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147521A - 座椅调节方法、装置、相关系统以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座椅调节方法、装置、相关系统以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147521A
CN113147521A CN202110412631.4A CN202110412631A CN113147521A CN 113147521 A CN113147521 A CN 113147521A CN 202110412631 A CN202110412631 A CN 202110412631A CN 113147521 A CN113147521 A CN 11314752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ate
seat
adjustment
user
adjus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41263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明
裴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teo Connect Nanj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teo Connect Nanj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teo Connect Nanj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teo Connect Nanj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412631.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147521A/zh
Publication of CN1131475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4752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0224Non-manual adjustments, e.g. with electrical operation
    • B60N2/0244Non-manual adjustments, e.g. with electrical operation with logic circui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0224Non-manual adjustments, e.g. with electrical operation
    • B60N2/0244Non-manual adjustments, e.g. with electrical operation with logic circuits
    • B60N2/0268Non-manual adjustments, e.g. with electrical operation with logic circuits using sensors or detectors for adapting the seat or seat part, e.g. to the position of an occupa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2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adjustabl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座椅调节方法、装置、相关系统以及存储介质,方法应用于车载中控系统,方法包括:首先,获取座椅中的目标用户的用户状态信息,用户状态信息用于反映目标用户的状态,之后,获取座椅的座椅状态信息,最后,根据用户状态信息和座椅状态信息调节座椅的状态。基于车载座椅中用户的状态和该座椅本身的状态,对座椅的状态进行差异化、动态化的调节,提升了座椅调节的智能性。

Description

座椅调节方法、装置、相关系统以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数据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座椅调节方法、装置、相关系统以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技术领域的高速发展,车辆中的座椅的靠背的角度、座椅的水平位置、以及座椅竖直位置都能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调节。
目前,当用户在车内想后靠座椅休息,或者从休息状态进行座椅复位时,都需要对座椅进行调节,当前座椅调节大部分是通过实体按键、屏幕触摸按键等方式进行控制调节,按键式座椅调节过程繁琐,不够智能。
发明内容
基于上述问题,本申请提出了一种座椅调节方法、装置、相关系统以及存储介质,车载中控系统基于车载座椅中用户的状态和该座椅本身的状态,对座椅的状态进行差异化、动态化的调节,以期提升座椅调节的智能性。
基于上述问题,本申请提出了一种座椅调节方法、装置、相关系统以及存储介质,车载中控系统基于车载座椅中用户的状态和该座椅本身的状态,对座椅的状态进行差异化、动态化的调节,以期提升座椅调节的智能性。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座椅调节方法,应用于车载中控系统,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座椅中的目标用户的用户状态信息,所述用户状态信息用于反映所述目标用户的用户状态;
获取所述座椅的座椅状态信息;
根据所述用户状态信息和所述座椅状态信息调节所述座椅的状态。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座椅调节装置,应用于车载中控系统,所述座椅调节装置包括获取单元、确定单元以及调节单元,其中,
所述第一获取单元,用于获取座椅中的目标用户的用户状态信息,所述用户状态信息用于反映所述目标用户的用户状态;
所述第二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所述座椅的座椅状态信息;
所述调节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用户状态信息和所述座椅状态信息调节所述座椅的状态。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载中控系统,包括处理器、存储器、通信接口以及一个或多个程序,其中,上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存储在上述存储器中,并且被配置由上述处理器执行,上述程序包括用于执行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中的步骤的指令。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中,上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用于电子数据交换的计算机程序,其中,上述计算机程序使得计算机执行如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中所描述的部分或全部步骤。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中,上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存储了计算机程序的非瞬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述计算机程序可操作来使计算机执行如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中所描述的部分或全部步骤。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可以为一个软件安装包。
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例中,方法应用于车载中控系统,方法包括:首先,获取座椅中的目标用户的用户状态信息,用户状态信息用于反映目标用户的状态,之后,获取座椅的座椅状态信息,最后,根据用户状态信息和座椅状态信息调节座椅的状态。可见,车载中控系统基于车载座椅中用户的状态和该座椅本身的状态,对座椅的状态进行差异化、动态化的调节,提升了座椅调节的智能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座椅调节系统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座椅调节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载中控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座椅调节装置的功能单元组成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装置、系统以及存储介质、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他步骤或单元。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下面先对本申请实施例中座椅调节系统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座椅调节系统100为包括座椅110以及车载中控系统120,所述座椅110与所述车载中控系统120之间能够进行通信连接,在进行座椅调节的过程中,座椅110与所述车载中控系统120之间进行数据交互。
