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147901A - 车辆的底板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底板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147901A
CN113147901A CN202011555304.6A CN202011555304A CN113147901A CN 113147901 A CN113147901 A CN 113147901A CN 202011555304 A CN202011555304 A CN 202011555304A CN 113147901 A CN113147901 A CN 11314790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panel
cross member
disposed
flo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55530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147901B (zh
Inventor
村松佑纪
寺床和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1479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4790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14790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4790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5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a frame designed to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change shape or dimension upon impact with another bod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3/00Electric devices on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for safety purpos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e.g. speed, deceleration or energy consumption
    • B60L3/0007Measures or means for preventing or attenuating collis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当输入侧碰撞荷载时使横梁从车宽方向外侧端部依次变形而将侧碰撞荷载恰当吸收的车辆的底板构造。该车辆的底板构造具有: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的下纵梁(12、12);跨着各下纵梁(12)的车宽方向内侧配置的底板面板(14);和在各下纵梁之间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横梁,横梁具有:配置于底板面板上且供前座椅的前腿部固定的面板上前横梁(58);配置于底板面板上且供前座椅的后腿部固定的面板上中央横梁(60);和配置于底板面板下的面板下中央横梁(32),面板上中央横梁(60)和面板下中央横梁(32)配置于在车辆上下方向上重叠的位置。

Description

车辆的底板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车等那样地、在底板下配置有驱动用蓄电池的车辆的底板构造。
背景技术
在底板下配置有蓄电池的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车为了针对侧面碰撞(侧碰撞)来保护蓄电池,例如采取了使构成汽车车身的横梁的端部易于溃变,或者增大横梁的端部的截面等的侧碰撞对策。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构造,其对跨着左右的下纵梁所设的横梁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进行增幅,使其外侧端部截面增加来增大侧碰撞能量的吸收量。
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如下构造,其使横梁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通过由上侧构件和下侧构件组成的上下双层来构成。在该专利文献2中,当侧碰撞荷载的输入时首先由下侧构件吸收侧碰撞荷载,然后使侧碰撞荷载向上侧构件以及底板面板分散而能够保护蓄电池。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85818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9-23029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侧碰撞吸收构造中,横梁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成为在上下方向上非对称的形状。由此,在专利文献1中,例如在侧碰撞荷载相对于横梁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的上部以及下部同时输入的情况下,难以首先仅使横梁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变形来吸收侧碰撞荷载。换言之,在专利文献1中,由于横梁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的上部和下部为非对称形状,所以当侧碰撞荷载的输入时,变形量在车宽方向外侧端部的上部与下部之间非平衡,难以使车宽方向外侧端部的上部和下部同时或大致同时地同样变形。
