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147939A - 行程可调间歇式顶模爬升系统及其爬升框和爬升方法 - Google Patents

行程可调间歇式顶模爬升系统及其爬升框和爬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147939A
CN113147939A CN202110306952.6A CN202110306952A CN113147939A CN 113147939 A CN113147939 A CN 113147939A CN 202110306952 A CN202110306952 A CN 202110306952A CN 113147939 A CN113147939 A CN 11314793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imbing
claw
turning
telescopic cylinder
sup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30695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147939B (zh
Inventor
王辉
王开强
王磊
李迪
李继承
姚涛
杨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Construction Third Engineering Bureau Yungou Robo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Construction Third Engineering Burea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Construction Third Engineering Bureau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Construction Third Engineering Burea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306952.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147939B/zh
Publication of CN1131479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479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14793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4793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GSCAFFOLDING; FORMS; SHUTTERING; BUILDING IMPLEMENTS OR AIDS, OR THEIR USE; HANDLING BUILDING MATERIALS ON THE SITE; REPAIRING, BREAKING-UP OR OTHER WORK ON EXISTING BUILDINGS
    • E04G11/00Forms, shutterings, or falsework for making walls, floors, ceilings, or roofs
    • E04G11/06Forms, shutterings, or falsework for making walls, floors, ceilings, or roofs for walls, e.g. curved end panels for wall shutterings; filler elements for wall shutterings; shutterings for vertical ducts
    • E04G11/20Movable forms; Movable forms for moulding cylindrical, conical or hyperbolical structures; Templates serving as forms for positioning blocks or the like
    • E04G11/28Climbing forms, i.e. forms which are not in contact with the poured concrete during lifting from layer to layer and which are anchored in the hardened concret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57/00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other propulsion or other ground- engaging means than wheels or endless track, alone or in addition to wheels or endless track
    • B62D57/02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other propulsion or other ground- engaging means than wheels or endless track, alone or in addition to wheels or endless track with ground-engaging propulsion means, e.g. walking members
    • B62D57/024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other propulsion or other ground- engaging means than wheels or endless track, alone or in addition to wheels or endless track with ground-engaging propulsion means, e.g. walking memb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oving on inclined or vertical surfa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Conveying And Assembling Of Building Elements In Situ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行程可调间歇式顶模爬升系统及其爬升框和爬升方法。本发明公开的行程可调间歇式顶模爬升系统,包括爬升框、爬升立柱、伸缩缸、双向可复位翻爪机构以及双作用附墙支座,双作用附墙支座设有内翻爪和外翻爪,爬升立柱的底部伸入爬升框的外框体内且连接有伸缩缸,伸缩缸的下端与双向可复位翻爪机构连接,双向可复位翻爪机构包括翻爪支座以及安装于翻爪支座上且相对于其可翻转的翻爪,翻爪支座的两侧均设置有一翻爪以对应外框体两内侧壁的爬升台阶梁,翻爪通过弹性复位机构安装于翻爪支座上。本发明提出的行程可调间歇式顶模爬升系统及其爬升框,便于调节爬升立柱的爬升高度以适应不同项目层高需求同时其占用空间小。

