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791961B - 移载装置及物流分拣系统 - Google Patents

移载装置及物流分拣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791961B
CN112791961B CN201911111375.4A CN201911111375A CN112791961B CN 112791961 B CN112791961 B CN 112791961B CN 201911111375 A CN201911111375 A CN 201911111375A CN 112791961 B CN112791961 B CN 11279196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fer device
driving
cam
wheels
conveyor bel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11137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791961A (zh
Inventor
王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Jingdong Qianshi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Jingdong Qiansh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Jingdong Qianshi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Jingdong Qiansh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111375.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791961B/zh
Publication of CN1127919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9196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79196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9196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7SEPARATING SOLIDS FROM SOLIDS; SORTING
    • B07CPOSTAL SORTING; SORTING INDIVIDUAL ARTICLES, OR BULK MATERIAL FIT TO BE SORTED PIECE-MEAL, e.g. BY PICKING
    • B07C3/00Sorting according to destination
    • B07C3/02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ans used for distribution
    • B07C3/08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ans used for distribution using arrangements of conveyors

Landscapes

  • Intermediate Stations On Conveyors (AREA)
  • Relays Between Conveyor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移载装置及物流分拣系统,其中,移载装置包括:包括机架(1)和顶升移载组件(2),顶升移载组件(2)包括:第一输送部件(21),被配置为将物品换向至沿第一方向(X)传送;凸轮(28),凸轮(28)的工作面与机架(1)接触,以通过转动使顶升移载组件(2)相对于机架(1)可升降地设置;和第一驱动部件(29),被配置为同时驱动第一输送部件(21)和凸轮(28)运动。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移载装置,能够采用第一驱动部件同时实现顶升和移载动作,可减少驱动部件的数量,简化移载装置的结构复杂程度,并减小成本;而且,顶升和移载动作在共同的第一驱动部件的带动下同时执行,能够提高物品的分拣效率。

Description

移载装置及物流分拣系统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物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移载装置及物流分拣系统。
背景技术
自动移载机能够用于改变物品的传输方向,可执行三个独立的动作:通过输送皮带和位于移载皮带下方的滚轮沿第一方向传输物品、通过移载皮带沿着第二方向输送物品以及使移载皮带顶升,第二方向可垂直于第一方向。
在发明人所知晓的一种相关技术中,上述三个动作分别利用三个独立的动力源驱动,在需要改变移载物品时,先驱动输送皮带和滚轮沿第一方向传输物品,在物品到达移载皮带上方时,使移载皮带顶升至高于下方的滚轮,再驱动移载皮带沿着第二方向移载物品。此种移载机需要三个驱动源,结构复杂,成本高,而且移载效率较低。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移载装置,包括机架和顶升移载组件,顶升移载组件包括:
第一输送部件,被配置为将物品换向至沿第一方向传送;
凸轮,凸轮的工作面与机架接触,以通过转动使顶升移载组件相对于机架可升降地设置;和
第一驱动部件,被配置为同时驱动第一输送部件和凸轮运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机架包括支撑板,位于凸轮下方,凸轮的工作面与支撑板接触。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板上设有滚动体,凸轮的工作面与支撑板之间通过滚动体接触。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输送部件设有多组,第一输送部件包括两个第一传动轮和围绕两个第一传动轮设置的第一传送带,移载装置还包括:
第二输送部件,设在机架上且位于第一输送部件沿第二方向的一侧,被配置为使物品沿第二方向输送至第一输送部件上,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成角度设置;和
滚轮组,设在相邻的第一传送带之间,滚轮组包括沿第一方向同轴且间隔设置的多个滚轮,滚轮的切向与第二输送部件的输送方向一致;
