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689949A - 电力转换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力转换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689949A
CN112689949A CN201980050056.9A CN201980050056A CN112689949A CN 112689949 A CN112689949 A CN 112689949A CN 201980050056 A CN201980050056 A CN 201980050056A CN 112689949 A CN112689949 A CN 11268994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s bar
negative
positive
positive electrode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5005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池上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6899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8994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5/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e.g. for change of voltage, for change of frequency, for change of number of phases
    • H02M5/4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e.g. for change of voltage, for change of frequency, for change of number of phases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dc
    • H02M5/42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e.g. for change of voltage, for change of frequency, for change of number of phases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d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5/44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e.g. for change of voltage, for change of frequency, for change of number of phases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d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to convert the intermediate dc into ac
    • H02M5/453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e.g. for change of voltage, for change of frequency, for change of number of phases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d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to convert the intermediate dc into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5/458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e.g. for change of voltage, for change of frequency, for change of number of phases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d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to convert the intermediate dc into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2M5/4585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e.g. for change of voltage, for change of frequency, for change of number of phases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d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to convert the intermediate dc into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having a rectifier with controlled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003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physical layout, assembly, wiring or busbar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5/00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5/02Details
    • H05K5/0217Mechanical details of casing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14Mounting supporting structure in casing or on frame or rack
    • H05K7/1422Printed circuit boards receptacles, e.g. stacked structures, electronic circuit modules or box like frames
    • H05K7/1427Housings
    • H05K7/1432Hous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ower drive units or power converters
    • H05K7/14329Hous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ower drive units or power conver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configuration of power bus ba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Inverter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削减组装工时的电力转换装置。电力转换装置包括:壳体(50),其用于容纳电容器;第一电力转换模块(10),其具有第一正极和第一负极,且相对于上述壳体(50)位于第二外表面一侧;第二电力转换模块(20),其具有第二正极和第二负极,且相对于上述壳体(50)位于第三外表面一侧;第一正极母线,其用于将上述电容器的第一电极连接于上述第一正极;第一负极母线,其用于将上述电容器的第二电极连接于上述第二负极;第二正极母线(80),其与上述第一正极母线一起固定于上述第一正极,并且固定于上述第二正极;以及第二负极母线(90),其固定于上述第一负极,并且与上述第一负极母线一起固定于上述第二负极。

Description

电力转换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力转换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包括将各动力模块的负极彼此连接起来的负极母线、将各动力模块的正极彼此连接起来的正极母线、以及与负极母线和正极母线的中央部相连接的平滑用途电容器的逆变器装置为人所知(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05-192296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以往的技术中,由于分为动力模块与母线的连接工序、以及平滑用途电容器与母线的连接工序,因此难以削减组装工时。
于是,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削减组装工时的电力转换装置。
(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法)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力转换装置,包括:
壳体,其在面向第一方向的第一外表面、面向与上述第一方向成直角的第二方向的第二外表面、以及面向与上述第二方向相反朝向的第三方向的第三外表面的内侧容纳至少一个电容器;
第一电力转换模块,其具有至少一个第一正极和至少一个第一负极,且相对于上述壳体位于上述第二外表面一侧;
第二电力转换模块,其具有至少一个第二正极和至少一个第二负极、且相对于上述壳体位于上述第三外表面一侧;
第一正极母线,其用于将上述电容器的第一电极连接于上述第一正极;
第一负极母线,其用于将上述电容器的第二电极连接于上述第二负极;
第二负极母线,其固定于上述第一负极,并且与上述第一负极母线一起固定于上述第二负极;以及
