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120126A - 一种汽车后排乘员r点的验证装置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汽车后排乘员r点的验证装置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120126A
CN113120126A CN202110466441.0A CN202110466441A CN113120126A CN 113120126 A CN113120126 A CN 113120126A CN 202110466441 A CN202110466441 A CN 202110466441A CN 113120126 A CN113120126 A CN 11312012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utomobile
point
vertical height
unit
controll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46644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冬冬
李一泽
韩杨
张亮
徐盈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feng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ongfeng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feng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Dongfeng Motor Corp
Priority to CN202110466441.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120126A/zh
Publication of CN1131201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2012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65/00Designing, manufacturing, e.g. assembling, facilitating disassembly, or structurally modifying motor vehicles or trailer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65/005Inspection and final control devices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汽车后排乘员R点的验证装置及方法,属于车辆设计和验证技术领域,验证装置包括后排座椅单元,该后排座椅单元上设有基准参考点R点;汽车顶棚单元,其包括位于后排座椅单元顶部的汽车顶棚和调节汽车顶棚至R点竖直高度的电动直线调节结构;前排座椅单元,其包括位于后排座椅单元前部的前排座椅和调节前排座椅至R点前后水平距离的电动直线调节结构;汽车地板单元,其位于前排座椅单元和后排座椅单元之间,汽车地板单元包括汽车地板和调节汽车地板至R点竖直高度的电动直线调节结构。本申请可实现对待开发车型R点布置方案进行模拟位置的自动调节和验证,并可快速迭代修正,直至最终达成特定边界条件下的最优R点布置方案。

Description

一种汽车后排乘员R点的验证装置及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辆设计和验证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汽车后排乘员R点的验证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座椅基准参考点(R点)是人机工程设计中的关键硬点,同时也是其他参数设计的基准点,对整车人机姿态、视野、乘降性、乘坐空间、操作舒适性等人机指标具有重要的影响。如何在各种边界下,设计出R点的最优布置方案,是待开发车型整车布置的核心工作。
相关技术中,首先,待开发车型在设计阶段通常会对竞品车辆对标,从而参考设计,但竞品车辆也有局限性,不一定是最优的布置方案。其次,待开发车型设计的好坏往往需要等到实车阶段进行实物评价验证,一旦前期考虑不周,往往就带来代价极大的设计更改。
综上,R点的设计验证需要在设计阶段就能充分模拟和验证。此外,一方面,随着电动车的普及,由于电池占据了较大尺寸的Z向乘坐空间,对于后排乘员的空间布置来说非常不利;另一方面,随着车高越来越低的造型趋势,也对后排乘员的空间布置提出了挑战。
以上,亟需提出一种有效验证后排乘员R点的验证装置,在设计前期能达成最优的R点布置方案,充分避免实车阶段的设计更改。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汽车后排乘员R点的验证装置及方法,以解决相关技术中待开发车型在设计阶段不能充分模拟和验证R点的最优布置方案,导致实车阶段设计更改的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汽车后排乘员R点的验证装置,包括:
后排座椅单元,所述后排座椅单元上设有基准参考点R点;
汽车顶棚单元,所述汽车顶棚单元包括位于所述后排座椅单元顶部的汽车顶棚和调节所述汽车顶棚至R点竖直高度的电动直线调节结构;