Description

行程可调间歇式顶模爬升系统及其爬升框和爬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顶模施工技术领域,尤其一种行程可调间歇式顶模爬升系统及其爬升框和爬升方法。
背景技术
用于超高层建筑核心筒施工的顶模施工集成平台具有较好的承载能力,通常采用长行程顶升油缸,顶升油缸操作一次即实现支撑立柱提升一层。这种结构需要支撑与顶升系统需根据不同建筑结构特点专门定制,比如层高三米则设置最大伸出长度三米的顶升油缸,一次实现顶升三米,如层高四米时则需要配合最大伸出长度为四米的顶升油缸,因而不便于随建筑层高的调整而在不同的建筑物上周转使用,经济性差。
另外,支撑与顶升系统体积重量大其爬升立柱会因核心筒内部墙体变化难以找到支撑点,或与塔吊、施工电梯等垂直运输设备发生干涉。现有支撑与顶升系统不便于安装且劳动强度大,施工工期长,施工造价高。项目完工后拆卸复杂,大大延长了施工工期。另外现有的低位整体顶升模架体系中长行程顶升油缸行程长、吨位大,成本高,且占用的了较大的施工空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行程可调间歇式顶模爬升系统及其爬升框和爬升方法,旨在便于调节爬升立柱的爬升高度同时其占用空间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行程可调间歇式顶模爬升系统的爬升框,包括可容纳爬升系统爬升立柱底部的外框体、设置于外框体内侧壁上的爬升台阶梁、以及固定于外框体外侧壁上且可支承于附墙支座上的爬升承力棒,爬升承力棒和爬升台阶梁在外框体的高度方向上均设置有多块,上下相邻两块爬升台阶梁之间空间用于容纳爬升系统伸缩缸下方的翻爪。
优选地,所述外框体的顶端面上安装有用于与爬升立柱导轨配合以组成滑动副的可调导向轮机构,外框体外侧壁上固定有用于安装垂直爬梯和拆卸平台的连接耳板,所述可调导向轮机构包括安装于外框体上且可调整安装位置的导向轮支架、以及支承于导向轮支架上的导向轮,导向轮支架采用腰形孔通过螺栓组可调刚性连接到外框体的光孔板上,外框体上还固定有吊耳。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行程可调间歇式顶模爬升系统,包括上述爬升框,还包括爬升立柱、伸缩缸、双向可复位翻爪机构以及双作用附墙支座,其中,
所述双作用附墙支座安装于墙体上,双作用附墙支座设有用于支撑爬升立柱的内翻爪以及用于支撑爬升框的外翻爪,爬升立柱的底部伸入爬升框的外框体内且连接有伸缩缸,伸缩缸的下端与双向可复位翻爪机构连接,双向可复位翻爪机构包括翻爪支座以及安装于翻爪支座上且相对于其可翻转的翻爪,翻爪支座的两侧均设置有一翻爪以对应外框体两内侧壁的爬升台阶梁,翻爪通过弹性复位机构安装于翻爪支座上,翻爪与爬升台阶梁上端面相抵接时用于支撑爬升立柱提升,翻爪与爬升台阶梁下端面相抵接时用于支撑爬升框提升。
优选地,所述翻爪支座上方设有用于与伸缩缸连接的销孔,翻爪支座的左右两侧均形成有一开槽,每一开槽内均通过销轴安装有一可翻转的翻爪,销轴上固定有转动拨盘,两翻爪对应的转动拨盘均与弹性复位机构连接以实现其转动后复位。
优选地,所述弹性复位机构包括两弹性件以及固定于翻爪支座上的固定板,转动拨盘上开设有导向固定槽,每一弹性件对应一转动拨盘,弹性件的一端与固定板固定连接,弹性件的另一端通过螺钉安装于其对应转动拨盘的导向固定槽内且相对于其可滑动。
优选地,所述爬升立柱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连接的上端托梁、中间立柱、下端托梁以及下端立柱,其中,
所述上端托梁用于与施工钢平台连接,下端托梁与伸缩缸固定连接,下端立柱伸入爬升框的外框体内,中间立柱和下端立柱外侧壁的两侧设置有导轨,中间立柱和下端立柱其两侧在高度方向上均设有多个承力棒,爬升立柱通过其两侧的承力棒支承于内翻爪上。
优选地,下端立柱上可拆卸安装有可调承力棒,中间立柱上固定有多根固定承力棒,固定承力棒和可调承力棒的两侧均为支撑柱以支承于内翻爪上。
优选地,所述的行程可调间歇式顶模爬升系统还包括与爬升框连接的垂直爬梯和拆卸平台;所述双作用附墙支座包括支座主体以及安装于支座主体上的抗侧板、内翻爪和外翻爪,内翻爪和外翻爪均相对于支座主体可转动,抗侧板采用腰形孔通过螺栓组可调刚性连接到支座主体上,抗侧板上开设有与爬升立柱导轨适配的卡槽,支座主体通过可周转锚固件和螺栓安装于墙体上。
本发明进一步还提出一种基于上述的行程可调间歇式顶模爬升系统的爬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调整双向可复位翻爪机构的翻爪置于顶升状态,通过伸缩缸带动爬升框向上顶升一步,顶升到位后,伸缩缸带动双向可复位翻爪机构向上移动一级或多级爬升台阶梁;
步骤S20,重复步骤S10使伸缩缸带动爬升立柱进行多步顶升,当爬升立柱顶升到位后,调整双向可复位翻爪机构翻爪置于提升状态;
步骤S30,通过伸缩缸带动爬升框向上提升一步,提升到位后,伸缩缸带动双向可复位翻爪机构向下移动一级或多级爬升台阶梁;
步骤S40,重复步骤S30,使伸缩缸带动爬升框进行多步提升。
优选地,步骤S10具体包括:
步骤S11,调整双向可复位翻爪机构的翻爪置于顶升状态,伸缩缸伸出使翻爪与爬升框中爬升台阶梁的上端面贴合;
步骤S12,伸缩缸继续伸出带动爬升立柱向上顶升,爬升立柱向上运动过程中支撑柱顶开双作用附墙支座的内翻爪后,伸缩缸回缩使当前支撑柱支承于内翻爪上;
步骤S13,伸缩缸继续回缩从而带动双向可复位翻爪机构向上移动,使翻爪翻至上一层或多层爬升台阶梁上方,翻爪在弹性复位机构作用下复位为顶升状态;
步骤S30具体包括:
步骤S31,伸缩缸回缩使翻爪与爬升框的爬升台阶梁的下端面贴合;
步骤S32,伸缩缸继续回缩带动爬升框向上提升,爬升框的爬升承力棒向上运动过程中顶开双作用附墙支座的外翻爪,伸缩缸伸出使爬升承力棒支承于外翻爪上
步骤S33,伸缩缸继续伸出从而带动双向可复位翻爪机构向下移动,使翻爪翻至下一层或多层爬升台阶梁下方,翻爪在弹性复位机构作用下复位为提升状态。
本发明提出的行程可调间歇式顶模爬升系统,通过设置爬升框,因而可将短行程伸缩缸用于爬升系统。现有技术都是长行程伸缩缸每层楼层一步顶升到位,本爬升系统因为爬升框的引入,使得短行程伸缩缸可使用于本爬升系统。本爬升系统通过伸缩缸与爬升框的配合,通过爬升台阶梁间隔幅度及多步提升的组合,实现了施工所需的不同的提升距离,从而使本爬升系统可以自由调整爬升高度,实现了分步分幅爬升(分步指每层高分多步进行爬升,分幅指每步爬升的高度值可不同)。本爬升系统采用短行程伸缩缸,不仅降低了伸缩缸的重量而且减少了空间体积的占用(短行程伸缩缸相对于长行程,其体积可大大减少),方便安装拆卸周转使用。另外,采用短行程液压缸结构其寿命长,定位精度和控制精度相较于长行程液压缸高,同时可靠性和安全性更高且成本低。另外,爬升立柱伸入爬升框内部,同时爬升立柱和爬升框共用多层可周转锚固件和双作用附墙支座。通过以上结构特点,减少了爬升系统所占用的施工空间,使结构空间布局紧凑。本爬升系统构件布局紧凑轻型模块化装配,便于安装拆卸和爬升过程调整,可有效缩短施工工期,便于周转使用、降低了工程造价。对核心筒剪力墙截面变化有更好的适应性,能减少系统与钢结构施工、垂直运输设施的冲突,能方便快捷地进行集成平台的爬升。再者,本申请中,通过设置可调承力棒,可调承力棒与固定承力棒相对距离在设定幅度范围内可调整,再配合爬升框和爬升立柱的分步分幅爬升,即可实现爬升系统的分步分幅无级爬升(无级调整指的是任意层高均可实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行程可调间歇式顶模爬升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a为本发明行程可调间歇式顶模爬升系统中可周转锚固件和双作用附墙支座安装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b为本发明行程可调间歇式顶模爬升系统中可周转锚固件和双作用附墙支座安装时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行程可调间歇式顶模爬升系统中双作用附墙支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4a为本发明行程可调间歇式顶模爬升系统中爬升立柱的结构示意图;
