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886817A - 一种高效率高增益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高效率高增益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886817A
CN112886817A CN202110360642.2A CN202110360642A CN112886817A CN 112886817 A CN112886817 A CN 112886817A CN 202110360642 A CN202110360642 A CN 202110360642A CN 112886817 A CN112886817 A CN 11288681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pacitor
diode
switch tube
inductor
curr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36064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886817B (zh
Inventor
秦岭
许兴
钱天泓
田民
周磊
段冰莹
沈家鹏
高娟
刘宇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tong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Nantong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tong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Nantong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110360642.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886817B/zh
Publication of CN1128868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88681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88681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88681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0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0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1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3/14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3/15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2M3/156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with automatic control of output voltage or current, e.g. switching regulators
    • H02M3/15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with automatic control of output voltage or current, e.g. switching regulators including plural semiconductor devices as final control devices for a single load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DC‑DC变换器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高效率高增益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其直流电源的正极与输入滤波电容的正极、第一电感的一端、第一二极管的阳极连接;第一电感的另一端与第一开关管的漏极、第一电容的负极、第二电容的正极连接;第一二极管的阴极与第一电容的正极、第二二极管的阳极连接;第二电容的负极与第二开关管的源极、输出滤波电容的负极、直流负载的一端连接;第二二极管的阴极与第二电感的一端、第三电容的正极连接;第二电感的另一端与输出滤波电容的正极、直流负载的另一端连接;直流电源的负极与第三电容的负极、第一开关管的源极、第二开关管的漏极、输入滤波电容的负极连接;其具有高电压增益,高效率,低电压应力且小体积的特点。

Description

