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840427A - 按压式输入装置以及按压兼旋转式输入装置 - Google Patents

按压式输入装置以及按压兼旋转式输入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840427A
CN112840427A CN201980066390.3A CN201980066390A CN112840427A CN 112840427 A CN112840427 A CN 112840427A CN 201980066390 A CN201980066390 A CN 201980066390A CN 112840427 A CN112840427 A CN 11284042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essing member
input device
pressure receiving
pressing
axi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6639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吉原聪
佐藤光
泽田昌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8404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84042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01H13/12Movable parts;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H01H13/20Driving mechanism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5/00Switches with compound movement of handle or other operating part
    • H01H25/06Operating part movable both angularly and rectilinearly, the rectilinear movement being along the axis of angular movement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GCONTROL DEVICES OR SYSTEMS INSOFAR AS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FEATURES ONLY
    • G05G1/00Controlling members, e.g. knobs or handles; Assemblies or arrangements thereof; Indicating position of controlling members
    • G05G1/02Controlling members for hand actuation by linear movement, e.g. push butt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01H13/04Cases; Cov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01H13/12Movable parts;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H01H13/14Operating parts, e.g. push-butt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1/00Switches operated by an operating part in the form of a pivotable member acted upon directly by a solid body, e.g. by a hand
    • H01H21/02Details
    • H01H21/18Movable parts;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H01H21/36Driving mechanism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17/00Facilitation of operation; Human engineering
    • H01H2217/01Off centre actua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37/00Mechanism between key and laykey
    • H01H2237/004Cantilev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5/00Switches with compound movement of handle or other operating part
    • H01H25/06Operating part movable both angularly and rectilinearly, the rectilinear movement being along the axis of angular movement
    • H01H25/065Operating part movable both angularly and rectilinearly, the rectilinear movement being along the axis of angular movement using separate operating parts, e.g. a push button surrounded by a rotating knob

Abstract

按压式输入装置(1)具备第一按压构件(31)、第二按压构件(32)、基体(4)以及保持构件(2)。第一按压构件(31)具有受压面(310)以及第一轴(S1),且能够绕第一轴(S1)倾倒。第二按压构件(32)具有第二轴(S2),且能够绕第二轴(S2)倾倒。基体(4)具有对第二按压构件(32)的倾倒进行检测的检测部(40)。保持构件(2)与基体(4)一起保持第一按压构件(31)以及第二按压构件(32)。第一轴(S1)以及第二轴(2)中的至少任一方的位置能够根据受压面(310)被按压的部位而改变。在从与受压面(310)垂直的方向观察的情况下,第二轴(S2)与检测部(40)不重叠。

Description

按压式输入装置以及按压兼旋转式输入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一般涉及按压式输入装置以及按压兼旋转式输入装置,更详细而言,涉及具备按压构件的按压式输入装置以及具备旋转体的按压兼旋转式输入装置。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旋转型电气部件。专利文献1的旋转型电气部件具备外壳、中空状的操作轴、旋转检测机构以及按钮开关。外壳具有中空状的轴承部。操作轴被轴承部保持为能够旋转。旋转检测机构被收纳于外壳,并对操作轴的旋转进行检测。按钮开关被收纳于外壳,并伴随着向操作轴的轴线方向的按压操作而被驱动。操作轴被保持为能够在轴承部的外周部旋转。收纳部呈环状设置于外壳的轴承部的外周侧。在环状的收纳部内配置有旋转检测机构和按钮开关。
在专利文献1的旋转型电气部件中,当设置有两个以上的按钮开关时,即使操作者仅想对操作轴进行一次按压操作,也会存在成为所谓的二次按压的可能性。也可能反而难以驱动按钮开关。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4934550号公报(第0015段)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无论按压受压面的何处都能通过检测部来检测该按压的按压式输入装置以及按压兼旋转式输入装置。
本发明的一方案的按压式输入装置具备第一按压构件、第二按压构件、基体以及保持构件。所述第一按压构件具有受压面以及第一轴,且能够通过所述受压面被按压而绕所述第一轴倾倒。所述第二按压构件具有第二轴,且由于所述第一按压构件的倾倒而被按压由此能够绕所述第二轴倾倒。所述基体具有对所述第二按压构件的倾倒进行检测的检测部。所述保持构件与所述基体一起保持所述第一按压构件以及所述第二按压构件。所述第一轴以及所述第二轴中的至少任一方的位置能够根据所述受压面被按压的部位而改变。在从与所述受压面垂直的方向观察的情况下,所述第二轴与所述检测部构成为不重叠。
本发明的一方案的按压兼旋转式输入装置具备所述按压式输入装置、旋转体以及电路块。所述按压式输入装置具有圆筒部。所述旋转体包围所述圆筒部,且能够在所述圆筒部的周围旋转。所述电路块保持于所述按压式输入装置的所述基体,且对所述旋转体的旋转量进行检测。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的按压式输入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该按压式输入装置的从上侧观察时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该按压式输入装置的从下侧观察时的分解立体图。
图4A是该按压式输入装置的第一按压构件的俯视图。图4B是该按压式输入装置的第二按压构件的俯视图。
图5A是该按压式输入装置的保持构件的仰视图。图5B是图5A的A2-A2线剖视图。
图6A是图1的A1-A1线剖视图。图6B是图1的B1-B1线剖视图。
图7A以及图7B是对该按压式输入装置的动作的概要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8A以及图8B是对该按压式输入装置的动作的概要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9是对该按压式输入装置的动作的概要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10是实施方式2的按压式输入装置的立体图。
图11是该按压式输入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12对该按压式输入装置的动作的概要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13是实施方式3的按压式输入装置的立体图。
图14是该按压式输入装置的从上侧观察时的分解立体图。
图15是该按压式输入装置的从下侧观察时的分解立体图。
图16A是图13的A3-A3线剖视图。图16B是图13的B3-B3线剖视图。
图17是对该按压式输入装置的动作的概要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18是实施方式4的按压式输入装置的立体图。
图19是该按压式输入装置的从上侧观察时的分解立体图。
图20是该按压式输入装置的从下侧观察时的分解立体图。
图21A是图18的A4-A4线剖视图。图21B是图18的B4-B4线剖视图。
图22是对该按压式输入装置的动作的概要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23是实施方式5的按压兼旋转式输入装置的立体图。
图24是该按压兼旋转式输入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25A是该按压兼旋转式输入装置的第一按压构件的俯视图。图25B是该按压兼旋转式输入装置的第二按压构件的俯视图。
图26A是该按压兼旋转式输入装置的保持构件的俯视图。图26B是该按压兼旋转式输入装置的基体的俯视图。
图27A是该按压兼旋转式输入装置的旋转体的俯视图。图27B是该按压兼旋转式输入装置的旋转体的仰视图。
