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965284A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965284A
CN112965284A CN202110308066.7A CN202110308066A CN112965284A CN 112965284 A CN112965284 A CN 112965284A CN 202110308066 A CN202110308066 A CN 202110308066A CN 112965284 A CN112965284 A CN 11296528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strate
heating
plane
display panel
orthographic proj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30806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华
范玉然
张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Chengdu Tianma Micro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Chengdu Tianma Micro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Chengdu Tianma Micro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308066.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965284A/zh
Publication of CN1129652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6528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82Heating or cooling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other than for activation, e.g. 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abilisation or uniform distribution over the cell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3Electrodes
    • G02F1/134309Electr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geometrical arrangement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属于显示技术领域,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基板、第二基板以及液晶层;第一基板包括衬底、薄膜晶体管阵列层、第一电极层、加热金属层、第二电极层,第一电极层包括第一屏蔽部和公共电极,加热金属层包括多条加热金属线,第二电极层包括相互绝缘的第二屏蔽部和多个像素电极;第一屏蔽部向衬底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加热金属线向衬底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交叠,第二屏蔽部向衬底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加热金属线向衬底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交叠。显示装置包括上述显示面板。本发明的显示面板在低温环境下可正常使用,且能够提高制程效率,节约成本的同时,还可以避免加热金属线在显示面板中产生的电场对显示造成的影响。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技术的不断提高,液晶显示面板已大量进入人们的生活生产当中,被广泛的应用于各种便携式电子产品、交通运输工具等。液晶显示器由于其功耗低、清晰度高、寿命长、体积小、重量轻等特点,广泛应用在各种需要实现显示的设备上。然而,虽然显示技术已相对比较成熟,但受一些条件的影响,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在低温环境下,液晶材料将变得粘滞,通电后响应速度变慢,动态图像出现拖尾,显示效果不佳,甚至不能显示;当温度更低时,液晶材料的液晶态就会消失,液晶材料变成晶体,完全不能进行画面显示。因此,如何让液晶显示面板在低温环境下也可正常进行使用成为有待解决的问题。
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对液晶显示器进行加热处理,将温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保证液晶的流通性,实现液晶显示器的正常工作。但是对液晶显示器进行加热处理的结构一般容易在显示器中产生影响显示效果的电场,例如如果对液晶显示器进行加热处理的结构进行通电,使热量传播开来的同时会产生相应的电场,该电场容易影响液晶显示器的正常显示。
因此,提供一种既可以通过加热处理确保在低温环境中能正常工作,又可以避免对正常显示产生影响,进而能够提高显示品质的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对液晶显示器设置加热处理的结构产生的电场容易影响液晶显示器的正常显示,造成显示不良的问题。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以及位于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液晶层;第一基板包括:衬底;薄膜晶体管阵列层,位于衬底一侧,薄膜晶体管阵列层包括多个薄膜晶体管;第一电极层,位于薄膜晶体管阵列层远离衬底的一侧,第一电极层包括第一屏蔽部和公共电极;加热金属层,位于第一电极层远离薄膜晶体管阵列层的一侧,加热金属层包括多条加热金属线;第二电极层,位于加热金属层远离第一电极层的一侧,第二电极层包括相互绝缘的第二屏蔽部和多个像素电极;薄膜晶体管与像素电极电连接;第一屏蔽部向衬底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加热金属线向衬底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交叠,第二屏蔽部向衬底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加热金属线向衬底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交叠。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上述显示面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显示面板可以为液晶显示面板,第一基板中用于制作公共电极的第一电极层和用于制作像素电极的第二电极层之间还包括加热金属层,加热金属层用于设置多条加热金属线,从而可以通过为加热金属线提供电压信号,进而在各条加热金属线上产生电流,以在各条加热金属线周围产生热量,实现对显示面板进行加热的功能,使得显示面板在低温环境下也可正常显示进行使用。本发明的显示面板还包括与公共电极同层同材料的第一屏蔽部,以及与像素电极同层同材料的第二屏蔽部,且第一屏蔽部向衬底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加热金属线向衬底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交叠,第二屏蔽部向衬底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加热金属线向衬底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交叠,即加热金属线的上下两侧均设有与其交叠的屏蔽部,第一屏蔽部可以屏蔽加热金属线在显示面板中产生的电场对下方薄膜晶体管阵列层的薄膜晶体管的影响,而第二屏蔽部可以屏蔽加热金属线在显示面板中产生的电场对上方液晶层的影响,进而可以避免加热金属线的设置对显示面板的正常显示产生影响。并且本发明设置第一屏蔽部与显示面板本身具有的公共电极同层同材料,第二屏蔽部与显示面板本身具有的像素电极同层同材料,可以在制程工艺时,通过一道掩膜板共同制作第一屏蔽部与公共电极,通过另一道掩膜板共同制作第二屏蔽部与像素电极,节约制程工序,有利于提高制程效率,节约成本的同时,还可以避免因另设第二屏蔽部于像素电极所在膜层之上,造成需另外增加绝缘层以绝缘像素电极和第二屏蔽部的现象,进而有利于实现显示面板的薄型化。