另外,在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侧碰撞吸收构造中,需要在底板面板上配置由上下双层构成的横梁。由此,在专利文献2中,底板面板的中央部向上方的隆起变大,车室内的空间部减少且乘员的利便性降低。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点而做出的,目的为,提供当输入侧碰撞荷载时使横梁从车宽方向外侧端部依次变形而将侧碰撞荷载恰当吸收的车辆的底板构造。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为,提供能够确保车室内的空间部且提高乘员的利便性的车辆的底板构造。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车辆的底板构造具有在内部收纳有蓄电池的蓄电池箱,将所述蓄电池箱从前座椅的底板下朝向车辆后方配置,该车辆的底板构造的特征在于,具有:分别配置于车宽方向外侧并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的下纵梁;跨着各所述下纵梁的车宽方向内侧配置的底板面板;和在左右一对的所述下纵梁之间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横梁,所述横梁具有:配置于所述底板面板上且供所述前座椅的前腿部固定的面板上前横梁;配置于所述底板面板上且供所述前座椅的后腿部固定的面板上中央横梁;和配置于所述底板面板下的面板下中央横梁,所述面板上中央横梁和所述面板下中央横梁配置于在车辆上下方向上重叠的位置。
发明效果
本发明能够获得当输入侧碰撞荷载时能够使横梁从车宽方向外侧端部依次变形而将侧碰撞荷载恰当吸收的车辆的底板构造。
另外,本发明能够获得能够确保车室内的空间部且提高乘员的利便性的车辆的底板构造。
附图说明
图1是从下侧观察适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底板构造的车辆的仰视图。
图2是表示图1中拆掉底罩后的状态的仰视图。
图3是表示图1中拆掉蓄电池箱后的状态的仰视图。
图4是从底板面板的上侧观察图1所示的车辆的俯视图。
图5是沿着图3的V-V线的剖视图。
图6是沿着图4的VI-VI线的剖视图。
图7是沿着图4的VII-VII线的剖视图。
图8是包括下纵梁的图6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 车辆
12 下纵梁
14 底板面板
16 箱室
18 蓄电池箱
19 底罩
21 隔热板
23 箱固定部(另外的箱固定部)
24 面板下底板车架
26 面板下通道车架
28 角撑板
32 面板下中央横梁
32a (面板下中央横梁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
38 外伸叉架
42 箱固定部
46 上侧箱
48 下侧箱
52 面板上底板车架
60 面板上中央横梁
60a (面板上中央横梁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
68 通道部
82 中柱
84 排气用配管
86 充电器
88 空间部
90 排气管
92 防护部件
94 蓄电池温度调节器
96 底罩的收纳部
98 排水孔
具体实施方式
接着,一边适当参照附图一边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此外在各图中,“前后”表示车辆前后方向,“左右”表示车宽方向(左右方向),“上下”表示车辆上下方向(垂直上下方向)。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底板构造例如适用于由电动汽车、混合动力车、燃料电池车等组成的车辆10。该车辆10具有未图示的高压的蓄电池、电动机(行驶用电机)、和控制来自蓄电池的电力并向电动机供给的PDU(Power Driver Unit)等的电气设备等。
首先说明车辆10的面板下的构造,然后详细说明面板上的构造。
如图2所示,车辆10的构成具有:分别配置于车宽方向外侧并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的下纵梁12、12;跨着各下纵梁12的车宽方向内侧配置的底板面板14;配置于底板面板14的面板下并在箱室16(参照图5、图6)内收纳有蓄电池的蓄电池箱18;和沿着车宽方向配置的横梁。如图1以及图5至图7所示,在蓄电池箱18的下方侧配置有将该蓄电池箱18的下表面整体覆盖而保护的底罩19。
如图1所示,该底罩19经由多个螺栓分别安装于蓄电池箱18的下表面。另外,底罩19的右侧端部经由多个螺栓而与隔热板21的内侧端部紧固。隔热板21的外侧端部经由多个螺栓而与右下纵梁12紧固。由此,底罩19夹着隔热板21与右侧的下纵梁12固定。
横梁由配置于面板上的面板上横梁和配置于面板下的面板下横梁构成。在此,详细说明面板下横梁,面板上横梁会在后述的车辆的面板上的构造中详细说明。
如图2以及图3所示,在车辆的底板下具有:朝向车辆前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前侧车架20、20;与各前侧车架20的车辆后方端部连结并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的面板下侧车架22、22;与各面板下侧车架22的车辆后方端部连结并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的面板下底板车架24、24;和配置于沿着车宽方向的各面板下侧车架22之间并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大致平行地延伸的左右一对的面板下通道车架26、26。各面板下底板车架24的车辆后方端部经由角撑板28而与后述的面板下中间横梁34连结。
在各面板下底板车架24上设有将蓄电池箱18的四个角落固定的箱固定部(另外的箱固定部)23。该箱固定部23由将蓄电池18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沿着车辆上下方向贯穿的螺栓6(参照图2)、和将该螺栓8的螺纹部紧固的螺栓紧固孔25(参照图3)构成。
另外,在车辆10的底板下配置有面板下横梁。如图3所示,该面板下横梁具有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面板下前横梁30、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面板下中央横梁32、和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面板下中间横梁34。面板下前横梁30以及面板下中央横梁32的各自的正截面呈大致帽子状。
面板下中央横梁32通过使左右两侧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32a与各下纵梁12的后述的内侧下壁13c接合而将左右一对的下纵梁12、12之间沿着车宽方向相连(参照图3、图8)。