图28是该按压兼旋转式输入装置的旋钮以及旋转体的从下侧观察时的立体图。
图29A以及图29B是对该按压兼旋转式输入装置的动作的概要进行说明的说明图(概要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1.实施方式1
1.1概要
图1~图3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按压式输入装置1。按压式输入装置1具备第一按压构件31、第二按压构件32、基体4以及保持构件2。
第一按压构件31具有受压面310。第一按压构件31具有第一轴S1(参照图7A~图9)。第一按压构件31能够通过受压面310被按压而绕第一轴S1倾倒。
第二按压构件32具有第二轴S2(参照图7A~图9)。第二按压构件32由于第一按压构件31的倾倒而被按压,由此能够绕第二轴S2倾倒。
基体4具有检测部40。检测部40对第二按压构件32的倾倒进行检测。
保持构件2具有开口20。保持构件2使受压面310从开口20露出,并与基体4一起保持第一按压构件31以及第二按压构件32。
第一轴S1以及第二轴S2中至少任一方的位置能够根据受压面310被按压的部位而改变。在从与受压面310垂直的方向观察的情况下,第二轴S2与检测部40构成为不重叠。
在按压式输入装置1中,当第一按压构件31的受压面310被按压时,第一按压构件31绕第一轴S1倾倒。在此,第一轴S1的位置根据受压面310被按压的部位而发生变化,因此第一按压构件31倾倒的方向电发生变化。
接着,当第二按压构件32被倾倒的第一按压构件31按压时,第二按压构件32绕第二轴S2倾倒。在此,第二轴S2的位置根据第二按压构件32被按压的部位而发生变化,因此第二按压构件32倾倒的方向也发生变化。其中,在从与受压面310垂直的方向观察按压式输入装置1的情况下,第二轴S2存在于不与检测部40重叠的位置。因此,检测部40能够对第二按压构件32的倾倒进行检测。
因此,根据按压式输入装置1,无论按压受压面310的何处,都能够通过检测部40检测该按压。
1.2结构
以下,参照图1~图9更详细地对按压式输入装置1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方便说明,在一部分附图中图示出相互正交的X轴、Y轴以及Z轴。将Z轴的正方向设为向上,将Z轴的负方向设为向下,但其并不旨在对使用按压式输入装置1时的方向进行限定。
如图1~图3所示,按压式输入装置1具备第一按压构件31、第二按压构件32、基体4以及保持构件2。保持构件2、第一按压构件31、第二按压构件32以及基体4与Z轴平行地依次排列配置。
第一按压构件31例如是树脂成形体,并具有电绝缘性。第一按压构件31是环状的构件。更详细而言,如图4A所示,第一按压构件31具有主体部311和凸缘部312。
第一按压构件31的主体部311是圆板状的构件。主体部311具有第一面311a和第二面311b。第一面311a朝向Z轴的正方向。第二面311b朝向Z轴的负方向。第一面311a以及第二面311b是平坦面且平行,并成为主体部311的表面背面。第一面311a以及第二面311b在沿Z轴方向观察时是圆环带状的面。在主体部311的中央,与Z轴平行地设置有圆形的贯通孔313。
第一按压构件31的凸缘部312从主体部311的外周面与XY平面平行地突出。凸缘部312的宽度以及厚度恒定。在凸缘部312设置有四个肋314a~314d。四个肋314a~314d能够在第一按压构件31倾倒时构成支点。四个肋314a~314d向Z轴的正方向突出。两个肋314a、314c存在于在通过贯通孔313的中心C1且与X轴平行的直线L1X上对称的位置。剩余的两个肋314b、314d存在于在通过贯通孔313的中心C1且与Y轴平行的直线L1Y上对称的位置。四个肋314a~314d在XY平面中存在于关于贯通孔313的中心C1相互对称的位置。四个肋314a~314d沿凸缘部312等间隔地配置。并且,在凸缘部312设置有凸部315。
第一按压构件31具有受压面310。受压面310是主体部311的第一面311a。受压面310是承受从按压式输入装置1的外部向Z轴的负方向的力的面。
第二按压构件32例如是树脂成形体,并具有电绝缘性。第二按压构件32是环状的构件。更详细而言,如图4B所示,第二按压构件32具有主体部321和凸缘部322。
第二按压构件32的主体部321是圆板状的构件。主体部321具有第一面321a和第二面321b。第一面321a朝向Z轴的正方向。第二面321b朝向Z轴的负方向。第一面321a以及第二面321b是平坦面且平行,并成为主体部321的表面背面。第一面321a以及第二面321b在沿Z轴方向观察时是圆环带状的面。在主体部321的中央,与Z轴平行地设置有圆形的贯通孔323。在此,第二按压构件32的贯通孔323的内径与第一按压构件31的贯通孔313的内径相等。
在第二按压构件32的主体部321的第一面321a设置有两个凸起326a、326b。两个凸起326a、326b能够在第一按压构件31以及第二按压构件32倾倒时构成支点。两个凸起326a、326b的前端为半球状,且该两个凸起326a、326b向Z轴的正方向突出。两个凸起326a、326b存在于在通过贯通孔323的中心C2且与Y轴平行的L2Y上对称的位置。
第二按压构件32的凸缘部322从主体部321的外周面与XY平面平行地突出。凸缘部322的宽度恒定。在凸缘部322设置有两个肋324a、324b。两个肋324a、324b向Z轴的正方向突出。两个肋324a、324b存在于在通过贯通孔323的中心C2且与X轴平行的直线L2X上对称的位置。肋324b随着远离中心C2而向Z轴的负方向倾斜(参照图6A)。并且,在凸缘部322设置有凹部325。
在第二按压构件32的主体部321的第二面321b设置有一个凸起326c。凸起326c能够在第二按压构件32倾倒时构成支点。凸起326c的前端为半球状,且该凸起326c向Z轴的负方向突出。凸起326c与设置于基体4的检测部40存在于在通过贯通孔323的中心C2且与X轴平行的直线L2X上对称的位置。
在此,第一按压构件31的凸缘部312的外周圆的大小与第二按压构件32的主体部321的外周圆的大小相等。并且,与第一按压构件31的凸缘部312的外周圆相比,第二按压构件32的凸缘部322的外周圆较大。也就是说,第二按压构件32比第一按压构件31大一圈。
基体4例如是树脂成形体,并具有电绝缘性。如图2以及图3所示,基体4是矩形板状的构件。基体4具有第一面4a和第二面4b。第一面4a朝向Z轴的正方向。第二面4b朝向Z轴的负方向。第一面4a以及第二面4b是平坦面且平行,并成为基体4的表面背面。
基体4具有检测部40。检测部40设置于基体4的第一面4a。更详细而言,检测部40在Z轴方向上设置于与第二按压构件32的第二面321b对置的位置。检测部40对第二按压构件32的倾倒进行检测。检测部40是按钮开关。在该情况下,在第二按压构件32倾倒而按压了检测部40时,检测部40检测第二按压构件32的倾倒。或者,检测部40也可以是光遮断器等光电传感器。在实施方式5中对该情况进行说明。
检测部40可以为两个以上,但在本实施方式中检测部40为一个。与检测部40为两个以上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二次按压等多重点击。
保持构件2例如是树脂成形体,并具有电绝缘性。如图2以及图3所示,保持构件2是长方体状的构件。保持构件2具有第一面2a和第二面2b。第一面2a朝向Z轴的正方向。第二面2b朝向Z轴的负方向。第一面2a以及第二面2b是平坦面且平行,并成为保持构件2的表面背面。保持构件2具有开口20。开口20设置于保持构件2的第一面2a。
开口20是与第一按压构件31的主体部311的外周圆相同大小的圆形。或者,开口20大于第一按压构件31的主体部311的外周圆且小于第一按压构件31的凸缘部312的外周圆。
如图5A以及图5B所示,保持构件2具有收容部200。收容部200由第一收容部201和第二收容部202构成。第一收容部201是圆柱状的空间。第二收容部202是内径比第一收容部201大的圆柱状的空间。开口20、第一收容部201以及第二收容部202与Z轴平行地依次排列并连通。
保持构件2的第一收容部201具有第一内周面201a和第一底面201b。第一底面201b在沿Z轴方向观察时是圆环带状的面。内凸缘部23从第一内周面201a与XY平面平行地突出。内凸缘部23的宽度以及厚度恒定。第一底面201b是内凸缘部23的朝向Z轴的负方向的面。内凸缘部23的朝向Z轴的正方向的面与第一面2a共面。开口20被内凸缘部23的前端包围。并且,在内凸缘部23设置有凹部23a。能够将第一按压构件31的凸部315嵌入凹部23a。
保持构件2的第二收容部202具有第二内周面202a和第二底面202b。第二底面202b在沿Z轴方向观察时是圆环带状的面,并朝向Z轴的负方向。并且,在第二内周面202a设置有凸部214。能够将凸部214嵌入第二按压构件32的凹部325。
如图6A以及图6B所示,第一内周面201a的内径是与第一按压构件31的凸缘部312的外周圆大致相同大小的圆形。或者,第一内周面201a的内径大于第一按压构件31的凸缘部312的外周圆。
第一内周面201a的内径是与第二按压构件32的主体部321的外周圆大致相同大小的圆形。或者,第一内周面201a的内径大于第二按压构件32的主体部321的外周圆。
第二内周面202a的内径是与第二按压构件32的凸缘部322的外周圆大致相同大小的圆形。或者,第二内周面202a的内径大于第二按压构件32的凸缘部322的外周圆。
在保持构件2中,第一面2a、第一底面201b、第二底面202b以及第二面2b是平行的面。如图5B所示,第一底面201b、第一内周面201a、第二底面202b、第二内周面202a以及第二面2b呈台阶状。
如图1所示,保持构件2使受压面310从开口20露出。如图6A以及图6B所示,保持构件2与基体4一起保持第一按压构件31以及第二按压构件32。如图2以及图3所示,在保持构件2的四角设置有贯通孔22。在基体4的四角设置有贯通孔42。使螺钉等穿过贯通孔22、42,从而能够使保持构件2与基体4结合。
1.3组装
接下来,对按压式输入装置1的组装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将第一按压构件31收容于保持构件2的收容部200。此时,将第一按压构件31的凸部315嵌入保持构件2的凹部23a。由此,能够抑制第一按压构件31的周向上的位置偏移。周向上的位置偏移是指,绕通过开口20的中心且与Z轴平行的直线的位置偏移。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开口20的中心且与Z轴平行的直线通过贯通孔313的中心C1以及贯通孔323的中心C2。
接下来,将第二按压构件32收容于保持构件2的收容部200。此时,将保持构件2的凸部214嵌入第二按压构件32的凹部325。由此,能够抑制第二按压构件32的周向上的位置偏移。
接下来,在保持构件2的收容部200收容有第一按压构件31以及第二按压构件32的状态下,将保持构件2的第二面2b与基体4的第一面4a重叠,将保持构件2与基体4结合。使螺钉等穿过保持构件2的贯通孔22以及基体4的贯通孔42等,从而将保持构件2与基体4结合。这样,组装了图1所示的按压式输入装置1。
如图6A以及图6B所示,在按压式输入装置1中,第一按压构件31的四个肋314a~314d与保持构件2的第一底面201b接触。第一按压构件31的凸缘部312(未设置四个肋314a~314d的部位)不与第一底面201b接触。这样,沿与受压面310垂直的方向(与Z轴平行的方向),第一按压构件31与保持构件2的第一底面201b在合计四点(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肋314a~314d)接触。
如图6B所示,在按压式输入装置1中,第二按压构件32的两个凸起326a、326b与第一按压构件31的第二面311b接触。这样,第一按压构件31与第二按压构件32在两点处接触。第一按压构件31的第二面311b与第二按压构件32的第一面321a不接触。这样,第一按压构件31与第二按压构件32通过两个凸起326a、326b隔开间隔地配置。并且,如图6A所示,第二按压构件32的两个肋324a、324b与保持构件2的第二底面202b接触。第二按压构件32的凸缘部322(未设置两个肋324a、324b的部位)不与第二底面202b接触。肋324a、324b为了在受压面310未被按压的状态下保持第二按压构件32不向上方(Z轴的正方向)移动、晃动而设置。第一按压构件31的肋314b、314d分别配置于与第二按压构件32的凸起326a、326b接触的位置的大致背侧,因此经由第一按压构件31,第二按压构件32通过凸起326a、326b被支承于按压的方向(Z轴的负方向)。加上两个肋324a、324b,第二按压构件32在四点处被支承于按压的方向(Z轴的负方向)。
