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148809A - 曳引式井道施工升降机 - Google Patents
曳引式井道施工升降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148809A CN113148809A CN202110443323.8A CN202110443323A CN113148809A CN 113148809 A CN113148809 A CN 113148809A CN 202110443323 A CN202110443323 A CN 202110443323A CN 113148809 A CN113148809 A CN 11314880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oor
- car
- flexible cable
- support
- bear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0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2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2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3139 buffer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70 limi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677 Nyl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778 nylo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351 stiffen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1/00—Main component part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11/02—Cages, i.e. ca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1/00—Main component part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11/04—Driving gear ; Details thereof, e.g. seal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3/00—Doors, gates, or other apparatus controlling access to, or exit from, cages or lift well landings
- B66B13/02—Door or gate operation
- B66B13/06—Door or gate operation of sliding doo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3/00—Doors, gates, or other apparatus controlling access to, or exit from, cages or lift well landings
- B66B13/02—Door or gate operation
- B66B13/14—Control systems or devic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7/00—Other common features of eleva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Lift-Guide Devices, And Elevator Ropes And Cab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曳引式井道施工升降机包括:轿厢导轨,安装在电梯电梯井道内;对重导轨,与轿厢导轨相对设置且安装在电梯井道内;主承重梁,安装在电梯井道上部;曳引机,安装在电梯井道的下部;曳引绳,缠绕并穿过主承重梁和曳引机、且由曳引机驱动;夹绳器,安装在曳引机的下部,其中曳引绳穿过夹绳器;轿厢,设置在轿厢导轨和对重导轨之间且连接曳引绳的一端,其中轿厢可沿轿厢导轨在电梯井道内沿第一方向往复运动;以及对重块,安装在对重导轨上且连接曳引绳的另一端,其中对重块可沿对重导轨在电梯井道内沿第一方向往复运动,且对重块的运动方向与轿厢的运动方向相反。本发明简化了曳引式井道施工升降机的结构,改善了结构强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升降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曳引式井道施工升降机。
背景技术
施工升降机又称施工电梯,是一种采用齿轮、齿条啮合方式或钢丝绳提升方式,使轿厢作垂直或倾斜运动,用以输送施工人员、工具、设备及物料的建筑机械,它交之其它提升机构稳定、安全可靠,不用另设机房或电梯井道,并且具有拆装方便、搬运灵活性强等优点,应用广泛,尤其在减轻施工人员劳动强度、加快工程进度,提高工作效率中,起到明显的作用。然而,现有的施工升降机的电梯还存在着较多问题例如结构复杂、结构强度不高、安装不方便、安全性有待加强等。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至少部分缺陷或不足,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曳引式井道施工升降机,以简化结构,改善结构强度。
一方面,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曳引式井道施工升降机,包括:轿厢导轨,安装在电梯电梯井道内;对重导轨,与所述轿厢导轨相对设置且安装在所述电梯井道内;主承重梁,安装在所述电梯井道上部;曳引机,安装在所述电梯井道的下部;曳引绳,缠绕并穿过所述主承重梁和所述曳引机、且由所述曳引机驱动;夹绳器,安装在所述曳引机的下部,其中所述曳引绳穿过所述夹绳器;轿厢,设置在所述轿厢导轨和所述对重导轨之间且连接所述曳引绳的一端,其中所述轿厢可沿所述轿厢导轨在所述电梯井道内沿第一方向往复运动;以及对重块,安装在所述对重导轨上且连接所述曳引绳的另一端,其中所述对重块可沿所述对重导轨在所述电梯井道内沿所述第一方向往复运动,且所述对重块的运动方向与所述轿厢的运动方向相反。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承重梁包括:第一承重组件;第二承重组件,与所述第一承重组件相对、间隔设置;以及连接件,设置在所述第一承重组件和所述第二承重组件之间、且连接所述第一承重组件和所述第二承重组件;其中,所述第一承重组件包括:第一承重横梁,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第一支撑架,设置在所述第一侧面上;第二支撑架,设置在所述第二侧面上;第一拉筋,其两端分别对应连接所述第一承重横梁和所述第一支撑架;以及第二拉筋,其两端分别对应连接所述第一承重横梁和所述第二支撑架,且所述第一拉筋和所述第二拉筋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承重横梁的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且成对角设置。