当然,实施本发明的任一产品不必特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技术效果。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一种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A’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B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是图5中B-B’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C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9是图7中一个第一加热金属线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0中一个第一加热金属线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第一加热金属线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3中D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5是图13中一个第二加热金属线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7是图16中一个第二加热金属线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第二加热金属线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图7中C区域的另一种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20是图19中C-C’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1是图13中D区域的另一种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22是图21中D-D’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请结合参考图1-图3,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一种平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3是图2中A-A’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为了清楚示意本实施例的结构,图1和图2中进行了透明度填充),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00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以及位于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之间的液晶层30;
第一基板10包括:
衬底101;
薄膜晶体管阵列层102,位于衬底101一侧,薄膜晶体管阵列层102包括多个薄膜晶体管1021;
第一电极层103(可以理解的是,为了清楚示意本实施例的结构,图1中未示意第一电极层103,可参考图2和图3对第一电极层103的结构进行理解),位于薄膜晶体管阵列层102远离衬底101的一侧,第一电极层103包括第一屏蔽部1031和公共电极1032(图2中未填充);
加热金属层104,位于第一电极层103远离薄膜晶体管阵列层102的一侧,加热金属层104包括多条加热金属线1041;
第二电极层105,位于加热金属层104远离第一电极层103的一侧,第二电极层105包括相互绝缘的第二屏蔽部1051和多个像素电极1052;薄膜晶体管1021与像素电极1052电连接;
第一屏蔽部1031向衬底1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加热金属线1041向衬底1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交叠,第二屏蔽部1051向衬底1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加热金属线1041向衬底1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交叠。
具体而言,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000可以为液晶显示面板,可选的,该液晶显示面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以及位于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之间的液晶层30。本实施例中,第一基板10可以为阵列基板,第二基板20可以为彩膜基板,第一基板10包括衬底101,衬底102可以作为载体基板承载该显示面板000的各膜层结构,衬底101一侧为薄膜晶体管阵列层102,薄膜晶体管阵列层102用于设置多个薄膜晶体管1021。第一基板10还可以包括不同膜层且相互绝缘的像素电极1052和公共电极1032,液晶层30的液晶分子可以在像素电极1052和公共电极1032之间形成的电场作用下偏转,从而控制光线出射与否,进而实现显示面板的显示。可选的,显示面板000可以包括多条扫描线G和数据线S,用于与薄膜晶体管1021电连接,可选的,薄膜晶体管1021的栅极可以与扫描线G电连接,源极可以与数据线S电连接,漏极可以与像素电极1052电连接,通过扫描线G和数据线S提供的驱动信号控制薄膜晶体管1021的导通与截止,从而在像素电极1052和公共电极1032之间形成驱动液晶层30的液晶分子偏转的电场。
本实施例的用于制作公共电极1032的第一电极层103和用于制作像素电极1052的第二电极层105之间还包括加热金属层104,加热金属层104用于设置多条加热金属线1041,从而可以通过为加热金属线1041提供电压信号,进而在各条加热金属线1041上产生电流,以在各条加热金属线1041周围产生热量,实现对显示面板000进行加热的功能,使得显示面板000在低温环境下也可正常显示进行使用。
本实施例的显示面板000还包括与公共电极1032同层同材料的第一屏蔽部1031(如图3所示,第一屏蔽部1032与公共电极1032在第一电极层103可以为分开设置的关系,其中,公共电极1032可相互连接为一整体结构,图中未示意,例如可在显示区范围内通过连接线相互连接后,再在显示面板000的非显示区内连接至一起接入相同的公共信号,本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或者由于公共电极1032可以整层设置于第一电极层103中,即可以通过将公共电极1032复用作第一屏蔽部1032使用,或者还可以为其他设置方式,仅需满足第一电极层103中设置有第一屏蔽部1031的同时又设置有公共电极1032即可),以及与像素电极1052同层同材料的第二屏蔽部1051,且第一屏蔽部1031向衬底1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加热金属线1041向衬底1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交叠,第二屏蔽部1051向衬底1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加热金属线1041向衬底1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交叠,即加热金属线1041的上下两侧均设有与其交叠的屏蔽部,第一屏蔽部1031可以屏蔽加热金属线1041在显示面板000中产生的电场对下方薄膜晶体管阵列层102的薄膜晶体管1021的影响,而第二屏蔽部1051可以屏蔽加热金属线1041在显示面板000中产生的电场对上方液晶层30的影响,进而可以避免加热金属线1041的设置对显示面板000的正常显示产生影响;并且本实施例设置第一屏蔽部1031与显示面板000本身具有的公共电极1032同层同材料,第二屏蔽部1051与显示面板000本身具有的像素电极1052同层同材料,可以在制程工艺时,通过一道掩膜板共同制作第一屏蔽部1031与公共电极1032,通过另一道掩膜板共同制作第二屏蔽部1051与像素电极1052,节约制程工序,有利于提高制程效率,节约成本的同时,还可以避免因另设第二屏蔽部1051于像素电极1052所在膜层之上,造成需另外增加绝缘层以绝缘像素电极1052和第二屏蔽部1051的现象,进而有利于实现显示面板000的薄型化。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加热金属线1041在显示面板000中产生的电场可以理解为,在未对显示面板000进行加热工作,即未对加热金属线1041通入加热电压时,由于加热金属线1041设置在显示面板000中,而显示面板000在显示工作过程中的一些金属膜层等会接入显示用的电压,与加热金属线1041之间形成电压差则产生电场;或者,在对显示面板000进行加热工作,即对加热金属线1041通入加热电压时,由于加热金属线1041通入加热电压与显示面板000中的一些金属膜层等接入的显示用电压不同也会形成电压差,进而产生电场。
可选的,本实施例的图1-图3中,显示面板000包括多条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扫描线G、多条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数据线S和多个阵列排布的子像素00,扫描线G和数据线S交叉绝缘限定出子像素00所在区域;其中,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相交;本实施例以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相互垂直为例进行说明;本实施例的扫描线G和数据线S的所在膜层均位于第一基板10的薄膜晶体管阵列层102中。本实施例的第二基板20(图1和图2中未示意)为彩膜基板,第二基板20包括黑矩阵层201,黑矩阵层201向衬底1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扫描线G向衬底1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交叠,黑矩阵层201向衬底1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数据线S向衬底1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交叠,从而可以避免扫描线G和数据线S对显示面板000的开口率产生影响。可选的第二基板20还可以包括色阻层202(图3中未填充),色阻层202可以包括多个颜色不同的色阻,各色阻位于黑矩阵层201形成的镂空位置,本实施例对于第二基板20的结构不作赘述,具体可参考相关技术中彩膜基板的结构进行理解。
