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473366B - 基站间距确定方法及装置、可读存储介质、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基站间距确定方法及装置、可读存储介质、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473366B
CN113473366B CN202110770824.7A CN202110770824A CN113473366B CN 113473366 B CN113473366 B CN 113473366B CN 202110770824 A CN202110770824 A CN 202110770824A CN 113473366 B CN113473366 B CN 11347336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witching
distance
base station
calculating
parameter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77082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473366A (zh
Inventor
张新武
李晖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Telecom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Telecom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Telecom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Telecom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770824.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473366B/zh
Publication of CN1134733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7336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47336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7336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02Services making use of location information
    • H04W4/023Services making use of location information using mutual or relative location information between multiple location based services [LBS] targets or of distance threshold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8Testing, supervising or monitoring using real traffic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55Transmission or use of information for re-establishing the radio link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通信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基站间距确定方法、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该方法包括:分别获取组成合路系统中的多个通信系统所对应的系统切换参数,并根据预设优化规则对所述系统切换参数进行优化处理,以得到各所述通信系统的优化切换参数;获取漏缆损耗参数和列车运行速度,并根据所述优化切换参数、所述漏缆损耗参数和所述列车运行速度计算各所述通信系统的切换重叠区大小;根据各所述通信系统的切换重叠区大小和最大单边覆盖距离计算所述合路系统的基站间距。本公开能够独立设置合路系统中各通信系统的切换重叠区,降低了因多个通信系统的覆盖重叠区过大带来的干扰,可有效提高隧道中的网络质量,提升了用户体验。

Description

基站间距确定方法及装置、可读存储介质、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基站间距确定方法、基站间距确定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在地铁地下隧道和高铁隧道移动通信网络系统中,一般通过POI(Point OfInterface,多系统接入平台)合路设备将各通信系统进行合路,并在合路后共用射频漏缆系统。
多系统合路时相邻基站间的最大覆盖距离受限于基站覆盖距离最小的系统,各系统的基站覆盖距离一般与系统制式和频率相关。现有技术中,在多系统合路地铁覆盖基站间距计算中,以切换重叠区要求最高的系统为基准,统一设置切换重叠区并进行基站间距的确定。但是,现有技术采用统一设置基站间距的方法,没有针对性,并且极大地消耗了通信系统资源。
鉴于此,本领域亟需开发一种新的基站间距确定方法及装置。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公开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站间距确定方法、基站间距确定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进而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通信资源的系统损耗。
本公开的其他特性和优点将通过下面的详细描述变得显然,或部分地通过本公开的实践而习得。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基站间距确定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分别获取组成合路系统中的多个通信系统所对应的系统切换参数,并根据预设优化规则对所述系统切换参数进行优化处理,以得到各所述通信系统的优化切换参数;获取漏缆损耗参数和列车运行速度,并根据所述优化切换参数、所述漏缆损耗参数和所述列车运行速度计算各所述通信系统的切换重叠区大小;根据各所述通信系统的切换重叠区大小和最大单边覆盖距离计算所述合路系统的基站间距。
在本公开的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优化切换参数包括切换电平门限、切换时间迟滞、切换执行时间;根据所述优化切换参数、漏缆损耗参数和列车运行速度计算各所述通信系统的切换重叠区大小,包括:根据所述切换电平门限和所述漏缆损耗参数计算得到第一单向切换距离;根据所述切换时间迟滞和所述列车运行速度计算得到第二单向切换距离;根据所述切换执行时间和所述列车运行速度计算得到第三单向切换距离;并根据所述第一单向切换距离、所述第二单向切换距离和所述第三单向切换距离计算所述切换重叠区大小。
