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660288B - 一种具有减少异响功能的减震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具有减少异响功能的减震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660288B
CN112660288B CN202011554043.6A CN202011554043A CN112660288B CN 112660288 B CN112660288 B CN 112660288B CN 202011554043 A CN202011554043 A CN 202011554043A CN 112660288 B CN112660288 B CN 11266028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ston rod
damping
cavity
channel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55404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660288A (zh
Inventor
陈骞
吴海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nhai Lucheng Auto & Motorcycle Assembl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inhai Lucheng Auto & Motorcycle Assembl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inhai Lucheng Auto & Motorcycle Assembly Co ltd filed Critical Linhai Lucheng Auto & Motorcycle Assembl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554043.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660288B/zh
Publication of CN1126602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6028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66028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6028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luid-Damp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具有减少异响功能的减震器,包括底筒、前叉管和活塞杆,所述前叉管的一端滑动连接在底筒中,所述活塞杆的一端固定在底筒的内端面上且安装有缓冲套,活塞杆的另一端滑动连接在前叉管内,所述前叉管上安装有阻尼套,所述阻尼套朝向底筒内端面的一侧设有安装座,所述安装座上开设有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安装座上活动连接有第一活动件。当第一通道被缓冲套遮挡住后,阻尼套无法继续向底筒内端面移动。在前叉管开始远离底筒内端面时,第二通道被打开,即使此时的第一通道的截面面积小,复原腔内的减震油仍能够通过第二通道进入压缩腔,从而保证减震油的及时回流,减少压缩腔内的减震油出现泡沫化的情况,进而减少异响的出现。

Description

一种具有减少异响功能的减震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摩托车减震器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具有减少异响功能的减震器。
背景技术
减震器是摩托车的重要装置,摩托车减震器的作用是缓和、衰减摩托车在行驶过程中的冲击和震动,并且保证行车的平顺性与舒适性,有利于提高摩托车的使用寿命和操纵的稳定性。
