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997067A - 测试条以及成分测定系统 - Google Patents

测试条以及成分测定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997067A
CN112997067A CN201980074069.XA CN201980074069A CN112997067A CN 112997067 A CN112997067 A CN 112997067A CN 201980074069 A CN201980074069 A CN 201980074069A CN 112997067 A CN112997067 A CN 11299706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st strip
light
measurement
reagent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7406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森内健行
相川亮桂
佐藤嘉哉
林田优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erum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erum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erumo Corp filed Critical Terum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29970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9706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1/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i.e. using sub-millimetre waves,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 G01N21/84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G01N21/8483Investigating reagent band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1/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i.e. using sub-millimetre waves,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 G01N21/75Systems in which material is subjected to a chemical reaction, the progress or the result of the reaction being investigated
    • G01N21/77Systems in which material is subjected to a chemical reaction, the progress or the result of the reaction being investigated by observing the effect on a chemical indicator
    • G01N21/78Systems in which material is subjected to a chemical reaction, the progress or the result of the reaction being investigated by observing the effect on a chemical indicator producing a change of colour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3/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specific method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1/00 - G01N31/00
    • G01N33/48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Haemocytometers
    • G01N33/50Chemical analysis of 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Testing involving biospecific ligand binding methods; Immunological testing
    • G01N33/66Chemical analysis of 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Testing involving biospecific ligand binding methods; Immunological testing involving blood sugars, e.g. galactose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1/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i.e. using sub-millimetre waves,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 G01N21/75Systems in which material is subjected to a chemical reaction, the progress or the result of the reaction being investigated
    • G01N21/77Systems in which material is subjected to a chemical reaction, the progress or the result of the reaction being investigated by observing the effect on a chemical indicator
    • G01N2021/7756Sensor type
    • G01N2021/7759Dipstick; Test strip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1/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i.e. using sub-millimetre waves,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 G01N21/75Systems in which material is subjected to a chemical reaction, the progress or the result of the reaction being investigated
    • G01N21/77Systems in which material is subjected to a chemical reaction, the progress or the result of the reaction being investigated by observing the effect on a chemical indicator
    • G01N2021/7756Sensor type
    • G01N2021/7763Sample through flow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mat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atholog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Urology & Nephrology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Diabetes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Cell Biolog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Biological Materials (AREA)
  • 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Chemical Reactions (AREA)
  • Optical Measuring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成分测定系统(10)包括:测试条(12),其具有保持样本的主体部(20);和成分测定装置(14),其供测试条(12)安装,并且光学地测定样本所包含的成分。成分测定装置(14)射出沿主体部(20)的厚度方向行进的测定光。主体部(20)具备对测定光进行遮光的遮光部(32),遮光部(32)具有对与试剂反应后的样本的反应生成物形成测定光的测定点(44)的测定开口部(34)。

Description

测试条以及成分测定系统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测定样本中的分析物的测试条、和安装该测试条并光学地测定分析物的成分测定系统。
背景技术
在日本特开2004-317487号公报中公开了比色式的血中葡萄糖监视系统(成分测定系统),该比色式的血中葡萄糖监视系统通过向样本(血液)输出来自LED的光并在检测器接受透过样本的光,从而测定样本中的葡萄糖的成分量。来自LED的光在成分测定装置中通过准直开口而被收束,并向样本的读取区域(测定点)照射。
这种成分测定系统即使通过成分测定装置的开口将光源的光收束,也会发生与样本的读取区域的偏移,因此在提高血糖值的测定精度方面存在极限。
发明内容
本公开是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所做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以简单的结构高精度地将稳定的光量的测定光向测定点引导,并能够实施精度更高的成分测定的测试条以及成分测定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公开的第一方式是一种测试条,具有安装于成分测定装置的主体部,所述主体部具备:遮光部;试剂,其与样本反应;以及流路,其作为在所述测试条的一端具有放入部的空腔而设置于所述测试条内,并将所述样本导入至测定点,所述遮光部规定所述测定点。
