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672616A - 一种双面散热液冷板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面散热液冷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672616A
CN112672616A CN202011634725.8A CN202011634725A CN112672616A CN 112672616 A CN112672616 A CN 112672616A CN 202011634725 A CN202011634725 A CN 202011634725A CN 112672616 A CN112672616 A CN 11267261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nnel
cooling
water inlet
hole
water out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63472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鲜大中
李强
许井慧
王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avid Thermalloy LLC
Original Assignee
Aavid Thermalloy LL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avid Thermalloy LLC filed Critical Aavid Thermalloy LLC
Priority to CN202011634725.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672616A/zh
Publication of CN1126726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7261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散热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双面散热液冷板,包括主流道板、第一冷却通道以及第二冷却通道,主流道板设置有进水通道、出水通道、进水通孔以及出水通孔,进水通道以及出水通道设置在主流道板内,进水通孔与进水通道的出水口连通,出水通孔与出水通道的进水口连通,第一冷却通道设置在主流道板的第一端面上,第一冷却通道的进水口与进水通孔连通,第一冷却通道的出水口与出水通孔连通,第二冷却通道设置在主流道板的第二端面上,第二端面与第一端面相对设置,第二冷却通道的进水口与进水通孔连通,第二冷却通道的出水口与出水通孔连通。第一冷却通道和第二冷却通道实现了主流道板的两个端面都能进行散热,提高了散热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双面散热液冷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散热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面散热液冷板。
背景技术
随着电力的快速发展和技术不断更新,电子元器件功率不断提高,对散热性能也带来越来越高的挑战。电力设备上的电子元器件的安装方式为多层元器件的叠加装配,这就要求散热液冷板双面都具有散热能力,但现有的大都是单面散热,散热性能差,因此,亟需一种双面都能进行散热的散热液冷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面散热液冷板,以解决单面散热液冷板散热性能差的问题。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双面散热液冷板,包括:
主流道板,所述主流道板设置有进水通道、出水通道、进水通孔以及出水通孔,所述进水通道设置在所述主流道板内,所述进水通孔与所述进水通道的出水口连通,所述出水通道设置在所述主流道板内,所述出水通孔与所述出水通道的进水口连通;
第一冷却通道,所述第一冷却通道设置在所述主流道板的第一端面上,所述第一冷却通道的进水口与所述进水通孔连通,所述第一冷却通道的出水口与所述出水通孔连通;
第二冷却通道,所述第二冷却通道设置在所述主流道板的第二端面上,所述第二端面与所述第一端面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冷却通道的进水口与所述进水通孔连通,所述第二冷却通道的出水口与所述出水通孔连通。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冷却通道包括第一回绕冷却槽以及第一盖板,所述第一回绕冷却槽设置在所述第一端面上,所述第一回绕冷却槽的一端与所述进水通孔连通,所述第一回绕冷却槽的另一端与所述出水通孔连通,所述第一盖板盖设在所述第一回绕冷却槽的开槽端以形成所述第一冷却通道。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冷却通道包括第二回绕冷却槽以及第二盖板,所述第二回绕冷却槽设置在所述第二端面上,所述第二回绕冷却槽的一端与所述进水通孔连通,所述第二回绕冷却槽的另一端与所述出水通孔连通,所述第二盖板盖设在所述第二回绕冷却槽的开槽端以形成所述第二冷却通道。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冷却通道包括若干段依次首尾连通的第一通道,位于首端的所述第一通道的进水口与所述进水通孔连通,位于末端的所述第一通道的出水口与所述出水通孔连通,相邻两段所述第一通道内的冷却液流向相反。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冷却通道包括若干段依次首尾连通的第二通道,位于首端的所述第二通道的进水口与所述进水通孔连通,位于末端的所述第二通道的出水口与所述出水通孔连通,相邻两段所述第二通道内的冷却液流向相反。