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708370B - 抗眩光保护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Google Patents

抗眩光保护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708370B
CN112708370B CN202011584427.2A CN202011584427A CN112708370B CN 112708370 B CN112708370 B CN 112708370B CN 202011584427 A CN202011584427 A CN 202011584427A CN 112708370 B CN112708370 B CN 11270837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protective film
glare
coating
thickne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58442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708370A (zh
Inventor
金亚东
刘洋
李智文
周玉波
朱正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Solartr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Solartr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Solartr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Solartr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584427.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708370B/zh
Publication of CN1127083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083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7083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0837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7/00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 C09J7/20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arriers
    • C09J7/29Laminated material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7/00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 C09J7/30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sed by the adhesive compositi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7/00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 C09J7/40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sed by release lin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2203/00Applications of adhesives in processes or use of 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 C09J2203/326Applications of adhesives in processes or use of 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for bonding electronic components such as wafers, chips or semiconductor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抗眩光保护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涉及功能薄膜技术领域,抗眩光保护膜,其特征在于,包括从上往下依次层叠的PET保护膜、硬化层、第一基材层、半固化UV涂层、第二基材层、硅胶层和氟化有机硅离型层;其中,所述硬化层为聚氨酯丙烯酸树脂层;所述第一基材层和所述第二基材层均独立地为聚酰亚胺薄膜;所述第一基材层和所述第二基材层的厚度均独立地为15‑100μm。