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859191B - 一种输出模式生成方法、响应系统及传感器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输出模式生成方法、响应系统及传感器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859191B
CN112859191B CN201911188452.6A CN201911188452A CN112859191B CN 112859191 B CN112859191 B CN 112859191B CN 201911188452 A CN201911188452 A CN 201911188452A CN 112859191 B CN112859191 B CN 11285919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nsor
signal
value
detection
outpu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18845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859191A (zh
Inventor
王紫圣豪
马永墩
韩昌英
谢培杰
王淳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Lidaxin Digital Edu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Lidaxin Digital Edu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Lidaxin Digital Edu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Lidaxin Digital Edu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188452.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859191B/zh
Publication of CN1128591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85919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85919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85919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9/00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by method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1V1/00 - G01V8/00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输出模式生成方法、响应系统及传感器设备,适用于传感器技术领域,该方法应用于第一传感器,第一传感器用于对第一局部空间进行物体检测,方法包括:若检测结果为第一局部空间内存在物体,接收若干个第二传感器各自广播的第一信号,识别接收到的每个第一信号对应的设备距离,并将设备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一距离阈值的第一信号作为第一目标信号;根据第一目标信号获得第一环境物体数量,查找与第一环境物体数量对应的第一输出模式,并将第一输出模式传输至第一局部空间对应的输出装置。本申请实施例实现了根据物体聚集数量不同,进行不同输出模式的输出响应,相对现有技术而言,输出响应的种类、方式极为丰富灵活。

Description

一种输出模式生成方法、响应系统及传感器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传感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输出模式生成方法、响应系统及传感器设备。
背景技术
基于传感器的响应系统(以下简称响应系统)包括传感器和输出装置两部分,其中传感器用于对物体进行检测,输出装置用于基于检测结果进行输出响应。现有响应系统都是直接由单个传感器对物体位置进行检测,并根据检测情况来对指定空间区域内的所有输出装置进行统一响应控制,例如现有的基于红外传感器的照明系统,都是在房间和走廊等空间的入口处设置红外传感器,以检测是否有用户进入空间,并在检测到有用户进入空间时直接控制空间内所有的灯点亮,以为用户提供空间照明。
现有的响应系统虽然可以实现对物体检测情况的有效输出响应,但由于仅能控制所有输出装置进行统一响应,使得输出装置在输出响应时,输出响应种类和方式过于单一响应灵活性极低。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输出模式生成方法、响应系统及传感器设备,可以解决响应系统输出装置的输出响应种类和方式单一灵活性低的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输出模式生成方法,应用于第一传感器,所述第一传感器用于对第一局部空间进行物体检测,所述方法包括:
若进行物体检测的检测结果为所述第一局部空间内存在物体,接收若干个第二传感器各自广播的第一信号,识别接收到的每个所述第一信号对应的设备距离,并将设备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一距离阈值的所述第一信号作为第一目标信号,其中,所述第一信号由所述第二传感器在检测到对应的第二局部空间内存在物体时生成;
根据所述第一目标信号获得第一环境物体数量,查找与所述第一环境物体数量对应的第一输出模式,并将所述第一输出模式传输至所述第一局部空间对应的输出装置。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输出模式生成装置,包括:
物体检测模块,用于对第一局部空间进行物体检测;
第一信号接收模块,用于若进行物体检测的检测结果为所述第一局部空间内存在物体,接收若干个第二传感器各自广播的第一信号,识别接收到的每个所述第一信号对应的设备距离,并将设备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一距离阈值的所述第一信号作为第一目标信号,其中,所述第一信号由所述第二传感器在检测到对应的第二局部空间内存在物体时生成;
第一模式输出模块,根据所述第一目标信号获得第一环境物体数量,查找与所述第一环境物体数量对应的第一输出模式,并将所述第一输出模式传输至所述第一局部空间对应的输出装置。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响应系统,至少一个第一传感器和至少一个第二传感器,其中,每个传感器分别用于对空间区域内的不同局部空间进行物体检测;
所述第二传感器用于,若进行物体检测的检测结果为对应的局部空间内存在物体,生成第一信号,并广播所述第一信号;
所述第一传感器用于,若进行物体检测的检测结果为对应的局部空间内存在物体,接收由至少一个所述第二传感器广播的所述第一信号,识别接收到的每个所述第一信号对应的设备距离,并将设备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一距离阈值的所述第一信号作为第一目标信号;
所述第一传感器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目标信号获得第一环境物体数量,查找与所述第一环境物体数量对应的第一输出模式,并将所述第一输出模式传输至所述第一传感器对应的输出装置。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传感器设备,所述传感器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所述存储器上存储有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上述第一方面中任一项所述输出模式生成方法的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第一方面中任一项所述输出模式生成方法的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当计算机程序产品在传感器设备上运行时,使得传感器设备执行上述第一方面中任一项所述输出模式生成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与现有技术相比存在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空间区域中布置多个传感器,由每个传感器分别对自身负责的局部空间进行物体检测,一方面,传感器在检测到物体时,会发出一个第一信号以告知其他传感器其检测到了物体,另一方面,传感器在检测到物体时,也会接收其他检测到物体的传感器广播的第一信号,并筛选出在一定范围内的传感器发出的第一信号,再根据筛选出的第一信号情况,来识别出一定范围内的环境中包含的物体数量,最后根据实际环境中物体数量来选取对应的输出模式并发送至输出装置,从而实现了根据物体聚集数量不同,进行不同输出模式的输出响应,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自由设置每种输出模式中的输出参数,相对现有技术而言,输出响应的种类、方式极为丰富灵活。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输出模式生成方法的实现流程示意图;
图2A是本申请实施例三提供的输出模式生成方法的实现流程示意图;
图2B是本申请实施例三提供的物体检测方法的场景示意图;
图2C是本申请实施例三提供的物体检测方法的场景示意图;
图2D是本申请实施例三提供的物体检测方法的场景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五提供的输出模式生成方法的实现流程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六提供的输出模式生成方法的实现流程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七提供的输出模式生成方法的实现流程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八提供的输出模式生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九提供的响应系统的系统交互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十提供的传感器设备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中,为了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定,提出了诸如特定系统结构、技术之类的具体细节,以便透彻理解本申请实施例。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清楚,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实现本申请。在其它情况中,省略对众所周知的系统、装置、电路以及方法的详细说明,以免不必要的细节妨碍本申请的描述。