目前,当用户在车内想后靠座椅休息,或者从休息状态进行座椅复位时,都需要对座椅进行调节,当前座椅调节大部分是通过实体按键、屏幕触摸按键等方式进行控制调节,按键式座椅调节过程繁琐,不够智能。
针对上述问题,本申请提出一种座椅调节方法,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详细介绍。
请参阅图2,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座椅调节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2所示,方法步骤201-步骤203,具体如下:
步骤201,车载中控系统获取座椅中的目标用户的用户状态信息,所述用户状态信息用于反映所述目标用户的用户状态。
其中,用户状态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图像,用户状态包括目标用户的人体姿态,和/或,目标用户的手势。
当用户状态信息包括图像时,车载中控系统获取座椅中的目标用户的用户状态信息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以是:车载中控系统通过与所述车载中控系统进行通信连接的摄像装置,获取座椅中的目标用户的图像。
步骤202,所述车载中控系统获取所述座椅的座椅状态信息。
其中,所述座椅状态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一种或者多种:座椅的靠背的旋转角度;座椅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置;座椅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置。
步骤203,所述车载中控系统根据所述用户状态信息和所述座椅状态信息调节所述座椅的状态。
所述车载中控系统根据所述用户状态信息和所述座椅状态信息调节所述座椅的状态可以是以下一种或者多种:所述车载中控系统根据所述目标用户的人体姿态调节所述座椅的靠背的旋转角度;所述车载中控系统根据所述目标用户的人体姿态调节所述座椅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置;所述车载中控系统根据所述目标用户的人体姿态调节所述座椅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置;所述车载中控系统根据所述目标用户的手势调节所述座椅的靠背的旋转角度;所述车载中控系统根据所述目标用户的手势调节所述座椅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置;所述车载中控系统根据所述目标用户的手势调节所述座椅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置。
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例中,方法应用于车载中控系统,方法包括:首先,获取座椅中的目标用户的用户状态信息,用户状态信息用于反映目标用户的状态,之后,获取座椅的座椅状态信息,最后,根据用户状态信息和座椅状态信息调节座椅的状态。可见,车载中控系统基于车载座椅中用户的状态和该座椅本身的状态,对座椅的状态进行差异化、动态化的调节,提升了座椅调节的智能性。
可选的,步骤203具体可以包括步骤A1-A3:
A1、所述车载中控系统根据所述用户状态信息确定所述目标用户的用户状态;
A2、所述车载中控系统判断所述用户状态是否为第一调节状态,所述第一调节状态为调节所述座椅的靠背的角度对应的状态;
A3、若所述用户状态为所述第一调节状态,则所述车载中控系统根据所述第一调节状态和所述座椅状态信息调节所述座椅的靠背的角度。
具体实现中,在车载中控系统预先设置前述第一调节状态,使得车载中控系统能够将获取到的目标用户的用户状态与前述第一调节状态进行比对,在确定出目标用户的当前用户状态为前述第一调节状态时,根据所述第一调节状态和所述座椅状态信息调节所述座椅的靠背的角度。
可见,本示例中,车载中控系统能够在确定出获取到的目标用户的用户状态为预先设置的调节座椅的靠背的角度的第一调节状态时,根据所述第一调节状态和获取到的座椅状态信息,调节该座椅的靠背的角度。
可选的,所述第一调节状态包括第一子调节状态,和/或,第二子调节状态;所述第一子调节状态为向所述座椅的靠背的后仰方向,调节所述座椅的靠背的角度对应的状态;所述第二子调节状态为向所述座椅的靠背的前倾方向,调节所述座椅的靠背的角度对应的状态。
其中,所述后仰方向是指使得座椅的靠背与座椅的坐板之间的夹角减小的方向,所述后仰方向是指使得座椅的靠背与座椅的坐板之间的夹角增加的方向。
由于第一调节状态包括不同的子调节状态,在第一调节状态为不同子调节状态下,针对座椅的状态的调节的实现方式不同,下面针对第一调节状态为不同的子调节状态的两种情况进行描述。
第一种,所述第一调节状态包括第一子调节状态;A3可以包括以下步骤:所述车载中控系统获取所述目标用户的历史靠背后靠调节信息,所述历史靠背后靠调节信息用于反映所述目标用户针对第一转动的历史调节情况,所述第一转动为所述靠背的在后仰方向上的转动;所述车载中控系统根据所述历史靠背后靠调节信息确定所述靠背的第一参考转动角度;所述车载中控系统根据所述座椅状态信息确定所述靠背的当前转动角度;所述车载中控系统根据所述第一参考转动角度和所述当前转动角度,调节所述靠背的向后仰方向的转动。
其中,所述第一参考转动角度包括以下其中一种:目标第一转动的第一转动角度,所述目标第一转动为距离当前时间最近的一次所述第一转动,所述第一转动角度为一次所述第一转动中,停留时长最大的转动角度;第一平均转动角度,所述第一平均转动角度为n个参考第一转动的n个第一转动角度的平均角度,所述n个参考第一转动为距离当前时间最近的n个所述第一转动,n为大于或者等于2的整数。
其中,一次所述第一转动是指,座椅的靠背与坐板之间的夹角,从第一参考角度到大于第一参考角度,再到第一参考角度之间的转动过程。第一参考角度为车载中控系统中预先设置的,第一参考角度可以是90度,105度,98度,等等,不作具体限定。
其中,所述n可以是5,8,20,等等,不作具体限定。
可选的,所述第一子调节状态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所述目标用户的人体姿态包括身体向后靠近所述座椅的靠背,且单手放置于后脑勺位置;所述目标用户的人体姿态包括身体向后靠近所述座椅的靠背,且双手放置于后脑勺位置;所述目标用户的人体姿态包括身体向后靠近所述座椅的靠背的时长,达到第一预设时长;所述目标用户的人体姿态包括身体向后靠近所述座椅的靠背且单手放置于后脑勺位置的时长,达到第二预设时长;所述目标用户的人体姿态包括身体向后靠近所述座椅的靠背且双手放置于后脑勺位置的时长,达到第三预设时长;所述目标用户的手势为座椅的靠背后仰调节启动手势;所述目标用户的手势为座椅的靠背后仰调节启动手势,且时长达到第四预设时长。
第一预设时长可以是1分钟,2分钟,3分钟,等等,第二预设时长可以是1分钟,2分钟,5分钟,等等,第三预设时长可以是1分钟,4分钟,3分钟,等等,第四预设时长可以是1分钟,90秒,3分钟,等等。对第一预设时长、第二预设时长、第三预设时长以及第四预设时长均不作具体限定。
具体实现中,在车载中控系统预先设置前述第一子调节状态,使得车载中控系统能够将获取到的目标用户的用户状态与前述第一子调节状态进行比对,在确定出目标用户的当前用户状态为前述第一子调节状态时,根据所述第一子调节状态和所述座椅状态信息向所述座椅的靠背的后仰方向,调节所述座椅的靠背的角度对应的状态。
可见,本示例中,车载中控系统能够在确定出获取到的目标用户的用户状态为预先设置的调节座椅的靠背的角度的第一子调节状态时,根据所述第一子调节状态和获取到的座椅状态信息向所述座椅的靠背的后仰方向,调节所述座椅的靠背的角度对应的状态。
第二种,所述第一调节状态包括第二子调节状态;A3可以包括以下步骤:所述车载中控系统根据所述座椅状态信息确定所述座椅的靠背的当前角度;所述车载中控系统判断所述当前角度是否为预设的第一角度;若所述当前角度不为所述第一角度,则所述车载中控系统调节所述座椅的当前角度为所述第一角度。
其中,所述第一参考角度为车载中控系统中预先设置的,第一参考角度可以是90度,105度,98度,等等,不作具体限定,所述第一角度和前述第一参考角度可以相同。
其中,所述车载中控系统判断所述当前角度是否为预设的第一角度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若所述当前角度为所述第一角度,则所述车载中控系统判断在所述第一角度状态下,所述第二子调节状态的时长是否超过第五预设时长;若在所述第一角度状态下,所述第二子调节状态的时长超过所述第五预设时长,则所述车载中控系统根据第一转动速度向前倾方向调节所述座椅的靠背的角度。
