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748394B - 一种输出模式生成方法、传感器系统及传感器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输出模式生成方法、传感器系统及传感器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748394B
CN112748394B CN201911042900.1A CN201911042900A CN112748394B CN 112748394 B CN112748394 B CN 112748394B CN 201911042900 A CN201911042900 A CN 201911042900A CN 112748394 B CN112748394 B CN 11274839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nsor
intensity
value
signal
outpu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04290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748394A (zh
Inventor
王紫圣豪
马永墩
韩昌英
谢培杰
王淳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Lidaxin Digital Edu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Lidaxin Digital Edu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Lidaxin Digital Edu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Lidaxin Digital Edu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042900.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748394B/zh
Publication of CN1127483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483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7483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4839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5/00Position-fixing by co-ordinating two or more direction or position line determinations; Position-fixing by co-ordinating two or more distance determinations
    • G01S5/02Position-fixing by co-ordinating two or more direction or position line determinations; Position-fixing by co-ordinating two or more distance determinations using radio waves
    • G01S5/0294Trajectory determination or predictive filtering, e.g. target tracking or Kalman filter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输出模式生成方法、传感器系统及传感器设备,适用于数据处理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若第一区域位置存在目标物体,则将第一输出模式发送至第一区域位置对应的输出装置;若第一区域位置不存在目标物体,计算每个接收到的强度信号分别对应的传感器距离,将最小的传感器距离对应的强度信号作为目标响应信号;查找与目标响应信号携带的强度参数的值对应的第二输出模式,并将第二输出模式传输至第一区域位置对应的输出装置。实现了对物体实时位置的有效跟踪和针对性输出,使得输出装置可以根据传感器与物体空间距离的远近进行不同输出模式的输出响应,输出响应的种类、方式极为丰富灵活。

Description

一种输出模式生成方法、传感器系统及传感器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数据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输出模式生成方法及传感器设备。
背景技术
基于传感器的响应系统(以下简称响应系统)包括传感器和输出装置两部分,其中传感器用于对物体进行检测,输出装置用于基于检测结果进行输出响应。现有响应系统都是直接由单个传感器对物体位置进行检测,并根据检测情况来对指定空间区域内的所有输出装置进行统一响应控制,例如现有的基于红外传感器的照明系统,都是在房间和走廊等空间的入口处设置红外传感器,以检测是否有用户进入空间,并在检测到有用户进入空间时直接控制空间内所有的灯点亮,以为用户提供空间照明。
现有的响应系统虽然可以实现对物体检测情况的有效输出响应,但由于仅能控制所有输出装置进行统一响应,使得输出装置在输出响应时,输出响应种类和方式过于单一响应灵活性极低。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输出模式生成方法及传感器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响应系统输出装置的输出响应种类和方式单一灵活性低的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输出模式生成方法,应用于第一传感器,所述第一传感器用于对第一区域位置进行物体检测,包括:
若所述第一区域位置存在目标物体,则获取第一输出模式,并将所述第一输出模式发送至所述第一区域位置对应的输出装置;
若所述第一区域位置不存在目标物体,接收第二传感器广播的强度信号,并计算每个接收到的强度信号分别对应的传感器距离,将最小的传感器距离对应的强度信号作为目标响应信号,其中,所述强度信号携带有强度参数,所述强度信号为,所述第二传感器检测到目标物体后生成的,携带有预设的强度参数的第一类强度信号,或者,由所述第二传感器对接收到第三传感器广播的强度信号进行强度参数的值减小后,得到的第二类强度信号;
查找与所述目标响应信号携带的强度参数的值对应的第二输出模式,并将所述第二输出模式传输至所述第一区域位置对应的所述输出装置。
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接收第二传感器广播的强度信号之后,还包括:
减小接收到的强度信号携带的强度参数的值,并向所述第二传感器广播减小强度参数值后的强度信号。
在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接收第二传感器广播的强度信号,并计算每个接收到的强度信号分别对应的传感器距离,包括:
计算每个接收到的强度信号分别对应的质量参数,并查找所述质量参数对应的传感器距离,得到每个强度信号分别对应的传感器距离。
在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计算每个接收到的强度信号分别对应的质量参数,包括:
统计在预设时长内对每个强度信号的接收次数,并将所述接收次数作为所述质量参数。
在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减小接收到的强度信号携带的强度参数的值,包括:
查找接收到的强度信号携带的强度参数的值对应的递减值;
利用接收到的强度信号携带的强度参数的值与对应递减值的差值,更新接收到的强度信号携带的强度参数的值,得到减小强度参数的值后的强度信号,其中,强度参数的值与递减值呈负相关。
在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减小接收到的强度信号携带的强度参数的值,并向所述第二传感器广播减小强度参数的值后的强度信号,包括:
减小接收到的强度信号携带的强度参数的值,仅在减小后的强度参数的值大于强度阈值时,向其他传感器广播减小强度参数的值后的强度信号。
在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将最小的传感器距离对应的强度信号作为目标响应信号,包括:
若存在多个最小的传感器距离,筛选出所有最小传感器距离对应的强度信号中,携带强度参数的值最大的强度信号,并将筛选出的强度信号作为所述目标响应信号。
在第一方面的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查找与所述目标响应信号携带的强度参数对应的第二输出模式,并将所述第二输出模式传输至所述第一区域位置对应的所述输出装置,包括:
若所述目标响应信号对应的传感器距离大于距离阈值,减小所述目标响应信号携带的强度参数的值,查找与减小后的强度参数的值对应的第二输出模式,并将所述第二输出模式传输至所述第一区域位置对应的所述输出装置。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传感器系统,至少包括:第一传感器、第二传感器和第三传感器共3个传感器,其中,每个传感器分别用于对空间区域中不同区域位置进行物体检测;
所述第一传感器用于,生成强度信号并向所述第二传感器和所述第三传感器广播生成的强度信号,其中,所述第一传感器为检测到目标物体的传感器,所述第二传感器为3个传感器中与所述第一传感器空间距离最近的传感器,生成的强度信号携带有值为预设大小的强度参数;
所述第一传感器还用于,获取第一输出模式,并将所述第一输出模式传输至所述第一传感器进行对应的输出装置;
所述第二传感器用于,在接收到所述第一传感器广播的强度信号时,减小接收到的强度信号携带的强度参数的值,并向所述第三传感器广播减小强度参数的值后的强度信号;
所述第二传感器还用于,在未检测到目标物体时,查找与接收到所述第一传感器广播的强度信号中的强度参数对应的输出模式,并将查找出的输出模式传输至所述第二传感器进行对应的输出装置;