为了说明本申请所述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进行说明。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此处先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简要说明,由于现有技术中的响应系统都是所有输出模块统一响应,这样虽然可以实现对物体检测情况的输出响应,但考虑到实际一些场景中,同一空间区域内可能会同时存在多个物体,例如舞台上可能有多个演员,又例如体感游戏区域内可能有多个物体,这些物体在分散时和集中在一片区域时,对响应的需求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如舞台上演员们聚集在一片区域时,需要集中打光,而体感游戏中多个物体集中在一片区域时,可能会出现叠加效应,使得实际需要输出的体感信号强于单个物体之间的简单强度叠加,因此在这些场景之中,若直接统一控制输出装置的响应种类和方式,如对舞台所有灯光仅进行亮灭统一控制,或者对体感游戏区域内所有的体感输出装置进行统一温度亮度等控制,将难以满足实际应用场景的不同响应需求。
为了丰富输出响应的种类和方式,以适应不同场景的实际需求,本申请实施例预先会在空间区域内的不同位置布置多个传感器,每个传感器负责对空间区域内的一片局部空间进行物体检测,一方面,传感器在检测到物体时,会发出一个第一信号以告知其他传感器其检测到了物体,另一方面,传感器在检测到物体时,也会接收其他检测到物体的传感器广播的第一信号,并筛选出在一定范围内的传感器发出的第一信号,再根据筛选出的第一信号情况,来识别出一定范围内的环境中包含的物体数量,最后根据实际环境中物体数量来选取对应的输出模式并发送至输出装置,从而实现了根据物体聚集数量不同,进行不同输出模式的输出响应,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自由设置每种输出模式中的输出参数,相对现有技术而言,输出响应的种类、方式极为丰富灵活。其中,具体传感器布置的位置和数量,可由技术人员根据场景需求自行设定。
同时,对本申请实施例可能涉及到的一些名词进行解释说明如下:
物体,是指具体所需检测识别的物体,实际物体的种类需由具体的应用场景决定,此处不予限定,例如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之中,物体可以是人体、机器人、箱子和动物等中的任意一种。
传感器,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是指具有物体检测功能、一定的数据处理功能以及数据传输功能的传感器设备,传感器具体的硬件形式此处不予限定,可由技术人员根据实际场景中所需检测的物体种类,以及对检测的性能指标需求来进行设定,包括但不限于如温度传感器(如红外传感器)、距离探测器和视觉传感器等设备。其中,一定的数据处理功能是指可以生成信号,可以对信号携带的强度参数值大小进行调整,并可以对信号进行处理,或者可以对检测值和信号进行处理,数据传输功能是指可以进行信号广播和接收,并可以将输出模式传输给输出装置。
检测值、第一取值区间和第二取值区间,其中,检测值是指由传感器在对自身负责的局部空间进行物体检测后生成的检测数据量化值,第一取值区间和第二取值区间是关于检测值的两个预设数值范围,用于判别检测值对应的检测结果,当检测值处于第一取值区间时,本申请实施例会直接判定检测结果为对应的局部空间中存在物体,而当检测值处于第二取值区间时,本申请实施例则会触发对应的第二信号生成、广播以及对其他传感器广播的第二信号的处理操作,以实现相邻传感器的联动物体识别。
其中,本申请实施例不对具体检测值的类型,以及第一取值区间和第二取值区间取值进行限定,可由技术人员根据实际需求选取或设定,在一些实施例中,若采用锁定时长的方式来进行物体检测,此时传感器会以一定的时长间隔来进行物体检测,并会在每次检测生成检测值后,将该检测值作为当次检测到下一次检测这一时间段内对应的检测值,例如,假设设定视觉传感器每隔10秒检测一次,同时假设第2次检测的检测值为85%的概率存在人体,此时这些实施例会直接将第2次检测到第3次检测之间共10秒的检测值,都判定为85%,因此,在这些实施例中,检测值就是传感器直接输出的数据本身,而不涉及对输出数据的逻辑判断,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一定频率刷新检测,并进行单次检测结果积分的方式来进行物体检测,此时传感器会以一定频率进行物体检测,并在每次检测后输出一个数据,同时会预先设定一个输出数据的状态判定阈值范围,在此基础上,还会设置一个积分时长,并会对积分时长内所有的单次检测状态进行积分,并将积分值作为积分时长内对应的检测值,例如假设视觉传感器的检测频率为5次/秒,设置积分时长为10秒,设置当人体存在概率为85%~100%时判定单次检测的状态为存在人体,此时积分的上限值就是50,若某一个10秒时间段内,存在30次检测状态为存在人体,此时对应的检测值就是30,由此可知在这些实施例之中,检测值并不是传感器直接输出的数据本身,而是需要对输出数据进行一定的状态逻辑判断和状态数量积分后,才能得出的积分值。
同时,根据传感器的种类和检测方式的不同,对第一取值区间和第二取值区间取值要求也会不一样,以锁定时长的方式来进行物体检测为例,此时要求包括:
1、当采用距离传感器等生成的检测值与物体存在概率呈负相关的传感器进行物体检测时,由于生成的检测值越大说明物体存在的概率越小(如距离传感器生成的距离值),因此此时应当保证第二取值区间上限值应当小于第一取值区间下限值。
2、当采用视觉传感器等生成的检测值与物体存在概率呈正相关的传感器进行物体检测时,由于生成的检测值(如在视觉传感器输出的对象是人体的概率)越大说明物体存在的概率越大,因此此时应当保证第二取值区间下限值应当大于第一取值区间上限值。
3、当采用温度传感器等生成的检测值与物体存在概率不是直接的正负相关的传感器进行物体检测时,可由技术人员根据实际传感器检测的物体属性情况,先确定出可以识别出物体的第一取值区间,再在第一取值区间的基础上,确定出对应的第二取值区间,例如一些实施例中,当使用温度传感器来进行局部空间内是否存在人体的检测时,由于人体的正常体温取值区间是已知的,因此此时可以将人体的正常体温取值区间作为第一取值区间,并将第一取值区间以外的温度范围,均作为第二取值区间。
而当以一定频率刷新检测,并进行单次检测结果积分的方式来进行物体检测时,由于积分值表征的就是检测结果在一定时长内出现的次数,因此,此时只需要遵循上述要求1和2进行第一取值区间和第二取值区间的设定即可,此处不予赘述。
另外,由上述说明可知,第一取值区间和第二取值区间之间不能存在交集,以防止检测值落入交集中时无法进行物体的正常检测,在满足上述3点要求以及保障没有交集的基础上,本申请实施例不对第一取值区间和第二取值区间的具体数值选取进行限定,可由技术人员根据实际需求设定,例如,可以设置两个取值区间为取值连续,如一些采用视觉传感器进行物体检测的实施例中,可以将第一取值区间和第二取值区间分别设置为[85%,100%]和[20%,85%),也可以设置为取值区间存在中断值,如将第一取值区间和第二取值区间分别设置为[85%,100%]和[20%,83%],同时,第一取值区间和第二取值区间的并集既可以是全集,也可以不是全集,其中,在所使用的传感器类型和对应的检测方法已确定的情况下,全集是指所有可能的检测值的集合,例如上述采用视觉传感器进行物体检测的实例中,全集就是[0,100%]。
第一信号,由检测到对应的局部空间内存在物体的传感器生成并广播,用于告知接收端传感器,广播端传感器对应的局部空间内存在物体,以帮助接收端传感器确定出周围环境内存在的物体数量。
第二信号,是指由物体检测时检测值处于第二取值区间的传感器生成并广播的信号,第二信号用于告知接收端传感器,广播端传感器当前处于可能检测到物体的状态,并告知接收端传感器其与广播端传感器的距离,其中,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信号还可以携带检测标识,以实现对远距离物体的精确检测。
第三信号,是指由检测到物体的传感器生成并广播,并由接收端传感器进行转发的信号,第三信号用于传播强度参数,并告知接收端传感器,其与广播端传感器的设备距离。
第四信号,由检测到周围环境物体数量大于0的传感器生成并广播,用于对广播端传感器周围没有检测到物体的接收端传感器的强度参数值进行调整,以实现在物体集中时,对物体集中区域的周边区域进行输出模式调整,实现对应的模拟输出或响应效果。
其中,第一信号、第二信号、第三信号和第四信号具体的信号格式和广播时信号发射强度等属性值,可由技术人员根据实际应用的需求进行设定,此处不予限定。
强度参数,依附于第三信号传播的参数,每个强度参数都有一个具体的参数值,由检测到物体的传感器在生成第三信号时,同时生成一个参数值为默认值大小的强度参数并进行广播,同时由接收端传感器进行强度参数值衰减后广播“转发”。强度参数值用于检测物体与传感器之间的距离,以及匹配传感器对应的输出装置的输出模式。
检测标识,由传感器根据自身实际生成的检测值情况生成,依附于第二信号进行传播,用于协助传感器判断是否检测到物体,其中,本申请实施例不对检测标识的具体数据格式进行限定,可由技术人员根据实际需求设定,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检测标识可以是一个固定数值,或者一个固定字符串等,此时只要传感器检测值处于第二取值区间,无论检测值实际大小如何,对应的都是一个固定的数值或者字符串,而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检测标识也可以是一个跟随者检测值大小变化而不同的数值或字符串,例如可以设置为检测值越大,对应的检测标识数值越大,或者对不同的检测值设置不同的对应字符串。
输出模式,是指输出装置的输出方案,里面会包含一些输出参数值,具体由技术人员根据实际的需求进行设定,例如当输出装置是灯光设备时,输出模式内可以包含一些具体的光照参数值,如光照时间、强度和色彩等。在本申请实施例之中,可由技术人员或用户根据实际应用需求,预先对各个环境物体数量以及各个强度参数值设置对应的输出模式,以建立环境物体数量与输出模式的映射关系,以及强度参数值与输出模式的映射关系,其中不同两个环境物体数量之间对应的输出模式可以相同或不同,但环境物体数量对应的输出模式不能全部相同,以保证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实现对物体的不同响应输出。
输出装置,是指响应系统中实际进行响应输出的硬件设备,用于根据接收到的输出模式进行响应输出,在不同场景中,传感器和输出装置可以是同一设备,例如具有报警功能的检测器,也可以是两个独立的设备,例如传感器设备和灯光设备,以实现对不同实际场景需求的灵活配置。其中输出装置的具体类型以及安装的物理位置可由技术人员根据实际响应需求进行设定,例如当需要对用户提供即时照明时,输出装置可为灯光设备,安装位置可为对应传感器检测的局部空间,当需要对用户进行地图位置标注警告时,即根据用户实际位置的不同对地图中对应的位置区域进行高亮和不同颜色的警告时,此时所有局部空间对应的输出装置均为同一地图显示设备,输出装置安装的位置可以与传感器检测的局部空间相同或不同,当应用在虚拟现实/体感游戏场景中时,传输出装置就可以是按照在人体可穿戴设备或者按照在局部空间内特定位置处的体感输出设备。因此,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每个传感器对应的输出装置数量既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同时不同传感器对应的输出装置既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同时应当说明地,在本申请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还应理解的是,虽然术语“第一”、“第二”等在文本中在一些本申请实施例中用来描述各种元素,但是这些元素不应该受到这些术语的限制。这些术语只是用来将一个元素与另一元素区分开。例如,第一传感器可以被命名为第二传感器,并且类似地,第二传感器可以被命名为第一传感器,而不背离各种所描述的实施例的范围。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都是传感器,但是它们不是同一传感器。
