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140843B - 一种薄膜电池及电芯印刷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薄膜电池及电芯印刷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140843B
CN113140843B CN202110491957.0A CN202110491957A CN113140843B CN 113140843 B CN113140843 B CN 113140843B CN 202110491957 A CN202110491957 A CN 202110491957A CN 113140843 B CN113140843 B CN 11314084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sitive
negative
electrode
collector
thin fil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49195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140843A (zh
Inventor
聂赞相
罗师强
普里帖斯·希亚拉
迪乐克·奥兹特
卡罗琳娜·斯帕莱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Xinyuan Flexibl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Xinyuan Flexib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Xinyuan Flexibl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Xinyuan Flexib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491957.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140843B/zh
Publication of CN1131408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40843A/zh
Priority to PCT/CN2021/136138 priority patent/WO2022233133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14084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4084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04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4/043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in general involving compressing or compa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13Large-sized flat cells or batteries for motive or stationary systems with plate-like electrod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并具体公开了一种薄膜电池及电芯印刷方法,该薄膜电池的所述薄膜电池电芯包括:隔膜、正电极、负电极、正集电极和负集电极;正电极和所述负电极分开设置于隔膜上,正集电极设置于正电极上,负集电极设置于负电极上;或正集电极与正电极集成,负集电极与负电极集成。在本发明中,通过提供一种将薄膜电池电芯的正电极、负电极分开设置于隔膜上的不同位置,将正集电极设置在正电极上、负集电极设置在负电极上,或者将正集电极与正电极集成、将负集电极与负电极集成的薄膜电池,实现了薄膜电池的安全使用。

Description

一种薄膜电池及电芯印刷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薄膜电池及电芯印刷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产品的重量、厚度和尺寸的日益减少,对便携式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而固态薄膜电池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薄膜电池具有爆炸风险低、热稳定性优异、放电率低等优点。
