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997184A - 无线标签系统 - Google Patents

无线标签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997184A
CN112997184A CN201980073760.6A CN201980073760A CN112997184A CN 112997184 A CN112997184 A CN 112997184A CN 201980073760 A CN201980073760 A CN 201980073760A CN 112997184 A CN112997184 A CN 11299718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device
antenna
wireless
transmission wa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7376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997184B (zh
Inventor
冈山阳介
鸿巢光司
丸山健太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nso Wave Inc
Original Assignee
Denso Wave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nso Wave Inc filed Critical Denso Wave Inc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19/043819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20096034A1/ja
Publication of CN1129971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9718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99718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9718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7/0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 G06K7/1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 G06K7/10009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sensing by radiation using wavelengths larger than 0.1 mm, e.g. radio-waves or microwaves
    • G06K7/10198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sensing by radiation using wavelengths larger than 0.1 mm, e.g. radio-waves or microwaves setting parameters for the interrogator, e.g. programming parameters and operating mod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7/0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 G06K7/0008General problems related to the reading of electronic memory record carriers, independent of its reading method, e.g. power transfe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7/0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 G06K7/1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 G06K7/10009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sensing by radiation using wavelengths larger than 0.1 mm, e.g. radio-waves or microwaves
    • G06K7/10316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sensing by radiation using wavelengths larger than 0.1 mm, e.g. radio-waves or microwaves using at least one antenna particularly designed for interrogating the wireless record carriers
    • G06K7/10356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sensing by radiation using wavelengths larger than 0.1 mm, e.g. radio-waves or microwaves using at least one antenna particularly designed for interrogating the wireless record carriers using a plurality of antennas, e.g. configurations including means to resolve interference between the plurality of antenna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7/0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 G06K7/1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 G06K7/10009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sensing by radiation using wavelengths larger than 0.1 mm, e.g. radio-waves or microwaves
    • G06K7/10366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sensing by radiation using wavelengths larger than 0.1 mm, e.g. radio-waves or microwaves the interrogation device being adapted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 G06K7/10415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sensing by radiation using wavelengths larger than 0.1 mm, e.g. radio-waves or microwaves the interrogation device being adapted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the interrogation device being fixed in its position, such as an access control device for reading wireless access cards, or a wireless ATM
    • G06K7/10425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sensing by radiation using wavelengths larger than 0.1 mm, e.g. radio-waves or microwaves the interrogation device being adapted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the interrogation device being fixed in its position, such as an access control device for reading wireless access cards, or a wireless ATM the interrogation device being arranged for interrogation of record carriers passing by the interrogation devic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20/00Payment architectures, schemes or protocols
    • G06Q20/30Payment architectures, schemes or protocol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fic devices or networks
    • G06Q20/32Payment architectures, schemes or protocol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fic devices or networks using wireless devices
    • G06Q20/327Short range or proximity payments by means of M-devices
