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714477A - 地铁通信小区切换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和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地铁通信小区切换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和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714477A
CN112714477A CN202011637817.1A CN202011637817A CN112714477A CN 112714477 A CN112714477 A CN 112714477A CN 202011637817 A CN202011637817 A CN 202011637817A CN 112714477 A CN112714477 A CN 11271447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form
communication
train
tunnel
leaky ca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63781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714477B (zh
Inventor
郭志成
王坦
薛韩勇
申方舟
赵仕嘉
董浩欣
涂进
赵春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Planning and Designing Institute of Telecommunication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Planning and Designing Institute of Telecommunication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Planning and Designing Institute of Telecommunications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Planning and Designing Institute of Telecommunication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637817.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714477B/zh
Publication of CN1127144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1447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71447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1447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83Determination of parameters used for hand-off, e.g. generation or modification of neighbour cell lists
    • H04W36/0085Hand-off measur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24Reselection being triggered by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36/30Reselection being triggered by specific parameters by measured or perceived connection quality dat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24Reselection being triggered by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36/32Reselection being triggered by specific parameters by location or mobility data, e.g. speed dat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5/0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5/2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mission technique;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mission medium
    • H04B5/28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mission technique;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mission medium using the near field of leaky cables, e.g. of leaky coaxial cabl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80Services using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 e.g.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NFC], 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or low energy communic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地铁通信小区切换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和存储介质。所述方法包括:当列车处于隧道内时,控制所述列车内的用户终端通过隧道漏缆进行通信;当所述列车驶入站台、且处于关门状态时,控制所述用户终端由通过所述隧道漏缆进行通信切换至通过站台漏缆进行通信;当所述列车停靠在所述站台、且处于开门状态时,控制所述用户终端由通过所述站台漏缆进行通信切换至通过室分系统进行通信;当所述列车在所述站台启动、且处于关门状态时,控制所述用户终端由通过所述室分系统进行通信切换至通过所述站台漏缆进行通信。采用本方法能够在站台内,当列车关门室分信号受到屏蔽时,保证车内通信质量。

Description

地铁通信小区切换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和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地铁通信小区切换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和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地铁移动通信因场景特殊,尤其隧道内空间密闭,设备和线缆安装条件受限,因此不同于传统的室内分布系统,是通过在站台部署新型室内分布系统(简称新型室分)、在隧道部署漏泄电缆(简称漏缆),并配置相应的信源来实现移动通信在地铁内连续覆盖。
地铁站台用户多、容量需求高,再加上用户对通信质量的不断提高,在地铁站台部署5G需要采用新型室分实现4*4高阶MIMO,提升数据传输速率,通过划分多个小区来满足容量需求。而隧道内采用漏缆进行覆盖,当漏缆贯穿站台时,站台处存在漏缆和新型室分多个小区和信号,小区切换时干扰较大,容易降低小区切换的成功率;当漏缆在站台两侧断开,不贯穿站台时,列车进出站期间站台屏蔽门和车门处于关闭状态,室分信号受到屏蔽,车内处于弱覆盖状态,容易导致通信质量的下降。
因此,目前的地铁通信技术存在当列车停靠在站台、且站台屏蔽门和车门关闭时,通信质量下降的问题。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能够保证通信质量的地铁通信小区切换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和存储介质。
一种地铁通信小区切换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当列车处于隧道内时,控制所述列车内的用户终端通过隧道漏缆进行通信;
当所述列车驶入站台、且处于关门状态时,控制所述用户终端由通过所述隧道漏缆进行通信切换至通过站台漏缆进行通信;
当所述列车停靠在所述站台、且处于开门状态时,控制所述用户终端由通过所述站台漏缆进行通信切换至通过室分系统进行通信;
当所述列车在所述站台启动、且处于关门状态时,控制所述用户终端由通过所述室分系统进行通信切换至通过所述站台漏缆进行通信。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隧道漏缆包括4根新型1-1/4”漏缆,所述站台漏缆包括2根新型1-1/4”漏缆。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位于站台两侧的隧道漏缆末端接对数周期天线回打,所述站台漏缆一侧末端接对数周期天线回打,另一侧末端接新型POI和负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隧道漏缆部署于所述列车的车窗范围内,所述站台漏缆部署于所述站台的广告牌上下两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相邻两个车站之间的隧道漏缆平均开断,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通信中心频率、频谱带宽、信源发射功率、漏缆损耗、POI插损、列车速度和切换时长;
根据所述通信中心频率、所述频谱带宽、所述信源发射功率、所述漏缆损耗、所述POI插损、所述列车速度和所述切换时长,得到所述隧道漏缆的开断距离。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当列车处于隧道内时,控制所述列车内的用户终端通过隧道漏缆进行通信,包括:
当所述列车处于所述隧道的中段时,检测原小区信号强度和待切入小区信号强度;
通过将所述原小区信号强度与所述待切入小区信号强度相比较,确定是否需要进行小区切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需要进行小区切换,则检测所述小区切换是否平滑;
若所述小区切换不平滑,则获取小区切换情况;
根据所述小区切换情况,对所述隧道对应的隧道漏缆两侧的输出功率进行调节。
一种地铁通信小区切换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隧道控制模块,用于当列车处于隧道内时,控制所述列车内的用户终端通过隧道漏缆进行通信;
进站控制模块,用于当所述列车驶入站台、且处于关门状态时,控制所述用户终端由通过所述隧道漏缆进行通信切换至通过站台漏缆进行通信;
站台控制模块,用于当所述列车停靠在所述站台、且处于开门状态时,控制所述用户终端由通过所述站台漏缆进行通信切换至通过室分系统进行通信;
出站控制模块,用于当所述列车在所述站台启动、且处于关门状态时,控制所述用户终端由通过所述室分系统进行通信切换至通过所述站台漏缆进行通信。
