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076881A - 测试条 - Google Patents

测试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076881A
CN118076881A CN202380013916.8A CN202380013916A CN118076881A CN 118076881 A CN118076881 A CN 118076881A CN 202380013916 A CN202380013916 A CN 202380013916A CN 118076881 A CN118076881 A CN 11807688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agent
sheet
flow path
arrow
test stri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8001391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相川亮桂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erum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erum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erumo Corp filed Critical Terum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80768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07688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1/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i.e. using sub-millimetre waves,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 G01N21/01Arrangements or apparatus for facilitating the optical investigation
    • G01N21/03Cuvette constructions
    • G01N21/05Flow-through cuvett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1/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i.e. using sub-millimetre waves,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 G01N21/75Systems in which material is subjected to a chemical reaction, the progress or the result of the reaction being investigated
    • G01N21/77Systems in which material is subjected to a chemical reaction, the progress or the result of the reaction being investigated by observing the effect on a chemical indicator
    • G01N21/78Systems in which material is subjected to a chemical reaction, the progress or the result of the reaction being investigated by observing the effect on a chemical indicator producing a change of colour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3/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specific method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1/00 - G01N31/00
    • G01N33/48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Haemocytometers
    • G01N33/50Chemical analysis of 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Testing involving biospecific ligand binding methods; Immunological testing
    • G01N33/53Immunoassay; Biospecific binding assay;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3/543Immunoassay; Biospecific binding assay; Materials therefor with an insoluble carrier for immobilising immunochemical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Patholog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Urology & Nephr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Cell Biology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Automatic Analysis And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测试条(10A)具备:以在相互分离的状态下相对的方式设置于流路(30)的第一试剂部(76a)以及第二试剂部(76b)。流路(30)具有:第一台阶部(84),其位于第一试剂部(76a)的流路(30)的上游侧的端部;和第二台阶部(86),其位于第二试剂部(76b)的流路(30)的上游侧的端部。在流路(30)的样本的流动方向上,第一台阶部(84)与第二台阶部(86)相互偏置。

Description

测试条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测试条。
背景技术
在国际公开第2021/192952号中公开了一种测试条,该测试条具备通过毛细管力使从放入部导入的样本(血液)流通的流路。在流路以形成该流路的下表面的方式配置有试剂部。流路的上表面位于试剂部的上方。