目前,公告号为CN201071096Y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摩托车的前减震器,包括前叉管, 在前叉管内设有活塞杆和减震弹簧,在活塞杆上套有阻尼弹簧和阻尼套,所述的阻尼套和阻尼弹簧之间设有固定座,固定座的一侧以前叉管内壁的台阶为固定支撑,在活塞杆与固定座之间设有阻尼节流孔,固定座内设有自由阀,固定座将自由阀包围,自由阀与阻尼节流孔相对,自由阀将前叉管内地工作腔分为左右两部分,两部分通过活塞杆阻尼节流孔以及自由阀与固定座之间的间隙相通,自由阀与活塞杆形成自由滑动配合。
在摩托车经过起伏很大的路面时,摩托车的前减震器会出现大幅度的压缩-舒张的过程,在压缩过程中,阻尼套向远离前叉管的底筒的底部靠近。为延长阻尼套的使用寿命,要求阻尼套不能直接撞击到底筒的底部。因此会在底筒内安装缓冲套,当阻尼套接近阻尼套的内端面时,缓冲套会盖住阻尼套与活塞杆之间的流通孔,使得底筒底部的油液难以挤出,从而形成很大的阻力,阻止阻尼套和底筒的底部碰撞。
缓冲套为了降低与阻尼套之间的碰撞,缓冲套朝向阻尼套的端部上会设置引导面,使阻尼套与活塞杆之间的流通孔的截面逐渐减小。在减震弹簧从压缩状态向舒张状态转变时,阻尼套受到的拉力最大,即阻尼套的复位加速度会很快,在加上此时阻尼套和活塞杆之间的流通孔刚刚打开,流通孔的截面是最小的,很容易导致减震油出现泡沫化,带来“啸叫”的异响,影响用户体验。
发明内容
为了降低在使用过程中发出异响的概率,本申请提供一种具有减少异响功能的减震器。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具有减少异响功能的减震器,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具有减少异响功能的减震器,包括底筒、前叉管和活塞杆,所述前叉管的一端滑动连接在底筒中,所述活塞杆的一端固定在底筒的内端面上且安装有缓冲套,活塞杆的另一端滑动连接在前叉管内,所述前叉管上安装有阻尼套,阻尼套与活塞杆之间存在有流通孔,所述阻尼套远离底筒内端面的一侧上设有自由阀,所述活塞杆和阻尼套将底筒的内腔分成复原腔和压缩腔,所述自由阀处在复原腔中,所述活塞杆为中空杆,所述活塞杆靠近底筒的一端上开设有导流孔,所述活塞杆的另一端设有阻尼性能孔,所述阻尼套朝向底筒内端面的一侧设有安装座,所述安装座上开设有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均连通流通孔和压缩腔,所述安装座上活动连接有第一活动件,当阻尼套向压缩腔方向移动时,所述第一活动件堵塞第二通道;当阻尼套向复原腔方向移动时,所述第一活动件打开第二通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前叉管向底筒一侧移动时,第二通道被堵塞,但第一通道保持畅通,压缩腔内的减震油可以通过第一通道进入复原腔,而当第一通道被缓冲套遮挡住后,阻尼套同样无法继续向底筒内端面移动。并且在前叉管开始远离底筒内端面时,第二通道被打开,即使此时的第一通道的截面面积小,复原腔内的减震油仍能够通过第二通道进入压缩腔,从而保证减震油的及时回流,减少压缩腔内的减震油出现泡沫化的情况,进而减少异响的出现。
可选的,所述安装座朝向活塞杆的内侧壁上开设有环形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活动件处在第一凹槽中并套设在活塞杆上,所述第一凹槽的宽度大于第一活动件的直径,所述第一凹槽的深度大于第一活动件的厚度,所述第一活动件与活塞杆之间的空隙为第一通道,所述第一活动件与第一凹槽内壁之间的空隙为第二通道,所述第一活动件朝向压缩腔的端面上开设有连通第二通道和压缩腔的第一缺口。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阻尼套向压缩腔方向移动时,第一活动件被第一凹槽靠近复原腔一侧的内壁推动,此时的第一活动件自然而然地阻塞第二通道,而当阻尼套向复原腔方向移动时,第一活动件被第一凹槽靠近压缩腔一侧的内壁推动,但由于第一活动件朝向压缩腔的端面上开设的第一缺口,第二通道不会被堵塞,从而使得第一活动件能够在不同的运动状态下实现第二通道的通断。
可选的,所述第一凹槽的深度与第一活动件厚度的差值在50-60丝之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活动件在第一凹槽中沿活塞轴的轴向方向移动的空间有限,在阻尼套的移动方向出现改变时,第一活动件由于移动距离有限,第一活动件并不会得到过长的加速,即第一活动件撞击到第一凹槽内壁上的力有限,并且在减震油的润滑下,第一活动件和第一凹槽内壁的碰撞并不会发出明显的声响。