可选的,加热金属线1041向衬底1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扫描线G向衬底1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相互交叠,即本实施例设置的加热金属线1041在显示面板000中的位置以加热金属线1041与扫描线G交叠为例进行示例说明,从而有利于提升显示面板000开口率,避免金属材质的加热金属线1041对显示面板000的开口率产生影响,可以理解的是,加热金属线1041的形状和设置位置不局限于图1-图3所示的实施方式,还可以为其他设置位置和形状,仅需能够满足尽量避免影响显示面板000的开口率,又可以实现对显示面板000的加热即可,本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图1-图3仅是示例性画出显示面板000的结构,具体实施时,显示面板000的结构不仅限于此,还可以包括其他能够实现显示功能的结构,如各个导电膜层之间的绝缘层等,可参考相关技术中液晶显示面板的结构进行理解,本实施例不作赘述。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结合参考图4-图6,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平面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中B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6是图5中B-B’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为了清楚示意本实施例的结构,图4和图5中进行了透明度填充),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000中,加热金属线1041向衬底1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数据线S向衬底1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相互交叠,即本实施例设置的加热金属线1041在显示面板000中的位置以加热金属线1041与数据线S交叠为例进行示例说明,由于黑矩阵层201向衬底1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数据线S向衬底1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交叠,从而有利于提升显示面板000的开口率,避免金属材质的加热金属线1041对显示面板000的开口率产生影响。
可以理解的是,如图4-图6的实施例中,与加热金属线1041交叠的第一屏蔽部1031可以复用整面铺设的公共电极1032,从而可以满足第一电极层103中设置有第一屏蔽部1031的同时又设置有公共电极1032,有利于减少制程工艺,提高制程效率。可选的,由于薄膜晶体管阵列层102的各个薄膜晶体管1021的漏极需要与第一电极层103远离薄膜晶体管阵列层102一侧的第二电极层105的像素电极1052电连接,因此第一电极层103在薄膜晶体管1021的漏极与像素电极1052连接处需设置开口,而除开口之外的第一电极层103可以为整面连接的结构,从而可以实现薄膜晶体管1021的漏极与像素电极1052电连接的同时,还可以避免公共电极1032与其他导电膜层电连接,影响公共电极1032本身的性能。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结合参考图7-图9,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平面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7中C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9是图7中一个第一加热金属线组的结构示意图(为了清楚示意本实施例的结构,图7和图8中进行了透明度填充),本实施例中,加热金属线1041包括多个第一加热金属线组1041A,第一加热金属线组1041A至少包括一条第一主加热线1041A1和多条第一辅加热线1041A2,第一辅加热线1041A2与第一主加热线1041A1交叉连接;第一主加热线1041A1向衬底1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扫描线G向衬底1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交叠,第一辅加热线1041A2向衬底1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数据线S向衬底1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交叠;
与任意两条第一主加热线1041A1交叉的两条第一辅加热线1041A2不交叠。
本实施例解释说明了显示面板000的加热金属层104设置的多条加热金属线1041中,可以设置多个第一加热金属线组1041A,第一加热金属线组1041A至少包括一条第一主加热线1041A1和多条第一辅加热线1041A2,第一辅加热线1041A2与第一主加热线1041A1交叉连接,可选的,第一加热金属线组1041A的多条第一辅加热线1041A2与一条第一主加热线1041A1可以一体成型。第一主加热线1041A1可以沿第一方向X延伸,且第一主加热线1041A1向衬底1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扫描线G向衬底1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交叠,第一辅加热线1041A2可以沿第二方向Y延伸,第一辅加热线1041A2向衬底1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数据线S向衬底1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交叠,与任意两条第一主加热线1041A1交叉的两条第一辅加热线1041A2不交叠,即在第二方向Y上,任意两条相邻的第一辅加热线1041A2不连接,从而形成了如图9所示的第一加热金属线组1041A的结构。
可选的,在第一方向X上,本实施例的第一主加热线1041A1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加热端子M1,可以通过分别对第一主加热线1041A1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加热端子M1施加正电压和负电压,以使各个第一加热金属线组1041A的第一主加热线1041A1上产生电流,进而对加热金属线1041加热,产生的热量可向显示面板000内进行传输。本实施例的每个第一加热金属线组1041A的第一主加热线1041A1上还交叉设置有多条第一辅加热线1041A2,其中,由于第一主加热线1041A1上在对第一加热端子M1施加正电压和负电压后会有较大电流流过,起到进行加热的作用,并且同为金属材料的第一辅加热线1041A2可以传递热量,使显示面板000面内热量传递更快,热量分布更均匀。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结合参考图10-图11,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平面结构示意图,图11是图10中一个第一加热金属线组的结构示意图(为了清楚示意本实施例的结构,图10和图11中进行了透明度填充),在第一方向X上,相邻两条第一主加热线1041A1的一端通过第一加热连接线1042相连,相邻两条第一主加热线1041A1的另一端分别设有第一加热端子M1。
本实施例解释说明了显示面板000的加热金属层104设置的多条加热金属线1041中,可以设置多个第一加热金属线组1041A,第一加热金属线组1041A至少包括一条第一主加热线1041A1和多条第一辅加热线1041A2,第一辅加热线1041A2与第一主加热线1041A1交叉连接,可选的,第一加热金属线组1041A的多条第一辅加热线1041A2与一条第一主加热线1041A1可以一体成型。第一主加热线1041A1可以沿第一方向X延伸,且第一主加热线1041A1向衬底1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扫描线G向衬底1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交叠,第一辅加热线1041A2可以沿第二方向Y延伸,第一辅加热线1041A2向衬底1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数据线S向衬底1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交叠,在第一方向X上,相邻两条第一主加热线1041A1的一端通过第一加热连接线1042相连,从而形成了如图11所示的第一加热金属线组1041A的结构。可选的,由于在第一方向X上,相邻两条第一主加热线1041A1的一端通过第一加热连接线1042相连,因此相邻两条第一主加热线1041A1的另一端可以分别设有第一加热端子M1,可以通过分别对两个第一加热端子M1施加正电压和负电压,以使各个第一加热金属线组1041A的U型结构的第一主加热线1041A1上产生电流,进而对加热金属线1041加热,产生的热量可向显示面板000内进行传输。