图4b为本发明行程可调间歇式顶模爬升系统中中间立柱的结构示意图;
图4c为本发明行程可调间歇式顶模爬升系统中中间立柱的和下端立柱结构示意图;
图5a为本发明行程可调间歇式顶模爬升系统中爬升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5b为本发明行程可调间歇式顶模爬升系统中可调导向轮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c为本发明行程可调间歇式顶模爬升系统中外框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行程可调间歇式顶模爬升系统中爬升立柱、爬升框和伸缩缸铰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7a为本发明行程可调间歇式顶模爬升系统中双向可复位翻爪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b为本发明行程可调间歇式顶模爬升系统中双向可复位翻爪机构处于顶升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7c为本发明行程可调间歇式顶模爬升系统中双向可复位翻爪机构处于提升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行程可调间歇式顶模爬升系统中爬升框与垂直爬梯、拆卸平台安装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9a为本发明行程可调间歇式顶模爬升系统中爬升框、双作用附墙支座、可周转锚固件和混凝土墙体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9b为图9a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0a为本发明行程可调间歇式顶模爬升系统中爬升框、双作用附墙支座、可周转锚固件和混凝土墙体的安装示意图;
图10b为图10a中B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行程可调间歇式顶模爬升系统中爬升立柱、爬升框、双作用附墙支座、可周转锚固件和混凝土墙体的安装示意图;
图12a为本发明行程可调间歇式顶模爬升系统顶升状态的主体结构示意图;
图12b为本发明行程可调间歇式顶模爬升系统顶升状态的立视结构示意图;
图13a为本发明行程可调间歇式顶模爬升系统在提升状态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13b为本发明行程可调间歇式顶模爬升系统在提升状态时的立视结构示意图;
图14a为本发明行程可调间歇式顶模爬升系统在顶升准备到位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4b为本发明行程可调间歇式顶模爬升系统在顶升爬升立柱处于中间状态(上台阶)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4c为本发明行程可调间歇式顶模爬升系统在顶升爬升立柱到时(即提升一层层高)的结构示意图;
图15a为本发明行程可调间歇式顶模爬升系统在提升准备到位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5b为本发明行程可调间歇式顶模爬升系统在提升爬升框到中间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5c为本发明行程可调间歇式顶模爬升系统在提升爬升框到位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可调转接柱头、2-施工钢平台、3-可周转锚固件、3.1-可取出预埋螺杆、3.2-定位板、4-双作用附墙支座、4.1-支座主体、4.2-第一螺栓组、4.3-外翻爪、4.4-内翻爪、4.5-耳轴、4.6-抗侧板、4.7-第一腰形孔、4.8-第二螺栓组、5-爬升立柱、5.1-上端托梁、5.2-中间立柱、5.2.1-标准立柱模块、5.3-下端托梁、5.4-下端立柱、5.4.1-固定承力棒、5.4.2-可调承力棒、5.4.3-活动顶块、5.4.4-导轨、6-爬升框、6.1-连接板、6.2-可调导向轮机构、6.2.1-导向轮、6.2.2-第一销轴、6.2.3-导向轮支架、6.2.4-第三螺栓组、6.2.5-第二腰形孔、6.3-爬升台阶组件、6.3.1-光孔板、6.3.2-吊耳、6.3.3-爬升台阶梁、6.3.4-爬升承力棒、6.3.5-连接耳板、7-伸缩缸、7.1-立柱销轴、7.2-翻爪销轴、8-双向可复位翻爪机构、8.1-翻爪支座、8.2-翻爪、8.3-转动拨盘、8.4-导向固定槽、8.5-第二销轴、8.6-弹性复位机构、8.6.1-调节杆、8.6.2-双耳板、8.6.3-螺母组、8.6.4-弹簧、8.6.5-螺钉组、9-垂直爬梯、10-拆卸平台、11-混凝土墙体、12-滑动副。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横向”、“纵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并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本发明提出一种行程可调间歇式顶模爬升系统。
参照图1至图15c,本优选实施例中,一种行程可调间歇式顶模爬升系统,包括爬升框6、爬升立柱5、伸缩缸7(伸缩缸7可为液压缸、电动缸等直线运动机构)、双向可复位翻爪机构8以及双作用附墙支座4,其中,
爬升框6包括可容纳爬升系统爬升立柱5底部的外框体、设置于外框体的侧壁上的爬升台阶梁6.3.3(本实施例中,爬升台阶梁6.3.3设置有两列)、固定于外框体外侧壁上且可支承于附墙支座上的爬升承力棒6.3.4,爬升承力棒6.3.4和爬升台阶梁6.3.3在外框体的高度方向上均设置有多块,上下相邻两块爬升台阶梁6.3.3之间空间以供容纳爬升系统伸缩缸7下方的翻爪8.2;
双作用附墙支座4安装于混凝土墙体11上,双作用附墙支座4设有用于支撑爬升立柱5的内翻爪4.4以及用于支撑爬升框6的外翻爪4.3,爬升立柱5的底部伸入爬升框6的外框体内且连接有伸缩缸7,伸缩缸7的下端与双向可复位翻爪机构8连接,双向可复位翻爪机构8包括翻爪支座8.1以及安装于翻爪支座8.1上且相对于其可翻转的翻爪8.2,翻爪支座8.1的两侧均设置有一翻爪8.2以对应外框体两内侧壁的爬升台阶梁6.3.3,翻爪8.2通过弹性复位机构8.6安装于翻爪支座8.1上,翻爪8.2与爬升台阶梁6.3.3上端面相抵接时用于支撑爬升立柱5提升,翻爪8.2与爬升台阶梁6.3.3下端面相抵接时用于支撑爬升框6提升。
外框体包括位于两侧的两爬升台阶组件6.3以及连接两爬升台阶组件的多块连接板6.1。
具体地,参照图5a至图5c,外框体的顶端面上安装有用于与爬升立柱5导轨5.4.4配合以组成滑动副12的可调导向轮机构6.2,外框体外侧壁上固定有用于安装垂直爬梯9和拆卸平台10的连接耳板6.3.5。