其中,在物品从第二输送部件输送至第一输送部件的过程中,凸轮处于初始位置,使第一传送带低于各滚轮的顶面;在物品顶升移载的过程中,凸轮转动使第一传送带高于各滚轮的顶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输送部件包括两个第二传动轮和围绕两个第二传动轮设置的第二传送带;移载装置还包括:
第二驱动部件,输出端设有第三传动轮;
多个第四传动轮,其中一个第四传动轮连接在第二传动轮的外端,其余第四传动轮分别同轴设在各滚轮组的一端并与对应滚轮组中各滚轮串联;和
第三传送带,围绕第三传动轮和各第四传动轮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输送部件包括:两个第一传动轮和围绕两个第一传动轮设置的第一传送带;顶升移载组件还包括:
第一轴,位于第一驱动部件下方,且与第一驱动部件动力连接,第一轴的轴线在水平面内垂直于第一方向;
第五传动轮,同轴设在第一轴的端部;
第六传动轮,同轴设在第一传动轮端部;和
第四传送带,围绕第五传动轮和第六传动轮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顶升移载组件还包括:
第七传动轮,设在第一驱动部件的输出端;和
第八传动轮,同轴设在第一轴上,且位于第七传动轮的内侧;和
第五传送带,围绕第七传动轮和第八传动轮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顶升移载组件还包括:
第九传动轮,同轴设在第一轴上,且位于第八传动轮远离第五传动轮的一侧;
第二轴,设在第一轴的下方,第二轴上套设有凸轮;
第九传动轮,同轴设在第二轴上;和
第六传送带,围绕第九传动轮和第九传动轮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五传动轮、第六传动轮和第九传动轮的直径相同,第十传动轮与第九传动轮的传动比被配置为在凸轮转动一整周时第一传送带的移动距离能够完成物品移载。
在一些实施例中,顶升移载组件还包括:第一接近开关和第二接近开关,被配置为检测第二轴的转动角度,第一接近开关和第二接近开关沿第二轴的周向成角度设置,以在同时检测到凸轮转动一整周时使第一驱动部件停止工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顶升移载组件还包括:
安装框架,安装框架上设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长圆孔,第二轴穿设在第一长圆孔内;和
第一调节螺钉,沿第一方向位置可调地安装于安装框架,且第一调节螺钉的端部抵靠于第二轴。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输送部件设有多组,第一输送部件包括两个第一传动轮和围绕两个第一传动轮设置的第一传送带,移载装置还包括:
第二输送部件,设在机架上且位于第一输送部件沿第二方向的一侧,被配置为使物品沿第二方向输送至第一输送部件上,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成角度设置;
第一位置检测部件,设在第一输送部件与第二输送部件之间,被配置为检测物品是否经过第一位置检测部件所在位置;
第二位置检测部件,根据物品的长度设可选择地设在其中一组相邻第一传送带之间,被配置为检测物品的头部是否到达第二位置检测部件所在位置;和
控制部件,被配置为在接收到第一位置检测部件和第二位置检测部件发出的检测信号后启动第一驱动部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移载装置还包括导向部件,设在顶升移载组件与机架之间,被配置为对顶升移载组件沿高度方向的运动提供导向。
在一些实施例中,机架包括支撑板,位于凸轮下方,凸轮的工作面与支撑板接触,导向部件包括:
套筒,设在支撑板的顶部;和
导杆,沿高度方向可移动地穿设在套筒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杆的底端穿过套筒并超出支撑板预设距离,导杆的底端设有限位部,移载装置还包括弹性元件,弹性元件设在限位部与支撑板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输送部件设有多组,第一输送部件包括两个第一传动轮和围绕两个第一传动轮设置的第一传送带;顶升移载组件还包括:
多个支架,被配置为支撑各第一传送带;和
多组梁,每组梁连接在相邻的支架之间,每组梁包括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多根梁。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输送部件包括两个第一传动轮和围绕两个第一传动轮设置的第一传送带;顶升移载组件还包括张紧部件,设在第一传送带沿第一方向的中间区域,被配置为对第一传送带进行张紧。
在一些实施例中,顶升移载组件还包括安装座,第一传动轮固定在安装座上;张紧部件包括:
支撑架,固定在安装座上,支撑架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立板,两个立板上均设有沿高度方向延伸的第二长圆孔;
两个第一张紧轮,沿第一方向间隔安装在两个立板之间且轴线垂直于第一方向;
第二张紧轮,安装在两个立板之间且轴线垂直于第一方向,并位于第一张紧轮下方,第二张紧轮沿轴向的两端分别设有定位杆,定位杆穿设在相应侧的第二长圆孔内;和
第二调节螺钉,设在其中一个立板的外侧且高度可调,第二调节螺钉的底端抵接于定位杆;
其中,第一传送带依次绕过其中一个第一张紧轮、第二张紧轮和另一个第一张紧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其中一个立板的顶端设有保护部,保护部朝向远离第一张紧轮的方向延伸,并将相邻第一传送带之间的间隔空间覆盖。
本公开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物流分拣系统,包括上述实施例的物流分拣系统。
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移载装置,能够采用第一驱动部件同时实现顶升和移载动作,可减少驱动部件的数量,简化移载装置的结构复杂程度,并减小成本;而且,顶升和移载动作在共同的第一驱动部件的带动下同时执行,能够提高物品的分拣效率;另外,通过凸轮实现顶升动作,可使顶升动作更加平稳,可根据凸轮的工作面形状控制顶升的行程高度。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公开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公开,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公开移载装置的一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公开移载装置中第一传输部件和滚轮组的放大图;
