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750592B - 线圈组件 - Google Patents

线圈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750592B
CN112750592B CN202010679133.1A CN202010679133A CN112750592B CN 112750592 B CN112750592 B CN 112750592B CN 202010679133 A CN202010679133 A CN 202010679133A CN 112750592 B CN112750592 B CN 11275059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winding
extension
core
line wid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67913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750592A (zh
Inventor
郑汀爀
文声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msung Electro Mecha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msung Electro Mecha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msung Electro Mecha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msung Electro Mechanic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7505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5059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75059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5059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04Printed wind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4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006Printed inductances
    • H01F17/0013Printed inductances with stacked lay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006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with special arrangement or spacing of turns of the winding(s), e.g. to produce desired self-resonanc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23Wi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47Sheets; Strips
    • H01F27/2852Construction of conductive connections, of lea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9Terminals; Tapping arrangements for signal inductan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30Fastening or clamping coils, windings, or parts thereof together; Fastening or mounting coils or windings on core, casing, or other support
    • H01F27/306Fastening or mounting coils or windings on core, casing or other suppor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006Printed inductances
    • H01F2017/0066Printed inductances with a magnetic lay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006Printed inductances
    • H01F2017/0073Printed inductances with a special conductive pattern, e.g. flat spir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4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 H01F2017/048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with encapsulating core, e.g. made of resin and magnetic powd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线圈组件,所述线圈组件包括:线圈部,彼此间隔开;以及主体,具有第一芯和与所述第一芯间隔开的第二芯,其中,所述线圈部包括围绕所述第一芯形成至少一匝的第一卷绕部和围绕所述第二芯形成至少一匝的第二卷绕部,以及从所述第一卷绕部延伸的第一延伸部和从所述第二卷绕部延伸的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均围绕所述第一芯和所述第二芯。所述主体还包括间隔部,所述间隔部彼此面对,限定在所述第一卷绕部与所述第二卷绕部之间并且与所述第一芯和所述第二芯间隔开。在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中,与所述间隔部相邻的相邻区域中的每者的线宽大于除了所述相邻区域之外的区域的线宽。