在本公开的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根据所述切换电平门限和所述漏缆损耗参数计算得到第一单向切换距离,包括:根据所述漏缆损耗参数计算单位漏缆长度,并根据所述单位漏缆长度和所述切换电平门限计算得到所述第一单向切换距离。
在本公开的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根据所述切换时间迟滞和所述列车运行速度计算得到第二单向切换距离,包括:将所述切换时间迟滞与所述列车运行速度相乘,以得到所述第二单向切换距离。
在本公开的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根据所述第一单向切换距离、所述第二单向切换距离和所述第三单向切换距离计算所述切换重叠区大小,包括:将所述第一单向切换距离、所述第二单向切换距离和所述第三单向切换距离相加,以得到总单向切换距离,并根据总单向切换距离得到所述切换重叠区大小。
在本公开的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根据各所述通信系统的切换重叠区大小和最大单边覆盖距离计算所述合路系统的基站间距,包括:根据最大允许漏缆损耗和漏缆传输损耗计算所述最大单边覆盖距离;根据所述最大单边覆盖距离和所述切换重叠区大小计算各所述通信系统的最大容许基站间距;根据各所述通信系统的最大容许基站间距和相邻站台间距确定所述合路系统的基站间距。
在本公开的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根据各所述通信系统的最大容许基站间距和相邻站台间距确定所述合路系统的基站间距,包括:将多个所述通信系统的最大容许基站间距中的最小值作为所述合路系统的基站双边覆盖距离;根据所述基站双边覆盖距离和所述相邻站台间距确定所述合路系统的基站间距。
在本公开的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系统切换参数包括多个;根据预设优化规则对所述系统切换参数进行优化处理,以得到各所述通信系统的优化切换参数,包括:针对各所述系统切换参数分别配置一优化系数,并根据各所述系统切换参数和各所述系统切换参数对应的优化系数计算得到所述优化切换参数。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基站间距确定装置,所述基站间距确定装置包括:切换参数优化模块,用于分别获取组成合路系统中的多个通信系统所对应的系统切换参数,并根据预设优化规则对所述系统切换参数进行优化处理,以得到各所述通信系统的优化切换参数;切换重叠区计算模块,用于获取漏缆损耗参数和列车运行速度,并根据所述优化切换参数、所述漏缆损耗参数和所述列车运行速度计算各所述通信系统的切换重叠区大小;基站间距计算模块,用于根据各所述通信系统的切换重叠区大小和最大单边覆盖距离计算所述合路系统的基站间距。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基站间距确定方法。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存储装置,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当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实现如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基站间距确定方法。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的基站间距确定方法及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电子设备至少具备以下优点和积极效果:
本公开的基站间距确定方法,首先,分别获取组成合路系统中的多个通信系统所对应的系统切换参数,并根据预设优化规则对系统切换参数进行优化处理,以得到各通信系统的优化切换参数;然后,获取漏缆损耗参数和列车运行速度,并根据优化切换参数、漏缆损耗参数和列车运行速度计算各通信系统的切换重叠区大小;最后,根据各通信系统的切换重叠区大小和最大单边覆盖距离计算合路系统的基站间距。本公开中的基站间距确定方法,一方面,通过独立优化各通信系统的系统切换参数,减少切换重叠区大小,进一步提升基站间距,降低通信系统内的信号干扰;另一方面,通过独立设置合路系统中各通信系统的切换重叠区,降低了因多个通信系统的覆盖重叠区过大带来的干扰,可有效提高隧道中的网络质量,提升了用户体验;再一方面,可以针对性的设置基站间距,减少统一设置带来的系统消耗。
本公开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例的基站间距确定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例的计算切换重叠区大小的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3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另一实施例的确定合路系统的基站间距的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4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具体实施例中的基站间距确定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具体实施例中的地铁多系统合路的基站间距的表格示意图;
图6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例的基站间距确定装置的框图;
图7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模块示意图;
图8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例的程序产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范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公开将更加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此外,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例中。在下面的描述中,提供许多具体细节从而给出对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意识到,可以实践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而没有特定细节中的一个或更多,或者可以采用其它的方法、组元、装置、步骤等。在其它情况下,不详细示出或描述公知方法、装置、实现或者操作以避免模糊本公开的各方面。
附图中所示的方框图仅仅是功能实体,不一定必须与物理上独立的实体相对应。即,可以采用软件形式来实现这些功能实体,或在一个或多个硬件模块或集成电路中实现这些功能实体,或在不同网络和/或处理器装置和/或微控制器装置中实现这些功能实体。
附图中所示的流程图仅是示例性说明,不是必须包括所有的内容和操作/步骤,也不是必须按所描述的顺序执行。例如,有的操作/步骤还可以分解,而有的操作/步骤可以合并或部分合并,因此实际执行的顺序有可能根据实际情况改变。
在地铁隧道或高铁隧道的移动通信覆盖系统中,一般通过POI合路设备将各通信系统进行合路形成合路系统后,合路系统共用射频漏缆系统。由于隧道线路长,在隧道内采用沿线布设多个基站来满足覆盖及容量需求。多系统合路时相邻基站间的最大覆盖距离(基站间距)受限于基站覆盖距离最小的系统,系统覆盖距离一般与所采用的制式和频率有关。