    • G06Q20/3278RFID or NFC payments by means of M-devices
    • GPHYSICS
    • G07CHECKING-DEVICES
    • G07GREGISTERING THE RECEIPT OF CASH, VALUABLES, OR TOKENS
    • G07G1/00Cash registers
    • G07G1/0036Checkout procedures
    • G07G1/0045Checkout procedures with a code reader for reading of an identifying code of the article to be registered, e.g. barcode reader or radio-frequency identity [RFID] reader
    • G07G1/009Checkout procedures with a code reader for reading of an identifying code of the article to be registered, e.g. barcode reader or radio-frequency identity [RFID] reader the reader being an RFID reade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7/0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 G06K7/1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 G06K7/10009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sensing by radiation using wavelengths larger than 0.1 mm, e.g. radio-waves or microwaves
    • G06K7/10118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sensing by radiation using wavelengths larger than 0.1 mm, e.g. radio-waves or microwaves the sensing being preceded by at least one preliminary step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oxicolog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Accounting & Taxation (AREA)
  • 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通过向无线通信对象的无线标签可靠地进行与发送波相对应的电力供给从而实现稳定的无线通信的结构。第一无线通信装置(30)和第二无线通信装置(40)在进行用于与规定的通信区域(S)内的无线标签(T)无线通信的无线通信处理时,利用在频率轴上分离一定量的相互不同的通道大致同时以一定时间以上发送发送波。

Description

无线标签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将存在于划分出的空间等的规定的通信区域内的无线标签作为无线通信对象的无线通信装置的无线标签系统。
背景技术
以往,以无线通信方式读取存在(或者使存在)于收纳商品的盒等的划分出的规定的通信区域内的无线标签被频繁地进行。在该读取时,具有由于周围环境对电波的反射等而无法接收电波、产生成为空间上的null状态的范围(null范围)的情况。当发生这样的情形时,如果在该null范围内配置有无线标签,则具有无法与该无线标签稳定地通信的情况。这是因为,在存在于null范围内的无线标签中,由于无法充分地接收来自无线通信装置的发送波,因此无法获得作为无线标签的动作所需的电力。
作为用于解决该问题的技术,例如。已知下面的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标签通信装置。该标签通信装置具备两个天线,通过以规定周期改变从各个天线发送的电波的相位,使得不能通信区域的空间上的位置(null范围)不被固定,由此抑制产生无法通信的RFID标签。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93298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在如上所述以规定的周期改变从两个天线发送的电波的相位的结构中,由于需要专用的发送电路等,因此不仅制造成本增加,而且还具有天线的配置场所受到限制这样的问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该结构能够尽可能地抑制制造成本的增加,能够尽可能避免电力供给用天线的配置场所的限制,同时通过向无线通信的无线天线可靠地进行与发送波相对应的电力供给能够实现稳定的无线通信。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第一例示性实施例,一种无线标签系统(10),具备将规定的通信区域(S)内的无线标签(T,T1~T3)作为无线通信对象的两个以上的无线通信装置(30,40),
其特征在于,
所述两个以上的无线通信装置在进行用于与所述无线标签无线通信的无线通信处理时,利用关于要使用的频段相互分离一定量(例如一定的通道数)的多个通道以一定时间以上同时发送发送波。
此外,上述各括号内的附图标记表示与下述的实施方式中记载的具体的单元之间的对应关系。
发明效果
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两个以上的无线通信装置在进行用于与规定的通信区域内的无线标签无线通信的无线通信处理时,利用关于要使用的频段(在频率轴上)相互分离一定量(例如一定的通道数)的多个通道以一定时间以上同时发送发送波。由此,将利用一个无线标签接收来自多个无线通信装置的发送波,将容易获得该无线标签的动作所需的电力。因此,能够对无线通信对象的无线标签可靠地进行与发送波相对应的电力供给,其结果,能够实现稳定的无线通信。
在第二示例性的实施例中,两个以上的无线通信装置中的至少一部分发送用于向无线标签供给电力的未调制波作为发送波。未调制波由于功率密度比为了加载信号波进行调制后的调制波高,因此能够对无线通信对象的无线标签更可靠地进行与发送波(未调制波)相对应的电力供给,能够实现更稳定的无线通信。
在第三示例性的实施例中,两个以上的无线通信装置中的任一个每当自身发送发送波的发送时刻对剩余的无线通信装置进行与发送波的发送相关的发送指示,剩余的无线通信装置根据接收到的上述发送指示进行无线通信处理。由此,能够容易地控制各无线通信装置的通道和发送时间。尤其是,不仅不需要控制各无线通信装置中的每一个的上级设备,而且在变化成无法使用特定的通道的状况的情况下也能够以避免该通道的方式控制各无线通信装置。
在第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两个以上的无线通信装置中的任一个向剩余的无线通信装置发送至少将发送波的通道及发送时间时序化的控制表,剩余的无线通信装置根据接收到的控制表进行无线通信处理。由此,能够容易地控制各无线通信装置的通道和发送时间。尤其是,不仅不需要控制各无线通信装置中的每一个的上级设备,而且也不需要每次发送发送波时与其他的无线通信装置进行通信,因此能够降低装置之间的通信频度。
在第五示例性的实施例中,两个以上的无线通信装置中的至少一部分具备检测其他的无线通信装置中的发送波的发送状况的检测部,在进行无线通信处理时,根据检测部的检测结果,利用与其他的无线通信装置相互分离一定的通道数(或者一定的通道数以上)的多个通道以一定时间以上同时发送发送波。由此,能够容易地控制各无线通信装置的通道和发送时间。尤其是,不仅不需要控制各无线通信装置中的每一个的上级设备,而且也不需要作为用于控制其他的无线通信装置的主设备的无线通信装置。因此,即使在各无线通信装置中的一个无线通信装置发生了不能发送发送波的故障等的情况下也能够继续稳定的无线通信。
在第六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具备对两个以上的无线通信装置中的每一个进行与发送波的发送相关的发送指示的控制装置,两个以上的无线通信装置根据从控制装置接收到的发送指示进行无线通信处理。由此,能够由控制装置统一进行所有的无线通信装置中的与发送波的发送相关的控制。尤其是,即使变化成无法使用特定的通道的状况的情况下,也能够以避开该通道的方式控制各无线通信装置。
在第七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具备向两个以上的无线通信装置中的每一个发送至少将发送波的通道和发送时间时序化的控制表的控制装置,两个以上的无线通信装置根据从控制装置接收到的控制表进行无线通信处理。由此,能够由控制装置统一进行所有的无线通信装置中的与发送波的发送相关的控制。尤其是,也不需要每次发送发送波时与控制装置进行通信,因此能够降低与控制装置之间的通信频度。
在第八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设置有形成为除了开口部以外电波不能通过的外盒、以及电波能够通过并且经由开口部收容在外盒内的内盒,规定的通信区域由收容在外盒中的内盒的内部空间构成。而且,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天线和第二无线通信装置的天线配置于外盒的内表面与内盒的外表面之间。
由此,抑制发送波从外盒向外侧的泄露,因此能够对作为规定的通信区域内的内盒的内部空间中配置的无线标签可靠地进行电力供给。尤其是,在外盒的内表面附近由于在内表面上的电波的反射导致容易发生null范围,但是因为收容在外盒内的内盒的内部空间成为规定的通信区域,因此能够使内盒的内部空间(规定的通信区域)的无线标签远离容易发生null范围的外盒的内表面附近。因此,能够对内盒的内部空间中配置的无线标签可靠地进行电力供给。
在第九示例性的实施例中,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天线配置于外盒的内底面与内盒的外表面之间,第二无线通信装置的天线配置于四个内侧面中的任一个与内盒的外表面之间。由此,成为从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天线发送的发送波的输出方向与从第二无线通信装置的天线发送的发送波的输出方向大致正交的状态,因此,无论内盒的内部空间中配置的无线标签的朝向如何,都能够对该无线标签可靠地进行电力供给。