第二正极母线,其与上述第一正极母线一起固定于上述第一正极,并且固定于上述第二正极。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能够提供一种能够削减组装工时的电力转换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电力转换装置的构成例的电路图。
图2是容纳电容器的壳体的立体图。
图3是一对的电力转换模块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将一对的电力转换模块安装于壳体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在图4的构成中组装了第二负极母线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在图5的构成中组装了绝缘片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在图6的构成中组装了第二正极母线的构成(电力转换装置)的立体图。
图8是电力转换装置的侧视图。
图9是电力转换装置的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平行、直角、正交、水平、垂直、上下、左右等的方向来说,允许不损害本发明的效果程度的偏差。另外,X轴方向、Y轴方向、Z轴方向分别表示与X轴平行的方向、与Y轴平行的方向、以及与Z轴平行的方向。X轴方向、Y轴方向以及Z轴方向彼此正交。XY平面、YZ平面、ZX平面分别表示与X轴方向和Y轴方向平行的假想平面、与Y轴方向和Z轴方向平行的假想平面、以及与Z轴方向和X轴方向平行的假想平面。
图1是示出一个实施方式中的电力转换装置的构成例的电路图。图1所示电力转换装置101是用于将自一对的电源端子87、97供给的直流的输入电力转换为期望的交流的输出电力的逆变器。电力转换装置101包括电容器56、第一电力转换模块10、第二电力转换模块20、第一正极母线60、第一负极母线70、第二正极母线80以及第二负极母线90。
电容器56是用于使施加于一对的电源端子87、97的直流的电源电压平滑化的电容元件,作为其具体例,存在电解电容器等。电容器56具有与第一正极母线60相连接的第一电极51、以及与第一负极母线70相连接的第二电极52。第一电极51通过第一正极母线60与第二正极母线80相连接。第二电极52通过第一负极母线70与第二负极母线90相连接。
第二正极母线80和第二负极母线90是供给来自通过一对的电源端子87、97连接的未图示的直流电源的直流电的导电性部位。作为直流电源的具体例,存在电池、换流器、调节器、整流电路等。第二负极母线90是电位比第二正极母线80低的部位。在第二负极母线90与第二正极母线80之间产生直流的电源电压。
第一电力转换模块10通过转换自一对的电源端子87、97输入一对的母线80、90的直流电,从而生成用于驱动电动机M1的三相交流电。同样地,第二电力转换模块20通过转换自一对的电源端子87、97输入一对的母线80、90的直流电,从而生成用于驱动电动机M2的三相交流电。
例如,第一电力转换模块10被用作驱动用于使车辆的车轮旋转的电动机M1的第一动力模块,第二电力转换模块20被用作驱动用于使车辆的车轮旋转的电动机M2的第二动力模块。电力转换模块的用途不限于此。
第一电力转换模块10是具有由多个开关元件11u、11v、11w、12u、12v、12w构成的三相桥电路的动力半导体模块。第一电力转换模块10具有与第二负极母线90相连接的多个第一负极14u、14v、14w、与第二正极母线80相连接的多个第一正极13u、13v、13w、以及与电动机M1相连接的多个输出电极1u、1v、1w。
U相的开关元件11u、12u彼此串联连接,其中间的连接节点与连接于电动机M1的U相线圈的U相的输出电极1u相连接。V相的开关元件11v、12v彼此串联连接,其中间的连接节点与连接于电动机M1的V相线圈的V相的输出电极1v相连接。W相的开关元件11w、12w彼此串联连接,其中间的连接节点与连接于电动机M1的W相线圈的W相的输出电极1w相连接。
高侧的开关元件11u、11v、11w分别具有与对应的第一正极13u、13v、13w相连接的第一主电极、与对应的输出电极1u、1v、1w相连接的第二主电极、以及与未图示的驱动电路相连接的控制电极。低侧的开关元件12u、12v、12w分别具有与对应的输出电极1u、1v、1w相连接的第一主电极、与对应的第一负极14u、14v、14w相连接的第二主电极、以及与未图示的驱动电路相连接的控制电极。
同样地,第二电力转换模块20是具有由多个开关元件21u、21v、21w、22u、22v、22w构成的三相桥电路的动力半导体模块。第二电力转换模块20具有与第二负极母线90相连接的多个第二负极24u、24v、24w、与第二正极母线80相连接的多个第二正极23u、23v、23w、以及与电动机M2相连接的多个输出电极2u、2v、2w。
U相的开关元件21u、22u彼此串联连接,其中间的连接节点与连接于电动机M2的U相线圈的U相的输出电极2u相连接。V相的开关元件21v、22v彼此串联连接,其中间的连接节点与连接于电动机M2的V相线圈的V相的输出电极2v相连接。W相的开关元件21w、22w彼此串联连接,其中间的连接节点与连接于电动机M2的W相线圈的W相的输出电极2w相连接。
高侧的开关元件21u、21v、21w分别具有与对应的第二正极23u、23v、23w相连接的第一主电极、与对应的输出电极2u、2v、2w相连接的第二主电极、以及与未图示的驱动电路相连接的控制电极。低侧的开关元件22u、22v、22w分别具有与对应的输出电极2u、2v、2w相连接的第一主电极、与对应的第二负极24u、24v、24w相连接的第二主电极、以及与未图示的驱动电路相连接的控制电极。