图3为本公开的移载装置的底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公开移载装置中第一传输部件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公开移载装置的一些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6为本公开移载装置中顶升移载组件的一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公开移载装置中顶升移载组件的侧视图;
图8为本公开移载装置中张紧部件的一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顶升移载组件中凸轮的一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顶升移载组件在高度方向的行程与凸轮转动角度的关系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详细说明本公开。在以下段落中,更为详细地限定了实施例的不同方面。如此限定的各方面可与任何其他的一个方面或多个方面组合,除非明确指出不可组合。尤其是,被认为是优选的或有利的任何特征可与其他一个或多个被认为是优选的或有利的特征组合。
本公开中出现的“第一”、“第二”等用语仅是为了方便描述,以区分具有相同名称的不同组成部件,并不表示先后或主次关系。
在本公开的描述中,采用了“上”、“下”、“顶”、“底”、“前”、“后”、“内”和“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公开,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控,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保护范围的限制。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移载装置及物流分拣系统,能够降低设备的结构复杂性。
如图1至图10所示,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移载装置,用于输送和移载物品,在一些实施例中,包括:机架1和顶升移载组件2,所述顶升移载组件2包括:第一输送部件21,被配置为实现物品的移载,即将物品换向至沿第一方向X输送;凸轮28,所述凸轮28的工作面与所述机架1接触,以通过转动使顶升移载组件2相对于机架1可升降地设置;和第一驱动部件29,被配置为同时驱动第一输送部件21和凸轮28运动,例如,第一驱动部件可以是电机、马达,采用电机时可以是单相电机。
该实施例能够采用第一驱动部件29同时实现顶升和移载动作,可减少驱动部件的数量,简化移载装置的结构复杂程度,并减小成本。而且,顶升和移载动作在共同的第一驱动部件29的带动下同时执行,能够提高物品的分拣效率。通过凸轮28实现顶升动作,可使顶升动作更加平稳,可根据凸轮28的工作面形状控制顶升的行程高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机架1包括第一梁11、第二梁12和第三梁13,四根第一梁11竖直设置,相邻第一梁11的顶端之间通过第二梁12连接,形成长方体框架结构,相邻第一梁11之间靠近底端的位置通过第三梁13连接,起到加强作用。机架1还包括支撑板14,支撑板14搭接在相对的两个第三梁13上且沿第一方向延伸,支撑板14位于凸轮28下方,凸轮28的工作面与支撑板14接触。例如,支撑板14上设有多个滚动体,凸轮28的工作面与滚动体接触,以减小凸轮28和支撑板14之间的运动阻力,减小凸轮28的磨损。
该实施例能够在凸轮28转动的过程中,随着凸轮28工作面的半径变化,通过下方的支撑板14施加反作用力,以带动整个顶升移载组件2升降。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输送部件21沿着垂直于第一方向X并排设有多组,第一输送部件21包括两个第一传动轮211和围绕两个第一传动轮211设置的第一传送带212,沿第一方向X位于同一端的各第一传动轮211通过固定轴连接。
例如,第一传送带212为皮带,第一传动轮211为表面具有预设粗糙度的带轮;第一传送带212为沿自身长度方向设有凹槽的多楔带,第一传动轮211的表面沿周向设有凹槽;第一传送带212为沿宽度方向设有凹槽的同步带,第一传动轮211的表面沿轴向设有凹槽;第一传送带212为链条,第一传动轮211为链轮。
移载装置还包括第二输送部件3,设在机架1上且位于第一输送部件21沿第二方向Y的一侧,被配置为使物品沿第二方向Y输送至第一输送部件21上,第二方向Y与第一方向X成角度设置,例如,第二方向Y与第一方向X垂直或者成倾斜角度。第一输送部件21和第二输送部件3均可以是带传动输送部件或者链传动输送部件。
移载装置还包括滚轮组4,设在相邻的第一传送带212之间,滚轮组4包括沿第一方向X同轴且间隔设置的多个滚轮41,滚轮41的切向与第二输送部件3的输送方向一致。例如,滚轮41呈圆柱形或球形。
其中,在物品从第二输送部件3输送至第一输送部件21的过程中,凸轮28处于初始位置,初始位置如图5和图9所示,在初始位置时,凸轮28上的P点与支撑板14接触,凸轮28在初始位置P处的曲率半径R1小于最高行程处的曲率半径R2,例如,R1=60mm,R2=85mm,使第一传送带212低于各滚轮41的顶面,此时物品能够从第二输送部件3沿第二方向Y传送至滚轮组4所在区域,在该位置时可进行顶升移载。在物品顶升移载的过程中,凸轮28转动使第一传送带212高于各滚轮41的顶面,此时物品不受滚轮组4的影响,通过第一输送机构21将物品沿第一方向X输送。
如图9和图10所示,凸轮28相对于初始位置P和轴线行程的平面呈左右轴对称结构,其工作面在初始位置P处的曲率半径为R1=60mm,其工作面在最高行程处对应预设角度,预设角度相对于初始位置P对称,且在预设角度范围内的曲率半径为R1=85mm,R1小于R2,工作面在初始位置P处与预设角度的端部通过弧面过渡。如图10所示,在初始位置P处时,顶升移载组件2的行程为0mm,当凸轮28转动至90°时,顶升移载组件2上升至最高行程25mm,凸轮28持续转动至265°时,顶升移载组件2开始下降,直至凸轮28转动至初始位置P处时,顶升移载组件2回到行程为0mm的位置。
