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071267A - 一种具有减震作用的双前桥转向机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具有减震作用的双前桥转向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071267A
CN113071267A CN202110333866.4A CN202110333866A CN113071267A CN 113071267 A CN113071267 A CN 113071267A CN 202110333866 A CN202110333866 A CN 202110333866A CN 113071267 A CN113071267 A CN 11307126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eering
rod
block
slider
hub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33386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071267B (zh
Inventor
吴建清
史红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Liansheng Automobile Part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Liansheng Automobile Part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Liansheng Automobile Part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Liansheng Automobile Part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333866.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071267B/zh
Publication of CN1130712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712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07126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7126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BVEHICLE WHEELS; CASTORS; AXLES FOR WHEELS OR CASTORS; INCREASING WHEEL ADHESION
    • B60B35/00Axle units; Parts thereof ; Arrangements for lubrication of axles
    • B60B35/003Steerable ax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11/00Resilient suspension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kind of springs
    • B60G11/14Resilient suspension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kind of springs having helical, spiral or coil springs onl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7/00Steering linkage; Stub axles or their mountings
    • B62D7/20Links, e.g. track ro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Steering-Linkage Mechanisms And Four-Wheel Steer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减震作用的双前桥转向机构,属于汽配领域。包括车底机架,车底机架有上下两层基板构成,两层基板之间通过若干根固定杆固定连接,所述的机架内滑动连接有两个转向滑块,所述的转向滑块的两端分别与两层基板相抵滑动,每一转向滑块上连接有转向杆,所述的转向杆与轮毂架设块相连,所述的轮毂架设块还与设置在转向滑块上的减震机构相连,所述的转向杆与转向驱动装置相连且转向杆穿设在减震机构内。即使一个轮胎行驶过凸起块或凹洞导致该轮毂架设块发生震动时不会导致另一个轮毂架设块也产生震动,更加平稳,提升乘客乘坐体验感。此外转向杆是穿设在减震机构内,并没有将转向杆和减震机构分别放置,能够节省较多的空间。

Description

一种具有减震作用的双前桥转向机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配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减震作用的双前桥转向机构。