在上述的测试条中,当从放入部导入的样本到达试剂部时,试剂部的试剂成分朝向样本扩散。在该情况下,试剂成分的扩散距离成为从试剂部到流路的上表面的距离,因而试剂成分的扩散时间比较长。因此,从将样本导入到放入部到试剂成分向样本的扩散完成的时间(测定待机时间)变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的课题。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测试条,具有用于通过毛细管力使从放入部导入的样本流通的流路,其中,具备以在相互分离的状态下相对的方式设置于所述流路的第一试剂部以及第二试剂部,所述流路具有:第一台阶部,其位于所述第一试剂部的所述流路的上游侧的端部;和第二台阶部,其位于所述第二试剂部的所述流路的上游侧的端部,在所述流路的所述样本的流动方向上,所述第一台阶部与所述第二台阶部相互偏置。
根据本发明,将第一试剂部和第二试剂部以在相互分离的状态下相对的方式设置于流路。因此,若从放入部导入的样本到达第一试剂部与第二试剂部之间(反应流路),则第一试剂部的试剂成分和第二试剂部的试剂成分在样本中扩散。此时,试剂成分的扩散距离是第一试剂部与第二试剂部的间隔的一半的距离。因此,能够相对缩短试剂成分向血液扩散的时间。
另外,在流路的样本的流动方向上,第一台阶部与第二台阶部相互偏置。在该情况下,样本在通过第一台阶部以及第二台阶部中的一方之后,通过第一台阶部以及第二台阶部中的另一方。由此,与在流路的样本的流动方向上将第一台阶部以及第二台阶部设置于相同位置的情况相比较,能够在流路的样本的流动方向上使流路阻力分散。因此,能够将从放入部导入的样本顺利地向反应流路引导。因此,能够缩短测定待机时间。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包括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测试条的成分测定系统的整体结构的俯视图。
图2是图1的测试条的立体图。
图3是图2的测试条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图2的测试条的纵剖视图。
图5是图4的放大剖视图。
图6是表示图2的测试条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图7是图1的成分测定系统的一部分省略剖视说明图。
图8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测试条的放大剖视图。
图9是说明本发明的测试条的效果的实验结果。
图10是比较例的测试条的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成分测定系统12,如图1所示,具备:能够保持样本的测试条10A、和通过安装测试条10A来测定样本所含的分析物量的成分测定装置14。
在测试条10A的内部导入试料。测试条10A构成为:以在其内部使试料(样本)和试剂反应而显色的状态(显色状态),保持于成分测定装置14内的检测对象位置。另一方面,成分测定装置14在测试条10A的检测对象位置,对试料和试剂的反应生成物进行光学地检测。另外,测试条10A有时也被称为触头、传感器等。“试料”可以是全血(血液),也可以是分离出的血浆。另外,试料也可以是其他体液、包含分析物的水溶液。
以下,代表性地对在使样本为血液的情况下检测分析物(在此为葡萄糖)的量的成分测定系统12(血糖值测定系统)进行说明。特别是成分测定装置14具备向检测对象位置照射规定波长的测定光并检测透过检测对象后的测定光(透过光)的测定部18,从而构成为进行血糖值测定的血糖仪16。
测试条10A具备试剂。试剂中包含溶解于试料并且根据试料中的分析物量进行反应的生色试剂。因此,若试剂与分析物接触,则发生生色试剂生色的显色反应,生成显色成分(反应生成物)。
本实施方式的试剂与葡萄糖发生异性反应。作为本实施方式的试剂,例如可列举出(i)葡萄糖氧化酶(GOD)、(ii)过氧化物酶(POD)、(iii)1-(4-磺基苯基)-2,3-二甲基-4-氨基-5-吡唑啉酮、(iv)N-乙基-N-(2-羟基-3-磺基丙基)-3,5-二甲基苯胺、钠盐、1水合物(MAOS)的混合试剂、或者葡萄糖脱氢酶(GDH)和四唑盐的混合试剂等。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试剂包含溶血剂以及亲水化剂(糖醇等)。此外,试剂也可以包含磷酸缓冲液那样的缓冲剂、介质、添加剂。
对于试剂的种类、成分而言,并不限定于上述。作为本实施方式,血糖仪16将显色成分(反应生成物)和试料的混合物作为检测对象。特别是在向检测对象位置照射规定波长的测定光,对透过检测对象后的测定光(透过光)进行检测的情况下,不使用多孔质部件、载体,而是优选将调制出的混合试剂溶液直接涂敷于测试条10A内的规定的位置并使其干燥。
另外,成分测定系统12作为用户(患者)操作的个人使用的测定系统来使用。例如,用户使用测试条10A以及血糖仪16测定血糖值,进行自身的血糖管理。另外,成分测定系统12也可以作为医务工作者测定患者的血糖值的装置,在医疗设施等中使用。
测试条10A在安装于血糖仪16的状态下,其一部分向血糖仪16的外侧突出。测试条10A在端面具有开口部(放入部28)。经由放入部28向测试条10A内导入血液,从而执行利用血糖仪16的血糖值测定。测试条10A构成为每测定一次就废弃的一次性测试条。
如图2所示,测试条10A具备:试验纸状(平板状)的主体部20、和设置于主体部20的第一试剂片22a以及第二试剂片22b。以下在不特别区分第一试剂片22a以及第二试剂片22b的情况下,有时简称为“试剂片22”。
主体部20相对于血糖仪16的插入以及脱离方向与主体部20的长度方向(箭头X方向)一致。在将主体部20安装于血糖仪16的状态(图1的状态)下,主体部20的一端部(箭头X1方向的端部)从血糖仪16露出。从主体部20的厚度方向观察(从箭头Z方向观察),主体部20的一端部形成为大致半圆状。
在将主体部20安装于血糖仪16的状态(图1的状态)下,主体部20的另一端部(箭头X2方向的端部)收容于血糖仪16内。从主体部20的厚度方向观察(从箭头Z方向观察),主体部20的另一端部(箭头X2方向的端部)形成为矩形状。即,在从厚度方向观察时,主体部20的外形形状成为一边(箭头X1方向的边)以圆弧状鼓起的大致矩形状。另外,在将主体部20安装于血糖仪16的状态下,从主体部20的另一端(箭头X2方向的端部)至少包括至第一试剂片22a以及第二试剂片22b为止的区域收容于血糖仪16内。
如图2~图4所示,主体部20通过从图3中的上方(箭头Z1方向)朝向下方(箭头Z2方向),将第一薄片24A、第一粘接剂层26A、第二薄片24B、第二粘接剂层26B、第三薄片24C、第三粘接剂层26C、第四薄片24D、第四粘接剂层26D以及第五薄片24E依次层叠成并一体化而形成。以下,在不特别区分第一薄片24A、第二薄片24B、第三薄片24C、第四薄片24D以及第五薄片24E的情况下,有时简称为“薄片24”。另外,在不特别区分第一粘接剂层26A、第二粘接剂层26B、第三粘接剂层26C以及第四粘接剂层26D的情况下,有时简称为“粘接剂层26”。此处例示的薄片24以及粘接剂层26各自不是指仅由单一的部件构成。薄片24以及粘接剂层26各自也可以是由多个基材构成的部件。
从箭头Z方向观察,各薄片24以及各粘接剂层26的外缘形成为在一端部具有圆弧的大致矩形状。在各薄片24以及各粘接剂层26适当地切出有空间部。
在主体部20设置有用于将血液放入主体部20内的放入部28、将放入到放入部28的血液向试剂片22上引导的流路30、以及与流路30连通的缓冲空间32。
在箭头Z方向的俯视观察中,放入部28设置于形成为圆弧状的主体部20的一端部(箭头X1方向的端部)。放入部28的箭头Z1方向的一端开放,并且箭头Z2方向的另一端被第四薄片24D覆盖。
流路30的一端(箭头X1方向)在放入部28开放。放入部28的宽度方向的长度比流路30的宽度方向的长度长。流路30通过毛细管力输送血液。放入部28、流路30以及缓冲空间32通过将形成于各薄片24以及粘接剂层26的空间部层叠而形成。
如图3以及图4所示,第一薄片24A配置于箭头Z1方向的端部。第一薄片24A由遮光性部件(例如,黑色薄片)构成。第一薄片24A例如由添加了黑色颜料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构成。即,第一薄片24A具有对测定光的一部分进行遮光的遮光部36。第一薄片24A的厚度例如优选设定为50μm以上且300μm以下,更优选设定为150μm以上且200μm以下。