Description

线圈组件
本申请要求于2019年10月31日在韩国知识产权局提交的第10-2019-0137554号韩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的权益,该韩国专利申请的公开内容通过引用被全部包含于此。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线圈组件。
背景技术
电感器(一种线圈组件)是在电子装置中与电阻器和电容器一起使用的典型无源电子组件。
随着在电子装置中逐渐实现更高的性能和更小的尺寸,在电子装置中使用的电子组件的数量增加并且变得更小。
因此,对于减小组件的安装面积的耦合线圈组件的需求日益增加。为了在相同的尺寸内提高元件的效率,可增大互感以提高其耦合系数,或者可增大漏电感以适当地降低其耦合系数。例如,根据本领域技术人员的需要,可适当地修改耦合电感器的线圈部的形状以控制互感和漏电感,从而适当地调节耦合系数。
此外,当多种形式的多个线圈部布置为单个线圈组件时,可出现多个线圈部之间的间隔空间。由于线圈部之间的间隔空间可能相对窄,使得难以向其中填充磁性材料或引入镀液以用于形成线圈部,因此可能发生使线圈组件的特性总体上劣化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一方面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地控制耦合电感器中的多个线圈部之间的耦合电感的线圈组件。
本公开的另一方面在于提供一种通过增大由耦合电感器中的多个线圈部之间的多个线圈部占据的面积而具有改善的DC电阻特性的线圈组件。
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一种线圈组件包括:支撑基板;第一线圈部和第二线圈部,布置在所述支撑基板上并且彼此间隔开;以及主体,具有第一芯和与所述第一芯间隔开的第二芯,其中,所述第一线圈部包括包含围绕所述第一芯的至少一匝的第一卷绕部和从所述第一卷绕部延伸的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二线圈部包括包含围绕所述第二芯的至少一匝的第二卷绕部和从所述第二卷绕部延伸的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围绕所述第一芯和所述第二芯。所述主体还包括间隔部,所述间隔部彼此面对,限定在所述第一卷绕部与所述第二卷绕部之间并且与所述第一芯和所述第二芯间隔开。在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中,与所述间隔部相邻的相邻区域中的每者的线宽大于除了所述相邻区域之外的区域的线宽。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一种线圈组件包括:支撑基板;第一线圈部和第二线圈部,布置在所述支撑基板上并且彼此间隔开;以及主体,具有第一芯和在第一方向上与所述第一芯间隔开的第二芯,其中,所述第一线圈部包括包含围绕所述第一芯的至少一匝的第一卷绕部和从所述第一卷绕部延伸的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二线圈部包括包含围绕所述第二芯的至少一匝的第二卷绕部和从所述第二卷绕部延伸的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围绕所述第一芯和所述第二芯。所述第一线圈部和所述第二线圈部中的每者包括设置在所述支撑基板的一个表面上的第一线圈层和第二线圈层,所述第一线圈层和所述第二线圈层从所述支撑基板的所述一个表面顺序地设置。所述第一延伸部在其与所述第一卷绕部和所述第二卷绕部相邻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中央区域处的线宽大于所述第一延伸部在除了所述中央区域之外的区域处的线宽,所述第二延伸部在其与所述第一卷绕部和所述第二卷绕部相邻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中央区域处的线宽大于所述第二延伸部在除了所述中央区域之外的区域处的线宽。所述第二线圈层在所述中央区域处的线宽大于所述第一线圈层在所述中央区域处的线宽。
根据本公开的又一方面,一种线圈组件包括:支撑基板;第一线圈部和第二线圈部,布置在所述支撑基板上并且彼此间隔开;以及主体,具有第一芯和在第一方向上与所述第一芯间隔开的第二芯,其中,所述第一线圈部包括包含围绕所述第一芯的至少一匝的第一卷绕部和从所述第一卷绕部延伸的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二线圈部包括包含围绕所述第二芯的至少一匝的第二卷绕部和从所述第二卷绕部延伸的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围绕所述第一芯和所述第二芯。所述第一线圈部和所述第二线圈部中的每者包括设置在所述支撑基板的一个表面上的第一线圈层和第二线圈层,所述第一线圈层和所述第二线圈层从所述支撑基板的所述一个表面顺序地设置。所述第一延伸部在其与所述第一卷绕部和所述第二卷绕部相邻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中央区域处的线宽大于所述第一延伸部在除了所述中央区域之外的区域处的线宽,所述第二延伸部在其与所述第一卷绕部和所述第二卷绕部相邻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中央区域处的线宽大于所述第二延伸部在除了所述中央区域之外的区域处的线宽。所述第二线圈层在所述中央区域处的线宽与所述第一线圈层在所述中央区域处的线宽基本相同。
附图说明
通过以下结合附图进行的详细描述,本公开的以上和其他方面、特征及优点将被更清楚地理解,在附图中:
图1是示意性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线圈组件的侧视透视图。
图2是沿着图1的线I-I'截取的截面图。
图3A、图3B、图4A和图4B是示意性示出图1的线圈部的示图。
图5是示意性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线圈组件的侧视透视图。
图6是沿着图5的线II-II'截取的截面图。