由于现有的隔膜印刷电池为三明治结构,该结构下容易造成电池短路,从而发生危险。而传统共面电池,不仅电容量低,而且电池结构较为单一。如何在保证电池容量的前提下,防止印刷隔膜方法制备的薄膜电池的短路从而安全使用,是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上述内容仅用于辅助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并不代表承认上述内容是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薄膜电池及电芯印刷方法,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难以提供防止电池短路的薄膜电池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薄膜电池,所述薄膜电池包括:薄膜电池电芯和壳体,所述薄膜电池电芯包括:隔膜、正电极、负电极、正集电极和负集电极;所述正电极和所述负电极分开设置于所述隔膜上,所述正集电极设置于所述正电极上,所述负集电极设置于所述负电极上;或所述正集电极与所述正电极集成,所述负集电极与所述负电极集成。
优选地,所述正电极与所述正集电极所形成的正极部分和/或所述负电极与所述负集电极所形成的负极部分贯穿设置于所述隔膜上,贯穿的所述正电极和所述正集电极渗透连接,贯穿的所述负电极和所述负集电极渗透连接。
优选地,所述薄膜电池电芯的所述正集电极末端设置有正极耳;所述负集电极末端设置有负极耳,所述正极耳和所述正集电极为一个整体,所述负极耳和所述负集电极为一个整体,所述正极耳和所述负极耳通过所述隔膜设置于所述隔膜的一侧或两侧。
优选地,所述薄膜电池电芯还包括:电解液;所述隔膜的厚度大于渗入所述隔膜的所述正电极的厚度和所述负电极的厚度并且所述电解液设置于所述隔膜内。
优选地,所述薄膜电池电芯还包括:封装结构;所述封装结构设置于包含所述电解液的所述隔膜和所述正极耳之间,以及包含所述电解液的所述隔膜和所述负极耳之间。
优选地,所述薄膜电池电芯在所述隔膜两侧相对位置同时设置两组所述正电极与所述正集电极,或者所述薄膜电池电芯在所述隔膜两侧相对位置同时设置两组所述负电极与所述负集电极。所述相对设置的两组所述正电极与所述正集电极在所述隔膜中存在空隙,且所述隔膜两侧的两组所述正集电极在侧边或者所述正极耳位置连接,所述相对设置的两组所述负电极与所述负集电极在所述隔膜中存在空隙,且所述隔膜两侧的两组所述负集电极在侧边或者所述负极耳位置连接。
优选地,所述薄膜电池电芯的所述正电极与所述负电极在所述隔膜上相对设置,所述正集电极与所述正电极连接,所述正集电极与所述正电极在所述隔膜方向的投影相互错开,所述负集电极与所述负电极连接,所述负集电极与所述负电极在所述隔膜方向的投影相互错开,所述正集电极与所述正电极、所述负集电极与所述负电极设置在所述隔膜的一侧或者两侧。
优选地,所述薄膜电池电芯的所述正集电极和所述负集电极为叉指集电极,所述正集电极与所述正电极设置于所述隔膜一侧或两侧并且所述正电极渗透所述隔膜分布于所述正集电极的一侧或两侧,所述负集电极与所述负电极设置于所述隔膜一侧或两侧并且所述负电极渗透所述隔膜分布于所述负集电极一侧或两侧。
优选地,所述薄膜电池电芯包括:多个正电极、多个负电极、多个正集电极以及多个负集电极;
所述多个正电极与所述多个负电极均设置于所述隔膜上,所述多个正集电极对应设置于所述多个正电极上,所述多个负集电极对应设置于所述多个负电极上,所述正集电极的正极耳与所述负集电极的负极耳依次连接。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电芯印刷方法,所述电芯印刷方法通过渗透所述隔膜,一次性印刷多个上述的薄膜电池电芯。
本发明中提供一种薄膜电池及电芯印刷方法,该薄膜电池的所述薄膜电池电芯包括:隔膜、正电极、负电极、正集电极和负集电极;所述正电极和所述负电极分开设置于所述隔膜上,所述正集电极设置于所述正电极上,所述负集电极设置于所述负电极上;或所述正集电极与所述正电极集成,所述负集电极与所述负电极集成。在本发明中,通过提供一种将薄膜电池电芯的正电极、负电极分开设置于隔膜上的不同位置,将正集电极设置在正电极上、负集电极设置在负电极上,或者将正集电极与正电极集成、将负集电极与负电极集成的薄膜电池,实现了薄膜电池的安全使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薄膜电池第一实施例提出薄膜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薄膜电池第二实施例的薄膜电池电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薄膜电池第二实施例的薄膜电池电芯的右视图;
图4为本发明薄膜电池第二实施例的薄膜电池电芯的左视图;
图5为本发明薄膜电池第二实施例的薄膜电池电芯的正视图;
图6为本发明薄膜电池第二实施例的薄膜电池电芯包括两组电极的正视图;
图7为本发明薄膜电池第二实施例的薄膜电池电芯立体结构的俯视图和正视图;
图8为本发明薄膜电池第二实施例的薄膜电池电芯的集电极为叉指集电极的俯视图;
图9为本发明薄膜电池第二实施例的薄膜电池电芯的集电极为叉指集电极的右视图;