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架包括:第一支撑横梁;第一支撑纵梁,连接在所述第一支撑横梁和所述第一承重横梁之间;第二支撑纵梁,与所述第一支撑纵梁相对、间隔设置且连接在所述第一支撑横梁和所述第一承重横梁之间;以及支撑架加强杆,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横梁和所述第一承重横梁之间且其两端分别对应连接所述第一支撑纵梁和所述第二支撑纵梁;其中,所述第二支撑架包括:第二支撑横梁;第三支撑纵梁,连接在所述第二支撑横梁和所述第一承重横梁之间;以及第四支撑纵梁,与所述第三支撑纵梁相对、间隔设置且连接在所述第二支撑横梁和所述第一承重横梁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架还包括第一拉筋垫板,所述第一承重组件还包括第二拉筋垫板,其中,所述第一拉筋垫板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纵梁上远离所述第一支撑纵梁的侧面,所述第二拉筋垫板设置在所述第一承重横梁上的所述第一侧面上,所述第一拉筋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一拉筋垫板与所述第一支撑架相连,所述第一拉筋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拉筋垫板与所述第一承重横梁相连;所述第二支撑架还包括第三拉筋垫板,所述第一承重组件还包括第四拉筋垫板,其中,所述第三拉筋垫板设置在所述第四支撑纵梁上远离所述第三支撑纵梁的侧面,所述第四拉筋垫板设置在所述第一承重横梁上的所述第二侧面上,所述第二拉筋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三拉筋垫板与所述第二支撑架相连,所述第二拉筋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四拉筋垫板与所述第一承重横梁相连。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承重梁还包括:第一绕线轮,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承重组件和所述第二承重组件之间且位于所述第一支撑纵梁远离所述第二支撑纵梁的一侧;第二绕线轮,可转动地设置在在所述第一承重组件和所述第二承重组件上且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横梁远离所述第一侧面的一侧上;第三绕线轮,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承重组件和所述第二承重组件上且连接在所述第一支撑纵梁和所述第二支撑纵梁之间;以及第四绕线轮,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承重组件和所述第二承重组件上且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横梁上邻近所述第二侧面的一侧;其中,所述曳引绳从所述第一承重组件和所述第二承重组件之间绕过所述第一绕线轮、第二绕线轮、第三绕线轮以及第四绕线轮。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轿厢包括:轿厢主体,设置有门框;轿厢架,环绕轿厢主体且连接所述曳引绳和所述轿厢主体;第一厢门,连接在所述门框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第一端且可沿所述第一方向相对于所述轿厢主体往复运动;第二厢门,连接在所述门框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所述第二厢门可沿所述第一方向相对于所述轿厢主体往复运动、且所述第二厢门的运动方向与所述第一厢门的运动方向相反。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厢体围壁上设置有第一滑轮和第二滑轮;所述第一滑轮和所述第二滑轮分别位于所述门框在第二方向上的两侧,其中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第一厢门上邻近所述第二厢门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柔索连接部和第二柔索连接部,所述第一柔索连接部和所述第二柔索连接部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厢门沿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两端;第二厢门上邻近所述第一厢门的一端设置有第三柔索连接部和第四柔索连接部,所述第三柔索连接部和所述第四柔索连接部分别位于所述第二厢门沿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两端;所述轿厢主体还包括第一柔索和第二柔索;所述第一柔索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厢门的所述第一柔索连接部,所述第一柔索的另一端绕过所述第一滑轮并连接至所述第二厢门的所述第三柔索连接部;所述第二柔索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厢门的所述第二柔索连接部,所述第二柔索的另一端绕过所述第二滑轮并连接至所述第二厢门的所述第四柔索连接部。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轿厢主体还包括至少两个第一厢门挡块和至少两个第二厢门挡块,所述至少两个第一厢门挡块设置在所述门框的所述第一端的外侧、且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厢门的两侧;所述至少两个第二厢门挡块设置在所述门框的所述第一端的内侧、且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厢门的两侧;在第三方向上所述第一厢门位于所述至少两个第一厢门挡块和所述至少两个第二厢门挡块之间,其中所述第三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构成的平面;所述第二厢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导向槽和第二导向槽,所述门框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两个侧边一一对应嵌入到所述第一导向槽和所述第二导向槽内。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轿厢主体上还设置有第一止动件和第二止动件,所述第一止动件和所述第二止动件分别设置在所述门框的所述第二端、且位于所述门框沿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两侧,所述第一止动件和所述第二止动件分别与所述第三柔索连接部和所述第四柔索连接部配合以对所述第二厢门的向下运动进行限位;所述第一厢门和所述第二厢门之间还设置有锁扣且用于对所述第一厢门和所述第二厢门进行锁固。