图7A、图7B、图8A和图8B是示意性示出图5的线圈部的示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描述中使用的术语用于描述具体的实施例,并不意在限制本公开。除非另外指出,否则单数术语包括复数形式。本公开的描述的术语“包括”、“包含”、“被构造为”等用于指示存在特征、数量、步骤、操作、元件、部件或它们的组合,并不排除添加一个或更多个额外的特征、数量、步骤、操作、元件、部件或它们的组合的可能性。此外,术语“设置在……上”、“位于……上”等可指示元件位于物体上或位于物体下方,而不必然意味着元件相对于重力方向位于物体上方。
术语“结合到”、“组合到”等不仅可指示元件彼此直接且物理接触,而且还可包括另一元件介于所述元件之间使得所述元件还与所述另一元件接触的构造。
为了易于描述,附图中示出的元件的尺寸和厚度指示为示例,并且本公开不限于此。
在附图中,X方向为第一方向或长度方向,Y方向为第二方向或宽度方向,Z方向为第三方向或厚度方向。
用于描述诸如元件的1D尺寸(包括但不限于“长度”、“宽度”、“厚度”、“直径”、“距离”、“间隙”和/或“尺寸”)、元件的2D尺寸(包括但不限于“面积”和/或“尺寸”)、元件的3D尺寸(包括但不限于“体积”和/或“尺寸”)以及元件的性质(包括但不限于“粗糙度”、“密度”、“重量”、“重量比”和/或“摩尔比”)的参数的值可通过本公开中描述的方法和/或工具来获得。然而,本公开不限于此。也可使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的即使在本公开中没有描述的其他方法和/或工具。
说明书中描述的和附图中指示的所有尺寸可通过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将显而易见的和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的标准方法来测量。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详细地描述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线圈组件。参照附图,相同或相应的组件可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将省略重复的描述。
在电子装置中,可使用各种类型的电子组件,并且可在电子组件之间使用各种类型的线圈组件以去除噪声或用于其他目的。
换句话说,在电子装置中,线圈组件可用作功率电感器、高频(HF)电感器、普通磁珠、高频(GHz)磁珠、共模滤波器等。
第一实施例
图1是示意性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线圈组件的侧视透视图。图2是沿着图1的线I-I'截取的截面图。图3A至图4B是示意性示出图1的线圈部的示图。
参照图1至图4B,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线圈组件1000可包括支撑基板100、第一线圈部210、第二线圈部220和主体300。
支撑基板100可嵌在稍后将描述的主体300中,并且可在主体300中设置为与主体300间隔开。支撑基板100可包括一个表面和与所述一个表面相对的另一表面,并且可支撑稍后将描述的第一线圈部210和第二线圈部220。
支撑基板100可利用包括热固性绝缘树脂(诸如环氧树脂)、热塑性绝缘树脂(诸如聚酰亚胺)或感光绝缘树脂的绝缘材料形成,或者可利用其中增强材料(诸如玻璃纤维或无机填料)浸渍在这样的绝缘树脂中的绝缘材料形成。例如,支撑基板100可利用诸如半固化片、味之素堆积膜(ABF)、FR-4、双马来酰亚胺三嗪(BT)树脂、感光电介质(PID)等的绝缘材料形成,但不限于此。
可使用从由二氧化硅(SiO2)、氧化铝(Al2O3)、碳化硅(SiC)、硫酸钡(BaSO4)、滑石粉、泥浆、云母粉末、氢氧化铝(Al(OH)3)、氢氧化镁(Mg(OH)2)、碳酸钙(CaCO3)、碳酸镁(MgCO3)、氧化镁(MgO)、氮化硼(BN)、硼酸铝(AlBO3)、钛酸钡(BaTiO3)和锆酸钙(CaZrO3)组成的组中选择的一种或更多种作为无机填料。
当支撑基板100利用包含增强材料的绝缘材料形成时,支撑基板100可提供更好的刚性。当支撑基板100利用不包含玻璃纤维的绝缘材料形成时,支撑基板100可有利于减小整个第一线圈部210和第二线圈部220的厚度。当支撑基板100利用包含感光绝缘树脂的绝缘材料形成时,可减少用于形成第一线圈部210和第二线圈部220的工艺的数量。因此,在降低生产成本方面可以是有利的,并且可形成精细的过孔。
主体300可形成根据该实施例的线圈组件1000的外观,并且可使第一线圈部210和第二线圈部220嵌在其中。
主体300整体上可形成为具有六面体形状。
参照图1,主体300可包括在长度方向X上彼此相对的第一表面101和第二表面102、在宽度方向Y上彼此相对的第三表面103和第四表面104以及在厚度方向Z上彼此相对的第五表面105和第六表面106。在该实施例中,主体300的第五表面105和第六表面106可分别指的是主体300的一个表面和另一表面,主体300的第一表面101和第二表面102可分别指的是主体300的一个侧表面和另一侧表面。
主体300可包括贯穿稍后将描述的第一线圈部210和第二线圈部220并且彼此间隔开的第一芯310和第二芯320。第一芯310和第二芯320可通过利用磁性复合片填充位于第一线圈部210和第二线圈部220之内的通孔来形成,但不限于此。
主体300还可包括间隔部3301和3302,间隔部3301和3302布置为在稍后将描述的第一卷绕部211和第二卷绕部221之间彼此面对,并且与第一芯310和第二芯320间隔开。间隔部3301和3302可包括由第一卷绕部211、第二卷绕部221和第二延伸部222围绕的第一间隔部3301以及由第一卷绕部211、第二卷绕部221和第一延伸部212围绕的第二间隔部3302。例如,间隔部3301和3302可指的是在以各种形式将多个线圈部210和220布置为单个线圈组件的耦合电感器中在多个线圈部210和220之间间隔开的空间。
主体300可包括磁性材料和树脂。具体地,主体300可通过堆叠包括树脂和分散在树脂中的磁性材料的至少一个磁性复合片,然后固化磁性复合片来形成。主体300可具有除了磁性材料分散在树脂中的结构之外的结构。例如,主体300可利用诸如铁氧体的磁性材料制成。
磁性材料可以是例如铁氧体粉末颗粒或金属磁性粉末颗粒。
铁氧体粉末颗粒的示例可包括尖晶石型铁氧体(诸如Mg-Zn基铁氧体、Mn-Zn基铁氧体、Mn-Mg基铁氧体、Cu-Zn基铁氧体、Mg-Mn-Sr基铁氧体、Ni-Zn基铁氧体等)、六方晶系铁氧体(诸如Ba-Zn基铁氧体、Ba-Mg基铁氧体、Ba-Ni基铁氧体、Ba-Co基铁氧体、Ba-Ni-Co基铁氧体等)、石榴石型铁氧体(诸如Y基铁氧体等)和Li基铁氧体中的一种或更多种。