本实施例在此提出一可调导向轮机构6.2的具体结构:可调导向轮机构6.2包括安装于外框体上且可调整安装位置的导向轮支架6.2.3、以及支承于导向轮支架6.2.3上的导向轮6.1(导向轮6.1通过第一销轴6.2.2支承于导向轮支架6.2.3上),导向轮支架6.2.3采用腰形孔通过螺栓组(第三螺栓组6.2.4)可调刚性连接到外框体的光孔板6.3.1上,外框体上还固定有吊耳6.3.2。导向轮支架6.2.3可通过其腰形孔(第二腰形孔6.2.5)调整安装位置。
爬升框6可同时落放到两层双作用附墙支座4上。爬升承力棒6.3.4与双作用附墙支座4的外翻爪4.3紧密贴合,实现爬升框6的落放和防侧翻,从而将爬升框6上的荷载通过双作用附墙支座4和可周转锚固件3传递给混凝土墙体11。
爬升框6的多级爬升台阶梁6.3.3相当于给伸缩缸7底部多个支撑。通过翻爪8.2支撑于不同层的爬升台阶梁6.3.3,从而实现伸缩缸7底部支撑点的改变,从而实现爬升立柱5的分步爬升。
具体地,参照图7a至图7c,翻爪支座8.1上方设有用于与伸缩缸7连接的销孔(翻爪支座8.1上方可设置两块连接板,连接板上设有销孔),翻爪支座8.1的左右两侧均形成有一开槽,每一开槽内均通过销轴(第二销轴8.5)安装有一可翻转的翻爪8.2(翻爪8.2可绕销轴翻转运动),销轴位于翻爪支座8.1外的一端固定有转动拨盘8.3,转动拨盘8.3上开设有导向固定槽8.4,两翻爪8.2对应的转动拨盘8.3均与弹性复位机构8.6连接以实现其转动后复位,
本实施例在此提出弹性复位机构8.6的一具体结构。弹性复位机构8.6包括两弹性件以及固定于翻爪支座8.1上的固定板,每一弹性件对应一转动拨盘8.3,弹性件的一端与固定板固定连接,弹性件的另一端通过螺钉安装于其对应转动拨盘8.3的导向固定槽8.4内且相对于其可滑动。
弹性件可采用弹簧8.6.4,即弹簧8.6.4的一端固定,另一端通过螺钉可在导向固定槽8.4中滑动,从而带动翻爪8.2相对于翻爪支座8.1转动。翻爪8.2在外力消失后在弹性复位机构8.6作用下实现翻爪8.2的自动复位。固定板可采用双耳板8.6.2,双耳板8.6.2上开设有光孔以与弹簧8.6.4连接。双耳板8.6.2套于调节杆8.6.1外部,调节杆8.6.1的上下两端均与翻爪支座8.1螺纹连接。双耳板8.6.2在调节杆8.6.1上下安装位置可调节,从而调整弹簧8.6.4的初始长度恢复力,以便翻爪8.2可靠复位。
双向可复位翻爪机构8具有顶升和提升两种功能状态,可以通过转动拨盘8.3转动90°,从而带动翻爪8.2翻转到顶升状态或提升状态。翻爪8.2的截面为等腰三角形。
参照图7b,当双向可复位翻爪机构8处于顶升状态时(此时翻爪8.2的腰处于水平状态),此时,翻爪8.2与爬升台阶梁6.3.3的上端面相抵接,从而支撑伸缩缸7带动爬升立柱5顶升。
参照图7c,当双向可复位翻爪机构8处于提升状态时(此时翻爪8.2的底面处于水平状态),此时,翻爪8.2与爬升台阶梁6.3.3的下端面相抵接,从而支撑伸缩缸7带动爬升框6提升。
参照图4a至图4c,本实施例在此提出一爬升立柱5的具体结构。爬升立柱5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连接的上端托梁5.1、中间立柱5.2、下端托梁5.3以及下端立柱5.4,其中,
上端托梁5.1用于与施工钢平台2连接,下端托梁5.3通过销轴与伸缩缸7固定连接,下端立柱5.4伸入爬升框6的外框体内,中间立柱5.2和下端立柱5.4的两侧均设置有导轨5.4.4,中间立柱5.2和下端立柱5.4其两侧在高度方向上均设有多个承力棒,爬升立柱5通过其两侧的承力棒支承于内翻爪4.4上。
参照图4b,中间立柱5.2根据施工层高需要由多个标准立柱模块5.2.1组合而成,从而便于根据不同项目调整中间立柱5.2的高度。参照图1,上端托梁5.1通过可调转接柱头1与不同的施工钢平台2连接,方便与不同施工钢平台2连接。下端托梁5.3通过立柱销轴7.1与伸缩缸7相连。爬升立柱5采用格构柱型式,当荷载较大时钢材用量较省。
进一步地,参照图4b和图4c,下端立柱5.4上可拆卸安装有可调承力棒5.4.2,中间立柱5.2上固定有多根固定承力棒5.4.1,固定承力棒5.4.1和可调承力棒5.4.2的两侧均为支撑柱以支承于内翻爪4.4上。
本实施例在此提出一可调承力棒5.4.2的安装方式。下端立柱5.4的底部设有卡槽,卡槽竖直方向上开设有多个安装孔,卡槽内安装有活动顶块5.4.3,可调承力棒5.4.2的两侧均通过上下两活动顶块5.4.3将其可拆卸固定于卡槽内。螺栓穿过卡槽的安装孔和活动顶块5.4.3,从而将活动顶块5.4.3可拆卸安装。通过活动顶块5.4.3与不同的安装孔配合,从而调整可调承力棒5.4.2的安装位置,进而实现调整固定承力棒5.4.1和可调承力棒5.4.2之间的距离。当然也可采用其它结构实现固定承力棒5.4.1和可调承力棒5.4.2之间距离可调整,本发明对此不作限定。如可以在可调承力棒5.4.2下方增加垫片,来达到减少可调承力棒5.4.2与固定承力棒5.4.1之间距离的目的。
通过设置可调承力棒5.4.2,从而可以调整爬升立柱5的顶升高度。因为不同项目上需要爬升立柱5的爬升高度不同,设置有可调承力棒5.4.2,使本行程可调间歇式顶模爬升系统可适应不同的项目,实现不同的爬升高度(针对不同的项目,只需要调整可调承力棒5.4.2的安装位置),提高了其通配性。
进一步地,参照图8,本行程可调间歇式顶模爬升系统还包括与爬升框6连接的垂直爬梯9和拆卸平台10,从而保障了施工人员对爬升系统日常维系检测,方便对可周转锚固件3及双作用附墙支座4进行周转拆卸安装,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系统的维修性和保障性。
垂直爬梯9和拆卸平台10可通过外框体上的连接耳板6.3.5与其连接。垂直爬梯9和拆卸平台10通过螺栓连接方式装配于爬升框6上。
本实施例中,伸缩缸7采用短行程伸缩缸(指最大行程在1米5以内,本发明对此不作限定),该伸缩缸7的两端分别采用立柱销轴7.1和翻爪销轴7.2分别与爬升立柱5和双向可复位翻爪机构8铰接。采用短行程液压缸结构具有寿命长,定位精度和控制精度相较于长行程液压缸高,同时可靠性和安全性更高。
具体地,参照图3,双作用附墙支座4包括支座主体4.1以及安装于支座主体4.1上的抗侧板4.6、内翻爪4.4和外翻爪4.3,内翻爪4.4和外翻爪4.3均相对于支座主体4.1可转动(通过耳轴4.5安装于支座主体4.1上),抗侧板4.6采用腰形孔(图3中第一腰形孔4.7)通过螺栓组(第二螺栓组4.8)可调刚性连接到支座主体4.1上,抗侧板4.6上开设有与爬升立柱5导轨5.4.4适配的卡槽,支座主体4.1通过可周转锚固件3和螺栓(第一螺栓组4.2)安装于墙体上。
抗侧板4.6和爬升立柱5的导轨5.4.4结构组成了滑动副12,从而保证爬升立柱5顶升过程的对中平稳性。双作用附墙支座4设置内翻爪4.4和外翻爪4.3,从而实现爬升立柱5和爬升框6共用双作用附墙支座4,可使本爬升系统结构更加紧凑,紧凑型的爬升系统需要核心筒内墙体支承点位置小,从而可适应不同项目(现有技术中系统体积重量大,其爬升立柱5会因核心筒内部墙体变化难以找到支撑点)。
可周转锚固件3预先安装于混凝土墙体11中,根据施工要求,需提前预埋多层可周转锚固件3。可周转锚固件3包括贴合于墙体侧壁的定位板3.2以及将定位板3.2安装于墙体外侧壁上的可周转锚固件3。双作用附墙支座4通过螺钉与可周转锚固件3刚性连接。根据施工要求,需提前预埋多层可周转锚固件3。每层可周转锚固件3由两个可周转锚固件3组成。本实施例中以双作用附墙支座4设置有三层示例说明,其中每层共包括两个双作用附墙支座4,呈镜像对称结构。
当受到固定承力棒5.4.1和可调承力棒5.4.2的两侧支撑柱向上的推力时,内翻爪4.4和外翻爪4.3均向上翻转,从而腾出空间供爬升立柱5向上爬,当支撑柱爬过内翻爪4.4和外翻爪4.3后,内翻爪4.4和外翻爪4.3在自身重力作用下自然向下翻转,从而支撑爬升立柱5的支撑柱或爬升框6的爬升承力棒6.3.4。