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轿厢架包括顶梁、底梁、第一侧梁和第二侧梁,其中,所述顶梁、所述第一侧梁、所述底梁和所述第二侧梁的端部依次连接并环绕所述轿厢主体;所述轿厢主体的底部承载于所述底梁上;其中,所述顶梁包括:顶梁主体;以及两个顶梁连接件,分别连接至所述顶梁主体相对的两端;其中,每一个所述顶梁连接件包括:第一夹持板,设置有第一横梁连接孔;第二夹持板,与所述第一夹持板相对且间隔设置且设置有第二横梁连接孔;第一连接板,固定在所述第一夹持板的外侧且设置有第一夹持板连接孔;第二连接板,固定在所述第二夹持板的外侧且设置有第二夹持板连接孔;以及第三连接板,设置有第三夹持板连接孔,所述第三连接板通过多个连接件分别穿过所述第三夹持板连接孔和所述第一夹持板连接孔、以及和所述第三夹持板连接孔所述第二夹持板连接孔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1122)和所述第二连接板。
上述的一个和多个技术方案可以具有如下优点:本发明实施例通过曳引式井道施工升降机的特定结构和设置,简化了结构,提升了安装和维护的方便性。另外,主承重梁通过采用特定结构设计,改善了主承重梁和绕线轮的结构强度。采用上下同步、反向运动的第一厢门和第二厢门等结构设计,节省了配重块的使用,确保了第一厢门和第二厢门的运动的同步性。采用整体上顶梁主体结构并采用特定结构的顶梁连接件,改善了顶梁结构强度和连接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曳引式井道施工升降机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主承重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第一承重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的第一支撑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3中的第二支撑架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中轿厢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的去除第一厢门和第二厢门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6中第二厢门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6中门框、第二厢门以及第一止动件和第二止动件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10为图6中的第一厢门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6中的顶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中的顶梁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1中的顶梁连接件的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1中的顶梁连接件的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曳引式井道施工升降机。具体地,曳引式井道施工升降机900可例如适用于电梯井道800内的施工与维护。曳引机井道施工升降机900例如包括轿厢导轨9、对重导轨2、主承重梁1,曳引机4、曳引绳5、轿厢6、夹绳器7和对重块3。其中,轿厢导轨(或称主轨)9例如为细长导轨,其例如通过支架竖向安装在电梯井道200内的侧壁上。对重导轨(或称副轨)2也例如为细长导轨,其与所述轿厢导轨相对设置,也可以通过支架竖向安装在所述电梯井道200内与轿厢导轨相对的另一侧壁。轿厢导轨9和对重导轨2可例如由钢轨和连接板构成的升降机构件,从截面形状例如分为T形,空心两种形式。主承重梁1用于承担整个曳引式井道升降机的重量,其例如横跨在电梯井道200的上部。曳引机4例如包括电动机比如变频调速三相异步电动机,其用于给轿厢6的上升与下降提供动力。曳引机4例如安装在所述电梯井道200内与主承重梁1所在的上部相对的下部比如布置在地面。曳引绳5例如为钢丝绳,其可缠绕并穿过所述主承重梁1和所述曳引机4。曳引绳5例如由所述曳引机4驱动以实现轿厢6上升与下降的控制。夹绳器7安装在所述曳引机4的下部,其中所述曳引绳5穿过所述夹绳器7。夹绳器7用于在轿厢6运行过程中超速时卡住曳引绳,以降低轿厢6的运行速度,确保安全性。轿厢6例如为一个方形箱体类结构的零部件,内部中空且可以供施工人员乘坐或者运载物料。轿厢6的结构可为封闭或半封闭的箱体。轿厢6例如设置在所述轿厢导轨和所述对重导轨之间,轿厢6滑动连接在所述轿厢导轨9上且连接所述曳引绳5的一端,其中所述轿厢6可在所述电梯井道200内沿图1中的X方向往复运动;以及对重块3可例如滑动地连接在所述对重导轨2上且连接所述曳引绳5的另一端,其中所述对重块3可在所述电梯井道200内的X方向往复运动,所述对重块3与所述轿厢6同步运动且且与所述轿厢6的运动方向相反。通过将夹绳器7设置在所述曳引机4的下部,可以方便地拆装夹绳器7,提升了设备的安装便利性。
此外,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主承重梁1例如包括:第一承重组件11、第二承重组件12和连接件13。具体地,第二承重组件12和第一承重组件11例如为细长状结构件,用于承载井道施工升降机的重量。第二承重组件12和第一承重组件11相对设置,例如两者平行设置。连接件13例如为连接杆或者其它连接件,其设置在第一承重组件11和第二承重组件12之间,例如通过焊接、螺纹连接或者铆接等方式连接所述第一承重组件11和所述第二承重组件12,使得第一承重组件11和第二承重组件12形成一个整体,共同分担承载井道施工升降机的重量。因此,使得主承重梁1形成了一体式结构,此结构简单,易于装卸且结构强度良好。
具体地,如图3所示,连接件13例如为连杆,同时第一承重横梁100上设置有对应的安装通孔105。连接件13例如通过螺纹连接或者铆接等方式穿过多个安装通孔105,以连接所述第一承重组件11和所述第二承重组件12。
此外,如图3所示,第一承重组件11例如包括第一承重横梁100、第一支撑架200、第二支撑架300、第一拉筋400以及第二拉筋500。具体地,第一承重横梁100例如由矩形钢或其他材料制成,其例如包括第一侧面101和与第一侧面101相对设置的第二侧面102。第一支撑架200例如通过焊接、螺纹连接或者铆接等方式设置在第一侧面101上。第二支撑架300例如通过焊接、螺纹连接或者铆接等方式设置在第二侧面102上。第一拉筋400例如由钢板、角钢、矩形钢等材料制成,其两端分别对应以焊接或者其它方式连接第一承重横梁100和第一支撑架200。第二拉筋500例如由钢板、角钢、矩形钢等材料制成,其两端分别以焊接或其它方式连接第一承重横梁100和第二支撑架300。其中,第一拉筋400和第二拉筋500分别对应设置在第一承重横梁100相对的第一侧面101和第二侧面102且呈对角设置。可选地,第一拉筋400和第二拉筋500例如相互平行设置。如此一来,第一拉筋400与第二拉筋500分别设置在第一承重横梁100的相对的两个侧面且呈对角设置,第一拉筋400和第二拉筋500可有效改善第一承重组件11所受的应力,提升产品可靠性。
