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750606A - 线圈组件 - Google Patents

线圈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750606A
CN112750606A CN202010705017.2A CN202010705017A CN112750606A CN 112750606 A CN112750606 A CN 112750606A CN 202010705017 A CN202010705017 A CN 202010705017A CN 112750606 A CN112750606 A CN 11275060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electrodes
disposed
spaced apart
side surfac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70501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750606B (zh
Inventor
郑汀爀
金荣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msung Electro Mecha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msung Electro Mecha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msung Electro Mecha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msung Electro Mechanic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7506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506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7506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5060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9Terminals; Tapping arrangements for signal inductan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006Printed inductances
    • H01F17/0013Printed inductances with stacked lay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9Terminals; Tapping arrangements for signal inductances
    • H01F27/292Surface mounted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4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4Magnetic co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04Printed wind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23Wires
    • H01F27/2828Construction of conductive connections, of lea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32Insulating of coils, windings, or parts thereof
    • H01F27/324Insulation between coil and core, between different winding sections, around the coil; Other insulation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34Special means for preventing or reducing unwanted electric or magnetic effects, e.g. no-load losses, reactive currents, harmonics, oscillations, leakage fiel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 H01F41/04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for manufacturing coils
    • H01F41/041Printed circuit coi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4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 H01F2017/048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with encapsulating core, e.g. made of resin and magnetic powd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04Printed windings
    • H01F2027/2809Printed windings on stacked lay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线圈组件,所述线圈组件包括:主体,具有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两个侧表面以及将所述第一表面连接到所述第二表面并且彼此相对的两个端表面;多个线圈部,嵌在所述主体中并且彼此间隔开;第一侧电极至第四侧电极,分别连接到所述多个线圈部并且设置在所述两个侧表面上;以及第一外电极至第四外电极,设置在所述第一表面上并且分别连接到所述第一侧电极至所述第四侧电极。所述第一外电极至所述第四外电极中的每者的接触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两个侧表面中的一者的边缘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侧电极至所述第四侧电极中的相应一者的接触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两个侧表面中的相应一者的边缘的长度。