另外,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公开的第二方式是一种测试条,具有安装于成分测定装置的主体部,所述主体部具备:遮光层;试剂,其与样本反应;垫片层,其具有由将所述样本导入至测定点的空腔构成的流路,所述流路具有设置于所述测试条的一端的放入部;以及第一覆盖层和第二覆盖层,它们覆盖所述垫片层的上下表面,所述遮光层规定测定点。
此外,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公开的第三方式是一种成分测定系统,该成分测定系统包括:测试条,其具有保持样本的主体部;和成分测定装置,其供所述测试条安装,并且光学地测定所述样本所包含的成分,所述成分测定装置是射出在所述主体部的厚度方向上行进的测定光的结构,所述主体部具备遮光部,所述遮光部具有对试剂与所述样本的反应生成物形成所述测定光的测定点的孔部。
上述测试条以及成分测定系统通过主体部的遮光部对反应生成物规定测定点,从而能够将稳定的光量的测定光向测定点高精度地引导。例如,即使相对于成分测定装置位置偏移地安装测试条,也能够向测试条的测定点具有再现性地并且高精度地引导足够的光量的测定光。由此,测试条以及成分测定系统能够实施精度更高的成分测定。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成分测定系统的整体结构的俯视图。
图2是表示测试条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
图3是测试条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局部地表示测试条和成分测定装置的测光部的简略侧视剖视图。
图5A是表示测定开口部与射出侧通过口及受光侧通过口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图5B是表示测试条位置偏移时的测定开口部与射出侧通过口及受光侧通过口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
图6是简略地表示第一变形例的测定开口部的说明图。
图7A是简略地表示第二变形例的测定开口部的说明图。图7B是简略地表示第三变形例的测定开口部的说明图。
图8是表示变形例的测试条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
图9是图8的测试条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图8的测试条的纵剖视图(Y方向中心处的沿着X方向的剖视图)。
图11是从厚度方向的一侧观察图8的测试条的俯视图。
图12是局部地表示图8的测试条和变形例的成分测定装置的简略侧视剖视图(Y方向中心处的沿着X方向的剖视图)。
图13是沿着图12的XIII-XIII线的剖视图。
图14是图13的成分测定装置的电气框图。
图15是表示实施例1~7和比较例1~5的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列举优选的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对本公开进行详细地说明。
如图1所示,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成分测定系统10具备:测试条12,其能够保持样本;和成分测定装置14,其通过安装测试条12来测定样本所包含的分析物量。以下,在样本为血液的情况下,代表性地对检测分析物(这里为葡萄糖)的量的成分测定系统10(血糖值测定系统)进行说明。
在该情况下,测试条12将血液导入测试条12的内部。测试条12构成为在使血液与试剂反应而显色的状态(显色状态)下保持于检测对象位置。另一方面,成分测定装置14构成为在测试条12的检测对象位置光学地检测血液与试剂的反应生成物的血糖仪16(以下,也称为血糖仪16)。特别是该血糖仪16将规定波长的测定光向检测对象位置照射,并通过检测透过显色状态的血液后的测定光(透过光)的测定部18进行血糖值测定。另外,有时测试条也称为芯片、传感器等。
另外,成分测定系统10作为供用户(患者)操作的个人使用的测定系统使用。例如,用户使用测试条12和血糖仪16测定血糖值,进行自身的血糖管理。另外,成分测定系统10也可以作为医务工作者测定患者的血糖值的装置而在医疗设施等中使用。
测试条12在安装至血糖仪16的状态下,其一部分向血糖仪16的外侧突出。而且,测试条12在从血糖仪16突出的部分具有开口部(放入部24)。通过从放入部24向测试条12内导入血液,从而能够进行血糖仪16中的血糖值测定。测试条12是每进行一次测定就废弃的一次性的设备。
如图2所示,测试条12具备试纸状的主体部20、和在主体部20内沿着平面方向而向长度方向(箭头X方向)延伸的空腔部22。空腔部22具有将样本从放入部24导入至后述的测定点44的流路38(毛细管)、和后述的空气抽出部40。对于主体部20而言,血糖仪16的插入和脱离方向为主体部20的长轴方向。在此,将在将主体部20安装于血糖仪16后从血糖仪16露出的一侧的端部(箭头X1方向的端部)作为第一端,将容纳于血糖仪16内的一侧的端部(箭头X2方向的端部)作为第二端。另外,主体部20的第一端侧形成为在俯视时为大致半圆状。主体部20的第一端侧为在血糖仪16的安装状态下从血糖仪16露出的部分。
空腔部22的第一端(箭头X1方向的端)向主体部20的第一端的外缘开口。空腔部22的第一端形成有作为向主体部20内放入血液的开口的放入部24。
另外,主体部20形成为较薄的平板状(试纸状)。更具体而言,如图2和图3所示,通过将多个板体28沿板体28的厚度方向(箭头Z方向)层叠而一体化,从而形成主体部20。以下,从图3中的上方向(箭头Z1方向)朝向下方向(箭头Z2方向),将多个板体28称为第一板体28A、第二板体28B、第三板体28C、第四板体28D以及第五板体28E。第一~第五板体28A~28E的外缘形成为在从箭头Z方向俯视观察时相互大致相同的形状(在第一端侧具有圆弧的大致长方形)。
第一~第五板体28A~28E构成为:通过在层叠前将它们分别切口,从而具有在厚度方向(箭头Z方向)上贯通并形成为适当的形状的部分空间30。在第一~第五板体28A~28E层叠的状态下,部分空间30形成测试条12的空腔部22、测定开口部34(孔部)、空气抽出部40。另外,在相互相邻的板体28之间设置由粘接剂等构成的粘接层(未图示),通过该粘接层将相邻的板体28彼此稳固地粘接。
具体而言,第一板体28A是配置于测试条12的厚度方向一侧(箭头Z1方向的端部)的平面部件。该第一板体28A构成为黑色膜部件,在测试条12中构成对测定光进行遮光的遮光部32。对于遮光部32的结构,详见后述。
另外,第一板体28A的部分空间30包括设置于第一端侧(箭头X1方向的端部)的第一切口部30A1、和测定开口部34以及第一空间部30A2。
第一切口部30A1形成放入部24的一部分。第一切口部30A1形成为在从箭头Z方向观察的俯视时为四边形状(在图示例中为矩形状)。测定开口部34处于比第一空间部30A2靠第一端侧的位置。测定开口部34独立地设置于从第一切口部30A1朝向第一板体28A的第二端侧(箭头X2方向)远离规定间隔的位置。测定开口部34在测试条12的厚度方向上使测定光透过。另外,第一板体28A也可以仅将相当于测定开口部34的范围用透明的部件来制造。
第一空间部30A2向测试条12的表面(箭头Z1方向的表面)开口。第一空间部30A2独立地设置于从测定开口部34朝向第二端侧稍微离开的位置。第一空间部30A2在从放入部24将血液向测试条12内导入时将从空腔部22(流路38等)挤出的空气向测试条12外排出。
第二板体28B相对于上述的第一板体28A层叠于测试条12的厚度方向另一侧(箭头Z2方向)。第二板体28B是膜状的部件。该第二板体28B的部分空间30包括第一端侧的第二切口部30B1、和靠近第二板体28B的第一端侧并且宽度方向(箭头Y方向)内侧的第二空间部30B2。第二板体28B可以是透明的,也可以着色。
第二切口部30B1形成放入部24的一部分。第二切口部30B1形成为在从箭头Z方向观察的俯视时为四边形状(在图示例中为矩形状)。第二切口部30B1在层叠状态下相对于第一切口部30A1在箭头Z2方向上连通。第二切口部30B1具有与第一切口部30A1相同的大小和相同的形状。
第二空间部30B2形成在与第一空间部30A2对置的位置。即,第二空间部30B2相对于第一空间部30A2在箭头Z2方向上连通。第二空间部30B2形成为比第一空间部30A2大的尺寸的方形。第二空间部30B2是能够在流路38的第二端侧保持一定量的血液的空间。因此,对于第二空间部30B2而言,在血液从流路38的第二端侧漏出的情况下,第二空间部30B2作为缓冲区域发挥功能,由此,能够通过第二空间部30B2防止血液从第一空间部30A2泄漏。
另一方面,该第二板体28B在与第一板体28A的测定开口部34对置的部位不设置部分空间30。第二板体28B中的与测定开口部34对置的部位由透明的部件形成。由此,第二板体28B将测定开口部34与后述的第三板体28C的部分空间30之间液密地隔断。
第三板体28C是相对于上述第二板体28B在箭头Z2方向上层叠的膜状的部件。第三板体28C的上下表面具有粘接层。该第三板体28C的部分空间30包括第三切口部30C1、第一直线部30C2以及第三空间部30C3。第三切口部30C1、第一直线部30C2以及第三空间部30C3作为从第一端朝向第二端侧连续的空间而形成于第三板体28C。
第三切口部30C1形成放入部24的一部分。第三切口部30C1在层叠状态下相对于第一切口部30A1和第二切口部30B1在箭头Z2方向上连通(层叠而形成一个空间)。第一直线部30C2与第三切口部30C1连通,并且朝向第二端侧(箭头X2方向)延伸。第一直线部30C2是构成供从放入部24放入的血液流动的流路(毛细管)38的一部分的空间。
第三空间部30C3与第一直线部30C2连续。另外,第三空间部30C3在测试条12的厚度方向(箭头Z方向)上与第二空间部30B2对置。在层叠状态下,第三空间部30C3与第二空间部30B2一起形成连续的空间,并且经由第一空间部30A2通向测试条12的外部。第二空间部30B2与第三空间部30C3形成为大致相同的形状。
第四板体28D相对于上述的第三板体28C在箭头Z2方向上层叠。该第四板体28D的部分空间30包括第四切口部30D1、第二直线部30D2、试剂配置部30D3以及第四空间部30D4。
从第一端朝向第二端侧,第四切口部30D1、第二直线部30D2、试剂配置部30D3以及第四空间部30D4连接,从而形成连续的空间。第四切口部30D1形成于部分空间30的第一端,并形成放入部24的一部分。第四切口部30D1相对于第三切口部30C1在箭头Z2方向上连通。第二直线部30D2与第四切口部30D1连通并朝向第二端侧(箭头X2方向)延伸。第二直线部30D2是构成供从放入部24放入的血液流动的流路(毛细管)38的一部分的空间。
第四空间部30D4经由试剂配置部30D3而与第二直线部30D2连通。第四空间部30D4在测试条12的厚度方向(箭头Z方向)上与第三空间部30C3对置。在层叠状态下,第二空间部30B2、第三空间部30C3以及第四空间部30D4形成连续的空间,并且经由第一空间部30A2通向测试条12的外部。第四空间部30D4形成为与第二空间部30B2及第三空间部30C3大致相同的形状。
在第二直线部30D2与第四空间部30D4之间设置试剂配置部30D3。试剂配置部30D3形成能够配置后述的试剂片36的空间。在制造测试条12时,使试剂片36保持于第三板体28C上的粘接层。
若使第四板体28D层叠于第三板体28C,则将第二直线部30D2层叠为与第一直线部30C2重叠,从而形成流路38。此时,对于第二直线部30D2而言,流路38方向的长度(箭头X方向的长度)比第一直线部30C2短相当于试剂配置部30D3的长度的量。通过为这样的结构,若适当地调整形成试剂片36的薄板状膜的厚度,则能够在流路38的中途使流路38的箭头Z方向的长度变化。特别是在流路38的中途减小了流路38的箭头Z方向的长度的情况下,能够使血液高效地流动。
