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771235B - 木柱连结构造及木柱设置构造 - Google Patents

木柱连结构造及木柱设置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771235B
CN112771235B CN202080001691.0A CN202080001691A CN112771235B CN 112771235 B CN112771235 B CN 112771235B CN 202080001691 A CN202080001691 A CN 202080001691A CN 112771235 B CN112771235 B CN 11277123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st
pillar
column
timber
wo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0169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771235A (zh
Inventor
泷川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akigawa Jisha Architec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akigawa Jisha Architec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akigawa Jisha Architec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Takigawa Jisha Architect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7712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712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7712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7123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1/00Constructions in general; Structures which are not restricted either to walls, e.g. partitions, or floors or ceilings or roofs
    • E04B1/18Structures comprising elongated load-supporting parts, e.g. columns, girders, skeletons
    • E04B1/26Structures comprising elongated load-supporting parts, e.g. columns, girders, skeletons the supporting parts consisting of wood
    • E04B1/2604Connection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1/00Constructions in general; Structures which are not restricted either to walls, e.g. partitions, or floors or ceilings or roofs
    • E04B1/18Structures comprising elongated load-supporting parts, e.g. columns, girders, skeletons
    • E04B1/26Structures comprising elongated load-supporting parts, e.g. columns, girders, skeletons the supporting parts consisting of wood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1/00Constructions in general; Structures which are not restricted either to walls, e.g. partitions, or floors or ceilings or roofs
    • E04B1/38Connections for building structures in general
    • E04B1/58Connections for building structures in general of bar-shaped building element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CSTRUCTURAL ELEMENTS; BUILDING MATERIALS
    • E04C3/00Structural elongated elements designed for load-supporting
    • E04C3/38Arched girders or portal frames
    • E04C3/42Arched girders or portal frames of wood, e.g. units for rafter roof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Joining Of Building Structures In Genera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木柱连结构造及木柱设置构造,所述木柱连结构造能够使第1木柱与第2木柱在长度方向上牢固地连结。本发明的木柱连结构造具备第1木柱侧连结构件及第2木柱侧连结构件。第1木柱侧连结构件具有围绕第1木柱的基端部的第1筒状构件、和封闭第1筒状构件的上端侧开口的第1端板,第2木柱侧连结构件具有围绕第2木柱的基端部的第2筒状构件、和封闭第2筒状构件的下端侧开口的第2端板。第1筒状构件及第2筒状构件通过紧固连结于刚性构件而连结于所对应的木柱,所述刚性构件以不能沿长度方向相对移动的方式组装于在所对应的木柱的外周面形成的槽,通过将所述第1端板与所述第2端板连结,从而第1木柱与第2木柱在长度方向上连结。

Description

木柱连结构造及木柱设置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够应用于在牌楼(日文:鳥居)、住宅的主柱、自行立起的两根柱构造物及灯笼等中利用的木柱的木柱连结构造及木柱设置构造。
背景技术
本申请申请人以前进行了涉及木柱设置构造的发明的申请,并取得了专利(参照下述专利文献1)。
所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发明(以下,称为专利发明)具备:多个木柱支承装置,具有与浇注于地基的垫层混凝土相对配置的底板、设置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的筒部、调整所述底板相对于垫层混凝土的姿势的调整机构、以及从所述筒部向径向外方延伸的臂;台基,包围所述多个木柱支承装置;钢筋,将所述多个木柱支承装置的臂连结;基层混凝土,以能够到达所述筒部的上方开口并且覆盖所述臂及所述钢筋的方式浇注于所述台基内;多个木柱,其基端部分别插入到所对应的所述木柱支承装置的筒部内,所述基端部由保护片围绕;粒状填充材料,被填充到所述保护片的外周面与所述筒部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中的除与所述筒部的上方开口相邻的上方部分以外的区域;以及固着材料,被填充到所述间隙中的所述粒状填充材料的上方。
所述专利发明在如下方面有用:能够不破坏基础混凝土地拔出所设置的木柱,并且还能够在使所述基础混凝土的厚度薄的同时确保设置木柱的支承强度。
针对利用所述专利发明的构造或其他设置构造而设置的木柱,存在与用途相应的直径及长度的要求。
例如,针对用作牌楼的垂直木柱的木柱,要求与该牌楼的规格(大小·强度等)相应的直径及长度,针对用作住宅的主柱的木柱,要求与该主柱的规格(大小·强度等)相应的直径及长度。
然而,由于滥伐等,足够的直径及足够的长度双方均具备的木材有减少的倾向。
即,即使能够比较廉价地得到直径满足了要求但长度不够的木材,也难以得到满足直径及长度双方的要求的木材。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420030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以往技术而做出的发明,其第1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沿长度方向将第1木柱与第2木柱牢固地连结的木柱连结构造。
另外,本发明的第2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木柱设置构造,该木柱设置构造即使在单个地设置木柱的情况下或者设置的木柱为少数根的情况下,也能够在基础混凝土上有效地确保设置强度的同时设置木柱,还能够不破坏基础混凝土地进行设置木柱的更换。
为了达成所述第1目的,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提供一种木柱连结构造,所述木柱连结构造使第1木柱与第2木柱沿长度方向连结,所述木柱连结构造具备:刚性的第1木柱侧连结构件,包括围绕卷绕有第1保护罩的所述第1木柱的上端部的第1筒状构件、及以封闭所述第1筒状构件的上端侧开口的方式连结于所述第1筒状构件的第1端板;和刚性的第2木柱侧连结构件,包括围绕卷绕有第2保护罩的所述第2木柱的基端部的第2筒状构件、及以封闭所述第2筒状构件的下端侧开口的方式连结于所述第2筒状构件的第2端板,所述第1端板具有第1中央部和第1凸缘部,所述第1中央部封闭所述第1筒状构件的上端侧开口并且与所述第1木柱的上端面直接或间接地抵接,所述第1凸缘部从所述第1中央部向径向外方延伸,所述第2端板具有第2中央部和第2凸缘部,所述第2中央部封闭所述第2筒状构件的下端侧开口并且与所述第2木柱的基端面直接或间接地抵接,所述第2凸缘部从所述第2中央部向径向外方延伸,在所述第1木柱的上端部及所述第2木柱的基端部的外周面分别设置有向径向外方打开的第1木柱侧卡入槽及第2木柱侧卡入槽,在所述第1木柱侧卡入槽及所述第2木柱侧卡入槽分别以不能在所述第1木柱及所述第2木柱的长度方向上相对移动的方式组装有第1木柱侧刚性构件及第2木柱侧刚性构件,在所述第1保护罩,在与所述第1木柱侧刚性构件相对的位置设置有第1安装孔,在所述第2保护罩,在与所述第2木柱侧刚性构件相对的位置设置有第2安装孔,通过将插通于所述第1安装孔的第1紧固连结构件紧固连结于所述第1木柱侧刚性构件,从而所述第1木柱连结于所述第1保护罩,并且,通过利用紧固连结构件将所述第1保护罩与所述第1筒状构件连结,从而所述第1保护罩连结于所述第1木柱侧连结构件,通过将插通于所述第2安装孔的第2紧固连结构件紧固连结于所述第2木柱侧刚性构件,从而所述第2木柱连结于所述第2保护罩,并且,通过利用紧固连结构件将所述第2保护罩与所述第2筒状构件连结,从而所述第2保护罩连结于所述第2木柱侧连结构件,通过将所述第1端板与所述第2端板以直接或间接地抵接的状态紧固连结,从而所述第1木柱侧连结构件与所述第2木柱侧连结构件彼此连结。
为了达成所述第1目的,本发明的第2技术方案提供一种木柱连结构造,所述木柱连结构造使第1木柱与第2木柱沿长度方向连结,所述木柱连结构造具备:刚性的第1木柱侧连结构件,包括围绕所述第1木柱的上端部的第1筒状构件、及以封闭所述第1筒状构件的上端侧开口的方式连结于所述第1筒状构件的第1端板;和刚性的第2木柱侧连结构件,包括围绕所述第2木柱的基端部的第2筒状构件、及以封闭所述第2筒状构件的下端侧开口的方式连结于所述第2筒状构件的第2端板,所述第1端板具有第1中央部和第1凸缘部,所述第1中央部封闭所述第1筒状构件的上端侧开口并且与所述第1木柱的上端面直接或间接地抵接,所述第1凸缘部从所述第1中央部向径向外方延伸,所述第2端板具有第2中央部和第2凸缘部,所述第2中央部封闭所述第2筒状构件的下端侧开口并且与所述第2木柱的基端面直接或间接地抵接,所述第2凸缘部从所述第2中央部向径向外方延伸,在所述第1木柱的上端部及所述第2木柱的基端部的外周面分别设置有向径向外方打开的第1木柱侧卡入槽及第2木柱侧卡入槽,在所述第1木柱侧卡入槽及所述第2木柱侧卡入槽分别以不能在所述第1木柱及所述第2木柱的长度方向上相对移动的方式组装有第1木柱侧刚性构件及第2木柱侧刚性构件,在所述第1筒状构件及所述第2筒状构件,分别在与所述第1木柱侧刚性构件及所述第2木柱侧刚性构件相对的位置设置有第1安装孔及第2安装孔,通过将插通于所述第1安装孔的第1紧固连结构件紧固连结于所述第1木柱侧刚性构件,从而所述第1木柱连结于所述第1木柱侧连结构件,并且,通过将插通于所述第2安装孔的第2紧固连结构件紧固连结于所述第2木柱侧刚性构件,从而所述第2木柱连结于所述第2木柱侧连结构件,通过将所述第1端板与所述第2端板以直接或间接地抵接的状态紧固连结,从而所述第1木柱侧连结构件与所述第2木柱侧连结构件彼此连结。
为了达成所述第1目的,本发明的第3技术方案提供一种木柱连结构造,所述木柱连结构造使第1木柱与第2木柱沿长度方向连结,所述木柱连结构造具备:刚性的第1木柱侧连结构件,包括围绕所述第1木柱的上端部的第1筒状构件、及以封闭所述第1筒状构件的上端侧开口的方式连结于所述第1筒状构件的第1端板;和刚性的第2木柱侧连结构件,包括围绕所述第2木柱的基端部的第2筒状构件、及以封闭所述第2筒状构件的下端侧开口的方式连结于所述第2筒状构件的第2端板,所述第1端板具有第1中央部和第1凸缘部,所述第1中央部封闭所述第1筒状构件的上端侧开口并且与所述第1木柱的上端面直接或间接地抵接,所述第1凸缘部从所述第1中央部向径向外方延伸,所述第2端板具有第2中央部和第2凸缘部,所述第2中央部封闭所述第2筒状构件的下端侧开口并且与所述第2木柱的基端面直接或间接地抵接,所述第2凸缘部从所述第2中央部向径向外方延伸,在所述第1木柱的上端部及所述第2木柱的基端部的外周面分别设置有向径向外方打开的第1木柱侧卡入槽及第2木柱侧卡入槽,在所述第1木柱侧卡入槽及所述第2木柱侧卡入槽分别以不能在所述第1木柱及所述第2木柱的长度方向上相对移动的方式组装有第1木柱侧刚性构件及第2木柱侧刚性构件,在所述第1木柱的上端部及所述第2木柱的基端部中的一方卷绕有保护罩,在所述保护罩,在与组装于所对应的木柱的刚性构件相对的位置设置有安装孔,在所述第1筒状构件及所述第2筒状构件中的、围绕没有卷绕所述保护罩的木柱的无保护罩侧筒状构件,在与组装于所对应的木柱的刚性构件相对的位置设置有安装孔,所述保护罩通过将插通于该保护罩的安装孔的紧固连结构件与组装于所对应的木柱的刚性构件紧固连结而连结于该对应的木柱,并且,通过其他紧固连结构件连结于对应的筒状构件,所述无保护罩侧筒状构件通过将插通于该无保护罩侧筒状构件的安装孔的紧固连结构件与组装于所对应的木柱的刚性构件紧固连结而连结于该对应的木柱,通过将所述第1端板与所述第2端板以直接或间接地抵接的状态紧固连结,从而所述第1木柱侧连结构件与所述第2木柱侧连结构件彼此连结。
在所述第1技术方案~第3技术方案中,优选,在所述第1木柱侧连结构件设置有从所述第1中央部向上方突出的凸状构件,在所述第2木柱的基端面设置有与所述凸状构件对应的凹部,所述凸状构件能够经由形成于所述第2中央部的开口卡入所述凹部。
在所述第1技术方案~第3技术方案中,优选,所述第1木柱侧连结构件与所述第2木柱侧连结构件能够在所述第1端板与所述第2端板之间介插有一个或多个层叠板的状态下在所述第1凸缘部及所述第2凸缘部彼此连结。
更优选的是,在所述第1端板、所述层叠板以及所述第2端板的抵接面设置有凹凸构造。
优选,替代上述构成、或者在上述构成的基础上,在所述第2端板的第2中央部设置有向上方突出的凸状构件,在所述第2木柱的基端面设置有与所述凸状构件对应的凹部。
优选,所述第1技术方案~第3技术方案涉及的木柱连结构造可以具备介插于所述第1端板与所述第2端板之间的接合金属器件。
所述接合金属器件具备:中央连结构件,包括直接或间接地抵接于所述第1端板的所述第1中央部的下壁、直接或间接地抵接于所述第2端板的所述第2中央部的上壁、以及将所述下壁及所述上壁的周缘彼此连结的周壁;和水平筒状构件,在轴线方向沿水平方向的状态下,所述水平筒状构件的基端侧连结于所述周壁,所述第1木柱侧连结构件与所述第2木柱侧连结构件经由所述接合金属器件而连结。
优选,具备所述接合金属器件的所述木柱连结构造可以还具备基端部插入所述水平筒状构件的水平木柱。
在该情况下,在所述水平木柱的基端部的外周面设置有向径向外方打开的水平木柱侧卡入槽,在所述水平木柱侧卡入槽以不能在所述水平木柱的长度方向上相对移动的方式组装有水平木柱侧刚性构件。
另一方面,在所述水平筒状构件,在与所述水平木柱侧刚性构件相对的位置设置有水平木柱侧安装孔,通过将插通于所述水平木柱侧安装孔的水平木柱侧紧固连结构件紧固连结于所述水平侧刚性构件,从而所述水平木柱连结于所述水平筒状构件。
在具备所述接合金属器件的构成中,优选,在所述第1木柱侧连结构件设置有从所述第1中央部向上方突出的第1凸状构件,在所述下壁设置有与所述第1凸状构件的外形形状对应的形状的开口。
而且,在所述接合金属器件设置有从所述上壁向上方突出的第2凸状构件,在所述第2木柱的基端面设置有与所述第2凸状构件对应的凹部,所述第2凸状构件经由形成于所述第2中央部的开口卡入所述凹部。
并且,所述第1凸缘部及所述第2凸缘部能够通过紧固连结构件而紧固连结于所述水平筒状构件。
在所述第1技术方案~第3技术方案的各种构成中,优选,所述第1木柱侧连结构件及所述第2木柱侧连结构件中的至少一方可以具有将所对应的端板的凸缘部与所对应的筒状构件的外周面连结的加强肋。
为了达成所述第1目的,本发明的第4技术方案提供一种木柱连结构造,所述木柱连结构造使第1木柱与第2木柱沿长度方向连结,所述木柱连结构造具备刚性的筒状构件,所述刚性的筒状构件在所述第1木柱的上端面与所述第2木柱的基端面相对的状态下,围绕所述第1木柱的上端部及所述第2木柱的基端部,在所述第1木柱的上端部及第2木柱的基端部的外周面分别设置有向径向外方打开的第1木柱侧卡入槽及第2木柱侧卡入槽,在所述第1木柱侧卡入槽及所述第2木柱侧卡入槽分别以不能在所述第1木柱及所述第2木柱的长度方向上相对移动的方式组装有第1木柱侧刚性构件及第2木柱侧刚性构件,在所述筒状构件,在分别与所述第1木柱侧刚性构件及所述第2木柱侧刚性构件相对的位置设置有第1安装孔及第2安装孔,通过将插通于所述第1安装孔的第1紧固连结构件紧固连结于所述第1木柱侧刚性构件并且将插通于所述第2安装孔的第2紧固连结构件紧固连结于所述第2木柱侧刚性构件,从而所述第1木柱与所述第2木柱经由所述筒状构件而连结。
在所述第4技术方案的一方式中,所述第1木柱的上端面与所述第2木柱的基端面直接抵接。
优选,所述第1木柱具有从所述上端部起伴随有第1木柱侧台阶部地扩径且向与所述第2木柱相反的一侧延伸的中间部,所述第2木柱具有从所述基端部起伴随有第2木柱侧台阶部地扩径且向与所述第1木柱相反的一侧延伸的中间部,所述筒状构件构成为,下端部卡合于所述第1木柱侧台阶部,并且上端部卡合于所述第2木柱侧台阶部。
在所述第4技术方案的另一方式中,在所述筒状构件设置有侧方开口,所述侧方开口使内部空间向径向外方开口,并且所述侧方开口被设为能够抽出能够介插于所述第1木柱的上端面与所述第2木柱的基端面之间的层叠板的大小,所述第1安装孔及所述第2安装孔中的至少一方包括不使用层叠板时安装孔和使用层叠板时安装孔,所述不使用层叠板时安装孔设置于在所述第1木柱的上端面与所述第2木柱的基端面之间没有介插所述层叠板时与所对应的刚性构件相对的位置,所述使用层叠板时安装孔设置于在所述第1木柱的上端面与所述第2木柱的基端面之间介插有所述层叠板时与所对应的刚性构件相对的位置。
另外,为了达成所述第2目的,本发明的第5技术方案提供一种木柱设置构造,所述木柱设置构造具备:支承装置,包括固着于基础混凝土上的底板、及固着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且上方开口的筒状构件;和木柱,所述木柱在基端部插入所述筒状构件的状态下立起设置于所述底板,在所述木柱的基端部设置有向径向外方打开的卡入槽,在所述卡入槽以不能在所述木柱的长度方向上相对移动的方式组装有刚性构件,在所述筒状构件,在与所述刚性构件相对的位置设置有安装孔,所述木柱经由插通于所述安装孔且紧固连结于所述刚性构件的紧固连结构件而连结于所述筒状构件。
优选,所述底板具有设置所述筒状构件的中央部、和从所述中央部向径向外方延伸且设置有安装孔或安装缝隙的凸缘部,在所述木柱设置构造还具备凸缘部用地脚螺栓,所述凸缘部用地脚螺栓的基端侧固着于所述基础混凝土且所述凸缘部用地脚螺栓的顶端侧经由所述安装孔或安装缝隙连结于所述凸缘部。
优选,本发明的第5技术方案涉及的所述木柱设置构造可以还具备:防脱金属器件,固着于所述筒状构件的外周面;和防脱金属器件用地脚螺栓,插通于所述防脱金属器件。
所述防脱金属器件用地脚螺栓的基端侧固着于所述基础混凝土、且所述防脱金属器件用地脚螺栓的顶端侧经由形成于所述底板的贯通孔向所述底板的上方延伸,连结于所述防脱金属器件。
优选,本发明的第5技术方案涉及的所述木柱设置构造可以还具备中央部用地脚螺栓,所述中央部用地脚螺栓的基端侧固着于所述基础混凝土、且所述中央部用地脚螺栓的顶端侧以经由形成于所述底板的中央部的贯通孔向所述底板的上方延伸的状态连结于所述底板。
在该情况下,在所述木柱的基端面设置有凹部,所述凹部防止与所述中央部用地脚螺栓中的比所述底板向上方突出的上方突出部和螺合于所述上方突出部的固定螺母的干涉。
