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108391A - 空调系统、散热装置及其散热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空调系统、散热装置及其散热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108391A
CN113108391A CN202110550507.4A CN202110550507A CN113108391A CN 113108391 A CN113108391 A CN 113108391A CN 202110550507 A CN202110550507 A CN 202110550507A CN 113108391 A CN113108391 A CN 11310839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dissipation
temperature
heat exchanger
heat
refrigera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55050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108391B (zh
Inventor
张仕强
周冰
周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2110550507.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108391B/zh
Publication of CN1131083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0839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10839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0839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5/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 F24F5/0007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cool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air-conditioning
    • F24F5/001Compression cycle ty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5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user interfaces or communication
    • F24F11/61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user interfaces or communication using tim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4Electronic processing using pre-stored data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5Electronic processing for selecting an operating mod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8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 F24F11/83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 F24F11/8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using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88Electrical aspects, e.g. circu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10Temperatu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调系统、散热装置及其散热控制方法,散热管路的相对两端分别与连通第一换热器及第二换热器之间的冷媒输送管的不同位置连通,且散热管路设置于电控元件上。当获取的运行模式为制热模式,且当前环境温度高于第一预设温度,则获取电控元件的元件温度。根据元件温度,控制由第一换热器流出的冷媒流经散热管路的流量。由于环境温度高于第一预设温度,此时空气湿度较大,在制热模式下,流经散热管路的冷媒温度较低,导致电控元件散热后的温度较低,进而导致散热过程中容易出现凝露水。因此根据电控元件的温度,控制流经散热管路的流量,避免电控元件的温度过低,而导致凝露水的产生,保证电控元件乃至空调系统的正常工作。

Description

空调系统、散热装置及其散热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空调系统、散热装置及其散热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在空调系统运行过程中,电器盒内部电控元件会产生较多热量,电控元件过热会影响空调系统运行能力,进而需要对电控元件进行冷却。传统的方式一般是通过冷媒流过电控元件,利用冷媒中的冷量带走电控元件产生的热量。然而,利用冷媒实现电控元件的散热,容易产生凝露水,进而容易导致电控元件短路损坏,影响电控元件乃至空调系统的正常工作。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散热过程产生凝露水而影响电控元件工作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空调系统、散热装置及其散热控制方法,该空调系统、散热装置及其散热控制方法可以达到降低散热过程中的凝露水,保证电控元件乃至空调系统的正常工作的技术效果。
一种散热装置的散热控制方法,所述散热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冷媒循环系统的运行模式,以及,获取当前环境温度;