如图6A所示,在按压式输入装置1中,第二按压构件32的凸起326c与基体4的第一面4a接触。另一方面,基体4的检测部40与第二按压构件32的第二面321b接触。这样,沿与受压面310垂直的方向,第二按压构件32与基体4在包括检测部40在内的两点处接触。如图4B所示,第二按压构件32的凸起326c与基体4的检测部40存在于在通过贯通孔323的中心C2且与X轴平行的直线L2X上对称的位置。并且,如图6A以及图6B所示,第二按压构件32的第二面321b与基体4的第一面4a不接触。这样,第二按压构件32与基体4隔开间隔地配置。
将第一按压构件31与第二按压构件32的两个接触点(两个肋326a、326b的顶点)连结的线段(直线L2Y中的线段)和将第二按压构件32与基体4的两个接触点连结的线段(直线L2X中的线段)以相交的方式配置(参照图4B)。将第二按压构件32与基体4的两个接触点连结的线段(直线L2X中的线段)是将第一按压构件31与第二按压构件32的两个接触点连结的线段(直线L2Y中的线段)的二等分线。这两条线段在中心C2正交。并且,肋326a与中心C2的距离等于肋326b与中心C2的距离。
在从与受压面310垂直的方向(与Z轴平行的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凸起326a、326b、326c与第二按压构件32的主体部321的外周圆大致相邻地配置。在将凸起326a、326b、326c的顶点的位置与按压检测部40的位置连结时,成为大致正方形。这样,第一按压构件31与第二按压构件32的两个接触点以及第二按压构件32与基体4的两个接触点位于大致正方形的顶点。
并且,第一按压构件31的四个肋314a~314d以分别与按压检测部40的位置的上方、凸起326a的顶点的上方、凸起326c的顶点的上方以及凸起326b的顶点的上方大致重叠的方式配置。这样,在从与受压面310垂直的方向观察的情况下,第一按压构件31与保持构件2的四个接触点配置为同第一按压构件31与第二按压构件32的两个接触点、以及第二按压构件32与基体4的两个接触点重叠。
如图6A以及图6B所示,在受压面310未被按压的状态下,第一按压构件31的第一面311a及第二面311b、第二按压构件32的第一面321a及第二面321b、以及基体4的第一面4a全部平行。只要处于该状态下,则即使第二按压构件32的第二面321b与检测部40接触,检测部40也不会对第二按压构件32的倾倒进行检测。
在从Z轴的正方向朝向负方向观察按压式输入装置1的情况下,能够通过贯通孔313以及贯通孔323看见基体4的第一面4a。基体4可以是至少能看见的部分透明。在该情况下,无法通过贯通孔313以及贯通孔323看见检测部40(参照图6A)。
1.4动作
接下来,参照图7A~图9对按压式输入装置1的动作进行说明。图7A~图9是从Z轴的正方向朝向负方向观察按压式输入装置1的情况下的、第一按压构件31以及第二按压构件32的动作的概要图。在图7A~图9中,点O表示开口20的中心,点P表示检测部40(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按钮开关)的位置,点Q表示按压受压面310的位置(作用点的位置)。将线段OP设为极轴,将线段OQ设为矢径,将XY平面中线段OP与线段OQ逆时针所成的角度设为θ。
图7A是θ为0°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在第一按压构件31的受压面310的点Q被按压时,通过存在于关于点O对称的位置的肋314c且与Y轴平行的第一轴S1出现,第一按压构件31绕该第一轴S1倾倒。伴随着第一按压构件31的倾倒,两个凸起326a、326b向Z轴的负方向移动。这样一来,通过凸起326c且与Y轴平行的第二轴S2出现,第二按压构件32绕该第二轴S2倾倒。其结果是,第二按压构件32按压检测部40,检测部40检测第二按压构件32的倾倒。
如图7A所示,在点Q位于靠近受压面310的外周的位置的情况下,将作为第一按压构件31与第二按压构件32的接点的两个凸起326a、326b的顶点连结的直线(未图示)位于从第一轴S1到点Q的距离的大致二分之一的部位,并且位于从第二轴S2到点P的距离的大致二分之一的部位。因此,点Q的按压载荷以及行程与检测部40的按压载荷以及行程大致相同。
图7B是θ为180°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在第一按压构件31的受压面310的点Q被按压时,通过存在于关于点O对称的位置的肋314a且与Y轴平行的第一轴S1出现,第一按压构件31绕该第一轴S1倾倒。伴随着第一按压构件31的倾倒,两个凸起326a、326b向Z轴的负方向移动。这样一来,通过凸起326c且与Y轴平行的第二轴S2出现,第二按压构件32绕该第二轴S2倾倒。其结果是,第二按压构件32按压检测部40,检测部40检测第二按压构件32的倾倒。
如图7B所示,在点Q位于靠近受压面310的外周的位置的情况下,将作为第一按压构件31与第二按压构件32的接点的两个凸起326a、326b的顶点连结的直线(未图示)位于从第一轴S1到点Q的距离的大致二分之一的部位,并且位于从第二轴S2到点P的距离的大致二分之一的部位。因此,点Q的按压载荷以及行程与检测部40的按压载荷以及行程大致相同。
图8A是θ为90°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在第一按压构件31的受压面310的点Q被按压时,通过存在于关于点O对称的位置的肋314d且与X轴平行的第一轴S1出现,第一按压构件31绕该第一轴S1倾倒。伴随着第一按压构件31的倾倒,凸起326a向Z轴的负方向移动。这样一来,通过两个凸起326b、326c的第二轴S2出现,第二按压构件32绕该第二轴S2倾倒。其结果是,第二按压构件32按压检测部40,检测部40检测第二按压构件32的倾倒。需要说明的是,从点P到第二轴S2的距离与从点Q到第二轴S2的距离相等。
如图8A所示,在点Q位于接近受压面310的外周的位置的情况下,按压点Q的力向第二按压构件32的凸起326a大致直接传递。从第二轴S2到凸起326a的距离与从第二轴S2到点P的距离大致相同。因此,点Q的按压载荷以及行程与检测部40的按压载荷以及行程大致相同。需要说明的是,对于θ为270°的情况,省略了图示,但关于通过点O且与X轴平行的直线而成为与θ为90°的情况对称的动作。
图8B是θ为45°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在第一按压构件31的受压面310的点Q被按压时,通过肋314c、314d的第一轴S1出现,第一按压构件31绕该第一轴S1倾倒。伴随着第一按压构件31的倾倒,凸起326a向Z轴的负方向移动。这样一来,通过两个凸起326b、326c的第二轴S2出现,第二按压构件32绕该第二轴S2倾倒。其结果是,第二按压构件32按压检测部40,检测部40检测第二按压构件32的倾倒。
如图8B所示,在点Q位于接近受压面310的外周的位置的情况下,从第一轴S1到点Q的距离为从第一轴S1到凸起326a的距离的约1.2倍。另外,从第二轴S2到凸起326a的距离与从第二轴S2到点P的距离大致相同。因此,点Q的按压载荷为检测部40的按压载荷的大致0.8倍。另外,点Q的行程为检测部40的行程的大致1.2倍。需要说明的是,对于θ为315°的情况,省略了图示,但关于通过点O且与X轴平行的直线而成为与θ为45°的情况对称的动作。
图9是θ为135°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在第一按压构件31的受压面310的点Q被按压时,通过肋314a、314d的第一轴S1出现,第一按压构件31绕该第一轴S1倾倒。伴随着第一按压构件31的倾倒,凸起326a向Z轴的负方向移动。这样一来,通过两个凸起326b、326c的第二轴S2出现,第二按压构件32绕该第二轴S2倾倒。其结果是,第二按压构件32按压检测部40,检测部40检测第二按压构件32的倾倒。
如图9所示,在点Q位于接近受压面310的外周的位置的情况下,从第一轴S1到点Q的距离为从第一轴S1到凸起326a的距离的约1.2倍。另外,从第二轴S2到凸起326a的距离与从第二轴S2到点P的距离大致相同。因此,点Q的按压载荷为检测部40的按压载荷的大致0.8倍。另外,点Q的行程为检测部40的行程的大致1.2倍。需要说明的是,对于θ为225°的情况,省略了图示,但关于通过点O且与X轴平行的直线而成为与θ为135°的情况对称的动作。
如上所述,第一按压构件31具有第一轴S1。第一轴S1并不是固定的轴。换言之,第一轴S1的位置能够根据受压面310被按压的部位而改变。并且,第一按压构件31能够通过受压面310被按压而绕第一轴S1倾倒。
第二按压构件32具有第二轴S2。第二轴S2也不是固定的轴。换言之,第二轴S2的位置能够根据受压面310被按压的部位而改变。并且,第二按压构件32由于第一按压构件31的倾倒而被按压,由此能够绕第二轴S2倾倒。
其中,在从与受压面310垂直的方向(Z轴方向)观察的情况下,第二轴S2与检测部40构成为不重叠。当第二轴S2与检测部40重叠时,即使第二按压构件32绕第二轴S2倾倒,检测部40也无法检测该倾倒。
实际上θ可以为任意的角度。另外,只要点Q存在于受压面310上,则线段OQ长度也可以是任意的长度。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按压式输入装置1,无论按压受压面310的何处,都能够通过检测部40检测该按压。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对受压面310进行全按。在该情况下,第一按压构件31不倾倒地向Z轴的负方向移动,但两个凸起326a、326b被第一按压构件31向Z轴的负方向按压。这样一来,与图7A或图7B的情况同样地,通过肋324b以及凸起326c且与Y轴平行的第二轴S2出现,第二按压构件32绕该第二轴S2倾倒。其结果是,第二按压构件32按压检测部40,检测部40检测第二按压构件32的倾倒。特别是在点Q位于接近受压面310的外周的位置的情况下,对于θ为0°、90°、180°以及270°这四个方向,能够将对受压面310的按压操作(按压载荷以及行程)大致直接作为对检测部40的按压操作(按压载荷以及行程)进行传递。
2.实施方式2
2.1结构
图10以及图11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按压式输入装置1。需要说明的是,对与实施方式1的按压式输入装置1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主要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按压构件31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的按压式输入装置1的第一按压构件31的结构不同。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1所示,在第一按压构件31未设置四个肋314a~314d。因此,在受压面310未被按压的状态下,第一按压构件31的凸缘部312与保持构件2的第一底面201b接触。即,沿与受压面310垂直的(Z轴方向),第一按压构件31以圆形或椭圆形(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圆形)的环形状与保持构件2接触。并且,圆形或椭圆形的中心是第一按压构件31与第二按压构件32的两个接触点的中点。两个接触点的中点是两个凸起326a、326b间的中点。由此,第一按压构件31以及第二按压构件32的保持状态更加稳定。