一种高效率高增益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DC-DC升压变换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效率高增益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直流模块分布式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可实现组件级的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具有很强的抗局部阴影能力,且易标准化生产,安装灵活。然而,由于其输入电源(由单个或两个光伏组件串联构成)的端电压较低,光伏直流模块必须具备较高的电压增益(G=Uo/Uin),才能满足后级并网逆变器的直流母线电压要求。此外,为了降低成本、便于安装、并进一步提高太阳能利用率,光伏直流模块还需要具有器件数量少,体积小、变换效率高等特点。近年来,各国学者提出了多种高增益拓扑,其大致可分为隔离型和非隔离型两类。与前者相比,非隔离型变换器的体积较小、效率相对较高,而且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的漏电流抑制策略已经非常成熟,因此其作为光伏直流模块拓扑更具优势。
Boost变换器是应用最为广泛的非隔离型升压变换器。其输入电流连续,结构简单,但当占空比超过0.8时,功率管和电感的电流应力急剧增大,系统效率严重下降。因此,Boost变换器的实际电压增益一般低于5,难以满足直流模块高电压增益的要求。基于耦合电感的Boost变换器可以通过改变耦合电感绕组匝比来实现较高的电压增益,但由于漏感的影响,变换器的效率一般较低。Z源/准Z源Boost变换器具有较少的功率管数量,但是升压能力与传统Boost变换器相同。开关电容Boost变换器与开关电感Boost变换器的理想电压增益都为传统Boost变换器的(1+D)倍,但仍不足以满足后级并网逆变器的直流母线电压要求。二次型Boost变换器的电压增益较高,为传统Boost变换器的平方倍。但是,其和开关电感Boost变换器一样,功率器件承受了较高的电压应力(等于输出电压),开关损耗较大。由于高耐压的功率器件具有更大的通态压降(或通态电阻)和更高的价格,因此其通态损耗和成本较高,效率较低。另外,上述方案普遍具有多个滤波元件,变换器的体积较大,难以满足光伏直流模块体积小的技术要求。提高开关频率,可以有效降低滤波元件的体积和重量,但是开关损耗明显上升,系统效率严重下降。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效率高增益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该高效率高增益变换器的升压能力是传统Boost变换器的两倍;功率管数量较少(2个开关管和2个二极管),且所有功率管的电压应力相等,均为传统Boost变换器的一半,因此可以选用低通态压降和低成本的器件;消除了第一开关管S1和第二开关管S2的开通损耗和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的反向恢复损耗,故可以大幅度提高开关频率、降低滤波器的体积且具有较高的变换效率,故适用于光伏直流模块。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用于光伏直流模块的高效率高增益变换器,包括直流电源Uin、输入滤波电容Cin、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一电感L1、第二电感L2、第一开关管S1、第二开关管S2、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输出滤波电容Co、直流负载R;
所述直流电源Uin的正极与所述输入滤波电容Cin的正极、所述第一电感L1的一端、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连接;
所述第一电感L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开关管S1的漏极、所述第一电容C1的负极、所述第二电容C2的正极连接;
所述第一二极管D2的阴极与所述第一电容C1的正极、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连接;
所述第二电容C2的负极与所述第二开关管S2的源极、所述输出滤波电容Co的负极、所述直流负载R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与所述第二电感L2的一端、所述第三电容C3的正极连接;
所述第二电感L2的另一端与所述输出滤波电容Co的正极、所述直流负载R的另一端连接;
所述直流电源Uin的负极与所述第三电容C3的负极、所述第一开关管S1的源极、所述第二开关管S2的漏极连接、所述输入滤波电容Cin的负极;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开关管S1与第二开关管S2为自带反向并联二极管的金氧半场效晶体管。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电感L1的电流连续导通,其电感值满足:
Figure BDA0003005416790000021
上式中,D为第一开关管S1控制信号的占空比,Uin为输入电压,IL1,max为第一电感电流的最大平均值,fs为开关频率,δ%为第一电感L1允许的最大电流脉动量与第一电感L1最大平均电流的百分比。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电感L2的电流双向线性变化,且电感值满足:
Figure BDA0003005416790000022
上式中,Io,max为输出电流的最大平均值。
进一步的,上述高效率高增益变换器中的直流电源Uin为光伏直流电源。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高效率高增益变换器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输入电压uin的反馈值uin,f与输入电压基准值uin,ref比较,其误差信号送至输入电压控制器;输入电压控制器的输出信号ur与单极性三角载波uc交截,产生第一开关管S1的PWM驱动信号ugs1;将ugs1取反,产生PWM驱动信号ugs2,以控制第二开关管S2