如图3所示,面板下前横梁30与面板下中央横梁32相比位于车辆前方,并具有与各下纵梁12连结的左右一对的外伸叉架38、38、和将左右一对的面板下通道车架26、26的车辆后方端部沿着车宽方向连结的连结框架40。面板下中间横梁34与面板下中央横梁32相比位于车辆后方,将左右一对的下纵梁12、12沿着车宽方向相连。
外伸叉架38的沿着轴向的内侧端部与面板下底板车架24连结,外伸叉架38的沿着轴向的外侧端部与下纵梁12连结。由此,外伸叉架38将各面板下底板车架24和各下纵梁12沿着车宽方向相连。并且,外伸叉架38和后述的面板上前横梁58配置于在车辆上下方向上重叠的位置。此外,各外伸叉架38和连结框架40分别独立构成,沿着车宽方向分离配置。
如图2所示,在面板下中央横梁32设有将蓄电池箱18的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中央部固定的箱固定部42。该箱固定部42具有将蓄电池箱18沿车辆上下方向贯穿的螺栓8、设于面板下中央横梁32的螺栓穿插孔33、和与螺栓8的螺纹部紧固的螺母N(参照图7)。
如图5所示,蓄电池箱18具有以轻金属材料分别一体成形的上侧箱46以及下侧箱48,并具有密封于内部的箱室16。蓄电池箱18从前座椅的底板下朝向车辆后方配置。在蓄电池箱18的箱室16内收纳有作为电动机的驱动能量源的多个蓄电池等。该蓄电池箱18的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中央部以及沿着车宽方向的外侧两端部经由多个螺栓8相对于面板下中央横梁32以及左右一对的面板下底板车架24、24分别紧固固定。另外,关于蓄电池箱18的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高度尺寸,蓄电池箱18的前部为高度H1,高于蓄电池箱18的后部的高度H2(H1>H2)(参照图5)。
如图7所示,上侧箱46以及下侧箱48的中央部分别具有沿着车辆上下方向以同轴状延伸的筒状部47、49。在上侧箱46以及下侧箱48的各筒状部47、49内形成有当上侧箱46和下侧箱48设置时以同轴状延伸的螺栓穿插孔。将螺栓(紧固部件)8相对于该筒状部47、49的螺栓穿插孔穿插并在蓄电池箱18的上下方向上贯穿,将螺栓8的螺纹部由螺母X紧固,由此蓄电池箱18与面板下中央横梁32紧固固定。
返回图1,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蓄电池箱18的车辆前方配置有避免该蓄电池箱18的车辆前部与架设于面板下通道车架26的配管之间的碰撞的防护部件92。该防护部件92在仰视时呈大致八字状,由3点支承。也就是说,防护部件92的锐角状的车辆前方端部92a经由未图示的螺栓紧固固定于右侧的面板下通道车架26。防护部件92的分为两叉的车辆后方端部92b、92c分别经由未图示的螺栓紧固固定于蓄电池箱18(下侧箱48)的底面固定部93、93(参照图2)。此外,通过三点支承防护部件92,假设在防护部件92变形的情况下,也能够促进排气管和配管等的下方排出。
另外,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底板面板14的上表面设有朝向上方突出的通道部68。在该通道部68的上表面,设有供未图示的配管以及线缆通过的空间部88(参照图2至图5)、和供充电器86配置的空间部88(参照图5)。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充电器86的车辆上方,沿着上下方向重叠配置有排气管90(参照图5)。还而且,本实施方式中,在蓄电池箱18的车辆前方配置有控制蓄电池的温度的蓄电池温度调节器94(参照图1)。在该蓄电池温度调节器94的车辆下方配置有底罩19的收纳部96。在该收纳部96设有在车宽方向上错开配置且将收纳部96的上下表面贯穿的多个排水孔98。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图1中例举了三个排水孔98,但并不限定于此。另外,收纳部96可以为底罩19的一部分,或也可以与底罩19为分体。而且,在蓄电池温度调节器94中包含蓄电池冷却器及蓄电池加热器的任意。
接着详细说明面板上的构造。
如图4所示,在车辆10的面板上分别配置有左右一对的面板上侧车架50、50、左右一对的面板上底板车架52、52、和左右一对的面板上通道车架54、54。左右一对的面板上侧车架50、50与各前侧车架20的车辆后方端部连结,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左右一对的面板上底板车架52与各面板上侧车架50的车辆后方端部连结,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左右一对的面板上通道车架54配置于各面板上侧车架50之间,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大致平行延伸。此外,各面板上底板车架52的车辆后方端部终止于位于车辆后方的面板上中间横梁56的近前。
另外,在车辆10的底板上具有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面板上前横梁58、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面板上中央横梁60、和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面板上中间横梁56。各面板上前横梁58以及各面板上中央横梁60分别在底板面板14的中央部分离,沿着车宽方向在左右两侧离开。面板上中央横梁60和面板下中央横梁32除了在中央的通道部68处之外,分别配置于在车辆上下方向上重叠的位置(参照图7)。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底板面板14的上下方向上,面板上中央横梁60以及面板下中央横梁32(横梁)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的截面形状成为在上下方向上大致对称的形状(参照图8)。而且,面板上中央横梁60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603和面板下中央横梁32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32a分别经由下纵梁12与中柱82结合。
如图7所示,面板下中央横梁32具有沿着通道部68的下表面朝向上方突出的凸部70。面板上中央横梁60经由位于内侧的座椅安装托架62而与通道部68接合。面板上中央横梁60具有沿着底板面板14的上表面并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大致固定截面。面板上中央横梁60经由接合凸缘与下纵梁12(下纵梁内部件)的内侧侧壁13b接合(参照图8)。