当物品不需要换向时,直接通过第二输送部件3和滚轮组4将物品沿第二方向Y输送,第一驱动部件29不工作。为了使物品平稳输送,第二传送带32与滚轮组4的顶部相切。当物品需要换向时,先通过第二输送部件3和滚轮组4将物品沿第二方向Y输送,待物品到达滚轮组4所在区域时,第一驱动部件29带动凸轮28转动执行顶升动作,使第一传送带212高于滚轮组4的顶面;与此同时,第一驱动部件29带动第一输送部件21工作,将物品沿第一方向X输送,实现物品的移载。该移载装置可用于实现物品的拣选,以将不同类型的物品在输送过程中直接分类,可提高物品的拣选效率。例如,可用在仓库拣货环节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第二输送部件3沿第一方向X并排设有多组,每组第二输送部件3包括两个第二传动轮31和围绕两个第二传动轮31设置的第二传送带32。第二传送带32可采用的结构种类与第一传送带212相同,只是由于设置了滚轮组4,第一传送带212的宽度小于第二传送带32。第二传动轮31可采用辊筒,如图3所示,各组第二输送部件3位于同一端的第二传动轮31可通过连接轴33连接。
如图3所示,移载装置还包括:第二驱动部件6,输出端设有第三传动轮7;多个第四传动轮42,其中一个第四传动轮42连接在第二传动轮31的外端,其余第四传动轮42分别同轴设在各滚轮组4的一端并与对应滚轮组4中各滚轮41串联;和第三传送带51,围绕第三传动轮7和各第四传动轮42设置。
如图2所示,第一传送带212设有四条,相应地,滚轮组4设有三个,每个滚轮组4沿第一方向X的一端同轴连接一个第四传动轮42,且第四传动轮42位于滚轮组4与第一传动轮211之间。靠近第一输送部件21的第二传动轮31的外端连接一个第四传动轮42,各第四传动轮42与第三传动轮7共线,第三传送带51依次围绕第三传动轮7和各第四传动轮42设置。
该实施例能够通过第二驱动部件6同时驱动第二输送部件3和滚轮组4运动,若不需要换向,则通过滚轮组4的运动可使物品持续沿第二方向Y移动;若需要换向,则通过滚轮组4的运动可使物品顺利地从第一输送部件21移动到第二输送部件3上。在物品分拣的过程中,第二驱动部件6可持续处于工作状态,以在有物品到来时能够立即进行输送。该结构使第二输送部件3和滚轮组4共用驱动部件,能够减少驱动部件的数量,降低成本,简化结构。这样,移载装置中仅需要用到两个驱动部件,就能够实现物品的传输、顶升和移载功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输送部件21包括:两个第一传动轮211和围绕两个第一传动轮211设置的第一传送带212。如图5和图6所示,顶升移载组件2还包括:第一轴291,位于第一驱动部件29下方,且与第一驱动部件29动力连接,第一轴291的轴线在水平面内垂直于第一方向X;第五传动轮61,同轴设在第一轴291的端部,在图1中位于第一轴291远离第二输送部件3的端部;第六传动轮62,同轴设在第一传动轮211端部;和第四传送带52,围绕第五传动轮61和第六传动轮62设置。受到空间布局的影响,第四传送带52在竖直面内倾斜设置。
该实施例能够将第一驱动部件29的动力传递给第一输送部件21,通过采用第四传送带52,将空间距离较远的第五传动轮61和第一传动轮211动力连接,可降低对空间布局的要求。由于第四传送带52的长度较大,为了提高第一传送带212输送位移的控制精度,第四传送带52可采用同步带,第五传动轮61和第一传动轮211都可采用带齿的轮,以使传动轮与同步带通过齿和凹槽配合,以提高传动精度。
仍参考图6,顶升移载组件2还包括:第六传动轮62,设在第一驱动部件29的输出端;和第八传动轮64,同轴设在第一轴291上,且位于第六传动轮62的内侧;和第五传送带53,围绕第六传动轮62和第八传动轮64设置。
该实施例通过第五传送带53实现了第一驱动部件29与第一轴291的动力连接,可降低对第一驱动部件29与第一轴291之间距离的要求,并降低对轴系中各部件安装精度的要求。为了提高传动精度,第五传送带53可采用同步带,第六传动轮62和第八传动轮64都可采用带齿的轮。可选地,第一驱动部件29与第一轴291之间也可通过齿轮副等结构实现动力传递。
仍参考图6,顶升移载组件2还包括:第九传动轮65,同轴设在第一轴291上,且位于第八传动轮64远离第五传动轮61的一侧;第二轴292,设在第一轴291的下方,第二轴292上套设有凸轮28,凸轮28上设有中心孔281,中心孔281与第二轴292之间可通过平键连接在第二轴292沿轴向的中间位置,以使顶升移载组件2在升降过程中受力均衡;第十传动轮66,同轴设在第二轴292上;和第六传送带54,围绕第九传动轮65和第十传动轮66设置。
该实施例能够将第一驱动部件29的动力依次经过第一轴291和第二轴292传递至凸轮28,通过增加第二轴292,可降低凸轮28的安装高度,以便使凸轮28工作面的底部与支撑板14接触。
参考图6,第五传动轮61、第六传动轮62和第九传动轮65的直径相同,若传送带采用同步带,则这三个传动轮的齿数相同。第十传动轮66与第九传动轮65的传动比被配置为在凸轮28转动一整周时第一传送带212的移动距离至少能够完成物品移载。
例如,第五传动轮61和第六传动轮62用于带动第一传送带212移动,所采用的齿数为24,第九传动轮65的齿数也为24,第十传动轮66的齿数可采用72,即第一输送部件21所使用的第六传动轮62的齿数为24,与凸轮28固定的第十传动轮66的齿数为72,因此移载和顶升动作的传动比为1:3,第一传送轮21转动3圈,凸轮28转动1圈,此为一个动作周期。凸轮28转动一圈正好完整一个升降周期,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传送轮21的直径为100mm,即在转动3圈后第一传送带212移动了942mm,该距离能够完成物品的移载。
该实施例通过增加第二轴292,能够通过设计第十传动轮66与第九传动轮65的传动比来调节顶升和移载的行程关系,即在凸轮28转动一整周时对应的移载行程,以在顶升的过程中同步可靠地完成移载,使物品顺利地从移载装置上脱离。一般地,顶升行程小于移载行程,因此第十传动轮66与第九传动轮65的传动比大于1。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7所示,顶升移载组件2还包括:第一接近开关10和第二接近开关10’,例如采用光电式或电磁式等非接触式传感器,被配置为检测第二轴292的转动角度,以获得凸轮28的转动角度,第一接近开关10和第二接近开关10’沿第二轴292的周向成角度设置,例如成90°或其它角度设置,以在同时检测到凸轮28转动一整周回到初始位置时使第一驱动部件29停止工作,此时已经完成移载。
该实施例通过第一接近开关10和第二接近开关10’同时检测第二轴292转动的位置信号,在同时检测到第二轴292转动一周来判断第一驱动部件29停止工作的时机,能够降低对第一驱动部件29自身定位精度的要求,保证定位精度,可使物品完成移载后凸轮28能够回到初始位置,从而使第一传送带212回到初始高度,以为下一个物品的移载做好准备。
