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752436B - 多层线路板 - Google Patents

多层线路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752436B
CN112752436B CN202011376623.0A CN202011376623A CN112752436B CN 112752436 B CN112752436 B CN 112752436B CN 202011376623 A CN202011376623 A CN 202011376623A CN 112752436 B CN112752436 B CN 11275243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pper
circuit board
layers
plate
multilayer circu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37662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752436A (zh
Inventor
许校彬
沈永龙
罗智元
邓家响
杨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izhou Techuang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izhou Techuang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izhou Techuang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izhou Techuang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376623.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752436B/zh
Publication of CN1127524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5243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75243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5243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for manufacturing printed circuits
    • H05K3/40Forming printed elements for providing electric connections to or between printed circuits
    • H05K3/42Plated through-holes or plated via connections
    • H05K3/429Plated through-holes specially for multilayer circuits, e.g. having connections to inner circuit layer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for manufacturing printed circuits
    • H05K3/46Manufacturing multilayer circui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roduction Of Multi-Layered Print Wiring Board (AREA)
  • Printing Elements For Providing Electric Connections Between Printed Circui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多层线路板。上述的多层线路板包括板件、第一铜覆层、导电塞柱、第二铜覆层以及棕化层;板件开设有第一导通塞孔;第一铜覆层的数目为两个,两个第一铜覆层分别成型于板件的相对两侧面,每一第一铜覆层开设有与第一导通塞孔相连通的第二导通塞孔;导电塞柱分别填充于第一导通塞孔和两个第一铜覆层的第二导通塞孔;第二铜覆层的数目为两个,两个第二铜覆层分别成型于两个第一铜覆层的背离板件的表面;由于两个棕化层分别成型于两个第二铜覆层的背离第一铜覆层的一面,使棕化层只需成型于第二铜覆层表面即可,避免了多层线路板的铜浆塞孔内存在无法棕化的情形,大大提高了多层线路板压合结合力。

Description

多层线路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多层线路板生产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多层线路板。
背景技术
