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713425A - 连接器和连接方法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和连接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713425A
CN112713425A CN202010822493.2A CN202010822493A CN112713425A CN 112713425 A CN112713425 A CN 112713425A CN 202010822493 A CN202010822493 A CN 202010822493A CN 112713425 A CN112713425 A CN 11271342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elastic member
conductor
portions
main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82249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713425B (zh
Inventor
桥口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Original Assignee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filed Critical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7134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1342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71342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1342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8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othe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71Details
    • H01R12/774Retain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H01R13/2407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resilient means
    • H01R13/241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resilient means conductive elastom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82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 H01R12/85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pressure producing means, contacts activated after insertion of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88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pressure producing means, contacts activated after insertion of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acting manually by rotating or pivoting connector housing par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0Sockets for co-operation with pins or blades
    • H01R13/11Resilient socke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1WEARING APPAREL
    • A41DOUTERWEAR; PROTECTIVE GARMENTS; ACCESSORIES
    • A41D1/00Garments
    • A41D1/002Garments adapted to accommodate electronic equip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H01R13/504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different pieces being moulded, cemented, welded, e.g. ultrasonic, or swaged together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连接器和连接方法。该连接器能够防止连接时的柔性导体的破损,并且能够确保与柔性导体的电连接的可靠性。柔性导体(21)的接点部(21A)配置在弹性部件主体(15A)的按压部(15D)和触头(13)的导体接触部(13D)之间,弹性部件主体(15A)的基部(15C)与触头(13)的弹性部件接触部(13E)接触,通过在规定方向上弹性位移的按压部(15D)将柔性导体(21的接点部(21A)向导体接触部(13D)按压,触头(13)与柔性导体(21)电连接。

Description

连接器和连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连接器和连接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与柔性导体连接的连接器。
背景技术
作为与柔性导体连接的连接器,例如在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图41所示的连接器。该连接器具备以将柔性基板1夹在中间的方式配置在柔性基板1的两侧的触头2和基座部件3。
柔性导体4在与触头2相对的柔性基板1的表面上露出,触头2具有形成为与柔性导体4相对的凹状的突起收容部5,在基座部件3形成有朝向柔性基板1的背面突出的突起6。如果以由柔性基板1覆盖突起6的方式将柔性基板1夹在中间而使基座部件3的突起6与柔性基板1一起插入触头2的突起收容部5中,则柔性基板1被突起6按压于触头2的突起收容部5的内表面,突起收容部5的内表面以规定的接触力与在柔性基板1的表面上露出的柔性导体4接触,由此触头2与柔性导体4电连接。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129244号公报
但是,将基座部件3的突起6与柔性基板1一起插入触头2的突起收容部5中时,柔性基板1从突起6接受成为连接状态下的柔性导体4和突起收容部5的内表面之间的规定接触力的较大的力而一边与突起收容部5的内表面摩擦一边插入。因此,有可能会出现配置在柔性基板1的表面上的柔性导体4破损,而损害柔性导体4与触头2的电连接的可靠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这种现有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器,该连接器能够防止连接时的柔性导体的破损,并且能够确保与柔性导体的电连接的可靠性。