此外,如图2所示,第二承重组件12也可例如包括:第二承重横梁、第三支撑架、第四支撑架、第三拉筋以及第四拉筋。其中,第二承重横梁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其中所述第三侧面与所述第一侧面对应,所述第四侧面与所述第二侧面对应。第三支撑架设置在所述第三侧面上且与所述第一支撑架对应。第四支撑架设置在所述第四侧面上且与所述第二支撑架对应。第三拉筋的两端分别对应连接所述第二承重横梁和所述第三支撑架且与所述第一拉筋对应。第四拉筋的两端分别对应连接所述第二承重横梁和所述第四支撑架且与所述第二拉筋对应。所述第三拉筋和所述第四拉筋分别位于所述第二承重横梁的所述第三侧面和所述第四侧面且成对角设置。优选地,第一承重组件11和第二承重组件12以连接件13为中心呈对称设置例如镜像设置。具体地,如图2所示,第二承重组件12与第一升降承重组件11具有相同的结构,如此一来,可以提升零部件的通用化,减少了零部件种类从而降低了生产运营成本。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第一支撑架200和第二支撑架300例如为由矩形钢制成的结构件。具体地,如图4所示,第一支撑架200例如包括第一支撑横梁201、第一支撑纵梁202以及第二支撑纵梁203。具体地,第一支撑横梁201、第一支撑纵梁202以及第二支撑纵梁203例如为由矩形钢或者其他材料制成。第一支撑纵梁202例如通过焊接等方式连接第一支撑横梁201和第一承重横梁100。第二支撑纵梁203与第一支撑纵梁202相对设置,优选地,两者平行设置,通过例如焊接等方式连接第一支撑横梁201和第一承重横梁100。
更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第一支撑架200还例如包括第一拉筋垫板2033。第一拉筋垫板2033例如通过焊接等方式设置在第二支撑纵梁203上远离第一支撑纵梁的侧面上。如图3所示,第一承重组件11例如还包括第二拉筋垫板1011。第二拉筋垫板1011例如通过焊接等方式设置在第一承重横梁100上的第一侧面101上。第一拉筋400的一端通过第一拉筋垫板2033与第一支撑架200相连。第一拉筋400的另一端通过第二拉筋垫板1011与所述第一承重横梁100相连。其中,第一拉筋垫板2033和第二拉筋垫板1011例如为钢板。这样一来,通过设置第一拉筋垫板2033和第二拉筋垫板1011,改善了第一拉筋400和第一支撑架200的连接处、以及第一拉筋400和第一承重横梁100的连接处的结构强度,增强连接可靠性,提升使用寿命。
更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第一支撑架200例如还包括支撑架加强杆204。支撑架加强杆204的材料例如为槽钢、工字钢、矩形钢或其他材料。支撑架加强杆204的两端例如通过焊接等方式分别对应连接在第一支撑纵梁202上和第二支撑纵梁上203之间。通过支撑架加强杆204的设置,提高了第一支撑架200的整体强度和刚度,提升了安全性。
再者,如图5所示,第二支撑架300例如包括:第二支撑横梁301、第三支撑纵梁302以及第四支撑纵梁303。具体地,第二支撑横梁301、第三支撑纵梁302以及第四支撑纵梁303例如由矩形钢、槽钢或者其他材料制成。第三支撑纵梁302例如通过焊接等方式连接在第二支撑横梁301和第一承重横梁100之间。第四支撑纵梁303与第三支撑纵梁302间隔、且相对设置例如为平行设置,例如通过焊接等连接方式连接第二支撑横梁301和第一承重横梁100。
更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第二支撑架300还例如包括第三拉筋垫板3022。第三拉筋垫板3022例如通过焊接、螺纹连接或者铆接等方式设置在第三支撑纵梁302上远离所述第四支撑纵梁303的侧面上。如图3所示,第二承重组件12例如还包括第四拉筋垫板1021。第四拉筋垫板1021例如通过焊接设置在第一承重横梁100上的第二侧面102上。第二拉筋500的一端通过第三拉筋垫板3022与第二支撑架300相连。第二拉筋500的另一端通过第四拉筋垫板1021与所述第一承重横梁100相连。其中,第三拉筋垫板3022和第四拉筋垫板1021例如为钢板。通过设置第三拉筋垫板3022和第四拉筋垫板1021,改善了第二拉筋500和第二支撑架300的连接处、第一拉筋500和第一承重横梁100的连接处的结构强度,增强了连接可靠性,提升了使用寿命。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承重横梁100例如为工字钢、槽钢、矩形钢或者其他材料。其中,如图3所示,第一承重横梁100上的第一侧面101和第二侧面102相交例如为垂直的两个侧面上分别设置有凹槽103。凹槽103内设置有多个相互间隔的承重横梁加强肋104。承重横梁加强肋104例如为钢板,例如通过焊接连接所述第一侧面101和所述第二侧面102。其中,多个承重横梁加强肋104的间隔距离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凹槽103的设置减轻了主承重梁1的重量,降低了成本。此外,多个承重横梁加强肋104的设置,确保了第一承重横梁100的强度和刚度,防止变形,提升了产品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如图1所示,主承重梁1还包括绕线轮组(图中未示出),其中,绕线轮组位于第一承重组件11和第二承重组件12之间。具体地,绕线轮组包括第一绕线轮141、第二绕线轮142、第三绕线轮143以及第四绕线轮144。
具体地,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绕线轮141中心设置有转轴,其通过转轴可转动的设置在第一承重组件11和第二承重组件12上且位于第一支撑纵梁302的远离第二支撑纵梁303的一侧。第二绕线轮142的中心设置有转轴,其通过转轴可转动的设置在第一承重组件11和第二承重组件12上且连接第一支撑架200的远离第一侧面101的一侧上。第三绕线轮143的中心设置有转轴,可转动的设置在第一承重组件11和第二承重组件12上且位于第一支撑纵梁202和第二支撑纵梁203之间。第四绕线轮144的中心设置有转轴,通过转轴可转动的设置在第一承重组件11和第二承重组件12之间且连接第二支撑架300上邻近第二侧面102的一侧。其中,第一绕线轮141、第二绕线轮142、第三绕线轮143以及第四绕线轮144的转轴分别例如为圆柱轴。此处值得一提的是,第一绕线轮141、第二绕线轮142、第三绕线轮143以及第四绕线轮144的转轴可以为相同的转轴。当然,其也可以为不同的转轴,例如其直径不相同和/或长度不同,例如根据其所在的绕线轮的具体情况例如载荷大小具体设计,此处不以此为限。
此外,如图6所示,轿厢6例如包括:轿厢主体61、轿厢架62、第一厢门63以及第二厢门64。其中,轿厢主体61例如为由六个厢体围壁围成一个内部中空的厢形零部件。具体地,轿厢主体61例如包括第一厢体围壁611。第一厢体围壁611上设置有门框6111。门框6111处形成有出入口,用于连接厢门。门框6111例如为矩形门框,也即设置有矩形出入口。轿厢架62为用于支撑、固定轿厢主体61。轿厢架62连接至所述轿厢主体61的外部且连接所述曳引绳5的一端。第一厢门63连接在所述门框6111在X方向(对应第一方向)上的第一端也即门框6111的上端。第一厢门6111且可沿所述第一方向相对于所述轿厢主体61往复运动。第二厢门64连接在所述门框6111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也即门框6111的下端。所述第二厢门64可沿所述第一方向相对于所述轿厢主体61往复运动。所述第二厢门64的运动方向与所述第一厢门的运动方向相反,也即当操作者驱动第一厢门63向下运动时,第二项目64同步向上运动,第一厢门63和第二厢门64关闭;当操作者向下驱动第一厢门63向下运动时,第二厢门64则向上运动,第一厢门63和第二厢门64打开。也即在外力的驱动下,第二厢门64和第一厢门63会相互靠近或者相互远离的方式同步运动。