本实施例的每个第一加热金属线组1041A的第一主加热线1041A1上还交叉设置有多条第一辅加热线1041A2,其中,由于第一主加热线1041A1上在对第一加热端子M1施加正电压和负电压后会有较大电流流过,起到进行加热的作用,并且同为金属材料的第一辅加热线1041A2可以传递热量,使显示面板000面内热量传递更快,热量分布更均匀。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的图7-图11仅是示例性画出了加热金属线1041可以设置的形状,但加热金属线1041在显示面板000中的形状结构不局限于此,还可以为其他形状结构,如每个第一加热金属线组1041A的第一主加热线1041A1可以与第一加热连接线1042配合形成S型的结构(如图12所示,图12是本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第一加热金属线组的结构示意图)或其他结构等,本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上述连接两条第一主加热线1041A1的第一加热连接线1042可以与第一主加热线1041A1同层同材料制作,进而有利于减少制程工艺步骤。可选的,第一加热连接线1042的设置位置可以在显示面板000的显示区,也可以在显示面板000的非显示区,本实施例的图10中以第一加热连接线1042位于显示面板000的非显示区为实施例进行示例,将第一加热连接线1042尽量设置于显示面板000的非显示区范围内,从而可以避免第一加热连接线1042影响显示面板000的显示区的开口率,进而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显示面板的显示品质。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继续结合参考图7-图12,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000包括显示区AA和围绕显示区AA设置的非显示区NA,第一加热端子M1位于非显示区NA;
第一屏蔽部1031向衬底1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第一加热端子M1向衬底1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交叠,第二屏蔽部1051向衬底1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第一加热端子M1向衬底1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交叠。
本实施例进一步解释说明了由于第一主加热线1041A1的端部连接的第一加热端子M1用于通过对其施加正电压和负电压,以使各个第一加热金属线组1041A的第一主加热线1041A1上产生电流,进而对加热金属线1041加热,产生的热量向显示面板000内进行传输,以使显示面板000在低温环境下也可正常显示,因此第一加热端子M1可以设置于非显示区NA,从而可以避免第一加热端子M1影响显示面板000的显示区的开口率,进而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显示面板的显示品质。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位于非显示区NA的第一加热连接线1042和第一加热端子M1的上侧和下侧均可以设置屏蔽部,即第一屏蔽部1031向衬底1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第一加热端子M1向衬底1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交叠,第二屏蔽部1051向衬底1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第一加热端子M1向衬底1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交叠,第一屏蔽部1031向衬底1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第一加热连接线1042向衬底1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交叠,第二屏蔽部1051向衬底1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第一加热连接线1042向衬底1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交叠,由于即使第一加热连接线1042和第一加热端子M1位于非显示区NA,但是其与显示区AA之间的距离还是比较近的,因此在第一加热连接线1042和第一加热端子M1下侧同样设置第一屏蔽部1031,在第一加热连接线1042和第一加热端子M1上侧同样设置第二屏蔽部1051,可以避免加热金属线1041在显示面板000中产生的电场因靠近显示区AA而对显示区AA的液晶层30和薄膜晶体管阵列层102产生影响。
可以理解的是,如图7、图8、图10所示,由于第一辅加热线1041A2上的加热电压和第一辅加热线1041A2与第一主加热线1041A1交汇处的加热电压基本一致,因此第一辅加热线1041A2位置处也会产生电场,因此本实施例的第一屏蔽部1031和第二屏蔽部1051不仅与第一主加热线1041A1交叠,还与第一辅加热线1041A2,即第一屏蔽部1031和第二屏蔽部1051可以共同屏蔽第一主加热线1041A1和第一辅加热线1041A2对液晶层30和薄膜晶体管阵列层102的影响,使显示面板000在低温环境下能加热正常使用的同时,还可以不影响显示效果。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结合参考图13-图15,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平面结构示意图,图14是图13中D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15是图13中一个第二加热金属线组的结构示意图(为了清楚示意本实施例的结构,图13和图14中进行了透明度填充),本实施例中,加热金属线1041包括多个第二加热金属线组1041B,第二加热金属线组1041B至少包括一条第二主加热线1041B1和多条第二辅加热线1041B2,第二辅加热线1041B2与第二主加热线1041B1交叉连接,第二主加热线1041B1向衬底1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数据线S向衬底1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交叠,第二辅加热线1041B2向衬底1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扫描线G向衬底1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交叠;
与任意两条第二主加热线1041B1交叉的两条第二辅加热线1041B2不交叠。
本实施例解释说明了显示面板000的加热金属层104设置的多条加热金属线1041中,可以设置多个第二加热金属线组1041B,第二加热金属线组1041B至少包括一条第二主加热线1041B1和多条第二辅加热线1041B2,第二辅加热线1041B2与第二主加热线1041B1交叉连接,可选的,第二加热金属线组1041B的多条第二辅加热线1041B2与一条第二主加热线1041B1可以一体成型。第二主加热线1041B1可以沿第二方向Y延伸,且第二主加热线1041B1向衬底1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数据线S向衬底1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交叠,第二辅加热线1041B2可以沿第一方向X延伸,第二辅加热线1041B2向衬底1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扫描线G向衬底1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交叠,与任意两条第二主加热线1041B1交叉的两条第二辅加热线1041B2不交叠,即在第一方向X上,任意两条相邻的第二辅加热线1041B2不连接,从而形成了如图15所示的第二加热金属线组1041B的结构。
可选的,在第二方向Y上,第二主加热线1041B1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二加热端子M2,可以通过分别对第二主加热线1041B1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二加热端子M2施加正电压和负电压,以使各个第二加热金属线组1041B的第二主加热线1041B1上产生电流,进而对加热金属线1041加热,产生的热量可向显示面板000内进行传输。本实施例的每个第二加热金属线组1041B的第二主加热线1041B1上还交叉设置有多条第二辅加热线1041B2,其中,由于第二主加热线1041B1上在对第二加热端子M2施加正电压和负电压后会有较大电流流过,起到进行加热的作用,并且同为金属材料的第二辅加热线1041B2可以传递热量,使显示面板000面内热量传递更快,热量分布更均匀。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结合参考图16-图17,图1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平面结构示意图,图17是图16中一个第二加热金属线组的结构示意图(为了清楚示意本实施例的结构,图16和图17中进行了透明度填充),在第二方向Y上,相邻两条第二主加热线1041B1的一端通过第二加热连接线1043相连,相邻两条第二主加热线1041B1的另一端分别设有第二加热端子M2。
