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690636A - 一种利用灶具余热进行烹饪的余热煲 - Google Patents

一种利用灶具余热进行烹饪的余热煲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690636A
CN112690636A CN202011386027.0A CN202011386027A CN112690636A CN 112690636 A CN112690636 A CN 112690636A CN 202011386027 A CN202011386027 A CN 202011386027A CN 112690636 A CN112690636 A CN 11269063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ste heat
cooking
annular
partition wall
po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38602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诸葛耀泉
杨小娥
赵亚峰
李嘉
李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Institute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Institute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Institute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Institute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386027.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690636A/zh
Publication of CN1126906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9063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为一种利用灶具余热进行烹饪的余热煲,属于烹饪器具领域,针对现有烹饪器具无法使用一个灶具热源同时煲汤和炒菜而影响烹饪效率的问题,采用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利用灶具余热进行烹饪的余热煲,包括依次相连的环壁、底壁和被环壁围住的筒形分隔壁,环壁、底壁和筒形分隔壁围成环形容纳腔,筒形分隔壁的内侧围成筒形的受热腔,用于容纳灶具的热源,所述底壁与灶具间隙设置,筒形分隔壁的顶部高于环壁,形成用于支撑锅具的支撑部,支撑部顶部的轮廓面呈波浪状或锯齿状。利用烟囱效应达到节能与高效烹饪的目的,热源对锅具进行加热的同时余热传递到分隔壁上,这样可以在一个热源下使用两个烹饪器具,有效提高烹饪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利用灶具余热进行烹饪的余热煲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烹饪器具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利用灶具余热进行烹饪的余热煲。
背景技术
不同的烹饪方式所用的烹饪时间往往不同,例如煲汤的时间往往较久,炒菜时间往往较短,而煲汤占用灶具较长时间,当只有一个灶具时只能按次序进行,即先煲汤再炒菜,或先炒菜再煲汤,由于不能同时煲汤并炒菜,烹饪时间会相应叠加并延长,烹饪时间会影响烹饪效率,家庭聚会时表现尤为明显,因此,需要一款能煲汤同时还不影响炒菜的器具,来节省时间,提高烹饪效率。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烹饪器具无法使用一个灶具热源同时煲汤和炒菜而影响烹饪效率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利用灶具余热进行烹饪的余热煲,可以利用灶具余热实现煲汤,同时还不影响炒菜,有效提高烹饪效率。
本发明采用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利用灶具余热进行烹饪的余热煲,包括依次相连的环壁、底壁和被环壁围住的筒形分隔壁,所述环壁、底壁和筒形分隔壁围成一顶部开口的环形容纳腔,用于容纳食材,所述筒形分隔壁的内侧围成一筒形的受热腔,用于容纳灶具的热源,所述底壁与灶具间隙设置,方便空气进入受热腔中,所述筒形分隔壁的顶部高于环壁,形成一用于支撑锅具的支撑部,所述支撑部顶部的轮廓面呈波浪状或锯齿状,有利于热空气快速上升逸出;使用时,受热腔将灶具热源围住,热源的热量传递到架设在支撑部上的锅具上,利用烟囱效应加热锅具,同时热源的余热通过筒形分隔壁传递到环形容纳腔,对环形容纳腔进行加热。