各个开关元件11u、11v、11w、12u、12v、12w中,二极管在第一主电极和第二主电极之间反向并联。另外,开关元件11u、11v、11w、12u、12v、12w分别是电压驱动型的半导体元件,具有控制电极(栅极)、第一主电极(集电极或漏极)、以及第二主电极(发射极或源极)。作为开关元件的具体例,能够举出MOSFET(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Field EffectTransistor)、IGBT(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等。图1中,举例示出了开关元件11u、11v、11w、12u、12v、12w为具有栅极、集电极以及发射极的IGBT的情况。
开关元件11u、11v、11w、12u、12v、12w可以是包含Si(硅)等的半导体的开关元件,也可以是包含SiC(碳化硅)、GaN(氮化镓)、Ga2O3(氧化镓)、金刚石等的宽带隙半导体的开关元件。通过将宽带隙半导体应用于开关元件,开关元件的损失降低的效果提高。
接下来,参照图2~9,对图1所示的电力转换装置101的构造例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各图所示的各部分的形状为一个例子,本发明不限于该一个例子。
图2是容纳电容器的壳体的立体图。图2所示的壳体50在第一外表面55、第二外表面53以及第三外表面54的内侧容纳至少一个电容器56(参照图1)。
在图2中,壳体50的外形形成为大致长方体。第一外表面55是面向第一方向的壳体表面,本例中的第一方向相当于负的Y轴方向。第二外表面53是面向与第一方向成直角的第二方向的壳体表面,本例中的第二方向相当于正的Z轴方向。第三外表面54是面向与第二方向相反朝向的第三方向的壳体表面,本例中的第三方向相当于负的Z轴方向。
壳体50通过包括第一外表面55、第二外表面53以及第三外表面54的多个外表面包围电容器56。第二外表面53和第三外表面54在Z轴方向彼此相对。第二外表面53与第一外表面55的正的Z轴方向一侧相连接,第三外表面54与第一外表面55的负的Z轴方向一侧相连接。
第一正极母线60和第一负极母线70为导电性的部件,其例如由板状的部件形成。第一正极母线60和第一负极母线70的至少一部分相对于壳体50位于第一外表面55一侧。图2所示方式中,第一正极母线60和第一负极母线70彼此在Z轴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自第一外表面55延伸出来。
第一正极母线60与内置于壳体50内的电容器56的第一电极51相连接。第一正极母线60可以是与第一电极51一体成形的部件,也可以是由与第一电极51不同的部件成形并与第一电极51相连接的部件。第一正极母线60包括自第一外表面55向负的Y轴方向延伸出来后向正的Z轴方向弯曲的第一基部64、以及自第一基部64向正的Z轴方向延伸的多个第一正极端子61、62、63。多个第一正极端子61、62、63是在X轴方向彼此隔开间隔且自第一基部64向正的Z轴方向突出的平板部。
第一负极母线70与内置于壳体50内的电容器56的第二电极52相连接。第一负极母线70可以是与第二电极52一体成形的部件,也可以是由与第二电极52不同的部件成形并与第二电极52相连接的部件。第一负极母线70包括自第一外表面55向负的Y轴方向延伸出来后向负的Z轴方向弯曲的第二基部74、以及自第二基部74向负的Z轴方向延伸的多个第一负极端子71、72、73。多个第一负极端子71、72、73是在X轴方向彼此隔开间隔且自第二基部74向负的Z轴方向突出的平板部。
图3是一对的电力转换模块的立体图,其示出了将第一电力转换模块10和第二电力转换模块20在Z轴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的状态。第一电力转换模块10和第二电力转换模块20的外形均形成为大致长方体。通过将第一电力转换模块10和第二电力转换模块20设定为相同的构成,能够使部件在第一电力转换模块10和第二电力转换模块20之间共用化,降低了成本。
第一电力转换模块10在大致长方体状的壳体的内部包括由上述多个开关元件11u、11v、11w、12u、12v、12w构成的三相桥电路。第二电力转换模块20在大致长方体状的壳体的内部包括由上述开关元件21u、21v、21w、22u、22v、22w构成的三相桥电路。
第一电力转换模块10具有形成有多个第一正极13u、13v、13w以及多个第一负极14u、14v、14w的外表面(本例中,面向负的Y轴方向的壳体表面15)。多个第一正极13u、13v、13w以及多个第一负极14u、14v、14w在X轴方向以正极和负极彼此交错地配置的方式排列。多个第一正极13u、13v、13w以及多个第一负极14u、14v、14w均为矩形的外部电极,但其形状不限于此。在多个第一正极13u、13v、13w以及多个第一负极14u、14v、14w中分别形成有供固定用途的螺栓插入的固定孔。另外,在本例中,彼此在Y轴方向相同高度形成的多个第一负极14u、14v、14w与彼此在Y轴方向相同高度形成的多个第一正极13u、13v、13w相比在Y轴方向较高地形成。