其中,所述第五预设时长可以是1分钟,2分钟,3分钟,等等,不作具体限定。所述第一转动速度可以是1度/秒,0.5度/秒,0.25度/秒,等等,不作具体限定。
其中,所述第二子调节状态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所述目标用户的人体姿态为座椅的靠背前倾调节启动姿态;所述目标用户的手势为座椅的靠背前倾启动手势。
具体实现中,在车载中控系统预先设置前述第二子调节状态,使得车载中控系统能够将获取到的目标用户的用户状态与前述第二子调节状态进行比对,在确定出目标用户的当前用户状态为前述第二子调节状态时,根据所述第二调节状态和所述座椅状态信息向所述座椅的靠背的前倾方向,调节所述座椅的靠背的角度对应的状态。
可见,本示例中,车载中控系统能够在确定出获取到的目标用户的用户状态为预先设置的调节座椅的靠背的角度的第二子调节状态时,根据所述第二子调节状态和获取到的座椅状态信息向所述座椅的靠背的前倾方向,调节所述座椅的靠背的角度对应的状态。
可选的,步骤203可以包括步骤B1-B3:
B1、所述车载中控系统根据所述用户状态信息确定所述目标用户的用户状态;
B2、所述车载中控系统判断所述目标用户的用户状态是否为第二调节状态,所述第二调节状态为调节所述座椅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置对应的状态。
B3、若所述用户状态为所述第二调节状态,则所述车载中控系统根据所述第二调节状态和所述座椅状态信息调节所述座椅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置。
具体实现中,在车载中控系统预先设置前述第二调节状态,使得车载中控系统能够将获取到的目标用户的用户状态与前述第二调节状态进行比对,在确定出目标用户的当前用户状态为前述第二调节状态时,根据所述第二调节状态和所述座椅状态信息调节所述座椅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置。
可见,本示例中,车载中控系统能够在确定出获取到的目标用户的用户状态为预先设置的调节座椅的靠背的角度的第二调节状态时,根据所述第二调节状态和获取到的座椅状态信息,调节该座椅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置。
可选的,所述第二调节状态包括第三子调节状态,和/或,第四子调节状态;所述第三子调节状态为向所述座椅的水平向前方向调节所述座椅的位置对应的状态;所述第四子调节状态向所述座椅的水平向后方向调节所述座椅的位置对应的状态。
其中,所述座椅的水平向前方向是指所述座椅的正前方方向,所述座椅的水平向前方向是指所述座椅的正前方方向的相反方向。
由于第二调节状态包括不同的子调节状态,在第二调节状态为不同子调节状态下,针对座椅的状态的调节的实现方式不同,下面针对第二调节状态为不同的子调节状态的两种情况进行描述。
第一种,所述第二调节状态包括第三子调节状态;B3可以包括以下步骤:所述车载中控系统根据所述座椅状态信息确定所述座椅的当前水平位置;所述车载中控系统判断所述当前水平位置是否为预设的第一水平位置;若所述当前水平位置不为所述第一水平位置,则所述车载中控系统调节所述座椅的当前水平位置为所述第一水平位置。
所述第一水平位置可以是第一水平参考位置与第二水平参考位置之间的任意位置,第一参考位置为座椅在水平方向上距离方向盘最近的位置,第一参考位置为座椅在水平方向上距离方向盘最远的位置。举例来说,所述第一水平位置可以是第一水平参考位置与第二水平参考位置的中间位置。
其中,所述车载中控系统判断所述当前水平位置是否为预设的第一水平位置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若所述当前水平位置为所述第一水平位置,则判断在所述第一水平位置状态下,所述第三子调节状态的时长是否超过第六预设时长;若在所述第一水平位置状态下,所述第三子调节状态的时长超过所述第六预设时长,则根据第一水平移动速度向所述座椅的水平向前方向,调节所述座椅的水平位置。
其中,所述第六预设时长可以是10秒,20秒,15秒,等等,不作具体限定。
其中,所述第一水平移动速度包括0.1米/秒,0.05米/秒,0.08米/秒,等等,不作具体限定。
其中,所述第三子调节状态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所述目标用户的人体姿态为座椅的水平前移调节启动姿态;所述目标用户的手势为座椅的水平前移调节启动手势。
具体实现中,在车载中控系统预先设置第一水平移动速度、第一水平位置、第三子调节状态以及第六预设时长,使得车载中控系统能够将获取到的目标用户的用户状态与前述第三子调节状态进行比对,以确定出目标用户的当前用户状态为前述第三子调节状态,在座椅的当前水平位置为第一水平位置,且目标用户的当前用户状态为第三子调节状态的时长超过第六预设时长,根据第一水平移动速度向所述座椅的水平向前方向,调节所述座椅的水平位置。
第二种,所述第二调节状态包括第四子调节状态;B3可以包括以下步骤:根据所述座椅状态信息确定所述座椅的当前水平位置;判断所述当前水平位置是否为预设的第二水平位置;若所述当前水平位置不为所述第二水平位置,则调节所述座椅的当前水平位置为所述第二水平位置。
所述第二水平位置可以是前述第一水平参考位置与前述第二水平参考位置之间的任意位置,举例来说,所述第二水平位置可以是第一水平参考位置与第二水平参考位置的中间位置,所述第二水平位置与前述第一水平位置可以相同。
其中,所述车载中控系统判断所述当前水平位置是否为预设的第二水平位置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若所述当前水平位置为所述第二水平位置,则所述车载中控系统判断在所述第二水平位置状态下,所述第四子调节状态的时长是否超过第七预设时长;若在所述第二水平位置状态下,所述第四子调节状态的时长超过所述第七预设时长,则所述车载中控系统根据第二水平移动速度向所述座椅的水平向后方向,调节所述座椅的水平位置。
其中,所述第七预设时长可以是10秒,20秒,30秒,等等,不作具体限定,所述第七预设时长可以和前述第六预设时长相同。
其中,所述第二水平移动速度包括0.1米/秒,0.02米/秒,0.06米/秒,等等,不作具体限定,所述第二水平移动速度可以和前述第一水平移动速度相同。
其中,所述第四子调节状态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所述目标用户的人体姿态为座椅的水平后移启动姿态;所述目标用户的手势为座椅的水平后移启动手势。
具体实现中,在车载中控系统预先设置第二水平移动速度、第二水平位置、第四子调节状态以及第七预设时长,使得车载中控系统能够将获取到的目标用户的用户状态与前述第四子调节状态进行比对,以确定出目标用户的当前用户状态为前述第四子调节状态,在座椅的当前水平位置为第二水平位置,且目标用户的当前用户状态为第四子调节状态的时长超过第六预设时长,根据第二水平移动速度向所述座椅的水平向后方向,调节所述座椅的水平位置。
可选的,步骤203可以包括步骤C1-C3:
C1、所述车载中控系统根据所述用户状态信息确定所述目标用户的用户状态;
C2、所述车载中控系统判断所述目标用户的用户状态是否为第三调节状态,所述第三调节状态为调节所述座椅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置对应的状态;
C3、若所述用户状态为所述第三调节状态,则所述车载中控系统根据所述第三调节状态和所述座椅状态信息调节所述座椅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置。
具体实现中,在车载中控系统预先设置前述第三调节状态,使得车载中控系统能够将获取到的目标用户的用户状态与前述第三调节状态进行比对,在确定出目标用户的当前用户状态为前述第三调节状态时,根据所述第三调节状态和所述座椅状态信息调节所述座椅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置。
可见,本示例中,车载中控系统能够在确定出获取到的目标用户的用户状态为预先设置的调节座椅的靠背的角度的第三调节状态时,根据所述第三调节状态和获取到的座椅状态信息,调节所述座椅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置。
可选的,所述第三调节状态包括第五子调节状态,和/或,第六子调节状态;所述第五子调节状态为向所述座椅的竖直向上方向调节所述座椅的位置对应的状态;所述第六子调节状态向所述座椅的竖直向下方向调节所述座椅的位置对应的状态。
由于第三调节状态包括不同的子调节状态,在第三调节状态为不同子调节状态下,针对座椅的状态的调节的实现方式不同,下面针对第三调节状态为不同的子调节状态的两种情况进行描述。
第一种,所述第三调节状态包括第五子调节状态;C3可以包括以下步骤:所述车载中控系统根据所述座椅状态信息确定所述座椅的当前竖直位置;所述车载中控系统判断所述当前竖直位置是否为预设的第一竖直位置;若所述当前竖直位置不为所述第一竖直位置,则所述车载中控系统调节所述座椅的当前竖直位置为所述第一竖直位置。
所述第一竖直位置可以是第一竖直参考位置与第二竖直参考位置之间的任意位置,第一参考位置为座椅在竖直方向上能够达到的最高位置,第一参考位置为座椅在竖直方向上能够达到的最低位置。举例来说,所述第一竖直位置可以是第一竖直参考位置与第二竖直参考位置的中间位置。
其中,所述车载中控系统判断所述当前竖直位置是否为预设的第一竖直位置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若所述当前竖直位置为所述第一竖直位置,则所述车载中控系统判断在所述第一竖直位置状态下,所述第五子调节状态的时长是否超过第八预设时长;若在所述第一竖直位置状态下,所述第五子调节状态的时长超过所述第八预设时长,则所述车载中控系统根据第一竖直移动速度向所述座椅的竖直向上方向,调节所述座椅的竖直位置。