导电铜浆是一种包括铜粉、热固性树脂和溶剂的组合物,具有高可靠性和高导电性等特点,在多层线路板的塞孔工艺中具有重要作用。棕化作为多层线路板的层压工序的第一道工步,是多层线路板压合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序。棕化是通过化学方法对铜面进行一定的微蚀,产生微观凹凸不平的表面形状,增大铜面的接触面积,而微蚀后的铜面与内层键合剂反应生成一层有机金属转化膜,以增强内层铜与树脂的结合力,从而增强了多层线路板的抗热冲击和抗分层能力。因此,棕化效果的差异将直接决定铜面与半固化片之间的压合结合力,当结合力不足时,极易导致压合出现介质分层,甚至引发生产板报废。
然而,对于传统的多层线路板经棕化成型的结构,多层线路板的铜浆塞孔内存在无棕化层的情形,如此多层线路板在压合之后结合力较差,尤其在铜浆塞孔对应的位置处,进而使多层线路板的使用寿命较短。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使用寿命较长的多层线路板。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多层线路板,包括:
板件,所述板件开设有第一导通塞孔;
第一铜覆层,所述第一铜覆层的数目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铜覆层分别成型于所述板件的相对两侧面,每一所述第一铜覆层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导通塞孔相连通的第二导通塞孔;
导电塞柱,所述导电塞柱分别填充于所述第一导通塞孔和两个所述第一铜覆层的第二导通塞孔;
第二铜覆层,所述第二铜覆层的数目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铜覆层分别成型于两个所述第一铜覆层的背离所述板件的表面,且两个所述第二铜覆层还分别覆盖于所述导电塞柱的两端部;以及
棕化层,所述棕化层的数目为两个,两个所述棕化层分别成型于两个所述第二铜覆层的背离相应的所述第一铜覆层的一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电塞柱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铜覆层的背离所述板件的一面平齐。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电塞柱的两端分别凸出于两个所述第一铜覆层的背离所述板件的一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电塞柱包括铜浆塞柱本体、第一连接柱和第二连接柱,所述第一连接柱和所述第二连接柱分别与所述铜浆塞柱本体的两端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柱和所述第二连接柱的材质均为树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柱和所述第二连接柱分别与所述铜浆塞柱本体的两端固化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柱、所述第二连接柱和所述铜浆塞柱本体一体成型。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铜浆塞柱本体、所述第一连接柱和所述第二连接柱的材质相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电塞柱呈圆柱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一所述第二铜覆层还压接于相应的所述第一铜覆层的背离所述板件的表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由于两个所述第二铜覆层分别成型于两个所述第一铜覆层的背离所述板件的表面,且两个所述第二铜覆层还分别覆盖于所述导电塞柱的两端部,使第一导通塞孔和两个第二导通塞孔均位于两个第二铜覆层之间,又由于两个棕化层分别成型于两个第二铜覆层的背离第一铜覆层的一面,使棕化层只需成型于第二铜覆层表面即可,避免了多层线路板的铜浆塞孔内存在无法棕化的情形,大大提高了多层线路板压合结合力,进而提高了多层线路板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一实施例的多层线路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多层线路板的导电塞柱的示意图;
图3为另一实施例的多层线路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所示导电塞柱的第一连接柱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一实施例的多层线路板的棕化方法的流程图;
图6为图5所示多层线路板的棕化方法的步骤S105的流程图;