在第十示例性的实施例中,第二无线通信装置的天线配置为相对于内侧面向发送波的输出方向远离开口部的方向倾斜。由此,与第二无线通信装置的天线相对于内侧面向发送波的输出方向靠近开口部的方向倾斜的情况相比,从天线发送的发送波难以从开口部泄露,能够抑制位于规定的通信区域外的无线标签的误读。
在第十一示例性的实施例中,以使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一方的天线与第二无线通信装置的一方的天线相对并且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另一方天线与第二无线通信装置的另一方天线相对的方式,将四个天线配置于外盒的内表面与内盒的外表面之间。而且,在第一无线通信装置和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装置中,从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一方的天线发送的发送波和从第二无线通信装置的一方的天线发送的发送波通过相互分离一定的通道数的多个通道以一定时间以上同时被进行无线通信处理,并且从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另一方的天线发送的发送波和从第二无线通信装置的另一方的天线发送的发送波通过相互分离一定的通道数的多个通道以一定时间以上同时被进行无线通信处理。
由此,能够对内盒的内部空间(规定的通信区域内)的无线标签设置通过从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一方的天线发送的发送波和从第二无线通信装置的一方的天线发送的发送波进行电力供给的期间、以及通过从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另一方的天线发送的发送波和从第二无线通信装置的另一方的天线发送的发送波进行电力供给的期间。尤其是,从彼此相对的两个天线以一定时间以上同时发送发送波,因此电波容易增强,能够实现向无线标签供给的供给电力的增大。因此,即使为了抑制位于规定通信区域外的无线标签的误读而降低了各发送波的电波强度,也能够对无线通信对象的无线标签可靠地进行与发送波相对应的电力供应。
在第十二示例性的实施例中,以使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一方的天线与另一方的天线相对并且第二无线通信装置的一方的天线与另一方的天线相对的方式,将四个天线配置于外盒的内表面与内盒的外表面之间。而且,在第一无线通信装置和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装置中,从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一方的天线发送的发送波和从第二无线通信装置的一方的天线发送的发送波利用相互分离一定的通道数的多个通道以一定时间以上同时被进行无线通信处理,并且从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另一方的天线发送的发送波和从第二无线通信装置的另一方的天线发送的发送波利用相互分离一定的通道数的多个通道以一定时间以上同时被进行无线通信处理。
由此,能够对内盒的内部空间(规定的通信区域内)的无线标签设置通过从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一方的天线发送的发送波和从第二无线通信装置的一方的天线发送的发送波进行电力供给的期间、以及通过从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另一方的天线发送的发送波和从第二无线通信装置的另一方的天线发送的发送波进行电力供给的期间。因此,即使为了抑制位于规定通信区域外的无线标签的误读而降低了各发送波的电波强度,也能够对无线通信对象的无线标签可靠地进行与发送波相对应的电力供应。
第十三示例性的实施例中,两个以上的无线通信装置除了第一无线通信装置以及第二无线通信装置外,还具有第三无线通信装置。而且,本无线标签系统具备利用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第二无线通信装置以及第三无线通信装置的无线通信结果从作为内盒的内部空间内的规定的通信区域内的无线标签中读取信息的读取部。而且,第三无线通信装置的天线配置于外盒的外侧。
由此,能够将不仅被第一无线通信装置以及第二无线通信装置而且被第三无线通信装置读取出的无线标签判断为位于规定的通信区域外的可能性高的无线标签,因此能够抑制位于规定的通信区域外的无线标签的误读。
第十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第三无线通信装置的天线配置于外盒的外侧且开口部的周围,因此,关于位于作为规定的通信区域外的开口部的周围的面上那样的无线标签,第三无线通信装置比第一无线通信装置以及第二无线通信装置更容易读取。由此,能够抑制由位于开口部的周围的面上的无线标签被第一无线通信装置或者第二无线通信装置读取引起的误读。
第十五示例性的实施例中,第三无线通信装置的天线以使发送波的输出方向成为远离开口部的方向的方式,相对于沿着开口部的开口面的平面倾斜地配置。由此,第三无线通信装置将更难以读取位于规定的通信区域内的无线标签,因此能够抑制由第三无线通信装置的读取结果引起的误读。
第十六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读取部作为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第二无线通信装置以及第三无线通信装置的无线通信结果利用接收信号强度(RSSI),从作为内盒的内部空间内的规定的通信区域内的无线标签中读取信息。在第一无线通信装置或者第二无线通信装置中,读取出规定的通信区域内的无线标签时的接收信号强度比读取出规定的通信区域外的无线标签时的接收信号强度高,在第三无线通信装置中,读取出规定的通信区域外的无线标签时的接收信号强度比读取出规定的通信区域内的无线标签时的接收信号强度高。因此,即使是被所有的无线通信装置读取出的无线标签,在第一无线通信装置或者第二无线通信装置中将接收信号强度更高的无线标签判断为规定的通信区域内的无线标签,在第三无线通信装置中将接收信号强度更高的无线标签判定为规定的通信区域外的无线标签,由此能够高精度地判定读取出的无线标签是否在规定的通信区域内。
第十七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基于第一无线通信装置和第二无线通信装置的无线通信以及基于第三无线通信装置的无线通信被排他地进行。由此,根据来自第一无线通信装置或者第二无线通信装置的发送波利用无线标签获得的电力不会被用于与第三无线通信装置之间的无线通信时,因此在第三无线通信装置的无线通信时获得的接收信号强度的测量精度提高,因此能够更高精度地判定读取出的无线标签是否在规定的通信区域内。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无线标签系统的概略结构的说明图。
图2是以剖面示出图1的收容盒的部分的说明图。
图3是以相对于图2的剖面正交的剖面示出图1的收容盒的部分的说明图。
图4是说明无线标签接收到用不同的通道大致同时发送的发送波时获得的电力的说明图。
图5是说明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无线标签接收到未调制波和调制后的发送波时获得的电力的说明图。
图6是用于说明第三实施方式的无线标签系统的概略结构的说明图。
图7是用于说明第五实施方式的无线标签系统的概略结构的说明图。
图8是用于说明第六实施方式的无线标签系统的概略结构的说明图。
图9是从开口部侧观察图8的收容盒的部分的俯视图。
图10是用于说明第六实施方式的无线标签系统的概略结构的说明图。
图11是说明收容盒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12是用于说明第七实施方式的无线标签系统的概略结构的说明图。
图13是从开口部侧观察图12的收容盒的部分的俯视图。
图14是用于说明第七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无线标签系统的概略结构的说明图。
图15是说明发送控制的一例的部分的概略流程图。
图16是说明发送控制的另一例的部分的概略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将本发明的无线标签系统具体化的第一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无线标签系统10被构成为具备两个以上的无线通信装置的系统,其将放入了商品的盒等、具有三维空间的通信区域S(规定的通信区域)内配置的一个或两个以上的无线标签(例如,无源标签)作为无线通信对象。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无线标签系统10具备:用于划分规定的通信区域S的收容盒20;两个无线通信装置(以下,也称为第一无线通信装置30和第二无线通信装置40);以及管理两个无线通信装置的控制装置50。
此外,通信区域统一指进行与无线标签之间的通信的、划分出的物理上的位置(场所、空间)。因此,通信区域不一定必须是盒体的内部空间,也可以是在空间上有限的房间、局部的空间等。
该无线标签系统10配置于商品销售用的POS收银机的附近,将收容盒20内的无线标签(例如,无源型的RFID标签)T作为无线通信对象,以向POS收银机等发送利用无线通信从无线标签T中读取出的商品相关信息等而发挥功能。因此,从图2和图3可知,通过将放入了一个或两个以上的附有无线标签T的商品的购物筐B收容在收容盒20中,POS收银机等能够从无线标签系统10取得商品相关信息等。此外,在图2和图3中,示例了附有无线标签T1的商品G1、附有无线标签T2的商品G2、以及附有无线标签T3的商品G3被放入了购物筐B的状态。
首先,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收容盒20。
收容盒20由于其整体形成为盒状,因此具有高度方向(上下方向),并且具有与该高度方向正交的横向方向和纵向方向(或者深度方向)。此外,横向方向及び纵向方向(深度方向)是在图1中从上方观察收容盒20时的定义,但是根据观察方向,定义是不同的。