另外,在从与受压面310垂直的方向(Z轴方向)观察的情况下,第一按压构件31与保持构件2的接触面(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凸缘部312的圆环状的面)配置为同第一按压构件31与第二按压构件32的两个接触点、以及第二按压构件32与基体4的两个接触点重叠。由此,第一按压构件31以及第二按压构件32的保持状态更加稳定。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实施方式1的情况不同,在第一按压构件31未设置凸部315,并且在保持构件2未设置凹部23a。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为了抑制第一按压构件31的周向上的位置偏移而在第一按压构件31设置凸部315,并在保持构件2设置凹部23a。
2.2动作
接下来,参照图12对按压式输入装置1的动作进行说明。图12是从Z轴的正方向朝向负方向观察按压式输入装置1的情况下的、第一按压构件31以及第二按压构件32的动作的概要图。在图12中,点O表示开口20的中心,点P表示检测部40(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按钮开关)的位置,点Q表示按压受压面310的位置(作用点的位置)。将线段OP设为极轴,将线段OQ设为矢径,将XY平面中线段OP与线段OQ逆时针所成的角度设为θ。
在第一按压构件31的受压面310的点Q被按压时,存在于关于点O对称的位置的凸缘部312的外周的点S成为与保持构件2的第一底面201b的接点。并且,通过该点S且与线段SQ垂直的第一轴S1出现,第一按压构件31绕该第一轴S1倾倒。第一轴S1的位置能够与任意的角度θ相对应地改变。伴随着第一按压构件31的倾倒,两个凸起326a、326b向Z轴的负方向移动。这样一来,通过凸起326c且与将凸起326a、326b的顶点连结的直线平行的第二轴S2出现,第二按压构件32绕该第二轴S2倾倒。其结果是,第二按压构件32按压检测部40,检测部40检测第二按压构件32的倾倒。
对于第二按压构件32,凸起326a、326b位于距将凸起326c的顶点与点P连结的直线等距离的位置。从第二轴S2到凸起326a、326b的距离是从第二轴S2到点P的距离的一半。由此,点Q的按压载荷均等地分配到凸起326a、326b,并且,凸起326a、326b的按压载荷与点P的按压载荷相等。另外,凸起326a、326b的移动量之和与点P的移动量相等。
对于第一按压构件31,凸起326a、326b位于距将点Q与点S连结的直线等距离的位置。在点Q位于接近受压面310的外周的位置、且从点O到凸起326a、326b的距离与OQ大致相同的情况下,从第一轴S1到凸起326a的距离为OQ(1+sinθ),从第一轴S1到326b的距离为OQ(1-sinθ)。在将点P的按压载荷设为Fsw,将点Q的按压载荷设为F时,从绕第一轴S1的平衡的下式(1)可知,点P的按压载荷Fsw与点Q的按压载荷F相等。
[数学式1]
2OQ×F=OQ(1+sinθ)Fsw+OQ(1-sinθ)Fsw (1)
另外,同样地,在将P的行程设为Tsw,将点Q的行程设为T时,根据下式(2)可知,点P的行程Tsw与点Q的行程T相等。
[数学式2]
Tsw={OQ(1+sinθ)/(2OQ)}T+{OQ(1-sinθ)/(2OQ)}T (2)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按压式输入装置1,无论按压受压面310的何处,都能够通过检测部40检测该按压。特别是在点Q位于接近受压面310的外周的位置的情况下,无论按压整周上的何处,都能够将对受压面310的按压操作(按压载荷以及行程)大致直接作为对检测部40的按压操作(按压载荷以及行程)进行传递。
3.实施方式3
3.1结构
图13~图16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按压式输入装置1。需要说明的是,对与实施方式1的按压式输入装置1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主要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按压构件31以及第二按压构件32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的按压式输入装置1的第一按压构件31以及第二按压构件32的结构不同。
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按压构件31的主体部311的中央与Z轴平行地设置有圆形的透明构件316。第一按压构件31是包围透明构件316的环状的构件。透明构件316具有第一面316a和第二面316b。第一面316a是平坦面,且朝向Z轴的正方向。第二面316b是凸球面,且朝向Z轴的负方向。第一面316a以及第二面316b成为透明构件316的表面背面。
第一按压构件31的主体部311的第一面311a包围透明构件316的第一面316a的周围。主体部311的第一面311a比透明构件316的第一面316a向Z轴的正方向突出。受压面310由主体部311的第一面311a和透明构件316的第一面316a构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实施方式1的情况不同,如图14所示,在第一按压构件31未设置四个肋314a~314d。因此,在受压面310未被按压的状态下,第一按压构件31的凸缘部312与保持构件2的第一底面201b接触。即,沿与受压面310垂直的方向(Z轴方向),第一按压构件31以圆形、椭圆形或矩形(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圆形)的环形状与保持构件2接触。并且,圆形、椭圆形或矩形的中心(在矩形的情况下为对角线的交点)是第一按压构件31与第二按压构件32的一个接触点。由此,第一按压构件31以及第二按压构件32的保持状态稳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二按压构件32的主体部321的中央与Z轴平行地设置有圆形的透明构件327。第二按压构件32是包围透明构件327的环状的构件。透明构件327具有第一面327a和第二面327b。第一面327a朝向Z轴的正方向。第二面327b朝向Z轴的负方向。第一面327a以及第二面327b是平坦面且平行,并成为透明构件327的表面背面。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实施方式1的情况不同,如图14所示,在第二按压构件32的主体部321的第一面321a未设置两个凸起326a、326b。第二按压构件32的主体部321的第一面321a与透明构件327的第一面327a共面。
如图16A以及图16B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按压构件31的透明构件316的凸球面状的第二面316b与第二按压构件32的透明构件327的平坦面状的第一面327a点接触。需要说明的是,虽省略了图示,但也可以在透明构件316的第二面316b的中心部分设置突起,并将中心部分以外的部分设为平坦面状。在该情况下,透明构件316的第二面316b的突起与透明构件327的平坦面状的第一面327a点接触。
如图1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按压构件32的凸起326c以与Y轴平行的方式形成得较长。凸起326c的长度比透明构件327的外周圆的半径长,且比其直径短。如图16A所示,第二按压构件32的凸起326c与基体4的第一面4a线接触。
在从Z轴的正方向朝向负方向观察按压式输入装置1的情况下,能够通过透明构件316以及透明构件327看见基体4的第一面4a。基体4可以是至少能看见的部分透明。在该情况下,无法通过透明构件316以及透明构件327看见检测部40(参照图16A)。
在本实施方式中,沿与受压面310垂直的方向(Z轴方向),第二按压构件32与基体4在包括检测部40在内的两点处接触。另一点为凸起326c。第一按压构件31与第二按压构件32在一点处接触(参照图16A以及图16B)。第一按压构件31与第二按压构件32的一个接触点(在后述的图17中为点O)位于将第二按压构件32与基体4的两个接触点(在后述的图17中,一个接触点为点P,另一个接触点为凸起326c的Y轴方向上的中点)连结的线段上。由此,第一按压构件31以及第二按压构件32的保持状态稳定。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实施方式1的情况不同,在第一按压构件31未设置凸部315,并且在保持构件2未设置凹部23a。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为了抑制第一按压构件31的周向上的位置偏移而在第一按压构件31设置凸部315,并在保持构件2设置凹部23a。
3.2动作
接下来,参照图17对按压式输入装置1的动作进行说明。图17是从Z轴的正方向朝向负方向观察按压式输入装置1的情况下的、第一按压构件31以及第二按压构件32的动作的概要图。在图17中,点O表示透明构件316的中心,点P表示检测部40(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按钮开关)的位置,点Q表示按压受压面310的位置(作用点的位置)。将线段OP设为极轴,将线段OQ设为矢径,将XY平面中线段OP与线段OQ逆时针所成的角度设为θ。
在按压作为第一按压构件31的受压面310的主体部311的第一面311a上的点Q时,存在于关于点O对称的位置的凸缘部312的外周的点S成为与保持构件2的第一底面201b的接点。并且,通过该点S且与线段SQ垂直的第一轴S1出现,第一按压构件31绕该第一轴S1倾倒。第一轴S1的位置能够与任意的角度θ相对应地改变。伴随着第一按压构件31的倾倒,第一按压构件31的透明构件316的凸球面状的第二面316b与第二按压构件32的透明构件327的平坦面状的第一面327a的接点也向Z轴的负方向移动。这样一来,通过凸起326c且与Y轴平行的第二轴S2出现,第二按压构件32绕该第二轴S2倾倒。其结果是,第二按压构件32按压检测部40,检测部40检测第二按压构件32的倾倒。
在点Q位于靠近受压面310的外周的位置的情况下,第一按压构件31与第二按压构件32的接点(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点O)是从第一轴S1到点Q的距离的中点,且是从第二轴S2到点P的距离的中点。因此,点Q的按压载荷以及行程与检测部40的按压载荷以及行程大致相同。
在相对于受压面310垂直地按压作为第一按压构件31的受压面310的透明构件316的第一面316a的中心(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点O)时,第一按压构件31不倾倒地向Z轴的负方向移动。在第二按压构件32被第一按压构件31与第二按压构件32的接点(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点O)按压时,通过凸起326c且与Y轴平行的第二轴S2出现,第二按压构件32绕该第二轴S2倾倒。其结果是,第二按压构件32按压检测部40,检测部40检测第二按压构件32的倾倒。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按压式输入装置1,无论按压受压面310的何处,都能够通过检测部40检测该按压。特别是在点Q位于接近受压面310的外周的位置的情况下,无论按压整周上的何处,都能够将对受压面310的按压操作(按压载荷以及行程)大致直接作为对检测部40的按压操作(按压载荷以及行程)进行传递。
4.实施方式4
4.1结构
图18~图21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按压式输入装置1。需要说明的是,对与实施方式1的按压式输入装置1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按压构件31具有透光性。第一按压构件31是矩形板状的构件。更详细而言,第一按压构件31的主体部311是矩形形状且四角为圆角状的构件。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实施方式1不同,在主体部311未设置贯通孔313。
第一按压构件31的凸缘部312从主体部311的外周面与XY平面平行地突出。凸缘部312的宽度以及厚度恒定。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实施方式1不同,如图19所示,在第一按压构件31未设置四个肋314a~314d。