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通道内设置有若干第一流道,所述第二通道内设置有若干第二流道。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通道为C型结构,若干段C型结构的所述第一通道沿径向依次设置在所述第一端面上。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通道为C型结构,若干段C型结构的所述第二通道沿径向依次设置在所述第二端面上。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冷却通道与所述第二冷却通道呈镜相对称设置。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冷却通道和/或第二冷却通道为中心进水式通道。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提供的双面散热液冷板,通过在主流道板的第一端面上设置第一冷却通道,在主流道板的第二端面上设置第二冷却通道,使用时,冷却液进入主流道板内的进水通道,进水通道内的冷却液通过进水通孔一部分进入第一冷却通道,另一部分进入第二冷却通道,然后第一冷却通道内的冷却液与第二冷却通道内的冷却液经过出水通孔进入设置在主流道板内的出水通道,最后出水通道内的冷却液排出,第一冷却通道和第二冷却通道实现了主流道板的两个端面都能进行散热,提高了散热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双面散热液冷板的爆炸图;
图2是本发明提供的双面散热液冷板的结构图;
图3是本发明中第一冷却通道的结构图;
图4是本发明中第二冷却通道的结构图。
图中:
1、主流道板;11、进水通道;12、出水通道;13、进水通孔;14、出水通孔;15、第一端面;16、第二端面;2、第一冷却通道;21、第一回绕冷却槽;22、第一盖板;23、第一通道;231、第一流道;3、第二冷却通道;31、第二回绕冷却槽;32、第二盖板;33、第二通道;331、第二流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双面散热液冷板,如图1至图4所示,包括主流道板1、第一冷却通道2以及第二冷却通道3,其中,主流道板1设置有进水通道11、出水通道12、进水通孔13以及出水通孔14,进水通道11以及出水通道12均设置在主流道板1内,进水通道11用于冷却液的导入,出水通道12用于冷却液的导出,进水通道11的出水口与进水通孔13连通,出水通道12的进水口与出水通孔14连通;第一冷却通道2设置在主流道板1的第一端面15上,第一冷却通道2的进水口与进水通孔13连通,第一冷却通道2的出水口与出水通孔14连通,进水通道11内的一部分冷却液通过进水通孔13进入第一冷却通道2内用于冷却,然后第一冷却通道2内的冷却液通过出水通孔14进入出水通道12,以实现第一冷却通道2内冷却液的流动;第二冷却通道3设置在主流道板1的第二端面16上,第二端面16与第一端面15在主流道板1上相对设置,第二冷却通道3的进水口与进水通孔13连通,第二冷却通道3的出水口与出水通孔14连通,进水通道11内的另一部分冷却液通过进水通孔13进入第二冷却通道3用于冷却,然后第二冷却通道3内的冷却液通过出水通孔14进入出水通道12,以实现第二冷却通道3内冷却液的流动。
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冷却通道2包括第一回绕冷却槽21以及第一盖板22,第一回绕冷却槽21开设在主流道板1的第一端面15上,第一回绕冷却槽21的一端与进水通孔13连通,第一回绕冷却槽21的另一端与出水通孔14连通,第一盖板22盖设在第一回绕冷却槽21的开槽端且第一盖板22与第一回绕冷却槽21形成第一冷却通道2,第一盖板22远离第一回绕冷却槽21的一端接触电子元器件,第一回绕冷却槽21内流动的冷却液对第一盖板22进行散热,以实现对与第一盖板22接触的电子元器件进行散热。
可选地,如图3所示,第一冷却通道2包括若干段第一通道23,若干段第一通道23之间依次首尾连通,位于首端的第一通道23的进水口与进水通孔13连通,位于末端的第一通道23的出水口与出水通孔14连通,且相邻两段第一通道23内的冷却液的流向相反,冷却液由进水通道11通过进水通孔13进入位于首端的第一通道23,然后冷却液流过依次首尾连通连通的第一通道23,最后由位于末端的第一通道23进入出水通孔14,再由出水通孔14进入出水通道12,通过若干段第一通道23依次首尾连通,且相邻的两段第一通道23内的冷却液流向相反,不仅扩大了单位冷却液流经的面积,提高了冷却液的利用率,而且能够充分进行热交换,消除了散热死角。
进一步地,第一通道23内设置有若干第一流道231,若干第一流道231均用于冷却液的流动,当任何一个第一流道231发生堵塞时,冷却液仍能从其他的第一流道231进行流动,避免了由于堵塞造成第一冷却通道2内冷却液无法流动的情况发生,保证了第一冷却通道2的散热效率。
更进一步地,第一通道23呈C型结构,若干段C型结构的第一通道23在第一端面15上沿径向依次设置,且C型结构的第一通道23依次首尾连通形成第一冷却通道2,通过C型结构的第一通道23,增强了第一冷却通道2的散热密度,使得第一冷却通道2的散热效果更佳。
本实施例中的第二冷却通道3包括第二回绕冷却槽31以及第二盖板32,第二回绕冷却槽31开设在主流道板1的第二端面16上,第二回绕冷却槽31的一端与进水通孔13连通,第二回绕冷却槽31的另一端与出水通孔14连通,第二盖板32盖设在第二回绕冷却槽31的开槽端且第二盖板32与第二回绕冷却槽31形成第二冷却通道3,第二盖板32远离第二回绕冷却槽31的一端接触电子元器件,第二回绕冷却槽31内流动的冷却液对第二盖板32进行散热,以实现对与第二盖板32接触的电子元器件进行散热。
可选地,如图4所示,第二冷却通道3包括若干段第二通道33,若干段第二通道33之间依次首尾连通,位于首端的第二通道33的进水口与进水通孔13连通,位于末端的第二通道33的出水口与出水通孔14连通,且相邻两段第二通道33内的冷却液的流向相反,冷却液由进水通道11通过进水通孔13进入位于首端的第二通道33,然后冷却液流过依次首尾连通连通的第二通道33,最后由位于末端的第二通道33进入出水通孔14,再由出水通孔14进入出水通道12,通过若干段第二通道33依次首尾连通,且相邻的两段第二通道33内的冷却液流向相反,不仅扩大了单位冷却液流经的面积,提高了冷却液的利用率,而且能够充分进行热交换,消除了散热死角。