图7为又一实施例的多层线路板的导电塞柱的第一连接柱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5所示多层线路板的棕化方法的步骤S107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申请提供一种多层线路板,包括板件、第一铜覆层、导电塞柱、第二铜覆层以及棕化层;所述板件开设有第一导通塞孔;所述第一铜覆层的数目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铜覆层分别成型于所述板件的相对两侧面,每一所述第一铜覆层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导通塞孔相连通的第二导通塞孔;所述导电塞柱分别填充于所述第一导通塞孔和两个所述第一铜覆层的第二导通塞孔;所述第二铜覆层的数目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铜覆层分别成型于两个所述第一铜覆层的背离所述板件的表面,且两个所述第二铜覆层还分别覆盖于所述导电塞柱的两端部;所述棕化层的数目为两个,两个所述棕化层分别成型于两个所述第二铜覆层的背离相应的所述第一铜覆层的一面。
上述的多层线路板,由于两个所述第二铜覆层分别成型于两个所述第一铜覆层的背离所述板件的表面,且两个所述第二铜覆层还分别覆盖于所述导电塞柱的两端部,使第一导通塞孔和两个第二导通塞孔均位于两个第二铜覆层之间,又由于两个棕化层分别成型于两个第二铜覆层的背离第一铜覆层的一面,使棕化层只需成型于第二铜覆层表面即可,避免了多层线路板的铜浆塞孔内存在无法棕化的情形,大大提高了多层线路板压合结合力。
请参阅图1,其为一实施例的多层线路板10的结构示意图。
一实施例的多层线路板10包括板件100、第一铜覆层200、导电塞柱300、第二铜覆层400以及棕化层500。板件100开设有第一导通塞孔110。第一铜覆层200的数目为两个,两个第一铜覆层200分别成型于板件100的相对两侧面,每一第一铜覆层200开设有与第一导通塞孔110相连通的第二导通塞孔210,使两个第一铜覆层200的第二导通塞孔210均与第一导通塞孔110连通。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通塞孔110和两个第二导通塞孔210均为圆柱状的导通塞孔,第一导通塞孔110和两个第二导通塞孔210相互导通共同形成多层线路板10的通孔10a。导电塞柱300分别填充于第一导通塞孔110和两个第一铜覆层200的第二导通塞孔210,使第一铜覆层200和板件100的线路通过导电塞柱300可靠地电连接。第二铜覆层400的数目为两个,两个第二铜覆层400分别成型于两个第一铜覆层200的背离板件100的表面,且两个第二铜覆层400还分别覆盖于导电塞柱300的两端部。棕化层500的数目为两个,两个棕化层500分别成型于两个第二铜覆层400的背离相应的第一铜覆层200的一面。
上述的多层线路板10,由于两个第二铜覆层400分别成型于两个第一铜覆层200的背离板件100的表面,且两个第二铜覆层400还分别覆盖于导电塞柱300的两端部,使第一导通塞孔110和两个第二导通塞孔210均位于两个第二铜覆层400之间,又由于两个棕化层500分别成型于两个第二铜覆层400的背离第一铜覆层200的一面,使棕化层500只需成型于第二铜覆层400表面即可,避免了多层线路板10的铜浆塞孔内存在无法棕化的情形,大大提高了多层线路板10压合结合力。
为降低多层线路板10的制造难度,进一步地,第一导通塞孔110和两个第二导通塞孔210均为圆形孔,且第一导通塞孔110和两个第二导通塞孔210的直径相等,使通孔10a的形状较简单且容易加工成型。
如图1所示,为有利于后续进行在减铜操作时将干膜平整贴附于第一铜覆层200表面,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导电塞柱300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一铜覆层200的背离板件100的一面平齐,有利于后续进行在减铜操作时将干膜平整贴附于第一铜覆层200表面。
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导电塞柱300的两端不仅限于分别与两个第一铜覆层200的背离板件100的一面平齐。如图3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导电塞柱300的两端分别凸出于两个第一铜覆层200的背离板件100的一面,在多层线路板10压接后,第二铜覆层400和第一铜覆层200受挤压而使导电塞柱300发生轻微形变,使导电塞柱300更牢固连接于通孔10a内,进一步地提高了多层线路板10压合结合力。
如图1和图2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导电塞柱300包括铜浆塞柱本体310、第一连接柱320和第二连接柱330,第一连接柱320和第二连接柱330分别与铜浆塞柱本体310的两端连接。在本实施例中,铜浆塞柱本体310、第一连接柱320和第二连接柱330均为导电柱。
如图2和图4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柱320和第二连接柱330的材质均为树脂。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柱320和第二连接柱330的材质均为导电环氧树脂,使第一连接柱320和第二连接柱330均具有导电性,且第一连接柱320和第二连接柱330的材质均与铜浆塞柱本体310的材质不同。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柱320和第二连接柱330分别与铜浆塞柱本体310的两端固化连接,使第一连接柱320和第二连接柱330分别与铜浆塞柱本体310的两端牢固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柱320和第二连接柱330的材质不同,第一连接柱320和第二连接柱330均先成型,再将第一连接柱320、第二连接柱330和铜浆塞柱本体310一体成型,即使铜浆塞柱本体310分别固化连接于第一连接柱320和第二连接柱330。