一种通信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以下步骤:
当列车处于隧道内时,控制所述列车内的用户终端通过隧道漏缆进行通信;
当所述列车驶入站台、且处于关门状态时,控制所述用户终端由通过所述隧道漏缆进行通信切换至通过站台漏缆进行通信;
当所述列车停靠在所述站台、且处于开门状态时,控制所述用户终端由通过所述站台漏缆进行通信切换至通过室分系统进行通信;
当所述列车在所述站台启动、且处于关门状态时,控制所述用户终端由通过所述室分系统进行通信切换至通过所述站台漏缆进行通信。
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以下步骤:
当列车处于隧道内时,控制所述列车内的用户终端通过隧道漏缆进行通信;
当所述列车驶入站台、且处于关门状态时,控制所述用户终端由通过所述隧道漏缆进行通信切换至通过站台漏缆进行通信;
当所述列车停靠在所述站台、且处于开门状态时,控制所述用户终端由通过所述站台漏缆进行通信切换至通过室分系统进行通信;
当所述列车在所述站台启动、且处于关门状态时,控制所述用户终端由通过所述室分系统进行通信切换至通过所述站台漏缆进行通信。
上述地铁通信小区切换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和存储介质,当列车处于隧道内时控制列车内的用户终端通过隧道漏缆进行通信,当列车驶入站台、且处于关门状态时控制用户终端由通过隧道漏缆进行通信切换至通过站台漏缆进行通信,可以在列车进站、室分信号受到屏蔽时通过站台漏缆进行通信,保证通信质量,当列车停靠在站台、且处于开门状态时控制用户终端由通过站台漏缆进行通信切换至通过室分系统进行通信,可以在室分信号较强时通过室分系统进行通信,提高通信质量,当列车在站台启动、且处于关门状态时控制用户终端由通过室分系统进行通信切换至通过站台漏缆进行通信,可以在列车出站、室分信号受到屏蔽时再一次通过站台漏缆进行通信,保证通信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地铁通信小区切换方法的应用环境图;
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地铁通信小区切换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一个实施例中地铁通信小区切换方法的实测结果图;
图4为另一个实施例中地铁通信小区切换方法的应用环境图;
图5为另一个实施例中地铁通信小区切换方法的应用环境图;
图6为一个实施例中地铁通信小区切换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7为一个实施例中通信设备的内部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本申请提供的地铁通信小区切换方法,可以应用于如图1所示的应用环境中。其中,泄露电缆包括隧道漏缆102和站台漏缆104。其中,隧道漏缆102部署于地铁隧道,站台漏缆104部署于地铁站台。相邻两条隧道漏缆102之间部署有POI(Point of Interface,多系统合路平台)和信源,站台漏缆104一侧部署有POI和信源,地铁站台除了部署有站台漏缆104,还部署有室分系统。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提供了一种地铁通信小区切换方法,以该方法应用于信源为例进行说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210,当列车处于隧道内时,控制列车内的用户终端通过隧道漏缆进行通信;
步骤S220,当列车驶入站台、且处于关门状态时,控制用户终端由通过隧道漏缆进行通信切换至通过站台漏缆进行通信;
步骤S230,当列车停靠在站台、且处于开门状态时,控制用户终端由通过站台漏缆进行通信切换至通过室分系统进行通信;
步骤S240,当列车在站台启动、且处于关门状态时,控制用户终端由通过室分系统进行通信切换至通过站台漏缆进行通信。
其中,关门状态可以为地铁屏蔽门和车门均关闭的状态。
具体实现中,当列车行驶时,车内的用户终端可以接收到至少一个信源发出的信号,用户终端可以将接收到的各个信号的强度上报给当前信源,当前信源通过对信号强度进行比较,可以判断是否需要进行小区切换。当列车处于隧道内时,隧道内的信源可以控制列车内的用户终端通过隧道漏缆进行通信,随着列车驶入站台,在安全屏蔽门和车门均关闭时,站台室分信号由于受到屏蔽,站台漏缆信号强于室分信号,信源可以控制用户终端切换至通过站台漏缆进行通信,以保证通信质量。当列车停靠在站台、且安全屏蔽门和车门均开启时,室分信号强于站台漏缆信号,信源可以控制用户终端切换至通过室分系统进行通信。当列车在站台启动、且安全屏蔽门和车门均关闭时,站台室分信号再次受到屏蔽,信源可以控制用户终端再次切换至通过站台漏缆进行通信。
实际应用中,鉴于5G通信采用4×4MIMO,可以在地铁隧道内部署4根新型1-1/4”漏缆,并在漏缆开断处部署新型POI,以实现隧道内的4×4MIMO通信。站台可以采用新型室分系统实现4×4MIMO,例如,可以采用Lampsite(华为无线多频多模深度覆盖解决方案)或Qcell(中兴5G室内覆盖解决方案)。
为解决在站台内,地铁关门时车内信号弱的问题,可以在站台部署2根新型1-1/4”漏缆,并在漏缆一侧部署新型POI,2根漏缆可以分别部署于站台广告牌上下两侧,当站台屏蔽门和车门处于关闭状态时,室分信号受到屏蔽,信号较弱,车内用户可以通过2根漏缆进行2×2MIMO通信。
为减少站台内信号干扰,便于小区切换,可以在站台两侧端门处,将隧道内4根漏缆末端接对数周期天线回打,同时将站台2根漏缆未接POI一侧接对数周期天线回打,有POI一侧接负载,从而避免隧道内设备信号对站台新型室分信号的干扰,便于小区切换。
其中,漏泄电缆既具备信号传输作用,又具备天线功能,通过对处导体开口的控制,可将受控的电磁波能量沿线路均匀地辐射出去及接收进来,实现对电磁场盲区的覆盖,以达到移动通信畅通的目的。隧道漏缆和站台漏缆可以采用新型1-1/4”漏缆,该漏缆工作频段为800-3600MHz,支持5G频段,并针对5G高频进行优化,降低了3.5G耦合损耗和百米衰减,有利于增加开断距离,减少开断点,降低信源主设备和电源、传输等配套投资。