在底板面板14的上表面设有朝向上方突出的通道部68。在该通道部68的上表面分别设有用于供配管以及线缆(未图示)通过的空间部88(参照图2至图4)、以及供充电器86配置的空间部88(参照图5)。在该充电器86的车辆上方配置有排气管90。
在面板上前横梁58以及面板上中央横梁60上固定有将左右的前座椅的腿部固定的多个座椅安装托架62(参照图4)。多个座椅安装托架62在沿着车宽方向的左右两侧分离配置。由左前座椅以及右前座椅构成的各座椅的一对前腿部以及一对后腿部分别经由座椅安装托架62而固定于面板上前横梁58以及面板上中央横梁60。
也就是说,左前座椅中,配置于左下纵梁12侧的左前腿部和配置于左侧的面板上通道车架54侧的右前腿部分别经由座椅安装托架62而固定于左侧的面板上前横梁58。而且,右前座椅中,配置于右下纵梁12侧的右前腿部和配置于右侧的面板上通道车架54侧的左前腿部分别经由座椅安装托架62而固定于右侧的面板上前横梁58。
另外,左前座椅中,配置于左下纵梁12侧的左后腿部和配置于左侧的面板上通道车架54侧的右后腿部分别经由座椅安装托架62而固定于右侧的面板上中央横梁60。而且,右前座椅中,配置于右下纵梁12侧的右后腿部和配置于左侧的面板上通道车架54侧的左后腿部分别经由座椅安装托架62而固定于右侧的面板上中央横梁60。
与左前座椅同样地,右前座椅中,前腿部以及后腿部分别经由多个座椅安装托架62而固定于右侧的面板上前横梁58以及右侧的面板上中央横梁60。
座椅安装托架62呈箱状截面,经由配置于车宽方向内侧的内侧固定部以及配置于车宽方向外侧的外侧固定部而相对于车身侧部件固定(参照图8)。
各下纵梁12分别配置于沿着车宽方向的左右两侧,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如图8所示,各下纵梁12具有配置于车宽方向外侧的下纵梁外部件12a、配置于车宽方向内侧的下纵梁内部件12b、和夹装在下纵梁外部件12a与下纵梁内部件12b之间的下纵梁加强件12c。在下纵梁外部件12a固定有沿着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中柱82的下端部82a。
下纵梁内部件12b呈帽子状截面,具有位于上侧的内侧上壁13a、与内侧上壁13a的下端连续且与座椅安装托架62相对的内侧侧壁13b、和与内侧上壁13a相对配置且与内侧侧壁13b的下端连续的内侧下壁13c。
下纵梁外部件12a呈帽子状截面,具有位于上侧的外侧上壁15a、与外侧上壁15a的下端连续的外侧侧壁15b、和与外侧上壁15a相对配置且与外侧侧壁15b的下端连续的外侧下壁15c。在外侧上壁15a的上表面接合有中柱82的下端部82a。
适用了本实施方式的底板构造的车辆10基本如上所述地构成,接着说明其作用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底板面板14上的面板上中央横梁60和底板面板14下的面板下中央横梁32除了在中央的通道部68处之外,配置于在车辆上下方向上重叠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底板面板14上下,能够将横梁(面板上中央横梁60、面板下中央横梁32)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的截面形状设为在上下方向上大致对称的形状。该结果为,在本实施方式中,当相对于面板上中央横梁60及面板下中央横梁32同时输入了侧碰撞荷载时,能够从横梁(面板上中央横梁60、面板下中央横梁32)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依次变形来恰当吸收侧碰撞荷载。换言之,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横梁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的上下方向的截面形状设为大致对称形状,即使在侧碰撞荷载相对于横梁的车宽方向端部沿上下方向同时输入的情况下,也能够将从下纵梁12传递来的侧碰撞荷载在上下方向上平衡地吸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底板面板14上仅配置有面板上中央横梁60,由此能够抑制底板面板14的中央部向上方的隆起。该结果为,在实施方式中能够在底板面板14上确保所希望的车室空间而提高乘员的利便性。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面板上中央横梁60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603以及面板下中央横梁32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32a分别经由下纵梁12而与中柱82结合。在底板面板14下,配置有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而与左右一对的前侧车架20、20的车辆后方端部侧连结的左右一对的面板下底板车架24、24。在底板面板14下,配置有将各面板下底板车架24和各下纵梁12在两端部沿着车宽方向相连的外伸叉架38。面板上前横梁58和外伸叉架38配置于在车辆上下方向上重叠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置于面板上的面板上前横梁58和配置于面板下的外伸叉架38配置于在车辆上下方向上重叠的位置,由此能够将从下纵梁12输入的侧碰撞荷载分别向面板上前横梁58和外伸叉架38分散传递。另外,传递至面板下的外伸叉架38的侧碰撞荷载还向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面板下底板车架24传递,能够将侧碰撞荷载的传递方向从车宽方向转换为车辆前后方向。该外伸叉架38的侧碰撞荷载的传递方向转换虽然与仅沿着车宽方向传递侧碰撞荷载的面板下中央横梁32相比较,传递效率低,但是侧碰撞荷载的主荷载从中柱82分别传递至面板上中央横梁60以及面板下中央横梁32,由此不会有问题。而且,左右一对的面板上前横梁58、58分别配置于车宽方向外侧端部,在其中央部的下方未配置面板下横梁。由此,能够有效运用该中央部的下方部分的空间来扩大蓄电池的上下方向尺寸。能够在该扩大后的空间内,例如配置蓄电池的控制设备和周边设备等。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面板下中央横梁32上设有将蓄电池箱18的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中央部固定的箱固定部42。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通过箱固定部42将蓄电池箱18的中央部与作为车身侧部件的面板下中央横梁32紧固固定。该结果为,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抑制车辆行驶中的蓄电池箱18的振动。
