的配置与尺寸。
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第二连续板280包含一第二连续板外表面289、一第二连续板附着面270、一第三连续板端282以及一第四连续板端288。第二连续附着面270包含一第一抬升近端连续槽271、一第一抬升远端连续槽278、至少一第二抬升连续槽275以及连通第一抬升近端连续槽271与第一抬升远端连续槽278的一第三抬升连续通道276。
第一抬升近端连续槽271实质上平行且最靠近第三连续板端282的一边缘,而第一抬升远端连续/储存槽278实质上平行且最靠近第四连续板端288的一边缘。至少一第二抬升连续/储存槽275设置于第一抬升近端连续/储存槽271与第一抬升远端连续/储存槽278之间,而第三抬升连续通道276设置于第一抬升近端连续/储存槽271与第一抬升远端连续/储存槽278并与之连通。第一抬升近端连续/储存槽271与第一抬升远端连续/储存槽278位于相同平面(一第一平面)。至少一第二抬升连续/储存槽275与第三抬升连续通道276分别位于与第一抬升近端连续/储存槽271不同的平面(一第二平面与一第三平面)。第一平面的高度较佳地是介于第二平面与第三平面的高度之间。第二抬升连续槽275与第二抬升近端连续槽222及第二抬升远端连续槽248的数量相同。
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该至少一第二抬升近端通道222的数量为五,该至少一第二抬升远端通道248的数量为五,该至少一第二抬升连续/储存槽275的数量为五,以及该至少一第二抬升连续槽264的数量为四;然而,实施例并不以此为限。
根据图5A~5B的示例性实施例,第一抬升近端通道220、第一抬升远端通道240、至少一第二近端抬升通道222以及至少一第二抬升远端通道248形状为尺寸并非完全相同的四边形。第一抬升近端通道220的宽度小于第一抬升远端通道240的宽度,至少一第二近端抬升通道222依序的宽度,以及至少一第二抬升远端通道248依序的宽度,可从较大的宽度到较小的宽度再回到较大的宽度通道,或从较小的宽度到较大的宽度然后再回到较小的宽度通道,依此类推。也就是说,在此示例性实施例,第二近端抬升通道22与第二远端抬升通道248依次交替,而所有的第二近端抬升通道222具有相同的宽度,而所有的第二远端抬升通道248具有相同但小于第二近端抬升通道222的宽度。一般来说,所述较小的宽度的尺寸相等,而所述较大的宽度的尺寸相等;然而,实施例并不以此为限。相关领域通常知识者可知,第一抬升近端通道220、第一抬升远端通道240、至少一第二近端抬升通道222以及至少一第二抬升远端通道248的形状与尺寸可为非四边形,且彼此不同,端看实际应用而定,只要第一抬升近端通道220与第一抬升远端通道240位于相同平面(一第一平面),且该至少一第二近端抬升通道222与该至少一第二远端抬升通道240位于相同平面(一第二平面),且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的高度不同,且第一抬升近端连续槽253与第一抬升近端连续/储存槽271对应于第一抬升近端通道220的配置与尺寸且连通于第一抬升近端通道220,第一抬升远端连续槽256与第一抬升远端连续/储存槽278对应于第一抬升远端通道240的配置与尺寸且连通于第一抬升远端通道240,第二近端抬升连续槽252与该至少一第二抬升连续/储存槽275的一部分对应于该至少一第二抬升近端通道222的配置与尺寸且连通于该至少一第二抬升近端通道222,且第二远端抬升连续槽257与一部分的该至少一第二抬升连续/储存槽275对应于该至少一第二抬升远端通道248的配置与尺寸且连通于该至少一第二抬升远端通道248。
于一些实施例中,该至少一第二抬升近端通道222与至少一第二抬升远端通道248的直径相等且大于第一抬升近端通道220与第一抬升远端通道240的直径。并且,于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抬升近端通道220平行且最靠近第一主体端210A的一边缘,该至少一第二近端抬升通道222为平行且依序邻近于第一抬升近端通道220,第一抬升远端通道240平行且最靠近第二主体端210B的一边缘,而该至少一第二抬升远端通道248为平行且依序邻近于第一抬升远端通道240。然而,实施例并不以此为限。本领域通常知识者可轻易得知,取决于脉冲回路热交换器200的应用与尺寸,只要工作流体能够在整个通道和槽中自由流通,通道的直径可具有尺寸上的变化,如可较大、较小、平行或非平行于第一主体端210A或第二主体端210B的一边缘。
图6A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又另一脉冲回路热交换器的分解图。图6B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6A的脉冲回路热交换器的热交换主体沿图6A的线D-D的剖切示意图。参阅图6A与6B,一脉冲回路热交换器300包含一第一连续板360、一第二连续板380以及一热交换主体310。热交换主体310包含具有一第一抬升近端通道320与至少一第二抬升近端通道322的一近主体端310A以及具有一第一抬升远端通道340与至少一第二抬升远端通道348的一远主体端310B。第一抬升近端通道320最靠近第一主体端310A的一边缘且与之呈一角度。至少一第二近端抬升通道322实质上平行且依序邻近于第一抬升近端通道320。第一抬升远端通道340最靠近第二主体端310B的一边缘且与之呈一角度。至少一第二抬升远端通道348实质上平行且依序邻近于第一抬升远端通道340。第一抬升近端通道320与第一抬升远端通道340位于相同平面(一第一平面),而该至少一第二近端抬升通道322与该至少一第二远端抬升通道348位于相同平面(一第二平面)。第一平面的高度与第二平面的高度不同。该至少一第二抬升近端通道322与该至少一第二抬升远端通道348的数量相同。