前排座椅单元,所述前排座椅单元包括位于所述后排座椅单元前部的前排座椅和调节所述前排座椅至R点前后水平距离的电动直线调节结构;
汽车地板单元,所述汽车地板单元位于所述前排座椅单元和后排座椅单元之间,所述汽车地板单元包括汽车地板和调节所述汽车地板至R点竖直高度的电动直线调节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汽车C柱单元,所述汽车C柱单元位于所述后排座椅单元的左右两侧,所述汽车C柱单元包括汽车C柱下护板和调节所述汽车C柱下护板至R点前后水平距离的电动直线调节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动直线调节结构包括电机和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的传动螺纹杆,所述传动螺纹杆上螺纹连接有沿所述传动螺纹杆的长度方向直线运动的活动块。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上固定设有等分码盘,所述电机上固定设有检测所述等分码盘转动圈数的光传感器;
所述电机电连接有控制器连接端,所述控制器连接端连接有控制所述电机转动的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光传感器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等分码盘为圆形片状结构,所述等分码盘上开设有多个以使所述光传感器穿入光线的通孔,多个所述通孔沿所述等分码盘的圆周均匀排布。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器为可编程控制器或单片机控制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机为永磁同步伺服电机或步进电机。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汽车地板包括上活动板和下活动板,在上活动板和下活动板之间设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与上活动板和下活动板相互平行且间隔设置,所述上活动板和下活动板之间通过多根圆柱形导轨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板通过直线轴承套设在多根圆柱形导轨上;
所述电动直线调节结构设置在所述固定板与下活动板之间,以驱动上活动板和下活动板沿多根圆柱形导轨的轴线方向升降运动。
本申请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汽车后排乘员R点的验证方法,所述方法使用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汽车后排乘员R点的验证装置,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确定待开发车型后排座椅单元的基准参考点R点的设计边界基准值,设计边界基准值包括后排顶棚至R点设计竖直高度H1′,汽车地板至R点设计竖直高度H2′,前排座椅至R点设计前后水平距离L1′,汽车C柱下护板至R点设计前后水平距离L2′并输入至控制器;
测量并获取后排顶棚至R点初始竖直高度H1,汽车地板至R点初始竖直高度H2,前排座椅至R点初始前后水平距离L1,汽车C柱下护板至R点初始前后水平距离L2并输入至控制器;
控制器根据设计竖直高度H1′与初始竖直高度H1的差值作为汽车顶棚的第一高度调节量、设计竖直高度H2′与初始竖直高度H2的差值作为汽车地板的第二高度调节量、设计前后水平距离L1′与初始前后水平距离L1的差值作为前排座椅的第一水平调节量、设计前后水平距离L2′与初始前后水平距离L2的差值作为汽车C柱护板的第二水平调节量;
控制器根据第一高度调节量控制电动直线调节结构驱动汽车顶棚竖直上下运动,控制器根据第二高度调节量控制电动直线调节结构驱动汽车地板竖直上下运动,控制器根据第一水平调节量控制电动直线调节结构驱动前排座椅水平前后运动,控制器根据第二水平调节量控制电动直线调节结构驱动汽车C柱护板水平前后运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高度调节量为设计竖直高度H1′与初始竖直高度H1的差值与传动螺纹杆的螺距之比再乘以等分码盘的通孔个数;
所述第二高度调节量为设计竖直高度H2′与初始竖直高度H2的差值与传动螺纹杆的螺距之比再乘以等分码盘的通孔个数;
所述第一水平调节量为设计前后水平距离L1′与初始前后水平距离L1的差值与传动螺纹杆的螺距之比再乘以等分码盘的通孔个数;
所述第二水平调节量为设计前后水平距离L2′与初始前后水平距离L2的差值与传动螺纹杆的螺距之比再乘以等分码盘的通孔个数。
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包括: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汽车后排乘员R点的验证装置及方法,由于本申请的验证装置设置了后排座椅单元,该后排座椅单元上设有基准参考点R点;汽车顶棚单元,该汽车顶棚单元包括位于后排座椅单元顶部的汽车顶棚和调节汽车顶棚至R点竖直高度的电动直线调节结构;前排座椅单元,该前排座椅单元包括位于后排座椅单元前部的前排座椅和调节前排座椅至R点前后水平距离的电动直线调节结构;汽车地板单元,汽车地板单元位于前排座椅单元和后排座椅单元之间,汽车地板单元包括汽车地板和调节汽车地板至R点竖直高度的电动直线调节结构。