当所述运行模式为制热模式,且当前环境温度高于第一预设温度,则获取电控元件的元件温度;其中,在制热模式下,由冷媒循环系统的第一换热器流出的冷媒流向冷媒循环系统的第二换热器,散热管路的相对两端分别与冷媒输送管的不同位置连通,且所述冷媒输送管为连通第一换热器及第二换热器的管路,且所述散热管路设置于所述电控元件上;
根据所述元件温度,控制由所述第一换热器流出的冷媒流经所述散热管路的流量。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获取当前环境温度之后,还包括:
比较当前环境温度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若当前环境温度低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则控制由所述第一换热器流出的冷媒全部经过所述散热管路流出至所述第二换热器。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获取冷媒循环系统的运行模式之后,还包括;
若所述运行模式为制冷模式,则控制由所述第二换热器流出的冷媒全部经过所述散热管路流出至所述第一换热器;其中,在制冷模式下,由所述第二换热器流出的冷媒流向所述第一换热器。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当所述运行模式为制热模式,且当前环境温度高于第一预设温度,则获取电控元件的元件温度,包括:
获取空调系统的运行负荷率;
当所述运行负荷率低于第一预设负荷率,且当所述运行模式为制热模式,且当前环境温度高于第一预设温度,则获取电控元件的元件温度。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获取空调系统的运行负荷率之后,还包括:
当所述运行负荷率高于或等于第一预设负荷率,则控制冷媒全部经过所述散热管路后流出。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冷媒全部经过所述散热管路后流出之后,还包括:
获取所述电控元件的当前温度值;
若所述电控元件的当前温度值低于故障温度,则判断系统故障。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元件温度,控制由所述第一换热器流出的冷媒流经所述散热管路的流量,包括:
比较所述元件温度与第二预设温度,若所述元件温度小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则控制由所述第一换热器流出的冷媒流经所述散热管路的流量减小;
若所述元件温度大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则控制由所述第一换热器流出的冷媒流经所述散热管路的流量增大;
若所述元件温度等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则保持由所述第一换热器流出的冷媒流经所述散热管路的当前流量不变。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元件温度,控制由所述第一换热器流出的冷媒流经所述散热管路的流量,包括:
比较所述元件温度与第二预设温度,若所述元件温度小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每隔Ts时间,第一流量控制阀的开度调大n1步,第二流量控制阀的开度调小n2步;其中,所述第一流量控制阀设置于所述散热管路上,所述第二流通控制阀用于设置于所述散热管路相对两端之间的所述冷媒输送管上;
若所述元件温度大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每隔Ts时间,所述第一流量控制阀的开度调小n3步,所述第二流量控制阀的开度调大n4步。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根据所述元件温度,控制由所述第一换热器流出的冷媒流经所述散热管路的流量,包括:
判断所述元件温度与第二预设温度,若所述元件温度小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则控制由所述第一换热器流出的冷媒全部经过所述冷媒输送管流向所述第二换热器;
若所述元件温度大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则控制由所述第一换热器流出的冷媒全部经过所述散热管路流向所述第二换热器;
若所述元件温度等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则保持由所述第一换热器流出的冷媒流经所述散热管路的流量不变。
一种散热装置,所述散热装置包括散热管路、散热器及控制器,所述散热管路的相对两端分别用于与冷媒输送管的不同位置连通,所述冷媒输送管为连通第一换热器及第二换热器的管路,且所述散热管路用于设置于电控元件上;所述散热器用于设置于所述电控元件上;控制器用于执行实现如上述所述的散热控制方法的步骤。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的散热装置还包括第一流量控制阀,所述第一流量控制阀设置于所述散热管路上,所述第一流量控制阀用于控制所述散热管路内冷媒的流量;和/或
还包括第二流量控制阀,所述第二流通控制阀用于设置于所述散热管路相对两端之间的所述冷媒输送管上,所述第二流量控制阀用于控制位于所述散热管路相对两端之间的所述冷媒输送管内的流量。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的散热装置还包括三通控制阀,所述三通控制阀设置于所述散热管路与所述冷媒输送管的连通处。
一种空调系统,所述空调系统包括:电控元件、如上所述的散热装置及冷媒循环系统,所述散热器设置于所述电控元件上,所述散热管路设置于所述电控元件上;所述冷媒循环系统包括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压缩机及四通换向阀,所述第一换热器通过冷媒输送管与所述第二换热器串联连通,所述第一换热器远离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一端及所述第二换热器远离所述第一换热器的一端通过所述四通换向阀与所述压缩机连通;所述电控元件用于控制所述冷媒循环系统的运行。