金属磁性粉末颗粒可包括从由铁(Fe)、硅(Si)、铬(Cr)、钴(Co)、钼(Mo)、铝(Al)、铌(Nb)、铜(Cu)和镍(Ni)组成的组中选择的一种或更多种。例如,金属磁性粉末颗粒可以是纯铁粉末、Fe-Si基合金粉末、Fe-Si-Al基合金粉末、Fe-Ni基合金粉末、Fe-Ni-Mo基合金粉末、Fe-Ni-Mo-Cu基合金粉末、Fe-Co基合金粉末、Fe-Ni-Co基合金粉末、Fe-Cr基合金粉末、Fe-Cr-Si基合金粉末、Fe-Si-Cu-Nb基合金粉末、Fe-Ni-Cr基合金粉末和Fe-Cr-Al基合金粉末中的一种或更多种。
金属磁性材料可以是非晶质或结晶质。例如,金属磁性粉末颗粒可以是Fe-Si-B-Cr基非晶合金粉末,但不限于此。
铁氧体粉末和金属磁性粉末颗粒可分别具有约0.1μm至30μm的平均直径,但不限于此。
主体300可包括分散在树脂中的两种或更多种类型的磁性材料。在这种情况下,术语“不同类型的磁性材料”意味着分散在树脂中的磁性材料通过平均直径、成分、结晶度和形状而彼此区分开。
树脂可包括单一形式或组合形式的环氧树脂、聚酰亚胺、液晶聚合物等,但不限于此。
第一线圈部210和第二线圈部220可布置在支撑基板100上并彼此间隔开,以表现线圈组件的特性。
应用于该实施例的第一线圈部210可包括第一卷绕部211、第一延伸部212和第一引出部231,应用于该实施例的第二线圈部220可包括第二卷绕部221、第二延伸部222和第二引出部232。第一线圈部210和第二线圈部220中的每者可包括四个线圈层:第一线圈层2101、第二线圈层2102、第三线圈层2103和第四线圈层2104。
参照图3A至图4B,第一线圈部210可包括围绕第一芯310形成至少一匝的第一卷绕部211和从第一卷绕部211延伸并且围绕第一芯310和第二芯320的第一延伸部212,第二线圈部220可包括围绕第二芯320形成至少一匝的第二卷绕部221和从第二卷绕部221延伸并且围绕第一芯310和第二芯320的第二延伸部222。参照图1、图3A和图3B,第一延伸部212可将第一引出部231和第一卷绕部211连接并围绕第一卷绕部211和第二卷绕部221。第二延伸部222可将第二引出部232和第二卷绕部221连接并围绕第一卷绕部211和第二卷绕部221。参照图3A至图4B,中心线C-C'可以是与主体300的宽度方向Y平行并且贯穿第一间隔部3301和第二间隔部3302两者的任意参考线。例如,第一延伸部212可指的是线圈部210的卷绕以从稍后将描述的第一引出部231顺序地围绕第一卷绕部211和第二卷绕部221并到达中心线C-C'的区域。第二延伸部222可指的是线圈部220的卷绕以从稍后将描述的第二引出部232顺序地围绕第二卷绕部221和第一卷绕部211并到达中心线C-C'的区域。结果,围绕第一卷绕部211和第二卷绕部221顺序地卷绕的第一延伸部212以及围绕第二卷绕部221和第一卷绕部211顺序地卷绕的第二延伸部可交替地布置。
参照图1、图3A至图4B,第一线圈部210和第二线圈部220可包括多个直线部和将多个直线部彼此连接的多个弯曲部。在该实施例中,弯曲部可指的是转变线圈部210和220的卷绕方向的角部段,直线部可指的是连接角部段的直线段。虽然未详细地示出,但第一延伸部212和第二延伸部222可具有位于每个角部段中的四个弯曲部和连接弯曲部的四个直线部。类似地,第一卷绕部211和第二卷绕部221也具有位于每个角部段中的四个弯曲部和连接弯曲部的四个直线部。这样,由于第一线圈部210和第二线圈部220具有弯曲部,因此间隔部3301和3302可形成在第一线圈部210与第二线圈部220之间。间隔部3301和3302可形成在第一卷绕部211的弯曲部与第二卷绕部221的弯曲部之间。
参照图3A和图3B,第一线圈部210和第二线圈部220可包括:第一线圈层2101,设置在支撑基板100的一个表面上;以及第二线圈层2102,设置在第一线圈层2101上并且接触第一线圈层2101。参照图4A和图4B,第一线圈部210和第二线圈部220还可包括:第三线圈层2103,设置在支撑基板100的另一表面上;以及第四线圈层2104,设置在第三线圈层2103上并且接触第三线圈层2103。
参照图1至图4B,在第一延伸部212和第二延伸部222中的与间隔部3301和3302相邻的相邻区域中的每者中,第二线圈层2102和第四线圈层2104中的每者的线宽W2可大于第一线圈层2101和第三线圈层2103中的每者的线宽W1。在该实施例中,用于形成第一线圈部210和第二线圈部220的第一抗蚀剂(未示出)可布置为与支撑基板100间隔开,并且第一线圈部210和第二线圈部220的第一线圈层2101可形成在第一抗蚀剂(未示出)之间。此后,可通过曝光/显影去除第一抗蚀剂(未示出)。在该实施例中,第一线圈部210和第二线圈部220的第二线圈层2102可形成在第一线圈层2101的侧部上,而不单独设置第二抗蚀剂。在这种情况下,第一线圈层2101可通过各向同性镀覆工艺形成,第二线圈层2102可通过各向异性镀覆工艺形成,以形成具有大于第一线圈层2101的线宽W1的线宽W2的第二线圈层2102。例如,由于第二线圈层2102通过各向异性镀覆工艺形成,因此在第一延伸部212和第二延伸部222中的与间隔部3301和3302相邻的相邻区域中的每者中,第二线圈层2102的线宽可大于第二线圈层2102的厚度。另外,由于不单独设置第二抗蚀剂,因此第一延伸部212中的与第一间隔部3301相邻的区域的高度可与第二延伸部222中的与第一间隔部3301相邻的区域的高度相同。类似地,第一延伸部212中的与第二间隔部3302相邻的区域的高度可与第二延伸部222中的与第二间隔部3302相邻的区域的高度相同。在该实施例中,为了描述的方便,可仅描述第一线圈层2101和第二线圈层2102。类似地,可应用与第一线圈层2101对应的第三线圈层2103以及与第二线圈层2102对应的第四线圈层2104。
在一个示例中,线宽W2可指的是在线圈组件的在宽度-厚度方向(例如,Y-Z方向)的截面图中与间隔部3301和3302中的一者相邻的第二线圈层2102的最大线宽,线宽W1可指的是在线圈组件的在宽度-厚度方向上的截面图中与间隔部3301和3302中的一者相邻的第一线圈层2101的最大线宽。
在现有技术中,由于在线圈部210和220之间间隔开的空间可非常窄以填充磁性材料或流入用于形成线圈部210和220的镀液,因此可能存在使线圈组件的特性总体上劣化的问题。特别地,由于用于形成线圈部210和220的镀液的流入可能不足,因此可能降低线圈部210和220的在与间隔部3301和3302相邻的区域中的在高度和宽度方向上的生长,从而产生DC电阻特性降低的问题。因此,在该实施例中,可通过上述工艺来增大在多个线圈部210和220之间由线圈部210和220占据的面积,以改善线圈组件1000的特性。参照图1和图2,第一延伸部212和第二延伸部222中的与间隔部3301和3302相邻的相邻区域中的每者的线宽W2可大于第一延伸部212和第二延伸部222中除了相邻区域之外的区域的线宽。具体地,与第一间隔部3301相邻的第二线圈层2102的线宽W2可大于与第一间隔部3301相邻的第一线圈层2101的线宽W1。结果,第一延伸部212和第二延伸部222中的与间隔部3301和3302相邻的相邻区域中的每者可具有朝向主体300的中央部分突出的形状。具体地,与第一间隔部3301相邻的第二线圈层2102可具有朝向主体300的中央部分突出的形状。另外,参照图2,在第一延伸部212中的与第一间隔部3301相邻的区域的高度和在第二延伸部222中的与第一间隔部3301相邻的区域的高度可相同。这样,可在线圈部210和220之间的间隔部3301和3302中增大由线圈部210和220占据的面积,以改善相同组件中的DC电阻特性。