此外,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连接方法,该连接方法防止柔性导体的破损并将触头与柔性导体电连接。
本发明的连接器是与柔性导体连接的连接器,其具备:触头部件,包括由导电性材料形成的触头;以及弹性部件,具有弹性部件主体和从弹性部件主体延伸的转动操作部;触头部件具有:导体接触部,由触头的一部分构成;以及弹性部件接触部,在规定方向上与导体接触部分离配置且与导体接触部相对;弹性部件主体具有:基部,连结有转动操作部;以及按压部,在规定方向上与基部分离配置,并且能够相对于基部在规定方向上弹性位移;柔性导体的一部分配置在弹性部件主体的按压部和触头部件的导体接触部之间,弹性部件主体的基部与触头部件的弹性部件接触部接触,通过在规定方向上弹性位移的按压部将柔性导体的一部分向导体接触部按压,触头与柔性导体电连接。
可以构成为,触头部件由触头构成,触头具有收容弹性部件主体的凹状的弹性部件主体收容部,在规定方向上的弹性部件主体收容部的一端部配置有导体接触部,并且在另一端部配置有弹性部件接触部。
优选的是,弹性部件主体具有在包含规定方向的规定平面上延伸的环形状、C字形状或平板形状,在规定方向上的弹性部件主体的一端部配置有按压部,并且在另一端部配置有基部。
可以是,转动操作部在从规定平面在与规定平面垂直的方向上离开的位置,从基部向与按压部相反方向且在规定方向上延伸。
可以构成为,具备排列在一条直线上的多个触头,弹性部件具有:多个弹性部件主体,与多个触头对应地排列在一条直线上;以及一个转动操作部,与多个弹性部件主体连结。
优选的是,触头具有突状部和形成在突状部的一端的凸缘,连接器还具备第一绝缘体,该第一绝缘体形成有供触头的突状部贯通且比凸缘小的触头用贯通孔。
优选的是,第一绝缘体具有收容对方侧连接器的一部分的对方侧连接器收容部。
此外,优选的是,连接器还具备第二绝缘体,该第二绝缘体以将柔性导体夹在中间的方式与第一绝缘体相对且覆盖转动操作部。
可以构成为,触头部件由在排列有多个触头的状态下由触头用绝缘体保持的触头单元构成,触头单元具有由多个触头的一部分构成的多个导体接触部和弹性部件接触部,弹性部件主体具有:多个基部,与多个触头对应;以及多个按压部,在规定方向上与多个基部分离配置,并且能够相对于多个基部在规定方向上弹性位移,多个柔性导体的一部分配置在多个按压部和多个导体接触部之间,弹性部件的多个基部与触头单元的弹性部件接触部接触,通过在规定方向上弹性位移的多个按压部将多个柔性导体的一部分向多个导体接触部按压,多个触头与多个柔性导体电连接。
优选的是,触头单元具有收容弹性部件主体的凹状的弹性部件主体收容部,多个导体接触部在规定方向上的弹性部件主体收容部的一端部露出,并且弹性部件接触部配置在另一端部,在规定方向上的弹性部件主体的一端部排列有多个按压部,并且在另一端部排列有多个基部,通过在多个按压部在规定方向上弹性位移的状态下弹性部件主体收容于弹性部件主体收容部,弹性部件的多个基部与触头单元的弹性部件接触部接触。
优选的是,弹性部件主体具有在多个触头的排列方向上排列的悬臂梁形状的多个弹性片,多个基部配置在多个弹性片的基端部,多个按压部配置在多个弹性片的前端部。
优选的是,转动操作部与多个基部连结,并且具有从多个基部向与多个按压部相反方向且在规定方向上延伸的平板形状。
可以是,连接器具备第二绝缘体,该第二绝缘体以将多个柔性导体夹在中间的方式与触头单元相对且覆盖转动操作部。
可以构成为,弹性部件具有突出形成于转动操作部的导向部,触头单元具有收容导向部的导向承接部,通过导向部收容于导向承接部,限制弹性部件主体相对于弹性部件主体收容部的收容位置。
可以构成为,柔性导体独立地配置在弹性部件的按压部和触头部件的导体接触部之间。
或者是可以构成为,柔性导体配置成在绝缘性的基板主体的表面上露出,以柔性导体与触头部件的导体接触部相对、基板主体的背面与弹性部件的按压部相对的方式,柔性导体配置在弹性部件的按压部和触头部件的导体接触部之间。
另外,触头可以是插头型触头,或者也可以是插座型触头。
本发明的连接方法使用弹性部件将触头部件中的触头连接于柔性导体,该触头部件具有由触头的一部分构成的导体接触部和在规定方向上与导体接触部分离配置的弹性部件接触部,该弹性部件包括弹性部件主体和与弹性部件主体连结的转动操作部,该弹性部件主体具有基部和按压部,该按压部在规定方向上与基部分离配置,并且能够相对于基部在规定方向上弹性位移,其中,以柔性导体的一部分位于导体接触部的附近的方式,相对于触头部件配置柔性导体,以按压部与柔性导体的一部分接触且柔性导体的一部分被夹在导体接触部和按压部之间的方式,相对于触头部件倾斜配置弹性部件,对转动操作部进行操作,以与柔性导体的一部分接触的按压部为中心使弹性部件转动,通过使弹性部件主体的基部与触头部件的弹性部件接触部接触,并且通过弹性位移的按压部将柔性导体的一部分向导体接触部按压,触头与柔性导体电连接。
发明的效果:
按照本发明,柔性导体的一部分配置在弹性部件主体的按压部和触头部件的导体接触部之间,弹性部件主体的基部与触头部件的弹性部件接触部接触,通过在规定方向上弹性位移的按压部将柔性导体的一部分向导体接触部按压,触头与柔性导体电连接,因此能够防止连接时的柔性导体的破损,并且能够确保与柔性导体的电连接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从斜上方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是从斜下方观察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3是从斜上方观察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的组装图。
图4是从斜下方观察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的组装图。
图5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所使用的触头的立体图。
图6是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所使用的触头的剖视图。
图7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所使用的一个弹性部件的立体图。
图8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所使用的一个弹性部件的俯视图。
图9是图8的A-A线剖视图。
图10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所使用的另一个弹性部件的立体图。
图11是在嵌入了触头的第一绝缘体上配置有柔性导体的阶段的组装图。
图12是使弹性部件相对于触头倾斜配置的阶段的组装图。
图13是示出弹性部件相对于触头倾斜配置的状态的局部剖视图。
图14是将弹性部件主体收容于触头的弹性部件主体收容部的阶段的组装图。
图15是示出弹性部件主体收容于触头的弹性部件主体收容部的状态的局部剖视图。
图16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的局部剖视图。
图17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的连接器所使用的弹性部件的立体图。
图18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其他变形例的连接器所使用的弹性部件的立体图。
图19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另一个变形例的连接器所使用的弹性部件的立体图。