进一步的,所述的变换器的理想电压增益G为:
Figure BDA0003005416790000023
进一步的,所述的变换器功率管的电压应力为:
Figure BDA0003005416790000024
上式中,US1为第一开关管S1承受的电压应力,US2为第二开关管S2承受的电压应力,UD1为第一二极管D1承受的电压应力,UD2为第二二极管D2承受的电压应力,Uo为输出电压。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出的高效率高增益变换器,消除了第一开关管S1、第二开关管S2的开通损耗和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的反向恢复损耗,因此可以大幅度提高开关频率、降低滤波器的体积且具有较高的变换效率;同时,所发明变换器还具有电压增益高、功率管数量少且电压应力低等优点,可以很好地满足光伏直流模块的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高效率高增益变换器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高效率高增益变换器的控制方法。
图3(a)到(f)为图1所示的高效率高增益变换器在一个开关周期内的6种工作模态等效图;
图4为图1所示的高效率高增益变换器在一个开关周期内的主要工作波形图;
图5为图1所示的高效率高增益变换器的平均电流等效电路示意图;
图6(a)-(f)为图1所示的高效率高增益变换器的仿真波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效率高增益变换器,电路结构如图1所示。该高效率高增益变换器包括直流电源Uin、输入滤波电容Cin、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一电感L1、第二电感L2、第一开关管S1、第二开关管S2、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输出滤波电容Co,直流负载R;直流电源Uin的正极与输入滤波电容Cin的正极、第一电感L1的一端、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连接;第一电感L1的另一端与第一开关管S1的漏极、第一电容C1的负极、第二电容C2的正极连接;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与第一电容C1的正极、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连接;第二电容C2的负极与第二开关管S2的源极、输出滤波电容Co的负极、直流负载R的一端连接;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与第二电感L2的一端、第三电容C3的正极连接;第二电感L2的另一端与输出滤波电容Co的正极、直流负载R的另一端连接;直流电源Uin的负极与第三电容C3的负极、第一开关管S1的源极、第二开关管S2的漏极和输入滤波电容Cin的负极连接。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开关管S1与第二开关管S2为自带反向并联二极管的金氧半场效晶体管。
如图2所示,该高效率高增益变换器的控制方法为:
将输入电压uin的反馈值uin,f与输入电压基准值uin,ref比较,其误差信号送至输入电压控制器;输入电压控制器的输出信号ur与单极性三角载波uc交截,产生第一开关管S1的PWM驱动信号ugs1;将ugs1取反,产生PWM驱动信号ugs2,以控制第二开关管S2
下面对图1所示的变换器的工作过程进行说明。
为了简化分析,作如下假设:第一开关管S1、第二开关管S2、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输入滤波电容Cin、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输出滤波电容Co、第一电感L1、第二电感L2、均为理想器件;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输出滤波电容Co足够大,可忽略电压纹波;第一电感L1、第二电感L2的电流连续;输入电源Uin负端为零电位参考点,直流负载R为纯阻性。基于上述假设,则进入稳态后,变换器在一个开关周期内的工作过程可分为6种模态。各模态的等效电路分别如图3(a)~图3(f)所示。一个开关周期内的主要波形如图4所示。
分述如下:
模态1[t0,t1](等效电路如图3(a)所示)
t0时刻,零电压开通第一开关管S1。通过第一开关管S1,电源Uin分别向第一电容C1和第一电感L1充电,而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串联向负载R提供能量。在此期间,有:
Figure BDA0003005416790000031
Figure BDA0003005416790000032
式中,UC2、UC3和Uo分别为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输出滤波电容Co的端电压;iL1和iL2分别为第一电感L1和第二电感L2的电流。t1时刻,第一电容C1充电完成,第一二极管D1的电流减小至零,实现自然关断,模态1结束,模态2开始。
模态2[t1,t2](等效电路如图3(b)所示)
在模态2,第一电感电流iL1和第二电感电流iL2的表达式和模态1相同。
t2时刻,关断第一开关管S1,模态2结束。模态1和2的总持续时间为:Ton=DTs。其中,D为S1的占空比,Ts为开关周期。