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连续板360包含一连续板外表面369、一连续板附着面350、一第一连续板端362以及一第二连续板端368。连续板附着面350包含具有一第一抬升近端连续槽353与一第二抬升近端连续槽352的一近端连续槽351及具有一第一抬升远端连续槽356与一第二抬升远端连续槽357的一远端连续槽358。于一些实施例中,连续板附着面350还包含至少一第二抬升连续槽364。第一抬升近端连续槽353最靠近第一连续板端362的一边缘,而第二抬升近端连续槽352依序邻近于第一抬升近端连续槽353并与之连通。第一抬升远端连续槽356最靠近第二连续板端368的一边缘,而第二抬升远端连续槽357依序邻近于第一抬升远端连续槽356并与之连通。于一些实施例中,该至少一第二抬升连续槽364设置于第二抬升近端连续槽352与第二抬升远端连续槽357之间。第一抬升近端连续槽353与第一抬升远端连续槽356位于相同平面(一第一平面),而第二近端抬升连续槽352与第二远端抬升连续槽357位于相同平面(一第二平面)。第一抬升近端连续槽353对应于第一抬升近端通道320的配置与尺寸且连通于第一抬升近端通道320。第一抬升远端连续槽356对应于第一抬升远端通道340的配置与尺寸且连通于第一抬升远端通道340。第二近端抬升连续槽352对应于该至少一第二抬升近端通道322的配置与尺寸且连通于该至少一第二抬升近端通道322。第二远端抬升连续槽357对应于该至少一第二抬升远端通道348的配置与尺寸且连通于该至少一第二抬升远端通道348。于一些实施例中,该至少一第二抬升连续槽364与第二近端抬升连续槽352及第二远端抬升连续槽357位于相同平面(一第二平面)。于一些实施例中,该至少一第二抬升连续槽364对应于一第二抬升近端通道322与至少一第二抬升远端通道348的配置与尺寸且与之连通。第一平面的高度与第二平面的高度不同。第二抬升近端连续槽352与第二抬升远端连续槽357的数量分别相同。于一些实施例中,该至少一第二抬升连续槽364的数量为零、一、二、三、四或更多。举例来说,但不限于此,若第二抬升近端通道322与第二抬升远端通道348的数量分别为三,则两个第二抬升连续槽364可分别对应于个别的第二与第三抬升近端通道322与个别的第二与第三抬升远端通道348的配置与尺寸并与之连通。
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第二连续板380包含一第二连续板外表面389、一第二连续板附着面370、一第三连续板端382以及一第四连续板端388。连续/储存附着面370包含一第一抬升近端连续/储存槽371、一第一抬升远端连续/储存槽378、至少一第二抬升连续/储存槽375以及连通于第一抬升近端连续/储存槽371与第一抬升远端连续/储存槽378的一第三抬升连续通道376。
第一抬升近端连续/储存槽371最靠近于第三连续板端382的一边缘,而第一抬升远端连续/储存槽378最靠近于第四连续板端388的一边缘。至少一第二抬升连续/储存槽375设置于第一抬升近端连续/储存槽371与第一抬升远端连续/储存槽378之间,而第三抬升连续通道376设置于第一抬升近端连续/储存槽371与第一抬升远端连续/储存槽378之间并与之连通。第一抬升近端连续/储存槽371与第一抬升远端连续/储存槽378位于相同平面(一第一平面)。至少一第二抬升连续/储存槽375与第三抬升连续通道376分别位于与第一抬升近端连续/储存槽371不同的平面(一第二平面与一第三平面)。第一平面的高度介于第二平面和第三平面的高度之间。该至少一第二抬升连续/储存槽375与第二抬升近端连续槽352及第二抬升远端连续槽357的数量相同。
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该至少一第二抬升近端通道322的数量为五,该至少一第二抬升远端通道348的数量为五,该至少一第二抬升连续/储存槽375的数量为五,以及该至少一第二抬升连续槽364的数量为四;然而,实施例并不以此为限。
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第一抬升近端通道320、第一抬升远端通道340、至少一第二近端抬升通道322及至少一第二抬升远端通道348的形状为尺寸并非完全相同的四边形。第一抬升近端通道320的宽度小于第一抬升远端通道340的宽度,而至少一第二近端抬升通道322依序的宽度,及至少一第二抬升远端通道348依序的宽度,可从一较大的宽度至一较小的宽度再回到一较大的宽度通道,或从一较小的宽度至一较大的宽度然后回到一较小的宽度通道,依此类推。也就是说,在此示例性实施例,第二近端抬升通道322与第二远端抬升通道348依次交替,而所有的第二近端抬升通道322具有相同的宽度,而所有的第二远端抬升通道348具有相同但小于第二近端抬升通道322的宽度。一般来说,所述较小的宽度的尺寸相等,而所述较大的宽度的尺寸相等;然而,实施例并不以此为限。
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第一抬升近端通道320最靠近于第一主体端310A的一边缘且与之呈一角度,而该至少一第二近端抬升通道322实质上平行且依序邻近于呈角度的第一抬升近端通道320。第一抬升远端通道340最靠近于第二主体端310B的一边缘且与之呈一角度,而该至少一第二抬升远端通道348实质上平行且依序邻近于呈角度的第一抬升远端通道340。于所绘示的实施例中,第一抬升近端通道320中最靠近第一主体端310A的边缘的端部是第一抬升近端通道320连通于第一抬升近端连续槽353的端部。由于通道320与边缘310A呈一角度,从第一主体端310A上第一抬升近端通道320连通于第一抬升近端连续槽371的边缘的距离,大于从第一主体端310A上第一抬升近端通道320连通于第一抬升近端连续槽353的边缘的距离。相似地,从第二主体端310B上第一抬升远端通道340连通于第二远端抬升连续槽356的边缘的距离,大于从第一主体端310A上第一抬升近端通道320连通于第四连续板端388的边缘的距离。然而,实施例并不以此为限。