烟囱效应作用下,受热腔内部空气燃烧产生低压,使得外部空气从底壁与灶具之间的间隙涌入,聚拢的火焰让受热腔内的热气上升更快,使架设在支撑部上的锅具受热效果更好,能够强化普通燃气灶的燃烧效果,达到节能与高效烹饪的目的;环形容纳腔围住受热腔,两者通过筒形分隔壁隔开,热源对锅具进行加热的同时余热传递到筒形分隔壁上,对环形容纳腔中的食材进行加热或保温,这样可以在一个热源下使用两个烹饪器具,同时实现煲汤和炒菜,有效提高烹饪效率。
进一步地,所述底壁上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弧形支撑脚,所述弧形支撑脚沿底壁的外表面周向布置,将灶具和底壁隔开,使得灶具和底壁之间留有间隙,以利于空气进入受热腔中,便于充分燃烧以及强化燃烧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筒形分隔壁靠近受热腔一侧的表面分为上下两段,分别为波浪段和上窄下宽的扩口段,所述波浪段包括交替设置的第二凸部和第二凹部,所述第二凸部的上段呈自上而下逐渐外凸状,其下段呈自下而上逐渐外凸状,使得受热腔为朝上和朝下开口的喇叭口状的腔体。波浪段增加了筒形分隔壁的表面积,使得筒形分隔壁能够获得更多热量,与传统砂锅相比,筒形分隔壁通过第二凸部增加壁厚,这样能够储存更多热量,以便撤掉热源后热量能够缓慢释放,有利于实现煲汤慢炖功能;上部的喇叭口状结构有利于热空气上升,下部的喇叭口状结构有利于热源的热量向中间部位集中。
进一步地,所述轮廓面包括交替设置的第一凸部和第一凹部,所述第二凸部和第二凹部分别与第一凸部和第一凹部位置对应,并平滑过渡。这一设置便于成型,避免出现尖角,并能够保证支撑部的支撑强度。这使得筒形分隔壁为莲花造型,其能均匀的分散火焰,使位于筒形分隔壁上的锅具均匀受热,有利于炒菜开锅。
进一步地,所述筒形分隔壁靠近环形容纳腔一侧设有外凸的限位台阶,所述环形容纳腔顶部的开口处设有一带提手的环形上盖,所述环形上盖的内缘和外缘分别搭在限位台阶和环壁的上表面,以防止环形上盖掉落。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台阶的上缘设有多个间隔布置的第三凹部,所述环形上盖的下表面设有与第三凹部形状和位置适配的第三凸部,当环形上盖的覆在环形容纳腔顶部的开口时,第三凸部位于第三凹部内,以防止环形上盖在水平向外力作用下随意移动,此时,环形上盖与环壁之间几乎无间隙,保证了保温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台阶上设有多个第四凹部,所述第四凹部深度小于第三凹部,所述第四凹部与第三凹部交替布置,当转动环形上盖时,第三凸部能搭在第四凹部上,这样环形上盖被抬高,环形上盖和环形容纳腔之间留有间隙,便于观察环形容纳腔中食材的受热情况,同时也防止环形容纳腔中的液体食材溢出。
进一步地,所述环壁外凸形成一引流嘴,以便于导出液体,所述环壁上设有两把手,沿环壁的径向对称设置在引流嘴两侧,以便搬运和倒出环形容纳腔中的食材。
进一步地,所述环壁、底壁和筒形分隔壁为一体成型的金属件。金属件有利于快速传导热量,环壁、底壁和筒形分隔壁一体成型,避免出现拼接缝,防止受热不均时拼接缝处出现裂缝而影响密封性。
本发明具有的有益效果:受热腔利用烟囱效应,使架设在支撑部上的锅具受热效果更好,能够强化普通燃气灶的燃烧效果,达到节能与高效烹饪的目的;环形容纳腔围住受热腔,两者通过筒形分隔壁隔开,热源对锅具进行加热的同时余热传递到筒形分隔壁上,对环形容纳腔中的食材进行加热或保温,这样可以在一个热源下使用两个烹饪器具,同时实现煲汤和炒菜,有效提高烹饪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余热煲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环形上盖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3为余热煲的俯视图;
图4为图3的a-a向结构示意图;