还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底板面板14下配置有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的面板下底板车架24、24。在各面板下底板车架24设有将蓄电池箱18固定的箱固定部23(另外的箱固定部)。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通过箱固定部23将蓄电池箱18的周缘部与作为车身侧部件的面板下底板车架24固定。该结果为,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更进一步抑制车辆行驶中的蓄电池箱18的振动。
还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蓄电池箱18的车辆前方配置有避免该蓄电池箱18的车辆前部与架设于面板下通道车架26的配管之间的碰撞的防护部件。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在从车辆前方输入了前碰撞荷载,导致配管或排气管等向车辆后方后退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防护部件恰当地避免与蓄电池箱18碰撞。
还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底板面板14的上表面设有朝向上方突出的通道部68,在该通道部68的上表面设有供配管以及线缆通过并且供充电器86配置的空间部88。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由通道部68以及充电器86来保护配管以及线缆等。另外,配置于底板面板14下的蓄电池和线缆之间的电连接变得容易。
还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充电器86的车辆上方,层叠配置有排气管90。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提高底板面板14上的车室内的空间效率。
还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分别设有配置于底板面板14上的面板上底板车架52、和配置于底板面板14下的面板下底板车架24。另外,在面板下中央横梁32的车辆后方配置有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面板下中间横梁34。各面板下底板车架24的车辆后方端部经由角撑板28与面板下中间横梁34结合。本实施方式中,从车辆前方输入的前碰撞荷载向前侧车架20传递。并且,前碰撞荷载从前侧车架20经由面板上底板车架52以及面板下底板车架24向面板下中间横梁34传递,该结果为,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由面板下中间横梁34恰当吸收从车辆前方输入的前碰撞荷载。
还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蓄电池箱18由以轻金属材料分别一体成形的上侧箱46以及下侧箱48构成。上侧箱46以及下侧箱48分别具有沿着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筒状部47、49。蓄电池箱18通过将上侧箱46的筒状部47以及下侧箱48的筒状部49贯穿的一对螺栓B而与面板下中央横梁32紧固固定。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将作为螺栓紧固部分的筒状部47、49由蓄电池箱18(上侧箱46以及下侧箱48)一体构成。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当经由螺栓B而将蓄电池箱18相对于面板下中央横梁32安装时,能够将上侧箱46的筒状部47的下端和下侧箱48的筒状部49的上端经由螺栓B同轴压接。该结果为,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将蓄电池箱18相对于作为车身侧部件的面板下中央横梁32更牢固地固定。
还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在蓄电池箱18的下方配置有覆盖该蓄电池箱18的底罩19。该底罩19夹着隔热板21而固定于各下纵梁12。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在隔热板21的下方配置排气管,将排气管配置于蓄电池箱18的车宽方向侧方。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通过配置于蓄电池箱18下方的底罩19来恰当保护与下纵梁12相比向车辆下方突出的蓄电池箱18的下部侧。
还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在蓄电池箱18的车辆前方配置有蓄电池温度调节器94。在该蓄电池温度调节器94的车辆下方配置有底罩19的收纳部96,该收纳部96具有在车宽方向上错开配置的多个排水孔98。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由排水孔98收集从蓄电池温度调节器94漏出的水并向路面侧排水,而以视觉观察的方式确认蓄电池温度调节器94的漏水,或由未图示的传感器等检测,由此能够提高维护性。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多个排水孔98沿着车宽方向错开配置,由此能够减轻空气阻力。

Claims (11)

1.一种车辆的底板构造,其具有在内部收纳有蓄电池的蓄电池箱,将所述蓄电池箱从前座椅的底板下朝向车辆后方配置,该车辆的底板构造的特征在于,具有:
分别配置于车宽方向外侧并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的下纵梁;
跨着各所述下纵梁的车宽方向内侧配置的底板面板;和
在左右一对的所述下纵梁之间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横梁,
所述横梁具有:
配置于所述底板面板上且供所述前座椅的前腿部固定的面板上前横梁;
配置于所述底板面板上且供所述前座椅的后腿部固定的面板上中央横梁;和
配置于所述底板面板下的面板下中央横梁,