上述空调系统、散热装置及其散热控制方法,由于散热管路的相对两端分别与连通第一换热器及第二换热器之间的冷媒输送管的不同位置连通,且所述散热管路设置于所述电控元件上。因此,当获取的运行模式为制热模式,且当前环境温度高于第一预设温度,则获取电控元件的元件温度。根据元件温度,控制由第一换热器流出的冷媒流经散热管路的流量。由于环境温度高于第一预设温度,此时空气的湿度一般较大,而同时在制热模式下,由于流经散热管路的冷媒温度一般较低,进而导致电控元件散热后的温度较低,进而导致此时电控元件在散热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凝露水。因此根据电控元件的温度,控制流经散热管路冷媒的流量,避免电控元件的温度过低,而导致凝露水的产生,避免凝露水导致电控元件短路损坏的问题出现,保证电控元件乃至空调系统的正常工作。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此外,附图并不是1:1的比例绘制,并且各个元件的相对尺寸在附图中仅示例地绘制,而不一定按照真实比例绘制。在附图中:
图1为一实施例中空调系统的结构框图;
图2为一实施例中的散热器与散热管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散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一实施例中的散热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5为另一实施例中的散热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6为图1中散热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7为图6所示的散热装置的散热控制方法的局部流程图;
图8为另一实施例中的散热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9为图8所示的散热装置的散热控制方法的局部流程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空调系统,101、第一换热器,102、第二换热器,103、压缩机,104、四通换向阀,105、冷媒输送管,106、过冷器,107、汽液分离器,110、室内机,120、室外机,200、散热装置,210、散热管路,220、散热器,221、限位槽,222、安装部,223、散热翅片,230、紧固件,240、第一流量控制阀,250、第二流量控制阀,260、三通控制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参阅图1,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的空调系统10包括冷媒循环系统及电控元件,所述冷媒循环系统包括第一换热器101、第二换热器102、压缩机103及四通换向阀104,所述第一换热器101通过冷媒输送管105与所述第二换热器102串联连通,所述第一换热器101远离所述第二换热器102的一端及所述第二换热器102远离所述第一换热器101的一端通过所述四通换向阀104与所述压缩机103连通;所述电控元件用于控制所述冷媒循环系统的运行。
一实施例中,所述冷媒循环系统还包括过冷器106,过冷器106串联在第一换热器101与第二换热器102之间,过冷器106能够用于增大制冷量,保证制冷效果。在其他实施例中,过冷器106还可以省略。
一实施例中,所述冷媒循环系统还包括汽液分离器107,汽液分离器107的进口与出口分别与压缩机103的排出口与吸入口连通,汽液分离器107用于处理含有少量凝液的气体,实现凝液回收或者气相净化。
在制冷模式下,压缩机103排出的冷媒通过四通换向阀104进入到第二换热器102中,进行散热使得冷媒的温度降低,降温后的冷媒进入到第一换热器101中吸热,实现制冷的目的。
在制热模式下,压缩机103排出的冷媒通过四通换向阀104进入到第一换热器101中,进行放热实现制热的目的,冷媒的温度降低,降温后的冷媒进入到第二换热器102中吸热后回到压缩机103中。
在本实施例中,空调系统10还包括室内机110及室外机120,第一换热器101用于设置于室内机110内。第二换热器102用于设置于室外机120。其中电控元件安装于所述室外机120上。具体地,压缩机103及四通换向阀104设置于室外机120。进一步地,过冷器106及汽液分离器107均设置于室外机120。
在本实施例中,空调系统10可以为中央空调,空调系统10包括多个室内机110,每一所述室内机110内设置有至少一第一换热器101。在其他实施例中,室内机110的数量还可以为一个。
参阅图1至图3,一实施例中,空调系统10还包括散热装置200,散热装置200设置于电控元件上,用于对电控元件进行散热。在本实施例中,散热装置200设置于室外机120。
具体地,散热装置200包括散热管路210及散热器220,所述散热管路210的相对两端分别用于与冷媒输送管105的不同位置连通,冷媒输送管105为连通第一换热器101及第二换热器102的管路,且所述散热管路210用于设置于电控元件上;所述散热器220用于设置于所述电控元件上。散热管路210利用流经散热管路210的冷媒带走电控元件的热量,散热器220利用自身的导热性能将电控元件的热量传导至散热器220,利用散热器220将热量传递到空气中,实现散热。进一步地,散热管路210串联于过冷器106与第二换热器102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散热管路210设置于所述散热器220上。由于散热管路210内流通的冷媒,进而便于散热管路210通过散热器220有效带走电控元件的热量,提高散热的均匀性,进而保证散热效果。
具体地,散热器220背向于电控元件的一侧开设有限位槽221,散热管路210安装于限位槽221内,并利用紧固件230盖设于散热管路210上,以使散热管路210固定于限位槽221内。具体地,散热管路210贴合设于限位槽221的内壁上,紧固件230朝向散热管路210的一侧形成固定槽,所述固定槽的内壁能够贴设于散热管路210的外壁上。紧固件230由热传导性能较高的材料制成。利用紧固件230、限位槽221与散热管路210的配合,能够提高散热管路210与散热器220的接触面积,进一步提高热传导效果。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在散热器220上形成卡设结构,利用卡设结构使得散热管路210安装于散热器220上。在另一实施例中,散热管路210还可以直接安装于电控元件上。
一实施例中,所述散热器220包括安装部222及散热翅片223,所述安装部222用于设置于所述电控元件上,所述散热翅片223设置于所述安装部222上,且所述散热翅片223位于所述安装部222背向于所述电控元件的一侧。所述散热管路210设置于所述安装部222上。通过设置安装部222便于实现在电控元件上的安装,通过散热翅片223有效增大散热面积,提高散热效率。具体地,散热管路210安装于安装部222上。