第二按压构件32是矩形框状的构件。更详细而言,第二按压构件32的主体部321是矩形框状且四角为圆角状的构件,且具有与X轴平行的两边和与Y轴平行的两边。
在主体部321的与X轴平行的两边各自的中央设置有两个突起328a、328b。两个突起328a、328b是半圆板状,且向Z轴的正方向突出。两个突起328a、328b存在于在通过贯通孔323的中心且与Y轴平行的直线上对称的位置。两个突起328a、328b起到与实施方式1的第二按压构件32的两个凸起326a、326b相同的作用。
凸缘部322从主体部321的外周面与XY平面平行地突出。凸缘部322的宽度以及厚度恒定。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两个突出片329a、329b。两个突出片329a、329b从在主体部321的与Y轴平行的两边设置的凸缘部322的中央分别向X轴的正方向以及负方向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实施方式1不同,在凸缘部322未设置凹部325。
在本实施方式中,基体4还具有贯通孔463、凹处43和凸起44。贯通孔463是四角为圆角的矩形形状,且与Z轴平行地设置于基体4。凹处43以向Z轴的正方向开口的方式设置于基体4。凹处43与贯通孔463相邻,且与贯通孔463连通。在凹处43的底面设置有检测部40。凸起44设置于基体4的第一面4a。凸起44向Z轴的正方向突出。检测部40与凸起44存在于在通过贯通孔463的中心且与X轴平行的直线上对称的位置。凸起44起到与实施方式1的第二按压构件32的凸起326c相同的作用。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0所示,保持构件2还具有两个凹处24、25和两个肋26a、26b。
凹处24是收容第二按压构件32的突出片329a的空间。凹处24以向Z轴的负方向开口的方式设置于保持构件2。凹处24与收容部200相邻,且与收容部200连通。在凹处24的底面设置有肋26a。肋26a向Z轴的负方向突出。
凹处25是收容第二按压构件32的突出片329b的空间。凹处25以向Z轴的负方向开口的方式设置于保持构件2。凹处25与收容部200相邻,且与收容部200连通。在凹处25的底面设置有肋26b。肋26b向Z轴的负方向突出。肋26a、26b起到与实施方式1的第二按压构件32的肋324a、肋324b相同的作用。
两个肋26a、26b在与X轴平行的方向上对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按压式输入装置1还具备透光构件45。透光构件45是长方体状的构件,例如由电视石(television stone)形成。透光构件45具有第一面45a和第二面45b。第一面45a是平坦面,且朝向Z轴的正方向。第二面45b是平坦面,且朝向Z轴的负方向。第一面4a以及第二面45b平行,且成为透光构件45的表面背面。在沿Z轴方向观察时,第一面45a以及第二面45b是四角为圆角的矩形形状的面。第一面45a比基体4的贯通孔463大一圈。第二面45b是与基体4的贯通孔463相同的大小。透光构件45的厚度比基体4的厚度厚。如图21A以及图21B所示,透光构件45的第二面45b与基体4的第二面4b共面。透光构件45的第一面45a比基体4的第一面4a靠近Z轴的正方向。透光构件45固定于基体4。
如图21A以及图21B所示,在按压式输入装置1中,第一按压构件31的凸缘部312与保持构件2的第一底面201b接触。即,沿与受压面310垂直的方向(Z轴方向),第一按压构件31以大致矩形的环形状与保持构件2接触。并且,大致矩形的中心(对角线的交点)是第一按压构件31与第二按压构件32的两个接触点的中点。两个接触点的中点是两个突起328a、328b间的中点。由此,第一按压构件31以及第二按压构件32的保持状态更加稳定。
另外,在从与受压面310垂直的方向(Z轴方向)观察的情况下,第一按压构件31与保持构件2的接触面(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凸缘部312的大致矩形环状的面)配置为同第一按压构件31与第二按压构件32的两个接触点、以及第二按压构件32与基体4的两个接触点重叠。由此,第一按压构件31以及第二按压构件32的保持状态更加稳定。
如图21B所示,第二按压构件32的两个突起328a、328b与第一按压构件31的第二面311b接触。第一按压构件31的第二面311b与透光构件45的第一面45a不接触。
如图21A所示,在检测部40与保持构件2的肋26a之间夹设有第二按压构件32的突出片329a。在该状态下,突出片329a不按压检测部40,因此检测部40不会对第二按压构件32的倾倒进行检测。在基体4的肋44与保持构件2的肋26b之间夹设有第二按压构件32的突出片329b。如图21B所示,第二按压构件32的凸缘部322(未设置突出片329a、329b的部位)不与基体4的第一面4a接触。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与受压面310垂直的方向(Z轴方向)观察的情况下,第一按压构件31以及第二按压构件32是大致矩形。沿与受压面310垂直的方向(Z轴方向),大致矩形的对置的两边(X轴方向上的两边)与将第一按压构件31与第二按压构件32的两个接触点连结的线段(与Y轴平行的线段)垂直。大致矩形的剩余的对置的两边(Y轴方向上的两边)与将第二按压构件32与基体4的两个接触点连结的线段(与X轴平行的线段)垂直。由此,第一按压构件31以及第二按压构件32的保持状态稳定。
4.2动作
接下来,参照图22对按压式输入装置1的动作进行说明。图22是从Z轴的正方向朝向负方向观察按压式输入装置1的情况下的、第一按压构件31以及第二按压构件32的动作的概要图。
在采用上述那样的结构的本实施方式的按压式输入装置1中,在原理上也与实施方式1、2的按压式输入装置1同样地进行动作。
本实施方式的按压式输入装置1在不存在相当于实施方式1的四个肋314a~314d的结构这一点上与实施方式2的按压式输入装置1共通。
本实施方式的第二按压构件32的两个突起328a、328b起到与实施方式1的第二按压构件32的两个凸起326a、326b相同的作用。本实施方式的保持构件2的肋26a、26b起到与实施方式1的第二按压构件32的肋324a、324b相同的作用。本实施方式的基体4的凸起44起到与实施方式1的第二按压构件32的凸起326c相同的作用。
如图22所示,将受压面310分割为八部分。具体而言,通过将第二按压构件32的两个突起328a、328b的中点O与第一按压构件31的凸缘部312的四边(直线部)的端点连结的线段,将受压面310分割为受压面310a~310h。
受压面310a~310d是包含四边(直线部)的面。受压面310e~310h是包含相邻的两边(直线部)之间的圆角部的面。在图22中,对受压面310a~310d以及受压面310e~310h施加不同的阴影,而对二者进行区别。以下,分为按压受压面310a~310d的情况与按压受压面310e~310h的情况而进行说明。
在按压受压面310a~310d的情况下,存在于关于点O对称的位置的凸缘部312的外周的边(直线部)成为第一轴S1。第一按压构件31绕该第一轴S1倾倒。在图22中,对在按压了受压面310a上的点Q1的情况下出现的第一轴S11进行图示。需要说明的是,在按压受压面310a~310d的情况下,进行与实施方式1的θ为0°、90°、180°、270°的情况相同的动作。
另一方面,在按压受压面310e~310h的情况下,存在于关于点O对称的位置的凸缘部312的外周的圆角部的切线成为第一轴S1。第一按压构件31绕该第一轴S1倾倒。在图22中,对在按压了受压面310h上的点Q2的情况下出现的第一轴S12进行图示。需要说明的是,在按压受压面310e~310h的情况下,进行与实施方式2相同的动作。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按压式输入装置1,无论按压受压面310的何处,都能够通过检测部40检测该按压。
5.实施方式5
5.1概要
上述的按压式输入装置1能够组装于按压兼旋转式输入装置10。按压兼旋转式输入装置10例如是旋转编码器。图23以及图24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按压兼旋转式输入装置10。按压兼旋转式输入装置10具备按压式输入装置1、旋转体5以及电路块8。按压式输入装置1具有圆筒部21。旋转体5包围圆筒部21。旋转体5能够在圆筒部21的周围旋转。电路块8保持于按压式输入装置1的基体4。电路块8对旋转体5的旋转量进行检测。
按压兼旋转式输入装置10具备按压式输入装置1,因此无论按压受压面310的何处,都能够通过检测部40检测该按压。并且也能够检测旋转体5的旋转量。
5.2结构
以下,参照图23~图28进一步对按压兼旋转式输入装置10详细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方便说明,在一部分附图中图示出相互正交的X轴、Y轴以及Z轴。将Z轴的正方向设为向上,将Z轴的负方向设为向下,但其并不旨在对使用按压兼旋转式输入装置10时的方向进行限定。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按压式输入装置1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如图23以及图24所示,按压兼旋转式输入装置10具备按压式输入装置1、旋转体5以及电路块8。按压兼旋转式输入装置10还具备弹簧构件60和安装金属件7。按压兼旋转式输入装置10也可以还具备旋钮9。按压兼旋转式输入装置10例如能够通过双面胶带490固定于触摸面板(未图示)。与直接触摸触摸面板来进行操作的情况相比,用按压兼旋转式输入装置10进行操作的情况容易使使用者直观地对操作有效的情况进行掌握。如图23所示,若在按压兼旋转式输入装置10的中央存在贯通孔,则能够通过该贯通孔看见触摸面板的显示、或者对触摸面板进行操作。需要说明的是,与触摸面板的电连接通过适当地布设电路块8的延伸部831,并将端子部831a与目标电路连结来进行。
首先,对按压兼旋转式输入装置10的按压式输入装置1的部分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5所示,在第一按压构件31的主体部311的第二面311b设置有两个凸起317a、317b。两个凸起317a、317b能够在第一按压构件31以及第二按压构件32倾倒时构成支点。两个凸起317a、317b的前端为半球状,且两个凸起317a、317b向Z轴的负方向突出。两个凸起317a、317b存在于在通过贯通孔313的中心C1且与Y轴平行的直线L1Y上对称的位置。两个凸起317a、317b起到与实施方式1的第二按压构件32的两个凸起326a、326b相同的作用。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实施方式1的情况(图4B)不同,如图25B所示,在第二按压构件32未设置两个凸起326a、326b。作为其替代,如上所述,在第一按压构件31设置有两个凸起317a、317b。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5B所示,在第二按压构件32的主体部321的第二面321b设置有按压部365。按压部365是在第二按压构件32倾倒时按压设置于基体4的圆顶部41(参照图26B、图29A以及图29B)的部分。按压部365与凸起326c存在于在通过贯通孔323的中心C2且与X轴平行的直线L2X上对称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5B所示,在第二按压构件32的主体部321的第二面321b还设置有遮蔽板363。遮蔽板363是在第二按压构件32倾倒时插入设置于基体4的检测部40(参照图26B,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光电传感器)的狭缝40a而遮挡受光部发光部间的光的板。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6A所示,保持构件2是环状的构件。保持构件2具有圆筒部21和凸缘部213。