图20是从斜上方观察实施方式2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1是从斜下方观察实施方式2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2是实施方式2的连接器的主视图。
图23是从斜上方观察实施方式2的连接器的组装图。
图24是从斜下方观察实施方式2的连接器的组装图。
图25是从斜上方观察实施方式2的连接器所使用的触头单元的立体图。
图26是从斜下方观察实施方式2的连接器所使用的触头单元的立体图。
图27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连接器所使用的触头单元的剖视图。
图28是从斜上方观察实施方式2的连接器所使用的弹性部件的立体图。
图29是从斜下方观察实施方式2的连接器所使用的弹性部件的立体图。
图30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连接器所使用的弹性部件的俯视图。
图31是图30的D-D线剖视图。
图32是从斜上方观察在柔性基板配置有触头单元的阶段的组装图。
图33是从斜下方观察在柔性基板配置有触头单元的阶段的组装图。
图34是使弹性部件相对于触头单元倾斜配置的阶段的组装图。
图35是示出弹性部件相对于触头单元倾斜配置时的弹性部件主体与弹性部件主体收容部的位置关系的剖视图。
图36是示出弹性部件相对于触头单元倾斜配置时的导向部和导向承接部的位置关系的剖视图。
图37是将弹性部件主体收容于触头单元的弹性部件主体收容部的阶段的组装图。
图38是示出弹性部件主体收容于触头单元的弹性部件主体收容部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39是图22的B-B线剖视图。
图40是图22的C-C线剖视图。
图41是示出现有的连接器中的触头和突起以及柔性基板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
1柔性基板 2触头 3基座部件 4柔性导体 5突起收容部 6突起 11、31连接器 12第一绝缘体 12A凹部 12B触头用贯通孔 12C面 12D柱收容部 13、33触头 13A突状部 13A1大直径部 13B凸缘 13C、53弹性部件主体收容部 13D、33B导体接触部 13E、52A弹性部件接触部 14、34第二绝缘体 14A平板部 14B、34A面 14C、14D、34B弹性部件用凹部 14E导体收容槽 14F固定用柱 15、16、17、18、19、35弹性部件 15A、16A、17A、18A、19A、35A弹性部件主体 15B、16B、35B转动操作部 15C、16C、35D基部 15D、16D、35E按压部 15E、16E、35G弯曲面21、43柔性导体 21A、45接点部 33A接点部 35C弹性片 35F导向部 41柔性基板 42基板主体 42A表面 42B背面 44切口 51触头单元 52触头用绝缘体 54导向承接部 R1第一列 R2第二列 D1内径 D2、D2Y、D3外侧尺寸 ΔD2、ΔW2位移量 W1、W2、W3宽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和图2示出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11。连接器11例如用作用于嵌合可穿戴设备的衣服侧连接器部,与多个柔性导体21连接。
连接器11具备:第一绝缘体12、四个触头13、以及以将四个柔性导体21夹在中间的方式与第一绝缘体12相对的第二绝缘体14,四个触头13和四个柔性导体21相互电连接。第一绝缘体12具有凹部12A,多个触头13分别在第一绝缘体12的凹部12A内相对于凹部12A的平面状的底面垂直地突出。
作为柔性导体21使用通过捻合多个导电纤维而制作的带状导体。
在此,为了便于说明,将第一绝缘体12的凹部12A的底面定义为沿XY面延伸,将各触头13突出的方向称为+Z方向。
在第一绝缘体12的-Z方向侧配置有四个柔性导体21,在四个柔性导体21的-Z方向侧配置有第二绝缘体14。
四个触头13排列成第一列R1和第二列R2的两列。第一列R1和第二列R2分别由沿Y方向延伸且相互相邻的一对触头13形成。此外,第一列R1和第二列R2相互在X方向上分离,第二列R2配置在第一列R1的+X方向侧。
图3和图4示出连接器11的组装图。第一绝缘体12由绝缘性树脂构成,在朝向+Z方向敞开的凹部12A内形成有四个触头用贯通孔12B。凹部12A构成收容未图示的对方侧连接器的一部分的对方侧连接器收容部。触头13分别插入四个触头用贯通孔12B中。此外,在X方向上,在凹部12A的外侧的部位、且在第一绝缘体12的朝向-Z方向的面12C形成有两个凹状的柱收容部12D。
四个触头13分别是由金属等导电性材料形成的插头型触头,构成实施方式1中的触头部件,在第一绝缘体12的凹部12A收容有未图示的对方侧连接器的一部分的情况下,与对方侧连接器的对应的触头连接。
在第一绝缘体12的-Z方向侧配置有四个柔性导体21,在四个柔性导体21的-Z方向侧配置有两个弹性部件15、16。
弹性部件15与形成第一列R1的一对触头13对应,弹性部件16与形成第二列R2的一对触头13对应。弹性部件15具有两个弹性部件主体15A和与两个弹性部件主体15A连结的一个转动操作部15B。同样,弹性部件16具有两个弹性部件主体16A和与两个弹性部件主体16A连结的一个转动操作部16B。这些弹性部件15、16由能够弹性变形的树脂或金属形成。
在两个弹性部件15、16的-Z方向侧配置有第二绝缘体14。第二绝缘体14由绝缘性树脂构成,具有平板部14A。在平板部14A的朝向+Z方向的面14B形成有分别与两个弹性部件15、16对应的两个弹性部件用凹部14C、14D,并且形成有与弹性部件用凹部14C连通的两个导体收容槽14E和与弹性部件用凹部14D连通的两个导体收容槽14E。这些导体收容槽14E用于收容对应的柔性导体21。
此外,在平板部14A的面14B突出形成有两个固定用柱14F。这些两个固定用柱14F与第一绝缘体12的两个凹状的柱收容部12D对应。
第一绝缘体12的四个触头用贯通孔12B中的插入配置在-X方向侧的两个触头用贯通孔12B中且形成第一列R1的两个触头13、四个柔性导体21中的配置在-X方向侧的两个柔性导体21的接点部21A、以及弹性部件15的两个弹性部件主体15A配置在相互在Z方向上对齐的位置。
同样,第一绝缘体12的四个触头用贯通孔12B中的插入配置在+X方向侧的两个触头用贯通孔12B中且形成第二列R2的两个触头13、四个柔性导体21中的配置在+X方向侧的两个柔性导体21的接点部21A、以及弹性部件16的两个弹性部件主体16A相互在Z方向上配置在对齐的位置。
此外,第一绝缘体12的两个柱收容部12D和第二绝缘体14的两个固定用柱14F相互在Z方向上配置在对齐的位置。
图5和图6示出配置在第一列R1的触头13。触头13具有在Z方向上延伸的圆筒形状的突状部13A和从突状部13A的-Z方向端部沿XY面延伸的圆板形状的凸缘13B。在突状部13A的-Z方向侧部分形成有具有比突状部13A的+Z方向侧部分大的直径的大直径部13A1,在大直径部13A1的内部形成有朝向-Z方向敞开的凹状的弹性部件主体收容部13C。弹性部件主体收容部13C具有内径D1,通过弹性部件主体收容部13C的-X方向端部的内表面,形成与柔性导体21的接点部21A接触的导体接触部13D,通过弹性部件主体收容部13C的+X方向端部中的内表面,形成与弹性部件15接触的弹性部件接触部13E。
另外,配置在第二列R2的触头13也具有与配置在第一列R1的触头13相同的结构,但是X方向上的导体接触部13D和弹性部件接触部13E的位置关系相反,通过弹性部件主体收容部13C的+X方向端部中的内表面,形成与柔性导体21的接点部21A接触的导体接触部13D,通过弹性部件主体收容部13C的-X方向端部中的内表面,形成与弹性部件16接触的弹性部件接触部13E。
这种触头13例如能够通过冲压加工、切削、拉深加工等来制作。