图10为本发明薄膜电池第三实施例的薄膜电池电芯俯视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参照图1,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出薄膜电池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薄膜电池包括:薄膜电池电芯和壳体,所述薄膜电池电芯包括:隔膜10、正电极20、负电极30、正集电极40和负集电极50;所述正电极20和所述负电极30分开设置于所述隔膜10上,所述正集电极40设置于所述正电极20上,所述负集电极50设置于所述负电极30上;或所述正集电极40与所述正电极20集成,所述负集电极50与所述负电极30集成。
需要说明的是,在隔膜电池结构中,薄膜电池包括薄膜电池电芯和外部用于封装电池的壳体。薄膜电池电芯是用于进行化学反应产生电压或电流的部分。薄膜电池电芯包括能够完成氧化还原反应的正电极20、负电极30和电解液,当然还包括将产生的电压或电流引出的正集电极40和负集电极50。隔膜10隔离发生电极反应的正电极20和负电极30,以防止正电极20和负电极30直接接触而直接反应,进而发生短路。隔膜10的性能决定了电池的界面结构、内阻等,直接影响电池的容量、循环以及安全性能等特性,性能优异的隔膜10对提高电池的综合性能具有重要的作用。壳体可以由两个密封基底以及一个密封框组成。在电池结构中电池的正电极20是用于与电解质发生化学反应输出电流或电压的电极。负电极30是与正电极20相反。在电池结构外部,正电极20的电势一般高于负电极30的电势。集电极是用于从电极上引出电流或电压的电极。正极电集40与正电极20之间相互连接,从正电极20上引出电流或电压。负集电极50与负电极30之间相互连接。
在具体实施中,薄膜电池电芯内的正电极20与负电极30分别设置在隔膜10上,并且正电极20和负电极30在隔膜10的投影上看,正电极20和负电极30相互分开位于所述隔膜10上。正集电极40可以设置在正电极20上的任意一个面上,或者正集电极40可以与正电极20进行集成之后设置在隔膜10上,当然负集电极50也是如此,既可以设置在负电极30的任意一个面上,也可以与负电极30进行集成后设置在隔膜10上。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将薄膜电池电芯加入电解液之后封装于壳体中,形成完整的薄膜电池。
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薄膜电池,该薄膜电池的所述薄膜电池电芯包括:隔膜10、正电极20、负电极30、正集电极40和负集电极50;所述正电极20和所述负电极30分开设置于所述隔膜10上,所述正集电极40设置于所述正电极20上,所述负集电极50设置于所述负电极30上;或所述正集电极40与所述正电极20集成,所述负集电极50与所述负电极30集成。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提供一种将薄膜电池电芯的正电极20、负电极30分开设置于隔膜10上的不同位置,实现了薄膜电池的安全使用。
基于上述薄膜电池的第一实施例,提出本发明薄膜电池的第二实施例。
参照图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正电极20与所述正集电极40所形成的正极部分和/或所述负电极30与所述负集电极50所形成的负极部分贯穿设置于所述隔膜10上,贯穿的所述正电极和所述正集电极渗透连接,贯穿的所述负电极和所述负集电极渗透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在正电极20与正集电极40印刷过程中,由于隔膜10的多孔性,正电极20和正集电极40会渗入隔膜10,在隔膜10内部连接,当然也可以正电极20渗入并穿透隔膜10与正集电极40连接,还可以正集电极40渗入并穿透隔膜10与正电极20连接。同样的,负电极30与负集电极50之间也可以通过渗透隔膜10相互连接。还可以将正电极20与正集电极40之间所形成的正极部分贯穿隔膜10,负电极30与负集电极50设置在隔膜上。正极部分贯穿隔膜10可以是正电极20贯穿隔膜10,正集电极40设置在正电极20的一侧或两侧,当然也可以是正电极20与正集电极40组成的正极部分穿过隔膜10,其中正电极20与正集电极40的结合面处于隔膜10内部。参照图3在印刷时可以将正电极20印刷在隔膜10上表面,将正极电集40印刷在隔膜10对应位置的下表面,由于隔膜10的多孔性正电极20可以渗透隔膜10与隔膜10下表面印刷的正极电集40连接,从而可以通过集电极将电极上产生的电压或电流引出。参照图2(右)当然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正电极20与所述负电极30可以分别设置于所述隔膜10的两侧,并且正电极20与负电极30在隔膜10上的投影相互分开。正集电极40可以设置在正电极20的任意一个面上,当然也可以与正电极20集成,负集电极50与正集电极40相类似,在此不做赘述。
参照图3和图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薄膜电池电芯的所述正集电极40末端设置有正极耳41;所述负集电极50末端设置有负极耳51,所述正极耳41和所述正集电极40为一个整体,所述负极耳51和所述负集电极50为一个整体,所述正极耳41和所述负极耳51通过所述隔膜10设置于所述隔膜10的一侧或两侧。