其中,POI可以作为连接信源和分布系统的桥梁,对CDMA、GSM、DCS、PHS、WLAN、蜂窝移动通信和集群等系统的下行信号进行合路,同时对各系统的上行信号进行分路,同时尽可能抑制各频带间的无用干扰成分。新型POI包含移动、电信、联通三家全部网络制式端口,考虑到了电联竞合,4G和5G设置为宽频口,并预留广电5G端口,将3.5G端口插入损耗降低为4db,新型POI可以在满足建设需求的同时,预留扩容空间。
上述地铁通信小区切换方法,当列车处于隧道内时控制列车内的用户终端通过隧道漏缆进行通信,当列车驶入站台、且处于关门状态时控制用户终端由通过隧道漏缆进行通信切换至通过站台漏缆进行通信,可以在列车进站、室分信号受到屏蔽时通过站台漏缆进行通信,保证通信质量,当列车停靠在站台、且处于开门状态时控制用户终端由通过站台漏缆进行通信切换至通过室分系统进行通信,可以在室分信号较强时通过室分系统进行通信,提高通信质量,当列车在站台启动、且处于关门状态时控制用户终端由通过室分系统进行通信切换至通过站台漏缆进行通信,可以在列车出站、室分信号受到屏蔽时再一次通过站台漏缆进行通信,保证通信质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隧道漏缆包括4根新型1-1/4”漏缆,站台漏缆包括2根新型1-1/4”漏缆。
具体实现中,鉴于5G通信采用4×4MIMO,可以在地铁隧道内部署4根新型1-1/4”漏缆,并在漏缆开断处部署新型POI,以实现隧道内的4×4MIMO通信。为解决在站台内,地铁关门时车内信号弱的问题,可以在站台部署2根新型1-1/4”漏缆,并在漏缆一侧部署新型POI,2根漏缆可以分别部署于站台广告牌上下两侧,当站台屏蔽门和车门处于关闭状态时,室分信号受到屏蔽,信号较弱,车内用户可以通过2根漏缆进行2×2MIMO通信。
本实施例中,隧道漏缆包括4根新型1-1/4”漏缆,可以在隧道内实现5G 4×4MIMO通信,站台漏缆包括2根新型1-1/4”漏缆,可以在站台屏蔽门和车门均关闭,室分信号受到屏蔽,信号较弱时,使车内用户可以通过2根漏缆进行2×2MIMO通信,保证通信质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位于站台两侧的隧道漏缆末端接对数周期天线回打,站台漏缆一侧末端接对数周期天线回打,另一侧末端接新型POI和负载。
具体实现中,如图1所示,可以在位于站台两侧的隧道漏缆末端接对数周期天线回打,还可以在站台漏缆一侧末端接对数周期天线回打,另一侧末端接新型POI和负载。
本实施例中,位于站台两侧的隧道漏缆末端接对数周期天线回打,站台漏缆一侧末端接对数周期天线回打,另一侧末端接新型POI和负载,可以隔离隧道和站台之间的信号,降低隧道与站台信号之间的干扰,便于进行小区切换,提高小区切换成功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隧道漏缆部署于列车的车窗范围内,站台漏缆部署于站台的广告牌上下两侧。
具体实现中,可以为每根漏缆配置托架进行安装,将4根漏缆安装于车窗范围内,其中两缆间距符合4×4MIMO的隔离度,同时需要避免与专网、公安等其他漏缆之间的干扰,在4-10λ(为λ波长)之间,根据计算和实际经验,漏缆最小间距取定为不小于300mm,并可通过定制异性卡具保证四根漏缆之间MIMO隔离度以及与专网、公安等其他漏缆的隔离度。相比于传统两缆方案,4缆安装方案需要在每个开断点增加2台POI,各家运营商需要在每个开断点增加1台5G设备,同时预留设备扩容位置,需增加约3-4米的安装空间。
为解决在站台内,地铁关门时车内信号弱的问题,可以在站台部署2根新型1-1/4”漏缆,并在漏缆一侧部署新型POI,2根漏缆可以分别部署于站台广告牌上下两侧,当站台屏蔽门和车门处于关闭状态时,室分信号受到屏蔽,信号较弱,车内用户可以通过2根漏缆进行2×2MIMO通信。
根据5G信源设备和新型室分设备的数量、功耗等参数,统计所需总功耗,经测算,在普通车站电源容量需增加至约35KW,特殊车站(如超长区间、换乘站)需根据设备数量相应增加电源需求,同时,车站机房和开断点需要提高配电箱配置,加粗电源线线径,以保证隧道内各开断点设备供电。
本实施例中,隧道漏缆部署于列车的车窗范围内,可以提高车内用户通信的信号强度,站台漏缆部署于站台的广告牌上下两侧,可以使站台漏缆信号尽可能与用户终端相接近,提高用户通信信号强度,且不影响地铁正常运营。
在一个实施例中,相邻两个车站之间的隧道漏缆平均开断,上述地铁通信小区切换方法,具体还可以包括:获取通信中心频率、频谱带宽、信源发射功率、漏缆损耗、POI插损、列车速度和切换时长;根据通信中心频率、频谱带宽、信源发射功率、漏缆损耗、POI插损、列车速度和切换时长,得到隧道漏缆的开断距离。
具体实现中,相邻两个车站之间的隧道漏缆可以采用平均开断,即隧道漏缆的开断距离相等,站台两侧的一段隧道漏缆开断距离可以为其他隧道漏缆开断距离的一半,例如,图1中隧道漏缆开断距离可以为400m,站台两侧隧道漏缆的开断距离可以为200m。平均开断可以减少开断点,降低信源数量。
开断距离可以根据5G通信中心频率、频谱带宽、信源发射功率、漏缆损耗、POI插损、列车速度、切换时长等参数进行计算,以保证隧道内相邻开断点之间预留足够长的小区切换带。由于新型1-1/4”漏缆工作在800-3600MHz频段,且可以降低3.5GHz频段的耦合损耗和百米衰减,可以实现较长的开断距离,进一步减少开断点,降低信源数量。
站台漏缆可以采用独立信源,单独开断,运营商可以根据自身需求,灵活选择在站台处是否通过漏缆进行通信,便于运营商在小区切换质量与列车进出站通信质量之间进行取舍。
本实施例中,通过获取通信中心频率、频谱带宽、信源发射功率、漏缆损耗、POI插损、列车速度和切换时长,根据通信中心频率、频谱带宽、信源发射功率、漏缆损耗、POI插损、列车速度和切换时长,得到隧道漏缆的开断距离,可以保证隧道内相邻开断点之间预留足够长的小区切换带,确保小区平滑切换。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步骤S210,可以具体包括:当列车处于隧道的中段时,检测原小区信号强度和待切入小区信号强度;通过将原小区信号强度与待切入小区信号强度相比较,确定是否需要进行小区切换。