一实施例中,散热器220还可以包括散热风机,散热风机用于向散热翅片223吹风,便于进一步提高散热效果。在其他实施例中,散热风机还可以省略。
参阅图4,一实施例中,散热装置200的散热控制方法,其中散热装置200为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散热装置200。所述散热装置200的散热控制方法包括:
步骤S100:获取冷媒循环系统的运行模式,以及,获取当前环境温度;
步骤S200:当所述运行模式为制热模式,且当前环境温度高于第一预设温度,则获取电控元件的元件温度;其中,在制热模式下由冷媒循环系统的第一换热器101流出的冷媒流向冷媒循环系统的第二换热器102,散热管路210的相对两端分别与冷媒输送管105的不同位置连通,冷媒输送管105为连通第一换热器101及第二换热器102的管路,且所述散热管路210设置于所述电控元件上;
步骤S300:根据所述元件温度,控制由所述第一换热器101流出的冷媒流经所述散热管路210的流量。
上述散热装置200的散热控制方法,当获取的运行模式为制热模式,且当前环境温度高于第一预设温度,则获取电控元件的元件温度。根据元件温度,控制由第一换热器101流出的冷媒流经散热管路210的流量。由于环境温度高于第一预设温度,此时空气的湿度一般较大,而同时在制热模式下,由于流经散热管路210的冷媒温度一般较低,进而导致电控元件散热后的温度较低,导致此时电控元件在散热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凝露水。因此根据电控元件的温度,控制流经散热管路冷媒的流量,避免电控元件的温度过低,而导致凝露水的产生,避免凝露水导致电控元件短路损坏的问题出现,保证电控元件乃至空调系统10的正常工作。
同时,在散热的过程中,散热管路210与散热器220能够同时对电控元件进行散热,有效保证电控元件的散热效果。
具体地,第一预设温度可以为温度区间,上述步骤中,当当前的环境温度高于温度区间的最高温度值时,则获取电控元件的元件温度。而当前的环境温度低于温度区间的最低温度值时,则控制冷媒全部经过散热管路210,保证对电控元件的散热效果。而当当前的环境温度位于第一预设温度区间内,可以保证当前的散热状态不变。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预设温度还可以为固定温度值。例如,第一预设温度可以为5℃-10℃温度区间,也可以为5℃-10℃中任一温度值。
另一实施例中,上述步骤中获取当前环境温度,可以为获取当前的环境湿度,当当前环境湿度大于第一预设湿度时,则获取电控元件的元件温度。由于在散热过程中,凝露水的析出需要满足一定的环境湿度,且电控元件散热后的温度低于环境露点温度,便会导致环境的水分析出成凝露水。因此,只有当环境湿度较高和电控元件的温度低于环境露点温度两个条件同时满足后,才会导致凝露水的产生。热在制热模式下,由于流经散热管路210的冷媒温度较低,若不控制流经散热管路210的冷媒的流量,则容易导致电控元件散热的温度低于环境露点温度而产生凝露水。
参阅图5,具体地,控制冷媒流经所述散热管路210的流量的过程为防凝露模式,而若使得冷媒全部经过散热管路210后流出的过程可以为散热优先模式。
一实施例中,上述步骤中所述获取当前环境温度之后,即步骤S100之后,还包括:
比较当前环境温度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若当前环境温度低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则控制由所述第一换热器101流出的冷媒全部经过所述散热管路210流出至所述第二换热器102。具体地,当所述运行模式为制热模式,且当前环境温度高于第一预设温度,则散热过程中采用防凝露模式;而若当前环境温度低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则散热过程中采用散热优先模式。
由于当前环境温度低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则此时空气中的湿度较低,则不容易析出凝露水,因此,采用散热优先模式,使得冷媒全部经过所述散热管路210,保证对电控元件的散热效果,避免电控元件温度过高。
在另一实施例中,获取当前环境湿度后之后,还包括:
比较当前环境湿度与所述第一预设湿度,若当前环境湿度低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预设湿度,则控制冷媒全部经过所述散热管路210后流出。具体地,而若当前环境湿度低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预设湿度,则散热过程中采用散热优先模式。
由于此时空气中的湿度较低,则不容易析出凝露水,因此,采用散热优先模式,使得冷媒全部经过所述散热管路210,保证对电控元件的散热效果,避免电控元件温度过高。
一实施例中,上述步骤,所述获取冷媒循环系统的运行模式之后,即步骤S100之后,还包括;
若所述运行模式为制冷模式,则控制由所述第二换热器102流出的冷媒全部经过所述散热管路210流出至所述第一换热器101;其中,在制冷模式下,由所述第二换热器102流出的冷媒流向所述第一换热器101。具体地,而若所述运行模式为制冷模式,则散热过程中采用散热优先模式。
由于制冷模式下流经散热管路210的冷媒的温度高于制热模式上流经散热管路210冷媒的温度,因此,采用散热优先模式,使得冷媒全部经过所述散热管路210,也不会导致电控元件散热后的温度过低,避免凝露水的析出。
在另一实施例中,当所述运行模式为制热模式,且当前环境温度高于第一预设温度,则获取电控元件的元件温度,即步骤S200包括;
获取空调系统10的运行负荷率;
当所述运行负荷率低于第一预设负荷率,且当所述运行模式为制热模式,且当前环境温度高于第一预设温度,则获取电控元件的元件温度。具体地,则散热过程中采用防凝露模式。
在本实施例中,只有运行模式为制热模式,且当前环境温度高于第一预设温度,且运行负荷率低于第一预设负荷率这三个条件同时满足时,电控元件自身的发热量小,而流经散热管路210的冷媒温度低,若不控制流经散热管路210的冷媒的流量,则会导致电控元件散热后的温度低于环境露点温度。而当前环境温度高于第一预设温度,则此时环境湿度较大,将导致电控元件上产生凝露水。因此,在上述三个条件同时满足时,需要控制流经电控元件上的散热管路210的冷媒的流量,采用防凝露模式,避免电控元件散热后的温度低于环境露点温度,避免凝露水的产生。
在另一实施例中,获取空调系统10的运行负荷率之后,还包括:
当所述运行负荷率高于或等于第一预设负荷率,则控制冷媒全部经过所述散热管路210后流入。具体地,而若运行负荷率高于或等于第一预设负荷率,则散热过程中采用散热优先模式。