以下分别以单个传感器进行输出模式生成的实现流程,以及以多个传感器共同组建的响应系统进行输出模式生成的工作流程,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解释说明,详述如下:
实施例一:
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输出模式生成方法的实现流程图,应用于第一传感器,详述如下:
S100,对第一局部空间进行物体检测。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根据实际物体种类、传感器种类和设置的检测方法的不同,传感器判断局部空间是否存在物体的方式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假设物体为人体,传感器为红外传感器,且检测方法为只要温度处于设定的人体温度范围内时即判定局部空间内的存在物体,此时只要检测到第一局部空间内的温度处于设定的人体温度范围内,即可以判定第一局部空间内存在物体,又例如假设物体为移动机器人,传感器为视觉传感器,检测方法为基于图像进行物体识别,此时则需要对第一局部空间内进行图像采集和物体识别,并在识别出第一局部空间内存在移动机器人时,才判定第一局部空间内存在物体。因此本申请实施例不对具体使用的局部空间物体判断方式进行限定,可由技术人员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取设定,或者,也可以参考本申请实施例三和其他相关实施例的说明。
S101,若进行物体检测的检测结果为第一局部空间内存在物体,接收若干个第二传感器各自广播的第一信号,识别接收到的每个第一信号对应的设备距离,并将设备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一距离阈值的第一信号作为第一目标信号,其中,第一信号由第二传感器在检测到对应的第二局部空间内存在物体时生成。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输出模式生成方法的执行主体为单个传感器,为了区分作为执行主体的传感器与非执行主体的其他传感器,本申请实施例一中将作为执行主体的传感器命名为第一传感器,将第一传感器接收到的第一信号的所有广播端传感器命名为第二传感器,即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传感器以及后续的第三传感器、第四传感器、第五传感器和第六传感器等,均不是指某个特定的传感器,而是指按照传感器不同状态进行分类后的单类传感器,每类传感器具体包含的传感器数量需根据实际场景情况而定,且当某个传感器同时满足不同的状态划分条件时,该传感器可以同时归属于多个不同类,例如,在一些场景中,同一传感器可以既是第二传感器,同时也是第六传感器。
其中,设备距离是指接收端传感器与广播端传感器之间的距离,根据实际选用的设备距离计算方法的不同,设备距离的数据形式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当选用可直接计算出实际传感器之间物理距离的方法时,如在第一信号中添加广播端传感器的空间坐标,并基于接收端传感器和广播端传感器的空间坐标来计算对应的设备距离,此时设备距离既可以是一个具体的距离值,例如1米、2米等,也可以仅是一个距离等级,例如第一距离等级、第二距离等级等,而当选用一些与物理距离具有正相关或者负相关的参数来表征设备距离时,如选用第一信号的质量参数来表征设备距离,其中质量参数与实际的物理距离呈负相关,此时设备距离就是指实际选用的参数,即无需计算实际的物理距离,只需计算出所需使用的参数值即可。其中,具体选用的设备距离计算方法此处不予限定,可由技术人员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定。
由于本申请实施例一针对的是物体是否聚集的情况进行输出响应,因此本申请实施例会预先设定一个第一距离阈值,以量化每个传感器所需检测的物体集中范围,在此基础上,对于检测到对应局部空间内存在物体的第二传感器而言,会生成并向周围广播一个第一信号,以告知周围的传感器其对应的第二局部空间内存在物体,而当第一传感器在第一局部空间内检测到了物体时,则会接收第一信号并计算各个第一信号对应的设备距离,再筛选出其中设备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一距离阈值的第一目标信号,从而完成了对周围已检测到物体的传感器信号筛选。其中,第一距离阈值大小此处不予限定,可由技术人员根据实际场景需求自行设定,例如,当实际场景中物体聚集的区域比较小时,该第一距离阈值可以对应设置小一些,以实现针对性更强的集中检测,而当实际场景中物体聚集的区域比较大时,可以将第一距离阈值设置大一些,以保证对聚集区域的准确识别。
S102,根据第一目标信号获得第一环境物体数量,查找与第一环境物体数量对应的第一输出模式,并将第一输出模式传输至第一局部空间对应的输出装置。
由上述对输出模式的相关说明可知,本申请实施例会针对传感器周围环境内不同的物体聚集数量来设置对应的输出响应模式,因此在筛查出第一目标信号之后,本申请实施例会基于实际第一目标信号的情况来确定出第一传感器周围环境内实际包含的物体数量(即环境物体数量),其中,具体的环境物体数量确定方法此处不予限定,可由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情况选取,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直接将第一目标信号作为环境物体数量,而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第二传感器在第一信号中设置一些特定标识或数据,再由第一传感器对第一目标信号中的特定标识或数据的情况来确定对应的环境物体数量,在又一些实施例中,亦可以通过统计一定时长内接收到的第一目标信号的次数,来确定对应的环境物体数量。
应当说明地,由于在不同的实际场景中,物体聚集后对输出响应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在舞台场景中,当演员们集中在一起后需要集中打光,此时一般需要对聚集处的整体光强进行提高,但对聚集处的每个演员对应的光强一般是几近相同的,而在一些虚拟现实场景中,当需要模拟燃烧物体聚集时的温度控制场景时,例如多个燃烧中的木头集中在一片区域时,由于大量的燃烧物聚集时,环境的温度应当与燃烧物的数量呈正相关,即燃烧物越密集的地方温度越高,此时,在进行不同局部空间内的温度控制时,则需要根据每个传感器实际检测到的环境物体数量来确定对应的温度输出模式,且不同燃烧物对应的温度也会有所差异,因此,本申请实施例不对环境物体数量与第一输出模式的映射关系进行限定,需由技术人员针对实际场景的需求进行分析后设定,但应当保证不同环境物体数量对应的第一输出模式不能完全相同,以保证不同物体聚集情况下的不同输出响应差异性。
实施例二:
作为本申请实施例一中根据第一信号计算设备距离,并筛选出第一目标信号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考虑到实际情况中信号质量会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加而发生降低,因此本申请实施例会对接收到的第一信号的质量进行检测,以质量参数来表征传感器之间的设备距离,并以质量参数高低来筛选出所需的第一目标信号,以实现对第一信号的去噪,具体计算质量参数的过程,包括:
计算每个第一信号对应的质量参数,并将质量参数大于或等于第一质量阈值的第一信号作为第一目标信号,其中,质量参数与设备距离呈负相关。
其中,第一质量阈值的作用与第一距离阈值相同,均是用于筛选出由在第一传感器周围聚集区域内的第二传感器发送的第一信号,第一质量阈值的具体大小可由技术人员根据实际场景需求设定,此处不予赘述。为了保障筛选的准确可靠,在一些实施例中,会预先根据实际传感器发送的第一信号在空间区域内传播时的损耗情况,来建立一个信号质量与设备距离之间的对应关系,再将实际第一距离阈值对应的质量参数值来作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一质量阈值,其中具体的对应关系创建方法此处不予限定,包括但不限于如,由技术人员对不同信号传输距离下对传感器接收到的第一信号质量进行测量,以得到所需的信号质量与设备距离之间的对应关系。应理解地,在实际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二时第一质量阈值应当是已经预先确定好的参数,因此对应关系仅仅只是一个技术人员所需使用的中间操作数据,其不一定需要进行储存或读取等操作,对于传感器而言,对应关系甚至可以是一个不存在的数据。
在接收到第一信号之后,第一传感器会对接收到第一信号进行质量参数评估,以确定出第一信号的质量情况。其中,质量参数的具体类型以及计算方法此处不予限定,可由技术人员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定,包括但不限于如将信号强度、信号质量、信号接收成功率、信号丢失率以及预设时长内接收信号次数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来作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质量参数并进行计算。
在本申请实施例之中,传感器在计算设备距离时无需依赖过多的物理参数,而是仅通过对接收到的第一信号的信号质量进行评估来表征对应的设备距离,从而使得本申请实施例既无需预先采集或设置其他设备的参数,也无需与其他设备进行联动交互即可实现对设备距离的准确表征,计算的过程独立简单,对于实际应用而言,在解决了设备距离计算的同时,技术人员无需预先进行任何设备参数的采集、设备信息交互的设计以及交互信息的处理设计工作,只需直接独立安装好各个传感器并开启传感器即可,极大地减小了对实际应用中硬件安装配置以及维护的工作,极大地降低了设备的硬件成本以及人工成本。
作为上述本申请实施例中计算质量参数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考虑到实际情况中传感器的硬件计算资源较为有限,因此为了减小质量参数计算的工作负荷,需要设置一种相对较为简单易行的方法来量化第一信号的信号质量参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计算质量参数的操作包括:
统计第二时长内对各个第一信号的接收次数,并将统计得到的接收次数作为质量参数。
考虑到实际情况中,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加信号会出现时断时续的情况,因此,本申请实施例会以单位时长内接收到的第一信号次数来量化信号在质量参数,其中,具体的第二时长起始和终止时刻可由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设定,可选地,可将终止时刻设置为当前进行质量参数计算的时刻,以保证计算的质量参数的实时性。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接收次数的统计计算量小计算难度低对硬件计算资源的需求极低,从而在实现对信号质量准确量化的同时,极大地降低了实际传感器的软硬件成本。
实施例三:
考虑到传感器在进行物体检测时,根据物体与传感器实际距离的不同,传感器生成的检测值情况也会有较大的差异。为了实现对物体的检测,一般都是预先设置一个检测值的取值范围,当检测值处于该取值范围内时则认为检测到了物体,反之当检测值在该取值范围之外时则认为未检测到物体。这种方式虽然能一定程度上实现对物体的检测,但在一些需要利用传感器对指定空间区域进行物体检测,并根据是否存在物体的检测结果来进行输出响应的场景中,若物体处于空间区域中与设备距离较远的位置处,此时传感器进行物体检测生成的检测值往往会在对应的取值范围之外,从而使得传感器无法正常检测出物体,进而使得无法对空间区域进行有效的输出响应,因此,现有的物体检测方法准确率和可信度较低。
为了提高本申请对物体检测的准确率和可信度,如图2A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本申请实施例三中,第一传感器对物体的检测过程包括:
S201,对第一局部空间进行物体检测,生成对应的第一检测值。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各个实施例在进行物体检测时,都会生成一个对应的检测值,并根据生成的检测值来判断对应的局部空间内是否存在物体,同时,本申请实施例将除作为执行主体的第一传感器以外,所有自身生成的检测值属于第二取值区间的传感器均命名为第三传感器。
应当说明地,本申请实施例三中会联动第一传感器周围的其他传感器对物体的检测情况,来综合识别在第一局部空间内但与第一传感器距离较远处的物体,因此在本申请实施例三之中,需保障相邻传感器对应的局部空间之间有重叠的区域,以保障本申请实施例三中传感器之间的联动物体检测。
S202,若第一检测值属于第一取值区间,判定第一局部空间内存在物体。
由上述对检测值、第一取值区间和第二取值区间的说明可知,当第一检测值属于第一取值区间的时候,说明被检测的第一局部空间中存在物体,因此此时本申请实施例会直接判定检测结果为第一局部空间内存在物体。例如,假设使用温度传感器来进行人体检测,如使用红外传感器进行人体检测,并设置第一取值区间为[34℃,46℃],第二取值区间为[28℃,34℃),若第一检测值为35℃,此时会直接判定第一局部空间内存在人体。
S203,若第一检测值属于第二取值区间,接收若干个第三传感器各自广播的第二信号,识别每个第二信号对应的设备距离,并将设备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二距离阈值的第二信号作为第二目标信号,其中,第二信号由第三传感器在自身生成的第三检测值属于第二取值区间时生成。
由于在整个空间区域中可能存在多个第三传感器,其中每个第三传感器与第一传感器之间的设备距离可能较远也可能较近,对于距离较远处的第三传感器而言,其实际只是针对自身负责的局部空间进行检测,但由于设定的第二信号发射功率较大,使得其广播的第二信号被传播到了距离较远处的第一传感器,此时对于第一传感器而言,该距离较远的第三传感器对应的第二信号就属于干扰信号,会干扰第一传感器对物体的有效检测。而对于与第一传感器距离较近,且实际负责检测的局部空间与第一局部空间之间存在部分区域重叠的第三传感器,由于其可以对第一局部空间部分边缘区域内的物体进行检测,且当实际物体处于重叠的边缘区域时,第一传感器和该距离较近的传感器都会出现检测值处于第二取值区间的情况,因此该距离较近的传感器广播的第二信号,可以帮助第一传感器提升对第一局部空间边缘区域内的物体检测的准确度。
基于上述原理,本申请实施例在得到各个第二信号对应的设备距离之后,会基于设备距离进行筛选,并仅保留其中由与第一传感器存在部分区域重叠的第三传感器广播的第二信号,以实现对第二信号的去噪保障后续处理的准确度和可信度。其中,第二距离阈值用于量化判断第二信号是否为噪声信号,第二距离阈值的具体大小此处不予限定,可由技术人员根据实际传感器负责的局部空间大小,以及实际选用的设备距离计算方法来进行设定。例如,参考图2B,假设其中黑色圆点为传感器,各个传感器对应检测的局部空间都是以自身为圆心直径为4米的圆形,若两个传感器之间空间距离为3米,此时传感器对应的局部空间之间就会存在如图2B中黑色重叠部分的区域,此时可以将第一距离阈值设置为3米,以筛选出具有区域重叠的传感器对应的第二信号。
其中,第二信号对应的设备距离计算方法,以及根据设备距离筛选第二目标信号的方法,此处均不予限定,可由技术人员根据实际场景需求进行设定,或者也可以参考本申请实施例一和本申请实施例二中,对第一信号对应的设备距离计算方法,以及根据设备距离筛选第一目标信号的方法的相关说明,此时只需要将相关说明中的第一信号替换为第二信号、第一目标信号替换为第二目标信号,第一距离阈值替换为第二距离阈值即可,此处不予赘述。
作为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为了保障第一传感器能辅助其他传感器进行联动物体检测,第一传感器还会进行以下操作:
若第一检测值属于第二取值区间,生成第二信号,并广播第二信号。
S204,根据第二目标信号,或者根据第一检测值和第二目标信号,获得第一局部空间内是否存在物体的检测结果。
在筛选出所需的第二目标信号之后,本申请实施例可以采用以下两种处理方式中的任意一种来进行最终检测结果的判别:
1、直接根据接收到的第二目标信号的情况来判断第一局部空间内是否存在物体。
参考图2B、图2C和图2D,假设黑色圆点为传感器,各个传感器对应检测的局部空间都是以自身为圆心构成的圆形,黑色区域为不同传感器对应检测的局部空间之间的重叠部分,此时,图2B、图2C和图2D分别对应于两个传感器、三个传感器和四个传感器之间的局部空间重叠情况。由于本申请实施例会预先在空间区域内布置多个传感器,且每个传感器在检测值处于第二取值区间内时都会广播第二信号,因此当物体处于某一个传感器对应局部空间的边缘区域时,就会落入如图2B、图2C和图2D对应的重叠黑色区域,此时对于该传感器而言,就会接收到来自一个或多个第三传感器的第二目标信号,由此可知,当接收到一个或多个第二目标信号,也即说明了在第一局部空间边缘区域内是存在物体的,因此可以通过是否存在第二目标信号或者具体接收到的第二目标信号的情况来判断是否存在物体,以实现对距离较远处物体的准确检测。其中具体根据第二目标信号进行判别的实现细节,可由技术人员根据实际需求设定,或者也可以参考本申请实例四的相关说明。
2、综合实际生成的第一检测值和接收到的第二目标信号的情况来判断第一局部空间内是否存在物体。
同样参考图2B、图2C和图2D,场景说明参考上述方法1,为了进一步提高对距离较远处物体检测的准确度,方法2中会综合第一检测值和第二目标信号来判断第一局部空间中是否存在物体,以实现所有疑似检测到物体的传感器之间数据的联动处理。其中具体综合第一检测值和第二目标信号进行处理的实现细节,可由技术人员根据实际需求设定,或者也可以参考本申请实例五的相关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会预先在空间区域内布置多个传感器,由每个传感器分别对自身负责的局部空间进行物体检测,在检测值处于第二取值区间时,传感器生成并向周围广播第二信号,同时还会接收其他传感器在检测值处于第二取值区间时广播的第二信号,再筛选出其中设备距离较短,对自身检测具有参考意义的第二信号,最后根据筛选出的第二信号,或者根据筛选出的第二信号以及自身生成的检测值,来判断对应的局部空间内是否存在物体。即使物体与传感器本身相距较远,通过分析周围较近的传感器在未直接检测到物体情况下广播的第二信号情况,也可以综合分析出当前距离较远处是否真的存在物体,对于处于多个传感器可检测的局部空间交界处或重叠处的物体而言,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实现相邻传感器的联动物体识别,从而保障对距离较远的物体的准确检测,提高了传感器对物体检测的准确率和可信度。
实施例四:
作为本申请实施例三中根据第二目标信号判断第一局部空间内是否存在物体的一种实现方式,如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四中判断的操作包括:
统计第二目标信号的总个数,若总个数大于第一条数阈值,则判定检测结果为第一局部空间内存在物体。
由本申请实施例三中的说明可知,通过统计实际接收到的第二目标信号的个数,即可确定出具体有几个传感器同时检测到了重叠区域内可能存在物体,但考虑到单个传感器本身就是存在一定的误差可能性,因此当同时检测到了重叠区域内可能存在物体的传感器个数较少时,对应的检测情况可信度也较低,为了保障传感器联动检测时的准确性,本申请实施例会预先设置一个第一条数阈值,并会统计具体的第二目标信号总个数,仅在总个数大于第一条数阈值,即同时检测到了重叠区域内可能存在物体的传感器数量较多时,才会判定第一局部空间内存在物体,其中,第一条数阈值的具体值可由技术人员自行设定,此处不予限定,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设置为第一条数阈值=1。
作为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判断的操作包括:统计在第一时长内接收到第二目标信号的总次数,若总次数大于第一次数阈值,则判定检测结果为第一局部空间内存在物体。
考虑到实际应用中第二目标信号也是以一定频率进行广播的,本申请实施例中会以单位时间内接收到的第二目标信号的总次数来表征传感器个数的情况,此时无需区分每次接收到的第二目标信号具体属于哪个传感器,只需要统计总的接收情况即可。其中第一时长的起始时刻、终止时刻和长度,均可由技术人员根据实际需求设定,此处不予赘述。同样,第一次数阈值的大小此处亦不予限定,可由技术人员根据实际传感器第三信号广播的频率来进行设定。
在统计出第一时长内接收到第二目标信号的总次数之后,本申请实施例会判断总次数是否大于第一次数阈值,并仅在大于时判定第一局部空间内存在物体,以保证识别的准情可信。
作为本申请的一个可选实施例,在进行第二目标信号的总个数识别时,也可以采用对信号中的特定标识或者特定数据的统计结果代替,例如,当预先设定每个第二信号携带一个特定标识,此时只要统计接收到第一时长内接收到特定标识的总次数,即可得到所需的接收到的第二目标信号的总次数。
在上述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统计第二目标信号的条数或接收次数,以实现对其他传感器数据的联动物体检测,由于条数或接收次数统计的实时性极强,从而使得本申请实施例二和三可以实时响应其他传感器的变化,一旦有变化立马就可以改变检测结果,进而保证了检测结果的实时准确可信。
实施例五:
作为本申请实施例三中根据第一检测值和第二目标信号,判断第一局部空间内是否存在物体的一种实现方式,考虑到当空间区域内的传感器不是均匀分布的时候,相邻传感器之间的实际距离也可能存在差异,此时即使两个传感器对应的局部空间之间存在重叠区域,由于实际距离的不同传感器之间的数据影响的有效性也会存在差异,其中,实际距离越远对应的数据影响应越小,因此为了实现对不同第二传感器对第一传感器数据影响的量化,以准确识别出第一局部空间中是否存在物体,本申请实施例中,传感器在生成的检测值属于第二取值区间时,会同时根据检测值生成一个检测标识,并将检测标识携带于第三信号中进行广播,如图3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五中判断第一局部空间内是否存在物体的操作包括:
S301,基于第二目标信号携带的第一检测标识对第一检测值进行数值调整,得到调整后的第一检测值。
与本申请实施例四相同的,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传感器也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法中的任意一种来生成检测标识:
1、只要检测值属于第二取值区间,就直接生成一个固定的标识,该标识既可以是数字,也可以是字符串。
2、当检测值属于第二取值区间时,根据实际检测值的大小来生成一个对应的标识,此时标识可以是数字或者字符串,但不同的检测值对应的标识内容是存在一定差异的,例如可以将第二取值区间细分为多个子区间,并为每个子区间设置一个对应的数值,此时可以根据实际检测值所处的子区间来确定出对应作为检测标识的数值。
当选用方法1来生成检测标识时,S301的操作实际就是对第一检测值的数值递增或递减调整,此时每个检测标识都代表一个固定的递增值或递减值,以量化每个广播第二目标信号的第二传感器对第一传感器的影响情况。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假设采用视觉传感器进行局部空间的人体检测,设定第一取值区间为[85%,100%],第二取值区间为[30%,85%),设置每个第二目标信号携带有一个检测标识,单个检测标识对应5%的递增值,假设第一检测值为70%,此时在筛选出第二目标信号之后,每有一个检测标识就会在70%的基础上递增5%,若有3个检测标识,即可将第一检测值调整至85%,或者也可以直接将检测标识设置为0.05,此时就是直接将第一检测值加上各个检测标识即可。