图7A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再另一脉冲回路热交换器的分解图。图7B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7A的脉冲回路热交换器的热交换主体沿图7A的线E-E的剖切示意图。参阅图7A与7B,一脉冲回路热交换器400包含一第一连续板460、一第二连续板480与一热交换主体410。热交换主体410包含具有一第一抬升近端通道420与至少一第二抬升近端通道422的一近主体端410A以及具有一第一抬升远端通道440与至少一第二抬升远端通道448的一远主体端410B。第一抬升近端通道420最靠近于第一主体端410A的一边缘且与之呈一角度。至少一第二近端抬升通道422实质上平行且依序邻近于第一抬升近端通道420。第一抬升远端通道440最靠近于第二主体端410B的一边缘且与之呈一角度。至少一第二抬升远端通道448实质上平行且依序邻近于第一抬升远端通道440。第一抬升近端通道420与第一抬升远端通道440位于相同平面(一第一平面),而该至少一第二近端抬升通道422与该至少一第二远端抬升通道448位于相同平面(一第二平面)。第一平面的高度与第二平面的高度不同。该至少一第二抬升近端通道422与该至少一第二抬升远端通道448的数量相同。
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连续板460包含一连续板外表面469、一连续板附着面450、一第一连续板端462以及一第二连续板端468。连续板附着面450包含具有一第一抬升近端连续槽453与一第二抬升近端连续槽452的一近端连续槽451以及具有一第一抬升远端连续槽456与一第二抬升远端连续槽457的一远端连续槽458。于一些实施例中,连续板附着面450还包含至少一第二抬升连续槽464。第一抬升近端连续槽453最靠近于第一连续板端462的一边缘,而第二抬升近端连续槽452依序邻近于第一抬升近端连续槽453并与之连通。第一抬升远端连续槽456最靠近于第二连续板端468的一边缘,而第二抬升远端连续槽457依序邻近于第一抬升远端连续槽456并与之连通。于一些实施例中,该至少一第二抬升连续槽464设置于第二抬升近端连续槽452与第二抬升远端连续槽457之间。第一抬升近端连续槽453与第一抬升远端连续槽456位于相同平面(一第一平面),而第二近端抬升连续槽452与第二远端抬升连续槽457位于相同平面(一第二平面)。第一抬升近端连续槽453对应于第一抬升近端通道420的配置与尺寸且连通于第一抬升近端通道420。第一抬升远端连续槽456对应于第一抬升远端通道440配置与尺寸且连通于第一抬升远端通道440。第二近端抬升连续槽452对应于该至少一第二抬升近端通道422的配置与尺寸且连通于该至少一第二抬升近端通道422。第二远端抬升连续槽457对应于该至少一第二抬升远端通道448的配置与尺寸且连通于该至少一第二抬升远端通道448。于一些实施例中,该至少一第二抬升连续槽464与第二近端抬升连续槽452及第二远端抬升连续槽457位于相同平面(一第二平面)。于一些实施例中,该至少一第二抬升连续槽464对应于一第二抬升近端通道422与至少一第二抬升远端通道448的配置与尺寸且连通于第二抬升近端通道422与至少一第二抬升远端通道448。第一平面的高度与第二平面的高度不同。第二抬升近端连续槽452与第二抬升远端连续槽457的数量分别相同。于一些实施例中,该至少一第二抬升连续槽464的数量为一、二、三、四或更多。举例来说,但不限于此,若第二抬升近端通道422与第二抬升远端通道448的数量分别为三,则两个第二抬升连续槽464可分别对应于一第二抬升近端通道422及一第二抬升远端通道448的配置与尺寸并与之连通。
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第二连续板480包含一第二连续板外表面489、一第二连续板附着面470、一第三连续板端482以及一第四连续板端488。第二连续板附着面470包含一第一抬升近端连续槽471、一第一抬升远端连续槽478、至少一第二抬升连续槽475以及连通于第一抬升近端连续槽471与第一抬升远端连续槽478的一第三抬升连续通道476。
第一抬升近端连续槽471最靠近于第三连续板端482的一边缘,而第一抬升远端连续槽478最靠近于第四连续板端478的一边缘。至少一第二抬升连续槽475设置于第一抬升近端连续槽471与第一抬升远端连续槽478之间,而第三抬升连续通道476设置于第一抬升近端连续槽471与第一抬升远端连续槽478之间并与之连通。第一抬升近端连续槽471与第一抬升远端连续槽478位于相同平面(一第一平面)。至少一第二抬升连续/储存槽475与第三抬升连续通道476分别位于与第一抬升近端连续/储存槽471不同的平面(一第二平面与一第三平面)。第一平面的高度介于第二平面和第三平面的高度之间。该至少一第二抬升连续槽475的数量与第二抬升近端连续槽422及第二抬升远端连续槽448的数量相同。
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该至少一第二抬升近端通道422为五、该至少一第二抬升远端通道448的数量为五、该至少一第二抬升连续/储存槽475的数量为五以及该至少一第二抬升连续槽464的数量为四;然而,实施例并不以此为限。
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第一抬升近端通道420、第一抬升远端通道440、至少一第二近端抬升通道422以及至少一第二抬升远端通道448的形状为尺寸并非完全相同的四边形。第一抬升近端通道420的宽度大于第一抬升远端通道440的宽度,而至少一第二近端抬升通道422依序的宽度,以及至少一第二抬升远端通道448依序的宽度,可从一较大的宽度至一较小的宽度再回到一较大的宽度通道,或从一较小的宽度至一较大的宽度然后回到一较小的宽度通道,依此类推。也就是说,在此示例性实施例,第二近端抬升通道422与第二远端抬升通道448依次交替,而所有的第二近端抬升通道422具有相同的宽度,而所有的第二远端抬升通道448具有相同但小于第二近端抬升通道422的宽度。一般来说,所述较小的宽度的尺寸相等,而所述较大的宽度的尺寸相等;然而,实施例并不以此为限。