本实施例解释说明了显示面板000的加热金属层104设置的多条加热金属线1041中,可以设置多个第二加热金属线组1041B,第二加热金属线组1041B至少包括一条第二主加热线1041B1和多条第二辅加热线1041B2,第二辅加热线1041B2与第二主加热线1041B1交叉连接,可选的,第二加热金属线组1041B的多条第二辅加热线1041B2与一条第二主加热线1041B1可以一体成型。第二主加热线1041B1可以沿第二方向Y延伸,且第二主加热线1041B1向衬底1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数据线S向衬底1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交叠,第二辅加热线1041B2可以沿第一方向X延伸,第二辅加热线1041B2向衬底1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扫描线G向衬底1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交叠,在第二方向Y上,相邻两条第二主加热线1041B1的一端通过第二加热连接线1043相连,从而形成了如图17所示的第二加热金属线组1041B的结构。可选的,由于在第二方向Y上,相邻两条第二主加热线1041B1的一端通过第二加热连接线1043相连,因此相邻两条第二主加热线1041B1的另一端可以分别设有第二加热端子M2,可以通过分别对两个第二加热端子M2施加正电压和负电压,以使各个第二加热金属线组1041B的U型结构的第二主加热线1041B1上产生电流,进而对加热金属线1041加热,产生的热量可向显示面板000内进行传输。本实施例的每个第二加热金属线组1041B的第二主加热线1041B1上还交叉设置有多条第二辅加热线1041B2,其中,由于第二主加热线1041B1上在对第二加热端子M2施加正电压和负电压后会有较大电流流过,起到进行加热的作用,并且同为金属材料的第二辅加热线1041B2可以传递热量,使显示面板000面内热量传递更快,热量分布更均匀。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的图13-图17仅是示例性画出了加热金属线1041可以设置的形状,但加热金属线1041在显示面板000中的形状结构不局限于此,还可以为其他形状结构,如每个第二加热金属线组1041B的第二主加热线1041B1可以与第二加热连接线1043配合形成S型的结构(如图18所示,图18是本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第二加热金属线组的结构示意图)或其他结构等,本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上述连接两条第二主加热线1041B1的第二加热连接线1043可以与第二主加热线1041B1同层同材料制作,进而有利于减少制程工艺步骤。可选的,第二加热连接线1043的设置位置可以在显示面板000的显示区,也可以在显示面板000的非显示区,本实施例的图10中以第二加热连接线1043位于显示面板000的非显示区为例进行示例说明,从而可以避免第二加热连接线1043影响显示面板000的显示区的开口率,进而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显示面板的显示品质。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继续结合参考图13-图18,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000包括显示区AA和围绕显示区AA设置的非显示区NA,第二加热端子M2位于非显示区NA;
第一屏蔽部1031向衬底1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第二加热端子M2向衬底1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交叠,第二屏蔽部1051向衬底1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第二加热端子M2向衬底1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交叠。
本实施例进一步解释说明了由于第二主加热线1041B1的端部连接的第二加热端子M2用于通过对其施加正电压和负电压,以使各个第二加热金属线组1041B的第二主加热线1041B1上产生电流,进而对加热金属线1041加热,产生的热量向显示面板000内进行传输,以使显示面板000在低温环境下也可正常显示,因此第二加热端子M2可以设置于非显示区NA,从而可以避免第二加热端子M2影响显示面板000的显示区的开口率,进而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显示面板的显示品质。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位于非显示区NA的第二加热连接线1043和第二加热端子M2的上侧和下侧均可以设置屏蔽部,即第一屏蔽部1031向衬底1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第二加热端子M2向衬底1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交叠,第二屏蔽部1051向衬底1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第二加热端子M2向衬底1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交叠,第一屏蔽部1031向衬底1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第二加热连接线1043向衬底1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交叠,第二屏蔽部1051向衬底1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第二加热连接线1043向衬底1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交叠,由于即使第二加热连接线1043和第二加热端子M2位于非显示区NA,但是其与显示区AA之间的距离还是比较近的,因此在第二加热连接线1043和第二加热端子M2下侧同样设置第一屏蔽部1031,在第二加热连接线1043和第二加热端子M2上侧同样设置第二屏蔽部1051,可以避免加热金属线1041在显示面板000中产生的电场因靠近显示区AA而对显示区AA的液晶层30和薄膜晶体管阵列层102产生影响。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继续结合参考图1-图18,本实施例中,第一屏蔽部1031和第二屏蔽部1051均接有第一电位信号,第一电位信号与公共电极1032的电位信号相同,即第一屏蔽部1031和第二屏蔽部1051均接有公共电压信号com。
本实施例解释说明了可以将显示面板000中本身存在的公共电压信号com复用为第一屏蔽部1031和第二屏蔽部1051连接的第一电位信号,作为屏蔽部的屏蔽信号使用,不用另设屏蔽信号与屏蔽部连接,有利于显示面板000的结构简单化。可选的,第一屏蔽部1031和第二屏蔽部1051接入公共电压信号com的方式可以通过显示区AA外围电路接入,也可以通过将第一屏蔽部1031和第二屏蔽部1051均与公共电极1032电连接,实现为第一屏蔽部1031和第二屏蔽部1051提供公共电压信号com,本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设置。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结合参考图7、图13和图19-图22,图19是图7中C区域的另一种局部放大示意图,图20是图19中C-C’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1是图13中D区域的另一种局部放大示意图,图22是图21中D-D’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为了清楚示意本实施例的结构,图19-图20中进行了透明度填充),本实施例中,公共电极1032复用为第一屏蔽部1031(或者第一屏蔽部1031也可以直接连上公共电极1032),第二屏蔽部1051与公共电极1032电连接。可选的,第二屏蔽部1051通过第一过孔K1与公共电极1032电连接,薄膜晶体管1021的漏极通过第二过孔K2与像素电极1052电连接;
第一过孔K1和第二过孔K2沿第一方向X排列,且在第二方向Y上,第一过孔K1和第二过孔K2位于一个像素电极1052的同一侧。
本实施例进一步解释说明了可以通过过孔将不同膜层的第一屏蔽部1031与第二屏蔽部1051电连接,即第二屏蔽部1051通过第一过孔K1与公共电极1032电连接,从而可以增强屏蔽部的屏蔽信号,尤其是在显示面板000沿第一方向X或沿第二方向Y的尺寸较大时,屏蔽部需延伸较长,屏蔽性能变弱,此时通过将第一屏蔽部1031与第二屏蔽部1051电连接,可以同时增强第一屏蔽部1031与第二屏蔽部1051的屏蔽能力,有利于提升显示面板000的显示品质。
可选的,本实施例的第二屏蔽部1051可以通过第一过孔K1与公共电极1032电连接,由于显示面板000中的像素电极1052需通过第二过孔K2与薄膜晶体管1021的漏极电连接,以实现通过薄膜晶体管1021的导通和截止向像素电极1052提供控制信号,因此在第二过孔K2周围具有一定的空间,可以用于第一过孔K1的设置,即第一过孔K1和第二过孔K2沿第一方向X排列,且在第二方向Y上,第一过孔K1和第二过孔K2位于一个像素电极1052的同一侧,进而可以充分利用显示面板的空间,在第二过孔K2旁边设置第一过孔K1,有利于减小第一过孔K1对显示面板显示区的开口率的影响,进而可以提升显示面板000的开口率。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继续结合参考图7、图13和图19-图22,本实施例中,公共电极1032为整面铺设结构,公共电极1032包括多个镂空孔1030,镂空孔1030向衬底1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第二过孔K2向衬底1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交叠。