在第一薄片24A形成有第一切口部28a以及第一贯通孔38a。第一切口部28a形成放入部28的一部分。第一切口部28a形成于第一薄片24A的箭头X1方向的端部。第一切口部28a形成为在从箭头Z方向俯视观察时一边开放的矩形状。
第一贯通孔38a独立地设置于从第一切口部28a向箭头X2方向离开规定距离的位置。第一贯通孔38a沿箭头Z方向将第一薄片24A贯通。第一贯通孔38a位于第一薄片24A的宽度方向(箭头Y方向)的大致中央。第一贯通孔38a形成为圆形状。
第一粘接剂层26A沿箭头Z2方向相对于第一薄片24A层叠。第一粘接剂层26A例如由丙烯酸系粘接剂构成。第一粘接剂层26A是在两面具有粘接功能的双面胶带(粘接剂片)。第一粘接剂层26A的厚度优选设定为15μm以上且35μm以下,更优选设定为25μm左右。
第一粘接剂层26A形成为在从箭头Z方向俯视观察时与第一薄片24A相同的形状以及相同的大小。具体而言,在第一粘接剂层26A形成有第二切口部28b以及第二贯通孔38b。第二切口部28b形成放入部28的一部分。第二切口部28b沿箭头Z2方向相对于第一切口部28a连通。第二切口部28b形成为在从箭头Z方向俯视观察时与第一切口部28a相同的大小以及相同的形状。
第二贯通孔38b沿箭头Z方向将第一粘接剂层26A贯通。第二贯通孔38b沿箭头Z2方向相对于第一贯通孔38a连通。第二贯通孔38b形成为在从箭头Z方向俯视观察时与第一贯通孔38a相同的大小以及相同的形状。
第一贯通孔38a与第二贯通孔38b相互连通而形成用于在测试条10A的厚度方向上使测定光通过的第一开口部38。通过这样在第一薄片24A以及第一粘接剂层26A形成第一开口部38,能够使试料和试剂的反应生成物(测定对象)的光学检测所需的量的测定光通过第一开口部38到达检测对象。另外,由于第一薄片24A由遮光性部件构成,因此测定光能够仅通过第一开口部38。由此,能够减少影响检测精度的杂散光。
也可以在第一薄片24A以及第一粘接剂层26A设置测定光能够透过的透明部(导光部),来代替第一开口部38(第一贯通孔38a以及第二贯通孔38b)。
第二薄片24B沿箭头Z2方向相对于第一粘接剂层26A层叠。第二薄片24B例如由聚酯(PE)构成。在第二薄片24B的箭头Z2方向的表面设置有第一亲水性处理部40(亲水性涂层)。第一亲水性处理部40的接触角优选设定为小于20°。第二薄片24B的厚度优选设定为90μm以上且110μm以下,更优选设定为100μm左右。
第二薄片24B是从箭头Z1方向覆盖流路30的第一覆盖层。在第二薄片24B形成有第三切口部28c、第一缓冲孔32a以及第一试剂配置孔42。第三切口部28c形成放入部28的一部分。第三切口部28c形成于第二薄片24B的箭头X1方向的端部。第三切口部28c沿箭头Z2方向相对于第二切口部28b连通。第三切口部28c形成为在从箭头Z方向俯视观察时与第一以及第二切口部28a、28b相同的大小以及相同的形状。
第一缓冲孔32a形成缓冲空间32的一部分。第一缓冲孔32a是在厚度方向上贯通第二薄片24B的矩形状的贯通孔。第一缓冲孔32a设置于从第三切口部28c沿箭头X2方向离开规定距离的位置。第一缓冲孔32a位于第二薄片24B的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
第一试剂配置孔42是用于配置第一试剂片22a的空间,设置于第三切口部28c与第一缓冲孔32a之间。第一试剂配置孔42在厚度方向上贯通第二薄片24B,并且遍布第二薄片24B的全宽(箭头Y方向的全长)以矩形状延伸。第一试剂配置孔42与第一缓冲孔32a连通。
第二薄片24B由第一试剂配置孔42分割为第一部分件43a以及第二部件43b。第一部分件43a位于比第二部件43b靠箭头X1方向的位置。在第一部分件43a形成有第三切口部28c。
第二薄片24B中的第三切口部28c与第一试剂配置孔42之间的壁部44,从箭头Z1方向覆盖后述的流路30(参照图4)。在第二薄片24B中,也可以仅在壁部44的箭头Z2方向的面设置第一亲水性处理部40,在壁部44以外的部分不设置第一亲水性处理部40。
第二粘接剂层26B沿箭头Z2方向相对于第二薄片24B层叠。第二粘接剂层26B例如由丙烯酸系粘接剂构成。第二粘接剂层26B是在两面具有粘接功能的双面胶带(粘接剂片)。第二粘接剂层26B也可以构成为在薄片状的基材的两面具有粘接层。第二粘接剂层26B的厚度优选设定为35μm以上且55μm以下,更优选设定为45μm左右。
第二粘接剂层26B是用于形成流路30的第一垫片层。在第二粘接剂层26B形成有第四切口部28d、第一流路槽30a以及第二缓冲孔32b。第四切口部28d形成放入部28的一部分。第四切口部28d形成于第二粘接剂层26B的箭头X1方向的端部。第四切口部28d沿箭头Z2方向相对于第三切口部28c连通。第四切口部28d形成为在从箭头Z方向俯视观察时与第一~第三切口部28a~28c相同的大小以及相同的形状。
第一流路槽30a形成流路30的一部分。第一流路槽30a沿第二粘接剂层26B的长度方向(箭头X方向)以直线状延伸。第一流路槽30a沿厚度方向将第二粘接剂层26B贯通。第一流路槽30a位于第二粘接剂层26B的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
第一流路槽30a的一端(箭头X1方向的端部,始端)与第四切口部28d连通。第一流路槽30a的另一端(箭头X2方向的端部,终端)与第二缓冲孔32b连通。即,第四切口部28d、第一流路槽30a以及第二缓冲孔32b形成一个连续的空间。
第一流路槽30a形成为宽度比第四切口部28d窄。第一流路槽30a从箭头Z1方向被第二薄片24B的壁部44覆盖(参照图4)。即,第二薄片24B的壁部44将第一流路槽30a与第一开口部38之间液密地隔断。第二薄片24B的壁部44是流路30的箭头Z1方向上的顶面。
第二缓冲孔32b形成缓冲空间32的一部分。第二缓冲孔32b是在厚度方向上贯通第二粘接剂层26B的矩形状的贯通孔。第二缓冲孔32b形成在与第一缓冲孔32a相对的位置。即,第二缓冲孔32b相对于第一缓冲孔32a在箭头Z2方向上连通。第二缓冲孔32b形成为在从箭头Z方向俯视观察时与第一缓冲孔32a相同的大小以及相同的形状。
第三薄片24C相对于第二粘接剂层26B沿箭头Z2方向层叠。第三薄片24C例如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构成。第三薄片24C的厚度优选设定为15μm以上且35μm以下,更优选设定为25μm左右。即,第三薄片24C的厚度(箭头Z方向的长度)比第二粘接剂层26B的厚度薄。
第三薄片24C是用于形成流路30的中间垫片层。在第三薄片24C形成有第五切口部28e、中间流路槽30b、第一配置孔50a以及第三缓冲孔32c。第五切口部28e形成放入部28的一部分。第五切口部28e形成于第三薄片24C的箭头X1方向的端部。第五切口部28e相对于第四切口部28d在箭头Z2方向上连通。第五切口部28e形成为在从箭头Z方向俯视观察时与第一~第四切口部28a~28d相同的形状以及相同的大小。
中间流路槽30b形成流路30的一部分。中间流路槽30b沿第三薄片24C的长度方向以直线状延伸。中间流路槽30b在厚度方向上贯通第三薄片24C。中间流路槽30b位于第三薄片24C的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中间流路槽30b的一端(箭头X1方向的端部,始端)与第五切口部28e连通。中间流路槽30b的另一端(箭头X2方向的端部,终端)与第一配置孔50a相连。
中间流路槽30b形成为宽度比第五切口部28e窄。中间流路槽30b形成在与第一流路槽30a相对的位置。即,中间流路槽30b相对于第一流路槽30a在箭头Z2方向上连通。中间流路槽30b的沿箭头Y方向的宽度与第一流路槽30a的沿箭头Y方向的宽度相同。在箭头X方向上,中间流路槽30b的全长比第一流路槽30a的全长短(参照图4)。第一流路槽30a的沿箭头Z方向的长度比中间流路槽30b的沿箭头Z方向的长度长。