合路系统包括CDMA(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码分多址网络)、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全球移动通信网络)、WCDMA(Wideband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宽带码分多址网络)、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型网络)(2.1G)、LTE(1.8G)、TDLTE(Time Division Long Term Evolution,分时长期演进型网络)(2.6G)、5G(5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2.1G)、5G(3.5G)等中的多个通信系统。其中,5G通信系统虽具有容量大等优点,但由于频段高,信号衰耗大,且在合路系统中的Massive MIMO优势难以发挥,5G通信系统覆盖能力成为多系统合路时的瓶颈。因此,在多系统合路覆盖中,受限于5G通信系统基站间距,使得隧道移动通信覆盖系统的资源消耗增加。通过分析,现有隧道覆盖系统方案存在以下问题:
1、在合路系统的基站间距计算中,以对切换重叠区要求最高的通信系统为基准,统一设置合路系统中的切换重叠区大小。比如,GSM单向切换时间为6秒,LTE单向切换时间为1秒。则按GSM切换重叠区大小统一计算各通信系统的切换重叠区大小,导致切换重叠区在基站间距中占比仍较大,造成通信资源浪费。
2、相比切换重叠区以移动制式为主要参考因素,由于5G高频段引入,频率因素对切换重叠区大小影响加大,以5G制式的3.5G和2.1G频段为例,切换迟滞电平为2dB时,估算切换重叠区大小相差20米。
3、新建地铁移动网络覆盖一般采用漏缆覆盖方式,相比室外覆盖,采用漏缆信号分布均匀、信号强度平稳、基站覆盖区域明晰、乒乓切换影响小。而现有的合路系统中,基站间距确定方法未根据实际环境进行优化。
比如,在整个合路系统中,5G(3.5G)通信系统容许的基站间距较小,为保证每个通信系统都能正常工作,所有通信系统的基站间距统一取5G(3.5G)通信系统的基站间距。使得整个合路系统因基站间距较小,需要设置更多的基站,导致耗费大量的通信资源,以及增大了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
基于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提出了一种基站间距确定方法,图1示出了基站间距确定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基站间距确定方法至少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10:分别获取组成合路系统中的多个通信系统所对应的系统切换参数,并根据预设优化规则对系统切换参数进行优化处理,以得到各通信系统的优化切换参数;
步骤S120:获取漏缆损耗参数和列车运行速度,并根据优化切换参数、漏缆损耗参数和列车运行速度计算各通信系统的切换重叠区大小;
步骤S130:根据各通信系统的切换重叠区大小和最大单边覆盖距离计算合路系统的基站间距。
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基站间距确定方法,一方面,通过独立优化各通信系统的系统切换参数,减少切换重叠区大小,进一步提升基站间距,降低通信系统内的信号干扰;另一方面,通过独立设置合路系统中各通信系统的切换重叠区,降低了因多个通信系统的覆盖重叠区过大带来的干扰,可有效提高隧道中的网络质量,提升了用户体验;再一方面,可以针对性的设置基站间距,减少统一设置带来的系统消耗。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基站间距确定方法可以由服务器执行,基站间距确定方法对应的基站间距确定装置也可以被配置在该服务器中。
为了使本公开的技术方案更清晰,接下来对基站间距确定方法的各步骤进行说明。
在步骤S110中,分别获取组成合路系统中的多个通信系统所对应的系统切换参数,并根据预设优化规则对系统切换参数进行优化处理,以得到各通信系统的优化切换参数。
在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中,合路系统由多个通信系统组成,多个通信系统可以包括CDMA、GSM、WCDMA、LTE(2.1G)、LTE(1.8G)、TDLTE(2.6)、5G(2.1G)、5G(3.5G)等任意多个通信系统。
在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中,系统切换参数包括初始切换电平门限、初始切换时间迟滞、初始切换执行时间等系统参数。根据预设优化规则进行优化处理后,得到的优化切换参数包括切换电平门限、切换时间迟滞、切换执行时间。
在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中,系统切换参数可以包括多个。针对各系统切换参数分别配置一优化系数,并根据各系统切换参数和各系统切换参数对应的优化系数计算得到优化切换参数。
其中,可以针对不同通信系统中的各个系统切换参数分别配置不同的优化系数,也可以针对不同通信系统中的同一系统切换参数配置相同的优化系数,本公开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举例而言,针对5G(3.5G)通信系统,存在初始切换电平门限为2dB,以及初始切换时间迟滞为480ms。对初始切换电平门限配置一优化系数为1/2,对初始切换时间迟滞配置一优化系数为2/3。则根据优化系数对系统切换参数进行优化处理之后,初始切换电平门限对应的优化处理之后的切换电平门限为1dB,初始切换时间迟滞对应的优化处理之后的切换时间迟滞为320ms。
另外,针对5G(2.1G)通信系统,可以和上述5G(3.5G)通信系统中配置优化系数的方法相同,也可以不同。比如,可以对初始切换电平门限配置一优化系数为2/3,对初始切换时间迟滞配置一优化系数为4/5。本公开对优化系数的配置规则不作具体限定。
本公开实施例的方法,可以根据漏缆系统信号分布均匀、稳定的特点,对通信系统中的系统切换参数进行优化处理,减少切换电平门限和切换时间迟滞,进而减小单向切换距离。使得从服务基站可以尽快切换到目标基站,而不会出现因目标基站信号弱而掉话的问题。
另外,本实施例的方法可以根据通信系统的不同,以及通信系统中系统切换参数的不同,设置不同的预设优化规则。根据各通信系统灵活调整优化切换参数,进而根据优化切换参数计算切换重叠区大小。克服了当前因统一设置切换重叠区大小,使得通信资源消耗过大的问题。
在步骤S120中,获取漏缆损耗参数和列车运行速度,并根据优化切换参数、漏缆损耗参数和列车运行速度计算各通信系统的切换重叠区大小。
在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中,可以从数据库中获取漏缆损耗参数和列车运行速度。具体可以根据区域标识和列车编号在数据库中查找当前列车的列车运行速度,以及当前列车对应的漏缆系统的漏缆损耗参数。
在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中,图2示出了计算切换重叠区大小的方法流程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流程至少包括步骤S210至步骤S240,详细介绍如下:
在步骤S210中,根据切换电平门限和漏缆损耗参数计算得到第一单向切换距离。
