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902487A - 制冷系统 - Google Patents

制冷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902487A
CN112902487A CN201911223261.9A CN201911223261A CN112902487A CN 112902487 A CN112902487 A CN 112902487A CN 201911223261 A CN201911223261 A CN 201911223261A CN 112902487 A CN112902487 A CN 11290248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ening
heat exchanger
communication port
heat exchange
h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22326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蒋建龙
高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hua Hangzhou Micro Channel Heat Exchang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hua Hangzhou Micro Channel Heat Exchang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hua Hangzhou Micro Channel Heat Exchang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hua Hangzhou Micro Channel Heat Exchang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223261.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902487A/zh
Priority to US17/781,547 priority patent/US20230033824A1/en
Priority to PCT/CN2020/132942 priority patent/WO2021109975A1/zh
Publication of CN1129024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0248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2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liquid coolant with phase change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354Refrigerating circuit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制冷系统,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制冷系统包括第一系统和第二系统,第一系统包括压缩机、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电控组件和第一节流件,第二系统包括第一换热组件和散热件,第一换热组件包括互相隔离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第一通道的第二连通口与压缩机的第二开口连通,或者第一通道的第二连通口与第二换热器的第二开口连通,散热件的第一连通口与第二通道的第一连通口连通,散热件的第二连通口与第二通道的第二连通口连通,散热件包括与电控组件相接触的散热面,用于传导电控组件散热,制冷系统工作时第一系统中第一冷媒与第二系统中第二冷媒保持分离。本发明的制冷系统提高了电控组件散热的效果,有利于系统性能提升。

Description

制冷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换热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制冷系统。
背景技术
空调系统的电控组件用于控制空调系统的正常运行,电控组件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热量。为保证电控组件正常工作,需要将其产生的热量带走。据发明人所知,空调系统电控组件的散热系统多为风冷散热系统,依靠安装风扇将电控组件产生的热量带走,但是风扇散热的效率较低,导致电控组件的温度过高,对空调系统的性能有影响。
发明内容
为此,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制冷系统,该制冷系统提高了电控组件散热的效果,有利于系统性能的提升。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制冷系统包括:第一系统,所述第一系统包括压缩机、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电控组件和第一节流件,所述压缩机包括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一换热器包括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一节流件包括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二换热器包括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一开口与所述压缩机的第一开口连通,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一节流件的第一开口连通,所述第一节流件的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二开口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一开口与所述压缩机的第二开口连通;第二系统,所述第二系统包括第一换热组件和散热件,所述第一换热组件包括互相隔离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包括第一连通口和第二连通口,所述第一通道的第一连通口与所述第一节流件的第二开口或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二开口连通,所述第一通道的第二连通口与所述压缩机的第二开口及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一开口连通,或者所述第一通道的第二连通口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二开口连通,所述第二通道包括第一连通口和第二连通口,所述散热件包括第一连通口和第二连通口,所述散热件的第一连通口与所述第二通道的第一连通口连通,所述散热件的第二连通口与所述第二通道的第二连通口连通,所述散热件包括至少一个散热面,该散热面与所述电控组件相接触,用于传导所述电控组件散热,所述制冷系统工作时,所述第一系统充注有第一冷媒,所述第二系统的第二通道充注有第二冷媒,所述第一系统中的第一冷媒与所述第二系统中的第二冷媒保持分离。
根据本发明的制冷系统包括第一系统和第二系统,其中第一系统包括压缩机、第一换热器、第一节流件、第二换热器和电控组件,第二系统包括第一换热组件和散热件,第一换热组件包括互不连通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即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互相隔离,且第一通道与第一系统连通,第二通道与散热件连通。由此,散热件中的第二冷媒吸收电控组件的热量后进入第二通道内,第二通道内的第二冷媒与第一通道内的第一冷媒换热,换热后的第二冷媒再次流入散热件中,由此以对第一系统中的电控组件进行散热,改善了散热件对电控组件散热的效果,提高了散热效率,有利于系统性能的提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第一调节件,所述调节件包括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一调节件的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一节流件的第二开口及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二开口连通,所述第一调节件的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一通道的第一连通口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系统还包括流向转换件,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一开口通过所述流向转换件与所述压缩机的第一开口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一开口通过所述流向转换件与所述压缩机的第二开口连通,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第二调节件、第一控制件和第二控制件,所述第二调节件包括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二调节件的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二开口及所述第一节流件的第一开口连通,所述第二调节件的第二开口与第一调节件的第二开口及第一通道的第一连通口连通,所述第一控制件包括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