可选的,所述第一活动件朝向压缩腔的端面为锥形面,所述锥形面靠近压缩腔一侧的横截面大于锥形面靠近复原腔一侧的横截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缓冲套朝向复原腔的端部能够更加方便地进入到第一通道中,避免因第一活动件在移动过程的偏转而导致缓冲套无法堵塞第一通道,避免缓冲套与第一活动件的刚性碰撞。
可选的,所述自由阀包括阀座和第二活动件,所述阀座安装在阻尼套上,所述阀座上开设有供第二活动件滑动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二活动件朝向压缩腔的端面为用于封闭阀座和活塞杆之间空隙的抵接面,所述第二活动件朝向复原腔的端面开设有连通复原腔和第二凹槽的第二缺口。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阻尼套向压缩腔方向移动时,第二活动件抵在第二凹槽靠近复原腔的侧壁上,由于第二缺口的存在,第二活动件无法完全封堵第二凹槽和复原腔之间的通道,使压缩腔内的减震油能够进入到复原腔中;当阻尼套向复原腔方向移动时,第二活动件抵在第二凹槽靠近压缩腔的侧壁上,第二活动件截断复原腔和压缩腔之间的通道,使得复原腔内的减震油无法通过流通孔回到压缩腔,复原腔内的减震油能够在前叉管复位的过程中提供复原阻尼力,减缓前叉管的复位速度。
可选的,所述阀座内还安装有弹性垫片,所述弹性垫片处在第二凹槽中,且所述弹性垫片位于第二活动件朝向复原腔的一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弹性垫片缩减第二凹槽内的空间,当阻尼套向压缩腔方向移动时,弹性垫片能够减缓第二活动件的速度,降低第二活动件第二凹槽内壁对造成的撞击,起到减少声响的作用。当阻尼套向复原腔一侧移动时,由于第二活动件的抵接面与第二凹槽内壁之间的接触面积相对较多,第二活动件对第二凹槽造成的撞击力能够分散开,同样不会造成过大的声响。
可选的,所述阻尼性能孔有多个,多个阻尼性能孔沿活塞杆的长度方向排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阻尼套从靠近底筒一侧复位且未接触到阻尼性能孔时,复原腔内的减震油通过阻尼性能孔流出复原腔,而阻尼套每经过一个阻尼性能孔,复原腔内的减震油的流出速度均会下降,复原腔内腾出空间的速度下降后,使得阻尼套的速度也下降,从而通过一个一个地封闭阻尼性能孔,避免发生阻尼套和活塞杆端部的撞击。
可选的,所述导流孔有多个,多个导流孔沿活塞杆的长度方向排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随着阻尼套向底筒的内端面移动,导流孔能够一个接一个地与复原腔连通,使用于连通复原腔和压缩腔的导流孔逐渐变少,逐级提高压缩腔内的减震油的油压,避免发生阻尼套和底筒内端面的撞击。
可选的,所述活塞杆远离底筒的端部上设有活塞座,所述活塞杆通过活塞座滑动连接在前叉管中,所述活塞座朝向底筒的端面上安装有缓冲弹簧,所述缓冲弹簧用于与阀座接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缓冲弹簧能够吸收阻尼套向复原腔一侧移动时对缓冲弹簧的撞击力,进一步避免阻尼套撞击到活塞座上。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通过设置安装座和第一活动件,在前叉管进行极限位移结束并开始复位时,保证压缩腔和复原腔之间具有一定的通道,减少在前叉管复位过程中发生异响,提高减震器的使用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的阻尼套的第一视角下的结构爆炸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的阻尼套的第二视角下的结构爆炸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局部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1、前叉管;11、减震弹簧;12、第二渗油孔;2、活塞杆;21、导流孔;22、阻尼性能孔;23、活塞座;24、缓冲弹簧;3、底筒;4、阻尼套;41、第一渗油孔;42、环形槽;51、阀座;511、第二凹槽;52、第二活动件;521、第二缺口;53、弹性垫片;6、安装座;61、第一通道;62、第二通道;63、第一凹槽;7、第一活动件;71、抵接块;72、第一缺口;8、流通孔;9、缓冲套;101、复原腔;102、压缩腔;103、补偿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5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具有减少异响功能的减震器。参照图1,具有减少异响功能的减震器包括底筒3、前叉管1和活塞杆2,前叉管1、底筒3和活塞杆2均是一端开口的中空管。活塞杆2的长度小于底筒3的长度,活塞杆2背离开口的端部固定在底筒3的内端面上,活塞杆2具有开口的端部朝向底筒3的开口一侧。活塞杆2具有开口的端部上一体成型有活塞座23。前叉管1开口端部处在底筒3内,前叉管1的周向外侧壁滑动连接在底筒3的内腔上,前叉管1的周向内侧壁滑动连接在活塞座23上。前叉管1和底筒3之间安装有油封,前叉管1和活塞座23之间安装有密封圈。