需要说明的是,极耳通常是从电芯中将正负极引出来的金属导电体,通俗的说电池正负两极的极耳是在进行充放电时的接触点,在本实施例中,将正集电极40相对于正电极20印刷或涂覆的较长,预留突出的部分作为正极耳41,正极耳41既可以设置在正集电极40的一侧,也可以设置正集电极40的两侧,可以实现正极耳41方向的任意设置。同理负集电极50的末端可以作为负极耳51,当然负集电极50的两端也均可作为负极耳51,可以实现负极耳51方向的任意设置。
在具体实施中,可以将正集电极40相对于正电极20印刷或涂覆的较长,预留突出的部分作为正极耳41,正极耳41既可以设置在正集电极40的一侧,也可以设置正集电极40的两侧,负集电极50的负极耳51可以同样设置。
参照图5(上),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薄膜电池电芯还包括:电解液60;所述隔膜10的厚度大于渗入所述隔膜10的所述正电极20的厚度和所述负电极30的厚度并且所述电解液60设置于所述隔膜10内。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隔膜10的多孔性,在隔膜10的厚度比较可观的情况下,可以将电解液60设置隔膜10内,将隔膜10与电解液60设置为一个整体。电极的厚度是指电极在渗透作用下电极渗入隔膜部分的厚度。隔膜10的厚度大于电极的厚度,电极在印刷或涂覆之后,电极由于渗透作用,会将部分电极渗入隔膜10。电极可以直接与隔膜10内的电解液60进行化学反应,由于隔膜10作用,正电极20与负电极30之间也不会存在短接的可能。参照图5(下),在本实施例中,隔膜10的厚度小于渗入隔膜10的正电极20和负电极30的厚度,电解液60也可以设置在隔膜10内,正电极20与负电极30可以与隔膜10内的电解液60进行化学反应。此时部分电极处于隔膜10之外,在对电池进行封装时需要添加一定的电解液60与壳体内,与处于隔膜10之外的电极进行化学反应。
在具体实施中,可以选取隔膜10的厚度大于电极渗入隔膜10的厚度。当然在印刷或涂覆过程中,也可以控制电极的扩散对电极的渗入隔膜10的厚度进行控制。在制作过程中,可以将涂覆电极和集电极之后的隔膜10放入电解液60中浸泡一段时间后取出实现将电解液60设置在隔膜10内。当然在此过程中,通过控制隔膜厚度和多孔度实现隔膜10内的电解液60含量的精确控制。
参照图3或图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薄膜电池电芯还包括:封装结构70;所述封装结构70设置于包含所述电解液60的所述隔膜10和所述正极耳41之间,以及包含所述电解液60的所述隔膜10和所述负极耳51之间。
需要说明的是,封装结构70是用于将极耳与电解液60之间相互隔开的结构装置。封装结构由电解液60的阻隔材料构成,可以防止电解液60向极耳方向渗透。封装结构70可以是与薄膜电池壳体的密封框相互分离的单独结构,也可以是与壳体的密封框为一体的结构。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通过印刷密封胶或者使用热塑封隔膜在封装结构70的在电解液60与正极耳41和负极耳51之间的封装位置进行塑封,使封装结构70将电解液60与正极耳41以及负极耳51之间完全隔离。
参照图6,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薄膜电池电芯在所述隔膜10两侧相对位置同时设置两组所述正电极20与所述正集电极40,或者所述薄膜电池电芯在所述隔膜10两侧相对位置同时设置两组所述负电极30与所述负集电极50。所述相对设置的两组所述正电极20与所述正集电极40在所述隔膜中存在空隙,且所述隔膜两侧的两组所述正集电极40在侧边或者所述正极耳41位置连接,所述相对设置的两组所述负电极30与所述负集电极50在所述隔膜10中存在空隙,且所述隔膜10两侧的两组所述负集电极50在侧边或者所述负极耳51位置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薄膜电池电芯可以包括两个正电极20或者两个负电极30,其中正集电极40的数目与正电极20的数目相同,负集电极50的数目与负电极30数目相同。参照图6(上)可以将两个正电极20分别设置在隔膜10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两个正集电极40分别设置正电极上,此时通过电芯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可引出正电极20的电压。参照图6(下)在隔膜1的上表面可以设置一个负电极30,在隔膜10的下表面分别设置一个正电极20和一个负电极30,可以将电芯内的负电极30的对应的电压从两个负电极30引出。
参照图7,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薄膜电池电芯的所述正电极20与所述负电极30在所述隔膜10上相对设置,所述正集电极40与所述正电极20连接,所述正集电极40与所述正电极20在所述隔膜10方向的投影相互错开,所述负集电极50与所述负电极30连接,所述负集电极50与所述负电极30在所述隔膜10方向的投影相互错开,所述正集电极40与所述正电极20、所述负集电极50与所述负电极30设置在所述隔膜10的一侧或者两侧。