Description

线圈组件
本申请要求于2019年10月31日在韩国知识产权局提交的第10-2019-0137555号韩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的权益,该韩国专利申请的全部公开内容通过引用被包含于此。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线圈组件。
背景技术
作为线圈组件的电感器是在电子装置中使用的除了电阻器和电容器之外的典型无源电子组件。
随着电子装置逐渐实现为具有高性能并且变得更小,在电子装置中使用的电子组件的数量增加并且电子组件被小型化。
因此,对于减小组件的安装面积的耦合类型的卷绕组件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此,根据需要,需要通过适当地修改耦合电感器的线圈部的形状来增大相同尺寸内的组件的效率。
当如上所述使用耦合电感器时,可按照各种形式设计多个线圈部,从而在主体的侧面上设置多个引出部。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防止侧电极与安装基板之间的短路,同时改善侧电极与设置在主体的底表面上的外电极之间的固定强度。
发明内容
提供本发明内容以按照简化的形式介绍所选择的构思,并在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中进一步描述所述构思。本发明内容既不意在限定所要求保护主题的关键特征或必要特征,也不意在用于帮助确定所要求保护主题的范围。
本公开的一方面在于提供一种可在具有多个线圈部的电感器中增大组件的效率的线圈组件。
本公开的一方面在于提供一种其中可防止侧电极与安装基板之间的短路同时改善在具有多个线圈部的电感器中的外电极与侧电极之间的固定强度的线圈组件。
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一种线圈组件包括:主体,具有彼此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将所述第一表面连接到所述第二表面并且彼此相对的两个侧表面以及将所述第一表面连接到所述第二表面并且彼此相对的两个端表面;多个线圈部,嵌在所述主体中并且彼此间隔开;第一侧电极、第二侧电极、第三侧电极和第四侧电极,分别连接到所述多个线圈部并且设置在所述主体的所述两个侧表面上;以及第一外电极、第二外电极、第三外电极和第四外电极,设置在所述主体的所述第一表面上并且分别连接到所述第一侧电极、所述第二侧电极、所述第三侧电极和所述第四侧电极。所述第一外电极、所述第二外电极、所述第三外电极和所述第四外电极中的每者的接触所述主体的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主体的所述两个侧表面中的一者的边缘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侧电极、所述第二侧电极、所述第三侧电极和所述第四侧电极中的相应一者的接触所述主体的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两个侧表面中的相应一者的边缘的长度。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一种线圈组件包括:主体,具有彼此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将所述第一表面连接到所述第二表面并且彼此相对的两个侧表面以及将所述第一表面连接到所述第二表面并且在所述主体的宽度方向上彼此相对的两个端表面;多个线圈部,包括多个缠绕部和多个延伸部,所述多个缠绕部分别具有围绕在所述主体内部彼此间隔开的多个芯的至少一匝,所述多个延伸部分别从所述多个缠绕部延伸;第一侧电极、第二侧电极、第三侧电极和第四侧电极,分别连接到所述多个线圈部,分别设置在所述主体的所述两个侧表面上,并且彼此间隔开;以及第一外电极、第二外电极、第三外电极和第四外电极,分别连接到所述第一侧电极、所述第二侧电极、所述第三侧电极和所述第四侧电极,设置在所述主体的所述第一表面上并且彼此间隔开,其中,所述第一外电极、所述第二外电极、所述第三外电极和所述第四外电极中的每者在所述主体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侧电极、所述第二侧电极、所述第三侧电极和所述第四侧电极中的每者在所述主体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长度。
根据本公开的又一方面,一种线圈组件包括:主体,具有彼此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将所述第一表面连接到所述第二表面并且彼此相对的两个侧表面以及将所述第一表面连接到所述第二表面并且彼此相对的两个端表面;第一线圈部和第二线圈部,嵌在所述主体中并且彼此间隔开;第一侧电极和第二侧电极,设置在所述主体的所述两个侧表面中的第一侧表面上并且分别连接到所述第一线圈部的两端;以及第三侧电极和第四侧电极,设置在所述主体的所述两个侧表面中的第二侧表面上并且分别连接到所述第二线圈部的两端。所述线圈组件还包括第一外电极、第二外电极、第三外电极和第四外电极,所述第一外电极、所述第二外电极、所述第三外电极和所述第四外电极分别从所述第一侧电极、所述第二侧电极、所述第三侧电极和所述第四侧电极延伸到所述主体的所述第一表面上。所述第一外电极和所述第二外电极分别包括沿着相反方向朝向彼此延伸并且彼此间隔开的第一突起和第二突起。所述第三外电极和所述第四外电极分别包括沿着相反方向朝向彼此延伸并且彼此间隔开的第三突起和第四突起。
附图说明
通过以下结合附图进行的详细描述,本公开的以上和其他方面、特征及优点将被更清楚地理解,在附图中:
图1是示意性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线圈组件的侧视透视图;
图2是示出图1的线圈组件的外电极和侧电极的侧视透视图;
图3示意性示出了图1的线圈组件的第一线圈层;以及
图4示意性示出了图1的线圈组件的第二线圈层。
具体实施方式
提供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以帮助读者获得对在此描述的方法、设备和/或系统的全面理解。然而,在此描述的方法、设备和/或系统的各种变化、修改和等同物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在此所描述的操作的顺序仅仅是示例,并不限于在此所阐述的顺序,而是除了必须以特定顺序发生的操作以外,可做出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改变。此外,为了改善清楚性和简洁性,可省略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公知的功能和构造的描述。
