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200703A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200703A
CN114200703A CN202111468008.7A CN202111468008A CN114200703A CN 114200703 A CN114200703 A CN 114200703A CN 202111468008 A CN202111468008 A CN 202111468008A CN 114200703 A CN114200703 A CN 11420070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ing
display panel
sub
base plate
tr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46800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468008.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200703A/zh
Publication of CN1142007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20070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82Heating or cooling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other than for activation, e.g. 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abilisation or uniform distribution over the cell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涉及显示技术领域;显示面板中包括多条栅线、多条数据线、多条加热走线,栅线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数据线的延伸方向;与栅线电连接的第一驱动芯片,与数据线电连接的第二驱动芯片、第一柔性电路板,与加热走线电连接的外部电路;外部电路与第一驱动芯片同侧设置;或,外部电路与第二驱动芯片和/或第一柔性电路板同侧设置。复用第一驱动芯片或第二驱动芯片、第一柔性电路板的设置区域增设外部电路,避免增加非显示区的面积;且通过加热走线在低温环境中对显示面板进行加热,避免温度低导致的显示面板无法正常工作的情况出现。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由于显示装置经常需要处于特殊的工作环境中,显示装置要求能适应的环境温度范围较大,有时甚至会要求在特定的温度范围内正常工作。但由于显示装置中的液晶材料在低温时粘滞系数加大,阈值电压升高,响应速度变慢,甚至会出现液晶结晶现象,使得液晶显示装置不能正常工作。
因此,亟待发明一种能够在低温环境下正常工作的显示装置。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用以克服显示装置在低温环境下液晶结晶导致无法正常工作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
衬底基板;
多条栅线、多条数据线、多条加热走线,所述栅线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数据线的延伸方向;
与所述栅线电连接的第一驱动芯片,与所述数据线电连接的第二驱动芯片、第一柔性电路板,与所述加热走线电连接的外部电路;
所述外部电路与所述第一驱动芯片同侧设置;或,
所述外部电路与所述第二驱动芯片和/或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同侧设置。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所述显示面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通过在显示面板中设置多条加热走线,以用于在显示装置工作的外界环境温度较低时,给予显示装置一定的温度保障,避免显示装置因环境温度低导致的液晶结晶等问题。同时,本申请通过将与加热走线电连接的外部电路和栅线电连接的第一驱动芯片设置于同一侧,或是将与加热走线电连接的外部电路和据线电连接的第二驱动芯片和/或第一柔性电路板设置于同一侧,避免增设加热走线及其外部电路时需要在显示装置非显示区另外增加设置空间的情况发生,从而避免增加显示装置的边框面积和制作成本。
当然,实施本发明的任一产品必不特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技术效果。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一种示意图;
图2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示意图;
图3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示意图;
图4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示意图;
图5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示意图;
图6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子像素单元的一种放大示意图;
图7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示意图;
图8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示意图;
图9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8中部分区域的一种放大示意图;
图10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7中AA’的一种截面示意图;
图11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7中AA’的另一种截面示意图;
图12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7中AA’的另一种截面示意图;
图13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8中BB’的一种截面示意图;
图14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8中BB’的另一种截面示意图;
图15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8中BB’的另一种截面示意图;
图16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8中BB’的另一种截面示意图;
图17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7中AA’的另一种截面示意图;
图18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8中BB’的另一种截面示意图;
图19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7中AA’的另一种截面示意图;
图20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8中BB’的另一种截面示意图;
图21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8中BB’的另一种截面示意图;
图22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8中BB’的另一种截面示意图;
图23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7中AA’的另一种截面示意图;
图24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7中AA’的另一种截面示意图;
图25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5中CC’的一种截面示意图;