如图11所示,爬升立柱5的下端立柱5.4可布置于爬升框6的内腔中,同时爬升立柱5和爬升框6共用三层可周转锚固件3和双作用附墙支座4。爬升框6上的可调导向轮机构6.2和爬升立柱5的导轨5.4.4组成了滑动副12,保证了爬升框6提升的对中平稳性和爬升立柱5顶升的对中平稳性。
伸缩缸7可向上顶升爬升立柱5。参照图12a和图12b,顶升爬升立柱5时,人工将双向可复位翻爪机构8的翻爪8.2调整为顶升状态。而后伸缩缸7伸出,使翻爪8.2与爬升框6中爬升台阶梁6.3.3的上端面贴合,从而通过伸缩缸7的伸出运动实现了爬升立柱5的向上顶升运动。同时,爬升立柱5的导轨5.4.4分别与双作用附墙支座4中抗侧板4.6及爬升框6上的可调导向轮机构6.2组成了两组滑动副12,保证了爬升立柱5顶升运动的对中平稳性。爬升立柱5运动到位后,爬升立柱5的固定承力棒5.4.1或可调承力棒5.4.2与双作用附墙支座4的内翻爪4.4紧密贴合,实现了爬升立柱5的落放和防侧翻,从而将爬升立柱5上的荷载通过双作用附墙支座4及可周转锚固件3传递给混凝土墙体11。
伸缩缸7可向上提升爬升框6。参照图13a和图13b,提升爬升框6时,首先,双向可复位翻爪机构8的翻爪8.2置于提升状态,而后伸缩缸7回缩,使翻爪8.2与爬升台阶梁6.3.3的下端面贴合,从而伸缩缸7的回缩带动爬升框6向上提升。爬升框6上的可调导向轮机构6.2和爬升立柱5的导轨5.4.4组成了滑动副12,保证了爬升框6提升的对中平稳性。爬升框6运动到位后,爬升承力棒6.3.4与双作用附墙支座4的外翻爪4.3紧密贴合,实现爬升框6的落放和防侧翻,从而将爬升框6上的荷载通过双作用附墙支座4及可周转锚固件3传递给混凝土墙体11。爬升承力棒6.3.4为了提高受力特性和耐磨,可采用42CrMo材质。
本实施例中,因爬升立柱5可在爬升框6内腔中运动,从而减少了整个爬升系统竖向空间的占用,从而节省了作业空间。再加上爬升立柱5和爬升框6可共用三层可周转锚固件3和双作用附墙支座4。通过以上结构特点,从而大大减少了爬升系统竖向上所占用的施工空间,使结构空间布局紧凑,同时减少了预埋和周转所需的劳动工作量。
本实施例中,每层承力结构采用两个可周转锚固件3和两个双作用附墙支座4,降低了可周转锚固件3和双作用附墙支座4的重量,方便安装拆卸周转使用。采用短行程伸缩缸,不仅降低了伸缩缸7的重量而且减少了空间体积的占用(短行程伸缩缸相对于长行程,其体积可大大减少),方便安装拆卸周转使用。另外,采用短行程液压缸结构其寿命长,定位精度和控制精度相较于长行程液压缸高,同时可靠性和安全性更高且成本低。
双向可复位翻爪机构8采用转动拨盘8.3和弹性复位机构8.6,实现自动翻转减化人工操作。在结构设计中,翻爪支座8.1可采用高强钢如Q550、42CrMo以降低结构的重量。通过以上结构特点,使爬升系统整体重量降低,方便安装拆卸周转作业。
伸缩缸7的下端通过翻爪销轴7.2安装双向可复位翻爪机构8,爬升台阶梁6.3.3可拆卸安装,根据不同的施工项目,可调整上下相邻两级爬升台阶梁6.3.3之间的距离,以适应爬升高度需求。双向可复位翻爪机构8的翻爪8.2与爬升台阶梁6.3.3的上端面或下端面贴合,从而实现了伸缩缸7可向上顶升爬升立柱5或伸缩缸7可向上提升爬升框6。
通过短行程伸缩缸的分步顶升或者分步提升,同时每步顶升或提升的距离可根据施工所需对爬升台阶梁6.3.3的间隔幅度调整来实现。通过爬升台阶梁6.3.3的间隔幅度及多步顶升或者提升的组合,实现了施工所需的不同的顶升或者提升距离。采用该种爬升框6配合双向可复位翻爪机构8,可适应不同施工层高所需。
三层可周转锚固件3的结构一致,三层双作用附墙支座4的结构一致。可周转锚固件3、双作用附墙支座4、爬升框6、伸缩缸7和双向可复位翻爪机构8为模块化结构,可据实际工况和空间所需自由组合安装,以快速适应不同的施工工况所需。
爬升立柱5和爬升框6共用三层可周转锚固件3和双作用附墙支座4,当爬升立柱5和爬升框6处于工作状况时,同时有两层双作用附墙支座4受力,保证了爬升系统的任务可靠性和安全性。
本行程可调间歇式顶模爬升系统的工作过程包括顶升和提升两种状态。以下具体说明两种状态的工作原理。
参照图14a至图14c,顶升过程包括以下步骤:首先,安装可周转锚固件3和双作用附墙支座4,而后爬升立柱5的支撑柱落放贴合于N层和N-1层墙体的双作用附墙支座4的内翻爪4.4上,爬升立柱5顶部通过可调转接柱头1与施工钢平台2刚性连接,爬升立柱5与伸缩缸7铰接。爬升框6的爬升承力棒6.3.4落放贴合于N层和N-1层墙体的双作用附墙支座4的外翻爪4.3上。随后,人工调整双向可复位翻爪机构8的翻爪8.2置于顶升状态,随后伸缩缸7伸出,使翻爪8.2与爬升台阶梁6.3.3的上端面贴合,从而通过伸缩缸7的伸出运动实现了爬升立柱5的向上顶升运动。同时,爬升立柱5的导轨5.4.4分别与双作用附墙支座4中抗侧板4.6及爬升框6上的可调导向轮机构6.2组成了两组滑动副12,保证了爬升立柱5在顶升运动时的对中平稳性。向上运动过程中,爬升立柱5的支撑柱顶开N-1、N、N+1层墙体上双作用附墙支座4的内翻爪4.4。之后伸缩缸7稍稍回缩,使爬升立柱5的支撑柱与N-1、N、N+1层墙体上的双作用附墙支座4内翻爪4.4紧密贴合。之后,伸缩缸7继续回缩,双向可复位翻爪机构8越过其爬升台阶梁6.3.3时,因爬升台阶梁6.3.3的外力作用使翻爪8.2翻转从而越至上一格,同时在弹簧8.6.4的恢复力下,翻爪8.2自动复位为顶升状态(另外可调整每步爬升台阶梁6.3.3的间隔幅度调整每步顶升距离)。随后,重复以上步骤通过短行程伸缩缸分步顶升,而每步顶升距离可根据施工所需对爬升台阶梁6.3.3间隔幅度调整来实现。通过爬升台阶梁6.3.3的间隔幅度及多步顶升的组合,实现了施工所需的不同的顶升距离。采用该种爬升系统可适应不同层高所需。爬升立柱5在运动到位后,支撑柱与双作用附墙支座4的内翻爪4.4紧密贴合,实现了爬升立柱5的落放和防侧翻,从而将爬升立柱5上的荷载通过双作用附墙支座4及可周转锚固件3传递给混凝土墙体11。
参照图15a至图15c,提升过程包括以下步骤:待爬升系统顶升到位后,根据施工要求人工调整双向可复位翻爪机构8的翻爪8.2置于提升状态,随后,伸缩缸7回缩使翻爪8.2与爬升框6中爬升台阶梁6.3.3下端面贴合。伸缩缸7继续回缩从而带动爬升框66提升,在提升的过程中,爬升框6上的可调导向轮机构6.2和爬升立柱5的导轨5.4.4组成了滑动副12,保证了爬升框6提升的对中平稳性。爬升框6向上运动过程中顶开N-1、N、N+1层墙体上双作用附墙支座4的外翻爪4.3。之后伸缩缸7伸出,使爬升框6的爬升承力棒6.3.4与N-1、N、N+1层墙体上的双作用附墙支座4外翻爪4.3紧密贴合。之后伸缩缸7继续伸出,双向可复位翻爪机构8越过爬升台阶梁6.3.3时,因爬升台阶梁6.3.3外力使翻爪8.2翻转从而越至下一层或多层,同时在弹簧8.6.4的恢复力下,翻爪8.2自动复位为提升状态,另外可调整每步爬升台阶梁6.3.3的间隔幅度来调整每步提升距离,重复以上步骤通过短行程伸缩缸的分步提升,而每步提升的距离可根据施工所需对爬升台阶梁6.3.3的间隔幅度调整来实现。通过爬升台阶梁6.3.3的间隔幅度及多步提升的组合,实现了施工所需的不同的提升距离。采用该种爬升系统可适应不同层高所需。爬升框6在运动到位后,其爬升承力棒6.3.4与双作用附墙支座4的外翻爪4.3紧密贴合,实现爬升框6的落放和防侧翻,从而将爬升框6上的荷载通过双作用附墙支座4及可周转锚固件3传递给混凝土墙体11。
需要说明的是,比如每一层层高设置爬4步后爬升到位,则先伸缩缸7带动爬升立柱5顶升一次到位后,伸缩缸7带动翻爪8.2向上爬一级或多级台阶后(具体爬升几级根据爬升高度来确定,通常为一级台阶梁),随后,以爬升后的台阶梁为新的支撑点,通过伸缩缸7伸出带动爬升立柱5顶升,使爬升立柱5下一级的支撑柱放置于双作用附墙支座4上后,伸缩缸7再次带动翻爪8.2向上爬一级或多级台阶,随后进行爬升立柱5第三次和第四次顶升,顶升到位后,以类似方法,对爬升框6进行分四步提升。每次提升一步爬升框6后,翻爪8.2向下爬一级或多级台阶。即通过多级爬升台阶梁6.3.3从而在竖向提供多个支承点,从而实现伸缩缸7进行多步顶升。