所述第三传感器用于,在未检测到目标物体时,计算接收到所述第一传感器和所述第二传感器广播的强度信号分别对应的传感器距离,并将最小的传感器距离对应的强度信号作为目标响应信号;
所述第三传感器还用于,查找与所述目标响应信号携带的强度参数的值对应的输出模式,并将查找出的输出模式传输至所述第三传感器对应的输出装置,其中不同强度参数的值对应的输出模式不完全相同。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传感器设备,所述传感器设备包括传感器、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上存储有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上述第一方面中任一项所述输出模式生成方法的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第一方面中任一项所述输出模式生成方法的步骤。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当计算机程序产品在传感器设备上运行时,使得传感器设备执行上述第一方面中任一项所述输出模式生成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与现有技术相比存在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空间区域中布置多个传感器,由每个传感器分别对自身负责的区域位置进行物体检测,由传感器在检测到物体时,作为初始信号源进行初始强度参数的值确定以及强度信号广播,以告知其他传感器物体的实时位置,而对于传感器未检测到物体时,则会并会在对接收到的强度信号中的强度参数值削减后继续广播“转发”接收到的强度信号,从而使得强度信号在传感器发出之后,会随着传播的次数、距离增加而减弱强度参数值,同时,当传感器未检测到物体时,再根据实时接收到的其他传感器广播的强度信号来识别每个强度信号对应的信号源与自身的传感器距离,根据最短距离的强度信号内携带的强度参数来确定自身需要响应的强度参数情况,最后根据自身需要响应的强度参数值来查找出对应输出模式并发送至输出装置,从而实现了对物体实时位置的有效跟踪和针对性输出,使得输出装置可以根据传感器与物体空间距离的远近进行不同输出模式的输出响应,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自由设置每个种输出模式中的输出参数,相对现有技术而言,输出响应的种类、方式极为丰富灵活。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输出模式生成方法的实现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三提供的输出模式生成方法的实现流程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九提供的输出模式生成方法的实现流程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十一提供的传感器系统的系统交互图;
图5A是本申请实施例十七提供的强度信号传播示意图;
图5B是本申请实施例十七提供的强度信号传播示意图;
图5C是本申请实施例十七提供的强度信号传播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十八提供的输出模式生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十九提供的传感器设备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中,为了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定,提出了诸如特定系统结构、技术之类的具体细节,以便透彻理解本申请实施例。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清楚,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实现本申请。在其它情况中,省略对众所周知的系统、装置、电路以及方法的详细说明,以免不必要的细节妨碍本申请的描述。
为了说明本申请所述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进行说明。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此处先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简要说明,由于现有技术中的响应系统都是所有输出模块统一响应,这样虽然可以实现对物体检测情况的输出响应,但输出响应种类和方式极为单一,灵活性低,难以满足实际应用场景的不同响应需求。
为了丰富输出响应的种类和方式,以适应不同场景的实际需求,本申请实施例预先会在空间区域内的不同位置布置多个传感器,每个传感器负责对空间区域内的一片区域位置进行物体检测,且不同传感器负责的区域位置既可以相同或存在重叠部分,也可以完全不同,同时每个传感器均具有广播信号和接收信号两种功能,用以生成或传播强度信号,告知其他传感器目标物体的实时位置。此外,本申请实施例的每个强度信号中均会携带一个强度参数,且每个强度参数都会有一个具体的参数值(以下简称强度参数值),本申请实施例会为不同的强度参数值预先设置对应的输出模式,以使得不同传感器可根据实际情况输出不同的输出模式。
在预先设置好各个传感器的位置和对应负责检测的区域位置,以及各个强度参数值对应的输出模式的基础上,本申请实施例的各个传感器会对自身负责的区域位置分别进行物体检测,判断是否存在目标物体。
对于区域位置存在目标物体的传感器,一方面,会作为信号源会生成包含强度参数的初始强度信号,并对其他传感器广播生成的初始强度信号,另一方面,还会读取强度参数预设值对应的输出模式并传输给对应的输出装置。
对于区域位置不存在目标物体的传感器,一方面会接收其他传感器广播的强度信号,根据接收到的强度信号来识别广播端传感器与自身的传感器距离,并根据最短距离的强度信号内携带的强度参数值来选取对应输出装置的输出模式,另一方面,还会作为信号转发器对接收到的强度信号进行强度参数值衰减,并对衰减强度参数值后的强度信号进行广播“转发”给其他传感器,使得强度信号在信号源广播之后,会随着传播的次数、距离增加而减弱强度参数值。
由上述说明可知,本申请实施例通过信号源广播初始信号+信号转发器衰减“转发”强度信号的模式,使得不同传感器之间不需要信息反馈和主控设备调控就可以实现相互的协同工作,同时通过初始广播默认强度参数并逐次进行衰减转发的方式,实现了传感器与目标物体之间的空间距离可检测化,实现了对物体实时位置的有效跟踪,最后再基于传感器与目标物体之间的空间距离进行针对性输出,使得不同输出装置可以根据传感器与物体空间距离的远近进行不同输出模式的输出响应,同时由于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自由设置每种输出模式中的输出参数,因此相对现有技术而言,本申请实施例输出响应的种类、方式极为丰富和灵活。
同时,对本申请实施例可能涉及到的一些名词进行解释说明如下:
传感器,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是指具有物体检测功能、一定的数据处理功能以及数据传输功能的传感器设备,传感器具体的硬件形式此处不予限定,可由技术人员根据实际场景需求来进行设定,包括但不限于如探测报警器等设备。其中,一定的数据处理功能是指可以生成强度信号,并可以对强度信号携带的强度参数值大小进行调整,数据传输功能是指可以进行强度信号广播和接收,并可以将输出模式传输给输出装置。
强度信号,是指由检测到目标物体的传感器生成并广播,并由接收到的传感器进行转发的信号,强度信号用于传播强度参数,并告知接收端传感器,其与广播端传感器的距离,强度信号具体的信号格式和信号发射强度等属性值,可由技术人员根据实际应用的需求进行设定,此处不予限定。
强度参数,依附于强度信号传播的参数,每个强度参数都有一个具体的参数值,由检测到目标物体的传感器在生成强度信号时,同时生成一个参数值为默认值大小的强度参数并进行广播,同时由接收到的传感器进行强度参数值衰减后广播“转发”。强度参数值用于检测目标物体与传感器之间的距离,以及匹配传感器对应的输出装置的输出模式。
输出模式,是指输出装置的输出方案,里面会包含一些输出参数值,具体由技术人员根据实际的需求进行设定,例如当输出装置是灯光设备时,输出模式内可以包含一些具体的光照参数值,如光照时间、强度和色彩等。在本申请实施例之中,可由技术人员或用户根据实际应用需求,预先对各个强度参数值设置对应的输出模式以建立强度参数值与输出模式的映射关系,其中不同两个强度参数值之间对应的输出模式可以相同或不同,但强度参数值对应的输出模式不能全部相同,以保证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实现对目标物体的不同响应输出。
输出装置,是指响应系统中实际进行响应输出的硬件设备,用于根据接收到的输出模式进行响应输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传感器和输出装置既可以是同一设备,例如具有报警功能的检测器,也可以是两个独立的设备,例如传感器设备和灯光设备,以实现对不同实际场景需求的灵活配置。其中输出装置的具体类型以及安装的物理位置可由技术人员根据实际响应需求进行设定,例如当需要对用户提供即时照明时,输出装置可为灯光设备,安装位置可为对应传感器检测的区域位置,当需要对用户进行地图位置标注警告时,即根据用户实际位置的不同对地图中对应的位置区域进行高亮和不同颜色的警告时,此时所有区域位置对应的输出装置均为同一地图显示设备,输出装置安装的位置可以与传感器检测的区域位置相同或不同。因此,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每个传感器对应的输出装置数量既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同时不同传感器对应的输出装置既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同时应当说明地,在本申请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还应理解的是,虽然术语“第一”、“第二”等在文本中在一些本申请实施例中用来描述各种元素,但是这些元素不应该受到这些术语的限制。这些术语只是用来将一个元素与另一元素区分开。例如,第一传感器可以被命名为第二传感器,并且类似地,第二传感器可以被命名为第一传感器,而不背离各种所描述的实施例的范围。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都是传感器,但是它们不是同一传感器。