图26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8中BB’的另一种截面示意图;
图27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加热走线接收的加热信号的一种类型示意图;
图28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加热走线接收的加热信号的另一种类型示意图;
图29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加热走线接收的加热信号的又一种类型示意图;
图30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加热走线的一种设计示意图;
图31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加热走线的另一种设计示意图;
图32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加热走线的另一种设计示意图;
图33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加热走线的另一种设计示意图;
图34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一种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现有技术中,由于显示装置经常需要处于特殊的工作环境中,显示装置要求能适应的环境温度范围较大,有时甚至会要求在特定的温度范围内正常工作。但由于显示装置中的液晶材料在低温时粘滞系数加大,阈值电压升高,响应速度变慢,甚至会出现液晶结晶现象,使得液晶显示装置不能正常工作。因此,亟待发明一种能够在低温环境下正常工作的显示装置。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用以克服显示装置在低温环境下液晶结晶导致无法正常工作的问题。
图1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一种示意图,图2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示意图,请参照图1和图2,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100,包括:
衬底基板;
多条栅线11、多条数据线12、多条加热走线13,栅线11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数据线12的延伸方向;
与栅线11电连接的第一驱动芯片21,与数据线12电连接的第二驱动芯片22、第一柔性电路板23,与加热走线13电连接的外部电路24;
外部电路24与第一驱动芯片21同侧设置;或,
外部电路24与第二驱动芯片22和/或第一柔性电路板23同侧设置。
具体地,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100,该显示面板100包括多条栅线11和多条数据线12,多条栅线11均沿同一方向延伸,且多条数据线12均沿同一方向延伸;其中,栅线11的延伸方向与数据线12的延伸方向具体为垂直关系。显示面板100包括显示区10和至少部分围绕显示区10的非显示区20,非显示区20中设置有第一驱动芯片21和第二驱动芯片22、第一柔性电路板23,栅线11均延伸至非显示区20并与第一驱动芯片21电连接,数据线12均延伸至非显示区20并与第二驱动芯片22电连接。
为保障显示面板100能够在低温环境下正常工作,本申请在显示面板100中增设了多条加热走线13,且加热走线13延伸至非显示区20并与非显示区20中设置的外部电路24电连接。本申请提供外部电路24可选择的一种设置方式为,如图2所示出的,将外部电路24和第一驱动芯片21同侧设置,即复用第一驱动芯片21的设置区域来增设外部电路24,避免增设外部电路24时需要增加非显示区20的面积,导致显示面板100边框区面积的增加。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外部电路24可选择的设置方式为,如图1所示出的,将外部电路24和第二驱动芯片22同侧设置,即复用第二驱动芯片22的设置区域来增设外部电路24,避免增设外部电路24时需要增加非显示区20的面积,导致显示面板100边框区的增加;或是将外部电路24和第一柔性电路板23同侧设置,复用第一柔性电路板23的设置区域来增设外部电路24;当第二驱动芯片22和第一柔性电路板23同区域设置时,即如图1所示出的,可选择将外部电路24和第二驱动芯片22、第一柔性电路板23同侧设置,同样能够避免增设外部电路24时需要增加非显示区20的面积,导致显示面板100边框区的增加。
图1所示出的外部电路24设置于第二驱动芯片22远离显示区10的一侧,这仅仅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可选择的实施例,用户可根据非显示区20的空间布局,将外部电路24设置在第二驱动芯片22左右两侧的至少部分位置,或是将外部电路24设置在第二驱动芯片22和第一柔性电路板23靠近显示区10一侧的位置等;即本申请对于外部电路24的设置位置并不做具体限定,只要能够实现外部电路24的设置,并不影响其对加热走线13的加热驱动工作即可。
相应地,图2示出的外部电路24位于第一驱动芯片21远离显示区10一侧,也仅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可选择的实施例而已;用户可根据非显示区20的空间布局,对外部电路24的设置位置做出适当的调整,只要能够实现外部电路24的设置,并不影响其对加热走线13的加热驱动工作即可。
本申请通过在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区10增设多条加热走线13,用于在显示面板100处于较寒冷的工作环境中时,通过加热走线13的工作提高显示面板100显示区10的温度,以避免环境温度过低导致的显示面板100无法正常工作的情况出现,提高该显示面板100的使用良率。
图3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示意图,图4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示意图,请参照图1-图4,其中,图3相比于图1,示出一种外部电路24复用第一柔性电路板23来形成的一种实施例;图4相比于图1,示出一种外部电路24复用第一驱动芯片21来形成的一种实施例;即附图3、附图4提供了可选择的实施例为,通过复用显示面板100非显示区20中第一驱动芯片21、第二驱动芯片22(未示出)和/或第一柔性电路板23的设置位置来增设电连接加热走线13的外部电路24,从而避免外部电路24的设置存在对显示面板100非显示区20面积增加的风险,以达到在避免增加边框面积、避免增加制作成本的基础上,实现外部电路24的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图3示出的为外部电路24复用第一柔性电路板23形成的一种实施例,其中未示出外部电路24复用第二驱动芯片22形成的图示,具体设计可为将加热走线13延伸至与第二驱动芯片22电连接即可。
请继续参照图3-图4,可选地,第一驱动芯片21复用为外部电路24;或,
第二驱动芯片22和/或第一柔性电路板23复用为外部电路24。
具体地,如图4所示出的,当复用显示面板100非显示区20中第一驱动芯片21的设置位置来增设电连接加热走线13的外部电路24时,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可选择的设置方式为,直接复用第一驱动芯片21作为外部电路24使用,也即将驱动加热走线13所需的元器件直接设置在显示面板100中原有的第一驱动芯片21中,能够避免设置外部电路24对显示面板100非显示区20面积的增加,也能够避免设置外部电路24对显示面板100非显示区20膜层结构数目的增加。
再者,如图3示出的,当复用显示面板100非显示区20中的第二驱动芯片22和/或第一柔性电路板23的设置位置来增设电连接加热走线13的外部电路24时,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可选择的设置方式为,直接复用第二驱动芯片22、或直接复用第一柔性电路板23作为外部电路24使用,亦或复用第二驱动芯片22和第一柔性电路板23同时作为外部电路24使用,也即将驱动加热走线13所需的元器件直接设置在显示面板100中原有的第二驱动芯片22中,或是将驱动加热走线13所需的元器件直接设置在显示面板100中原有的第一柔性电路板23中,或是将驱动加热走线13所需的部分元器件设置在显示面板100中原有的第二驱动芯片22中、部分元器件设置在显示面板100中原有的第一柔性电路板23中;从而利用显示面板100中原有的膜层结构和非显示区20空间实现对外部电路24的设置,并通过外部电路24在必要时驱动加热走线13,进而通过加热走线13的工作提高显示面板100显示区10的温度,以避免环境温度过低导致的显示面板100无法正常工作的情况出现,提高该显示面板100的使用良率。