具体实现中,在隧道区间进行小区切换时,两车站间整个隧道中的漏缆保持接通状态,当列车经过隧道中段时,可以分别检测原小区信号强度和待切入小区信号强度,并将原小区信号强度和待切入小区信号强度相比较,根据比较结果判断是否需要由原小区切换至待切入小区。例如,在地铁运行过程中,原小区信号逐渐减弱,待切入小区的信号逐渐增强,此时可由原小区平滑切换至待切入小区,不会发生信号突然消失的情况,可以避免移动终端因为切换时间不足造成掉话,其中,可以通过控制泄漏电缆末端的输出功率来保证小区平滑切换。
本实施例中,通过当列车处于隧道的中段时,检测原小区信号强度和待切入小区信号强度,通过将原小区信号强度与待切入小区信号强度相比较,确定是否需要进行小区切换,可以由原小区平滑切换至待切入小区,不会发生信号突然消失的情况,避免移动终端因为切换时间不足造成掉话。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步骤S210,具体还可以包括:若需要进行小区切换,则检测小区切换是否平滑;若小区切换不平滑,则获取小区切换情况;根据小区切换情况,对隧道对应的隧道漏缆两侧的输出功率进行调节。
具体实现中,当原小区信号强度弱于待切入小区、判定需要进行小区切换时,可以检测是否能够平滑切换,若能够进行平滑切换,则可以由原小区切换至待切入小区,否则,若不能够进行平滑切换,则可以根据当前切换情况调节漏缆末端输出功率,以保证小区平滑切换。例如,若不能平缓地由原小区切换至待切入小区,则可以降低原小区功率和/或提高待切入小区功率。
本实施例中,通过若需要进行小区切换则检测小区切换是否平滑,若小区切换不平滑则获取小区切换情况,根据小区切换情况对隧道对应的隧道漏缆两侧的输出功率进行调节,可以确保小区平滑切换。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提供了一个地铁通信小区切换方法的实测结果图。可以看到,在电信联通网络中,采用上述地铁通信系统,下行平均吞吐量可以为两缆通信时的1.45倍,对于移动网络,下行平均吞吐量可以为两缆通信的1.42倍,上述地铁通信系统能够使用户体验提升42-45%。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提供了一个地铁通信小区切换方法的应用环境图。可以在地铁全程部署4根新型1-1/4”漏缆,全程平均开断,在开断处部署新型POI。此种部署方式可以实现隧道内的5G 4T4R(4发4收)覆盖,进一步减少信源数量,降低投资,不足是当列车停靠站台时,站台两边隧道内设备信号与站台新型室分系统之间存在信号干扰,不利于小区切换。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提供了一个地铁通信小区切换方法的应用环境图。可以在隧道部署4根新型1-1/4”漏缆,相邻两个车站之间的漏缆平均开断,在开断处部署新型POI,漏缆至站台两侧端门断开,站台不部署漏缆,漏缆末端接对数周期天线回打或负载。此种部署方式可以实现隧道内的5G 4T4R覆盖,有利于减少信源数量,降低投资,但是当站台屏蔽门和车门处于关闭状态时,列车内信号覆盖弱,容易导致通信质量下降。
应该理解的是,虽然图2的流程图中的各个步骤按照箭头的指示依次显示,但是这些步骤并不是必然按照箭头指示的顺序依次执行。除非本文中有明确的说明,这些步骤的执行并没有严格的顺序限制,这些步骤可以以其它的顺序执行。而且,图2中的至少一部分步骤可以包括多个步骤或者多个阶段,这些步骤或者阶段并不必然是在同一时刻执行完成,而是可以在不同的时刻执行,这些步骤或者阶段的执行顺序也不必然是依次进行,而是可以与其它步骤或者其它步骤中的步骤或者阶段的至少一部分轮流或者交替地执行。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提供了一种地铁通信小区切换装置600,包括:隧道控制模块610、进站控制模块620、站台控制模块630和出站控制模块640,其中:
隧道控制模块610,用于当列车处于隧道内时,控制所述列车内的用户终端通过隧道漏缆进行通信;
进站控制模块620,用于当所述列车驶入站台、且处于关门状态时,控制所述用户终端由通过所述隧道漏缆进行通信切换至通过站台漏缆进行通信;
站台控制模块630,用于当所述列车停靠在所述站台、且处于开门状态时,控制所述用户终端由通过所述站台漏缆进行通信切换至通过室分系统进行通信;
出站控制模块640,用于当所述列车在所述站台启动、且处于关门状态时,控制所述用户终端由通过所述室分系统进行通信切换至通过所述站台漏缆进行通信。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地铁通信小区切换装置中,所述隧道漏缆包括4根新型1-1/4”漏缆,所述站台漏缆包括2根新型1-1/4”漏缆。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地铁通信小区切换装置中,位于站台两侧的隧道漏缆末端接对数周期天线回打,所述站台漏缆一侧末端接对数周期天线回打,另一侧末端接新型POI和负载。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地铁通信小区切换装置中,所述隧道漏缆部署于所述列车的车窗范围内,所述站台漏缆部署于所述站台的广告牌上下两侧。
在一个实施例中,相邻两个车站之间的隧道漏缆平均开断,上述地铁通信小区切换装置,还用于获取通信中心频率、频谱带宽、信源发射功率、漏缆损耗、POI插损、列车速度和切换时长;根据所述通信中心频率、所述频谱带宽、所述信源发射功率、所述漏缆损耗、所述POI插损、所述列车速度和所述切换时长,得到所述隧道漏缆的开断距离。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隧道控制模块610,还用于当所述列车处于所述隧道的中段时,检测原小区信号强度和待切入小区信号强度;通过将所述原小区信号强度与所述待切入小区信号强度相比较,确定是否需要进行小区切换。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隧道控制模块610,还用于若需要进行小区切换,则检测所述小区切换是否平滑;若所述小区切换不平滑,则获取小区切换情况;根据所述小区切换情况,对所述隧道对应的隧道漏缆两侧的输出功率进行调节。