收容盒20具备外盒21以及内盒22和顶板23。外盒21由通过遮挡电波使电波不能通过的材质、例如金属板构成。该外盒21在高度方向(上下方向)上的上方形成有开口部21a,并且,作为内表面,具备与该开口部21a相对的方形的内底面21b以及与该内底面21b的四边分别相连的四个内侧面21c~21f。各内侧面21c~21f在内侧面21c与内侧面21e相对并且内侧面21d与内侧面21f相对的状态下,由各个上边缘构成开口部21a。
内盒22是为了收容从高度方向上的上方插入的购物筐B而上方开口的盒,用于收容购物筐B的内部空间构成上述的规定的通信区域S。该内盒22由电波能够通过的材质、例如合成树脂构成。内盒22被构成为,在上方形成有购物筐B能够插通的开口部22a,并且,作为外表面,具备方形的外底面22b以及与该外底面22b的四边分别相连的四个外侧面22c~22f。各外侧面22c~22f由各自的上缘构成了开口部22a。如此构成的内盒22隔着规定的间隙被收容在外盒21内,在该收容时,开口部22a和开口部21a位于大致同一平面上,外底面22b和内底面21b相对,各外侧面22c~22f和各内侧面21c~21f分别相对地形成。
顶板23由通过遮挡电波使电波不能通过的材质、例如金属板构成。该顶板23的方形的外缘比外盒21的开口部21a宽,设置在中央附近的开口部23a为与内盒22的开口部22a大致相同的方形,并且以堵塞外盒21与收容于该外盒21中的内盒22之间的间隙(从上方观察到的内盒22的周围的四方环状的间隙)的方式组装于外盒21和内盒22上。
接下来,参照附图详细描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30和第二无线通信装置40。
第一无线通信装置30具备第一控制部31和天线32。第一控制部31被构成为具备根据来自控制装置50的指示等以公知的电波方式进行传输的电路等,并且具有振荡器、调制器、放大器、解调器等,并经由电缆33与天线32连接。该第一控制部31被构成为,例如,通过调制器调制由振荡器生成的振荡信号,将该调制波经由天线32作为发送波(发送电波)输出,当经由天线32接收到来自无线标签T的电波时,利用解调器解调,由此取得无线标签T中记录的商品信息等。
第二无线通信装置40被构成为这样的无线通信装置:具备具有与上述的第一控制部31和天线32相同的功能的第二控制部41和天线42以及连接第二控制部41和天线42这两者的电缆43,并且根据来自控制装置50的指示等具有与第一无线通信装置30相同的功能。
如此构成的第一无线通信装置30的天线32在内底面21b的中央附近上,以使发送波的发送方向(参照图2的箭头F1)相对于外底面22b正交的方式,配置于内底面21b与外底面22b之间。另外,第二无线通信装置40的天线42在内侧面21c的中央附近上,以使发送波的发送方向(参照图2的箭头F2)相对于外侧面22c正交的方式,配置于内侧面21c与外侧面22c之间。即,第一无线通信装置30的天线32和第二无线通信装置40的天线42配置为发送波的发送方向相互正交。
通过这样的配置结构等,能够实现相对于由内盒22的内部空间构成的规定的通信区域S内的无线标签T稳定的无线通信,能够提高无线标签T的读取成功率。这是因为,在外盒21的内表面附近由于其内表面上的电波的反射导致容易产生null范围,但是收容于外盒21内的内盒22内成为规定的通信区域S,因此能够使内盒22内(规定的通信区域S内)的无线标签T远离容易产生null范围的外盒21的内表面附近。并且,这还是因为,通过顶板23,能够抑制发送波经由外盒21的开口部21a向外侧的泄露。
另一方面,作为一例,控制装置50将微型计算机作为主体而构成。具体而言,该控制装置50具有负责运算的CPU(中央处理器)50A、作为工作区的主存储器50B、以及未图示的系统总线、输入输出接口等,并且与存储器51C一起构成了微型计算机。CPU50A如下所述对控制部的动作进行控制。在存储器51C(包含(RAM(只读存储器)51Ca、ROM(随机存取存储器)51cb)中以能够由CPU50A执行的方式预先保存有用于所述控制的规定的程序等。因此,存储器51C作为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发挥功能,并且预先确定的控制处理涉及的程序的步骤被存储为源代码。程序通过CPU50A读出到主存储器50B并被执行。主存储器50B被构成为能够通过RAM等存储器元件读出和写入。CPU50A是担负计算机系统的运算的中枢的要素,毋庸多言,只要是具有同样功能的要素,名称也可以不同(例如,处理器、运算装置)。此外,也可以是,控制处理以能够读出的方式被预先存储在外部的存储装置。
此外,后文对由控制装置50(即,CPU50A)执行的控制处理进行描述。
接下来,参照附图说明在读取收容于收容盒20中的购物筐B内的无线标签T时在控制装置50(即,CPU50A)的控制下,第一无线通信装置30和第二无线通信装置40进行的处理。
控制装置50在购物筐B为收容于收容盒20中的状态时,对第一无线通信装置30和第二无线通信装置40中的每一个以规定的间隔以规定时间反复进行(图15、步骤S12~S13)用于开始无线通信处理的指示(与发送波的发送相关的发送指示:图15、步骤S11)。
具体而言,参照920MHz频带电子标签系统等的通道,控制装置50向第一无线通信装置30输出用于利用23通道(23CH:920.4MHz)以一定时间以上发送发送波的发送指示,并向第二无线通信装置40输出用于利用与该23通道电波彼此不干涉的32通道(32CH:922MHz)以一定时间以上发送发送波的发送指示(图15,步骤S11)。尤其是,控制装置50同时进行针对第一无线通信装置30的发送指示和针对第二无线通信装置40的发送指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该23通道和32通道这两个频带不同的通道示例为“在频率轴上相互分离一定量的多个通道”。将该分离的一定量用通道数表示时,在优选例中,“在频率轴上相互分离一定量的多个通道”可以说是“在频率轴上分离一定的通道数或者一定的通道数以上(确定了最小量的情况)的多个通道”。因此,上述多个通道可以是23通道和24通道,也可以是23通道和26通道。不一定限于上述的23通道和32通道。也可以将该一定的通道数用频率轴上的频率(例如,传送频率)之差表示。该一定的通道数(或者一定的通道数以上)或者一定的频率(或者一定的频率以上)、即频率轴上的分离量考虑多个发送电波彼此的干涉情况以及无线标签具有的接收频带特性等的因素来确定。
此外,控制装置50可以通过利用设置于收容盒20的传感器等检测购物筐B收容于收容盒20中的状态(图16,步骤S10),自动地进行上述发送指示(图16,步骤S11~S13),也可以根据购物筐B收容于收容盒20中之后的规定的操作等(图16,步骤S10)进行上述发送指示(图16,步骤S11~S13)。
第一无线通信装置30和第二无线通信装置40根据来自控制装置50的发送指示,大致同时进行用于与规定的通信区域S内的无线标签T进行无线通信的无线通信处理。因此,第一无线通信装置30和第二无线通信装置40利用相互分离一定量以上的不同的通道大致同时且以一定时间以上同时发送发送波。在此,“一定时间”被定义为无线标签T接收双方的通道的发送波并且从这些发送波中获得电力所需的必要最低限度的时间。作为一例,该一定时间是几十msec~几百msec。
如此,参照图4说明利用不同的通道大致同时发送发送波的理由。图4是说明无线标签T接收到利用不同的通道大致同时发送的发送波时获得的电力的说明图,纵轴表示无线标签T获得的电力,横轴表示发送波的频率。
无线标签T通过从无线通信装置中接收发送波,获得作为无线标签的动作所需的电力。因此,如果仅是从第一无线通信装置30仅发送发送波,则由于null范围的影响和电波的干涉等,存在无线通信对象的无线标签T无法从发送波获得所需的电力的情况。同样地,如果仅是从第二无线通信装置40仅发送发送波,则存在无线通信对象的无线标签T无法从发送波获得所需的电力的情况。
另一方面,当利用不同的通道大致同时发送来自第一无线通信装置30的发送波和来自第二无线通信装置40的发送波时,由于无线标签T的频率带宽为宽范围,因此无线标签T将能够大致同时接收两个发送波。即,如图4所示,由接收到来自第一无线通信装置30的发送波引起的电力供给(参照图4的附图标记P1)和由接收到来自第二无线通信装置40的发送波引起的电力供给(参照图4的附图标记P2)被大致同时地进行,因此无线标签T能够可靠地获得作为无线标签的动作所需的电力。该情况下,无线标签T向接收到的发送波强的无线通信装置,以发送所需数据等的方式进行回复。
如以上所说明的,在本实施方式的无线标签系统10中,第一无线通信装置30以及第二无线通信装置40在进行用于与规定的通信区域S内的无线标签T无线通信的无线通信处理时,利用在频率轴上相互分离一定的通道数或者一定的通道数以上的多个通道大致同时以一定时间以上同时发送发送波。
由此,将利用一个无线标签T接收来自第一无线通信装置30和第二无线通信装置40的发送波,将容易获得该无线标签的动作所需的电力。因此,能够对无线通信对象的无线标签T可靠地进行与发送波相对应的电力供给,其结果,能够实现稳定的无线通信。
尤其是,无线标签系统10具备对第一无线通信装置30和第二无线通信装置40中的每一个进行与发送波的发送相关的发送指示的控制装置50,第一无线通信装置30和第二无线通信装置40根据从控制装置50接收到的发送指示进行无线通信处理。由此,第一无线通信装置30和第二无线通信装置40中的与发送波的发送相关的控制能够由控制装置50统一进行。尤其是,即使在变化成无法使用特定的通道的状况的情况下,通过由控制装置50把握该状况,从而能够以避开该通道的方式控制第一无线通信装置30和第二无线通信装置4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无线标签系统10中,设置有形成为除了开口部21a以外电波不能通过的外盒21、以及电波能够通过并且经由开口部21a收容在外盒21内的内盒22,规定的通信区域S由收容在外盒21中的内盒22的内部空间构成。而且,第一无线通信装置30的天线32和第二无线通信装置40的天线42配置于外盒21的内表面与内盒22的外表面之间。
由此,抑制发送波从外盒21向外侧的泄露,因此能够对作为规定的通信区域S内的内盒22的内部空间中配置的无线标签T可靠地进行电力供给。尤其是,在外盒21的内表面附近由于在内表面上的电波的反射导致容易发生null范围,但是因为收容在外盒21内的内盒22的内部空间成为规定的通信区域S,因此能够使内盒22得内部空间(规定的通信区域内)的无线标签T远离容易发生null范围的外盒的内表面附近。因此,能够对内盒22的内部空间中配置的无线标签T可靠地进行电力供给。
尤其是,第一无线通信装置30的天线32配置于外盒21的内底面21b与内盒22的外底面22b之间,第二无线通信装置40的天线42配置于外盒21的内侧面21c与内盒22的外侧面22c之间。由此,成为从第一无线通信装置30的天线32发送的发送波的输出方向与从第二无线通信装置40的天线42发送的发送波的输出方向大致正交的状态,因此,无论内盒22的内部空间中配置的无线标签T的朝向如何,都能够对该无线标签T可靠地进行电力供给。