具体地,如图6所示,所述第一厢体围壁上611上设置有第一滑轮612和第二滑轮613。其中,第一滑轮612和第二滑轮613可例如为定滑轮。所述第一滑轮612和所述第二滑轮613分别位于所述门框6111在Y方向(对应第二方向)上的两侧,其中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此外,第一滑轮612和第二滑轮613还位于所述第一厢门63远离所述第二厢门64的一端。
如图6所示,第一厢门63上邻近所述第二厢门64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柔索连接部631和第二柔索连接部632。所述第一柔索连接部631和所述第二柔索连接部632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厢门63沿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两端;第二厢门64上邻近所述第一厢门63的一端设置有第三柔索连接部641和第四柔索连接部642,所述第三柔索连接部641和所述第四柔索连接部642分别位于所述第二厢门64沿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两端。
如图6所示,所述轿厢主体61还包括第一柔索614和第二柔索615。第一柔索614和第二柔索615可例如分别为钢丝绳或其它柔性索。所述第一柔索614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厢门63的所述第一柔索连接部631,所述第一柔索614的另一端绕过所述第一滑轮613并连接至所述第二厢门64的所述第三柔索连接部641;所述第二柔索615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厢门63的所述第二柔索连接部632,所述第二柔索615的另一端绕过所述第二滑轮613并连接至所述第二厢门64的所述第四柔索连接部642。如此一来就通过第一柔索614、第二柔索615将第一厢门63和第二厢门64连接在一起,使得两者可以同步运动。同时,在高度方向(也即X方向)上,第一滑轮612和第二滑轮613高于第一柔索连接部631、第二柔索连接部632、所述第三柔索连接部641和所述第四柔索连接部642,使得其第一厢门63和第二厢门64可以同步反向运动。
值得一提的是,所述第一厢门63和所述第二厢门64之间的重量差不足以使所述第一厢门63与所述第二厢门64自动进行彼此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的所述同步运动。只有当操作者作用在第一厢门63或第二厢门64上的力大于滑轮与柔索之间的摩擦力时,第一厢门63与所述第二厢门64才能进行同步运动。优选地,所述第一厢门63和所述第二厢门64的重量相等。如此一来,则可以减轻操作者的劳动强度。
如图6和图7所示,所述轿厢主体61还例如包括至少两个第一厢门挡块616和至少两个第二厢门挡块617,所述至少两个第一厢门挡块设置在所述门框6111的所述第一端6111a的外侧、且在所述第二方向(也即Y反向)上位于所述第一厢门63的两侧;所述至少两个第二厢门挡块617设置在所述门框的所述第一端6111a的内侧,也即设置在轿厢主体61内部,所述至少两个第二厢门挡块617在所述第二方向(也即Y反向)上位于所述第一厢门63的两侧;且在第三方向(对应Z方向)上所述第一厢门63位于所述至少两个第一厢门挡块616和所述至少两个第二厢门挡块617之间。其中所述第三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构成的平面。如此一来,所述至少两个第一厢门挡块616和所述至少两个第二厢门挡块617的设置,就实现了对所述第一厢门63在运动过程中的导向作用。
同时,如图8所示,所述第二厢门64所述第二方向(也即Y方向)上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导向槽643和第二导向槽644。所述门框6111在所述第二方向(也即Y方向)上的两个侧边61111和61112一一对应嵌入到所述第一导向槽643和所述第二导向槽644内。如此一来就实现了对所述第二厢门64在运动过程中的导向作用。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具体实例方式中,如图7和图9所示,所述轿厢主体61上还设置有第一止动件618和第二止动件619。第一止动件618和第二止动件619可例如为通过螺纹连接方式连接在轿厢主体61的门框61111上的结构件。所述第一止动件618和所述第二止动件619分别设置在所述门框6111的所述第二端6111b上,且位于所述门框6111沿所述第二方向(也即Y方向)上的两侧。另外,所述第二厢门64的所述第三柔索连接部641和所述第四柔索连接部642之间在所述第二方向(也即Y方向)上的第一外侧宽度D1,大于所述第一止动件618和所述第二止动件619之间在所述第二方向(也即Y方向)上的第二外侧宽度D2,所述第二外侧宽度D2大于所述第二厢门上所述第一导向槽和所述第二导向槽之间在所述第二方向(也即Y方向)上的第三外侧宽度D3。如此一来,就实现了对所述第一厢门63和第二厢门64的止动和限位作用。
再者,如图10所示,所述第一厢门63上邻近所述第二厢门64的一端还设置有锁扣633,用于将所述第一厢门63和所述第二厢门64锁固在一起。第一厢门63和所述第二厢门64需要关闭时,当第一厢门63和所述第二厢门64靠近时,操作者控制锁扣633将第一厢门63和所述第二厢门64连接锁固。同时,锁扣633还可以防止在运行过程中所述第一厢门63和所述第二厢门64的突然打开,确保厢门一直处于关闭状态,提升其安全性。当然,锁扣633也可以设置在所述第二厢门64上邻近所述第一厢门63的一端。所述锁扣633也可以为其它形式的零部件,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例如具有锁定第一厢门63和所述第二厢门64的锁具,其可通过开关、或者按钮等方式进行锁定和开锁。
进一步地,如图10所示,所述第一厢门63邻近所述第二厢门64的一端还设置有缓冲元件634。缓冲元件634例如为橡胶垫、尼龙垫等具有缓存功能的元件。在所述第一方向(也即X方向)上,所述缓冲元件634位于所述第一厢门63和所述第二厢门64之间。此外,所述缓冲元件634还可以设置在所述第二厢门64邻近所述第一厢门63的一端。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所述轿厢架62包括:顶梁621、底梁622、第一侧梁623和第二侧梁624。所述顶梁621和底梁622相间隔地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侧梁623和第二侧梁624在第一方向(也即X方向)上的上下端;所述底梁622位于所述轿厢主体61的下方、且第一侧梁623和第二侧梁624分别位于所述轿厢主体61的左右侧;以及所述轿厢主体61的底部承载于所述底梁622上。