模态3[t2,t3](等效电路如图3(c))
在模态3中,电源Uin和第一电感L1通过第二开关管S2的体二极管向第二电容C2充电;同时,电源Uin、第一电感L1和第一电容C1串联,通过第二二极管D2向第三电容C3和负载R提供能量。此时,有:
Figure BDA0003005416790000033
Figure BDA0003005416790000034
t3时刻,零电压开通第二开关管S2,模态3结束,模态4开始。
工作模态4[t3,t4](等效电路如图3(d))
在模态4,原流经第二开关管S2的体二极管的电流,改为从第二开关管S2的沟道流过。第一电感电流iL1和第二电感电流iL2的表达式和模态3相同。t4时刻,流过第二二极管D2的电流减小至零,实现自然关断,模态4结束,模态5开始。
工作模态5[t4,t5](等效电路如图3(e))
在模态5,第一电感电流iL1和第二电感电流iL2继续维持原斜率变化。t5时刻,关断第二开关管S2,模态5结束,模态6开始。
工作模态6[t5,t6](等效电路如图3(f))
第一电感电流iL1流入结点b,第二电感电流iL2流出结点b,且|iL2|>|iL1|,故第一二极管D1导通,第二电感L2对第一电容C1充电。由于第一电容C1的平均电压UC1=Uin,因而第一开关管S1的漏-源极端电压被箝制在零。在该模态,第一电感电流iL1和第二电感电流iL2的表达式和模态1相同。在t6时刻,零电压开通第一开关管S1,模态6结束,进入下一个开关周期。
基于以上本发明变换器的工作原理,下面对其稳态特性和工作条件进行分析。
忽略模态6的持续时间,根据第一电感L1、第二电感L2的伏秒平衡,可得:
UinDTs=(UC2-Uin)(1-D)Ts (5)
(UC2+UC3-Uo)DTs=(Uo-UC3)(1-D)Ts (6)此外,由图3(a)、(c)可知:
UC1=Uin (7)
UC3=UC1+UC2 (8)
结合式(5)-式(8),可得所发明的高效率直流变换器的电压增益为:
Figure BDA0003005416790000041
功率管的电压应力为:
Figure BDA0003005416790000042
可以看出,与传统Boost变换器相比,所发明的高效率直流变换器的电压增益增大为两倍,功率管电压应力下降了一半。
由模态分析可知,为了在整个负载范围内均能实现第一开关管S1的零电压开通,需要在最大负载条件下满足以下电流条件:
iL1(t)+iL2(t)<0 t∈(t5,t6) (11)
式中,t5-t6分别为工作模态时刻点。
由于模态6持续时间极短,可认为在该模态第一电感电流iL1、第二电感电流iL2近似不变,可得:
Figure BDA0003005416790000043
式中,IL1、IL2分别为第一、第二电感电流iL1、iL2的平均值,ΔIL1、ΔIL2分别为第一、第二电感电流iL1、iL2的脉动量。
将式(12)代入式(11),可知第二电感电流iL2的脉动量ΔIL2满足:
ΔIL2>2(IL1+IL2)-ΔIL1 t∈(t5,t6) (13)
下面对本发明的变换器进行参数设计。
变换器的设计指标为:开关频率fs=100kHz,输入电压Uin=48V,最大输出功率Po,max=250W,输出电压Uo=380V。
该变换器的占空比为:
Figure BDA0003005416790000051
要求第一电感L1的电流脉动量ΔIL1低于其最大平均电流的δ%。通常取δ%为20%,即ΔIL1≤0.2IL1则有:
Figure BDA0003005416790000052
由于电容的平均电流为零,因此根据图1,可得本申请所提高效率高增益变换器的平均电流等效电路,如图5所示。根据图5可得:
Figure BDA0003005416790000053
式中,Iin为输入电流的平均值,Io为输出电流的平均值。
结合式(15)、(16),可得:
Figure BDA0003005416790000054
同时,第二电感L2的脉动量ΔIL2为:
Figure BDA0003005416790000055
将式(15)、(16)和(18)代入式(13),可得:
Figure BDA0003005416790000056
同时,由输入输出功率守恒,可得:
UinIin=UoIo (20)
结合上式(9)、(19)、(20),可以得第二电感L2满足:
Figure BDA0003005416790000057
通常要求电容电压脉动率低于1%,可得:
Figure BDA0003005416790000058
Figure BDA0003005416790000061
Figure BDA0003005416790000062
Figure BDA0003005416790000063
基于以上对本发明的变换器进行了模态分析、工作条件分析以及参数设计,下面对其进行仿真验证:
为了验证理论分析的正确性,根据上述参数设计,使用Saber仿真软件对所提升压变换器进行仿真验证,具体取值如下:第二电容C1为47μF,第三电容C2为47μF,第一电容C3为47μF,第一电感L1为0.2mH,第二电感L2为30μH,输入滤波电容Cin=47μF,输出滤波电容Co=47μF。
图6(a)-(b)给出了第一、二电感电流iL1和iL2、第一、二开关管S1、S2的驱动信号ugs1和ugs2、输入电压uin和输出电压uo的仿真波形。可以看出,第一电感L1的电流单向连续导通,第二电感L2的电流双向线性变化;当占空比D≈0.75、输入电压Uin=48V时,所提变换器的输出电压为Uo=380V,实测电压增益为G=Uo/Uin≈7.92,与理论值G≈8.0基本吻合。图6(c)-(d)给出了第一开关管S1、第二开关管S2的驱动信号ugs1、ugs2和漏-源极端电压uds1、uds2的仿真波形。可以看出,当驱动信号ugs1、ugs2的高电平到来前,第一开关管S1和第二开关管S2漏-源极电压已减小为零。因此,第一开关管S1和第二开关管S2的开通损耗为零。图6(e)-(f)给出了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的电流iD1、iD2和端电压uD1、uD1的仿真波形。可以看出,二极管D1、二极管D2在其承受反向电压前,电流缓慢降为零,消除了其反向恢复损耗。同时,由仿真波形可以看出,第一开关管S1、第二开关管S2的电压应力US1=US2=190V、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的电压应力UD1=UD2=190V,均为输出电压Uo的一半,与理论值一致。