第一配置孔50a形成用于配置第二试剂片22b的第二试剂配置孔50的一部分。第一配置孔50a设置于中间流路槽30b与第三缓冲孔32c之间。第一配置孔50a在厚度方向上贯通第三薄片24C,并且遍布第三薄片24C的全宽(箭头Y方向的全长)以矩形状延伸。第一配置孔50a设置于中间流路槽30b的箭头X2方向的端。
第三薄片24C由第五切口部28e、中间流路槽30b以及第一配置孔50a分割为第一部分件52a、第二部件52b以及第三部件52c。第一部分件52a和第二部件52b配置于中间流路槽30b的箭头Y方向的两侧。第三部件52c隔着第一配置孔50a配置于第一部分件52a以及第二部件52b的箭头X2方向上。
第三缓冲孔32c形成缓冲空间32的一部分。第三缓冲孔32c是在厚度方向上贯通第三薄片24C的矩形状的贯通孔。第三缓冲孔32c形成在与第二缓冲孔32b相对的位置。即,第三缓冲孔32c相对于第二缓冲孔32b在箭头Z2方向上连通。第三缓冲孔32c形成为在从箭头Z方向俯视观察时与第一以及第二缓冲孔32a、32b相同的形状以及相同的大小。
第三粘接剂层26C相对于第三薄片24C沿箭头Z2方向层叠。第三粘接剂层26C例如由丙烯酸系粘接剂构成。第三粘接剂层26C是在两面具有粘接功能的双面胶带(粘接剂片)。第三粘接剂层26C的厚度优选设定为15μm以上且35μm以下,更优选设定为25μm左右。即,第三粘接剂层26C的厚度比第二粘接剂层26B的厚度薄。另外,第三粘接剂层26C的厚度与第三薄片24C的厚度大致相同。
第三粘接剂层26C是用于形成流路30的第二垫片层。第三粘接剂层26C形成为在从箭头Z方向俯视观察时与第三薄片24C相同的形状以及相同的大小。具体而言,在第三粘接剂层26C形成有第六切口部28f、第二流路槽30c、第二配置孔50b以及第四缓冲孔32d。第六切口部28f形成放入部28的一部分。第六切口部28f相对于第五切口部28e在箭头Z2方向上连通。第六切口部28f形成为在从箭头Z方向俯视观察时与第一~第五切口部28a~28e相同的形状以及相同的大小。
第二流路槽30c形成流路30的一部分。第二流路槽30c沿第三粘接剂层26C的长度方向以直线状延伸。第二流路槽30c在厚度方向上贯通第三粘接剂层26C。第二流路槽30c位于第三粘接剂层26C的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第二流路槽30c的一端(箭头X1方向的端部,始端)与第六切口部28f连通。第二流路槽30c的另一端(箭头X2方向的端部,终端)与第二配置孔50b相连。
第二流路槽30c形成为宽度比第六切口部28f窄。第二流路槽30c形成在与中间流路槽30b相对的位置。即,第二流路槽30c沿箭头Z2方向相对于中间流路槽30b连通。第二流路槽30c的沿箭头Y方向的宽度与中间流路槽30b的沿箭头Y方向的宽度相同。在箭头X方向上,第二流路槽30c的全长与中间流路槽30b的全长相同(参照图4)。第一流路槽30a的沿箭头X方向的长度比第二流路槽30c的沿箭头X方向的长度长。第二流路槽30c的沿箭头X方向的长度与中间流路槽30b的沿箭头X方向的长度大致相同。
第二配置孔50b形成用于配置第二试剂片22b的第二试剂配置孔50的一部分。第二配置孔50b设置于第二流路槽30c与第四缓冲孔32d之间。第二配置孔50b沿箭头Z2方向相对于第一配置孔50a连通。
第三粘接剂层26C由第六切口部28f、第二流路槽30c以及第二配置孔50b分割为第一部分件56a、第二部件56b以及第三部件56c。第一部分件56a位于第三薄片24C的第一部分件52a的箭头Z2方向上。第二部件56b位于第三薄片24C的第二部件52b的箭头Z2方向上。第三部件56c位于第三薄片24C的第三部件52c的箭头Z2方向上。
第四缓冲孔32d形成缓冲空间32的一部分。第四缓冲孔32d沿箭头Z2方向相对于第三缓冲孔32c连通。第四缓冲孔32d形成为在从箭头Z方向俯视观察时与第一~第三缓冲孔32a~32c相同的形状以及相同的大小。
第四薄片24D沿箭头Z2方向相对于第三粘接剂层26C层叠。第四薄片24D例如由聚酯(PE)构成。在第四薄片24D的箭头Z1方向的表面设置有第二亲水性处理部58(亲水性涂层)。第二亲水性处理部58的接触角优选设定为小于20°。第四薄片24D的厚度优选设定为80μm以上且120μm以下,更优选设定为90μm以上且11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设定为100μm左右。
第四薄片24D是从箭头Z2方向覆盖流路30的第二覆盖层。在第四薄片24D形成有第三配置孔50c以及第五缓冲孔32e。第三配置孔50c形成用于配置第二试剂片22b的第二试剂配置孔50的一部分。第三配置孔50c形成在与第二配置孔50b相对的位置。第三配置孔50c形成为在从箭头Z方向观察时与第一配置孔50a以及第二配置孔50b相同的形状以及相同的大小。第三配置孔50c沿厚度方向将第四薄片24D贯通,并且遍布第四薄片24D的全宽(箭头Y方向的全长)延伸。
第四薄片24D由第三配置孔50c分割为第一部分件64a以及第二部件64b。第一部分件64a位于比第二部件64b靠箭头X1方向的位置。第一部分件64a从箭头Z2方向液密地覆盖第六切口部28f以及第二流路槽30c(参照图4)。第一部分件64a的箭头X1方向的端部形成为半圆状。
第五缓冲孔32e形成缓冲空间32的一部分。第五缓冲孔32e是沿厚度方向将第四薄片24D贯通的矩形状的贯通孔。第五缓冲孔32e形成在与第四缓冲孔32d相对的位置。即,第五缓冲孔32e沿箭头Z2方向相对于第四缓冲孔32d连通。第五缓冲孔32e形成为在从箭头Z方向俯视观察时与第一~第四缓冲孔32a~32d相同的形状以及相同的大小。在第四薄片24D中,也可以仅在第一部分件64a的箭头Z1方向的面设置第二亲水性处理部58,在第一部分件64a以外的部分(第二部件64b)不设置第二亲水性处理部58。
第四粘接剂层26D相对于第四薄片24D沿箭头Z2方向层叠。第四粘接剂层26D例如由丙烯酸系粘接剂构成。第四粘接剂层26D是在两面具有粘接功能的双面胶带(粘接剂片)。第四粘接剂层26D的厚度优选设定为15μm以上且35μm以下,更优选设定为25μm左右。
第四粘接剂层26D形成为在从箭头Z方向俯视观察时与第四薄片24D相同的形状以及相同的大小。具体而言,在第四粘接剂层26D形成有第四配置孔50d以及第六缓冲孔32f。第四配置孔50d形成用于配置第二试剂片22b的第二试剂配置孔50的一部分。第四配置孔50d沿箭头Z2方向相对于第三配置孔50c连通。第四配置孔50d形成为在从箭头Z方向俯视观察时与第三配置孔50c相同的形状以及相同的大小。第一配置孔50a、第二配置孔50b、第三配置孔50c以及第四配置孔50d相互连通而成为一个第二试剂配置孔50。
第四粘接剂层26D由第四配置孔50d分割为第一部分件66a以及第二部件66b。第一部分件66a位于第四薄片24D的第一部分件64a的箭头Z2方向上。第二部件66b位于第四薄片24D的第二部件64b的箭头Z2方向上。
第六缓冲孔32f形成缓冲空间32的一部分。第六缓冲孔32f沿箭头Z2方向相对于第五缓冲孔32e连通。第六缓冲孔32f形成为在从箭头Z方向俯视观察时与第一~第五缓冲孔32a~32e相同的形状以及相同的大小。
第五薄片24E也可以沿箭头Z2方向相对于第四粘接剂层26D进一步层叠。第五薄片24E配置于测试条10A的厚度方向的端部(箭头Z2方向的端部)。第五薄片24E形成测试条10A的一面。第五薄片24E从箭头Z2方向液密地覆盖第六缓冲孔32f(参照图4)。在第五薄片24E形成有第二开口部68。
第二开口部68是在测试条10A的厚度方向上使测定光透过的圆形状的贯通孔。第二开口部68位于第一开口部38的箭头Z2方向上。第二开口部68的直径大于第一开口部38的直径。换言之,第二开口部68设置为在从箭头Z方向观察时,第一开口部38的整体位于第二开口部68的内侧。另外,也可以在第五薄片24E设置有测定光能够透过的透明部(导光部),来代替第二开口部68。