本发明提供的抗眩光保护膜具有表面硬度大、抗眩光且可以改善曲面手机边缘易翘曲的问题。本发明提供的抗眩光保护膜贴合曲面手机后稳定性好,能够与曲面屏幕完美贴合,耐用耐刮,为曲面手机屏幕提供更稳定、有效以及全面的保护;并且容易贴膜,体验性好。

Description

抗眩光保护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功能薄膜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抗眩光保护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发展,电子产品的使用也越来越多,为了提高电子产品的手感、操控性和视觉效果,很多电子产品使用曲面屏幕。2.5D和3D曲面手机的普遍性越来越高,但是电子产品在使用过程中难以避免会遇到损坏,屏幕保护膜的出现显然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但是现有的手机保护膜一般只能贴合在显示器表面平整的地方,而对于边缘弯折,曲面屏则无法贴合完全。为了迎合曲面手机的发展,曲面手机保护膜相应而出。现有的曲面保护膜主要包括三大类:TPU+亚克力胶贴膜、热弯PET贴膜、热弯钢化玻璃贴膜。但是,上述的曲面保护膜存在以下缺陷:(1)TPU+亚克力胶贴膜:TPU材料属于软膜系列,整体柔软,不够挺直,导致贴膜期间对位不准确,对贴膜手法要求高;并且,亚克力胶粘度高,流动性差,贴膜时需要借助相应的刮卡辅助排气,影响了整体的贴膜体验性;(2)热弯PET贴膜:采用PET为基材,缺乏其他硬化层设计,产品表面硬度低,整体小于2H(测试依据JIS 5600-5-4:1999),产品耐用性差;(3)热弯钢化玻璃贴膜:成本高,边缘易破碎,由于玻璃整体刚硬,导致热弯过程中存在的公差值无法用相应的胶层来弥补,产品中部会出现无胶现象,影响操控灵敏度。现有的保护膜贴合曲面手机边缘易发生翘曲。
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抗眩光保护膜,该保护膜具有表面硬度大、抗眩光且可以改善曲面手机边缘易翘曲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上述抗眩光保护膜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之三在于提供上述抗眩光保护膜在曲面屏手机贴膜中的应用。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抗眩光保护膜,包括从上往下依次层叠的PET保护膜、硬化层、第一基材层、半固化UV涂层、第二基材层、硅胶层和氟化有机硅离型层;
其中,所述硬化层为聚氨酯丙烯酸树脂层;所述第一基材层和所述第二基材层均独立地为无色透明抗眩光聚酰亚胺薄膜;
所述第一基材层和所述第二基材层的厚度均独立地为15-100μm。
进一步的,所述PET保护膜包括PET保护膜本体,以及设置在所述PET保护膜本体下方的胶层;所述胶层为亚克力胶。
进一步的,所述PET保护膜的厚度为50-70μm;
优选地,所述硬化层的厚度为5-15μm;
优选地,所述半固化UV涂层的厚度为15-50μm;
优选地,所述硅胶层的厚度为5-15μm;
优选地,所述氟化有机硅离型层的厚度为40-60μm。
进一步的,所述PET保护膜的水滴角≥90°。
进一步的,所述硬化层的水滴角≥90°;
所述硬化层的铅笔硬度≥2H/750g;
所述硬化层的耐磨性满足1000循环/1000g无划伤。
进一步的,所述聚酰亚胺薄膜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230℃,透光率≥88%,雾度0.8%-30%。
进一步的,在剥离速度为300mm/min的条件下,所述半固化UV涂层与所述第一基材层之间的的剥离强度以及所述半固化UV涂层与所述第二基材层之间的剥离强度均独立地大于200g/25mm;
优选地,在剥离速度为300mm/min的条件下,所述硅胶层的剥离强度大于100g/25mm。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上述抗眩光保护膜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从下往上依次设置氟化有机硅离型层、硅胶层、第二基材层、半固化UV涂层、第一基材层、硬化层和PET保护膜,形成抗眩光保护膜。
