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912572B - 建筑物用框架、框架结构体、镶板结构体、及其建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建筑物用框架、框架结构体、镶板结构体、及其建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912572B
CN112912572B CN201880096366.XA CN201880096366A CN112912572B CN 112912572 B CN112912572 B CN 112912572B CN 201880096366 A CN201880096366 A CN 201880096366A CN 112912572 B CN112912572 B CN 11291257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ilding
frame
cross
shaped
pa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9636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912572A (zh
Inventor
泽田泰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DS NU-STEEL HOMES INTERNATION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DS NU-STEEL HOMES INTERNATION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DS NU-STEEL HOMES INTERNATION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CDS NU-STEEL HOMES INTERNATION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9125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1257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91257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1257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1/00Constructions in general; Structures which are not restricted either to walls, e.g. partitions, or floors or ceilings or roofs
    • E04B1/02Structures consisting primarily of load-supporting, block-shaped, or slab-shaped elements
    • E04B1/08Structures consisting primarily of load-supporting, block-shaped, or slab-shaped elements the elements consisting of metal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CSTRUCTURAL ELEMENTS; BUILDING MATERIALS
    • E04C3/00Structural elongated elements designed for load-supporting
    • E04C3/02Joists; Girders, trusses, or trusslike structures, e.g. prefabricated; Lintels; Transoms; Braces
    • E04C3/04Joists; Girders, trusses, or trusslike structures, e.g. prefabricated; Lintels; Transoms; Braces of metal
    • E04C3/06Joists; Girders, trusses, or trusslike structures, e.g. prefabricated; Lintels; Transoms; Braces of metal with substantially solid, i.e. unapertured, web
    • E04C3/07Joists; Girders, trusses, or trusslike structures, e.g. prefabricated; Lintels; Transoms; Braces of metal with substantially solid, i.e. unapertured, web at least partly of bent or otherwise deformed strip- or sheet-like material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1/00Constructions in general; Structures which are not restricted either to walls, e.g. partitions, or floors or ceilings or roofs
    • E04B1/02Structures consisting primarily of load-supporting, block-shaped, or slab-shaped elements
    • E04B1/04Structures consisting primarily of load-supporting, block-shaped, or slab-shaped elements the elements consisting of concrete, e.g. reinforced concrete, or other stone-like material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1/00Constructions in general; Structures which are not restricted either to walls, e.g. partitions, or floors or ceilings or roofs
    • E04B1/38Connections for building structures in general
    • E04B1/58Connections for building structures in general of bar-shaped building elements
    • E04B1/5806Connections for building structures in general of bar-shaped building elements with a cross-section having an open profile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1/00Constructions in general; Structures which are not restricted either to walls, e.g. partitions, or floors or ceilings or roofs
    • E04B1/38Connections for building structures in general
    • E04B1/58Connections for building structures in general of bar-shaped building elements
    • E04B1/5806Connections for building structures in general of bar-shaped building elements with a cross-section having an open profile
    • E04B1/5818Connections for building structures in general of bar-shaped building elements with a cross-section having an open profile of substantially U - form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CSTRUCTURAL ELEMENTS; BUILDING MATERIALS
    • E04C2/00Building elements of relatively thin form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parts of buildings, e.g. sheet materials, slabs, or panels
    • E04C2/02Building elements of relatively thin form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parts of buildings, e.g. sheet materials, slabs, or panels characterised by specified materials
    • E04C2/26Building elements of relatively thin form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parts of buildings, e.g. sheet materials, slabs, or panels characterised by specified materials composed of materials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groups E04C2/04, E04C2/08, E04C2/10 or of materials covered by one of these groups with a material not specified in one of the groups
    • E04C2/284Building elements of relatively thin form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parts of buildings, e.g. sheet materials, slabs, or panels characterised by specified materials composed of materials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groups E04C2/04, E04C2/08, E04C2/10 or of materials covered by one of these groups with a material not specified in one of the groups at least one of the materials being insulating
    • E04C2/296Building elements of relatively thin form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parts of buildings, e.g. sheet materials, slabs, or panels characterised by specified materials composed of materials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groups E04C2/04, E04C2/08, E04C2/10 or of materials covered by one of these groups with a material not specified in one of the groups at least one of the materials being insulating composed of insulating material and non-metallic or unspecified sheet-material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CSTRUCTURAL ELEMENTS; BUILDING MATERIALS
    • E04C2/00Building elements of relatively thin form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parts of buildings, e.g. sheet materials, slabs, or panels
    • E04C2/30Building elements of relatively thin form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parts of buildings, e.g. sheet materials, slabs, or panel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r structure
    • E04C2/38Building elements of relatively thin form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parts of buildings, e.g. sheet materials, slabs, or panel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r structure with attached ribs, flanges, or the like, e.g. framed panel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CSTRUCTURAL ELEMENTS; BUILDING MATERIALS
    • E04C2/00Building elements of relatively thin form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parts of buildings, e.g. sheet materials, slabs, or panels