其中,所述第八预设时长可以是10秒,20秒,15秒,等等,不作具体限定。
其中,所述第一竖直移动速度包括0.01米/秒,0.02米/秒,0.03米/秒,等等,不作具体限定。
其中,所述第五子调节状态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所述目标用户的人体姿态为座椅的竖直上移调节启动姿态;所述目标用户的手势为座椅的竖直上移调节启动手势。
具体实现中,在车载中控系统预先设置第一竖直移动速度、第一竖直位置、第五子调节状态以及第八预设时长,使得车载中控系统能够将获取到的目标用户的用户状态与前述第五子调节状态进行比对,以确定出目标用户的当前用户状态为前述第五子调节状态,在座椅的当前竖直位置为第二竖直位置,且目标用户的当前用户状态为第五子调节状态的时长超过第八预设时长,根据第二竖直移动速度向所述座椅的竖直向上方向,调节所述座椅的竖直位置。
第二种,所述第三调节状态包括第六子调节状态;C3可以包括以下步骤:所述车载中控系统根据所述座椅状态信息确定所述座椅的当前竖直位置;所述车载中控系统判断所述当前竖直位置是否为预设的第二竖直位置;若所述当前竖直位置不为所述第二竖直位置,则所述车载中控系统调节所述座椅的当前竖直位置为所述第二竖直位置。
所述第二竖直位置可以是前述第一竖直参考位置与前述第二竖直参考位置之间的任意位置,举例来说,所述第二竖直位置可以是第一竖直参考位置与第二竖直参考位置的中间位置,所述第二竖直位置与前述第一竖直位置可以相同。
其中,所述判断所述当前竖直位置是否为预设的第二竖直位置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若所述当前竖直位置为所述第二竖直位置,则所述车载中控系统判断在所述第二竖直位置状态下,所述第六子调节状态的时长是否超过第九预设时长;若在所述第二竖直位置状态下,所述第六子调节状态的时长超过所述第九预设时长,则所述车载中控系统根据第二水平移动速度向所述座椅的竖直向下方向,调节所述座椅的竖直位置。
其中,所述第九预设时长可以是10秒,20秒,15秒,等等,不作具体限定,所述第九预设时长可以和前述第八预设时长相同。
其中,所述第二竖直移动速度包括0.01米/秒,0.02米/秒,0.03米/秒,等等,不作具体限定,所述第二竖直移动速度可以和前述第一竖直移动速度相同。
其中,所述第六子调节状态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所述目标用户的人体姿态为座椅的竖直下移启动姿态;所述目标用户的手势为座椅的竖直下移启动手势。
具体实现中,在车载中控系统预先设置第二竖直移动速度、第二竖直位置、第六子调节状态以及第九预设时长,使得车载中控系统能够将获取到的目标用户的用户状态与前述第六子调节状态进行比对,以确定出目标用户的当前用户状态为前述第六子调节状态,在座椅的当前竖直位置为第二竖直位置,且目标用户的当前用户状态为第六子调节状态的时长超过第九预设时长,根据第二竖直移动速度向所述座椅的竖直向下方向,调节所述座椅的竖直位置。
在一个可能的示例中,所述用户状态信息包括图像,所述车载中控系统根据所述用户状态信息确定所述目标用户的用户状态可以包括以下步骤:所述车载中控系统将所述图像输入预先训练好的第一网络,得到目标图像特征;所述车载中控系统将所述目标图像特征输入预先训练好的第二网络,得到关键点置信度;所述车载中控系统将所述目标图像特征输入预先训练好的第三网络,得到关键点亲和度向量;所述车载中控系统根据所述关键点置信度和所述关键点亲和度向量确定所述目标用户的用户状态。
其中,所述用户状态包括所述目标用户的人体姿态,和/或,所述目标用户的手势。
实际应用中,一个关键点对应目标用户的一个身体部位,可提前设置用户的多个肢体以及每个肢体对应的两个身体部位。
其中,所述第一网络可以是10层VGG19网络。
其中,所述第二网络的训练过程如下:对于目标用户k的肢体c的关键点j,根据关键点j生成目标用户k置信度图
Figure BDA0003024741000000121
其中,
Figure BDA0003024741000000122
为图像中的身体部位上的点P到关键点j的高斯距离:
Figure BDA0003024741000000123
Xj,k是指目标用户k的肢体c的关键点j对应的GT位置,σ用于控制峰值的范围。
其中,所述第二网络的预测过程可以是:将图像导入第二网络,以得到置信度图。
其中,所述第三网络的训练过程可以是:对于目标用户k的肢体c,与其相关联的两类关键点是j1,j2,举例来说,在所述用户状态包括所述目标用户的人体姿态时,肢体c可以包括大臂、小臂、头部、颈部、肩部、胸部、腰部等,当肢体c为大臂时,则j1,j2分别为肩部关键点和肘部关键点,当肢体c为小臂时,则j1,j2分别为肘部关键点和腕部关键点,等等,在所述用户状态包括所述目标用户的手势时,肢体c可以包括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等,当肢体c为拇指时,则j1,j2分别为拇指尖关键点和拇指根部关键点,等等。
对于目标用户k,对于任意p点的亲和度向量
Figure BDA0003024741000000124
如果点p在肢体c上,则
Figure BDA0003024741000000125
为两个关键点连线方向的单位向量(向量模长为1),如果点p不在肢体c上,则
Figure BDA0003024741000000126
为零向量。
其中,所述第三网络的预测过程可以是:衡量肢体c相关联的两个关键点dj1和dj2亲和度的方法为:
Figure BDA0003024741000000127
其中,P(u)代表两个身体部位之间的位置:P(u)=(1-u)dj1-udj2,实际预测时对u区间进行均匀间隔采样求和来求解近似的积分值。
其中,所述关键点置信度和所述关键点亲和度向量确定所述目标用户的用户状态包括:非极大值抑制NMS方法获取关键点位置,即选取该第二网络输出的置信度均值平均精度中置信度最高的位置作该第二网络预测的关键点位置,以得到构成关键点集,之后,根据目标用户的每个肢体的两类关键点的对应关系,将所述关键点集中的关键点进行连线聚类,最后,根据关键点的衔接关系得到目标用户的人体姿态或者手势。
可见,本示例中,车载中控系统能够根据获取的目标用户的图像信息,直接确定目标用户的人体姿态或者手势,以进一步基于目标用户的人体姿态或者手势进行座椅调节,进而提升座椅调节的智能性。
上述主要从方法侧执行过程的角度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案进行了介绍。可以理解的是,车载中控系统为了实现上述功能,其包含了执行各个功能相应的硬件结构和/或软件模块。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很容易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提供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模块、单元及算法步骤,本申请能够以硬件或硬件和计算机软件的结合形式来实现。某个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计算机软件驱动硬件的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与上述图2所示的实施例一致的,请参阅图3,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载中控系统30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所述车载中控系统300包括处理器310、存储器320、通信接口330以及一个或多个程序321,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321被存储在上述存储器320中,并且被配置由上述处理器310执行,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321包括用于执行上述图2中所描述的全部或部分方法的指令。
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例中,车载中控系统,首先,获取座椅中的目标用户的用户状态信息,用户状态信息用于反映目标用户的状态,之后,获取座椅的座椅状态信息,最后,根据用户状态信息和座椅状态信息调节座椅的状态。可见,车载中控系统基于车载座椅中用户的状态和该座椅本身的状态,对座椅的状态进行差异化、动态化的调节,提升了座椅调节的智能性。
本申请实施例可以根据上述方法示例对车载中控系统进行功能单元的划分,例如,可以对应各个功能划分各个功能单元,也可以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功能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对单元的划分是示意性的,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
在采用对应各个功能划分各个功能单元的情况下,下面结合图4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一种座椅调节装置进行详细说明,该座椅调节装置400应用于车载中控系统,该座椅调节装置400包括第一获取单元401、第二获取单元402和调节单元403,所述第一获取单元401和所述第二获取单元402分别与所述调节单元403数据传输连接;