以下分别以单个传感器进行输出模式生成的实现流程,以及以多个传感器共同组建的传感器系统进行输出模式生成的工作流程,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解释说明,详述如下:
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输出模式生成方法的实现流程图,本申请实施例一应用于第一传感器,第一传感器用于对第一区域位置进行物体检测,详述如下:
S101,若第一区域位置存在目标物体,则获取第一输出模式,并将第一输出模式发送至第一区域位置对应的输出装置。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输出模式生成方法的执行主体为单个传感器,为了区分作为执行主体的传感器与非执行主体的其他传感器,本申请实施例一中将作为执行主体的传感器命名为第一传感器,将第一传感器接收到的强度信号的所有广播端传感器命名为第二传感器,将第二传感器接收到的强度信号的所有广播端传感器命名为第三传感器,由此可知,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传感器和第三传感器均不是指某个特定的传感器而是指一类传感器,且每类传感器具体包含的传感器数量需根据实际场景情况而定。同时,目标物体的具体类型由实际应用的需求决定,而实际使用的传感器种类可由技术人员根据目标物体的具体类型选定,此处不予限定,例如,当需要实现对人体的检测响应时,此时目标物体就是人体,在此基础上,理论上可选用任意一种可以检测人体的传感器作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传感器,包括但不限于如红外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或微波传感器等。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根据实际目标物体种类、传感器种类和设置的检测方法的不同,传感器判断区域位置是否存在目标物体的方式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假设目标物体为人体,传感器为红外传感器,且检测方法为只要温度处于设定的人体温度范围内时即判定区域位置内的存在目标物体,此时只要检测到第一区域位置内的温度处于设定的人体温度范围内,即可以判定第一区域位置内存在目标物体,又例如假设目标物体为移动机器人,传感器为视觉传感器,检测方法为基于图像进行物体识别,此时则需要对第一区域位置内进行图像采集和物体识别,并在识别出第一区域位置内存在移动机器人时,才判定第一区域位置内存在目标物体。因此本申请实施例不对具体使用的区域位置目标物体判断方式进行限定,可由技术人员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取设定。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会根据传感器与目标物体之间的距离不同来进行的输出模式响应设置,而当第一传感器检测出第一区域位置内存在目标物体时,说明第一传感器与目标物体的距离最近,此时只需要直接读取最小距离对应的输出模式,即可得到本申请实施例所需的第一输出模式,再将第一输出模式发送给第一区域位置对应的输出装置,使得第一区域位置对应的输出装置可以进行特定的响应输出,例如当输出装置为灯光设备时,按照第一输出模式内的光照参数对第一区域位置进行灯光控制。
S102,若第一区域位置不存在目标物体,接收第二传感器广播的强度信号,并计算每个接收到的强度信号分别对应的传感器距离,将最小的传感器距离对应的强度信号作为目标响应信号,其中,强度信号携带有强度参数,强度信号为,第二传感器检测到目标物体后生成的,携带有预设的强度参数的第一类强度信号,或者,由第二传感器对接收到第三传感器广播的强度信号进行强度参数的值减小后,得到的第二类强度信号。
其中,传感器距离是指接收端传感器与广播端传感器之间的距离,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传感器距离既可以是一个具体的值,例如1米、2米等,也可以仅是一个距离等级,例如第一距离等级、第二距离等级等,具体可由技术人员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定,例如,当选用的传感器距离计算方法较为精确时,可以直接使用具体的值大小作为传感器等级,而当计算方法精确度较低时,此时可以预先对实际的距离进行等级划分并计算出对应的距离等级即可。当第一区域位置内不存在目标物体时,第一传感器无法直接检测到目标物体的位置,更无法直接得知其与目标物体之间的距离并进行对应的输出模式选取。
由上述说明可知,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响应系统会同时包含多个传感器,其中检测到目标物体的传感器会生成并广播初始的强度信号,同时所有传感器还会对接收到的强度信号进行强度参数值的衰减与广播转发,因此理论上通过接收到的强度信号携带的强度参数值大小即可判断出传感器与目标物体之间的距离,但实际应用中,由于理论上每个传感器会广播携带有强度参数的强度信号,且这些强度信号的强度参数值情况复杂,因此此时对于单个传感器而言,其可能同时接收到多个携带有不同强度参数值的强度信号,此时会导致传感器无法直接根据接收到的强度参数值进行目标物体距离的判断,需从中筛选出可用于进行目标物体距离判断的强度参数值。同时,考虑到实际应用中可能出现空间区域内多个不同区域位置同时存在目标物体的情况,理论上对于与这些目标物体之间的距离不完全相同的传感器而言,会存在多个不同的目标物体距离,此时单个传感器在筛选进行目标物体距离判断的强度参数值时,若直接根据接收到的最小强度参数值进行处理的话,会出现无法正常对最近目标物体进行输出响应的情况,进而导致输出响应存在异常,如假设设置不同输出模式灯的亮度不同,且强度参数值越小亮度越低,此时离用户A较近的灯a若按照接收的最小强度参数值进行输出模式点亮的话,可能会响应距离其较远的用户B对应的强度参数值,进而使得灯光过暗无法为用户A提供正常照明。
为了实现对第一传感器与目标物体之间距离的判断,同时防止在存在多个目标物体的情况下出现输出异常的情况,本申请实施例会基于强度信号来计算各个作为广播端的第二传感器与第一传感器之间的传感器距离,并从中筛选出一个最小传感器距离对应的强度信号作为目标响应信号,以确定出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传感器实际应当响应的强度信号以及具体的强度参数值。
S103,查找与目标响应信号携带的强度参数的值对应的第二输出模式,并将第二输出模式传输至第一区域位置对应的输出装置。
在确定出实际所需响应的强度信号之后,本申请实施例会直接读取其携带的强度参数值,并基于该强度参数值进行输出模式的查询得到适宜的第二输出模式,并将第二输出模式输出值对应的输出装置,使得第一区域位置对应的输出装置可以进行特定的响应输出。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信号源广播初始信号+信号转发器衰减“转发”强度信号的模式,使得不同传感器之间不需要信息反馈和主控设备调控就可以实现相互的协同工作,同时通过初始广播默认强度参数并逐次进行衰减转发的方式,实现了传感器与目标物体之间的空间距离可检测化,实现了对物体实时位置的有效跟踪,最后再基于传感器与目标物体之间的空间距离进行针对性输出,使得不同输出装置可以根据传感器与物体空间距离的远近进行不同输出模式的输出响应,同时由于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自由设置每种输出模式中的输出参数,在结合实际场景应用时,例如在将本申请实施例应用至空间照明时,可以将输出模式设置为不同的灯光亮度且距离人体越近亮度越高,此时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实现当用户在空间中走动时灯光一直跟随者用户的实时位置变化而变化,即用户走到哪灯就亮到哪,用户离开某一位置时该位置对应的灯光也及时发生变化,如及时灭灯,实现灯随人走的效果,相对仅仅只是直接亮灯而言,输出响应更为灵活丰富且更加节约能源。又例如在将本申请实施例应用至舞台灯光控制时,可以将输出模式设置为不同的舞台灯光效果,如不同的亮度、色彩和时长等,此时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实现对不同舞台位置处的人员,进行不同的灯光效果控制使得响应的种类更为丰富。因此,本申请实施例输出响应的种类、方式极为丰富和灵活。
同时,由于本申请实施例传感器以广播的形式进行协同工作,使得本申请实施例传感器之间不需要信息反馈也不需要主控设备等,因此,在利用本申请实施例的传感器构建传感器的系统时系统复杂度低,对安装环境以及安装人员的要求极低,即使出现异常或损坏的传感器,也只需求直接替换一个新的传感器即可,极大地节约了传感器的安装和维护成本。
作为本申请的一个可选实施例,在本申请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本申请实施例二,包括:
减小接收到的强度信号携带的强度参数的值,并向第二传感器广播减小强度参数值后的强度信号。
在本申请实施例之中,作为执行主体的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和第三传感器具有相同的信号“转发”功能,即会在接收到强度信号之后,对强度信号中的强度参数值进行衰减,并对衰减后的强度信号进行广播,以使得空间区域中其他的传感器也可以正常接收第一传感器“转发”的强度信号,并进行如本申请实施例一中的传感器距离计算和输出模式选取等操作,从而实现各个传感器之间的协同工作。其中,具体的强度参数值减小方法此处不予限定,可由技术人员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定,包括但不限于如,每次均进行固定梯度的差值减小,或者每次进行不同梯度的差值计算。