在此描述的特征可按照不同的形式实现,并且将不被解释为局限于在此描述的示例。更确切地说,已经提供在此描述的示例使得本公开将是彻底的和完整的,并且将把本公开的范围充分地传达给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
这里,注意的是,关于示例或实施例的术语“可”的使用(例如,关于示例或实施例可包括或实现什么)意味着存在包括或实现这样的特征的至少一个示例或实施例,而所有的示例和实施例不限于此。
在整个说明书中,当元件(诸如层、区域或基板)被描述为“在”另一元件“上”、“连接到”另一元件或“结合到”另一元件时,该元件可直接“在”所述另一元件“上”、“连接到”所述另一元件或“结合到”所述另一元件,或者可存在介于它们之间的一个或更多个其他元件。相比之下,当元件被描述为“直接在”另一元件“上”、“直接连接到”另一元件或“直接结合到”另一元件时,可不存在介于它们之间的其他元件。
如在此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相关所列项中的任意一项和任意两项或更多项的任意组合。
尽管在此可使用诸如“第一”、“第二”和“第三”的术语来描述各种构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但是这些构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不受限于这些术语。更确切地说,这些术语仅用于将一个构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与另一构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区分开。因此,在不脱离示例的教导的情况下,在此描述的示例中所称的第一构件、第一组件、第一区域、第一层或第一部分也可称为第二构件、第二组件、第二区域、第二层或第二部分。
为了便于描述,在此可使用诸如“上方”、“上面”、“下方”和“下面”的空间相对术语以描述如附图中所示的一个元件与另一元件的关系。这样的空间相对术语意图除了包含附图中描绘的方位之外还包含装置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装置被翻转,则被描述为相对于另一元件位于“上方”或“上面”的元件于是将相对于所述另一元件位于“下方”或“下面”。因此,术语“上方”根据装置的空间方位包含上方和下方两种方位。装置也可按照其他方式(例如,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定位,并且在此使用的空间相对术语将被相应地解释。
在此使用的术语仅用于描述各种示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除非上下文另有明确说明,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术语“包括”、“包含”和“具有”列举存在所陈述的特征、数量、操作、构件、元件和/或它们的组合,但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更多个其他特征、数量、操作、构件、元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由于制造技术和/或公差,可能出现附图中示出的形状的变化。因此,在此描述的示例不限于附图中示出的特定形状,而是包括在制造期间发生的形状变化。
在此描述的示例的特征可按照在理解本申请的公开内容之后将是显而易见的各种方式组合。此外,尽管在此描述的示例具有各种构造,但在理解本申请的公开内容之后将是显而易见的其他构造是可行的。
附图可不按比例绘制,并且为了清楚、说明和方便,可夸大附图中的元件的相对尺寸、比例和描绘。
另外,组合不仅意味着其中各个组件以各个组件之间的接触关系物理地彼此直接接触的情况,而且意味着其中其他组件介于各个组件之间以彼此直接接触的情况。
由于附图中示出的每个组件的尺寸和厚度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任意示出的,因此本公开不必然限于所示出的内容。
在附图中,X方向可被定义为第一方向或长度方向,Y方向可被定义为第二方向或宽度方向,Z方向可被定义为第三方向或厚度方向。
用于描述诸如元件的1D尺寸(包括但不限于“长度”、“宽度”、“厚度”、“直径”、“距离”、“间隙”和/或“尺寸”)、元件的2D尺寸(包括但不限于“面积”和/或“尺寸”)、元件的3D尺寸(包括但不限于“体积”和/或“尺寸”)以及元件的性质(包括但不限于“粗糙度”、“密度”、“重量”、“重量比”和/或“摩尔比”)的参数的值可通过本公开中描述的方法和/或工具来获得。然而,本公开不限于此。也可使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的即使在本公开中没有描述的其他方法和/或工具。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详细地描述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线圈组件,并且在参照附图描述时,相同或相应的组件指定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将省略对它们的重复的描述。
在电子装置中使用各种类型的电子组件,并且可在电子组件之间适当地使用各种类型的线圈组件以去除噪声。
例如,在电子装置中,线圈组件可用作功率电感器、高频(HF)电感器、普通磁珠、高频磁珠、共模滤波器等。
线圈组件
图1是示意性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线圈组件的侧视透视图。图2是示出图1的线圈组件的外电极和侧电极的侧视透视图。图3是示意性示出图1的线圈组件的第一线圈层的示图。图4是示意性示出图1的线圈组件的第二线圈层的示图。
参照图1至图4,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线圈组件1000包括:主体100,第一线圈部210、第二线圈部220、支撑基板300、第一侧电极410、第二侧电极420、第三侧电极430、第四侧电极440、第一外电极510、第二外电极520、第三外电极530、第四外电极540以及绝缘层600。
主体100整体上可形成为具有六面体形状。