二控制件包括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一通道的第二连通口与所述第一控制件的第一开口及所述第二控制件的第一开口连通,所述第一控制件的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一开口及所述流向转换件连通,或者所述第一控制件的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二开口连通;所述第二控制件的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一开口及所述流向转换件连通,或者所述第二控制件的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二开口连通,所述制冷系统工作时,所述第一调节件和所述第一控制件同时处于打开状态或同时处于关闭状态,所述第二调节件和所述第二控制件同时处于打开状态或同时处于关闭状态,所述第一调节件和所述第二调节件不同时处于打开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第一通断件,所述第一通断件包括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一通断件的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一节流件的第二开口及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二开口连通,所述第一通断件的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一通道的第一连通口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系统还包括流向转换件,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一开口通过所述流向转换件与所述压缩机的第一开口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一开口通过所述流向转换件与所述压缩机的第二开口连通,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第二通断件、第一控制件和第二控制件,所述第二通断件包括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二通断件的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二开口及所述第一节流件的第一开口连通,所述第二通断件的第二开口与第一通断件的第二开口及第一通道的第一连通口连通,所述第一控制件包括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二控制件包括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一通道的第二连通口与所述第一控制件的第一开口及所述第二控制件的第一开口连通,所述第一控制件的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一开口及所述流向转换件连通,或者所述第一控制件的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二开口连通;所述第二控制件的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一开口及所述流向转换件连通,或者所述第二控制件的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二开口连通,所述制冷系统工作时,所述第一通断件和所述第一控制件同时处于打开状态或同时处于关闭状态,所述第二通断件和所述第二控制件同时处于打开状态或同时处于关闭状态,所述第一通断件和所述第二通断件不同时处于打开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第二节流件,所述第二节流件包括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二节流件的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一调节件的第二开口及所述第二调节件的第二开口连通,或者所述第二节流件的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一通断件的第二开口及所述第二通断件的第二开口连通;所述第二节流件的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一通道的第一连通口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第三节流件,所述第三节流件包括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三节流件的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二开口连通,所述第三节流件的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一通道的第一连通口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系统还包括流向转换件,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一开口通过所述流向转换件与所述压缩机的第一开口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一开口通过所述流向转换件与所述压缩机的第二开口连通,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第四节流件、第一控制件和第二控制件,第四节流件包括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第四节流件的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二开口连通,第四节流件的第二开口与第一通道的第一连通口连通,所述第一控制件包括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二控制件包括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一控制件的第一开口与所述第四节流件的第二开口及第一通道的第二连通口连通,所述第一控制件的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一开口及所述流向转换件连通,或者所述第一控制件的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二开口连通;所述第二控制件的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三节流件的第二开口及所述第一通道的第一连通口连通,所述第二控制件的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一开口及所述流向转换件连通,或者所述第二控制件的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二开口连通,所述制冷系统工作时,所述第三节流件和所述第一控制件同时处于打开状态且同时处于关闭状态,所述第四节流件和所述第二控制件同时处于打开状态且同时处于关闭状态,所述第三节流件和所述第四节流件不同时处于打开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制冷系统在使用时,所述第二通道的第二连通口在重力方向上不低于所述第二通道的第一连通口,所述散热件的第二连通口在重力方向上不低于所述散热件的第一连通口,所述散热件的第二连通口在重力方向上低于所述第二通道的第二连通口,所述散热件的第一连通口在重力方向上低于所述第二通道的第一连通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散热件还包括第三连通口和第四连通口,所述散热件的第三连通口和所述散热件的第一连通口连通,所述散热件的第四连通口与所述散热件的第二连通口连通,所述第二系统还包括第二换热组件,所述第二换热组件包括第一连通口和第二连通口,所述第二换热组件的第一连通口与所述散热件的第三连通口连通,所述第二换热组件的第二连通口与所述散热件的第四连通口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换热组件包括:第一换热管,所述第一换热管包括管壁和通道,所述第一换热管的通道形成部分所述第一通道;第二换热管,所述第二换热管包括管壁和通道,所述第二换热管的通道形成部分所述第二通道,所述第二换热管的管壁的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一换热管的管壁的至少部分相接触,所述第一换热管和所述第二换热管均为扁管,所述扁管包括相对布置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以及相对布置的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所述扁管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扁管的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之间的距离,所述扁管还包括多个间隔布置的通道,所述第一换热管的第一侧面或第二侧面的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二换热管的第一侧面或第二侧面的至少部分相接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换热组件还包括: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间隔布置,至少一个所述第一换热管在其长度方向上的一个端部与所述第一集流管相连,该第一换热管在其长度方向上的另一个端部与所述第二集流管相连,以连通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第三集流管和第四集流管,所述第三集流管和所述第四集流管间隔布置,至少一个所述第二换热管在其长度方向上的一个端部与所述第三集流管相连,该第三集流管在其长度方向上的另一个端部与所述第四集流管相连,以连通所述第三集流管和所述第四集流管。