在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中,根据漏缆损耗参数计算单位漏缆长度,并根据单位漏缆长度和切换电平门限计算得到第一单向切换距离。其中,单位漏缆长度指的是1dB漏缆损耗对应的漏缆长度。
举例而言,若在5G(3.5G)通信系统中,切换电平门限为1dB,漏缆损耗参数为:每100米损耗9.44dB。则单位漏缆长度为1/9.44*100=10.59米,并根据单位漏缆长度和切换电平门限计算得到第一单向切换距离为10.59*1=10.59米。
在步骤S220中,根据切换时间迟滞和列车运行速度计算得到第二单向切换距离。
在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中,可以将切换时间迟滞与列车运行速度相乘,以得到第二单向切换距离。
举例而言,若切换时间迟滞为320ms,列车运行速度为100公里/小时,则第二单向切换距离为(320/1000)*(100000/3600)=8.89米。
在步骤S230中,根据切换执行时间和列车运行速度计算得到第三单向切换距离。
在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中,可以将切换执行时间与列车运行速度相乘,以得到第三单向切换距离。
举例而言,若切换时间迟滞为30ms,列车运行速度为100公里/小时,则第三单向切换距离为(30/1000)*(100000/3600)=0.83米。
在步骤S240中,根据第一单向切换距离、第二单向切换距离和第三单向切换距离计算切换重叠区大小。
在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中,将第一单向切换距离、第二单向切换距离和第三单向切换距离相加,以得到总单向切换距离,并根据总单向切换距离得到切换重叠区大小。
举例而言,将上述第一单向切换距离10.59米、第二单向切换距离8.89米、第三单向切换距离0.83米相加,得到总单向切换距离为20.31米。在得到总单向切换距离之后,切换重叠区大小=2*总单向切换距离=40.62米。
另外,采用小区合并理论上可以将切换重叠区大小降为0米,但存在小区合并后系统容量变小的问题,因此,在地铁话务区不会经常采用。但是,使用hypercell小区合并技术,多个小区形成一个逻辑小区。业务信道在各网络收发结点(TransmitReceptionPoint,TRP)之间独立,多个TRP可独立调度,容量等于多个TRP之和。同一hypercell小区内的多个基站免切换,但系统业务容量相比小区合并前几乎不会减小。因此,本实施例中可以采用hypercell小区合并技术,将切换重叠区大小减小到0,可以使得基站间距进一步增大。
继续参照图1所示,在步骤S130中,根据各通信系统的切换重叠区大小和最大单边覆盖距离计算合路系统的基站间距。
在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中,图3示出了确定合路系统的基站间距的方法流程示意图,如图3所示,该流程至少包括步骤S310至步骤S330,详细介绍如下:
在步骤S310中,根据最大允许漏缆损耗和漏缆传输损耗计算最大单边覆盖距离。
在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中,首先,根据各通信系统对应的系统RS功率、第2级合路器损耗和第1级+第2级合路器损耗计算通信系统的系统漏缆入口功率;然后,根据系统漏缆入口功率、覆盖边缘场强、漏缆2米处耦合损耗、合路点损耗余量、4米处衰减因子、车体阻挡+人体阻挡、以及工程余量计算各通信系统的最大允许漏缆损耗;最后,根据最大允许漏缆损耗和漏缆传输损耗计算得到各通信系统的最大单边覆盖距离。
其中,系统漏缆入口功率=系统RS功率-第2级合路器损耗-(第1级+第2级合路器损耗);
最大允许漏缆损耗=系统漏缆入口功率-覆盖边缘场强-漏缆2米处耦合损耗-合路点损耗余量-4米处衰减因子-(车体阻挡+人体阻挡)-工程余量;
最大单边覆盖距离=最大允许漏缆损耗/漏缆传输损耗。
另外,上述计算各通信系统的最大单边覆盖距离的数据来源于POI合路器设备参数、漏缆产品参数、运营商数据等。
在步骤S320中,根据最大单边覆盖距离和切换重叠区大小计算各通信系统的最大容许基站间距。
在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中,各通信系统的最大容许的基站间距=2*最大单边覆盖距离-切换重叠区大小。
在步骤S330中,根据各通信系统的最大容许基站间距和相邻站台间距确定合路系统的基站间距。
在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中,将多个通信系统的最大容许基站间距中的最小值作为合路系统的基站双边覆盖距离;根据基站双边覆盖距离和相邻站台间距确定合路系统的基站间距。
具体地,比较多个通信系统对应的最大容许基站间距的大小,将多个最大容许基站间距中的最小值作为合路系统的基站双边覆盖距离。
根据各通信系统的最大容许基站间距和相邻站台间距计算合路系统的基站间距。举例而言,若某一通信系统的最大容许基站间距为500米,相邻站台间距为1700米,剔除隧道2端的基站各覆盖单边覆盖距离250米共500米后,则剩余隧道中间部分长度1700-500=1200米,则1200米需要(1700-500)/500=2.4倍基站间距,共需要4个基站站点(由于相邻站台间距大于2倍的基站间距,覆盖2段基站间距隧道需要3个基站,另外,还需要多增加1个基站进行剩余隧道覆盖),平均站间距为1700/4=425米,则合路系统的基站间距为425米。
下面结合具体场景对本示例实施方式中的基站间距确定方法进行详细的说明,具体应用场景:以地铁覆盖4漏缆为例(漏缆直径5/4”),3.5G频段5G基站采用8*50W基站,采用2级合路POI,3.5G频段及2.6G频段采用末端合路。地铁列车运行时速100公里/小时。2/3/4G系统单向切换时延参考铁塔公司《室内分布系统技术指导意见附件10地铁隧道类场景》,其中,单向切换时延CDMA为1秒、WCDMA为2秒、LTE为1秒。
图4示出了本公开的具体实施例中基站间距确定方法的的流程示意图,如图4所示,该流程至少包括步骤S401至步骤S419,具体流程详细介绍如下:
在步骤S401中,降低各通信系统的的初始切换电平门限、初始切换时间迟滞、初始切换执行时间,以得到优化后的切换电平门限、切换时间迟滞和切换执行时间;
比如,将5G(3.5G频段)通信系统中的初始切换电平门限从2dB降低至1dB,初始切换时间迟滞从480ms降低至320ms,以及将初始切换执行时间50ms降低至30ms。
在步骤S403中,根据切换电平门限和漏缆损耗参数计算得到第一单向切换距离;
比如,若漏缆损耗参数为:每100米损耗9.44dB,切换电平门限为1dB。则单位漏缆长度为1/9.44*100=10.59米,并根据单位漏缆长度和切换电平门限计算得到第一单向切换距离为10.59*1=10.59米。
在步骤S405中,根据切换时间迟滞和列车运行速度计算得到第二单向切换距离;
比如,若列车运行速度为100公里/小时,切换时间迟滞为320ms,则第二单向切换距离为(320/1000)*(100000/3600)=8.89米。
在步骤S407中,根据切换执行时间和列车运行速度计算得到第三单向切换距离;
比如,切换时间迟滞为30ms,列车运行速度为100公里/小时,则第二单向切换距离为(30/1000)*(100000/3600)=0.83米。
在步骤S409中,根据第一单向切换距离、第二单向切换距离和第三单向切换距离计算切换重叠区大小;
将上述第一单向切换距离10.59米、第二单向切换距离8.89米、第三单向切换距离0.83米相加,得到总单向切换距离为20.31米。在得到总单向切换距离之后,切换重叠区大小=2*总单向切换距离=40.62米。
在步骤S411中,根据各通信系统对应的系统RS功率、第2级合路器损耗和第1级+第2级合路器损耗计算通信系统的系统漏缆入口功率;