圆筒部21由第一圆筒部211和第二圆筒部212构成。第二圆筒部212的内径以及外径比第一圆筒部211的内径以及外径大。第一圆筒部211与第二圆筒部212直接连结,在二者的边界存在台阶。在第一圆筒部211的前端,内凸缘部23朝向径向上的内侧突出。开口20被内凸缘部23的前端包围。内凸缘部23的朝向Z轴的正方向的面为第一面2a。
凸缘部213在第二圆筒部212的前端朝向径向上的外侧突出。凸缘部213的朝向Z轴的负方向的面为第二面2b。在第二面2b设置有多个凸起213b。凸起213b用于将保持构件2固定于基体4。将凸缘部213的一部分切除,从而设置缺口部213a。缺口部213a具有按照电路块8的主体部830的外形的形状。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6B所示,基体4是环状的构件。更详细而言,基体4具有圆环状的主体部460和外壁461。在主体部460的中央,与Z轴平行地设置有圆形的贯通孔463。并且,在主体部460的与保持构件2的凸起213b对置的位置设置有贯通孔469。将凸起213b插入贯通孔469,并通过热铆等将保持构件2固定于基体4。
主体部460具有第一面460a和第二面460b。第一面460a朝向Z轴的正方向。第二面460b朝向Z轴的负方向。第一面460a以及第二面460b成为主体部460的表面背面。在沿Z轴方向观察时,第一面460a以及第二面460b是圆环带状的面。
外壁461从主体部460的外周缘向Z轴的正方向突出。在外壁461设置有开口461a。通过开口461a,将在基体4的内侧设置的电路块8的一部分向基体4的外侧拉出。开口461a被安装金属件7的闭塞片703闭塞(参照图23)。在外壁461设置有多个槽461b(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槽461b在外壁461的外表面沿Z轴方向设置。在槽461b嵌合安装金属件7的结合片702(参照图23)。
基体4具有检测部40。检测部40对第二按压构件32的倾倒进行检测。检测部40是光电传感器。更详细而言,检测部40具有隔着狭缝40a而对置的发光部和受光部。第二按压构件32的遮蔽板363插入狭缝40a而遮挡从发光部向受光部的光,由此检测部40对第二按压构件32的倾倒进行检测。作为检测部40的具体例举出光遮断器。检测部40在Z轴方向上设置于与第二按压构件32的遮蔽板363对置的位置。
基体4具有圆顶部41。圆顶部41是能够使使用者在按压第一按压构件31时等获得咔哒感(分寸感)的构件。圆顶部41是能够发生压曲变形或弹性变形的构件。能够发生压曲变形的圆顶部41例如是金属圆顶部。能够发生弹性变形的圆顶部41例如是橡胶圆顶部。圆顶部41设置于第一面460a。圆顶部41以在Z轴方向上与第二按压构件32的按压部365对置的方式设置。在关于贯通孔463的中心C3与圆顶部41对称的位置设置有具有凹面的凸起承接部467。在凸起承接部467配置第二按压构件32的凸起326c(参照图29A以及图29B)。
如图26B所示,电路块8保持于基体4。电路块8具有柔性印刷配线板83、上述的检测部40以及两个旋转检测部80。
柔性印刷配线板83由主体部830和延伸部831构成。主体部830重叠有加强板85而被加强(参照图24)。在主体部830设置有贯通孔。如图26B所示,主体部830在贯通孔穿过基体4的凸起468,并通过热铆而固定于基体4的内部。
在主体部830设置有检测部40和两个旋转检测部80。两个旋转检测部80具有与检测部40相同的结构。即,旋转检测部80具有隔着狭缝80a而对置的发光部和受光部。如图26B所示,以使圆周D与狭缝80a重叠的方式将两个旋转检测部81、82设置于基体4。圆周D是供旋转体5的遮蔽板57(参照图27B以及图28)通过的通路。旋转体5的遮蔽板57通过狭缝80a而遮挡从发光部向受光部的光,由此旋转检测部80对旋转体5的旋转进行检测。通过具有两个旋转检测部81、82,能够对旋转体5的旋转的方向以及旋转量进行检测。旋转的方向包括XY平面内的顺时针以及逆时针这两方。这样,电路块8对旋转体5的旋转量进行检测。
延伸部831从主体部830延伸出。延伸部831通过基体4的开口461a而从基体4的内部向外部拉出。为了保护配线而在延伸部831覆盖有覆盖层84。配线从检测部40以及旋转检测部80形成至延伸部831的前端即端子部831a。端子部831a重叠有加强板87而被加强。延伸部831的长度没有特别限定。
旋转体5包围保持构件2的圆筒部21。旋转体5能够在圆筒部21的周围旋转。
旋转体5例如是树脂成形体,并具有电绝缘性。如图27A以及图27B所示,旋转体5是圆环状的构件。更详细而言,旋转体5具有圆环状的主体部50、圆筒部53以及凸缘部56。
在主体部50的中央,与Z轴平行地设置有圆形的贯通孔500。主体部50具有第一面51和第二面52。第一面51朝向Z轴的正方向。第二面52朝向Z轴的负方向。第一面51以及第二面52成为主体部50的表面背面。在沿Z轴方向观察时,第一面51以及第二面52是圆环带状的面。
圆筒部53以将主体部50的第一面51分成两部分的方式向Z轴的正方向突出。第一面51被圆筒部53分为外侧区域51a和内侧区域51b这两部分。外侧区域51a是存在于圆筒部53的外侧的圆环带状的区域。内侧区域51b是存在于圆筒部53的内侧的圆环带状的区域。外侧区域51a与内侧区域51b同心。外侧区域51a和内侧区域51b的中心都是贯通孔500的中心。
主体部50具有外壁54和内壁55。外壁54从主体部50的外周缘向Z轴的负方向突出。内壁55从主体部50的内周缘向Z轴的负方向突出。贯通孔500被内壁55包围而形成,且该贯通孔500与Z轴平行地贯穿。
凸缘部56从主体部50的外壁54的外周面与XY平面平行地突出。凸缘部56的宽度恒定。
如图24以及图27A所示,凸缘部56在与弹簧构件60对置的面具有多个凸部561。多个凸部561在凸缘部56的周向上大致等间隔地排列。多个凸部561设置在凸缘部56的整周上。因此,凸缘部56具有在周向上反复凹凸的凹凸面560。
如图27B以及图28所示,凸缘部56在与基体4对置的面具有多个遮蔽板57。多个遮蔽板57在凸缘部56的周向上大致等间隔地排列。多个遮蔽板57设置在凸缘部56的整周上。
如图27A以及图27B所示,旋转体5具有多个槽孔58(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多个槽孔58在贯通孔500的周围大致等间隔地设置。槽孔58从主体部50的内侧区域51b设置到内壁55。在各槽孔58的两侧设置有引导突起581。通过槽孔58,第一按压构件31的受压面310露出(参照图23)。旋钮9的突起部91能够穿过槽孔58(参照图28)。
如图28所示,旋转体5具有多个开口部59(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多个开口部59在贯通孔500的周围大致等间隔地设置。开口部59设置于主体部50的内壁55。旋钮9的结合部92能够与开口部59结合。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4所示,按压兼旋转式输入装置10具有两个弹簧构件60。弹簧构件60是能够使使用者在旋转旋转体5时等获得咔哒感的构件。弹簧构件60具有板簧部601、咔哒用突起602以及固定部603。
板簧部601具有按照旋转体5的外壁54的外周形状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板簧部601的形状是圆弧状。板簧部601在与旋转体5的旋转轴平行的方向上与凸缘部56的凹凸面560重叠。
咔哒用突起602与板簧部601为一体。咔哒用突起602在板簧部601的中央部朝向凸缘部56呈U状突出。咔哒用突起602能够分别进出凸缘部56的凹凸面560的多个凸部561中的、相邻的两个凸部561之间。
固定部603位于板簧部601的两端。在固定部603形成有供安装金属件7的从金属件主体701向金属件主体701的厚度方向突出的结合用突起穿过的孔604。弹簧构件60通过在以使结合用突起穿过固定部603的孔604的方式将固定部603重叠于金属件主体701的状态下,对结合用突起的前端进行铆接,而被固定于安装金属件7。
安装金属件7是用于将旋转体5安装于基体4的金属件。安装金属件7覆盖收纳于基体4的旋转体5的凸缘部56以及弹簧构件60。安装金属件7例如由钢板形成。安装金属件7具有环状的金属件主体701、多个结合片702(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以及闭塞片703。安装金属件7的外径与基体4的外径大致相同。
在安装金属件7中,金属件主体701具有贯通孔700。贯通孔700的内径与旋转体5的圆筒部53的外径大致相同。
多个结合片702是与基体4的槽461b嵌合的部位。闭塞片703是封闭基体4的开口461a的部位。多个结合片702以及闭塞片703从金属件主体701的外周缘突出。多个结合片702以及闭塞片703在金属件主体701的周向上相互分离。
旋钮9例如是树脂成形体,并具有电绝缘性。如图28所示,旋钮9是环状的构件。更详细而言,旋钮9具有圆环状的主体部90、外壁94以及内壁95。外壁94从主体部90的外周缘向与旋转体5对置的方向突出。内壁95从主体部90的内周缘向与旋转体5对置的方向突出。旋钮具有圆形的贯通孔93。贯通孔93被内壁95包围而形成。
旋钮9具有多个突起部91(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多个突起部91在内壁95的与外壁94对置的面大致等间隔地设置。各突起部91被旋转体5的一对引导突起581引导并且穿过槽孔58,从而能够按压第一按压构件31的受压面310。
旋钮9具有多个结合部92(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多个结合部92在内壁95的与外壁94对置的面大致等间隔地设置。在结合部92的前端形成有向外壁94的方向突出的爪。在将圆筒状的内壁94插入旋转体5的贯通孔500时,旋钮9的结合部92卡在旋转体5的开口部59,从而能够结合。但是,在旋钮9被按压的方向(Z轴方向)上,结合部92的爪能够在开口部59内移动。
5.3组装
接下来,对按压兼旋转式输入装置10的组装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将电路块8安装于基体4。进而,将第二按压构件32设置于基体4的内部,将第一按压构件31载置在第二按压构件32上,并从其上方覆盖保持构件2。将保持构件2的凸起213b插入基体4的贯通孔469,并通过热铆等将保持构件2固定于基体4。这样,首先组装按压式输入装置1。
接下来,将旋转体5安装于按压式输入装置1。具体而言,将保持构件2的圆筒部21插入旋转体5的贯通孔500。旋转体5的凸缘部56配置于基体4内。凸缘部56的遮蔽板57配置于被凸缘56和基体4围成的空间内。
接下来,将安装有弹簧构件60的安装金属件7安装并固定于基体4。此时,利用安装金属件7的闭塞片703闭塞基体4的开口461a。将安装金属件7的结合片702嵌合于基体4的槽461b,并将结合片702的前端弯曲成L状进行铆接,由此将安装金属件7固定于基体4。
其结果是,组装图23所示的按压兼旋转式输入装置10。也能够根据需要而进一步安装旋钮9。即,使旋钮9的结合部92与旋转体5的开口部59结合。
5.4动作
接下来,对按压兼旋转式输入装置10的动作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其是安装有旋钮9的情况下的动作的一例。
首先,对按压操作进行说明。在使用者按压旋钮9时,旋钮9的突起部91穿过旋转体5的槽孔58,第一按压构件31的受压面310被按压。由此,第二按压构件32被按压,其遮蔽板363插入检测部40的狭缝40a,检测部40检测第二按压构件32的倾倒。圆顶部41在大致同时发生变形,从而能够使使用者获得咔哒感。
在此,参照图29A以及图29B,对上述的按压操作进行补充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9A以及图29B中,省略了旋钮9的图示。
图29A示出第一按压构件31的受压面310未被按压的状态。在该状态下,第一按压构件31与XY平面平行。更详细而言,第一按压构件31的第一面311a以及第二面311b与XY平面平行。另外,第二按压构件32相对于XY平面倾斜。更详细而言,在XZ平面中,第二按压构件32以斜率为正的方式倾斜。另外,基体4的第一面4a与XY平面平行。以上,在沿Y轴方向观察时,在第一按压构件31的第二面311b与第二按压构件32的第一面321a之间存在大致楔状的间隙。同样地,在第二按压构件32的第二面321b与基体4的第一面4a之间存在大致楔状的间隙。