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制冷系统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第二系统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制冷系统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再一个实施例的制冷系统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的制冷系统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的另再一个实施例的制冷系统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的另又一个实施例的制冷系统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的再另一个实施例的制冷系统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的再又一个实施例的制冷系统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第二系统的示意图。
图11是根据本发明的再一个实施例的第二系统的示意图。
图12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第一换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2中第一换热组件的主视图。
图14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第一换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14中第一换热组件的侧视图。
图16根据本发明的再一个实施例的第一换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图16中第一换热组件的主视图。
图18是图17中第一换热组件的A-A剖视图。
图19是图18中第一换热组件的B-B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20根据本发明的再一个实施例的第一换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1是图20中第一换热组件的主视图。
图22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散热件和电控组件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第一系统100,压缩机11,第一换热器12,第一节流件13,第二换热器14,流向转换件15,电控组件16,第二系统200,第一换热组件21,第一通道211,第一换热管2111、第一集流管2112,第二集流管2113,第一接管2114,第二接管2115,第二通道212,第二换热管2121,第一段21211,中间段21212,第二段21213,第三集流管2122,第四集流管2123,第三接管2124,第四接管2125,垫板213,散热件22,散热面220,氟泵23,第二换热组件24,截止阀25,风机或风扇26,第一调节件31,第二调节件32,第三节流件33,第四节流件41,第五节流件42,第一控制件51,第二控制件5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夹具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如图1-22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制冷系统包括第一系统100和第二系统200。
第一系统100包括压缩机11、第一换热器12、第一节流件13、第二换热器14和电控组件16。压缩机11包括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第一换热器12包括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第一节流件13包括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第二换热器14包括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第一换热器12的第一开口与压缩机11的第一开口连通,第一换热器12的第二开口与第一节流件13的第一开口连通,第一节流件13的第二开口与第二换热器14的第二开口连通,第二换热器14的第一开口与压缩机11的第二开口连通。
如图1、图3-9所示,压缩机11的右端开口(图1、5、6、8所示)或上端开口(图3、4、7、9所示)与第一换热器12的左端开口连通,第一换热器12的右端开口与第一节流件13的上端开口连通,第一节流件13的下端开口与第二换热器14的右端开口连通,第二换热器14的左端开口与压缩机11的左端开口(图1、5、6、8所示)或下端开口(图3、4、7、9所示)连通,以构成循环回路,第一冷媒在该循环回路中可循环流动。
第二系统200包括第一换热组件21和散热件22。第一换热组件21包括相互隔离的第一通道211和第二通道212,第一通道211包括第一连通口和第二连通口,第一通道211的第一连通口与第一节流件13的第二开口或第一换热器12的第二开口连通,第一通道211的第二连通口与压缩机11的第二开口及第二换热器14的第一开口连通,或者第一通道的第二连通口与第二换热器14的第二开口连通。
第一换热组件21的第一通道211的上端连通口与第一节流件13的下端开口连通,如图1和图3-7所示;或者,第一换热组件21的第一通道211的上端连通口与第一换热器12的右端开口连通,如图8和图9所示。
第一换热组件21的第一通道211的下端连通口与压缩机11连通,如图1、3、4、8和9所示;或者,第一换热组件21的第一通道211的下端连通口与第二换热器14的右端开口连通,换言之第一换热组件21的第一通道211的下端连通口通过第二换热器14与压缩机11连通,如图5-7所示。由此,从第一换热器12流出的第一冷媒分成两路,一路进入第二换热器14后进入压缩机11中,另一路进入第一换热组件21的第一通道211,通过第一通道211直接进入压缩机11或者进入第二换热器14后进入压缩机11。
第二通道212包括第一连通口和第二连通口,散热件22包括第一连通口和第二连通口。散热件22的第一连通口与第二通道212的第一连通口连通,散热件22的第二连通口与第二通道212的第二连通口连通,散热件22包括至少一个散热面220,该散热面220与电控组件16相接触,用于传导电控组件16散热。由此,第二系统200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空调系统电控组件16散热的换热系统。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换热组件21的第二通道212的上端连通口与散热件22的左端的上侧连通口连通,第一换热组件21的第二通道212的下端连通口与散热件22的左端的下侧连通口连通,从而构成另一个循环回路,第二冷媒在该循环回路中可循环流动。
由于第一通道211和第二通道212相互隔离,且制冷系统工作时,第一通道211充注有第一冷媒,第二通道212充注有第二冷媒,第一通道211中的第一冷媒与第二通道212中的冷媒保持分离,即互不混合,则制冷系统工作时,第一系统100中的第一冷媒和第二系统200中的第二冷媒保持分离,且第一冷媒流动至第一通道211时与第二通道212内的第二冷媒进行换热。
如图22所示,散热件22的至少一个散热面220与电控组件16相接触,以传导电控组件16散热。由此,上述另一个循环回路为用于电控组件16散热的换热回路。其中电控组件16与散热件22的至少一个散热面220可直接接触,也可以间接接触。间接接触是指在某些应用中,电控组件16安装在其他部件上,电控组件16通过其他部件再和散热件22相接触以传导热量。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制冷系统包括第一系统100和第二系统200,其中第一系统100包括压缩机11、第一换热器12、第一节流件13、第二换热器14和电控组件16,第二系统200包括第一换热组件21和散热件22,其中第一换热组件21包括相互隔离的第一通道211和第二通道212,且第一通道211与第一系统100连通,第二通道212与散热件22连通。由此,散热件22中的第二冷媒吸收电控组件16的热量后进入第二通道212内,第二通道212内的第二冷媒与第一通道211内的第一冷媒换热,换热后的第二冷媒再次流入散热件22中,由此以对电控组件16进行散热,提高了散热件22对电控组件16散热的效果,提高了散热效率,有利于制冷系统性能的提升。
由于第一通道211和第二通道211相互隔离,第一系统100中的第一冷媒和第二系统200中的第二冷媒不混合,因此第一系统100中的第一冷媒的流量稳定,进入机组蒸发器的过热度稳定,提高了系统效率。此外,进入散热件22的第二冷媒与电控组件16温差相对较大,提高了散热效果;而且第二冷媒温度相对较高,减少了电控组件16上冷凝水的产生,提高了电控组件16的安全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制冷系统还包括第一调节件31,第一调节件31包括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第一调节件31的第一开口与第一节流件13的第二开口连通,第一调节件31的第一开口与第二换热器14的第二开口连通。第一调节件31的第二开口与第一换热组件21的第一通道211的第一连通口连通。
在图1、3、4、6、7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节流件13的上端开口与第一换热器12的右端开口连通,第一节流件13的下端开口分别与第二换热器14的右端开口和第一调节件31的左端开口连通,第一调节件31的右端开口与第一换热组件21的第一通道211的上端连通口(如图1、3、4、6所示)或下端连通口(如图7所示)连通。