进一步的,所述硬化层采用湿法精密涂布工艺形成;
优选地,所述硅胶层采用湿法精密涂布工艺形成。
第三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上述抗眩光保护膜在曲面屏手机贴膜中的应用。
本发明提供的抗眩光保护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所提供的抗眩光保护膜,基材层的材质采用无色透明聚酰亚胺薄膜,可以改善曲面手机边缘易翘曲的问题,贴合曲面手机后稳定性好,能够与曲面屏幕完美贴合,为曲面手机屏幕提供更稳定、有效以及全面的保护。
(2)本发明所提供的抗眩光保护膜,基材层的材质采用抗眩光的无色透明聚酰亚胺薄膜,具有良好的抗眩光效果,特别适用于曲面屏手机。
(3)本发明所提供的抗眩光保护膜,硬化层材质采用聚氨酯丙烯酸树脂,硬度较大,持久耐用;在硬化层上设置PET离型层,表面光滑,不会影响触屏体验;在第二基材层上设置硅胶层,可提高产品最终的贴合稳定性;且硅胶流动性较好,易于排气。
(4)本发明所提供的保护膜的制备方法工艺简单,步骤少,操作安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抗眩光保护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PET保护膜;20-硬化层;30-第一基材层;40-半固化UV涂层;50-第二基材层;60-硅胶层;70-氟化有机硅离型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现有的曲面手机贴膜整体柔软,不够挺直,导致贴膜期间对位不准确,对贴膜手法要求高;产品表面硬度低、耐用性差;钢化玻璃整体过于刚硬,曲面手机边缘易翘曲。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抗眩光保护膜,如图1所示,包括从上往下依次层叠的PET保护膜10、硬化层20、第一基材层30、半固化UV涂层40、第二基材层50、硅胶层60和氟化有机硅离型层70;其中,硬化层20为聚氨酯丙烯酸树脂层;第一基材层30和第二基材层50均独立地为聚酰亚胺薄膜;第一基材层30和第二基材层50的厚度均独立地为15-100μm。
PET保护膜10是以PET为底材的薄膜(又称PET离型层),包括PET保护膜本体,以及设置在PET保护膜本体下方的胶层;胶层为亚克力胶。
通过设置PET离型层,表面光滑,不会影响触屏体验。
优选地,PET保护膜的厚度为50-70μm,例如50、52、54、55、56、58、60、62、65、66、68或70μm。在该范围内在保证支撑性、挺度的同时,不影响触控效果,并且降低成本。
厚度采用千分尺进行测试,测试标准参照GB/T13452.2-2008。
优选地,PET保护膜的水滴角≥90°。
水滴角采用接触角测量仪进行测试,测试标准参照GB/T30693-2014。水滴角越大,表示抗指纹性越好。
硬化层20为聚氨酯丙烯酸树脂层,选用聚氨酯丙烯酸树脂,具有高耐磨性、粘附力、柔韧性、高剥离强度、耐候性、优良的耐低温性能以及卓越的光学性能,持久耐用。
优选地,硬化层的厚度为5-15μm,例如5、6、7、8、9、10、11、12、13、14或15μm。硬化层太薄容易被划破。如果厚度过大,则曲面屏边缘部分易翘曲。
优选地,硬化层的水滴角≥90°。
测试标准同上,选用水滴角≥90°的聚氨酯丙烯酸树脂层,抗指纹效果好。可以使用帝斯曼型号230A2的聚氨酯丙烯酸树脂。
优选地,硬化层的铅笔硬度≥2H/750g;
铅笔硬度采用手摇式铅笔硬度测试仪进行测试,测试标准参照GB/T-6739-2006,测试方法是将硬化层贴在玻璃板上,使用三菱9H-6B铅笔进行操作。
优选地,硬化层的耐磨性满足1000循环/1000g无划伤。
钢丝绒耐磨测试采用酒精耐摩擦测试仪进行测试,将硬化层样片制备为50mm×50mm大小固定在测试台,将0000级钢丝绒缠绕在20mm×20mm大小的摩擦头上,施加1000g砝码循环1000次观察表面划伤状态。
第一基材层30和第二基材层50均独立地为具有抗眩光功能的无色透明聚酰亚胺薄膜;具有抗眩光功能的无色透明聚酰亚胺薄膜基材层具有抗眩光功能。
无色透明抗眩光聚酰亚胺薄膜是指呈无色透明且具有抗眩光功能的聚酰亚胺薄膜,无色透明聚酰亚胺薄膜是聚酰亚胺薄膜的一种,常规聚酰亚胺薄膜呈黄色,本申请聚酰亚胺薄膜呈无色透明色。
无色透明抗眩光聚酰亚胺薄膜可以由以下两种方式得到:(1)由一种混合溶液通过加热的方式得到,该混合溶液包含无机纳米粒子、纳米粒子促分散剂、无色透明聚酰亚胺树脂及有机溶剂。(2)将无机纳米粒子、纳米粒子促分散剂、溶剂混合后,涂布在无色透明聚酰亚胺薄膜表面,通过加热处理后获得。无色透明聚酰亚胺薄膜可以是自己制备,也可以从韩国KOLON购买。