基于图1,主体100包括在厚度方向Z上彼此相对的第一表面101和第二表面102、在宽度方向Y上彼此相对的第三表面103和第四表面104以及在长度方向X上彼此相对的第五表面105和第六表面106。在该实施例中,主体100的第一表面101和第二表面102可分别指的是主体100的一个表面和另一表面,主体100的第五表面105和第六表面106可分别指的是主体100的一个侧表面和另一侧表面,主体100的第三表面103和第四表面104可分别指的是主体100的一个端表面和另一端表面。
主体100包括分别贯穿第一线圈部210和第二线圈部220并且彼此间隔开的第一芯110和第二芯120。第一芯110和第二芯120可通过利用磁性复合片填充位于第一线圈部210和第二线圈部220之内的通孔来形成,但实施例不限于此。
主体100可包括磁性材料和树脂。详细地,主体100可通过层叠包括树脂和分散在树脂中的磁性材料的一个或更多个磁性复合片来形成。主体100也可具有除了磁性材料分散在树脂中的结构之外的结构。例如,主体100可利用诸如铁氧体的磁性材料形成。
磁性材料可以是铁氧体粉末或金属磁性粉末。
铁氧体粉末可以是例如尖晶石铁氧体(诸如Mg-Zn基铁氧体、Mn-Zn基铁氧体、Mn-Mg基铁氧体、Cu-Zn基铁氧体、Mg-Mn-Sr基铁氧体、Ni-Zn基铁氧体等)、六方晶系铁氧体(诸如Ba-Zn基铁氧体、Ba-Mg基铁氧体、Ba-Ni基铁氧体、Ba-Co基铁氧体、Ba-Ni-Co基铁氧体等)、石榴石铁氧体(诸如Y基铁氧体)和Li基铁氧体中的至少一种。
金属磁性粉末可包括从由铁(Fe)、硅(Si)、铬(Cr)、钴(Co)、钼(Mo)、铝(Al)、铌(Nb)、铜(Cu)和镍(Ni)组成的组中选择的任意一种或更多种。例如,金属磁性粉末可以是纯铁粉末、Fe-Si合金粉末、Fe-Si-Al合金粉末、Fe-Ni合金粉末、Fe-Ni-Mo合金粉末、Fe-Ni-Mo-Cu合金粉末、Fe-Co合金粉末、Fe-Ni-Co合金粉末、Fe-Cr合金粉末、Fe-Cr-Si合金粉末、Fe-Si-Cu-Nb合金粉末、Fe-Ni-Cr合金粉末和Fe-Cr-Al合金粉末中的一种或更多种。
金属磁性粉末可以是非晶质或结晶质。例如,金属磁性粉末可以是Fe-Si-B-Cr基非晶态合金粉末,但不限于此。
铁氧体粉末和金属磁性粉末可分别具有约0.1μm至30μm的平均直径,但其直径不限于此。
主体100可包括分散在树脂中的两种或更多种类型的磁性材料。在这种情况下,磁性材料为不同类型的事实意味着分散在树脂中的磁性材料通过平均直径、成分、结晶度和形状中的任意一者彼此区分开。
树脂可单独地或组合地包括环氧树脂、聚酰亚胺、液晶聚合物等,但不限于此。
第一线圈部210和第二线圈部220被嵌入并在主体100内部彼此间隔开,从而表现出线圈组件的特性。
根据该实施例的第一线圈部210包括第一缠绕部211、第一延伸部212和第一引出部231,根据该实施例的第二线圈部220包括第二缠绕部221、第二延伸部222和第二引出部232。
参照图1、图3和图4,第一线圈部210和第二线圈部220包括多个直线部和将多个直线部彼此连接的多个弯曲部。在该实施例中,弯曲部指的是转变各个线圈部210或220的缠绕方向的角部段,直线部指的是连接弯曲部的直线段。虽然未详细地示出,但第一延伸部212和第二延伸部222分别具有位于角部段中的四个弯曲部,以及连接弯曲部的四个直线部。类似地,第一缠绕部211和第二缠绕部221也分别具有位于角部段中的四个弯曲部和连接弯曲部的四个直线部。如上所述,由于第一线圈部210和第二线圈部220具有弯曲部,因此可形成第一线圈部210和第二线圈部220彼此间隔开的空间。该空间形成在第一缠绕部211的弯曲部与第二缠绕部221的弯曲部之间。
参照图3和图4,第一线圈部210包括围绕第一芯110形成至少一匝的第一缠绕部211和从第一缠绕部211延伸并围绕第一芯110和第二芯120的第一延伸部212,第二线圈部220包括围绕第二芯120形成至少一匝的第二缠绕部221和从第二缠绕部221延伸并围绕第一芯110和第二芯120的第二延伸部222。参照图1和图3,第一延伸部212连接稍后将描述的第一引出部231和第一缠绕部211,并围绕第一缠绕部211和第二缠绕部221两者。第二延伸部222连接第二引出部232和第二缠绕部221并围绕第一缠绕部211和第二缠绕部221两者。参照图3和图4,中心线C-C'是与主体100的宽度方向Y平行并且设置在两个缠绕部211和221之间并贯穿彼此间隔开的空间的任意基线。例如,第一延伸部212指的是线圈部210的缠绕以通过从稍后将描述的第一引出部231延伸并到达中心线C-C'而顺序地围绕第一缠绕部211和第二缠绕部221的部分。第二延伸部222指的是线圈部220的缠绕以通过从稍后将描述的第二引出部232延伸并到达中心线C-C'而顺序地围绕第二缠绕部221和第一缠绕部211的部分。结果,缠绕以顺序地围绕第一缠绕部211和第二缠绕部221的第一延伸部212以及缠绕以顺序地围绕第二缠绕部221和第一缠绕部211的第二延伸部222可交替地设置。
参照图3和图4,第一线圈部210和第二线圈部220均包括:第一线圈层2101,设置在支撑基板300的一个表面上;以及第二线圈层2102,设置在支撑基板300的另一表面上并且面对第一线圈层2101。
参照图1、图3和图4,第一线圈部210还包括暴露于主体100的第五表面105的第一引出部231,第二线圈部220还包括暴露于主体100的第六表面106的第二引出部232。第一延伸部212将第一缠绕部211和第一引出部231连接,第二延伸部222将第二缠绕部221和第二引出部232连接。第一延伸部212将第一引出部231和第一缠绕部211连接以围绕第二缠绕部221,第二延伸部222将第二引出部232和第二缠绕部221连接以围绕第一缠绕部211。另外,第一引出部231包括暴露于主体100的第五表面105并彼此间隔开的第一引线图案2311和第二引线图案2312,第二引出部232包括暴露于主体100的第六表面106并彼此间隔开的第三引线图案2321和第四引线图案2322。第一引线图案2311和第二引线图案2312可分别设置在支撑基板300的一个表面和另一表面上,第三引线图案2321和第四引线图案2322可分别设置在支撑基板300的一个表面和另一表面上。
第一线圈层2101和第二线圈层2102可分别通过过孔(未示出)连接。
第一线圈部210和第二线圈部220以及过孔(未示出)可包括至少一个导电层。
例如,当第一线圈部210和第二线圈部220以及过孔(未示出)通过在支撑基板300的一个表面上镀覆而形成时,第一线圈部210和第二线圈部220以及过孔(未示出)均可包括种子层(诸如无电镀层)和电镀层。在这种情况下,电镀层可具有单层结构或多层结构。多层电镀层可形成为其中一个电镀层被另一电镀层覆盖的共形膜结构,或者可形成为具有其中另一电镀层仅堆叠在一个电镀层的一个表面上的形状。第一线圈部210和第二线圈部220的种子层以及过孔(未示出)的种子层可一体地形成,从而在它们之间可不形成边界,但实施例不限于此。第一线圈部210和第二线圈部220的电镀层以及过孔(未示出)的电镀层可一体地形成,从而在它们之间可不形成边界,但实施例不限于此。
第一线圈部210和第二线圈部220以及过孔(未示出)可分别利用诸如铜(Cu)、铝(Al)、银(Ag)、锡(Sn)、金(Au)、镍(Ni)、铅(Pb)、钛(Ti)或它们的合金的导电材料形成,但材料不限于此。