需要说明的是,薄膜电池电芯可以是立体结构。隔膜10的上表面可以相对设置正电极20和负电极30,正电极20与负电极30之间相互平行。正集电极40设置在正电极20上,并且正集电极40与正电极20之间相互错开,负集电极50与负电极30之间也同样设置。隔膜10的上表面可以设置正电极20或负电极30,将另外一个电极设置在隔膜10的下表面,两个电极在隔膜上的投影不存在重合区域,确保两个电极在渗透之后不会均存在接触。正集电极40在正电极20上,并且正集电极40与正电极20之间相互错开,负集电极50也是如此。当然正集电极40可以印刷在正电极20上距离负电极30较远的位置,负集电极50可以设置在负电极上距离正电极20较远的位置。正电极20与负电极30之间存在间隔,正电极20和负电极30可以在各自位置进行化学反应,此时正电极20与负电极30之间错开设置由于立体结构中增加隔膜10的厚度,可以增加正电极20与负电极30之间的正对面积,从而增加电池容量和降低电池内阻。
在具体实施中,可以选取较厚的隔膜10,将正电极20与负电极30相对印刷在隔膜10的一个表面,将正极电集40印刷在正电极20的表面,正集电极40与正电极20之间相互错开印刷。将正电极20与负电极30相对印刷在隔膜10的一个表面或两个表面,将负极电集50印刷在负电极30的表面,负集电极50与负电极30之间相互错开印刷。相反的,也可以将正电极20印刷在正集电极40上,正电极20与正集电极40之间相互错开印刷,将负电极30印刷在负集电极30上,负电极30与负集电极50之间相互错开印刷。
参照图8,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薄膜电池电芯的所述正集电极40和所述负集电极50为叉指集电极,所述正电极20错开设置于所述正集电极20上,所述负电极30错开设置于所述负集电极50上。
需要说明的是,叉指集电极是正极电集40与负集电极50之间形成叉指结构的集电极。正电极20可以设置在正集电极40上的一侧,当然正电极20也可以设置在正集电极40上的两侧,正电极20与正集电极40之间相互错开,即正电极20与正集电极40之间存在不重合区域,负电极30可以以同样的方式设置在负集电极50上。在具体实施中,可以将正集电极40和负集电极50的叉指结构先印刷在所述隔膜10上,然后可以将正电极20通过错开印刷的方式印刷在正集电极40的表面,负电极30可以通过同样的方式设置在负集电极50的一侧或两侧。
参照图9,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薄膜电池电芯的所述正集电极40和所述负集电极50为叉指集电极,所述正集电极40与所述正电极20设置于所述隔膜10一侧或两侧并且所述正电极20渗透所述隔膜10分布于所述正集电极40的一侧或两侧,所述负集电极50与所述负电极30设置于所述隔膜10一侧或两侧并且所述负电极30渗透所述隔膜10分布于所述负集电极50的一侧或两侧。
需要说明的是,电极与集电极之间可以设置在隔膜10的一侧或两侧,利用隔膜10的多孔性,电极与集电极之间可以通过渗透隔膜10的方式进行连接,例如可以将正电极20设置在隔膜10的上表面,将正极电集40设置在隔膜10的下表面,正电极20与正集电极40在隔膜10上的投影重合。在通过印刷正集电极40时的渗透作用将部分正集电极40渗透至隔膜10内,在通过印刷正电极20时产生的渗透作用,将部分正电极20渗透至隔膜10内与正集电极40的一侧或两侧连接。根据图9可知,根据正电极20和正集电极40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大小关系,正电极2可以通过渗透设置在正集电极4的一侧或者两侧,当然负电极30也是如此。
在具体实施中,可以选取隔膜10的一个表面先印刷或涂覆正集电极40,待正集电极40渗透一段时间后,可以在隔膜10的另一个表面的相同位置印刷或涂覆正电极20,正电极20在渗透过程中会被正集电极40的渗透部分分割,进而正电极20可以分布在正集电极40的两侧。
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薄膜电池,该薄膜电池的所述薄膜电池电芯包括:隔膜10、正电极20、负电极30、正集电极40和负集电极50;所述正电极20和所述负电极30分开设置于所述隔膜10上,所述正集电极40设置于所述正电极20上,所述负集电极50设置于所述负电极30上;或所述正集电极40与所述正电极20集成,所述负集电极50与所述负电极30集成。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提供一种将薄膜电池电芯的正电极20、负电极30分开设置于隔膜10上的不同位置,将正集电极40设置在正电极20上、负集电极30设置在负电极20上,通过在集电极的一侧或者两侧设置极耳可以实现极耳的灵活设置,此外通过立体薄膜电池结构中,正电极20与负电极20之间的错位设置,增加电池容量和降低电池内阻,封装结构70的设置可以有效避免电解液渗漏至极耳。