基材层的材质采用无色透明聚酰亚胺薄膜,在与抗炫涂层或抗炫纳米粒子复合时可以提高加热温度,增加附着力,有效改善抗眩光涂层剥离现象。由于无色透明聚酰亚胺薄膜是无定型结构,与结晶性材料相比,不易产生应力集中点,可以改善曲面手机边缘易翘曲的问题,贴合曲面手机后稳定性好,能够与曲面屏幕完美贴合,为曲面手机屏幕提供更稳定、有效以及全面的保护。采用无色透明聚酰亚胺薄膜,具有良好的抗眩光效果,特别适用于曲面屏手机。
第一基材层30和第二基材层50的厚度均独立地为15-100μm,例如15、20、25、30、35、40、45、50、55、60、65、70、75、80、85、90、95或100μm。
通过控制聚酰亚胺薄膜的厚度,不会出现翘曲反弹现象,且材料表面无压痕和硬化层碎裂现象。
优选地,具有抗眩光功能的无色透明聚酰亚胺薄膜基材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230℃,透光率≥88%,0.8%<雾度<30%。
透光率、雾度采用可见光分光光度计进行测试。
Tg用差式扫描量热仪(DSC)进行测试。
采用上述性质的聚酰亚胺薄膜基材层,热性能超过这个值,保证加工过程的稳定性,光学性能在这个范围保证透过性及抗眩光性能。在抗眩光膜制备过程中,高温制程有利于提高抗眩光涂层与无色透明聚酰亚胺薄膜之间的附着力。产品应用一般要求透光率≥88%,雾度调节是通过抗眩光涂层来实现的,在这个范围内能达到较好的抗眩光的效果。
半固化UV涂层40是指用UV半固化涂料形成的涂层。半固化UV涂层与全固化UV涂层的区别是在固化过程中,半固化首先固化一部分,使其在后续过辊筒的过程中不至于太硬,导致开裂,在加工的后段再补加一个UV固化装置,完成固化。
优选地,半固化UV涂层的厚度为15-50μm,例如15、20、25、30、35、40、45或50μm。厚度<15μm,剥离强度降低,厚度>50μm,加工难度增大,光学透过率下降,成本增加。
优选地,在剥离速度为300mm/min的条件下,所述半固化UV涂层与所述第一基材层之间的的剥离强度以及所述半固化UV涂层与所述第二基材层之间的剥离强度均独立地大于200g/25mm。小于该值则易分层。
剥离强度采用剥离机进行测试,测试标准参照GB/T2792-2014。
硅胶层60是指由硅胶形成的层。
在第二基材层上设置硅胶层,可提高产品最终的贴合稳定性;且硅胶流动性较好,易于排气。
优选地,硅胶层的厚度为5-15μm,例如5、6、7、8、9、10、11、12、13、14、15μm。厚度<5μm,剥离强度降低,厚度>15μm,加工难度增大,光学透过率下降,成本增加。
优选地,在剥离速度为300mm/min的条件下,硅胶层的剥离强度大于100g/25mm。小于该值则易分层。
剥离强度测试同上。
氟化有机硅离型层70是氟化有机硅材质的离型层,不易产生化学反应,良好的耐温耐湿性,防潮、防油,起到产品的隔离作用。良好的耐高温性能、平滑度和强度。
优选地,氟化有机硅离型层的厚度为40-60μm,例如40、45、50、55或60μm。优选在这个范围内,太薄支撑性不够,>60μm则柔韧性不够,曲面屏应用时已翘曲。
一种典型结构的抗眩光保护膜,包括从上往下依次层叠的PET保护膜、抗指纹及硬化层、第一基材层、半固化UV涂层、第二基材层、硅胶层和氟化有机硅离型层;其中,所述PET保护膜包括PET保护膜本体,以及设置在所述PET保护膜本体下方的胶层;所述硬化层为聚氨酯丙烯酸树脂层;所述基材层为具有抗眩光功能的无色透明聚酰亚胺薄膜;所述胶层为亚克力胶。
所述PET保护膜的厚度为50-70μm;所述抗指纹及硬化层的厚度为5-15μm;所述第一基材层和第二基材层的厚度均为15-100μm;所述半固化UV涂层的厚度为15-50μm;所述硅胶层的厚度为5-15μm;所述氟化有机硅离型层的厚度为40-60μm。
所述PET保护膜的水滴角≥90°。
所述抗指纹及硬化层的水滴角≥90°。
所述抗指纹及硬化层的铅笔硬度≥2H/750g。
所述抗指纹及硬化层的耐磨性满足1000循环/1000g无划伤。
所述具有抗眩光功能的无色透明聚酰亚胺薄膜基材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230℃,透光率≥88%,0.8%<雾度<30%。
所述具有抗眩光功能的无色透明聚酰亚胺薄膜基材层具有抗眩光功能。
在剥离速度为300mm/min的条件下,所述半固化UV涂层与无色透明聚酰亚胺薄膜基材层的剥离强度大于200g/25mm。
在剥离速度为300mm/min的条件下,所述硅胶层的剥离强度大于100g/25mm。