第五板体28E相对于上述的第四板体28D在箭头Z2方向上层叠。在该第五板体28E的第一端侧不设置切口,另外在第二直线部30D2的对置位置也不设置部分空间30。由此,测试条12构成供血液在第二板体28B与第五板体28E之间的第一直线部30C2和第二直线部30D2流动的流路38。
第五板体28E的部分空间30包括:靠近第一端并且宽度方向内侧的试剂插入部30E1、和与试剂插入部30E1连通的第五空间部30E2。试剂插入部30E1与试剂配置部30D3对置,并且形成为相同的形状。第五空间部30E2与第四空间部30D4对置,并且形成为相同的形状。
另外,对第二板体28B和第五板体28E的表面实施亲水性涂层(未图示)。由此,血液能够容易地在夹在第二板体28B与第五板体28E之间的部分空间30中流动。
通过层叠以上的第一~第五板体28A~28E,从而测试条12的空腔部22构成为包括上述的放入部24、与放入部24连通并能够供血液流动的流路38、以及用于从流路38抽出空气的空气抽出部40。更具体而言,放入部24由第一切口部30A1、第二切口部30B1、第三切口部30C1、第四切口部30D1形成。放入部24的箭头Z方向的一面被第五板体28E覆盖。放入部24的箭头Z方向的另一面开放。另外,在将第一板体28A的整个面作为遮光部32并由透明部件形成第二板体28B、第三板体28C、第四板体28D、第五板体28E的情况下,在测试条12的箭头Z方向俯视观察时,放入部24是透明的,因此对于患者来说,放入部24容易视觉辨认。
流路38由第一直线部30C2、第二直线部30D2、试剂配置部30D3形成。空气抽出部40由第一~第五空间部30A2、30B2、30C3、30D4、30E2构成。当样品在流路38中流动时,空气抽出部40将从流路38内挤出的空气排出。
主体部20具备遮光层(第一板体28A)、形成流路38的垫片层(第三板体28C和第四板体28D)、以及覆盖垫片层的上下表面的第一覆盖层(第二板体28B)和第二覆盖层(第五板体28E)。
试剂片36配置于比测试条12的空气抽出部40靠上游侧的流路38上(第三板体28C与第四板体28D之间)。试剂片36担载将在流路38内与血液反应(使血液显色)的试剂涂覆于薄壁的膜上的试剂部42。根据试剂、测定系统的性质,还可以将各种聚合物配置于试剂片36上。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试剂片36构成为与板体28分体设置的部件,但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通过在规定的板体28(例如,第二板体28B)的适当的位置涂覆试剂而构成。或者也可以不将试剂配置部30D3切口为配置试剂片36的空间,而在相当于试剂配置部30D3的区域涂覆试剂。在该情况下,在第四板体28D中的第二直线部30D2与第四空间部30D4之间的区域涂覆试剂。
试剂片36形成为在测试条12的短边方向(宽度方向、即箭头Y方向)上较长地延伸,而在长度方向(箭头X方向)上较短地延伸的矩形状。详细而言,试剂片36的箭头Y方向的长度长于比试剂片36靠上游侧的流路38的流路宽度。由此,即使将测试条12的箭头Y方向的长度小型化为10mm以下,也能够将试剂片36与第三板体28C可靠地粘接。此外第一板体28A的测定开口部34在层叠方向上与本实施方式的试剂片36重叠,由此设定于被血糖仪16的测定光照射的测定点44(检测对象位置)。对于该测定点44,详见后述。
返回图1,接下来,对安装测试条12的血糖仪16进行说明。血糖仪16构成为能够反复地实施血糖测定的再利用型。血糖仪16的壳体46具有:箱体部50,其以用户容易把持操作的大小在其内部容纳血糖仪16的控制部48;和筒状的测光部52,其从箱体部50向前端方向(第一端方向)突出,并在内部容纳光学系统的测定部18。另外,在箱体部50的上表面设置有电源按钮54、操作按钮56、显示器58,在测光部52的上表面设置有作为取下使用后的测试条12的操作部的弹出杆60。
电源按钮54在用户的操作下切换血糖仪16的启动和启动停止。操作按钮56在成为启动状态的血糖仪16中,作为基于用户的操作进行血糖值的测定、显示的、切换测定结果(包括过去的血糖值)的显示等的操作部发挥功能。另外根据血糖仪16的动作设定软件的设定,也可以省去电源按钮54。并且也可以使操作按钮56兼具电源按钮54的功能。显示器58由液晶、有机EL等构成,如血糖值的显示、错误显示等那样在血糖值的测定中显示向用户提供的信息。弹出杆60设置为能够向前端和基端方向移动,并与设置于测光部52内的弹出销76(参照图4)连接。
另一方面,血糖仪16的测光部52设置于箱体部50内。如图4所示,在该测光部52设置有供测试条12插入的插入孔62。插入孔62向血糖仪16的前端面(第一端面)开口,从测光部52的第一端侧朝向第二端侧(箱体部50侧)延伸。另外,测光部52具备以夹着插入孔62的方式光学地检测血液中的葡萄糖的上述的测定部18。
插入孔62与测试条12对应,形成为在测光部52的宽度方向上较长并在上下方向上较短的剖面长方形。插入孔62在测光部52的第一端面具有插入开口部62a。该插入开口部62a的宽度方向和上下方向的尺寸与测试条12的宽度方向及厚度方向的尺寸大致相同,或者形成得稍大。
测光部52在其内部的插入孔62延伸的中途位置具有一对元件容纳空间64。元件容纳空间64具有隔着插入孔62而设置于相互对置位置的发光部容纳空间64a、受光部容纳空间64b以及口部66。口部66设置于发光部容纳空间64a与受光部容纳空间64b之间,成为测定光的通道。在口部66与插入孔62交叉的部位配置测试条12的测定部来测定。
测定部18由在发光部容纳空间64a容纳有多个发光元件68的发光部70、和在受光部容纳空间64b容纳有受光元件72的受光部74构成。发光部70侧的口部66成为具有规定的直径(尺寸)的圆形状的射出侧通过口66a。受光部74侧的口部66也成为具有规定的直径(尺寸)的(例如,与射出侧通过口66a相同尺寸的)圆形状的受光侧通过口66b。另外,射出侧通过口66a、受光侧通过口66b并不限定于圆形状,也能够形成为各种形状。
发光部70是具有与测定波长相应的发光元件68的光源。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多个发光元件68(第一~第五发光元件68a~68e)构成。多个发光元件68在俯视时呈现沿着测光部52的长度方向配置三个、并且以长度方向中央的发光元件68为基点在与该长度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两侧分别相邻配置其他两个的十字状。
第一~第五发光元件68a~68e构成为:在495nm~950nm的范围内射出相互不同的峰值波长的测定光。作为一个例子,第一发光元件68a射出峰值波长为650nm附近的第一测定光。第二发光元件68b射出峰值波长为900nm附近的第二测定光。第三发光元件68c射出峰值波长为800nm附近的第三测定光。第四发光元件68d射出峰值波长为545nm附近的第四测定光。第五发光元件68e射出峰值波长为590nm附近的第五测定光。作为射出这种测定光的元件,能够列举LED、有机EL、激光二极管等。血糖仪16的控制部48供给驱动电流,使第一~第五发光元件68a~68e分别在规定时机发光。
另一方面,受光部74由一个受光元件72构成。从发光元件68射出的测定光经由射出侧通过口66a通过测试条12的测定开口部34,透过测定点44并通过受光侧通过口66b而作为检测光(透过光)被受光元件72接受。受光元件72例如由光电二极管(PD)构成。
另外,在插入孔62的第二端设置有与弹出杆60连结的弹出销76。弹出销76伴随着用户对测试条12的插入而被向第二端方向挤压,由此被设置于壳体46内的未图示的锁止机构锁止(固定),并且弹簧78收缩。通过由用户向第一端方向操作弹出杆60,从而解除将弹出销76固定的锁止机构的锁止,能够使弹出销76向第一端方向进出。通过利用弹簧78的弹性复原力并且使弹出销76向第一端方向进出,能够将安装至插入孔62的测试条12从插入孔62容易地排出。
返回图1,血糖仪16的控制部48由具有未图示的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的控制电路(计算机)构成。控制部48例如在用户的电源按钮54的操作下使测定部18驱动,基于与血液中的葡萄糖量(或者浓度)相应的信号计算血糖值,并将计算出的血糖值显示于显示器58。
接下来,参照图3、图5A以及图5B对测试条12中的测定点44与血糖仪16的测定部18的关系进行说明。对于本实施方式的成分测定系统10而言,测定点44是被测定物质存在的场所,由测试条12的测定开口部34的形状和面积规定。更具体而言,从血糖仪16射出的测定光通过测定开口部34规定测试条12中的与测定区域对应的区域(面积)(即测定点44)。即,通过测试条12使用黑色膜部件作为第一板体28A,从而第一板体28A作为遮住测定光的至少一部分的遮光部32发挥功能。并且,测定开口部34在测试条12上作为规定测定点44的孔部发挥功能。即,能够使孔部与测定点44相邻,因此能够将孔部与测定点44的距离较短地保持于一定的范围。因此,能够使测定精度提高。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测定点44规定于与试剂部42重叠的区域。
构成遮光部32(黑色膜部件)的材料只要能够适当地遮挡测定光,则不特别地限定。例如,作为遮光部32,能够通过在聚对苯二甲酸乙酯(PET)、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碳酸酯、聚苯乙烯、聚丙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环烯聚合物(COP)、环烯烃共聚物(COC)等树脂中混合炭黑等颜料而构成。另外,第二~第五板体28B~28E只要由具有透明性的树脂材料构成即可,例如能够应用在上述的树脂材料中未混合颜料的材料。测试条12的第二~第五板体28B~28E的至少1片也可以由黑色膜部件(遮光部32)构成。
基于JIS K7605;1976(废除标准)的测定法,遮光部32的遮光率优选为90%以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应用了具有99%以上的遮光率的黑色膜部件。测试条12将第一板体28A的整个面作为遮光部32。另外,测试条12并不限定于将板面整体作为遮光部32。在测试条12,只要至少与血糖仪16的射出侧通过口66a及受光侧通过口66b对置的部位(测定开口部34的周边部)为遮光部32即可。在本实施方式中,检测透过了试剂片36(试剂部42)上的测定点44的透过光,因此在俯视观察测试条12时,至少测试条12的一部分为遮光部32即可。即,在俯视观察测试条12时,至少测定点44的周边为遮光部32即可,但更优选测试条12的整个面为遮光部32。
另外,测试条12并不限定于将第一板体28A作为遮光部32。例如,也可以代替第一板体28A而将与第一板体28A相反的一侧的第五板体28E作为遮光部。或者也可以在层叠于测试条12内的第二~第四板体28B~28D的任意一个设置遮光部32。只要将构成测试条12的板体28的任意一个作为具有测定开口部34的遮光部32,就能够规定测定点44。测定开口部34只要设置于构成为遮光部32的板体28即可。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第一板体28A设置遮光部32,从而构成为在测试条12的内部具有流路38、涂覆于测定点44的位置的试剂部42、以及空气抽出部40,并且为了使测定所需的血液量减少,能够使测试条12的厚度为较薄的构造。
测定开口部34形成为大致正圆形状。在该情况下,与从第一端向第二端的方向正交的方向(即,流路38的宽度方向)上的测定开口部34的最大尺寸φd(在本实施方式中,测定开口部34的开口形状在俯视观察时为大致圆状,因此为直径φd)小于与第一板体28A相同地形成的正圆形状的第一空间部30A2。最大尺寸φd相当于测定开口部34的宽度尺寸。在流路38的宽度方向上,最大尺寸φd比涂覆有试剂的宽度方向的长度短,并且比流路38的宽度尺寸W短。此外,测定开口部34也可以代替将第一板体28A切口而使相当于测定开口部34的区域透明。