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第一抬升近端通道420最靠近于第一主体端410A的一边缘且与之呈一角度,而该至少一第二近端抬升通道422实质上平行且依序邻近于呈角度的第一抬升近端通道420,而第一抬升远端通道440最靠近于第二主体端410B的一边缘且与之呈一角度,而该至少一第二抬升远端通道448实质上平行且依序邻近于呈角度的第一抬升远端通道440。于所绘示的实施例中,第一抬升近端通道420中最最远离第一主体端410A的边缘的端部是第一抬升近端通道420连通于第一抬升近端连续槽453的端部。从第一主体端410A上第一抬升近端通道420连通于第一抬升近端连续槽471的边缘的距离,小于从第一主体端410A上第一抬升近端通道420连通于第一抬升近端连续槽453的边缘的距离。从第二主体端410B上第一抬升远端通道440连通于第二远端抬升连续槽456的边缘的距离,小于从第一主体端410A上第一抬升近端通道420连通于第四连续板端478的边缘的距离。然而,实施例并不以此为限。
相关领域通常知识者可知,第一抬升近端通道320与420、第一抬升远端通道340与440、至少一第二近端抬升通道322与422以及至少一第二抬升远端通道348与448的形状、尺寸与设置位置可不同,且可为非四边形,端看实际应用而定,只要第一抬升近端通道320与420能与第一抬升远端通道340与440位于相同平面(一第一平面),而该至少一第二近端抬升通道322与422能与该至少一第二远端抬升通道340与440位于相同平面(一第二平面),且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的高度不同,且第一抬升近端连续槽353与453以及第一抬升近端第二连续槽371与471对应于并连通于第一抬升近端通道320与420的配置与尺寸,第一抬升远端连续槽356与456以及第一抬升远端连续/储存槽378与478能对应并连通于第一抬升远端通道340与440的配置与尺寸,第二近端抬升连续槽352与452以及该至少一第二抬升第二连续槽375与475的一部分能对应并连通于该至少一第二抬升近端通道322与422的配置与尺寸,以及第二远端抬升连续槽357与457以及该至少一第二抬升第二连续槽375与475的部分能对应并连通于该至少一第二抬升远端通道348与448的配置与尺寸。
在本文所述的实施例中,例如以第一实施例为例,脉冲回路热交换器在真空状态下具有一工作流体于其中,包含一热交换主体110、一第一连续板160以及一第二连续板180。热交换主体110与第一连续板160与第二连续板180含分别位于不同抬升平面的多个通道槽。不同的抬升平面可使在槽中向下流动的工作流体产生输出压力增益,从而提升整个脉冲回路热交换器100中的热流体传递振荡驱动力。第二连续板180包含具有一第三抬升连续通道176的一第二连续板附着面170,除了能提供流体传输和增强振荡驱动力之外,第三抬升连续通道176可作为一个内部的储存空间。脉冲回路热交换器100是由铝挤和冲压等程序所形成,包含三个主要步骤:一个提供步骤、一个结合、焊接及插入步骤,及抽真空与封闭步骤。透过简化而有效的铝挤压和冲压程序可确保制造方法的一致性。并且,第一连续板160与第二连续板180对于热交换主体110的相对平坦的直线焊接部分可提供一种有效的方式来闭合和密封脉冲回路热交换器100,避免密闭性的不良以及相关于其的结构强度;因此,能在不增加制造流程复杂性的情况下,减少工作流体的损失和干枯的可能性。
目前所揭示的发明构想并不在于限制本文所示的实施例,而是与其全部的范围一致,与本文所揭示的概念所基于得原理一致。元件的方向可使用如“上”、“下”、“平行”、“垂直”、“左”、“右”等来描述,但这并非绝对的相对位置关系、位置及/或方位。元件的用语,如“第一”与“第二”等只是用于区别元件之用,非其字面上的意义。如本文所使用,用语如“包含”、“包括”、“具有”等概念并非指定元件、操作及/或群或其组合的存在,也非意旨排除存在或增加其他元件、操作及/或群或其组合。除非特别说明,否则所述的操作顺序非为绝对。除非特别声明,否则以单数形式提及的元件(例如使用“一”或“一个”)并非意味着只有一个,而是有可能为一或多个。如本文所使用,“及/或”是指“及”或“或”以及“及”与“或”。如本文所使用,范围和子范围可指能包含其中的整体及/或分数值以及用于定义或修改范围和子范围的语言(如“至少”、“大于”、“小于”、“不大于”等)以表示子范围及/或上下限等。相关领域通常知识者已知或以后可知的能贯穿本文描述的各实施例的元件的所有结构和功能等同等物,都旨在被本文所描述和请求保护的范围所涵盖。此外,无论本文内容最终是否可在专利范围中明确描述,本文所公开的内容均不旨在奉献给公众。
鉴于可应用所公开的原理的许多可能实施例,在所附权利要求书及在本申请的整个期间或要求本申请的利益或优先权的任何申请的整个期间,任何时候提出的前述描述及提出在字面上等同所附权利要求中陈述的组合等,能保护本文描述的特征和动作的任何和所有组合的权利的请求应予以保留,包括要求保护属于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之内的所有权利。
虽然本发明以前述的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所为的更动与润饰,均属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关于本发明所界定的保护范围请参考所附的权利要求书。

Claims (15)

1.一种脉冲回路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第一连续板,包含一外表面、一附着面、一第一端以及一第二端;
一第二连续板,包含一外表面、一附着面、一第一端以及一第二端;以及
一热交换主体,包含一近主体端、一远主体端以及多个通道,其中所述多个通道包含:
一第一抬升近端通道,在一第一平面上设置于最靠近于该近主体端的一边缘;
一第二抬升近端通道,在一第二平面上与该第一抬升近端通道依序相邻设置;
一第一抬升远端通道,在该第一平面上设置于最靠近于该远主体端的一边缘;以及