    • E04C2/30Building elements of relatively thin form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parts of buildings, e.g. sheet materials, slabs, or panel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r structure
    • E04C2/42Gratings; Grid-like panels
    • E04C2/421Gratings; Grid-like panels made of bar-like elements, e.g. bars discontinuous in one direction
    • E04C2/422Gratings; Grid-like panels made of bar-like elements, e.g. bars discontinuous in one direction with continuous bars connecting at crossing points of the grid pattern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CSTRUCTURAL ELEMENTS; BUILDING MATERIALS
    • E04C3/00Structural elongated elements designed for load-supporting
    • E04C3/02Joists; Girders, trusses, or trusslike structures, e.g. prefabricated; Lintels; Transoms; Braces
    • E04C3/04Joists; Girders, trusses, or trusslike structures, e.g. prefabricated; Lintels; Transoms; Braces of metal
    • E04C3/06Joists; Girders, trusses, or trusslike structures, e.g. prefabricated; Lintels; Transoms; Braces of metal with substantially solid, i.e. unapertured, web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1/00Constructions in general; Structures which are not restricted either to walls, e.g. partitions, or floors or ceilings or roofs
    • E04B1/18Structures comprising elongated load-supporting parts, e.g. columns, girders, skeletons
    • E04B1/24Structures comprising elongated load-supporting parts, e.g. columns, girders, skeletons the supporting parts consisting of metal
    • E04B1/2403Connection details of the elongated load-supporting parts
    • E04B2001/2418Details of bolting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CSTRUCTURAL ELEMENTS; BUILDING MATERIALS
    • E04C3/00Structural elongated elements designed for load-supporting
    • E04C3/02Joists; Girders, trusses, or trusslike structures, e.g. prefabricated; Lintels; Transoms; Braces
    • E04C3/04Joists; Girders, trusses, or trusslike structures, e.g. prefabricated; Lintels; Transoms; Braces of metal
    • E04C2003/0404Joists; Girders, trusses, or trusslike structures, e.g. prefabricated; Lintels; Transoms; Braces of metal beams, girders, or joists characterised by cross-sectional aspects
    • E04C2003/0443Joists; Girders, trusses, or trusslike structures, e.g. prefabricated; Lintels; Transoms; Braces of metal beams, girders, or joists characterised by cross-sectional aspects characterised by substantial shape of the cross-section
    • E04C2003/0473U- or C-shaped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90Passive houses; Double facade technolog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Panels For Use In Building Construction (AREA)
  • Load-Bearing And Curtain Walls (AREA)
  • Building Environments (AREA)
  • Rod-Shaped Construction Members (AREA)
  • Joining Of Building Structures In Genera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建筑物用框架、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建筑物的建造方法,其用于建造可无熟练技术而比较容易地且在短时间内在建筑现场组装、且比钢筋混凝土更牢固的建筑物。本发明提供一种建筑物用框架等,其特征在于包括:U字状部,在剖视中隔着中央部空间而配置在左右;以及连接部,将左右的U字状部的中央部侧的顶部连接,结果构成倒U字状部,在剖视中配置在左右的U字状部的远离中央部一侧的纵边比由连接部连接的中央部侧的纵边更短。

Description

建筑物用框架、框架结构体、镶板结构体、及其建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代替钢筋混凝土的钢筋的新的混凝土插入框架、新的混凝土结构物的结构及建造方法等。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牢固的建筑物,建造有使用钢筋混凝土的建筑物。
但是,钢筋混凝土的建筑物将适当的根数的钢筋捆扎来相互平行地配置等,需要熟练的作业者。另外,难以正确地算出钢筋混凝土的强度,在设计的阶段将何种程度的钢筋搭建成何种形态才好也存在一半依靠直觉的情况。其原因在于:即便是熟练的作业者,也难以与设计完全相同地搭建钢筋,根据现场的作业者,无论如何也会在经搭建的钢筋产生偏差。例如在阪神淡路大震灾中,也产生阪神高速大规模地倒塌等无法令人相信的事故。进而,容易在现场产生如高层大楼的伪装那样使钢筋的根数比设计更少,利用钢筋来建造建筑物必须作好一定的风险的精神准备。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59-22855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如上所述,钢筋混凝土造的建筑物具有如下方面的各种风险:需要熟练作业者,即便是熟练作业者,完成建筑物的品质也有偏差,因此难以设计,容易产生伪装等。
因此,本发明者进行了可提供如下的建筑物的发明,所述建筑物采用剖面为弯折形状的建筑物用框架来代替钢筋,为了达成理论强度而完全不使用钢筋,而且将在框架制造工厂中进行镶板化而成者搬运至建筑现场,可无熟练技术而比较容易地且在短时间内在建筑现场组装、且比钢筋混凝土更牢固。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为了解决所述课题,在本发明中提供以下的建筑物用框架。
第一建筑物用框架的发明是一种建筑物用框架,其特征在于包括:U字状部,在剖视中隔着中央部空间而配置在左右;以及连接部,将左右的U字状部的中央部侧的顶部连接,结果构成倒U字状部,在剖视中配置在左右的U字状部的远离中央部一侧的纵边比由连接部连接的中央部侧的纵边更短(对应于技术方案1)。
在所述第一建筑物用框架的发明中,在剖视中各U字状部的底边至少具有规定的直线部(对应于技术方案2)。
在所述第一建筑物用框架的发明中,在剖视中连接部的上边至少具有规定的直线部(对应于技术方案3)。
第二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的发明包括将所述建筑物用框架交叉连结的交叉连结部(对应于技术方案4)。
在所述第二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的发明中,所述交叉连结部使用将一个建筑物用框架的直线部与另一个建筑物用框架的直线部贯穿固定的棒状体来构成(对应于技术方案5)。
第三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的发明配置有与所述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接触而覆盖主面的壁面镶板(对应于技术方案6)。
在所述第三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的发明中,配置有与所述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非接触而覆盖主面的壁面镶板(对应于技术方案7)。
第四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的发明在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的包含交叉连结部的框空间配置有隔热材料(对应于技术方案8)。
在所述第四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中,在所述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的平行邻接配置的建筑物用框架间配置有隔热材料(对应于技术方案9)。
在所述第四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中,在所述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的建筑物用框架与壁面镶板间配置有隔热材料(对应于技术方案10)。
第五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的发明在包含所述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的建筑物用框架的各U字状部的壁面镶板间填充有混凝土(对应于技术方案11)。
第六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的发明卸下了壁面镶板(对应于技术方案12)。
第七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的发明是所述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其中作为建筑物用框架,设为“其特征在于包括:U字状部,在剖视中隔着中央部空间而配置在左右;以及连接部,将左右的U字状部的中央部侧的顶部连接,结果构成倒U字状部,在剖视中配置在左右的U字状部的远离中央部一侧的纵边与由连接部连接的中央部侧的纵边为相同的长度的建筑物用框架”,代替“其特征在于包括:U字状部,在剖视中隔着中央部空间而配置在左右;以及连接部,将左右的U字状部的中央部侧的顶部连接,结果构成倒U字状部,在剖视中配置在左右的U字状部的远离中央部一侧的纵边比由连接部连接的中央部侧的纵边更短的建筑物用框架”或进行追加(对应于技术方案13)。
第八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的发明是所述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其中作为建筑物用框架,将“其特征在于包括:U字状部,在剖视中隔着中央部空间而配置在左右;以及连接部,将左右的U字状部的中央部侧的顶部连接,结果构成倒U字状部,在剖视中配置在左右的U字状部的远离中央部一侧的纵边比由连接部连接的中央部侧的纵边更短的建筑物用框架”用作纵向构件,将C型框架、U型框架、H型框架、L型框架用作横向构件,代替“其特征在于包括:U字状部,在剖视中隔着中央部空间而配置在左右;以及连接部,将左右的U字状部的中央部侧的顶部连接,结果构成倒U字状部,在剖视中配置在左右的U字状部的远离中央部一侧的纵边比由连接部连接的中央部侧的纵边更短的建筑物用框架”或进行追加(对应于技术方案14)。
第九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的发明是所述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其中作为建筑物用框架,使用C型框架、U型框架、H型框架、L型框架,代替“其特征在于包括:U字状部,在剖视中隔着中央部空间而配置在左右;以及连接部,将左右的U字状部的中央部侧的顶部连接,结果构成倒U字状部,在剖视中配置在左右的U字状部的远离中央部一侧的纵边比由连接部连接的中央部侧的纵边更短的建筑物用框架”或进行追加(对应于技术方案15)。
第十建筑物的建造方法的发明包括: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准备步骤,准备所述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搬运步骤,将经准备的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搬运至建筑现场;以及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集合体构筑步骤,将经搬运的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组装来变成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集合体(对应于技术方案16)。