参照图1、图3A至图4B,第一线圈部210还可包括通过主体300的第一表面101暴露的第一引出部231,第二线圈部220还可包括通过主体300的第二表面102暴露的第二引出部232。参照图1、图3A至图4B,第一延伸部212可将第一卷绕部211和第一引出部231连接,第二延伸部222可将第二卷绕部221和第二引出部232连接。另外,第一引出部231可包括通过主体300的第一表面101暴露并彼此间隔开的第一引出图案2311和第二引出图案2312,第二引出部232可包括通过主体300的第二表面102暴露并彼此间隔开的第三引出图案2321和第四引出图案2322。
第一线圈层2101、第二线圈层2102、第三线圈层2103和第四线圈层2104可分别通过过孔(未示出)连接。
线圈部210和220以及过孔(未示出)可包括至少一个导电层。
例如,当第一线圈部210和第二线圈部220以及过孔(未示出)通过镀覆工艺形成在支撑基板100的一个表面上时,第一线圈部210和第二线圈部220以及过孔(未示出)可分别包括种子层(诸如无电镀层等)以及电镀层。在这种情况下,电镀层可具有单层结构或多层结构。多层结构的电镀层可形成为其中一个电镀层被另一电镀层覆盖的共形膜结构,或者可仅形成为其中另一电镀层堆叠在任意一个电镀层的一个表面上的结构。第一线圈部210和第二线圈部220的种子层以及过孔(未示出)的种子层可一体地形成,以在它们之间不形成边界,但不限于此。第一线圈部210和第二线圈部220的电镀层以及过孔(未示出)的电镀层可一体地形成,以在它们之间不形成边界,但不限于此。
第一线圈部210和第二线圈部220中的每者以及过孔(未示出)可利用诸如铜(Cu)、铝(Al)、银(Ag)、锡(Sn)、金(Au)、镍(Ni)、铅(Pb)、钛(Ti)、铬(Cr)或它们的合金的导电材料形成,但不限于此。
第一外电极510、第二外电极520、第三外电极530和第四外电极540可布置在主体300外部,并且可分别连接到第一引出部231和第二引出部232。参照图1,第一外电极510和第二外电极520可布置在主体300外部并且可分别连接到第一引出部231,第三外电极530和第四外电极540可布置在主体300外部并且可分别连接到第二引出部232。具体地,第一外电极510可连接到设置在主体300的第一表面101上的第一引出图案2311,第二外电极520可连接到设置在主体300的第一表面101上的第二引出图案2312,第三外电极530可连接到设置在主体300的第二表面102上的第三引出图案2321,第四外电极540可连接到设置在主体300的第二表面102上的第四引出图案2322。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外电极510、第二外电极520、第三外电极530和第四外电极540可通过以下步骤形成:首先在主体300的表面的除了其中将要形成第一外电极510、第二外电极520、第三外电极530和第四外电极540的区域之外的区域上形成绝缘层(未示出),然后将第一外电极510、第二外电极520、第三外电极530和第四外电极540放置在除了其中设置绝缘层(未示出)的区域之外的区域中。
第一外电极510、第二外电极520、第三外电极530和第四外电极540可通过使用包含具有优异的导电性的金属的膏体来形成。例如,可包括包含镍(Ni)、铜(Cu)、锡(Sn)、银(Ag)等作为单一组分或者它们的合金等的导电膏体。另外,还可在第一外电极510、第二外电极520、第三外电极530和第四外电极540中的每者上形成镀层。在这种情况下,镀层可包括从由镍(Ni)、铜(Cu)和锡(Sn)组成的组中选择的任意一种或更多种。例如,可顺序地形成镍(Ni)层和锡(Sn)层。
第二实施例
图5是示意性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线圈组件的侧视透视图。图6是沿着图5的线II-II'截取的截面图。图7A至图8B是示意性示出图5的线圈部的示图。
参照图5,与根据本公开的第一实施例的线圈组件1000相比,在根据该实施例的线圈组件2000中,与间隔部3301和3302相邻的区域中的第一线圈层2101、第二线圈层2102、第三线圈层2103和第四线圈层2104的线宽可基本彼此相同。因此,在描述该实施例时仅描述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第一线圈层2101、第二线圈层2102、第三线圈层2103和第四线圈层2104的线宽。该实施例的其余构造可如其在本公开的第一实施例中那样应用。这里,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理解,“基本相同”的线宽指的是具有恒定几何公差的彼此相似的线宽。
参照图5、图6至图8B,在第一延伸部212和第二延伸部222中的与间隔部3301和3302相邻的相邻区域中的每者中,每个第二线圈层和每个第四线圈层的线宽W2可等于每个第一线圈层和每个第三线圈层的线宽W1。具体地,与第一间隔部3301相邻的第二线圈层2102的线宽W2可等于与第一间隔部3301相邻的第一线圈层2101的线宽W1。用于形成第一线圈部210和第二线圈部220的第一抗蚀剂(未示出)可布置为与支撑基板100间隔开,并且第一线圈部210和第二线圈部220的第一线圈层2101可形成在第一抗蚀剂(未示出)之间。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在其中设置比在第一实施例中窄的抗蚀剂,可在与第一间隔部3301相邻的区域中增大第一线圈层2101的线宽。此后,可通过曝光/显影去除第一抗蚀剂(未示出)。第一线圈部210和第二线圈部220的第二线圈层2102可形成在第一线圈层2101的侧部上,而不单独设置第二抗蚀剂。在该实施例中,由于第一线圈层2101的线宽W1可比在第一实施例中增大,因此尽管第一线圈层2101可通过各向同性镀覆工艺形成并且第二线圈层2102可通过各向异性镀覆工艺形成,但第一线圈层2101的线宽W1可形成为与第二线圈层2102的线宽W2相同。在该实施例中,为了描述的方便,仅描述形成第一线圈层2101和第二线圈层2102的方法。可应用于与第一线圈层2101对应的第三线圈层2103以及与第二线圈层2102对应的第四线圈层2104。