参照图10,基于上述第一实施例,提出本发明还提出一种薄膜电池的第三实施例。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薄膜电池电芯包括:多个正电极20、多个负电极30、多个正集电极40以及多个负集电极50;所述多个正电极20与所述多个负电极30均设置于所述隔膜10上,所述多个正集电极40对应设置于所述多个正电极20上,所述多个负集电极50对应设置于所述多个负电极30上,所述正集电极40的极耳41与所述负集电极50的极耳51依次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在对薄膜电池电芯进行印刷过程中,可以同时对多个电极以及集电极进行印刷,将各个正电极20与负电极30通过各自的集电极相互连接,形成包括多个薄膜电池电芯的薄膜电池。一个隔膜10上可以同时印刷多个正电极20、多个负电极30,正电极20的数目与负电极30的数目相对应即同一个隔膜10上印刷的正电极20与负电极30之间的数目相同。正集电极40分别设置于对应的正电极20上,负集电极50分别设置于对应的负电极30上。前一个电芯的负电极30通过负集电极50的负极耳51与后一个电芯的正电极20的正集电极40的正极耳41连接,将各个薄膜电池电芯串联,形成电池容量更大的电池。
在具体实施中,可以先将多个正电极20与多个负电极30依次穿插印刷在所述隔膜10上,然后在将多个正集电极40依次印刷在多个正电极20上,将多个负集电极50依次印刷在多个负电极30上,并将正集电极40的正极耳41与负集电极50的负极耳51依次印刷连接在一起,形成电芯之间的串联。
在本实施例中,还可以对集电极的结构进行设计,将多个薄膜电池电芯对应的多个正集电极40的多个正极耳41相互印刷连接在一起,将多个薄膜电池电芯的对应的多个负集电极50的多个负极耳51相互印刷连接在一起,实现电芯之间的并联。
在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薄膜电池,所述薄膜电池电芯包括:多个正电极20、多个负电极30、多个正集电极40以及多个负集电极50;所述多个正电极20与所述多个负电极30均设置于所述隔膜10上,所述多个正集电极40对应设置于所述多个正电极20上,所述多个负集电极50对应设置于所述多个负电极30上,所述正集电极40的正极耳41与所述负集电极50的负极耳51依次连接。本实施例通过将多个电极以及集电极在隔膜上的同时印刷,可以将多个电池电芯进行串联或并联,有效的对电池组进行印刷。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电芯印刷方法,所述电芯印刷方法可以将电池的电极以及集电极印刷在隔膜上,当然所述电芯印刷方法也可以通过渗透所述隔膜对电极以及集电极进行印刷,所述电芯印刷方法还可以一次性印刷多个薄膜电池电芯,其中包括一次性印刷多个隔膜上的电极和集电极与一次性印刷多个渗透所述隔膜的电极和集电极。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发明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人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薄膜电池,所述薄膜电池包括:薄膜电池电芯和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薄膜电池电芯包括:隔膜、正电极、负电极、正集电极和负集电极;所述正电极在所述隔膜上的投影和所述负电极在所述隔膜上的投影之间存在间隔,所述正集电极设置于所述正电极上,所述负集电极设置于所述负电极上;或所述正集电极与所述正电极集成,所述负集电极与所述负电极集成;
所述正电极与所述正集电极所形成的正极部分和/或所述负电极与所述负集电极所形成的负极部分全部贯穿或部分嵌入设置于所述隔膜上;
全部贯穿或部分嵌入的所述正电极和所述正集电极渗透连接,和/或全部贯穿或部分嵌入的所述负电极和所述负集电极渗透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薄膜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薄膜电池电芯的所述正集电极末端设置有正极耳;所述负集电极末端设置有负极耳,所述正极耳和所述正集电极为一个整体,所述负极耳和所述负集电极为一个整体,所述正极耳和所述负极耳通过所述隔膜设置于所述隔膜的一侧或两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薄膜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薄膜电池电芯还包括:电解液;所述隔膜的厚度大于渗入所述隔膜的所述正电极的厚度和所述负电极的厚度并且所述电解液设置于所述隔膜内。
4.如权利要求3所述薄膜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薄膜电池电芯还包括:封装结构;所述封装结构设置于包含所述电解液的所述隔膜和所述正极耳之间,以及包含所述电解液的所述隔膜和所述负极耳之间。
5.如权利要求4所述薄膜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薄膜电池电芯在所述隔膜两侧相对位置同时设置两组所述正电极与所述正集电极,或者所述薄膜电池电芯在所述隔膜两侧相对位置同时设置两组所述负电极与所述负集电极;所述相对设置的两组所述正电极与所述正集电极在所述隔膜中存在空隙,且所述隔膜两侧的两组所述正集电极在侧边或者所述正极耳位置连接,所述相对设置的两组所述负电极与所述负集电极在所述隔膜中存在空隙,且所述隔膜两侧的两组所述负集电极在侧边或者所述负极耳位置连接。