作为上述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传感器进行强度参数值衰减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考虑到在实际不同应用场景下对输出响应的范围需求不同,例如对于一些大范围的照明需求场景而言,对于每一个用户均需要较大范围的实时照明,但对于一些小范围响应需求的场景而言,例如小范围的舞台灯光而言,此时对每个用户而言仅需要周围很小范围内的舞台灯光。
为了满足小范围响应的场景需求,防止第一传感器对距离过远的目标物体进行响应,如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三包括:
S201,查找接收到的强度信号携带的强度参数的值对应的递减值。
S202,利用接收到的强度信号携带的强度参数的值与对应递减值的差值,更新接收到的强度信号携带的强度参数的值,得到减小强度参数的值后的强度信号,其中,强度参数的值与递减值呈负相关。
在本申请实施例二中会预先对不同的强度参数值设置不同的递减值,且强度参数值小对应的递减值越大,从而使得强度参数值在“转发”过程中被快速衰减,进而保证了每个目标物体对应响应的传感器范围不会过大,以一实例进行说明,假设强度参数值范围为0-100,设初始强度信号中的默认强度参数值为100,同时设置强度参数值100、70对应的递减值分别为30和70,此时每个初始强度信号在进行传播时强度参数值最多传播两次就会被减小至0,即仅会有很小范围的传感器可以接收到有效的强度参数值,因此除检测到某一目标物体的传感器以外,仅会有极少的附近传感器会对该目标物体进行响应,此时,即可减小较远处目标物体对传感器的影响,实现对小范围响应场景需求的有效满足。其中,每个强度参数值对应的递减值具体大小,可由技术人员根据实际对响应范围的需求进行设定,此处不予限定。
作为本申请的另一个可选实施例,与本申请实施例二相对应的,为了满足大范围响应的场景需求,此时就需要目标物体周围较大范围的传感器均可接收到有效的强度参数值,因此在本申请实施例之中,强度参数值与递减值可以是正相关,或者递减值为一个较小的固定值,例如可以是当前强度参数值的一半。
作为本申请的一个可选实施例,在上述本申请实施例一至三的基础上,考虑到实际应用之中空间区域内可能会同时设置很多个传感器,每个传感器均如上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一传感器一样进行强度信号的接收和广播,此时若每个传感器都直接对接收到的强度信号进行广播“转发”的话,会使得整个空间区域内充斥着大量的强度信号,直接导致每个传感器的信号接收、处理和广播的工作负荷呈指数倍增加,同时由于强度信号的持续传播,也使得与目标物体较远的传感器也有可能会受到不必要的干扰而产生误响应。因此,为了防止强度信号的过度传播,造成传感器数据处理量过大,且容易对于目标物体过远的传感器造成干扰,本申请实施例四包括:
减小接收到的强度信号携带的强度参数的值,仅在减小后的强度参数的值大于强度阈值时,向其他传感器广播减小强度参数的值后的强度信号。
在本申请实施例之中,会对每次接收到的强度信号进行强度参数值衰减,并判断衰减后的强度参数值是否较小,若强度参数值小于或等于预设的强度阈值,则直接停止对该强度信号的广播“转发”,即仅会在强度参数值大于强度阈值时才会继续对强度信号进行广播。其中,强度阈值的具体大小,可由技术人员根据实际应用的需求进行设定,此处不予限定,包括但不限于如最大强度参数值的20%。
由于在强度信号的强度参数值衰减到一定程度时,说明接收到该强度信号传感器与目标物体相距已经较远,此时若对该强度信号继续进行“转发”传播的话极有可能造成强度信号的过度传播,因此本申请实施例会直接停止对该强度信号的“转发”传播,防止造成传感器的误响应,同时由于传感器及时中止了对强度参数值较弱的强度信号的转发,从而使得整个空间区域内的强度信号数据类急剧减少,极大地减小了传感器的数据处理量。
作为本申请实施例一中根据强度信号计算传感器距离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在上述各个本申请实施例的基础上,考虑到实际情况中信号质量会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加而发生降低,因此在本申请实施例五中,会通过对接收到的强度信号的质量进行检测,来实现对传感器之间距离的评估,具体包括:
计算每个接收到的强度信号分别对应的质量参数,并查找质量参数对应的传感器距离,得到每个强度信号分别对应的传感器距离。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会预先根据实际传感器发送的强度信号在空间区域内传播时的损耗情况,来建立一个信号质量与传感器距离之间的对应关系,其中具体的对应关系创建方法此处不予限定,包括但不限于如,由技术人员对不同信号传输距离下对传感器接收到的强度信号质量进行测量,以得到所需的信号质量与传感器距离之间的对应关系,并将该对应关系进行预存储。
在接收到强度信号之后,第一传感器会对接收到强度信号进行质量参数评估,以确定出强度信号的质量情况,在根据预先储存的对应关系来查找出对应的传感器距离即可。其中,质量参数的具体类型以及计算方法此处不予限定,可由技术人员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定,包括但不限于如将信号强度、信号质量、信号接收成功率、信号丢失率以及预设时长内接收信号次数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来作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质量参数并进行计算。
在本申请实施例之中,传感器在计算传感器距离时无需依赖过多的物理参数,而是仅通过对接收到的强度信号的信号质量进行评估并确定出对应的传感器距离,从而使得本申请实施例既无需与预先采集或设置其他设备的参数,也无需与其他设备进行联动交互即可实现对传感器距离的准确量化,计算的过程独立简单,对于实际应用而言,在解决了传感器距离计算的同时,技术人员无需预先进行任何设备参数的采集、设备信息交互的设计以及交互信息的处理设计工作,只需直接独立安装好各个传感器并开启传感器即可,极大地减小了对实际应用中硬件安装配置以及维护的工作,极大地降低了设备的硬件成本以及人工成本。
作为上述本申请实施例中计算质量参数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考虑到实际情况中传感器的硬件计算资源较为有限,因此为了减小质量参数计算的工作负荷,需要设置一种相对较为简单易行的方法来量化强度信号的信号质量参数,在本申请实施例六中,包括:
统计在预设时长内对每个强度信号的接收次数,并将接收次数作为质量参数。
考虑到实际情况中,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加信号会出现时断时续的情况,因此,本申请实施例会以单位时长内接收到的强度信号次数来量化信号在质量参数,其中,具体的预设时长起始和终止时刻可由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设定,可选地,可将终止时刻设置为当前进行质量参数计算的时刻,以保证计算的质量参数的实时性。同时,为了实现基于强度信号接收次数对强度信号质量参数的准确量化,以及对传感器距离的准确计算,在预设信号质量与传感器距离之间的对应关系时,本申请实施例中还需要知道传感器在广播的强度信号时的广播频率即每秒广播几次强度信号,以确定出准确的对应关系,因此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需要预先获知实际传感器广播强度信号的频率,并作为参考数据设立所需的对应关系。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接收次数的统计计算量小计算难度低对硬件计算资源的需求极低,从而在实现对信号质量准确量化的同时,极大地降低了实际传感器的软硬件成本。
作为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由于传感器在进行强度信号广播时,理论上其周围的所有广播范围内的传感器都可以接收到,对应单个传感器而言,其在“转发”相邻的某个传感器广播的强度信号的同时,也会接收到其他相邻的传感器广播“转发”的强度信号,此时若两个强度信号为同一信号,由于传播的次数及路径不一样,会直接导致该传感器会同时接收到两个对应的传感器距离相同,但强度参数值大小不同的强度信号,例如假设传感器A、传感器B和传感器C依次等距相邻,此时传感器B会对传感器A广播的强度信号进行强度参数的衰减并“转发”,传感器C在接收到传感器B广播的强度信号时,同样也会进行强度参数的衰减并“转发”,对于传感器B而言,传感器A和传感器C广播的强度信号对应的传感器距离相同,但传感器A广播的强度信号的强度参数值会大于传感器C广播的强度信号的强度参数值,此时若直接按照上述各个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直接对最小传感器距离的强度信号进行强度参数的输出模式选取输出,可能会导致输出模式的不稳定,无法正常进行输出模式选取输出,如上述实例中,传感器B既有可能对传感器A广播的强度信号的强度参数值进行输出模式选定输出,也有可能传感器C广播的强度信号的强度参数值进行输出模式选取输出。
为了避免强度信号反向传播导致传感器无法进行正常的输出模式选取输出,在上述各个本申请实施例的基础上,本申请实施例七,包括:
若存在多个最小的传感器距离,筛选出所有最小传感器距离对应的强度信号中,携带强度参数的值最大的强度信号,并将筛选出的强度信号作为目标响应信号。
当第一传感器检测到存在多个最小传感器距离时,即有多个广播端传感器与第一传感器的距离均相同且最小时,考虑到反向传播的强度信号其传播次数必然更多,从而使得强度信号中包含的强度参数值必然更小,因此本申请实施例会直接筛选出强度参数值最大的强度信号作为目标响应信号,并进行后续的输出模式选取输出,以剔除反向传播的强度信号的干扰,使得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传感器可以更好地适应目标物体实际位置来进行输出模式的选定和输出,保证输出的实时有效。
作为本申请的一个可选实施例,考虑到实际应用中可能出现传感器布置密度过小两个传感器之间距离过大的情况,由于传感器强度信号的传播距离一般较远,此时若直接根据最近传感器距离的强度信号内的强度参数值进行输出模式选取输出的话,可能会出现明明实际距离目标物体较远的传感器,也选定了原本用于近距离输出的输出模式的情况,从而造成输出响应不合理的情况出现,