在所述第十建筑物的建造方法的发明中,还包括壁面镶板设置步骤,所述壁面镶板设置步骤以覆盖经组装的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集合体的主面的方式设置壁面镶板(对应于技术方案17)。
在所述第十建筑物的建造方法的发明中,还包括填充步骤,所述填充步骤将混凝土填充至所述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集合体的由壁面镶板或/及隔热材料包夹的空间(对应于技术方案18)。
第十一建筑物的建造方法的发明包括: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准备步骤,准备所述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搬运步骤,将经准备的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搬运至建筑现场;以及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集合体构筑步骤,将经搬运的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组装来变成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集合体(对应于技术方案19)。
在所述第十一建筑物的建造方法的发明中,还包括填充步骤,所述填充步骤将混凝土填充至所述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集合体的由壁面镶板或/及隔热材料包夹的空间(对应于技术方案20)。
[发明的效果]
根据所述结构,可提供一种谁都可以容易地且在短时间内在建筑现场组装、且比钢筋混凝土更牢固的建筑物。
附图说明
图1的(a)~图1的(c)是实施方式1的建筑物用框架的概念图。
图2的(a)~图2的(d)是实施方式1的建筑物用框架的概念图。
图3是用于说明建筑物用框架的制造程序的概念图。
图4A的(a)~图4A的(b)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中的交叉连结例的概念图。
图4B的(a)~图4B的(b)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中的交叉连结例的概念图。
图4C的(a)~图4C的(b)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中的交叉连结例的概念图。
图5的(a)~图5的(b)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中的交叉连结部的一例的概念图。
图6的(a)~图6的(d)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中的交叉连结的其他例的概念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的一例的概念图。
图8是表示在实施方式3的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中将壁面镶板设为非接触的例子的概念图。
图9是以剖视来表示将壁面镶板设为非接触的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的一例的概念图。
图10是以剖视来表示利用间隔件在壁面镶板间设置了间隔时的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的一例的概念图。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的一例的概念图。
图12是表示在建筑物用框架间配置有隔热材料的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的一例的概念图。
图13是表示在建筑物用框架与壁面镶板间配置有隔热材料的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的概念图。
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5的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的一例的概念图。
图15是说明使用建筑物用框架来填充混凝土的作用的概念图。
图16的(a)~图16的(d)是以剖视来表示朝壁面镶板间填充混凝土的形态例的概念图。
图17的(a)~图17的(b)是以剖视来表示实施方式6的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的一例的概念图。
图18是表示实施方式8的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的一例的概念图。
图19是表示实施方式10的建筑物的建造方法的步骤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20是表示进而附加有壁面镶板设置步骤与填充步骤的建造方法的步骤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21是表示实施方式11的建筑物的建造方法的步骤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22是表示进而附加有填充步骤的建造方法的步骤的流程的流程图。
[符号的说明]
0101L:U字状部
0101R:U字状部
0102:连接部
0103:中央部空间
0104L:U字状部的弯折部
0104R:U字状部的弯折部
0105L:U字状部的弯折部
0105R:U字状部的弯折部
0106L:U字状部的弯折部
0106R:U字状部的弯折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本发明不受这些实施方式任何限定,可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以各种的形态实施。
<实施方式1>
<实施方式1概要>
实施方式1是新的建筑物用框架,尤其是在对框架进行镶板化后在建筑现场使混凝土流入时,混凝土充分地遍布在剖视中为弯折形态的框架的角落为止的形态的建筑物用框架。
<实施方式1结构>
如图1的(a)所示,实施方式1的建筑物用框架是包含U字状部0101L、U字状部0101R与连接部0102,在剖视中配置在左右的U字状部0101L、U字状部0101R的远离中央部一侧的纵边的高度(长度)a比由连接部0102连接的中央部侧的高度(长度)b更低(短)的结构(图1的(b)、图1的(c))。另外,实施方式1中所包含的建筑物用框架也包括对所述图1的(a)~图1的(c)的基本结构添加任何附加结构而成的建筑物用框架。例如,使板状构件或已承受各种变形(例如U、C、H、L、O、E、T、Y、K、S的各字的形状等)的构件从U字状部的弯曲部分(左下端)0104L进一步朝左侧延伸、或者使板状构件或已承受各种变形的构件从U字状部的另一弯曲部分(右下端)0106L进一步朝右侧延伸等的结构的建筑物用框架,此外,使板状构件或已承受各种变形的构件在直线部延伸的建筑物用框架也包含在本申请发明的实施方式1(本申请技术方案1的发明)中。
<实施方式1结构的说明>
<实施方式1结构的说明U字状部整体>
“U字状部”0101L、“U字状部”0101R在剖视中隔着中央部空间0103而配置在左右,U字状部的弯折部0104L、弯折部0104R、弯折部0105L、弯折部0105R、弯折部0106L、弯折部0106R的形状可以是曲线状,也可以是直角形状。若考虑薄型钢材的加工性能,则更优选曲线形状。U字状部的宽度c可以比连接部的宽度d更大,也可以比连接部的宽度d更小。当然,U字状部的宽度c与连接部的宽度d也可以是相等的宽度。在以曲线形状来构成U字状部的情况下,其曲率优选U字状部的宽度c的3%~20%的范围,更优选U字状部的宽度c的5%~10%的范围的曲率半径。若曲率半径过大,则变得不耐对于框架的剪切应力,相反地,若曲率半径变得过小,则应力被蓄积,变得不耐应力腐蚀。
<实施方式1结构的说明U字状部、连接部关于厚度>
框架的U字状部0101L、U字状部0101R的厚度或连接部0102的厚度为0.4mm以上、2.0mm以下左右。更优选0.6mm以上、1.2mm左右。在建造多层楼,例如三层或四层以上的建筑物的情况下,使板厚变厚。在0.4mm以下的情况下,机械强度变得过低,在2.0mm以上的情况下,重量变得过大。但是,上限值也可以超过2.0mm。这是进行高层化的情况。如后述那样,原则上利用这些框架来代替钢筋混凝土的钢筋、或除钢筋混凝土的钢筋以外利用这些框架,因此无需仅通过所述框架结构来保证建筑物的结构强度。若利用后述的框架结构体来进行混凝土化,则与只有框架结构体的情况相比,强度变成20倍左右。
<实施方式1结构的说明U字状部、连接部关于材质>
U字状部的母材的材质是长方形的金属板,例如包含钢板、铁板、不锈钢板或铝板。或者,也可以是它们的复合材料。也可以对这些板的表面(外表面:并非外面的意思)实施防锈处理。例如,可使用镀锌钢板。用于接合的钻孔螺丝也实施相同的镀锌。在薄板的轻量材料中,可使用高强度材料。另外,材质也可以使用磁性钢,当然也可以是非磁性钢。连接部0102也是同样的材质。进而,在将混凝土用于后述的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来提高结构强度的施工方法的情况下,在材料的表面(外表面:并非外面的意思)设置锯齿纹或凹凸或小孔等来提高与混凝土的摩擦力的技术也有用。故意在表面(外表面:并非外面的意思)生成某种程度的锈(氧化)的方法也同样有效。
<实施方式1结构的说明U字状部关于端部的加工>
关于U字状部的端部的加工,进行研磨等加工比一切了之更理想。其原因在于:越是一切了之,越容易腐蚀。
<实施方式1结构的说明U字状部(连接部)信息区域>
当将框架零件组合来组装钢框材时,为了提升组装作业的作业性,也可以在U字状部设置作为信息区域的事先印刷识别零件(部件)的标识符(Identifier,ID)的部位。作为所述信息区域,例如也可以设置用于识别框架的框架识别信息印刷区域、用于识别壁面镶板或混凝土镶板的镶板识别信息印刷区域、用于表示壁面镶板或混凝土镶板的配置方向的镶板配置方向印刷区域等。优选以在建筑物用框架的所述表面及背面的两面设置信息区域来双重地印刷信息的方式构成。(此处,将建筑物用框架的具有两个槽的面设为表面,将具有一个槽的面设为背面。)其原因在于:优选可从建筑物的壁面的两面侧确认信息区域的信息。进而,优选在两面的凸侧直线区域设置信息区域。其原因在于:难以变成背光处。不优选以对建筑物的强度造成影响的形式记载的标签。但是,也可以使用如在施工后与混凝土进行反应而消失,但不对混凝土的强度造成影响那样的标签。例如为水溶性的标签。混入有石灰的日本纸等符合。另外,也能够以对应于建筑物的设计图纸信息(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esign,CAD)信息),在计算机控制下在工厂中自动生产建筑物用框架的方式设计工厂。在此情况下,能够以所述识别信息的印刷也对应于设计图纸信息而自动地印刷的方式构成。另外,也能够以将建筑物用框架搭建成后述的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的步骤也在工厂中自动搭建的方式设计工厂。通过所述一连串的自动化,可仅利用设计图纸信息而大致无人化地制造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可在高的品质管理状态下实现建筑物的量产化或省人化、迅速化。
<实施方式1结构的说明连接部>
“连接部”0102将左右的U字状部0101L、U字状部0101R的中央部侧的顶部连接,结果构成倒U字状部。此处,也可以在连接部设置如图2的(a)~图2的(d)所示的混凝土注入孔。图2的(a)表示连接部位于上侧的姿势的框架0200a,图2的(b)表示左右的U字状部的底边位于上侧的姿势的框架0200b,在连接部设置有混凝土注入孔0201。另外,图2的(c)及图2的(d)也同样地表示设置混凝土注入孔0201的框架0200c、框架0200d。例如,在连接部的宽度约为30mm的情况下,孔的直径变成约20mm~25mm左右。框架的形状可对应于各种用途而适宜变更。另外,在图2的(a)~图2的(d)中所示的连接部设置有混凝土注入孔,但混凝土注入孔并非连接部的必需的结构,也可以不设置。
<实施方式1结构的说明纵边短这一方面>
在剖视中配置在左右的U字状部0101L、U字状部0101R的远离中央部一侧的纵边的高度(长度)a呈比由连接部0102连接的中央部侧的纵边的高度b更短的结构(图1的(b)、图1的(c))。这是为了在已将建筑物用框架相互连结时,混凝土容易从其后参照的图4A的(a)~图4A的(b)的侧面(0403a,由箭头所示的方向)流入。
<实施方式1追加的结构的说明直线部的存在>
如图1的(a)~图1的(c)所示,在剖视中各U字状部0101L、U字状部0101R的底边至少具有规定的直线部0107L、直线部0107R。这是为了在已将建筑物用框架相互连结时,实现密接的结合。因此,以设为在剖视中连接部0102的上边至少具有规定的直线部的结构为宜。
<实施方式1框架的制造程序>
框架是将如图3所示的薄型钢材(框架本体)0300弯折成形(加工)来制作。在框架本体0300,除两端的带状板部0302a、带状板部0302g以外,通过在其长边方向上平行地延长的第一弯折线0301a~第六弯折线0301f来等间隔地划分,而形成有大致相同宽度的第二带状板部0302b~第六带状板部0302f。带状板部0302a、带状板部0302g呈宽度比其他带状板部0302b~0302f更窄的结构(图3中所示的a>b)。这是为了在各框架的交叉连结时确保缝隙。以所述第一带状板部0302a、第三带状板部0302c、第五带状板部0302e、第七带状板部0302g相对于剩余的第二带状板部0302b、第四带状板部0302d、第六带状板部0302f垂直的方式,将所述第一弯折线0301a、第二弯折线0301b、第五弯折线0301e、第六弯折线0301f谷折弯曲,将剩余的第三弯折线0302c及第四弯折线0302d山折弯曲。
<实施方式1已完成的建筑物用框架的形状>
已完成的框架本体呈在剖面为大致U字状部0101之间形成有中央部(连接部)的通道结构。在本说明书中,将建筑物用框架的具有两个槽的面设为表面,将具有一个槽的面设为背面来进行说明。建筑物用框架的长度可存在各种长度,例如也可以是2.4m、2.7m、3.0m、6.0m或其以上的长度的物体。在已完成的框架,也可以适宜设置混凝土的流通孔以备使混凝土流入的情况、或者也可以为了使建筑物用框架变成后述的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的情况而事先设置交叉连结部用的螺栓孔等。所述建筑物用框架若与相同的剖面面积的钢筋相比,则具有如下的优点:在将混凝土用于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等来变成与混凝土复合的结构构件的情况下,与混凝土的接触面积变大。因此,具有如下的优点:可减少为了构成相同的钢筋混凝土的强度的结构体所需要的金属材料的量,进而可谋求结构构件的轻量化。