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柱320和第二连接柱330的材质均还可以与铜浆塞柱本体310的材质相同,即第一连接柱320和第二连接柱330的材质均还可以为铜浆。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柱320、第二连接柱330和铜浆塞柱本体310一体成型,使导电塞柱300的结构较紧凑,同时使第一连接柱320、第二连接柱330和铜浆塞柱本体310牢固连接。在本实施例中,铜浆塞柱本体310、第一连接柱320和第二连接柱330的材质相同,使导电塞柱300的结构较简单且容易成型。
如图2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导电塞柱300呈圆柱状,使导电塞柱300的结构较简单。在其他实施例中,导电塞柱300还可以呈长方体状或正方体状或多棱柱状或其他形状。
为使每一第二铜覆层400更牢固地连接于相应的第一铜覆层200的背离板件100的表面,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一第二铜覆层400还压接于相应的第一铜覆层200的背离板件100的表面,使每一第二铜覆层400更牢固地连接于相应的第一铜覆层200的背离板件100的表面。
如图5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多层线路板10的棕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的部分或全部:
S101,对板件进行钻孔处理,使板件开设有通孔10a。
在本实施例中,对板件进行钻孔处理,使板件开设有通孔10a。具体地,通孔10a为多层线路板10上的盲埋孔或导通孔。
S103,对钻孔后的板件进行沉铜操作,使板件表面及通孔10a内壁形成有第一铜覆层200。
在本实施例中,对钻孔后的板件进行沉铜操作,使板件表面及通孔10a内壁形成有第一铜覆层200,即在板件的相对两侧的表面形成有第一铜覆层200,亦即是在板件的上下表面形成有第一铜覆层200。当然,板件表面上开设有通孔10a的内壁上也可以形成第一铜覆层200。进一步地,通过化学镀铜工艺对钻孔后的板件进行沉铜操作。
S105,对沉铜操作后的板件进行塞孔操作,使成型有第一铜覆层200的通孔10a内填充有导电塞柱300。
在本实施例中,对沉铜操作后的板件进行塞孔操作,使成型有第一铜覆层200的通孔10a内填充有导电塞柱300。可以理解,导电塞柱300完全填充于通孔10a内壁,使多层线路板10的上下层电路通过导电塞柱300导通。
S107,对塞孔操作后的板件进行减铜操作,以减薄板件两侧的第一铜覆层200的厚度。
在本实施例中,对塞孔操作后的板件进行减铜操作,以减薄板件两侧的第一铜覆层200的厚度,避免板件两侧的第一铜覆层200的厚度过大。
S109,对减铜操作后的板件进行板镀操作,使板件两侧的第一铜覆层200和导电塞柱300的端部表面分别成型有第二铜覆层400。
在本实施例中,对减铜操作后的板件进行板镀操作,使板件两侧的第一铜覆层200和导电塞柱300的端部表面分别成型有第二铜覆层400,进而使第二铜覆层400成型于第一铜覆层200表面。
S111,对板镀操作后的板件进行棕化处理。
在本实施例中,对板镀操作后的板件进行棕化处理,使板件表面形成有棕化层500。
首先对板件进行钻孔处理,使板件开设有通孔10a;然后对钻孔后的板件进行沉铜操作,使板件表面及通孔10a内壁形成有第一铜覆层200;然后对沉铜操作后的板件进行塞孔操作,使成型有第一铜覆层200的通孔10a内填充有导电塞柱300;然后对塞孔操作后的板件进行减铜操作,以减薄板件两侧的第一铜覆层200的厚度;然后对减铜操作后的板件进行板镀操作,使板件两侧的第一铜覆层200和导电塞柱300的端部表面分别成型有第二铜覆层400,使第二铜覆层400分别覆盖于板件两侧的第一铜覆层200和导电塞柱300的端部表面,由于先对塞孔操作后的板件进行减铜操作,使在第一铜覆层200表面成型出的第二铜覆层400符合多层线路板10的铜厚要求;最后对板镀操作后的板件进行棕化处理,使第二铜覆层400背离第一铜覆层200的表面成型有棕化层500,由于第二铜覆层400分别覆盖于板件两侧的第一铜覆层200和导电塞柱300的端部表面,避免了多层线路板10的铜浆塞孔内存在无法棕化的情形,大大提高了多层线路板10压合结合力。
可以理解,在对板件进行钻孔处理时,会在短时间内产生高温,使加工出的通孔10a内壁残留树脂残渣,即在通孔10a内壁形成环氧树脂钻污,进一步地,在对钻孔后的板件进行沉铜操作的步骤之前,以及在对板件进行钻孔处理的步骤之后,棕化方法还包括:对板件与通孔10a对应的位置进行二钻处理,以去除首次钻孔在孔壁上产生高温产生的环氧树脂钻污,避免树脂钻污与通孔10a的孔壁的结合力较差的问题。
如图6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对沉铜操作后的板件进行塞孔操作的步骤S105包括:
S105A,对沉铜操作后的板件的通孔10a内进行灌铜浆操作,在通孔10a内预先灌入铜浆,使铜浆与通孔10a内壁预先接触,使填充后的导电塞柱300与通孔10a内壁的连接更加紧密牢固,有利于提高通孔10a的导电性。