因此,本申请的验证装置结合后排乘员乘坐空间需求,分别建立了满足后排乘员头部空间的汽车顶棚单元,满足后排乘员腿部空间的前排座椅单元和满足后排乘员坐姿高度的汽车地板单元。汽车顶棚单元设置了位于后排座椅单元顶部的汽车顶棚和调节后排顶棚至R点竖直高度的电动直线调节结构,实现后排乘员头部空间的自动调节;前排座椅单元设置了位于后排座椅单元前部的前排座椅和调节前排座椅至R点前后水平距离的电动直线调节结构,实现后排乘员腿部空间的自动调节;汽车地板单元设置了汽车地板和调节汽车地板至R点竖直高度的电动直线调节结构,实现后排乘员坐姿高度的自动调节。实现对待开发车型R点布置方案进行模拟位置的自动调节和验证,并可快速迭代修正,直至最终达成特定边界条件下的最优R点布置方案。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验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汽车地板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电动直线调节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R点;2、后排座椅单元;3、汽车顶棚单元;4、汽车C柱单元;5、前排座椅单元;6、汽车地板单元;7、控制器;
20、电动直线调节结构;101、上活动板;102、下活动板;103、固定板;104、圆柱形导轨;105、直线轴承;
201、电机;202、传动螺纹杆;203、活动块;204、等分码盘;205、光传感器;206、控制器连接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汽车后排乘员R点的验证装置及方法,其能解决相关技术中待开发车型在设计阶段不能充分模拟和验证R点的最优布置方案,导致实车阶段设计更改的问题。
参见图1和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汽车后排乘员R点的验证装置,包括:
后排座椅单元2,该后排座椅单元2上设有基准参考点R点1;R点1即为座椅基准参考点,是人体躯干线和大腿中心线的铰接交点。
汽车顶棚单元3,该汽车顶棚单元3包括位于后排座椅单元顶部的汽车顶棚和调节汽车顶棚至R点1竖直高度的电动直线调节结构20,实现后排乘员头部空间的自动调节。
前排座椅单元5,该前排座椅单元5包括位于后排座椅单元2前部的前排座椅和调节前排座椅至R点1前后水平距离的电动直线调节结构20,实现后排乘员腿部空间的自动调节。
汽车地板单元6,该汽车地板单元6位于前排座椅单元5和后排座椅单元2之间,汽车地板单元6包括汽车地板和调节汽车地板至R点1竖直高度的电动直线调节结构20,实现后排乘员坐姿高度的自动调节。
本申请实施例的验证装置结合后排乘员乘坐空间需求,分别建立了满足后排乘员头部空间的汽车顶棚单元3,满足后排乘员腿部空间的前排座椅单元5和满足后排乘员坐姿高度的汽车地板单元6。
汽车顶棚单元3设置了位于后排座椅单元2顶部的汽车顶棚和调节后排顶棚至R点1竖直高度的电动直线调节结构20,实现后排乘员头部空间的自动调节,满足后排乘员头部空间的变化。
前排座椅单元5设置了位于后排座椅单元2前部的前排座椅和调节前排座椅至R点1前后水平距离的电动直线调节结构20,实现后排乘员腿部空间的自动调节,满足后排乘员腿部空间的变化。
汽车地板单元6位于前排座椅单元5和后排座椅单元2之间,汽车地板单元6设置了汽车地板和调节汽车地板至R点1竖直高度的电动直线调节结构20,实现后排乘员坐姿高度的自动调节,满足后排乘员坐姿高度的变化。
本申请实施例的验证装置实现了对待开发车型R点1布置方案进行模拟位置的自动调节和验证,并可快速迭代修正,直至最终达成特定边界条件下的最优R点布置方案。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参见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汽车后排乘员R点的验证装置,该验证装置还包括汽车C柱单元4,汽车C柱单元4位于后排座椅单元2的左右两侧。汽车C柱单元4包括汽车C柱下护板和调节汽车C柱下护板至R点1前后水平距离的电动直线调节结构20。
汽车C柱单元4位于后排座椅单元2左右两侧,汽车C柱单元4设置了汽车C柱下护板和调节汽车C柱下护板至R点1前后水平距离的电动直线调节结构20,实现后排乘员上下车空间的自动调节,满足后排乘员上下车空间的变化。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参见图3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汽车后排乘员R点的验证装置,该验证装置的电动直线调节结构20包括电机201和电机201的输出轴固定连接的传动螺纹杆202,在传动螺纹杆202上螺纹连接有沿传动螺纹杆202的长度方向直线运动的活动块203。
当电动直线调节结构20自动调节汽车顶棚至R点1竖直高度时,将活动块203与汽车顶棚固定连接,通过电机201带动传动螺纹杆202正反向旋转驱动活动块203和汽车顶棚同步竖直上下运动,实现后排乘员头部空间的自动调节,满足后排乘员头部空间的变化。
当电动直线调节结构20自动调节前排座椅至R点1前后水平距离时,将活动块203与前排座椅固定连接,通过电机201带动传动螺纹杆202正反向旋转驱动活动块203和前排座椅同步水平前后运动,实现后排乘员腿部空间的自动调节,满足后排乘员腿部空间的变化。
当电动直线调节结构20自动调节汽车地板至R点1竖直高度时,将活动块203与汽车地板固定连接,通过电机201带动传动螺纹杆202正反向旋转驱动活动块203和汽车地板同步竖直上下运动,实现后排乘员坐姿高度的自动调节,满足后排乘员坐姿高度的变化。