在所述第5技术方案的各种构成中,优选,所述支承装置具有连结板,所述连结板以板面相对于所述底板正交的状态连结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及所述筒状构件的外周面。
在所述连结板设置有安装孔或安装缝隙。
优选,所述第5技术方案的各种构成涉及的木柱设置构造可以具备后浇混凝土,所述后浇混凝土以覆盖所述支承装置的基端侧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基础混凝土上。
更优选的是,所述第5技术方案的各种构成涉及的木柱设置构造具备螺柱(stud)用地脚螺栓,所述螺柱用地脚螺栓的基端侧固着于所述基础混凝土且所述螺柱用地脚螺栓的顶端侧比所述基础混凝土向上方延伸,并且,所述支承装置具有螺柱,所述螺柱以从所述筒状构件的外周面向径向外方延伸的方式固着于所述筒状构件,并且直接或间接地连结于所述螺柱用地脚螺栓。所述螺柱及所述螺柱用地脚螺栓的上方延伸部分埋入所述后浇混凝土内。
为了达成所述第2目的,本发明的第6技术方案的第1方式提供一种木柱设置构造,所述木柱设置构造具备:支承装置,具有固着于基础混凝土上的底板、设置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且上方开口的支承筒、以及设置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中的被所述支承筒围绕的区域的中心部的朝向上方的凸部;和木柱,在基端面设置有与所述凸部对应的凹部且基端部的外周被保护罩覆盖,所述木柱以所述保护罩的外周面与所述支承筒的内周面之间存在间隙的状态在所述支承筒内立起设置,所述保护罩具有筒状部和木柱侧凸缘部,所述筒状部围绕所述木柱的基端部,并且构成为,在使所述木柱立起设置于所述支承筒内的状态下所述筒状部的上端部比所述支承筒靠上方,所述木柱侧凸缘部从所述筒状部中的、在所述垂直木柱的立起设置状态下位于所述支承筒内的部分向径向外方延伸,所述支承筒具有筒状的支承筒主体、和在比所述木柱侧凸缘部靠上方处从所述支承筒主体向径向内方延伸的支承筒侧凸缘部,在被所述筒状部围绕的所述木柱的基端部设置有向径向外方打开的卡入槽,在所述卡入槽以不能在所述木柱的长度方向上相对移动的方式组装有刚性构件,在所述筒状部,在与所述刚性构件相对的位置设置有安装孔,所述筒状部与所述木柱经由插通于所述安装孔且紧固连结于所述刚性构件的紧固连结构件而连结,在所述间隙内的所述底板的上表面配设有刚性环,在所述间隙中的、至少在上下方向上被所述支承筒侧凸缘部及所述木柱侧凸缘部夹着的区域填充有固着材料。
所述刚性环可以包括在周向上分离的多个分割环体。
在所述木柱侧凸缘部在将所述木柱设置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的状态下比所述底板靠上方的构成中,优选,在所述间隙中的、比所述木柱侧凸缘部靠下方的区域填充有粒状填充材料。
在所述第6技术方案的第1方式中,优选,所述保护罩可以具有第2木柱侧凸缘部,所述第2木柱侧凸缘部以在将所述木柱设置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的状态下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相接的方式从所述筒状部的下端部向径向外方延伸。
在该情况下,所述刚性环在径向上配设于所述支承筒主体与所述第2木柱侧凸缘部之间。
在所述第6技术方案的第1方式中,在构成为,以使得所述紧固连结构件比所述木柱侧凸缘部靠下方的方式,设定所述卡入槽相对于所述木柱的长度方向位置,并且,所述支承筒主体在周向的至少一部分具有不存在所述支承筒侧凸缘部的支承筒侧凸缘部不存在区域的情况下,优选,在所述间隙中的、在上下方向上被所述支承筒侧凸缘部及所述木柱侧凸缘部夹着的空间中,沿周向排列有多个混凝土块,所述混凝土块被设为如下的大小:能够经由由所述支承筒主体的所述支承筒侧凸缘部不存在区域的内周面与所述筒状部的外周面之间划定的径向开口插入所述空间内,并且能够通过所述支承筒主体、所述筒状部、以及所述木柱侧凸缘部卡定于所述空间内,所述固着材料被填充到所述空间中的不存在所述多个混凝土块的部分。
为了达成所述第2目的,本发明的第6技术方案的第2方式提供一种木柱设置构造,所述木柱设置构造具备:支承装置,具有固着于基础混凝土上的底板、设置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且上方开口的支承筒、以及设置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中的被所述支承筒围绕的区域的中心部的朝向上方的凸部;和木柱,在基端面设置有与所述凸部对应的凹部且基端部的外周被保护罩覆盖,所述木柱以所述保护罩的外周面与所述支承筒的内周面之间存在间隙的状态在所述支承筒内立起设置,所述保护罩具有筒状部和木柱侧凸缘部,所述筒状部围绕所述木柱的基端部,并且构成为,在使所述木柱立起设置于所述支承筒内的状态下所述筒状部的上端部比所述支承筒靠上方,所述木柱侧凸缘部从所述筒状部中的、在所述垂直木柱的立起设置状态下位于所述支承筒内的部分向径向外方延伸,所述支承筒具有所述支承筒主体和支承筒侧凸缘部,所述支承筒侧凸缘部在所述支承筒主体的周向的至少一部分存在支承筒侧凸缘部不存在区域,并且所述支承筒侧凸缘部在比所述木柱侧凸缘部靠上方处从所述支承筒主体向径向内方延伸,在被所述筒状部围绕的所述木柱的基端部设置有向径向外方打开的卡入槽,在所述卡入槽以不能在所述木柱的长度方向上相对移动的方式组装有刚性构件,在所述筒状部,在与所述刚性构件相对的位置设置有安装孔,所述筒状部与所述木柱经由插通于所述安装孔且紧固连结于所述刚性构件的紧固连结构件而连结,以使得所述紧固连结构件比所述木柱侧凸缘部靠下方的方式,设定所述卡入槽相对于所述木柱的长度方向位置,在所述间隙中的、在上下方向上被所述支承筒侧凸缘部及所述木柱侧凸缘部夹着的空间中,沿周向排列有多个混凝土块,所述混凝土块被设为如下的大小:能够经由由所述支承筒主体中的所述支承筒侧凸缘部不存在区域的内周面与所述筒状部的外周面之间划定的径向开口插入所述空间内,并且能够通过所述支承筒主体、所述筒状部、以及所述木柱侧凸缘部卡定于所述空间内,在所述空间中的除所述多个混凝土块以外的部分填充有固着材料。
在所述第6技术方案的第2方式的一例中,所述支承筒侧凸缘部及所述木柱侧凸缘部构成为,所述支承筒侧凸缘部的径向内端部与所述木柱侧凸缘部的径向外端部之间在俯视下存在径向间隙。
在所述第6技术方案的第2方式的另一例中,构成为,所述支承筒侧凸缘部具有隔着所述支承筒侧凸缘部不存在区域沿周向排列的多个支承筒侧分割凸缘,所述木柱侧凸缘部具有隔着木柱侧间隙沿周向排列的多个木柱侧分割凸缘。
在该情况下,所述支承筒侧分割凸缘的径向长度与所述木柱侧分割凸缘的径向长度之和比所述间隙的径向长度大,另一方面,所述木柱侧分割凸缘的周向长度比所述支承筒侧凸缘部不存在区域的周向长度小。
为了达成所述第1目的,本发明的第7技术方案提供一种木柱连结构造,所述木柱连结构造具备:接合金属器件;第1木柱,以垂直姿势立起设置;第2木柱,通过所述接合金属器件而以垂直姿势立起设置于所述第1木柱的上方;以及第3木柱,由所述接合金属器件以水平姿势被支承,所述接合金属器件包括筒状构件和第3木柱支承构件,所述筒状构件具有供所述第1木柱的上端部插入的第1筒状部、及供所述第2木柱的基端部插入的第2筒状部,所述第3木柱支承构件连结于所述筒状构件,在所述第1木柱的上端部及所述第2木柱的基端部分别设置有以所对应的木柱为基准向径向外方打开的第1木柱侧卡入槽及第2木柱侧卡入槽,在所述第1木柱侧卡入槽及所述第2木柱侧卡入槽,分别以不能在所对应的木柱的长度方向上相对移动的方式组装有第1木柱侧刚性构件及第2木柱侧刚性构件,在所述第1筒状部及所述第2筒状部,在分别与所述第1木柱侧刚性构件及所述第2木柱侧刚性构件相对的位置设置有第1木柱侧安装孔及第2木柱侧安装孔,通过将插通于所述第1木柱侧安装孔的紧固连结构件紧固连结于所述第1木柱侧刚性构件,从而所述第1木柱连结于所述第1筒状部,通过将插通于所述第2木柱侧安装孔的紧固连结构件紧固连结于所述第2木柱侧刚性构件,从而所述第2木柱连结于所述第2筒状部,所述第3木柱支承构件具有上侧夹持板、下侧夹持板和加强板,所述上侧夹持板、下侧夹持板以上下夹着以水平姿势被支承的所述第3木柱的基端部的方式、在板面沿水平方向的状态下从所述筒状构件向水平方向延伸,所述加强板在与以水平姿势被支承的所述第3木柱的基端面抵接的位置从所述筒状构件向该第3木柱的方向延伸,在所述第3木柱的基端部,遍及整周地设置以该第3木柱为基准向径向外方打开的第3木柱侧卡入槽,并且,在所述第3木柱的基端面设置有所述加强板能够插入的缝隙,在所述第3木柱侧卡入槽以不能在所述第3木柱的长度方向上相对移动的方式组装有第3木柱侧刚性构件,所述第3木柱侧刚性构件包括コ字状的第1带和コ字状的第2带,所述第1带被组装成,遍及所述第3木柱侧卡入槽中的、在水平姿势的所述第3木柱中朝向下方的部分中的一部分、朝向横向一侧的部分、以及朝向上方的部分中的一部分,所述第2带被组装成,遍及所述第3木柱侧卡入槽中的、在水平姿势的所述第3木柱中朝向下方的部分中的另一部分、朝向横向另一侧的部分、以及朝向上方的部分中的另一部分,在所述上侧夹持板,在与所述第1带及所述第2带相对的位置分别设置有第1带侧上方安装孔及第2带侧上方安装孔,在所述下侧夹持板,在与所述第1带及所述第2带相对的位置分别设置有第1带侧下方安装孔及第2带侧下方安装孔,在所述加强板插入到所述缝隙的状态下,将插通于所述第1带侧上方安装孔的紧固连结构件及插通于所述第1带侧下方安装孔的紧固连结构件紧固连结于所述第1带,并且将插通于所述第2带侧上方安装孔的紧固连结构件及插通于所述第2带侧下方安装孔的紧固连结构件紧固连结于所述第2带,从而所述第3木柱被所述上侧夹持板及所述下侧夹持板夹持。
在所述第7技术方案中,优选,在所述加强板设置有加强板侧安装孔,在所述第3木柱,在所述加强板插入到所述缝隙的状态下与所述加强板侧安装孔一致的位置设置有贯通孔。
在该情况下,在所述加强板插入到所述缝隙的状态下,插通于所述贯通孔及所述加强板侧安装孔的紧固连结构件以夹着所述第3木柱的方式紧固连结,从而所述第3木柱连结于所述加强板。
优选,所述加强板被设置成板面沿垂直方向。
例如,所述接合金属器件包括多个所述第3木柱支承构件,多个所述第3木柱支承构件在以所述筒状构件的轴线为基准而在周向上不同的位置,连结于所述筒状构件,所述第3木柱由所述多个第3木柱支承构件中的各第3木柱支承构件支承。
可替代上述构成,所述接合金属器件包括单一的所述第3木柱支承构件。
优选,插入所述第2筒状部的所述第2木柱的基端面载置于插入所述第1筒状部的所述第1木柱的上端面。
在该情况下,更优选的是,在所述第1木柱的上端面设置有凸部,在所述第2木柱的基端面设置有与所述凸部对应的形状的凹部。
为了达成所述第1目的,本发明的第8技术方案提供一种木柱连结构造,所述木柱连结构造具备:第1木柱,以垂直姿势立起设置;第1木柱支承装置,具有供所述第1木柱的上端部插入的第1筒状构件;第2木柱;第2木柱支承装置,在比所述第1木柱靠上方处与所述第1木柱同轴地以垂直姿势支承所述第2木柱;第3木柱;第3木柱支承装置,在上下方向上在所述第1木柱与所述第2木柱之间以水平姿势支承所述第3木柱,在所述第1木柱的上端部设置有向径向外方打开的第1木柱侧卡入槽,在所述第1木柱侧卡入槽以不能在所述第1木柱的长度方向上相对移动的方式组装有第1木柱侧刚性构件,在所述第1筒状构件,在与所述第1木柱侧刚性构件相对的位置设置有第1木柱侧安装孔,通过将插通于所述第1木柱侧安装孔的紧固连结构件紧固连结于所述第1木柱侧刚性构件,从而所述第1木柱连结于所述第1筒状构件,所述第3木柱支承装置具有下侧夹持板、侧板、上侧夹持板、加强板、以及减振器(damper),所述下侧夹持板以板面沿水平方向的状态直接或间接地载置于所述第1木柱的上端面,并且具有在俯视下与所述第1木柱重叠的下侧中央部、及以在俯视下与水平姿势的所述第3木柱重叠的方式从所述下侧中央部延伸的一个或多个下侧第3木柱重叠部,所述侧板以板面沿垂直方向的状态连结于所述下侧夹持板的上表面,并且与水平姿势的所述第3木柱的基端面抵接,所述上侧夹持板以板面沿水平方向的状态连结于所述侧板的上端面,并且具有在俯视下与所述下侧中央部及所述一个或多个下侧第3木柱重叠部分别重叠的上侧中央部及一个或多个上侧第3木柱重叠部,所述加强板从所述侧板向水平姿势的所述第3木柱的方向延伸,所述减振器的一端侧连结于所述第1筒状构件的外周面且所述减振器的另一端侧连结于所述下侧夹持板的下表面,所述下侧中央部具有供直接或间接地设置于所述第1木柱的上端面的凸状构件卡入的卡入孔,在所述第3木柱的基端部,遍及整周地设置有以该第3木柱为基准向径向外方打开的第3木柱侧卡入槽,并且,在所述第3木柱的基端面设置有所述加强板能够插入的缝隙,在所述第3木柱侧卡入槽以不能在所述第3木柱的长度方向上相对移动的方式组装有第3木柱侧刚性构件,所述第3木柱侧刚性构件包括コ字状的第1带和コ字状的第2带,所述第1带被组装成,遍及所述第3木柱侧卡入槽中的、在水平姿势的所述第3木柱中朝向下方的部分中的一部分、朝向横向一侧的部分、以及朝向上方的部分中的一部分,所述第2带被组装成,遍及所述第3木柱侧卡入槽中的、在水平姿势的所述第3木柱中朝向下方的部分中的另一部分、朝向横向另一侧的部分、以及朝向上方的部分中的另一部分,在所述上侧第3木柱重叠部,在与所述第1带及所述第2带相对的位置分别设置有第1带侧上方安装孔及第2带侧上方安装孔,在所述下侧第3木柱重叠部,在与所述第1带及所述第2带相对的位置分别设置有第1带侧下方安装孔及第2带侧下方安装孔,在所述加强板插入到所述缝隙的状态下,将插通于所述第1带侧上方安装孔的紧固连结构件及插通于所述第1带侧下方安装孔的紧固连结构件紧固连结于所述第1带,并且将插通于所述第2带侧上方安装孔的紧固连结构件及插通于所述第2带侧下方安装孔的紧固连结构件紧固连结于所述第2带,从而所述第3木柱被所述上侧夹持板及所述下侧夹持板夹持,所述第2木柱支承装置具有固着于所述上侧夹持板的上表面的底板、和以与所述第1筒状构件位于同心上的方式固着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且上方开口的第2筒状构件,在所述第2木柱的基端部设置有向径向外方打开的第2木柱侧卡入槽,在所述第2木柱侧卡入槽以不能在所述第2木柱的长度方向上相对移动的方式组装有第2木柱侧刚性构件,在所述第2筒状构件,在与所述第2木柱侧刚性构件相对的位置设置有第2木柱侧安装孔,通过将插通于所述第2木柱侧安装孔的紧固连结构件紧固连结于所述第2木柱侧刚性构件,从而所述第2木柱连结于所述第2筒状构件。
优选,所述第8技术方案涉及的所述第3木柱支承装置可以具有将所述下侧夹持板与所述上侧夹持板之间连结的第3筒状构件。
在该情况下,所述第3筒状构件的周壁形成所述侧板。
本发明的第9技术方案提供一种木柱设置构造,所述木柱设置构造具备:基石,载置于基础混凝土上;第1凸状构件,设置于所述基石的上表面;第2凸状构件,设置于所述第1凸状构件的顶部;以及木柱,立起设置于所述基石的上表面,所述第1凸状构件具有由横截面的外形线划定的外形面积在上下方向预定位置处最大,且所述外形面积随着从所述上下方向预定位置向上方行进而变小的向上的弯曲面形状,所述第2凸状构件的最大外形面积比所述第1凸状构件的最大外形面积小,在所述木柱的基端面具有覆盖所述第1凸状构件及所述第2凸状构件的凹部、和比所述凹部靠径向外方且抵接于所述基石的上表面的平坦部,所述凹部具有凹状区域,在所述凹状区域中,从覆盖所述第2凸状构件的顶部的最上部到具有与所述第1凸状构件的最大外形面积的外径相当的开口幅度的部位,开口幅度随着向下方行进而扩大。
优选,所述第2凸状构件螺纹连结于所述第1凸状构件。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涉及的木柱连结构造,能够将第1木柱及第2木柱以能够分离的状态牢固地连结。
因此,例如,能够使用具有与规格相应的直径但长度不满足规格的木柱来提供直径及长度双方均适用于规格的木柱构造。
另外,也可以在设置有第1木柱的状态下,仅更换第2木柱。
另外,根据本发明涉及的木柱设置构造,即使在单个地设置木柱的情况下或者设置的木柱为少数根的情况下,也能够在基础混凝土上有效地确保设置强度的同时设置木柱,进而能够在不破坏基础混凝土的同时进行设置木柱的更换。
附图说明
图1是应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涉及的木柱连结构造的柱构造体的纵剖视图。
图2是图1中的II部放大图。
图3是沿图1中的III-III线的第1木柱的基端部的放大分解横剖视图。
图4是实施方式1涉及的所述木柱连结构造的分解纵剖视图。
图5是图1中的V部放大图。
图6是沿图4中的VI-VI线的所述第1木柱的上端部的放大分解横剖视图。
图7是示出实施方式1涉及的所述木柱连结构造中的第1筒状构件与第1保护罩的连结构造的变形例的局部放大图。
图8是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涉及的木柱连结构造的纵剖视图。
图9是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涉及的木柱连结构造的纵剖视图。
图1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涉及的木柱连结构造的纵剖视图。
图11是实施方式2涉及的所述木柱连结构造中的层叠板的俯视图。
图12是图11所示的层叠板的变形例的俯视图。
图13是图11所示的层叠板的另一变形例的俯视图。
图1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涉及的木柱连结构造的纵剖视图。
图15是沿图14中的XV-XV线的剖视图。
图16是沿图15中的XVI-XVI线的剖视图。
图17是图14中的XVII部放大图。
图1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涉及的木柱连结构造的纵剖视图。
图19是实施方式4的第1变形例涉及的木柱连结构造的纵剖视图。
图20是沿图19中的XX-XX线的剖视图。
图21是沿图19中的XXI-XXI线的剖视图。
图22是从图19所示的状态起抽出一块层叠板后的状态的所述木柱连结构造的纵剖视图。
图23是从图19所示的状态起将五块层叠板全部抽出后的状态的所述木柱连结构造的纵剖视图。
图24是沿图19中的XXIV-XXIV线的横剖视图。
图25是实施方式4的第2变形例涉及的木柱连结构造中的横剖俯视图,示出与图21对应的截面。
图2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涉及的木柱设置构造的纵剖视图。
图27是图26中的XXVII部放大图。
图28是沿图26中的XXVIII--XXVIII线的第1木柱的基端部的放大分解横剖视图。
图29是沿图26中的XXIX-XXIX线的剖视图。
图30是沿图29中的XXX-XXX线的剖视图。
图31是所述实施方式5的变形例涉及的木柱设置构造的纵剖视图。
图32是沿图31中的XXXII-XXXII线的剖视图。
图3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涉及的木柱设置构造的纵剖视图。
图34是沿图33中的XXXIV-XXXIV线的剖视图。
图35是沿图33中的XXXV-XXXV线的剖视图。
图36是所述实施方式6的变形例的横剖俯视图,是在与图33的XXXIV-XXXIV线相当的位置进行剖切而得到的横剖俯视图,示出了使第1木柱设置于支承筒内的作业中途的状态。
图37是图36所示的变形例的横剖俯视图,示出了所述第1木柱向所述支承筒内的设置作业完成后的状态。
图3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涉及的木柱连结构造的立体图。
图39是所述实施方式7涉及的所述木柱连结构造中的第2筒状部及第2木柱的放大分解立体图。
图40是所述实施方式7涉及的所述木柱连结构造中的第3木柱的基端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41是所述实施方式7的变形例涉及的木柱连结构造的纵剖视图。
图4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涉及的木柱设置构造的纵剖视图。
图43是沿图42中的XXXXIII-XXXXIII线的剖视图。
图44是沿图42中的XXXXIV-XXXIV线的剖视图。
图45是所述实施方式8的变形例涉及的木柱连结构造的纵剖视图。
图46是应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9涉及的木柱设置构造的建筑物的横剖俯视图。
图47是沿图46中的XXXXVII-XXXXVII线的剖视图。
图48是沿图47中的XXXXVIII部放大图。
图49是示出所述实施方式9涉及的木柱设置构造中的木柱的凹部的变形例的局部剖视图。
图50是所述实施方式9的第1变形例涉及的木柱设置构造的局部剖视图。
图51(a)是所述实施方式9的第2变形例涉及的木柱设置构造的局部剖视图。图51(b)是沿图51(a)中的XXXXXI-XXXXXI线的剖视图。图51(c)是所述第2变形例涉及的木柱设置构造中的第2凸状构件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52是沿图4中的VI-VI线的所述第1木柱的上端部的放大分解横剖视图,示出了应用了第1木柱侧刚性构件的变形例的状态。
图53是沿图52中的XXXXXIII-XXXXXIII线的局部剖视图。
图54是图53所示的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涉及的木柱连结构造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图1中示出应用了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木柱连结构造1A的柱构造体的纵剖视图。