所述第一获取单元401,用于获取座椅中的目标用户的用户状态信息,所述用户状态信息用于反映所述目标用户的用户状态;
所述第二获取单元402,用于获取所述座椅的座椅状态信息;
所述调节单元403,用于根据所述用户状态信息和所述座椅状态信息调节所述座椅的状态。
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例中,座椅调节装置,首先,获取座椅中的目标用户的用户状态信息,用户状态信息用于反映目标用户的状态,之后,获取座椅的座椅状态信息,最后,根据用户状态信息和座椅状态信息调节座椅的状态。可见,车载中控系统基于车载座椅中用户的状态和该座椅本身的状态,对座椅的状态进行差异化、动态化的调节,提升了座椅调节的智能性。
在一个可能的示例中,在所述根据所述用户状态信息和所述座椅状态信息调节所述座椅的状态方面,所述调节单元403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用户状态信息确定所述目标用户的用户状态;判断所述用户状态是否为第一调节状态,所述第一调节状态为调节所述座椅的靠背的角度对应的状态;若所述用户状态为所述第一调节状态,则根据所述第一调节状态和所述座椅状态信息调节所述座椅的靠背的角度。
在一个可能的示例中,所述第一调节状态包括第一子调节状态,和/或,第二子调节状态;所述第一子调节状态为向所述座椅的靠背的后仰方向,调节所述座椅的靠背的角度对应的状态;所述第二子调节状态为向所述座椅的靠背的前倾方向,调节所述座椅的靠背的角度对应的状态。
在一个可能的示例中,所述第一调节状态包括第一子调节状态;在若所述用户状态为所述第一调节状态,则根据所述第一调节状态和所述座椅状态信息调节所述座椅的靠背的角度方面,所述调节单元403具体用于:获取所述目标用户的历史靠背后靠调节信息,所述历史靠背后靠调节信息用于反映所述目标用户针对第一转动的历史调节情况,所述第一转动为所述靠背的在后仰方向上的转动;根据所述历史靠背后靠调节信息确定所述靠背的第一参考转动角度;根据所述座椅状态信息确定所述靠背的当前转动角度;根据所述第一参考转动角度和所述当前转动角度,调节所述靠背的向后仰方向的转动。
在一个可能的示例中,所述第一参考转动角度包括以下其中一种:目标第一转动的第一转动角度,所述目标第一转动为距离当前时间最近的一次所述第一转动,所述第一转动角度为一次所述第一转动中,停留时长最大的转动角度;第一平均转动角度,所述第一平均转动角度为n个参考第一转动的n个第一转动角度的平均角度,所述n个参考第一转动为距离当前时间最近的n个所述第一转动,n为大于或者等于2的整数。
在一个可能的示例中,所述第一子调节状态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所述目标用户的人体姿态包括身体向后靠近所述座椅的靠背,且单手放置于后脑勺位置;所述目标用户的人体姿态包括身体向后靠近所述座椅的靠背,且双手放置于后脑勺位置;所述目标用户的人体姿态包括身体向后靠近所述座椅的靠背的时长,达到第一预设时长;所述目标用户的人体姿态包括身体向后靠近所述座椅的靠背且单手放置于后脑勺位置的时长,达到第二预设时长;所述目标用户的人体姿态包括身体向后靠近所述座椅的靠背且双手放置于后脑勺位置的时长,达到第三预设时长;所述目标用户的手势为座椅的靠背后仰调节启动手势;所述目标用户的手势为座椅的靠背后仰调节启动手势,且时长达到第四预设时长。
在一个可能的示例中,所述第一调节状态包括第二子调节状态;在所述若所述用户状态为所述第一调节状态,则根据所述第一调节状态和所述座椅状态信息调节所述座椅的靠背的角度方面,所述调节单元403具体用于:根据所述座椅状态信息确定所述座椅的靠背的当前角度;判断所述当前角度是否为预设的第一角度;若所述当前角度不为所述第一角度,则调节所述靠背的当前角度为所述第一角度。
在一个可能的示例中,所述调节单元403还用于:在所述判断所述当前角度是否为预设的第一角度之后,若所述当前角度为所述第一角度,则判断在所述第一角度状态下,所述第二子调节状态的时长是否超过第五预设时长;若在所述第一角度状态下,所述第二子调节状态的时长超过所述第五预设时长,则根据第一转动速度向前倾方向调节所述座椅的靠背的角度。
在一个可能的示例中,所述第二子调节状态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所述目标用户的人体姿态为座椅的靠背前倾调节启动姿态;所述目标用户的手势为座椅的靠背前倾启动手势。
在一个可能的示例中,在所述根据所述用户状态信息确定所述目标用户的用户状态方面,所述调节单元403具体用于:判断所述目标用户的用户状态是否为第二调节状态,所述第二调节状态为调节所述座椅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置对应的状态;若所述用户状态为所述第二调节状态,则根据所述第二调节状态和所述座椅状态信息调节所述座椅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置。
在一个可能的示例中,所述第二调节状态包括第三子调节状态,和/或,第四子调节状态;所述第三子调节状态为向所述座椅的水平向前方向调节所述座椅的位置对应的状态;所述第四子调节状态向所述座椅的水平向后方向调节所述座椅的位置对应的状态。
在一个可能的示例中,所述第二调节状态包括第三子调节状态;在所述若所述用户状态为所述第二调节状态,则根据所述第二调节状态和所述座椅状态信息调节所述座椅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置方面,所述调节单元403具体用于:
根据所述座椅状态信息确定所述座椅的当前水平位置;判断所述当前水平位置是否为预设的第一水平位置;若所述当前水平位置不为所述第一水平位置,则调节所述座椅的当前水平位置为所述第一水平位置。
在一个可能的示例中,所述调节单元403还用于:所述判断所述当前水平位置是否为预设的第一水平位置之后,若所述当前水平位置为所述第一水平位置,则判断在所述第一水平位置状态下,所述第三子调节状态的时长是否超过第六预设时长;若在所述第一水平位置状态下,所述第三子调节状态的时长超过所述第六预设时长,则根据第一水平移动速度向所述座椅的水平向前方向,调节所述座椅的水平位置。
在一个可能的示例中,所述第三子调节状态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所述目标用户的人体姿态为座椅的水平前移调节启动姿态;所述目标用户的手势为座椅的水平前移调节启动手势。
在一个可能的示例中,所述第二调节状态包括第四子调节状态;在所述若所述用户状态为所述第二调节状态,则根据所述第二调节状态和所述座椅状态信息调节所述座椅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置方面,所述调节单元403具体用于:根据所述座椅状态信息确定所述座椅的当前水平位置;判断所述当前水平位置是否为预设的第二水平位置;若所述当前水平位置不为所述第二水平位置,则调节所述座椅的当前水平位置为所述第二水平位置。
在一个可能的示例中,所述调节单元403还用于:在所述判断所述当前水平位置是否为预设的第二水平位置之后,若所述当前水平位置为所述第二水平位置,则判断在所述第二水平位置状态下,所述第四子调节状态的时长是否超过第七预设时长;若在所述第二水平位置状态下,所述第四子调节状态的时长超过所述第七预设时长,则根据第二水平移动速度向所述座椅的水平向后方向,调节所述座椅的水平位置。
在一个可能的示例中,所述第四子调节状态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所述目标用户的人体姿态为座椅的水平后移启动姿态;所述目标用户的手势为座椅的水平后移启动手势。
在一个可能的示例中,在所述根据所述用户状态信息确定所述目标用户的用户状态方面,所述调节单元403具体用于:判断所述目标用户的用户状态是否为第三调节状态,所述第三调节状态为调节所述座椅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置对应的状态;若所述用户状态为所述第三调节状态,则根据所述第三调节状态和所述座椅状态信息调节所述座椅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置。
在一个可能的示例中,所述第三调节状态包括第五子调节状态,和/或,第六子调节状态;所述第五子调节状态为向所述座椅的竖直向上方向调节所述座椅的位置对应的状态;所述第六子调节状态向所述座椅的竖直向下方向调节所述座椅的位置对应的状态。
在一个可能的示例中,所述第三调节状态包括第五子调节状态;在所述若所述用户状态为所述第三调节状态,则根据所述第三调节状态和所述座椅状态信息调节所述座椅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置方面,所述调节单元403具体用于:根据所述座椅状态信息确定所述座椅的当前竖直位置;判断所述当前竖直位置是否为预设的第一竖直位置;若所述当前竖直位置不为所述第一竖直位置,则调节所述座椅的当前竖直位置为所述第一竖直位置。
在一个可能的示例中,所述调节单元403还用于:在所述判断所述当前竖直位置是否为预设的第一竖直位置之后,若所述当前竖直位置为所述第一竖直位置,则判断在所述第一竖直位置状态下,所述第五子调节状态的时长是否超过第八预设时长;若在所述第一竖直位置状态下,所述第五子调节状态的时长超过所述第八预设时长,则根据第一竖直移动速度向所述座椅的竖直向上方向,调节所述座椅的竖直位置。
在一个可能的示例中,所述第五子调节状态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所述目标用户的人体姿态为座椅的竖直上移调节启动姿态;所述目标用户的手势为座椅的竖直上移调节启动手势。