另一方面,图29B示出第一按压构件31的受压面310被按压的状态。在图29B中,第一按压构件31倾斜,但也可以不倾斜。即,第一按压构件31也可以在保持与XY平面平行的状态的同时向Z轴的负方向移动。另外,第二按压构件32被在第一按压构件31的第二面311b设置的凸起317a、317b按压,而以凸起326c为支点倾倒,并将圆顶部41压入。虽然在图29B中无法看见,但第二按压构件32的遮蔽板363与圆顶部41的压入大致同时地插入检测部40的狭缝40a。在该状态下,在第二按压构件32的第二面321b与基体4的第一面4a之间也残留有间隙。
无论按压第一按压构件31的受压面310的何处,第二按压构件32都进行与上述大致相同的动作。即,无论按压受压面310的何处,都能够通过检测部40检测该按压,并且通过圆顶部41的大致同时的压入,能够使使用者获得咔哒感。
接下来,对旋转操作进行说明。在使用者使旋钮9旋转时,旋转体5旋转,旋转体5的遮蔽板57在基体4内的圆周D上移动(参照图26B)。由此,遮蔽板57通过旋转检测部80的狭缝80a,从而检测旋转体5的旋转量。在旋转体5的旋转时,通过弹簧构件60的咔哒用突起602,能够使使用者获得咔哒感。
在此,按压构件3与旋转体5是不同构件,构成为能够分别独立地进行动作。即,即使按压构件3被按压,旋转体5也不会被按压。另外,即使旋转体5旋转,按压构件3也不会旋转。
当旋转体5旋转时,从旋转体5的槽孔58露出的第一按压构件31的受压面310发生变化。在本实施方式的按压兼旋转式输入装置10组装有上述的按压式输入装置1,因此无论按压受压面310的何处,都能够通过检测部40检测该按压。
6.总结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等可知,本发明包括下述方案。以下,只是为了明示与实施方式的对应关系而将附图标记带括号地进行标注。
第一方案的按压式输入装置(1)具备第一按压构件(31)、第二按压构件(32)、基体(4)以及保持构件(2)。所述第一按压构件(31)具有受压面(310)以及第一轴(S1),且能够通过所述受压面(310)被按压而绕所述第一轴(S1)倾倒。所述第二按压构件(32)具有第二轴(S2),且由于所述第一按压构件(31)的倾倒而被按压由此能够绕所述第二轴(S2)倾倒。所述基体(4)具有对所述第二按压构件(32)的倾倒进行检测的检测部(40)。所述保持构件(2)与所述基体(4)一起保持所述第一按压构件(31)以及所述第二按压构件(32)。所述第一轴(S1)以及所述第二轴(S2)中的至少任一方的位置能够根据所述受压面(310)被按压的部位而改变。在从与所述受压面(310)垂直的方向观察的情况下,所述第二轴(S2)与所述检测部(40)构成为不重叠。
根据该方案,无论按压受压面(310)的何处,都能够通过检测部(40)检测该按压。
在第二方案的按压式输入装置(1)中,在第一方案的基础上,沿与所述受压面(310)垂直的方向,所述第二按压构件(32)与所述基体(4)在包括所述检测部(40)在内的两点处接触。所述第一按压构件(31)与所述第二按压构件(32)在两点处接触。将所述第一按压构件(31)与所述第二按压构件(32)的两个接触点连结的线段和将所述第二按压构件(32)与所述基体(4)的两个接触点连结的线段以相交的方式配置。
根据该方案,第一按压构件(31)以及第二按压构件(32)的保持状态稳定。
在第三方案的按压式输入装置(1)中,在第二方案的基础上,将所述第二按压构件(32)与所述基体(4)的两个接触点连结的线段是将所述第一按压构件(31)与所述第二按压构件(32)的两个接触点连结的线段的二等分线。
根据该方案,第一按压构件(31)以及第二按压构件(32)的保持状态更加稳定。
在第四方案的按压式输入装置(1)中,在第二或第三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第一按压构件(31)与所述第二按压构件(32)的两个接触点以及所述第二按压构件(32)与所述基体(4)的两个接触点位于大致正方形的顶点。
根据该方案,即使不将按压受压面(310)的力根据部位而较大地改变,也能够通过检测部(40)检测受压面(310)的按压。
在第五方案的按压式输入装置(1)中,在第一~第四方案中任一方案的基础上,沿与所述受压面(310)垂直的方向,所述第一按压构件(31)与所述保持构件(2)在合计四点处接触。
根据该方案,第一按压构件(31)以及第二按压构件(32)的保持状态稳定。
在第六方案的按压式输入装置(1)中,在第五方案的基础上,在从与所述受压面(310)垂直的方向观察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按压构件(31)与所述保持构件(2)的四个接触点以同所述第一按压构件(31)与所述第二按压构件(32)的两个接触点以及所述第二按压构件(32)与所述基体(4)的两个接触点重叠的方式配置。
根据该方案,第一按压构件(31)以及第二按压构件(32)的保持状态更加稳定。
在第七方案的按压式输入装置(1)中,在第二~第四方案中任一方案的基础上,沿与所述受压面(310)垂直的方向,所述第一按压构件(31)以圆形或椭圆形的环形状与所述保持构件(2)接触。所述圆形或所述椭圆形的中心是所述第一按压构件(31)与所述第二按压构件(32)的两个接触点的中点。
根据该方案,第一按压构件(31)以及第二按压构件(32)的保持状态更加稳定。
在第八方案的按压式输入装置(1)中,在第七方案的基础上,在从与所述受压面(310)垂直的方向观察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按压构件(31)与所述保持构件(2)的接触面以同所述第一按压构件(31)与所述第二按压构件(32)的两个接触点以及所述第二按压构件(32)与所述基体(4)的两个接触点重叠的方式配置。
根据该方案,第一按压构件(31)以及第二按压构件(32)的保持状态更加稳定。
在第九方案的按压式输入装置(1)中,在第二~第四方案中任一方案的基础上,沿与所述受压面(310)垂直的方向,所述第一按压构件(31)以大致矩形的环形状与所述保持构件(2)接触。所述大致矩形的中心是所述第一按压构件(31)与所述第二按压构件(32)的两个接触点的中点。
根据该方案,第一按压构件(31)以及第二按压构件(32)的保持状态稳定。
在第十方案的按压式输入装置(1)中,在第九方案的基础上,沿与所述受压面(310)垂直的方向,所述大致矩形的对置的两边与将所述第一按压构件(31)与所述第二按压构件(32)的两个接触点连结的线段垂直。所述大致矩形的剩余的对置的两边与将所述第二按压构件(32)与所述基体(4)的两个接触点连结的线段垂直。
根据该方案,第一按压构件(31)以及第二按压构件(32)的保持状态稳定。
在第十一方案的按压式输入装置(1)中,在第十方案的基础上,在从与所述受压面(310)垂直的方向观察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按压构件(31)与所述保持构件(2)的接触面以同所述第一按压构件(31)与所述第二按压构件(32)的两个接触点以及所述第二按压构件(32)与所述基体(4)的两个接触点重叠的方式配置。
根据该方案,第一按压构件(31)以及第二按压构件(32)的保持状态稳定。
在第十二方案的按压式输入装置(1)中,在第一方案的基础上,沿与所述受压面(310)垂直的方向,所述第二按压构件(32)与所述基体(4)在包括所述检测部(40)在内的两点处接触。所述第一按压构件(31)与所述第二按压构件(32)在一点处接触。所述第一按压构件(31)与所述第二按压构件(32)的一个接触点位于将所述第二按压构件(32)与所述基体(4)的两个接触点连结的线段上。
根据该方案,第一按压构件(31)以及第二按压构件(32)的保持状态稳定。
在第十三方案的按压式输入装置(1)中,在第十二方案的基础上,沿与所述受压面(310)垂直的方向,所述第一按压构件(31)以圆形、椭圆形或矩形的环形状与所述保持构件(2)接触。所述圆形、所述椭圆形或所述矩形的中心是所述第一按压构件(31)与所述第二按压构件(32)的一个接触点。
根据该方案,第一按压构件(31)以及第二按压构件(32)的保持状态稳定。
在第十四方案的按压式输入装置(1)中,在第一~第十三方案中任一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第一按压构件(31)以及所述第二按压构件(32)为环状。
根据该方案,能够将第一按压构件(31)的贯通孔(313)以及第二按压构件(32)的贯通孔(323)的内部用于其他用途(显示等)。
在第十五方案的按压式输入装置(1)中,在第一~第十四方案中任一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检测部(40)为一个。
根据该方案,能够抑制二次按压等多重点击。
第十六方案的按压兼旋转式输入装置(10)具备第一~第十五方案中任一方案的按压式输入装置(1)、旋转体(5)以及电路块(8)。所述按压式输入装置(1)具有圆筒部(21)。所述旋转体(5)包围所述圆筒部(21),且能够在所述圆筒部(21)的周围旋转。所述电路块(8)保持于所述按压式输入装置(1)的所述基体(4),且对所述旋转体(5)的旋转量进行检测。
根据该方案,能够进行按压操作输入,也能够进行旋转操作输入。
附图标记说明
1 按压式输入装置
10 按压兼旋转式输入装置
2 保持构件
20 开口
21 圆筒部
31 第一按压构件
310 受压面
32 第二按压构件
4 基体
40 检测部
5 旋转体
8 电路块
S1 第一轴
S2 第二轴。

Claims (16)

1.一种按压式输入装置,其中,
所述按压式输入装置具备:
第一按压构件,其具有受压面以及第一轴,且能够通过所述受压面被按压而绕所述第一轴倾倒;
第二按压构件,其具有第二轴,且由于所述第一按压构件的倾倒而被按压由此能够绕所述第二轴倾倒;
基体,其具有对所述第二按压构件的倾倒进行检测的检测部;以及
保持构件,其与所述基体一起保持所述第一按压构件以及所述第二按压构件,
所述第一轴以及所述第二轴中的至少任一方的位置能够根据所述受压面被按压的部位而改变,
在从与所述受压面垂直的方向观察的情况下,所述第二轴与所述检测部构成为不重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压式输入装置,其中,
沿与所述受压面垂直的方向,所述第二按压构件与所述基体在包括所述检测部在内的两点处接触,
所述第一按压构件与所述第二按压构件在两点处接触,
将所述第一按压构件与所述第二按压构件的两个接触点连结的线段和将所述第二按压构件与所述基体的两个接触点连结的线段以相交的方式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按压式输入装置,其中,
将所述第二按压构件与所述基体的两个接触点连结的线段是将所述第一按压构件与所述第二按压构件的两个接触点连结的线段的二等分线。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按压式输入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按压构件与所述第二按压构件的两个接触点以及所述第二按压构件与所述基体的两个接触点位于大致正方形的顶点。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按压式输入装置,其中,
沿与所述受压面垂直的方向,所述第一按压构件与所述保持构件在合计四点处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按压式输入装置,其中,
在从与所述受压面垂直的方向观察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按压构件与所述保持构件的四个接触点以同所述第一按压构件与所述第二按压构件的两个接触点以及所述第二按压构件与所述基体的两个接触点重叠的方式配置。
7.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按压式输入装置,其中,
沿与所述受压面垂直的方向,所述第一按压构件以圆形或椭圆形的环形状与所述保持构件接触,