图5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示意图,图6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子像素单元的一种放大示意图,请参照图5和图6,可选地,包括多个阵列排布的子像素单元15;
任一子像素单元15包括多个一一对应设置且电连接的第一支电极151和第二支电极152,第一支电极151均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二支电极152均沿第二方向延伸;多个第一支电极151和多个第二支电极152均沿第三方向排布;
多个第一支电极151和多个第二支电极152相交接的区域为第一交接区153;
加热走线13在衬底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位于第一交接区153。
具体地,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区10中包括多个阵列排布的子像素单元15,每一个子像素单元15中均包括多个一一对应设置的第一支电极151和第二支电极152,对应设置的第一支电极151和第二支电极152电连接,且该第一支电极151和电连接的第二支电极152的延伸方向不同,即第一支电极151的延伸方向和第二支电极152的延伸方向不平行,电连接的第一支电极151和第二支电极152均沿同一方向(第三方向)整齐排布。
具体如图6所示出的,子像素单元15中包括的第一支电极151的延伸方向(第一方向)、第二支电极152的延伸方向(第二方向),可设置为和栅线11的延伸方向大致类似;即,第一支电极151的延伸方向、第二支电极152的延伸方向并不是和栅线11的延伸方向(垂直于第三方向)完全相同的。具体地,图6中将垂直于第三方向的延伸方向以直线99示出,以用于描述清楚下述的两个锐角。第一支电极151的延伸方向(第一方向)与栅线11的延伸方向之间包括第一锐角α1,第二支电极152的延伸方向(第二方向)与栅线11的延伸方向之间包括第二锐角α2。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对于第一锐角α1和第二锐角α2的大小并不做具体限定,可选择设置第一锐角α1和第二锐角α2均为小于或等于45°的角,且第一锐角α1和第二锐角α2的大小可设置为相同,也可设置为不同,本申请对此不作任何限定。
对应设置的第一支电极151和第二支电极152之间实现电连接后,多个沿第三方向整齐排布的第一支电极151、第二支电极152的连接区域形成第一交接区153(畴线区域),本申请提供一种可选择的设置方式为,当增设的加热走线13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至少部分子像素单元15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具有交叠面积时,可设置增设于显示面板100显示区10的加热走线13在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位于第一交接区153内。
由于每一子像素单元15通过对应电连接的多条第一支电极151和第二支电极152形成,在显示面板100处于显示状态的工作过程中,第一支电极151和第二支电极152电连接的第一交接区153(畴线区域)会呈现出黑区状态,也即不能够实现发光的子像素单元向面板外部的透光,因此,本申请提出将加热走线13设置在该第一交接区153所在的区域,能够有效避免显示面板100中出现显示亮度不佳的区域,避免显示面板100中因加入加热走线13而出现暗线等问题出现;有利于在通过加热走线13对显示面板100进行寒冷环境下适当加热的基础上,保障显示面板100的显示效果。
再者,这个第一交接区153(畴线区域)在显示面板100正常显示的时候是黑区,原因为,显示面板100中第一交接区153(畴线区域)对应区域设置的该部分液晶不知道如何旋转,且该部分液晶的相应旋转速度也相对低很多;液晶的响应速度低这一问题导致黑区比较宽,因此本申请通过将加热走线13设置在该区域,通过加热可以使得这个区域的液晶相应的旋转速度相对其他区域更快,从而减少黑区的宽度。因此,将加热走线13设置在该区域(第一交接区153),不仅能够实现加热走线13对显示面板100的加热,还能避免加热走线13对显示效果的影响,进一步地,还能降低IPS(In-Plane Switching,平面控制模式)/FFS(Fringe Field Switching,边缘场开关技术)双畴结构中的黑区,提高开口率,提升显示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将加热走线13正好设置在第一交接区153,仅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可选择的实施例,本申请并不以此为限;也可将加热走线13设置在除第一交接区153外的其他位置,只要能够用于实现对显示面板100的加热,且不对显示面板100的显示效果造成影响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图6为了示出第一交接区153中沿第三方向延伸的交接中心,该交接中心即为第一支电极151的右侧和第二支电极152的左侧相交接的位置,图6中将加热走线13设置在第一支电极151和第二支电极152交接中心偏左的位置,仅是为了能够图示能够展示出交接中心;实际设置时,可将加热走线13设置为正好覆盖住第一支电极151和第二支电极152的交接中心,以使得加热走线13能够设置在黑区的中心位置,对于显示面板100显示效果的保障性更加良好。
请继续参照图5和图6,为了示出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和栅线11延伸方向之间的角度大小关系,本申请在图6中将一条栅线11移动到了子像素单元15正投影内的区域,用以明确示出下文中第一锐角和第二锐角具体所指的位置;此处,并不用于限定栅线15在衬底基板的正投影和子像素单元15在衬底基板的正投影相交叠。栅线11和子像素单元15的设置关系可见图5所示。
需要补充的是,当第一支电极151和第二支电极152沿上述的,类似于栅极延伸方向延伸时,电连接的多个第一支电极151、第二支电极152排布的第三方向则为数据线12的延伸方向。此时,可设置加热走线13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数据线12的延伸方向,外部电路24可与第二驱动芯片22和/或第一柔性电路板23同侧设置,从而实现在寒冷环境下对显示面板100的加热操作,并避免外部电路24的增设对显示面板100非显示区20面积的增加。
请继续参照图5和图6,可选地,包括多个阵列排布的子像素单元15;
相邻两行子像素单元15之间包括一条栅线11,且相邻两列子像素单元15之间包括一条数据线12;
加热走线13在衬底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子像素单元15在衬底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相交叠。
具体地,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100的结构设置为,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区10内包括多个阵列排布的子像素单元15,该显示面板100的设置具体为相邻设置的两行子像素单元15之间设置一条栅线11,且相邻设置的两列子像素单元15之间设置一条数据线12,即为一行子像素单元15对应一条栅线11、一列子像素单元15对应一条数据线12的常规设置方式。
基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加热走线13的设置方式为,加热走线13在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与子像素单元15在衬底基板的正投影相交叠;具体地,例如该加热走线13的延伸方向和数据线12的延伸方向相同时,加热走线13并不会设置在数据线12所在的子像素单元15之间的遮光区内,而是将加热走线13设置在子像素单元15的设置区域内;如此设置,可以避免增设的加热走线13在工作时对遮光区中数据线12等走线的电信号影响,且加热走线13的设置宽度非常细,并不会影响用户对于显示面板100显示效果的观赏。
此外,当加热走线13的延伸方向和栅线11的延伸方向相同时,也可将加热走线13设置在子像素单元15的设置区域内,而不是设置在栅线11所在的子像素单元15之间的遮光区内。这也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加热走线13的设置方式,用户可根据需求对加热走线13与数据线12同延伸方向设置,或是与栅线11同延伸方向设置进行选择,本申请对此并不做具体限定。