背景技术
客车的乘坐舒适性、操纵稳定性和行驶安全性是现代高速客车最重要的使用性能之一,其性能的好坏,严重影响着乘车人的工作效率、身体健康和乘车安全。悬架即是保证客车乘坐舒适性和操纵稳定性的重要部件,同时又是车架与车轴之间的传力机件,是保证汽车行驶安全的重要部件。
传统的大中型客车的两个车轮装在一根整体车轴的两端,当一边车轮跳动时,影响另一侧车轮也作相应的跳动,使整个车身振动或倾斜,其乘坐舒适性、操纵稳定性和行驶安全性较差。
例如,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汽车前桥总成[专利申请号:CN201611203115.6],包括前轴、分别安装有前轴两端的制动器总成、轮毂总成;所述的轮毂总成包括轮毂本体、安装在轮毂本体内的外轴承、内轴承,所述的轮毂本体在安装制动盘的位置处设置有制动凸台,制动凸台的左右两端面均连接有摩擦板,并在摩擦板和制动凸台之间安装有隔热板;所述的外轴承、内轴承连成一个整体形成一体式单元轴承,所述的前轴上开设有用于实现轻量化的一个或多个通孔。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具有减震作用的双前桥转向机构。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
一种具有减震作用的双前桥转向机构,包括车底机架,所述的车底机架有上下两层基板构成,两层基板之间通过若干根固定杆固定连接,所述的机架内滑动连接有两个转向滑块,所述的转向滑块的两端分别与两层基板相抵滑动,每一转向滑块上连接有转向杆,所述的转向杆与轮毂架设块相连,所述的轮毂架设块还与设置在转向滑块上的减震机构相连,所述的转向杆与转向驱动装置相连且转向杆穿设在减震机构内。
在上述的一种具有减震作用的双前桥转向机构中,所述的减震机构包括支撑块,所述的支撑块靠近转向滑块的端面上设有两个相互对置的反弹作用块,所述的反弹作用块连接有V形支架,所述的V形支架远离反弹作用块的两端均与转向滑块转动连接,且两个V形支架处于同一水平面上,每一反弹作用块与上侧的基板之间连接有第一减震弹簧。
在上述的一种具有减震作用的双前桥转向机构中,两个反弹作用块与支撑块固定连接,两个反弹作用块中空设置,且两个反弹作用块与支撑块之间形成空腔,所述的转向杆穿设在空腔内,且转向杆的两端分别延伸出支撑块,所述的转向杆的两端分别与轮毂架设块的两端连接,所述的转向杆的两端分别固定有从转杆,所述的从转杆远离转向杆的端部固定在转向滑块上,所述的转向杆与转向滑块之间固设有横固杆。
在上述的一种具有减震作用的双前桥转向机构中,所述的轮毂架设块的两端分别设有一个竖向滑杆,每一竖向滑杆上滑动连接有连接杆,所述的连接杆远离轮毂架设块的端部均铰接在转向杆的端部上,所述的轮毂架设块与支撑块之间连接有升降延展结构。
在上述的一种具有减震作用的双前桥转向机构中,所述的升降延展结构包括若干个固设在支撑块上的固定连杆,每一固定连杆内滑动连接有滑动连杆,若干个滑动连杆远离支撑块的端部均转动连接在同一根设置在轮毂架设块内的横向转轴上。
在上述的一种具有减震作用的双前桥转向机构中,所述的固定连杆呈倾斜状固定在支撑块上。
在上述的一种具有减震作用的双前桥转向机构中,所述的轮毂架设块上还设有第二减震弹簧。
在上述的一种具有减震作用的双前桥转向机构中,所述的空腔远离转向滑块的内壁呈圆弧状,且该圆弧的圆心位于V形支架与转向滑块的转动连接线上。
在上述的一种具有减震作用的双前桥转向机构中,所述的转向杆的中心处穿设有竖向转轴,所述的竖向转轴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个基板上,所述的竖向转轴位于两个反弹作用块之间,所述的转向滑块与两个基板相抵的端面上均具有一个滑轨,所述的滑轨的圆心位于竖向转轴的中心线上,且滑轨内滑动连接有固设在基板上的限位轴。
在上述的一种具有减震作用的双前桥转向机构中,还包括两根同步杆,每根同步杆的两端分别铰接在两个转向杆的端部上,且两根同步杆的中心处与驱动杆铰接,所述的驱动杆与转向驱动装置相连。。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本发明在行驶过程中,即使一个轮胎行驶过凸起块或凹洞导致该轮毂架设块发生震动时不会导致另一个轮毂架设块也产生震动,使公交车在行驶过程中更加平稳,提升乘客乘坐体验感。此外转向杆是穿设在减震机构内,并没有将转向杆和减震机构分别放置,能够节省较多的空间。
2、本发明转向杆由于穿设在空腔内,因此支撑块的转动是不会使转向杆移动的,使转向杆和支撑块的工作分明,转向杆只用于转向,支撑块只起到减震的作用,且通过从转杆使支撑块同步摆动,不会使支撑块与转向杆之间发生挤压。摆动的支撑块不会干涉转向杆的转向,使结构更加简单明了,没有过多不必要的复杂联动结构。
3、本发明具有第一减震弹簧和第二减震弹簧,能进一步减小震动幅度和震动频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整体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A的剖视示意图;
图3是图1中B-B的剖视示意图;
图4是图1中C-C的剖视示意图。