为了避免传感器空间距离布置较远,导致各个传感器对输出模式的合理选取输出不合理的情况出现,本申请实施例八,包括:
若目标响应信号对应的传感器距离大于距离阈值,减小目标响应信号携带的强度参数的值,查找与减小后的强度参数的值对应的第二输出模式,并将第二输出模式传输至第一区域位置对应的输出装置。
本申请实施例在检测到传感器距离过大时不会直接对强度信号的强度参数值进行输出模式的选取输出,而是会对强度参数值进行衰减处理,以“补偿”增加对应传感器与目标物体之间的距离,再基于这个衰减之后的强度参数值进行输出模式的选取并输出,从而保证了的输出模式是同时合理考量了传感器之间距离以及传感器与目标物体之间的距离,并作出的合理的输出响应。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在检测到目标响应信号对应的传感器距离过大时,减弱目标响应信号中的强度参数值再选取输出模式,实现对传感器与目标物体之间实际距离的补偿纠正,使得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在传感器空间布置不合理时,智能化地自适应纠正传感器的输出模式,保证响应系统输出响应的灵活可靠。
图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三提供的传感器系统的系统交互图,本申请实施例九中至少包括:第一传感器、第二传感器和第三传感器共3个传感器,其中,每个传感器分别用于对空间区域中不同区域位置进行物体检测,详述如下:
S301,第一传感器用于,生成强度信号并向第二传感器和第三传感器广播生成的强度信号,其中,第一传感器为检测到目标物体的传感器,第二传感器为3个传感器中与第一传感器空间距离最近的传感器,生成的强度信号携带有值为预设大小的强度参数。
S302,第一传感器还用于,获取第一输出模式,并将第一输出模式传输至第一传感器进行对应的输出装置。
S303,第二传感器用于,在接收到第一传感器广播的强度信号时,减小接收到的强度信号携带的强度参数的值,并向第三传感器广播减小强度参数的值后的强度信号。
S304,第二传感器还用于,在未检测到目标物体时,查找与接收到第一传感器广播的强度信号中的强度参数对应的输出模式,并将查找出的输出模式传输至第二传感器进行对应的输出装置。
S305,第三传感器用于,在未检测到目标物体时,计算接收到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广播的强度信号分别对应的传感器距离,并将最小的传感器距离对应的强度信号作为目标响应信号。
S306,第三传感器还用于,查找与目标响应信号携带的强度参数的值对应的输出模式,并将查找出的输出模式传输至第三传感器对应的输出装置,其中不同强度参数的值对应的输出模式不完全相同。
与上述各个本申请实施例相同的,本申请实施例九中第一传感器、第二传感器和第三传感器的命名方式,也仅仅是为了将各个传感器区分开来。同时,本申请实施例九的实现原理与本申请实施例一基本相同,且传感器系统内的各个传感器功能均相同,即传感器系统中的各个传感器均可以是本申请实施例一中的第一传感器、第二传感器或者第三传感器,每个传感器都具有接收、广播和“转发”信号的功能,均会在检测到目标物体时生成初始的强度信号并向周围广播,同时在未检测到根据接收到其他传感器广播的强度信号来进行传感器距离筛选与输出模式选取输出,具体可参考本申请实施例一的相关说明,此处不予赘述。
与本申请实施例一不同之处在于,由于本申请实施例九中同时包含了至少三个传感器,且每个传感器均负责对空间区域内的一个区域位置进行检测,因此本申请实施例九中需要预先确定好传感器系统具体使用的传感器数量、各个传感器在空间区域内的布置位置和密度等参数,以及各个传感器具体负责检测的区域位置。具体的,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传感器在空间区域的数量、位置、密度以及对应检测的区域位置等,均可由技术人员根据实际场景的需求进行设定,此处不予限定。
同时,在本申请实施例九中各个传感器均具有信号接收和广播两种功能,其中根据实际应用需求的不同,可以设置为信号接收和广播功能同时开启,此时只要有相应的硬件支持即可,或者也可以设置为信号接收和广播功能定时切换,例如信号接收和广播功能每隔0.5秒切换一次,具体可由技术人员根据实际应用需求来进行选取设置,此处不予限定。另外,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当传感器已经检测到目标物体时,传感器的信号接收功能可以设置为开启,此时传感器还可以继续实现对强度信号的“转发”功能,或者也可以设置为关闭,此时传感器仅仅只是作为一个信号源进行初始强度信号的广播,以防止其他传感器信号的干扰,具体可由技术人员根据实际需求设定,此处不予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信号源广播初始信号+信号转发器衰减“转发”强度信号的模式,使得不同传感器之间不需要信息反馈和主控设备调控就可以实现相互的协同工作,同时通过初始广播默认强度参数并逐次进行衰减转发的方式,实现了传感器与目标物体之间的空间距离可检测化,实现了对物体实时位置的有效跟踪,最后再基于传感器与目标物体之间的空间距离进行针对性输出,使得不同输出装置可以根据传感器与物体空间距离的远近进行不同输出模式的输出响应,同时由于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自由设置每种输出模式中的输出参数,因此,本申请实施例输出响应的种类、方式极为丰富和灵活。
同时,由于本申请实施例传感器以广播的形式进行协同工作,使得本申请实施例传感器之间不需要信息反馈也不需要主控设备等调控,因此,在利用本申请实施例的传感器系统复杂度低,对安装环境以及安装人员的要求极低,即使出现异常或损坏的传感器,也只需求直接替换一个新的传感器即可,极大地节约了传感器的安装和维护成本。
作为本申请实施例十,在本申请实施例九的基础上,传感器系统还包括:第四传感器;
第三传感器还用于,减小接收到的强度信号携带的强度参数的值,并向第四传感器广播减小强度参数的值后的强度信号。
本申请实施例十的原理与本申请实施例二相同,此时本申请实施例十中的第三传感器即为本申请实施例二中的第一传感器,具体的原理说明、背景说明以及有益效果说明可参考本申请实施例二的相关说明,此处不予赘述。
作为本申请实施例十中第三传感器进行强度参数值衰减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如图4所示,本申请实施例十一,包括:
S401,查找接收到的强度信号携带的强度参数的值对应的递减值。
S402,利用接收到的强度信号携带的强度参数的值与对应递减值的差值,更新接收到的强度信号携带的强度参数的值,得到减小强度参数的值后的强度信号,其中,强度参数的值与递减值呈负相关。
本申请实施例十一的原理与本申请实施例三相同,具体的具体的原理说明、背景说明以及有益效果说明可参考本申请实施例三以及其他相关实施例的相关说明,此处不予赘述。
作为本申请实施例十二,在本申请实施例九至十一的基础上,包括:
在接收到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广播的强度信号时,减小接收到的强度信号携带的强度参数的值,并仅在减小后的强度参数的值大于强度阈值时,向第四传感器广播减小强度参数的值后的强度信号。
本申请实施例十二的原理与本申请实施例四相同,具体的原理说明、背景说明以及有益效果说明可参考本申请实施例四的相关说明,此处不予赘述。
作为本申请实施例九中根据强度信号计算传感器距离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在本申请实施例九至十二的基础上,本申请实施例十三,包括:
计算每个接收到的强度信号分别对应的质量参数,并查找质量参数对应的传感器距离,得到每个强度信号分别对应的传感器距离。
本申请实施例十三的原理与本申请实施例五相同,具体的原理说明、背景说明以及有益效果说明可参考本申请实施例五的相关说明,此处不予赘述。
作为本申请实施例十三中计算质量参数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本申请实施例十四,包括:
统计在预设时长内对每个强度信号的接收次数,并将接收次数作为质量参数。
本申请实施例十四的原理与本申请实施例六相同,具体的原理说明、背景说明以及有益效果说明可参考本申请实施例六的相关说明,此处不予赘述。
作为本申请实施例十五,在上述本申请实施例九至十四的基础上,包括:
若存在多个最小的传感器距离,筛选出所有最小传感器距离对应的强度信号中,携带强度参数的值最大的强度信号,并将筛选出的强度信号作为目标响应信号。
本申请实施例十五的原理与本申请实施例七相同,具体的原理说明、背景说明以及有益效果说明可参考本申请实施例七相关说明,此处不予赘述。
作为本申请实施例十六,在上述本申请实施例九至十五的基础上,包括:
若目标响应信号对应的传感器距离大于距离阈值,减小目标响应信号携带的强度参数的值,查找与减小后的强度参数对应的输出模式,并将输出模式传输至第三传感器对应的输出装置。
本申请实施例十六的原理与本申请实施例八相同,具体的原理说明、背景说明以及有益效果说明可参考本申请实施例八相关说明,此处不予赘述。
在本申请实施例一至十六之中,通过对强度参数值衰减以及强度参数值较小时停止转发的方法,可以灵活控制强度信号的有效传播范围,以及传播范围内各个传感器接收到的强度参照值大小,从而实现对空间区域内各个传感器对应的输出模式的灵活调控。
作为本申请的一个可选实施例,在上述本申请实施例一至十六的基础上为了避免强度信号的过度传播,可以对每个传感器的广播时的信号发送强度进行调控,使得强度信号仅可在较小范围内进行有效传播,此时对于每个传感器而言,其广播的强度信号基本不会对范围外的传感器造成影响。
将本申请实施例九至十六结合至一个具体灯光照明场景进行实例说明,如图5A至图5C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十七中:
按照从左至右从上至下的顺序进行排序,空间区域内包含A1、A2、…、A36共36个均匀阵列排布的传感器,通过调整每个传感器的信号发射强度,使得强度信号的有效广播距离为横向或纵向的相邻传感器距离(即每个传感器仅能接收到其横向和纵向相邻的传感器广播的强度信号),同时每个传感器都具有信号广播、接收以及对接收到的强度信号进行“转发”的功能,每个传感器对应一盏LED灯作为输出装置,设置各个输出模式内仅包含灯光亮度,且强度参数值越大对应输出模式内的灯光亮度值越大。预设一个第一输出模式,其中第一输出模式内的灯光亮度大于最大强度参数值对应输出模式内的灯光亮度。设强度参数值范围为0-100,初始强度信号中的强度参数值为100,“转发”时,强度参数值100、50、20对应的递减值分别为50、30和20,且当强度信号对应衰减后的强度参数值为0时,不对该强度信号进行广播“转发”。