参见图1、图2,前叉管1具有开口的端部内安装有阻尼套4,阻尼套4处在活塞座23靠近底筒3内端面的一侧。前叉管1和活塞座23围成补偿腔103;阻尼套4、活塞座23、活塞杆2和前叉管1共同围成复原腔101;底筒3、活塞杆2和阻尼套4围成压缩腔102。随着前叉管1在底筒3内移动,补偿腔103、复原腔101和压缩腔102的空间会不断发生变化。
参见图1、图2,活塞杆2上开设有多个导流孔21和多个阻尼性能孔22,多个阻尼性能孔22沿活塞杆2的长度方向排列在活塞杆2靠近活塞座23的端部上。多个导流孔21沿活塞杆2的长度方向排列在活塞杆2靠近底筒3内端面的端部上。导流孔21和阻尼性能孔22均与活塞杆2的内腔连通管。通过导流孔21、阻尼性能孔22和活塞杆2的内腔,补偿腔103、复原腔101和压缩腔102均相互连通。阻尼套4与活塞杆2之间存在有流通孔8,流通孔8连通复原腔101和压缩腔102。
参见图1、图2,补偿腔103内安装有减震弹簧11,复原腔101内安装有缓冲弹簧24。减震弹簧11的一端固定在前叉管1的端面上,减震弹簧11的另一端抵在活塞座23的端面上。而缓冲弹簧24的一端固定在活塞座23的另一端面上,缓冲弹簧24的另一端抵在阻尼套4上。在减震器未受外力作用时,减震弹簧11将大多数前叉管1顶出底筒3,而缓冲弹簧24使的复原腔101保留有一定的空间,此时的复原腔101的空间最小。
另外,减震器在使用时,会以底筒3朝下、前叉管1朝上的方式安装减震器,减震器内会添加减震油并充入一定的气体。在减震器未受外力作用时,气体主要处在补偿腔103中,减震油主要处在压缩腔102中。
参见图1、图2,阻尼套4的周向外侧壁上开设有环形槽42,环形槽42的底部开设有与阻尼套4的内腔连通的第一渗油孔41。且前叉管1正对环形槽42的侧壁上开设有贯穿前叉管1侧壁的第二渗油孔12。前叉管1和底筒3之间安装有两个密封环,一个密封环固定在底筒3具有开口的端部的内壁上,另一个密封环处在前叉管1具有开口的端部的外壁上。第二渗油孔12在前叉管1侧壁的开口处在两个密封环之间。减震油在复原腔101和压缩腔102之间流动时,部分减震油能够依次通过第一渗油孔41、环形槽42和第二渗油孔12流入到前叉管1和底筒3之间的空隙中,增加前叉管1和底筒3之间的阻尼力。
参见图2、图3,阻尼套4两端上分别设有自由阀和调节阀,其中,自由阀处在阻尼套4朝向的活塞座23的一侧,调节阀处在阻尼套4朝向底筒3内端面的一侧。在安装过程中,活塞杆2先不固定在底筒3上,先将活塞座23所在的活塞杆2端部塞入到前叉管1,再将自由阀、阻尼套4和调节阀依次套到活塞杆2上,然后从前叉管1朝向底筒3一端的开口处依次装入前叉管1。前叉管1该端部的周向侧壁再向前叉管1的中心轴一侧翻折以形成阻挡面,阻挡面将自由阀、阻尼套4和调节阀限制在前叉管1内。并且前叉管1远离底筒3时,在缓冲弹簧24的限制下,自由阀、阻尼套4和调节阀抵到一起,并且调节阀抵在阻挡面上。
参见图3、图4,调节阀包括安装座6和第一活动件7,安装座6为套管,安装座6套设在活塞杆2的外侧壁上。安装座6一端的周向侧壁向安装座6的中心轴翻折以形成环形的抵接面,安装座6的另一端抵在阻尼套4的端面上,安装座6的抵接面、安装座6的内壁、阻尼套4的端面以及活塞杆2的外侧壁共同围成第一凹槽63。第一凹槽63与相连通。
第一活动件7处在第一凹槽63中并套设在活塞杆2上。第一活动件7朝向底筒3内端面的一侧上设有多个抵接块71,相邻抵接块71之间存在第一缺口72,每个抵接块71上均设有斜面,斜面均处在抵接块71远离第一活动件7的端部上,且斜面均朝向活塞杆2的中心轴一侧。所有抵接块71的斜面共同组成一个锥形面。第一活动件7具有抵接块71的端部上靠近压缩腔102一侧的横截面大于锥形面靠近复原腔101一侧的横截面。底筒3上固定有与第一活动件7配合的缓冲套9,缓冲套9的外侧壁与第一活动件7上的锥形面相适配。第一凹槽63的宽度大于第一活动件7的直径,第一凹槽63的深度大于第一活动件7的厚度,第一凹槽63的深度与第一活动件7厚度的差值在50-60丝之间。第一活动件7与活塞杆2之间的空隙为第一通道61,第一活动件7与第一凹槽63内壁之间的空隙为第二通道62。