本实施例解释说明了第一电极层103的公共电极1032可以为整面铺设于显示面板000的薄膜晶体管阵列层102的结构,从而可以利用公共电极1032复用为第一屏蔽部1031使用,以使第一屏蔽部1031更好的屏蔽加热金属线1041对薄膜晶体管阵列层102产生的影响。由于薄膜晶体管阵列层102的各个薄膜晶体管1021的漏极需要通过第二过孔K2与第一电极层103远离薄膜晶体管阵列层102一侧的第二电极层105的像素电极1052电连接,而第二过孔K2需穿过薄膜晶体管1021的漏极和第二电极层105之间的膜层且不能与其他导电膜层电连接,因此本实施例设置整面铺设的公共电极1032在第二过孔K2位置处设有镂空孔1030,镂空孔1030向衬底1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第二过孔K2向衬底1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交叠,可选的,镂空孔1030向衬底1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覆盖第二过孔K2向衬底1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从而可以实现薄膜晶体管1021的漏极与像素电极1052电连接的同时,还可以避免公共电极1032与其他导电膜层电连接,影响公共电极1032本身的性能。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继续结合参考图1-图22,本实施例中,第一屏蔽部1031向衬底1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覆盖加热金属线1041向衬底1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交叠,第二屏蔽部1051向衬底1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覆盖加热金属线1041向衬底1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
本实施例进一步解释说明了第一屏蔽部1031向衬底1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覆盖加热金属线1041向衬底1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交叠,第二屏蔽部1051向衬底1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覆盖加热金属线1041向衬底1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进而能够保证第一屏蔽部1031和第二屏蔽部1051向衬底1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均能覆盖住加热金属线1041向衬底1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避免加热金属线1041产生的电场漏出,影响屏蔽效果。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继续结合参考图1-图22,本实施例中,第二屏蔽部1051与像素电极1052之间的间距大于或等于2μm。
本实施例进一步解释说明了由于第二屏蔽部1051与像素电极1052位于同一膜层,而像素电极1052与第二屏蔽部1051连接的电位信号各不相同,因此本实施例设置第二屏蔽部1051与其最近的像素电极1052之间的间距要大于或等于2μm(如图19和图21中的间距L),可以避免第二屏蔽部1051与像素电极1052距离过小造成不同电位信号之间的干扰,影响显示效果。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参考图23,图2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平面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111,包括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000。图23实施例仅以手机为例,对显示装置111进行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111,可以是电脑、电视、车载显示装置等其他具有显示功能的显示装置111,本发明对此不作具体限制。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111,具有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000的有益效果,具体可以参考上述各实施例对于显示面板000的具体说明,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通过上述实施例可知,本发明提供的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显示面板可以为液晶显示面板,其中第一基板可以为阵列基板,第二基板可以为彩膜基板,第一基板中用于制作公共电极的第一电极层和用于制作像素电极的第二电极层之间还包括加热金属层,加热金属层用于设置多条加热金属线,从而可以通过为加热金属线提供电压信号,进而在各条加热金属线上产生电流,以在各条加热金属线周围产生热量,实现对显示面板进行加热的功能,使得显示面板在低温环境下也可正常显示进行使用。本发明的显示面板还包括与公共电极同层同材料的第一屏蔽部,以及与像素电极同层同材料的第二屏蔽部,且第一屏蔽部向衬底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加热金属线向衬底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交叠,第二屏蔽部向衬底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加热金属线向衬底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交叠,即加热金属线的上下两侧均设有与其交叠的屏蔽部,第一屏蔽部可以屏蔽加热金属线在显示面板中产生的电场对下方薄膜晶体管阵列层的薄膜晶体管的影响,而第二屏蔽部可以屏蔽加热金属线在显示面板中产生的电场对上方液晶层的影响,进而可以避免加热金属线的设置对显示面板的正常显示产生影响。并且本发明设置第一屏蔽部与显示面板本身具有的公共电极同层同材料,第二屏蔽部与显示面板本身具有的像素电极同层同材料,可以在制程工艺时,通过一道掩膜板共同制作第一屏蔽部与公共电极,通过另一道掩膜板共同制作第二屏蔽部与像素电极,节约制程工序,有利于提高制程效率,节约成本的同时,还可以避免因另设第二屏蔽部于像素电极所在膜层之上,造成需另外增加绝缘层以绝缘像素电极和第二屏蔽部的现象,进而有利于实现显示面板的薄型化。
虽然已经通过例子对本发明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例子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Claims (19)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的液晶层;
所述第一基板包括:
衬底;
薄膜晶体管阵列层,位于所述衬底一侧,所述薄膜晶体管阵列层包括多个薄膜晶体管;
第一电极层,位于所述薄膜晶体管阵列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所述第一电极层包括第一屏蔽部和公共电极;
加热金属层,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层远离所述薄膜晶体管阵列层的一侧,所述加热金属层包括多条加热金属线;
第二电极层,位于所述加热金属层远离所述第一电极层的一侧,所述第二电极层包括相互绝缘的第二屏蔽部和多个像素电极;所述薄膜晶体管与所述像素电极电连接;
所述第一屏蔽部向所述衬底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所述加热金属线向所述衬底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交叠,所述第二屏蔽部向所述衬底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所述加热金属线向所述衬底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交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多条沿第一方向延伸的扫描线、多条沿第二方向延伸的数据线和多个阵列排布的子像素,所述扫描线和所述数据线交叉绝缘限定出所述子像素所在区域;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交;