所述面板上中央横梁和所述面板下中央横梁配置于在车辆上下方向上重叠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底板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面板上中央横梁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以及所述面板下中央横梁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分别经由所述下纵梁而与中柱结合,
在所述底板面板下配置有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并与左右一对的前侧车架的车辆后方端部侧连结的左右一对的面板下底板车架,
在所述底板面板下配置有将各所述面板下底板车架和各所述下纵梁在两端部沿着车宽方向相连的外伸叉架,
所述面板上前横梁和所述外伸叉架配置于在车辆上下方向上重叠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底板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面板下中央横梁设有固定所述蓄电池箱的箱固定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的底板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底板面板下,配置有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的面板下底板车架,
在各所述面板下底板车架设有固定所述蓄电池箱的另外的箱固定部。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底板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蓄电池箱的车辆前方,配置有避免该蓄电池箱的车辆前部与架设于通道车架的配管之间的碰撞的防护部件。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底板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底板面板的上表面设有朝向上方突出的通道部,
在所述通道部的上表面设有供配管以及线缆通过并且供充电器配置的空间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的底板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充电器的车辆上方配置有排气管。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底板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底板面板上配置有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并与左右一对的前侧车架的车辆后方端部侧连结的左右一对的面板上底板车架,
在所述面板下中央横梁的车辆后方配置有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面板下中间横梁,
各所述面板下底板车架的车辆后方端部经由角撑板与所述面板下中间横梁结合。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的底板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蓄电池箱由以轻金属材料分别一体成形的上侧箱以及下侧箱构成,
所述上侧箱以及下侧箱分别具有沿着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筒状部,
所述蓄电池箱通过贯穿所述筒状部的紧固部件而固定于所述面板下中央横梁。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的底板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蓄电池箱的下方配置有覆盖该蓄电池箱的底罩,
所述底罩夹着隔热板而固定于各所述下纵梁。
11.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的底板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蓄电池箱的车辆前方配置有蓄电池温度调节器,
在所述蓄电池箱的下方配置有覆盖该蓄电池箱的底罩,
在所述蓄电池温度调节器的车辆下方配置有所述底罩的收纳部,
所述底罩的收纳部具有在车宽方向上错开配置的多个排水孔。
CN202011555304.6A 2020-01-21 2020-12-24 车辆的底板构造 Active CN11314790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07256 2020-01-21
JP2020007256A JP7008734B2 (ja) 2020-01-21 2020-01-21 車両のフロア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47901A true CN113147901A (zh) 2021-07-23
CN113147901B CN113147901B (zh) 2023-03-14

Family

ID=768780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555304.6A Active CN113147901B (zh) 2020-01-21 2020-12-24 车辆的底板构造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008734B2 (zh)
CN (1) CN113147901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12562A (zh) * 2020-01-21 2021-08-0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的地板构造
WO2024036545A1 (zh) * 2022-08-18 2024-02-22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箱、电池及车辆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558143B2 (ja) 2021-12-27 2024-09-3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移動体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131750A (ja) * 2009-12-24 2011-07-07 Mitsubishi Fuso Truck & Bus Corp 面板のフランジ部への固設構造