此外,在流路38的宽度方向(箭头Y方向)上,测定开口部34的最大尺寸φd比射出侧通过口66a的最小尺寸φe和受光侧通过口66b的最小尺寸φp短。在此,射出侧通过口66a、受光侧通过口66b的最小尺寸φe、φp是指通过各个口部66的中心并且由口部66的边缘部规定的线段中的最小的尺寸。在口部66为正圆形状的情况下,最小尺寸φe、φp是直径,在口部66为椭圆形状的情况下,最小尺寸φe、φp为短轴的尺寸。
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测定开口部34的最大尺寸φd优选为0.2~0.8mm,最优选将φd设为0.5mm。与此相对,流路38的宽度尺寸W优选为0.3~2.0mm,更优选为0.4~1.5mm,最优选为1.1±0.05mm。因此,测试条12在流路38内具有宽度尺寸W=1.05~1.15mm的试剂部42。
另外,在血糖仪16中,射出侧通过口66a的最小尺寸φe和受光侧通过口66b的最小尺寸φp优选为0.8~3.0mm,更优选为1.0~1.5mm,最优选为1.32±0.05mm。
测定开口部34的最大尺寸φd相对于流路38的宽度尺寸W(箭头Y方向的长度)的比率优选为5~72%,更优选为18~72%,进一步优选为27~45%。由此测试条12的测定开口部34能够与试剂部42上可靠地对置并规定测定光的测定点44。若上述比率低于5%,则受到尘埃的影响而误差变大,因此不优选。若上述比率大于72%,则在将测试条12插入至血糖仪16后,容易受到位置偏移的影响。射出侧通过口66a和受光侧通过口66b的尺寸大于测定开口部34的尺寸。射出侧通过口66a的开口面积大于测定开口部34,因此始终通过测定开口部34规定测定点44。因此,即使使测试条12的正反相反地安装于血糖仪16,也能够通过测定开口部34规定测定点44。
而且,如图5A所示,成分测定系统10优选:在将测试条12安装至血糖仪16的状态下,测定开口部34(测定点44)的中心与射出侧通过口66a及受光侧通过口66b的中心基本上大致一致。
这样,如图5B所示,在测试条12与血糖仪16的安装状态下,即使测定开口部34最大幅度地偏移地(偏移偏移量Za)安装,也能够在射出侧通过口66a与受光侧通过口66b之间配置整个测定开口部34。由此,测定点44能够从射出侧通过口66a接受稳定的光量的测定光。
此外,只要与发光元件68射出的测定光的光量等相应地适当地设计测定开口部34的最大尺寸φd即可。例如,测定开口部34的最大尺寸φd设计于0.2~0.8mm的范围即可,在该情况下,将测定开口部34的最大尺寸φd相对于射出侧通过口66a、受光侧通过口66b的最小尺寸φe、φp的比率设定为15~62%。相反在比率大于62%的情况下,测定开口部34未收纳于射出侧通过口66a、受光侧通过口66b的内侧。相反,在该比率小于15%的情况下,例如当在与测定光、检测光的通道对应的口部66、测定开口部34存在尘埃的情况下,检测光减少,因此不能获得准确的测定值。
另外,在测定开口部34的最大尺寸φd为0.2~0.8mm的情况下,相对于流路38的宽度尺寸W(例如,1.1mm)的比率为18~72%。相反,在比率大于72%的情况下,存在测定开口部34未收纳于试剂部42内的可能性。相反,在比率小于18%的情况下,若在测定开口部34存在尘埃,则依然可能受到尘埃的影响。
本实施方式的测试条12和成分测定系统10基本上如以上那样构成,以下对其动作进行说明。
测试条12的测定开口部34配置于与射出侧通过口66a、受光侧通过口66b重叠的位置。在该阶段,测试条12被弹出销76限制向成分测定装置14的内部的进入。
在该状态下,血糖仪16从发光部70射出规定波长的测定光,受光部74接受透过了测试条12的透过光作为检测光,并计算血糖值。在此,本实施方式的成分测定装置14在测试条12具备测定开口部34。即,不由血糖仪16侧的射出侧通过口66a、受光侧通过口66b规定向试剂部42照射的测定光的照射范围(测定点44),而由测试条12上的测定开口部34规定测定点44。
如上述那样,测定开口部34在测试条12与血糖仪16的安装状态下配置于射出侧通过口66a、受光侧通过口66b的对置位置,因此能够向测试条12上的测定点44引导稳定的光量的测定光。即,能够将由测定开口部34规定的光量在测定点44向被检体照射。通过构成为不在血糖仪16侧设置规定测定点44的测定开口部,能够抑制测试条12中的测定位置的偏差。特别是在进行使用了一次性的测试条12和血糖仪16的透过光测定的情况下,测试条12上的测定点44的位置容易产生由每个测试条12偏移导致的偏差。在将涂覆有试剂的位置(试剂部42)作为测定点44来进行透过光测定的情况下,由于测定点44位置偏移,因此受到血液与试剂的混合、溶解状态的影响,从而测定精度降低。在本公开中,能够在测试条12内精密地控制涂覆有试剂的区域(试剂部42)与测定点44的对位,因此能够使测定精度、特别是再现性提高。另外,通过为上述结构,也能够省略在血糖仪16内配置准直透镜。
此外,本公开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根据发明的主旨进行各种改变。例如,测试条12的遮光部32也可以如图6所示的第一变形例那样是具备规定流路38(试剂部42)的宽度方向(箭头Y方向)两侧而不规定与宽度方向正交的长度方向的测定点44的测定开口部34A的结构。若由测定开口部34A至少规定测定点44的宽度方向两侧,则能够减少从测定点44的宽度方向两侧绕入的杂散光,因此有助于精度的提高。即使是具有测定开口部34A的测试条12,也能够实现测定光的光量的稳定化。
另外,测定开口部34的形状并不限定于上述的正圆形状。例如如图7A所示的第二变形例那样,测定开口部34B也可以形成为在流路38的延伸方向上具有长轴的椭圆形状。或者也可以如图7B所示的第三变形例那样,测定开口部34C形成为在流路38的延伸方向上具有长边的方形。即使在该情况下,若构成为测定开口部34收纳于血糖仪16的射出侧通过口66a、受光侧通过口66b的内侧,则也能够向测定点44始终引导稳定的光量的测定光。例如,椭圆形的测定开口部34B或者方形的测定开口部34C也可以是相对于射出侧通过口66a、受光侧通过口66b短轴(短边)、长轴(长边)都在70%以内的形状,并且是相对于试剂部42短轴(短边)、长轴(长边)都在80%以内的形状。
并且,根据测定对象物、反应系统的种类,对于测试条12而言,测定开口部34形成的测定点44也可以不位于试剂部42上。例如,测定开口部34可以设置于比试剂部42靠箭头Y方向第二端侧(下游侧)的位置,也可以通过毛细管力将血液与试剂的反应生成物向其他测定部位导入来作为测定点44。
再者,血糖仪16(成分测定装置14)并不限定于从发光部70射出测定光并且受光部74检测透过了测试条12的透过光的透过式的测定部18。即,血糖仪16也可以应用受光部74检测从发光部70射出并在测试条12(测定点44)反射的测定光的反射式的测定部18。在该情况下,测试条12是在射出侧通过口66a与流路38之间具有测定开口部34的结构即可。
以下对能够从上述的实施方式获知的技术思想和效果进行记载。
测试条12通过主体部20的遮光部32对反应生成物规定测定点44,能够将稳定的光量的测定光向测定点44引导。例如,即使测试条12相对于成分测定装置14(血糖仪16)位置偏移地安装,也能够使形成于测试条12的测定开口部34、34A~34C与成分测定装置14的光源可靠地对置。即,能够使测试条12向成分测定装置14的装配误差减少。由此,能够向由测试条12的测定开口部34、34A~34C规定的区域导入测定光,因此能够进行精度最稳定的测定点44处的测定。由此能够减少测定值的偏差。
另外,遮光部32设置于测试条12的平面部,至少规定测定点44的宽度方向两侧。由此,测试条12能够防止测定光环绕测定点44的宽度方向外侧并被成分测定装置14的受光部74检测到(杂散光)。因此,测试条12能够进一步提高测定精度。
另外,遮光部32具有规定测定点44的测定开口部34,沿着主体部20的宽度方向的测定开口部34的宽度尺寸(最大尺寸φd)比试剂部42(流路38)的宽度尺寸W(箭头Y方向的长度)短。由此,测试条12允许测定开口部34的尺寸误差、测试条12的制造误差,从而能够将测定光的测定点44可靠地形成于特定的区域内(在本实施方式中,为试剂部42的区域内)。
另外,测定开口部34设置于在俯视时与试剂部42重叠的位置。能够向样本与试剂反应而产生的反应生成物容易地引导由测定开口部34规定的光量的测定光。
另外,遮光部32由遮光率90%以上的黑色膜部件构成。由此,测试条12能够在测定开口部34的周围的遮光部32吸收测定光。因此,能够减少检测光以外的反射光、散射光、杂散光等到达至受光部74,从而能够使精度更高的血糖测定实施。
另外,样本是血液,试剂部42具有根据血液中的葡萄糖量显色的试剂。通过血液中的葡萄糖与试剂反应而产生的反应生成物可检测地显色。由此,测试条12能够通过测定开口部34、34A~34C向与试剂反应的血液引导测定光,通过使成分测定装置14检测透过光,能够高精度地测定血糖值。
另外,主体部20具备第一板体28A(遮光层)、与样本(血液)反应的试剂、形成作为在测试条12的一端具有放入部24的空腔部22而设置于测试条12内并将样本(血液)导入至测定点44的流路38的第三板体28C及第四板体28D(垫片层)、以及覆盖第三板体28C和第四板体28D的上下表面的第二板体28B(第一覆盖层)和第五板体28E(第二覆盖层),第一板体28A对试剂与样本的反应生成物规定测定点44。由此,能够将稳定的光量的测定光向测定点44高精度地引导。
另外,通过第二板体28B和第五板体28E覆盖第三板体28C和第四板体28D的上下表面而形成流路38,流路38的一端向测试条12外敞开,由此形成放入部24。由此,能够简单地形成流路38。另外,在层叠方向(箭头Z方向)上,能够使流路38的厚度在流路38内变化。
另外,在主体部20,通过层叠第一~第五板体28A~28E而形成有向测试条12的至少一面开口并用于从流路38抽出空气的空气抽出部40。由此,能够使血液顺利地从放入部24流动至流路38终端。
另外,成分测定系统10包括具有保持样本(血液)的主体部20的测试条12、和供测试条12安装并光学地测定样本所包含的成分的成分测定装置14,成分测定装置14是射出在主体部20的厚度方向上行进的测定光的结构,主体部20具备遮住测定光的遮光部32,遮光部32具有相对于试剂与样本的反应生成物形成测定光的测定点44的测定开口部34、34A~34C。由此成分测定系统10能够防止杂散光,并且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将稳定的光量的测定光向测定点44引导,从而能够实施精度更高的成分测定。
另外,测定开口部34在将测试条12安装于成分测定装置14(血糖仪16)的状态下配置于供从成分测定装置14照射的测定光通过的射出侧通过口66a的内侧。即,测定开口部34配置于比射出侧通过口66a靠受光部74侧的位置。由此,测定开口部34将通过了射出侧通过口66a的测定光在测定开口部34内没有欠缺地收束,从而能够良好地形成测定点44。
另外,测定开口部34在将测试条12安装于成分测定装置14(血糖仪16)的状态下配置于接受透过主体部20后的测定光的成分测定装置14的受光部74的受光侧通过口66b的内侧。即,测定开口部34配置于比受光侧通过口66b靠发光部70侧的位置。由此,测试条12能够将透过了测定点44的透过光向受光部74更可靠地引导。
本公开的成分测定系统10和测试条12并不限定于向测定血糖值的血糖值测定系统的应用,还能够应用于光学地测定分析物的成分的各种系统。例如,作为在医疗现场成为测定对象的分析物,除了血液之外,还能够列举尿(酮体等)、间质液、唾液等从生物体获得的样本的溶液,这既可以是原液,也可以了是进行了化学处理等的实验生成物。或者,成分测定系统10也能够应用于进行排水、工业用样品等分析物的成分测定的装置。对于后述的测试条12a也相同。