其中,系统漏缆入口功率=系统RS功率-第2级合路器损耗-(第1级+第2级合路器损耗)。
在步骤S413中,根据系统漏缆入口功率、覆盖边缘场强、漏缆2米处耦合损耗、合路点损耗余量、4米处衰减因子、车体阻挡+人体阻挡、以及工程余量计算各通信系统的最大允许漏缆损耗;
其中,最大允许漏缆损耗=系统漏缆入口功率-覆盖边缘场强-漏缆2米处耦合损耗-合路点损耗余量-4米处衰减因子-(车体阻挡+人体阻挡)-工程余量。
在步骤S415中,根据最大允许漏缆损耗和漏缆传输损耗计算得到各通信系统的最大单边覆盖距离;
其中,最大单边覆盖距离=最大允许漏缆损耗/漏缆传输损耗。
在步骤S417中,根据最大单边覆盖距离和切换重叠区大小计算各通信系统的最大容许基站间距;
其中,各通信系统的最大容许的基站间距=2*最大单边覆盖距离-切换重叠区大小。
在步骤S419中,根据各通信系统的最大容许基站间距和相邻站台间距确定合路系统的基站间距;
其中,将多个通信系统的最大容许基站间距中的最小值作为合路系统的基站双边覆盖距离;根据基站双边覆盖距离和相邻站台间距确定合路系统的基站间距。
根据上述步骤S401至步骤S419计算的各通信系统的最大容许的基站间距如图5所示,CDMA、GSM、WCDMA、LTE(2.1G)、LTE(1.8G)、TDLTE(2.6)、5G(2.1G)、5G(3.5G)通信系统中的最大容许的基站距离分别为1630米、1641米、683米、833米、852米、705米、829.27米和496.44米。因此,可以将合路系统的基站间距确定为496米。
本实施例的基站间距确定方法,一方面,通过独立设置各通信系统的切换重叠区,有效减小了高频覆盖受限系统的功率预留,提升了地铁覆盖系统基站间距;另一方面,降低了地铁覆盖合路中各通信系统因覆盖重叠区过大带来的干扰,可有效提高地铁中的网络质量,提升了用户体验;再一方面,各通信系统可独立采用新技术、优化系统切换参数等进一步减少切换重叠区大小,提升基站间距、降低通信系统内的信号干扰。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方式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被实现为由CPU执行的计算机程序。在该计算机程序被CPU执行时,执行本发明提供的上述方法所限定的上述功能。所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该存储介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磁盘或光盘等。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上述附图仅是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方法所包括的处理的示意性说明,而不是限制目的。易于理解,上述附图所示的处理并不表明或限制这些处理的时间顺序。另外,也易于理解,这些处理可以是例如在多个模块中同步或异步执行的。
以下介绍本公开的装置实施例,可以用于执行本公开上述的基站间距确定方法。对于本公开装置实施例中未披露的细节,请参照本公开上述的基站间距确定方法的实施例。
图6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基站间距确定装置的框图。
参照图6所示,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基站间距确定装置600,基站间距确定装置600包括:切换参数优化模块601、切换重叠区计算模块602和基站间距计算模块603。具体地:
切换参数优化模块601,用于分别获取组成合路系统中的多个通信系统所对应的系统切换参数,并根据预设优化规则对系统切换参数进行优化处理,以得到各通信系统的优化切换参数;
切换重叠区计算模块602,用于获取漏缆损耗参数和列车运行速度,并根据优化切换参数、漏缆损耗参数和列车运行速度计算各通信系统的切换重叠区大小;
基站间距计算模块603,用于根据各通信系统的切换重叠区大小和最大单边覆盖距离计算合路系统的基站间距。
在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中,切换参数优化模块601还可以用于针对各系统切换参数分别配置一优化系数,并根据各系统切换参数和各系统切换参数对应的优化系数计算得到优化切换参数,其中,系统切换参数包括多个。
在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中,切换重叠区计算模块602还可以包括第一单向切换距离计算单元、第二单向切换距离计算单元、第三单向切换距离计算单元和切换重叠区计算单元,其中:
第一单向切换距离计算单元,用于根据切换电平门限和漏缆损耗参数计算得到第一单向切换距离;
第二单向切换距离计算单元,用于根据切换时间迟滞和列车运行速度计算得到第二单向切换距离;
第三单向切换距离计算单元,用于根据切换执行时间和列车运行速度计算得到第三单向切换距离;
切换重叠区计算单元,用于根据第一单向切换距离、第二单向切换距离和第三单向切换距离计算切换重叠区大小。
在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单向切换距离计算单元还可以用于根据漏缆损耗参数计算单位漏缆长度,并根据单位漏缆长度和切换电平门限计算得到第一单向切换距离。
在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二单向切换距离计算单元还可以用于将切换时间迟滞与列车运行速度相乘,以得到第二单向切换距离。
在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中,切换重叠区计算单元还可以用于将第一单向切换距离、第二单向切换距离和第三单向切换距离相加,以得到总单向切换距离,并根据总单向切换距离得到切换重叠区大小。
在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中,基站间距计算模块603还可以包括最大单边覆盖距离计算单元、最大容许基站间距计算单元和基站间距计算单元,其中:
最大单边覆盖距离计算单元,用于根据最大允许漏缆损耗和漏缆传输损耗计算最大单边覆盖距离;
最大容许基站间距计算单元,用于根据最大单边覆盖距离和切换重叠区大小计算各通信系统的最大容许基站间距;
基站间距计算单元,用于根据各通信系统的最大容许基站间距和相邻站台间距确定合路系统的基站间距。
在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中,基站间距计算单元还可以用于将多个通信系统的最大容许基站间距中的最小值作为合路系统的基站双边覆盖距离;根据基站双边覆盖距离和相邻站台间距确定合路系统的基站间距。
上述各基站间距确定装置的具体细节已经在对应的基站间距确定方法中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因此此处不再赘述。
应当注意,尽管在上文详细描述中提及了用于执行的设备的若干模块或者单元,但是这种划分并非强制性的。实际上,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上文描述的两个或更多模块或者单元的特征和功能可以在一个模块或者单元中具体化。反之,上文描述的一个模块或者单元的特征和功能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由多个模块或者单元来具体化。
在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能够实现上述方法的电子设备。