另外,第一绝缘体12的触头用贯通孔12B具有比触头13的突状部13A的大直径部13A1的外径大、且比凸缘13B的外径小的内径,如图3所示,触头13的突状部13A贯通触头用贯通孔12B而向第一绝缘体12的凹部12A内突出,如图4所示,触头13的凸缘13B在第一绝缘体12的朝向-Z方向的面12C上露出。
图7~图9示出与形成第一列R1的两个触头13对应的弹性部件15。弹性部件15具有在Y方向上并列配置的两个弹性部件主体15A和与两个弹性部件主体15A连结的一个转动操作部15B。两个弹性部件主体15A的Y方向上的中心间距离设定成与形成第一列R1的两个触头13的Y方向上的中心间距离相等。
各弹性部件主体15A具有在XY面上延伸的环形状,在弹性部件主体15A的+X方向端部配置有基部15C,在从基部15C在X方向(规定方向)上离开的弹性部件主体15A的-X方向端部配置有能够相对于基部15C在X方向(规定方向)上弹性位移的按压部15D。
按压部15D用于将柔性导体21的接点部21A向对应的触头13的导体接触部13D按压而电连接。
环形状的弹性部件主体15A的X方向的外侧尺寸D2设定为大于从触头13的弹性部件主体收容部13C的内径D1减去了柔性导体21的厚度的值。
另外,弹性部件主体15A的Y方向的外侧尺寸D2Y具有比X方向的外侧尺寸D2小的值。
在两个弹性部件主体15A的基部15C的-Z方向侧连结有转动操作部15B。转动操作部15B在比各弹性部件主体15A延伸的XY面朝向-Z方向侧远离的位置具有平板形状,该平板形状跨越两个弹性部件主体15A的方式在Y方向上延伸,并且从双方的弹性部件主体15A的基部15C向与按压部15D相反侧的+X方向延伸。转动操作部15B用于同时绕Y轴对两个弹性部件主体15A进行转动操作。
另外,如图9所示,在环形状的弹性部件主体15A的+Z方向侧的边缘部和-Z方向侧的边缘部形成有弯曲面15E。
图10示出与形成第二列R2的两个触头13对应的弹性部件16。弹性部件16与弹性部件15同样,具有在Y方向上并列配置的两个弹性部件主体16A和与两个弹性部件主体16A连结的一个转动操作部16B。但是,X方向上的弹性部件主体16A和转动操作部16B的位置关系与弹性部件15相反,在两个弹性部件主体16A的-X方向侧连结有转动操作部16B。两个弹性部件主体16A的Y方向上的中心间距离设定成与形成第二列R2的两个触头13的Y方向上的中心间距离相等。
弹性部件主体16A具有与弹性部件15的弹性部件主体15A相同的结构,但是在弹性部件主体16A的-X方向端部配置有基部16C,在弹性部件主体16A的+X方向端部配置有按压部16D。弹性部件主体16A具有与弹性部件15的弹性部件主体15A相同的X方向的外侧尺寸D2和Y方向的外侧尺寸D2Y。
与两个弹性部件主体16A的基部16C连结的转动操作部16B在比各弹性部件主体16A延伸的XY面朝向-Z方向侧远离的位置具有平板形状,该平板形状以跨越两个弹性部件主体16A的方式在Y方向上延伸,并且从双方的弹性部件主体16A的基部16C向与按压部16D相反侧的-X方向延伸。转动操作部16B用于同时绕Y轴对两个弹性部件主体16A进行转动操作。
另外,与弹性部件15的弹性部件主体15A同样,在环形状的弹性部件主体16A的+Z方向侧的边缘部和-Z方向侧的边缘部形成有弯曲面16E。
将连接器11连接于多个柔性导体21时,首先,四个触头13的突状部13A插入第一绝缘体12的四个触头用贯通孔12B中。此时,如图11所示,四个触头13的凸缘13B成为在第一绝缘体12的朝向-Z方向的面12C上露出的状态。
接着,以对应的柔性导体21的接点部21A位于各触头13的凹状的弹性部件主体收容部13C之上的方式,四个柔性导体21配置在第一绝缘体12的面12C上。此时,相对于形成第一列R1的两个触头13的弹性部件主体收容部13C,分别对应的柔性导体21从-X方向侧向+X方向延伸,配置在柔性导体21的+X方向端部的接点部21A位于触头13的弹性部件主体收容部13C之上。另一方面,相对于形成第二列R2的两个触头13的弹性部件主体收容部13C,分别对应的柔性导体21从+X方向侧向-X方向延伸,配置在柔性导体21的-X方向端部的接点部21A位于触头13的弹性部件主体收容部13C之上。
在该状态下,如图12所示,将弹性部件15的两个弹性部件主体15A倾斜地插入形成第一列R1的两个触头13的弹性部件主体收容部13C中,并且将弹性部件16的两个弹性部件主体16A倾斜地插入形成第二列R2的两个触头13的弹性部件主体收容部13C中。
由此,如图13所示,弹性部件15的弹性部件主体15A仅按压部15D插入配置于第一列R1的触头13的弹性部件主体收容部13C中,基部15C向弹性部件主体收容部13C的-Z方向侧伸出,与基部15C连结的转动操作部15B成为从第一绝缘体12的面12C向-Z方向倾斜突出的状态。因此,按压部15D不会相对于基部15C弹性位移,维持弹性部件主体15A的外侧尺寸D2。
此外,位于触头13的弹性部件主体收容部13C之上的柔性导体21的接点部21A被弹性部件主体15A的按压部15D推压而向+Z方向弯折,插入触头13的弹性部件主体收容部13C内。柔性导体21的接点部21A与弹性部件主体15A的按压部15D接触,配置成被夹在弹性部件主体15A的按压部15D和弹性部件主体收容部13C的导体接触部13D之间。此时,柔性导体21的接点部21A被弹性部件15的弹性部件主体15A的按压部15D向+Z方向推压,插入触头13的弹性部件主体收容部13C内,但是不与按压部15D摩擦而向+Z方向弯折。
虽然未图示,但是同样,弹性部件16的弹性部件主体16A也仅按压部16D插入配置于第二列R2的触头13的弹性部件主体收容部13C中,基部16C向弹性部件主体收容部13C的-Z方向侧伸出,与基部16C连结的转动操作部16B成为从第一绝缘体12的面12C向-Z方向侧倾斜突出的状态。因此,按压部16D不会弹性位移,维持弹性部件主体16A的外侧尺寸D2。
此外,位于触头13的弹性部件主体收容部13C之上的柔性导体21的接点部21A向+Z方向弯折,插入触头13的弹性部件主体收容部13C内,配置成被夹在弹性部件主体16A的按压部16D和弹性部件主体收容部13C的导体接触部13D之间。此时,柔性导体21的接点部21A被弹性部件16的弹性部件主体16A的按压部16D向+Z方向推压,插入触头13的弹性部件主体收容部13C内,但是不与按压部16D摩擦而向+Z方向弯折。
接着,通过对从第一绝缘体12的面12C向-Z方向侧倾斜突出的转动操作部15B、16B进行操作,如图14所示,分别使弹性部件15、16转动,直到转动操作部15B、16B与第一绝缘体12的面12C平行。
如图15所示,弹性部件15以与插入配置于第一列R1的触头13的弹性部件主体收容部13C中的柔性导体21的接点部21A接触的按压部15D为中心转动,但是由于在基部15C的位于+Z方向端部的弹性部件主体15A的边缘部形成有弯曲面15E,所以伴随弹性部件15的转动,使按压部15D弹性位移,同时弹性部件主体15A的基部15C插入触头13的弹性部件主体收容部13C中。
由此,如果弹性部件15转动直到转动操作部15B与第一绝缘体12的面12C平行,则弹性部件主体15A的基部15C与触头13的弹性部件主体收容部13C的弹性部件接触部13E接触,弹性位移的按压部15D将柔性导体21的接点部21A向触头13的弹性部件主体收容部13C的导体接触部13D按压。其结果,配置于第一列R1的触头13与对应的柔性导体21电连接。
此时,弹性部件主体15A的按压部15D向+X方向弹性位移位移量ΔD2,由此弹性部件主体15A的X方向的外侧尺寸成为与从触头13的弹性部件主体收容部13C的内径D1减去了柔性导体21的厚度的值相等的外侧尺寸D3。
虽然未图示,但是同样,弹性部件16以与插入配置于第二列R2的触头13的弹性部件主体收容部13C中的柔性导体21的接点部21A接触的按压部16D为中心转动,使按压部16D弹性位移,同时弹性部件主体16A的基部16C插入触头13的弹性部件主体收容部13C中。