在一个可能的示例中,所述第三调节状态包括第六子调节状态;在所述若所述用户状态为所述第三调节状态,则根据所述第三调节状态和所述座椅状态信息调节所述座椅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置方面,所述调节单元403具体用于:根据所述座椅状态信息确定所述座椅的当前竖直位置;判断所述当前竖直位置是否为预设的第二竖直位置;若所述当前竖直位置不为所述第二竖直位置,则调节所述座椅的当前竖直位置为所述第二竖直位置。
在一个可能的示例中,所述调节单元403还用于:所述判断所述当前竖直位置是否为预设的第二竖直位置之后,若所述当前竖直位置为所述第二竖直位置,则判断在所述第二竖直位置状态下,所述第六子调节状态的时长是否超过第九预设时长;若在所述第二竖直位置状态下,所述第六子调节状态的时长超过所述第九预设时长,则根据第二水平移动速度向所述座椅的竖直向下方向,调节所述座椅的竖直位置。
在一个可能的示例中,所述第六子调节状态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所述目标用户的人体姿态为座椅的竖直下移启动姿态;所述目标用户的手势为座椅的竖直下移启动手势。
在一个可能的示例中,所述用户状态信息包括图像,在所述根据所述用户状态信息确定所述目标用户的用户状态方面,所述调节单元403具体用于:将所述图像输入预先训练好的第一网络,得到目标图像特征;将所述目标图像特征输入预先训练好的第二网络,得到关键点置信度;将所述目标图像特征输入预先训练好的第三网络,得到关键点亲和度向量;根据所述关键点置信度和所述关键点亲和度向量确定所述目标用户的用户状态。
在一个可能的示例中,所述用户状态包括所述目标用户的人体姿态,和/或,所述目标用户的手势。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方法实施例与系统实施例为相同技术构思的不同呈现形式,因此,本申请中方法实施例部分的内容应同步适配于系统实施例部分,此处不再赘述。上述座椅调节装置400、座椅调节系统100中的车载中控系统120、上述车载中控系统300均可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包括的全部的座椅调节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中,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用于电子数据交换的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使得计算机执行如上述方法实施例中记载的任一方法的部分或全部步骤,上述计算机包括鱼群检测设备。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上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存储了计算机程序的非瞬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述计算机程序可操作来使计算机执行如上述方法实施例中记载的任一方法的部分或全部步骤。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可以为一个软件安装包,上述计算机包括车载中控系统。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前述的各方法实施例,为了简单描述,故将其都表述为一系列的动作组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悉,本申请并不受所描述的动作顺序的限制,因为依据本申请,某些步骤可以采用其他顺序或者同时进行。其次,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应该知悉,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实施例均属于优选实施例,所涉及的动作和模块并不一定是本申请所必须的。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可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系统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上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系统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或其它的形式。
上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上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为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上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器包括:U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移动硬盘、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实施例的各种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该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存储器可以包括:闪存盘、只读存储器(英文:Read-Only Memory,简称:ROM)、随机存取器(英文:Random Access Memory,简称:RAM)、磁盘或光盘等。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30)

1.一种座椅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车载中控系统,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座椅中的目标用户的用户状态信息,所述用户状态信息用于反映所述目标用户的用户状态;
获取所述座椅的座椅状态信息;
根据所述用户状态信息和所述座椅状态信息调节所述座椅的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根据所述用户状态信息和所述座椅状态信息调节所述座椅的状态,包括:
根据所述用户状态信息确定所述目标用户的用户状态;
判断所述用户状态是否为第一调节状态,所述第一调节状态为调节所述座椅的靠背的角度对应的状态;
若所述用户状态为所述第一调节状态,则根据所述第一调节状态和所述座椅状态信息调节所述座椅的靠背的角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调节状态包括第一子调节状态,和/或,第二子调节状态;所述第一子调节状态为向所述座椅的靠背的后仰方向,调节所述座椅的靠背的角度对应的状态;所述第二子调节状态为向所述座椅的靠背的前倾方向,调节所述座椅的靠背的角度对应的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调节状态包括第一子调节状态;所述若所述用户状态为所述第一调节状态,则根据所述第一调节状态和所述座椅状态信息调节所述座椅的靠背的角度,包括:
获取所述目标用户的历史靠背后靠调节信息,所述历史靠背后靠调节信息用于反映所述目标用户针对第一转动的历史调节情况,所述第一转动为所述靠背的在后仰方向上的转动;
根据所述历史靠背后靠调节信息确定所述靠背的第一参考转动角度;
根据所述座椅状态信息确定所述靠背的当前转动角度;
根据所述第一参考转动角度和所述当前转动角度,调节所述靠背的向后仰方向的转动。
5.根据权利要求4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参考转动角度包括以下其中一种:
目标第一转动的第一转动角度,所述目标第一转动为距离当前时间最近的一次所述第一转动,所述第一转动角度为一次所述第一转动中,停留时长最大的转动角度;
第一平均转动角度,所述第一平均转动角度为n个参考第一转动的n个第一转动角度的平均角度,所述n个参考第一转动为距离当前时间最近的n个所述第一转动,n为大于或者等于2的整数。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子调节状态包括以下至少一种:
所述目标用户的人体姿态包括身体向后靠近所述座椅的靠背,且单手放置于后脑勺位置;
所述目标用户的人体姿态包括身体向后靠近所述座椅的靠背,且双手放置于后脑勺位置;
所述目标用户的人体姿态包括身体向后靠近所述座椅的靠背的时长,达到第一预设时长;
所述目标用户的人体姿态包括身体向后靠近所述座椅的靠背且单手放置于后脑勺位置的时长,达到第二预设时长;
所述目标用户的人体姿态包括身体向后靠近所述座椅的靠背且双手放置于后脑勺位置的时长,达到第三预设时长;
所述目标用户的手势为座椅的靠背后仰调节启动手势;
所述目标用户的手势为座椅的靠背后仰调节启动手势,且时长达到第四预设时长。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调节状态包括第二子调节状态;所述若所述用户状态为所述第一调节状态,则根据所述第一调节状态和所述座椅状态信息调节所述座椅的靠背的角度,包括:
根据所述座椅状态信息确定所述座椅的靠背的当前角度;
判断所述当前角度是否为预设的第一角度;
若所述当前角度不为所述第一角度,则调节所述靠背的当前角度为所述第一角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判断所述当前角度是否为预设的第一角度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当前角度为所述第一角度,则判断在所述第一角度状态下,所述第二子调节状态的时长是否超过第五预设时长;
若在所述第一角度状态下,所述第二子调节状态的时长超过所述第五预设时长,则根据第一转动速度向前倾方向调节所述座椅的靠背的角度。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二子调节状态包括以下至少一种:
所述目标用户的人体姿态为座椅的靠背前倾调节启动姿态;
所述目标用户的手势为座椅的靠背前倾启动手势。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根据所述用户状态信息确定所述目标用户的用户状态,包括:
判断所述目标用户的用户状态是否为第二调节状态,所述第二调节状态为调节所述座椅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置对应的状态;
若所述用户状态为所述第二调节状态,则根据所述第二调节状态和所述座椅状态信息调节所述座椅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二调节状态包括第三子调节状态,和/或,第四子调节状态;所述第三子调节状态为向所述座椅的水平向前方向调节所述座椅的位置对应的状态;所述第四子调节状态向所述座椅的水平向后方向调节所述座椅的位置对应的状态。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二调节状态包括第三子调节状态;所述若所述用户状态为所述第二调节状态,则根据所述第二调节状态和所述座椅状态信息调节所述座椅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置,包括:
根据所述座椅状态信息确定所述座椅的当前水平位置;
判断所述当前水平位置是否为预设的第一水平位置;
若所述当前水平位置不为所述第一水平位置,则调节所述座椅的当前水平位置为所述第一水平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判断所述当前水平位置是否为预设的第一水平位置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当前水平位置为所述第一水平位置,则判断在所述第一水平位置状态下,所述第三子调节状态的时长是否超过第六预设时长;
若在所述第一水平位置状态下,所述第三子调节状态的时长超过所述第六预设时长,则根据第一水平移动速度向所述座椅的水平向前方向,调节所述座椅的水平位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三子调节状态包括以下至少一种:
所述目标用户的人体姿态为座椅的水平前移调节启动姿态;
所述目标用户的手势为座椅的水平前移调节启动手势。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二调节状态包括第四子调节状态;所述若所述用户状态为所述第二调节状态,则根据所述第二调节状态和所述座椅状态信息调节所述座椅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置,包括:
根据所述座椅状态信息确定所述座椅的当前水平位置;
判断所述当前水平位置是否为预设的第二水平位置;
若所述当前水平位置不为所述第二水平位置,则调节所述座椅的当前水平位置为所述第二水平位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判断所述当前水平位置是否为预设的第二水平位置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当前水平位置为所述第二水平位置,则判断在所述第二水平位置状态下,所述第四子调节状态的时长是否超过第七预设时长;
若在所述第二水平位置状态下,所述第四子调节状态的时长超过所述第七预设时长,则根据第二水平移动速度向所述座椅的水平向后方向,调节所述座椅的水平位置。
17.根据权利要求11的所述方法,其中,所述第四子调节状态包括以下至少一种:
所述目标用户的人体姿态为座椅的水平后移启动姿态;
所述目标用户的手势为座椅的水平后移启动手势。
1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根据所述用户状态信息确定所述目标用户的用户状态,包括:
判断所述目标用户的用户状态是否为第三调节状态,所述第三调节状态为调节所述座椅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置对应的状态;
若所述用户状态为所述第三调节状态,则根据所述第三调节状态和所述座椅状态信息调节所述座椅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置。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三调节状态包括第五子调节状态,和/或,第六子调节状态;所述第五子调节状态为向所述座椅的竖直向上方向调节所述座椅的位置对应的状态;所述第六子调节状态向所述座椅的竖直向下方向调节所述座椅的位置对应的状态。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三调节状态包括第五子调节状态;所述若所述用户状态为所述第三调节状态,则根据所述第三调节状态和所述座椅状态信息调节所述座椅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置,包括:
根据所述座椅状态信息确定所述座椅的当前竖直位置;
判断所述当前竖直位置是否为预设的第一竖直位置;
若所述当前竖直位置不为所述第一竖直位置,则调节所述座椅的当前竖直位置为所述第一竖直位置。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判断所述当前竖直位置是否为预设的第一竖直位置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当前竖直位置为所述第一竖直位置,则判断在所述第一竖直位置状态下,所述第五子调节状态的时长是否超过第八预设时长;
若在所述第一竖直位置状态下,所述第五子调节状态的时长超过所述第八预设时长,则根据第一竖直移动速度向所述座椅的竖直向上方向,调节所述座椅的竖直位置。
22.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五子调节状态包括以下至少一种:
所述目标用户的人体姿态为座椅的竖直上移调节启动姿态;
所述目标用户的手势为座椅的竖直上移调节启动手势。
23.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三调节状态包括第六子调节状态;所述若所述用户状态为所述第三调节状态,则根据所述第三调节状态和所述座椅状态信息调节所述座椅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置,包括:
根据所述座椅状态信息确定所述座椅的当前竖直位置;
判断所述当前竖直位置是否为预设的第二竖直位置;
若所述当前竖直位置不为所述第二竖直位置,则调节所述座椅的当前竖直位置为所述第二竖直位置。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判断所述当前竖直位置是否为预设的第二竖直位置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当前竖直位置为所述第二竖直位置,则判断在所述第二竖直位置状态下,所述第六子调节状态的时长是否超过第九预设时长;
若在所述第二竖直位置状态下,所述第六子调节状态的时长超过所述第九预设时长,则根据第二水平移动速度向所述座椅的竖直向下方向,调节所述座椅的竖直位置。
25.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六子调节状态包括以下至少一种:
所述目标用户的人体姿态为座椅的竖直下移启动姿态;
所述目标用户的手势为座椅的竖直下移启动手势。
2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用户状态信息包括图像,所述根据所述用户状态信息确定所述目标用户的用户状态,包括:
将所述图像输入预先训练好的第一网络,得到目标图像特征;
将所述目标图像特征输入预先训练好的第二网络,得到关键点置信度;
将所述目标图像特征输入预先训练好的第三网络,得到关键点亲和度向量;
根据所述关键点置信度和所述关键点亲和度向量确定所述目标用户的用户状态。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状态包括所述目标用户的人体姿态,和/或,所述目标用户的手势。
28.一种座椅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车载中控系统,所述座椅调节装置包括获取单元、确定单元以及调节单元,其中,
所述第一获取单元,用于获取座椅中的目标用户的用户状态信息,所述用户状态信息用于反映所述目标用户的用户状态;
所述第二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所述座椅的座椅状态信息;