进一步地,第二通道33内设置有若干第二流道331,若干第二流道331均用于冷却液的流动,当任何一个第二流道331发生堵塞时,冷却液仍能从其他的第二流道331进行流动,避免了由于堵塞造成第二冷却通道3内冷却液无法流动的情况发生,保证了第二冷却通道3的散热效率。
更进一步地,第二通道33呈C型结构,若干段C型结构的第二通道33在第二端面16上沿径向依次设置,且C型结构的第二通道33依次首尾连通形成第二冷却通道3,通过C型结构的第二通道33,增强了第二冷却通道3的散热密度,使得第二冷却通道3的散热效果更佳。
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冷却通道2与第二冷却通道3呈镜相对称设置,一方面镜相对称设置的第一冷却通道2以及第二冷却通道3方便对进水通道11以及出水通道12进行布置,而且节省进水管道以及出水管道的布置成本,另一方面保证了第一冷却通道2与第二冷却通道3的散热效果相同。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第一冷却通道2和/或第二冷却通道3为中心进水式通道,以解决电子元器件中心热密度较高的问题。
可选地,进水通道11的进水口连通有进水接头,出水通道12的出水口连通有出水接头,进水接头能够兼容不同直径的冷却液进水管,出水接头能够兼容不同直径的冷却液出水管,进而增强本实施例提供的双面散热液冷板的兼容性,以适应不同的工作环境。
本实施例提供的双面散热液冷板的工作过程如下:
冷却液首先进入进水通道11,进水通道11内的冷却液通过进水通孔13一部分进入第一冷却通道2通道内,另一部分进入第二冷却通道3内,第一冷却通道2内的冷却液在第一冷却通道2内流动以对靠近第一盖板22的电子元器件进行散热,第二冷却通道3内的冷却液在第二冷却通道3内流动以对靠近第二盖板32的电子元器件进行散热,然后第一冷却通道2内的冷却液通过出水通孔14进入出水通道12,同时,第二冷却通道3内的冷却液通过出水通孔14进入出水通道12,最后出水通道12内的冷却液通过出水通道12的出水口排出。
显然,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双面散热液冷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流道板(1),所述主流道板(1)设置有进水通道(11)、出水通道(12)、进水通孔(13)以及出水通孔(14),所述进水通道(11)设置在所述主流道板(1)内,所述进水通孔(13)与所述进水通道(11)的出水口连通,所述出水通道(12)设置在所述主流道板(1)内,所述出水通孔(14)与所述出水通道(12)的进水口连通;
第一冷却通道(2),所述第一冷却通道(2)设置在所述主流道板(1)的第一端面(15)上,所述第一冷却通道(2)的进水口与所述进水通孔(13)连通,所述第一冷却通道(2)的出水口与所述出水通孔(14)连通;
第二冷却通道(3),所述第二冷却通道(3)设置在所述主流道板(1)的第二端面(16)上,所述第二端面(16)与所述第一端面(15)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冷却通道(3)的进水口与所述进水通孔(13)连通,所述第二冷却通道(3)的出水口与所述出水通孔(14)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面散热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却通道(2)包括第一回绕冷却槽(21)以及第一盖板(22),所述第一回绕冷却槽(21)设置在所述第一端面(15)上,所述第一回绕冷却槽(21)的一端与所述进水通孔(13)连通,所述第一回绕冷却槽(21)的另一端与所述出水通孔(14)连通,所述第一盖板(22)盖设在所述第一回绕冷却槽(21)的开槽端以形成所述第一冷却通道(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面散热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冷却通道(3)包括第二回绕冷却槽(31)以及第二盖板(32),所述第二回绕冷却槽(31)设置在所述第二端面(16)上,所述第二回绕冷却槽(31)的一端与所述进水通孔(13)连通,所述第二回绕冷却槽(31)的另一端与所述出水通孔(14)连通,所述第二盖板(32)盖设在所述第二回绕冷却槽(31)的开槽端以形成所述第二冷却通道(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面散热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却通道(2)包括若干段依次首尾连通的第一通道(23),位于首端的所述第一通道(23)的进水口与所述进水通孔(13)连通,位于末端的所述第一通道(23)的出水口与所述出水通孔(14)连通,相邻两段所述第一通道(23)内的冷却液流向相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面散热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冷却通道(3)包括若干段依次首尾连通的第二通道(33),位于首端的所述第二通道(33)的进水口与所述进水通孔(13)连通,位于末端的所述第二通道(33)的出水口与所述出水通孔(14)连通,相邻两段所述第二通道(33)内的冷却液流向相反。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面散热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道(23)内设置有若干第一流道(231),所述第二通道(33)内设置有若干第二流道(331)。