当选用方法2来生成检测标识的时候,由于检测值越接近第一取值区间说明传感器检测到物体的可能性,因此检测标识就是对第二传感器本身检测到物体可能性的量化,而当第二传感器的第二检测值越接近第一取值区间,其对第一传感器的影响也越大,此时,在一些实施例中,S301的操作同样可如上述的直接对第一检测值的数值递增或递减调整,但此时每个检测标识对应的递增值或递减值不为固定值,具体而言,第二检测值越接近第一取值区间,检测标识对应的绝对值越大,在另一些实施例中,S301的操作也可以是将检测标识设定为与检测值对应的具体数值,例如直接将第二检测值作为检测标识的数值,此时可以对第一检测值和所有的检测标识进行权重计算,并将计算出的权重值作为调整后的第一检测值,其中第一检测值和各个标识对应的权重系数,可由技术人员设定。
S302,若调整后的第一检测值属于第一取值区间,判定第一局部空间内存在物体。
在调整完第一检测值之后,本申请实施例会判定其是否达到了第一取值区间要求,若达到了,说明在综合其他距离较近且可能检测到物体的第二传感器数据后,第一局部空间内具有极大的可能性存在物体,因此此时本申请实施例会直接判定第一局部空间内存在物体,从而实现对多传感器之间的数据联动处理,增强了对距离较远处物体的识别准确性和可靠性。
实施例六:
考虑到上述所有实施例均是对传感器检测结果为局部空间内存在物体时的输出响应方案,但实际应用中发现,若仅对存在物体的局部空间进行响应输出,一方面,对于用户而言,空间区域内会存在断崖式的响应变化,如在进行灯光输出控制时,会出现用户在的地方很亮而用户旁边的区域很暗,此时用户体验极差,且不方便用户在空间区域内的活动,另一方面,在一些体感模拟类的场景之中,温度声音等体感信号在空间中都是会对信号源周围空间区域造成一定的影响,例如发热源会影响周围空间区域内的环境温度,因此在进行体感信号的模拟输出时,若仅对存在物体的局部空间进行响应输出,直接会导致模拟的效果较差,仿真程度低。为了防止上述情况的出现,丰富输出响应的种类和方式,以适应不同场景的实际需求,如图4所示,在上述各个实施例的基础上,本申请实施例六会针对第一局部空间内不存在物体的情况,来对传感器进行输出模式生成,具体的输出模式生成过程,包括:
S401,若进行物体检测的检测结果为第一局部空间内不存在物体,接收第四传感器广播的第三信号,并计算每个接收到的第三信号对应的设备距离,将最小的设备距离对应的第三信号作为第三目标信号,其中,第三信号携带有强度参数,第三信号为,第四传感器检测到物体后生成的,携带有预设的强度参数的第一类第三信号,或者,由第四传感器对接收到第五传感器广播的第三信号进行强度参数的值减小后,得到的第二类第三信号。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对于局部空间存在物体的传感器,一方面,会作为信号源会生成包含强度参数的初始第三信号,并对其他传感器广播生成的初始第三信号,另一方面,还会读取强度参数预设值对应的输出模式并传输给对应的输出装置。
对于局部空间不存在物体的传感器,一方面会接收其他传感器广播的第三信号,根据接收到的第三信号来识别广播端传感器与自身的传感器距离,并根据最短距离的第三信号内携带的强度参数值来选取对应输出装置的输出模式,另一方面,还会作为信号转发器对接收到的第三信号进行强度参数值衰减,并对衰减强度参数值后的第三信号进行广播“转发”给其他传感器,使得第三信号在信号源广播之后,会随着传播的次数、距离增加而减弱强度参数值。
其中,第四传感器和第五传感器也是用于对空间区域内不同局部空间进行物体检测的传感器,且第一传感器、第四传感器和第五传感器负责的局部空间均不相同。设备距离的计算方法可以参考上述本申请实施例一和二以及其他相关实施例的相关,此处不予赘述。
由上述说明可知,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响应系统会同时包含多个传感器,其中检测到物体的传感器会生成并广播初始的第三信号,同时所有传感器还会对接收到的第三信号进行强度参数值的衰减与广播转发,因此理论上通过接收到的第三信号携带的强度参数值大小即可判断出传感器与物体之间的距离,但实际应用中,由于理论上每个传感器会广播携带有强度参数的第三信号,且这些第三信号的强度参数值情况复杂,因此此时对于单个传感器而言,其可能同时接收到多个携带有不同强度参数值的第三信号,此时会导致传感器无法直接根据接收到的强度参数值进行物体距离的判断,需从中筛选出可用于进行物体距离判断的强度参数值。同时,考虑到实际应用中可能出现空间区域内多个不同局部空间同时存在物体的情况,理论上对于与这些物体之间的距离不完全相同的传感器而言,会存在多个不同的物体距离,此时单个传感器在筛选进行物体距离判断的强度参数值时,若直接根据接收到的最小强度参数值进行处理的话,会出现无法正常对最近物体进行输出响应的情况,进而导致输出响应存在异常,如假设设置不同输出模式灯的亮度不同,且强度参数值越小亮度越低,此时离用户A较近的灯a若按照接收的最小强度参数值进行输出模式点亮的话,可能会响应距离其较远的用户B对应的强度参数值,进而使得灯光过暗无法为用户A提供正常照明。
为了实现对第一传感器与物体之间距离的判断,同时防止在存在多个物体的情况下出现输出异常的情况,本申请实施例会基于第三信号来计算各个作为广播端的第四传感器与第一传感器之间的传感器距离,并从中筛选出一个最小传感器距离对应的第三信号作为第三目标信号,以确定出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传感器实际应当响应的第三信号以及具体的强度参数值。
S402,查找与第三目标信号携带的强度参数的值对应的第二输出模式,并将第二输出模式传输至第一局部空间对应的输出装置。
在确定出实际所需响应的第三目标信号之后,本申请实施例会直接读取其携带的强度参数值,并基于该强度参数值进行输出模式的查询得到适宜的第二输出模式,并将第二输出模式输出值对应的输出装置,使得第一局部空间对应的输出装置可以进行特定的响应输出。
本申请实施例六通过信号源广播初始信号+信号转发器衰减“转发”第三信号的模式,使得不同传感器之间不需要信息反馈和主控设备调控就可以实现相互的协同工作,同时通过初始广播默认强度参数并逐次进行衰减转发的方式,实现了传感器与物体之间的空间距离可检测化,实现了对物体实时位置的有效跟踪,最后再基于传感器与物体之间的空间距离进行针对性输出,使得不同输出装置可以根据传感器与物体空间距离的远近进行不同输出模式的输出响应,同时由于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自由设置每种输出模式中的输出参数,在结合实际场景应用时,例如在将本申请实施例应用至空间照明时,可以将输出模式设置为不同的灯光亮度且距离人体越近亮度越高,此时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实现当用户在空间中走动时灯光一直跟随者用户的实时位置变化而变化,即用户走到哪灯就亮到哪,用户离开某一位置时该位置对应的灯光也及时发生变化,如及时灭灯,实现灯随人走的效果,且每次都是点亮以用户为中心的一片区域的灯光,相对仅仅只是亮用户所在局部空间的灯而言,输出响应更为人性化,且可以方便用户看清楚周边的环境。又例如在将本申请实施例应用至体感模拟时,如进行温度模拟时,可以对发热源为中心的一片区域都进行温度调节,且不同距离对应着不同的输出温度,进而实现对发热源导致的环境温度情况的真实模拟。同时,本申请实施例还可以对不同物体的不同输出响应,例如在将本申请实施例应用至舞台灯光控制时,可以将输出模式设置为不同的舞台灯光效果,如不同的亮度、色彩和时长等,此时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实现对不同舞台位置处的人员,进行不同的灯光效果控制使得响应的种类更为丰富。因此,本申请实施例输出响应的种类、方式极为丰富和灵活。
此外,由于本申请实施例传感器以广播的形式进行协同工作,使得本申请实施例传感器之间不需要信息反馈也不需要主控设备等,因此,在利用本申请实施例的传感器构建传感器的系统时系统复杂度低,对安装环境以及安装人员的要求极低,即使出现异常或损坏的传感器,也只需求直接替换一个新的传感器即可,极大地节约了传感器的安装和维护成本。
作为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在本申请实施例六的基础上,第一传感器也会对接收到的第三信号进行强度参数值的衰减,并会向周围广播强度参数值衰减后的第三信号。
实施例七:
作为上述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传感器进行强度参数值衰减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考虑到在实际不同应用场景下对输出响应的范围需求不同,例如对于一些大范围的照明需求场景而言,对于每一个用户均需要较大范围的实时照明,但对于一些小范围响应需求的场景而言,例如小范围的舞台灯光而言,此时对每个用户而言仅需要周围很小范围内的舞台灯光,又例如对于温度模拟时,一般只需要小范围温度扩散,为了满足小范围响应的场景需求,防止第一传感器对距离过远的物体进行响应,本申请实施例七包括:
S501,查找接收到的第三信号携带的强度参数的值对应的递减值。
S502,利用接收到的第三信号携带的强度参数的值与对应递减值的差值,更新接收到的第三信号携带的强度参数的值,得到减小强度参数的值后的第三信号,其中,强度参数的值与递减值呈负相关。
本申请实施例会预先对不同的强度参数值设置不同的递减值,且强度参数值小对应的递减值越大,从而使得强度参数值在“转发”过程中被快速衰减,进而保证了每个物体对应响应的传感器范围不会过大,以一实例进行说明,假设强度参数值范围为0-100,设初始第三信号中的默认强度参数值为100,同时设置强度参数值100、70对应的递减值分别为30和70,此时每个初始第三信号在进行传播时强度参数值最多传播两次就会被减小至0,即仅会有很小范围的传感器可以接收到有效的强度参数值,因此除检测到某一物体的传感器以外,仅会有极少的附近传感器会对该物体进行响应,此时,即可减小较远处物体对传感器的影响,实现对小范围响应场景需求的有效满足。其中,每个强度参数值对应的递减值具体大小,可由技术人员根据实际对响应范围的需求进行设定,此处不予限定。
作为本申请的一个可选实施例,在本申请实施例六及其他相关实施例的基础上,考虑到实际应用之中空间区域内可能会同时设置很多个传感器,每个传感器均如上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一传感器一样进行第三信号的接收和广播,此时若每个传感器都直接对接收到的第三信号进行广播“转发”的话,会使得整个空间区域内充斥着大量的第三信号,直接导致每个传感器的信号接收、处理和广播的工作负荷呈指数倍增加,同时由于第三信号的持续传播,也使得与物体较远的传感器也有可能会受到不必要的干扰而产生误响应。因此,为了防止第三信号的过度传播,造成传感器数据处理量过大,且容易对于物体过远的传感器造成干扰,本申请实施例包括:
减小接收到的第三信号携带的强度参数的值,仅在减小后的强度参数的值大于强度阈值时,广播减小强度参数的值后的第三信号。
在本申请实施例之中,传感器会对每次接收到的第三信号进行强度参数值衰减,并判断衰减后的强度参数值是否较小,若强度参数值小于或等于预设的强度阈值,则直接停止对该第三信号的广播“转发”,即仅会在强度参数值大于强度阈值时才会继续对第三信号进行广播。其中,强度阈值的具体大小,可由技术人员根据实际应用的需求进行设定,此处不予限定,包括但不限于如最大强度参数值的20%。
由于在第三信号的强度参数值衰减到一定程度时,说明接收到该第三信号传感器与物体相距已经较远,此时若对该第三信号继续进行“转发”传播的话极有可能造成第三信号的过度传播,因此本申请实施例会直接停止对该第三信号的“转发”传播,防止造成传感器的误响应,同时由于传感器及时中止了对强度参数值较弱的第三信号的转发,从而使得整个空间区域内的第三信号数据类急剧减少,极大地减小了传感器的数据处理量。