如图5所示,顶升移载组件2还包括安装座26,第一传动轮211可转定地安装在安装座26上。如图5至图7所示,顶升移载组件2还包括:安装框架27,安装框架27的两个侧壁上均设有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第一长圆孔275,第二轴292穿设在第一长圆孔275内;和第一调节螺钉274,沿第一方向X位置可调地安装于安装框架27,且第一调节螺钉274的端部抵靠于第二轴292。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拧紧第一调节螺钉274,能够使第二轴292沿第一方向X朝向远离第六传动轮62的一侧移动,从而同时实现第四传送带52、第五传送带53和第六传送带54的张紧,可简化结构,减少张紧机构占用的空间,高效地实现这三个传送带的张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移载装置还包括:第一位置检测部件5,设在第一输送部件21与第二输送部件3之间,被配置为检测物品是否经过第一位置检测部件5所在位置;第二位置检测部件5’,根据物品的长度设可选择地设在其中一组相邻第一传送带212之间,被配置为检测物品的头部是否到达第二位置检测部件5’所在位置;和控制部件,被配置为在接收到第一位置检测部件5和第二位置检测部件5’发出的检测信号后启动第一驱动部件29。例如,位置检测部件可采用电磁、光电或激光位置检测传感器等。
如图2所示,相邻第一传送带212之间均设有支架,第二位置检测部件5’可根据物体的长度安装在其中一个支架上。当物品长度较大时,图2中将第二位置检测部件5’安装在距离第二输送部件3最远的一组相邻第一传送带212之间。物体在第一输送部件21上运行时,其头部首先经过第一位置检测部件5,当物体继续向前移动至头部到达第二位置检测部件5’时,表明物体即将全部移动至第一输送部件21上,此时就能启动第一驱动部件29。当物品长度较小时,可将将第二位置检测部件5’安装在距离第二输送部件3较近的一组相邻第一传送带212之间。第一位置检测部件5与第二位置检测部件5’沿第二方向Y之间的距离与物品的长度匹配,例如,与物品长度相等或接近。
具体地,第一位置检测部件5可采用两个光电对射管,沿第一方向X分别设在第二输送部件3的两侧位置,且位于第一输送部件21与第二输送部件3之间的位置。第二位置检测部件5’也可采用两个光电对射管,沿第一方向X分别设在滚轮组4的两端,第一位置检测部件5和第二位置检测部件5’的光电对射管在第一方向X上对齐。
该实施例能够通过两个位置检测部件的组合准确地检测出第一驱动部件29的开启时机,考虑第一驱动部件29启动过程中的时间延迟,只要在判断出物品已经离开第二输送部件3时,就可以及时开启第一驱动部件29实现物品的移载,防止物品沿第二方向Y继续向前输送而部分脱离第一输送部件21。
如图3所示,本公开的移载装置还包括导向部件,设在顶升移载组件2与机架1之间,被配置为对顶升移载组件2沿高度方向的运动提供导向。
该实施例能够将凸轮28转动时顶升移载组件2的移动限定在高度方向,防止产生侧向移动,还能够使顶升移载组件2的升降更加顺畅。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机架1包括支撑板14,位于凸轮28下方,凸轮28的工作面与支撑板14接触,导向部件包括:套筒15,设在支撑板14的顶部,在支撑板14的四个角分别设置一个套筒15;和导杆8,沿高度方向可移动地穿设在套筒15内,导杆8的顶端与安装座26连接,为了提高连接的牢固性,在安装座26的底部也可设置套筒15,以将导杆8的顶端穿设在套筒15内;导杆8的底端穿设在下部的套筒15内,导杆8相对于下部的套筒15可沿高度方向运动。
仍参考图3,导杆8的底端穿过套筒15并超出支撑板14预设距离,导杆8的底端设有限位部81,移载装置还包括弹性元件25,弹性元件25设在限位部81与支撑板14之间。例如,弹性元件25位弹簧。
该实施例在顶升移载组件2上升时,导杆8向上运动,使弹性元件25压缩,需要克服弹性元件25的阻力,能够使顶升移载组件2的上升过程更加平稳,防止凸轮28转动角速度或角速度过大时滚动体与凸轮28会脱离接触造成震动损坏,提高物品移载的稳定性,防止物品掉落。在顶升移载组件2从顶升位置回到初始位置的过程中,弹性元件25的弹力能够辅助导杆8快速向下移动,从而辅助凸轮28快速回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输送部件21设有多组,第一输送部件21包括两个第一传动轮211和围绕两个第一传动轮211设置的第一传送带212。如图4所示,顶升移载组件2还包括:多个支架22,被配置为支撑各第一传送带212,以使第一传送带212的顶部传送段保持水平;和多组梁23,每组梁23连接在相邻的支架22之间,每组梁23包括沿第一方向X间隔设置的多根梁23。相邻梁23的间距为80mm至100mm,防止小型包裹特别是小型塑料袋包裹在顶升过程中卷入滚轮41造成设备与货物损坏。
如图4所示,支架22包括连接板221和两个支板222,连接板221竖直设置,两个支板222分别连接在连接板221的顶端和底端,分别用于对第一传送带212的顶部传送段和底部传送端进行支撑。连接板221的一侧设有圆弧形缺口223,既能减轻支架22的重量,又能保证支架22的支撑强度。
由于第一传送带212采用窄带,通过设置多根梁23,能够防止物品传输过程中从相邻第一传送带212之间的间隙掉下,从而避免第一传送带212在运行过程中发生卡滞,使移载机工作顺利可靠。该结构不仅适用于大件物品的移载,也适合于中小件物品的移载,对于各类包裹、快件、货物或托盘都适用,能够提高移载机的通用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一输送部件21包括两个第一传动轮211和围绕两个第一传动轮211设置的第一传送带212。顶升移载组件2还包括张紧部件24,设在第一传送带212沿第一方向X的中间区域,被配置为对第一传送带212进行张紧。
该实施例能够使第一传送带212在工作过程中时刻处于张紧状态,提高对物品的输送能力;而且也能防止第一传送带212在松弛后卡入相邻滚轮组4之间难以顺利地顶升。通过将张紧部件24设在第一传送带212的中间位置,能够有效地实现张紧;另外,还能防止当物品以一定重量与速度进行90度移载时第一传送带212会防跑偏且会翻扭,起到防跑偏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顶升移载组件2还包括安装座26,第一传动轮211固定在安装座26上。如图8所示,张紧部件24包括:支撑架241、两个第一张紧轮242、一个第二张紧轮243和第二调节螺钉24。
其中,支撑架241固定在安装座26上,支撑架241包括横板2411和两个间隔设置的立板2413,两个立板2413固定在横板2411上,横板2411上设有安装孔2412,以通过紧固件将横板2411固定在安装座26上,两个立板2413上均设有沿高度方向延伸的第二长圆孔2415。
两个第一张紧轮242,沿第一方向X间隔安装在两个立板2413之间且轴线垂直于第一方向X,第一张紧轮242设在立板2413的顶部区域。
第二张紧轮243,安装在两个立板2413之间且轴线垂直于第一方向X,并位于第一张紧轮242下方,第二张紧轮243沿轴向的两端分别设有定位杆244,定位杆244穿设在相应侧的第二长圆孔2415内。
第二调节螺钉245,设在其中一个立板2413的外侧且高度可调,第二调节螺钉245的底端抵接于定位杆244。第一传送带212在沿第一方向X的中间位置从两个第一张紧轮242之间的空隙依次绕过其中一个第一张紧轮242、第二张紧轮243和另一个第一张紧轮242。