图中:机架10、基板11、转向滑块12、转向杆13、轮毂架设块14、减震机构15、支撑块16、反弹作用块17、V形支架18、第一减震弹簧19、空腔20、竖向滑杆21、连接杆22、升降延展结构23、固定连杆24、滑动连杆25、横向转轴26、第二减震弹簧27、竖向转轴28、滑轨29、限位轴30、同步杆31、驱动杆32、从转杆33、横固杆3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结合图1-4所示,一种具有减震作用的双前桥转向机构,包括车底机架10,所述的车底机架10有上下两层基板11构成,两层基板11之间通过若干根固定杆固定连接,所述的机架10内滑动连接有两个转向滑块12,所述的转向滑块12的两端分别与两层基板11相抵滑动,每一转向滑块12上连接有转向杆13,所述的转向杆13与轮毂架设块14相连,所述的轮毂架设块14还与设置在转向滑块12上的减震机构15相连,所述的转向杆13与转向驱动装置相连且转向杆13穿设在减震机构15内。
在本实施例中,两个轮毂架设块14是分别设置在两个转向滑块12上的,因此两个轮毂架设块14是相对独立的,在行驶过程中,即使一个轮胎行驶过凸起块或凹洞导致该轮毂架设块14发生震动时不会导致另一个轮毂架设块14也产生震动,使公交车在行驶过程中更加平稳,提升乘客乘坐体验感。且两个轮毂架设块14 分别连接减震机构15,在轮胎行驶过凸起块或凹洞导致该轮毂架设块14发生震动时能够通过该减震机构15减小其震动频率和震动幅度。此外,在转向过程中,轮胎的转动中心位于转向杆13 上而不是里轮毂架设块14更远的转向滑块12上,使轮胎的转动中心更靠近其自身的中心处,使轮胎的摆动幅度较小,不用延伸出或延伸入轮胎槽的距离。最后,转向杆13是穿设在减震机构 15内,并没有将转向杆13和减震机构15分别放置,能够节省较多的空间。
所述的减震机构15包括支撑块16,所述的支撑块16靠近转向滑块12的端面上设有两个相互对置的反弹作用块17,所述的反弹作用块17连接有V形支架18,所述的V形支架18远离反弹作用块17的两端均与转向滑块12转动连接,且两个V形支架18 处于同一水平面上,每一反弹作用块17与上侧的基板11之间连接有第一减震弹簧19。
在本实施例中,轮胎行驶过凸起块或凹洞导致该轮毂架设块 14发生震动时第一减震弹簧19能使其震动幅度和震动频率减小,在轮胎震动过程中,通过V形支架18会使支撑块16进行小角度的摆动,通过两个V形支架18能够增加支撑块16与转向滑块12 之间的连接强度。
两个反弹作用块17与支撑块16固定连接,两个反弹作用块 17中空设置,且两个反弹作用块17与支撑块16之间形成空腔20,所述的转向杆13穿设在空腔20内,且转向杆13的两端分别延伸出支撑块16,所述的转向杆13的两端分别与轮毂架设块14的两端连接,所述的转向杆13的两端分别固定有从转杆33,所述的从转杆33远离转向杆13的端部固定在转向滑块12上,所述的转向杆13与转向滑块12之间固设有横固杆34。
在本实施例中,转向杆13只是起到转向的作用,在震动过程中,转向杆13由于穿设在空腔20内,因此支撑块16的转动是不会使转向杆13移动的,使转向杆13和支撑块16的工作分明,转向杆13只用于转向,支撑块16只起到减震的作用,当然在转向杆13转动过程中,通过从转杆33使转向滑块12同步摆动,从而通过转向滑块12带动支撑块16同步摆动,不会使支撑块16与转向杆13之间发生挤压。摆动的支撑块16不会干涉转向杆13的转向,使结构更加简单明了,没有过多不必要的复杂联动结构。
所述的轮毂架设块14的两端分别设有一个竖向滑杆21,每一竖向滑杆21上滑动连接有连接杆22,所述的连接杆22远离轮毂架设块14的端部均铰接在转向杆13的端部上,所述的轮毂架设块14与支撑块16之间连接有升降延展结构23。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在震动过程中,支撑块16是进行摆动的,而为了安全性,轮毂架设块14只能进行上下方向的震动,由于转向杆13在震动过程中是不动的,因此通过连接杆22在竖向滑杆 21上滑动的方式限制轮毂架设块14只能沿着上下移动。在支撑块16摆动过程中通过升降延展结构23使轮毂架设块14上下移动,且也通过升降延展结构23对轮毂架设架14余支撑块16之间的水平距离的变化进行拉伸。
所述的升降延展结构23包括若干个固设在支撑块16上的固定连杆24,每一固定连杆24内滑动连接有滑动连杆25,若干个滑动连杆25远离支撑块16的端部均转动连接在同一根设置在轮毂架设块14内的横向转轴26上。
在本实施例中,支撑块16摆动过程中,固定连杆24随着一起摆动,从而顶动轮毂架设块14,且通过滑动连杆25在固定连杆24滑动以及滑动连杆25转动在横向转轴26的方式解决轮毂架设块14与支撑块16之间的水平距离的变化。此外,具有若干根固定连杆24和滑动连杆25,增加该结构的稳定性。
所述的固定连杆24呈倾斜状固定在支撑块16上。
使固定连杆24的中心线角度与轮毂架设块14的上下移动方向之间的夹角尽可能小,尽可能靠近固定连杆24的中心线方向,进一步增加其结构强度。
所述的轮毂架设块14上还设有第二减震弹簧27。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减震弹簧27的另一端设置在车底处,在第一减震弹簧19的基础上还增设有第二减震弹簧27,进一步减小其震动频率和震动幅度。
所述的空腔20远离转向滑块12的内壁呈圆弧状,且该圆弧的圆心位于V形支架18与转向滑块12的转动连接线上。
在本实施例中,在支撑块16摆动过程中使贴在转向杆13摆动的,转向杆13余空腔20弧形内壁始终相抵,使零件之间更加紧密连接,减小侵蚀速度。