此外,第二无线通信装置40的天线42不限于配置于外盒21的内侧面21c与内盒22的外侧面22c之间,也可以配置于外盒21的内侧面21d与内盒22的外侧面22d之间、外盒21的内侧面21e与内盒22的外侧面22e之间、外盒21的内侧面21f与内盒22的外侧面22f之间中的任一个。另外,第一无线通信装置30的天线32不限于配置于外盒21的内底面21b与内盒22的外底面22b之间,也可以以与天线42相对的方式配置于外盒21的内侧面与内盒22的外侧面之间,也可以以使发送波的输出方向与天线42正交的方式配置于外盒21的内侧面与内盒22的外侧面之间。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无线标签系统。
在本第二实施方式中,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从一个无线通信装置发送未调制波作为发送波。因此,对与第一实施方式实质相同的构成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为了与无线标签T进行无线通信而发送的发送波为了加载信号波而被调制,从电力供给的方面出发,相对于未调制波而言供给效率变差。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容易提高电力供给效率,一方的无线通信装置发送发送用于无线通信而调制的发送波,另一方的无线通信装置发送用于向无线标签T供给电力的未调制波作为发送波。
这是因为,未调制波与为了加载信号波而调制的调制波相比功率密度更高,因此能够对无线通信对象的无线标签T更可靠地进行与未调制波相对应的电力供给,能够实现更稳定的无线通信。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无线通信装置40被构成为发送未调制波。因此,由图5可知,无线标签T能够接收由接收到来自第一无线通信装置30的调制后的发送波引起的电力供给(参照图5的附图标记P1)以及由接收到来自第二无线通信装置40的未调制波引起的电力供给(参照图5的附图标记P2)。
此外,发送未调制波的无线通信装置如上所述不限于第二无线通信装置40,也可以是第一无线通信装置30。
[第三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无线标签系统。
在本第三实施方式中,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将第一无线通信装置30构成为主设备,将第二无线通信装置40构成为子设备。因此,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实质相同的构成部分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第一无线通信装置30被构成为主设备,第二无线通信装置40被构成为子设备,从第一无线通信装置30向第二无线通信装置40进行上述发送指示。即,发送指示从控制装置50被提供给第一无线通信装置30。由此,第一无线通信装置30在自身发送发送波的时刻向第二无线通信装置40进行上述发送指示,第二无线通信装置40根据接收到的上述发送指示进行无线通信处理。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装置50被构成为,从第一无线通信装置30集中接收通过第一无线通信装置30和第二无线通信装置40中的无线通信处理获得的数据等。
如此,能够容易地控制第一无线通信装置30和第二无线通信装置40中的通道和发送时间。尤其是,不仅不需要控制第一无线通信装置30和第二无线通信装置40中的每一个的上级设备,而且即使在变化成无法使用特定的通道的状况的情况下,通过由第一无线通信装置30把握该状况,也能够以避开该通道的方式控制第一无线通信装置30和第二无线通信装置40。
作为本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可以被构成为,在控制装置50的发送控制下,第一无线通信装置30向第二无线通信装置40发送至少将发送波的通道和发送时间时序化的控制表,第二无线通信装置40根据接收到的控制表进行无线通信处理。如此也能够容易地控制第一无线通信装置30和第二无线通信装置40的通道和发送时间。尤其是,不仅不需要控制第一无线通信装置30和第二无线通信装置40中的每一个的上级设备,而且也不需要每次发送波被发送时,第一无线通信装置30和第二无线通信装置40之间进行通信,因此能够减少装置之间的通信频度。
此外,也可以将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特征性结构应用于第一实施方式。即,作为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也可以被构成为,控制装置50向第一无线通信装置30和第二无线通信装置40中的每一个发送至少将发送波的通道和发送时间时序化的控制表,第一无线通信装置30和第二无线通信装置40根据从控制装置50接收到的控制表进行无线通信处理。由此,第一无线通信装置30和第二无线通信装置40也不需要每次发送波被发送时,与控制装置50进行通信,因此能够减少与控制装置50的通信频度。
此外,也可以将第二无线通信装置40作为主设备,将第一无线通信装置30作为子设备,也能够将各无线通信装置中的一个作为主设备、将剩余的无线通信装置作为子设备的本实施方式及变形例的特征性结构应用于其他的实施方式等。
[第四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无线标签系统。
在本第四实施方式中,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第一无线通信装置30检测第二无线通信装置40中的发送波的发送状况等,并根据该检测结果进行无线通信处理。因此,对与第一实施方式实质相同的构成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被构成为,第一无线通信装置30的第一控制部31能够根据基于检测部的检测结果来检测第二无线通信装置40中的发送波的通道等的发送状况。该检测部通过接收从第二无线通信装置40发送的发送波并进行解析等,来检测上述发送状况。然后,第一无线通信装置30在进行无线通信处理时,根据基于检测部的检测结果,利用在频率轴上(频带上)与第二无线通信装置40相互分离一定的通道数或者一定通道数以上的多个通道以一定时间以上同时发送发送波。
如此,能够容易地控制第一无线通信装置30和第二无线通信装置40的通道和发送时间。尤其是,不仅能够不需要控制第一无线通信装置30和第二无线通信装置40中的每一个的上级设备,而且能够也不需要作为用于控制其他的无线通信装置的主设备的无线通信装置。此外,如下所述,在采用三个以上的无线通信装置的情况下,至少一部分无线通信装置具备上述检测部,由此,即使在各无线通信装置中的一个无线通信装置无法发送发送波而发生了故障等的情况下,也能够继续稳定的无线通信。
[第五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无线标签系统。
在本第五实施方式中,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将配置于外盒21的内侧面与内盒22的外侧面之间的天线倾斜配置。因此,对与第一实施方式实质相同的构成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收容盒20中为了收容购物筐B而形成有开口部23a,因此存在电波(发送波)从该开口部23a泄露的情况。尤其是,当发送波沿着顶板23从开口部23a泄露时,例如,有可能误读相邻的POS收银机中正在处理的商品上附有的无线标签(不是无线通信对象的无线标签)。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无线通信装置40的天线42配置为相对于内侧面向发送波的输出方向远离开口部23a的方向倾斜。具体而言,如图7所示,天线42配置为相对于内侧面21c向发送波的输出方向(参照图7的箭头F2)远离开口部23a的向下方向倾斜。
由此,与第二无线通信装置40的天线42相对于内侧面向发送波的输出方向靠近开口部23a的方向倾斜的情况相比,从天线42发送的发送波将难以从开口部23a沿着顶板23那样泄露,能够抑制位于规定的通信区域S外的无线标签的误读。
此外,将配置于外盒21的内侧面与内盒22的外侧面之间的天线傾斜配置的本实施方式的特征性结构也能够应用于其他的实施方式等。
[第六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无线标签系统。
在本第六实施方式中,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在横向方向及纵向方向(深度方向)上,在规定的通信区域S的四侧中的每一侧配置天线。因此,对与第一实施方式实质同样的构成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8和图9所示,被构成为,第一无线通信装置30具备两个天线32a、32b,第二无线通信装置40具备两个天线42a、42b。
具体而言,天线32a在内侧面21e的中央附近上,以使发送波的发送方向与外侧面22e正交的方式,配置于内侧面21e与外侧面22e之间。另外,天线32b在内侧面21d的中央附近上,以使发送波的发送方向与外侧面22d正交的方式,配置于内侧面21d与外侧面22d之间。另外,天线42a在内侧面21c的中央附近上,以使发送波的发送方向与外侧面22c正交的方式,配置于内侧面21c与外侧面22c之间。另外,天线42b在内侧面21f的中央附近上,以使发送波的发送方向与外侧面22f正交的方式,配置于内侧面21f与外侧面22f之间。即,以使天线32a和天线42a在横向方向上相对并且天线32b和天线42b在纵向方向上相对的方式,将四个天线配置于外盒21的内侧面与内盒22的外侧面之间。此外,天线32a可相当于“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一方的天线”的一例,天线32b可相当于“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另一方的天线”的一例。另外,天线42a可相当于“第二无线通信装置的一方的天线”的一例,天线42b可相当于“第二无线通信装置的另一方的天线”的一例。
而且,控制装置50向第一无线通信装置30和第二无线通信装置40,以规定间隔交替重复同时进行利用了天线32a的发送指示和利用了天线42a的发送指示的处理以及同时进行利用了天线32b的发送指示和利用了天线42b的发送指示的处理。