当电动直线调节结构20自动调节汽车C柱下护板至R点1前后水平距离时,将活动块203与汽车C柱下护板固定连接,通过电机201带动传动螺纹杆202正反向旋转驱动活动块203和汽车C柱下护板同步水平前后运动,实现后排乘员上下车空间的自动调节,满足后排乘员上下车空间的变化。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参见图1和图3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汽车后排乘员R点的验证装置,该验证装置的电机201的输出轴上固定设有等分码盘204,在电机201上固定设有检测等分码盘204转动圈数的光传感器205。
电机201电连接有控制器连接端206,控制器连接端206连接有控制电机201转动的控制器7,控制器7与光传感器205电连接。控制器7优选为可编程控制器或单片机控制器,电机201优选为永磁同步伺服电机或步进电机。
等分码盘204为圆形片状结构,在等分码盘204上开设有多个以使光传感器205穿入光线的通孔,多个通孔沿等分码盘204的圆周均匀排布,光传感器205通过记录光线穿入等分码盘204通孔的次数,即可计算出活动块203在传动螺纹杆202上的位移量。
等分码盘204上设置有多个圆周均布的通孔,电机201驱动传动螺纹杆202和等分码盘204同步旋转运动,由光传感器205发射的光线可穿过通孔,并可记录光传感器205发出的光线穿过通孔的次数。
假定传动螺纹杆202的螺距为d且等分码盘204上的通孔数量为n,若活动块203的位移量为x,则需等分码盘204旋转的圈数为x/d;相应地,光传感器205需记录的光线穿过通孔的次数为n*x/d。
验证装置工作时,控制器7对电机201通电,电机201驱动传动螺纹杆202和等分码盘204同步旋转,光传感器205将记录的光线穿过通孔的次数n*x/d传输至控制器7,直至完成光线穿过等分码盘204的目标次数后,控制器7停止电机201转动,这样就实现了调节距离的控制。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参见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汽车后排乘员R点的验证装置,该验证装置的汽车地板包括上活动板101和下活动板102,在上活动板101和下活动板102之间设有固定板103,固定板103与上活动板101和下活动板102相互平行且间隔设置。
在上活动板101和下活动板102之间通过多根圆柱形导轨104固定连接,固定板103通过直线轴承105套设在多根圆柱形导轨104上。电动直线调节结构20设置在固定板103与下活动板102之间,以驱动上活动板101和下活动板102沿多根圆柱形导轨104的轴线方向升降运动。
上活动板101和下活动板102在电动直线调节结构20的驱动下相对于固定板103竖直上下运动。电动直线调节结构20的电机201与下活动板102固定连接,活动块203与固定板103固定连接,电机201通过带动传动螺纹杆202正反向旋转驱动活动块203和上活动板101和下活动板102同步竖直上下运动,实现后排乘员坐姿高度的自动调节,满足后排乘员坐姿高度的变化。
参见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汽车后排乘员R点的验证方法,该方法使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汽车后排乘员R点的验证装置,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确定待开发车型后排座椅单元2的基准参考点R点1的设计边界基准值,设计边界基准值包括后排顶棚至R点1设计竖直高度H1′,汽车地板至R点1设计竖直高度H2′,前排座椅至R点1设计前后水平距离L1′,汽车C柱下护板至R点1设计前后水平距离L2′并输入至控制器7。
步骤2、测量并获取后排顶棚至R点1初始竖直高度H1,汽车地板至R点1初始竖直高度H2,前排座椅至R点1初始前后水平距离L1,汽车C柱下护板至R点1初始前后水平距离L2并输入至控制器7。
步骤3、控制器7根据设计竖直高度H1′与初始竖直高度H1的差值作为汽车顶棚的第一高度调节量、设计竖直高度H2′与初始竖直高度H2的差值作为汽车地板的第二高度调节量、设计前后水平距离L1′与初始前后水平距离L1的差值作为前排座椅的第一水平调节量、设计前后水平距离L2′与初始前后水平距离L2的差值作为汽车C柱护板的第二水平调节量。
步骤4、控制器7根据第一高度调节量控制电动直线调节结构20驱动汽车顶棚竖直上下运动,控制器7根据第二高度调节量控制电动直线调节结构20驱动汽车地板竖直上下运动,控制器7根据第一水平调节量控制电动直线调节结构20驱动前排座椅水平前后运动,控制器7根据第二水平调节量控制电动直线调节结构20驱动汽车C柱护板水平前后运动。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汽车后排乘员R点的验证方法,该验证方法的第一高度调节量为设计竖直高度H1′与初始竖直高度H1的差值与传动螺纹杆202的螺距d之比再乘以等分码盘204的通孔个数n,即n*(H1′-H1)/d。
第二高度调节量为设计竖直高度H2′与初始竖直高度H2的差值与传动螺纹杆202的螺距d之比再乘以等分码盘204的通孔个数n,即n*(H2′-H2)/d。
第一水平调节量为设计前后水平距离L1′与初始前后水平距离L1的差值与传动螺纹杆202的螺距d之比再乘以等分码盘204的通孔个数n,即n*(L1′-L1)/d。
第二水平调节量为设计前后水平距离L2′与初始前后水平距离L2的差值与传动螺纹杆202的螺距d之比再乘以等分码盘204的通孔个数n,即n*(L2′-L2)/d。