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的各个方面可以实现为系统、方法或程序产品。因此,本发明的各个方面可以具体实现为以下形式,即:完全的硬件实施方式、完全的软件实施方式(包括固件、微代码等),或硬件和软件方面结合的实施方式,这里可以统称为“电路”、“模块”或“系统”。
下面参照图7来描述根据本发明的这种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700。图7显示的电子设备700仅仅是一个示例,不应对本发明实施例的功能和使用范围带来任何限制。
如图7所示,电子设备700以通用计算设备的形式表现。电子设备700的组件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上述至少一个处理单元710、上述至少一个存储单元720、连接不同系统组件(包括存储单元720和处理单元710)的总线730、显示单元740。
其中,所述存储单元存储有程序代码,所述程序代码可以被所述处理单元710执行,使得所述处理单元710执行本说明书上述“示例性方法”部分中描述的根据本发明各种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步骤。例如,所述处理单元710可以执行如图1中所示的步骤S110:分别获取组成合路系统中的多个通信系统所对应的系统切换参数,并根据预设优化规则对系统切换参数进行优化处理,以得到各通信系统的优化切换参数;步骤S120:获取漏缆损耗参数和列车运行速度,并根据优化切换参数、漏缆损耗参数和列车运行速度计算各通信系统的切换重叠区大小;步骤S130:根据各通信系统的切换重叠区大小和最大单边覆盖距离计算合路系统的基站间距。
存储单元720可以包括易失性存储单元形式的可读介质,例如随机存取存储单元(RAM)7201和/或高速缓存存储单元7202,还可以进一步包括只读存储单元(ROM)7203。
存储单元720还可以包括具有一组(至少一个)程序模块7205的程序/实用工具7204,这样的程序模块7205包括但不限于:操作系统、一个或者多个应用程序、其它程序模块以及程序数据,这些示例中的每一个或某种组合中可能包括网络环境的实现。
总线730可以为表示几类总线结构中的一种或多种,包括存储单元总线或者存储单元控制器、外围总线、图形加速端口、处理单元或者使用多种总线结构中的任意总线结构的局域总线。
电子设备700也可以与一个或多个外部设备900(例如键盘、指向设备、蓝牙设备等)通信,还可与一个或者多个使得观众能与该电子设备700交互的设备通信,和/或与使得该电子设备700能与一个或多个其它计算设备进行通信的任何设备(例如路由器、调制解调器等等)通信。这种通信可以通过输入/输出(I/O)接口750进行。并且,电子设备700还可以通过网络适配器760与一个或者多个网络(例如局域网(LAN),广域网(WAN)和/或公共网络,例如因特网)通信。如图所示,网络适配器760通过总线730与电子设备700的其它模块通信。应当明白,尽管图中未示出,可以结合电子设备700使用其它硬件和/或软件模块,包括但不限于:微代码、设备驱动器、冗余处理单元、外部磁盘驱动阵列、RAID系统、磁带驱动器以及数据备份存储系统等。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易于理解,这里描述的示例实施方式可以通过软件实现,也可以通过软件结合必要的硬件的方式来实现。因此,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一个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可以是CD-ROM,U盘,移动硬盘等)中或网络上,包括若干指令以使得一台计算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终端装置、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的方法。
在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能够实现本说明书上述方法的程序产品。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各个方面还可以实现为一种程序产品的形式,其包括程序代码,当所述程序产品在终端设备上运行时,所述程序代码用于使所述终端设备执行本说明书上述“示例性方法”部分中描述的根据本发明各种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步骤。
参考图8所示,描述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用于实现上述方法的程序产品800,其可以采用便携式紧凑盘只读存储器(CD-ROM)并包括程序代码,并可以在终端设备,例如个人电脑上运行。然而,本发明的程序产品不限于此,在本文件中,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任何包含或存储程序的有形介质,该程序可以被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
所述程序产品可以采用一个或多个可读介质的任意组合。可读介质可以是可读信号介质或者可读存储介质。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可以为但不限于电、磁、光、电磁、红外线、或半导体的系统、装置或器件,或者任意以上的组合。可读存储介质的更具体的例子(非穷举的列表)包括:具有一个或多个导线的电连接、便携式盘、硬盘、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式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或闪存)、光纤、便携式紧凑盘只读存储器(CD-ROM)、光存储器件、磁存储器件、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
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可以包括在基带中或者作为载波一部分传播的数据信号,其中承载了可读程序代码。这种传播的数据信号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电磁信号、光信号或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可读信号介质还可以是可读存储介质以外的任何可读介质,该可读介质可以发送、传播或者传输用于由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的程序。
可读介质上包含的程序代码可以用任何适当的介质传输,包括但不限于无线、有线、光缆、RF等等,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
可以以一种或多种程序设计语言的任意组合来编写用于执行本发明操作的程序代码,所述程序设计语言包括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诸如Java、C++等,还包括常规的过程式程序设计语言—诸如“C”语言或类似的程序设计语言。程序代码可以完全地在用户计算设备上执行、部分地在用户设备上执行、作为一个独立的软件包执行、部分在用户计算设备上部分在远程计算设备上执行、或者完全在远程计算设备或服务器上执行。在涉及远程计算设备的情形中,远程计算设备可以通过任意种类的网络,包括局域网(LAN)或广域网(WAN),连接到用户计算设备,或者,可以连接到外部计算设备(例如利用因特网服务提供商来通过因特网连接)。