其中在图1、5、6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系统为单冷系统,第一换热器12为冷凝器,第二换热器14为蒸发器。从压缩机11出来的第一冷媒进入第一换热器12冷凝后经第一节流件13分为两路,一路进入第二换热器14蒸发后进入压缩机11,另一路经第一调节件31(图1和图6所示)或不经第一调节件31直接(图5所示)进入换热组件21第一通道211,从第一通道21流出的第一冷媒直接进入压缩机11(如图1所示)或经第二换热器14进入压缩机11(如图5和图6所示)。具体地,第一调节件31为调节阀,用于调节进入第一通道211的第一冷媒的流量。
其中第一系统100并不限于单冷系统,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系统100还可以为热泵系统。如图3、4和图7所示,第一系统100还包括流向转换件15,第一换热器12的第一开口通过流向转换件15与压缩机11的第一开口连通,第二换热器14的第一开口通过流向转换件15与压缩机11的第二开口连通。具体地,流向转换件15可以为四通阀,并申请并不限于此,只要能够改变第一冷媒在第一系统中的流向即可。
制冷系统还包括第二调节件32、第一控制件51和第二控制件52,第二调节件32包括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第二调节件32的第一开口与第一换热器12的第二开口及第一节流件13的第一开口连通,第二调节件32的第二开口与第一调节件31的第二开口及第一通道211的第一连通口连通。
第一控制件51包括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第二控制件52包括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第一通道211的第二连通口与第一控制件51的第一开口及第二控制件52的第一开口连通,第一控制件51的第二开口与第二换热器14的第一开口及流向转换件15连通,或者第一控制件51的第二开口与第二换热器14的第二开口连通。
第二控制件51的第二开口与第一换热器12的第一开口及流向转换件15连通,或者第二控制件51的第二开口与第一换热器12的第二开口连通。
制冷系统工作时,第一调节件31和第一控制件51同时处于打开状态或同时处于关闭状态,第二调节件32和第二控制件52同时处于打开状态或同时处于关闭状态,第一调节件31和第二调节件32不同时处于打开状态。
如图3、4、7所示,第一调节件31的左端开口与第一节流件13的下端开口连通,且与第二换热器14的右端开口连通。第一调节件31的右端开口与第一换热组件21的第一通道211的上端连通口(如图3和图4所示)或下端连通口(如图7所示)连通。
第二调节件32的左端开口与第一换热器12的右端开口连通,且与第一节流件13的上端开口连通。第二调节件32的右端开口与第一换热组件21的第一通道211的上端连通口(如图3和图4所示)或下端连通口(如图7所示)连通,且第二调节件32的右端开口与第一调节件31的右端开口连通。具体地,第二调节件31也为调节阀,用于调节进入第一通道211的第一冷媒的流量。
第一控制件51的右端开口与第一换热组件21的第一通道211的下端开口(如图3和图4所示)或上端开口(如图7所示)连通。第一控制件51的左端开口与流向转换件15及第二换热器14的左端开口连通,如图3和图4所示,或者第一控制件51的左端开口与第二换热器14的右端开口连通,如图7所示。具体地,第一控制件51为单向阀或截止阀。
第二控制件51的右端开口与第一换热组件21的第一通道211的下端开口(如图3和图4所示)或上端开口(如图7所示)连通,且与第一控制件51的右端开口连通。第二控制件52的左端开口与流向转换件15及第一换热器12的左端开口连通,如图3和图4所示,或者第一控制件52的左端开口与第一换热器12的右端开口连通,如图7所示。第二控制件52为单向阀或截止阀。
制冷系统使用时,打开第一调节件31和第一控制件51,关闭第二调节件32和第二控制件52,第一冷媒从压缩机11流出并通过流向转换件15进入第一换热器12,从第一换热器12流出后经过第一节流件13后分为两路,一路进入第二换热器14后经流向转换件15进入压缩机11。另一路通过第一调节件31进入第一换热组件21的第一通道211内并经第一控制件51流出后,直接通过流向转换件15进入压缩机11(图3和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或者先进入第二换热器14后再通过流向转换件15进入压缩机11(图7所示的实施例中),如图3、4、7中的实线箭头所示。
打开第二调节件32和第二控制件52,关闭第一调节件31和第一控制件51,第一冷媒从压缩机11中流出并通过流向转换件15进入第二换热器14,从第二换热器14流出后经过节流阀13后分为两路,一路进入第一换热器12后通过经流向转换件15进入压缩机11;另一路通过第二调节件32进入第一换热组件21的第一通道211内并经第二控制件52流出后,直接通过流向转换件15进入压缩机11(图3和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或者先进入第一换热器12后再通过流向转换件15进入压缩机11(图7所示的实施例中),如图3、4、7中的虚线箭头所示。
其中第一换热器12为冷凝器,第二换热器14为蒸发器,制冷时,打开第一调节件31和第一控制件51,关闭第二调节件32和第二控制件52,第一冷媒的流动如图3、4、7中的实线箭头所示;制热时,打开第二调节件32和第二控制件52,关闭第一调节件31和第一控制件51,第一冷媒的流动如图3、4、7中的虚线箭头所示。
其中在图1、3、4、6、7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调节件31还可以替换为第一通断件,换言之,制冷系统包括第一通断件,第一通断件包括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第一通断件的第一开口与第一节流件13的第二开口连通,第一通断件的第一开口与第二换热器14的第二开口连通。第一通断件的第二开口与第一换热组件21的第一通道211的第一连通口连通。第一通断件具有通断作用,其可以将第一通道211和第一节流件13连通,也可以将第一通道211和第一节流件13断开。
进一步地,在图3、4、7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二调节件32还可以替换为第二通断件,换言之,第二通断件包括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第二通断件的第一开口与第一换热器12的第二开口及第一节流件13的第一开口连通,第二通断件的第二开口与第一调节件31的第二开口及第一通道211的第一连通口连通。第二通断件具有通断作用,其可以将第一通道211和第一节流件13连通,也可以将第一通道211和第一节流件13断开。
在一些具体地实施例中,制冷系统还包括第二节流件33,第二节流件33包括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第二节流件33的第一开口与第一调节件31的第二开口及第二调节件32的第二开口连通,或者第二节流件的第一开口与第一通断件的第二开口及第二通断件的第二开口连通;第二节流件33的第二开口与第一通道211的第一连通口连通。
如图4所示,第二节流件33的上端开口与第一调节件31的右端开口连通,且与第二调节件32的右端开口连通;或者第二节流件33的上端开口与第一通断件的右端开口连通,且与第二通断件的右端开口连通。第二节流件33的下端开口与第一换热组件21的第一通道211的上端开口连通。由此,在第一换热组件21的第一通道211所在支路上单独用第二节流件33控制,因此可以通过设计该支路阻力,使第一换热组件21的蒸发压力和第一换热器12或第二换热器14中的蒸发器的蒸发压力不同,通过调节第二节流件33调节第一换热组件21的压力,以控制散热件22的温度。
第一系统100中分出的支路并不限于上述形式,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制冷系统还包括第三节流件41,第三节流件41包括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第三节流件41的第一开口与第一换热器12的第二开口连通,第三节流件42的第二开口与第一通道211的第一连通口连通。
如图8和图9所示,第三节流件41的左端开口与第一换热器12的右端开口连通。第三节流件41的右端开口与第一换热组件21的第一通道211的上端连通口连通。
其中在图8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系统为单冷系统,第一换热器12为冷凝器,第二换热器14为蒸发器。从压缩机11出来的第一冷媒进入第一换热器12冷凝后分为两路,一路经第一节流件13进入第二换热器14蒸发后进入压缩机11,另一路经第三节流件41进入换热组件21的第一通道211,从第一通道21流出的第一冷媒直接进入压缩机11。具体地,第三节流件41为膨胀阀或节流阀,用于对从第一换热器12流出的第一冷媒进行节流。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的第一系统并不限于单冷系统,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系统还可以为热泵系统。
其中第一系统100并不限于单冷系统,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系统100还可以为热泵系统。例如在一些具体地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第一系统100还包括流向转换件15,第一换热器12的第一开口通过流向转换件15与压缩机11的第一开口连通,第二换热器14的第一开口通过流向转换件15与压缩机11的第二开口连通。具体地,流向转换件15可以为四通阀,并申请并不限于此,只要能够改变第一冷媒在第一系统中的流向即可。
制冷系统还包括第四节流件42、第一控制件51和第二控制件52,第四节流件42包括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第四节流件42的第一开口与第二换热器14的第二开口连通,第四节流件42的第二开口与第一通道211的第一连通口连通,