如果弹性部件16转动直到转动操作部16B与第一绝缘体12的面12C平行,则弹性部件主体16A的基部16C与触头13的弹性部件主体收容部13C的弹性部件接触部13E接触,弹性位移的按压部16D将柔性导体21的接点部21A向触头13的弹性部件主体收容部13C的导体接触部13D按压。其结果,配置于第二列R2的触头13与对应的柔性导体21电连接。
另外,即使在通过转动操作部15B、16B的操作分别使弹性部件15、16转动时,弹性部件15、16也以与插入对应的触头13的弹性部件主体收容部13C中的柔性导体21的接点部21A接触的按压部15D、16D为中心转动,因此柔性导体21的接点部21A不会与按压部15D、16D摩擦。
此后,第二绝缘体14的两个固定用柱14F插入第一绝缘体12的两个柱收容部12D中,以将柔性导体21夹在中间的方式,在第一绝缘体12的-Z方向侧的面12C与第二绝缘体14的平板部14A的朝向+Z方向的面14B相对的状态下,通过粘接剂相互粘接第一绝缘体12和第二绝缘体14,完成连接器11向柔性导体21的连接。
此时,如图16所示,弹性部件15的转动操作部15B收容在形成于第二绝缘体14的弹性部件用凹部14C中,与配置于第一列R1的触头13连接的柔性导体21收容在以与弹性部件用凹部14C连通的方式形成于第二绝缘体14的导体收容槽14E中。
虽然未图示,但是同样,弹性部件16的转动操作部16B收容在形成于第二绝缘体14的弹性部件用凹部14D中,与配置于第二列R2的触头13连接的柔性导体21收容在以与弹性部件用凹部14D连通的方式形成于第二绝缘体14的导体收容槽14E中。
在此,无论是在将弹性部件15、16相对于触头13倾斜配置时,还是在通过转动操作部15B、16B的操作使弹性部件15、16转动时,柔性导体21的接点部21A都不会与按压部15D、16D摩擦,因此,能够防止柔性导体21破损,并且能够确保柔性导体21与触头13的电连接的可靠性。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与形成第一列R1的两个触头13对应,弹性部件15具有两个弹性部件主体15A,与形成第二列R2的两个触头13对应,弹性部件16具有两个弹性部件主体16A,但是并不限于此,如图17所示,也可以使用与一个触头13对应的弹性部件17。
弹性部件17具有一个弹性部件主体17A和与弹性部件主体17A连结的一个转动操作部17B。弹性部件主体17A具有与弹性部件15的弹性部件主体15A和弹性部件16的弹性部件主体16A相同的结构,转动操作部17B也具有与弹性部件15的转动操作部15B和弹性部件16的转动操作部16B相同的结构。
通过使用四个弹性部件17,能够以同样的方式将连接器11连接于多个柔性导体21。
但是,如果使用具有两个弹性部件主体15A、16A的弹性部件15、16,则通过转动操作部15B、16B的一次转动操作,能够同时将两个触头13连接于两个柔性导体21,因此能够有效地进行连接器11向多个柔性导体21的连接。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连接器11具有四个触头13,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具有一个以上的触头13的连接器。
此外,在连接器具有排列在一条直线上的三个以上的触头13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与这些三个以上的触头13对应的三个以上的弹性部件主体与一个转动操作部连结的弹性部件。
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弹性部件15、16的弹性部件主体15A、16A具有环形状,但是按压部15D、16D只要能够在X方向上弹性位移即可,例如也可以使用具有如图18所示具有C字形状的弹性部件主体18A的弹性部件18、或者具有如图19所示具有平板形状的弹性部件主体19A的弹性部件19。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柔性导体21例如未被绝缘性的基板主体支承,独立地配置在弹性部件15、16的按压部15D、16D和触头13的导体接触部13D之间,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将本发明的连接器连接于在由绝缘性材料构成的基板主体的表面上以露出的状态配置的柔性导体21。但是,为了将触头13与柔性导体21电连接,需要以柔性导体21与触头13的导体接触部13D相对、由绝缘性材料构成的基板主体的背面与弹性部件15、16的按压部15D、16D相对的方式配置柔性导体21。
实施方式2
图20~图22示出实施方式2的连接器31。连接器31与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11同样,例如用作用于嵌合可穿戴设备的衣服侧连接器部,安装于柔性基板41。
连接器31包括:触头单元51,配置在柔性基板41的表面上且具有多个触头33;以及第二绝缘体34,以将柔性基板41夹在中间的方式与触头单元51相对。
柔性基板41具有由绝缘性材料构成的片状的基板主体42,基板主体42具有朝向+Z方向的表面42A和朝向-Z方向的背面42B。在基板主体42的表面42A以露出的状态配置有多个柔性导体43。多个柔性导体43例如是由导电纤维构成的带状或线状的导体,分别在X方向上延伸并相互平行地在Y方向上排列。
此外,柔性导体43也能够由通过印刷等涂布在基板主体42的表面42A上的导电膏形成。
触头单元51构成实施方式2中的触头部件,配置成在柔性基板41的基板主体42的表面42A上突出。
在此,为了便于说明,将柔性基板41的基板主体42的表面42A定义为沿XY面延伸,将触头单元51突出的方向称为+Z方向。
图23和图24示出连接器31的组装图。在触头单元51的-Z方向侧配置有柔性基板41。柔性基板41具有切口44。切口44具有大致U形形状,该U形形状在Y方向上以直线状延伸,并且在+Y方向端部和-Y方向端部分别向+X方向稍许延伸。在基板主体42的表面42A上、且在切口44的+X方向侧相互平行地配置有多个柔性导体43。各柔性导体43的-X方向端部延伸到切口44,形成能够弯折的接点部45。
在柔性基板41的-Z方向侧配置有弹性部件35,在弹性部件35的-Z方向侧配置有第二绝缘体34。
弹性部件35用于使多个柔性导体43的接点部45与触头单元51的对应的触头33电连接。
第二绝缘体34由绝缘性树脂构成且具有平板形状,在第二绝缘体34的朝向+Z方向的面34A形成有弹性部件用凹部34B。
如图25和图26所示,触头单元51在多个触头33在Y方向上排列的状态下由触头用绝缘体52保持。
各触头33是由金属等导电性材料形成的插头型触头,与未图示的对方侧连接器的对应的触头连接,如图27所示具有在Z方向上延伸的平板形状。更详细地说,触头33具有在+Z方向侧端部侧中的+X方向的端面形成的接点部33A、以及在-Z方向侧端部侧、且在-X方向的端面形成的导体接触部33B。
各触头33以接点部33A和导体接触部33B露出的方式保持于触头用绝缘体52。
此外,触头用绝缘体52具有以与多个触头33的导体接触部33B相对的方式沿YZ面延伸的弹性部件接触部52A,在相互相对的多个触头33的导体接触部33B和触头用绝缘体52的弹性部件接触部52A之间,形成有在Y方向上延伸且朝向-Z方向敞开的凹状的弹性部件主体收容部53。弹性部件主体收容部53在-Z方向端部具有X方向的宽度W1。
此外,如图26所示,在触头用绝缘体52中,在弹性部件主体收容部53的+Y方向端部的进一步+Y方向侧和弹性部件主体收容部53的-Y方向端部的进一步-Y方向侧形成有一对凹状的导向承接部54。
如图28~图30所示,弹性部件35由能够弹性变形的树脂或金属形成,具有弹性部件主体35A和与弹性部件主体35A连结的转动操作部35B。
弹性部件主体35A具有与转动操作部35B连结且在Y方向上排列的悬臂梁形状的多个弹性片35C。在各弹性片35C的基端部配置有与转动操作部35B连结的基部35D,弹性片35C具有如下形状:从基部35D向+Z方向和+X方向竖起,并且在竖起的顶点边弯曲、边向-Z方向弯折。