一第二抬升远端通道,于该第二平面上与该第一抬升远端通道依序相邻设置;
其中该第一连续板附着面包含一近端连续槽以及一远端连续槽,该近端连续槽具有连通于一第二抬升连续槽的一第一抬升连续槽,该远端连续槽具有连通于一第二抬升连续槽的一第一抬升连续槽;
其中该近端连续槽与该第一抬升连续槽位于该第一平面,该近端连续槽与该第二抬升连续槽位于该第二平面,该远端连续槽与该第一抬升连续槽位于该第一平面,而该远端连续槽与该第二抬升连续槽位于该第二平面;
其中该第二连续板附着面包含一第一抬升近端连续槽、一第一抬升远端连续槽以及至少一第二抬升连续槽,该第一抬升近端连续槽在该第一高度且连通于位于一第三高度的一第三抬升连续通道,该第一抬升远端连续槽位于该第一高度,该至少一第二抬升连续槽于一第二高度上设置于该第一抬升近端连续槽与该第一抬升远端连续槽之间,使该至少一第二抬升近端通道连接至该至少一第二抬升远端通道,该第三高度低于该第一高度,该第二高度高于该第一高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脉冲回路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连续板附着面还包含至少一第二抬升连续槽,该至少一第二抬升连续槽在该第二平面上设置于该近端连续槽的该第二抬升连续槽与该远端连续槽的该第二抬升连续槽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脉冲回路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还包含真空状态下的一工作流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脉冲回路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选择该工作流体以达到一预定的沸腾温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脉冲回路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连续板附着面与该热交换主体形成气密密封,该第二连续板附着面与该热交换主体形成气密密封。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脉冲回路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还包含多个第二抬升近端通道与多个第二抬升远端通道,其中所述多个第二抬升近端通道的数量与所述多个第二抬升远端通道的数量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脉冲回路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抬升近端通道相对于热交换主体的一边缘呈一角度,使得该第一抬升近端通道上最接近该第一连续板的一端,比该第一抬升近端通道最靠近该第二连续板的端部更靠近该近主体端的边缘。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脉冲回路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抬升近端通道与该第二抬升远端通道的宽度相异。
9.一种制造脉冲回路热交换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
提供一第一连续板;
提供一热交换主体;
提供一第二连续板、该第一连续板、该热交换器,该第二连续板具有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道与槽;
以气密的方式将该第一连续板接合至该热交换主体以及将该第二连续板接合至该热交换主体;
将一工作管插入该第一连续板、该热交换主体与该第二连续板的其中一者;
将工作流体注入该热交换主体中的通道;
将该热交换主体中的该通道抽真空;
封闭该工作管;以及
切断该工作管。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热交换主体包含铝或铝合金。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提供一热交换主体的步骤包含:经由一挤型制程形成该热交换主体。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槽的横截面的形状为三角形、矩形、梯形或凹角形。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槽的尺寸可使该工作流体产生毛细现象。
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连续板与该第二连续板由冲压所形成。
15.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连续板与该第二连续板包含铝或铝合金。
CN202010922174.9A 2020-01-22 2020-09-04 脉冲回路热交换器与其制造方法 Active CN11316366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2062964130P 2020-01-22 2020-01-22
US62/964,130 2020-01-2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63663A true CN113163663A (zh) 2021-07-23
CN113163663B CN113163663B (zh) 2023-06-30

Family

ID=768580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922174.9A Active CN113163663B (zh) 2020-01-22 2020-09-04 脉冲回路热交换器与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11255610B2 (zh)