<实施方式2>
<实施方式2概要>
实施方式2是设为将实施方式1作为基础,并具有将所述建筑物用框架纵向与横向地配置来交叉的交叉连结部的结构的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结构>
如图4A的(a)~图4A的(b)、图4B的(a)~图4B的(b)、图4C所示的(a)~图4C的(b),实施方式2的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0400具有将实施方式1的建筑物用框架交叉连结的交叉连结部0401。进而,如图5的(a)~图5的(b)所示,交叉连结部0500使用将一个建筑物用框架的直线部0501与另一个建筑物用框架的直线部0502贯穿固定的棒状体0503来构成。
<实施方式结构的说明>
<实施方式2结构的说明交叉连结部>
“交叉连结部”0401(0500)将所述建筑物用框架交叉连结。图4A的(a)~图4A的(b)、图4B的(a)~图4B的(b)、图4C的(a)~图4C的(b)中所示的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0400将图2的(a)~图2的(d)中所示的各框架(表背)组合来表示交叉连结例。若将实施方式1中所说明的建筑物用框架的具有两个槽的面设为表面,将具有一个槽的面设为背面,则交叉连结部中的连结面的组合存在表面与表面、背面与表面、背面与背面的组合的三种组合。在一个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中,未必需要仅由这些组合的一种组合来构成交叉连结部。例如,也可以将并列重复排列的建筑物用框架配置成表、背、表、背,将与其连结交叉的建筑物用框架也以背、表、背、表的方式配置。“直线部”0501、“直线部”0502为了使建筑物用框架彼此结合而变成直线。其原因在于:若不利用直线部分来结合,则框架的结合力不足,存在倒塌等的担忧。
<实施方式2结构的说明棒状体>
“棒状体”0503将一个建筑物用框架的直线部与另一个建筑物用框架的直线部贯穿固定。在图5的(a)~图5的(b)中,棒状体0503表示螺栓-螺母的例子,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利用固定螺丝、铆钉、钻孔螺丝等来将框架彼此固定。
<实施方式2结构的说明贯穿固定这一方面>
“关于贯穿固定这一方面”,将两个框架的直线部0501与直线部0502贯穿固定。为了使框架彼此高强力地结合而进行贯穿固定。在施工的作业狭小的部位,也可以使用钻孔机来将钻孔螺丝固定。固定也可以通过焊接等来进行。当为了提升实施焊接时,以利用通过机器人等的电弧焊为宜。电弧焊存在消耗电极式焊接与非消耗电极式焊接,所述消耗电极式焊接的电极熔融,变成熔滴而朝母材转移,所述非消耗电极式焊接的电极不熔融,将填充金属(焊接棒)送入熔融池而朝母材熔入,在前者的情况下,在建筑物用框架的交叉连结部开设所述孔,将在孔中露出的建筑物用框架彼此焊接。在后者的情况下,将电极从背面与表面贴在直线部彼此来进行焊接。在图5的(a)~图5的(b)的交叉连结部0500中,利用四根螺栓-螺母进行贯穿固定,但在无强度的问题的情况下,也可以减少根数。
<实施方式2其他交叉连结的模式1>
如图6的(a)所示,将框架双重地交叉连结,相对于框架的纵向,横向的框架在倾斜方向上交叉连结。
<实施方式2其他交叉连结的模式2>
如图6的(b)所示,将框架双重地交叉连结,相对于框架的纵向,横向上使一根框架在正中央呈大致直角地交叉,使上下两段在倾斜方向上交叉。
<实施方式2其他交叉连结的模式3>
如图6的(c)所示,将框架三重地交叉连结,相对于三根框架的纵向,横向上使三根框架等间隔地交叉,进而使三根框架在倾斜方向上三根交叉。
<实施方式2其他交叉连结的模式4>
如图6的(d)所示,将框架三重地交叉连结,相对于三根框架的纵向,横向上使三根框架等间隔地交叉,进而使四根框架在倾斜方向上交叉。
如图2的(a)~图2的(d)所示,也可以在框架的连接部设置混凝土注入用的孔。所述孔可以设置在所有交叉点,也可以设置在经选择的交叉点。由此,混凝土从所述孔进入,可缩短使其遍布框架结构体的时间。在图6的(a)~图6的(d)中,关于交叉连结,对面内的交叉连结进行了说明,但未必只是面内交叉连结,也可以进一步追加在相对于图纸的纸面垂直的方向上交叉连结的建筑物用框架,进行立体的交叉连结来构成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在此情况下,关于在相对于图纸的纸面垂直的方向上交叉连结的建筑物用框架,也优选以连结经由直线部与直线部来连结的方式构成。进而,图6的(a)~图6的(d)中所示的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也能够以搀混而包含在一个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中的方式构成。例如,也能够以第一层为(a)、第二层为(b)、第三层为(c)、第四层为(d)的方式混合。
<实施方式3>
<实施方式3概要>
实施方式3是构成如下的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的实施方式,所述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将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2作为基础,并配置有与实施方式2的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接触、或非接触而覆盖主面的壁面镶板。
<实施方式3结构>
如图7所示,实施方式3的建筑物用壁面镶板结构体0700构成配置有与实施方式2的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0702接触而覆盖主面的壁面镶板0701的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另外,如图8所示,实施方式3的建筑物用壁面镶板结构体0800构成配置有与实施方式2的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0802非接触而覆盖主面的壁面镶板0801的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
<实施方式3结构的说明>
<实施方式3结构的说明壁面镶板>
如图7或图8所示,“壁面镶板”0701、“壁面镶板”0801包含薄型的混凝土镶板等。混凝土镶板例如具有约6mm左右的厚度。也可以使用胶合板来代替混凝土镶板。此时,在施工完成后,可如后述那样卸下壁面镶板。另外,也可以利用所谓的新建材。所谓新建材,除苯乙烯、氨基甲酸酯等隔热材料,氯乙烯、聚酯等单纯的板材以外,有装饰板、塑料地板等。也可以是玻璃板,陶瓷板,或苯乙烯、氨基甲酸酯、氯乙烯、聚酯、玻璃、陶瓷等的两者以上的复合材料。另外,在本申请中称为壁面镶板,但未必限定于壁面用途,可用于地面、天花板面、楼梯面、屋顶面等各种面。
<实施方式3结构的说明壁面镶板的设置:主面>
在本说明书中,“主面”是通过与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的关系来定义的概念,是指将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的由交叉连结部所产生的被建筑物用框架包围的空间面的中心法线轴同样地设为法线的面。具体而言,是包括共同地包含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的并列配置且重复配置的建筑物用框架的重复出现的表面或背面的凸部区域的直线部的平面、或与其平行的平面的面。
关于壁面镶板0701、壁面镶板0801的设置,以覆盖主面的方式设置,通过螺钉0803、螺栓-螺母、钻孔螺丝等来安装,另外,有时通过粘接剂、双面胶等来安装。
<实施方式3结构的说明关于与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接触的结构>
所谓“接触的结构”,是指针对构成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的建筑物用框架,壁面镶板直接地接触并固定的结构。即,针对建筑物用框架,壁面镶板通过接触区域来固定。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的主面被分成表侧与背侧,但未必需要是与两面均直接地接触的结构,只要以任一面直接地接触的方式构成,便相当于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的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所述直接地接触的结构的优点可列举比较容易地固定壁面镶板这一方面。其原因在于:在非接触地固定壁面镶板的情况下,需要与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的距离调整。另外,若壁面镶板变成接触型,则也存在无法将插入物,例如隔热材料或防音材料等以足够的厚度配置在壁面与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之间的问题,但也有将构成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的建筑物用框架设为三层以上来构成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由此使配置在壁面的下方的插入物的体积变大的方法。
<实施方式3结构的说明设为与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非接触这一方面>
在通过壁面镶板,与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非接触而覆盖主面的情况下,如图9所示,分别利用螺丝0905、螺丝0906来将壁面镶板0901与建筑物用框架0903、壁面镶板0902与建筑物用框架0904固定。另外,建筑物用框架0903与建筑物用框架0904交叉连结。为了在交叉连结的两建筑物用框架、与两建筑物用框架非接触地来配置的壁面镶板0901、壁面镶板0902之间设置规定的间隔,也可以设置间隔件0907、间隔件0908。通过间隔件0907,可在建筑物用框架0903与在同段中平行邻接配置的建筑物用框架(未图示)之间配置隔热材料0909。另外,如图10所示,也可以利用间隔件1003将壁面镶板1001与壁面镶板1002维持规定的间隔。
<实施方式3其他框架结构体的结构>
如图2的(a)、图2的(b)、图2的(c)、图2的(d)所示(为了容易理解图,将实际的框架的长度缩短来描绘。实际上,框架的宽度与长度的比率为10倍以上、100倍以下左右。若小于10倍,则组装效率下降,变成超规格强度,若大于100倍,则变成强度不足),可将本发明的建筑物用框架0200a、建筑物用框架0200b、建筑物用框架0200c、建筑物用框架0200d设为表背来利用,实现多个组合模式来制作框组。对框架0200a~框架0200d的长度进行说明。例如,在建造二层楼的建筑物的情况下,制作纵框架约为5.8m,横框架约为3.0m左右的长度的框材,组装壁镶板、地板镶板、屋顶镶板等。纵框架的一层部分有约3.0m左右,二层部分有2.8m左右。例如,利用一块前镶板、一块后镶板、四块角落镶板、两块中央镶板、一块地板镶板、一块屋顶镶板的建筑物的一楼变成23.4m2,二楼变成23.4m2,而变成合计46.8m2的住宅等。能够如图示那样以在交叉连结部以外的连接部开设圆孔而使混凝土容易地流入的方式构成,也能够以在包含交叉连结部的所有部位不开设圆孔的方式构成。当然,圆孔的所在地也能够以所述两者混合的方式构成。
<实施方式4>
<实施方式4概要>
实施方式4是在实施方式2的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的包含交叉连结部的框空间配置有隔热材料、或在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的平行邻接配置的建筑物用框架间配置有隔热材料的实施方式。另外,在实施方式4中,在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的建筑物用框架与壁面镶板间配置有隔热材料。
<实施方式4结构>
如图11所示,实施方式4的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1100是在图中位于上段的建筑物用框架1101、建筑物用框架1102、建筑物用框架1103与位于下段的建筑物用框架1104、建筑物用框架1105、建筑物用框架1106通过交叉连结部来交叉连结的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中,在包含交叉连结部的框空间内配置有隔热材料1107的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
<实施方式4结构的说明>
<实施方式4结构的说明隔热材料>
隔热材料只要对应于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的用途或使用环境等而适宜选择即可,例如可使用如图11所示的板状的氨基甲酸酯泡沫或聚苯乙烯泡沫等。另外,虽然未图示,但也可以使用玻璃棉或岩棉等纤维系隔热材料来代替板状的隔热材料、或与板状的隔热材料并用。
板状的隔热材料的厚度大概为80mm~320mm左右,只要考虑建筑物用框架的厚度等而使用适宜的厚度的隔热材料即可。另外,在使用纤维系的隔热材料的情况下,进行填塞来配置在框空间在提高隔热效果方面有效,因此优选使用在不挤压的状态下,厚度超过构成进行配置的框空间的建筑物用框架的厚度的隔热材料。
另外,不只是隔热材料,将发挥防音效果、防火效果、阻燃效果等效果的材料合并、或搀混来与隔热材料一同配置也优选。在如所述那样将取得多种效果的材料合并来配置的情况下,也可以对应于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中所存在的包含交叉连结部的多个框空间的部位,配置兼具不同的效果的隔热材料。
<实施方式4结构的说明隔热材料配置在包含交叉连结部的框空间这一方面>
隔热材料的配置优选以不损害隔热效果的方式进行。例如在配置板状的隔热材料的情况下,优选将隔热材料裁剪成与框空间的尺寸大概相同的尺寸,并且使用防湿胶带等来覆盖成为框的建筑物用框架与隔热材料的间隙。另外,在如图11所示那样将多个隔热材料配置在多个框空间的情况下,优选以覆盖所有隔热材料的方式粘贴片材。在使用难以个别地覆盖与框的间隙的纤维系的隔热材料的情况下,特优选利用片材来覆盖的形态。
<实施方式4结构的说明隔热材料配置在平行邻接配置的建筑物用框架间这一方面>
图12表示将隔热材料配置在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的平行邻接配置的建筑物用框架间的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1200。如图示那样,与位于下段的建筑物用框架1204、建筑物用框架1205、建筑物用框架1206交叉连结,并位于上段的三根建筑物用框架1201、1202、1203相互平行地配置。而且,在位于中央的建筑物用框架1202与位于一端的建筑物用框架1201之间配置有隔热材料1207,在位于中央的建筑物用框架1202与位于另一端的建筑物用框架1203之间也同样地配置有隔热材料。