为了丰富对用户的灯光响应,实现灯光跟着用户的实时位置而变化,且要求离用户越近灯光越亮,本申请实施例十七,包括:
传感器对各自负责区域位置进行用户检测,假设用户当前处于A16对应的区域位置,如图5A所示,此时A16传感器会作为信号源生成初始的强度信号,向周围广播该初始的强度信号,并读取第一输出模式输出给对应的LED灯,其中初始强度信号携带的强度参数值为100。
在传感器A16广播初始的强度信号之后,传感器A10、A15、A17和A22均会接收到初始强度信号,并会对其进行强度参数值衰减得到强度参数值为50的强度信号,再向周围广播“转发”携带强度参数值为50的强度信号,同时,还会选取出强度参数值100对应的输出模式,并输出给对应的LED灯。
在传感器A10、A15、A17和A22广播“转发”之后,如图5B所示,传感器A4、A9、A11、A14、A18、A21、A23和A28,均会接收到携带强度参数值为50的强度信号,并会对其进行强度参数值衰减得到强度参数值为20的强度信号,再向周围广播“转发”携带强度参数值为20的强度信号,同时,还会选取出强度参数值50对应的输出模式,并输出给对应的LED灯。
在传感器A4、A9、A11、A14、A18、A21、A23和A28广播“转发”之后,如图5C所示,传感器A3、A5、A8、A12、A13、A20、A24、A27、A29和A34,均会接收到携带强度参数值为20的强度信号,并会将强度参数值20减去递减值20得到衰减后的强度参数值为0,由于衰减后的强度参数值为0,此时会停止对该强度信号进行广播“转发”,但会选取出强度参数值20对应的输出模式,并输出给对应的LED灯。
同时由图5C可知,在上述强度信号传播的过程中,传感器A3、A5、A8、A9、A10、A11、A12、A15、A17、A20、A21、A22、A23、A24、A27和A29,都会接收到至少2个不同传感器广播的强度信号,例如对于传感器A10而言,其会同时接收到传感器A4、A9、A11和A16广播的强度信号,此时,但有实际情况可知,其真正需要响应的是A16信号源传感器的强度信号,其他的强度信号均属于干扰信号,如A4广播的强度信号,对A10而言属于反向传播的干扰信号,因此在本申请实施例十七中,各个传感器会均会计算其接收到的所有强度信号对应的传感器距离,并筛选出其中最小的传感器距离,若存在多个最小的传感器距离,则仅对其中强度参数值最大的强度信号进行响应,即仅会查找其中最大的强度参数值对应的输出模式,并输出给对应的输出装置,例如对于A10而言,A16广播的强度信号中强度参数值为100,大于其他接收的强度信号的强度参数值,因此此时仅会选取出强度参数值100对应的输出模式,并输出给对应的LED灯。
各个LED等会在接收到输出模式时,根据输出模式中的灯光亮度进行灯光点亮控制。
当用户实时位置发生变化时上述过程会随之更新,从而实现了灯随用户实时位置变化而变化,且与用户越近的LED灯亮度越高的效果,同时当用户离开某一位置较远之后,此时该位置处的传感器无法检测到用户,也无法接收到其他传感器广播的强度信号,从而又会恢复到初始状态(该初始状态既可以是熄灭,也可以是较暗的灯光,具体可由技术人员根据实际需求设定)。因此相对仅仅根据用户是否进入空间区域来统一控制灯光亮灭而言,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实现更为丰富灵活的灯光响应,同时还可以节约能源,可以满足实际应用场景的个性化需求。
对应于上文实施例的方法,图6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输出模式生成装置的结构框图,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了与本申请实施例相关的部分。图6示例的输出模式生成装置可以是前述实施例一提供的输出模式生成方法的执行主体。
参照图6,该输出模式生成装置包括:
第一模式输出模块61,用于若第一区域位置存在目标物体,则获取第一输出模式,并将所述第一输出模式发送至所述第一区域位置对应的输出装置。
信号选取模块62,用于若所述第一区域位置不存在目标物体,接收第二传感器广播的强度信号,并计算每个接收到的强度信号分别对应的传感器距离,将最小的传感器距离对应的强度信号作为目标响应信号,其中,所述强度信号携带有强度参数,所述强度信号为,所述第二传感器检测到目标物体后生成的,携带有预设的强度参数的第一类强度信号,或者,由所述第二传感器对接收到第三传感器广播的强度信号进行强度参数的值减小后,得到的第二类强度信号。
第二模式输出模块63,用于查找与所述目标响应信号携带的强度参数的值对应的第二输出模式,并将所述第二输出模式传输至所述第一区域位置对应的所述输出装置。
进一步地,该输出模式生成装置,还包括:
转发模块,用于减小接收到的强度信号携带的强度参数的值,并向所述第二传感器广播减小强度参数值后的强度信号。
进一步地,信号选取模块62,包括:
质量评估模块,用于计算每个接收到的强度信号分别对应的质量参数,并查找所述质量参数对应的传感器距离,得到每个强度信号分别对应的传感器距离。
进一步地,质量评估模块,用于:
统计在预设时长内对每个强度信号的接收次数,并将所述接收次数作为所述质量参数。
进一步地,转发模块,用于:
查找接收到的强度信号携带的强度参数的值对应的递减值。
利用接收到的强度信号携带的强度参数的值与对应递减值的差值,更新接收到的强度信号携带的强度参数的值,得到减小强度参数的值后的强度信号,其中,强度参数的值与递减值呈负相关。
进一步地,转发模块,还用于:
减小接收到的强度信号携带的强度参数的值,仅在减小后的强度参数的值大于强度阈值时,向其他传感器广播减小强度参数的值后的强度信号。
进一步地,信号选取模块62,还用于:
若存在多个最小的传感器距离,筛选出所有最小传感器距离对应的强度信号中,携带强度参数的值最大的强度信号,并将筛选出的强度信号作为所述目标响应信号。
进一步地,第二模式输出模块63,用于
若所述目标响应信号对应的传感器距离大于距离阈值,减小所述目标响应信号携带的强度参数的值,查找与减小后的强度参数的值对应的第二输出模式,并将所述第二输出模式传输至所述第一区域位置对应的所述输出装置。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输出模式生成装置中各模块实现各自功能的过程,具体可参考前述图1所示实施例一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应理解,上述实施例中各步骤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应当理解,当在本申请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时,术语“包括”指示所描述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和/或组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组件和/或其集合的存在或添加。
还应当理解,在本申请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相关联列出的项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组合以及所有可能组合,并且包括这些组合。
如在本申请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那样,术语“如果”可以依据上下文被解释为“当...时”或“一旦”或“响应于确定”或“响应于检测到”。类似地,短语“如果确定”或“如果检测到[所描述条件或事件]”可以依据上下文被解释为意指“一旦确定”或“响应于确定”或“一旦检测到[所描述条件或事件]”或“响应于检测到[所描述条件或事件]”。
在本申请说明书中描述的参考“一个实施例”或“一些实施例”等意味着在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包括结合该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由此,在本说明书中的不同之处出现的语句“在一个实施例中”、“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等不是必然都参考相同的实施例,而是意味着“一个或多个但不是所有的实施例”,除非是以其他方式另外特别强调。术语“包括”、“包含”、“具有”及它们的变形都意味着“包括但不限于”,除非是以其他方式另外特别强调。
图7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传感器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该实施例的传感器设备7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70(图7中仅示出一个)、存储器71和传感器72,所述存储器71中存储有可在所述处理器70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73。所述处理器70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73时实现上述各个输出模式生成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例如图1所示的步骤101至103。或者,所述处理器70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73时实现上述各装置实施例中各模块/单元的功能,例如图6所示模块61至63的功能。
所述传感器设备可包括,但不仅限于,处理器70、存储器71。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7仅仅是传感器设备7的示例,并不构成对传感器设备7的限定,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例如所述传感器设备还可以包括输入发送设备、网络接入设备、总线等。