关于地铁通信小区切换装置的具体限定可以参见上文中对于地铁通信小区切换方法的限定,在此不再赘述。上述地铁通信小区切换装置中的各个模块可全部或部分通过软件、硬件及其组合来实现。上述各模块可以硬件形式内嵌于或独立于通信设备中的处理器中,也可以以软件形式存储于通信设备中的存储器中,以便于处理器调用执行以上各个模块对应的操作。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通信设备,该通信设备可以是基站,其内部结构图可以如图7所示。该通信设备包括通过系统总线连接的处理器、存储器和网络接口。其中,该通信设备的处理器用于提供计算和控制能力。该通信设备的存储器包括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内存储器。该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存储有操作系统、计算机程序和数据库。该内存储器为非易失性存储介质中的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程序的运行提供环境。该通信设备的数据库用于存储地铁通信小区切换数据。该通信设备的网络接口用于与外部的终端通过网络连接通信。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以实现一种地铁通信小区切换方法。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7中示出的结构,仅仅是与本申请方案相关的部分结构的框图,并不构成对本申请方案所应用于其上的通信设备的限定,具体的通信设备可以包括比图中所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具有不同的部件布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通信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使得处理器执行上述一种地铁通信小区切换方法的步骤。此处一种地铁通信小区切换方法的步骤可以是上述各个实施例的一种地铁通信小区切换方法中的步骤。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使得处理器执行上述一种地铁通信小区切换方法的步骤。此处一种地铁通信小区切换方法的步骤可以是上述各个实施例的一种地铁通信小区切换方法中的步骤。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计算机程序可存储于一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计算机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其中,本申请所提供的各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对存储器、存储、数据库或其它介质的任何引用,均可包括非易失性和易失性存储器中的至少一种。非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磁带、软盘、闪存或光存储器等。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或外部高速缓冲存储器。作为说明而非局限,RAM可以是多种形式,比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SRAM)或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DRAM)等。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地铁通信小区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当列车处于隧道内时,控制所述列车内的用户终端通过隧道漏缆进行通信;
当所述列车驶入站台、且处于关门状态时,控制所述用户终端由通过所述隧道漏缆进行通信切换至通过站台漏缆进行通信;
当所述列车停靠在所述站台、且处于开门状态时,控制所述用户终端由通过所述站台漏缆进行通信切换至通过室分系统进行通信;
当所述列车在所述站台启动、且处于关门状态时,控制所述用户终端由通过所述室分系统进行通信切换至通过所述站台漏缆进行通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隧道漏缆包括4根新型1-1/4”漏缆,所述站台漏缆包括2根新型1-1/4”漏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位于站台两侧的隧道漏缆末端接对数周期天线回打,所述站台漏缆一侧末端接对数周期天线回打,另一侧末端接新型POI和负载。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隧道漏缆部署于所述列车的车窗范围内,所述站台漏缆部署于所述站台的广告牌上下两侧。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车站之间的隧道漏缆平均开断,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通信中心频率、频谱带宽、信源发射功率、漏缆损耗、POI插损、列车速度和切换时长;
根据所述通信中心频率、所述频谱带宽、所述信源发射功率、所述漏缆损耗、所述POI插损、所述列车速度和所述切换时长,得到所述隧道漏缆的开断距离。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当列车处于隧道内时,控制所述列车内的用户终端通过隧道漏缆进行通信,包括:
当所述列车处于所述隧道的中段时,检测原小区信号强度和待切入小区信号强度;