该实施例能够通过向下调节第二调节螺钉245,就能使第二张紧轮243向下移动,带动第一传送带212的两端同时向中间收紧,从而方便地将第一传送带212张紧,此种张紧方式易于操作,结构简单。
仍参考图6,由于第一传送带212的中间位置设置了张紧部件24,无法设置梁23,为了防止物品从相邻第一传送带212之间的间隔空间掉下,其中一个立板2413的顶端设有保护部246,保护部246朝向远离第一张紧轮242的方向延伸,并将相邻第一传送带212之间的间隔空间覆盖。例如,保护部246呈板状结构或罩体结构等。
其次,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物流分拣系统,包括上述实施例的移载装置。此种物流分拣系统成本更低,而且能够提高物品的分拣效率。
本公开所提供的一种移载装置及物流分拣系统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公开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公开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公开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公开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公开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8)

1.一种移载装置,包括机架(1)和顶升移载组件(2),所述顶升移载组件(2)包括:
安装座(26);
第一输送部件(21),被配置为将物品换向至沿第一方向(X)传送,所述第一输送部件(21)包括两个第一传动轮(211)和围绕两个所述第一传动轮(211)设置的第一传送带(212),所述第一传动轮(211)固定在所述安装座(26)上;
凸轮(28),所述凸轮(28)的工作面与所述机架(1)接触,以通过转动使所述顶升移载组件(2)相对于机架(1)可升降地设置;
第一驱动部件(29),被配置为同时驱动所述第一输送部件(21)和所述凸轮(28)运动;和
张紧部件(24),设在所述第一传送带(212)沿所述第一方向(X)的中间区域,被配置为对所述第一传送带(212)进行张紧;
其中,所述张紧部件(24)包括:
支撑架(241),固定在所述安装座(26)上,所述支撑架(241)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立板(2413),两个所述立板(2413)上均设有沿高度方向延伸的第二长圆孔(2415);
两个第一张紧轮(242),沿所述第一方向(X)间隔安装在两个所述立板(2413)之间且轴线垂直于第一方向(X);
第二张紧轮(243),安装在两个所述立板(2413)之间且轴线垂直于第一方向(X),并位于所述第一张紧轮(242)下方,所述第二张紧轮(243)沿轴向的两端分别设有定位杆(244),所述定位杆(244)穿设在相应侧的所述第二长圆孔(2415)内;和
第二调节螺钉(245),设在其中一个所述立板(2413)的外侧且高度可调,所述第二调节螺钉(245)的底端抵接于所述定位杆(244);
其中,所述第一传送带(212)依次绕过其中一个所述第一张紧轮(242)、所述第二张紧轮(243)和另一个所述第一张紧轮(24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载装置,其中所述机架(1)包括支撑板(14),位于所述凸轮(28)下方,所述凸轮(28)的工作面与所述支撑板(14)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载装置,其中所述支撑板(14)上设有滚动体,所述凸轮(28)的工作面与所述支撑板(14)之间通过所述滚动体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载装置,其中所述第一输送部件(21)设有多组,第一输送部件(21)包括两个第一传动轮(211)和围绕两个所述第一传动轮(211)设置的第一传送带(212),所述移载装置还包括:
第二输送部件(3),设在所述机架(1)上且位于所述第一输送部件(21)沿第二方向(Y)的一侧,被配置为使物品沿第二方向(Y)输送至所述第一输送部件(21)上,所述第二方向(Y)与所述第一方向(X)成角度设置;和
滚轮组(4),设在相邻的所述第一传送带(212)之间,所述滚轮组(4)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X)同轴且间隔设置的多个滚轮(41),所述滚轮(41)的切向与所述第二输送部件(3)的输送方向一致;
其中,在物品从所述第二输送部件(3)输送至所述第一输送部件(21)的过程中,所述凸轮(28)处于初始位置,使所述第一传送带(212)低于各所述滚轮(41)的顶面;在物品顶升移载的过程中,所述凸轮(28)转动使所述第一传送带(212)高于各所述滚轮(41)的顶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移载装置,其中所述第二输送部件(3)包括两个第二传动轮(31)和围绕两个所述第二传动轮(31)设置的第二传送带(32);所述移载装置还包括:
第二驱动部件(6),输出端设有第三传动轮(7);
多个第四传动轮(42),其中一个第四传动轮(42)连接在所述第二传动轮(31)的外端,其余第四传动轮(42)分别同轴设在各所述滚轮组(4)的一端并与对应滚轮组(4)中各滚轮(41)串联;和
第三传送带(51),围绕所述第三传动轮(7)和各所述第四传动轮(42)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载装置,其中所述第一输送部件(21)包括:两个第一传动轮(211)和围绕两个所述第一传动轮(211)设置的第一传送带(212);所述顶升移载组件(2)还包括:
第一轴(291),位于所述第一驱动部件(29)下方,且与所述第一驱动部件(29)动力连接,所述第一轴(291)的轴线在水平面内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X);
第五传动轮(61),同轴设在所述第一轴(291)的端部;
第六传动轮(62),同轴设在所述第一传动轮(211)端部;和
第四传送带(52),围绕所述第五传动轮(61)和所述第六传动轮(62)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移载装置,其中所述顶升移载组件(2)还包括:
第七传动轮(63),设在所述第一驱动部件(29)的输出端;和
第八传动轮(64),同轴设在所述第一轴(291)上,且位于所述第七传动轮(63)的内侧;和
第五传送带(53),围绕所述第七传动轮(63)和所述第八传动轮(64)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移载装置,其中所述顶升移载组件(2)还包括:
第九传动轮(65),同轴设在所述第一轴(291)上,且位于所述第八传动轮(64)远离所述第五传动轮(61)的一侧;