作为本申请的又一个实施例,由于传感器在进行第三信号广播时,理论上其周围的所有广播范围内的传感器都可以接收到,对应单个传感器而言,其在“转发”相邻的某个传感器广播的第三信号的同时,也会接收到其他相邻的传感器广播“转发”的第三信号,此时若两个第三信号为同一信号,由于传播的次数及路径不一样,会直接导致该传感器会同时接收到两个对应的传感器距离相同,但强度参数值大小不同的第三信号,例如假设传感器A、传感器B和传感器C依次等距相邻,此时传感器B会对传感器A广播的第三信号进行强度参数的衰减并“转发”,传感器C在接收到传感器B广播的第三信号时,同样也会进行强度参数的衰减并“转发”,对于传感器B而言,传感器A和传感器C广播的第三信号对应的传感器距离相同,但传感器A广播的第三信号的强度参数值会大于传感器C广播的第三信号的强度参数值,此时若直接按照上述各个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直接对最小传感器距离的第三信号进行强度参数的输出模式选取输出,可能会导致输出模式的不稳定,无法正常进行输出模式选取输出,如上述实例中,传感器B既有可能对传感器A广播的第三信号的强度参数值进行输出模式选定输出,也有可能传感器C广播的第三信号的强度参数值进行输出模式选取输出。
为了避免第三信号反向传播导致传感器无法进行正常的输出模式选取输出,在上述各个本申请实施例的基础上,本申请实施例,包括:
若存在多个最小的传感器距离,筛选出所有最小传感器距离对应的第三信号中,携带强度参数的值最大的第三信号,并将筛选出的第三信号作为第三目标信号。
当第一传感器检测到存在多个最小传感器距离时,即有多个广播端传感器与第一传感器的距离均相同且最小时,考虑到反向传播的第三信号其传播次数必然更多,从而使得第三信号中包含的强度参数值必然更小,因此本申请实施例会直接筛选出强度参数值最大的第三信号作为第三目标信号,并进行后续的输出模式选取输出,以剔除反向传播的第三信号的干扰,使得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传感器可以更好地适应物体实际位置来进行输出模式的选定和输出,保证输出的实时有效。
实施例八:
在上述本申请实施例六和七的基础上,考虑到实际情况中,当物体聚集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或需求,与单个物体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或需求,有时会存在较大的差异,例如,单个发热源对空间区域内的温度影响范围,一般远小于多个发热源聚集在一起时对空间区域内的温度影响范围,又例如,在舞台上,当演员聚集时,根据不同节目效果的需要,一般需要比单个演员光圈更大或更小的光圈来进行照射,以保障舞台的效果,因此,在传感器检测到对应的局部空间内不存在物体时,若仅根据与最近一个物体的距离来进行输出响应,必然会导致响应的效果不佳,无法满足物体聚集时的响应需求。
为了满足当物体聚集时对输出响应的需求,丰富响应系统输出响应的类型和方式,在本申请实施例八中,将所有对应的环境物体数量大于0的传感器均命名为第六传感器,第六传感器在检测出自身对应的环境物体数量大于0的同时,会生成并广播一个第四信号,以告知接收端传感器,第六传感器周围存在物体聚集的情况,在此基础上第一传感器的操作包括:
若接收到第六传感器广播的第四信号,并计算每个接收到的第四信号对应的设备距离,将最小的设备距离对应的第四信号作为第四目标信号,第四信号由第六传感器在自身对应的第二环境物体数量大于零时生成。
其中,设备距离的计算方法可参考上述本申请实施例一和二以及其他相关实施例的说明,此时只需要将第一信号替换为第四信号即可,此处不予赘述。
在查找与第三目标信号携带的强度参数的值对应的第二输出模式之前,还包括:
根据第四目标信号对应的设备距离,对第三目标信号携带的强度参数的值进行调整。
在确定出最近的一个第六传感器对应的目标信号之后,本申请实施例会根据实际该最小的设备距离情况来对第三目标信号的强度参数值进行调整,以改变其原本对应的输出模式,其中对强度参数值具体的调整规则此处不予限定,可由技术人员根据实际场景中的需求进行设定,例如,在一些场景为模拟发热源聚集时空间区域内不同局部空间的温度输出响应的实施例中,假设强度参数值与输出的温度值呈正相关,且需要实现的模拟效果是:发热源聚集数量越多,周围局部空间内的环境温度输出越高,此时就可以设置为:所有的调整都是增大强度参数值,且最小设备距离越大,增加的幅度越小,从而实现发热源聚集的周围模拟温度高于单个发热源周围的模拟温度,且影响的范围更大。
对应于上文实施例的方法,图6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输出模式生成装置的结构框图,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了与本申请实施例相关的部分。图6示例的输出模式生成装置可以是前述实施例一提供的输出模式生成方法的执行主体。
参照图6,该输出模式生成装置包括:
物体检测模块61,用于对第一局部空间进行物体检测。
第一信号接收模块62,用于若进行物体检测的检测结果为第一局部空间内存在物体,接收若干个第二传感器各自广播的第一信号,识别接收到的每个第一信号对应的设备距离,并将设备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一距离阈值的第一信号作为第一目标信号,其中,第一信号由第二传感器在检测到对应的第二局部空间内存在物体时生成。
第一模式输出模块63,根据第一目标信号获得第一环境物体数量,查找与第一环境物体数量对应的第一输出模式,并将第一输出模式传输至第一局部空间对应的输出装置。
进一步地,物体检测模块61,包括:
对第一局部空间进行物体检测时,生成对应的第一检测值。
若第一检测值属于第一取值区间,判定第一局部空间内存在物体。
若第一检测值属于第二取值区间,接收若干个第三传感器各自广播的第二信号,识别每个第二信号对应的设备距离,并将设备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二距离阈值的第二信号作为第二目标信号。根据第二目标信号,或者根据第一检测值和第二目标信号,获得第一局部空间内是否存在物体的检测结果,其中,第二信号由第三传感器在自身生成的第三检测值属于第二取值区间时生成。
进一步地,该输出模式生成装置,还包括:
第三信号接收模块,用于若进行物体检测的检测结果为第一局部空间内不存在物体,接收第四传感器广播的第三信号,并计算每个接收到的第三信号对应的设备距离,将最小的设备距离对应的第三信号作为第三目标信号,其中,第三信号携带有强度参数,第三信号为,第四传感器检测到物体后生成的,携带有预设的强度参数的第一类第三信号,或者,由第四传感器对接收到第五传感器广播的第三信号进行强度参数的值减小后,得到的第二类第三信号。
第二模式输出模块,用于查找与第三目标信号携带的强度参数的值对应的第二输出模式,并将第二输出模式传输至第一局部空间对应的输出装置。
进一步地,该输出模式生成装置,还包括:
若接收到第六传感器广播的第四信号,并计算每个接收到的第四信号对应的设备距离,将最小的设备距离对应的第四信号作为第四目标信号,第四信号由第六传感器在自身对应的第二环境物体数量大于零时生成。
第二模式输出模块还包括,根据第四目标信号对应的设备距离,对第三目标信号携带的强度参数的值进行调整。
进一步地,第一信号接收模块62,包括:
计算每个第一信号对应的质量参数,并将质量参数大于或等于第一质量阈值的第一信号作为第一目标信号,其中,质量参数与设备距离呈负相关。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输出模式生成装置中各模块实现各自功能的过程,具体可参考前述实施例一至八,以及其他所有方法实施例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对应于上文实施例的方法,图7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响应系统的系统交互图,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了与本申请实施例相关的部分。图7示例的响应系统中的各个传感器可以是前述实施例一提供的输出模式生成方法对应的执行主体。
参照图7,该响应系统包括:至少一个第一传感器和至少一个第二传感器,其中,每个传感器分别用于对空间区域内的不同局部空间进行物体检测。
S701,第二传感器用于,若进行物体检测的检测结果为对应的局部空间内存在物体,生成第一信号,并广播第一信号。
S702,第一传感器用于,若进行物体检测的检测结果为对应的局部空间内存在物体,接收由至少一个第二传感器广播的第一信号,识别接收到的每个第一信号对应的设备距离,并将设备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一距离阈值的第一信号作为第一目标信号。
S703,第一传感器还用于,根据第一目标信号获得第一环境物体数量,查找与第一环境物体数量对应的第一输出模式,并将第一输出模式传输至第一传感器对应的输出装置。
与上述各个本申请实施例相同的,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命名方式,也仅仅是为了将各个传感器区分开来。同时,本申请实施例的实现原理与本申请实施例一基本相同,且响应系统内的各个传感器功能均相同,即响应系统中的各个传感器均可以是本申请实施例一中的第一传感器或第二传感器,每个传感器都具有接收、广播信号的功能,均会在检测到物体是生成并广播第一信号其他传感器广播的第一信号,并根据接收到其他传感器广播的第一信号来进行设备距离筛选与输出模式选取输出,具体可参考本申请实施例一的相关说明,此处不予赘述。其中,具体的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的数量,需由实际场景中各个传感器对物体检测的情况决定。
同时,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各个传感器均具有信号接收和广播两种功能,其中根据实际应用需求的不同,可以设置为信号接收和广播功能同时开启,此时只要有相应的硬件支持即可,或者也可以设置为信号接收和广播功能定时切换,例如信号接收和广播功能每隔0.5秒切换一次,具体可由技术人员根据实际应用需求来进行选取设置,此处不予限定。
进一步地,第一传感器对局部空间进行物体检测时,生成对应的第一检测值,系统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三传感器,第一传感器和第三传感器中,每个传感器分别用于对空间区域内不同的局部空间进行物体检测,并生成对应的第三检测值。
第三传感器用于,若生成的第三检测值属于第一取值区间,判定检测结果为对应的局部空间内存在物体。
第三传感器还用于,若生成的第三检测值属于第二取值区间,生成第二信号,并广播第二信号。
第一传感器还用于,若生成的第一检测值属于第一取值区间,判定检测结果为对应的局部空间内存在物体。
第一传感器还用于,若生成的第一检测值属于第二取值区间,接收由至少一个第三传感器广播的第二信号。
第一传感器还用于,识别接收到的每个第二信号对应的设备距离,并将设备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二距离阈值的第二信号作为第二目标信号。
第一传感器还用于,根据第二目标信号,或者根据生成的第一检测值和第二目标信号,获得对应的局部空间内是否存在物体的检测结果。
进一步地,该响应系统,还包括:至少一个第四传感器和至少一个第五传感器,第一传感器、第四传感器和第五传感器中,每个传感器分别用于对空间区域内的不同局部空间进行物体检测,第五传感器进行物体检测的检测结果为对应的局部空间内存在物体。
第五传感器用于,生成第三信号,并广播第三信号,第三信号携带有值为预设大小的强度参数。
第四传感器用于,若接收到第三信号,减小接收到的第三信号携带的强度参数的值,并广播减小强度参数值后的第三信号。
第一传感器还用于,若进行物体检测的检测结果为对应的局部空间内不存在物体,计算接收到的第四传感器和第五传感器广播的第三信号分别对应的设备距离,并将设备距离最小的第三信号作为第三目标信号。
第一传感器还用于,查找与第三目标信号携带的强度参数的值对应的输出模式并传输至第一传感器对应的输出装置。
进一步地,该响应系统,还包括:至少一个第六传感器,第一传感器、第四传感器、第五传感器和第六传感器中,每个传感器分别用于对空间区域内的不同局部空间进行物体检测。
第六传感器用于,若自身对应的第二环境物体数量大于零,生成第四信号,并广播第四信号。
第一传感器还用于,若接收到第四信号,计算每个接收到的第四信号对应的设备距离,将最小的设备距离对应的第四信号作为第四目标信号。