支撑基板300嵌在主体100中并且与主体100间隔开。支撑基板300包括一个表面和与所述一个表面相对的另一表面,并且支撑第一线圈部210和第二线圈部220。
支撑基板300利用包括热固性绝缘树脂(诸如环氧树脂)、热塑性绝缘树脂(诸如聚酰亚胺)或感光介电树脂的绝缘材料形成,或者可利用其中诸如玻璃纤维或无机填料的增强材料浸渍在这样的绝缘树脂中的绝缘材料形成。作为示例,支撑基板300可利用诸如半固化片、味之素堆积膜(ABF)、FR-4、双马来酰亚胺三嗪(BT)树脂、感光电介质(PID)等的绝缘材料形成,但本公开不限于此。
可使用从由二氧化硅(SiO2)、氧化铝(Al2O3)、碳化硅(SiC)、硫酸钡(BaSO4)、滑石粉、泥浆、云母粉末、氢氧化铝(Al(OH)3)、氢氧化镁(Mg(OH)2)、碳酸钙(CaCO3)、碳酸镁(MgCO3)、氧化镁(MgO)、氮化硼(BN)、硼酸铝(AlBO3)、钛酸钡(BaTiO3)和锆酸钙(CaZrO3)组成的组中选择的一种或更多种作为无机填料。
当支撑基板300利用包括增强材料的绝缘材料形成时,支撑基板300可提供相对优越的刚性。当支撑基板300利用不包含玻璃纤维的绝缘材料形成时,支撑基板300在减小第一线圈部210和第二线圈部220的总厚度方面是有利的。当支撑基板300利用包括感光介电树脂的绝缘材料形成时,可减少形成第一线圈部210和第二线圈部220的工艺的数量,这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和形成精细的过孔。
第一侧电极410、第二侧电极420、第三侧电极430和第四侧电极440暴露于主体100的第五表面105和第六表面106,并且连接到第一线圈部210和第二线圈部220。详细地,第一侧电极410和第二侧电极420连接到第一线圈部210并且分别暴露于主体100的第五表面105,第三侧电极430和第四侧电极440连接到第二线圈部220并且分别暴露于主体100的第六表面106。
参照图1和图2,第一侧电极410、第二侧电极420、第三侧电极430和第四侧电极440分别设置在主体100的两个侧表面和两个端表面彼此接触的边缘区域上。详细地,第一侧电极410设置在第五表面105的接触主体100的第三表面103的边缘区域上,第二侧电极420设置在主体100的第五表面105的接触主体100的第四表面104的边缘区域上。第三侧电极430设置在主体100的第六表面106的接触主体100的第四表面104的边缘区域上,第四侧电极440设置在主体100的第六表面106的接触主体100的第三表面103的边缘区域上。例如,第一侧电极410和第二侧电极420位于主体100的第五表面105的在宽度方向Y上彼此间隔开的两个端部上,第三侧电极430和第四侧电极440设置在主体100的第六表面106的在宽度方向Y上彼此间隔开的两个端部上。结果,与第一侧电极410、第二侧电极420、第三侧电极430和第四侧电极440没有设置在主体100的边缘区域上的情况相比,由于接触外电极510、520、530和540的边缘的长度相对增大,因此可改善外电极510、520、530和540与侧电极410、420、430和440之间的粘合强度。
参照图1、图3和图4,第一侧电极410和第二侧电极420分别连接到第一引出部231,第三侧电极430和第四侧电极440分别连接到第二引出部232。详细地,第一侧电极410和第二侧电极420分别连接到第一引线图案2311和第二引线图案2312,第三侧电极430和第四侧电极440分别连接到第三引线图案2321和第四引线图案2322。
第一外电极510、第二外电极520、第三外电极530和第四外电极540设置在主体100的第一表面101上,并且分别连接到第一侧电极410、第二侧电极420、第三侧电极430和第四侧电极440。参照图1、图3和图4,第一外电极510和第二外电极520分别连接到第一侧电极410和第二侧电极420,第一侧电极410和第二侧电极420分别连接到第一引线图案2311和第二引线图案2312,第三外电极530和第四外电极540分别连接到第三侧电极430和第四侧电极440,第三侧电极430和第四侧电极440分别连接到第三引线图案2321和第四引线图案2322。参照图1,第一外电极510和第二外电极520分别设置在主体100的第一表面101的接触主体100的第五表面105的角部上,并彼此间隔开;第三外电极530和第四外电极540分别设置在第一表面101的接触主体100的第六表面106的角部上,并彼此间隔开。另外,第一外电极510和第四外电极540设置在主体100的第一表面101的接触主体100的第三表面103的角部上,第二外电极520和第三外电极530设置在第一表面101的接触主体100的第四表面104的角部上,并分别彼此间隔开。
参照图2,第三外电极530的接触主体100的第一表面101和主体100的第六表面106的边缘的长度L1大于第三侧电极430的接触主体100的第一表面101和主体100的第六表面106的边缘的长度L2。另一方面,为了方便起见,图2仅示出了关于第三外电极530和第三侧电极430的边缘的长度,但相同的描述可应用于第一外电极510、第二外电极520和第四外电极540以及第一侧电极410、第二侧电极420和第四侧电极440。例如,在第一外电极510、第二外电极520、第三外电极530和第四外电极540之中的外电极的接触主体100的第一表面101以及主体100的第五表面105和第六表面106中的一者的边缘的长度大于在第一侧电极410、第二侧电极420、第三侧电极430和第四侧电极440之中的相应侧电极的接触主体100的第一表面101以及主体100的第五表面105和第六表面106中的相应一者的边缘的长度。
结果,可减小由位于主体100的外表面上的侧电极410、420、430和440占据的面积。此外,当安装在基板上时,通过设置在主体100的侧面上的侧电极410、420、430和440,可显著地减少与安装基板的电短路的问题。详细地,在如在该实施例中的具有多个线圈部210和220的耦合电感器中,可减小侧电极410、420、430和440的尺寸,并且可防止与安装基板的短路,这有利于所有组件的小型化。
第一外电极510、第二外电极520、第三外电极530和第四外电极540可在稍后将描述的绝缘层600首先形成在主体100的表面的不包括其中将要形成第一外电极510、第二外电极520、第三外电极530和第四外电极540以及第一侧电极410、第二侧电极420、第三侧电极430和第四侧电极440的区域的区域上之后形成。例如,绝缘层600可用作阻镀剂。
第一外电极510、第二外电极520、第三外电极530和第四外电极540可使用包含具有优异导电性的金属的膏(例如,使用单独地包括镍(Ni)、铜(Cu)、锡(Sn)、银(Ag)等或它们的合金的导电膏)形成。另外,还可在第一外电极510、第二外电极520、第三外电极530和第四外电极540中的每个上形成镀层。在这种情况下,镀层可包括从由镍(Ni)、铜(Cu)和锡(Sn)组成的组中选择的一种或更多种,例如,可顺序地形成镍(Ni)层和锡(Sn)层。