由于运行负荷率高于或等于第一预设负荷率,则此时电控元件的发热量大,因此,采用散热优先模式,使得冷媒全部经过所述散热管路210,也不会导致电控元件散热后的温度过低,避免凝露水的析出。
在本实施例中,而当上述条件中,若运行模式不是制热模式和/或运行负荷率高于或等于第一预设负荷率时,则通过流经散热管路210的冷媒对电控元件的散热效果低于在制热状态的散热效果,和/或电控元件的发热量大,进而电控元件散热后的温度不会低于环境露点温度,也就不会产生凝露水。而若环境温度高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温度,则此时环境中的湿度小,则不管电控元件散热后的温度如何,则都不会产生凝露水。因此,当上述三个条件中只要有一个条件部满足时,使得冷媒全部经过散热管路210进行循环,能够避免凝露水产生的同时,保证对电控元件的散热,避免电控元件出现温度过高或凝露水产生的情况出现。
一实施例中,上述步骤,若在制冷模式下和/或所述运行负荷率高于或等于第一预设负荷率时,所述控制冷媒全部经过所述散热管路210后流出之后,还包括:
获取所述电控元件的当前温度值;
若所述电控元件的当前温度值低于故障温度,则判断系统故障。
在本实施例中,故障温度可以为当前环境温度,或者故障温度可以为环境露点温度,或者故障温度可以为设定为温度值。
由上述实施例可知,在制冷模式下,流经散热管路210的冷媒的温度偏高,进而对电控元件的散热效果较低,因此,电控元件的温度不过出现过低的情况;或者运行负荷率高于或等于第一预设负荷率,电控元件的发热大,电控元件散热后的元件温度也不会过低。因此,若在在制冷模式下和/或所述运行负荷率高于或等于第一预设负荷率的条件下,还是检测到电控元件的当前温度值低于故障温度,则可以判断冷媒循环系统和/或电控元件出现故障。而若在在制冷模式下和/或所述运行负荷率高于或等于第一预设负荷率的条件下,依然采用防凝露模式,控制流经散热管路210的冷媒的流量,则电控元件散热后的温度,就算在故障状态下也不会出现电控元件的当前温度值低于故障温度的情况,进而不便于对故障异常的判断。
参阅图1及图6,一实施例中,散热装置200还包括第一流量控制阀240,所述第一流量控制阀240设置于所述散热管路210上,所述第一流量控制阀240用于控制所述散热管路210内冷媒的流量。
另一实施例中,散热装置200还包括第二流量控制阀250,所述第二流通控制阀用于设置于所述散热管路210相对两端之间的所述冷媒输送管105上,所述第二流量控制阀250用于控制位于所述散热管路210相对两端之间的所述冷媒输送管105内的流量。另一实施例中,散热装置200同时包括第一流量控制阀240及第二流量控制阀250。
参阅图1、图6及图7,一实施例中,上述散热控制方法中,所述根据所述元件温度,控制由所述第一换热器101流出的冷媒流经所述散热管路210的流量,包括:
比较所述元件温度与第二预设温度,若所述元件温度小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则控制由所述第一换热器101流出的冷媒流经所述散热管路210的流量减小。
另一实施例中,所述比较所述元件温度与第二预设温度之后,还包括:
若所述元件温度大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则控制由所述第一换热器101流出的冷媒流经所述散热管路210的流量增大;
若所述元件温度等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则保持由所述第一换热器101流出的冷媒流经所述散热管路210的当前流量不变。
具体地,第二预设温度可以为温度区间,上述步骤中,若所述元件温度小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可以为若所述元件温度小于温度区间的最低温度值。而若所述元件温度等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可以为若所述元件温度位于第二预设温度的温度区间内。若所述元件温度大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可以为若所述元件温度大于或等于温度区间的最高温度值。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二预设温度还可以为固定温度值。
在防凝露模式中,控制一部分冷媒经过散热管路210流出,则另外部分的冷媒则由位于散热管路210相对两端之间的所述冷媒输送管105流出。
具体地,比较所述元件温度与第二预设温度,若所述元件温度小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每隔Ts时间,第一流量控制阀240的开度调大n1步,第二流量控制阀250的开度调小n2步;
若所述元件温度大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每隔Ts时间,第一流量控制阀240的开度调小n3步,第二流量控制阀250的开度调大n4步。
通过逐步调大或者调大进入到散热管路210中的冷媒的流量,能够实现对电控元件散热效果的逐步增强或降低,有利于保证电控元件散热的稳定性,保证电控元件运行的稳定性。在本实施例中,n1步、n2步、n3步及n4步可以为相同的阀步值,或者也可以为不同的阀步值。
在本实施例中,若散热过程采用防凝露模式,根据获取的电控元件的元件温度,控制第一流量控制阀240与第二流量控制阀250的开度,进而调节通过散热管路210及冷媒输送管105流经的冷媒的流量。
而若散热过程采用散热优先模式时,调节第一流量控制阀240的开度至最大状态,调节第二流量控制阀250的开度至最小状态,以便于使得冷媒全部经过散热管路210流出。
参阅图1及图8,另一实施例中,散热装置200还包括三通控制阀260,所述三通控制阀260设置于所述散热管路210与所述冷媒输送管105的连通处。通过三通控制阀260实现对通过散热管路210及冷媒输送管105流通的冷媒的流量的控制。
参阅图1、图8及图9,上述散热控制方法中,所述根据所述元件温度,控制由所述第一换热器101流出的冷媒流经所述散热管路210的流量,包括:
判断所述元件温度与第二预设温度,若所述元件温度小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则控制由所述第一换热器101流出的冷媒全部经过所述冷媒输送管105流出至所述第二换热器102;
若所述元件温度大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则控制由所述第一换热器101流出的冷媒全部经过所述散热管路210流出至所述第二换热器102;
若所述元件温度等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则保持由所述第一换热器101流出的冷媒流经所述散热管路210的流量不变。