在满载下,对所发明变换器进行损耗分析:
第一二极管D1和第二二极管D2选用超快恢复二极管STTH30R04D,正向导通压降为UF=0.97V,由上面分析可知其反向恢复损耗极小,则只考虑总通态损耗PD
PD=2UFID=2×0.97×0.66=1.28W (26)
其中,ID为第一二极管D1和第二二极管D2的平均电流值。
第一开关管S1、第二开关管S2选用STP45N40DM2AG;其中,通态电阻Ron为72mΩ,输出电容Coss为200Pf,第一开关管S1的电流有效值Irms,S1为5.2A,第二开关管S2的电流有效值Irms,S2为1.7A。由于所提变换器开关管的开通损耗为零,则第一开关管S1总损耗PS1包括:容性开关损耗PS1,C、关断损耗PS1,off、通态损耗PS1,on;第二开关管S2总损耗PS2包括:容性开关损耗PS2,C、关断损耗PS2,off、通态损耗PS2,on
Figure BDA0003005416790000064
Figure BDA0003005416790000065
Figure BDA0003005416790000066
Figure BDA0003005416790000071
Figure BDA0003005416790000072
Figure BDA0003005416790000073
由(27)-(32)可知,第一开关管S1总损耗PS1和第二开关管S2总损耗PS2为:
PS1=PS1,C+PS1,off+PS1,on=1.28+0.36+1.95=3.59W (33)
PS2=PS2,C+PS2,off+PS2,on=0.29+0.36+0.2=0.85W (34)
第一电感L1为200uH,选用铁氧体磁芯EE41/17/12,磁芯体积Ve1为11.592cm3,在50℃内、100kHz时的单位体积磁芯损耗Pc1为12kW/m3;绕组电阻RL1为0.025Ω,第一电感电流有效值IL1,rms为4.58A。第一电感L1铜耗PL1,Cu,铁耗PL1,Fe为:
Figure BDA0003005416790000074
PL1,Fe=Pc1Ve1=12×11.592×10-3=0.14W (36)
由(35)、(36)可知,第一电感的总损耗PL1为:
PL1=PL1,Fe+PL1,Cu=0.53+0.14=0.67W (37)
第二电感L1为30uH,选用铁氧体磁芯EE30/15/9.9,磁芯体积Ve2为5.37cm3,在50℃内、100kHz时的单位体积磁芯损耗Pc2为45kW/m3;绕组电阻RL2为0.020Ω,第二电感电流有效值IL2,rms为3.53A。第二电感L2铜耗PL2,Cu,铁耗PL2,Fe为:
Figure BDA0003005416790000075
PL2,Fe=Pc2Ve2=45×5.37×10-3=0.242W (39)
由(38)、(39)可知,第二电感的总损耗PL2为:
PL2=PL2,Fe+PL2,Cu=0.25+0.242=0.492W (40)
综上分析,则总损耗Ploss为:
Ploss=PD+PS1+PS2+PL1+PL2=1.28+3.59+0.85+0.67+0.492=6.9W (41)
所发明变换器在满载下效率η为:
Figure BDA0003005416790000076
由式(42)可以得到,所发明变换器在满载下效率达到97.3%,具有较高效率。
本发明提供的变换器可应用于光伏直流模块,其具有以下优点:(1)升压能力是传统Boost变换器的两倍;(2)功率管数量较少(2个开关管和2个二极管),且所有功率管的电压应力相等,均为传统Boost变换器的一半,因此可以选用低通态压降和低成本的器件;(3)消除了第一开关管S1和第二开关管S2的开通损耗和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的反向恢复损耗,故可以大幅度提高开关频率、降低滤波器的体积且具有较高的变换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而非对其限制。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5)

1.一种高效率高增益变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直流电源Uin、输入滤波电容Cin、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一电感L1、第二电感L2、第一开关管S1、第二开关管S2、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输出滤波电容Co、直流负载R;
所述直流电源Uin的正极与所述输入滤波电容Cin的正极、所述第一电感L1的一端、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连接;
所述第一电感L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开关管S1的漏极、所述第一电容C1的负极、所述第二电容C2的正极连接;
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与所述第一电容C1的正极、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连接;