当加热走线13的延伸方向和栅线11的延伸方向相同,且加热走线13设置在子像素单元15的设置区域内时,本申请提供的子像素单元15中第一支电极151和第二支电极152延伸的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及排布的第三方向,可均通过图6所示的图像逆时针/顺时针旋转90°得到,以使得加热走线13的设置也可位于第一交接区153内;以在加热走线13设置的同时,对显示面板100的画面显示效果进行一定程度的提升。
图7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示意图,请参照图7,当显示面板100中包括多个阵列排布的子像素单元15时,若设置加热走线13的延伸方向与数据线12的延伸方向相同,也可选择设置加热走线13和数据线12的数量一一对应,且可设置加热走线13位于相邻两列子像素单元15之间的遮光区内,如此设置,不会对显示面板100的开口区面积造成影响,能够保障显示面板100的出光面积足够大。
如果设置加热走线13的延伸方向与栅线11的延伸方向相同,则将加热走线13和栅线11的数量设置为相同,且设置加热走线13位于相邻两行子像素单元15之间的遮光区内。
图8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示意图,图9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8中部分区域的一种放大示意图,请参照图8和图9,可选地,包括多个阵列排布的子像素单元15;
相邻两行子像素单元15之间包括两条栅线11,且相邻两条数据线12之间包括两列子像素单元15;
加热走线13位于相邻两条数据线12之间的两列子像素单元15之间。
具体地,本申请提供了另一种显示面板100的结构设置为,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区10内包括多个阵列排布的子像素单元15,但此显示面板100内并不是一行子像素单元15对应一条栅线11、一列子像素单元15对应一条数据线12的设置方式。具体设置为,相邻两行子像素单元15之间设置有两条栅线11,而相邻两条数据线12之间设置有两列子像素单元15。
由于dual gete(双栅极线)结构中相邻2条数据线12之间设置有2列子像素单元15,但是由于这两列子像素单元15需要相互独立和绝缘,因此,这两列子像素单元15之间设置有间隙,同时会设置黑矩阵覆盖该间隙,因此本申请提出,可以将加热走线13放置在该间隙的位置,避免对显示面板100的正常显示效果造成影响。
再者,本申请通过将加热走线13设置在两条数据线12之间的两列子像素单元15之间的间隙内,方便将加热走线13与左右两侧相邻的数据线12之间的距离设置为相同,在此基础上,即使加热走线13与数据线12之间产生寄生电容,其对各个子像素单元15的影响也是均一的,不会造成显示不均或者出现坏点、坏线的情况。
当加热走线13设置在相邻的两列子像素单元15之间时,加热走线13在加热时被提供信号,因此,加热走线13会与像素电极之间会发生冗余电场,这些冗余电场会导致非开口区的液晶发生杂乱的偏转,从而导致大角度光线射出,因此,会产生漏光,串色等现象;当采用mid com(公共电极位于像素电极靠近衬底基板的一侧)时,公共电极能够完全屏蔽加热走线13与像素电极之间的电场,从而避免漏光和串色,提高显示面板100的显示效果。
图10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7中AA’的一种截面示意图,图11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7中AA’的另一种截面示意图,图12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7中AA’的另一种截面示意图,图13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8中BB’的一种截面示意图,图14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8中BB’的另一种截面示意图,图15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8中BB’的另一种截面示意图,请参照图7-图15,可选地,包括位于衬底基板31一侧设置的加热走线13和第一屏蔽走线32,加热走线13位于衬底基板31和第一屏蔽走线32之间;
加热走线13在衬底基板3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位于第一屏蔽走线32在衬底基板3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内部。
具体地,显示面板100包括衬底基板31,以及在衬底基板31一侧设置的加热走线13和第一屏蔽走线32、栅线11(图10-图15未示出)、数据线12,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可选择的设置方式为,加热走线13位于衬底基板31和第一屏蔽走线32之间,此时可选择设置加热走线13在衬底基板31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屏蔽走线32在衬底基板31的正投影内部,通过第一屏蔽走线32覆盖住加热走线13在工作时释放出的电磁信号,避免加热走线13的增设对于显示面板100中其他走线或是元器件的影响,从而在通过加热走线13给显示面板100在寒冷环境下加热的情况下,还能够保障显示面板100的正常工作。
需要补充的是,例如图10和图11所示的截面图中,不同之处在于数据线12在衬底基板31的正投影是否与加热走线13在衬底基板31的正投影具有交叠面积;相比来说,图11示出的将数据线12在衬底基板31的正投影设置为与加热走线13在衬底基板31的正投影具有交叠面积,可以使得非开口区所需占用的走线空间更小,能够进一步增加显示面板100的开口率,使得显示面板100的显示效果更加良好。
请继续参照图7、图8-图11和图14,可选地,衬底基板31一侧还设置有像素电极33,像素电极33位于第一屏蔽走线32远离衬底基板31一侧;
像素电极33在衬底基板3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第一屏蔽走线32在衬底基板3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具体地,显示面板100中还进一步设置有像素电极33,本申请提供一种可选择的设置方式为,设置像素电极33位于第一屏蔽走线32远离衬底基板31一侧,像素电极33在衬底基板31上的正投影和第一屏蔽走线32在衬底基板31上的正投影可存在部分交叠的情况,第一屏蔽走线32和像素电极33具有交叠的区域可形成存储电容,从而保障像素电极33电信号大小的稳定,有利于使得显示面板100的显示效果更加稳定。再者,本申请通过将加热走线13设置在相邻的两个像素电极33之间的遮光区内,能够避免加热走线13的设置造成对显示面板100出光效果的影响,保障显示面板100的开口区面积。
请继续参照图7-图15,可选地,第一屏蔽走线32使用遮光材料制作。
具体地,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可选择的设置方式为,显示面板100中的第一屏蔽走线32使用遮光材料进行制作,此时,当第一屏蔽走线32设置于加热走线13远离衬底基板31的一侧,且加热走线13在衬底基板31的正投影位于第一屏蔽走线32在衬底基板31的正投影内时,第一屏蔽走线32不仅仅可以用于阻挡加热走线13工作时产生的电磁信号,还能够阻挡衬底基板31远离第一屏蔽走线32一侧射入的光线,起到显示面板100中遮光层的作用,避免显示面板100处于显示状态时,相邻子像素单元15之间混色、漏光等问题的出现。
需要说明的是,基于此,显示面板100中的第一屏蔽走线32可以复用显示面板100中已有的遮光层来形成,从而避免了显示面板100中膜层结构的增设,有利于简化显示面板100的制程,并避免对于显示面板100制作效率的降低。
请继续参照图7、图8-图11和图14,可选地,衬底基板31一侧还设置有数据线12和/或栅线11(图10、图11、图14未示出),数据线12和/或栅线11位于第一屏蔽走线32与像素电极33之间的膜层。
具体地,在显示面板100的一种截面图中包括加热走线13的时候,由于加热走线13的延伸方向与数据线12的延伸方向相同,或是加热走线13的延伸方向与栅线11的延伸方向相同;此时,本申请提供一种可选择的设置方式为,设置数据线12位于第一屏蔽走线32与像素电极33之间的膜层结构中,或是设置栅线11位于第一屏蔽走线32与像素电极33之间的膜层结构中,也可设置栅线11和数据线12均位于第一屏蔽走线32和像素电极33之间的膜层结构中。通过将数据线12、栅线11设置在第一屏蔽走线32远离衬底基板31的一侧,避免第一屏蔽走线32对于数据线12、栅线11工作过程中电磁信号的干扰,从而保障数据线12、栅线11的正常工作。