6.如权利要求1所述薄膜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薄膜电池电芯的所述正电极与所述负电极在所述隔膜上相互平行设置,所述正电极在所述隔膜上的投影与所述负电极在所述隔膜上的投影之间不存在重合区域,所述正集电极与所述正电极连接,所述正集电极与所述正电极在所述隔膜方向的投影相互错开,所述负集电极与所述负电极连接,所述负集电极与所述负电极在所述隔膜方向的投影相互错开,所述正集电极与所述正电极、所述负集电极与所述负电极设置在所述隔膜的一侧或者两侧。
7.如权利要求1所述薄膜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薄膜电池电芯的所述正集电极和所述负集电极为叉指集电极,所述正集电极与所述正电极设置于所述隔膜一侧或两侧并且所述正电极渗透所述隔膜分布于所述正集电极的一侧或两侧,所述负集电极与所述负电极设置于所述隔膜一侧或两侧并且所述负电极渗透所述隔膜分布于所述负集电极的一侧或两侧。
8.如权利要求1所述薄膜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薄膜电池电芯包括:多个正电极、多个负电极、多个正集电极以及多个负集电极;
所述多个正电极与所述多个负电极均设置于所述隔膜上,所述多个正集电极对应设置于所述多个正电极上,所述多个负集电极对应设置于所述多个负电极上,所述正集电极的正极耳与所述负集电极的负极耳依次连接。
9.一种电芯印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印刷方法通过渗透所述隔膜,一次性印刷多个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薄膜电池电芯。
CN202110491957.0A 2021-05-06 2021-05-06 一种薄膜电池及电芯印刷方法 Active CN11314084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491957.0A CN113140843B (zh) 2021-05-06 2021-05-06 一种薄膜电池及电芯印刷方法
PCT/CN2021/136138 WO2022233133A1 (zh) 2021-05-06 2021-12-07 一种薄膜电池及电芯印刷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491957.0A CN113140843B (zh) 2021-05-06 2021-05-06 一种薄膜电池及电芯印刷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40843A CN113140843A (zh) 2021-07-20
CN113140843B true CN113140843B (zh) 2023-08-29

Family

ID=768166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491957.0A Active CN113140843B (zh) 2021-05-06 2021-05-06 一种薄膜电池及电芯印刷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3140843B (zh)
WO (1) WO202223313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140843B (zh) * 2021-05-06 2023-08-29 深圳新源柔性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薄膜电池及电芯印刷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50890A (ja) * 1994-08-09 1996-02-20 Asahi Chem Ind Co Ltd アルカリ電池セパレータ用複合膜
JP2002367686A (ja) * 2001-06-12 2002-12-20 Aisin Seiki Co Ltd 色素増感型太陽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2668202A (zh) * 2009-10-08 2012-09-12 瓦尔达微电池有限责任公司 具有改进的内电阻的薄电池
CN205752338U (zh) * 2016-01-21 2016-11-30 张霞昌 一种薄型多电芯软电池
CN110165238A (zh) * 2019-06-26 2019-08-23 江苏恩福赛柔性电子有限公司 正负极同平面柔性电池、制备及使用方法、复合柔性电池
CN215008380U (zh) * 2021-05-06 2021-12-03 深圳新源柔性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薄膜电池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5017682A1 (de) * 2005-04-08 2006-10-12 Varta Microbattery Gmbh Galvanisches Element