第一控制件51包括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第二控制件52包括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第一控制件51的第一开口与第四节流件42的第二开口及第一通道211的第二连通口连通,第一控制件51的第二开口与第二换热器14的第一开口及流向转换件15连通,或者第一控制件51的第二开口与第二换热器14的第二开口连通;
第二控制件52的第一开口与第三节流件41的第二开口及第一通道211的第一连通口连通,第二控制件52的第二开口与第一换热器11的第一开口及流向转换件15连通,或者第二控制件52的第二开口与第一换热器12的第二开口连通,
制冷系统工作时,第三节流件41和第一控制件51同时处于打开状态或同时处于关闭状态,第四节流件42和第二控制件52同时处于打开状态或同时处于关闭状态,第三节流件41和第四节流件42不同时处于打开状态。
如图9所示,第三节流件41的左端开口与第一换热器12的右端开口连通,且与第一节流件13的上端开口连通。第三节流件41的右端开口与第一换热组件21的第一通道211的上端连通口连通。第四节流件42的左端开口与第二换热器14的右端开口连通。第四节流件42的右端开口与第一换热组件21的第一通道211的下端连通口连通。具体地,第四节流件42为节流阀或膨胀阀,用于对从第二换热器12流出的第一冷媒进行节流。
第一控制件51的右端开口与第一换热组件21的第一通道211的下端开口连通。第一控制件51的左端开口与流向转换件15及第二换热器14的左端开口连通。具体地,第一控制件51为单向阀或截止阀。
第二控制件51的右端开口与第一换热组件21的第一通道211的上端开口连通。第二控制件52的左端开口与流向转换件15及第一换热器12的左端开口连通。具体地,第二控制件52为单向阀或截止阀。
制冷系统使用时,打开第三节流件41和第一控制件51,关闭第四节流件42和第二控制件52,第一冷媒从压缩机11流出并通过流向转换件15进入第一换热器12,从第一换热器12流出后分为两路,一路经过第一节流件13进入第二换热器14后经流向转换件15进入压缩机11。另一路通过第三节流件41进入第一换热组件21的第一通道211内并经第一控制件51流出后,直接通过流向转换件15进入压缩机11,如图9中的实线箭头所示。
打开第四节流件42和第二控制件52,关闭第三节流件41和第一控制件51,第一冷媒从压缩机11中流出并通过流向转换件15进入第二换热器14,从第二换热器14流出后分为两路,一路经过节流阀13后进入第一换热器12后通过经流向转换件15进入压缩机11。另一路通过第四节流件42进入第一换热组件21的第一通道211内并经第二控制件52流出后,直接通过流向转换件15进入压缩机11,如图9中的虚线箭头所示。
其中第一换热器12为冷凝器,第二换热器14为蒸发器,制冷时,打开第三节流件41和第一控制件51,关闭第四节流件42和第二控制件52,第一冷媒的流动如图9中的实线箭头所示;制热时,打开第四节流件42和第二控制件52,关闭第三节流件41和第一控制件51,第一冷媒的流动如图9中的虚线箭头所示。
下面参考附图1-20描述第二系统200的第一换热组件21和散热件22。
在一些实施例中,制冷系统在使用时,第二通道212的第二连通口在重力方向上不低于第二通道212的第一连通口,散热件22的第二连通口在重力方向上不低于散热件22的第一连通口,散热件22的第二连通口在重力方向上低于第二通道212的第二连通口,散热件22的第一连通口在重力方向上低于第二通道212的第一连通口。
如图2所示,第二通道212的上端连通口与散热件22的左端上侧连通口连通,且第二通道212的上端连通口位于散热件22的左端上侧连通口上方,第二通道212的下端连通口与散热件22的左端下侧连通口连通,且第二通道212的上端连通口位于散热件22的左端下侧连通口上方。由此,第二通道212内的冷媒能够在自重作用下从其下端连通口流入散热件22的左端下侧连通口,并进入散热件22中,采用重力热管的原理,实现冷媒的循环换热。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并不限于采用重力热管的原理,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第二通道212的第一连通口和散热件22的第一连通口之间设有氟泵23,由此,通过氟泵23驱动冷媒的循环换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散热件22还包括第三连通口和第四连通口,散热件22的第三连通口与散热件22的第一连通口连通,散热件22的第四连通口与散热件22的第二连通口连通。
第二系统200还包括第二换热组件24,第二换热组件24包括第一连通口和第二连通口,第二换热组件24的第一连通口与散热件22的第三连通口连通,第二换热组件24的第二连通口与散热件22的第四连通口连通。
如图11所示,散热件22的右端下侧连通口与散热件22的左端下侧连通口连通,散热件22的右端上侧连通口与散热件22的左端上侧连通口连通。第二换热组件24的左端连通口与散热件22的右端上侧连通口连通,第二换热组件24的下端连通口与散热件22的右端下侧连通口连通。由此第二通道212的下端连通口、散热件22的左端下侧连通口、散热件22的右端下侧连通口、第二换热组件24的下端连通口、第二换热组件24的左端连通口、散热件22的右端上侧连通口、散热件22的左端上侧连通口、第二通道212的上端连通口依次连通以形成循环回路。散热件22内的冷媒吸收电控组件16热量后蒸发进入第二换热组件24,经过第二换热组件24后再次进入散热件22,并从散热件22流出进入第二通道212。
具体地,第二换热组件24为冷凝器,可作为自然冷却模块,在环境温度低于某一设定值时,吸收电控组件16的热量后的冷媒先将进入第二换热组件24进行冷凝,形成液态制冷剂后再次进入散热件22。
在一些具体地实施例中,第二系统200还包括截止阀25,截止阀25设在散热件22的第三连通口和第二换热组件24的第一连通口之间。如图11所示,散热件22的右端下侧连通口和第二换热组件24的下端连通口之间设置截止阀25。
在环境温度较高时,截止阀25关闭,吸收电控组件16的热量后的冷媒直接进入第二通道212中与第一通道211中的冷媒换热。在环境温度低于某一设定值时,截止阀25打开,吸收电控组件16的热量后的冷媒先将进入第二换热组件24进行冷凝,形成液态制冷剂后再次进入散热件22,从散热件22流出的冷媒再进入第二通道212中与第一通道211中的冷媒换热。
在一些具体地实施例中,第二系统200还包括风机或风扇26,第二换热组件24与风机或风扇26相邻布置,且风机或风扇26的出风口与第二换热组件24的迎风侧相对。如图11所示,第二换热组件24邻近风机或风扇26且位于风机或风扇26的右侧,风机或风扇26具有出风口,第二换热组件24具有迎风侧和背风侧,且第二换热组件24的迎风侧与风机或风扇26的出风口相对以使风机或风扇26通过出风口吹出的风可以进入第一换热组件2。
由此在风机或风扇26的作用下,第二换热组件24内的气态制冷剂能加速液化形成液态制冷剂,以提高第二换热组件24的换热性能,提升系统的换热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换热组件21包括第一换热管2111和第二换热管2121,第一换热管2111包括管壁和通道,第一换热管2111的通道形成至少部分第一通道211。
第二换热管2121包括管壁和通道,第二换热管2121的通道形成至少部分第二通道212。第二换热管2121的管壁的至少部分与第一换热管2111的管壁的至少部分相接触,或者第二换热管2121设在第一换热管2111的通道内。
如图12-19所示,第一换热管2111的通道形成一部分第一通道211,第二换热管2121的通道形成一部分第二通道212,且第二换热管2121的管壁的一部分与第一换热管2111的管壁的至少部分。如图20和图21所示,第一换热管2111的通道为第一通道211,第二换热管2121的通道为第二通道212,且第二换热管2121设在第一换热管2111的通道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换热组件21还包括第一集流管2112和第二集流管2113以及第三集流管2122和第四集流管2123。第一集流管2112和第二集流管2113间隔布置,至少一个第一换热管2111在其长度方向上的一个端部与第一集流管2112相连,该第一换热管2111在其长度方向上的另一个端部与第二集流管2113相连,以连通第一集流管2112和第二集流管2113。第三集流管2122和第四集流管2123间隔布置,至少一个第二换热管2121在其长度方向上的一个端部与第三集流管2122相连,该第三集流管2122在其长度方向上的另一个端部与第四集流管2123相连,以连通第三集流管2122和第四集流管2123。
如图12-19所示,第一集流管2112和第二集流管2113以及第三集流管2122和第四集流管2123的长度方向均为左右方向。第一集流管2112和第二集流管2113平行且间隔开,多个第一换热管2111连接在第一集流管2112和第二集流管2113之间,以连通第一集流管2112和第二集流管2113。第三集流管2122和第四集流管2123平行且间隔开,多个第二换热管2121连接在第三集流管2122和第四集流管2123,以连通第三集流管2122和第四集流管2123。
进一步地,第一换热组件21还包括第一接管2114和第二接管2115以及第三接管2124和第四接管2125。其中第一接管2114与第一集流管2112相连,第二接管2115与第二集流管2113相连。第三接管2124与第三集流管2122相连,第四接管2125与第四集流管2123相连。
其中第一接管2114的通道、第一集流管2112的通道、第一换热管2111的通道、第二集流管2113的通道、第二接管2115的通道形成第一通道211。第三接管2124的通道、第三集流管2122的通道、第二换热管2121的通道、第四集流管2123的通道和第四接管2125的通道形成第二通道212。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换热管2111和第二换热管2121均为扁管,扁管包括相对布置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以及相对布置的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扁管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之间的距离小于扁管的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之间的距离,扁管还包括多个间隔布置的通道,第一换热管2111的第一侧面或第二侧面的至少部分与第二换热管2121的第一侧面或第二侧面的至少部分相接触。