第二轴(292),设在所述第一轴(291)的下方,所述第二轴(292)上套设有所述凸轮(28);
第十传动轮(66),同轴设在所述第二轴(292)上;和
第六传送带(54),围绕所述第九传动轮(65)和所述第十传动轮(66)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移载装置,其中所述第五传动轮(61)、第六传动轮(62)和第九传动轮(65)的直径相同,所述第十传动轮(66)与所述第九传动轮(65)的传动比被配置为在所述凸轮(28)转动一整周时所述第一传送带(212)的移动距离能够完成物品移载。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移载装置,其中所述顶升移载组件(2)还包括:第一接近开关(10)和第二接近开关(10’),被配置为检测所述第二轴(292)的转动角度,所述第一接近开关(10)和第二接近开关(10’)沿所述第二轴(292)的周向成角度设置,以在同时检测到所述凸轮(28)转动一整周时使所述第一驱动部件(29)停止工作。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移载装置,其中所述顶升移载组件(2)还包括:
安装框架(27),所述安装框架(27)上设有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第一长圆孔(275),所述第二轴(292)穿设在所述第一长圆孔(275)内;和
第一调节螺钉(274),沿第一方向(X)位置可调地安装于所述安装框架(27),且所述第一调节螺钉(274)的端部抵靠于所述第二轴(292)。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载装置,其中所述第一输送部件(21)设有多组,第一输送部件(21)包括两个第一传动轮(211)和围绕两个所述第一传动轮(211)设置的第一传送带(212),所述移载装置还包括:
第二输送部件(3),设在所述机架(1)上且位于所述第一输送部件(21)沿第二方向(Y)的一侧,被配置为使物品沿第二方向(Y)输送至所述第一输送部件(21)上,所述第二方向(Y)与所述第一方向(X)成角度设置;
第一位置检测部件(5),设在所述第一输送部件(21)与所述第二输送部件(3)之间,被配置为检测物品是否经过所述第一位置检测部件(5)所在位置;
第二位置检测部件(5’),根据物品的长度设可选择地设在其中一组相邻所述第一传送带(212)之间,被配置为检测物品的头部是否到达所述第二位置检测部件(5’)所在位置;和
控制部件,被配置为在接收到所述第一位置检测部件(5)和所述第二位置检测部件(5’)发出的检测信号后启动所述第一驱动部件(29)。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载装置,还包括导向部件,设在所述顶升移载组件(2)与所述机架(1)之间,被配置为对所述顶升移载组件(2)沿高度方向的运动提供导向。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移载装置,其中所述机架(1)包括支撑板(14),位于所述凸轮(28)下方,所述凸轮(28)的工作面与所述支撑板(14)接触,所述导向部件包括:
套筒(15),设在所述支撑板(14)的顶部;和
导杆(8),沿高度方向可移动地穿设在所述套筒(15)内。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移载装置,其中所述导杆(8)的底端穿过所述套筒(15)并超出所述支撑板(14)预设距离,所述导杆(8)的底端设有限位部(81),所述移载装置还包括弹性元件(25),所述弹性元件(25)设在所述限位部(81)与所述支撑板(14)之间。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载装置,其中所述第一输送部件(21)设有多组,所述第一输送部件(21)包括两个第一传动轮(211)和围绕两个所述第一传动轮(211)设置的第一传送带(212);所述顶升移载组件(2)还包括:
多个支架(22),被配置为支撑各所述第一传送带(212);和
多组梁(23),每组梁(23)连接在相邻的所述支架(22)之间,每组梁(23)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X)间隔设置的多根梁(23)。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载装置,其中一个所述立板(2413)的顶端设有保护部(246),所述保护部(246)朝向远离所述第一张紧轮(242)的方向延伸,并将相邻所述第一传送带(212)之间的间隔空间覆盖。
18.一种物流分拣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7任一所述的移载装置。
CN201911111375.4A 2019-11-14 2019-11-14 移载装置及物流分拣系统 Active CN11279196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111375.4A CN112791961B (zh) 2019-11-14 2019-11-14 移载装置及物流分拣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111375.4A CN112791961B (zh) 2019-11-14 2019-11-14 移载装置及物流分拣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91961A CN112791961A (zh) 2021-05-14
CN112791961B true CN112791961B (zh) 2024-04-05

Family

ID=758037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111375.4A Active CN112791961B (zh) 2019-11-14 2019-11-14 移载装置及物流分拣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791961B (zh)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41580U (ja) * 1997-03-18 1997-09-22 第一工業株式会社 コンベアライン移載姿勢制御装置
CN203806653U (zh) * 2014-05-06 2014-09-03 湖北三丰小松自动化仓储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分段式辊道移载机
CN104803181A (zh) * 2014-01-29 2015-07-29 伊东电机株式会社 移载装置和具有电动机的装置的定位方法