S105C,将板件内的铜浆进行固化处理,使成型有第一铜覆层200的通孔10a内成型有导电塞柱300。
进一步地,在将板件内的铜浆进行固化处理的步骤之前,以及对沉铜操作后的板件的通孔10a内进行灌铜浆操作的步骤之后,对沉铜操作后的板件进行塞孔操作的步骤S105还包括:
S105B,对灌铜浆操作后的板件进行塞树脂操作,使连接柱塞入通孔10a内。可以理解,在连接柱塞入通孔10a内过程中,连接柱挤压通孔10a内的铜浆,使铜浆部分挤压于连接柱与通孔10a内壁之间,这样在铜浆后续固化后将连接柱与通孔10a内壁牢固连接于一体,进而使导电塞柱300与通孔10a内壁紧密连接,提高导电塞柱300的导电性能。在本实施例中,铜浆塞柱本体310和连接柱均位于通孔10a内,在铜浆固化形成铜浆塞柱本体310之后,使铜浆塞柱本体310和连接柱牢固连接,形成导电塞柱300。铜浆塞柱本体310为铜浆塞柱本体310,连接柱的数目为两个,分别为第一连接柱320和第二连接柱330。铜浆塞柱本体310和连接柱的材质不同,其中铜浆塞柱本体310的材质为铜浆,连接柱的材质为树脂。
进一步地,每一连接柱连接于铜浆塞柱本体310的一端呈圆锥状或锥台状,即第一连接柱320连接于铜浆塞柱本体310的一端呈圆锥状或锥台状,第二连接柱330连接于铜浆塞柱本体310的一端呈圆锥状或锥台状,使每一连接柱塞入通孔10a的过程中,通孔10a内的铜浆能够快速进入连接柱与通孔10a内壁之间的间隙中,如此铜浆塞柱本体310与连接柱连接处形成圆锥面或锥台面结构,进而使连接柱通过铜浆塞柱本体310与通孔10a内壁连接。进一步地,每一连接柱连接于铜浆塞柱本体310的端部开设有环形槽,即第一连接柱320连接于铜浆塞柱本体310的端部开设有第一环形槽322,第二连接柱连接于铜浆塞柱本体310的端部开设有第二环形槽,铜浆塞柱本体310部分成型于第一环形槽和第二环形槽内,使连接柱与铜浆塞柱本体310之间的连接更加牢固。进一步地,环形槽的数目为多个,多个环形槽沿连接柱的轴向间隔分布,使连接柱与铜浆塞柱本体310之间的连接更加牢固。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环形槽的数目不仅限于多个,还可以是一个。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环形槽沿连接柱的周向呈螺旋状环绕开设,使铜浆塞柱本体310更好地连接于连接柱。
进一步地,每一连接柱连接于铜浆塞柱本体310的端部形成有环形凸边,铜浆塞柱本体310包覆固化于环形凸边上,使连接柱与铜浆塞柱本体310牢固连接。进一步地,环形凸边的截面呈L性,使铜浆塞柱本体310与环形凸边之间不易脱离,进而使铜浆塞柱本体310与环形凸边更加牢固地连接。
当然,在对灌铜浆操作后的板件进行塞树脂操作的过程中,可能存在铜浆溢出通孔10a后堆积于多层线路板10的第一铜覆层200的邻近通孔10a周缘的位置处,进而使第二铜覆层400成型于第一铜覆层200表面的效果较差,也就是说,对沉铜操作后的板件进行灌铜浆操作时需要对灌入通孔10a内的铜浆量需要较为精确地控制,同时对连接柱的外形的轮廓的精度要求较高,增加了多层线路板10的制造难度。为降低多层线路板10的的制造难度,进一步地,每一连接柱的背离铜浆塞柱本体310的端部开设有与通孔10a连通的容浆槽,再次参见图4,即第一连接柱的背离铜浆塞柱本体310的端部开设有与通孔10a连通的第一容浆槽324,第二连接柱的背离铜浆塞柱本体310的端部开设有与通孔10a连通的第二容浆槽,在连接柱塞入通孔10a的过程中,若铜浆溢出至与容浆槽对应的位置时,铜浆会进入容浆槽内固化,大大减少了铜浆溢出通孔10a的情形,如此对沉铜操作后的板件进行灌铜浆操作时需要对灌入通孔10a内的铜浆量无需较为精确地控制,同时对连接柱的外形的轮廓的精度要求较低。为使铜浆溢出至与容浆槽对应的位置时能够快速进入容浆槽内,进一步地,每一连接柱的背离铜浆塞柱本体310的端部还开设有与容浆槽连通的开口槽,如图7所示,即第一连接柱的背离铜浆塞柱本体310的端部还开设有与第一容浆槽连通的第一开口槽326,第二连接柱的背离铜浆塞柱本体310的端部还开设有与第二容浆槽连通的第二开口槽,开口槽沿连接柱的横截面的径向的延伸方向的宽度大于容浆槽的宽度,使铜浆溢出至与容浆槽对应的位置时能够快速进入容浆槽内。在本实施例中,开口槽的沿铜浆的进入方向呈收缩状,使铜浆溢出至与容浆槽对应的位置时沿开口槽进入的速度逐渐减缓,更好地避免铜浆溢出容浆槽内的情形。进一步地,开口槽沿铜浆的进入方向的截面呈梯形状,使铜浆进入开口槽内具有更好地缓冲性能,更好地避免铜浆溢出容浆槽内的情形。进一步地,开口槽的周壁上沿铜浆的进入方向开设有多个相互平行的缓冲条槽,使铜浆进入开口槽内部分进入缓冲条槽内,进一步地提高了开口槽的缓冲性能,更好地避免铜浆溢出容浆槽内的情形。进一步地,开口槽的数目为多个,多个开口槽沿连接柱的周向间隔分布,更好地避免铜浆溢出容浆槽内的情形。进一步地,连接柱的背离铜浆塞柱本体310的端部还开设有容纳槽,容纳槽分别与多个开口槽连通,如图7所示,即第一连接柱的背离铜浆塞柱本体310的端部还开设有第一容纳槽328,第一容纳槽分别与多个第一开口槽连通,第二连接柱的背离铜浆塞柱本体310的端部还开设有第二容纳槽,第二容纳槽分别与多个第二开口槽连通,使进入开口槽内的铜浆还可以通过开口槽流入容纳槽内,更好地避免铜浆溢出容浆槽内的情形。