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第一换热管2111和第二换热管2121均为多个,多个第一换热管2111沿第一换热管2111的宽度方向排列,多个第二换热管2121沿第二换热管2121的宽度方向排列,第一换热管2111的长度方向和第二换热管2121的长度方向之间的夹角大于0度小于180度,或者第一换热管2111的长度方向和第二换热管2121的至少部分的长度方向大体平行。
在一些具体地实施例中,第一换热管2111的长度方向垂直于第二换热管2121的长度方向,每个第二换热管2121的第一侧面或第二侧面与多个第一换热管2111的第一侧面或第二侧面相接触。如图12和图13所示,第一换热管2111的宽度方向为上下方向,多个第一换热管2111沿上下方向并排布置。第二换热管2121的宽度方向为左右方向,多个第二换热管2121沿左右方向并排布置。每个第一换热管2111的后侧面与多个第二换热管2121的前侧面的一部分相接触。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的第一换热管2111和第二换热管2121的设置形式并不限于上述形式,例如图14和图15所示,第一换热管2111的宽度方向和第二换热管2121的宽度方向均为左右方向,多个第一换热管2111沿左右方向并排布置,且多个第二换热管2121沿左右方向并排布置。每个第一换热管2111对应一个第二换热管2121,且第一换热管2111的前侧面与第二换热管2121的后侧面相接触。
在一些具体地实施例中,第二换热管2121包括第一段21211、第二段21213和位于第一段21211和第二段21213之间的中间段21212,第一段21211通过第一弯曲部与中间段21212连通,第二段21213通过第二弯曲部与中间段21212连通,第一段21211的长度方向与中间段21212的长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第二段21213的长度方向与中间段21212的长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中间段21212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换热管2111的长度方向平行,
第二换热管2121的中间段21212的第一侧面或第二侧面与第一换热管2111的第一侧面或第二侧面相接触,且每个第二换热管2121的中间段21212对应一个第一换热管2111。
如图14和图15所示,第一换热管2111的长度方向为上下方向。第二换热管2121的靠近上端部的一段向右折弯,第二换热管2121的靠近下端部的一段也向右折弯,以形成从上到下依次布置的第一段21211、第一弯曲部、中间段21212、第二弯曲部和第二段21213,其中中间段21212的长度方向为上下方向。每个第二换热管2121的中间段21212的后侧面与对应的第一换热管2111的前侧面相接触。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的第一换热管2111和第二换热管2121并不限于图11-14所示,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换热管2111和第二换热管2121均为多个,多个第一换热管2111和沿第一换热管2111的厚度方向排列,多个第二换热管2121沿第二换热管2121的厚度方向排列,第一换热管2111的厚度方向与第二换热管2121的厚度方向大体平行,第一换热管2111和第二换热管2121沿第一换热管2111的厚度方向交替布置,第一换热管2111的长度方向和第二换热管2121的至少部分的长度方向平行。
如图16和图17所示,第一换热管2111和第二换热管2121的厚度方向均为前后方向,第一换热管2111的长度方向和第二换热管2121的一部分的长度方向均为左右方向。多个第一换热管2111沿前后方向并排布置,多个第二换热管2121沿前后方向并排布置,且第一换热管2111和第二换热管2121在前后方向上交替布置。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交替布置”应作广义理解。例如,相邻两个第一换热管2111之间可以设置一个或多个第二换热管2121;相邻两个第二换热管2121之间可以设置一个或多个第一换热管2111;此外,多个第一换热管2111可以分成多个第一换热管组,每个第一换热管组可以包括至少两个第一换热管2111,多个第二换热管2121可以分成多个第二换热管组,每个第二换热管组可以包括至少两个第二换热管2121,第一换热管组可以与第二换热管组交替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换热管2121包括第一段21211、第二段21213和位于第一段21211和第二段21213之间的中间段21212,第一段21211通过第一弯曲部与中间段21212连通,第二段21213通过第二弯曲部与中间段21212连通,第一段21211的长度方向与中间段21212的长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第二段21213的长度方向与中间段21212的长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中间段21212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换热管2111的长度方向平行。
如图16和图17所示,第一换热管2111的长度方向为左右方向。第二换热管2121的靠近左端部的一段向上弯折,第二换热管2121的靠近右端部的一段向上弯折,以形成从左向右依次布置的第一段21211、第一弯曲部、中间段21212、第二弯曲部和第二段21213,其中中间段21212的长度方向为左右方向。
在一些具体地实施例中,第一换热管2111和第二换热管2121的中间段21212之间设有垫板213,中间段21212的第一侧面或第二侧面与垫板213的一个侧面相连,第二换热管2121的第一侧面或第二侧面与垫板213的另一个侧面相连。
如图18和图19所示,垫板213在前后方向上设在第二换热管2121的中间段21212和第一换热管2111之间,且第二换热管2121的中间段21212前侧面与垫板213的后侧面相接触,垫板213的前侧面与第一换热管2111的后侧面相接触。采用垫板213可以使第一换热管2111与第二换热管2121之间的间距在合理的范围内,使集流管上的扁管槽不会变形。同时,第一换热管2111与第二换热管2121之间通过垫板213接触,可以通过调节垫板213的电位,使垫板213优先被腐蚀,从而有效提高第一换热管2111与第二换热管2121的耐腐蚀性。
其中对于第二换热管2121设在第一换热管2111的管道内的实施例,如图20和图21所示,第二换热管2121可以为螺旋管,螺旋管2121设在第一换热管2111的管道内,以使第二换热管2121内的冷媒的换热面积增大,提高了换热效率。
进一步地,第二系统200还包括第一接管2114和第二接管2115以及第三接管2124和第四接管2125。其中第一接管2114与第一换热管2111的一端相连,第二接管2115与第一换热管2111的另一端相连。第三接管2124与第二换热管2121的一端相连,第四接管2125与第二换热管2121另一端相连。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2)

1.一种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系统,所述第一系统包括压缩机、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电控组件和第一节流件,所述压缩机包括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一换热器包括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一节流件包括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二换热器包括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一开口与所述压缩机的第一开口连通,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一节流件的第一开口连通,所述第一节流件的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二开口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一开口与所述压缩机的第二开口连通;
第二系统,所述第二系统包括第一换热组件和散热件,所述第一换热组件包括互相隔离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包括第一连通口和第二连通口,所述第一通道的第一连通口与所述第一节流件的第二开口或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二开口连通,所述第一通道的第二连通口与所述压缩机的第二开口及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一开口连通,或者所述第一通道的第二连通口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二开口连通,
所述第二通道包括第一连通口和第二连通口,所述散热件包括第一连通口和第二连通口,所述散热件的第一连通口与所述第二通道的第一连通口连通,所述散热件的第二连通口与所述第二通道的第二连通口连通,所述散热件包括至少一个散热面,该散热面与所述电控组件相接触,用于传导所述电控组件散热,