绝缘层600形成在主体的外表面的除了所述外表面的其上形成有第一侧电极410、第二侧电极420、第三侧电极430和第四侧电极440以及第一外电极510、第二外电极520、第三外电极530和第四外电极540的区域之外的区域上。只要绝缘层600利用具有绝缘性能的材料形成即可使用,而不限制材料,并且绝缘层600可以以膏的形式(例如,绝缘膏)形成。如上所述,由于绝缘层600可首先以膏的形式印刷在除了将要形成外电极510、520、530和540以及侧电极410、420、430和440的区域之外的区域中;当形成外电极510、520、530和540或者侧电极410、420、430和440时,可容易地将电极的形状调整为所需的形式。
如上所述,在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具有多个线圈部的电感器中,与具有相同尺寸的那些组件相比,可增大组件的效率。
此外,根据示例性实施例,在具有多个线圈部的电感器中,可防止侧电极与安装基板之间的短路,同时改善外电极与侧电极之间的固定强度。
虽然本公开包括特定的示例,但是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将显而易见的是,在不脱离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在这些示例中做出形式上和细节上的各种变化。在此所描述的示例将仅被认为是描述性含义,而非出于限制的目的。在每个示例中的特征或方面的描述将被认为可适用于其他示例中的类似特征或方面。如果以不同的顺序执行描述的技术,和/或如果以不同的方式组合描述的系统、架构、装置或者电路中的组件和/或用其他组件或者它们的等同物替换或者补充描述的系统、架构、装置或者电路中的组件,可获得适当的结果。因此,本公开的范围不由具体实施方式限定,而是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并且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的范围内的所有变型将被解释为包含在本公开中。

Claims (20)

1.一种线圈组件,包括:
主体,具有彼此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将所述第一表面连接到所述第二表面并且彼此相对的两个侧表面以及将所述第一表面连接到所述第二表面并且彼此相对的两个端表面;
多个线圈部,嵌在所述主体中并且彼此间隔开;
第一侧电极、第二侧电极、第三侧电极和第四侧电极,分别连接到所述多个线圈部并且设置在所述主体的所述两个侧表面上;以及
第一外电极、第二外电极、第三外电极和第四外电极,设置在所述主体的所述第一表面上并且分别连接到所述第一侧电极、所述第二侧电极、所述第三侧电极和所述第四侧电极,
其中,所述第一外电极、所述第二外电极、所述第三外电极和所述第四外电极中的每者的接触所述主体的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两个侧表面中的一者的边缘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侧电极、所述第二侧电极、所述第三侧电极和所述第四侧电极中的相应一者的接触所述主体的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两个侧表面中的相应一者的边缘的长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组件,其中,所述第一侧电极、所述第二侧电极、所述第三侧电极和所述第四侧电极分别设置在所述两个侧表面的边缘区域上并彼此间隔开,并且
所述边缘区域指的是所述主体的所述两个侧表面和所述两个端表面分别彼此接触的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组件,其中,所述第一外电极、所述第二外电极、所述第三外电极和所述第四外电极设置在所述主体的所述第一表面的角部上并彼此间隔开,并且
所述角部分别接触所述主体的所述两个侧表面和所述两个端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组件,所述线圈组件还包括绝缘层,所述绝缘层设置在所述主体的外表面的除了所述外表面的其上设置有所述第一侧电极、所述第二侧电极、所述第三侧电极和所述第四侧电极以及所述第一外电极、所述第二外电极、所述第三外电极和所述第四外电极的区域之外的区域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圈组件,其中,所述绝缘层包括绝缘膏。
6.一种线圈组件,包括:
主体,具有彼此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将所述第一表面连接到所述第二表面并且彼此相对的两个侧表面以及将所述第一表面连接到所述第二表面并且在所述主体的宽度方向上彼此相对的两个端表面;
多个线圈部,包括多个缠绕部和多个延伸部,所述多个缠绕部分别具有围绕在所述主体内部彼此间隔开的多个芯的至少一匝,所述多个延伸部分别从所述多个缠绕部延伸;
第一侧电极、第二侧电极、第三侧电极和第四侧电极,分别连接到所述多个线圈部,分别设置在所述主体的所述两个侧表面上,并且彼此间隔开;以及
第一外电极、第二外电极、第三外电极和第四外电极,分别连接到所述第一侧电极、所述第二侧电极、所述第三侧电极和所述第四侧电极,设置在所述主体的所述第一表面上并且彼此间隔开,
其中,所述第一外电极、所述第二外电极、所述第三外电极和所述第四外电极中的每者在所述主体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侧电极、所述第二侧电极、所述第三侧电极和所述第四侧电极中的每者在所述主体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长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线圈组件,其中,所述第一侧电极和所述第二侧电极设置在所述两个侧表面中的第一侧表面上并且在所述主体的所述宽度方向上彼此间隔开,并且
所述第三侧电极和所述第四侧电极设置在所述两个侧表面中的第二侧表面上并且在所述主体的所述宽度方向上彼此间隔开。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线圈组件,其中,所述主体包括彼此间隔开的第一芯和第二芯,并且
所述多个线圈部包括:
第一线圈部,包括具有围绕所述第一芯的至少一匝的第一缠绕部和从所述第一缠绕部延伸并围绕所述第一缠绕部的第一延伸部;以及
第二线圈部,包括具有围绕所述第二芯的至少一匝的第二缠绕部和从所述第二缠绕部延伸并围绕所述第二缠绕部的第二延伸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线圈组件,其中,所述第一线圈部和所述第二线圈部还包括:
第一引出部,连接到所述第一延伸部并且暴露于所述主体的所述两个侧表面中的第一侧表面;以及
第二引出部,连接到所述第二延伸部并且暴露于所述主体的所述两个侧表面中的第二侧表面。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线圈组件,所述线圈组件还包括支撑基板,所述支撑基板具有彼此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并且支撑所述第一线圈部和所述第二线圈部,
其中,所述第一线圈部和所述第二线圈部均还包括:
第一线圈层,设置在所述支撑基板的所述第一表面上;以及
第二线圈层,设置在所述支撑基板的所述第二表面上并且面对所述第一线圈层。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线圈组件,其中,所述第一侧电极和所述第二侧电极中的每者连接到所述第一引出部,并且
所述第三侧电极和所述第四侧电极中的每者连接到所述第二引出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线圈组件,其中,所述第一引出部包括第一引线图案和第二引线图案,所述第一引线图案和所述第二引线图案暴露于所述主体的所述两个侧表面中的第一侧表面并彼此间隔开,
所述第二引出部包括第三引线图案和第四引线图案,所述第三引线图案和所述第四引线图案暴露于所述主体的所述两个侧表面中的第二侧表面并彼此间隔开,
所述第一侧电极和所述第三侧电极分别连接到所述第一引线图案和所述第三引线图案,并且
所述第二侧电极和所述第四侧电极分别连接到所述第二引线图案和所述第四引线图案。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线圈组件,其中,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中的每者围绕所述第一芯和所述第二芯两者。
14.一种线圈组件,包括:
主体,具有彼此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将所述第一表面连接到所述第二表面并且彼此相对的两个侧表面以及将所述第一表面连接到所述第二表面并且彼此相对的两个端表面;
第一线圈部和第二线圈部,嵌在所述主体中并且彼此间隔开;
第一侧电极和第二侧电极,设置在所述主体的所述两个侧表面中的第一侧表面上并且分别连接到所述第一线圈部的两端;以及
第三侧电极和第四侧电极,设置在所述主体的所述两个侧表面中的第二侧表面上并且分别连接到所述第二线圈部的两端,
其中,所述线圈组件还包括第一外电极、第二外电极、第三外电极和第四外电极,所述第一外电极、所述第二外电极、所述第三外电极和所述第四外电极分别从所述第一侧电极、所述第二侧电极、所述第三侧电极和所述第四侧电极延伸到所述主体的所述第一表面上,
所述第一外电极和所述第二外电极分别包括沿着相反方向朝向彼此延伸并且彼此间隔开的第一突起和第二突起,并且
所述第三外电极和所述第四外电极分别包括沿着相反方向朝向彼此延伸并且彼此间隔开的第三突起和第四突起。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线圈组件,其中,所述第一侧电极、所述第二侧电极、所述第三侧电极和所述第四侧电极分别设置在所述两个侧表面的边缘区域上并彼此间隔开,并且
所述边缘区域指的是所述主体的所述两个侧表面和所述两个端表面分别彼此接触的区域。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线圈组件,其中,所述第一外电极、所述第二外电极、所述第三外电极和所述第四外电极设置在所述主体的所述第一表面的角部上并彼此间隔开,并且
所述角部分别接触所述主体的所述两个侧表面和所述两个端表面。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线圈组件,所述线圈组件还包括绝缘层,所述绝缘层设置在所述主体的外表面的除了所述外表面的其上设置有所述第一侧电极、所述第二侧电极、所述第三侧电极和所述第四侧电极以及所述第一外电极、所述第二外电极、所述第三外电极和所述第四外电极的区域之外的区域上。
18.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线圈组件,其中,所述主体包括彼此间隔开的第一芯和第二芯,
所述第一线圈部包括具有围绕所述第一芯的至少一匝的第一缠绕部和从所述第一缠绕部延伸并围绕所述第一缠绕部的第一延伸部,并且
所述第二线圈部包括具有围绕所述第二芯的至少一匝的第二缠绕部和从所述第二缠绕部延伸并围绕所述第二缠绕部的第二延伸部。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线圈组件,其中,所述第一线圈部和所述第二线圈部还包括:
第一引出部,连接到所述第一延伸部并且暴露于所述主体的所述两个侧表面中的所述第一侧表面;以及
第二引出部,连接到所述第二延伸部并且暴露于所述主体的所述两个侧表面中的所述第二侧表面。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线圈组件,所述线圈组件还包括支撑基板,所述支撑基板具有彼此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并且支撑所述第一线圈部和所述第二线圈部,
其中,所述第一线圈部和所述第二线圈部均还包括:
第一线圈层,设置在所述支撑基板的所述第一表面上;以及
第二线圈层,设置在所述支撑基板的所述第二表面上并且面对所述第一线圈层。
CN202010705017.2A 2019-10-31 2020-07-21 线圈组件 Active CN11275060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90137555A KR102236100B1 (ko) 2019-10-31 2019-10-31 코일 부품
KR10-2019-0137555 2019-10-3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50606A true CN112750606A (zh) 2021-05-04
CN112750606B CN112750606B (zh) 2024-03-08

Family

ID=754616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705017.2A Active CN112750606B (zh) 2019-10-31 2020-07-21 线圈组件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488767B2 (zh)
KR (1) KR102236100B1 (zh)