在这样构成的主体部20中,放入部28由第一~第六切口部28a~28f形成。流路30由第一流路槽30a、中间流路槽30b以及第二流路槽30c形成。缓冲空间32由第一~第六缓冲孔32a~32f形成。
在图4中,流路30的始端与放入部28连通。流路30的终端(第一流路槽30a的终端)与缓冲空间32连通。在流路30的始端与终端之间的任一部位配置有用于进行分析物检测的第一试剂片22a以及第二试剂片22b。即,缓冲空间32存在于比第一试剂片22a以及第二试剂片22b靠流路30的下游侧的位置。
如图3~图5所示,第一试剂片22a包括第一支承基体74a和设置于第一支承基体74a上的第一试剂部76a。在从箭头Z方向俯视观察时,第一支承基体74a形成为长方形。第一试剂部76a位于第一支承基体74a的长度方向(箭头Y方向)的大致中央部。第一支承基体74a的箭头Z1方向的表面粘贴于第一粘接剂层26A的箭头Z2方向的表面。第一支承基体74a的长度方向上的第一试剂部76a的两侧的箭头Z2方向的表面粘贴于第二粘接剂层26B的箭头Z1方向的表面,使得第一试剂部76a位于第一流路槽30a内。在该情况下,在第一试剂配置孔42中的流路30的上游侧的内表面(第一内表面41)与第一支承基体74a之间形成有第一间隙Sa。第一间隙Sa的沿箭头X方向的长度大于0mm且为0.1mm以下。第一间隙Sa的箭头Z1侧由第一粘接剂层26A密封,以防止血液向第一开口部38泄漏。此时,第一粘接剂层26A以略微被压缩的状态将第一薄片24A与第一支承基体74a粘接。借助该第一粘接剂层26A,即使血液向第一间隙Sa漏出,也能够防止血液到达第一开口部38。
第一支承基体74a在测试条10A的短边方向(宽度方向,即箭头Y方向)延伸得长。即,形成为第一支承基体74a中的测试条10A的宽度方向的长度比第一支承基体74a中的测试条10A的长度方向(箭头X方向)的长度短的矩形状。第一支承基体74a能够使用具有透明性的薄片材料。
第一试剂部76a使与试料反应的试剂承载于流路30内的至少一部分。第一试剂部76a不堵塞流路30内,而涂敷于第一支承基体74a。也可以根据试剂、测定系的性质,在第一支承基体74a上进一步配置各种聚合物、涂料组合物。
在从箭头Z方向俯视观察时,第一试剂部76a形成为四边形状(参照图3)。如图5所示,在箭头X方向上,第一试剂部76a的长度与第一支承基体74a的长度相同。第一试剂部76a的箭头X方向的长度例如设定为1.0mm以上且2.0mm以下。
第二试剂片22b包括第二支承基体74b和设置于第二支承基体74b上的第二试剂部76b。第二试剂片22b基本上与第一试剂片22a同样地构成。但是,第二试剂片22b的箭头X方向的长度比第一试剂片22a的箭头X方向的长度长。第二试剂部76b位于第二支承基体74b的长度方向(箭头Y方向)的大致中央部。第二支承基体74b的长度方向上的第二试剂部76b的两侧粘贴于第二粘接剂层26B的箭头Z2方向的表面,使得第二试剂部76b位于第一流路槽30a内。在该情况下,在第二试剂配置孔50中的流路30的上游侧的内表面(第二内表面51)与第二支承基体74b之间形成有第二间隙Sb。第二间隙Sb的箭头X方向的长度大于0mm且为0.1mm以下。
第二试剂部76b与第一试剂部76a同样地构成。因此,省略第二试剂部76b的详细的结构的说明。另外,第一试剂部76a和第二试剂部76b所包含的试剂成分也可以彼此相同或不同。第二试剂部76b形成为四边形状(参照图3)。在箭头X方向上,第二试剂部76b的长度与第二支承基体74b的长度相同。第二试剂部76b的箭头X方向的长度例如设定为1.0mm以上且2.0mm以下。
第二试剂部76b的箭头X方向的长度比第一试剂部76a的箭头X方向的长度长。第一试剂部76a和第二试剂部76b以在上下方向上相互相对的方式配置于流路30。在流路30中的血液的流动方向上,第二试剂部76b的上游端比第一试剂部76a的上游端向箭头X1方向偏置。此外,在流路30中的血液的流动方向上,第二试剂部76b的下游端处于与第一试剂部76a的下游端相同的位置。但是,在流路30中的血液的流动方向(箭头X方向)上,第二试剂部76b的下游端与第一试剂部76a的下游端可以配置成彼此相同的位置,也可以偏置。
在这样构成的测试条10A中,流路30具有导入流路80和反应流路82。导入流路80将导入到放入部28的血液(样本)向反应流路82引导。导入流路80从放入部28延伸到第一试剂部76a。反应流路82是第一试剂部76a与第二试剂部76b之间的部分。另外,第二试剂部76b配置于第一试剂部76a的下方。反应流路82(第一试剂部76a以及第二试剂部76b)在从箭头Z方向观察时与第一开口部38重叠(参照图4)。因此,血糖仪16的测定光朝向反应流路82照射。
导入流路80的箭头Z方向的长度(第一流路高度H1)比反应流路82的箭头Z方向的长度(第二流路高度H2)长(高)。第二流路高度H2优选设定为20μm以上且40μm以下,例如设定为30μm。但是第二流路高度H2能够适当地设定。
流路30具有第一台阶部84和第二台阶部86。第一台阶部84位于第一试剂部76a中的流路30的上游侧的端部(箭头X1方向的端部)。第二台阶部86位于第二试剂部76b中的流路30的上游侧的端部(箭头X1方向的端部)。从流路30的底面(第二亲水性处理部58)到第二试剂部76b的上表面为止的高度(第二台阶部86的高度)比从流路30的上表面(第一亲水性处理部40)到第一试剂部76a的下表面为止的高度(第一台阶部84的高度)高。在流路30中的血液的流动方向上,第一台阶部84与第二台阶部86相互偏置。具体而言,第二台阶部86位于比第一台阶部84靠流路30的上游侧的位置。第一台阶部84与第二台阶部86的偏置长度L1为0.1mm以上。偏置长度L1优选为0.2mm以上且0.8mm以下。
第二台阶部86位于比第一间隙Sa靠流路30的上游侧的位置(箭头X1方向)。因此,第二试剂部76b从箭头Z2方向覆盖第一间隙Sa。另外,第一亲水性处理部40从箭头Z1方向覆盖第二间隙Sb。在流路30中的血液的流动方向上,第一间隙Sa与第二间隙Sb以隔着流路30彼此不相对的方式偏置。换言之,第二间隙Sb比第一间隙Sa向流路30的上游侧偏置。另外,第二内表面51位于比第一内表面41靠流路30的上游侧的位置。
多个薄片24不限定于由上述的材料构成的例子。多个薄片24能够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酯、聚碳酸酯、聚苯乙烯、聚丙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环烯烃聚合物(COP)、环烯烃共聚物(COC)等树脂材料构成。在成分测定装置14是对透过检测对象后的测定光(透过光)进行检测的类型的情况下,测定光的通道由具有透明性的材料构成。薄片24也可以根据目的来混合颜料,在将薄片24作为遮光性部件的情况下,能够使用配合有碳黑的树脂材料。此外,遮光性部件的遮光率根据JISK7605;1976(废止标准)的测定法,优选为90%以上,能够优选使用具有99%以上的遮光率的黑色薄片部件。
在测试条10A中,流路30不限定于形成为第一垫片层、中间垫片层以及第二垫片层这三层的例子,也可以形成四层以上。
上述的测试条10A通过将适当地实施了表面处理的多个薄片24和多个粘接剂片进行切断以及层叠来制造。具体而言,如图6所示,测试条10A的制造方法具备加工工序、第一层叠工序、第一试剂片配置工序、第二层叠工序、第二试剂片配置工序以及第三层叠工序。
在加工工序(步骤S1)中,通过用切断工具对薄片24实施加工(冲裁加工)来成形第一~第五薄片24A~24E,通过用切断工具对粘接剂片实施加工(冲裁加工)来成形第一~第四粘接剂层26A~26D。
在第一层叠工序(步骤S2)中,使第一薄片24A、第一粘接剂层26A以及第二薄片24B依次层叠并且贴合。