所述制冷系统工作时,所述第一系统充注有第一冷媒,所述第二系统的第二通道充注有第二冷媒,所述第一系统中的第一冷媒与所述第二系统中的第二冷媒保持分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调节件,所述第一调节件包括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一调节件的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一节流件的第二开口及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二开口连通,所述第一调节件的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一通道的第一连通口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系统还包括流向转换件,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一开口通过所述流向转换件与所述压缩机的第一开口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一开口通过所述流向转换件与所述压缩机的第二开口连通,
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第二调节件、第一控制件和第二控制件,所述第二调节件包括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二调节件的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二开口及所述第一节流件的第一开口连通,所述第二调节件的第二开口与第一调节件的第二开口及第一通道的第一连通口连通,
所述第一控制件包括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二控制件包括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一通道的第二连通口与所述第一控制件的第一开口及所述第二控制件的第一开口连通,所述第一控制件的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一开口及所述流向转换件连通,或者所述第一控制件的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二开口连通;
所述第二控制件的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一开口及所述流向转换件连通,或者所述第二控制件的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二开口连通,
所述制冷系统工作时,所述第一调节件和所述第一控制件同时处于打开状态或同时处于关闭状态,所述第二调节件和所述第二控制件同时处于打开状态或同时处于关闭状态,所述第一调节件和所述第二调节件不同时处于打开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通断件,所述第一通断件包括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一通断件的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一节流件的第二开口及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二开口连通,所述第一通断件的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一通道的第一连通口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系统还包括流向转换件,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一开口通过所述流向转换件与所述压缩机的第一开口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一开口通过所述流向转换件与所述压缩机的第二开口连通,
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第二通断件、第一控制件和第二控制件,所述第二通断件包括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二通断件的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二开口及所述第一节流件的第一开口连通,所述第二通断件的第二开口与第一通断件的第二开口及第一通道的第一连通口连通,
所述第一控制件包括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二控制件包括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一通道的第二连通口与所述第一控制件的第一开口及所述第二控制件的第一开口连通,所述第一控制件的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一开口及所述流向转换件连通,或者所述第一控制件的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二开口连通;
所述第二控制件的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一开口及所述流向转换件连通,或者所述第二控制件的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二开口连通,
所述制冷系统工作时,所述第一通断件和所述第一控制件同时处于打开状态或同时处于关闭状态,所述第二通断件和所述第二控制件同时处于打开状态或同时处于关闭状态,所述第一通断件和所述第二通断件不同时处于打开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3或5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第二节流件,所述第二节流件包括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二节流件的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一调节件的第二开口及所述第二调节件的第二开口连通,或者所述第二节流件的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一通断件的第二开口及所述第二通断件的第二开口连通;所述第二节流件的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一通道的第一连通口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节流件,所述第三节流件包括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三节流件的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二开口连通,所述第三节流件的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一通道的第一连通口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系统还包括流向转换件,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一开口通过所述流向转换件与所述压缩机的第一开口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一开口通过所述流向转换件与所述压缩机的第二开口连通,
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第四节流件、第一控制件和第二控制件,第四节流件包括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第四节流件的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二开口连通,第四节流件的第二开口与第一通道的第一连通口连通,
所述第一控制件包括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二控制件包括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一控制件的第一开口与所述第四节流件的第二开口及第一通道的第二连通口连通,所述第一控制件的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一开口及所述流向转换件连通,或者所述第一控制件的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二开口连通;
所述第二控制件的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三节流件的第二开口及所述第一通道的第一连通口连通,所述第二控制件的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一开口及所述流向转换件连通,或者所述第二控制件的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二开口连通,
所述制冷系统工作时,所述第三节流件和所述第一控制件同时处于打开状态或同时处于关闭状态,所述第四节流件和所述第二控制件同时处于打开状态或同时处于关闭状态,所述第三节流件和所述第四节流件不同时处于打开状态。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系统在使用时,所述第二通道的第二连通口在重力方向上不低于所述第二通道的第一连通口,所述散热件的第二连通口在重力方向上不低于所述散热件的第一连通口,所述散热件的第二连通口在重力方向上低于所述第二通道的第二连通口,所述散热件的第一连通口在重力方向上低于所述第二通道的第一连通口。
10.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件还包括第三连通口和第四连通口,所述散热件的第三连通口和所述散热件的第一连通口连通,所述散热件的第四连通口与所述散热件的第二连通口连通,所述第二系统还包括第二换热组件,所述第二换热组件包括第一连通口和第二连通口,所述第二换热组件的第一连通口与所述散热件的第三连通口连通,所述第二换热组件的第二连通口与所述散热件的第四连通口连通。