图中:1-环壁;11-引流嘴;12-把手;2-底壁;21-弧形支撑脚;3-筒形分隔壁;31-支撑部;311-第一凸部;312-第一凹部;32-波浪段;321-第二凸部;322-第二凹部;33-扩口段;34-限位台阶;341-第三凹部;342-第四凹部;4-环形上盖;41-提手;42-第三凸部;A-环形容纳腔;B-受热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发明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解释和说明,但下述实施例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本实施例的利用灶具余热进行烹饪的余热煲,如图1至图4所示,包括依次相连的环壁1、底壁2和被环壁1围住的筒形分隔壁3,所述环壁1、底壁2和筒形分隔壁3围成顶部开口的环形容纳腔A,用于容纳食材,所述筒形分隔壁3的内侧围成筒形的受热腔B,用于容纳灶具的热源,所述底壁2与灶具之间留有间隙,方便空气进入受热腔B中,所述筒形分隔壁3的顶部高于环壁1,形成用于支撑锅具的支撑部31,所述支撑部31顶部的轮廓面呈波浪状或锯齿状,有利于热空气快速上升逸出;使用时,受热腔B将灶具热源围住,热源的热量传递到架设在支撑部31上的锅具上,利用烟囱效应加热锅具,同时热源的余热通过筒形分隔壁3传递到环形容纳腔A,对环形容纳腔A进行加热。
烟囱效应作用下,受热腔B内部空气燃烧产生低压,使得外部空气从底壁2与灶具之间的间隙涌入,聚拢的火焰让受热腔B内的热气上升更快,使架设在支撑部31上的锅具受热效果更好,能够强化普通燃气灶的燃烧效果,达到节能与高效烹饪的目的;环形容纳腔A围住受热腔B,两者通过筒形分隔壁3隔开,热源对锅具进行加热的同时余热传递到筒形分隔壁3上,对环形容纳腔A中的食材进行加热或保温,这样可以在一个热源下使用两个烹饪器具,同时实现煲汤和炒菜,有效提高烹饪效率。
所述底壁2上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弧形支撑脚21,所述弧形支撑脚21沿底壁2的外表面周向布置,将灶具和底壁2隔开,使得灶具和底壁2之间留有间隙,以利于空气进入受热腔B中,便于充分燃烧以及强化燃烧效果。
所述筒形分隔壁3靠近受热腔B一侧的表面分为上下两段,分别为波浪段32和上窄下宽的扩口段33,所述波浪段32包括交替设置的第二凸部321和第二凹部322,所述第二凸部321的上段呈自上而下逐渐外凸状,其下段呈自下而上逐渐外凸状,使得受热腔B为朝上和朝下开口的喇叭口状的腔体。波浪段32增加了筒形分隔壁3的表面积,使得筒形分隔壁3能够获得更多热量,与传统砂锅相比,筒形分隔壁3通过第二凸部321增加壁厚,这样能够储存更多热量,以便撤掉热源后热量能够缓慢释放,有利于实现煲汤慢炖功能,实际使用过程中,熄火两小时仍有热量,保温效果较好;上部的喇叭口状结构有利于热空气上升,下部的喇叭口状结构有利于热源的热量向中间部位集中。
所述轮廓面包括交替设置的第一凸部311和第一凹部312,所述第二凸部321和第二凹部322分别与第一凸部311和第一凹部312位置对应,并平滑过渡。这使得筒形分隔壁3为莲花造型,其能均匀的分散火焰,使位于筒形分隔壁3上的锅具均匀受热,有利于炒菜开锅。
所述筒形分隔壁3靠近环形容纳腔A一侧设有外凸的限位台阶34,所述环形容纳腔A顶部的开口处设有带提手41的环形上盖4,所述环形上盖4的内缘和外缘分别搭在限位台阶34和环壁1的上表面,以防止环形上盖4掉落。
所述限位台阶34的上缘设有多个间隔布置的第三凹部341,所述环形上盖4的下表面设有与第三凹部341形状和位置适配的第三凸部42,当环形上盖4的覆在环形容纳腔A顶部的开口时,第三凸部42位于第三凹部341内,以防止环形上盖4在水平向外力作用下随意移动,此时,环形上盖4与环壁1之间几乎无间隙,保证了保温效果。
所述限位台阶34上设有多个第四凹部342,所述第四凹部342深度小于第三凹部341,所述第四凹部342与第三凹部341交替布置,当转动环形上盖4时,第三凸部42能搭在第四凹部342上,这样环形上盖4被抬高,环形上盖4和环形容纳腔A之间留有间隙,便于观察环形容纳腔A中食材的受热情况,同时也防止环形容纳腔A中的液体食材溢出。
所述环壁1外凸形成引流嘴11,以便于导出液体,所述环壁1上设有两把手12,沿环壁1的径向对称设置在引流嘴11两侧,以便搬运和倒出环形容纳腔A中的食材。
所述环壁1、底壁2和筒形分隔壁3为一体成型的金属件。金属件有利于快速传导热量,环壁1、底壁2和筒形分隔壁3一体成型,避免出现拼接缝,防止受热不均时拼接缝处出现裂缝而影响密封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熟悉该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本发明包括但不限于附图和上面具体实施方式中描述的内容。任何不偏离本发明的功能和结构原理的修改都将包括在权利要求的范围中。

Claims (9)