本发明提供的产品具有表面硬度大、抗眩光且可以改善曲面手机边缘易翘曲的问题。本发明提供的抗眩光保护膜贴合曲面手机后稳定性好,能够与曲面屏幕完美贴合,耐用耐刮,为曲面手机屏幕提供更稳定、有效以及全面的保护;并且容易贴膜,体验性好。并且本发明所提供的抗眩光保护膜,基材层的材质采用抗眩光的无色透明聚酰亚胺薄膜,具有良好的抗眩光效果,特别适用于曲面屏手机。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上述抗眩光保护膜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从下往上依次设置氟化有机硅离型层、硅胶层、第二基材层、半固化UV涂层、第一基材层、硬化层和PET保护膜,形成抗眩光保护膜。在氟化有机硅离型层表面通过微凹涂布的方式涂布硅胶层,将第二基材层与硅胶层通过辊压方式做贴合,在其表面通过微凹涂布方式涂覆半固化UV涂层,将第一基材层与半固化UV涂层通过辊压方式做贴合,使用第一UV灯进行半固化,在其表面通过微凹涂布涂覆硬化层,通过辊压方式贴合PET保护膜,通过加热的方式进行热固化。
优选地,硬化层采用湿法精密涂布工艺形成;
优选地,硅胶层采用湿法精密涂布工艺形成。
湿法精密涂布工艺是指把具有各种功能的成分混合成液态涂料,以不同加工方式涂布在基材上,然后使液态涂料干燥固化的工艺。精密涂布是涂布的其中一种方式,要求精度达到±1μm,主要包括微凹涂布、狭缝涂布及逗号涂布等,主要是涂布模头的选择。
湿法精密涂布工艺的优点是均匀、快速、量产化。
本发明所提供的曲面保护膜的涂布覆合方法,工艺简单,步骤少,操作安全。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个方面,提供了一种上述抗眩光保护膜在曲面屏手机贴膜中的应用。
本发明的保护膜用于曲面屏手机贴膜中能够与曲面屏幕完美贴合,耐用耐刮,为曲面手机屏幕提供更稳定、有效以及全面的保护;并且贴膜容易,体验性好。
下面通过实施例和对比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如无特别说明,实施例中的材料为根据现有方法制备而得,或直接从市场上购得。
实施例和对比例提供的抗眩光保护膜主要性能采用下述方法或标准检测。
基膜、涂层厚度采用千分尺进行测试,测试标准参照GB/T13452.2-2008。
铅笔硬度采用手摇式铅笔硬度测试仪进行测试,测试标准参照GB/T-6739-2006,测试方法是将抗眩光保护膜贴在玻璃板上,使用三菱9H-6B铅笔进行操作。
水滴角采用接触角测量仪进行测试,测试标准参照GB/T30693-2014。水滴角越大,表示抗指纹性越好。
钢丝绒耐磨测试采用酒精耐摩擦测试仪进行测试,将样片制备为50mm×50mm大小固定在测试台,将0000级钢丝绒缠绕在20mm×20mm大小的摩擦头上,施加1000g砝码循环1000次观察表面划伤状态。
透光率、雾度采用可见光分光光度计进行测试。
Tg用差式扫描量热仪(DSC)进行测试。
剥离强度采用剥离机进行测试,测试标准参照GB/T2792-2014。
翘曲性(贴合性)测试,将样片制备为75mm×160mm大小,完全贴合手机屏幕后,进行加速实验测试,多长时间会出现起翘,气泡,贴合不牢等现象,时间越长表明其贴合性越好。
实施例1
实施例1提供的抗眩光保护膜,其结构依次为PET保护膜、抗指纹及硬化层、第一基材层、半固化UV涂层、第二基材层、硅胶层和氟化有机硅离型层;其中,所述PET保护膜包括PET保护膜本体,以及设置在所述PE保护膜本体下方的胶层;所述抗指纹及硬化层为聚氨酯丙烯酸树脂层;所述基材层为具有抗眩光功能的无色透明聚酰亚胺薄膜;所述胶层为亚克力胶。其中PET保护膜厚度50μm;抗指纹及硬化层为5μm,采用湿法精密涂布工艺形成;第一基材层及第二基材层材质为具有抗眩光功能的无色透明聚酰亚胺薄膜,厚度为15μm,Tg为287℃,可见光透光率为89%,雾度为1%,半固化UV涂层厚度为15μm,硅胶层厚度为5μm,采用湿法精密涂布工艺形成,氟化有机硅离型层厚度为40μm。
具有抗眩光功能的无色透明聚酰亚胺薄膜通过以下方法制备得到:
首先将热固化型有机硅树脂(信越化学的型号ES-1001N)、纳米二氧化硅、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芳烃类溶剂(二甲苯、二甲基乙酰胺、二甲基甲酰胺、N-甲基吡咯烷酮的其中一种)混合成涂层组合物,其中热固化型有机硅树脂:纳米二氧化硅: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5:1:2,其次将涂层组合物喷涂在无色透明聚酰亚胺薄膜基板(韩国kolon型号GRADE1)上以得到3μm的干燥厚度;再次在50~100℃下将在制备的涂层耐高温塑料基板干燥20分钟;最后在150~200℃下将制备的干燥后的涂层无色透明聚酰亚胺基板加热固化30分钟得到抗眩光无色透明聚酰亚胺薄膜。
聚氨酯丙烯酸树脂可以采用帝斯曼的230A2,半固化UV胶水可以使用广州市穗烯曼新材料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型号A112,硅胶可以采用深圳市康利邦科技有限公司的型号KL-9301,氟化有机硅离型层可以采用昆山辰曜胶粘工业材料有限公司的型号0.04T。