在本形态的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中,不仅如图示那样配置隔热材料,也可以于在下段中平行邻接配置的建筑物用框架1204与建筑物用框架1205之间、或建筑物框架1205与建筑物用框架1206之间也配置隔热材料。可获得进一步的隔热效果而优选。
<实施方式4结构的说明配置在建筑物用框架与壁面镶板间这一方面>
图13表示在建筑物用框架与壁面镶板间配置有隔热材料的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所述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是将覆盖主面的壁面镶板与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非接触而配置的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
如图示那样,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1300将壁面镶板1303与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1304接触而配置,并且壁面镶板1301与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1304非接触而配置在与所述壁面镶板1303相向的位置。另外,将隔热材料1302事先粘接在壁面镶板1301等,在此状态下将壁面镶板1301与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1304螺固,由此可容易地在壁面镶板与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间设置规定的间隔来进行建造。另外,有时也可以根据用于将壁面镶板1301与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1304非接触来安装的螺丝(在图中无法辨认)的长度,在壁面镶板1301与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1304之间设定间隙,以将隔热材料塞入所述间隙的方式配置,由此遍及壁面镶板1303整个面配置隔热材料1302。进而,也可以采用如下的施工方法:将壁面镶板直接地固定在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并且通过螺固等来将另一个壁面镶板平行地与所述壁面镶板非接触地配置,由此设定间隙,使聚脲或在聚脲中混入隔热材料而成的流动性的隔热材料流入所述间隙,由此设定隔热层。
<实施方式4其他关于隔热材料与壁面镶板的间隔>
使用图9对建筑物用框架与壁面镶板的间隔进行说明。所述间隔可对应于所要求的规格或性能等而适宜决定,例如当在寒冷地区使用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时,优选如图示那样,以建筑物用框架0903与壁面镶板0901的间隔变成40mm以上的方式构成。在已将混凝土填充至所述间隙的情况下,即便是2小时的连续的火焰的壁面加热,也保证建筑物的强度不会不足的性能。在将所述壁面加热时间设为1小时的情况下,混凝土填充厚度也可以是10mm。当然,混凝土填充厚度也可以是10mm~40mm之间,也可以是40mm以上。建筑物用框架0904与壁面镶板0902的间隔也同样如此。其原因在于:通过具有所述程度的间隔,可确保仅配置隔热材料0909的空间,所述隔热材料0909只能充分地发挥在寒冷地区所要求的隔热性能。另外,也可以在下段的空间配置隔热材料。
<实施方式5>
<实施方式5概要>
实施方式5是将实施方式3的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作为基础,并在包含建筑物用框架的各U字状部的壁面镶板间填充有混凝土的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
<实施方式5结构>
图1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的一例的图。如图示那样,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1400包含接触壁面镶板1403来配置的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1404、及与所述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非接触而配置的壁面镶板1401,且使隔热材料1402介于壁面镶板1401与壁面镶板1403之间,并填充混凝土1405。另外,如后述那样,即便在混凝土的填充分别在图中所示的不同的方向上进行的情况下,也填充至壁面镶板间的各个角落,并且混凝土也不会朝根据建筑物用框架的弯曲结构所设置的槽的内侧漏出,且迅速地填充。
<实施方式5结构的说明>
<实施方式5结构的说明混凝土填充>
在壁面镶板与壁面镶板之间填充混凝土,由此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的机械强度变高,作为结构构件的有用性提升。另外,使用图15对由使用建筑物用框架所产生的特有的作用进行说明。如图示那样,建筑物用框架1501具有U字状部的远离中央部一侧的纵边比中央部侧的纵边更短的特征,因此即便在将壁面镶板1502与建筑物用框架1501接触来配置的情况下,在U字状部的远离中央部一侧的纵边的端部与经配置的壁面镶板1502之间也产生间隙。如由图中的虚线箭头所示,凝固前的所谓的新拌混凝土(新浇混凝土)也从所述间隙流入由左右的U字状部形成的槽的内侧。因此,即便在壁面镶板夹住将建筑物用框架纵横地连结而成的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的状态这样的新拌混凝土难以流动的状况下,也取得如下的优异的效果:不仅混凝土被填充至相向的壁面间的各个角落为止,而且混凝土不会朝通过弯曲了好几层的剖面形状而敞开的方向相互变成相反的槽的内侧漏出,且迅速地遍布。另外,进行填充的混凝土可考虑各种混凝土,但为了变成建筑物用框架由混凝土充分地包围的状态,必须将混凝土中所包含的沙等的粒径设为某种程度以下的大小的粒径。更具体而言,必须是远小于图1的(a)~图1的(c)中所示的长度b-a的粒径。例如为1mm~2mm左右的粒径。
<实施方式5结构的说明填充方法>
混凝土朝壁面镶板间的填充可不通过特有的方法,而通过已知的方法来完成。例如,在进行用于已朝壁面镶板间流入的新拌混凝土不漏出的模框组合后,使新拌混凝土流入壁面镶板间。此时,优选以不产生气泡的方式一边施加振动一边进行新拌混凝土的流入。另外,更优选流入后也在短暂的期间内继续施加振动。
<实施方式5结构的说明填充至壁面镶板间,将壁面镶板设为室内内壁这一方面>
壁面镶板既可以用于建筑物的外壁,也可以用于内壁。此处,为了提高冷暖气设备的能效,优选在用于用作外壁的壁面镶板配置许多隔热材料。另一方面,通过在用于用作内壁的壁面镶板配置相对少量的隔热材料便足够,因此可变成抑制了厚度的壁面镶板,其有助于抑制建筑物内的空间中的内壁用壁面镶板的占有空间。
<实施方式5在与壁面、隔热材料的关系中填充混凝土的所在地模式1~所在地模式4>
朝壁面镶板间填充混凝土能够以各种形态来进行。在图16的(a)~图16的(d)中,以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的剖面图来例示所述几个形态。图16的(a)中所示的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是进行了建筑物用框架1602(也存在与其并列配置的其他建筑物用框架。以下相同)、与建筑物用框架1603(也存在与其并列配置的其他建筑物用框架。以下相同)的交叉连结的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针对图中上段的建筑物用框架,直接配置壁面镶板1601。而且,在两者间的一部分配置隔热材料1604等。针对图中下段的建筑物用框架1603,将壁面镶板1606非接触而配置,在上侧的壁面镶板1601与下侧的壁面镶板1606之间,除建筑物用框架及隔热材料的部分以外,到处填充混凝土1605(图中由灰色表示的区域),并使其凝固。
图16的(b)中所示的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是进行了建筑物用框架1608(也存在与其并列配置的其他建筑物用框架。以下相同)、与建筑物用框架1609(也存在与其并列配置的其他建筑物用框架。以下相同)的交叉连结的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针对图中上段的建筑物用框架,直接配置壁面镶板1607。而且,针对图中下段的建筑物用框架1609,将壁面镶板1613非接触而配置,将隔热材料1611与图中下段的建筑物用框架接触来配置。进而,图中下侧的壁面镶板1613也与隔热材料1611非接触而配置。在所述非接触而配置的区域填充混凝土1612,并使其凝固。另一方面,在配置在图中上段的建筑物用框架的壁面镶板1607与所述隔热材料1611之间填充混凝土1610(图中由灰色表示的区域),在隔热材料与直接接触图中上段的建筑物用框架的壁面镶板1607之间,除建筑物用框架的部分以外,到处填充混凝土,并使其凝固。
图16的(c)中所示的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是进行了建筑物用框架1615(也存在与其并列配置的其他建筑物用框架。以下相同)、与建筑物用框架1616(也存在与其并列配置的其他建筑物用框架。以下相同)的交叉连结的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针对图中上段的建筑物用框架,直接配置壁面镶板1614,并且在所述上段侧的并列地排列的建筑物用框架间、且比图中下段的建筑物用框架更上侧配置有隔热材料1617。而且,针对图中下段的建筑物用框架1616,将在建筑物用框架侧直接配置有隔热材料1619的壁面镶板1620非接触而配置。在所述隔热材料1619与直接配置在图中上段的建筑物用框架1615的壁面镶板1614间填充混凝土,混凝土1618(图中由灰色表示的区域)在除配置在图中上段的建筑物用框架间的隔热材料1617与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外的部分到处遍布,并凝固。
图16的(d)中所示的镶板结构体通过建筑物用框架1623(也存在与其并列配置的其他建筑物用框架。以下相同)、与建筑物用框架1624(也存在与其并列配置的其他建筑物用框架。以下相同)的交叉连结来构成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针对图中上段侧的建筑物用框架,将在壁面镶板1621直接配置隔热材料1622等而成者朝向隔热材料来配置。隔热材料与图中上段的建筑物用框架直接接触。同样地,针对图中下段的建筑物用框架1624,也将壁面镶板1627朝向隔热材料1626来直接地配置。而且,在上侧的隔热材料1622与下侧的隔热材料1626之间填充混凝土,混凝土1625(图中由灰色表示的区域)在除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以外的区域到处遍布,并凝固。此实施方式中所述的壁面镶板可以是用于实际的内装、外装的装饰板,也可以是在建筑步骤中用于使混凝土流入的模框材料。另外,各图中,上侧可以是房间侧,上侧也可以是外侧。进而,也可以将图16的(a)~
图16的(b)任意地组合来构成壁面。另外,以上对在一部分使用隔热材料并将混凝土填充至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未必需要使用隔热材料,也能够以将混凝土填充至不利用隔热材料的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的方式构成。另外,进而也可以使用防音材料、隔音材料、耐火材料、其他结构构件等来代替隔热材料,或除隔热材料以外,使用防音材料、隔音材料、耐火材料、其他结构构件等。
<实施方式6>
<实施方式6概要>
实施方式6是从实施方式5的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卸下了壁面镶板的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
<实施方式6结构>
图17的(a)表示实施方式6的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的一例中的剖面图。此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是在实施方式5中卸下了由图16的(b)所示的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的壁面镶板的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以下在图17的(a)的说明中,有时将实施方式5的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称为“原来的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
如图示那样,原先配置的壁面镶板1701、壁面镶板1702被卸下,而包含混凝土1705、隔热材料1707、以及混凝土1707,所述混凝土1705在以建筑物用框架1703与建筑物用框架1704的交叉连结为首的上段与下段,作为结果,通过凝固来内包多个建筑物用框架交叉连结而成的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所述隔热材料1707配置在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的下侧,所述混凝土1707配置在更下侧。
<实施方式6结构的说明>
<实施方式6结构的说明卸下壁面镶板(模框)>
如在实施方式5中所说明那样,填充有混凝土的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能够以各种形态来实现。如图17的(a)所示,在原来的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的结构是以与两侧的壁面镶板接触的方式填充混凝土并使其凝固的结构的情况下,由混凝土所形成的面变成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的主要的外壳面。混凝土变成主要的外壳面的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优选变成将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作为骨架,内包隔热材料并具有坚固的结构的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