以下给出几个具体案例来说明本行程可调间歇式顶模爬升系统的爬升过程。以爬升立柱5设置有13行支撑柱为例说明,其中,上面的12行支撑柱为固定承力棒5.4.1,最下方一行为可调承力棒5.4.2,13行支撑柱上下两行支撑柱之间的距离分别为800、800、700、700,700、700、800、800、700、700、700、X(单位均为mm),其中,X指的是可调承力棒5.4.2和固定承力棒5.4.1之间距离可调整,以X设置为480~920之间为例说明,X根据具体层高来灵活设置。
1.800+800+700+700+700+700=4400,此时,X为700,即可调承力棒5.4.2和其最近的固定承力棒5.4.1之间距离为700。对于层高4米4,可设置爬升立柱5顶升6步,每步分别顶升800、800、700、700、700和700(第一步顶升800时,将第一行的支撑柱支撑于双作用附墙支座4上,第二步顶升800后将第二行的支撑柱支撑于双作用附墙支座4上,随后依次类推),将爬升立柱5顶升到位后,再对爬升框6进行提升,爬升框6每步分别提升800、800、700、700、700和700。(以上距离未考虑内翻爪4.4或外翻爪4.3的反转,实际伸缩缸7提升或顶升时,考虑内翻爪4.4或外翻爪4.3厚度,每步提升或顶升距离需加上内翻爪4.4或外翻爪4.3的反转最小高度)。
2.800+800+700+700+700=3700,对于层高三米七,可设置爬升立柱5爬升5次,每步分别顶升800、800、700、700和700。将爬升立柱5顶升到位后,再对爬升框6进行提升,分5步将其也提升一层层高。
3.800+800+700+700=3000,对于层高三米,可设置爬升立柱5爬升4次,每步分别顶升800、800、700和700。将爬升立柱5顶升到位后(即顶升一层层高后),再对爬升框6进行分布提升,分4步将其也提升一层层高。
4.800+800+700+700+700+920=4620,对于层高为4.62米,可设置爬升立柱5爬升6次,每步分别顶升800、800、700、700、700和920。将爬升立柱5顶升到位后,再对爬升框6进行提升,分6步将其也提升一层层高。
5.800+800+700+700+700+480=3700+480=4180,对于层高为4.18米,可设置爬升立柱5爬升6次,每步分别顶升800、800、700、700、700和480。将爬升立柱5顶升到位后,再对爬升框6进行提升,分6步将其也提升一层层高。
6.(800mm+800+700+700)+(800mm+800+700+700)=3000+3000=6000;对于层高为6米,可设置爬升立柱5爬升8次,每步分别顶升800、800、700、700、800、800、700和700。将爬升立柱5顶升到位后,再对爬升框6进行提升,分8步将其也提升一层层高。
本实施例提出的行程可调间歇式顶模爬升系统,通过设置爬升框6,因而可将短行程伸缩缸用于爬升系统。现有技术都是长行程伸缩缸7每层楼层一步顶升到位,本爬升系统因为爬升框6的引入,使得短行程伸缩缸可使用于本爬升系统。本爬升系统通过伸缩缸7与爬升框6的配合,通过爬升台阶梁6.3.3间隔幅度及多步提升的组合,实现了施工所需的不同的提升距离,从而使本爬升系统可以自由调整爬升高度,实现了分步分幅爬升(分步指每层高分多步进行爬升,分幅指每步爬升的高度值可不同)。本爬升系统因采用短行程伸缩缸,不仅降低了伸缩缸7的重量而且减少了空间体积的占用(短行程伸缩缸相对于长行程,其体积可大大减少),方便安装拆卸周转使用。另外,采用短行程液压缸结构其寿命长,定位精度和控制精度相较于长行程液压缸高,同时可靠性和安全性更高且成本低。另外,爬升立柱5伸入爬升框6内部,同时爬升立柱5和爬升框6共用多层可周转锚固件3和双作用附墙支座4。通过以上结构特点,减少了爬升系统所占用的施工空间,使结构空间布局紧凑。本爬升系统构件布局紧凑轻型模块化装配,便于安装拆卸和爬升过程调整,可有效缩短施工工期,便于周转使用、降低了工程造价。对核心筒剪力墙截面变化有更好的适应性,能减少系统与钢结构施工、垂直运输设施的冲突,能方便快捷地进行集成平台的爬升。再者,本申请中,通过设置可调承力棒5.4.2,可调承力棒5.4.2与固定承力棒5.4.1的相对距离在设定幅度范围内可调整,再配合爬升框6和爬升立柱5的分步分幅爬升,即可实现爬升系统的分步分幅无级爬升(无级调整指的是任意层高均可实现)。
本发明进一步进出一种行程可调间歇式顶模爬升系统的爬升框。
本优选实施例中,参照图5a至图5c,一种行程可调间歇式顶模爬升系统的爬升框6,包括可容纳爬升系统爬升立柱5底部的外框体、设置于外框体的相对两内侧壁上的爬升台阶梁6.3.3、固定于外框体外侧壁上且可支承于附墙支座上的爬升承力棒6.3.4,爬升承力棒6.3.4和爬升台阶梁6.3.3在外框体的高度方向上均设置有多块,上下相邻两块爬升台阶梁6.3.3之间空间以供容纳爬升系统伸缩缸7下方的翻爪8.2。
进一步地,外框体的顶端面上安装有用于与爬升立柱5导轨5.4.4配合以组成滑动副12的可调导向轮机构6.2,外框体外侧壁上固定有用于安装垂直爬梯9和拆卸平台10的连接耳板6.3.5。
进一步地,可调导向轮机构6.2包括安装于外框体上且可调整安装位置的导向轮支架6.2.3、以及支承于导向轮支架6.2.3上的导向轮6.1,导向轮支架6.2.3采用腰形孔通过螺栓组可调刚性连接到外框体的光孔板6.3.1上,外框体上还固定有吊耳6.3.2。
本发明提出的爬升框6,配合短行程油缸使用,从而可实现爬升立柱5分步分幅无级爬升,从而可适应不同项目的楼层高度,提高了爬升系统的通配性。另外,本爬升框6还具有结构简单、容易实现以及工作稳定的优点。
本发明进一步还提出一种行程可调间歇式顶模爬升系统的爬升方法。
本优选实施例中,一种行程可调间歇式顶模爬升系统的爬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调整双向可复位翻爪机构的翻爪置于顶升状态,通过伸缩缸带动爬升框向上顶升一步,顶升到位后,伸缩缸带动双向可复位翻爪机构向上移动一级或多级爬升台阶梁;
步骤S20,重复步骤S10使伸缩缸带动爬升立柱进行多步顶升,当爬升立柱顶升到位后,调整双向可复位翻爪机构翻爪置于提升状态;
步骤S30,通过伸缩缸带动爬升框向上提升一步,提升到位后,伸缩缸带动双向可复位翻爪机构向下移动一级或多级爬升台阶梁;
步骤S40,重复步骤S30,使伸缩缸带动爬升框进行多步提升。
优选地,步骤S10具体包括:
步骤S11,调整双向可复位翻爪机构的翻爪置于顶升状态,伸缩缸伸出使翻爪与爬升框中爬升台阶梁的上端面贴合;
步骤S12,伸缩缸继续伸出带动爬升立柱向上顶升,爬升立柱向上运动过程中支撑柱顶开双作用附墙支座的内翻爪后,伸缩缸回缩使当前支撑柱支承于内翻爪上;
步骤S13,伸缩缸继续回缩从而带动双向可复位翻爪机构向上移动,使翻爪翻至上一层或多层爬升台阶梁上方,翻爪在弹性复位机构作用下复位为顶升状态;
步骤S30具体包括:
步骤S31,伸缩缸回缩使翻爪与爬升框的爬升台阶梁的下端面贴合;
步骤S32,伸缩缸继续回缩带动爬升框向上提升,爬升框的爬升承力棒向上运动过程中顶开双作用附墙支座的外翻爪,伸缩缸伸出使爬升承力棒支承于外翻爪上
步骤S33,伸缩缸继续伸出从而带动双向可复位翻爪机构向下移动,使翻爪翻至下一层或多层爬升台阶梁下方,翻爪在弹性复位机构作用下复位为提升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本爬升方法与现有技术不同,现有技术中,均是采用伸缩缸伸出后,带动爬升立柱向上爬一步后,随后伸缩缸回缩带动其下方的支承支架上爬一步。再者,现有技术中,伸缩缸与其下方的伸缩缸支架是固定连接的,伸缩缸的下方并不能相对伸缩缸支架上下移动。而本申请中,伸缩缸相对于爬升框爬动,即伸缩缸与爬升框的支承点在逐步上移,从而带动爬升立柱相对于爬升框爬多步,爬升立柱顶升到位后,再通过伸缩缸相对于爬升框下降台阶,每下降一级后,伸缩缸运动带动爬升框向上提一步,提升多步(对于每一层层高,在爬升框提升多步时,爬升立柱的位置是不变的)后也就实现了爬升框提升多步。这种分步调节的方法,使得本爬升系统可适应不同项目施工层高需求。