抗眩光保护膜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在氟化有机硅离型层表面通过微凹涂布的方式涂布硅胶层,将第二基材层与硅胶层通过辊压方式做贴合,在其表面通过微凹涂布方式涂覆半固化UV涂层,将第一基材层与半固化UV涂层通过辊压方式做贴合,使用第一UV灯进行半固化,在其表面通过微凹涂布涂覆硬化层,通过辊压方式贴合PET保护膜,通过加热的方式进行热固化。
实施例2
叠层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其中PET保护膜厚度70μm;抗指纹及硬化层为15μm,采用湿法精密涂布工艺形成;第一基材层及第二基材层材质为具有抗眩光功能的无色透明聚酰亚胺薄膜,厚度为100μm,Tg为230℃,可见光透光率为88.2%,雾度为30%,半固化UV涂层厚度为50μm,硅胶层厚度为15μm,采用湿法精密涂布工艺形成,氟化有机硅离型层厚度为60μm。
实施例3
叠层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其中PET保护膜厚度60μm;抗指纹及硬化层为10μm,采用湿法精密涂布工艺形成;第一基材层及第二基材层材质为具有抗眩光功能的无色透明聚酰亚胺薄膜,厚度为20μm,Tg为310℃,可见光透光率为90.1%,雾度为2%,半固化UV涂层厚度为30μm,硅胶层厚度为10μm,采用湿法精密涂布工艺形成,氟化有机硅离型层厚度为50μm。
实施例4
叠层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其中PET保护膜厚度60μm;抗指纹及硬化层为8μm,采用湿法精密涂布工艺形成;第一基材层及第二基材层材质为具有抗眩光功能的无色透明聚酰亚胺薄膜,厚度为23μm,Tg为310℃,可见光透光率为90%,雾度为2.1%,半固化UV涂层厚度为27μm,硅胶层厚度为8μm,采用湿法精密涂布工艺形成,氟化有机硅离型层厚度为50μm。
实施例5
叠层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其中PET保护膜厚度60μm;抗指纹及硬化层为8μm,采用湿法精密涂布工艺形成;第一基材层及第二基材层材质为具有抗眩光功能的无色透明聚酰亚胺薄膜,厚度为50μm,Tg为337℃,可见光透光率为89.7%,雾度为3.2%,半固化UV涂层厚度为27μm,硅胶层厚度为8μm,采用湿法精密涂布工艺形成,氟化有机硅离型层厚度为50μm。
实施例6
叠层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其中PET保护膜厚度60μm;抗指纹及硬化层为12μm,采用湿法精密涂布工艺形成;第一基材层及第二基材层材质为具有抗眩光功能的无色透明聚酰亚胺薄膜,厚度为50μm,Tg为337℃,可见光透光率为89.7%,雾度为3.2%,半固化UV涂层厚度为27μm,硅胶层厚度为8μm,采用湿法精密涂布工艺形成,氟化有机硅离型层厚度为50μm。
实施例7
叠层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其中PET保护膜厚度70μm;抗指纹及硬化层为5μm,采用湿法精密涂布工艺形成;第一基材层及第二基材层材质为具有抗眩光功能的无色透明聚酰亚胺薄膜,厚度为25μm,Tg为337℃,可见光透光率为89.9%,雾度为3%,半固化UV涂层厚度为30μm,硅胶层厚度为8μm,采用湿法精密涂布工艺形成,氟化有机硅离型层厚度为50μm。
实施例8
叠层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其中PET保护膜厚度70μm;抗指纹及硬化层为10μm,采用湿法精密涂布工艺形成;第一基材层及第二基材层材质为具有抗眩光功能的无色透明聚酰亚胺薄膜,厚度为70μm,Tg为337℃,可见光透光率为89.5%,雾度为3.4%,半固化UV涂层厚度为30μm,硅胶层厚度为8μm,采用湿法精密涂布工艺形成,氟化有机硅离型层厚度为50μm。
对比例1
叠层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在实施例5的基础上,将第一基材层及第二基材层的厚度改为120μm。
对比例2
叠层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在实施例5的基础上,将第一基材层及第二基材层的厚度改为10μm。
对比例3
叠层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在实施例5的基础上,将第一基材层及第二基材层的材质更换为PET。
表1:实施例提供的各层厚度及基材层性能参数
Figure BDA0002863841650000151