所述的转向杆13的中心处穿设有竖向转轴28,所述的竖向转轴28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个基板11上,所述的竖向转轴28 位于两个反弹作用块17之间,所述的转向滑块12与两个基板11 相抵的端面上均具有一个滑轨29,所述的滑轨29的圆心位于竖向转轴28的中心线上,且滑轨29内滑动连接有固设在基板11 上的限位轴30。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支撑块16和转向杆13都是设置在转向滑块12上的,转向滑块12不仅起到同步转动支撑块16和转向杆 13转动的作用,还起到支撑的作用,因此设置滑轨29和限位轴 30,使转向滑块12的转动是具有限制性的规律性的。
还包括两根同步杆31,每根同步杆31的两端分别铰接在两个转向杆13的端部上,且两根同步杆31的中心处与驱动杆32 铰接,所述的驱动杆32与转向驱动装置相连。
在本实施例中,转向驱动装置时驱动杆32运作,因此通过同步杆31能够使两个轮胎进行同角度且同步的转动,转向一致。此外,由于在轮胎震动过程中,转向杆13是不发生移动的,因此不会通过同步杆31传递震动。
该发明的工作原理为:
转向驱动装置时驱动杆32运作,因此通过同步杆31能够使两个轮胎进行同角度且同步的转动,转向一致。转向杆13以竖向转轴28为中心进行转动,转向杆13的转动带动从转杆33移动,通过从转杆33使转向滑块12同步摆动,从而通过转向滑块12 带动支撑块16同步摆动,不会使支撑块16与转向杆13之间发生挤压。
在轮胎行驶过凸起块或凹洞导致该轮毂架设块14发生震动时,通过固定连杆24和滑动连杆25使支撑块16沿着该支撑块 16与转向滑块12之间的连接处进行摆动,由于转向杆13由于穿设在空腔20内,因此支撑块16的转动是不会使转向杆13移动的,因此不会通过同步杆31传递震动,使两个轮胎的震动是独立发生的,且在轮胎震动过程中通过第一减震弹簧19和第二减震弹簧 27能够减小其震动频率和震动幅度,使乘客更加舒适。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机架10、基板11、转向滑块12、转向杆13、轮毂架设块14、减震机构15、支撑块16、反弹作用块 17、V形支架18、第一减震弹簧19、空腔20、竖向滑杆21、连接杆22、升降延展结构23、固定连杆24、滑动连杆25、横向转轴26、第二减震弹簧27、竖向转轴28、滑轨29、限位轴30、同步杆31、驱动杆32、从转杆33、横固杆34等,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发明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发明精神相违背的。

Claims (10)

1.一种具有减震作用的双前桥转向机构,包括车底机架(10),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车底机架(10)有上下两层基板(11)构成,两层基板(11)之间通过若干根固定杆固定连接,所述的机架(10)内滑动连接有两个转向滑块(12),所述的转向滑块(12)的两端分别与两层基板(11)相抵滑动,每一转向滑块(12)上连接有转向杆(13),所述的转向杆(13)与轮毂架设块(14)相连,所述的轮毂架设块(14)还与设置在转向滑块(12)上的减震机构(15)相连,所述的转向杆(13)与转向驱动装置相连且转向杆(13)穿设在减震机构(15)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减震作用的双前桥转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减震机构(15)包括支撑块(16),所述的支撑块(16)靠近转向滑块(12)的端面上设有两个相互对置的反弹作用块(17),所述的反弹作用块(17)连接有V形支架(18),所述的V形支架(18)远离反弹作用块(17)的两端均与转向滑块(12)转动连接,且两个V形支架(18)处于同一水平面上,每一反弹作用块(17)与上侧的基板(11)之间连接有第一减震弹簧(19)。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具有减震作用的双前桥转向机构,其特征在于,两个反弹作用块(17)与支撑块(16)固定连接,两个反弹作用块(17)中空设置,且两个反弹作用块(17)与支撑块(16)之间形成空腔(20),所述的转向杆(13)穿设在空腔(20)内,且转向杆(13)的两端分别延伸出支撑块(16),所述的转向杆(13)的两端分别与轮毂架设块(14)的两端连接,所述的支撑块(16)的摆动能使轮毂架设块(14)上下移动且不会使转向杆(13)移动,所述的转向杆(13)的两端分别固定有从转杆(33),所述的从转杆(33)远离转向杆(13)的端部固定在转向滑块(12)上,所述的转向杆(13)与转向滑块(12)之间固设有横固杆(3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具有减震作用的双前桥转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轮毂架设块(14)的两端分别设有一个竖向滑杆(21),每一竖向滑杆(21)上滑动连接有连接杆(22),所述的连接杆(22)远离轮毂架设块(14)的端部均铰接在转向杆(13)的端部上,所述的轮毂架设块(14)与支撑块(16)之间连接有升降延展结构(23)。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具有减震作用的双前桥转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升降延展结构(23)包括若干个固设在支撑块(16)上的固定连杆(24),每一固定连杆(24)内滑动连接有滑动连杆(25),若干个滑动连杆(25)远离支撑块(16)的端部均转动连接在同一根设置在轮毂架设块(14)内的横向转轴(26)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具有减震作用的双前桥转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固定连杆(24)呈倾斜状固定在支撑块(16)上。