此外,上述附图仅是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方法所包括的处理的示意性说明,而不是限制目的。易于理解,上述附图所示的处理并不表明或限制这些处理的时间顺序。另外,也易于理解,这些处理可以是例如在多个模块中同步或异步执行的。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发明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他实施例。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

Claims (11)

1.一种基站间距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分别获取组成合路系统中的多个通信系统所对应的系统切换参数,并根据预设优化规则对所述系统切换参数进行优化处理,以得到各所述通信系统的优化切换参数;
获取漏缆损耗参数和列车运行速度,并根据所述优化切换参数、所述漏缆损耗参数和所述列车运行速度计算各所述通信系统的切换重叠区大小;
根据各所述通信系统的切换重叠区大小和最大单边覆盖距离计算所述合路系统的基站间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间距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优化切换参数包括切换电平门限、切换时间迟滞、切换执行时间;
根据所述优化切换参数、所述漏缆损耗参数和所述列车运行速度计算各所述通信系统的切换重叠区大小,包括:
根据所述切换电平门限和所述漏缆损耗参数计算得到第一单向切换距离;
根据所述切换时间迟滞和所述列车运行速度计算得到第二单向切换距离;
根据所述切换执行时间和所述列车运行速度计算得到第三单向切换距离;
根据所述第一单向切换距离、所述第二单向切换距离和所述第三单向切换距离计算所述切换重叠区大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站间距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切换电平门限和所述漏缆损耗参数计算得到第一单向切换距离,包括:
根据所述漏缆损耗参数计算单位漏缆长度,并根据所述单位漏缆长度和所述切换电平门限计算得到所述第一单向切换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站间距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切换时间迟滞和所述列车运行速度计算得到第二单向切换距离,包括:
将所述切换时间迟滞与所述列车运行速度相乘,以得到所述第二单向切换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站间距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第一单向切换距离、所述第二单向切换距离和所述第三单向切换距离计算所述切换重叠区大小,包括:
将所述第一单向切换距离、所述第二单向切换距离和所述第三单向切换距离相加,以得到总单向切换距离,并根据总单向切换距离得到所述切换重叠区大小。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间距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各所述通信系统的切换重叠区大小和最大单边覆盖距离计算所述合路系统的基站间距,包括:
根据最大允许漏缆损耗和漏缆传输损耗计算所述最大单边覆盖距离;
根据所述最大单边覆盖距离和所述切换重叠区大小计算各所述通信系统的最大容许基站间距;
根据各所述通信系统的最大容许基站间距和相邻站台间距确定所述合路系统的基站间距。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站间距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各所述通信系统的最大容许基站间距和相邻站台间距确定所述合路系统的基站间距,包括:
将多个所述通信系统的最大容许基站间距中的最小值作为所述合路系统的基站双边覆盖距离;
根据所述基站双边覆盖距离和所述相邻站台间距确定所述合路系统的基站间距。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间距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切换参数包括多个;
根据预设优化规则对所述系统切换参数进行优化处理,以得到各所述通信系统的优化切换参数,包括:
针对各所述系统切换参数分别配置一优化系数,并根据各所述系统切换参数和各所述系统切换参数对应的优化系数计算得到所述优化切换参数。
9.一种基站间距确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切换参数优化模块,用于分别获取组成合路系统中的多个通信系统所对应的系统切换参数,并根据预设优化规则对所述系统切换参数进行优化处理,以得到各所述通信系统的优化切换参数;
切换重叠区计算模块,用于获取漏缆损耗参数和列车运行速度,并根据所述优化切换参数、所述漏缆损耗参数和所述列车运行速度计算各所述通信系统的切换重叠区大小;
基站间距计算模块,用于根据各所述通信系统的切换重叠区大小和最大单边覆盖距离计算所述合路系统的基站间距。
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基站间距确定方法。
1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个或多个处理器;
存储装置,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当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基站间距确定方法。
CN202110770824.7A 2021-07-08 2021-07-08 基站间距确定方法及装置、可读存储介质、电子设备 Active CN11347336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770824.7A CN113473366B (zh) 2021-07-08 2021-07-08 基站间距确定方法及装置、可读存储介质、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770824.7A CN113473366B (zh) 2021-07-08 2021-07-08 基站间距确定方法及装置、可读存储介质、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73366A CN113473366A (zh) 2021-10-01
CN113473366B true CN113473366B (zh) 2022-11-29

Family

ID=778789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770824.7A Active CN113473366B (zh) 2021-07-08 2021-07-08 基站间距确定方法及装置、可读存储介质、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473366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227082A (ja) * 1992-02-12 1993-09-03 Nec Corp 移動体通信の信号同期方式