如上所述,壁面镶板可以说具有作为用于制作将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作为骨架的混凝土制的镶板的模框的功能。
另外,在原来的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的结构是其中一个壁面镶板与混凝土接触,另一个壁面镶板与隔热材料接触的情况下,也可以仅卸下与混凝土接触的壁面镶板,将另一个壁面镶板维持不变。另外,也可以也卸下与隔热材料接触的壁面镶板。在此情况下,十分需要隔热材料与混凝土的接合力。另外,有时也能够以在隔热材料的一部分设置贯穿孔,通过所述孔来将下侧的混凝土1707与上侧的混凝土1705连接的方式构成。这样做的话,可牢固地固定下侧的混凝土。
<实施方式6结构的说明卸下方法>
壁面镶板的卸下可以在卸下用于将壁面镶板配置在建筑物用框架的螺丝等后卸下壁面镶板,在使用胶合板等比较容易破裂的材料的壁面镶板的情况下,也可以切割壁面镶板来卸下。
<实施方式6结构的说明卸下后的作业>
当在卸下了壁面镶板的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中混凝土变成外壳面时,可以使混凝土面一直露出,也可以涂布用于抑制混凝土的表面的裂纹或损伤等的产生的剂、或粘贴具有裂纹或损伤的抑制效果的片材等。
<实施方式6另一例>
图17的(b)是实施方式6的另一例。在前一例中,在上侧的混凝土中建筑物用框架的一部分露出,因此在想要利用混凝土来构成壁面的整体的情况下,如图17的(b)那样,以将图中上段的建筑物用框架1708与上侧的壁面镶板1709设为非接触,建筑物用框架不在壁面露出的方式构成。由此,可利用混凝土1710来构成壁面整体。关于其他方面,如图17的(a)中所说明那样。
<实施方式7>
<实施方式7概要>
实施方式7是如下的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将实施方式3~实施方式6的任一者作为基础,构成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的建筑物用框架为“其特征在于包括:U字状部,在剖视中隔着中央部空间而配置在左右;以及连接部,将左右的U字状部的中央部侧的顶部连接,结果构成倒U字状部,在剖视中配置在左右的U字状部的远离中央部一侧的纵边与由连接部连接的中央部侧的纵边为相同的长度(是指大致相同的长度,也可以有正、负5%左右的公差)的建筑物用框架”,代替实施方式1的建筑物用框架或进行追加。
<实施方式7结构>
本实施方式是一种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其中,作为建筑物用框架,设为“其特征在于包括:U字状部,在剖视中隔着中央部空间而配置在左右;以及连接部,将左右的U字状部的中央部侧的顶部连接,结果构成倒U字状部,在剖视中配置在左右的U字状部的远离中央部一侧的纵边与由连接部连接的中央部侧的纵边为相同的长度的建筑物用框架”,代替“其特征在于包括:U字状部,在剖视中隔着中央部空间而配置在左右;以及连接部,将左右的U字状部的中央部侧的顶部连接,结果构成倒U字状部,在剖视中配置在左右的U字状部的远离中央部一侧的纵边比由连接部连接的中央部侧的纵边更短的建筑物用框架”或进行追加。
实施方式1的建筑物用框架与所述“代替或进行追加”来成为结构的一部分或全部的建筑物用框架的结构上的不同是如下这一方面:在前者中,在剖视中配置在左右的U字状部的远离中央部一侧的纵边比由连接部连接的中央部侧的纵边更短,相对于此,在后者中,在剖视中配置在左右的U字状部的远离中央部一侧的纵边与由连接部连接的中央部侧的纵边为相同的长度。因此,为了方便说明,将后者的“代替或进行追加”来成为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的结构的建筑物用框架称为“同长建筑物用框架”。
同长建筑物用框架与实施方式1的建筑物用框架仅在所述一方面上不同。因此,以下对所述不同方面进行说明,省略关于与实施方式1的建筑物用框架相同的结构的说明。
<实施方式7结构的说明>
如图1的(a)~图1的(c)所示,关于实施方式1的建筑物用框架,在剖视中隔着中央部空间而配置在左右的U字状部远离中央部一侧的纵边的长度a比由连接部连接的中央部侧的纵边的长度b更短。相对于此,关于同长建筑物用框架,在剖视中隔着中央部空间而配置在左右的U字状部远离中央部一侧的纵边的长度a与由连接部连接的中央部侧的纵边的长度b相同。
具有此种结构的同长建筑物用框架在与其他同长建筑物用框架或实施方式1的建筑物用框架交叉连结时,不仅连接部与连结对象接触,配置在左右的U字状部的远离中央部一侧的纵边的端部也与连结对象接触。因此,在利用连结部的面接触中,在与连结对象之间产生利用所述纵边的端部的线接触,由此更牢固地完成框架彼此的交叉连结。
另外,不仅是框架彼此的交叉连结,在将壁面镶板与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接触来配置时,也可以增加利用线接触的与壁面镶板的接触,因此不仅使壁面镶板特别作为混凝土填充的模框发挥功能,而且在继续用作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的壁面的形态中,对于提升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的强度有效。
<实施方式7混合的模式>
本实施方式的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可将同长建筑物用框架与实施方式1的建筑物用框架以任意的比例组合来构成。所述比例只要对应于对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所要求的规格或性能、可用于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的建筑物用框架的总数、进行填充的混凝土的性状、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或使用它们的工期等各种条件来决定即可。例如,在要求利用根数少的建筑物用框架来制造强度高的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的情况下,仅利用同长建筑物用框架、或增多其比例。另外,在填充流动性低的混凝土或容易凝固的混凝土的情况下,为增多如使用图15所说明那样混凝土更容易流入的实施方式1的建筑物用框架的比例等情况。
<实施方式8>
<实施方式8概要>
实施方式8是将实施方式3~实施方式6的任一者作为基础的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并且,其特征在于,使用实施方式1的建筑物用框架作为纵向构件,使用C型框架、U型框架、H型框架、L型框架来代替实施方式1的建筑物用框架或进行追加作为横向构件。
<实施方式8结构>
本实施方式的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是如下的建筑用镶板结构体:作为建筑物用框架,将“其特征在于包括:U字状部,在剖视中隔着中央部空间而配置在左右;以及连接部,将左右的U字状部的中央部侧的顶部连接,结果构成倒U字状部,在剖视中配置在左右的U字状部的远离中央部一侧的纵边比由连接部连接的中央部侧的纵边更短的建筑物用框架”用作纵向构件,将C型框架、U型框架、H型框架、L型框架用作横向构件,代替“其特征在于包括:U字状部,在剖视中隔着中央部空间而配置在左右;以及连接部,将左右的U字状部的中央部侧的顶部连接,结果构成倒U字状部,在剖视中配置在左右的U字状部的远离中央部一侧的纵边比由连接部连接的中央部侧的纵边更短的建筑物用框架”或进行追加。
<实施方式8结构的说明>
图1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的一例的概念图。如图示那样,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1800是将三根成为纵向构件的建筑物用框架、及四根成为横向构件的框架1802纵横地组合来构成。
所谓纵向构件,是指当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成为构成建筑物的构件时,预定构件的长边方向大概朝向铅垂方向的构件。另外,所谓横向构件,是指当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成为构成建筑物的构件时,预定构件的长边方向大概朝向水平方向的构件。
<实施方式8结构的说明纵向构件>
在图18中,图中的上下方向相当于铅垂方向,左右方向相当于水平方向。如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的角落中的纵向构件与横向构件的连结部位(图中的由虚线四角包围的部位)的立体图1803所示,作为纵构件,使用“其特征在于包括:U字状部,在剖视中隔着中央部空间而配置在左右;以及连接部,将左右的U字状部的中央部侧的顶部连接,结果构成倒U字状部,在剖视中配置在左右的U字状部的远离中央部一侧的纵边比由连接部连接的中央部侧的纵边更短的建筑物用框架”1805。另外,所述建筑物用框架是实施方式1的建筑物用框架,因此省略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方式8结构的说明以往型框架(C、U、H、L)为横向构件>
另外,在图中的图1803中,将C型框架1804用作横向构件。另外,如表示纵向构件与横向构件交叉成T字状来连结的部位的图中的图1806所示,将H型框架1807用作横向构件。另外,除例示的形态以外,作为横向构件,也可以仅使用同型的框架来构成。
相对于作为横向构件所列举的各框架,用作纵向构件的实施方式1的建筑物用框架的强度更高。纵向构件承受施加至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的重力。另外,承受用于支撑楼上的底板或屋顶等的进一步的负荷。因此,要求强度高的构件,而使用可充分地响应所述要求的实施方式1的建筑物用框架。
另一方面,相对于纵向构件,横向构件应承受的负荷小。因此,使用相对于实施方式1的建筑物用框架可轻量且小型的C型框架、U型框架、H型框架、L型框架。
<实施方式9>
<实施方式9概要>
实施方式9是如下的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将实施方式3~实施方式6的任一者作为基础,且构成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的建筑物用框架使用C型框架、U型框架、H型框架、L型框架来代替实施方式1的建筑物用框架或进行追加。
<实施方式9结构>
本实施方式是一种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其中,作为建筑物用框架,使用C型框架、U型框架、H型框架、L型框架,代替“其特征在于包括:U字状部,在剖视中隔着中央部空间而配置在左右;以及连接部,将左右的U字状部的中央部侧的顶部连接,结果构成倒U字状部,在剖视中配置在左右的U字状部的远离中央部一侧的纵边比由连接部连接的中央部侧的纵边更短的建筑物用框架”或进行追加。
<实施方式9结构的说明>
在实施方式7的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中,作为构成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的建筑物用框架,使用同长建筑物用框架代替实施方式1的建筑物用框架或进行追加来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如下的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代替同长建筑物用框架,使用C型框架、U型框架、H型框架、L型框架来代替实施方式1的建筑物用框架或进行追加。
<实施方式9结构的说明框架为以往型>
关于C型框架、U型框架、H型框架、L型框架,已在实施方式8中进行了说明。因此,省略重复的说明。
<实施方式9结构的说明混合的模式>
另外,关于使用C型框架、U型框架、H型框架、L型框架来“代替实施方式1的建筑物用框架或进行追加”,包含使用的形态等与在实施方式7中使用同长建筑物用框架来“代替或进行追加”相同。因此,关于此方面,也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在实施方式8中所述那样,可认为与实施方式1的建筑物用框架相比,C型框架、U型框架、H型框架、L型框架轻量且小型,进而廉价。因此,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对应于所要求的规格或性能、费用或工期等各种条件而适宜并用C型框架、U型框架、H型框架、L型框架,由此能够以合理的费用或工期进行施工。
<实施方式10>
<实施方式10概要>
实施方式10是使用实施方式2的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来建造建筑物的方法。
<实施方式10结构>
图19是表示实施方式10的建筑物的建造方法的步骤的流程的流程图。如图示那样,本实施方式的建筑物的建造方法包括:“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准备步骤”S1901、“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搬运步骤”S1902、以及“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集合体构筑步骤”S1903。
<实施方式10结构的说明>
<实施方式10结构的说明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准备步骤>
“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准备步骤”S1901是准备实施方式2的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的步骤。对应于应建造的建筑物而适宜准备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若在实施方式1中所说明那样,也可以在构成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的建筑物用框架设置事先印刷ID的部位。在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准备步骤中,利用经印刷的ID来进行准备也优选。
<实施方式10结构的说明框架搬运步骤>