接下来,对变形例的测试条12a进行说明。此外,在测试条12a的说明中,对与上述的测试条12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8~图11所示,测试条12a的主体部20a在一个方向(箭头X方向)上延伸。主体部20a通过将多个板体80在板体80的厚度方向(箭头Z方向)上层叠并成为一体而形成。以下,从图9中的上方向(箭头Z1方向)朝向下方向(箭头Z2方向),将多个板体80称为第一板体80A、第二板体80B、第三板体80C、第四板体80D、第五板体80E以及第六板体80F。在从箭头Z方向俯视时,第一~第六板体80A~80F的外缘相互形成为大致相同的形状(在第一端侧具有圆弧的大致长方形)。
第一~第六板体80A~80F构成为:通过在层叠前分别切口,从而具有在厚度方向上延伸并形成为适当的形状的部分空间82。部分空间82在层叠了第一~第六板体80A~80F的状态下形成测试条12a的空腔部22a、第一测定开口部86a(孔部)、第二测定开口部86b以及第一空间部82A2。另外,在相互相邻的板体80之间设置由粘接剂等构成的粘接层(未图示)。通过该粘接层将相邻的板体80彼此稳固地粘接。
第一板体80A是配置于测试条12a的厚度方向一侧的端部(箭头Z1方向的端部)的平面部件。第一板体80A的箭头Z2方向的面具有粘接层。该第一板体80A构成为黑色膜部件,在测试条12a构成遮挡测定光的遮光部32a。第一板体80A的部分空间82包括设置于第一端侧(箭头X1方向的端)的第一切口部82A1、第一测定开口部86a以及第一空间部82A2。
第一切口部82A1形成放入部24a的一部分。在从箭头Z方向俯视时,第一切口部82A1形成为四边形状。第一测定开口部86a和第一空间部82A2与上述的测定开口部34及第一空间部30A2相同地形成。因此,省略第一测定开口部86a和第一空间部82A2的结构的说明。
第二板体80B相对于第一板体80A层叠于测试条12a的厚度方向另一侧(箭头Z2方向)。第二板体80B是膜状的部件,至少一部分是透明的。该第二板体80B的部分空间82包括第一端侧的第二切口部82B1、和靠近第二板体80B的第一端侧并且宽度方向(箭头Y方向)内侧的第二空间部82B2。
第二切口部82B1形成放入部24a的一部分。在从箭头Z方向俯视时,第二切口部82B1形成为四边形状(在图示例中为矩形状)。第二切口部82B1相对于第一切口部82A1在箭头Z2方向上连通。第二切口部82B1形成为与第一切口部82A1相同的大小和形状。第二空间部82B2与上述的第二空间部30B2相同地形成。因此,省略第二空间部82B2的结构的说明。
第二板体80B在与第一板体80A的第一测定开口部86a对置的部位未设置部分空间82。第二板体80B的与第一测定开口部86a对置的部位由透明的部件形成。由此,第二板体80B将第一测定开口部86a与第三板体80C的部分空间82之间液密地隔断。
第三板体80C是相对于上述的第二板体80B在箭头Z2方向上层叠的膜状的部件。第三板体80C的厚度方向(箭头Z方向)的两面具有粘接层。该第三板体80C的部分空间82包括第三切口部82C1、第一直线部82C2以及第三空间部82C3。第三切口部82C1、第一直线部82C2以及第三空间部82C3作为从第一端朝向第二端侧连续的空间形成于第三板体80C。
第三切口部82C1形成放入部24a的一部分。在从箭头Z方向观察的俯视时,第三切口部82C1形成为四边形状(在图示例中为矩形状)。第三切口部82C1相对于第二切口部82B1在箭头Z2方向上连通。第三切口部82C1具有与第一切口部82A1及第二切口部82B1相同的面积和相同的形状。沿着第三板体80C的宽度方向(箭头Y方向)的第三切口部82C1的长度L2比沿着第三板体80C的宽度方向的第一直线部82C2的宽度尺寸W(箭头Y方向的长度)长(参照图11)。第一直线部82C2和第三空间部82C3与上述的第一直线部30C2及第三空间部30C3相同地形成。因此,省略第一直线部82C2和第三空间部82C3的结构的说明。
第四板体80D相对于上述的第三板体80C在箭头Z2方向上层叠。第四板体80D的箭头Z2方向的面具有粘接层。该第四板体80D的部分空间82包括第四切口部82D1、第二直线部82D2、试剂配置部82D3以及第四空间部82D4。
从箭头X方向的第一端朝向第二端侧,第四切口部82D1、第二直线部82D2、试剂配置部82D3以及第四空间部82D4连接,而形成了连续的空间。第四切口部82D1形成于部分空间82的第一端,并形成放入部24a的一部分。第四切口部82D1相对于第三切口部82C1在箭头Z2方向上连通。第二直线部82D2和第四空间部82D4与上述的第二直线部30D2及第四空间部30D4相同地形成。因此,省略第二直线部82D2和第四空间部82D4的结构的说明。
试剂配置部82D3设置于第二直线部82D2与第四空间部82D4之间。试剂配置部82D3遍及第四板体80D的整个宽度(箭头Y方向的全长)延伸为矩形状。因此,通过形成第四切口部82D1、第二直线部82D2以及试剂配置部82D3而将第四板体80D分割为3部分。
第五板体80E相对于上述的第四板体80D在箭头Z2方向上层叠。在该第五板体80E的第一端侧不设置切口,形成为在从箭头Z方向俯视观察时为半圆状。在第五板体80E,在第二直线部82D2的对置位置也未设置部分空间82。由此,测试条12a在第二板体80B与第五板体80E之间的第一直线部82C2和第二直线部82D2构成供血液流动的流路38a。
第五板体80E的部分空间82包括靠近第一端的试剂插入部82E1、和与试剂插入部82E1连通的第五空间部82E2。试剂插入部82E1与试剂配置部82D3对置,并且形成为相同的形状。试剂插入部82E1相对于试剂配置部82D3在箭头Z2方向上连通。即,试剂插入部82E1遍及第五板体80E的整个宽度(箭头Y方向的全长)延伸。因此,第五板体80E被试剂插入部82E1在箭头X方向上分割为两部分。
在测试条12a的制造时,将试剂片36从试剂插入部82E1插入于试剂配置部82D3并保持于第三板体80C中的箭头Z2方向的面。在该情况下,不缩窄试剂配置部82D3和试剂插入部82E1的箭头Y方向的宽度,就能够缩窄测试条12a的箭头Y方向的宽度。即,不减小试剂片36相对于第三板体80C的粘接面积就能够实现测试条12a的小型化。此外,试剂片36的结构与图2~图7B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第六板体80F相对于上述的第五板体80E在箭头Z2方向上层叠。第六板体80F是配置于测试条12a的厚度方向的端部(箭头Z2方向的端部)的平面部件。第六板体80F的箭头Z1方向的面具有粘接层。第六板体80F的部分空间82包括第二测定开口部86b。第六板体80F从箭头Z2方向液密地覆盖试剂插入部82E1和第五空间部82E2。
第二测定开口部86b在测试条12a的厚度方向上使测定光透过。即,第二测定开口部86b在厚度方向上贯通第六板体80F。第二测定开口部86b位于第一测定开口部86a的箭头Z2方向。第二测定开口部86b形成为圆形状。第二测定开口部86b的直径(径)大于第一测定开口部86a的直径(径)(参照图11)。换言之,从箭头Z方向观察,第二测定开口部86b设置为第一测定开口部86a整体位于第二测定开口部86b的内侧。另外,第六板体80F也可以仅将相当于第二测定开口部86b的范围用透明的部件来制造。
另外,在第二板体80B的箭头Z2方向的表面和第五板体80E的箭头Z1方向的表面实施有亲水性涂层(未图示)。由此,血液能够容易地在夹在第二板体80B与第五板体80E之间的部分空间82(流路38a)流动。
通过层叠以上的第一~第六板体80A~80F,从而测试条12a的空腔部22a构成为包括上述的放入部24a、与放入部24a连通并能够供血液流动的流路38a、以及用于从流路38a抽出空气的空气抽出部40a。更具体而言,放入部24a由第一切口部82A1、第二切口部82B1、第三切口部82C1以及第四切口部82D1形成。流路38a由第一直线部82C2、第二直线部82D2以及试剂配置部82D3形成。空气抽出部40a由第一~第五空间部82A2、82B2、82C3、82D4、82E2构成。空气抽出部40a设计为:与流路38a连接,并且对从流路38a被血液挤出的空气进行排气。另外,通过相对于第一~第五板体80A~80E还层叠第六板体80F,从而将空气抽出部40a的一面密封。由此,能够减少血液向成分测定装置14内漏出的风险。
如图11所示,在从箭头Z方向观察的俯视时,放入部24a形成为四边形状。优选沿着主体部20a的短轴方向的放入部24a的长度L2(沿着箭头Y方向的放入部24a的宽度,mm)相对于沿着主体部20a的长轴方向的放入部24a的长度L1(箭头X方向的长度,mm)之比为0.5以上且3以下。另外,优选放入部24a的长度L2相对于流路38a的宽度尺寸W之比为0.45以上且1.82以下。在该情况下,能够朝向试剂部42以较大的速度引导放入于放入部24a的样本(血液)。即,能够使样本(血液)稳定地流动至试剂部42。因此,通过样本(血液),能够将试剂大致均匀地溶解(能够在试剂部42抑制试剂的溶解方式的偏差)。另外,通过放入速度变快,能够缩短血液在流路38a内流动的时间。
上述的测试条12a对于第一板体80A、第二板体80B、第三板体80C、第四板体80D、第五板体80E、第六板体80F,使用两面胶带、粘接剂将分别切除了部分空间82的部件层叠而制造。在贴合至第一~第五板体80A~80E后,将试剂片36配置于试剂部配置空间。其后,将第六板体80F层叠于第五板体80E来制造。
上述的测试条12的制造方法与测试条12a的制造方法相同。即,在制造测试条12的情况下,在试剂配置工序后,不层叠第六板体80F。
这样的测试条12a起到与上述的测试条12相同的效果。
另外,在测试条12a中,在俯视时,放入部24a形成为四边形状,沿着主体部20a的短轴方向的放入部24a的长度L2相对于沿着主体部20a的长轴方向的放入部24a的长度L1之比为0.5以上且3以下。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增大测试条12a内的血液的流动速度,并能够使测试条12a内的血液的展开性变得良好。展开性是指血液在流路38a内均匀且迅速地展开的程度。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血液以血液的流动端面在试剂部42上朝向血液的流动方向在宽度方向上大致均匀的方式流动称为展开性。即,即使在血液的粘度比较高的情况下,也能够使血液稳定地流动至试剂部42,从而能够将试剂部42大致均匀地溶解于血液。在测试条12a内,通过将血液与试剂部42大致均匀地混合,能够高精度地实现与血液中所包含的葡萄糖量相应的显色。另外,在将遮光部32a应用于测试条12a的情况下,难以通过目视观察确认血液的流动,因此存在用户对测定的成功与否感到不安的情况。通过增大血液的流动速度,能够迅速地进行测定。因此,能够经由成分测定装置14对用户迅速地传达测定成功与否。
在测试条12a,沿着上述主体部20a的短轴方向的放入部24a的长度L2相对于流路38a的宽度尺寸W之比为0.45以上且1.82以下。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使测试条12a内的血液的流通速度比较大,并能够使试剂部42的展开性变得良好。
主体部20a具有覆盖空气抽出部40a的至少一部分的第六板体80F。根据这样的结构,即使在万一从放入部24a引导至流路38a的血液向空气抽出部40a流出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第六板体80F抑制血液向测试条12a外漏出。
接下来,对变形例的成分测定装置14a进行说明。如图12~图14所示,成分测定装置14a是测试条12a和安装了上述的测试条12的血糖仪16a。