所述第二电容C2的负极与所述第二开关管S2的源极、所述输出滤波电容Co的负极、所述直流负载R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与所述第二电感L2的一端、所述第三电容C3的正极连接;
所述第二电感L2的另一端与所述输出滤波电容Co的正极、所述直流负载R的另一端连接;
所述直流电源Uin的负极与所述第三电容C3的负极、所述第一开关管S1的源极、所述第二开关管S2的漏极、所述输入滤波电容Cin的负极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开关管S1与第二开关管S2为自带反向并联二极管的金氧半场效晶体管;
其中,所述第一电感L1的电流连续导通,且电感值满足:
Figure FDA0003005416780000011
上式中,D为第一开关管S1控制信号的占空比,Uin为输入电压,IL1,max为输入电流的最大平均值,fs为开关频率,δ%为第一电感L1允许的最大电流脉动量与第一电感L1最大平均电流的百分比;
其中,所述第二电感L2的电流双向线性变化,且电感值满足:
Figure FDA0003005416780000012
上式中,Io,max为输出电流的最大平均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率高增益变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效率变换器的理想电压增益G为:
Figure FDA000300541678000001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率高增益变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效率变换器的各个功率管的电压应力:
Figure FDA0003005416780000014
上式中,US1为第一开关管S1承受的电压应力,US2为第二开关管S2承受的电压应力,UD1为第一二极管D1承受的电压应力,UD2为第二二极管D2承受的电压应力,Uo为输出电压。
4.一种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高效率变换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方法为:
将输入电压uin的反馈值uin,f与输入电压基准值uin,ref比较,其误差信号送至输入电压控制器;输入电压控制器的输出信号ur与单极性三角载波uc交截,产生第一开关管S1的PWM驱动信号ugs1;将ugs1取反,产生PWM驱动信号ugs2,以控制第二开关管S2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高效率变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流电源Uin为光伏直流电源。
CN202110360642.2A 2021-04-02 2021-04-02 一种高效率高增益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Active CN11288681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360642.2A CN112886817B (zh) 2021-04-02 2021-04-02 一种高效率高增益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360642.2A CN112886817B (zh) 2021-04-02 2021-04-02 一种高效率高增益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886817A true CN112886817A (zh) 2021-06-01
CN112886817B CN112886817B (zh) 2021-11-12

Family

ID=760398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360642.2A Active CN112886817B (zh) 2021-04-02 2021-04-02 一种高效率高增益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886817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46751A (zh) * 2021-07-21 2021-09-03 南通大学 一种双输入电感的软开关高增益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118003A1 (en) * 2000-03-24 2002-08-29 Roland Wald Zero-voltage-switch snubber circuit
CN103391009A (zh) * 2013-07-18 2013-11-13 厦门大学 一种高增益隔离型dc-dc变换器
CN105515377A (zh) * 2016-01-26 2016-04-20 上海电力学院 一种基于耦合电感和倍压电容的软开关高增益直流变换器
CN106059320A (zh) * 2016-07-29 2016-10-26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一种并联谐振型零电压开关推挽正激变换器
CN107565811A (zh) * 2017-08-10 2018-01-09 燕山大学 基于开关电容网络的高增益双输入直流变换器及调制方法