在第一试剂片配置工序(步骤S3)中,在第一试剂配置孔42配置第一试剂片22a。此时,将第一支承基体74a中的第一试剂部76a的两侧粘贴于第一粘接剂层26A的箭头Z2方向的面。由此,相对于第一粘接剂层26A固定第一试剂片22a。
在第二层叠工序(步骤S4)中,相对于第二薄片24B,使第二粘接剂层26B、第三薄片24C、第三粘接剂层26C、第四薄片24D以及第四粘接剂层26D依次层叠并且贴合。
在第二试剂片配置工序(步骤S5)中,将第二试剂片22b从第四配置孔50d插入到第二试剂配置孔50。此时,将第二支承基体74b中的第二试剂部76b的两侧粘贴于第二粘接剂层26B的箭头Z2方向的面。由此,相对于第二粘接剂层26B固定第二试剂片22b。
在第三层叠工序(步骤S6)中,使第五薄片24E相对于第四粘接剂层26D贴合。由此,制造测试条10A。
测试条10A的制造方法不限定于上述的方法。
接下来,对安装测试条10A的血糖仪16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血糖仪16构成为能够反复实施血糖值测定的再利用类型。血糖仪16的壳体90具有:箱体部94,其以用户容易把持操作的大小在其内部收容血糖仪16的控制部92;和筒状的测光部96,其从箱体部94突出并在内部收容光学系统的测定部18。
在箱体部94的上表面设置有电源按钮98、操作按钮100、以及显示器102。在测光部96的上表面设置有作为取下使用后的测试条10A的操作部的排出杆104。排出杆104设置为能够沿测光部96的延伸方向移动,与设置于测光部96内的排出销106(参照图7)连接。
如图7所示,在测光部96设置有供测试条10A插入的插入孔108。测定部18光学地检测血液中的葡萄糖。测定部18具备发光部110以及受光部112。发光部110以及受光部112配置为隔着插入孔108相互对置。
作为发光部110,使用LED、有机EL、激光二极管等。在插入孔108安装有测试条10A的状态下,发光部110朝向测试条10A的第一开口部38照射规定的波长的光。作为受光部112,例如,使用光电二极管。受光部112接收透过了测试条10A(第一试剂部76a以及第二试剂部76b)的光。
血糖仪16的控制部92由具有未图示的变换器、处理器、存储器、以及输入输出接口的控制电路(计算机)构成。控制部92例如在用户的操作下,驱动测定部18并基于与血液中的葡萄糖量(或浓度)对应的信号来计算血糖值。计算出的血糖值显示于显示器102。
接下来,对使用了本实施方式的测试条10A的血糖值的测定进行说明。
如图7所示,用户将测试条10A插入到血糖仪16的插入孔108,使测试条10A的第一试剂部76a以及第二试剂部76b位于发光部110与受光部112之间。接下来,用户使少量的血液附着于测试条10A的放入部28。血液通过毛细管力在导入流路80中朝向试剂部流动。具体而言,血液在导入流路80的内表面,通过设置于第二薄片24B的表面的第一亲水性处理部40的表面张力和设置于第四薄片24D上的表面的第二亲水性处理部58的表面张力沿朝向试剂部的方向(箭头X2方向)拉伸。
当血液到达第二间隙Sb上时,失去第四薄片24D上的表面张力的作用,因此作用于血液的表面张力降低。然而,此时,在与第二间隙Sb相对的位置存在第二薄片24B上的第一亲水性处理部40,由此朝向第一亲水性处理部40侧的张力作用于血液。因此,血液越过第二间隙Sb以及第二台阶部86,向第二试剂部76b的上部空间流动。
接下来,当血液到达第一间隙Sa时,在第一间隙Sa上,失去第二薄片24B上的表面张力,作用于血液的表面张力降低。然而,此时,由于第二试剂部76b位于与第一间隙Sa相对的位置,因此朝向第二试剂部76b侧的张力优势地作用于血液。因此,血液越过第一间隙Sa以及第一台阶部84,能够在第一试剂部76a与第二试剂部76b之间(反应流路82)朝向箭头X2方向流动。在第一台阶部84上配置有第一试剂部76a。第一试剂部76a与第二试剂部76b之间(反应流路82)比导入流路80窄。因此,反应流路82由于血液的滑动应力的影响变大而变为难以进一步流入的状态。
然而,由于在反应流路82中,第二试剂部76b以及第一试剂部76a上的表面张力作用于血液,因此血液到达反应流路82的下游端。由此,第一试剂部76a在溶解并扩散于反应流路82的血液的同时朝向第二试剂部76b(箭头Z2方向)流动。另外,第二试剂部76b也同样地溶解并扩散于反应流路82的血液。溶解了第一试剂部76a以及第二试剂部76b的各试剂成分的血液流动到第二试剂部76b的下游端以及第一试剂部76a的下游端(箭头X2方向)。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试剂部76a的试剂成分和第二试剂部76b的试剂成分的各个扩散距离是反应流路82的第二流路高度H2的一半。因此,试剂成分向血液的扩散时间变短,能够实现测定待机时间的缩短化。另外,能够构成为即使在如低温或高血细胞比容血的血液那样,红细胞量多且血液难以流动的条件下,血液和各试剂也能够反应的测试条10A。
此时,血液中的葡萄糖和试剂成分反应。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试剂成分中包含溶血剂。因此,试剂成分使血液中的红细胞溶血。由此,反应流路82内的血液变得透明而散射变少,因此光学测定的精度提高。另外,对于红细胞中的葡萄糖而言,也能够使其与试剂成分反应,因此血糖值的测定精度提高。
接下来,用户操作血糖仪16的操作按钮100而开始血糖值的测定。这样,从发光部110发出的测定光透过第一开口部38、第二薄片24B的壁部44、第一流路槽30a、第一试剂片22a、反应流路82、第二试剂片22b以及第二开口部68由受光部112接收。血糖仪16的控制部92基于来自受光部112的输出信号计算血糖值,并使其显示于显示器102。由此,血糖值的测定结束。
本实施方式起到以下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将第一试剂部76a和第二试剂部76b在相互分离的状态下以相对的方式设置于流路30。因此,当从放入部28导入的血液到达第一试剂部76a与第二试剂部76b之间(反应流路82)时,第一试剂部76a的试剂成分和第二试剂部76b的试剂成分在血液中扩散。此时,试剂成分的扩散距离是第一试剂部76a与第二试剂部76b的间隔(第二流路高度H2)的一半的距离。因此,能够相对缩短试剂成分向血液的扩散时间(测定待机时间)。
另外,在流路30中的血液的流动方向上,第一台阶部84与第二台阶部86相互偏置。具体而言,第二试剂部76b位于第一试剂部76a的下方,第二台阶部86位于比第一台阶部84靠流路30的上游侧的位置。在该情况下,血液在通过第二台阶部86后通过第一台阶部84。由此,与在流路30中的血液的流动方向上将第一台阶部84以及第二台阶部86设置于相同的位置的情况相比较,能够在流路30中的血液的流动方向上使流路阻力分散。因此,能够将从放入部28导入的血液顺利地向反应流路82引导。因此,即使在血液难以流动的条件下,也能够缩短测定待机时间。
偏置长度L1为0.2mm以上且0.8mm以下。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将从放入部28导入的血液更加顺利地向反应流路82引导。
在流路30的流路内表面设置有亲水性处理部。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将从放入部28导入的血液更加顺利地向反应流路82引导。