工作原理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汽车后排乘员R点的验证装置及方法,由于本申请的验证装置设置了后排座椅单元2,该后排座椅单元2上设有基准参考点R点1;汽车顶棚单元3,该汽车顶棚单元3包括位于后排座椅单元2顶部的汽车顶棚和调节汽车顶棚至R点1竖直高度的电动直线调节结构20。
前排座椅单元5,该前排座椅单元5包括位于后排座椅单元2前部的前排座椅和调节前排座椅至R点1前后水平距离的电动直线调节结构20。
汽车地板单元6,汽车地板单元6位于前排座椅单元5和后排座椅单元2之间,汽车地板单元6包括汽车地板和调节汽车地板至R点竖直高度的电动直线调节结构20。
因此,本申请的验证装置结合后排乘员乘坐空间需求,分别建立了满足后排乘员头部空间的汽车顶棚单元3,满足后排乘员腿部空间的前排座椅单元5和满足后排乘员坐姿高度的汽车地板单元6。
汽车顶棚单元3设置了位于后排座椅单元2顶部的汽车顶棚和调节后排顶棚至R点1竖直高度的电动直线调节结构20,实现后排乘员头部空间的自动调节。
前排座椅单元5设置了位于后排座椅单元2前部的前排座椅和调节前排座椅至R点前后水平距离的电动直线调节结构20,实现后排乘员腿部空间的自动调节。
汽车地板单元6设置了汽车地板和调节汽车地板至R点1竖直高度的电动直线调节结构20,实现后排乘员坐姿高度的自动调节。本申请实现对待开发车型R点1布置方案进行模拟位置的自动调节和验证,并可快速迭代修正,直至最终达成特定边界条件下的最优R点布置方案。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申请。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申请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申请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汽车后排乘员R点的验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后排座椅单元(2),所述后排座椅单元(2)上设有基准参考点R点(1);
汽车顶棚单元(3),所述汽车顶棚单元(3)包括位于所述后排座椅单元(2)顶部的汽车顶棚和调节所述汽车顶棚至R点(1)竖直高度的电动直线调节结构(20);
前排座椅单元(5),所述前排座椅单元(5)包括位于所述后排座椅单元(2)前部的前排座椅和调节所述前排座椅至R点(1)前后水平距离的电动直线调节结构(20);
汽车地板单元(6),所述汽车地板单元(6)位于所述前排座椅单元(5)和后排座椅单元(2)之间,所述汽车地板单元(6)包括汽车地板和调节所述汽车地板至R点(1)竖直高度的电动直线调节结构(20)。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后排乘员R点的验证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汽车C柱单元(4),所述汽车C柱单元(4)位于所述后排座椅单元(2)的左右两侧,所述汽车C柱单元(4)包括汽车C柱下护板和调节所述汽车C柱下护板至R点(1)前后水平距离的电动直线调节结构(20)。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汽车后排乘员R点的验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动直线调节结构(20)包括电机(201)和电机(201)的输出轴固定连接的传动螺纹杆(202),所述传动螺纹杆(202)上螺纹连接有沿所述传动螺纹杆(202)的长度方向直线运动的活动块(203)。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汽车后排乘员R点的验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机(201)的输出轴上固定设有等分码盘(204),所述电机(201)上固定设有检测所述等分码盘(204)转动圈数的光传感器(205);
所述电机(201)电连接有控制器连接端(206),所述控制器连接端(206)连接有控制所述电机(201)转动的控制器(7),所述控制器(7)与所述光传感器(205)电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汽车后排乘员R点的验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等分码盘(204)为圆形片状结构,所述等分码盘(204)上开设有多个以使所述光传感器(205)穿入光线的通孔,多个所述通孔沿所述等分码盘(204)的圆周均匀排布。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汽车后排乘员R点的验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器(7)为可编程控制器或单片机控制器。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汽车后排乘员R点的验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机(201)为永磁同步伺服电机或步进电机。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后排乘员R点的验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汽车地板包括上活动板(101)和下活动板(102),在上活动板(101)和下活动板(102)之间设有固定板(103),所述固定板(103)与上活动板(101)和下活动板(102)相互平行且间隔设置,所述上活动板(101)和下活动板(102)之间通过多根圆柱形导轨(104)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板(103)通过直线轴承(105)套设在多根圆柱形导轨(104)上;