表2:实施例1-5提供的保护膜的主要性能参数
Figure BDA0002863841650000152
表3:实施例6-8及对比例1-3提供的保护膜的主要性能参数
Figure BDA0002863841650000153
Figure BDA0002863841650000161
由表2和表3的数据可以得出,本发明提供的曲面屏用保护膜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其中,实施例3、4、5和6提供的保护膜的贴合性、翘曲反弹及材料情况综合性能优异。特别的,实施例4提供的保护膜的综合性能最好,且相对成本最低。对比例3中将基材层材质由无色透明聚酰亚胺薄膜更换为PET后,产生明显的翘曲反弹现象。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7)

1.一种抗眩光保护膜,其特征在于,包括从上往下依次层叠的PET保护膜、硬化层、第一基材层、半固化UV涂层、第二基材层、硅胶层和氟化有机硅离型层;
其中,所述硬化层为聚氨酯丙烯酸树脂层;所述第一基材层和所述第二基材层均独立地为无色透明抗眩光聚酰亚胺薄膜;
所述第一基材层和所述第二基材层的厚度均独立地为15-100μm;
所述PET保护膜的厚度为50-70μm;
所述硬化层的厚度为5-15μm;
所述半固化UV涂层的厚度为15-50μm;
所述硅胶层的厚度为5-15μm;
所述氟化有机硅离型层的厚度为40-60μm;
所述聚酰亚胺薄膜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230℃,透光率≥88%,雾度0.8%-30%;
在剥离速度为300mm/min的条件下,所述半固化UV涂层与所述第一基材层之间的剥离强度以及所述半固化UV涂层与所述第二基材层之间的剥离强度均独立地大于200g/25mm;
在剥离速度为300mm/min的条件下,所述硅胶层的剥离强度大于100g/25m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眩光保护膜,其特征在于,所述PET保护膜包括PET保护膜本体,以及设置在所述PET保护膜本体下方的胶层;所述胶层为亚克力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抗眩光保护膜,其特征在于,所述PET保护膜的水滴角≥90°。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抗眩光保护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硬化层的水滴角≥90°;
所述硬化层的铅笔硬度≥2H/750g;
所述硬化层的耐磨性满足1000循环/1000g无划伤。
5.一种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抗眩光保护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从下往上依次设置氟化有机硅离型层、硅胶层、第二基材层、半固化UV涂层、第一基材层、硬化层和PET保护膜,形成抗眩光保护膜。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硬化层采用湿法涂布工艺形成;
和/或,所述硅胶层采用湿法涂布工艺形成。
7.一种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抗眩光保护膜在曲面屏手机贴膜中的应用。
CN202011584427.2A 2020-12-28 2020-12-28 抗眩光保护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Active CN11270837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584427.2A CN112708370B (zh) 2020-12-28 2020-12-28 抗眩光保护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584427.2A CN112708370B (zh) 2020-12-28 2020-12-28 抗眩光保护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08370A CN112708370A (zh) 2021-04-27
CN112708370B true CN112708370B (zh) 2022-11-15

Family