如图12和图13所示,成分测定装置14a具备发光部90和受光部92。发光部90和受光部92夹着芯片安装空间S对置配置。如图12和图13所示,当在成分测定装置14a的芯片安装空间S安装有测试条12a的状态下,将发光部90发出的照射光向测试条12a照射。受光部92接受从发光部90向测试条12a照射的照射光中的透过了测试条12a的透过光。
另外,如图12~图14所示,发光部90具备5个光源。具体而言,发光部90具备第一光源94、第二光源96a、第三光源96b、第四光源96c以及第五光源96d。在此,如图13所示,第一光源94、第二光源96a以及第三光源96b在与在测试条12a的流路38a中血液流动的流动方向(箭头X2方向、在图12中为朝右的方向)正交的流路宽度方向(箭头Y方向、在图13中为左右两方向)上配置于不同的位置。
成分测定装置14a除了上述的箱体部50(壳体)、显示器58、弹出销76、电源按钮54以及操作按钮56之外,如图14所示,还具备运算部98、存储器100、电源电路102以及测定光学系统104。
运算部98由MPU(Micro-Processing Unit-微处理单元)或者CPU(Central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构成,通过读出并执行在存储器100等储存的程序,能够实现各部的控制动作。存储器100由作为易失性或者非易失性的非暂时性的存储介质构成,能够读出或者写入执行这里所示的成分测定方法所需的各种数据(包括程序)。电源电路102根据电源按钮54的操作,向包括运算部98在内的成分测定装置14a内的各部供给电力,或者停止其供给。
测定光学系统104是能够取得包含由血液中的葡萄糖、与试剂中所包含的发色试剂的显色反应生成的显色成分在内的试剂部42的光学特性的光学系统。具体而言,测定光学系统104具备发光部90、发光控制电路106、受光部92以及受光控制电路108。
发光部90具备多个光源。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发光部90具备放射分光放射特性不同的照射光(例如,可见光、红外光)的5个光源。更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发光部90具备第一光源94、第二光源96a、第三光源96b、第四光源96c以及第五光源96d。在图14中,为了便于说明,为了图示第一~第五光源94、96a~96d这5个光源,示出了将5个光源排列为一列的位置关系,但第一~第五光源94、96a~96d的实际的位置关系不同。第一~第五光源94、96a~96d的实际的位置关系是图12和图13所示的位置关系。
从第一~第五光源94、96a~96d发出的光的峰值波长分别是λ1~λ5。作为第一~第五光源94、96a~96d,能够应用发光二极管(LED(Light Emitting Diode))元件、有机电发光(EL(Electro-Luminescence))元件、无机EL元件、激光二极管(LD(Laser Diode))元件等各种发光元件。作为第一~第五光源94、96a~96d,若考虑通用性等,则上述的LED元件容易利用。以下,将上述的“峰值波长”作为从各光源发出的光的波长进行说明,为了便于说明,将第一光源94的峰值波长λ1记载为“第一规定波长λ1”,将第二光源96a的峰值波长λ2记载为“第二规定波长λ2”,将第三光源96b的峰值波长λ3记载为“第三规定波长λ3”,将第四光源96c的峰值波长λ4记载为“第四规定波长λ4”,并将第五光源96d的峰值波长λ5记载为“第五规定波长λ5”。
如图1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受光部92由与发光部90夹着测试条12a对置配置的一个受光元件构成。受光部92接受从发光部90的第一~第五光源94、96a~96d向测试条12a的试剂片36的试剂部42(测定点44)照射并透过了测试条12a的透过光。作为受光部92,能够应用包括PD(Photo Diode(光电二极管)的缩写)元件、光电导体(光导电体)、光电晶体管(Photo Transistor的缩写)在内的各种光电变换元件。
发光控制电路106通过向第一~第五光源94、96a~96d分别供给驱动电力信号,从而使第一~第五光源94、96a~96d点亮、或者熄灭。受光控制电路108对从受光部92输出的模拟信号实施对数变换和A/D变换,由此取得数字信号(以下,称为检测信号)。
成分测定装置14a基于包含由血液中的被测定成分与试剂的显色反应生成的显色成分在内的试剂部42的光学特性能够测定血液中的被测定成分。具体而言,成分测定装置14a能够利用第二规定波长λ2~第五规定波长λ5的照射光来推断将作为测定波长的第一规定波长λ1的照射光向试剂部42照射而测定的试剂部42的吸光度的第一实测值所包含的显色成分以外的噪声量。更具体而言,成分测定装置14a利用将第二规定波长λ2~第五规定波长λ5的照射光向试剂部42照射而测定的试剂部42的吸光度的第二实测值~第五实测值来推断上述的噪声量,能够测定显色成分的吸光度,进而能够测定被测定成分。
如图12和图13所示,第一~第五光源94、96a~96d与位于血液的流路38a的试剂部42对置配置。更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第一~第五光源94、96a~96d在血液的流路38a的试剂部42的保持位置沿着与流动方向及流路宽度方向双方正交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与测试条12a的厚度方向相同的方向)对置配置。
另外,如图13所示,第一光源94和第二光源96a沿着血液的流路38a中的与试剂部42的位置处的血液的流动方向正交的流路宽度方向排列配置。通过为这样的结构,从而容易将来自第一光源94的照射光的试剂部42处的第一照射位置、和来自第二光源96a的照射光的试剂部42处的第二照射位置在流路宽度方向上设定于至少一部分重叠的位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3所示,第一光源94、第二光源96a、以及第三光源96b以第一光源94为中央沿着流路宽度方向排列配置。若为这样的配置,则不仅对第一光源94的第一照射位置和第二光源96a的第二照射位置这两个照射位置的流动方向的区域,对第一照射位置和第三光源96b的第三照射位置这两个照射位置的流动方向的区域,也容易在流路宽度方向上设定于至少一部分重叠的位置。
另外,如图12和图13所示,受光部92夹着位于所安装的测试条12a的流路38a的试剂部42在厚度方向上与第一~第五光源94、96a~96d对置,如上述那样,接受来自第一~第五光源94、96a~96d的照射光透过试剂部42后的透过光。而且,如图12和图13所示,成分测定装置14a具备位于试剂部42与受光部92之间并调整透过了试剂部42的透过光中的到达至受光部92的光量的第一收束部110a(受光侧通过口)。来自第一光源94的照射光的向试剂部42的入射角度、与分别来自第二~第五光源96a~96d的照射光的向试剂部42的入射角度之差对噪声量的推断精度产生影响。因此,优选来自第一光源94的照射光的向试剂部42的入射角度、与分别来自第二~第五光源96a~96d的照射光的向试剂部42的入射角度之差较小。即,第一~第五光源94、96a~96d与第一收束部110a之间的对置方向(在图12、图13中为与测试条12a的厚度方向相同的方向)的距离T1较长使噪声量的推断精度提高,因此而优选。另一方面,通过减小第一~第五光源94、96a~96d与受光部92之间的对置方向的距离T2,能够实现光效率的提高和成分测定装置14a的小型化。
另外,若第一光源94的第一照射位置的区域、与第二~第五光源96a~96d的第二照射位置~第五照射位置各自的区域的偏移(以下,记载为“测定视野差”)较大,则测定部位不一致,因此被测定成分的测定结果的精度可能降低。因此,优选该测定视野差较小。因此,优选试剂部42与第一收束部110a之间的对置方向(在图12、图13中为与测试条12a的厚度方向相同的方向)的距离T3较短。
并且,如图12和图13所示,成分测定装置14a具备位于第一~第五光源94、96a~96d与试剂部42之间并调整从第一~第五光源94、96a~96d到达至试剂部42的光量的第二收束部110b(射出侧通过口)。特别是优选第二收束部110b设计为:从第一~第五光源94、96a~96d发出的光中的在第二收束部110b的内壁反射的光(以下,记载为“杂散光”)不入光至第一收束部110a。能够视为从第一~第五光源94、96a~96d发出的光通过1次壁面反射光衰减至5%,通过3次以上的重叠反射而消失。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若在第二收束部110b的内壁反射的杂散光没有到达至第一收束部110a而被某个壁面反射,则通过重叠反射而不会入光至第一收束部110a。在本实施方式中,设计为各光源的光轴在第二收束部110b的内壁镜面反射,但实际上在第二收束部110b的内壁乱反射,杂散光也存在规定的分布。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设定距离T4(第一~第五光源94、96a~96d与第二收束部110b之间的距离)等,使得即使在杂散光的一部分入光至第一收束部110a的情况下,其入射角度也与第一光源94的入射角度也为规定值以下的差。
这样,通过调整第一收束部110a和第二收束部110b的位置等,从而使照射光的入射角度之差和测定视野差为规定范围内。然而,在成分测定装置14a的光学系统中不利用聚光透镜等透镜。在使用透镜的情况下,能够使透镜接近光源来使聚光效率提高,但需要高精度地保持光源与透镜的位置关系,需要要求较高的组装精度,或者需要调整光源与透镜的位置关系的偏差的追加工序。因此,在成分测定装置14a中,不使用透镜来设定第一收束部110a和第二收束部110b的位置等,由此实现了不要求较高的组装精度就提高了测定精度的结构。此外,第一收束部110a和第二收束部110b的结构与上述的成分测定系统10中的受光侧通过口66b、射出侧通过口66a相同,第一收束部110a的开口面积小于第二收束部110b的开口面积。
接下来,对为了确认本发明的效果而实施的试验进行说明。
[样本]
准备了7个本公开的测试条12a(实施例1~7),并准备了5个比较例的测试条12a(比较例1~5)。在实施例1~7和比较例1~5中,使沿着测试条12a的长轴方向的放入部24a的长度L1(箭头X方向的长度)、沿着测试条12a的短轴方向的放入部24a的长度L2(箭头Y方向的长度)的值变化,其以外的结构为相互相同的结构(参照图11)。此外,流路38a的厚度(箭头Z方向的长度)为90μm。
[试验方法]
对于实施例1~7和比较例1~5,在朝向重力发挥作用的方向的状态(重力最发挥作用的状态)下保持放入部24a,使血液添加于放入部24a,通过动画解析计算在流路38a中流动的血液的流通速度V,并且评价了血液对试剂部42的展开性。此外,通过目视观察评价了展开性。作为样本的血液调制为Hct70,温度为5℃。
[结果]
实施例1~7和比较例1~5的试验结果如图15所示。如图15所示,对于试验的评价,用A表示血液的流通速度V为1.3mm/s以上的结果,用B表示血液的流通速度V为1.2mm/s以上且不足1.3mm/s的结果,并用C表示血液的流通速度V不足1.2mm/s的结果。另外,对于展开性,用F1表示血液相对于试剂的展开性良好的结果,并用F2表示血液相对于试剂的展开不良好的结果。更详细而言,将以在试剂部42上血液的流动端面在宽度方向上大致均匀的方式流动的结果作为F1。将当血液在试剂部42上流动时流动端面为紊乱的形状的结果作为F2。
实施例1设定为L1=0.5mm、L2=0.5mm、L1:L2=1:1、L2/W=0.45。对于实施例1而言,V=1.30mm/s,展开性良好,因此评价为A。实施例2设定为L1=0.5mm、L2=1.1mm、L1:L2=1:2.2、L2/W=1。对于实施例2而言,V=1.30mm/s,展开性良好,因此评价为A。实施例3设定为L1=0.5mm、L2=1.5mm、L1:L2=1:3、L2/W=1.36。对于实施例3而言,V=1.21mm/s,展开性良好,因此评价为B。