7.根据权利要求4-6任一项所述的双面散热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道(23)为C型结构,若干段C型结构的所述第一通道(23)沿径向依次设置在所述第一端面(15)上。
8.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双面散热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道(33)为C型结构,若干段C型结构的所述第二通道(33)沿径向依次设置在所述第二端面(16)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面散热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却通道(2)与所述第二冷却通道(3)呈镜相对称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双面散热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却通道(2)和/或第二冷却通道(3)为中心进水式通道。
CN202011634725.8A 2020-12-31 2020-12-31 一种双面散热液冷板 Pending CN11267261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634725.8A CN112672616A (zh) 2020-12-31 2020-12-31 一种双面散热液冷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634725.8A CN112672616A (zh) 2020-12-31 2020-12-31 一种双面散热液冷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672616A true CN112672616A (zh) 2021-04-16

Family

ID=754134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634725.8A Pending CN112672616A (zh) 2020-12-31 2020-12-31 一种双面散热液冷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672616A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60331A (zh) * 2018-01-19 2018-07-06 合肥中科离子医学技术装备有限公司 一种利用双面高效水冷螺旋结构提高效率的散热器
CN110081761A (zh) * 2019-06-04 2019-08-02 洛阳磊佳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双面液冷通道的高效散热结构
CN110265369A (zh) * 2019-06-13 2019-09-20 苏州汇川技术有限公司 液冷散热器
CN209710593U (zh) * 2019-01-29 2019-11-29 大连交通大学 一种混合动力机车功率模块与液冷板的集成结构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60331A (zh) * 2018-01-19 2018-07-06 合肥中科离子医学技术装备有限公司 一种利用双面高效水冷螺旋结构提高效率的散热器
CN209710593U (zh) * 2019-01-29 2019-11-29 大连交通大学 一种混合动力机车功率模块与液冷板的集成结构
CN110081761A (zh) * 2019-06-04 2019-08-02 洛阳磊佳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双面液冷通道的高效散热结构
CN110265369A (zh) * 2019-06-13 2019-09-20 苏州汇川技术有限公司 液冷散热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008133U (zh) 散热装置及通信设备
JP2001035981A (ja) 半導体素子用冷却器及びこれを用いた電力変換装置
CN211878562U (zh) 液冷散热系统及具有液冷散热系统的虚拟货币挖矿机
CN211406671U (zh) 高效液冷散热系统
WO2022142497A1 (zh) 一种盘式电机冷却结构以及盘式电机
CN112672616A (zh) 一种双面散热液冷板
CN219574719U (zh) 一种计算机水冷主机机箱
CN109890186B (zh) 一种具有对称拓扑结构的冷却器流路及双散热面液冷板
CN113840516B (zh) 一种液冷冷板及板级液冷系统
CN114144034B (zh) 一种仿蛛网分流式微通道液冷装置
CN217064359U (zh) 服务器机柜和液体浸没冷却系统
WO2023005205A1 (zh) 散热装置及电子设备
CN213273911U (zh) 摇晃工况用冷却器
CN114615866A (zh) 液冷板及电子设备
TWI727840B (zh) 電連接器
JP2008235572A (ja) 電子部品冷却装置
CN111506176A (zh) 一种基于渐缩流道设计的高效浸没式液冷服务器
WO2023143105A1 (zh) 散热装置及服务器
CN215872513U (zh) 一种散热器及电气设备
CN212084083U (zh) 一种基于渐缩流道设计的高效浸没式液冷服务器
CN221055603U (zh) 一种u型回路结构的板翅式水空中冷却器
CN218471256U (zh) 一种冷却装置
CN216291968U (zh) 一种混合铲齿热管散热器
CN112930077B (zh) 适用于电源模块的冷却系统
CN216563102U (zh) 散热组件、散热器、半导体模块、电机控制器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