所称处理器70可以是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还可以是其他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成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等。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
所述存储器71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是所述传感器设备7的内部存储单元,例如传感器设备7的硬盘或内存。所述存储器71也可以是所述传感器设备7的外部存储设备,例如所述传感器设备7上配备的插接式硬盘,智能存储卡(Smart Media Card,SMC),安全数字(Secure Digital,SD)卡,闪存卡(Flash Card)等。进一步地,所述存储器71还可以既包括所述传感器设备7的内部存储单元也包括外部存储设备。所述存储器71用于存储操作系统、应用程序、引导装载程序(BootLoader)、数据以及其他程序等,例如所述计算机程序的程序代码等。所述存储器71还可以用于暂时地存储已经发送或者将要发送的数据。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可实现上述各个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当计算机程序产品在移动终端上运行时,使得移动终端执行时实现可实现上述各个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
所述集成的模块/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也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计算机程序可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该计算机程序在被处理器执行时,可实现上述各个方法实施例的步骤。其中,所述计算机程序包括计算机程序代码,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可以为源代码形式、对象代码形式、可执行文件或某些中间形式等。所述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能够携带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的任何实体或装置、记录介质、、计算机存储器、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电载波信号、电信信号以及软件分发介质等。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或记载的部分,可以参见其它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对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输出模式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第一传感器,所述第一传感器用于对第一区域位置进行物体检测,包括:
若所述第一区域位置存在目标物体,则获取第一输出模式,并将所述第一输出模式发送至所述第一区域位置对应的输出装置;
若所述第一区域位置不存在目标物体,接收第二传感器广播的强度信号,并计算每个接收到的强度信号分别对应的传感器距离,将最小的传感器距离对应的强度信号作为目标响应信号,其中,所述强度信号携带有强度参数,所述强度信号为,所述第二传感器检测到目标物体后生成的,携带有预设的强度参数的第一类强度信号,或者,由所述第二传感器对接收到第三传感器广播的强度信号进行强度参数的值减小后,得到的第二类强度信号;
查找与所述目标响应信号携带的强度参数的值对应的第二输出模式,并将所述第二输出模式传输至所述第一区域位置对应的所述输出装置;
在所述接收第二传感器广播的强度信号之后,还包括:
减小接收到的强度信号携带的强度参数的值,并向所述第二传感器广播减小强度参数值后的强度信号;
所述减小接收到的强度信号携带的强度参数的值,包括:
查找接收到的强度信号携带的强度参数的值对应的递减值;
利用接收到的强度信号携带的强度参数的值与对应递减值的差值,更新接收到的强度信号携带的强度参数的值,得到减小强度参数的值后的强度信号,其中,强度参数的值与递减值呈负相关。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出模式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第二传感器广播的强度信号,并计算每个接收到的强度信号分别对应的传感器距离,包括:
计算每个接收到的强度信号分别对应的质量参数,并查找所述质量参数对应的传感器距离,得到每个强度信号分别对应的传感器距离。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输出模式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每个接收到的强度信号分别对应的质量参数,包括:
统计在预设时长内对每个强度信号的接收次数,并将所述接收次数作为所述质量参数。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出模式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减小接收到的强度信号携带的强度参数的值,并向所述第二传感器广播减小强度参数的值后的强度信号,包括:
减小接收到的强度信号携带的强度参数的值,仅在减小后的强度参数的值大于强度阈值时,向其他传感器广播减小强度参数的值后的强度信号。
5.如权利要求1至4任意一项所述的输出模式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最小的传感器距离对应的强度信号作为目标响应信号,包括:
若存在多个最小的传感器距离,筛选出所有最小传感器距离对应的强度信号中,携带强度参数的值最大的强度信号,并将筛选出的强度信号作为所述目标响应信号。
6.如权利要求1至4任意一项所述的输出模式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查找与所述目标响应信号携带的强度参数对应的第二输出模式,并将所述第二输出模式传输至所述第一区域位置对应的所述输出装置,包括:
若所述目标响应信号对应的传感器距离大于距离阈值,减小所述目标响应信号携带的强度参数的值,查找与减小后的强度参数的值对应的第二输出模式,并将所述第二输出模式传输至所述第一区域位置对应的所述输出装置。
7.一种传感器系统,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第一传感器、第二传感器、第三传感器和第四传感器,其中,每个传感器分别用于对空间区域中不同区域位置进行物体检测;
所述第一传感器用于,生成强度信号并向所述第二传感器和所述第三传感器广播生成的强度信号,其中,所述第一传感器为检测到目标物体的传感器,所述第二传感器为3个传感器中与所述第一传感器空间距离最近的传感器,生成的强度信号携带有值为预设大小的强度参数;
所述第一传感器还用于,获取第一输出模式,并将所述第一输出模式传输至所述第一传感器进行对应的输出装置;
所述第二传感器用于,在接收到所述第一传感器广播的强度信号时,减小接收到的强度信号携带的强度参数的值,并向所述第三传感器广播减小强度参数的值后的强度信号;
所述第二传感器还用于,在未检测到目标物体时,查找与接收到所述第一传感器广播的强度信号中的强度参数对应的输出模式,并将查找出的输出模式传输至所述第二传感器进行对应的输出装置;
所述第三传感器用于,在未检测到目标物体时,计算接收到所述第一传感器和所述第二传感器广播的强度信号分别对应的传感器距离,并将最小的传感器距离对应的强度信号作为目标响应信号;
所述第三传感器还用于,查找与所述目标响应信号携带的强度参数的值对应的输出模式,并将查找出的输出模式传输至所述第三传感器对应的输出装置,其中不同强度参数的值对应的输出模式不完全相同;
所述第三传感器还用于,减小接收到的强度信号携带的强度参数的值,并向所述第四传感器广播减小强度参数的值后的强度信号;
所述第三传感器具体用于:
查找接收到的强度信号携带的强度参数的值对应的递减值;
利用接收到的强度信号携带的强度参数的值与对应递减值的差值,更新接收到的强度信号携带的强度参数的值,得到减小强度参数的值后的强度信号,其中,强度参数的值与递减值呈负相关。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传感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传感器具体用于:
在接收到所述第一传感器和所述第二传感器广播的强度信号时,减小接收到的强度信号携带的强度参数的值,并仅在减小后的强度参数的值大于强度阈值时,向所述第四传感器广播减小强度参数的值后的强度信号。
9.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传感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传感器具体用于:
若存在多个最小的传感器距离,筛选出所有最小传感器距离对应的强度信号中,携带强度参数的值最大的强度信号,并将筛选出的强度信号作为所述目标响应信号。
10.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传感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传感器具体用于:
若所述目标响应信号对应的传感器距离大于距离阈值,减小所述目标响应信号携带的强度参数的值,查找与减小后的强度参数对应的输出模式,并将输出模式传输至所述第三传感器对应的输出装置。