CN111786558A (zh) * 2020-07-21 2020-10-16 南通大学 一种具有高升压能力的高效率变换器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118003A1 (en) * 2000-03-24 2002-08-29 Roland Wald Zero-voltage-switch snubber circuit
CN103391009A (zh) * 2013-07-18 2013-11-13 厦门大学 一种高增益隔离型dc-dc变换器
CN105515377A (zh) * 2016-01-26 2016-04-20 上海电力学院 一种基于耦合电感和倍压电容的软开关高增益直流变换器
CN106059320A (zh) * 2016-07-29 2016-10-26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一种并联谐振型零电压开关推挽正激变换器
CN107565811A (zh) * 2017-08-10 2018-01-09 燕山大学 基于开关电容网络的高增益双输入直流变换器及调制方法
CN111786558A (zh) * 2020-07-21 2020-10-16 南通大学 一种具有高升压能力的高效率变换器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XIANGJUN ZHANG: "Novel High Step-Up Soft-Switching DC–DC", 《IEEE》 *
李菁: "燃料电池发电系统中功率变换器的研究", 《中国优秀硕士论文》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46751A (zh) * 2021-07-21 2021-09-03 南通大学 一种双输入电感的软开关高增益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13346751B (zh) * 2021-07-21 2022-04-22 南通大学 一种双输入电感的软开关高增益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886817B (zh) 2021-11-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518895B2 (en) High-efficiency power converter system
CN112583252B (zh) 一种高功率密度高增益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05356734A (zh) 一种基于COT控制含纹波补偿的Buck电路电源管理芯片
CN111431399B (zh) 一种可扩展Cuk DC-DC变换器
CN111446854B (zh) 一种可扩展Zeta DC-DC变换器
CN112511003B (zh) 一种双向dc/dc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11464023B (zh) 一种高增益升压和降压Sepic DC-DC变换器
CN114583951A (zh) 一种用于光伏直流模块的高增益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09617407B (zh) 一种升压式串并联全谐振开关电容变换器
CN114583952A (zh) 一种用于储能系统的双向直流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02355128A (zh) 高变比直流-直流升压变换器
CN112886817B (zh) 一种高效率高增益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Chandran et al. Design and simulation analysis of modified single switch SEPIC converter for BLDC motor
CN114583953A (zh) 一种零纹波储能双向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Zhu et al. High step-up SEPIC converters based on kinds of coat circuit
Luewisuthichat et al. Analysis and implement DC-DC integrated boost-flyback converter with LED street light stand-by application
CN113346751B (zh) 一种双输入电感的软开关高增益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13630009B (zh) 一种高性能非隔离双向直流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CN219893176U (zh) 一种三绕组耦合电感型Boost变换器
CN112242795B (zh) 可实现软开关的单相单级式升压逆变器及控制方法
CN113364294B (zh) 低电压应力和低输入电流纹波高增益变换器及控制方法
CN113346744B (zh) 一种三电感高增益Boost变换器
CN113346743B (zh) 一种非隔离高增益直流变换器
CN114825933B (zh) 光伏发电用直流三电平Buck-Boost变换器
CN114759790B (zh) 一种新型二次型变换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