进一步地,在对板件进行固化处理的处理之前,以及在对铜浆操作后的板件进行塞树脂操作之后,对沉铜操作后的板件进行塞孔操作的步骤S105还包括:沿第一铜覆层200的表面刮除操作,以去除溢出通孔10a及容浆槽的铜浆,同时使成型于容浆槽内的铜浆塞柱本体310较平整,使第二铜覆层400较好地成型于第一铜覆层200表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对板镀操作后的板件进行棕化处理的步骤之前,以及在对减铜操作后的板件进行板镀操作的步骤之后,棕化方法还包括:
对板镀操作后的板件进行内层线路处理,以在板件表面加工出内层线路,同时减少板件进行棕化处理所需的材耗。在本实施例中,对板镀操作后的板件进行棕化处理的步骤具体为:对内层线路处理后的板件进行棕化处理。
如图8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对塞孔操作后的板件进行减铜操作的步骤S107包括:
S107A,对塞孔操作后的板件两侧分别进行贴干膜操作;
S107B,对贴干膜后的板件进行曝光显影操作,以去除与待减薄的第一铜覆层200对应的干膜,使待减薄的第一铜覆层200处呈裸露状态;
S107C,对显影操作后的干膜进行蚀刻,以减薄板件两侧的第一铜覆层200的厚度;
S107D,将蚀刻后板件表面的干膜进行去除操作。
为使第一铜覆层200表面成型出的第二铜覆层400的厚度更好地符合多层线路板10的铜厚要求,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减薄后的第一铜覆层200的厚度为18μm~24μm,使第一铜覆层200表面成型出的第二铜覆层400的厚度更好地符合多层线路板10的铜厚要求。在本实施例中,减薄后的第一铜覆层200的厚度为22μm,使减薄后的第一铜覆层200的厚度较适中。
为使导电塞柱300的形状与通孔10a的形状相适配,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导电塞柱300呈圆柱状,使导电塞柱300的形状与通孔10a的形状相适配,同时使导电塞柱300的形状较简单。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对塞孔操作后的板件进行减铜操作的步骤之前,铜浆塞柱本体310的两端分别与板件两侧的第一铜覆层200的表面平齐,使铜浆塞柱本体310的端部与第一铜覆层200的表面平齐,有利于后续进行可靠地减铜操作,如在第一铜覆层200表面进行平整地贴干膜操作。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铜浆塞柱本体310的两端不仅限于分别与板件两侧的第一铜覆层200的表面平齐。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对塞孔操作后的板件进行减铜操作的步骤之后,铜浆塞柱本体310的两端分别凸出于减铜操作后的板件两侧的第一铜覆层200的表面,在多层线路板10压接后,第二铜覆层400和第一铜覆层200受挤压而使导电塞柱300发生轻微形变,使导电塞柱300更牢固连接于通孔10a内,进一步地提高了多层线路板10压合结合力。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二铜覆层400的厚度等于减薄后的第一铜覆层200的厚度,使第二铜覆层400可靠地成型于第一铜覆层200表面,同时使后续第一铜覆层200与第二铜覆层400可靠地压接,避免压接过程中因第一铜覆层200和第二铜覆层400的板厚不同容易出现层裂的问题,提高了多层线路板10的制造良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由于两个第二铜覆层400分别成型于两个第一铜覆层200的背离板件100的表面,且两个第二铜覆层400还分别覆盖于导电塞柱300的两端部,使第一导通塞孔110和两个第二导通塞孔210均位于两个第二铜覆层400之间,又由于两个棕化层500分别成型于两个第二铜覆层400的背离第一铜覆层200的一面,使棕化层500只需成型于第二铜覆层400表面即可,避免了多层线路板10的铜浆塞孔内存在无法棕化的情形,大大提高了多层线路板10压合结合力,进而提高了多层线路板10的使用寿命。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多层线路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板件,所述板件开设有第一导通塞孔;
第一铜覆层,所述第一铜覆层的数目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铜覆层分别成型于所述板件的相对两侧面,每一所述第一铜覆层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导通塞孔相连通的第二导通塞孔;
导电塞柱,所述导电塞柱分别填充于所述第一导通塞孔和两个所述第一铜覆层的第二导通塞孔;
第二铜覆层,所述第二铜覆层的数目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铜覆层分别成型于两个所述第一铜覆层的背离所述板件的表面,且两个所述第二铜覆层还分别覆盖于所述导电塞柱的两端部;以及
棕化层,所述棕化层的数目为两个,两个所述棕化层分别成型于两个所述第二铜覆层的背离相应的所述第一铜覆层的一面;