所述木柱连结构造1A使第1木柱10与第2木柱20沿长度方向连结。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所述第1木柱10利用埋桩构造800立起设置于基础混凝土900上,所述第2木柱20经由所述木柱连结构造1A直列连结于所述第1木柱10的上方。
首先,对所述埋桩构造800进行说明。
所述埋桩构造800是使一根或少数根木柱以直立状态在基础混凝土900上埋桩式地设置的构造,优选利用于牌楼的柱、家屋的主柱、以两根柱构造自行立起的构造体的柱、木制灯笼等。
如图1所示,所述埋桩构造800具备支承装置810,所述支承装置810固定于基础混凝土900上,并支承所述第1木柱10。
所述支承装置810具有固着于基础混凝土900上的底板820、设置于所述底板820的上表面且上方开口的支承筒830、设置于所述底板820的上表面中的被所述支承筒830围绕的区域的中心部的朝向上方的凸部840。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凸部840为半球状。
所述底板820由防锈性优异的金属材料,例如不锈钢等形成。
在所述底板820设置有比所述支承筒830向径向外方延伸的外方延伸部822。
在所述外方延伸部822设置有供埋设于所述基础混凝土900的地脚螺栓(未图示)的上方延伸部插通的安装孔(未图示)。
在这样的构成中,所述底板820经由插通于所述安装孔的所述地脚螺栓的上方延伸部、及以位于该底板820的上表面的方式螺纹接合于所述上方延伸部的固定螺母(未图示)而固着于基础混凝土900。
优选,使所述安装孔的内径比所述上方延伸部的外径大,从而能够使得,在使所述上方延伸部插通于所述安装孔的状态下,能够在基于所述固定螺母进行固定前的阶段中,在平面方向上调整所述底板820的位置。
所述支承筒830具有基端部固着于所述底板820的支承筒主体832、和从所述支承筒主体832向径向内方延伸的支承筒侧凸缘部835,所述支承筒侧凸缘部835的内径比所述第1木柱10的基端部11a的外径大。
所述支承筒830可以由防锈性优异的金属材料,例如不锈钢等形成。
所述支承筒830可以通过焊接、螺纹紧固连结等各种方法固着于所述底板820。
详细而言,如图1所示,所述第1木柱10的基端部11a的外周被保护罩850覆盖,所述支承筒侧凸缘部835的内径比被所述保护罩850覆盖的状态的所述第1木柱10的基端部11a的外径大。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承筒侧凸缘部835设置于所述支承筒主体832的上端部。
而且,在所述第1木柱10的基端面设置有供所述凸部840卡入的凹部12。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凸部840为半球状,因此,所述凹部12也为与之相应的半球状。
如图1所示,这样的构成的所述第1木柱10以所述保护罩850的外周面与所述支承筒主体832的内周面之间存在间隙且所述凸部840卡入了所述凹部12的状态在所述支承筒主体832内立起设置于所述底板820的上表面。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第1木柱10的基端面设置有允许到达所述凹部12并且覆盖该第1木柱10的基端面的基端板15。
优选,为了允许到达所述凹部12而设置于所述基端板15的开口成为与所述凸部840及所述凹部12的外形形状一致的形状。
所述基端板15可以由防锈性优异的金属材料,例如不锈钢等形成。
通过设置所述基端板15,能够有效地防止乃至减少在对第1木柱10施加了横向的外力时,所述凹部12因来自所述凸部840的应力而受损、变形的情况。
如图1所示,所述保护罩850具有围绕所述第1木柱10的基端部11a的筒状部852、和从所述筒状部852的外周面向径向外方延伸的木柱侧凸缘部855。
所述筒状部852构成为,下端部位于与所述第1木柱10的下端对应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与所述基端板15的下端对应的位置),并且上端部在使所述第1木柱10立起设置于所述支承筒主体832内的状态下比所述支承筒主体832的上端靠上方。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1木柱10具有由所述保护罩850的筒状部852围绕的所述基端部11a、和从所述基端部11a向上方延伸的中间部11b,所述中间部11b相对于所述基端部11a伴随有台阶部地设为小径。
并且,所述保护罩850的筒状部852以自由端面(上端面)抵接于所述台阶部的状态围绕所述基端部11a。
通过具备这样的构成,能够有效地防止所述保护罩850相对于所述第1木柱10向上方发生位置偏离的情况。
所述木柱侧凸缘部855从所述筒状部852中的、在所述第1木柱10的立起设置状态下位于所述支承筒主体832内的部分向径向外方延伸。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所述木柱侧凸缘部855,在所述第1木柱10立起设置于所述底板820的状态下,在所述第1木柱10的长度方向上位于所述第1木柱10的基端面与所述支承筒侧凸缘部835之间。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所述保护罩850还具有第2木柱侧凸缘部857,所述第2木柱侧凸缘部857以在所述第1木柱10的立起设置状态下载置于所述底板820的方式从所述筒状部852的基端部向径向外方延伸。
在该情况下,能够通过粘接材料858来覆盖所述第2木柱侧凸缘部857与所述底板820的交界。
所述保护罩850可以由各种材质形成,由防锈性优异的金属材料例如不锈钢等形成。
在该情况下,准备构成所述筒状部852的筒状部片体、构成所述木柱侧凸缘部855的木柱侧凸缘部片体、以及形成所述第2木柱侧凸缘部857的第2木柱侧凸缘部片体,通过焊接等使所述木柱侧凸缘部片体及所述第2木柱侧凸缘部片体固着于所述筒状部片体而形成保护罩片体,并且将所述保护罩片体卷绕于所述第1木柱10的基端部的外周,由此,能够得到所述第1木柱10的基端部11a被所述保护罩850围绕的状态。
所述第1木柱10与所述保护罩850的连结利用刚性构件860及紧固连结构件870来进行。
在图2中示出图1中的II部放大图。
另外,在图3中示出沿图1中的III-III线的所述第1木柱10的基端部11a的放大分解横剖视图。
如图2及图3所示,在所述第1木柱10的基端部11a设置有向径向外方打开的卡入槽865。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卡入槽865遍及所述第1木柱10的整周地设置,但可以替代该构成,例如,所述卡入槽865构成为具有沿周向配设的多个槽。
在所述卡入槽865以不能在所述第1木柱10的长度方向上相对移动的状态组装有所述刚性构件860。
所述刚性构件860在卡入了所述卡入槽865的状态下经由所述紧固连结构件870连结于所述保护罩850,所述刚性构件860具有能够防止所述第1木柱10从所述保护罩850拔出的情况的强度即可,可以由不锈钢、铁、铜等金属、或压缩木材等各种材质形成。压缩木材例如可以配设成膨胀方向沿所述第1木柱10的长度方向。
此外,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紧固连结构件870构成为顶端部在所述第1木柱10的内部终止,但也可以替代该构成,将所述紧固连结构件870设为横穿所述第1木柱10的贯通螺栓。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所述刚性构件860被设为截面形状为由一对长边860a及一对短边860b划定的长方形形状的板状体,以所述一对长边860a中的一方朝向所述第1木柱10的径向外方的方式组装于所述卡入槽865。
在如本实施方式这样将所述刚性构件860设为了截面矩形状的情况下,能够如图2所示那样,以使得所述刚性构件860中的、与由所述卡入槽865的底面及一侧的内侧面划定的角部对应的端部869a、和与由所述卡入槽865的底面及另一侧的内侧面划定的角部对应的端部869b随着接近所述卡入槽865的底面而缩径的方式,形成为顶端较细的锥形状或顶端较细的曲面状。
根据这样的构成,能够在有效地防止在所述刚性构件860及所述第1木柱10产生损伤的同时,使所述刚性构件860嵌入所述卡入槽865。
如图1~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1木柱10被设为具有四个侧面的横截面矩形状,如图3所示,所述刚性构件860具有分别卡入所述第1木柱10的四个侧面的卡入槽865的四个直线状分割体861。
也可以替代该构成,所述刚性构件860构成为具有两个L字状分割体,也可以将所述刚性构件860设为沿所述第1木柱10的横截面形状的单一构件。
如图2所示,在所述保护罩850的筒状部852中的、与卡入了所述第1木柱10的卡入槽865的所述刚性构件860相对的位置设置有使所述筒状部852的内外连通的安装孔875。
并且,如图1及图2所示,螺丝或螺栓等所述紧固连结构件870以贯通所述安装孔875的状态紧固连结于所述刚性构件860,由此,所述筒状部852与所述第1木柱10连结。
像这样,在所述埋桩构造800中,在所述第1木柱10上以不能沿长度方向移动的方式组装的所述刚性构件860与所述保护罩850通过所述紧固连结构件870而紧固连结,从而所述第1木柱10与所述保护罩850连结,所以能够将所述第1木柱10牢固地固定于所述保护罩850。
在所述保护罩850的筒状部852的外周面与所述支承筒主体832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中的、比所述木柱侧凸缘部855靠下方的区域填充有砂等粒状填充材料880,在所述间隙中的所述粒状填充材料880的上方填充有混凝土或砂浆等,优选为水泥系无收缩材料的固着材料882。
根据这样的构成,能够以仅破坏所述间隙内的固着材料882,而不破坏基础混凝土900的方式进行第1木柱10的更换。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卡入槽865在所述第1木柱10被立起设置的状态下,设置于比所述木柱侧凸缘部855靠下方的部分。
如图1所示,所述埋桩构造800还具有紧固连结构件885,所述紧固连结构件885,将所述筒状部852的外周面与所述支承筒主体832的内周面,在上下方向上被所述支承筒侧凸缘部835及所述木柱侧凸缘部855夹着的位置连结。
详细而言,在所述支承筒主体832中的、在上下方向上被所述支承筒侧凸缘部835及所述木柱侧凸缘部855夹着的位置,沿周向形成有使所述支承筒主体832的内外连通的多个贯通孔。
并且,在所述多个贯通孔分别插通有所述紧固连结构件885。
详细而言,所述紧固连结构件885具有插通于所述贯通孔的带螺纹轴部,所述带螺纹轴部能够在所述带螺纹轴部的顶端部抵接于所述筒状部852的外周面的状态下螺纹连结于所述支承筒主体832。
在该情况下,所述固着材料882被设置成围绕所述带螺纹轴部。
根据这样的构成,即使因制造误差等而在所述支承筒830与所述保护罩850之间的所述间隙的尺寸上产生了偏差,也能够在通过所述紧固连结构件885使所述支承筒830与所述保护罩850之间连结的状态下通过所述固着材料882实现固着,能够有效地提高两者的连结强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所述紧固连结构件885设为如下螺栓,该螺栓具有连结于所述带螺纹轴部的径向外端部且比所述支承筒主体832靠径向外方的头部。
另外,在所述带螺纹轴部中的比所述支承筒主体832靠径向内方的部分螺合有螺母,通过所述头部及所述螺母对所述支承筒主体832进行夹压,从而所述紧固连结构件885固定于所述支承筒主体832。
优选,所述贯通孔可以是供所述带螺纹轴部螺入的带螺纹孔。
在该情况下,代替所述螺母、或者除了所述螺母以外还通过所述带螺纹轴部与所述带螺纹孔的螺合连结来将所述紧固连结构件885固定于所述支承筒主体832。
也可以代替所述紧固连结构件885、或者除了所述紧固连结构件885以外还具备顶撑构件,所述顶撑构件以使所述支承筒主体832的内周面及所述筒状部852的外周面在径向上扩展的方式介插于两者之间。
另外,在所述埋桩构造800中,如图1所示,在被所述筒状部852围绕的所述第1木柱10的基端部11a中的比所述卡入槽865靠上方的部位设置有向径向外方打开的上方卡入槽902,上侧压缩木材890以在膨胀方向沿所述第1木柱10的径向的状态下径向外方面与所述筒状部852的内周面抵接的方式插入所述上方卡入槽892。
根据这样的构成,能够有效地提高所述第1木柱10与所述保护罩850的连结强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上方压缩构件890的上端与所述筒状部852的上端共面。
根据这样的构成,能够有效地防止乃至减少雨水等杂质侵入所述筒状部852与所述垂直木柱10之间的情况。
另外,在所述埋桩构造800中,如图1所示,在被所述筒状部852围绕的所述第1木柱10的基端部11a中的比所述卡入槽865靠下方的部位设置有向径向外方打开的下方卡入槽897,下侧压缩木材895以在膨胀方向沿所述第1木柱10的径向的状态下径向外方面与所述筒状部852的内周面抵接的方式插入所述下方卡入槽897。
根据这样的构成,能够有效地提高所述第1木柱10与所述保护罩850的连结强度。
所述压缩木材890、895例如具有所述刚性构件860的厚度的大致一半的厚度。即,在所述刚性构件860具有20mm的厚度的情况下,所述压缩木材890、895具有10mm的厚度。
优选,对所述压缩木材890、895的湿度的添加可以通过使防腐剂浸渗于它们来进行。
接着,对所述木柱连结构造1A进行说明。
在图4中示出所述木柱连结构造1A的分解纵剖视图。
如图1及图4所示,所述木柱连结构造1A具备以能够装卸的方式组装于所述第1木柱10的上端部11c的第1木柱侧连结构件100(1)、和以能够装卸的方式组装于所述第2木柱20的基端21a部的第2木柱侧连结构件100(2),将所述第1木柱侧连结构件100(1)与所述第2木柱侧连结构件100(2)彼此以能够装卸的方式连结。
详细而言,如图1及图4所示,所述第1木柱侧连结构件100(1)具有围绕所述第1木柱10的上端部11c的第1筒状构件110(1)、和以封闭所述第1筒状构件110(1)的上端侧开口的方式连结于所述第1筒状构件110(1)的第1端板130(1)。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及图4所示,在被所述第1筒状构件110(1)围绕的所述第1木柱10的上端部11c卷绕有第1保护罩150(1)。
因此,所述第1筒状构件110(1)被设为围绕卷绕有所述第1保护罩150(1)的状态的所述第1木柱10的上端部11c那样的大小。
与所述保护罩850同样,所述第1保护罩150(1)可以由各种材质形成,由防锈性优异的金属材料,例如不锈钢等形成。
如图1及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1木柱10的上端部11c从所述中间部11b起伴随有台阶部地缩径,所述第1保护罩150(1)的一端部位于与所述第1木柱10的上端面相同的位置并且另一端部卡合于所述上端部11c与所述中间部11b之间的所述台阶部。
在图5中示出图1中的V部放大图。
另外,在图6中示出沿图4中的VI-VI线的所述第1木柱10的上端部11c的放大分解横剖视图。
所述第1保护罩150(1)与所述第1木柱10的上端部11c通过和所述保护罩850与所述第1木柱10的基端部11a的连结构造同样的连结构造而连结。
即,如图5及图6所示,在所述第1木柱10的上端部11c设置有向径向外方打开的第1木柱侧卡入槽165(1)。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1木柱侧卡入槽165(1)遍及所述第1木柱10的整周地设置,但所述第1木柱侧卡入槽165(1)也可以在所述第1木柱10的外周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例如,所述第1木柱侧卡入槽165(1)可以是在所述第1木柱的上端部11c沿周向配设的多个槽。
在所述第1木柱侧卡入槽165(1)以不能在所述第1木柱10的长度方向上相对移动的状态组装有第1木柱侧刚性构件160(1)。
所述第1木柱侧刚性构件160(1)在卡入了所述第1木柱侧卡入槽165(1)的状态下经由第1紧固连结构件170(1)连结于所述第1保护罩150(1),所述第1木柱侧刚性构件160(1)具有能够防止所述第1木柱10从所述第1保护罩150(1)拔出的情况的刚性即可,可以由不锈钢、铁、铜等金属、或压缩木材等各种材质形成。压缩木材例如可以配设成膨胀方向沿所述第1木柱10的长度方向。
此外,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1紧固连结构件170(1)构成为顶端部在所述第1木柱10的内部终止,但也可以替代该构成,将所述第1紧固连结构件170(1)设为横穿所述第1木柱10的贯通螺栓。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所述第1木柱侧刚性构件160(1)被设为截面形状为由一对长边160a及一对短边160b划定的长方形形状的板状体,以所述一对长边160a中的一方朝向所述第1木柱10的径向外方的方式组装于所述卡入槽165(1)。
在如本实施方式这样,将所述第1木柱侧刚性构件160(1)设为了截面矩形状的情况下,能够如图5所示那样,以使得所述第1木柱侧刚性构件160(1)中的、与由所述第1木柱侧卡入槽165(1)的底面及一侧的内侧面划定的角部对应的端部169a、和与由所述第1木柱侧卡入槽165(1)的底面及另一侧的内侧面划定的角部对应的端部169b随着接近所述第1木柱侧卡入槽165(1)的底面而缩径的方式,形成为顶端较细的锥形状或顶端较细的曲面状。
根据这样的构成,能够在有效地防止所述第1木柱侧刚性构件160(1)及所述第1木柱10产生损伤的同时,使所述第1木柱侧刚性构件160(1)嵌入所述第1木柱侧卡入槽165(1)。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1木柱10被设为具有四个侧面的横截面矩形状,如图6所示,所述第1木柱侧刚性构件160(1)具有分别卡入所述第1木柱10的四个侧面的卡入槽165(1)的四个直线状分割体161。
也可以替代该构成,所述第1木柱侧刚性构件160(1)构成为具有两个L字状分割体,也可以将所述第1木柱侧刚性构件160(1)设为沿所述第1木柱10的横截面形状的单一构件。
如图5所示,在所述第1保护罩150(1)中的、与卡入了所述第1木柱10的第1木柱侧卡入槽165(1)的所述第1木柱侧刚性构件165(1)相对的位置设置有使所述第1保护罩150(1)的内外连通的第1安装孔175(1)。
并且,如图1及图5所示,螺丝或螺栓等所述第1紧固连结构件170(1)以贯通所述第1安装孔175(1)的状态紧固连结于所述第1木柱侧刚性构件160(1),由此,所述第1保护罩150(1)与所述第1木柱10的上端部11c连结。
如图4所示,所述第1端板130(1)具有封闭所述第1筒状构件110(1)的上端侧开口并且与所述第1木柱10的上端面直接或间接地抵接的第1中央部131(1)、和从所述第1中央部131(1)向径向外方延伸的第1凸缘部132(1)。
包括所述第1筒状构件110(1)及所述第1端板130(1)的所述第1木柱侧连结构件100(1)可以由防锈性优异的金属材料,例如不锈钢等形成。
所述第1筒状构件110(1)通过焊接、螺纹紧固连结等各种方法固着于所述第1端板130(1)。
如图1、图4及图5所示,所述第1筒状构件110(1)与所述第1保护罩130(1)经由沿周向配置的多个紧固连结构造而连结,通过所述第1筒状构件110(1)与所述第1保护罩130(1)的连结来实现所述第1木柱侧连结构件100(1)与所述第1木柱10的连结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所述紧固连结构造具有:第1保护罩侧安装孔123(1),形成于所述第1保护罩130(1);第1筒状构件侧安装孔125(1),在所述第1筒状构件中的与所述第1保护罩侧安装孔123(1)相对的位置形成;以及第1紧固连结构件120(1),在插通于所述第1筒状构件侧安装孔125(1)及所述第1保护罩侧安装孔123(1)的状态下突入到所述第1木柱10的上端部11c。
此外,构成为,在使卷绕有所述第1保护罩150(1)的状态的所述第1木柱10的上端部11c插入了所述第1筒状构件110(1)内时,所述第1保护罩150(1)的外周面与所述第1筒状构件110(1)的内周面抵接。
在该情况下,在所述第1筒状构件110(1)的内周面中的、在径向上位于与所述第1紧固连结构件120(1)相同的位置的部分形成有第1长度方向槽172(1),所述第1长度方向槽172(1)用于防止在使所述第1木柱10的上端部11c插入所述第1筒状构件110(1)内时,所述第1紧固连结构件170(1)的头部与所述第1筒状构件110(1)的内周面发生干涉的情况。
在所述紧固连结构造设置于在所述第1木柱10的长度方向上比所述第1紧固连结构件170(1)的位置接近所述第1筒状构件110(1)的开口端部的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紧固连结构造设置于在周向上与所述第1长度方向槽172(1)不同的位置。
在图7中示出具备所述紧固连结构造的变形例的构成中的与图5对应的放大图。
如图7所示,在所述变形例中,除了所述第1保护罩侧安装孔123(1)、所述第1筒状构件侧安装孔125(1)以及所述第1紧固连结构件120(1)以外,在所述第1木柱10的上端部11c中的与所述第1保护罩侧安装孔123(1)相对的位置还具有第1木柱侧紧固连结用卡入槽127(1)和第1木柱侧紧固连结用刚性构件128(1),所述第1木柱侧紧固连结用卡入槽127(1)形成为向径向外方打开,所述第1木柱侧紧固连结用刚性构件128(1)以不能在所述第1木柱10的长度方向上相对移动的状态卡入所述第1木柱侧紧固连结用卡入槽127(1)。
所述第1木柱侧紧固连结用刚性构件128(1)具有与所述第1木柱侧刚性构件160(1)同样的构成。