“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搬运步骤”S1902是将经准备的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搬运至建筑现场的步骤。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除为了交叉连结而使用的螺丝等以外,仅包含建筑物用框架。因此,轻量且容易处理,因此可将对搬运车辆要求高的装载能力的必要性、或对于熟练且具有膂力的搬运担当者等的依存抑制得少。另外,朝搬运车的装入顺序优选以方便建筑现场的组装的方式装入。即,若将先用于组装的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堆放在搬运车的出入口附近,将晚用于组装的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堆放在远离出入口的位置,则方便。在此情况下,在现场不沾满土等,将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从搬运车直接交付至组装,因此可建造精度更高的建筑物。进而,不在现场堆积,因此也可以减少暴露在风雨中的风险。朝所述搬运车等的装入也可以根据与CAD等的设计图纸联动的组装流程等,通过计算机指示来进行。
在从搬运起保管固定期间直至进行下一步骤的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集合体构筑步骤为止的情况下,为了顺利地进行下一步骤,优选利用所述ID进行保管。
<实施方式10结构的说明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集合体构筑步骤>
“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集合体构筑步骤”S1903是将经搬运的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组装来变成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集合体的步骤。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集合体是建筑物的骨架或结构。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的组装是将多个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横向地(左右地)排列连结、或纵向地(上下地)排列连结等,平面式地或立体式地进行。如上所述,通过使用轻量且容易处理的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可容易且迅速地构筑建筑物的骨架或结构等。另外,若在所述组装中使用已被印刷在建筑物用框架的识别信息等进行组装,则方便。进而,也可以考虑使组装机器人读取所述识别信息来进行自动组装。一般而言,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集合体一般通过在混凝土等根基上突出的固定金属零件等来固定在根基上。另外,在也可以使用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来建设二层楼以上的建筑物的此情况下,至二层左右为止的壁面可利用此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单独来构成。关于二层部分的底板构件,在架设宽度变得比4米左右更长的情况下,可考虑先在下方向配置支撑构件来支撑至达成混凝土朝底板的流入、凝固为止。实际上,必须先变成可正确地维持形状的程度的状态,因此可考虑利用支撑构件或来自上方的悬吊构件等。在建造三层以上的建筑物的情况下,以暂时在至二层部分为止的壁面中使混凝土流入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并凝固后,构成三层以上的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或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为宜。最终即便是十层以上的建筑物,也可以通过本申请的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或后述的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来构筑充分地具有强度的建筑物。
<实施方式10结构的说明壁面镶板设置步骤>
图20是展示表示在所述各步骤中,进而附加有壁面镶板设置步骤与填充步骤的建筑物的建造方法中的各步骤的流程的流程图的图。如图示那样,此建造方法包括:“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准备步骤”S2001、“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搬运步骤”S2002、“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集合体构筑步骤”S2003、“壁面镶板设置步骤”S2004、以及“填充步骤”S2005。另外,也可以是仅附加有壁面镶板设置步骤的建造方法。
“壁面镶板设置步骤”S2004以覆盖经组装的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集合体的主面的方式设置壁面镶板。所谓“主面”,是指将构成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集合体的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的由交叉连结部所产生的被建筑物用框架包围的空间面的中心法线轴同样地设为法线的面。具体而言,是包括共同地包含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的并列配置且重复配置的建筑物用框架的重复出现的表面或背面的凸部区域的直线部的平面、或与其平行的平面的面。
在壁面镶板设置步骤中,以覆盖建筑物框架的主面的方式设置使用混凝土镶板或胶合板等的壁面镶板。关于设置的形态,如在实施方式3中所说明那样。
<实施方式10结构的说明填充步骤>
“填充步骤”S2005是将混凝土填充至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集合体的由壁面镶板或/及隔热材料包夹的空间的步骤。关于混凝土的填充的形态,如在实施方式5中所说明那样。另外,也可以在壁面镶板间配置隔热材料后填充混凝土。混凝土的填充通过从壁面的上侧流入壁面镶板间等来进行。因此,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的底的部分必须以混凝土不流出的方式构成。
根据本建造方法,可在建筑现场构筑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集合体后进行混凝土的填充,因此相对于将事先填充有混凝土的镶板等组装等以往施工方法,可容易且迅速地进行建造。以往的使用钢筋混凝土的与本申请发明相同程度的强度的建筑物的建造通常需要一个月左右以上,相对于此,在本申请中,具有能够以2日~5日左右来建造,也可以大幅度地削减人事费的优点。
<实施方式11>
<实施方式11概要>
实施方式11是使用实施方式3~实施方式6的任一个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来建造建筑物的方法。
<实施方式11结构>
图21是表示实施方式11的建筑物的建造方法的步骤的流程的流程图。如图示那样,本实施方式的建筑物的建造方法包括:“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准备步骤”S2101、“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搬运步骤”S2102、以及“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集合体构筑步骤”S2103。
<实施方式11结构的说明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准备步骤>
“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准备步骤”S2101是准备实施方式3~实施方式6的任一个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的步骤。对应于应建造的建筑物来适宜准备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如在实施方式3~实施方式6中所说明那样,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也可以配置隔热材料、或有时先填充混凝土。另外,对经准备的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先附加ID也优选。
<实施方式11结构的说明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搬运步骤>
“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搬运步骤”S2102是将经准备的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搬运至建筑现场的步骤。仅配置有壁面镶板的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或仅配置有隔热材料的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轻量且容易处理,因此可将对搬运车辆要求高的装载能力的必要性、或对于熟练且具有膂力的搬运担当者等的依存抑制得少。
在从搬运起保管固定期间直至进行下一步骤的建筑物镶板组装步骤为止的情况下,为了顺利地进行下一步骤,优选利用所述ID进行保管。另外,在实施方式10的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搬运步骤中所说明的内容在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搬运步骤中也符合。
<实施方式10结构的说明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构筑步骤>
“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集合体构筑步骤”S2103是将经搬运的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组装来变成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集合体的步骤。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集合体是用于建筑物的外壁及内壁、底板、天花板、屋顶等各处的镶板,并且是所述镶板彼此各式各样地平面式或立体式地连结而成者。
如上所述,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可配置(也包括内包)隔热材料、或先填充混凝土,因此将对应于使用的部位的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组装来变成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集合体。
<实施方式11结构的说明填充步骤>
图22是展示表示在所述各步骤中,进而附加有填充步骤的建筑物的建造方法中的各步骤的流程的流程图的图。如图示那样,此建造方法包括:“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准备步骤”S2201、“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搬运步骤”S2202、“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构筑步骤”S2203、以及“填充步骤”S2204。
“填充步骤”S2204是将混凝土填充至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集合体的由壁面镶板或/及隔热材料包夹的空间的步骤。关于混凝土的填充的形态,如在实施方式5中所说明那样。另外,也可以在壁面镶板间配置隔热材料后填充混凝土。
根据本建造方法,可在建筑现场将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组装来变成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集合体后进行混凝土的填充,因此相对于准备、搬运、组装事先填充有混凝土的镶板等来制作外壁的屋顶等的镶板等以往施工方法,可容易且迅速地进行建造。
<综合效果>
以上的本申请发明能够以低成本、短期间来构筑与以往的钢筋混凝土造的建筑物同等的建筑物,尤其能够以低成本提供坚固的建筑物,因此可用于发展中国家的贫困的人们、或大灾害时的紧急避难的建筑物、争端地区的难民的居住用的建筑物等许多用途。

Claims (7)

1.一种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其配置有与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接触而覆盖主面的壁面镶板,
所述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将建筑物用框架交叉连结,
所述建筑物用框架包括:
U字状部,在剖视中隔着中央部空间而配置在左右;以及
连接部,将左右的U字状部的中央部侧的顶部连接,结果构成倒U字状部,
在剖视中配置在左右的U字状部的远离中央部一侧的纵边比由连接部连接的中央部侧的纵边更短,其中
在包含所述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的建筑物用框架的各U字状部的壁面镶板间填充有混凝土且可卸下所述壁面镶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其中在所述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的包含交叉连结部的框空间配置有隔热材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其中在所述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的平行邻接配置的建筑物用框架间配置有隔热材料。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其中所述建筑物用框架的厚度为0.4mm以上、2.0mm以下。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其中所述建筑物用框架的厚度为0.6mm以上、1.2mm以下。
6.一种建筑物的建造方法,包括:
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准备步骤,准备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所述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将建筑物用框架交叉连结,所述建筑物用框架包括:U字状部,在剖视中隔着中央部空间而配置在左右;以及连接部,将左右的U字状部的中央部侧的顶部连接,结果构成倒U字状部,在剖视中配置在左右的U字状部的远离中央部一侧的纵边比由连接部连接的中央部侧的纵边更短;