11.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组件包括:
第一换热管,所述第一换热管包括管壁和通道,所述第一换热管的通道形成部分所述第一通道;
第二换热管,所述第二换热管包括管壁和通道,所述第二换热管的通道形成部分所述第二通道,所述第二换热管的管壁的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一换热管的管壁的至少部分相接触,所述第一换热管和所述第二换热管均为扁管,所述扁管包括相对布置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以及相对布置的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所述扁管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扁管的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之间的距离,所述扁管还包括多个间隔布置的通道,所述第一换热管的第一侧面或第二侧面的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二换热管的第一侧面或第二侧面的至少部分相接触。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组件还包括:
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间隔布置,至少一个所述第一换热管在其长度方向上的一个端部与所述第一集流管相连,该第一换热管在其长度方向上的另一个端部与所述第二集流管相连,以连通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
第三集流管和第四集流管,所述第三集流管和所述第四集流管间隔布置,至少一个所述第二换热管在其长度方向上的一个端部与所述第三集流管相连,该第三集流管在其长度方向上的另一个端部与所述第四集流管相连,以连通所述第三集流管和所述第四集流管。
CN201911223261.9A 2019-12-03 2019-12-03 制冷系统 Pending CN11290248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223261.9A CN112902487A (zh) 2019-12-03 2019-12-03 制冷系统
US17/781,547 US20230033824A1 (en) 2019-12-03 2020-11-30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and heat exchange system for heat dissipation of electronic control assembly of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PCT/CN2020/132942 WO2021109975A1 (zh) 2019-12-03 2020-11-30 制冷系统和用于空调系统电控组件散热的换热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223261.9A CN112902487A (zh) 2019-12-03 2019-12-03 制冷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902487A true CN112902487A (zh) 2021-06-04

Family

ID=761043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223261.9A Pending CN112902487A (zh) 2019-12-03 2019-12-03 制冷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902487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11037A (zh) * 2021-11-18 2022-03-01 澳克莱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空气能热泵系统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62549A (zh) * 2011-02-15 2011-05-18 金龙精密铜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扁管热交换器
CN102480213A (zh) * 2010-11-22 2012-05-30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散热装置、包括其的变频器以及变频空调
CN204329389U (zh) * 2014-12-08 2015-05-13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
CN104661496A (zh) * 2015-02-12 2015-05-2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制冷系统控制器板的冷却系统及其冷却方法以及制冷系统
JP2016065656A (ja) * 2014-09-24 2016-04-28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ヒートポンプシステム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80213A (zh) * 2010-11-22 2012-05-30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散热装置、包括其的变频器以及变频空调
CN102062549A (zh) * 2011-02-15 2011-05-18 金龙精密铜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扁管热交换器
JP2016065656A (ja) * 2014-09-24 2016-04-28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ヒートポンプシステム
CN204329389U (zh) * 2014-12-08 2015-05-13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
CN104661496A (zh) * 2015-02-12 2015-05-2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制冷系统控制器板的冷却系统及其冷却方法以及制冷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龙妍、黄素逸: "《节能概论 第2版》", 31 December 2017,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11037A (zh) * 2021-11-18 2022-03-01 澳克莱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空气能热泵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922669B2 (ja) 空気調和機及び空気調和機の熱交換器
JP2004219052A (ja) 熱交換器
CN107327997B (zh) 空调系统
CN111919079A (zh) 热交换器和空调装置
WO2022030376A1 (ja) 熱交換器
US11175053B2 (en) Heat exchanger,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and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JP7425282B2 (ja) 蒸発器、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13108391B (zh) 空调系统、散热装置及其散热控制方法
CN105627424A (zh) 空调器
EP3845851A1 (en) Heat exchanger, heat exchanger unit,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CN112902487A (zh) 制冷系统
CN211625782U (zh) 用于冷水机组的液滴蒸发装置及冷水机组
CN209763330U (zh) 一种换热器及具有其的空调设备
CN212057530U (zh) 用于空调系统电控组件散热的换热系统
CN112944741A (zh) 用于冷水机组的液滴蒸发装置及冷水机组
WO2021197427A1 (zh) 换热装置
AU2017444848B2 (en) Heat exchanger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CN103968617B (zh) 过热器以及空调装置
WO2019211893A1 (ja) 熱交換器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2011237047A (ja) 空気調和装置の熱交換器
CN209882438U (zh) 一体式服务器机柜热管空调
CN210220038U (zh) 空调系统及空调器
CN210292115U (zh) 空调系统及空调器
WO2021109975A1 (zh) 制冷系统和用于空调系统电控组件散热的换热系统
CN111912261A (zh) 一种换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604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