11.一种传感器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器设备包括传感器、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上存储有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CN201911042900.1A 2019-10-30 2019-10-30 一种输出模式生成方法、传感器系统及传感器设备 Active CN11274839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042900.1A CN112748394B (zh) 2019-10-30 2019-10-30 一种输出模式生成方法、传感器系统及传感器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042900.1A CN112748394B (zh) 2019-10-30 2019-10-30 一种输出模式生成方法、传感器系统及传感器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48394A CN112748394A (zh) 2021-05-04
CN112748394B true CN112748394B (zh) 2023-10-10

Family

ID=756404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042900.1A Active CN112748394B (zh) 2019-10-30 2019-10-30 一种输出模式生成方法、传感器系统及传感器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748394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2052069A1 (en) * 2010-10-22 2012-04-26 Sony Ericsson Mobile Communications Ab Mobile communication device with three-dimensional sensing and a method therefore
WO2015004581A1 (en) * 2013-07-09 2015-01-15 Koninklijke Philips N.V.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tracking a vehicle's position using a plurality of light sensors
CN108603926A (zh) * 2015-11-13 2018-09-28 菲力尔系统公司 检测和测距系统和方法
EP3441795A1 (de) * 2017-08-09 2019-02-13 Sick AG Sensor zur erfassung eines objekts und verfahren zum einstellen eines schaltpunktes
CN110096071A (zh) * 2018-01-31 2019-08-06 深圳市诚壹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跟踪控制方法、装置及移动终端
CN110195545A (zh) * 2017-12-19 2019-09-03 纳博特斯克有限公司 门夹物探测装置和门夹物探测系统
CN110299943A (zh) * 2019-06-13 2019-10-0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控制方法及相关产品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2052069A1 (en) * 2010-10-22 2012-04-26 Sony Ericsson Mobile Communications Ab Mobile communication device with three-dimensional sensing and a method therefore
WO2015004581A1 (en) * 2013-07-09 2015-01-15 Koninklijke Philips N.V.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tracking a vehicle's position using a plurality of light sensors
CN108603926A (zh) * 2015-11-13 2018-09-28 菲力尔系统公司 检测和测距系统和方法
EP3441795A1 (de) * 2017-08-09 2019-02-13 Sick AG Sensor zur erfassung eines objekts und verfahren zum einstellen eines schaltpunktes
CN110195545A (zh) * 2017-12-19 2019-09-03 纳博特斯克有限公司 门夹物探测装置和门夹物探测系统
CN110096071A (zh) * 2018-01-31 2019-08-06 深圳市诚壹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跟踪控制方法、装置及移动终端
CN110299943A (zh) * 2019-06-13 2019-10-0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控制方法及相关产品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48394A (zh) 2021-05-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812733B2 (en) Control method, control device, mobile terminal, and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
CN109145678B (zh) 信号灯检测方法及装置和计算机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0225257B (zh) 日夜模式切换方法及装置、摄像装置和存储介质
EP1883050A2 (en) Vision-based method of determining cargo status by boundary detection
US11644570B2 (en) Depth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system and method,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WO2017218179A1 (en) Indoor/outdoor coverage detection based on sensor inputs
CN109218598B (zh) 一种相机切换方法、装置及无人机
CN112217999B (zh) 一种宽动态模式的调整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JP2007249647A (ja) 環境制御システム及び環境制御方法
CN105122175A (zh) 用于检测显示器属性的方法
CN102270298B (zh) 激光点/区域检测方法和装置
CN112748394B (zh) 一种输出模式生成方法、传感器系统及传感器设备
CN113783993B (zh) 舞台灯光控制方法、装置及舞台灯光系统
CN111123728B (zh) 无人车仿真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可读介质
US20190045100A1 (en) Image processing device, method, and program
US11025338B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identifying and mitigating interference caused by rogue Li-Fi access point
US11256942B2 (en) Object recognition system, object control device, object recognition device, object recognition method, object control method, and recording medium
US20220417412A1 (en) Imaging system, control method, and program
US10372097B2 (en) Adaptive adjustment of motion sensitivity of a motion sensor
CN115580965A (zh) 一种灯具控制方法、装置、洗涤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2859191B (zh) 一种输出模式生成方法、响应系统及传感器设备
CN116830591A (zh) 信息处理装置和方法以及程序
CN112235925A (zh) 目视助航设备状态预警方法及相关装置
CN112526494A (zh) 测距数据的获取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电子装置
CN112859190B (zh) 一种物体检测方法、装置及传感器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361006 5th floor, 1511 fanghubei 2nd Road, Huli District, Xiamen City, Fujian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Xiamen Lidaxin Digital Education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361006 5th floor, 1511 fanghubei 2nd Road, Huli District, Xiamen City, Fujian Province

Applicant before: LEELEDS LIGHTING (XIAMEN) Co.,Ltd.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