本实施例提出的行程可调间歇式顶模爬升系统的爬升方法,实现了分步分幅无级提升爬升立柱,从而使爬升系统可适应于不同的层高,大大地提高了爬升系统的通配性。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行程可调间歇式顶模爬升系统的爬升框,其特征在于,包括可容纳爬升系统爬升立柱底部的外框体、设置于外框体内侧壁上的爬升台阶梁、以及固定于外框体外侧壁上且可支承于附墙支座上的爬升承力棒,爬升承力棒和爬升台阶梁在外框体的高度方向上均设置有多块,上下相邻两块爬升台阶梁之间空间用于容纳爬升系统伸缩缸下方的翻爪。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程可调间歇式顶模爬升系统的爬升框,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框体的顶端面上安装有用于与爬升立柱导轨配合以组成滑动副的可调导向轮机构,外框体外侧壁上固定有用于安装垂直爬梯和拆卸平台的连接耳板,所述可调导向轮机构包括安装于外框体上且可调整安装位置的导向轮支架、以及支承于导向轮支架上的导向轮,导向轮支架采用腰形孔通过螺栓组可调刚性连接到外框体的光孔板上,外框体上还固定有吊耳。
3.一种行程可调间歇式顶模爬升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爬升框,还包括爬升立柱、伸缩缸、双向可复位翻爪机构以及双作用附墙支座,其中,
所述双作用附墙支座安装于墙体上,双作用附墙支座设有用于支撑爬升立柱的内翻爪以及用于支撑爬升框的外翻爪,爬升立柱的底部伸入爬升框的外框体内且连接有伸缩缸,伸缩缸的下端与双向可复位翻爪机构连接,双向可复位翻爪机构包括翻爪支座以及安装于翻爪支座上且相对于其可翻转的翻爪,翻爪支座的两侧均设置有一翻爪以对应外框体两内侧壁的爬升台阶梁,翻爪通过弹性复位机构安装于翻爪支座上,翻爪与爬升台阶梁上端面相抵接时用于支撑爬升立柱提升,翻爪与爬升台阶梁下端面相抵接时用于支撑爬升框提升。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行程可调间歇式顶模爬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翻爪支座上方设有用于与伸缩缸连接的销孔,翻爪支座的左右两侧均形成有一开槽,每一开槽内均通过销轴安装有一可翻转的翻爪,销轴上固定有转动拨盘,两翻爪对应的转动拨盘均与弹性复位机构连接以实现其转动后复位。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行程可调间歇式顶模爬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复位机构包括两弹性件以及固定于翻爪支座上的固定板,转动拨盘上开设有导向固定槽,每一弹性件对应一转动拨盘,弹性件的一端与固定板固定连接,弹性件的另一端通过螺钉安装于其对应转动拨盘的导向固定槽内且相对于其可滑动。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行程可调间歇式顶模爬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爬升立柱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连接的上端托梁、中间立柱、下端托梁以及下端立柱,其中,
所述上端托梁用于与施工钢平台连接,下端托梁与伸缩缸固定连接,下端立柱伸入爬升框的外框体内,中间立柱和下端立柱外侧壁的两侧设置有导轨,中间立柱和下端立柱其两侧在高度方向上均设有多个承力棒,爬升立柱通过其两侧的承力棒支承于内翻爪上。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行程可调间歇式顶模爬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端立柱上可拆卸安装有可调承力棒,中间立柱上固定有多根固定承力棒,固定承力棒和可调承力棒的两侧均为支撑柱以支承于内翻爪上。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行程可调间歇式顶模爬升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爬升框连接的垂直爬梯和拆卸平台;所述双作用附墙支座包括支座主体以及安装于支座主体上的抗侧板、内翻爪和外翻爪,内翻爪和外翻爪均相对于支座主体可转动,抗侧板采用腰形孔通过螺栓组可调刚性连接到支座主体上,抗侧板上开设有与爬升立柱导轨适配的卡槽,支座主体通过可周转锚固件和螺栓安装于墙体上。
9.一种基于权利要求3至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行程可调间歇式顶模爬升系统的爬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调整双向可复位翻爪机构的翻爪置于顶升状态,通过伸缩缸带动爬升框向上顶升一步,顶升到位后,伸缩缸带动双向可复位翻爪机构向上移动一级或多级爬升台阶梁;
步骤S20,重复步骤S10使伸缩缸带动爬升立柱进行多步顶升,当爬升立柱顶升到位后,调整双向可复位翻爪机构翻爪置于提升状态;
步骤S30,通过伸缩缸带动爬升框向上提升一步,提升到位后,伸缩缸带动双向可复位翻爪机构向下移动一级或多级爬升台阶梁;
步骤S40,重复步骤S30,使伸缩缸带动爬升框进行多步提升。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行程可调间歇式顶模爬升系统的爬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0具体包括:
步骤S11,调整双向可复位翻爪机构的翻爪置于顶升状态,伸缩缸伸出使翻爪与爬升框中爬升台阶梁的上端面贴合;
步骤S12,伸缩缸继续伸出带动爬升立柱向上顶升,爬升立柱向上运动过程中支撑柱顶开双作用附墙支座的内翻爪后,伸缩缸回缩使当前支撑柱支承于内翻爪上;
步骤S13,伸缩缸继续回缩从而带动双向可复位翻爪机构向上移动,使翻爪翻至上一层或多层爬升台阶梁上方,翻爪在弹性复位机构作用下复位为顶升状态;
步骤S30具体包括:
步骤S31,伸缩缸回缩使翻爪与爬升框的爬升台阶梁的下端面贴合;
步骤S32,伸缩缸继续回缩带动爬升框向上提升,爬升框的爬升承力棒向上运动过程中顶开双作用附墙支座的外翻爪,伸缩缸伸出使爬升承力棒支承于外翻爪上
步骤S33,伸缩缸继续伸出从而带动双向可复位翻爪机构向下移动,使翻爪翻至下一层或多层爬升台阶梁下方,翻爪在弹性复位机构作用下复位为提升状态。
CN202110306952.6A 2021-03-23 2021-03-23 行程可调间歇式顶模爬升系统及其爬升框和爬升方法 Active CN11314793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306952.6A CN113147939B (zh) 2021-03-23 2021-03-23 行程可调间歇式顶模爬升系统及其爬升框和爬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306952.6A CN113147939B (zh) 2021-03-23 2021-03-23 行程可调间歇式顶模爬升系统及其爬升框和爬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47939A true CN113147939A (zh) 2021-07-23