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具有减震作用的双前桥转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轮毂架设块(14)上还设有第二减震弹簧(27)。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具有减震作用的双前桥转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空腔(20)远离转向滑块(12)的内壁呈圆弧状,且该圆弧的圆心位于V形支架(18)与转向滑块(12)的转动连接线上。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具有减震作用的双前桥转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转向杆(13)的中心处穿设有竖向转轴(28),所述的竖向转轴(28)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个基板(11)上,所述的竖向转轴(28)位于两个反弹作用块(17)之间,所述的转向滑块(12)与两个基板(11)相抵的端面上均具有一个滑轨(29),所述的滑轨(29)的圆心位于竖向转轴(28)的中心线上,且滑轨(29)内滑动连接有固设在基板(11)上的限位轴(30)。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具有减震作用的双前桥转向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根同步杆(31),每根同步杆(31)的两端分别铰接在两个转向杆(13)的端部上,且两根同步杆(31)的中心处与驱动杆(32)铰接,所述的驱动杆(32)与转向驱动装置相连。
CN202110333866.4A 2021-03-29 2021-03-29 一种具有减震作用的双前桥转向机构 Active CN11307126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333866.4A CN113071267B (zh) 2021-03-29 2021-03-29 一种具有减震作用的双前桥转向机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333866.4A CN113071267B (zh) 2021-03-29 2021-03-29 一种具有减震作用的双前桥转向机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071267A true CN113071267A (zh) 2021-07-06
CN113071267B CN113071267B (zh) 2022-12-13

Family

ID=766110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333866.4A Active CN113071267B (zh) 2021-03-29 2021-03-29 一种具有减震作用的双前桥转向机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071267B (zh)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306247A (ja) * 2005-04-28 2006-11-09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用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
CN101100162A (zh) * 2006-01-27 2008-01-09 都灵无线基金会 轮式车辆的悬架倾斜模块和配备悬架倾斜模块的轮式车辆
CN105539042A (zh) * 2016-01-20 2016-05-04 武汉科技大学 用于大角度转向轮的轮毂电机驱动汽车的双纵臂式悬架
CN105882343A (zh) * 2016-05-27 2016-08-24 郑州精益达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轮边电机驱动的纯电动客车用带转向的空气独立悬架
CN205573522U (zh) * 2015-10-27 2016-09-14 北京建筑大学 一种多连杆式横减震臂独立悬架
CN106585305A (zh) * 2016-11-08 2017-04-26 同济大学 一种基于双曲柄机构的线控独立转向‑驱动一体化双横臂悬架系统
CN106976368A (zh) * 2017-05-15 2017-07-25 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可实现转向驱动功能的独立悬架装置
CN207173865U (zh) * 2017-09-17 2018-04-03 天津市开普乐车业有限公司 一种四轮代步车前轮独立悬挂减震器系统