在形成悬臂梁的自由端的弹性片35C的前端部形成有按压部35E,该按压部35E能够相对于基部35D在X方向(规定方向)上弹性位移并向+X方向突出。
按压部35E用于将柔性导体43的接点部45向触头单元51的对应的触头33的导体接触部33B按压而电连接。
转动操作部35B与弹性部件主体35A的多个弹性片35C的基部35D连结,具有在Y方向上延伸并向与多个弹性片35C的按压部35E相反侧的-X方向延伸的平板形状。转动操作部35B用于同时绕Y轴对多个弹性片35C进行转动操作。
此外,在转动操作部35B的-Y方向端部和+Y方向端部连结有向+X方向突出的一对导向部35F。在Y方向上排列的多个弹性片35C配置在一对导向部35F之间。
如图31所示,弹性片35C具有从基部35D到按压部35E的X方向的宽度W2。该弹性片35C的X方向的宽度W2设定成大于从形成于触头单元51的弹性部件主体收容部53的X方向的宽度W1减去了柔性导体43的厚度的值。
此外,在多个弹性片35C的基部35D的+Z方向端部分别形成有弯曲面35G。
弹性部件主体35A收容在触头单元51的弹性部件主体收容部53内,具有比触头单元51的弹性部件主体收容部53的Y方向长度稍短的Y方向长度。
弹性部件35的一对导向部35F具有与触头单元51的一对凹状的导向承接部54对应的大小和配置间隔,柔性基板41的大致U形形状的切口44也具有与弹性部件35的一对导向部35F和触头单元51的一对凹状的导向承接部54对应的大小。
此外,多个弹性片35C在弹性部件主体35A收容在触头单元51的弹性部件主体收容部53内时,以不会碰到弹性部件主体收容部53的顶部的方式,具有比弹性部件主体收容部53的Z方向的深度尺寸小的Z方向的高度尺寸。
将连接器31安装于柔性基板41时,首先,图32所示,触头单元51配置在柔性基板41的基板主体42的表面42A上。此时,触头单元51配置在柔性基板41的切口44的正上方、且在多个柔性导体43上。
接着,如图33所示,弹性部件35从-Z方向朝向柔性基板41的基板主体42的背面42B中的切口44移动,如图34所示,弹性部件35通过切口44倾斜地插入触头单元51的弹性部件主体收容部53中。
由此,如图35所示,弹性部件35的弹性部件主体35A的多个弹性片35C的按压部35E插入触头单元51的弹性部件主体收容部53内,但是多个弹性片35C的基部35D向弹性部件主体收容部53的-Z方向侧伸出,与这些基部35D连结的转动操作部35B成为从柔性基板41的基板主体42的背面42B向-Z方向侧倾斜突出的状态。因此,这些弹性片35C的按压部35E不会相对于基部35D弹性位移,维持弹性片35C的宽度W2。
此外,配置于柔性基板41的切口44的+X方向侧的多个柔性导体43的接点部45被弹性部件主体35A的多个弹性片35C推压而向+Z方向弯折,插入触头单元51的弹性部件主体收容部53内。多个柔性导体43的接点部45与弹性部件主体35A的多个弹性片35C的按压部35E接触,配置成被夹在多个弹性片35C的按压部35E和触头单元51的多个触头33的导体接触部33B之间。此时,各柔性导体43的接点部45被弹性部件35的对应的弹性片35C的按压部35E向+Z方向推压,插入触头单元51的弹性部件主体收容部53内,但是不与按压部35E摩擦而向+Z方向弯折。
此时,如图36所示,弹性部件35的一对导向部35F的+X方向端部通过切口44插入触头单元51的一对凹状的导向承接部54中,但是一对导向部35F的-X方向端部处于向一对凹状的导向承接部54的-Z方向侧伸出的状态。
接着,通过从柔性基板41的基板主体42的背面42B对向-Z方向侧倾斜突出的转动操作部35B进行操作,如图37所示,使弹性部件35转动直到转动操作部35B与柔性基板41的基板主体42的背面42B平行。
如图38所示,弹性部件35以与插入触头单元51的弹性部件主体收容部53中的多个柔性导体43的接点部45接触的多个弹性片35C的按压部35E为中心转动,但是在多个弹性片35C的基部35D的+Z方向端部分别形成有弯曲面35G,因此伴随弹性部件35的转动,使多个弹性片35C的按压部35E弹性位移,同时多个弹性片35C的基部35D插入触头单元51的弹性部件主体收容部53中。
由此,如果弹性部件35转动直到转动操作部35B与柔性基板41的基板主体42的背面42B平行,则多个弹性片35C的基部35D与触头单元51的弹性部件主体收容部53的弹性部件接触部52A接触,弹性位移的多个弹性片35C的按压部35E将多个柔性导体43的接点部45向触头单元51的多个触头33的导体接触部33B按压。其结果,多个触头33与多个柔性导体43电连接。
此时,在弹性部件主体35A的各弹性片35C中,通过按压部35E向-X方向弹性位移位移量ΔW2,弹性片35C的X方向的宽度成为宽度W3,该宽度W3与从形成于触头单元51的弹性部件主体收容部53的X方向的宽度W1减去了柔性导体43的厚度的值相等。
另外,即使在通过转动操作部35B的操作使弹性部件35转动时,弹性部件35也以与插入触头单元51的弹性部件主体收容部53中的多个柔性导体43的接点部45接触的多个弹性片35C的按压部35E为中心转动,因此各柔性导体43的接点部45不会与对应的弹性片35C的按压部35E摩擦。
此后,如图39所示,在柔性基板41的基板主体42的背面42B上通过粘接剂粘接第二绝缘体34的朝向+Z方向的面34A。另外,在柔性基板41与触头单元51之间也通过粘接剂粘接。由此,完成连接器31向柔性基板41的安装。
此时,弹性部件35的转动操作部35B收容在形成于第二绝缘体14的面34A的弹性部件用凹部34B中。
此外,如图40所示,弹性部件35的一对导向部35F成为收容于触头单元51的一对凹状的导向承接部54的状态。
在此,无论是在将弹性部件35相对于触头单元51的弹性部件主体收容部53倾斜配置时,还是在通过转动操作部35B的操作使弹性部件35转动时,多个柔性导体43的接点部45都不会与弹性部件35的多个弹性片35C的按压部35E摩擦,因此,能够防止多个柔性导体43破损,并且能够确保多个柔性导体43与触头单元51的多个触头33的电连接的可靠性。
在实施方式2中,如图40所示,弹性部件35的一对导向部35F收容于触头单元51的一对凹状的导向承接部54,因此限制弹性部件35的弹性部件主体35A相对于触头单元51的弹性部件主体收容部53的收容位置。因此,不会将弹性部件35的弹性部件主体35A过度地插入触头单元51的弹性部件主体收容部53中,能够防止由于多个弹性片35C碰到弹性部件主体收容部53的顶部引起的多个弹性片35C的损伤。
按照实施方式2,通过使用一个弹性部件35将触头单元51的多个触头33与柔性基板41的多个柔性导体43电连接,能够实现多芯的连接器31。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2中,触头单元51的多个触头33排列成一列,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多个触头33排列成两列,使用两个弹性部件35将分别对应的列的多个触头33与对应的多个柔性导体43电连接。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2中,在柔性导体43被绝缘性的基板主体42支承的柔性基板41安装有连接器31,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以以同样的方式构成与多个柔性导体43连接的连接器,该多个柔性导体43未被绝缘性的基板主体支承而独立地配置在弹性部件35的多个弹性片35C的按压部35E和触头单元51的多个触头33的导体接触部33B之间。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2中,使用插头型触头13、33,但是并不限于此,同样,也能够构成将插座型触头连接于柔性导体21、43的连接器。

Claims (19)

1.一种连接器,与柔性导体连接,其特征在于,该连接器具备:
触头部件,包括由导电性材料形成的触头;以及
弹性部件,具有弹性部件主体和从所述弹性部件主体延伸的转动操作部;
所述触头部件具有:导体接触部,由所述触头的一部分构成;以及弹性部件接触部,在规定方向上与所述导体接触部分离配置且与所述导体接触部相对,
所述弹性部件主体具有:基部,连结有所述转动操作部;以及按压部,在所述规定方向上与所述基部分离配置,并且能够相对于所述基部在所述规定方向上弹性位移,
所述柔性导体的一部分配置在所述弹性部件主体的所述按压部和所述触头部件的所述导体接触部之间,所述弹性部件主体的所述基部与所述触头部件的所述弹性部件接触部接触,通过在所述规定方向上弹性位移的所述按压部将所述柔性导体的所述一部分向所述导体接触部按压,所述触头与所述柔性导体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触头部件由所述触头构成,
所述触头具有收容所述弹性部件主体的凹状的弹性部件主体收容部,
在所述规定方向上的所述弹性部件主体收容部的一端部配置有所述导体接触部,并且在另一端部配置有所述弹性部件接触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部件主体具有在包含所述规定方向的规定平面上延伸的环形状、C字形状或平板形状,
在所述规定方向上的所述弹性部件主体的一端部配置有所述按压部,并且在另一端部配置有所述基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操作部在从所述规定平面在与所述规定平面垂直的方向上离开的位置,从所述基部向与所述按压部相反方向且在所述规定方向上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具备排列在一条直线上的多个所述触头,
所述弹性部件具有:多个所述弹性部件主体,与多个所述触头对应地排列在一条直线上;以及一个所述转动操作部,与多个所述弹性部件主体连结。
6.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触头具有突状部和形成在所述突状部的一端的凸缘,
所述连接器还具备第一绝缘体,所述第一绝缘体形成有供所述触头的所述突状部贯通且比所述凸缘小的触头用贯通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体具有收容对方侧连接器的一部分的对方侧连接器收容部。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二绝缘体,所述第二绝缘体以将所述柔性导体夹在中间的方式与所述第一绝缘体相对且覆盖所述转动操作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触头部件由在排列有多个所述触头的状态下由触头用绝缘体保持的触头单元构成,
所述触头单元具有由多个所述触头的一部分构成的多个所述导体接触部和所述弹性部件接触部,
所述弹性部件主体具有:多个所述基部,与多个所述触头对应;以及多个所述按压部,在所述规定方向上与多个所述基部分离配置,并且能够相对于多个所述基部在所述规定方向上弹性位移,
多个所述柔性导体的所述一部分配置在多个所述按压部和多个所述导体接触部之间,所述弹性部件的多个所述基部与所述触头单元的所述弹性部件接触部接触,通过在所述规定方向上弹性位移的多个所述按压部将多个所述柔性导体的所述一部分向多个所述导体接触部按压,多个所述触头与多个所述柔性导体电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触头单元具有收容所述弹性部件主体的凹状的弹性部件主体收容部,
多个所述导体接触部在所述规定方向上的所述弹性部件主体收容部的一端部露出,并且所述弹性部件接触部配置在另一端部,
在所述规定方向上的所述弹性部件主体的一端部排列有多个所述按压部,并且在另一端部排列有多个所述基部,
通过在多个所述按压部在所述规定方向上弹性位移的状态下所述弹性部件主体收容于所述弹性部件主体收容部,所述弹性部件的多个所述基部与所述触头单元的所述弹性部件接触部接触。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部件主体具有在多个所述触头的排列方向上排列的悬臂梁形状的多个弹性片,
多个所述基部配置在所述多个弹性片的基端部,多个所述按压部配置在所述多个弹性片的前端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操作部与多个所述基部连结,并且具有从多个所述基部向与多个所述按压部相反方向且在所述规定方向上延伸的平板形状。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二绝缘体,所述第二绝缘体以将多个所述柔性导体夹在中间的方式与所述触头单元相对且覆盖所述转动操作部。
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部件具有突出形成于所述转动操作部的导向部,
所述触头单元具有收容所述导向部的导向承接部,
通过所述导向部收容于所述导向承接部,限制所述弹性部件主体相对于所述弹性部件主体收容部的收容位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导体独立地配置在所述弹性部件的所述按压部和所述触头部件的所述导体接触部之间。
16.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柔性导体配置成在绝缘性的基板主体的表面上露出,
以所述柔性导体与所述触头部件的所述导体接触部相对、所述基板主体的背面与所述弹性部件的所述按压部相对的方式,所述柔性导体配置在所述弹性部件的所述按压部和所述触头部件的所述导体接触部之间。
17.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头是插头型触头。
18.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头是插座型触头。
19.一种连接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弹性部件将触头部件中的所述触头连接于柔性导体,所述触头部件具有由触头的一部分构成的导体接触部和在规定方向上与所述导体接触部分离配置的弹性部件接触部,所述弹性部件包括弹性部件主体和与所述弹性部件主体连结的转动操作部,所述弹性部件主体具有基部和按压部,所述按压部在所述规定方向上与所述基部分离配置,并且能够相对于所述基部在所述规定方向上弹性位移,
以所述柔性导体的一部分位于所述导体接触部的附近的方式,相对于所述触头部件配置所述柔性导体,
以所述按压部与所述柔性导体的所述一部分接触且所述柔性导体的所述一部分被夹在所述导体接触部和所述按压部之间的方式,相对于所述触头部件倾斜配置所述弹性部件,
对所述转动操作部进行操作,以与所述柔性导体的所述一部分接触的所述按压部为中心使所述弹性部件转动,通过使所述弹性部件主体的所述基部与所述触头部件的所述弹性部件接触部接触,并且通过弹性位移的所述按压部将所述柔性导体的所述一部分向所述导体接触部按压,所述触头与所述柔性导体电连接。
CN202010822493.2A 2019-10-24 2020-08-14 连接器和连接方法 Active CN11271342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93203A JP7348024B2 (ja) 2019-10-24 2019-10-24 コネクタおよび接続方法
JP2019-193203 2019-10-2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13425A true CN112713425A (zh) 2021-04-27
CN112713425B CN112713425B (zh) 2022-06-14