本公开不受上述实施例和附图的限制,而意在受所附权利要求的限制。
因此,在不脱离本公开的在权利要求中描述的技术精神的情况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进行各种形式的替换、修改和变更,各种形式的替换、修改和变更也可在本公开的范围内。
根据本公开,线圈组件可有效地控制耦合电感器中的多个线圈部之间的耦合电感。
另外,根据本公开,线圈组件可通过在耦合电感器中的多个线圈部之间额外地布置多个线圈部来总体上改善组件的DC电阻特性。
尽管以上已经示出并描述了示例性实施例,但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将显而易见的是,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由所附权利要求限定的范围的情况下,可做出修改和变型。

Claims (20)

1.一种线圈组件,包括:
支撑基板;
第一线圈部和第二线圈部,布置在所述支撑基板上并且彼此间隔开;以及
主体,具有第一芯和与所述第一芯间隔开的第二芯,
其中,所述第一线圈部包括包含围绕所述第一芯的至少一匝的第一卷绕部和从所述第一卷绕部延伸的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二线圈部包括包含围绕所述第二芯的至少一匝的第二卷绕部和从所述第二卷绕部延伸的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均围绕所述第一芯和所述第二芯,
所述主体还包括间隔部,所述间隔部彼此面对,限定在所述第一卷绕部与所述第二卷绕部之间并且与所述第一芯和所述第二芯间隔开,并且
在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中,与所述间隔部相邻的相邻区域中的每者的线宽大于除了所述相邻区域之外的区域的线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组件,其中,所述间隔部包括:
第一间隔部,由所述第一卷绕部、所述第二卷绕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围绕;以及
第二间隔部,由所述第一卷绕部、所述第二卷绕部和所述第一延伸部围绕。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组件,其中,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中的所述相邻区域中的每者朝向所述主体的中央部分突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组件,其中,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中的所述相邻区域的高度彼此相等。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组件,其中,所述第一线圈部和所述第二线圈部包括多个直线部和将所述多个直线部彼此连接的多个弯曲部,并且
所述间隔部中的每者形成在所述第一卷绕部的弯曲部与所述第二卷绕部的弯曲部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组件,其中,所述主体包括彼此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以及将所述第一表面连接到所述第二表面并且彼此相对的第一侧表面和第二侧表面,
所述第一线圈部还包括通过所述主体的所述第一侧表面暴露的第一引出部,并且
所述第二线圈部还包括通过所述主体的所述第二侧表面暴露的第二引出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线圈组件,其中,所述第一延伸部将所述第一引出部连接到所述第一卷绕部并且围绕所述第一卷绕部和所述第二卷绕部,并且
所述第二延伸部将所述第二引出部连接到所述第二卷绕部并且围绕所述第一卷绕部和所述第二卷绕部。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线圈组件,其中,所述第一引出部包括第一引出图案和第二引出图案,所述第一引出图案和所述第二引出图案通过所述主体的所述第一侧表面暴露并彼此间隔开,并且
所述第二引出部包括第三引出图案和第四引出图案,所述第三引出图案和所述第四引出图案通过所述主体的所述第二侧表面暴露并彼此间隔开。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组件,其中,所述支撑基板包括彼此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并且
所述第一线圈部和所述第二线圈部均还包括:
第一线圈层和第二线圈层,所述第一线圈层设置在所述支撑基板的所述第一表面上,并且所述第二线圈层设置在所述第一线圈层上并接触所述第一线圈层;以及
第三线圈层和第四线圈层,所述第三线圈层设置在所述支撑基板的所述第二表面上,并且所述第四线圈层设置在所述第三线圈层上并接触所述第三线圈层。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线圈组件,其中,在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中的所述相邻区域中的每者中,所述第二线圈层的线宽大于所述第一线圈层的线宽,并且所述第四线圈层的线宽大于所述第三线圈层的线宽。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线圈组件,其中,在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中的所述相邻区域中的每者中,所述第一线圈层的线宽、所述第二线圈层的线宽、所述第三线圈层的线宽和所述第四线圈层的线宽彼此相同。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线圈组件,其中,所述第二线圈层和所述第四线圈层中的每者的线宽大于所述第二线圈层和所述第四线圈层中的每者的厚度。
13.一种线圈组件,包括:
支撑基板;
第一线圈部和第二线圈部,布置在所述支撑基板上并且彼此间隔开;以及
主体,具有第一芯和在第一方向上与所述第一芯间隔开的第二芯,
其中,所述第一线圈部包括包含围绕所述第一芯的至少一匝的第一卷绕部和从所述第一卷绕部延伸的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二线圈部包括包含围绕所述第二芯的至少一匝的第二卷绕部和从所述第二卷绕部延伸的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均围绕所述第一芯和所述第二芯两者,