其中,所述导电塞柱包括铜浆塞柱本体及两个连接柱,两个所述连接柱分别为第一连接柱和第二连接柱,所述第一连接柱和所述第二连接柱分别与所述铜浆塞柱本体的两端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柱连接于所述铜浆塞柱本体的一端呈圆锥状或锥台状,所述第二连接柱连接于所述铜浆塞柱本体的一端呈圆锥状或锥台状;每一所述连接柱连接于所述铜浆塞柱本体的端部开设有环形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线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塞柱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铜覆层的背离所述板件的一面平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线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塞柱的两端分别凸出于两个所述第一铜覆层的背离所述板件的一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线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槽沿所述连接柱的周向呈螺旋状环绕开设。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层线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柱和所述第二连接柱的材质均为树脂。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层线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柱和所述第二连接柱分别与所述铜浆塞柱本体的两端固化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层线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柱、所述第二连接柱和所述铜浆塞柱本体一体成型。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多层线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铜浆塞柱本体、所述第一连接柱和所述第二连接柱的材质相同。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线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塞柱呈圆柱状。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多层线路板,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第二铜覆层还压接于相应的所述第一铜覆层的背离所述板件的表面。
CN202011376623.0A 2020-11-30 2020-11-30 多层线路板 Active CN11275243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376623.0A CN112752436B (zh) 2020-11-30 2020-11-30 多层线路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376623.0A CN112752436B (zh) 2020-11-30 2020-11-30 多层线路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52436A CN112752436A (zh) 2021-05-04
CN112752436B true CN112752436B (zh) 2023-08-08

Family

ID=756489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376623.0A Active CN112752436B (zh) 2020-11-30 2020-11-30 多层线路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752436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4238747A1 (de) * 1992-11-17 1994-05-19 Fraunhofer Ges Forschung Koaxiale Hochfrequenz-Steckverbindung für den Anschluß zahlreicher Koaxialleitungen
KR20090066781A (ko) * 2007-12-20 2009-06-24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인쇄회로기판의 제조방법
JP2009141298A (ja) * 2007-12-11 2009-06-25 Panasonic Corp 多層配線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5228375A (zh) * 2015-08-21 2016-01-06 深圳崇达多层线路板有限公司 一种软硬结合线路板树脂塞孔的制作方法