散热过程采用防凝露模式,根据获取的电控元件的元件温度,控制三通控制阀260,控制与冷媒输送管105连通的口开启或者与散热管路210连通口开启,进而根据电控元件的元件温度调节冷媒通过散热管路210流出,或者通过冷媒输送管105流出。当冷媒通过冷媒输送管105流出时,利用散热器220实现对电控元件的散热。
而若散热过程采用散热优先模式时,则调节三通控制阀260与冷媒输送管105连通的口关闭,与散热管路210连通口开启,保持冷媒全部经过散热管路210流出。
一实施例中,散热装置200还包括控制器,控制器用于执行实现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散热控制方法的步骤。
应该理解的是,虽然图4、5、7及9的流程图中的各个步骤按照箭头的指示依次显示,但是这些步骤并不是必然按照箭头指示的顺序依次执行。除非本文中有明确的说明,这些步骤的执行并没有严格的顺序限制,这些步骤可以以其它的顺序执行。而且,图4、5、7及9中的至少一部分步骤可以包括多个步骤或者多个阶段,这些步骤或者阶段并不必然是在同一时刻执行完成,而是可以在不同的时刻执行,这些步骤或者阶段的执行顺序也不必然是依次进行,而是可以与其它步骤或者其它步骤中的步骤或者阶段的至少一部分轮流或者交替地执行。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Claims (13)

1.一种散热装置的散热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冷媒循环系统的运行模式,以及,获取当前环境温度;
当所述运行模式为制热模式,且当前环境温度高于第一预设温度,则获取电控元件的元件温度;其中,在制热模式下,由冷媒循环系统的第一换热器流出的冷媒流向冷媒循环系统的第二换热器,散热管路的相对两端分别与冷媒输送管的不同位置连通,且所述冷媒输送管为连通第一换热器及第二换热器的管路,所述散热管路设置于所述电控元件上;
根据所述元件温度,控制由所述第一换热器流出的冷媒流经所述散热管路的流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的散热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当前环境温度之后,还包括:
比较当前环境温度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若当前环境温度低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则控制由所述第一换热器流出的冷媒全部经过所述散热管路流出至所述第二换热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的散热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冷媒循环系统的运行模式之后,还包括;
若所述运行模式为制冷模式,则控制由所述第二换热器流出的冷媒全部经过所述散热管路流出至所述第一换热器;其中,在制冷模式下,由所述第二换热器流出的冷媒流向所述第一换热器。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散热装置的散热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运行模式为制热模式,且当前环境温度高于第一预设温度,则获取电控元件的元件温度,包括:
获取空调系统的运行负荷率;
当所述运行负荷率低于第一预设负荷率,且当所述运行模式为制热模式,且当前环境温度高于第一预设温度,则获取电控元件的元件温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散热装置的散热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获取空调系统的运行负荷率之后,还包括:
当所述运行负荷率高于或等于第一预设负荷率,则控制冷媒全部经过所述散热管路后流出。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散热装置的散热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冷媒全部经过所述散热管路后流出之后,还包括:
获取所述电控元件的当前温度值;
若所述电控元件的当前温度值低于故障温度,则判断系统故障。
7.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散热装置的散热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元件温度,控制由所述第一换热器流出的冷媒流经所述散热管路的流量,包括:
比较所述元件温度与第二预设温度,若所述元件温度小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则控制由所述第一换热器流出的冷媒流经所述散热管路的流量减小;
若所述元件温度大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则控制由所述第一换热器流出的冷媒流经所述散热管路的流量增大;
若所述元件温度等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则保持由所述第一换热器流出的冷媒流经所述散热管路的当前流量不变。
8.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散热装置的散热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元件温度,控制由所述第一换热器流出的冷媒流经所述散热管路的流量,包括:
比较所述元件温度与第二预设温度,若所述元件温度小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每隔Ts时间,第一流量控制阀的开度调大n1步,第二流量控制阀的开度调小n2步;其中,所述第一流量控制阀设置于所述散热管路上,所述第二流通控制阀用于设置于所述散热管路相对两端之间的所述冷媒输送管上;
若所述元件温度大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每隔Ts时间,所述第一流量控制阀的开度调小n3步,所述第二流量控制阀的开度调大n4步。
9.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散热装置的散热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元件温度,控制由所述第一换热器流出的冷媒流经所述散热管路的流量,包括:
判断所述元件温度与第二预设温度,若所述元件温度小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则控制由所述第一换热器流出的冷媒全部经过所述冷媒输送管流向所述第二换热器;
若所述元件温度大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则控制由所述第一换热器流出的冷媒全部经过所述散热管路流向所述第二换热器;
若所述元件温度等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则保持由所述第一换热器流出的冷媒流经所述散热管路的流量不变。
10.一种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装置包括:
散热管路,所述散热管路的相对两端分别用于与冷媒输送管的不同位置连通,所述冷媒输送管为连通第一换热器及第二换热器的管路,且所述散热管路用于设置于电控元件上;
散热器,所述散热器用于设置于所述电控元件上;及
控制器,用于执行实现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散热控制方法的步骤。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流量控制阀,所述第一流量控制阀设置于所述散热管路上,所述第一流量控制阀用于控制所述散热管路内冷媒的流量;和/或
还包括第二流量控制阀,所述第二流通控制阀用于设置于所述散热管路相对两端之间的所述冷媒输送管上,所述第二流量控制阀用于控制位于所述散热管路相对两端之间的所述冷媒输送管内的流量。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三通控制阀,所述三通控制阀设置于所述散热管路与所述冷媒输送管的连通处。
13.一种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系统包括:
电控元件;
如权利要求10-12任一项所述的散热装置,所述散热器设置于所述电控元件上,所述散热管路设置于所述电控元件上;及
冷媒循环系统,所述冷媒循环系统包括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压缩机及四通换向阀,所述第一换热器通过冷媒输送管与所述第二换热器串联连通,所述第一换热器远离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一端及所述第二换热器远离所述第一换热器的一端通过所述四通换向阀与所述压缩机连通;所述电控元件用于控制所述冷媒循环系统的运行。
CN202110550507.4A 2021-05-20 2021-05-20 空调系统、散热装置及其散热控制方法 Active CN11310839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550507.4A CN113108391B (zh) 2021-05-20 2021-05-20 空调系统、散热装置及其散热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550507.4A CN113108391B (zh) 2021-05-20 2021-05-20 空调系统、散热装置及其散热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08391A true CN113108391A (zh) 2021-07-13
CN113108391B CN113108391B (zh) 2022-10-14

Family

ID=767227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550507.4A Active CN113108391B (zh) 2021-05-20 2021-05-20 空调系统、散热装置及其散热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108391B (zh)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101154A (ja) * 2002-09-13 2004-04-0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気調和機の運転方法及び空気調和機
CN104534576A (zh) * 2014-12-08 2015-04-22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
CN105910187A (zh) * 2016-04-15 2016-08-31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电控冷却装置、空调器和空调电控冷却方法
CN106949568A (zh) * 2017-03-29 2017-07-14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冷媒散热电控防凝露的控制方法和装置
CN107228455A (zh) * 2017-06-09 2017-10-03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一种空调器及控制方法
JP2017227413A (ja) * 2016-06-24 2017-12-28 日立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空調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CN108344080A (zh) * 2017-01-22 2018-07-31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系统
CN109386930A (zh) * 2018-10-26 2019-02-2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调节电控器温度的方法和装置、空调系统和存储介质
CN109520088A (zh) * 2018-11-22 2019-03-26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制冷装置散热控制方法、装置、制冷装置以及存储介质
WO2019194013A1 (ja) * 2018-04-04 2019-10-1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および空気調和制御装置