所述第二基板包括黑矩阵层,所述黑矩阵层向所述衬底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所述扫描线向所述衬底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交叠,所述黑矩阵层向所述衬底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所述数据线向所述衬底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交叠。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金属线向所述衬底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所述扫描线向所述衬底所在平面的正投影相互交叠。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金属线向所述衬底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所述数据线向所述衬底所在平面的正投影相互交叠。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金属线包括多个第一加热金属线组,所述第一加热金属线组至少包括一条第一主加热线和多条第一辅加热线,所述第一辅加热线与所述第一主加热线交叉连接;所述第一主加热线向所述衬底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所述扫描线向所述衬底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交叠,所述第一辅加热线向所述衬底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所述数据线向所述衬底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交叠;
与任意两条所述第一主加热线交叉的两条所述第一辅加热线不交叠。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主加热线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加热端子。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邻两条所述第一主加热线的一端通过第一加热连接线相连,相邻两条所述第一主加热线的另一端分别设有第一加热端子。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和围绕所述显示区设置的非显示区,所述第一加热端子位于所述非显示区;
所述第一屏蔽部向所述衬底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加热端子向所述衬底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交叠,所述第二屏蔽部向所述衬底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加热端子向所述衬底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交叠。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金属线包括多个第二加热金属线组,所述第二加热金属线组至少包括一条第二主加热线和多条第二辅加热线,所述第二辅加热线与所述第二主加热线交叉连接,所述第二主加热线向所述衬底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所述数据线向所述衬底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交叠,所述第二辅加热线向所述衬底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所述扫描线向所述衬底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交叠;
与任意两条所述第二主加热线交叉的两条所述第二辅加热线不交叠。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二主加热线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二加热端子。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相邻两条所述第二主加热线的一端通过第二加热连接线相连,相邻两条所述第二主加热线的另一端分别设有第二加热端子。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和围绕所述显示区设置的非显示区,所述第二加热端子位于所述非显示区;
所述第一屏蔽部向所述衬底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加热端子向所述衬底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交叠,所述第二屏蔽部向所述衬底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加热端子向所述衬底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交叠。
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屏蔽部和所述第二屏蔽部均接有第一电位信号,所述第一电位信号与所述公共电极的电位信号相同。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公共电极复用为所述第一屏蔽部,所述第二屏蔽部与所述公共电极电连接。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屏蔽部通过第一过孔与所述公共电极电连接,所述薄膜晶体管的漏极通过第二过孔与所述像素电极电连接;
所述第一过孔和所述第二过孔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且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一过孔和所述第二过孔位于一个所述像素电极的同一侧。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公共电极为整面铺设结构,所述公共电极包括多个镂空孔,所述镂空孔向所述衬底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过孔向所述衬底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交叠。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屏蔽部向所述衬底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覆盖所述加热金属线向所述衬底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交叠,所述第二屏蔽部向所述衬底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覆盖所述加热金属线向所述衬底所在平面的正投影。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屏蔽部与所述像素电极之间的间距大于或等于2μm。
19.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8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CN202110308066.7A 2021-03-23 2021-03-23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296528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308066.7A CN112965284A (zh) 2021-03-23 2021-03-23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308066.7A CN112965284A (zh) 2021-03-23 2021-03-23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965284A true CN112965284A (zh) 2021-06-15

Family

ID=762782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308066.7A Pending CN112965284A (zh) 2021-03-23 2021-03-23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965284A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04679A (zh) * 2021-06-29 2021-10-15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4100716A (zh) * 2021-12-01 2022-03-01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微流控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CN114200706A (zh) * 2021-12-13 2022-03-18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五研究所 一种加热高效适用于极低温环境的液晶屏
WO2023216160A1 (zh) * 2022-05-11 2023-11-1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105009A1 (en) * 2003-10-07 2005-05-19 American Panel Corporation, L.G. Philips Lcd Flat panel display having an isolated EMI layer and integral heater and thermal sensors