US10593945B2 (en) * 2017-03-20 2020-03-17 Bing R. Hsieh Printed planar lithium-ion batteries
CN107946519A (zh) * 2017-11-23 2018-04-20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一种隔膜、电极和集流体一体化结构以及电池的制备方法
CN109346737A (zh) * 2018-10-08 2019-02-15 深圳新源柔性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薄膜电池
CN113140843B (zh) * 2021-05-06 2023-08-29 深圳新源柔性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薄膜电池及电芯印刷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50890A (ja) * 1994-08-09 1996-02-20 Asahi Chem Ind Co Ltd アルカリ電池セパレータ用複合膜
JP2002367686A (ja) * 2001-06-12 2002-12-20 Aisin Seiki Co Ltd 色素増感型太陽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2668202A (zh) * 2009-10-08 2012-09-12 瓦尔达微电池有限责任公司 具有改进的内电阻的薄电池
CN205752338U (zh) * 2016-01-21 2016-11-30 张霞昌 一种薄型多电芯软电池
CN110165238A (zh) * 2019-06-26 2019-08-23 江苏恩福赛柔性电子有限公司 正负极同平面柔性电池、制备及使用方法、复合柔性电池
CN215008380U (zh) * 2021-05-06 2021-12-03 深圳新源柔性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薄膜电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40843A (zh) 2021-07-20
WO2022233133A1 (zh) 2022-11-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0147465B1 (en) Flat battery
JP2019009130A (ja) 薄型電気化学セル
KR100999203B1 (ko) 바이폴라 전지 및 조전지
EP2026403A3 (en) Cell and battery incorporating the cell
TW201222935A (en) Battery module
CN102714318A (zh) 具有带双金属端板的电池单元的模块化电池
KR100644529B1 (ko) 분리막 시트 및 이를 이용한 전기 이중층 캐패시터의제조방법
US6371997B1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lithium polymer secondary battery and lithium polymer secondary battery made by the method
CN113140843B (zh) 一种薄膜电池及电芯印刷方法
CN112331927A (zh) 一种电池叠片电芯及电池
JP2009129917A (ja) 蓄電デバイス
CN215008380U (zh) 一种薄膜电池
JP4060549B2 (ja) 電気化学素子の外装体
KR101843868B1 (ko) 최외각에 절연성 액상물질을 내장한 안전부재가 구비되어 있는 전지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지팩
JP2005071658A (ja) 平板型電気化学セル及びその製造法
KR101730318B1 (ko) 분리막의 열 수축성이 억제된 전지셀
WO2017140623A1 (en) Single electrode-pair battery
WO2021103518A1 (zh) 一种分隔膜、电池组合及用电设备
CN116964815A (zh) 电解液及其制造方法以及二次电池
JPH11288723A (ja) 電気化学素子用集電体
CN215869498U (zh) 电池裸电芯及动力电池
JP2004342643A (ja) 電気二重層コンデンサ
CN220358281U (zh) 一种新型锂电池
CN218513540U (zh) 一种电池及电子设备
KR20150035079A (ko) 분리막의 열 수축성이 억제된 전지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