CN (1) CN11275060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01688B (zh) * 2020-04-29 2020-08-11 旺詮股份有限公司 嵌合式薄膜電感元件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66694A (zh) * 2014-01-07 2015-07-08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线圈组件和其上安装有线圈组件的板
CN105826046A (zh) * 2015-01-27 2016-08-03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线圈组件
CN105957690A (zh) * 2015-03-09 2016-09-21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线圈组件和具有该线圈组件的板
CN108074727A (zh) * 2016-11-15 2018-05-25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电感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66146B (zh) 2010-11-15 2014-12-21 Inpaq Technology Co Ltd 共模濾波器及其製造方法
KR101326413B1 (ko) 2011-04-22 2013-11-14 주식회사 시너지포인트 숙취예방, 숙취해소 및 아세트알데하이드 유발 질환 예방용 조성물
KR20150089279A (ko) * 2014-01-27 2015-08-05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칩형 코일 부품
CN105849831B (zh) 2014-06-04 2018-01-19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电子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KR102029491B1 (ko) * 2014-09-16 2019-10-07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코일 부품 및 그 실장 기판
KR102080659B1 (ko) * 2014-09-16 2020-02-24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코일 부품 및 그 실장 기판
KR102047563B1 (ko) * 2014-09-16 2019-11-21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코일 부품 및 그 실장 기판
US10049808B2 (en) 2014-10-31 2018-08-14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Coil component assembly for mass production of coil components and coil components made from coil component assembly
KR102064027B1 (ko) * 2014-10-31 2020-01-09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시트 타입 인덕터
KR102484848B1 (ko) * 2017-09-20 2023-01-05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박막형 칩 전자부품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66694A (zh) * 2014-01-07 2015-07-08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线圈组件和其上安装有线圈组件的板
CN105826046A (zh) * 2015-01-27 2016-08-03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线圈组件
CN105957690A (zh) * 2015-03-09 2016-09-21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线圈组件和具有该线圈组件的板
CN108074727A (zh) * 2016-11-15 2018-05-25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电感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2236100B1 (ko) 2021-04-05
US20210134521A1 (en) 2021-05-06
CN112750606B (zh) 2024-03-08
US11488767B2 (en) 2022-1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993278B (zh) 线圈组件
US11769619B2 (en) Coil component
CN112750592B (zh) 线圈组件
CN112670060B (zh) 线圈组件
CN114373609A (zh) 线圈组件
CN112750606B (zh) 线圈组件
CN112002515B (zh) 线圈组件
CN111696748B (zh) 线圈电子组件
CN113035529B (zh) 线圈组件
CN113628855B (zh) 线圈组件
US11721468B2 (en) Coil component
CN112117088B (zh) 线圈电子组件
CN114678197A (zh) 线圈组件
CN112117078A (zh) 线圈电子组件
CN112133539A (zh) 线圈组件
CN112750590A (zh) 线圈组件
US20210398737A1 (en) Coil component
US11532426B2 (en) Inductor
US20230207189A1 (en) Inductor component
US20210398740A1 (en) Coil component
CN114121452A (zh) 线圈组件
CN113628854A (zh) 线圈组件
CN113035532A (zh) 线圈组件
CN111210982A (zh) 电感器
CN114613577A (zh) 线圈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