CN (1) CN113163663B (zh)
TW (1) TWI76733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NL2032599B1 (nl) * 2022-07-25 2024-02-05 E Wizz B V Afsluitorgaan voor een buffervat, buffervat met een dergelijk afsluitorgaan, opslagsysteem met dergelijke buffervaten en werkwijze voor het vervaardigen van een dergelijk buffervat

Citation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0828A (zh) * 1995-07-07 1997-01-22 昭和铝株式会社 用于热交换器的冷却管
CN1215830A (zh) * 1995-04-21 1999-05-05 巴尔的摩汽圈公司 具有鼓风风扇的直接和间接闭合回路蒸发热交换器组合
JP2002286382A (ja) * 2001-01-16 2002-10-03 Denso Corp 沸騰冷却装置
JP2003130561A (ja) * 2001-10-25 2003-05-08 Denso Corp 沸騰冷却装置
CN102713491A (zh) * 2010-01-14 2012-10-03 熊津豪威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包括其的食物处理机及该热交换器的制造方法
US20120292003A1 (en) * 2010-01-11 2012-11-22 Commissariat A L'energie Atomique Et Aux Energies Alternatives Device forming a chemical reactor with improved efficiency, incorporating a heat exchanging circuit
US20120325445A1 (en) * 2009-12-18 2012-12-27 Mircea Dinulescu Plate type heat exchange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heat exchanger plate
DE102012013755A1 (de) * 2012-07-12 2014-01-16 Al-Ko Kober Ag Wärmetauscherplatteneinheit, Wärmetauscher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Wärmetauschers
CN203687734U (zh) * 2013-12-30 2014-07-02 天津博泰换热设备有限公司 流体通道横截面积不等的板式换热器板片及板式换热器
US20150266144A1 (en) * 2012-10-09 2015-09-24 Commissariat A L'energie Atomique Et Aux Energies Alternatives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Heat Exchanger Containing a Phase-Change Material, Exchanger Obtained and Uses at High Temperatures
US20170254598A1 (en) * 2016-03-07 2017-09-07 Bosal Emission Control Systems Nv Plate heat exchange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plate heat exchanger
EP3243240A1 (en) * 2015-01-09 2017-11-15 Dana Canada Corporation Counter-flow heat exchanger for battery thermal management applications
US20190033006A1 (en) * 2017-07-28 2019-01-31 Dana Canada Corporation Ultra Thin Heat Exchangers For Thermal Management
CN110088558A (zh) * 2016-12-23 2019-08-02 阿法拉伐股份有限公司 热交换器
EP3553443A1 (fr) * 2018-04-11 2019-10-16 Commissariat à l'énergie atomique et aux énergies alternatives Thermosiphon et caloduc pulse de realisation simplifiee
CN110678712A (zh) * 2017-04-27 2020-01-10 乔治洛德方法研究和开发液化空气有限公司 具有改进的波形接合部的热交换器、相关联的空气分离装置和用于制造这种交换器的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523893B (en) * 2001-01-16 2003-03-11 Denso Corp Cooling equipment
US7014835B2 (en) * 2002-08-15 2006-03-21 Velocys, Inc. Multi-stream microchannel device