第二电力转换模块20具有形成有多个第二正极23u、23v、23w以及多个第二负极24u、24v、24w的外表面(本例中、面向负的Y轴方向的壳体表面25)。多个第二正极23u、23v、23w以及多个第二负极24u、24v、24w在X轴方向以正极和负极彼此交错地配置的方式排列。多个第二正极23u、23v、23w以及多个第二负极24u、24v、24w均为矩形的外部电极,但其形状不限于此。多个第二正极23u、23v、23w以及多个第二负极24u、24v、24w中分别形成有供固定用途的螺栓插入的固定孔。另外,在本例中,彼此在Y轴方向相同高度形成的多个第二负极24u、24v、24w与彼此在Y轴方向相同高度形成的多个第二正极23u、23v、23w相比在Y轴方向较高地形成。
第二电力转换模块20具有形成有用于连接电动机M2的多个输出电极2u、2v、2w的外表面(本例中,面向正的Y轴方向或负的Z轴方向的壳体表面)。虽然在图3中未图示,第一电力转换模块10具有形成有用于连接电动机M1的多个输出电极1u、1v、1w的外表面(本例中,面向正的Y轴方向或正的Z轴方向的壳体表面)。形成有多个输出电极1u、1v、1w以及2u、2v、2w的外表面也可以是其他的壳体表面。
图4是示出将一对的电力转换模块组装于壳体的构成的立体图。第一电力转换模块10相对于壳体50位于第二外表面53一侧,其例如通过自正的Z轴方向插入的螺栓等的紧固部件固定于第二外表面53。第二电力转换模块20相对于壳体50位于第三外表面54一侧,其例如通过自负的Z轴方向插入的螺栓等的紧固部件固定于第三外表面54。
第一正极母线60将壳体50内的电容器56的第一电极51连接于多个第一正极13u、13v、13w。第一正极母线60具有与多个第一正极13u、13v、13w中的对应的正极接触并固定的多个第一正极端子61、62、63。多个第一正极端子61、62、63中分别形成有供固定用途的螺栓插入的固定孔。
第一负极母线70将壳体50内的电容器56的第二电极52连接于多个第二负极24u、24v、24w。第一负极母线70具有与多个第二负极24u、24v、24w中的对应的负极接触并固定的多个第一负极端子71、72、73。多个第一负极端子71、72、73中分别形成有供固定用途的螺栓插入的固定孔。
图5是示出了在图4的构成中安装了第二负极母线的构成的立体图。第二负极母线90以第一正极母线60和第一负极母线70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第二负极母线90与壳体50的第一外表面55之间的方式进行组装。
第二负极母线90是使多个第一负极14u、14v、14w以及多个第二负极24u、24v、24w彼此能够导通地进行连接的导电性的部件,其例如由板状的部件形成。第二负极母线90由一个部件形成,但也可以由多个部件形成。第二负极母线90具有与ZX平面平行的矩形的负极板98、自负极板98向负的Z轴方向延伸的多个第二负极端子94、95、96、自负极板98向正的Z轴方向延伸的多个第三负极端子91、92、93、以及自负极板98向负的X轴方向延伸的负极电源端子97。
负极电源端子97向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成直角的第四方向延伸,其是用于与未图示的直流电源的负极侧相连接的端子的一个例子,本例中的第四方向相当于负的X轴方向。
多个第二负极端子94、95、96是在X轴方向彼此隔开间隔且自负极板98向负的Z轴方向突出的平板部。多个第三负极端子91、92、93是在X轴方向彼此隔开间隔且自负极板98向正的Z轴方向突出的平板部。负极电源端子97是自负极板98向负的X轴方向突出的平板部。
第二负极母线90具有固定于多个第二负极24u、24v、24w中的对应的负极的多个第二负极端子94、95、96、以及固定于多个第一负极14u、14v、14w中的对应的负极的多个第三负极端子91、92、93。本例中,第一负极母线70的多个第一负极端子71、72、73夹在多个第二负极端子94、95、96与多个第二负极24u、24v、24w之间。多个第二负极端子94、95、96分别与多个第一负极端子71、72、73中的对应的负极端子接触。多个第三负极端子91、92、93分别与多个第一负极14u、14v、14w中的对应的负极接触。多个第二负极端子94、95、96以及多个第三负极端子91、92、93中分别形成供固定用途的螺栓插入的固定孔。
图6是示出在图5的构成中组装了绝缘片30的构成的立体图。绝缘片30是与第二负极母线90的负极板98相对设置的绝缘体。绝缘片30的形状为矩形,但不限于该形状。
图7是示出在图6的构成中组装了第二正极母线的构成(电力转换装置)的立体图。第二正极母线80以绝缘片30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第二正极母线80与第二负极母线90之间的方式进行组装。由于绝缘片30夹在第二负极母线90的负极板98与第二正极母线80的正极板88之间,从而能够防止在叠合的第二负极母线90与第二正极母线80之间产生电短路。
第二正极母线80是使多个第一正极13u、13v、13w以及多个第二正极23u、23v、23w彼此能够导通地进行连接的导电性的部件,其例如由板状的部件形成。第二正极母线80由一个部件形成,但也可以由多个部件形成。第二正极母线80具有与ZX平面平行的矩形的正极板88、自正极板88向正的Z轴方向延伸的多个第二正极端子81、82、83、自正极板88向负的Z轴方向延伸的多个第三正极端子84、85、86、以及自正极板88向负的X轴方向延伸的正极电源端子87。
正极电源端子87在与第一方向以及第二方向成直角的第四方向(本例中,相当于负的X轴方向)延伸,其是用于与未图示的直流电源的正极侧相连接的端子的一个例子。