实施例4设定为L1=1mm、L2=0.5mm、L1:L2=1:0.5、L2/W=0.45。对于实施例4而言,V=1.23mm/s,展开性良好,因此评价为B。实施例5设定为L1=1mm、L2=1.1mm、L1:L2=1:1.1、L2/W=1。对于实施例5而言,V=1.43mm/s,展开性良好,因此评价为A。实施例6设定为L1=1mm、L2=1.5mm、L1:L2=1:1.5、L2/W=1.36。对于实施例6而言,V=1.53mm/s,展开性良好,因此评价为A。实施例7设定为L1=1mm、L2=2mm、L1:L2=1:2、L2/W=1.82。对于实施例7而言,V=1.27mm/s,展开性良好,因此评价为B。
比较例1设定为L1=1mm、L2=5mm、L1:L2=1:5、L2/W=4.55。对于比较例1而言,V=1.05mm/s,展开性不良好,因此评价为C。比较例2~5全部设定为L1=2mm。对于比较例2而言,展开性良好,但血液的流通速度V为1.00mm/s,因此评价为C。对于比较例3~5而言,血液的流通速度V不足1.2mm/s,展开性也不良好,因此评价为C。
这样,在测试条12a中,L2/W为0.45以上且1.82以下,V为1.2mm/s以上,从而获得了展开性良好这一结果。另外,L2相对于L1之比为0.5以上且3以下,V为1.2mm/s以上,从而获得了展开性良好这一结果。并且,若L1为2mm以上,则获得了V不足1.2mm/s这一结果。此外,即使在将流路38a的厚度设定为130μm的情况下,L1:L2的关系也与流路厚度为90μm的情况相同。将L1设为0.5mm以上且1mm以下,将L2设为0.5mm以上且2mm以下,更优选设为0.5mm以上且1.5mm以下,由此即使是1μL以下的少量的检体,也能够向高效地流路38a内导入。换言之,放入部24a在测试条12a的第一端作为储液部发挥功能,因此即使是1μL以下的少量的检体,也能够向高效地流路38a内导入。另外,通过将L1、L2设为这样的大小,即使是少量的检体,患者也容易涂抹于放入部24a的开放面侧。在测试条12a,放入部24a的箭头Z方向的一面也被第五板体80E覆盖,但箭头Z方向的另一面开放。此外,在将第一板体80A的整个面作为遮光部32a并由透明部件形成第五板体80E、第六板体80F的情况下,在测试条12a的Z方向俯视时,放入部24a的形状容易视觉辨认,因此患者容易将血液涂抹于放入部24a。
若总结以上的实施方式,则如以下那样。
上述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测试条,是具有安装于测定装置(14、14a)的主体部(20、20a)的测试条(12、12a),上述主体部具备:遮光部(32);试剂,其与样本反应;以及流路(38、38a),其作为在上述测试条的一端具有放入部(24、24a)的空腔(22、22a)而设置于上述测试条内,并将上述样本导入至测定点(44),上述遮光部规定上述测定点。
也可以构成为:在上述的测试条的基础上,上述遮光部设置于上述测试条的平面部,并且至少规定上述测定点的宽度方向两侧。
也可以构成为:在上述的测试条的基础上,上述遮光部具有规定上述测定点的孔部(34、86a),沿着上述主体部的宽度方向的上述孔部的宽度尺寸比上述流路的宽度尺寸短。
也可以构成为:在上述的测试条的基础上,上述孔部设置于在俯视观察时与担载上述试剂的试剂部(42)重叠的位置。
也可以构成为:在上述的测试条的基础上,上述遮光部由遮光率为90%以上的黑色膜部件构成。
也可以构成为:在上述的测试条的基础上,上述样本是血液,上述试剂根据血液中的葡萄糖量而显色。
上述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测试条,是具有安装于成分测定装置的主体部的测试条,上述主体部具备:遮光层(28A、80A);试剂,其与样本反应;垫片层(28C、28D、80C、80D),其具有由将上述样本导入至测定点的空腔构成的流路,上述流路具有设置于上述测试条的一端的放入部;以及第一覆盖层(28B、80B)和第二覆盖层(28E、80E),它们覆盖上述垫片层的上下表面,上述遮光层规定测定点。
也可以构成为:在上述的测试条的基础上,通过用上述第一覆盖层覆盖上述垫片层的上表面并且用上述第二覆盖层覆盖上述垫片层的下表面来形成上述流路,上述流路的一端通过向上述测试条外敞开而形成放入部。
也可以构成为:在上述的测试条的基础上,上述放入部在俯视时形成为四边形状,沿着上述主体部的短轴方向的上述放入部的长度(L2)相对于沿着上述主体部的长轴方向的上述放入部的长度(L1)之比为0.5以上且3以下。
也可以构成为:在上述的测试条的基础上,沿着上述主体部的短轴方向的上述放入部的长度相对于上述流路的宽度(W)之比为0.45以上且1.82以下。
也可以构成为:在上述的测试条的基础上,通过在上述主体部层叠上述遮光层、上述垫片层、上述第一覆盖层、以及上述第二覆盖层,从而形成有向上述测试条的至少一面开口并用于从上述流路抽出空气的空气抽出部(40、40a)。
也可以构成为:在上述的测试条的基础上,上述主体部具有第三覆盖层(80F),该第三覆盖层(80F)以覆盖上述空气抽出部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层叠于上述第二覆盖层。
上述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成分测定系统,该成分测定系统(10)包括:测试条,其具有保持样本的主体部;和成分测定装置,其供上述测试条安装,并且光学地测定上述样本所包含的成分,上述成分测定装置是射出在上述主体部的厚度方向上行进的测定光的结构,上述主体部具备遮光部,上述遮光部具有对试剂与上述样本的反应生成物形成上述测定光的测定点的孔部。
也可以构成为:在上述的成分测定系统的基础上,在将上述测试条安装于上述成分测定装置内的状态下,上述孔部配置于从上述成分测定装置照射的上述测定光通过的射出侧通过口(66a、110b)的内侧。
也可以构成为:在上述的成分测定系统的基础上,在将上述测试条安装于上述成分测定装置内的状态下,上述孔部配置于接受透过上述主体部后的上述测定光的上述成分测定装置的受光部(74、92)的受光侧通过口(66b、110a)的内侧。

Claims (15)

1.一种测试条,具有安装于成分测定装置的主体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具备:
遮光部;
试剂,其与样本反应;以及
流路,其作为在所述测试条的一端具有放入部的空腔而设置于所述测试条内,并将所述样本导入至测定点,
所述遮光部规定所述测定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试条,其特征在于,
所述遮光部设置于所述测试条的平面部,并且至少规定所述测定点的宽度方向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测试条,其特征在于,
所述遮光部具有规定所述测定点的孔部,
沿着所述主体部的宽度方向的所述孔部的宽度尺寸比所述流路的宽度尺寸短。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测试条,其特征在于,
所述孔部设置于在俯视时与担载所述试剂的试剂部重叠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测试条,其特征在于,
所述遮光部由遮光率为90%以上的黑色膜部件构成。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测试条,其特征在于,
所述样本是血液,
所述试剂根据血液中的葡萄糖量而显色。
7.一种测试条,具有安装于成分测定装置的主体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具备:
遮光层;
试剂,其与样本反应;
垫片层,其具有由将所述样本导入至测定点的空腔构成的流路,所述流路具有设置于所述测试条的一端的放入部;以及
第一覆盖层和第二覆盖层,它们覆盖所述垫片层的上下表面,
所述遮光层规定测定点。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测试条,其特征在于,
通过用所述第一覆盖层覆盖所述垫片层的上表面并且用所述第二覆盖层覆盖所述垫片层的下表面来形成所述流路,
所述流路的一端通过向所述测试条外敞开而形成放入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测试条,其特征在于,
所述放入部在俯视时形成为四边形状,
沿着所述主体部的短轴方向的所述放入部的长度相对于沿着所述主体部的长轴方向的所述放入部的长度之比为0.5以上且3以下。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测试条,其特征在于,
沿着所述主体部的短轴方向的所述放入部的长度相对于所述流路的宽度之比为0.45以上且1.82以下。
11.根据权利要求7~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测试条,其特征在于,
通过在所述主体部层叠所述遮光层、所述垫片层、所述第一覆盖层以及所述第二覆盖层,从而形成有向所述测试条的至少一面开口并用于从所述流路抽出空气的空气抽出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测试条,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具有第三覆盖层,该第三覆盖层以覆盖所述空气抽出部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层叠于所述第二覆盖层。
13.一种成分测定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测试条,其具有保持样本的主体部;和
成分测定装置,其供所述测试条安装,并且光学地测定所述样本所包含的成分,
所述成分测定装置是射出在所述主体部的厚度方向上行进的测定光的结构,
所述主体部具备遮光部,
所述遮光部具有对试剂与所述样本的反应生成物形成所述测定光的测定点的孔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成分测定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将所述测试条安装于所述成分测定装置内的状态下,所述孔部配置于从所述成分测定装置照射的所述测定光通过的射出侧通过口的内侧。
15.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成分测定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将所述测试条安装于所述成分测定装置内的状态下,所述孔部配置于接受透过所述主体部后的所述测定光的所述成分测定装置的受光部的受光侧通过口的内侧。
CN201980074069.XA 2018-12-28 2019-12-11 测试条以及成分测定系统 Pending CN11299706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47095 2018-12-28
JP2018247095 2018-12-28
PCT/JP2019/048369 WO2020137532A1 (ja) 2018-12-28 2019-12-11 テストストリップ及び成分測定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997067A true CN112997067A (zh) 2021-06-18