测试条10A具有第一试剂片22a、第二试剂片22b、第一试剂配置孔42以及第二试剂配置孔50。第一试剂片22a将第一试剂部76a设置于第一支承基体74a而形成。第二试剂片22b将第二试剂部76b设置于第二支承基体74b而形成。在第一试剂配置孔42配置第一试剂片22a。在第二试剂配置孔50配置第二试剂片22b。在第一试剂配置孔42中的流路30的上游侧的内表面(第一内表面41)与第一试剂片22a之间形成有第一间隙Sa。在第二试剂配置孔50中的流路30的上游侧的内表面(第二内表面51)与第二试剂片22b之间形成有第二间隙Sb。在流路30中的血液的流动方向上,第一间隙Sa与第二间隙Sb偏置成彼此不相对。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将从放入部28导入的血液向反应流路82引导时,能够抑制作用于血液的表面张力过度地降低。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测试条10B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测试条10B中,对与上述的测试条10A相同的机构标注相同的参照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如图8所示,测试条10B具备主体部20a、第一试剂片120a以及第二试剂片120b。主体部20a除了第二试剂配置孔50中的上游侧的第二内表面51位于比第一试剂配置孔42中的上游侧的第一内表面41靠流路30的下游侧这一点以外,与上述的主体部20同样地构成。第一试剂片120a以及第二试剂片120b与上述的第一试剂片22a以及第二试剂片22b同样地构成。但是,第二试剂片120b的箭头X方向的长度比第一试剂片120a的箭头X方向的长度短。
在测试条10B中,第二台阶部86位于比第一台阶部84靠流路30的下游侧的位置。第一台阶部84与第二台阶部86的偏置长度L2为0.1mm以上。偏置长度L2优选为0.2mm以上且0.8mm以下。
第一台阶部84位于比第二间隙Sb靠流路30的上游侧的位置(箭头X1方向)。因此,第一试剂部76a覆盖第二间隙Sb的箭头Z1侧。另外,第二亲水性处理部58覆盖第一间隙Sa的箭头Z2侧。在流路30中的血液的流动方向上,第一间隙Sa与第二间隙Sb偏置成彼此不相对。换言之,第二间隙Sb比第一间隙Sa向流路30的下游侧偏置。
根据这样的测试条10B,起到与上述的测试条10A同样的效果。
接下来,对为了确定本发明的效果而实施的试验进行说明。
在本试验中,如图9所示,准备了比较例的测试条200、第一实施例的测试条10A、第二实施例的测试条10A、第三实施例的测试条10A、第四实施例的测试条10B以及第五实施例的测试条10B这六个。
如图10所示,比较例的测试条200具备主体部20b、第一试剂片202a以及第二试剂片202b。主体部20b除了在流路30中的血液的流动方向(箭头X方向)上,第二内表面51和第一内表面41处于相互相同的位置这一点以外,与上述的主体部20同样地构成。
第一试剂片202a以及第二试剂片202b与上述的第一试剂片22a以及第二试剂片22b同样地构成。但是,第二试剂片202b的箭头X方向的长度与第一试剂片202a的箭头X方向的长度相同。在测试条200中,在流路30中的血液的流动方向上,第一台阶部84和第二台阶部86处于相同的位置。第一间隙Sa和第二间隙Sb位于相互相对的位置。
第一~第三实施例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测试条10A。在第一实施例中,偏置长度L1设定为0.35mm。在第二实施例中,偏置长度L1设定为0.85mm。在第三实施例中,偏置长度L1设定为0.2mm。第四实施例以及第五实施例是第二实施方式的测试条10B。在第四实施例中,偏置长度L2设定为0.35mm。在第五实施例中,偏置长度L2设定为0.85mm。
[试验方法]
对各测试条200、10A、10B进行了血液流通试验(血液展开性评价)。具体而言,在各测试条200、10A、10B中,在25℃的环境下向放入部28导入血液,确认血液是否流动到反应流路82的下游端(是否血液展开)。此外,所使用的血液的血细胞比容值(Ht)为60%。
血液展开性评价以A、B以及C这三个阶段进行了评价。将六个测试条200、10A、10B全部发生了血液展开的情况下的血液展开性评价设为A。将六个测试条200、10A、10B中的五个发生了血液展开而一个未血液展开的情况下的血液展开性评价设为B。将六个测试条200、10A、10B中的一个发生了血液展开而五个未血液展开的情况下的血液展开性评价设为C。
[结果]
如图9所示,第一~第三实施例以及第五实施例的各个血液展开性评价为A。第四实施例的血液展开性评价为B。比较例的血液展开性评价为C。根据以上得到如下结果:通过在流路30中的血液的流动方向上,使第一台阶部84与第二台阶部86相互偏置,从而能够将血液顺利地向反应流路82引导。另外,得到在偏置长度L1、L2为0.2mm以上的情况下,血液展开性评价良好的结果。
在上述的测试条10A、10B中,薄片24以及粘接剂层26的各个层叠数量能够适当地设定。另外,测试条10A、10B也可以构成为将第一试剂部76a以及第二试剂部76b直接涂敷于流路30的内表面,而不将第一试剂配置孔42以及第二试剂配置孔50形成于主体部20、20a。在该情况下,测试条10A、10B不具有第一间隙Sa以及第二间隙Sb,但具有第一台阶部84以及第二台阶部86。
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改变。
将以上的实施方式总结如下。
上述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测试条,其是具有用于通过毛细管力使从放入部(28)导入的样本流通的流路(30)的测试条(10A、10B),具备以在相互分离的状态下相对的方式设置于所述流路的第一试剂部(76a)以及第二试剂部(76b),所述流路具有:第一台阶部(84),其位于所述第一试剂部的所述流路的上游侧的端部;和第二台阶部(86),其位于所述第二试剂部的所述流路的上游侧的端部,在所述流路的所述样本的流动方向上,所述第一台阶部与所述第二台阶部相互偏置。
在上述的测试条中,所述第一台阶部与所述第二台阶部的偏置长度(L1、L2)可以为0.1mm以上。
在上述的测试条中,所述偏置长度也可以为0.2mm以上。
在上述的测试条中,所述第二试剂部也可以位于所述第一试剂部的下方,所述第二台阶部也可以位于比所述第一台阶部靠所述流路的上游侧的位置。
在上述的测试条中,所述第二试剂部也可以位于所述第一试剂部的下方,所述第二台阶部位于比所述第一台阶部靠所述流路的下游侧的位置。
在上述的测试条中,在所述流路的流路内表面也可以设置有亲水性处理部(40、58)。
在上述的测试条中,所述测试条也可以具有:第一试剂片(22a、120a),其将所述第一试剂部设置于第一支承基体(74a)而形成;第二试剂片(22b、120b),其将所述第二试剂部设置于第二支承基体(74b)而形成;第一试剂配置孔(42),其供所述第一试剂片配置;以及第二试剂配置孔(50),其供所述第二试剂片配置,在所述第一试剂配置孔的所述流路的上游侧的内表面(41)与所述第一试剂片之间形成有第一间隙(Sa),在所述第二试剂配置孔的所述流路的上游侧的内表面(51)与所述第二试剂片之间形成有第二间隙(Sb),在所述流动方向上,所述第一间隙与所述第二间隙以彼此不相对的方式偏置。
附图标记说明
10A、10B...测试条;20、20a、20b...主体部;22a、120a...第一试剂片;22b、120b...第二试剂片;28...放入部;30...流路;40...第一亲水性处理部(亲水性处理部);41...第一内表面(内表面);42...第一试剂配置孔;50...第二试剂配置孔;51...第二内表面(内表面);58...第二亲水性处理部(亲水性处理部);74a...第一支承基体;74b...第二支承基体;76a...第一试剂部;76b...第二试剂部;84...第一台阶部;86...第二台阶部;L1、L2...偏置长度;Sa...第一间隙;Sb...第二间隙。

Claims (7)

1.一种测试条,具有用于通过毛细管力使从放入部导入的样本流通的流路,其特征在于,
具备以在相互分离的状态下相对的方式设置于所述流路的第一试剂部以及第二试剂部,
所述流路具有:
第一台阶部,其位于所述第一试剂部的所述流路的上游侧的端部;和
第二台阶部,其位于所述第二试剂部的所述流路的上游侧的端部,