所述第一线圈部和所述第二线圈部中的每者包括设置在所述支撑基板的一个表面上的第一线圈层和第二线圈层,所述第一线圈层和所述第二线圈层从所述支撑基板的所述一个表面顺序地设置,
所述第一延伸部在其与所述第一卷绕部和所述第二卷绕部相邻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中央区域处的线宽大于所述第一延伸部在除了所述中央区域之外的区域处的线宽,所述第二延伸部在其与所述第一卷绕部和所述第二卷绕部相邻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中央区域处的线宽大于所述第二延伸部在除了所述中央区域之外的区域处的线宽,并且
所述第二线圈层在所述中央区域处的线宽大于所述第一线圈层在所述中央区域处的线宽。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线圈组件,其中,所述主体包括: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彼此相对;以及第一侧表面和第二侧表面,将所述第一表面连接到所述第二表面并且彼此相对,
所述第一线圈部还包括通过所述主体的所述第一侧表面暴露的第一引出部,并且
所述第二线圈部还包括通过所述主体的所述第二侧表面暴露的第二引出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线圈组件,其中,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的与所述第一卷绕部和所述第二卷绕部相邻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中央区域中的每者朝向所述主体的中央部分突出。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线圈组件,其中,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的与所述第一卷绕部和所述第二卷绕部相邻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中央区域的高度彼此相等。
17.一种线圈组件,包括:
支撑基板;
第一线圈部和第二线圈部,布置在所述支撑基板上并且彼此间隔开;以及
主体,具有第一芯和在第一方向上与所述第一芯间隔开的第二芯,
其中,所述第一线圈部包括包含围绕所述第一芯的至少一匝的第一卷绕部和从所述第一卷绕部延伸的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二线圈部包括包含围绕所述第二芯的至少一匝的第二卷绕部和从所述第二卷绕部延伸的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均围绕所述第一芯和所述第二芯,
所述第一线圈部和所述第二线圈部中的每者包括设置在所述支撑基板的一个表面上的第一线圈层和第二线圈层,所述第一线圈层和所述第二线圈层从所述支撑基板的所述一个表面顺序地设置,
所述第一延伸部在其与所述第一卷绕部和所述第二卷绕部相邻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中央区域处的线宽大于所述第一延伸部在除了所述中央区域之外的区域处的线宽,所述第二延伸部在其与所述第一卷绕部和所述第二卷绕部相邻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中央区域处的线宽大于所述第二延伸部在除了所述中央区域之外的区域处的线宽,并且
所述第二线圈层在所述中央区域处的线宽与所述第一线圈层在所述中央区域处的线宽相同。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线圈组件,其中,所述主体包括: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彼此相对;以及第一侧表面和第二侧表面,将所述第一表面连接到所述第二表面并且彼此相对,
所述第一线圈部还包括通过所述主体的所述第一侧表面暴露的第一引出部,并且
所述第二线圈部还包括通过所述主体的所述第二侧表面暴露的第二引出部。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线圈组件,其中,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的与所述第一卷绕部和所述第二卷绕部相邻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中央区域中的每者朝向所述主体的中央部分突出。
20.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线圈组件,其中,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的与所述第一卷绕部和所述第二卷绕部相邻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中央区域的高度彼此相等。
CN202010679133.1A 2019-10-31 2020-07-15 线圈组件 Active CN11275059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90137554A KR102217291B1 (ko) 2019-10-31 2019-10-31 코일 부품
KR10-2019-0137554 2019-10-3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50592A CN112750592A (zh) 2021-05-04
CN112750592B true CN112750592B (zh) 2024-05-17

Family

ID=746871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679133.1A Active CN112750592B (zh) 2019-10-31 2020-07-15 线圈组件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495393B2 (zh)
KR (1) KR102217291B1 (zh)
CN (1) CN11275059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01688B (zh) * 2020-04-29 2020-08-11 旺詮股份有限公司 嵌合式薄膜電感元件