US20060055859A1 (en) * 2004-09-13 2006-03-16 Lg Philips Lcd Co., Ltd. In-plane switching mod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TW200900784A (en) * 2007-06-20 2009-01-01 Au Optronics Corp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nd method for making the same
JP2010281961A (ja) * 2009-06-03 2010-12-1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液晶表示装置
CN103631044A (zh) * 2012-08-22 2014-03-12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弯曲式液晶显示面板
CN104823102A (zh) * 2012-11-30 2015-08-05 寇平公司 用于显示器加热的电阻器网格
CN105182585A (zh) * 2015-09-24 2015-12-23 深超光电(深圳)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面板
CN108983476A (zh) * 2018-08-31 2018-12-11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面板与液晶显示装置
CN111128025A (zh) * 2019-12-30 2020-05-08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679479A (zh) * 2020-07-21 2020-09-18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及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105009A1 (en) * 2003-10-07 2005-05-19 American Panel Corporation, L.G. Philips Lcd Flat panel display having an isolated EMI layer and integral heater and thermal sensors
US20060055859A1 (en) * 2004-09-13 2006-03-16 Lg Philips Lcd Co., Ltd. In-plane switching mod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TW200900784A (en) * 2007-06-20 2009-01-01 Au Optronics Corp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nd method for making the same
JP2010281961A (ja) * 2009-06-03 2010-12-1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液晶表示装置
CN103631044A (zh) * 2012-08-22 2014-03-12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弯曲式液晶显示面板
CN104823102A (zh) * 2012-11-30 2015-08-05 寇平公司 用于显示器加热的电阻器网格
CN105182585A (zh) * 2015-09-24 2015-12-23 深超光电(深圳)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面板
CN108983476A (zh) * 2018-08-31 2018-12-11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面板与液晶显示装置
CN111128025A (zh) * 2019-12-30 2020-05-08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679479A (zh) * 2020-07-21 2020-09-18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及显示装置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04679A (zh) * 2021-06-29 2021-10-15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4100716A (zh) * 2021-12-01 2022-03-01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微流控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CN114100716B (zh) * 2021-12-01 2023-04-21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微流控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CN114200706A (zh) * 2021-12-13 2022-03-18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五研究所 一种加热高效适用于极低温环境的液晶屏
WO2023216160A1 (zh) * 2022-05-11 2023-11-1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965284A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206619595U (zh) 显示面板
WO2022052242A1 (zh) 一种阵列基板、显示面板
CN100362414C (zh) 共平面开关模式液晶显示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US20220173195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103345092B (zh) 阵列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07561800B (zh) 一种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2748616A (zh) 阵列基板、阵列基板的制作方法、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EP2757411B1 (en) Array substrat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CN104317123A (zh) 像素结构及其制造方法、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4200703A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WO2020133654A1 (zh)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以及显示面板的控制方法
CN109256395A (zh) 一种显示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08595053A (zh) 一种阵列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CN215895193U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US11119375B1 (en) Display panel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20010050745A1 (en) In-plane switching liquid crystal displaying device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US11387310B2 (en) Array substrate with connection portion connecting power bus and power line and display panel
CN103715095B (zh) 掩膜版组、薄膜晶体管及制作方法、阵列基板、显示装置
KR20030057078A (ko) 액정 표시 장치용 어레이 기판
CN113504679B (zh)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5974659B (zh) 阵列基板及显示面板
CN112666763B (zh) 一种阵列基板及显示面板
CN114967245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JP2023526571A (ja) 駆動回路の制御スイッチ、アレイ基板及び表示パネ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