第一无线通信装置30和第二无线通信装置40对从天线32a发送的发送波和从天线42a发送的发送波利用相互分离一定量以上的不同的通道以一定时间以上同时进行无线通信处理,并且对从天线32b发送的发送波和从天线42b发送的发送波利用相互分离一定量以上的不同的通道以一定时间以上同时进行无线通信处理。
由此,能够重复设置对由内盒22的内部空间构成的规定的通信区域S内的无线标签T根据从天线32a发送的发送波和从天线42a发送的发送波进行电力供给的期间、以及根据从天线32b发送的发送波和从天线42b发送的发送波进行电力供给的期间。尤其是,由于从彼此相对的两个天线以一定时间以上同时发送发送波,因此电波变得容易彼此增强,因此能够实现向无线标签T供给的供给电力的增大。因此,即使出于抑制位于规定的通信区域S外的无线标签T的误读的目的,各发送波的电波强度下降,也能够对无线通信对象的无线标签T可靠地进行与发送波相对应的电力供给。
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也可以如图10所示,以使天线32a和天线32b相对并且天线42a和天线42b相对的方式,将四个天线配置于外盒21的内侧面与内盒22的外侧面之间。如此,也能够重复设置对由内盒22的内部空间构成的规定的通信区域S内的无线标签T根据从天线32a发送的发送波和从天线42a发送的发送波进行电力供给的期间、以及根据从天线32b发送的发送波和从天线42b发送的发送波进行电力供给的期间。因此,即使出于抑制位于规定的通信区域S外的无线标签T的误读的目的,各发送波的电波强度下降,也能够对无线通信对象的无线标签T可靠地进行与发送波相对应的电力供给。
此外,在规定的通信区域S的四侧中的每一侧配置天线的本实施方式及变形例的特征性结构能够应用于其他的实施方式等。
[第七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的无线标签系统。
在本第七实施方式中,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除了采用第一无线通信装置30和第二无线通信装置40外,还采用第三无线通信装置60。因此,对第一实施方式实质相同的构成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2所示,无线标签系统10被构成为具备第一无线通信装置30和第二无线通信装置40,而且还新具备第三无线通信装置60。第三无线通信装置60被构成为这样的无线通信装置:具备具有与上述的第一控制部31和天线32相同的功能的第三控制部61和天线62a~62c以及连接这两者的电缆63,并且根据来自控制装置50的指示等(参照图15的发送指示流程)具有与第一无线通信装置30相同的功能。
各天线62a~62c为了读取位于规定的通信区域S外的无线标签T,如图13所示,配置于外盒21的外侧且处于开口部21a的周围的位置。具体而言,天线62a被设置于将附有无线标签T的商品放入内盒22内的用户站立的位置侧的顶板23的下表面,并以使发送波的发送方向朝上的方式配置。另外,天线62b、62c以隔着开口部21a相对的方式设置于顶板23的下表面,并且以使发送波的发送方向各自朝上的方式配置。
通过如此配置各天线62a~62c,针对位于作为规定的通信区域S外的开口部21a的周围的面上那样的无线标签(参照图12的附图标记Ta),第三无线通信装置60比第一无线通信装置30和第二无线通信装置40更容易读取。由此,能够抑制由位于开口部21a的周围的面上的无线标签T(Ta)被第一无线通信装置30或者第二无线通信装置40读取引起的误读。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装置50作为读取部而发挥功能,其作为第一无线通信装置30、第二无线通信装置40以及第三无线通信装置60的无线通信结果利用接收信号强度(RSSI),从作为内盒22的内部空间内的规定的通信区域S内的无线标签T读取信息。由于如上所述配置各天线,因此在第一无线通信装置30或第二无线通信装置40中,读取规定的通信区域S内的无线标签T(T1~T3)时的接收信号强度将比读取规定的通信区域S外的无线标签T(Ta)时的接收信号强度高,在第三无线通信装置60中,读取规定的通信区域S外的无线标签T(Ta)时的接收信号强度将比读取规定的通信区域S内的无线标签T(T1~T3)时的接收信号强度高。
因此,即使是被所有的无线通信装置读取出的无线标签T,第一无线通信装置30或者第二无线通信装置40也将接收信号强度更高的无线标签T判定为规定的通信区域S内的无线标签T,第三无线通信装置60也将接收信号强度更高的无线标签T判定为规定的通信区域S外的无线标签T,由此能够高精度地判定读取出的无线标签T是否在规定的通信区域S内。
尤其是,通过交替重复由第一无线通信装置30和第二无线通信装置40实施无线通信的时间带和由第三无线通信装置60实施无线通信的时间带,能够排他地进行基于第一无线通信装置30和第二无线通信装置40的无线通信以及基于第三无线通信装置60的无线通信。由此,根据来自第一无线通信装置30或者第二无线通信装置40的发送波利用无线标签T获得的电力不会被用于与第三无线通信装置60之间的无线通信时,因此在第三无线通信装置60的无线通信时获得的接收信号强度的测量精度提高,因此能够更高精度地判定读取出的无线标签T是否在规定的通信区域S内。
此外,第三无线通信装置60不限于被构成为具有上述的天线62a~62c,也可以被构成为,以使一个或两个以上的天线更难以读取位于规定的通信区域S内的无线标签T的方式,配置于外盒21的外侧。如此,也能够将不仅被第一无线通信装置30和第二无线通信装置40而且被第三无线通信装置60读取出的无线标签T判断为位于规定的通信区域S外的可能性高的无线标签T,因此能够抑制位于规定的通信区域S外的无线标签T的误读。
具体而言,例如,如图14所例示的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第三无线通信装置60的天线62也可以,以使发送波的输出方向成为远离开口部21a的方向的方式,相对于沿着开口部21a的开口面的平面倾斜地配置。由此,第三无线通信装置60更难以读取位于规定的通信区域S内的无线标签T,因此能够抑制由第三无线通信装置60的读取结果引起的误读。
此外,新采用第三无线通信装置60的本实施方式及变形例的特征性结构也能够应用于其他的实施方式等。
此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各实施方式等,例如,也可以如下具体化。
(1)规定的通信区域S不限于由利用开口部23a上方开口的收容盒20构成,也可以由其他面的至少一部分开口的收容盒构成。例如,如图11所例示的,也可以由从上方到侧面以开口部24开口的收容盒20a构成。另外,收容盒不限于底面形成为方形,例如,也可以形成为多边形或圆形等。另外,规定的通信区域S不限于由收容盒20、20a等被壁面等明确划分的内部空间构成,也可以由没有被壁面等明确划分的空间的一部分构成。
(2)本发明不限于应用于具有两个无线通信装置30、40的无线标签系统10,也可以应用于具有三个以上的无线通信装置的无线标签系统。在这样的结构中,各无线通信装置在进行用于与规定的通信区域S内的无线标签T无线通信的无线通信处理时,利用相互分离一定的通道数或者一定的通道数以上的不同的多个通道以一定时间以上同时发送发送波。如此,将利用一个无线标签T接收来自多个无线通信装置的发送波,将容易获得该无线标签的动作所需的电力。因此,能够对无线通信对象的无线标签T可靠地进行与发送波相对应的电力供给,其结果,能够实现稳定的无线通信。
(3)另外,本发明不限于应用于商品销售用的无线标签系统,也可以应用于将在较窄范围内设定的规定的通信区域内的无线标签作为无线通信对象的无线标签系统。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无线标签系统
20,20a…收容盒
21…外盒
22…内盒
30…第一无线通信装置
32,32a,32b…天线
40…第二无线通信装置
42,42a,42b…天线
50…控制装置
60…第三无线通信装置
62,62a~62c…天线
B…购物筐
S…规定的通信区域
T,T1~T3…无线标签

Claims (17)

1.一种无线标签系统,具备将规定的通信区域内的无线标签作为无线通信对象的两个以上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两个以上的无线通信装置在进行用于与所述无线标签无线通信的无线通信处理时,利用在频率轴上相互分离一定量的多个通道以一定时间以上同时发送发送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标签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两个以上的无线通信装置中的至少一部分发送用于向无线标签供给电力的未调制波作为发送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线标签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两个以上的无线通信装置中的任一个每当自身发送所述发送波的发送时刻,对剩余的无线通信装置进行与所述发送波的发送相关的发送指示,
所述剩余的无线通信装置根据接收到的所述发送指示进行所述无线通信处理。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线标签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两个以上的无线通信装置中的任一个向剩余的无线通信装置发送至少将所述发送波的通道及发送时间时序化的控制表,
所述剩余的无线通信装置根据接收到的所述控制表进行所述无线通信处理。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线标签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两个以上的无线通信装置中的至少一部分具备检测其他的无线通信装置中的所述发送波的发送状况的检测部,在进行所述无线通信处理时,根据所述检测部的检测结果,利用与所述其他的无线通信装置相互分离一定的通道数的不同的多个通道以一定时间以上同时发送所述发送波。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线标签系统,其特征在于,
具备对所述两个以上的无线通信装置中的每一个进行与所述发送波的发送相关的发送指示的控制装置,
所述两个以上的无线通信装置根据从所述控制装置接收到的所述发送指示进行所述无线通信处理。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线标签系统,其特征在于,