1.一种利用灶具余热进行烹饪的余热煲,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相连的环壁(1)、底壁(2)和被环壁(1)围住的筒形分隔壁(3),所述环壁(1)、底壁(2)和筒形分隔壁(3)围成一顶部开口的环形容纳腔(A),用于容纳食材,所述筒形分隔壁(3)的内侧围成一筒形的受热腔(B),用于容纳灶具的热源,所述底壁(2)与灶具之间留有间隙,所述筒形分隔壁(3)的顶部高于环壁(1),形成一用于支撑锅具的支撑部(31),所述支撑部(31)顶部的轮廓面呈波浪状或锯齿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灶具余热进行烹饪的余热煲,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壁(2)上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弧形支撑脚(21),所述弧形支撑脚(21)沿底壁(2)的外表面周向布置,将灶具和底壁(2)隔开,使得灶具和底壁(2)之间留有间隙。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利用灶具余热进行烹饪的余热煲,其特征在于,所述筒形分隔壁(3)靠近受热腔(B)一侧的表面分为上下两段,分别为波浪段(32)和上窄下宽的扩口段(33),所述波浪段(32)包括交替设置的第二凸部(321)和第二凹部(322),所述第二凸部(321)的上段呈自上而下逐渐外凸状,其下段呈自下而上逐渐外凸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利用灶具余热进行烹饪的余热煲,其特征在于,所述轮廓面包括交替设置的第一凸部(311)和第一凹部(312),所述第二凸部(321)和第二凹部(322)分别与第一凸部(311)和第一凹部(312)位置对应,并平滑过渡。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利用灶具余热进行烹饪的余热煲,其特征在于,所述筒形分隔壁(3)靠近环形容纳腔(A)一侧设有外凸的限位台阶(34),所述环形容纳腔(A)顶部的开口处设有一带提手(41)的环形上盖(4),所述环形上盖(4)的内缘和外缘分别搭在限位台阶(34)和环壁(1)的上表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利用灶具余热进行烹饪的余热煲,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台阶(34)的上缘设有多个间隔布置的第三凹部(341),所述环形上盖(4)的下表面设有与第三凹部(341)形状和位置适配的第三凸部(42),当环形上盖(4)的覆在环形容纳腔(A)顶部的开口时,第三凸部(42)位于第三凹部(341)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利用灶具余热进行烹饪的余热煲,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台阶(34)上设有多个第四凹部(342),所述第四凹部(342)深度小于第三凹部(341),所述第四凹部(342)与第三凹部(341)交替布置,当转动环形上盖(4)时,第三凸部(42)能搭在第四凹部(342)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灶具余热进行烹饪的余热煲,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壁(1)外凸形成一引流嘴(11),所述环壁(1)上设有两把手(12),沿环壁(1)的径向对称设置在引流嘴(11)两侧。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灶具余热进行烹饪的余热煲,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壁(1)、底壁(2)和筒形分隔壁(3)为一体成型的金属件。
CN202011386027.0A 2020-12-01 2020-12-01 一种利用灶具余热进行烹饪的余热煲 Pending CN11269063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386027.0A CN112690636A (zh) 2020-12-01 2020-12-01 一种利用灶具余热进行烹饪的余热煲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386027.0A CN112690636A (zh) 2020-12-01 2020-12-01 一种利用灶具余热进行烹饪的余热煲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690636A true CN112690636A (zh) 2021-04-23

Family

ID=755071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386027.0A Pending CN112690636A (zh) 2020-12-01 2020-12-01 一种利用灶具余热进行烹饪的余热煲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690636A (zh)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287866Y (zh) * 1997-03-21 1998-08-19 李太有 多功能节能锅具