CN110861459A (zh) * 2019-11-12 2020-03-06 艾德斯汽车电机无锡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分布式驱动的悬挂结构
CN210257890U (zh) * 2019-07-08 2020-04-07 广西鑫跃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独立悬架装置
CN111186274A (zh) * 2020-01-21 2020-05-22 同济大学 一种可调节主销轴线位置的电动车轮麦弗逊悬架结构
CN111186270A (zh) * 2020-01-22 2020-05-22 同济大学 一种具有四控制臂的电动车轮独立悬架结构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306247A (ja) * 2005-04-28 2006-11-09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用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
CN101100162A (zh) * 2006-01-27 2008-01-09 都灵无线基金会 轮式车辆的悬架倾斜模块和配备悬架倾斜模块的轮式车辆
CN205573522U (zh) * 2015-10-27 2016-09-14 北京建筑大学 一种多连杆式横减震臂独立悬架
CN105539042A (zh) * 2016-01-20 2016-05-04 武汉科技大学 用于大角度转向轮的轮毂电机驱动汽车的双纵臂式悬架
CN105882343A (zh) * 2016-05-27 2016-08-24 郑州精益达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轮边电机驱动的纯电动客车用带转向的空气独立悬架
CN106585305A (zh) * 2016-11-08 2017-04-26 同济大学 一种基于双曲柄机构的线控独立转向‑驱动一体化双横臂悬架系统
CN106976368A (zh) * 2017-05-15 2017-07-25 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可实现转向驱动功能的独立悬架装置
CN207173865U (zh) * 2017-09-17 2018-04-03 天津市开普乐车业有限公司 一种四轮代步车前轮独立悬挂减震器系统
CN210257890U (zh) * 2019-07-08 2020-04-07 广西鑫跃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独立悬架装置
CN110861459A (zh) * 2019-11-12 2020-03-06 艾德斯汽车电机无锡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分布式驱动的悬挂结构
CN111186274A (zh) * 2020-01-21 2020-05-22 同济大学 一种可调节主销轴线位置的电动车轮麦弗逊悬架结构
CN111186270A (zh) * 2020-01-22 2020-05-22 同济大学 一种具有四控制臂的电动车轮独立悬架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071267B (zh) 2022-12-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435417B2 (ja) 複数支持点独立懸架装置
KR100892452B1 (ko) 인휠 드라이브 유닛의 서스펜션 장치
JP2002536243A (ja) 重量貨物運搬車両の運転室用装置
CN107244206B (zh) 全地形车及其摇臂结构
CN211223709U (zh) 双调整轮的多轮车防侧翻车身系统
CN113071267B (zh) 一种具有减震作用的双前桥转向机构
CN101386327A (zh) 三轮摩托车前悬挂装置
CN219133769U (zh) 一种汽车悬置总成
CN111959658A (zh) 一种具有防侧翻车身机构的多轮车
CN110843982B (zh) 双调整轮的多轮车防侧翻车身系统
CN210027727U (zh) 双前轮摩托车的前轮支撑转向机构
CN211075421U (zh) 一种悬挂调节系统
CN210284486U (zh) 一种代步车用摇摆装置及代步车
CN210852752U (zh) 一种反向三轮车用的车头
CN2787541Y (zh) 履带悬挂减震装置
CN110803243A (zh) 代步车用摇摆装置及代步车
CN215622498U (zh) 一种可倾斜的三轮车
CN213954241U (zh) 一种改进型汽车减震器
CN216783744U (zh) 一种边三轮摩托车的悬挂系统
CN217002857U (zh) 一种具有外弹簧的前减震器
CN218054773U (zh) 一种梯形减震支架
CN220010019U (zh) 悬架总成和三轮车
CN211844769U (zh) 一种电动自行车的悬架组件
CN114537074B (zh) 一种横向稳定杆总成及卡车
CN216833110U (zh) 一种整体桥悬架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