当栅线11和数据线12均位于第一屏蔽走线32和像素电极33之间的膜层结构中时,本申请可选择设置数据线12和栅线11位于不同的膜层结构中,由于栅线11和数据线12的延伸方向为垂直关系,将数据线12和栅线11设置于不同膜层结构中,有利于避免数据线12和栅线11正投影相交叠的区域需要跨层走线的问题,有利于简化显示面板100制作过程中数据线12、栅线11的制作过程,保障显示面板100的制作效率。
请参照图7、图8、图12、图13和图15,可选地,衬底基板31一侧还设置有像素电极33,像素电极33与第一屏蔽走线32同层设置;
显示面板100还包括遮光走线34,遮光走线34位于第一屏蔽走线32和衬底基板31之间;
像素电极33在衬底基板3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遮光走线34在衬底基板3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具体地,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100可以选择的膜层结构设置方式为,包括有遮光走线34;此时,像素电极33和第一屏蔽走线32均设置于显示面板100衬底层的一侧,且像素电极33和第一屏蔽走线32可为同层设置,如此设置,可避免设置第一屏蔽走线32层时需要在显示面板100中增加膜层结构的情况出现,避免对显示面板100膜层数量的增加,从而保障显示面板100的厚度维持在足够薄的状态下;同时还能够支持显示面板100中第一屏蔽走线32的设置。
基于此,该显示面板100中遮光走线34可选择为,设置于第一屏蔽走线32和衬底基板31之间的某一膜层中,并设置该遮光走线34在衬底基板31的正投影与至少部分像素电极33在衬底基板31的正投影有交叠;遮光走线34和像素电极33具有正投影交叠的区域,可用于形成存储电容,以保障像素电极33在工作过程中的信号稳定,有利于保障显示面板100的显示效果处于稳定状态;且该遮光走线34也可起到现有显示面板100中遮光层的作用。基于此,显示面板100中的遮光走线34可以为,复用显示面板100中已有的遮光层来形成,避免了显示面板100中膜层结构的增设,有利于简化显示面板100的制程,并避免对于显示面板100制作效率的降低。
当遮光走线34位于第一屏蔽走线32和衬底基板31之间的膜层中设置时,本申请提供一种可选择的实施例为,加热走线13位于遮光走线34与衬底基板31之间的膜层中设置,此时可设置第一屏蔽走线32在衬底基板3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覆盖加热走线13在衬底基板3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而遮光走线34在衬底基板3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不覆盖加热走线13在衬底基板3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从而避免加热线与遮光走线34之间有交叠面积而产生的存储电容,从而避免对于遮光走线34和像素电极33之间存储电容的影响。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加热走线13位于遮光走线34与第一屏蔽走线32之间的膜层设置的方案,此时可设置加热走线13在衬底基板3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遮光走线34在衬底基板3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有交叠或是无交叠;本申请对此并不做具体限定,用户可根据显示面板100膜层设计的实际需求,对遮光走线34和加热走线13之间的设置关系进行调整。
当遮光走线34和第一屏蔽走线32同时存在的时候,遮光走线34和第一屏蔽走线32可同时、或是至少其一用于发挥遮光层的作用;当遮光走线34和第一屏蔽走线32同时发挥遮光层的作用时,可同时提供遮光层的遮光效果,避免显示面板100工作过程中子像素单元15之间的混色、漏光问题,使得显示面板100的显示效果更加良好。
请参照图7、图8、图12、图13和图15,可选地,衬底基板31一侧还设置有数据线12和/或栅线11(图12、图13和图15未示出),数据线12和/或栅线11位于遮光走线34与像素电极33之间的膜层。
具体地,当显示面板100的膜层中包括遮光走线34、第一屏蔽走线32、像素电极33、加热走线13的基础上,还会包括数据线12和栅线11;本申请提供一种可选择的设置方式为,数据线12位于遮光走线34与像素电极33之间的膜层中,且数据线12在衬底基板31的正投影与像素电极33在衬底基板31的正投影不交叠,栅线11也可设置为位于遮光走线34与像素电极33之间的膜层中,且栅线11在衬底基板31的正投影与像素电极33在衬底基板31的正投影不交叠。即,数据线12和栅线11均是位于像素电极33之间的区域中的,避免对子像素单元15出光区域的影响,保障显示面板100的良好显示效果。
图16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8中BB’的另一种截面示意图,图17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7中AA’的另一种截面示意图,请参照图7、图8、图16和图17,可选地,包括位于衬底基板31一侧设置的像素电极33和公共电极35,像素电极33位于衬底基板31和公共电极35之间;
加热走线13与像素电极33同层设置。
具体地,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100的设置方式为,包括像素电极33、公共电极35、加热走线13、数据线12和栅线11(图16、图17未示出),此时,可选择设置像素电极33位于衬底基板31和公共电极35之间,且设置加热走线13与像素电极33同层设置,避免增设加热走线13对显示面板100膜层结构数目的增加,有利于使得显示面板100在低温环境下通过加热走线13实现对其的加热效果外,还能够保障显示面板100具有足够小的膜层数量,从而在获得加热功能的情况下避免增加制造成本。
图18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8中BB’的另一种截面示意图,图19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7中AA’的另一种截面示意图,图20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8中BB’的另一种截面示意图,图21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8中BB’的另一种截面示意图,请参照图7、图8、图18-图21,可选地,包括位于衬底基板31一侧设置的像素电极33和公共电极35,像素电极33位于公共电极35远离衬底基板31一侧;
加热走线13位于衬底基板31与公共电极35之间。
具体地,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100的设置方式为,包括像素电极33、公共电极35、加热线、数据线12和栅线11,此时,可选择设置像素电极33位于公共电极35远离衬底基板31的一侧,此种情况下可选择设置加热走线13位于衬底基板31和公共电极35之间,避免加热走线13位于公共电极35和像素电极33之间的情况,保障公共电极35与像素电极33之间所产生电场的稳定和均匀。
此外,当相邻两列子像素单元15之间的灰阶不同时,对于mid com结构(公共电极35设置于像素电极33靠近衬底基板31一侧),相邻的两列子像素单元15的像素电极33之间会发生冗余电场,这些冗余电场会导致非开口区的液晶分子发生杂乱的偏转,从而导致大角度光线射出,因此,会产生漏光,串色等现象本申请将加热走线13放置的该位置,加热走线13的设置能够实现对该冗余电场的屏蔽,从而避免漏光和串色,提高显示面板100的显示效果。
图22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8中BB’的另一种截面示意图,图23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7中AA’的另一种截面示意图,图24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7中AA’的另一种截面示意图,图25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5中CC’的一种截面示意图,请参照图5、图7、图8和图22-图25,可选地,包括位于衬底基板31一侧设置的像素电极33和公共电极35,像素电极33位于衬底基板31和公共电极35之间;