所述电动直线调节结构(20)设置在所述固定板(103)与下活动板(102)之间,以驱动上活动板(101)和下活动板(102)沿多根圆柱形导轨(104)的轴线方向升降运动。
9.一种汽车后排乘员R点的验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使用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汽车后排乘员R点的验证装置,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确定待开发车型后排座椅单元的基准参考点R点(1)的设计边界基准值,设计边界基准值包括后排顶棚至R点(1)设计竖直高度H1′,汽车地板至R点(1)设计竖直高度H2′,前排座椅至R点(1)设计前后水平距离L1′,汽车C柱下护板至R点(1)设计前后水平距离L2′并输入至控制器(7);
测量并获取后排顶棚至R点(1)初始竖直高度H1,汽车地板至R点(1)初始竖直高度H2,前排座椅至R点(1)初始前后水平距离L1,汽车C柱下护板至R点(1)初始前后水平距离L2并输入至控制器(7);
控制器(7)根据设计竖直高度H1′与初始竖直高度H1的差值作为汽车顶棚的第一高度调节量、设计竖直高度H2′与初始竖直高度H2的差值作为汽车地板的第二高度调节量、设计前后水平距离L1′与初始前后水平距离L1的差值作为前排座椅的第一水平调节量、设计前后水平距离L2′与初始前后水平距离L2的差值作为汽车C柱护板的第二水平调节量;
控制器(7)根据第一高度调节量控制电动直线调节结构(20)驱动汽车顶棚竖直上下运动,控制器(7)根据第二高度调节量控制电动直线调节结构(20)驱动汽车地板竖直上下运动,控制器(7)根据第一水平调节量控制电动直线调节结构(20)驱动前排座椅水平前后运动,控制器(7)根据第二水平调节量控制电动直线调节结构(20)驱动汽车C柱护板水平前后运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汽车后排乘员R点的验证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高度调节量为设计竖直高度H1′与初始竖直高度H1的差值与传动螺纹杆(202)的螺距之比再乘以等分码盘(204)的通孔个数;
所述第二高度调节量为设计竖直高度H2′与初始竖直高度H2的差值与传动螺纹杆(202)的螺距之比再乘以等分码盘(204)的通孔个数;
所述第一水平调节量为设计前后水平距离L1′与初始前后水平距离L1的差值与传动螺纹杆(202)的螺距之比再乘以等分码盘(204)的通孔个数;
所述第二水平调节量为设计前后水平距离L2′与初始前后水平距离L2的差值与传动螺纹杆(202)的螺距之比再乘以等分码盘(204)的通孔个数。
CN202110466441.0A 2021-04-25 2021-04-25 一种汽车后排乘员r点的验证装置及方法 Pending CN11312012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466441.0A CN113120126A (zh) 2021-04-25 2021-04-25 一种汽车后排乘员r点的验证装置及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466441.0A CN113120126A (zh) 2021-04-25 2021-04-25 一种汽车后排乘员r点的验证装置及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20126A true CN113120126A (zh) 2021-07-16

Family

ID=767807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466441.0A Pending CN113120126A (zh) 2021-04-25 2021-04-25 一种汽车后排乘员r点的验证装置及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120126A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719656A1 (de) * 1986-06-20 1987-12-23 Volkswagen Ag Sicherheitseinrichtung fuer fahrzeuge
CN104677646A (zh) * 2015-03-10 2015-06-03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座椅舒适性模拟试验装置
CN109545063A (zh) * 2017-09-21 2019-03-29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人机工程的验证装置
CN109632338A (zh) * 2018-12-30 2019-04-16 东风小康汽车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 车辆人机验证平台
CN209069600U (zh) * 2018-12-30 2019-07-05 东风小康汽车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 用于对车辆第三排座椅进行模拟调节的装置