第一传感器还用于,根据第四目标信号对应的设备距离,对第三目标信号携带的强度参数的值进行调整。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响应系统中各传感器实现各自功能的过程,具体可参考前述实施例一至八,以及其他所有方法实施例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应理解,上述实施例中各步骤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应当理解,当在本申请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时,术语“包括”指示所描述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和/或组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组件和/或其集合的存在或添加。
还应当理解,在本申请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相关联列出的项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组合以及所有可能组合,并且包括这些组合。
如在本申请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那样,术语“如果”可以依据上下文被解释为“当...时”或“一旦”或“响应于确定”或“响应于检测到”。类似地,短语“如果确定”或“如果检测到[所描述条件或事件]”可以依据上下文被解释为意指“一旦确定”或“响应于确定”或“一旦检测到[所描述条件或事件]”或“响应于检测到[所描述条件或事件]”。
在本申请说明书中描述的参考“一个实施例”或“一些实施例”等意味着在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包括结合该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由此,在本说明书中的不同之处出现的语句“在一个实施例中”、“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等不是必然都参考相同的实施例,而是意味着“一个或多个但不是所有的实施例”,除非是以其他方式另外特别强调。术语“包括”、“包含”、“具有”及它们的变形都意味着“包括但不限于”,除非是以其他方式另外特别强调。
作为示例而非限定,当所述传感器设备为可穿戴设备时,该可穿戴设备还可以是应用穿戴式技术对日常穿戴进行智能化设计、开发出可以穿戴的设备的总称,如眼镜、手套、手表、服饰及鞋等。可穿戴设备即直接穿在身上,或是整合到用户的衣服或配件的一种便携式设备。可穿戴设备不仅仅是一种硬件设备,更是通过软件支持以及数据交互、云端交互来实现强大的功能。广义穿戴式智能设备包括功能全、尺寸大、可不依赖智能手机实现完整或者部分的功能,如智能手表或智能眼镜等,以及只专注于某一类应用功能,需要和其它设备如智能手机配合使用,如各类进行体征监测的智能手环、智能首饰等。
图8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传感器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该实施例的传感器设备8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80(图8中仅示出一个)、存储器81和传感器82,所述存储器81中存储有可在所述处理器80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83。所述处理器80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83时实现上述各个输出模式生成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例如图1所示的步骤100至102。或者,所述处理器80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83时实现上述各装置实施例中各模块/单元的功能,例如图6所示模块61至64的功能。
所述传感器设备可包括,但不仅限于,处理器80、存储器81。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8仅仅是传感器设备8的示例,并不构成对传感器设备8的限定,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例如所述传感器设备还可以包括输入发送设备、网络接入设备、总线等。
所称处理器80可以是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还可以是其他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成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等。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
所述存储器81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是所述传感器设备8的内部存储单元,例如传感器设备8的硬盘或内存。所述存储器81也可以是所述传感器设备8的外部存储设备,例如所述传感器设备8上配备的插接式硬盘,智能存储卡(Smart Media Card,SMC),安全数字(Secure Digital,SD)卡,闪存卡(Flash Card)等。进一步地,所述存储器81还可以既包括所述传感器设备8的内部存储单元也包括外部存储设备。所述存储器81用于存储操作系统、应用程序、引导装载程序(BootLoader)、数据以及其他程序等,例如所述计算机程序的程序代码等。所述存储器81还可以用于暂时地存储已经发送或者将要发送的数据。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可实现上述各个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当计算机程序产品在移动终端上运行时,使得移动终端执行时实现可实现上述各个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
所述集成的模块/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也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计算机程序可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该计算机程序在被处理器执行时,可实现上述各个方法实施例的步骤。其中,所述计算机程序包括计算机程序代码,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可以为源代码形式、对象代码形式、可执行文件或某些中间形式等。所述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能够携带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的任何实体或装置、记录介质、U盘、移动硬盘、磁碟、光盘、计算机存储器、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Access Memory,RAM)、电载波信号、电信信号以及软件分发介质等。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或记载的部分,可以参见其它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对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输出模式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第一传感器,所述第一传感器用于对第一局部空间进行物体检测,所述方法包括:
若进行物体检测的检测结果为所述第一局部空间内存在物体,接收若干个第二传感器各自广播的第一信号,识别接收到的每个所述第一信号对应的设备距离,并将设备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一距离阈值的所述第一信号作为第一目标信号,其中,所述第一信号由所述第二传感器在检测到对应的第二局部空间内存在物体时生成;
根据所述第一目标信号获得第一环境物体数量,查找与所述第一环境物体数量对应的第一输出模式,并将所述第一输出模式传输至所述第一局部空间对应的输出装置;
若进行物体检测的检测结果为第一局部空间内不存在物体,接收第四传感器广播的第三信号,并计算每个接收到的第三信号对应的设备距离,将最小的设备距离对应的所述第三信号作为第三目标信号,其中,所述第三信号携带有强度参数,所述第三信号为,所述第四传感器检测到物体后生成的,携带有预设的强度参数的第一类第三信号,或者,由所述第四传感器对接收到第五传感器广播的第三信号进行强度参数的值减小后,得到的第二类第三信号;
查找与所述第三目标信号携带的强度参数的值对应的第二输出模式,并将所述第二输出模式传输至所述第一局部空间对应的输出装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出模式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感器对所述第一局部空间进行物体检测时,生成对应的第一检测值,所述第一传感器对所述第一局部空间进行物体检测的过程,包括:
若所述第一检测值属于第一取值区间,判定所述第一局部空间内存在物体;
若所述第一检测值属于第二取值区间,接收若干个第三传感器各自广播的第二信号,识别每个所述第二信号对应的设备距离,并将设备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二距离阈值的所述第二信号作为第二目标信号;根据所述第二目标信号,或者根据所述第一检测值和所述第二目标信号,获得所述第一局部空间内是否存在物体的检测结果,其中,所述第二信号由所述第三传感器在自身生成的第三检测值属于所述第二取值区间时生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出模式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若接收到第六传感器广播的第四信号,并计算每个接收到的第四信号对应的设备距离,将最小的设备距离对应的所述第四信号作为第四目标信号,所述第四信号由所述第六传感器在自身对应的第二环境物体数量大于零时生成;
在所述查找与所述第三目标信号携带的强度参数的值对应的第二输出模式之前,还包括:
根据所述第四目标信号对应的设备距离,对所述第三目标信号携带的强度参数的值进行调整。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出模式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识别接收到的每个所述第一信号对应的设备距离,并将设备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一距离阈值的所述第一信号作为第一目标信号,包括:
计算每个所述第一信号对应的质量参数,并将所述质量参数大于或等于第一质量阈值的所述第一信号作为所述第一目标信号,其中,质量参数与设备距离呈负相关。
5.一种响应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第一传感器、至少一个第二传感器、至少一个第四传感器和至少一个第五传感器,其中,每个传感器分别用于对空间区域内的不同局部空间进行物体检测,所述第五传感器进行物体检测的检测结果为对应的局部空间内存在物体;
所述第二传感器用于,若进行物体检测的检测结果为对应的局部空间内存在物体,生成第一信号,并广播所述第一信号;