衬底基板31一侧还设置有数据线12和/或栅线11(图22-图25未示出);
数据线12和/或栅线11与像素电极33同层设置,加热走线13位于衬底基板31与像素电极33之间。
具体地,当显示面板100中的像素电极33位于衬底基板31和公共电极35之间设置时,本申请提供一种可选择的设置方式为,将数据线12和像素电极33同层设置,或是将栅线11和像素电极33同层设置,此时可选择将加热走线13也和像素电极33同层设置,或是将加热走线13设置于衬底基板31和像素电极33之间的某一膜层结构中。
需要补充的是,显示面板100中的栅线11和数据线12可选择在两个不同膜层结构中进行设置,由于栅线11和数据线12的延伸方向为垂直关系,将数据线12和栅线11设置于不同膜层结构中,有利于避免数据线12和栅线11正投影相交叠的区域需要跨层走线的问题,有利于简化显示面板100制作过程中数据线12、栅线11的制作过程,保障显示面板100的制作效率。
需要补充的是,例如图23和图24所示的截面图中,不同之处在于数据线12在衬底基板31的正投影是否与加热走线13在衬底基板31的正投影具有交叠面积;相比来说,图24示出的将数据线12在衬底基板31的正投影设置为与加热走线13在衬底基板31的正投影具有交叠面积,可以使得非开口区所需占用的走线空间更小,能够进一步增加显示面板100的开口率,使得显示面板100的显示效果更加良好。
再者,本申请设置显示面板100中的像素电极33位于衬底基板31和公共电极35之间,当相邻两列子像素单元15之间的灰阶不同时,对于top com结构(公共电极35设置于像素电极33远离衬底基板31一侧)而言,随着内置触控技术的广泛使用,公共电极35被复用为触控电极,此时,为了降低寄生电容,存在可能将公共电极35在相邻子像素单元15的位置处进行镂空设计的技术方案,此时,公共电极35无法屏蔽相邻子像素单元15之间的冗余电场,那么,加热走线13通常电极均大于相邻子像素单元,或者均小于相邻子像素单元,因此,在该处能够阻断相邻两个子像素单元之间的电场,相邻两个子像素单元的与加热走线13之间的电场方向相反,从而使得漏光区域的面积降低为原本的一半,从而弥补公共电极不能屏蔽冗余电场的缺陷。
图26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8中BB’的另一种截面示意图,请参照图7、图8、图19、图20、图22和图26可选地,包括位于衬底基板31一侧设置的像素电极33和公共电极35,像素电极33位于公共电极35远离衬底基板31一侧;
衬底基板31一侧还设置有数据线12和/或栅线11(图19、图20、图22和图26未示出);
数据线12和/或栅线11位于公共电极35靠近衬底基板31一侧,加热走线13位于数据线12和/或栅线11靠近衬底基板31一侧。
具体地,当显示面板100中的像素电极33位于公共电极35远离衬底基板31的一侧设置时,本申请提供一种可选择的设置方式为,将数据线12和栅极线设置于公共电极35靠近衬底基板31的一侧,避免数据线12或栅极线位于公共电极35和像素电极33之间的情况,保障公共电极35与像素电极33之间所产生电场的稳定和均匀。此时,加热走线13可位于数据线12或栅极线与公共电极35之间的某一膜层中设置,也可将加热走线13与像素电极33同层设置。
当加热走线13与像素电极33同层设置时,相比于加热走线13设置在数据线12或栅线11和像素电极33之间的情况来说,能够减少至少一膜层结构的设置,使得显示面板100的膜层数量足够少,从而在获得加热功能的情况下避免增加制造成本。
图27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加热走线接收的加热信号的一种类型示意图,图28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加热走线接收的加热信号的另一种类型示意图,图29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加热走线接收的加热信号的又一种类型示意图,请在图1-图8的基础上,参照图27-图29,可选地,加热走线13接收加热信号,加热信号为脉冲宽度调制信号或直流信号。
具体地,当显示面板100在寒冷环境下进行工作,需要启动加热走线13对该显示面板100进行加热时,加热走线13会接收到外部电路24传输过来的加热信号,该加热信号的类型可为脉冲宽度调制信号或是直流信号。本申请对于加热信号的选择类型并不做具体限定,用户可根据设计需求对加热走线13所接收的信号类型进行调整。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27所示出的,当该加热信号为脉冲宽度调制信号(PWM信号)时,可通过调整幅值f、脉宽μ和频率k等参数来控制加热走线13的加热功率;当该加热信号为直流信号时,如图28所示出的,可选择为普通直流信号,此时可通过调整直流电压值的大小(幅值f)来控制加热走线13的加热功率;当该加热信号为直流信号时,如图29所示出的,也可选择为渐变直流信号,此时可通过调整直流电压值的大小(幅值f)来控制加热走线13的加热功率,且在电压变换时通过渐变的方式实现电压大小的逐步变换。本申请提供一种电压变换时渐变变换的方式为,如每3ms变换1V;这仅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可选择的变换方式,并不用于对本申请造成限制,电压变换的方式用户可根据设计需求对其进行调整。
由于加热走线13在工作时需要接收加热信号,为了避免像素驱动信号和加热信号之间存在电容耦合,发生加热信号的跳变带动像素驱动信号发生跳变,使得显示面板100在现实过程中出现显示不均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渐变直流信号,减小电压每次变化的幅度;加热信号电压变化的幅度越低,对于显示面板100显示效果的影响越小。本申请此处提到的例如“每3ms变换1V”的小幅度电压变化,能够消除用户肉眼观看到的显示面板100的显示不佳问题,提高用户体验。
可选地,加热走线13接收加热信号,加热信号包括第一子加热信号和第二子加热信号;第一子加热信号和第二子加热信号分别为正电压信号和负电压信号;
相邻设置的两条加热走线13同时接收第一子加热信号或第二子加热信号,该相邻设置的两条加热走线13在其靠近外部电路24侧电连接。
具体地,如图30-图33所示出的,加热走线13在接收加热信号时,该加热信号可包括第一子加热信号和第二子加热信号,以此处的第一子加热信号为正电压信号(+),第二子加热信号为负电压信号(-)为例;相邻设置的两条加热走线13会同时且分别接收正电压信号和负电压信号。
如图31-图33所示出的,可对显示面板100中加热信号类型相同的加热走线13进行合并设计,即存在相邻设置的两条加热走线13同时接收第一子加热信号(+)、或是同时接收第二子加热信号(-)时,该两条相邻设置加热走线13在其靠近外部电路24侧电连接。从而减少延伸至外部电路24的走线数量,可以使得相应边框区的宽度保持在足够小的范围。
基于此,可选地,至少部分相邻设置的两条加热走线13在其远离外部电路24侧电连接为一加热走线单元131。具体地,为一个加热走线单元131中可为包括两条相邻设置,且分别接收正电压信号、负电压信号的加热走线13。
请继续参照图30-图33,可选地,加热走线单元131的第一端与外部电路24电连接,加热走线单元131的第二端与外部电路24电连接;
向第一端施加第一子加热信号或第二子加热信号,向第二端施加第二子加热信号或第一子加热信号;第一子加热信号和第二子加热信号分别为正电压信号和负电压信号。
具体地,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加热走线单元131的设置方式为,加热走线单元131的一端(第一端)与外部电路24电连接,另一端(第二端)也与同一外部电路24电连接,只是在同一时间,加热走线单元131的两端(第一端和第二端)接收相反的两种信号(第一子加热信号和第二子加热信号)。即,同一根加热走线13(加热走线单元131)上IC端(第二驱动芯片22)或FPC端(第一柔性电路板23)之间存在电压差。
图34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一种示意图,请结合图1-图33参照图34,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200,该显示装置200包括显示面板100,显示面板100为本申请提供的任一种显示面板100。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200的实施例可参见上述显示面板100的实施例,重复指出不再赘述。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装置200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和部件。