CN110779729A (zh) * 2019-08-12 2020-02-11 浙江零跑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人机舒适性验证机构
CN111337266A (zh) * 2020-01-22 2020-06-26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验证车辆第三排座椅人机舒适性的装置及方法
CN112131654A (zh) * 2020-08-20 2020-12-25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车内头部空间验证装置和验证方法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719656A1 (de) * 1986-06-20 1987-12-23 Volkswagen Ag Sicherheitseinrichtung fuer fahrzeuge
CN104677646A (zh) * 2015-03-10 2015-06-03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座椅舒适性模拟试验装置
CN109545063A (zh) * 2017-09-21 2019-03-29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人机工程的验证装置
CN109632338A (zh) * 2018-12-30 2019-04-16 东风小康汽车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 车辆人机验证平台
CN209069600U (zh) * 2018-12-30 2019-07-05 东风小康汽车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 用于对车辆第三排座椅进行模拟调节的装置
CN110779729A (zh) * 2019-08-12 2020-02-11 浙江零跑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人机舒适性验证机构
CN111337266A (zh) * 2020-01-22 2020-06-26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验证车辆第三排座椅人机舒适性的装置及方法
CN112131654A (zh) * 2020-08-20 2020-12-25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车内头部空间验证装置和验证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黄宝娟: "《普通高等教育电子信息类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测控基础实训教程 第2版》", 30 September 2017,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232187B1 (en) Head restraint for automotive vehicle
CN105403410B (zh) 车辆的人机主观评价通用平台
CN111337266B (zh) 一种用于验证车辆第三排座椅人机舒适性的装置及方法
CN109545063B (zh) 一种汽车人机工程的验证装置
CN110539824B (zh) 一种基于驾驶状态的h点行程确定方法和装置
CN203101010U (zh) 一种汽车碰撞试验用移动滑台的脚踏装置
CN104677646A (zh) 一种汽车座椅舒适性模拟试验装置
CN111982541A (zh) 汽车车机人机交互测试台架
CN205300935U (zh) 车辆的人机主观评价通用平台
CN103185860B (zh) 一种用于汽车座椅电机耐久性测试的方法及系统
US20220332233A1 (en) Morphing bench seat
EP3661803A1 (de) Kraftfahrzeug mit wenigstens einem fahrzeugsitz
CN210464892U (zh) 一种模拟驾驶员乘坐环境的多功能驾驶座椅展架
CN110361199B (zh) 一种方向盘人机验证方法
JP2014521554A (ja) 自動車シートの前後調節機構のレールガイド用作動駆動装置
CN113120126A (zh) 一种汽车后排乘员r点的验证装置及方法
CN110779729A (zh) 一种新型人机舒适性验证机构
CN110891823A (zh) 用于车辆座椅的座椅调节机构和车辆座椅
US10023075B2 (en) Automatically adjusting vehicle seat back supports of vehicle seat assemblies
JP4479233B2 (ja) 車両の運転姿勢調整装置
CN111896268B (zh) 一种副驾脚部舒适性验证装置
CN210269180U (zh) 用于车辆的主观评价装置
CN110579358B (zh) 车辆前部区域验证调节架
CN217359020U (zh) 车辆人机工程验证装置
CN211292009U (zh) 用于车辆试验的调整台以及座椅参考点验证平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716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