通过将所述原小区信号强度与所述待切入小区信号强度相比较,确定是否需要进行小区切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需要进行小区切换,则检测所述小区切换是否平滑;
若所述小区切换不平滑,则获取小区切换情况;
根据所述小区切换情况,对所述隧道对应的隧道漏缆两侧的输出功率进行调节。
8.一种地铁通信小区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隧道控制模块,用于当列车处于隧道内时,控制所述列车内的用户终端通过隧道漏缆进行通信;
进站控制模块,用于当所述列车驶入站台、且处于关门状态时,控制所述用户终端由通过所述隧道漏缆进行通信切换至通过站台漏缆进行通信;
站台控制模块,用于当所述列车停靠在所述站台、且处于开门状态时,控制所述用户终端由通过所述站台漏缆进行通信切换至通过室分系统进行通信;
出站控制模块,用于当所述列车在所述站台启动、且处于关门状态时,控制所述用户终端由通过所述室分系统进行通信切换至通过所述站台漏缆进行通信。
9.一种通信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CN202011637817.1A 2020-12-31 2020-12-31 地铁通信小区切换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和存储介质 Active CN11271447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637817.1A CN112714477B (zh) 2020-12-31 2020-12-31 地铁通信小区切换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和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637817.1A CN112714477B (zh) 2020-12-31 2020-12-31 地铁通信小区切换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和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14477A true CN112714477A (zh) 2021-04-27
CN112714477B CN112714477B (zh) 2023-01-10

Family

ID=755479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637817.1A Active CN112714477B (zh) 2020-12-31 2020-12-31 地铁通信小区切换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和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714477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73366A (zh) * 2021-07-08 2021-10-01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基站间距确定方法及装置、可读存储介质、电子设备
CN114916025A (zh) * 2022-05-09 2022-08-16 上海擎昆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隧道两端无线通信网络切换方法及系统
CN115883716A (zh) * 2021-09-28 2023-03-31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 一种终端的控制方法、装置及设备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20686A (zh) * 2013-04-22 2013-07-24 湖北邮电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公用移动通信网络共建系统
CN106330274A (zh) * 2015-07-10 2017-01-11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单根漏缆的mimo实现方法和系统
CN107911848A (zh) * 2017-12-26 2018-04-13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网络切换方法及装置
CN110753377A (zh) * 2018-07-24 2020-02-04 普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位置的小区切换方法、终端和基站
CN111918242A (zh) * 2020-08-12 2020-11-10 南方银谷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列车与地面的无线通信装置及实现高带宽通信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20686A (zh) * 2013-04-22 2013-07-24 湖北邮电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公用移动通信网络共建系统
CN106330274A (zh) * 2015-07-10 2017-01-11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单根漏缆的mimo实现方法和系统
CN107911848A (zh) * 2017-12-26 2018-04-13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网络切换方法及装置