通过上述实施例可知,本发明提供的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通过在显示面板中设置多条加热走线,以用于在显示装置工作的外界环境温度较低时,给予显示装置一定的温度保障,避免显示装置因环境温度低导致的液晶结晶等问题。同时,本申请通过将与加热走线电连接的外部电路和栅线电连接的第一驱动芯片设置于同一侧,或是将与加热走线电连接的外部电路和据线电连接的第二驱动芯片和/或第一柔性电路板设置于同一侧,避免增设加热走线及其外部电路时需要在显示装置非显示区另外增加设置空间的情况发生,从而避免增加显示装置的边框面积和制作成本。
虽然已经通过例子对本发明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例子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Claims (20)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衬底基板;
多条栅线、多条数据线、多条加热走线,所述栅线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数据线的延伸方向;
与所述栅线电连接的第一驱动芯片,与所述数据线电连接的第二驱动芯片、第一柔性电路板,与所述加热走线电连接的外部电路;
所述外部电路与所述第一驱动芯片同侧设置;或,
所述外部电路与所述第二驱动芯片和/或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同侧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芯片复用为所述外部电路;或,
所述第二驱动芯片和/或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复用为所述外部电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包括多个阵列排布的子像素单元;
任一所述子像素单元包括多个一一对应设置且电连接的第一支电极和第二支电极,所述第一支电极均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支电极均沿第二方向延伸;多个所述第一支电极和多个所述第二支电极均沿第三方向排布;
多个所述第一支电极和多个所述第二支电极相交接的区域为第一交接区;
所述加热走线在所述衬底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交接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包括多个阵列排布的子像素单元;
相邻两行所述子像素单元之间包括一条所述栅线,且相邻两列所述子像素单元之间包括一条所述数据线;
所述加热走线在所述衬底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所述子像素单元在所述衬底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相交叠。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包括多个阵列排布的子像素单元;
相邻两行所述子像素单元之间包括两条所述栅线,且相邻两条所述数据线之间包括两列所述子像素单元;
所述加热走线位于相邻两条所述数据线之间的两列所述子像素单元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所述衬底基板一侧设置的加热走线和第一屏蔽走线,所述加热走线位于所述衬底基板和所述第一屏蔽走线之间;
所述加热走线在所述衬底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屏蔽走线在所述衬底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内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衬底基板一侧还设置有像素电极,所述像素电极位于所述第一屏蔽走线远离所述衬底基板一侧;
所述像素电极在所述衬底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屏蔽走线在所述衬底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屏蔽走线使用遮光材料制作。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衬底基板一侧还设置有所述数据线和/或所述栅线,所述数据线和/或所述栅线位于所述第一屏蔽走线与所述像素电极之间的膜层。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衬底基板一侧还设置有像素电极,所述像素电极与所述第一屏蔽走线同层设置;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遮光走线,所述遮光走线位于所述第一屏蔽走线和所述衬底基板之间;
所述像素电极在所述衬底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所述遮光走线在所述衬底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衬底基板一侧还设置有所述数据线和/或所述栅线,所述数据线和/或所述栅线位于所述遮光走线与所述像素电极之间的膜层。
12.根据所述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所述衬底基板一侧设置的像素电极和公共电极,所述像素电极位于所述衬底基板和所述公共电极之间;
所述加热走线与所述像素电极同层设置。
13.根据所述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所述衬底基板一侧设置的像素电极和公共电极,所述像素电极位于所述公共电极远离所述衬底基板一侧;
所述加热走线位于所述衬底基板与所述公共电极之间。
14.根据所述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所述衬底基板一侧设置的像素电极和公共电极,所述像素电极位于所述衬底基板和所述公共电极之间;
所述衬底基板一侧还设置有所述数据线和/或所述栅线;
所述数据线和/或所述栅线与所述像素电极同层设置,所述加热走线位于所述衬底基板与所述像素电极之间。
15.根据所述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所述衬底基板一侧设置的像素电极和公共电极,所述像素电极位于所述公共电极远离所述衬底基板一侧;
所述衬底基板一侧还设置有所述数据线和/或所述栅线;
所述数据线和/或所述栅线位于所述公共电极靠近所述衬底基板一侧,所述加热走线位于所述数据线和/或所述栅线靠近所述衬底基板一侧。
16.根据所述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走线接收加热信号,所述加热信号为脉冲宽度调制信号或直流信号。
17.根据所述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走线接收加热信号,所述加热信号包括第一子加热信号和第二子加热信号;所述第一子加热信号和第二子加热信号分别为正电压信号和负电压信号;
相邻设置的两条所述加热走线同时接收所述第一子加热信号或所述第二子加热信号,该相邻设置的两条所述加热走线在其靠近所述外部电路侧电连接。
18.根据所述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至少部分相邻设置的两条所述加热走线在其远离所述外部电路侧电连接为一加热走线单元。
19.根据所述权利要求1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走线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外部电路电连接,所述加热走线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外部电路电连接;
向所述第一端施加第一子加热信号或第二子加热信号,向所述第二端施加第二子加热信号或第一子加热信号;所述第一子加热信号和第二子加热信号分别为正电压信号和负电压信号。