所述调节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用户状态信息和所述座椅状态信息调节所述座椅的状态。
29.一种车载中控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存储器、通信接口,以及一个或多个程序,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并且被配置由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包括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1-27任一项所述的方法中的步骤的指令。
3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存储用于电子数据交换的计算机程序,其中,所述计算机程序被计算机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27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2110412631.4A 2021-04-16 2021-04-16 座椅调节方法、装置、相关系统以及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314752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412631.4A CN113147521A (zh) 2021-04-16 2021-04-16 座椅调节方法、装置、相关系统以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412631.4A CN113147521A (zh) 2021-04-16 2021-04-16 座椅调节方法、装置、相关系统以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47521A true CN113147521A (zh) 2021-07-23

Family

ID=768681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412631.4A Pending CN113147521A (zh) 2021-04-16 2021-04-16 座椅调节方法、装置、相关系统以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147521A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60280095A1 (en) * 2015-03-24 2016-09-29 Faurecia Automotive Seating, Llc Seat adjuster
US20190095733A1 (en) * 2016-03-21 2019-03-28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irtual vehicle occupant rendering
CN110884392A (zh) * 2019-11-08 2020-03-17 北京他山科技有限公司 调节汽车座椅的方法、装置和系统、及座椅和汽车
CN111310625A (zh) * 2020-02-06 2020-06-19 上海智幻软件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openpose的多人姿势检测的方法及系统
CN111476277A (zh) * 2020-03-20 2020-07-31 广东光速智能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图像识别的报警方法及系统
CN112060986A (zh) * 2020-08-21 2020-12-11 上海博泰悦臻电子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座椅调整方法及相关装置
CN112638703A (zh) * 2020-04-30 2021-04-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座椅调节方法、装置及系统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60280095A1 (en) * 2015-03-24 2016-09-29 Faurecia Automotive Seating, Llc Seat adjuster
US20190095733A1 (en) * 2016-03-21 2019-03-28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irtual vehicle occupant rendering
CN110884392A (zh) * 2019-11-08 2020-03-17 北京他山科技有限公司 调节汽车座椅的方法、装置和系统、及座椅和汽车
CN111310625A (zh) * 2020-02-06 2020-06-19 上海智幻软件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openpose的多人姿势检测的方法及系统
CN111476277A (zh) * 2020-03-20 2020-07-31 广东光速智能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图像识别的报警方法及系统
CN112638703A (zh) * 2020-04-30 2021-04-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座椅调节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12060986A (zh) * 2020-08-21 2020-12-11 上海博泰悦臻电子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座椅调整方法及相关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264495B1 (ja) 運転者監視装置、運転者監視方法、学習装置及び学習方法
US20220189093A1 (en) Interaction based on in-vehicle digital persons
JP6453025B2 (ja) ランダムフォレストモデルを用いた、リアルタイムの多クラス運転者動作認識
CN105270292B (zh) 控制对车辆内人机界面的访问的系统和方法
EP3862897B1 (en) Facial recognition for user authentication
CN109094491B (zh) 车辆部件的调整方法、装置、系统及终端设备
CN112060986B (zh) 座椅调整方法及相关装置
JP7118136B2 (ja) 搭乗者状態判定装置、警告出力制御装置及び搭乗者状態判定方法
EP4112372B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driver posture monitoring
CN109484344A (zh) 用于全局化便携式乘员车辆设置的方法和设备
CN111045587B (zh) 游戏控制方法、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9501718A (zh) 车辆解锁控制方法、装置、系统和智能终端
CN114248666A (zh) 基于人脸识别的座椅调整方法、装置、介质及设备
EP1509042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a mobile phone for classifying a facial expression
CN113147521A (zh) 座椅调节方法、装置、相关系统以及存储介质
CN110554766A (zh) 交互方法及车载交互装置
CN113320449B (zh) 一种驾驶座椅自动调节方法、系统、介质及电子终端
CN108108709A (zh) 一种识别方法及装置、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11079116B (zh) 基于模拟驾驶舱的身份识别方法、装置和计算机设备
WO2021040845A1 (en) Combining biometrics, hidden knowledge and intent to authenticate
JP4882930B2 (ja) 行動推定装置
CN109620269B (zh) 疲劳检测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09710072B (zh) 一种个性化重定向行走方法及系统
CN117095113A (zh) 一种座舱调节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车辆
CN114760417A (zh) 一种图像拍摄方法和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