CN110822564A (zh) * 2019-11-26 2020-02-21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散热组件、空调系统及其散热控制方法
EP3650769A1 (en) * 2017-07-04 2020-05-1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Heat exchange unit and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CN112032919A (zh) * 2020-09-10 2020-12-04 四川长虹空调有限公司 空调变频驱动板冷媒降温防凝露控制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101154A (ja) * 2002-09-13 2004-04-0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気調和機の運転方法及び空気調和機
CN104534576A (zh) * 2014-12-08 2015-04-22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
CN105910187A (zh) * 2016-04-15 2016-08-31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电控冷却装置、空调器和空调电控冷却方法
JP2017227413A (ja) * 2016-06-24 2017-12-28 日立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空調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CN108344080A (zh) * 2017-01-22 2018-07-31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系统
CN106949568A (zh) * 2017-03-29 2017-07-14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冷媒散热电控防凝露的控制方法和装置
CN107228455A (zh) * 2017-06-09 2017-10-03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一种空调器及控制方法
EP3650769A1 (en) * 2017-07-04 2020-05-1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Heat exchange unit and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WO2019194013A1 (ja) * 2018-04-04 2019-10-1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および空気調和制御装置
CN109386930A (zh) * 2018-10-26 2019-02-2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调节电控器温度的方法和装置、空调系统和存储介质
CN109520088A (zh) * 2018-11-22 2019-03-26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制冷装置散热控制方法、装置、制冷装置以及存储介质
CN110822564A (zh) * 2019-11-26 2020-02-21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散热组件、空调系统及其散热控制方法
CN112032919A (zh) * 2020-09-10 2020-12-04 四川长虹空调有限公司 空调变频驱动板冷媒降温防凝露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08391B (zh) 2022-10-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992411B2 (ja) 機器冷却装置
US8549874B2 (en) Refrigeration system
CN107477770B (zh)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US10919361B2 (en) Cooling module for vehicle
WO2014149482A1 (en) Modular coil for air cooled chillers
CN111503968A (zh) 风冷冰箱及其除湿方法
CN115315602A (zh) 热交换器和冷藏库
CN205717589U (zh) 整体式空调器
JP2016201473A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CN105627424A (zh) 空调器
CN105937788A (zh) 整体式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13465044A (zh) 空调器室外机
CN113108391B (zh) 空调系统、散热装置及其散热控制方法
KR20070059911A (ko) 열전소자를 이용한 수냉식 냉난방기
CN216814546U (zh) 电控板、室外机及空调机组
CN213983805U (zh) 一种室外空调器
CN215295169U (zh) 一种空调室外机
CN210292115U (zh) 空调系统及空调器
CN104748272A (zh) 空调器
KR102113033B1 (ko) 공기 조화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KR20170127341A (ko) 차량용 냉동사이클 장치
JP2003097881A (ja) コンテナ用冷凍装置
CN112902487A (zh) 制冷系统
CN214275979U (zh) 空调器室外机和空调器
CN216557431U (zh) 一种空调室外机及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