CN110753377A (zh) * 2018-07-24 2020-02-04 普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位置的小区切换方法、终端和基站
CN111918242A (zh) * 2020-08-12 2020-11-10 南方银谷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列车与地面的无线通信装置及实现高带宽通信的方法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73366A (zh) * 2021-07-08 2021-10-01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基站间距确定方法及装置、可读存储介质、电子设备
CN113473366B (zh) * 2021-07-08 2022-11-29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基站间距确定方法及装置、可读存储介质、电子设备
CN115883716A (zh) * 2021-09-28 2023-03-31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 一种终端的控制方法、装置及设备
CN114916025A (zh) * 2022-05-09 2022-08-16 上海擎昆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隧道两端无线通信网络切换方法及系统
CN114916025B (zh) * 2022-05-09 2023-11-21 上海擎昆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隧道两端无线通信网络切换方法及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14477B (zh) 2023-01-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714477B (zh) 地铁通信小区切换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和存储介质
EP2469910A1 (en) Interference-control method and femto base station
US6453166B1 (en) Communication channel selecting method and base station device
US5913169A (en) Cellular mobile station system
EP0935896B1 (en) Determination of neighbour cells in a base station
US20030152046A1 (en)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communication frequency setting method
KR102232014B1 (ko) 프론트홀 제어장치 및 프론트홀 제어장치의 동작 방법과, 광파장 대역의 할당을 제어하기 위한 프로그램 및 그 프로그램이 기록된 컴퓨터 판독 가능 기록매체
CN107026660A (zh) 通信中继装置、通信中继系统以及方法
Hilt Microwave hop-length and availability targets for the 5G mobile backhaul
Fu et al. Deployment and radio resource reuse in IEEE 802.16 j multi-hop relay network in Manhattan-like environment
CN112822733B (zh) 一种沿线处隧道的网络接入方法、用户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01179325B (zh) 隧道用无线信号匀点分布装置
KR20000036197A (ko) 셀 방식 이동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의 셀에 전력을 공급하기 위한 기지국 및 방법
CN103220686A (zh) 公用移动通信网络共建系统
Qian et al. Improving outdoor to indoor coverage by use of TD-LTE in-band relay
KR19990039463A (ko) 부호분할 다중접속방식의 저손실 중계장치
WO2009008661A1 (en) Mobile communication repeating system for elevator
CN210694377U (zh) 抗干扰室分系统
Mastrosimone et al. New challenge: Moving network based on mmWave technology for 5G era
KR20000019793A (ko) 터널내부의 이동통신 서비스를 위한 중계장치및 그 설치방법
US20220408386A1 (en) Communication node and method of outputting synchronization signal in the same
CN117241283B (zh) 一种交叉极化漏缆通信覆盖系统
CN114665996B (zh) 一种适用于数字室分系统的同频邻区动态识别方法
CN117915351A (zh) 一种基于天线耦合的信号覆盖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N117641369A (zh) 一种地下车库信号覆盖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