在所述变形例中,所述第1紧固连结构件120(1)以贯通所述第1保护罩侧安装孔123(1)及所述第1筒状构件侧安装孔125(1)的状态紧固连结于所述第1木柱侧紧固连结用刚性构件128(1),而且,顶端部突入到所述第1木柱10的上端部11c内。
根据所述变形例,能够进一步提高所述第1筒状构件110(1)、所述第1保护罩150(1)、所述第1木柱10的连结强度。
如图1等所示,所述第1木柱侧连结构件100(1)还具有将所述第1端板130(1)与所述第1筒状构件110(1)的外周面连结的第1加强肋140(1)。
所述第2木柱侧连结构件100(2)具有围绕所述第2木柱20的基端部21a的第2筒状构件110(2)、和以封闭所述第2筒状构件110(2)的下端侧开口的方式连结于所述第2筒状构件110(2)的第2端板130(2)。
此外,在图中对所述第2木柱侧连结构件100(2)的构成构件中的与所述第1木柱侧连结构件100(1)共通的构成构件标注相同的标号、或标注将末尾的括号从(1)变更为(2)后的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所述第2端板130(2)能够直接或间接地载置于所述第1端板130(1)上,在使所述第2端板130(2)载置于所述第1端板130(1)上的状态下,所述第2端板130(2)的第2凸缘部132(2)与所述第1凸缘部132(1)通过沿周向配设的多个紧固连结构件139而以能够装卸的方式紧固连结。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及图4所示,在所述第1木柱侧连结构件100(1)还设置有从所述第1端板130(1)的第1中央部131(1)向上方(即,与所述第1筒状构件相反的方向)突出的刚性的凸状构件200。
所述凸状构件200可以采用各种形状。即,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凸状构件是圆柱形状,但也可以是球形状、四角锥形状等。
另一方面,在所述第2木柱20的基端面设置有与所述凸状构件200对应的形状的凹部205。
而且,在所述第2端板130(2)的第2中央部131(2)形成有所述凸状构件200能够插通的开口207,在所述第1木柱侧连结构件100(1)与所述第2木柱侧连结构件100(2)的连结状态下,所述凸状构件200经由所述开口207卡入所述凹部205。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及图4所示,在所述第2木柱20的基端面固着有由不锈钢等防锈性优异的金属材料形成的第2基端板215,在所述第2基端板215也形成有允许所述凸状构件200的插通的开口。
如图1及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第2木柱侧连结构件100(2)还设置有抓扣爪(日文:引っ掛け爪)220,所述抓扣爪220在与所述第2端板130(2)的上表面的协作下形成向径向外方打开的托起用卡入间隙。
通过设置所述抓扣爪220,能够容易地进行连结于所述第2木柱侧连结构件100(2)的状态的所述第2木柱20的托起。
例如,可以在所述抓扣爪220与所述第2端板130(2)的上表面之间插入铁板等刚性板状体,并使所述刚性板状体卡合于托起装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抓扣爪220构成为,径向外端部比所述第2端板130(2)的外周缘靠径向外方。
在所述木柱连结构造1A中,如图1及图4所示,在所述第1木柱10的上端部11c中的、在所述第1木柱10的长度方向上比所述第1木柱侧卡入槽165(1)接近所述第1筒状构件110(1)的下端开口的部位设置有向径向外方打开的第1木柱上端部第1卡入槽192(1),压缩木材190(1)以在膨胀方向沿所述第1木柱10的径向的状态下径向外方面与所述第1保护罩150(1)的内周面抵接的方式插入所述第1木柱上端部第1卡入槽192(1)。
根据这样的构成,能够有效地提高所述第1木柱10与所述第1保护罩150(1)的连结强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压缩构件195的下端与所述第1保护罩150(1)的下端开口共面。
根据这样的构成,能够有效地防止乃至减少雨水等杂质侵入所述第1保护罩150(1)的下端开口与所述第1木柱10之间的情况。
另外,在所述木柱连结构造1A中,如图1及图4所示,在所述第1木柱10的上端部中的、在所述第1木柱10的长度方向上比所述第1木柱侧卡入槽165(1)接近所述第1端板130(1)的部位设置有向径向外方打开的第1木柱上端部第2卡入槽197(1),压缩木材195(1)以在膨胀方向沿所述第1木柱10的径向的状态下径向外方面与所述第1保护罩150(1)的内周面抵接的方式插入所述第1木柱上端部第2卡入槽197(1)。
根据这样的构成,能够有效地提高所述第1木柱10与所述第1保护罩150(1)的连结强度。
所述压缩木材190(1)、195(1)例如具有所述第1木柱侧刚性构件160(1)的厚度的大致一半的厚度。即,在所述第1木柱侧刚性构件160(1)具有20mm的厚度的情况下,所述压缩木材190(1)、190(2)具有10mm的厚度。
优选,对所述压缩木材190(1)、190(2)的湿度的添加可以通过使防腐剂浸渗于它们来进行。
在图8中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涉及的木柱连结构造1B的纵剖视图。
此外,在图中对与本实施方式1A中的构件相同的构件标注相同的标号,并适当地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所述第1变形例涉及的木柱连结构造1B在删去了所述第1保护罩150(1)及所述第2保护罩150(2)这一点上与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木柱连结构造1A不同。
即,所述木柱连结构造1B具备从所述第1木柱侧连结构件100(1)中删去了所述第1保护罩150(1)而得到的第1木柱侧连结构件100(1)’、和从所述第2木柱侧连结构件100(2)中删去了所述第2保护罩150(2)而得到的第2木柱侧连结构件100(2)’。
在所述第1变形例1B中,所述第1紧固连结构件170(1)及所述第2紧固连结构件170(2)分别插通的所述第1安装孔175(1)及所述第2安装孔175(2)分别形成于所述第1筒状构件110(1)及所述第2筒状构件110(2)。
在图9中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涉及的木柱连结构造1C的纵剖视图。
此外,在图中对与本实施方式1A及所述第1变形例1B中的构件相同的构件标注相同的标号,并适当地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所述第2变形例涉及的木柱连结构造1C在仅删去了所述第1保护罩150(1)这一点上与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木柱连结构造1A不同。
即,所述木柱连结构造1C具备所述第1木柱侧连结构件100(1)’、和所述第2木柱侧连结构件100(2)。
在所述第2变形例1C中,所述第1木柱10的上端部11c直接插入所对应的所述第1筒状构件110(1)内,另一方面,所述第2木柱20的基端部21a以卷绕有所述第2保护罩150(2)的状态插入所对应的所述第2筒状构件110(2)内。
此外,当然,对于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所述木柱连结构造1A,也可以变形为保留所述第1保护罩150(1),仅删去所述第2保护罩150(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1木柱10及所述第2木柱20是截面四边形形状,但当然,本发明不限定于这样的形态,例如可以将所述第1木柱10及所述第2木柱20的截面形状设为四边形形状以外的形状、矩形状或圆形状。
实施方式2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木柱连结构造进行说明。
在图10中示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木柱连结构造2A的纵剖视图。
此外,在图中对与所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构件标注相同的标号,并适当地省略其说明。
如图10所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木柱连结构造2A在能够在所述第1端板130(1)与所述第2端板130(2)之间介插一个或多个层叠板250这一点上与所述实施方式1涉及的木柱连结构造1A不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介插有四块层叠板250(1)~250(4)。
在图11中示出所述层叠板250的俯视图。
如图11所示,在所述层叠板250上,在与设置于所述第1端板130(1)的第1凸缘部132(1)及所述第2端板130(2)的第2凸缘部132(2)的紧固连结开口相对的位置设置有紧固连结开口257,所述第1凸缘部132(1)、一个或多个所述层叠板250、以及所述第2凸缘部132(2)通过所述紧固连结构件139而紧固在一起。所述紧固连结开口257可以如图11所示那样设为向径向外方打开的槽,也可以替代该构成而设为贯通孔(参照下述图13)。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第1端板130(1)、所述层叠板250、所述第2端板130(2)的抵接面设置有凹凸构造。
所述凹凸构造具有设置于所述第1端板130(1)的上表面的凸部262或凹部264中的一方(例如,凸部262)、设置于所述层叠板250的下表面的凸部262或凹部264中的另一方(例如,凹部264)、设置于所述层叠板250的上表面的凸部262或凹部264中的一方(例如,凸部262)、以及设置于所述第2端板130(2)的下表面的凸部262或凹部264中的另一方(例如,凹部264),所述凸部262与所述凹部264能够进行凹凸卡合。
如图1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凸部是配置在所述层叠板的中心上的在俯视时为非圆形(在图示的例子中为矩形状)的部件,有效地防止了所述层叠板相对于所述第1端板及所述第2端板在平面方向上发生位置偏离的情况。
当然,所述凸部262及所述凹部264的配置及形状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在图12中示出所述凸部262(及所述凹部264)的形状变更成在俯视时为十字形状后的层叠板的变形例251的俯视图。
另外,在图13中示出所述凸部262(及所述凹部264)不是配置在中心,而是配置在绕中心的预定位置的变形例252的俯视图。在图13所示的变形例中,绕中心在周向上等间隔地设置有多个(4个)所述凸部262(及所述凹部264)。
此外,优选,所述凹凸构造设置于在俯视下与所述凸状构件200不同的位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0所示,所述凸状构件200被设置成在所述第2端板130(2)的所述第2中央部131(2)向上方突出。
实施方式3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又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木柱连结构造进行说明。
在图14中示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木柱连结构造3A的纵剖视图。
另外,在图15中示出沿图14中的XV-XV线的剖视图,在图16中示出沿图15中的XVI-XVI线的剖视图。
此外,在图中对与所述实施方式1及2涉及的木柱连结构造1A、2A相同的构件标注相同的标号,并适当地省略其说明。
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所述木柱连结构造3A在具备介插于所述第1端板130(1)与所述第2端板130(2)之间的接合金属器件300这一点上与所述实施方式1涉及的所述木柱连结构造1A不同。
如图14~图16所示,所述接合金属器件300具备:中央连结构件310,被所述第1端板130(1)的所述第1中央部131(1)及所述第2端板130(2)的所述第2中央部131(2)夹着;和水平筒状构件350,以轴线方向沿水平方向的方式连结于所述中央连结构件310,并且能够以水平姿势支承木柱30。
所述中央连结构件310具有直接或间接地抵接于所述第1端板130(1)的所述第1中央部131(1)的上表面的下壁320、直接或间接地抵接于所述第2端板130(2)的所述第2中央部131(2)的下表面的上壁322、以及将所述下壁320与所述上壁322的周缘彼此连结的周壁325。
所述上壁322及下壁320是与所述第1木柱10及所述第2木柱20的截面形状对应的俯视形状。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1木柱10及所述第2木柱20是截面四边形形状。
因此,所述上壁322及下壁320在俯视时为四边形形状,所述周壁325具有分别与所述第1木柱10及所述第2木柱20的四个侧面朝向相同的方向的第1侧壁325(1)~第4侧壁325(4)。
替代上述构成,例如,在所述第1木柱10及所述第2木柱20是截面圆形状的情况下,所述上壁322及下壁320在俯视时为圆形状,所述周壁325是横截面圆形状。
在所述下壁320设置有与所述凸状构件200的外形形状对应的形状的开口321。
另一方面,在所述上壁322设置有向上方突出且能够与所述第2木柱20的基端面的所述凹部205凹凸卡合的第2凸状构件315。
如图14~图1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接合金属器件300具有第1水平筒状构件350(1)~第4水平筒状构件350(4)作为所述水平筒状构件350,所述第1水平筒状构件350(1)~第4水平筒状构件350(4)的基端部分别固着于所述第1侧壁325(1)~第4侧壁325(4)。
所述水平筒状构件350是用于将另外于所述第1木柱10及所述第2木柱20的木柱30水平地支承的构件,可以根据需要而具备任意的数量。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接合金属器件300具有四个水平筒状构件350(1)~350(4),但也可以替代该构成,具有小于四个或五个以上的水平筒状构件350。
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木柱连结构造3A中,所述第1木柱侧连结构件100(1)’与所述第2木柱侧连结构件100(2)经由所述接合金属器件300而连结。
详细而言,如图15所示,所述第2端板130(2)的第2凸缘部132(2)具有第2载置区域134(2)和第2重叠区域136(2),所述第2载置区域134(2)是载置于所述水平筒状构件350的上表面的区域,所述第2重叠区域136(2)是没有载置于所述水平筒状构件350,并且在沿所述第1木柱10及所述第2木柱20的长度方向观察时与所述第1端板130(1)的所述凸缘部131(1)中的所对应的区域重叠的区域。
同样地,所述第1端板130(1)的第1凸缘部132(1)具有第1载置区域134(1)和第1重叠区域136(1),所述第1载置区域134(1)是载置所述水平筒状构件350的下表面的区域,所述第1重叠区域136(1)是在沿所述第1木柱10及所述第2木柱20的长度方向观察时与所述第2凸缘部132(2)中的所述第2重叠区域136(2)重叠的区域。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5所示,在所述水平筒状构件350的上表面设置有向上方延伸的固定螺栓355,在所述第2载置区域134(2)设置有所述固定螺栓355能够插通的安装孔135。
即,所述第2端板130(2)通过插通于所述安装孔135的所述固定螺栓355而固定于所述水平筒状构件350。
而且,如图14及图16所示,在所述第1重叠区域136(1)及所述第2重叠区域136(2)设置有用于组装螺纹接头270的开口138,所述第1端板130(1)与第2端板130(2)通过螺纹接头270以夹压所述接合金属器件300的方式连结。
基于所述水平筒状构件350的水平木柱30的支承构造与基于所述第1筒状构件110(1)及所述第2筒状构件110(2)的所述第1木柱10及所述第2木柱20的支承构造实质上相同。
在图17中示出图14中的XVII部放大图。
即,如图17所示,在所述水平木柱30中的插入所述水平筒状构件350的基端部的外周面设置有向径向外方打开的水平木柱侧卡入槽365。
在所述水平木柱侧卡入槽365以不能在所述水平木柱30的长度方向上相对移动的方式组装有水平木柱侧刚性构件360。
与所述第1木柱侧刚性构件160(1)及所述第2木柱侧刚性构件160(2)同样,所述水平木柱侧刚性构件360具有能够防止所述水平木柱30从所述水平筒状构件350拔出的情况的强度即可,可以由不锈钢、铁、铜等金属、或压缩木材等各种材质形成。压缩木材例如可以配设成膨胀方向沿所述水平木柱的长度方向。
并且,在所述水平筒状构件350,在与所述水平木柱侧刚性构件360相对的位置设置有水平木柱侧安装孔375,通过将插通于所述水平木柱侧安装孔375的水平木柱侧紧固连结构件370紧固连结于所述水平侧刚性构件360,从而所述水平木柱30连结于所述水平筒状构件350。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所述水平木柱30的外周面与所述水平筒状构件350的内周面之间介插有与所述压缩木材190、195同样的压缩木材390、395。
实施方式4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又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木柱连结构造进行说明。
在图18中示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木柱连结构造的纵剖视图。
此外,在图中对与所述实施方式1~3涉及的木柱连结构造4A相同的构件标注相同的标号,并适当地省略其说明。
如图18所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木柱连结构造4A具备刚性的筒状构件400,所述刚性的筒状构件400,在所述第1木柱10的上端面与所述第2木柱20的基端面相对的状态下,围绕所述第1木柱10的上端部11c及所述第2木柱20的基端部21a。
所述筒状构件400可以由防锈性优异的金属材料,例如不锈钢等形成。
与所述实施方式1~3中同样,在所述第1木柱10的上端部11c及第2木柱20的基端部21a的外周面分别形成有所述第1木柱侧卡入槽165(1)及所述第2木柱侧卡入槽165(2)。
并且,在所述第1木柱侧卡入槽165(1)及所述第2木柱侧卡入槽165(2)分别以不能在所述第1木柱10及所述第2木柱20的长度方向上相对移动的方式组装有所述第1木柱侧刚性构件160(1)及所述第2木柱侧刚性构件160(2)。
另一方面,在所述筒状构件400,在分别与所述第1木柱侧刚性构件160(1)及所述第2木柱侧刚性构件160(2)相对的位置设置有第1安装孔411及第2安装孔412。
在所述木柱连结构造4A中,通过将插通于所述第1安装孔411的第1紧固连结构件170(1)紧固连结于所述第1木柱侧刚性构件160(1),并且将插通于所述第2安装孔412的第2紧固连结构件170(2)紧固连结于所述第2木柱侧刚性构件160(2),从而所述第1木柱10与所述第2木柱20经由所述筒状构件400而连结。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第1木柱10的上端面与所述第2木柱20的基端面直接抵接的状态下,所述第1木柱10的上端部11c与所述第2木柱20的基端部21a通过所述筒状构件400而连结,但也可以替代该构成,而构成为在所述第1木柱10的上端面与所述第2木柱20的基端面之间存在间隙。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筒状构件400的上端卡合于所述第2木柱20的中间部21b与基端部21a之间的台阶部,且所述筒状构件400的下端卡合于所述第1木柱10的上端部11c与中间部11b之间的台阶部,从而有效地防止了所述第1木柱10与所述第2木柱20向接近的方向相对移动的情况。
在图19中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涉及的木柱连结构造4B的主视图。
另外,在图20及图21中分别示出沿图19中的XX-XX线及XXI-XXI线的剖视图。
此外,在图中对与本实施方式及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的构件相同的构件标注相同的标号。
如图19所示,所述第1变形例4B在具备介插于所述第1木柱10的上端面与所述第2木柱20的基端面之间的一个或多个层叠板450这一点上与本实施方式不同。
如图19所示,在图示的构成中,介插有从下方向上方依次层叠的第1层叠板450a~第5层叠板450e这五块层叠板。
所述多个层叠板450只要在介插于所述第1木柱10的上端面与所述第2木柱20的基端面之间的状态下被所述筒状构件600围绕即可,可以采用各种形态。
如图21所示,在所述第1变形例4B中,所述层叠板610具有与所述筒状构件600的内周面形状相同的形状。
如图19及图21所示,在所述第1变形例中,在所述筒状构件400设置有使内部空间向径向外方开口的侧方开口405。
所述侧方开口405具有能够抽出所述一个或多个层叠板450的大小。