WO2004042305A2 (en) * 2002-11-01 2004-05-21 Cooligy, Inc. Optimal spreader system, device and method for fluid cooled micro-scaled heat exchange
US20050211427A1 (en) * 2002-11-01 2005-09-29 Cooligy,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lexible fluid delivery for cooling desired hot spots in a heat producing device
US7434308B2 (en) * 2004-09-02 2008-10-14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Cooling of substrate using interposer channels
GB0509747D0 (en) * 2005-05-13 2005-06-22 Ashe Morris Ltd Variable volume heat exchangers
US7398643B2 (en) * 2006-05-16 2008-07-15 Dana Canada Corporation Combined EGR cooler and plasma reactor
KR100833497B1 (ko) * 2006-09-29 2008-05-29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전자기기용 열균일화 장치
FR2938904B1 (fr) * 2008-11-24 2012-05-04 Air Liquide Echangeur de chaleur
JP5533215B2 (ja) * 2010-05-10 2014-06-25 富士通株式会社 冷却ジャケット及びそれを備えた電子機器
TWI436019B (zh) * 2010-07-21 2014-05-01 Asia Vital Components Co Ltd The structure of the heat siphon plate is improved
US20130039819A1 (en) * 2011-08-09 2013-02-14 Asia Vital Components Co., Ltd. Vapor chambe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ame
US20130042996A1 (en) * 2011-08-15 2013-02-21 Yunho Hwang Transferring heat between fluids
WO2014125089A1 (en) * 2013-02-14 2014-08-21 Swep International Ab Port opening with supercooling
US10578370B2 (en) * 2017-06-13 2020-03-03 Modine Manufacturing Company Integrated heat exchanger and coolant reservoir

Patent Citation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15830A (zh) * 1995-04-21 1999-05-05 巴尔的摩汽圈公司 具有鼓风风扇的直接和间接闭合回路蒸发热交换器组合
CN1140828A (zh) * 1995-07-07 1997-01-22 昭和铝株式会社 用于热交换器的冷却管
JP2002286382A (ja) * 2001-01-16 2002-10-03 Denso Corp 沸騰冷却装置
JP2003130561A (ja) * 2001-10-25 2003-05-08 Denso Corp 沸騰冷却装置
US20120325445A1 (en) * 2009-12-18 2012-12-27 Mircea Dinulescu Plate type heat exchange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heat exchanger plate
US20120292003A1 (en) * 2010-01-11 2012-11-22 Commissariat A L'energie Atomique Et Aux Energies Alternatives Device forming a chemical reactor with improved efficiency, incorporating a heat exchanging circuit
CN102713491A (zh) * 2010-01-14 2012-10-03 熊津豪威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包括其的食物处理机及该热交换器的制造方法
DE102012013755A1 (de) * 2012-07-12 2014-01-16 Al-Ko Kober Ag Wärmetauscherplatteneinheit, Wärmetauscher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Wärmetauschers
US20150266144A1 (en) * 2012-10-09 2015-09-24 Commissariat A L'energie Atomique Et Aux Energies Alternatives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Heat Exchanger Containing a Phase-Change Material, Exchanger Obtained and Uses at High Temperatures