所述第一传感器用于,若进行物体检测的检测结果为对应的局部空间内存在物体,接收由至少一个所述第二传感器广播的所述第一信号,识别接收到的每个所述第一信号对应的设备距离,并将设备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一距离阈值的所述第一信号作为第一目标信号;
所述第一传感器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目标信号获得第一环境物体数量,查找与所述第一环境物体数量对应的第一输出模式,并将所述第一输出模式传输至所述第一传感器对应的输出装置;
所述第五传感器用于,生成第三信号,并广播所述第三信号,所述第三信号携带有值为预设大小的强度参数;
所述第四传感器用于,若接收到所述第三信号,减小接收到的所述第三信号携带的强度参数的值,并广播减小强度参数值后的所述第三信号;
所述第一传感器还用于,若进行物体检测的检测结果为对应的局部空间内不存在物体,计算接收到的所述第四传感器和所述第五传感器广播的所述第三信号分别对应的设备距离,并将设备距离最小的所述第三信号作为第三目标信号;
所述第一传感器还用于,查找与所述第三目标信号携带的强度参数的值对应的输出模式并传输至所述第一传感器对应的输出装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响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感器对局部空间进行物体检测时,生成对应的第一检测值,所述系统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三传感器,所述第一传感器和所述第三传感器中,每个传感器分别用于对空间区域内不同的局部空间进行物体检测,并生成对应的第三检测值;
所述第三传感器用于,若生成的第三检测值属于第一取值区间,判定检测结果为对应的局部空间内存在物体;
所述第三传感器还用于,若生成的第三检测值属于第二取值区间,生成第二信号,并广播所述第二信号;
所述第一传感器还用于,若生成的第一检测值属于所述第一取值区间,判定检测结果为对应的局部空间内存在物体;
所述第一传感器还用于,若生成的第一检测值属于所述第二取值区间,接收由至少一个所述第三传感器广播的所述第二信号;
所述第一传感器还用于,识别接收到的每个所述第二信号对应的设备距离,并将设备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二距离阈值的所述第二信号作为第二目标信号;
所述第一传感器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二目标信号,或者根据生成的第一检测值和所述第二目标信号,获得对应的局部空间内是否存在物体的检测结果。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响应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个第六传感器,所述第一传感器、所述第四传感器、所述第五传感器和所述第六传感器中,每个传感器分别用于对空间区域内的不同局部空间进行物体检测;
所述第六传感器用于,若自身对应的第二环境物体数量大于零,生成第四信号,并广播所述第四信号;
所述第一传感器还用于,若接收到所述第四信号,计算每个接收到的第四信号对应的设备距离,将最小的设备距离对应的所述第四信号作为第四目标信号;
所述第一传感器还用于,根据所述第四目标信号对应的设备距离,对所述第三目标信号携带的强度参数的值进行调整。
8.一种传感器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器设备包括传感器、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上存储有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9.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CN201911188452.6A 2019-11-28 2019-11-28 一种输出模式生成方法、响应系统及传感器设备 Active CN11285919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188452.6A CN112859191B (zh) 2019-11-28 2019-11-28 一种输出模式生成方法、响应系统及传感器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188452.6A CN112859191B (zh) 2019-11-28 2019-11-28 一种输出模式生成方法、响应系统及传感器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859191A CN112859191A (zh) 2021-05-28
CN112859191B true CN112859191B (zh) 2023-08-04

Family

ID=759852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188452.6A Active CN112859191B (zh) 2019-11-28 2019-11-28 一种输出模式生成方法、响应系统及传感器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859191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216793A (ja) * 1989-02-16 1990-08-29 Sekisui Chem Co Ltd 照明器具の遠隔制御装置
CN108347811A (zh) * 2017-12-24 2018-07-31 湛江正信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一种舞台灯光控制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9668077A (zh) * 2017-10-16 2019-04-23 提姆拉博株式会社 舞台照明系统及舞台照明方法,以及记录有计算机程序的记录媒体
CN110087369A (zh) * 2019-03-12 2019-08-02 平安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办公区的灯光控制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电子设备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216793A (ja) * 1989-02-16 1990-08-29 Sekisui Chem Co Ltd 照明器具の遠隔制御装置
CN109668077A (zh) * 2017-10-16 2019-04-23 提姆拉博株式会社 舞台照明系统及舞台照明方法,以及记录有计算机程序的记录媒体
CN108347811A (zh) * 2017-12-24 2018-07-31 湛江正信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一种舞台灯光控制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0087369A (zh) * 2019-03-12 2019-08-02 平安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办公区的灯光控制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859191A (zh) 2021-05-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537891B2 (en) Intelligent recognition and alert methods and systems
CN105100638A (zh) 使用点矩阵照明的光学区域监测
CN108881875B (zh) 图像白平衡处理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终端
CN112739995A (zh) 用于标记和链接声学图像的系统和方法
CN107607957B (zh) 一种深度信息获取系统及方法、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CN103264393B (zh) 家用服务机器人的使用方法
CN103595916A (zh) 一种双摄像头目标跟踪系统及其实现方法
CN109086422A (zh) 一种机器弹幕用户的识别方法、装置、服务器和存储介质
CN109116298B (zh) 一种定位方法、存储介质及定位系统
US11699078B2 (en) Intelligent recognition and alert methods and systems
CN112333898A (zh) 一种灯具亮度调节方法、装置、灯具和存储介质
CN115049057B (zh) 一种模型部署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05284190A (zh) 识别装置、方法及计算机程序产品
CN112380391A (zh) 基于物联网的视频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CN201134166Y (zh) 一种车牌识别系统
CN104994315A (zh) 背光调整方法、显示设备、遥控器及系统
CN112859191B (zh) 一种输出模式生成方法、响应系统及传感器设备
CN108925019A (zh) 户外照明智能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12037478A (zh) 适用于电力设备的监控方法及监控系统
US11758307B2 (en) Sensor device, background noise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background noise data transmission program
CN112526494A (zh) 测距数据的获取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电子装置
CN116249914A (zh) 利用累积时间视图进行声学成像的系统和方法
CN112748394B (zh) 一种输出模式生成方法、传感器系统及传感器设备
CN110503005A (zh) 基于智慧社区的吸烟检测方法、系统及其存储介质
CN105698925A (zh) 紫外线强度检测的方法、系统及移动终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361006 5th floor, 1511 fanghubei 2nd Road, Huli District, Xiamen City, Fujian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Xiamen Lidaxin Digital Education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361006 5th floor, 1511 fanghubei 2nd Road, Huli District, Xiamen City, Fujian Province

Applicant before: LEELEDS LIGHTING (XIAMEN) Co.,Ltd.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