在所述第1变形例4B中,所述侧方开口405被设为仅能够抽出一块层叠板450的大小。
在图示的例子中,所述侧方开口405设置于能够抽出所述多个层叠板450a~450e中的位于最下方的层叠板(在图19中为所述第1层叠板450a)的位置。
在所述第1变形例4B中,如图19所示,所述第2安装孔412包括不使用层叠板时安装孔412x、和使用层叠板时安装孔(在图示的例子中为五段使用层叠板时安装孔412a~412e),所述不使用层叠板时安装孔412x设置于在所述第1木柱10的上端面与所述第2木柱20的基端面之间没有介插所述层叠板450时与所对应的所述第2木柱侧刚性构件160(2)相对的位置,所述使用层叠板时安装孔被设置成,在从所述多个层叠板450(在图示的例子中为第1层叠板450a~第5层叠板450e)全部被介插的状态起,每当取下1块所述层叠板450时,均有所述使用层叠板时安装孔与所对应的所述第2木柱侧刚性构件160(2)相对。
即,在所述第1层叠板450a~第5层叠板450e全部介插于所述第1木柱10的上端面与所述第2木柱510的基端面之间的状态(图19)下,使用五块层叠板时安装孔412e与所述第2木柱侧刚性构件160(2)相对,在拔取所述第1层叠板450a而在所述第1木柱10的上端面与所述第2木柱20的基端面之间介插了所述第2层叠板~第5层叠板450b~450e这四块层叠板的状态(图22)下,使用四块层叠板时安装孔412d与所述第2木柱侧刚性构件160(2)相对。
并且,在所述第1层叠板450a~第5层叠板450e全部被取下的状态下,如图22所示,不使用层叠板时安装孔412x与所述第2木柱侧刚性构件160(2)相对。
在所述第1变形例4B中,以使得所述第2木柱20能够根据所述层叠板450的取下而相对于所述筒状构件400向下方移动的方式,划定所述第2木柱20的中间部21b与基端部21a之间的交界位置。
即,如图23所示,在所述第1变形例4B中,所述筒状构件400的高度被设定为,在所述多个层叠板450a~450e全部被取下时,所述筒状构件400的上端部抵接于所述第2木柱20的中间部21b与基端部21a之间的台阶部。
也可以替代该构成,使所述中间部21b与所述基端部21a为相同的直径。
在所述第1变形例4B中,所述层叠板450的拔取例如可以通过下述方法来进行。
从所述第2紧固连结构件170(2)经由使用五块层叠板时安装孔412e紧固连结于所述第2木柱侧刚性构件160(2)的状态(图19)起,首先,解除所述第2紧固连结构件170(2)的紧固连结,使所述第2木柱20与所述筒状构件400成为能够相对移动的状态。
接着,通过托起装置将所述第2木柱210抬起,成为不对所述多个层叠板450(在所述变形构成中为第1层叠板450a~第5层叠板450e)施加所述第2木柱20的载荷的状态,经由所述侧方开口405取出所述第1层叠板450a。
由此,在所述第1木柱10的上端面载置剩余的层叠板450b~450e。
然后,使被托起装置抬起的所述第2木柱20向下方下降而载置于位于最上方的层叠板450(在所述变形构成中为第5层叠板450e),在该状态下,使所述第2紧固连结构件170(2)插通于使用四块层叠板时安装孔412d而紧固连结于所述第2木柱侧刚性构件160(2),出现图22的状态。
该图22所示的状态下的所述第2木柱20的上端位置位于,比介插有所述第1层叠板450a~第5层叠板450e的图19所示的状态下的上端位置,靠下方所述第1层叠板450a的量的位置。
如图21所示,在所述第1变形例4B中,在所述筒状构件400,在隔着所述层叠板450而与所述侧方开口405相对的位置设置有能够将所述层叠板450朝向所述侧方开口405推压的推出开口407。
通过具备所述推出开口407,能够实现经由所述侧方开口405的所述层叠板450的取出作业的容易化。
在图24中示出沿图19中的XXIV-XXIV线的横剖视图。
如图24所示,在所述第1变形例4B中,在所述第1木柱10的上端部11c的外周面与所述筒状构件400的第1木柱侧的开口附近的内周面之间介插有所述压缩木材190(1)。
在所述第1变形例4B中,所述压缩木材190(1)具有沿周向配设的多个压缩构件。
在图25中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4C的横剖俯视图,示出与图21对应的横剖俯视图。
与所述第1变形例4B相比,所述第2变形例4C具有层叠板460来替代所述层叠板450。
如图25所示,所述层叠板460具有并排配置的多个板片461。
详细而言,在所述第2变形例4C中,在所述第1木柱10的上端面与所述第2木柱20的基端面之间介插有多个层叠板460。
并且,多个层叠板460中的各层叠板由多个板片461形成,所述多个板片461以各自的长度方向沿板抽出方向X的状态沿与抽出方向X正交的横向Y并排配置。
在图示的例子中,所述层叠板460具有第1板片461-1~第7板片461-7。
在所述筒状构件400设置有仅允许所述多个板片461中的预定块数的板片461沿抽出方向的抽出的侧方开口470,
在图25所示的例子中,所述侧方开口470被设为每次抽出一块所述板片461那样的大小。
在所述第2变形例4C中,所述层叠板460的拔取例如可以通过下述方法来进行。
与所述第1变形例4B中的取出方法同样,从所述第2紧固连结构件170(2)经由使用五块层叠板时安装孔412e紧固连结于所述第2木柱侧刚性构件160(2)的状态起,首先,解除所述第2紧固连结构件170(2)的紧固连结,使所述第2木柱20与所述筒状构件400成为能够相对移动的状态。
接着,通过托起装置抬起所述第2木柱20而成为不对所述多个层叠板460施加所述第2木柱20的载荷的状态,从该侧方开口470取出位于最下方的层叠板460中的所述第1板片461-1~第7板片461-7中的、处于面对所述侧方开口470的可取出位置的一个板片(在图25中为第4板片461-4)。
此时,在隔着所述板片461而与所述侧方开口470相对的位置设置有能够将所述板片461朝向所述侧方开口470推压的推出开口472,能够经由所述推出开口472将所对应的板片461(在图示的例子中为第4板片461-4)向所述侧方开口470推动。
在进行位于最下方的第1层叠板460中的多个板片461的取出作业时,以使得层叠于该位于最下方的层叠板460之上的之后的层叠板460中的多个板片不会下降的方式,预先对该之后的层叠板的多个板片进行临时固定。
该临时固定例如可以经由插通于设置在所述筒状构件400的临时固定用缝隙的卡定构件来进行。
接下来,经由设置于所述筒状构件400的横向推动开口475,将位于最下方的层叠板460中的剩余的板片461沿横向Y向中央侧推动,使与之前取出的板片(第4板片616-4)相邻的板片(第3板片461-3或第5板片461-5)位于所述可取出位置。
然后,经由所述侧方开口470取出位于所述可取出位置的板片461。
通过反复进行该作业,在将形成位于最下方的层叠板460的多个板片461全部取出之后,解除对所述之后的层叠板460的临时固定。
由此,剩余的层叠板下降而载置于所述第1木柱10的上端面。
然后,使被托起装置抬起的所述第2木柱20向下方下降而载置于位于最上方的层叠板,在该状态下,使所述第2紧固连结构件170(2)插通于对应的安装孔而紧固连结于所述第2木柱侧刚性构件160(2)。
根据所述第2变形例4C,能够尽可能地缩窄所述侧方开口470的开口幅度,所以能够尽可能地防止因设置所述侧方开口470引起的所述筒状构件400的刚性降低。
实施方式5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又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图26中示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木柱设置构造5A的纵剖视图。
此外,在图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构件标注相同的标号,并适当地省略其说明。
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所述木柱设置构造5A构成为,使用与所述实施方式1的第1变形例涉及的木柱连结构造1B(图8)中的所述第2木柱侧连结构件100(2)’类似的支承装置500,使所述第1木柱10立起设置于基础混凝土900上。
详细而言,如图26所示,所述木柱设置构造5A具备所述支承装置500、和通过所述支承装置500而立起设置于基础混凝土900上的所述第1木柱10。
所述支承装置500具备:底板510,具有与所述第2端板130(2)实质上相同的构成,并且固着于基础混凝土900上;和筒状构件520,具有与所述第2筒状构件110(2)实质上相同的构成,并且固着于所述底板510的上表面且上方开口。
所述第1木柱10在基端部11a插入所述筒状构件520的状态下立起设置于所述底板510。
即,所述筒状构件520具有形状及尺寸与所述第1木柱10的基端部11a的外形形状一致的轴线孔。
在图27中示出图26中的XXVII部放大图。
另外,在图28中示出沿图26中的XXVIII--XXVIII线的所述第1木柱10的基端部11a的放大分解横剖视图。
所述第1木柱10和所述筒状构件520之间的连结构造与所述实施方式1中的第1木柱10的基端部11a和所述保护罩850之间的连结构造、所述实施方式1的第1变形例中的第2木柱20和第2筒状构件110(2)之间的连结构造相同。
即,如图28所示,在所述第1木柱10的基端部11a设置有所述卡入槽865,在所述卡入槽865以不能在所述第1木柱10的长度方向上相对移动的状态组装有所述刚性构件860(所述分割体861)。
如图27所示,在所述筒状构件520,在与所述刚性构件860相对的位置设置有所述安装孔875。
并且,所述紧固连结构件870以贯通所述安装孔875的状态紧固连结于所述刚性构件860,由此,所述筒状构件520与所述第1木柱10连结。
在图29中示出沿图26中的XXIX-XXIX线的剖视图。
在图30中示出沿图29中的XXX-XXX线的剖视图。
如图26、图29及图30所示,所述底板510具有设置所述筒状构件520的中央部512、和从所述中央部512向径向外方延伸的凸缘部514。
在所述凸缘部514设置有安装孔或安装缝隙,所述底板510通过凸缘部用地脚螺栓540而固着于所述基础混凝土900,所述凸缘部用地脚螺栓540的基端侧固着于所述基础混凝土900,且所述凸缘部用地脚螺栓540的顶端侧经由所述安装孔或安装缝隙连结于所述凸缘部514。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6所示,在所述底板510的中央部512设置有贯通孔,所述底板510除了所述凸缘部用地脚螺栓540以外,还通过中央部用地脚螺栓542来固着于所述基础混凝土900,所述中央部用地脚螺栓542的基端侧固着于所述基础混凝土900,且所述中央部用地脚螺栓542的顶端侧经由所述贯通孔连结于所述底板510的中央部512。
在该情况下,在所述第1木柱10的基端面设置有凹部12a,所述凹部12a防止与所述中央部用地脚螺栓542中的比所述底板510向上方突出的上方突出部和螺合于所述上方突出部的固定螺母的干涉。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6、图29及图30所示,在所述支承装置500设置有连结板550,所述连结板550以板面相对于所述底板510正交的状态连结于所述底板510的上表面及所述筒状构件520的外周面。
在所述连结板550设置有安装孔或安装缝隙。
所述连结板550被用作将支承一个第1木柱10的一个支承装置500通过连结棒等连结构件连结于例如相邻的支承另一第1木柱10的另一支承装置500、或外部构造物时的连结部。
如图26所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所述木柱设置构造5A还具有以覆盖所述支承装置500的基端侧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基础混凝土900上的后浇混凝土905。
所述后浇混凝土905被设置成上表面比所述筒状构件520的上端靠下方。
优选,所述木柱设置构造5A可以具备直接或间接地连结于所述连结板550的加强钢筋(未图示)。
在该情况下,所述后浇混凝土905被设置成围绕所述加强钢筋。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6及图29所示,在所述筒状构件520设置有内端部面对所述压缩构件890且外端部向外方开口的贯通孔。
所述贯通孔在为了使所述压缩木材890膨胀而从外方朝向所述压缩木材890注入液体时使用,在不使用时被螺栓等封闭构件522封闭。
优选,朝向所述压缩木材890注入的液体是含有防腐剂的液体,由此,除了所述压缩木材890的膨胀效果以外,还能够获得所述压缩木材890及所述第1木柱10的防腐效果。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仅针对所述压缩木材890设置所述贯通孔,但也可以设置所述压缩木材895用的贯通孔。
另外,当然,设置用于对压缩木材注入液体的贯通孔的构成也可以应用于上述各实施方式、后述的其他实施方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6及图30所示,所述支承装置500还具有以从所述筒状构件520的外周面向径向外方延伸的方式固着于所述筒状构件520的螺柱570。
所述螺柱570连结于螺柱用地脚螺栓575的上方延伸部分,所述螺柱用地脚螺栓575在所述支承装置500的径向外方,其基端侧固着于所述基础混凝土900且顶端侧向所述基础混凝土的上方延伸。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6及图30所示,在所述螺柱用地脚螺栓575的顶端侧卷绕有钢筋577,所述螺柱570经由所述钢筋577连结于所述螺柱用地脚螺栓575的上方延伸部分。
并且,所述螺柱570及所述螺柱用地脚螺栓575的上方延伸部分(及本实施方式中的所述钢筋577)埋入所述后浇混凝土905内。
在图31中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涉及的木柱设置构造5B的纵剖视图。
另外,在图32中示出沿图31中的XXXII-XXXII线的剖视图。
如图31及图32所示,与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所述木柱设置构造5A相比,所述变形例5B还具有固着于所述筒状构件520的外周面的防脱金属器件560、和插通于所述防脱金属器件560的防脱金属器件用地脚螺栓544。
所述防脱金属器件560以中央孔沿垂直方向的状态固着于所述筒状构件520的外周面。
所述防脱金属器件用地脚螺栓544在插通形成于所述底板510的贯通孔的状态下,基端侧固着于所述基础混凝土900且顶端侧连结于所述防脱金属器件560。
实施方式6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又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图33中示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木柱设置构造6A的纵剖视图。
在图34中示出沿图33中的XXXIV-XXXIV线的剖视图。
此外,在图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构件标注相同的标号,并适当地省略其说明。
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木柱设置构造6A涉及所述实施方式1中的所述埋桩构造800的改良。
详细而言,与所述埋桩构造800相比,所述木柱设置构造6A具备支承装置810’来替代所述支承装置810。
即,所述木柱设置构造6A具备所述支承装置810’和所述第1木柱10。
与所述支承装置810相比,所述支承装置810’具有支承筒830’来替代所述支承筒830。
即,所述支承装置810’具有所述底板820、所述支承筒830’、以及所述凸部840。
所述支承筒830’具有所述支承筒主体832和支承筒侧凸缘部835’,所述支承筒侧凸缘部835’在比所述木柱侧凸缘部855靠上方处,从所述支承筒主体832的周向的至少一部分833以外的区域向径向内方延伸。
与所述实施方式1的所述埋桩构造800同样,所述支承筒侧凸缘部835’及所述木柱侧凸缘部855构成为,在俯视下在两者的自由端部之间存在径向间隙。
如图33及图3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所述保护罩850的所述筒状部852的外周面与所述支承筒主体832的内周面之间的所述间隙中的、在上下方向上被所述支承筒侧凸缘部835’及所述木柱侧凸缘部855夹着的空间,沿周向排列有多个混凝土块950。
所述混凝土块950被设为如下的大小:能够经由由所述支承筒主体832的内周面中的不存在所述支承筒侧凸缘部835’的支承筒侧凸缘部不存在区域833与所述筒状部852的外周面之间划定的径向开口插入所述空间内,并且能够通过所述支承筒主体832、所述筒状部852、以及所述木柱侧凸缘部855卡定于所述空间内。
而且,在所述空间中的所述多个混凝土块950以外的部分填充有混凝土或砂浆等,优选为水泥系无收缩材料的所述固着材料882。
根据所述木柱设置构造6A,通过所述多个混凝土块950,能够实现所述第1木柱10相对于所述支承装置810’的立起设置姿势的稳定化。
在图35中示出沿图33中的XXXV-XXXV线的剖视图。
如图33及图35所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所述木柱设置构造6A还具有配设于所述间隙内的所述底板820的上表面的刚性环930。
通过具备所述刚性环930,能够实现所述第1木柱10的立起设置姿势的进一步的稳定化。
所述刚性环930由防锈性优异的金属材料,例如不锈钢等形成。
如图3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刚性环930具有在周向上分离的多个分割环体932。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3及图35所示,所述保护罩850具有所述第2木柱侧凸缘部857。
在该情况下,所述刚性环950以在径向上介插于所述支承筒主体832与所述第2木柱侧凸缘部857之间的方式配设于所述底板820的上表面。
在图36及图37中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6B的横剖俯视图,示出在与图33的XXXIV-XXXIV线相当的位置进行剖切而得到的横剖俯视图。
此外,在图中对与本实施方式中的构件相同的构件标注相同的标号。
图36示出使第1木柱10插入支承筒830’内的作业中途的状态,图37示出在所述空间内设置了所述多个混凝土块950后的状态。
所述变形例6B具有木柱侧凸缘部856及支承筒侧凸缘部836来替代所述木柱侧凸缘部855及所述支承筒侧凸缘部835’。
如图3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6A中,所述木柱侧凸缘部855遍及整周地设置。
在该情况下,构成为,所述木柱侧凸缘部855的自由端(径向外端)比所述支承筒侧凸缘部835’的自由端(径向内端)靠径向内方,在所述木柱侧凸缘部855的自由端(径向外端)与所述支承筒侧凸缘部835’的自由端(径向内端)之间在径向上存在径向间隙。
与此相对,在所述变形例6B中,所述支承筒侧凸缘部836具有存在所述支承筒侧凸缘部不存在区域833地沿周向排列的多个支承筒侧分割凸缘836a,并且,所述木柱侧凸缘部856具有存在木柱侧间隙853地沿周向排列的多个木柱侧分割凸缘856a。
所述支承筒侧分割凸缘836a的径向长度与所述木柱侧分割凸缘856a的径向长度之和比所述间隙的径向长度大,另一方面,所述木柱侧分割凸缘856a的周向长度比所述支承筒侧凸缘部不存在区域833的周向长度小。
在所述变形例6B中,在使组装了所述保护罩850的状态下的第1木柱10插入所述支承筒830’内时,如图36所示,以使得所述木柱侧分割凸缘856a位于所述支承筒侧凸缘部不存在区域833内的方式设定第1木柱10的绕中心的周向位置。
在组装了所述保护罩850的状态的第1木柱10插入到所述支承筒830’内后,以使得所述木柱侧分割凸缘856a在俯视下与所述支承筒侧分割凸缘836a至少部分重叠的方式,使第1木柱10绕中心旋转,在该状态下,使所述多个混凝土块950在所述空间内沿周向排列,最后,填充所述固着材料78。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具备所述后浇混凝土905。
在该情况下,所述后浇混凝土905以围绕所述支承装置810’的基端侧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基础混凝土900上。
实施方式7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又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木柱连结构造进行说明。
在图38中示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木柱连结构造7A的立体图。
此外,对与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的构件相同的构件标注相同的标号,并适当地省略其说明。
与所述实施方式3涉及的木柱连结构造3A同样,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木柱连结构造7A构成为,使第2木柱20以垂直状态连结于立起设置成垂直状态的第1木柱10的正上方,而且,以水平状态支承第3木柱30。
详细而言,所述木柱连结构造7A具备接合金属器件700、以垂直姿势立起设置的第1木柱10、通过所述接合金属器件700而以垂直姿势立起设置于所述第1木柱10的上方的第2木柱20、以及由所述接合金属器件以水平姿势被支承的第3木柱30(1)、30(2)。