CN2288661Y (zh) * 1996-01-24 1998-08-26 明宏 环形组合锅
CN101044955A (zh) * 2007-04-25 2007-10-03 张富耀 节能烧水壶
CN202161180U (zh) * 2011-07-20 2012-03-14 匡政 一种节能水壶
JP2013106747A (ja) * 2011-11-21 2013-06-06 Katsuji Kihara 電子レンジ圧力保温調理用セット
CN203369766U (zh) * 2013-07-19 2014-01-01 汪玉 一种带有两个容水腔的节能水壶
CN207870745U (zh) * 2017-07-28 2018-09-18 南京佳乐船舶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车载电炭两用型火锅
CN109171431A (zh) * 2018-09-27 2019-01-11 王龙 一种多功能涮锅
CN211130659U (zh) * 2019-11-29 2020-07-31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烹饪器具的锅具和烹饪器具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288661Y (zh) * 1996-01-24 1998-08-26 明宏 环形组合锅
CN2287866Y (zh) * 1997-03-21 1998-08-19 李太有 多功能节能锅具
CN101044955A (zh) * 2007-04-25 2007-10-03 张富耀 节能烧水壶
CN202161180U (zh) * 2011-07-20 2012-03-14 匡政 一种节能水壶
JP2013106747A (ja) * 2011-11-21 2013-06-06 Katsuji Kihara 電子レンジ圧力保温調理用セット
CN203369766U (zh) * 2013-07-19 2014-01-01 汪玉 一种带有两个容水腔的节能水壶
CN207870745U (zh) * 2017-07-28 2018-09-18 南京佳乐船舶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车载电炭两用型火锅
CN109171431A (zh) * 2018-09-27 2019-01-11 王龙 一种多功能涮锅
CN211130659U (zh) * 2019-11-29 2020-07-31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烹饪器具的锅具和烹饪器具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200448883Y1 (ko) 이중구조의 그릴 겸용 냄비
CN105455608A (zh) 高效节能烹饪器具及其支架
CN205181066U (zh) 一种高效节能烹饪器具及其支架
CN210144542U (zh) 一种无烟bbq火锅一体机
KR101530070B1 (ko) 구이 및 탕이 가능한 다용도 조리기구
CN112690636A (zh) 一种利用灶具余热进行烹饪的余热煲
CN214548803U (zh) 一种利用余热的烹饪器具
CN212511282U (zh) 一种集成灶节能结构
CN210008886U (zh) 一种免喷蒸汽锅
CN208319086U (zh) 一种多功能一体式炉具
KR200365251Y1 (ko) 고기구이판
CN213282599U (zh) 多功能蒸烤炊具
CN203619301U (zh) 燃气灶高效节能锅具套装
CN210921507U (zh) 一种高效的节能炉锅架结构
CN209331730U (zh) 米饭锅
CN211155162U (zh) 一种多功能高效节能保温锅
CN210810491U (zh) 一种新型灶具
CN217852511U (zh) 一种多层烤网的陶瓷烧烤炉
CN211093354U (zh) 一种扩径多用组合蒸锅
KR101291085B1 (ko) 연료절약용 용기받침대
CN217309854U (zh) 一种密封增压炖煲锅
CN219206515U (zh) 一种新型复合锅具
CN214548839U (zh) 一种利用灶具余热的蒸锅
CN211060179U (zh) 一种新型高效的燃烧器
CN215272103U (zh) 烘烤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