Family

ID=711279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74069.XA Pending CN112997067A (zh) 2018-12-28 2019-12-11 测试条以及成分测定系统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10318250A1 (zh)
EP (1) EP3889587A4 (zh)
JP (1) JP7442461B2 (zh)
CN (1) CN112997067A (zh)
WO (1) WO2020137532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57663A (zh) * 2019-09-25 2021-03-26 百略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检测条及检测条的制造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507715B2 (ja) 2021-03-25 2024-06-28 テルモ株式会社 テストストリップ
WO2023112442A1 (ja) 2021-12-13 2023-06-22 テルモ株式会社 生体成分濃度測定試薬、測定方法およびセンサ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73316A (zh) * 2003-06-04 2005-02-02 因韦尔尼斯医药瑞士股份有限公司 分析读数光学装置
JP2005040267A (ja) * 2003-07-25 2005-02-17 Terumo Corp 成分測定装置
WO2012044530A1 (en) * 2010-10-01 2012-04-05 Church & Dwight Co., Inc. Improved electronic analyte assaying device
WO2014045761A1 (ja) * 2012-09-21 2014-03-27 テルモ株式会社 蛍光センサ
WO2015102102A1 (ja) * 2013-12-31 2015-07-09 株式会社ティー・ティー・エム 分析システム、この分析システムを構成する分析用補助装置、携帯型通信端末、および携帯型通信端末制御用のプログラム
JP2016514830A (ja) * 2013-03-19 2016-05-23 エフ.ホフマン−ラ ロシュ アーゲーF. Hoffmann−La Roche Aktiengesellschaft 体液試料中の分析物濃度の補正値を生成するための方法/装置
WO2017154270A1 (ja) * 2016-03-08 2017-09-14 テルモ株式会社 成分測定装置、成分測定方法及び成分測定プログラム
WO2017199510A1 (ja) * 2016-05-19 2017-11-23 浜松ホトニクス株式会社 蛍光測定装置の校正用基準体
US20180080879A1 (en) * 2016-09-21 2018-03-22 Delta Electronics, Inc. Optical detection system
CN107860712A (zh) * 2016-09-21 2018-03-30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检测系统
WO2018173609A1 (ja) * 2017-03-23 2018-09-27 テルモ株式会社 成分測定装置及び成分測定装置セット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K0779984T3 (da) * 1994-09-08 2002-05-21 Lifescan Inc Optisk læsbar strimmel til analytpåvisning med en standard på strimlen
US6555061B1 (en) 2000-10-05 2003-04-29 Lifescan, Inc. Multi-layer reagent test strip
US6767441B1 (en) * 2001-07-31 2004-07-27 Nova Biomedical Corporation Biosensor with peroxidase enzyme
US7154592B2 (en) 2003-02-11 2006-12-26 Bayer Healthcare Llc. Multiwavelength readhead for use in the determination of analytes in body fluids
US7797987B2 (en) * 2006-10-11 2010-09-21 Bayer Healthcare Llc Test sensor with a side vent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WO2009054516A1 (ja) * 2007-10-26 2009-04-30 Arkray, Inc. 試料検知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測定装置
JP2013257310A (ja) * 2012-05-18 2013-12-26 Arkray Inc バイオセンサ
JP5821885B2 (ja) 2013-03-28 2015-11-24 ウシオ電機株式会社 点検用試験片および分析装置
US20150185159A1 (en) * 2013-12-31 2015-07-02 Konomu Hirao Analysis system, auxiliary apparatus for the same, mobile terminal and control program thereof
JP6278772B2 (ja) 2014-03-19 2018-02-14 テルモ株式会社 血糖値測定用チップ
WO2016152225A1 (ja) 2015-03-24 2016-09-29 テルモ株式会社 体液測定チップ及び成分測定装置セット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73316A (zh) * 2003-06-04 2005-02-02 因韦尔尼斯医药瑞士股份有限公司 分析读数光学装置
JP2005040267A (ja) * 2003-07-25 2005-02-17 Terumo Corp 成分測定装置
WO2012044530A1 (en) * 2010-10-01 2012-04-05 Church & Dwight Co., Inc. Improved electronic analyte assaying device
WO2014045761A1 (ja) * 2012-09-21 2014-03-27 テルモ株式会社 蛍光センサ
JP2016514830A (ja) * 2013-03-19 2016-05-23 エフ.ホフマン−ラ ロシュ アーゲーF. Hoffmann−La Roche Aktiengesellschaft 体液試料中の分析物濃度の補正値を生成するための方法/装置
WO2015102102A1 (ja) * 2013-12-31 2015-07-09 株式会社ティー・ティー・エム 分析システム、この分析システムを構成する分析用補助装置、携帯型通信端末、および携帯型通信端末制御用のプログラム
WO2017154270A1 (ja) * 2016-03-08 2017-09-14 テルモ株式会社 成分測定装置、成分測定方法及び成分測定プログラム
WO2017199510A1 (ja) * 2016-05-19 2017-11-23 浜松ホトニクス株式会社 蛍光測定装置の校正用基準体
US20180080879A1 (en) * 2016-09-21 2018-03-22 Delta Electronics, Inc. Optical detection system
CN107860712A (zh) * 2016-09-21 2018-03-30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检测系统
WO2018173609A1 (ja) * 2017-03-23 2018-09-27 テルモ株式会社 成分測定装置及び成分測定装置セット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57663A (zh) * 2019-09-25 2021-03-26 百略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检测条及检测条的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10318250A1 (en) 2021-10-14
JPWO2020137532A1 (ja) 2021-11-11
EP3889587A1 (en) 2021-10-06
JP7442461B2 (ja) 2024-03-04
EP3889587A4 (en) 2022-02-23
WO2020137532A1 (ja) 2020-07-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997067A (zh) 测试条以及成分测定系统
US7808645B2 (en) Analysis system for analyzing a sample on an analytical test element
US6009632A (en) Alignment system for optical analyte testing meter components
US9757059B2 (en) Integrated test element
CA2395306C (en) Test element analysis system
US20160097710A1 (en) Mobile water analysis
JP2008544265A5 (zh)
JP5860810B2 (ja) 成分測定装置
PL178125B1 (pl) Zestaw testujący, zwłaszcza do płynów biologicznych
EP3203243B1 (en) Measurement apparatus for measuring a component in a liquid
US20220050054A1 (en) Optical analyte detection
EP3011318B1 (en) Assay device employing fluorescent labels
US20200340888A1 (en) Component measurement system, measurement device, and measurement tip
US20220390381A1 (en) Test strip
JP7507715B2 (ja) テストストリップ
JP5587722B2 (ja) 成分測定装置
JP5941905B2 (ja) 成分測定装置
JP4506375B2 (ja) 吸光度測定ユニット
JP6430845B2 (ja) 測定用チップ及び成分測定システム
CN118076881A (zh) 测试条
JP2015187574A (ja) 測定用チッ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