KR102430637B1 (ko) * 2020-06-18 2022-08-09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코일 부품
KR20220033744A (ko) 2020-09-10 2022-03-17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코일 부품 및 그 실장 기판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90008A (zh) * 2014-09-16 2016-10-05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线圈部件和具有该线圈部件的板
CN106205972A (zh) * 2014-09-18 2016-12-07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片式电子组件
CN109671558A (zh) * 2017-10-16 2019-04-23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层叠线圈部件以及层叠线圈部件的检查系统
CN110246669A (zh) * 2018-03-09 2019-09-17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线圈组件
CN110246670A (zh) * 2018-03-09 2019-09-17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线圈组件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3125610A1 (ja) * 2012-02-24 2013-08-29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アンテナ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装置
KR102178531B1 (ko) 2015-01-28 2020-11-13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칩 전자부품 및 칩 전자부품의 실장 기판
JP6551256B2 (ja) * 2016-02-17 2019-07-31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コイル部品を内蔵した回路基板、並びに、コイル部品を備える電源回路
JP6767274B2 (ja) 2017-02-01 2020-10-14 新光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ダクタ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20190087829A (ko) 2018-01-17 2019-07-25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코일 부품 및 코일 부품의 제조 방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90008A (zh) * 2014-09-16 2016-10-05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线圈部件和具有该线圈部件的板
CN106205972A (zh) * 2014-09-18 2016-12-07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片式电子组件
CN109671558A (zh) * 2017-10-16 2019-04-23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层叠线圈部件以及层叠线圈部件的检查系统
CN110246669A (zh) * 2018-03-09 2019-09-17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线圈组件
CN110246670A (zh) * 2018-03-09 2019-09-17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线圈组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2217291B1 (ko) 2021-02-19
US20210134515A1 (en) 2021-05-06
CN112750592A (zh) 2021-05-04
US11495393B2 (en) 2022-11-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750592B (zh) 线圈组件
CN111326312B (zh) 线圈组件
CN110993278B (zh) 线圈组件
CN113223812B (zh) 线圈组件
CN113161123A (zh) 线圈组件
CN113257521B (zh) 线圈组件
CN114628116A (zh) 线圈组件
CN112750606B (zh) 线圈组件
CN111933422A (zh) 线圈电子组件
CN116364399A (zh) 线圈组件
CN116487155A (zh) 线圈组件
CN112750590B (zh) 线圈组件
CN112117078A (zh) 线圈电子组件
CN111834101A (zh) 线圈组件
CN112670060B (zh) 线圈组件
US20230395298A1 (en) Coil component
KR102430637B1 (ko) 코일 부품
US20220076881A1 (en) Coil component and board having the same mounted thereon
KR102473866B1 (ko) 코일 부품
CN112562988B (zh) 线圈组件
KR102152862B1 (ko) 코일 부품
US20210398740A1 (en) Coil component
KR20220081138A (ko) 코일 부품
CN112670060A (zh) 线圈组件
KR20220166756A (ko) 코일 부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