CN113147939B CN113147939B (zh) 2022-06-07

Family

ID=768879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306952.6A Active CN113147939B (zh) 2021-03-23 2021-03-23 行程可调间歇式顶模爬升系统及其爬升框和爬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147939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5030333A1 (de) * 2005-06-29 2007-01-04 Peri Gmbh Teilbarer Kletterschuh einer Kletterschalung
CN101319559A (zh) * 2008-07-18 2008-12-10 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 多功能可变整体提升模板系统
CN101413248A (zh) * 2008-11-20 2009-04-22 中铁二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外倾式混凝土拱肋施工方法及液压自爬模设备
CN201714054U (zh) * 2010-06-28 2011-01-19 倪树华 高层建筑电梯井筒施工爬升平台系统
CN102071798A (zh) * 2011-01-30 2011-05-25 中建三局建设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附壁支撑架液压爬升系统
CN111456403A (zh) * 2020-03-31 2020-07-28 中建三局集团有限公司 用于集成平台的轨架一体式支撑顶升系统及其顶升方法
CN212176541U (zh) * 2019-12-29 2020-12-18 中建三局第三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轻型可周转高效施工造楼设备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5030333A1 (de) * 2005-06-29 2007-01-04 Peri Gmbh Teilbarer Kletterschuh einer Kletterschalung
CN101319559A (zh) * 2008-07-18 2008-12-10 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 多功能可变整体提升模板系统
CN101413248A (zh) * 2008-11-20 2009-04-22 中铁二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外倾式混凝土拱肋施工方法及液压自爬模设备
CN201714054U (zh) * 2010-06-28 2011-01-19 倪树华 高层建筑电梯井筒施工爬升平台系统
CN102071798A (zh) * 2011-01-30 2011-05-25 中建三局建设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附壁支撑架液压爬升系统
CN212176541U (zh) * 2019-12-29 2020-12-18 中建三局第三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轻型可周转高效施工造楼设备
CN111456403A (zh) * 2020-03-31 2020-07-28 中建三局集团有限公司 用于集成平台的轨架一体式支撑顶升系统及其顶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47939B (zh) 2022-06-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665485U (zh) 塔机内爬装置及其塔机内爬组件
US10273129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aising a structure
CN106320713B (zh) 3d建筑打印作业平台
CN112482733A (zh) 一种井道自动爬升装置及其工作方法
CN1625517A (zh) 脚手架系统
CN113073839B (zh) 一种重载自爬施工装置及其爬升方法
KR20090020246A (ko) 자립 오토 클라이밍 시스템 및 이를 이용한 방법
CN113147939B (zh) 行程可调间歇式顶模爬升系统及其爬升框和爬升方法
CN213626572U (zh) 一种工具式外悬挑操作平台
CN114109010B (zh) 基于钢管脚手架用液压可调节升降结构
CN111236613A (zh) 一种建筑施工用防护平台及其使用方法
CN116219896A (zh) 一种桥梁下部结构预制安装装置及施工方法
CN115594091A (zh) 一种模块化装配式房屋起重提升装置及提升方法
CN202689498U (zh) 简易建筑外墙可升降脚手架
CN114232968B (zh) 一种附着式升降脚手架装置
CN114046062A (zh) 一种新型后浇带独立支撑系统
AU2009238217A1 (en) Climbing mast assembly
JP2618171B2 (ja) 伸縮支柱
CN111074780A (zh) 一种高墩柱自动升降施工平台及升降施工平台的使用方法
JPH10245189A (ja) 高層ビル建築に用いる全方向移動クレーン
CN115142662B (zh) 一种附着式升降脚手架的安装施工方法
CN116181041B (zh) 一种多层快速施工的造楼机
CN116335398B (zh) 一种多层快速施工方法
CN217759994U (zh) 一种用于塔柱施工的无拉杆爬模系统
CN103711299A (zh) 建筑外墙可升降脚手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1226

Address after: 518107, Building 5, Building C, Building 1205, Huaqiang Creative Park, Biyan Community, Guangming Street, Guangming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China Construction Third Engineering Bureau Yungou Robot Co.,Ltd.

Address before: 430073 headquarters building of CSCEC Optical Valley star, 799 Gaoxin Avenue, Donghu high tech Zone, Wuhan City, Hubei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CHINA CONSTRUCTION THIRD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