CN103139789A (zh) * 2011-11-30 2013-06-05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贵州有限公司 一种高速场景下的连续隧道网络覆盖方法
CN204425662U (zh) * 2015-03-25 2015-06-24 厦门大学 一种全制式移动通信网络引入系统
CN105491579A (zh) * 2016-01-15 2016-04-13 国家电网公司 一种电缆隧道内移动通信系统及方法
CN109474935A (zh) * 2018-11-28 2019-03-15 中科凯普(天津)卫星导航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隧道微波通信传输系统及方法
CN112714477A (zh) * 2020-12-31 2021-04-27 广东省电信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地铁通信小区切换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和存储介质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227082A (ja) * 1992-02-12 1993-09-03 Nec Corp 移動体通信の信号同期方式
CN103139789A (zh) * 2011-11-30 2013-06-05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贵州有限公司 一种高速场景下的连续隧道网络覆盖方法
CN204425662U (zh) * 2015-03-25 2015-06-24 厦门大学 一种全制式移动通信网络引入系统
CN105491579A (zh) * 2016-01-15 2016-04-13 国家电网公司 一种电缆隧道内移动通信系统及方法
CN109474935A (zh) * 2018-11-28 2019-03-15 中科凯普(天津)卫星导航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隧道微波通信传输系统及方法
CN112714477A (zh) * 2020-12-31 2021-04-27 广东省电信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地铁通信小区切换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和存储介质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武广高铁CDMA网络规划设计探讨;宾凌等;《邮电设计技术》;20100620(第06期);全文 *
长期演进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乘客信息系统中的应用;熊栋宇;《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60210(第02期);全文 *
高速铁路隧道公众移动通信网络覆盖方案研究;李争鹏;《高速铁路技术》;20130828(第04期);全文 *
高铁无线网络覆盖规划探讨;龚开国;《通讯世界》;20180725(第07期);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73366A (zh) 2021-10-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4044488A1 (en) Information determin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irst communication node and storage medium
US9955400B2 (en) Handing off a terminal among wireless access points
CN110446235B (zh) 通话模式确定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存储介质
CN108076525A (zh) 上行时域资源调度方法和网络设备
CN109392180B (zh) 一种随机接入方法、网络侧设备和移动通信终端
CN105933910A (zh) 一种资源分配方法及基站
US20240147513A1 (en) Frequency band scheduling method, communication node, and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
US9282498B2 (en) Cell switching strategy for an LTE-advanced system based on carrier aggregation technology
CN115002698A (zh) 感知服务的控制方法、网络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531714A (zh) 通信方法、装置、计算机可读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11787604B (zh) 一种上行功率的控制方法、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13473366B (zh) 基站间距确定方法及装置、可读存储介质、电子设备
EP2966904A1 (en) Channel switching method, device, and wireless terminal
CN111417134A (zh) 一种干扰测量上报的方法和设备
US20230062005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ansmitting control information
US20230071462A1 (en) Control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device
CN107509223A (zh) 一种虚拟小区的构建方法和装置
CN104125583A (zh) 一种小区规划中的公共信道覆盖预测方法
WO2009081772A1 (ja) 接続ネットワーク及び無線通信制御方法
US20220240100A1 (en) Station placement designing assistance apparatus, station placement designing assistance method and program
CN113574921A (zh) 控制装置、控制方法以及程序
CN106792950A (zh) 一种超密集网络传输方法、基站、ue及网元
WO2023165396A1 (zh) 上行发送处理方法、装置、终端、网络侧设备及存储介质
US20240133699A1 (en) Method, electronic device,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determining navigation path
KR102471855B1 (ko) 포그 컴퓨팅 기반의 자율 군집 주행을 위한 태스크 오프로딩 방법 및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