2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9之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CN202111468008.7A 2021-12-03 2021-12-03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420070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468008.7A CN114200703A (zh) 2021-12-03 2021-12-03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468008.7A CN114200703A (zh) 2021-12-03 2021-12-03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200703A true CN114200703A (zh) 2022-03-18

Family

ID=806504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468008.7A Pending CN114200703A (zh) 2021-12-03 2021-12-03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200703A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815359A (zh) * 2022-05-30 2022-07-29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4895491A (zh) * 2022-06-08 2022-08-12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6129826A (zh) * 2023-02-17 2023-05-16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WO2023206463A1 (zh) * 2022-04-29 2023-11-0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和显示面板
CN116129826B (zh) * 2023-02-17 2024-07-02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50094530A (ko) * 2004-03-23 2005-09-28 엘지.필립스 엘시디 주식회사 액정표시장치의 구동장치
US20060055859A1 (en) * 2004-09-13 2006-03-16 Lg Philips Lcd Co., Ltd. In-plane switching mod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108761930A (zh) * 2018-05-18 2018-11-06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面板与液晶显示装置
CN108983476A (zh) * 2018-08-31 2018-12-11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面板与液晶显示装置
CN109387962A (zh) * 2018-12-19 2019-02-26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面板与液晶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50094530A (ko) * 2004-03-23 2005-09-28 엘지.필립스 엘시디 주식회사 액정표시장치의 구동장치
US20060055859A1 (en) * 2004-09-13 2006-03-16 Lg Philips Lcd Co., Ltd. In-plane switching mod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108761930A (zh) * 2018-05-18 2018-11-06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面板与液晶显示装置
CN108983476A (zh) * 2018-08-31 2018-12-11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面板与液晶显示装置
CN109387962A (zh) * 2018-12-19 2019-02-26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面板与液晶显示装置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06463A1 (zh) * 2022-04-29 2023-11-0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和显示面板
CN114815359A (zh) * 2022-05-30 2022-07-29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4815359B (zh) * 2022-05-30 2024-04-05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4895491A (zh) * 2022-06-08 2022-08-12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4895491B (zh) * 2022-06-08 2023-11-21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6129826A (zh) * 2023-02-17 2023-05-16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6129826B (zh) * 2023-02-17 2024-07-02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200703A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6990869B (zh) 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KR101686108B1 (ko) 터치 패널 일체형 표시 장치
US8710509B2 (en) Liquid crystal panel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N108983476A (zh) 液晶显示面板与液晶显示装置
JP5612399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US8482686B2 (en) Displays with minimized crosstalk
CN105739155B (zh) 触控基板和触控液晶显示面板
CN112230480B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209373316U (zh) 一种阵列基板及液晶显示面板
CN103631044A (zh) 弯曲式液晶显示面板
EP3871041B1 (en) Arr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apparatus
CN103336392A (zh) 阵列基板、液晶显示面板及装置
KR20130034539A (ko) 액정표시패널
CN103869567A (zh) 阵列基板以及显示装置
CN100399164C (zh) 面内切换模式液晶显示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KR20140100788A (ko) 터치 감지가 가능한 디스플레이 패널 및 이를 가지는 디스플레이장치
CN112327530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7065325B (zh) 显示面板及含有其的电子设备
KR102168876B1 (ko) 액정 표시 장치
KR20170076867A (ko) 액정표시장치
US8537313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and color filter substrate
CN106940503B (zh) 显示设备
CN205405014U (zh) 一种彩膜基板及集成触控显示面板
CN203337964U (zh) 阵列基板、液晶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