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搬运步骤,将经准备的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搬运至建筑现场;
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集合体构筑步骤,将经搬运的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组装来变成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集合体;
壁面镶板设置步骤,以覆盖经组装的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集合体的主面的方式设置壁面镶板;以及
填充步骤,将混凝土填充至所述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集合体的由壁面镶板或/及隔热材料包夹的空间。
7.一种建筑物的建造方法,包括:
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准备步骤,准备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所述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配置有与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接触而覆盖主面的壁面镶板,所述建筑物用框架结构体将建筑物用框架交叉连结,所述建筑物用框架包括:U字状部,在剖视中隔着中央部空间而配置在左右;以及连接部,将左右的U字状部的中央部侧的顶部连接,结果构成倒U字状部,在剖视中配置在左右的U字状部的远离中央部一侧的纵边比由连接部连接的中央部侧的纵边更短;
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搬运步骤,将经准备的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搬运至建筑现场;
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集合体构筑步骤,将经搬运的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组装来变成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集合体;以及
填充步骤,将混凝土填充至所述建筑物用镶板结构体集合体的由壁面镶板或/及隔热材料包夹的空间。
CN201880096366.XA 2018-06-19 2018-06-19 建筑物用框架、框架结构体、镶板结构体、及其建造方法 Active CN11291257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8/023246 WO2019244232A1 (ja) 2018-06-19 2018-06-19 建築物用フレーム、建築物用フレーム構造体、建築物用パネル構造体、建築物の建築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912572A CN112912572A (zh) 2021-06-04
CN112912572B true CN112912572B (zh) 2023-07-25

Family

ID=676148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96366.XA Active CN112912572B (zh) 2018-06-19 2018-06-19 建筑物用框架、框架结构体、镶板结构体、及其建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210172163A1 (zh)
JP (1) JP6559368B1 (zh)
CN (1) CN112912572B (zh)
AU (1) AU2018428409A1 (zh)
SG (1) SG11202012733PA (zh)
WO (1) WO201924423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D999406S1 (en) * 2020-10-16 2023-09-19 Sasan Saidian Ceiling rail connector
US20230065534A1 (en) * 2021-09-01 2023-03-02 Donald Snook Device to elevate a base plate
CN113738054B (zh) * 2021-09-14 2022-09-30 新疆富昌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建筑室内用装配式墙板及其使用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999343A (en) * 1974-01-01 1976-12-28 United States Gypsum Company Partition and stud therefor
CA2251310A1 (en) * 1998-10-19 2000-04-19 John Rice Bracket for concrete forms
CN1263578A (zh) * 1997-06-11 2000-08-16 Cds努-钢铁有限公司 建筑框架系统
CN103827415A (zh) * 2011-09-28 2014-05-28 罗密欧·艾拉瑞安·丘佩尔克 隔热混凝土模板和其使用方法
JP6159866B1 (ja) * 2016-11-28 2017-07-05 有限会社都島興業 合成スラブ用デッキプレート、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合成スラブの施工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360353A (en) * 1930-08-14 1931-11-05 Harold Park Stephenson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metal framework or reinforcement or the like applicable to openwork steel flooring, steps, or gratings, or reinforcement for concrete
US2934934A (en) * 1957-06-06 1960-05-03 Henry A Berliner Construction panel
US4185437A (en) * 1978-10-10 1980-01-29 Olympian Stone Company Building wall panel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JPH0546630Y2 (zh) * 1988-11-15 1993-12-07
US5758463A (en) * 1993-03-12 1998-06-02 P & M Manufacturing Co., Ltd. Composite modular building panel
JPH07180235A (ja) * 1993-12-24 1995-07-18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断熱材の保持構造
US5522194A (en) * 1994-03-25 1996-06-04 Graulich; Peter W. P. Structural bearing panel and panel core for building
US6026629A (en) * 1998-05-22 2000-02-22 Canam Manac Group, Inc. Modular building panel and method for constructing the same
CA2469986A1 (en) * 2003-06-06 2004-12-06 Hagen, Hans T., Iii Insulated stud panel and method of making such
US7168216B2 (en) * 2003-06-06 2007-01-30 Hans T. Hagen, Jr. Insulated stud panel and method of making such
US20050257486A1 (en) * 2004-04-28 2005-11-24 Ching Shih L Moldboard support beam
CN2778912Y (zh) * 2005-01-21 2006-05-10 朱宏宇 组合型钢网架与混凝土复合构件
JP4625528B2 (ja) * 2009-02-27 2011-02-02 株式会社シーデーエスニュースチールホームズインターナショナル 建物の単位構造部材と該単位構造部材を用いた床構造
JP2015030966A (ja) * 2013-07-31 2015-02-16 大和ハウス工業株式会社 リップ付きハット形鋼使用の耐力壁
US9919499B2 (en) * 2014-06-28 2018-03-20 Kenneth Robert Kreizinger Stiffened frame supported panel
US9481995B2 (en) * 2014-11-03 2016-11-01 Gaco Western, LLC Method of applying foam compositions
CN205387771U (zh) * 2016-02-06 2016-07-20 定州市力瑞钢结构有限公司 一种c型钢隔音楼板
CN206859453U (zh) * 2017-05-03 2018-01-09 饶细云 一种改进型保温墙轻钢骨架
CN107829523A (zh) * 2017-10-19 2018-03-23 王晓军 用于建筑一体组装式屋顶的建筑板材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999343A (en) * 1974-01-01 1976-12-28 United States Gypsum Company Partition and stud therefor
CN1263578A (zh) * 1997-06-11 2000-08-16 Cds努-钢铁有限公司 建筑框架系统
CA2251310A1 (en) * 1998-10-19 2000-04-19 John Rice Bracket for concrete forms
CN103827415A (zh) * 2011-09-28 2014-05-28 罗密欧·艾拉瑞安·丘佩尔克 隔热混凝土模板和其使用方法
JP6159866B1 (ja) * 2016-11-28 2017-07-05 有限会社都島興業 合成スラブ用デッキプレート、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合成スラブの施工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SG11202012733PA (en) 2021-01-28
WO2019244232A1 (ja) 2019-12-26
JP6559368B1 (ja) 2019-08-14
AU2018428409A1 (en) 2021-02-04
JPWO2019244232A1 (ja) 2020-06-25
CN112912572A (zh) 2021-06-04
US20210172163A1 (en) 2021-06-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912572B (zh) 建筑物用框架、框架结构体、镶板结构体、及其建造方法
US20020020129A1 (en) Deep-ribbed, load-bearing, prefabricated insulative panel and method for joining
US10508442B2 (en) Floor and ceiling panel for slab-free floor system of a building
CN111075062B (zh) 一种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与墙体内管线分离的施工方法
CN212926693U (zh) 一种房屋框架及房屋
US20210348387A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oupling prefabricated panels together and reinforcing frame structure
CN108951889B (zh) 装配式自保温断桥围护墙板、安装节点及安装方法
JP4596920B2 (ja) 大型複合材構造物及び大型複合材構造物の製作方法
JPH07198885A (ja) 鋼板コンクリート構造建屋及びその構築方法
JP5275545B2 (ja) 耐震壁およびその構築方法
CN111074939B (zh) 一种免拆模板混凝土单舱管廊或多舱管廊及其建造方法
JP2008144407A (ja) バルコニーを片持ち支持で突出した外壁構造、該外壁の構築方法、及び使用する不燃断熱ブロック
Altaee CFRP strengthening of steel beams with web openings
CN214364235U (zh) 一种装配式钢板组合剪力墙体结构
JP2019218845A (ja) 建築物用フレーム、建築物用フレーム構造体、建築物用パネル構造体、建築物の建築方法
CN209891418U (zh) 预埋连接件和混凝土构件
CN111075064A (zh) 一种钢框架-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建筑及其建造方法
CN218405976U (zh) 一种预制叠合楼板后浇带防漏浆结构
CN212453086U (zh) 一种可全拆装重复使用框体装配式建筑
GB2465568A (en) A prefabricated floor panel
CN115897851B (zh) 装配式组合剪力墙体系
CN220318861U (zh) 预设砖墙与预制窗的预制式组合结构
CN215106380U (zh) 一种悬空曲面砖砌幕墙组合结构
CN217924211U (zh) 一种土木工程用型钢稻草板组合墙体
CN220954030U (zh) 一体化施工的柔性连接拼装蒸压加气混凝土外墙大板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