Family

ID=722403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822493.2A Active CN112713425B (zh) 2019-10-24 2020-08-14 连接器和连接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152728B2 (zh)
EP (1) EP3813201B1 (zh)
JP (1) JP7348024B2 (zh)
CN (1) CN11271342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4065476A (ja) * 2022-10-31 2024-05-15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およびコネクタ組立体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96182A (en) * 1993-07-29 1996-03-05 Beta Phase, Inc. Connector device for electrically interconnecting printed circuit board like members
CN1245988A (zh) * 1998-08-24 2000-03-01 伊利诺斯工具工程有限公司 插座和电源开关微型组件
CN203103583U (zh) * 2011-11-07 2013-07-31 苹果公司 插头连接器和双面插头连接器
TW201336191A (zh) * 2012-01-12 2013-09-01 Mezzalingua John Ass 中心導體咬合構件
US20170288332A1 (en) * 2016-03-29 2017-10-05 Aces Electronics Co., Ltd. Connector
EP3361575A1 (en) * 2017-02-10 2018-08-15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Connector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373809B2 (ja) * 1999-07-23 2003-02-04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フレキシブルプリント基板接続用コネクタ
US6394833B1 (en) * 2001-04-25 2002-05-28 Miraco, Inc. Flat flexible cable connector
JP2008541311A (ja) * 2005-05-19 2008-11-20 アベ カホ 非露顕型インターフェース・システム
US20090088652A1 (en) * 2007-09-28 2009-04-02 Kathleen Tremblay Physiological sensor placement and signal transmission device
WO2017127348A2 (en) * 2016-01-21 2017-07-27 Vf Imagewear, Inc. Garment and system for baseball swing analysis
JP6734676B2 (ja) * 2016-03-28 2020-08-05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型コネクタ
JP6826878B2 (ja) * 2016-12-19 2021-02-10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型コネクタ
CN106505363B (zh) * 2016-12-23 2019-11-26 深圳市泰科汉泽精密电子有限公司 磁性电极纽扣
JP6792493B2 (ja) * 2017-03-17 2020-11-25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995574B2 (ja) * 2017-11-10 2022-01-14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96182A (en) * 1993-07-29 1996-03-05 Beta Phase, Inc. Connector device for electrically interconnecting printed circuit board like members
CN1245988A (zh) * 1998-08-24 2000-03-01 伊利诺斯工具工程有限公司 插座和电源开关微型组件
CN203103583U (zh) * 2011-11-07 2013-07-31 苹果公司 插头连接器和双面插头连接器
TW201336191A (zh) * 2012-01-12 2013-09-01 Mezzalingua John Ass 中心導體咬合構件
US20170288332A1 (en) * 2016-03-29 2017-10-05 Aces Electronics Co., Ltd. Connector
EP3361575A1 (en) * 2017-02-10 2018-08-15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Connecto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813201A1 (en) 2021-04-28
JP2021068601A (ja) 2021-04-30
JP7348024B2 (ja) 2023-09-20
US20210126393A1 (en) 2021-04-29
CN112713425B (zh) 2022-06-14
US11152728B2 (en) 2021-10-19
EP3813201B1 (en) 2021-11-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376601B1 (en) Connector
US7377803B2 (en)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system
CN109149175B (zh) 插座
CN112615173B (zh) 连接器和连接方法
JP2021061225A (ja) コネクタおよび接続方法
CN112713425B (zh) 连接器和连接方法
KR20050014680A (ko) 간단한 구조의 소형 커넥터
KR100490250B1 (ko) 플렉시블 평면 케이블용 전기 커넥터 어셈블리
CN112563774B (zh) 连接器
CN112467466B (zh) 连接器和连接方法
US11211726B2 (en) Connector and connecting method
JP2002260761A (ja) 中継コネクタ
CN111952815A (zh) 连接方法、连接结构、触头和连接器
EP3799217B1 (en) Connector and connecting method
KR20010030321A (ko) 전기 커넥터 조립체 및 그 조립체를 위한 전기 커넥터
CN117954909A (zh) 连接器和连接器组装体
CN117525937A (zh) 连接器
JPH11214091A (ja) カードエッジコネクタ及びそれに使用される電気端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