如图38所示,所述接合金属器件700具有筒状构件710,所述筒状构件710具有供所述第1木柱10的上端部11c插入的第1筒状部711、及供所述第2木柱20的基端部21a插入的第2筒状部715。
在图39中示出所述第2筒状部715及所述第2木柱20的放大分解立体图。
如图38及图39所示,在所述第1木柱10的上端部11c设置有向外表面打开的第1木柱侧卡入槽165(1),在所述第2木柱20的基端部21a设置有向外表面打开的第2木柱侧卡入槽165(2)。
在所述第1木柱侧卡入槽165(1)及所述第2木柱侧卡入槽165(2)分别以不能在所对应的木柱10、20的长度方向上相对移动的方式组装有第1木柱侧刚性构件160(1)及第2木柱侧刚性构件160(2),另一方面,在所述第1筒状部711及所述第2筒状部712,在分别与所述第1木柱侧刚性构件160(1)及所述第2木柱侧刚性构件160(2)相对的位置设置有第1木柱侧安装孔175(1)及第2木柱侧安装孔175(2)。
在这样的构成中,通过将插通于所述第1木柱侧安装孔175(1)的紧固连结构件(未图示)紧固连结于所述第1木柱侧刚性构件160(1),从而所述第1木柱10连结于所述第1筒状部711,通过将插通于所述第2木柱侧安装孔175(2)的紧固连结构件(未图示)紧固连结于所述第2木柱侧刚性构件160(2),从而所述第2木柱20连结于所述第2筒状部715。
如图38所示,所述接合金属器件700还具有连结于所述筒状构件710的第3木柱支承装置720。
所述第3木柱支承装置720具有上侧夹持板722、下侧夹持板725和加强板730,所述上侧夹持板722、下侧夹持板725以上下夹着以水平姿势被支承的所述第3木柱30的基端部的方式、在板面沿水平方向的状态下从所述筒状构件710向水平方向延伸,所述加强板730在与以水平姿势被支承的所述第3木柱30的基端面抵接的位置从所述筒状构件710向该第3木柱30的方向延伸。
如图3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加强板730以板面沿垂直方向的方式连结于所述筒状构件710。
在图40中示出所述第3木柱30的基端部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38及图40所示,在所述第3木柱30的基端部,遍及整周地设置以该第3木柱30为基准向径向外方打开的第3木柱侧卡入槽165(3),并且,在所述第3木柱30的基端面设置有所述加强板730能够插入的缝隙35。
在所述第3木柱侧卡入槽165(3)以不能在所述第3木柱30的长度方向上相对移动的方式组装有第3木柱侧刚性构件160(3)。
所述第3木柱侧刚性构件160(3)具有第1带163a及第2带163b。
如图40所示,所述第1带163a为コ字状,被组装成遍及所述第3木柱侧卡入槽165(3)中的、在水平姿势的所述第3木柱30中朝向下方的部分中的一部分、朝向横向一侧的部分、以及朝向上方的部分中的一部分。
在所述第1带163a设置有安装孔164a,通过将插通于所述安装孔164a的紧固连结构件(未图示)紧固连结于所述第3木柱30,从而所述第1带163a固着于所述第3木柱30。
所述安装孔164a设置于所述第1带163a中的组装于所述第3木柱侧卡入槽165(3)的横向一侧的部分。
所述第2带163b为コ字状,被组装成遍及所述第3木柱侧卡入槽165(3)中的、在水平姿势的所述第3木柱30中朝向下方的部分中的另一部分、朝向横向另一侧的部分、以及朝向上方的部分中的另一部分。
在所述第2带163b设置有安装孔164b,通过将插通于所述安装孔164b的紧固连结构件(未图示)紧固连结于所述第3木柱30,从而所述第2带163b固着于所述第3木柱30。
所述安装孔164b设置于所述第2带163b中的组装于所述第3木柱侧卡入槽165(3)的横向另一侧的部分。
如图38所示,在所述上侧夹持板722,在使组装有所述第1带163a及所述第2带163b的所述第3木柱30位于预定的安装位置时与所述第1带163a及所述第2带163b相对的位置分别设置有第1带侧上方安装孔723a及第2带侧上方安装孔723b。
同样地,在所述下侧夹持板725,在使组装有所述第1带163a及所述第2带163b的所述第3木柱30位于预定的安装位置时与所述第1带163a及所述第2带163b相对的位置分别设置有第1带侧下方安装孔726a及第2带侧下方安装孔726b。
在这样的构成中,在所述加强板730插入到所述缝隙35的状态下,插通于所述第1带侧上方安装孔723a的紧固连结构件(未图示)及插通于所述第1带侧下方安装孔726a的紧固连结构件(未图示)紧固连结于所述第1带163a及所述第3木柱30,并且,插通于所述第2带侧上方安装孔723b的紧固连结构件(未图示)及插通于所述第2带侧下方安装孔726b的紧固连结构件(未图示)紧固连结于所述第2带163b及所述第3木柱30,从而所述第3木柱30被所述上侧夹持板722及所述下侧夹持板725夹持。
如图3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所述加强板730设置有加强板侧安装孔731,在所述第3木柱30设置有贯通孔36,所述贯通孔36在以使得所述加强板730插入所述缝隙35的方式使所述第3木柱30位于预定的安装位置时与所述加强板侧安装孔731对准。
并且,插通于所述贯通孔36及所述加强板侧安装孔731的紧固连结构件(未图示)以夹着所述第3木柱30的方式紧固连结,从而所述第3木柱30连结于所述加强板730。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8所示,所述接合金属器件700在以所述筒状构件710的轴线为基准而相对的位置具有两个所述第3木柱支承装置720,当然,本发明不限定于这样的构成。
即,所述接合金属器件700可以包括在以所述筒状构件710的轴线为基准而在周向上不同的位置与所述筒状构件710连结的多个所述第3木柱支承装置,所述第3木柱30能够由所述多个第3木柱支承装置720中的各第3木柱支承装置720支承。
也可以替代该构成,将所述接合金属器件700变形为具有单一的所述第3木柱支承装置72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8所示,插入所述第2筒状部715的所述第2木柱20的基端面载置于插入所述第1筒状部711的所述第1木柱10的上端面,由此,实现了所述第2木柱20的支承稳定化。
在图41中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涉及的木柱连结构造7B的纵剖视图。
此外,在图中对与本实施方式中的构件相同的构件标注相同的标号,并适当地省略其说明。
如图41所示,在所述第1变形例7B中,在所述第1木柱10的上端面设置有凸部18,在所述第2木柱20的基端面设置有与所述凸部18的形状对应的凹部28。
所述凸部18及所述凹部28例如为球面状。
在本实施方式中,也与所述实施方式3中同样,也可以在所述第1木柱10的上端部11c的外周面与所述第1筒状部711的内周面之间设置所述压缩构件190(1)、195(1)、并且/或者在所述第2木柱20的基端部21a的外周面与所述第2筒状部715的内周面之间设置所述压缩构件190(2)、195(2)、并且/或者在所述第3木柱30的基端部的外周面与所述上侧夹持板722及所述下侧夹持板725的内表面之间设置所述压缩构件390、395。
实施方式8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又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木柱连结构造进行说明。
在图42中示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木柱连结构造的纵剖视图。
在图43及图44中分别示出沿图42中的XXXXIII-XXXXIII线及XXXXIV-XXXIV线的剖视图。
此外,对与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的构件相同的构件标注相同的标号,并适当地省略其说明。
与所述实施方式3及7涉及的木柱连结构造3A、7A同样,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木柱连结构造8A构成为,使第2木柱20以垂直状态连结于立起设置成垂直状态的第1木柱10的正上方,而且,在上下方向上在所述第1木柱10与所述第2木柱20之间以水平状态支承第3木柱30。
具体而言,如图42~图44所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所述木柱连结构造8A具备以垂直姿势立起设置的所述第1木柱10、具有供所述第1木柱10的上端部11c插入的第1筒状构件110(1)的第1木柱支承装置1100、所述第2木柱20、与所述第1木柱10同轴地以垂直姿势支承所述第2木柱20的第2木柱支承装置1200、所述第3木柱30、以及在上下方向上在所述第1木柱10与所述第2木柱20之间以水平姿势支承所述第3木柱30的第3木柱支承装置1300。
在所述第1木柱10的上端部11c设置有所述第1木柱侧卡入槽165(1),所述第一木柱侧刚性部件160(1)以不能沿所述第1木柱10的长度方向相对移动的方式组装于所述第1木柱侧卡入槽165(1)。
在所述第1筒状构件110(1),在与所述第1木柱侧刚性构件160(1)相对的位置设置有所述第1木柱侧安装孔(未图示),通过将插通于所述第1木柱侧安装孔的紧固连结构件(未图示)紧固连结于所述第1木柱侧刚性构件160(1),从而所述第1木柱10与所述第1筒状构件110(1)连结。
如图42~图44所示,所述第3木柱支承装置1300具有:下侧夹持板1310,以板面沿水平方向的状态直接或间接地载置于所述第1木柱10的上端面;侧板1330,以板面沿垂直方向的状态连结于所述下侧夹持板1310的上表面,并且与水平姿势的所述第3木柱30的基端面抵接;上侧夹持板1350,以板面沿水平方向的状态连结于所述侧板1330的上端面;加强板730,从所述侧板1330向水平姿势的所述第3木柱30的方向延伸;以及减振器1370,所述减振器1370的一端侧连结于所述第1筒状构件110(1)的外周面,且另一端侧连结于所述下侧夹持板1310的下表面。
如图42及图44所示,所述下侧夹持板1310具有在俯视下与所述第1木柱10重叠的下侧中央部1312、和在俯视下以与水平姿势的所述第3木柱30重叠的方式从所述下侧中央部1312延伸的一个或多个下侧第3木柱重叠部1314。
所述减振器1370的另一端侧连结于所述下侧第3木柱重叠部1314的下表面。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下侧夹持板1310在以所述第1木柱10的轴线为基准而在周向上不同的位置具有两个所述下侧第3木柱重叠部1314。
如图42所示,所述下侧中央部1312具有供直接或间接地设置于所述第1木柱10的上端面的所述凸状构件200卡入的卡入孔。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凸状构件200为球面形状。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2所示,所述凸状构件200直接设置于所述第1木柱10的上端面,当然,本发明不限定于这样的形态。
在图45中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涉及的木柱连结构造8B的纵剖视图。
与本实施方式相比,所述变形例具有第1木柱支承装置1100B来替代所述第1木柱支承装置1100。
所述第1木柱支承装置1100B具有封闭所述第1筒状构件110(1)的上方开口的第1端板115(1),所述凸状构件200设置于所述第1端板115(1)。
如图4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3木柱支承装置1300具有将所述下侧夹持板1310与所述上侧夹持板1350之间连结的第3筒状构件1340。
在该情况下,所述第3筒状构件1340的周壁形成所述侧板1330。
如图42及图43所示,所述上侧夹持板1350具有在俯视下与所述下侧中央部1312及所述一个或多个下侧第3木柱重叠部1314分别重叠的上侧中央部1352及一个或多个上侧第3木柱重叠部1354。
与所述实施方式7同样,在所述第3木柱30的基端部,遍及整周地设置有以该第3木柱30为基准向径向外方打开的第3木柱侧卡入槽165(3),并且,在所述第3木柱30的基端面设置有所述加强板730能够插入的缝隙35,在所述第3木柱侧卡入槽165(3)以不能在所述第3木柱30的长度方向上相对移动的方式组装有第3木柱侧刚性构件160(3)。
如图42~图44所示,所述第3木柱侧刚性构件160(3)具有コ字状的第1带163a和コ字状的第2带163b,所述第1带163a被组装成,遍及所述第3木柱侧卡入槽165(3)中的、在水平姿势的所述第3木柱30中朝向下方的部分中的一部分、朝向横向一侧的部分、以及朝向上方的部分中的一部分,所述第2带163b被组装成,遍及所述第3木柱侧卡入槽165(3)中的、在水平姿势的所述第3木柱30中朝向下方的部分中的另一部分、朝向横向另一侧的部分、以及朝向上方的部分中的另一部分。
如图43所示,在所述上侧第3木柱重叠部1354,在与所述第1带163a及所述第2带163b相对的位置分别设置有第1带侧上方安装孔723a及第2带侧上方安装孔723b。
同样地,在所述下侧第3木柱重叠部1314,在与所述第1带163a及所述第2带163b相对的位置分别设置有第1带侧下方安装孔及第2带侧下方安装孔(未图示)。
在所述加强板730插入到所述缝隙35的状态下,插通于所述第1带侧上方安装孔723a的紧固连结构件(未图示)及插通于所述第1带侧下方安装孔的紧固连结构件(未图示)紧固连结于所述第1带163a,并且,插通于所述第2带侧上方安装孔723b的紧固连结构件(未图示)及插通于所述第2带侧下方安装孔的紧固连结构件(未图示)紧固连结于所述第2带163b,从而所述第3木柱30被所述上侧夹持板1350及所述下侧夹持板1310夹持。
所述第2木柱支承装置1200具有与所述实施方式5中的支承装置500实质上相同的构成。
即,所述第2木柱支承装置1200具有底板510、和以与所述第1筒状构件110(1)位于同心上的方式固着于所述底板510的上表面且上方开口的第2筒状构件520。
所述底板510固着于所述上侧夹持板1350的上表面。
详细而言,所述底板510具有设置所述第2筒状构件520的中央部512、和从所述中央部512向径向外方延伸的凸缘部514。
如图4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凸缘部514包括在俯视下与所述第3木柱30重叠的第3木柱重叠部514a、和不与所述第3木柱30重叠的外方延伸部514b。
另外,除了所述上侧中央部1352及所述上侧第3木柱重叠部1354以外,所述上侧夹持板1350还具有在俯视下与所述底板510的外方延伸部514b重叠的外方延伸部1356。
在这样的构成中,所述底板510的外方延伸部514b与所述上侧夹持板1350的外方延伸部1356通过紧固连结构件1360而紧固连结、并且/或者,所述底板510的第3木柱重叠部514a与所述上侧夹持板1350的上侧第3木柱重叠部1354通过紧固连结构件1362而紧固连结,从而所述底板510固着于所述上侧夹持板1350。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2所示,所述底板510的中央部512与所述上侧夹持板1350的上侧中央部1352通过中央部用紧固连结构件1364而紧固连结。
在该情况下,在所述第2木柱20的基端面设置有凹部12a,所述凹部12a防止与所述中央部用紧固连结构件1364中的比所述底板510向上方突出的上方突出部的干涉。
在所述第2木柱20的基端部21a设置有向径向外方打开的所述第2木柱侧卡入槽865,在所述第2木柱侧卡入槽865以不能在所述第2木柱20的长度方向上相对移动的方式组装有所述第2木柱侧刚性构件860。
在所述第2筒状构件520,在与所述第2木柱侧刚性构件860相对的位置设置有第2木柱侧安装孔。
通过将插通于所述第2木柱侧安装孔的紧固连结构件870紧固连结于所述第2木柱侧刚性构件860,从而所述第2木柱20连结于所述第2筒状构件520。
实施方式9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又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木柱设置构造进行说明。
在图46中示出应用了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木柱设置构造9A的建筑物的横剖俯视图。
另外,在图47中示出沿图46中的XXXXVII-XXXXVII线的剖视图。
此外,对与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的构件相同的构件标注相同的标号,并适当地省略其说明。
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木柱设置构造9A可适用于用来设置钟的钟楼等木柱建筑物。
详细而言,如图46及图47所示,所述木柱设置构造89具备载置于基础混凝土上的基石760、设置于所述基石760的上表面的第1凸状构件770、设置于所述第1凸状构件770的顶部的第2凸状构件780、以及立起设置于所述基石760的上表面的木柱920。
图46所示的建筑物具有在俯视下被配置成矩形状的四个所述木柱设置构造9A。
此外,图46中的标号930是将一个木柱设置构造9A中的木柱920与相邻的另一木柱设置构造9A中的木柱920连结的连结构件。
在图48中示出图47中的XXXXVIII部放大图。
如图48所示,所述第1凸状构件770及所述第2凸状构件780均具有由横截面的外形线划定的外形面积在上下方向预定位置771、781处最大且所述外形面积随着从所述上下方向预定位置771、781向上方行进而变小的向上的弯曲面形状。
所述第1凸状构件770及所述第2凸状构件780例如由不锈钢等刚性构件形成。
构成为,所述第2凸状构件780在上下方向预定位置781处的最大外形面积比所述第1凸状构件770在上下方向预定位置771处的最大外形面积小。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1凸状构件770中的与所述基石760的上表面相接的位置是划定最大外形面积的所述上下方向预定位置771。另外,所述第2凸状构件780中的与所述第1凸状构件770的顶部相接的位置是划定最大外形面积的所述上下方向预定位置781。
如图47及图48所示,在所述木柱920的基端面具有覆盖所述第1凸状构件770及所述第2凸状构件780的凹部922、和比所述凹部922靠径向外方且抵接于所述基石760的上表面的平坦部925。
所述凹部922具有凹状区域923c,在所述凹状区域923c中,从覆盖所述第2凸状构件780的顶部的最上部923a到具有与所述第1凸状构件770的所述最大外形面积的外径相当的开口幅度的部位923b,开口幅度随着向下方行进而扩大。
如图4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凹状区域923c的下端部连接于所述平坦部925。
也可以替代该构成,如图49所示,将所述凹部922变形为,除了所述凹状区域923c以外,还具有从所述凹状区域923c的下端部起以同一开口幅度向下方延伸并到达所述平坦部925的圆柱区域923d。
所述第2凸状构件780可以通过各种固定方法固着于所述第1凸状构件770,例如,螺纹连结于所述第1凸状构件770。
具体而言,在所述第1凸状构件770形成有在顶部打开的带螺纹孔772。
所述第2凸状构件780具有螺入所述带螺纹孔772的第2埋入部785、和从所述第2埋入部785向上方延伸的第2主体部787。
所述第2主体部787具有被设为所述向上弯曲面形状(即,由横截面的外形线划定的外形面积在上下方向预定位置781处最大且所述外形面积随着从所述上下方向预定位置781向上方行进而变小的形状)的外周面。
所述第1凸状构件770可以通过各种固定方法固着于所述基石760,例如,通过粘接剂固着于所述基石760。
具体而言,在所述基石760形成有在上表面打开的设置孔762。
所述第1凸状构件770具有卡入所述设置孔762的第1埋入部775、和从所述第1埋入部775向上方延伸的第一主体部777。
所述第一主体部777具有被设为所述向上弯曲面形状(即,由横截面的外形线划定的外形面积在上下方向预定位置771处最大且所述外形面积随着从所述上下方向预定位置771向上方行进而变小的形状)的外周面、和抵接于所述基石760的上表面的底面。
例如,在所述第1埋入部775与所述设置孔762之间、和/或所述第一主体部777的底面与所述基石760的上表面之间设置有粘接剂。
在图50中示出第1变形例涉及的木柱设置构造9B的局部剖视图。
此外,在图中对与本实施方式中的构件相同的构件标注相同的标号。
与所述木柱设置构造9A相比,所述木柱设置构造9B具有第2凸状构件780B来替代所述第2凸状构件780。
所述第2凸状构件780B具有所述第2埋入部785、和从所述第2埋入部785向上方延伸的第2主体部787B。
所述第2主体部787B具有连接于所述埋入部758的下方部位788B、和从所述下方部位788B向上方延伸的上方部位789B。
所述上方部位789B具有由横截面的外形线划定的外形面积在上下方向预定位置781处最大且所述外形面积随着从所述上下方向预定位置781向上方行进而变小的向上的弯曲面形状。
所述下方部位788B遍及从上端部到下端部的全长地具有与所述上下方向预定位置781处的外径相同的外径。
在图51(a)中示出第2变形例涉及的木柱设置构造9C的局部剖视图。
此外,在图中对与本实施方式中的构件相同的构件标注相同的标号。
与所述木柱设置构造9A相比,所述木柱设置构造9C具有第2凸状构件780C来替代所述第2凸状构件780。
所述第2凸状构件780C具有所述第2埋入部785、和从所述第2埋入部785向上方延伸的第2主体部787C。