多个第二正极端子81、82、83是在X轴方向彼此隔开间隔且自正极板88向正的Z轴方向突出的平板部。多个第三正极端子84、85、86是在X轴方向彼此隔开且自正极板88向负的Z轴方向突出的平板部。正极电源端子87是自正极板88向负的X轴方向突出的平板部。
对比参照图6、7,第二正极母线80具有固定于多个第一正极13u、13v、13w中的对应的正极的多个第二正极端子81、82、83、以及固定于多个第二正极23u、23v、23w中的对应的正极的多个第三正极端子84、85、86。本例中,第一正极母线60的多个第一正极端子61、62、63(参照图6)夹在多个第二正极端子81、82、83(参照图7)与多个第一正极13u、13v、13w(参照图6)之间。多个第二正极端子81、82、83分别与多个第一正极端子61、62、63中的对应的正极端子接触。多个第三正极端子84、85、86分别与多个第二正极23u、23v、23w中的对应的正极接触。多个第二正极端子81、82、83以及多个第三正极端子84、85、86中分别形成供固定用途的螺栓插入的固定孔。
如图6、7所示,第二正极母线80的多个第二正极端子81、82、83与第一正极母线60的第一正极端子61、62、63一起通过螺栓111、112、113等的固定部件固定于第一正极13u、13v、13w。第二正极母线80的多个第三正极端子84、85、86通过螺栓114、115、116等的固定部件固定于第二正极23u、23v、23w。另一方面,第二负极母线90的多个第二负极端子94、95、96与第一负极母线70的第一负极端子71、72、73一起通过螺栓124、125、126等的固定部件固定于第二负极24u、24v、24w。第二负极母线90的多个第三负极端子91、92、93通过螺栓121、122、123等的固定部件固定于第一负极14u、14v、14w。
这样,由于第二正极母线80与第一正极母线60一起固定于多个第一正极13u、13v、13w,从而能够容易地组装第二正极母线80、第一电力转换模块10以及壳体50,进而能够削减其组装工时。另外,在其组装的同时,能够实现第二正极母线80与多个第一正极13u、13v、13w与电容器56的第一电极51的彼此电连接。同样地,由于第二负极母线90与第一负极母线70一起固定于多个第二负极24u、24v、24w,从而能够容易地组装第二负极母线90、第二电力转换模块20以及壳体50,进而能够削减其组装工时。另外,在其组装的同时,能够实现第二负极母线90与多个第二负极24u、24v、24w与电容器56的第二电极52的彼此电连接。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中的电力转换装置101的构造,能够削减电力转换装置101的组装工时。
图8是自负的Z轴方向观察时的电力转换装置的侧视图。图9是自负的X轴方向观察时的电力转换装置的正视图。
自负的X轴方向观察时,第二负极母线90以具有使与在电容器56中自第一电极51向第二电极52流动的电流ic相反朝向的电流ib流动的导体部的方式设置。该导体部在本例中是与在电容器56中流动的电流ic的方向平行配置的负极板98。通过设置这样的导体部,电流ic的磁场的朝向与电流ib的磁场的朝向彼此相反,由此减低了电流ib、ic流过的路径的电感。其结果,能够抑制各开关元件的开关时产生的浪涌电压,进而能够降低电力转换模块的发热,实现电力转换装置的高效化。电流ic是对电容器56进行充电的朝向的电流。
例如,电流按照第一正极13u、13v、13w、第一正极母线60、电容器56、第一负极母线70、第二负极端子94、95、96、负极板98、第三负极端子91、92、93、以及第一负极14u、14v、14w的顺序流动。
另外,自负的X轴方向观察时,第二正极母线80以具有使与在电容器56中自第二电极52向第一电极51流动的电流id相反朝向的电流ie流动的导体部的方式设置。该导体部在本例中是与在电容器56中流动的电流id的方向平行配置的正极板88。通过设置这样的导体部,电流id的磁场的朝向与电流ie的磁场的朝向彼此相反,由此降低了电流id、ie流过的路径的电感。其结果,能够抑制各开关元件的开关时产生的浪涌电压,进而能够降低电力转换模块的发热,实现电力转换装置的高效化。电流id是对电容器56进行放电的朝向的电流。
例如,电流按照第二负极24u、24v、24w、第一负极母线70、电容器56、第一正极母线60、第二正极端子81、82、83、正极板88、第三正极端子84、85、86、以及第二正极23u、23v、23w的顺序流动。
以上,通过实施方式对电力转换装置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与其他实施方式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的组合、置换等的各种变形以及改良在本发明的范围内是可能的。
例如,本发明的电力转换装置不限于生成三相交流的逆变器,也可以为生成三相之外的交流的逆变器。
另外,本发明的电力转换装置不限于将直流转换为交流的逆变器,也可以是将直流转换为直流的换流器。作为其具体例子,存在将输入电压升压并输出的升压换流器、将输入电压降圧并输出的降圧换流器、以及将输入电压升压或降圧并输出的昇降圧换流器等。电力转换装置为换流器的情况下,本发明的技术能够应用于包括对在电容器作用下平滑化的直流的输入电压进行转换并向第一负载供给直流的输出电压的第一电力转换模块、以及对在该电容器作用下平滑化的直流的输入电压进行转换并向第二负载供给直流的输出电压的第二电力转换模块的构成。
在电力转换模块中,第一正极、第一负极、第二正极、第二负极均不限于多个的情况,该电极中的一部分的电极的个数可以通过电极的共用化而设定为单个。也可以根据第一正极、第一负极、第二正极、第二负极的各电极的个数将各母线的端子的个数设定为单个或多个。