所述圆形或所述椭圆形的中心是所述第一按压构件与所述第二按压构件的两个接触点的中点。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按压式输入装置,其中,
在从与所述受压面垂直的方向观察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按压构件与所述保持构件的接触面以同所述第一按压构件与所述第二按压构件的两个接触点以及所述第二按压构件与所述基体的两个接触点重叠的方式配置。
9.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按压式输入装置,其中,
沿与所述受压面垂直的方向,所述第一按压构件以大致矩形的环形状与所述保持构件接触,
所述大致矩形的中心是所述第一按压构件与所述第二按压构件的两个接触点的中点。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按压式输入装置,其中,
沿与所述受压面垂直的方向,所述大致矩形的对置的两边与将所述第一按压构件与所述第二按压构件的两个接触点连结的线段垂直,
所述大致矩形的剩余的对置的两边与将所述第二按压构件与所述基体的两个接触点连结的线段垂直。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按压式输入装置,其中,
在从与所述受压面垂直的方向观察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按压构件与所述保持构件的接触面以同所述第一按压构件与所述第二按压构件的两个接触点以及所述第二按压构件与所述基体的两个接触点重叠的方式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压式输入装置,其中,
沿与所述受压面垂直的方向,所述第二按压构件与所述基体在包括所述检测部在内的两点处接触,
所述第一按压构件与所述第二按压构件在一点处接触,
所述第一按压构件与所述第二按压构件的一个接触点位于将所述第二按压构件与所述基体的两个接触点连结的线段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按压式输入装置,其中,
沿与所述受压面垂直的方向,所述第一按压构件以圆形、椭圆形或矩形的环形状与所述保持构件接触,
所述圆形、所述椭圆形或所述矩形的中心是所述第一按压构件与所述第二按压构件的一个接触点。
14.根据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按压式输入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按压构件以及所述第二按压构件是环状、或者包围透明构件的环状。
15.根据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按压式输入装置,其中,
所述检测部为一个。
16.一种按压兼旋转式输入装置,其中,
所述按压兼旋转式输入装置具备权利要求1~15中任一项所述的按压式输入装置、旋转体以及电路块,
所述按压式输入装置具有圆筒部,
所述旋转体包围所述圆筒部,且能够在所述圆筒部的周围旋转,
所述电路块保持于所述按压式输入装置的所述基体,且对所述旋转体的旋转量进行检测。
CN201980066390.3A 2018-10-09 2019-08-06 按压式输入装置以及按压兼旋转式输入装置 Pending CN11284042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91083 2018-10-09
JP2018191083 2018-10-09
PCT/JP2019/030816 WO2020075377A1 (ja) 2018-10-09 2019-08-06 押圧式入力装置、及び押圧兼回転式入力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840427A true CN112840427A (zh) 2021-05-25

Family

ID=701639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66390.3A Pending CN112840427A (zh) 2018-10-09 2019-08-06 按压式输入装置以及按压兼旋转式输入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676783B2 (zh)
EP (1) EP3866182A4 (zh)
JP (1) JP7357205B2 (zh)
CN (1) CN112840427A (zh)
WO (1) WO202007537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40079A1 (en) * 2022-08-17 2024-02-22 Microchip Touch Solutions Limited Annular knob-on-display devices and related apparatuses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86286A (zh) * 2000-08-03 2002-12-18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多方向输入装置及使用它的电子机器
CN1477661A (zh) * 2002-06-06 2004-02-25 ���µ�����ҵ��ʽ���� 多方向操作开关和使用它的多方向输入装置
CN1832078A (zh) * 2005-03-10 2006-09-13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复合输入装置
CN104217886A (zh) * 2013-05-28 2014-12-17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多方向输入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934550B1 (zh) 1969-02-08 1974-09-14
JPH083942Y2 (ja) 1992-01-22 1996-01-31 国際電業株式会社 丸型フットスイッチ
JPH09245580A (ja) * 1996-03-14 1997-09-1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ポインティングデバイス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入力装置
JP2006286458A (ja) * 2005-04-01 2006-10-19 Omron Corp 操作入力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CN101103425B (zh) 2006-02-02 2011-09-28 Idec株式会社 按钮开关装置
JP4934550B2 (ja) 2006-10-06 2012-05-16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回転型電気部品
EP1995753B1 (en) 2007-05-25 2014-04-02 Electrolux Home Products Corporation N.V. Switching element for an appliance, especially for a domestic appliance
JP5459328B2 (ja) * 2012-01-26 2014-04-0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手書入力機能付き操作装置
JP6660527B2 (ja) * 2014-04-14 2020-03-1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入力装置
DE112018001028T5 (de) * 2017-02-27 2019-12-05 Hyundai Motor Company Eingabevorrichtung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86286A (zh) * 2000-08-03 2002-12-18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多方向输入装置及使用它的电子机器
CN1477661A (zh) * 2002-06-06 2004-02-25 ���µ�����ҵ��ʽ���� 多方向操作开关和使用它的多方向输入装置
CN1832078A (zh) * 2005-03-10 2006-09-13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复合输入装置
CN104217886A (zh) * 2013-05-28 2014-12-17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多方向输入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676783B2 (en) 2023-06-13
EP3866182A4 (en) 2021-12-01
JP7357205B2 (ja) 2023-10-06
EP3866182A1 (en) 2021-08-18
US20210350987A1 (en) 2021-11-11
JPWO2020075377A1 (ja) 2021-09-02
WO2020075377A1 (ja) 2020-04-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595712B2 (en) Pointing device
US8054293B2 (en) Electronic apparatus
KR20010082633A (ko) 다방향 조작스위치
KR20070122364A (ko) 복합 조작형 입력장치
CA2610128C (en) Rotary type pulse switch
US7173205B2 (en) Electronic device with manual operation button
KR101986124B1 (ko) 자동차의 스위치 장치
CN112840427A (zh) 按压式输入装置以及按压兼旋转式输入装置
US11710610B2 (en) Input apparatus
JP4121941B2 (ja) ポインティングデバイス及び携帯型情報機器
JP2000243187A (ja) 多方向入力装置
US20230170166A1 (en) Input device
WO2020075402A1 (ja) 押圧式入力装置、及び押圧兼回転式入力装置
KR20050085248A (ko) 이동 전화용 입력 디바이스, 입력 디바이스를 포함하는모듈, 이동 전화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2008071589A (ja) 多方向押圧形スイッチ
US20230215670A1 (en) Input device
KR100783470B1 (ko) 모바일 기기
JP2004133953A (ja) 携帯型情報機器
JP2004118875A (ja) ポインティングデバイス及び携帯型情報機器
JP2010034040A (ja) 入力装置
JP2002093285A (ja) 多方向操作スイッチ
JP2004118873A (ja) ポインティングデバイス及び携帯型情報機器
JP2016076336A (ja) 電子機器
JP2008103543A (ja) 回転型電気部品
JP2004118874A (ja) ポインティングデバイスの出力信号処理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