所述第2主体部787C遍及从上端部到下端部的全长地具有相同的外径。
在图51(b)中示出沿图51(a)中的XXXXXI-XXXXXI线的剖视图。
如图51(b)所示,在所述第2变形例9C中,所述第2主体部787C具有圆形的横截面形状。
也可以替代该构成,如图51(c)所示那样,使得所述第2主体部787C变形为具有多边形(例如为六边形)的横截面形状。
此外,在所述实施方式1~8中的所述刚性构件128、160、165、360、860由多个分割体形成的情况下,优选,能够使一个分割体与相邻的另一个分割体进行凹凸卡合。
关于该凹凸卡合,以使用了具备凹凸卡合构造的第1木柱侧刚性构件160’(1)来替代所述第1木柱侧刚性构件160(1)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
在图52中示出使用了所述第1木柱侧刚性构件160’(1)来替代所述第1木柱侧刚性构件160(1)的情况下的、与图6对应的剖视图。
另外,在图53中示出沿图52中的XXXXXIII-XXXXXIII线的局部剖视图。
而且,在图54中示出图53的分解立体图。
此外,在图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构件相同的构件标注相同的标号。
如图52所示,所述第1木柱侧刚性构件160’(1)具有沿所对应的木柱10的周向配置的多个分割体161’(在图示的构成中为第1分割体161’-1~第4分割体161’-4)。
如图52及图53所示,所述分割体161’具有分别朝向所对应的木柱10的径向外方及内方的外表面161’a及内表面161’b、分别朝向所对应的木柱10的长度方向一侧(上方)及另一侧(下方)的上表面161’c及下表面161’d、以及分别朝向所对应的木柱10的周向一侧及另一侧的第1端面161’e及第2端面161’f。
一个分割体161’(例如,第1分割体161’-1)的第1端面161’e抵接于与之相邻的另一个分割体(例如,第2分割体161’-2)的第2端面161’f,在抵接的两端面161’e、161’f中的一方设置有凸部166,在所述两端面161’e、161’f中的另一方设置有供所述凸部166卡入的凹部167。
所述凹部167在所对应的分割体(在图示的例子中为所述第2分割体161’-2)的端面161’f、外表面161’a、及内表面161’b开口,由此,通过使相邻的分割体(在图示的例子中为所述第1分割体161’-1及所述第2分割体161’-2)在所对应的木柱10的径向上相对移动,能够进行所述凸部166与所述凹部167的卡合/分离,而且,在所述凸部166与所述凹部167的卡合状态下,相邻的分割体(在图示的例子中为所述第1分割体161’-1及所述第2分割体161’-2)不能在所对应的木柱10的长度方向上相对移动。
通过具备这样的凹凸卡合构造,能够提高基于所述刚性构件160’(1)的连结强度。
附图标记说明
1A~1C、2A、3A、4A~4C、7A~7B、8A~8B:木柱连结构造;
5A~5B、6A~6B、9A~9C:木柱设置构造;
10:第1木柱;
11b:第1木柱的中间部;
11c:第1木柱的上端部;
12、12a:凹部;
18:凸部;
20:第2木柱;
21a:第2木柱的基端部;
21b:第2木柱的中间部;
28:凹部;
30:水平木柱(第3木柱);
35:缝隙;
36:贯通孔;
100(1)、100(1)’:第1木柱侧连结构件;
100(2)、100(2)’:第2木柱侧连结构件;
110(1)、110(2):第1筒状构件及第2筒状构件;
130(1)、130(2):第1端板及第2端板;
131(1)、131(2):第1中央部及第2中央部;
132(1)、132(2):第1凸缘部及第2凸缘部;
140:加强肋;
150(1)、150(2):第1保护罩及第2保护罩;
160(1)~160(3):第1木柱侧刚性构件~第3木柱侧刚性构件;
163a、163b:第1带及第2带;
165(1)~165(3):第1木柱侧卡入槽~第3木柱侧卡入槽;
170(1)、170(2):第1紧固连结构件及第2紧固连结构件;
175(1)、175(2):第1安装孔及第2安装孔;
200:凸状构件;
205:凹部;
207:开口;
250:层叠板;
262、264:凹凸构造;
300:接合金属器件;
310:中央连结构件;
350:水平筒状构件;
400:筒状构件;
411、412:第1安装孔及第2安装孔;
450:层叠板;
500:支承装置;
510:底板;
512:中央部;
514:凸缘部;
520:筒状构件;
540:凸缘部用地脚螺栓;
542:中央部用地脚螺栓;
544:防脱用地脚螺栓;
550:连结板;
560:防脱金属器件;
700:接合金属器件;
710:筒状构件;
711:第1筒状部;
715:第2筒状部;
720:第3木柱支承装置;
722:上侧夹持板;
723a、723b:第1带侧上方安装孔及第2带侧上方安装孔;
725:下侧夹持板;
726a、726b:第1带侧下方安装孔及第2带侧下方安装孔;
730:加强板;
731:加强板侧安装孔;
750:减振器;
760:基石;
770:第1凸状构件;
771:上下方向预定位置;
780:第2凸状构件;
781:上下方向预定位置;
810’:支承装置;
820:底板;
830’:支承筒;
832:支承筒主体;
833:支承筒侧凸缘部不存在区域;
835’、836:支承筒侧凸缘部;
836a:支承筒侧分割凸缘;
840:凸部;
850:保护罩;
852:筒状部;
855、856:木柱侧凸缘部;
856a:木柱侧分割凸缘;
857:第2木柱侧凸缘部;
860:刚性构件;
865:卡入槽;
870:紧固连结构件;
875:安装孔;
882:固着材料;
920:木柱;
922:凹部;
923a:最上部;
923b:最大开口部;
923c:缩径部;
930:刚性环;
932:分割环体;
950:混凝土块。

Claims (35)

1.一种木柱连结构造,使第1木柱与第2木柱沿长度方向连结,其特征在于,具备:
刚性的第1木柱侧连结构件,包括围绕卷绕有第1保护罩的所述第1木柱的上端部的第1筒状构件、及以封闭所述第1筒状构件的上端侧开口的方式连结于所述第1筒状构件的第1端板;和
刚性的第2木柱侧连结构件,包括围绕卷绕有第2保护罩的所述第2木柱的基端部的第2筒状构件、及以封闭所述第2筒状构件的下端侧开口的方式连结于所述第2筒状构件的第2端板,
所述第1端板具有第1中央部和第1凸缘部,所述第1中央部封闭所述第1筒状构件的上端侧开口并且与所述第1木柱的上端面直接或间接地抵接,所述第1凸缘部从所述第1中央部向径向外方延伸,
所述第2端板具有第2中央部和第2凸缘部,所述第2中央部封闭所述第2筒状构件的下端侧开口并且与所述第2木柱的基端面直接或间接地抵接,所述第2凸缘部从所述第2中央部向径向外方延伸,
在所述第1木柱的上端部及所述第2木柱的基端部的外周面分别设置有向径向外方打开的第1木柱侧卡入槽及第2木柱侧卡入槽,
在所述第1木柱侧卡入槽及所述第2木柱侧卡入槽分别以不能在所述第1木柱及所述第2木柱的长度方向上相对移动的方式组装有第1木柱侧刚性构件及第2木柱侧刚性构件,
在所述第1保护罩,在与所述第1木柱侧刚性构件相对的位置设置有第1安装孔,
在所述第2保护罩,在与所述第2木柱侧刚性构件相对的位置设置有第2安装孔,
通过将插通于所述第1安装孔的第1紧固连结构件紧固连结于所述第1木柱侧刚性构件,从而所述第1木柱连结于所述第1保护罩,并且,通过利用紧固连结构件将所述第1保护罩与所述第1筒状构件连结,从而所述第1保护罩连结于所述第1木柱侧连结构件,
通过将插通于所述第2安装孔的第2紧固连结构件紧固连结于所述第2木柱侧刚性构件,从而所述第2木柱连结于所述第2保护罩,并且,通过利用紧固连结构件将所述第2保护罩与所述第2筒状构件连结,从而所述第2保护罩连结于所述第2木柱侧连结构件,
通过将所述第1端板与所述第2端板以直接或间接地抵接的状态紧固连结,从而所述第1木柱侧连结构件与所述第2木柱侧连结构件彼此连结。
2.一种木柱连结构造,使第1木柱与第2木柱沿长度方向连结,其特征在于,具备:
刚性的第1木柱侧连结构件,包括围绕所述第1木柱的上端部的第1筒状构件、及以封闭所述第1筒状构件的上端侧开口的方式连结于所述第1筒状构件的第1端板;和
刚性的第2木柱侧连结构件,包括围绕所述第2木柱的基端部的第2筒状构件、及以封闭所述第2筒状构件的下端侧开口的方式连结于所述第2筒状构件的第2端板,
所述第1端板具有第1中央部和第1凸缘部,所述第1中央部封闭所述第1筒状构件的上端侧开口并且与所述第1木柱的上端面直接或间接地抵接,所述第1凸缘部从所述第1中央部向径向外方延伸,
所述第2端板具有第2中央部和第2凸缘部,所述第2中央部封闭所述第2筒状构件的下端侧开口并且与所述第2木柱的基端面直接或间接地抵接,所述第2凸缘部从所述第2中央部向径向外方延伸,
在所述第1木柱的上端部及所述第2木柱的基端部的外周面分别设置有向径向外方打开的第1木柱侧卡入槽及第2木柱侧卡入槽,
在所述第1木柱侧卡入槽及所述第2木柱侧卡入槽分别以不能在所述第1木柱及所述第2木柱的长度方向上相对移动的方式组装有第1木柱侧刚性构件及第2木柱侧刚性构件,
在所述第1筒状构件及所述第2筒状构件,分别在与所述第1木柱侧刚性构件及所述第2木柱侧刚性构件相对的位置设置有第1安装孔及第2安装孔,
通过将插通于所述第1安装孔的第1紧固连结构件紧固连结于所述第1木柱侧刚性构件,从而所述第1木柱连结于所述第1木柱侧连结构件,并且,通过将插通于所述第2安装孔的第2紧固连结构件紧固连结于所述第2木柱侧刚性构件,从而所述第2木柱连结于所述第2木柱侧连结构件,
通过将所述第1端板与所述第2端板以直接或间接地抵接的状态紧固连结,从而所述第1木柱侧连结构件与所述第2木柱侧连结构件彼此连结。
3.一种木柱连结构造,使第1木柱与第2木柱沿长度方向连结,其特征在于,具备:
刚性的第1木柱侧连结构件,包括围绕所述第1木柱的上端部的第1筒状构件、及以封闭所述第1筒状构件的上端侧开口的方式连结于所述第1筒状构件的第1端板;和
刚性的第2木柱侧连结构件,包括围绕所述第2木柱的基端部的第2筒状构件、及以封闭所述第2筒状构件的下端侧开口的方式连结于所述第2筒状构件的第2端板,
所述第1端板具有第1中央部和第1凸缘部,所述第1中央部封闭所述第1筒状构件的上端侧开口并且与所述第1木柱的上端面直接或间接地抵接,所述第1凸缘部从所述第1中央部向径向外方延伸,
所述第2端板具有第2中央部和第2凸缘部,所述第2中央部封闭所述第2筒状构件的下端侧开口并且与所述第2木柱的基端面直接或间接地抵接,所述第2凸缘部从所述第2中央部向径向外方延伸,
在所述第1木柱的上端部及所述第2木柱的基端部的外周面分别设置有向径向外方打开的第1木柱侧卡入槽及第2木柱侧卡入槽,
在所述第1木柱侧卡入槽及所述第2木柱侧卡入槽分别以不能在所述第1木柱及所述第2木柱的长度方向上相对移动的方式组装有第1木柱侧刚性构件及第2木柱侧刚性构件,
在所述第1木柱的上端部及所述第2木柱的基端部中的一方卷绕有保护罩,
在所述保护罩,在与组装于所对应的木柱的刚性构件相对的位置设置有安装孔,
在所述第1筒状构件及所述第2筒状构件中的、围绕没有卷绕所述保护罩的木柱的无保护罩侧筒状构件,在与组装于所对应的木柱的刚性构件相对的位置设置有安装孔,
所述保护罩通过将插通于该保护罩的安装孔的紧固连结构件与组装于所对应的木柱的刚性构件紧固连结而连结于该对应的木柱,并且,通过其他紧固连结构件连结于对应的筒状构件,
所述无保护罩侧筒状构件通过将插通于该无保护罩侧筒状构件的安装孔的紧固连结构件与组装于所对应的木柱的刚性构件紧固连结而连结于该对应的木柱,
通过将所述第1端板与所述第2端板以直接或间接地抵接的状态紧固连结,从而所述第1木柱侧连结构件与所述第2木柱侧连结构件彼此连结。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木柱连结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1木柱侧连结构件设置有从所述第1中央部向上方突出的凸状构件,
在所述第2木柱的基端面设置有与所述凸状构件对应的凹部,
所述凸状构件经由形成于所述第2中央部的开口卡入所述凹部。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木柱连结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木柱侧连结构件与所述第2木柱侧连结构件能够在所述第1端板与所述第2端板之间介插有一个或多个层叠板的状态下在所述第1凸缘部及所述第2凸缘部彼此连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木柱连结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1端板、所述层叠板以及所述第2端板的抵接面设置有凹凸构造。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木柱连结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2端板的第2中央部设置有向上方突出的凸状构件,
在所述第2木柱的基端面设置有与所述凸状构件对应的凹部。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木柱连结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2端板的第2中央部设置有向上方突出的凸状构件,
在所述第2木柱的基端面设置有与所述凸状构件对应的凹部。
9.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木柱连结构造,其特征在于,
具备介插于所述第1端板与所述第2端板之间的接合金属器件,
所述接合金属器件具备:中央连结构件,包括直接或间接地抵接于所述第1端板的所述第1中央部的下壁、直接或间接地抵接于所述第2端板的所述第2中央部的上壁、以及将所述下壁及所述上壁的周缘彼此连结的周壁;和水平筒状构件,在轴线方向沿水平方向的状态下,所述水平筒状构件的基端侧连结于所述周壁,
所述第1木柱侧连结构件与所述第2木柱侧连结构件经由所述接合金属器件而连结。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木柱连结构造,其特征在于,
具备基端部插入所述水平筒状构件的水平木柱,
在所述水平木柱的基端部的外周面设置有向径向外方打开的水平木柱侧卡入槽,
在所述水平木柱侧卡入槽以不能在所述水平木柱的长度方向上相对移动的方式组装有水平木柱侧刚性构件,
在所述水平筒状构件,在与所述水平木柱侧刚性构件相对的位置设置有水平木柱侧安装孔,
通过将插通于所述水平木柱侧安装孔的水平木柱侧紧固连结构件紧固连结于所述水平侧刚性构件,从而所述水平木柱连结于所述水平筒状构件。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木柱连结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1木柱侧连结构件设置有从所述第1中央部向上方突出的第1凸状构件,
在所述下壁设置有与所述第1凸状构件的外形形状对应的形状的开口,
在所述接合金属器件设置有从所述上壁向上方突出的第2凸状构件,
在所述第2木柱的基端面设置有与所述第2凸状构件对应的凹部,
所述第2凸状构件经由形成于所述第2中央部的开口卡入所述凹部,
所述第1凸缘部及所述第2凸缘部能够通过紧固连结构件而紧固连结于所述水平筒状构件。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木柱连结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1木柱侧连结构件设置有从所述第1中央部向上方突出的第1凸状构件,
在所述下壁设置有与所述第1凸状构件的外形形状对应的形状的开口,
在所述接合金属器件设置有从所述上壁向上方突出的第2凸状构件,
在所述第2木柱的基端面设置有与所述第2凸状构件对应的凹部,
所述第2凸状构件经由形成于所述第2中央部的开口卡入所述凹部,
所述第1凸缘部及所述第2凸缘部能够通过紧固连结构件而紧固连结于所述水平筒状构件。
13.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木柱连结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木柱侧连结构件及所述第2木柱侧连结构件中的至少一方具有将所对应的端板的凸缘部与所对应的筒状构件的外周面连结的加强肋。
14.一种木柱连结构造,使第1木柱与第2木柱沿长度方向连结,其特征在于,
具备刚性的筒状构件,所述刚性的筒状构件在所述第1木柱的上端面与所述第2木柱的基端面相对的状态下,围绕所述第1木柱的上端部及所述第2木柱的基端部,
在所述第1木柱的上端部及第2木柱的基端部的外周面分别设置有向径向外方打开的第1木柱侧卡入槽及第2木柱侧卡入槽,
在所述第1木柱侧卡入槽及所述第2木柱侧卡入槽分别以不能在所述第1木柱及所述第2木柱的长度方向上相对移动的方式组装有第1木柱侧刚性构件及第2木柱侧刚性构件,
在所述筒状构件,在分别与所述第1木柱侧刚性构件及所述第2木柱侧刚性构件相对的位置设置有第1安装孔及第2安装孔,
通过将插通于所述第1安装孔的第1紧固连结构件紧固连结于所述第1木柱侧刚性构件并且将插通于所述第2安装孔的第2紧固连结构件紧固连结于所述第2木柱侧刚性构件,从而所述第1木柱侧刚性构件和所述第2木柱侧刚性构件被连结于所述筒状构件,所述第1木柱与所述第2木柱经由所述筒状构件而连结。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木柱连结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木柱的上端面与所述第2木柱的基端面直接抵接。
16.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木柱连结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木柱具有从所述上端部起伴随有第1木柱侧台阶部地扩径且向与所述第2木柱相反的一侧延伸的中间部,
所述第2木柱具有从所述基端部起伴随有第2木柱侧台阶部地扩径且向与所述第1木柱相反的一侧延伸的中间部,
所述筒状构件的下端部卡合于所述第1木柱侧台阶部,并且,所述筒状构件的上端部卡合于所述第2木柱侧台阶部。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木柱连结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筒状构件设置有侧方开口,所述侧方开口使内部空间向径向外方开口,并且所述侧方开口被设为能够抽出能够介插于所述第1木柱的上端面与所述第2木柱的基端面之间的层叠板的大小,
所述第1安装孔及所述第2安装孔中的至少一方包括不使用层叠板时安装孔和使用层叠板时安装孔,所述不使用层叠板时安装孔设置于在所述第1木柱的上端面与所述第2木柱的基端面之间没有介插所述层叠板时与所对应的刚性构件相对的位置,所述使用层叠板时安装孔设置于在所述第1木柱的上端面与所述第2木柱的基端面之间介插有所述层叠板时与所对应的刚性构件相对的位置。
18.一种木柱设置构造,其特征在于,具备:
支承装置,具有固着于基础混凝土上的底板、设置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且上方开口的支承筒、以及设置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中的被所述支承筒围绕的区域的中心部的朝向上方的凸部;和
木柱,在基端面设置有与所述凸部对应的凹部且基端部的外周被保护罩覆盖,所述木柱以所述保护罩的外周面与所述支承筒的内周面之间存在间隙的状态在所述支承筒内立起设置,
所述保护罩具有筒状部和木柱侧凸缘部,所述筒状部围绕所述木柱的基端部,并且构成为,在使所述木柱立起设置于所述支承筒内的状态下所述筒状部的上端部比所述支承筒靠上方,所述木柱侧凸缘部从所述筒状部中的、在所述木柱的立起设置状态下位于所述支承筒内的部分向径向外方延伸,
所述支承筒具有筒状的支承筒主体、和在比所述木柱侧凸缘部靠上方处从所述支承筒主体向径向内方延伸的支承筒侧凸缘部,
在被所述筒状部围绕的所述木柱的基端部设置有向径向外方打开的卡入槽,在所述卡入槽以不能在所述木柱的长度方向上相对移动的方式组装有刚性构件,
在所述筒状部,在与所述刚性构件相对的位置设置有安装孔,
所述筒状部与所述木柱经由插通于所述安装孔且紧固连结于所述刚性构件的紧固连结构件而连结,
在所述间隙内的所述底板的上表面配设有刚性环,
在所述间隙中的、至少在上下方向上被所述支承筒侧凸缘部及所述木柱侧凸缘部夹着的区域填充有固着材料。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木柱设置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刚性环具有在周向上分离的多个分割环体。
20.根据权利要求18或19所述的木柱设置立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木柱侧凸缘部在将所述木柱设置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的状态下比所述底板靠上方,
在所述间隙中的、比所述木柱侧凸缘部靠下方的区域填充有粒状填充材料。
21.根据权利要求18或19所述的木柱设置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护罩具有第2木柱侧凸缘部,所述第2木柱侧凸缘部以在将所述木柱设置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的状态下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相接的方式从所述筒状部的下端部向径向外方延伸,
所述刚性环在径向上配设于所述支承筒主体与所述第2木柱侧凸缘部之间。
22.根据权利要求18或19所述的木柱设置构造,其特征在于,