具体地,如图11至14所示,顶梁621例如包括:顶梁主体6211、两个顶梁连接件6122、6123。其中,如图12所示,顶梁主体6211例如包括矩形管62111和贴设在矩形管62111所述第一方向上两侧的顶梁加强板62112。顶梁加强板62112可以增强顶梁621的强度和刚度。顶梁主体(621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多个安装孔62113,其可以为螺纹孔,也可以为光孔。两个顶梁连接件6122、6123分别通过安装孔62113固定连接至所述顶梁主体(111)相对的两端。
更具体地,如图13至14所示,每一个所述顶梁连接件6212例如包括:第一夹持板62121、第二夹持板62122、第一连接板62123、第二连接板62124以及第三连接板62125。其中,第一夹持板62121上设置有与所述多个安装孔62113对应的第一顶梁连接孔62121a。第二夹持板62122与所述第一夹持板62121相对且间隔设置、且设置有与所述多个安装孔62113对应的第二顶梁连接孔62122a。第一连接板62123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夹持板62121的外侧且设置有第一夹持板连接孔62123a。第二连接板62124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夹持板62122的外侧且设置有第二夹持板连接孔62124a。第三连接板62125设置有第三夹持板连接孔62125a,所述第三连接板62125通过多个连接件例如螺栓或螺柱等分别穿过所述第三夹持板连接孔62125a和所述第一夹持板连接孔62123a、以及和所述第三夹持板连接孔62125a和所述第二夹持板连接孔62124a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1122)和所述第二连接板(1124)。通过如此结构设计,可使得第一夹持板62121、第二夹持板62122上连成一体,且与所述第三连接板62125共同承担轿厢6的重量,与现有设计相比,结构设计更合理,结构强度更良好。此外,第一夹持板62121、第二夹持板62122上还设置有连接第一侧梁623或第二侧梁624的连接孔(图中未示出)。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通过曳引式井道施工升降机的特定结构和设置,简化了结构,提升了安装和维护的方便性。另外,主承重梁通过采用特定结构设计,改善了主承重梁和绕线轮的结构强度。采用上下同步、反向运动的第一厢门和第二厢门等结构设计,节省了配重块的使用,确保了第一厢门和第二厢门的运动的同步性。采用整体上顶梁主体结构并采用特定结构的顶梁连接件,改善了顶梁结构强度和连接的可靠性。
此外,可以理解的是,前述各个实施例仅为本发明的示例性说明,在技术特征不冲突、结构不矛盾、不违背本发明的发明目的前提下,各个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任意组合、搭配使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曳引式井道施工升降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轿厢导轨,安装在电梯电梯井道内;
对重导轨,与所述轿厢导轨相对设置且安装在所述电梯井道内;
主承重梁,安装在所述电梯井道上部;
曳引机,安装在所述电梯井道的下部;
曳引绳,缠绕并穿过所述主承重梁和所述曳引机、且由所述曳引机驱动;
夹绳器,安装在所述曳引机的下部,所述曳引绳穿过所述夹绳器;
轿厢,设置在所述轿厢导轨和所述对重导轨之间且连接所述曳引绳的一端,其中所述轿厢可沿所述轿厢导轨在所述电梯井道内沿第一方向往复运动;以及
对重块,安装在所述对重导轨上且连接所述曳引绳的另一端,其中所述对重块可沿所述对重导轨在所述电梯井道内沿所述第一方向往复运动,且所述对重块的运动方向与所述轿厢的运动方向相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曳引式井道施工升降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承重梁包括:
第一承重组件;
第二承重组件,与所述第一承重组件相对、间隔设置;以及
连接件,设置在所述第一承重组件和所述第二承重组件之间、且连接所述第一承重组件和所述第二承重组件;
其中,所述第一承重组件包括:
第一承重横梁,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
第一支撑架,设置在所述第一侧面上;
第二支撑架,设置在所述第二侧面上;
第一拉筋,其两端分别对应连接所述第一承重横梁和所述第一支撑架;以及
第二拉筋,其两端分别对应连接所述第一承重横梁和所述第二支撑架,且所述第一拉筋和所述第二拉筋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承重横梁的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且成对角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曳引式井道施工升降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支撑架包括:
第一支撑横梁;
第一支撑纵梁,连接在所述第一支撑横梁和所述第一承重横梁之间;
第二支撑纵梁,与所述第一支撑纵梁相对、间隔设置且连接在所述第一支撑横梁和所述第一承重横梁之间;以及
支撑架加强杆,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横梁和所述第一承重横梁之间且其两端分别对应连接所述第一支撑纵梁和所述第二支撑纵梁;
其中,所述第二支撑架包括:
第二支撑横梁;
第三支撑纵梁,连接在所述第二支撑横梁和所述第一承重横梁之间;以及
第四支撑纵梁,与所述第三支撑纵梁相对、间隔设置且连接在所述第二支撑横梁和所述第一承重横梁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曳引式井道施工升降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支撑架还包括第一拉筋垫板,所述第一承重组件还包括第二拉筋垫板,其中,所述第一拉筋垫板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纵梁上远离所述第一支撑纵梁的侧面,所述第二拉筋垫板设置在所述第一承重横梁上的所述第一侧面上,所述第一拉筋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一拉筋垫板与所述第一支撑架相连,所述第一拉筋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拉筋垫板与所述第一承重横梁相连;
所述第二支撑架还包括第三拉筋垫板,所述第一承重组件还包括第四拉筋垫板,其中,所述第三拉筋垫板设置在所述第四支撑纵梁上远离所述第三支撑纵梁的侧面,所述第四拉筋垫板设置在所述第一承重横梁上的所述第二侧面上,所述第二拉筋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三拉筋垫板与所述第二支撑架相连,所述第二拉筋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四拉筋垫板与所述第一承重横梁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曳引式井道施工升降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承重梁还包括:
第一绕线轮,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承重组件和所述第二承重组件之间且位于所述第一支撑纵梁远离所述第二支撑纵梁的一侧;
第二绕线轮,可转动地设置在在所述第一承重组件和所述第二承重组件上且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横梁远离所述第一侧面的一侧上;
第三绕线轮,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承重组件和所述第二承重组件上且连接在所述第一支撑纵梁和所述第二支撑纵梁之间;以及
第四绕线轮,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承重组件和所述第二承重组件上且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横梁上邻近所述第二侧面的一侧;
其中,所述曳引绳从所述第一承重组件和所述第二承重组件之间绕过所述第一绕线轮、第二绕线轮、第三绕线轮以及第四绕线轮。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曳引式井道施工升降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轿厢包括:
轿厢主体,设置有门框;
轿厢架,环绕轿厢主体且连接所述曳引绳和所述轿厢主体;
第一厢门,连接在所述门框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第一端且可沿所述第一方向相对于所述轿厢主体往复运动;
第二厢门,连接在所述门框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所述第二厢门可沿所述第一方向相对于所述轿厢主体往复运动、且所述第二厢门的运动方向与所述第一厢门的运动方向相反。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曳引式井道施工升降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厢体围壁上设置有第一滑轮和第二滑轮;所述第一滑轮和所述第二滑轮分别位于所述门框在第二方向上的两侧,其中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
第一厢门上邻近所述第二厢门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柔索连接部和第二柔索连接部,所述第一柔索连接部和所述第二柔索连接部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厢门沿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两端;
第二厢门上邻近所述第一厢门的一端设置有第三柔索连接部和第四柔索连接部,所述第三柔索连接部和所述第四柔索连接部分别位于所述第二厢门沿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两端;
所述轿厢主体还包括第一柔索和第二柔索;所述第一柔索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厢门的所述第一柔索连接部,所述第一柔索的另一端绕过所述第一滑轮并连接至所述第二厢门的所述第三柔索连接部;所述第二柔索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厢门的所述第二柔索连接部,所述第二柔索的另一端绕过所述第二滑轮并连接至所述第二厢门的所述第四柔索连接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曳引式井道施工升降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轿厢主体还包括至少两个第一厢门挡块和至少两个第二厢门挡块,所述至少两个第一厢门挡块设置在所述门框的所述第一端的外侧、且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厢门的两侧;所述至少两个第二厢门挡块设置在所述门框的所述第一端的内侧、且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厢门的两侧;在第三方向上所述第一厢门位于所述至少两个第一厢门挡块和所述至少两个第二厢门挡块之间,其中所述第三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构成的平面;
所述第二厢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导向槽和第二导向槽,所述门框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两个侧边一一对应嵌入到所述第一导向槽和所述第二导向槽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曳引式井道施工升降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轿厢主体上还设置有第一止动件和第二止动件,所述第一止动件和所述第二止动件分别设置在所述门框的所述第二端、且位于所述门框沿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两侧,所述第一止动件和所述第二止动件分别与所述第三柔索连接部和所述第四柔索连接部配合以对所述第二厢门的向下运动进行限位;
所述第一厢门和所述第二厢门之间还设置有锁扣且用于将所述第一厢门和所述第二厢门锁固在一起。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曳引式井道施工升降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轿厢架包括顶梁、底梁、第一侧梁和第二侧梁,其中,所述顶梁、所述第一侧梁、所述底梁和所述第二侧梁的端部依次连接并环绕所述轿厢主体;所述轿厢主体的底部承载于所述底梁上;
其中,所述顶梁包括:
顶梁主体;以及
两个顶梁连接件,分别连接至所述顶梁主体相对的两端;
其中,每一个所述顶梁连接件包括:
第一夹持板,设置有第一横梁连接孔;
第二夹持板,与所述第一夹持板相对且间隔设置且设置有第二横梁连接孔;
第一连接板,固定在所述第一夹持板的外侧且设置有第一夹持板连接孔;
第二连接板,固定在所述第二夹持板的外侧且设置有第二夹持板连接孔;以及
第三连接板,设置有第三夹持板连接孔,所述第三连接板通过多个连接件分别穿过所述第三夹持板连接孔和所述第一夹持板连接孔、以及和所述第三夹持板连接孔所述第二夹持板连接孔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298351 | 2021-03-19 | ||
CN2021102983515 | 2021-03-19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148809A true CN113148809A (zh) | 2021-07-23 |
Family