US20130229030A1 (en) * 2010-11-10 2013-09-05 Honda Motor Co., Ltd. Automotive floor structure
CN104640745A (zh) * 2012-09-18 2015-05-20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电动车辆的线束布线构造
CN207773247U (zh) * 2018-01-20 2018-08-28 日照兴业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车架横梁
JP2018203029A (ja) * 2017-06-02 2018-12-2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下部構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0363A (ja) * 1994-07-07 1996-01-23 Honda Motor Co Ltd 車体のサイドシル構造
WO2016148057A1 (ja) 2015-03-17 2016-09-2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構造
JP6977361B2 (ja) 2017-07-24 2021-12-08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下部構造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131750A (ja) * 2009-12-24 2011-07-07 Mitsubishi Fuso Truck & Bus Corp 面板のフランジ部への固設構造
US20130229030A1 (en) * 2010-11-10 2013-09-05 Honda Motor Co., Ltd. Automotive floor structure
CN104640745A (zh) * 2012-09-18 2015-05-20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电动车辆的线束布线构造
JP2018203029A (ja) * 2017-06-02 2018-12-2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下部構造
CN207773247U (zh) * 2018-01-20 2018-08-28 日照兴业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车架横梁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12562A (zh) * 2020-01-21 2021-08-0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的地板构造
CN113212562B (zh) * 2020-01-21 2022-12-2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的地板构造
WO2024036545A1 (zh) * 2022-08-18 2024-02-22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箱、电池及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1113007A (ja) 2021-08-05
CN113147901B (zh) 2023-03-14
JP7008734B2 (ja) 2022-01-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147901B (zh) 车辆的底板构造
US10399425B2 (en) Automobile vehicle
JP6734709B2 (ja) 車体の下部構造
US10752292B2 (en) Vehicle lower section structure
US10589790B2 (en) Vehicle body front section structure
US9956994B2 (en) Lower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automotive vehicle
JP5966824B2 (ja) トラック形電動車両のフレーム構造
JP4306783B2 (ja) 電気自動車のバッテリユニット取付構造
US9576701B2 (en) High-voltage wire wiring structure in vehicle
US20140117198A1 (en) Supporting structure for vehicle control unit
CN112937685B (zh) 至少部分电动驱动的机动车辆的部分车身和机动车辆
US20190152548A1 (en) Vehicle front section structure and vehicle front section coupling method
JP7339565B2 (ja) 自動車の下部構造
CN114537116A (zh) 电池组搭载车辆
US20230101665A1 (en) Vehicle-body structure with a battery cover for improved aerodynamic performance
US11485415B2 (en) Vehicle body lower structure
CN113135235B (zh) 车身下部构造
CN113212562B (zh) 车辆的地板构造
US20220379707A1 (en) Lower structure for vehicle
CN111806571A (zh) 电动车的前舱横梁结构
CN116890621A (zh) 车辆
KR20230170767A (ko) 차체 및 구동 에너지 저장 장치를 갖춘 자동차
JP7468251B2 (ja) バッテリーパックの搭載構造
KR20230022533A (ko) 후방 차체의 플로워 구조
JP6180265B2 (ja) 電気駆動機器を備える車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