具备向所述两个以上的无线通信装置中的每一个发送至少将所述发送波的通道及发送时间时序化的控制表的控制装置,
所述两个以上的无线通信装置根据从所述控制装置接收到的所述控制表进行所述无线通信处理。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线标签系统,其特征在于,具备:
以除了开口部以外电波不能通过的方式形成的外盒;以及
电波能够通过并且经由所述开口部收容在所述外盒内的内盒,
所述两个以上的无线通信装置包括第一无线通信装置和第二无线通信装置,
所述规定的通信区域由收容在所述外盒中的所述内盒的内部空间构成,
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天线和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装置的天线配置于所述外盒的内表面与所述内盒的外表面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线标签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盒具备与所述开口部相对的方形的内底面、以及与所述内底面的四边分别相连的四个内侧面作为所述内表面,
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天线配置于所述内底面与所述内盒的外表面之间,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装置的天线配置于所述四个内侧面中的任一个与所述内盒的外表面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无线标签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装置的天线配置为相对于所述内侧面向所述发送波的输出方向远离所述开口部的方向倾斜。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线标签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盒具备与所述开口部相对的方形的内底面、以及与所述内底面的四边分别相连的四个内侧面作为所述内表面,
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和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装置分别具备两个天线,
四个天线以使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一方的天线与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装置的一方的天线相对并且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另一方的天线与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装置的另一方的天线相对的方式,配置于所述外盒的内表面与所述内盒的外表面之间,
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和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装置将从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一方的天线发送的发送波和从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装置的一方的天线发送的发送波利用相互分离一定的通道数的多个通道以一定时间以上同时进行所述无线通信处理,并且将从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另一方的天线发送的发送波和从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装置的另一方的天线发送的发送波利用相互分离一定的通道数的多个通道以一定时间以上同时进行所述无线通信处理。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线标签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盒具备与所述开口部相对的方形的内底面、以及与所述内底面的四边分别相连的四个内侧面作为所述内表面,
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和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装置分别具备两个天线,
四个天线以使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一方的天线与另一方的天线相对并且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装置的一方的天线与另一方的天线相对的方式,配置于所述外盒的内表面与所述内盒的外表面之间,
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和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装置将从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一方的天线发送的发送波和从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装置的一方的天线发送的发送波利用相互分离一定的通道数的多个通道以一定时间以上同时进行所述无线通信处理,并且将从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另一方天线发送的发送波和从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装置的另一方的天线发送的发送波利用相互分离一定的通道数的多个通道以一定时间以上同时进行所述无线通信处理。
13.根据权利要求8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线标签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两个以上的无线通信装置除了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以及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装置外还具有第三无线通信装置,
所述无线标签系统具备利用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装置以及所述第三无线通信装置的无线通信结果从作为所述内盒的内部空间内的所述规定的通信区域内的所述无线标签中读取信息的读取部,
所述第三无线通信装置的天线配置于所述外盒的外侧。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无线标签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无线通信装置的天线配置于所述外盒的外侧且所述开口部的周围。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无线标签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无线通信装置的天线以使所述发送波的输出方向成为远离所述开口部的方向的方式,相对于沿着所述开口部的开口面的平面倾斜地配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3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线标签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读取部作为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装置以及所述第三无线通信装置的无线通信结果利用接收信号强度,从作为所述内盒的内部空间内的所述规定的通信区域内的所述无线标签中读取信息。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无线标签系统,其特征在于,
排他地进行基于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和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装置的无线通信与基于所述第三无线通信装置的无线通信。
CN201980073760.6A 2018-11-08 2019-11-08 无线标签系统 Active CN11299718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10438 2018-11-08
JP2018210438 2018-11-08
JP2019194512A JP7428871B2 (ja) 2018-11-08 2019-10-25 無線タグシステム
JP2019-194512 2019-10-25
PCT/JP2019/043819 WO2020096034A1 (ja) 2018-11-08 2019-11-08 無線タグ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997184A true CN112997184A (zh) 2021-06-18
CN112997184B CN112997184B (zh) 2024-06-18

Family

ID=707242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73760.6A Active CN112997184B (zh) 2018-11-08 2019-11-08 无线标签系统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3879432A4 (zh)
JP (1) JP7428871B2 (zh)
CN (1) CN112997184B (zh)