ID=768700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443323.8A Pending CN113148809A (zh) | 2021-03-19 | 2021-04-23 | 曳引式井道施工升降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3148809A (zh) |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948062A (zh) * | 2010-10-22 | 2011-01-19 | 湖南海诺电梯有限公司 | 一种托架式轿厢滚轮摩擦驱动电梯 |
KR101039633B1 (ko) * | 2011-03-28 | 2011-06-08 | 주식회사 세명엘리베이터 | 상/하 개폐식 엘리베이터용 수평 구동형 도어개폐장치 |
CN203451011U (zh) * | 2013-07-31 | 2014-02-26 | 浙江西子重工机械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电梯的垂直滑动门 |
CN106946117A (zh) * | 2017-05-06 | 2017-07-14 | 东莞市鑫峰建筑机械有限公司 | 井道内专用施工升降机 |
CN206375544U (zh) * | 2016-12-27 | 2017-08-04 | 北京九虹中工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 一种双行门 |
JP2019156558A (ja) * | 2018-03-12 | 2019-09-19 | 株式会社竹中工務店 | 搬器ユニット、及び、エレベータ |
CN110790114A (zh) * | 2019-12-09 | 2020-02-14 | 巨立电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电梯机房布置结构及电梯系统 |
CN110902541A (zh) * | 2019-12-19 | 2020-03-24 | 天津京龙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 一种新型升降机用外笼门 |
CN211496501U (zh) * | 2019-11-25 | 2020-09-15 | 东莞市鑫峰建筑机械有限公司 | 井道内升降机 |
-
2021
- 2021-04-23 CN CN202110443323.8A patent/CN113148809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948062A (zh) * | 2010-10-22 | 2011-01-19 | 湖南海诺电梯有限公司 | 一种托架式轿厢滚轮摩擦驱动电梯 |
KR101039633B1 (ko) * | 2011-03-28 | 2011-06-08 | 주식회사 세명엘리베이터 | 상/하 개폐식 엘리베이터용 수평 구동형 도어개폐장치 |
CN203451011U (zh) * | 2013-07-31 | 2014-02-26 | 浙江西子重工机械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电梯的垂直滑动门 |
CN206375544U (zh) * | 2016-12-27 | 2017-08-04 | 北京九虹中工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 一种双行门 |
CN106946117A (zh) * | 2017-05-06 | 2017-07-14 | 东莞市鑫峰建筑机械有限公司 | 井道内专用施工升降机 |
JP2019156558A (ja) * | 2018-03-12 | 2019-09-19 | 株式会社竹中工務店 | 搬器ユニット、及び、エレベータ |
CN211496501U (zh) * | 2019-11-25 | 2020-09-15 | 东莞市鑫峰建筑机械有限公司 | 井道内升降机 |
CN110790114A (zh) * | 2019-12-09 | 2020-02-14 | 巨立电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电梯机房布置结构及电梯系统 |
CN110902541A (zh) * | 2019-12-19 | 2020-03-24 | 天津京龙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 一种新型升降机用外笼门 |
Non-Patent Citations (2)
Title |
---|
杨海明, vol. 1,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pages: 129 - 130 * |
陈伯望: "《混凝土结构设计》", vol. 1, 30 April 2016, 湖南大学出版社, pages: 152 *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0853662B1 (ko) | 견인 로프풀리 엘리베이터 | |
EP2134637B1 (en) | Machine mounting in a machine roomless elevator system | |
KR20080058280A (ko) | 하나의 승강기 통로에 상하로 배치된 두 승강실을 구비한승강기 | |
US9533860B2 (en) | Elevator arrangement and a method | |
KR20080039285A (ko) | 승강로에서 두 개의 승강실이 상하로 위치하는 승강기 | |
CN114084773A (zh) | 模块化电梯组件和导轨 | |
JP2000044146A5 (zh) | ||
KR100870389B1 (ko) | 승강기 장치 | |
CN210795435U (zh) | 一种同步施工升降机 | |
CN209583438U (zh) | 超薄型天车 | |
JP5001013B2 (ja) | エレベータ装置 | |
JP2012056773A (ja) | 機械室レスエレベータ | |
CN113148809A (zh) | 曳引式井道施工升降机 | |
CN1833981B (zh) | 电梯装置 | |
CN117255766A (zh) | 用于构造电梯的方法以及这样的电梯 | |
CN216272587U (zh) | 曳引式井道施工升降机 | |
CN110546098B (zh) | 电梯装置 | |
KR101998869B1 (ko) | 기계실이 없는 고하중용 엘리베이터 장치 | |
CN102001568A (zh) | 电梯装置 | |
CN218968582U (zh) | 电梯的轿厢设备及电梯 | |
KR100597941B1 (ko) | 엘리베이터용 권양기 및 엘리베이터 장치 | |
JP2002068641A (ja) |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 |
JP4195063B2 (ja) | エレベーター | |
CN216512286U (zh) | 一种便于施工的电梯安装结构 | |
CN220334457U (zh) | 一种井道施工升降机的安装平台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723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