CN205733782U (zh) * 2016-06-20 2016-11-30 苏州石丸英合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限位开关部分组装机的凸轮升降组件
CN106241327A (zh) * 2016-09-28 2016-12-21 江苏华章物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顶升移栽机
CN206494497U (zh) * 2016-11-04 2017-09-15 浙江德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带式移载机
CN108286115A (zh) * 2018-03-14 2018-07-17 陈治居 一种用于纺织机的驱动机构
CN207631958U (zh) * 2017-11-30 2018-07-20 张家口市通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可调节输送设备
CN207917773U (zh) * 2018-03-03 2018-09-28 深圳市飞力士物流有限公司 一种顶升移载机
CN109703210A (zh) * 2017-10-16 2019-05-03 于伟 一种钢条打标机构的使用方法
CN209407491U (zh) * 2018-12-21 2019-09-20 浙江永福车业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车架制作的金属条板传送加工机构
CN209554159U (zh) * 2018-10-17 2019-10-29 北京铂阳顶荣光伏科技有限公司 自动线传送机构及自动线传送单元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41580U (ja) * 1997-03-18 1997-09-22 第一工業株式会社 コンベアライン移載姿勢制御装置
CN104803181A (zh) * 2014-01-29 2015-07-29 伊东电机株式会社 移载装置和具有电动机的装置的定位方法
CN203806653U (zh) * 2014-05-06 2014-09-03 湖北三丰小松自动化仓储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分段式辊道移载机
CN205733782U (zh) * 2016-06-20 2016-11-30 苏州石丸英合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限位开关部分组装机的凸轮升降组件
CN106241327A (zh) * 2016-09-28 2016-12-21 江苏华章物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顶升移栽机
CN206494497U (zh) * 2016-11-04 2017-09-15 浙江德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带式移载机
CN109703210A (zh) * 2017-10-16 2019-05-03 于伟 一种钢条打标机构的使用方法
CN207631958U (zh) * 2017-11-30 2018-07-20 张家口市通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可调节输送设备
CN207917773U (zh) * 2018-03-03 2018-09-28 深圳市飞力士物流有限公司 一种顶升移载机
CN108286115A (zh) * 2018-03-14 2018-07-17 陈治居 一种用于纺织机的驱动机构
CN209554159U (zh) * 2018-10-17 2019-10-29 北京铂阳顶荣光伏科技有限公司 自动线传送机构及自动线传送单元
CN209407491U (zh) * 2018-12-21 2019-09-20 浙江永福车业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车架制作的金属条板传送加工机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91961A (zh) 2021-05-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60254883A1 (en) Chain-type conveyor having direction-changing roller
US5360102A (en) Belt conveyor with rotary guides for marginal portions of the belt
US20110076124A1 (en) Pick-and-place apparatus
JP2023525111A (ja) 自動播種壁
CN112791961B (zh) 移载装置及物流分拣系统
KR101968096B1 (ko) 방향전환기능을 갖는 컨베이어 장치
US8037998B2 (en) Panel-carrying-out apparatus
JP2014047002A (ja) 物品整列供給装置
JP3600861B2 (ja) 搬送装置及びローラコンベア装置
CA2445765A1 (en) Device for returning workpieces
US4986411A (en) Continuous motion vertical conveyor
CN107600890A (zh) 高精度链板传送系统
CN114684576B (zh) 一种竹筒刨切机用自动上料设备
US20030168320A1 (en) Conveying apparatus, a roller conveyor system and a conveyor assembly
JPH0262445B2 (zh)
JP4761889B2 (ja) ワーク搬送装置
EP2007659B1 (en) Device for moving and orienting long tubular items
JPH06312832A (ja) クロスフィーダ
CN110712969A (zh) 一种可线上调整物品朝向的输送设备
JPH06298359A (ja) 板状体の旋回移送装置
KR100193569B1 (ko) 이송장치
JP2003063639A (ja) 搬送装置
TW202031574A (zh) 可自動修正輸送帶偏移的輸送設備
JP4643088B2 (ja) 物品処理機械の位置調整装置とその位置調整方法
CN220501702U (zh) 一种智能积放式输送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