以使得所述紧固连结构件比所述木柱侧凸缘部靠下方的方式,设定所述卡入槽相对于所述木柱的长度方向位置,
所述支承筒主体在周向的至少一部分具有不存在所述支承筒侧凸缘部的支承筒侧凸缘部不存在区域,
在所述间隙中的、在上下方向上被所述支承筒侧凸缘部及所述木柱侧凸缘部夹着的空间中,沿周向排列有多个混凝土块,所述混凝土块被设为如下的大小:能够经由由所述支承筒主体的所述支承筒侧凸缘部不存在区域的内周面与所述筒状部的外周面之间划定的径向开口插入所述空间内,并且能够通过所述支承筒主体、所述筒状部、以及所述木柱侧凸缘部卡定于所述空间内,
所述固着材料被填充到所述空间中的不存在所述多个混凝土块的部分。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木柱设置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筒侧凸缘部的径向内端部与所述木柱侧凸缘部的径向外端部之间在俯视下存在径向间隙。
24.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木柱设置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筒侧凸缘部具有隔着所述支承筒侧凸缘部不存在区域沿周向排列的多个支承筒侧分割凸缘,
所述木柱侧凸缘部具有隔着木柱侧间隙沿周向排列的多个木柱侧分割凸缘,
所述支承筒侧分割凸缘的径向长度与所述木柱侧分割凸缘的径向长度之和比所述间隙的径向长度大,另一方面,所述木柱侧分割凸缘的周向长度比所述支承筒侧凸缘部不存在区域的周向长度小。
25.一种木柱设置构造,其特征在于,具备:
支承装置,具有固着于基础混凝土上的底板、设置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且上方开口的支承筒、以及设置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中的被所述支承筒围绕的区域的中心部的朝向上方的凸部;和
木柱,在基端面设置有与所述凸部对应的凹部且基端部的外周被保护罩覆盖,所述木柱以所述保护罩的外周面与所述支承筒的内周面之间存在间隙的状态在所述支承筒内立起设置,
所述保护罩具有筒状部和木柱侧凸缘部,所述筒状部围绕所述木柱的基端部,并且构成为,在使所述木柱立起设置于所述支承筒内的状态下所述筒状部的上端部比所述支承筒靠上方,所述木柱侧凸缘部从所述筒状部中的、在所述木柱的立起设置状态下位于所述支承筒内的部分向径向外方延伸,
所述支承筒具有筒状的支承筒主体和支承筒侧凸缘部,所述支承筒侧凸缘部在所述支承筒主体的周向的至少一部分存在支承筒侧凸缘部不存在区域,并且所述支承筒侧凸缘部在比所述木柱侧凸缘部靠上方处从所述支承筒主体向径向内方延伸,
在被所述筒状部围绕的所述木柱的基端部设置有向径向外方打开的卡入槽,在所述卡入槽以不能在所述木柱的长度方向上相对移动的方式组装有刚性构件,
在所述筒状部,在与所述刚性构件相对的位置设置有安装孔,
所述筒状部与所述木柱经由插通于所述安装孔且紧固连结于所述刚性构件的紧固连结构件而连结,
以使得所述紧固连结构件比所述木柱侧凸缘部靠下方的方式,设定所述卡入槽相对于所述木柱的长度方向位置,
在所述间隙中的、在上下方向上被所述支承筒侧凸缘部及所述木柱侧凸缘部夹着的空间中,沿周向排列有多个混凝土块,所述混凝土块被设为如下的大小:能够经由由所述支承筒主体中的所述支承筒侧凸缘部不存在区域的内周面与所述筒状部的外周面之间划定的径向开口插入所述空间内,并且能够通过所述支承筒主体、所述筒状部、以及所述木柱侧凸缘部卡定于所述空间内,
在所述空间中的除所述多个混凝土块以外的部分填充有固着材料。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木柱设置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筒侧凸缘部的径向内端部与所述木柱侧凸缘部的径向外端部之间在俯视下存在径向间隙。
27.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木柱设置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筒侧凸缘部具有隔着所述支承筒侧凸缘部不存在区域沿周向排列的多个支承筒侧分割凸缘,
所述木柱侧凸缘部具有隔着木柱侧间隙沿周向排列的多个木柱侧分割凸缘,
所述支承筒侧分割凸缘的径向长度与所述木柱侧分割凸缘的径向长度之和比所述间隙的径向长度大,另一方面,所述木柱侧分割凸缘的周向长度比所述支承筒侧凸缘部不存在区域的周向长度小。
28.一种木柱连结构造,其特征在于,具备:
接合金属器件;
第1木柱,以垂直姿势立起设置;
第2木柱,通过所述接合金属器件而以垂直姿势立起设置于所述第1木柱的上方;以及
第3木柱,由所述接合金属器件以水平姿势被支承,
所述接合金属器件具有筒状构件和第3木柱支承装置,所述筒状构件具有供所述第1木柱的上端部插入的第1筒状部、及供所述第2木柱的基端部插入的第2筒状部,所述第3木柱支承装置连结于所述筒状构件,
在所述第1木柱的上端部及所述第2木柱的基端部分别设置有以所对应的木柱为基准向径向外方打开的第1木柱侧卡入槽及第2木柱侧卡入槽,
在所述第1木柱侧卡入槽及所述第2木柱侧卡入槽,分别以不能在所对应的木柱的长度方向上相对移动的方式组装有第1木柱侧刚性构件及第2木柱侧刚性构件,
在所述第1筒状部及所述第2筒状部,在分别与所述第1木柱侧刚性构件及所述第2木柱侧刚性构件相对的位置设置有第1木柱侧安装孔及第2木柱侧安装孔,
通过将插通于所述第1木柱侧安装孔的紧固连结构件紧固连结于所述第1木柱侧刚性构件,从而所述第1木柱连结于所述第1筒状部,
通过将插通于所述第2木柱侧安装孔的紧固连结构件紧固连结于所述第2木柱侧刚性构件,从而所述第2木柱连结于所述第2筒状部,
所述第3木柱支承装置具有上侧夹持板、下侧夹持板和加强板,所述上侧夹持板、下侧夹持板以上下夹着以水平姿势被支承的所述第3木柱的基端部的方式、在板面沿水平方向的状态下从所述筒状构件向水平方向延伸,所述加强板在与以水平姿势被支承的所述第3木柱的基端面抵接的位置从所述筒状构件向该第3木柱的方向延伸,
在所述第3木柱的基端部,遍及整周地设置以该第3木柱为基准向径向外方打开的第3木柱侧卡入槽,并且,在所述第3木柱的基端面设置有所述加强板能够插入的缝隙,
在所述第3木柱侧卡入槽以不能在所述第3木柱的长度方向上相对移动的方式组装有第3木柱侧刚性构件,
所述第3木柱侧刚性构件包括コ字状的第1带和コ字状的第2带,所述第1带被组装成,遍及所述第3木柱侧卡入槽中的、在水平姿势的所述第3木柱中朝向下方的部分中的一部分、朝向横向一侧的部分、以及朝向上方的部分中的一部分,所述第2带被组装成,遍及所述第3木柱侧卡入槽中的、在水平姿势的所述第3木柱中朝向下方的部分中的另一部分、朝向横向另一侧的部分、以及朝向上方的部分中的另一部分,
在所述上侧夹持板,在与所述第1带及所述第2带相对的位置分别设置有第1带侧上方安装孔及第2带侧上方安装孔,
在所述下侧夹持板,在与所述第1带及所述第2带相对的位置分别设置有第1带侧下方安装孔及第2带侧下方安装孔,
在所述加强板插入到所述缝隙的状态下,将插通于所述第1带侧上方安装孔的紧固连结构件及插通于所述第1带侧下方安装孔的紧固连结构件紧固连结于所述第1带,并且将插通于所述第2带侧上方安装孔的紧固连结构件及插通于所述第2带侧下方安装孔的紧固连结构件紧固连结于所述第2带,从而所述第3木柱被所述上侧夹持板及所述下侧夹持板夹持。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木柱连结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加强板设置有加强板侧安装孔,
在所述第3木柱,在所述加强板插入到所述缝隙的状态下与所述加强板侧安装孔一致的位置设置有贯通孔,
在所述加强板插入到所述缝隙的状态下,插通于所述贯通孔及所述加强板侧安装孔的紧固连结构件以夹着所述第3木柱的方式紧固连结,从而所述第3木柱连结于所述加强板。
30.根据权利要求28或29所述的木柱连结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板的板面沿垂直方向。
31.根据权利要求28或29所述的木柱连结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合金属器件包括多个所述第3木柱支承装置,多个所述第3木柱支承装置在以所述筒状构件的轴线为基准而在周向上不同的位置,连结于所述筒状构件,
所述第3木柱由所述多个第3木柱支承装置中的各第3木柱支承装置支承。
32.根据权利要求28或29所述的木柱连结构造,其特征在于,
插入所述第2筒状部的所述第2木柱的基端面载置于插入所述第1筒状部的所述第1木柱的上端面。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木柱连结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1木柱的上端面设置有凸部,在所述第2木柱的基端面设置有与所述凸部对应的形状的凹部。
34.一种木柱连结构造,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1木柱,以垂直姿势立起设置;
第1木柱支承装置,具有供所述第1木柱的上端部插入的第1筒状构件;
第2木柱;
第2木柱支承装置,在比所述第1木柱靠上方处与所述第1木柱同轴地以垂直姿势支承所述第2木柱;
第3木柱;以及
第3木柱支承装置,在上下方向上在所述第1木柱与所述第2木柱之间以水平姿势支承所述第3木柱,
在所述第1木柱的上端部设置有向径向外方打开的第1木柱侧卡入槽,
在所述第1木柱侧卡入槽以不能在所述第1木柱的长度方向上相对移动的方式组装有第1木柱侧刚性构件,
在所述第1筒状构件,在与所述第1木柱侧刚性构件相对的位置设置有第1木柱侧安装孔,
通过将插通于所述第1木柱侧安装孔的紧固连结构件紧固连结于所述第1木柱侧刚性构件,从而所述第1木柱连结于所述第1筒状构件,
所述第3木柱支承装置具有下侧夹持板、侧板、上侧夹持板、加强板、以及减振器,所述下侧夹持板以板面沿水平方向的状态直接或间接地载置于所述第1木柱的上端面,并且具有在俯视下与所述第1木柱重叠的下侧中央部、及以在俯视下与水平姿势的所述第3木柱重叠的方式从所述下侧中央部延伸的一个或多个下侧第3木柱重叠部,所述侧板以板面沿垂直方向的状态连结于所述下侧夹持板的上表面,并且与水平姿势的所述第3木柱的基端面抵接,所述上侧夹持板以板面沿水平方向的状态连结于所述侧板的上端面,并且具有在俯视下与所述下侧中央部及所述一个或多个下侧第3木柱重叠部分别重叠的上侧中央部及一个或多个上侧第3木柱重叠部,所述加强板从所述侧板向水平姿势的所述第3木柱的方向延伸,所述减振器的一端侧连结于所述第1筒状构件的外周面且所述减振器的另一端侧连结于所述下侧夹持板的下表面,
所述下侧中央部具有供直接或间接地设置于所述第1木柱的上端面的凸状构件卡入的卡入孔,
在所述第3木柱的基端部,遍及整周地设置有以该第3木柱为基准向径向外方打开的第3木柱侧卡入槽,并且,在所述第3木柱的基端面设置有所述加强板能够插入的缝隙,
在所述第3木柱侧卡入槽以不能在所述第3木柱的长度方向上相对移动的方式组装有第3木柱侧刚性构件,
所述第3木柱侧刚性构件包括コ字状的第1带和コ字状的第2带,所述第1带被组装成,遍及所述第3木柱侧卡入槽中的、在水平姿势的所述第3木柱中朝向下方的部分中的一部分、朝向横向一侧的部分、以及朝向上方的部分中的一部分,所述第2带被组装成,遍及所述第3木柱侧卡入槽中的、在水平姿势的所述第3木柱中朝向下方的部分中的另一部分、朝向横向另一侧的部分、以及朝向上方的部分中的另一部分,
在所述上侧第3木柱重叠部,在与所述第1带及所述第2带相对的位置分别设置有第1带侧上方安装孔及第2带侧上方安装孔,
在所述下侧第3木柱重叠部,在与所述第1带及所述第2带相对的位置分别设置有第1带侧下方安装孔及第2带侧下方安装孔,
在所述加强板插入到所述缝隙的状态下,将插通于所述第1带侧上方安装孔的紧固连结构件及插通于所述第1带侧下方安装孔的紧固连结构件紧固连结于所述第1带,并且将插通于所述第2带侧上方安装孔的紧固连结构件及插通于所述第2带侧下方安装孔的紧固连结构件紧固连结于所述第2带,从而所述第3木柱被所述上侧夹持板及所述下侧夹持板夹持,
所述第2木柱支承装置具有固着于所述上侧夹持板的上表面的底板、和以与所述第1筒状构件位于同心上的方式固着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且上方开口的第2筒状构件,
在所述第2木柱的基端部设置有向径向外方打开的第2木柱侧卡入槽,在所述第2木柱侧卡入槽以不能在所述第2木柱的长度方向上相对移动的方式组装有第2木柱侧刚性构件,
在所述第2筒状构件,在与所述第2木柱侧刚性构件相对的位置设置有第2木柱侧安装孔,
通过将插通于所述第2木柱侧安装孔的紧固连结构件紧固连结于所述第2木柱侧刚性构件,从而所述第2木柱连结于所述第2筒状构件。
35.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木柱连结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3木柱支承装置具有将所述下侧夹持板与所述上侧夹持板之间连结的第3筒状构件,
所述第3筒状构件的周壁形成所述侧板。
CN202080001691.0A 2019-09-04 2020-06-01 木柱连结构造及木柱设置构造 Active CN11277123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60934 2019-09-04
JP2019160934 2019-09-04
JP2020027306 2020-02-20
JP2020-027306 2020-02-20
JP2020094671 2020-05-29
JP2020-094671 2020-05-29
PCT/JP2020/021512 WO2021044679A1 (ja) 2019-09-04 2020-06-01 木柱連結構造及び木柱設置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71235A CN112771235A (zh) 2021-05-07
CN112771235B true CN112771235B (zh) 2022-08-02

Family

ID=748531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01691.0A Active CN112771235B (zh) 2019-09-04 2020-06-01 木柱连结构造及木柱设置构造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2771235B (zh)
WO (1) WO202104467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829715B (zh) * 2020-11-27 2024-04-05 株式会社泷川寺社建筑 木柱设置构造
CN115288294A (zh) * 2022-08-19 2022-11-04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一种木结构连接装置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200511A (ja) * 1998-01-19 1999-07-27 Taiyo Jutaku:Kk 柱脚金物及びその柱脚金物を用いる木質通し柱の固定方法
US6886296B1 (en) * 2000-08-14 2005-05-03 Michael John Wooden post protective sleeve
JP3125330U (ja) * 2006-07-04 2006-09-14 大成建設株式会社 ホールダウン金物
JP2014031607A (ja) * 2012-08-01 2014-02-20 Takigawajisha Architects Co Ltd 木柱の設置構造
CN205677084U (zh) * 2016-06-03 2016-11-09 苏州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钢套筒式木柱脚构件
CN108678416A (zh) * 2018-07-04 2018-10-19 浙江理工大学 一种装配式地下增层隔震结构及增层隔震施工工艺
CN109296215A (zh) * 2018-10-18 2019-02-01 苏州昆仑绿建木结构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既有建筑木柱置换用连接构件及其使用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829216A (zh) * 1971-08-19 1973-04-18
JP2575549Y2 (ja) * 1989-04-24 1998-07-02 ミサワホーム株式会社 集成材の柱脚部接合構造
JP2002013200A (ja) * 2000-06-29 2002-01-18 Uesuto:Kk 木造建築物の接合構造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200511A (ja) * 1998-01-19 1999-07-27 Taiyo Jutaku:Kk 柱脚金物及びその柱脚金物を用いる木質通し柱の固定方法
US6886296B1 (en) * 2000-08-14 2005-05-03 Michael John Wooden post protective sleeve
JP3125330U (ja) * 2006-07-04 2006-09-14 大成建設株式会社 ホールダウン金物
JP2014031607A (ja) * 2012-08-01 2014-02-20 Takigawajisha Architects Co Ltd 木柱の設置構造
CN205677084U (zh) * 2016-06-03 2016-11-09 苏州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钢套筒式木柱脚构件
CN108678416A (zh) * 2018-07-04 2018-10-19 浙江理工大学 一种装配式地下增层隔震结构及增层隔震施工工艺
CN109296215A (zh) * 2018-10-18 2019-02-01 苏州昆仑绿建木结构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既有建筑木柱置换用连接构件及其使用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044679A1 (ja) 2021-03-11
CN112771235A (zh) 2021-05-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771235B (zh) 木柱连结构造及木柱设置构造
US8522506B2 (en) System for the placement of modular fill material forming co-joined assemblies
US9861190B2 (en) Wood gang form and method for constructing concrete building using same
CN110446815B (zh) 木柱的埋桩构造
KR101143310B1 (ko) 호형의 철근 구멍을 갖는 프리캐스트 세그멘트 및 이를 이용한 교각 시공방법
US8663527B2 (en) Method for arranging engagement means in a concrete part
WO2019172051A1 (ja) 木柱の堀立構造
US20030221385A1 (en) Post mount
US10309092B2 (en) High-rise architectural structure and maintenance method therefor
KR102403893B1 (ko) 나무기둥 연결 구조 및 나무기둥 설치 구조
US6935025B1 (en) Tower reinforcement apparatus and methods
US8651463B2 (en) Balustrade
US20110133145A1 (en) Fence columns, fences including such fence columns and related methods
JP6730554B2 (ja) 傾斜家屋ジャッキアップ補助金具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ジャッキアップ工法。
KR200349955Y1 (ko) 안전난간대 설치용 강관고정장치
KR102548481B1 (ko) 프리캐스트 구조물용 지그를 이용한 기둥구조물 시공방법
JP6852912B2 (ja) 木柱の設置構造
CN113107156B (zh) 一种预制外墙板与预制墙体的连接结构及其连接方法
WO2009124092A2 (en) Interlocking bolted blocks and method of constructing walls
JP3073221U (ja) 鋼製束
KR101125473B1 (ko) 환봉 고정용 하우징 유닛
KR200322857Y1 (ko) 납골함 단
JPS6122946Y2 (zh)
KR20050080337A (ko) 안전난간대 설치용 강관고정장치
CA2582880A1 (en) Two-part fence bas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