CN105636347A (zh) * 2014-10-28 2016-06-01 镇江华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提高印刷电路板信赖性的结构设计方法
CN107172808A (zh) * 2016-03-08 2017-09-15 讯芯电子科技(中山)有限公司 双面直接镀铜陶瓷电路板及其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632552B1 (ko) * 2004-12-30 2006-10-11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내부 비아홀의 필 도금 구조 및 그 제조 방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4238747A1 (de) * 1992-11-17 1994-05-19 Fraunhofer Ges Forschung Koaxiale Hochfrequenz-Steckverbindung für den Anschluß zahlreicher Koaxialleitungen
JP2009141298A (ja) * 2007-12-11 2009-06-25 Panasonic Corp 多層配線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20090066781A (ko) * 2007-12-20 2009-06-24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인쇄회로기판의 제조방법
CN105636347A (zh) * 2014-10-28 2016-06-01 镇江华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提高印刷电路板信赖性的结构设计方法
CN105228375A (zh) * 2015-08-21 2016-01-06 深圳崇达多层线路板有限公司 一种软硬结合线路板树脂塞孔的制作方法
CN107172808A (zh) * 2016-03-08 2017-09-15 讯芯电子科技(中山)有限公司 双面直接镀铜陶瓷电路板及其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52436A (zh) 2021-05-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550320B2 (en) Method of fabricating substrate with embedded component therein
US8618424B2 (en) Multilayer wiring substrat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20150010694A1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ubstrate having cavity
US7839650B2 (en) Circuit board structure having embedded capacitor and fabrication method thereof
US20140063763A1 (en) Wiring board
CN112739064B (zh) 线路板及其棕化工艺
CN101588680A (zh) 印刷线路板制造方法
US8161634B2 (en) Method of fabricating a printed circuit board
JP2002324958A (ja) プリント配線板と、その製造方法
US20080230264A1 (en) Interconnection structure and method thereof
CN112752436B (zh) 多层线路板
KR100993342B1 (ko) 인쇄회로기판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12752429A (zh) 多层线路板及其制作方法
TWI471073B (zh) 線路基板及其製作方法
CN112714552B (zh) 线路板及其棕化方法
CN103796450B (zh) 组合印制电路板和印制电路板的制造方法
CN103687333B (zh) 电路元器件内置基板的制造方法
US20220030720A1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component embedded circuit board
KR101009157B1 (ko) 회로형성용 캐리어 부재 및 이를 이용한 인쇄회로기판의 제조방법
CN111132475B (zh) 一种埋孔制作方法
CN111343553A (zh) 具有高对准精度的mems麦克风腔体板及其制作方法
CN112752408B (zh) 线路板组件
CN111356279B (zh) 电路板及其制造方法
TWI448220B (zh) 電路板的製作方法
JPH06232558A (ja) 多層プリント配線板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