TW (1) TWI73601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449057B2 (ja) * 2019-09-13 2024-03-13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無線タグ読取装置
JP2023015763A (ja) * 2021-07-20 2023-02-0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ウェーブ 情報読取装置
WO2023017827A1 (ja) * 2021-08-10 2023-02-1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ウェーブ 情報読取装置
JP7280583B1 (ja) 2022-04-13 2023-05-24 俊宏 南 Rfタグ読取装置
JP7381032B1 (ja) * 2023-06-18 2023-11-15 俊宏 南 Rfタグ読取装置
JP7429399B1 (ja) 2023-10-20 2024-02-08 俊宏 南 Rfタグ読取装置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160583A2 (en) * 1992-11-18 2001-12-05 Btg International Limited Detection of multiple articles
US20060103533A1 (en) * 2004-11-15 2006-05-18 Kourosh Pahlavan Radio frequency tag and reader with asymmetric communication bandwidth
US20080018430A1 (en) * 2006-07-07 2008-01-24 Hitachi, Ltd. RFID system and reader writer
CN101414363A (zh) * 2007-10-17 2009-04-22 阿鲁策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标签以及无线通信系统
CN101911517A (zh) * 2008-01-08 2010-12-08 欧姆龙株式会社 标签通信装置、标签通信系统及标签通信方法
US20140218175A1 (en) * 2013-02-05 2014-08-07 Amtech Systems, LLC System and method for synchronizing rfid readers utilizing rf or modulation signals
WO2018139290A1 (ja) * 2017-01-24 2018-08-0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買物支援システム
CN108629214A (zh) * 2017-03-22 2018-10-09 电装波动株式会社 无线标签通过判定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639857B2 (ja) * 2005-03-07 2011-02-23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Rfidタグが取り付けられた物品を収納する収納箱、その配置方法、通信方法、通信確認方法および包装構造。
JP2007303972A (ja) * 2006-05-11 2007-11-22 Aruze Corp 無線icタグの位置特定システム、並びに位置特定装置
JP4681506B2 (ja) * 2006-05-30 2011-05-11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Icタグ
JP5058951B2 (ja) * 2007-11-22 2012-10-24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無線方式読取装置
TW201528183A (zh) * 2013-10-11 2015-07-16 Powa Technologies Ltd 用於資料處理的裝置、系統及方法
TWI535229B (zh) * 2014-08-04 2016-05-21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method, computer readable recording medium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US20160131328A1 (en) * 2014-11-07 2016-05-12 Lighthouse Technologies Limited Indoor smd led equipped for outdoor usage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160583A2 (en) * 1992-11-18 2001-12-05 Btg International Limited Detection of multiple articles
US20060103533A1 (en) * 2004-11-15 2006-05-18 Kourosh Pahlavan Radio frequency tag and reader with asymmetric communication bandwidth
US20080018430A1 (en) * 2006-07-07 2008-01-24 Hitachi, Ltd. RFID system and reader writer
CN101414363A (zh) * 2007-10-17 2009-04-22 阿鲁策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标签以及无线通信系统
CN101911517A (zh) * 2008-01-08 2010-12-08 欧姆龙株式会社 标签通信装置、标签通信系统及标签通信方法
US20140218175A1 (en) * 2013-02-05 2014-08-07 Amtech Systems, LLC System and method for synchronizing rfid readers utilizing rf or modulation signals
WO2018139290A1 (ja) * 2017-01-24 2018-08-0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買物支援システム
CN108629214A (zh) * 2017-03-22 2018-10-09 电装波动株式会社 无线标签通过判定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36011B (zh) 2021-08-11
EP3879432A4 (en) 2021-12-22
CN112997184B (zh) 2024-06-18
TW202025001A (zh) 2020-07-01
JP7428871B2 (ja) 2024-02-07
JP2020077408A (ja) 2020-05-21
EP3879432A1 (en) 2021-09-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997184A (zh) 无线标签系统
US20230130857A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rfid tag locating using constructive interference
JP4265694B2 (ja) 距離測定装置、距離測定方法、反射体、および通信システム
US20150333804A1 (en) Near field antenna for object detecting device
JP5712680B2 (ja) 交信処理装置および交信処理装置における距離計測方法
CN204331020U (zh) 阅读器
JP2007121014A (ja) 物品位置検出システム
KR20110060621A (ko) 객체 추적 장치 및 그 방법 및 센서의 위치 지정 방법
AU2023203280B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between electronic devices in close proximity
CN106663181A (zh) 适应性射频识别读取器
Huang et al. Passive UHF far-field RFID based localization in smart rack
Bolić et al. Performance of passive UHF RFID systems in practice
US11537804B2 (en) Wireless tag system
JP2019509479A (ja) 検出領域に対する送信機の位置を決定するための装置およびその方法
KR20200120170A (ko) 부피 측정 장치 및 시스템
JP7010256B2 (ja) 情報処理装置、リーダライタ、サイドローブ通過判定方法、制御プログラム
JP2022064767A (ja) 物品センシングシステム,リーダ装置およびセンサシート
CN116008907A (zh) 射频识别标签定位系统、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JP4301157B2 (ja) 無線タグ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無線タグ通信装置
Görtschacher et al. SIMO UHF RFID-Lesegerät zur Tag-Lokalisierung mittels Sensorfusion in einer ausgewählten Umgebung
JP2017191592A (ja) 無線タグ装置、無線タグ通信装置、無線タグ通信システム
HRP20150834A2 (hr) Poboljšani rfid sustav za učinkovito čitanje i detekciju smjera kretanja pasivnih identifikacijskih oznaka te metoda čitanja isti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