ID=755459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584427.2A Active CN112708370B (zh) 2020-12-28 2020-12-28 抗眩光保护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70837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78374A (zh) * 2021-05-24 2021-08-20 宁波长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低彩虹纹减反射屏幕保护膜
CN116656257B (zh) * 2023-06-07 2024-03-22 精一门(常州)光学薄膜有限公司 一种防爆防眩光汽车贴膜及其制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33799B (zh) * 2017-03-03 2020-06-19 东莞市纳利光学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多功能层的曲面保护膜及其制备方法
CN206913813U (zh) * 2017-04-07 2018-01-23 苏州伟铂瑞信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曲面用偏光防爆膜
CN107187128B (zh) * 2017-04-29 2019-04-02 广州易航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曲面保护膜及其涂布覆合方法和成型方法
CN110358439B (zh) * 2019-07-22 2021-11-05 新恒东薄膜材料(常州)有限公司 一种低收缩高硬度高耐磨的透明聚酰亚胺硬化膜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08370A (zh) 2021-04-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708370B (zh) 抗眩光保护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KR101158462B1 (ko) 유,무기 하이브리드형 자외선 경화용 수지 조성물
CN107987717B (zh) 一种硬化层涂布液及一种硬化膜
US9738809B2 (en) Coating layer for anti-glare film and anti-glare film comprising the same
TWI705900B (zh) 硬化塗佈層積薄膜
TW201336682A (zh) 用於窗片之層合物、含有該層合物之窗片以及含有該層合物之顯示裝置
CN110408249B (zh) 一种高分子复合薄膜的制备方法
CN103756531A (zh) 一种用于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双组份聚酯手感涂料
WO2007019030A3 (en) Transparent articles with anti-reflective coating and methods of making the same
CN113429874A (zh) 一种电镀面漆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12480807A (zh) 一种后uv固化可成型硬化层涂布液及一种可成型硬化膜
CN110591512A (zh) 一种紫外光固化真空镀膜皱纹底漆及其制备方法
TWI791457B (zh) 硬質塗層積層膜、圖像顯示裝置及具有硬質塗層積層膜之物品
CN202390355U (zh) 一种抗刮耐磨保护膜
CN104908380A (zh) 一种转移型装饰膜
CN109232942A (zh) 一种高硬度的光固化型硬化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05543844B (zh) 一种手机玻璃面板无色增透防指纹膜的制备方法
JPWO2015093384A1 (ja) 樹脂組成物、樹脂シート、及び樹脂積層体
CN106955830B (zh) 一种防刮磨砂保护膜及其制备方法
TWI708680B (zh) 高分子塑膠前面板及其製法
TW202019685A (zh) 積層體及其製造方法
CN209940897U (zh) 一种3d保护膜
WO2023159780A1 (zh) 一种双组分聚氨酯多层膜及其制备方法
JP2005271405A (ja) 鏡面光沢積層体
KR20240011799A (ko) 하드 코트 필름, 광학 부재, 및 화상 표시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