另外,第二正极母线与第二负极母线的在Y轴方向的层叠顺序不限于图示的方式,也可以替换两母线的层叠顺序。
另外,在图3中,可以将多个第一负极14u、14v、14w置换为高侧的开关元件连接的正极,将多个第一正极13u、13v、13w置换为低侧的开关元件连接的负极。同样地,在图3中,可以将多个第二负极24u、24v、24w置换为高侧的开关元件连接的正极,将多个第二正极23u、23v、23w置换为低侧的开关元件连接的负极。
附图标记说明
10 第一电力转换模块
13u、13v、13w 第一正极
14u、14v、14w 第一负极
20 第二电力转换模块
23u、23v、23w 第二正极
24u、24v、24w 第二负极
30 绝缘片
50 壳体
51 第一电极
52 第二电极
53 第二外表面
54 第三外表面
55 第一外表面
56 电容器
60 第一正极母线
61、62、63 第一正极端子
70 第一负极母线
71、72、73 第一负极端子
80 第二正极母线
81、82、83 第二正极端子
84、85、86 第三正极端子
87 正极电源端子
90 第二负极母线
91、92、93 第三负极端子
94、95、96 第二负极端子
97 负极电源端子
101 电力转换装置
111~116、121~126 螺栓

Claims (9)

1.一种电力转换装置,包括:
壳体,其在面向第一方向的第一外表面、面向与上述第一方向成直角的第二方向的第二外表面、以及面向与上述第二方向相反朝向的第三方向的第三外表面的内侧容纳至少一个电容器;
第一电力转换模块,其具有至少一个第一正极和至少一个第一负极,且相对于上述壳体位于上述第二外表面一侧;
第二电力转换模块,其具有至少一个第二正极和至少一个第二负极,且相对于上述壳体位于上述第三外表面一侧;
第一正极母线,其用于将上述电容器的第一电极连接于上述第一正极;
第一负极母线,其用于将上述电容器的第二电极连接于上述第二负极;
第二正极母线,其与上述第一正极母线一起固定于上述第一正极,并且固定于上述第二正极;以及
第二负极母线,其固定于上述第一负极,并且与上述第一负极母线一起固定于上述第二负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其中,
上述第一正极母线具有向上述第二方向延伸且与上述第二正极母线一起固定于上述第一正极的至少一个第一正极端子,
上述第一负极母线具有向上述第三方向延伸且与上述第二负极母线一起固定于上述第二负极的至少一个第一负极端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其中,
上述第二正极母线具有向上述第二方向延伸且与上述第一正极端子一起固定于上述第一正极的至少一个第二正极端子,
上述第二负极母线具有向上述第三方向延伸且与上述第一负极端子一起固定于上述第二负极的至少一个第二负极端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其中,
上述第二正极母线具有向上述第三方向延伸且固定于上述第二正极的至少一个第三正极端子,
上述第二负极母线具有向上述第二方向延伸且固定于上述第一负极的至少一个第三负极端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其中,
上述第二正极母线具有用于与电源的正极侧相连接的正极电源端子,
上述第二负极母线具有用于与电源的负极侧相连接的负极电源端子,
上述正极电源端子以及上述负极电源端子向与上述第一方向以及上述第二方向成直角的第四方向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其中,
上述第一正极母线以及上述第一负极母线的至少一部分相对于上述壳体位于上述第一外表面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其中,
上述第一正极母线以及上述第一负极母线的至少一部分位于上述第二正极母线或上述第二负极母线与上述第一外表面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其中,
上述第二正极母线和上述第二负极母线重合。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其中,
自与上述第一方向以及上述第二方向成直角的第四方向观察时,
上述第二负极母线具有用于使与在上述电容器中自上述第一电极向上述第二电极流动的电流相反朝向的电流流动的导体部,
上述第二正极母线具有用于使与在上述电容器中自上述第二电极向上述第一电极流动的电流相反朝向的电流流动的导体部。
CN201980050056.9A 2019-08-02 2019-08-02 电力转换装置 Pending CN11268994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9/030563 WO2021024321A1 (ja) 2019-08-02 2019-08-02 電力変換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689949A true CN112689949A (zh) 2021-04-20

Family

ID=745028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50056.9A Pending CN112689949A (zh) 2019-08-02 2019-08-02 电力转换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404970B2 (zh)