在所述流路的所述样本的流动方向上,所述第一台阶部与所述第二台阶部相互偏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试条,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台阶部与所述第二台阶部的偏置长度为0.1mm以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测试条,其特征在于,
所述偏置长度为0.2mm以上。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测试条,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试剂部位于所述第一试剂部的下方,
所述第二台阶部位于比所述第一台阶部靠所述流路的上游侧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测试条,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试剂部位于所述第一试剂部的下方,
所述第二台阶部位于比所述第一台阶部靠所述流路的下游侧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测试条,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流路的流路内表面设置有亲水性处理部。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测试条,其特征在于,
所述测试条具有:
第一试剂片,其将所述第一试剂部设置于第一支承基体而形成;
第二试剂片,其将所述第二试剂部设置于第二支承基体而形成;
第一试剂配置孔,其供所述第一试剂片配置;以及
第二试剂配置孔,其供所述第二试剂片配置,
在所述第一试剂配置孔的所述流路的上游侧的内表面与所述第一试剂片之间形成有第一间隙,
在所述第二试剂配置孔的所述流路的上游侧的内表面与所述第二试剂片之间形成有第二间隙,
在所述流动方向上,所述第一间隙与所述第二间隙以彼此不相对的方式偏置。
CN202380013916.8A 2022-03-07 2023-01-12 测试条 Pending CN11807688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034379 2022-03-07
JP2022-034379 2022-03-07
PCT/JP2023/000606 WO2023171118A1 (ja) 2022-03-07 2023-01-12 テストストリップ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076881A true CN118076881A (zh) 2024-05-24

Family

ID=879367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80013916.8A Pending CN118076881A (zh) 2022-03-07 2023-01-12 测试条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8076881A (zh)
WO (1) WO2023171118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34819A1 (de) * 2002-07-31 2004-02-19 Roche Diagnostics Gmbh Testvorrichtung zur Untersuchung einer biologischen Probenflüssigkeit
EP3578634B1 (en) * 2017-07-14 2021-12-15 Terumo Kabushiki Kaisha Blood sugar level measurement chip and blood sugar level measurement device set
JP7208219B2 (ja) * 2018-03-07 2023-01-18 テルモ株式会社 生体試料中の分析対象物濃度を測定するための、方法、試薬およびチップ
JPWO2021192952A1 (zh) * 2020-03-23 2021-09-30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171118A1 (ja) 2023-09-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PL192977B1 (pl) Uchwyt paska testowego i miernik do pasków testowych
US6552784B1 (en) Disposable optical cuvette cartridge
US20040028557A1 (en) Multi-layer reagent test strip
CZ20022781A3 (cs) Karta s elektrochemickými zkušebními proužky obsahující vysoušedlo
JP2006058093A (ja) 血液分析装置
EP3378559B1 (en) Detection apparatus for detecting analyte in a liquid sample
US20220357347A1 (en) Device and method to evaluate a fluid sample on a single-use multianalyte consumable
EP3493908B1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liquid analysis to detect biomarkers
US20220390381A1 (en) Test strip
US9074240B2 (en) Symmetrical test element for detecting an analyte
WO2011108576A1 (ja) 検出デバイス
CN118076881A (zh) 测试条
JP2022149684A (ja) テストストリップ
CZ20022967A3 (cs) Zařízení pro stanovení koncentrace analytu a způsob jeho použití
US20230089042A1 (en) Binding Assay with No Wash Steps or Moving Parts Using Magnetic Beads
US10126232B2 (en) Sample test method, microfluidic device, and test device
CN110249221B (zh) 用于检测流体样品中的葡萄糖浓度的垂直流动式测试装置
KR102228913B1 (ko) 미세유동장치 및 검사장치
JP7442461B2 (ja) 成分測定システム
KR20230058321A (ko) 헤모글로빈 농도의 결정을 위한 수직 유동 분석 장치 및 방법
CN211955502U (zh) 检测试纸
CN112203766B (zh) 多层带和用于制造多层带的方法
EP3368220B1 (en) Hematology test slide
TWI829491B (zh) 血液檢測裝置
US20230398534A1 (en) Diagnostic cartridge capable of automatic solution supply and multiple detect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