CN203687734U (zh) * 2013-12-30 2014-07-02 天津博泰换热设备有限公司 流体通道横截面积不等的板式换热器板片及板式换热器
EP3243240A1 (en) * 2015-01-09 2017-11-15 Dana Canada Corporation Counter-flow heat exchanger for battery thermal management applications
US20170254598A1 (en) * 2016-03-07 2017-09-07 Bosal Emission Control Systems Nv Plate heat exchange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plate heat exchanger
CN110088558A (zh) * 2016-12-23 2019-08-02 阿法拉伐股份有限公司 热交换器
CN110678712A (zh) * 2017-04-27 2020-01-10 乔治洛德方法研究和开发液化空气有限公司 具有改进的波形接合部的热交换器、相关联的空气分离装置和用于制造这种交换器的方法
US20190033006A1 (en) * 2017-07-28 2019-01-31 Dana Canada Corporation Ultra Thin Heat Exchangers For Thermal Management
EP3553443A1 (fr) * 2018-04-11 2019-10-16 Commissariat à l'énergie atomique et aux énergies alternatives Thermosiphon et caloduc pulse de realisation simplifie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67331B (zh) 2022-06-11
US20220155024A1 (en) 2022-05-19
TW202129219A (zh) 2021-08-01
US20210222955A1 (en) 2021-07-22
US11255610B2 (en) 2022-02-22
US11662155B2 (en) 2023-05-30
CN113163663B (zh) 2023-06-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892799B2 (en) Evaporation chamber for a loop heat pipe
KR101263559B1 (ko) 열 교환기
US6681844B1 (en) Plate type heat exchanger
US6032726A (en) Low-cost liquid heat transfer plat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refor
US20080216994A1 (en) Vapor-Augmented Heat Spreader Device
US20230296333A1 (en) Multi-channel thin heat exchange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he same
US11913726B2 (en) Vapor chamber heatsink assembly
CN113163663A (zh) 脉冲回路热交换器与其制造方法
JP3608272B2 (ja) 沸騰冷却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EP3848662B1 (en) Heat exchanger fin and manufacturing mehtod of the same
CN214950816U (zh) 热交换器鳍片
JP2004340569A (ja) プレート式熱伝達器
EP1618344B1 (en) Evaporator and heat exchanger with external loop, as well as heat pump system an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mprising said evaporator or heat exchanger
CN107677155A (zh) 一种平板热管散热器
KR100393589B1 (ko) 열교환기
EP1244145A2 (en) Press formed two-phase cooling module and method for making same
KR200358292Y1 (ko) 방열 냉각장치
WO2022191240A1 (ja) ベーパーチャンバ、ベーパーチャンバ用のウィックシート及び電子機器
US20240121914A1 (en) Device and system for cooling an electronic component
KR100517925B1 (ko) 핀-튜브 일체형 열교환기
KR100921625B1 (ko) 적층형 열교환기
KR20050106238A (ko) 방열 냉각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16697787A (zh) 一种具有变截面的两相通道热管及其加工方法
KR20200086027A (ko) 마이크로 채널 열교환기의 이중 헤더파이프 구조
JP2006012926A (ja) 沸騰冷却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