EP (1) EP3817215B1 (zh)
JP (1) JP6989049B2 (zh)
CN (1) CN112689949A (zh)
WO (1) WO2021024321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242580B (en) * 1990-03-30 1994-06-1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Inverter unit with improved bus-plate configuration
JP2005192296A (ja) 2003-12-25 2005-07-14 Hitachi Ltd インバータ装置
JP4988665B2 (ja) * 2008-08-06 2012-08-01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半導体装置を用いた電力変換装置
US8193449B2 (en) * 2008-10-13 2012-06-05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Low inductance busbar
JP2012070632A (ja) * 2012-01-06 2012-04-05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電力変換装置
JP6707190B2 (ja) * 2017-04-27 2020-06-1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ユニット
JP7270123B2 (ja) * 2017-12-28 2023-05-10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コンデンサ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817215A1 (en) 2021-05-05
EP3817215B1 (en) 2024-01-10
JP6989049B2 (ja) 2022-01-05
EP3817215A4 (en) 2021-08-11
WO2021024321A1 (ja) 2021-02-11
US20210143748A1 (en) 2021-05-13
US11404970B2 (en) 2022-08-02
JPWO2021024321A1 (ja) 2021-09-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076696B2 (en) Power module assembly with reduced inductance
US20100039843A1 (en) Semiconductor module for use in power supply
CN111480231B (zh) 电力转换装置
CN213585601U (zh) 电动机驱动装置
EP2639953A1 (en) Power converter apparatus
JP2013222885A (ja) インバータモジュール
JP2007312523A (ja) パワーモジュール
JP2020061831A (ja) 電力変換基板およびパワーコンディショナ
US11431254B2 (en) Switching element unit and switching element module for use in an inverter circuit
CN110754033B (zh) 电力变换装置
JP6989049B2 (ja) 電力変換装置
US20220181980A1 (en) Power converter
US11949338B2 (en) Power converter
US12009758B2 (en) Half-bridge for an electric drive of an electric vehicle or a hybrid vehicle, power module for an inverter and inverter
JP5194693B2 (ja) 半導体素子モジュール及び電力変換装置
US20220200469A1 (en) Power conversion unit
US10256721B2 (en) Step-down chopper circuit including a switching device circuit and a backflow prevention diode circuit
CN113826315A (zh) 电力转换装置
JP2007236105A (ja) パワーモジュール
CN217935444U (zh) 电力转换装置、马达模块及车辆
CN215835344U (zh) 用于操作带中间电路电容器的电动车辆驱动器的功率模块
JP2007143218A (ja) パワーモジュール及び基板
CN115037174A (zh) 逆变器单元、马达单元及车辆
CN117318489A (zh) 功率转换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