当阻尼套4向压缩腔102方向移动时,复原腔101的空间变大并成为低压腔,而压缩腔102的空间变小并成为高压腔,压缩腔102内的减震油通过流通孔8以及导流孔21排出压缩腔102。第一活动件7被压向复原腔101一侧,第一活动件7将第二通道62截断。而当阻尼套4向复原腔101方向移动时,复原腔101的空间变小并成为高压腔,而压缩腔102的空间变大并成为低压腔,第一活动件7通过抵接块71抵在第一凹槽63靠近底筒3内端面的侧壁上,第二通道62开启。
参见图3、图4,自由阀包括阀座51和第二活动件52,阀座51同样通过套设在活塞杆2上。阀座51上开设有供第二活动件52滑动的第二凹槽511,阻尼套4朝向阀座51的端面构成第二凹槽511的一侧侧壁。第二活动件52朝向复原腔101的端面开设有第二缺口521,第二活动件52朝向压缩腔102的端面为用于封闭阀座51和活塞杆2之间空隙的抵接面。当然由于第二活动件52可以在第二凹槽511内自由活动,在第二活动件52封闭阀座51和活塞杆2之间的空隙时并不会完全封闭,还是会存在一个细小的缝隙,但该缝隙流通减震油的速度有限,对于减震器的工作没有太大的影响。阀座51内还安装有弹性垫片53,弹性垫片53处在第二凹槽511中,且弹性垫片53位于第二活动件52朝向复原腔101的一侧。
当阻尼套4向压缩腔102方向移动时,复原腔101的空间变大并成为低压腔,而压缩腔102的空间变小并成为高压腔,第二活动件52被压向复原腔101一侧,流通孔8通过第二缺口521仍可以保障复原腔101和压缩腔102的连通。而当阻尼套4向复原腔101方向移动时,复原腔101的空间变小并成为高压腔,而压缩腔102的空间变大并成为低压腔,第二活动件52的抵接面压到阀座51和活塞杆2之间的空隙上,切断流通孔8。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具有减少异响功能的减震器的实施原理为:减震器在受到外力时前叉管1会先向下移动以化解外力,然后再进行复原。外力越大,前叉管1的移动行程也就越大。但前叉管1的压缩行程也存在上限,即当第一活动件7与缓冲套9牢牢抵接后,前叉管1即无法再继续向下移动。为完整描述减震器的工作情况,现以前叉管1向下移动最大行程并进行复位为例。
在减震器下移过程中,复原腔101的空间变大并成为低压腔,而压缩腔102的空间变小并成为高压腔,第一活动件7和第二活动件52均向复原腔101一侧移动,第二通道62被截断,流通孔8保持畅通。压缩腔102内的减震油通过流通孔8进入到阻尼套4以及复原腔101内。并且在阻尼套4还未经过导流孔21前,压缩腔102内的减震油还能够通过导流孔21进入到活塞杆2内腔中,再通过活塞杆2内腔进入复原腔101和补偿腔103中。
进入到复原腔101和阻尼套4中的减震油对活塞杆2形成液压阻尼力,进入前叉管1和底筒3之间的减震油同样会对底筒3形成液压阻尼力。而进入补偿腔103内的减震油使补偿腔103中的空气进一步受压,空气对前叉管1形成压缩阻尼力。
阻尼套4经过导流孔21所在区域时,阻尼套4每越过一个导流孔21,压缩腔102向活塞杆2内腔排放的减震油的速度相应的下降,直到阻尼套4经过所有的导流孔21,此时仅剩下流通孔8能够供压缩腔102内的减震油流出。
参见图5,当压缩行程接近极限位置时,缓冲套9的端部插入到第一通道61内并逐渐堵塞第一通道61,底筒3底部的减震油难以挤出,形成很大阻力,防止前叉管1与底筒3的碰撞。
当压缩行程结束并开始复位行程时,被拉伸的减震弹簧11为前叉管1的复位提供动力。而前叉管1一旦产生复位动作,复位腔的空间就有变小的趋势而成为高压腔,压缩腔102的空间有变大的趋势而成为低压腔,第一活动件7通过抵接块71被抵在第一凹槽63靠近底筒3内端面的内壁上,第二通道62被开启,复原腔101内的减震油通过第二通道62进入压缩腔102内,此时的第二活动件52由于第二凹槽511的宽度大而未及时封闭流通孔8。紧接着,缓冲套9逐渐从第一通道61中脱离,第一通道61开启,即使此时的第二活动件52移动到位并将流通孔8遮挡住,复原腔101内的减震油还能够通过阻尼性能孔22、活塞杆2内腔、导流孔21和第一通道61补充到压缩腔102内。同时补偿腔103内的减震油也会通过活塞杆2、导流孔21和第一通道61补偿到压缩腔102内。
当复原行程接近最大位置时,阻尼套4先后经过阻尼性能孔22,复原腔101内的减震油逐步被封闭在复原腔101内,只依靠第二活动件52与活塞杆2之间的缝隙泄流,阻尼力很大,再加上缓冲弹簧24对阻尼套4的阻碍作用,使得阻尼套4不会与活塞座23发生碰撞。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具有减少异响功能的减震器,包括底筒(3)、前叉管(1)和活塞杆(2),所述前叉管(1)的一端滑动连接在底筒(3)中,所述活塞杆(2)的一端固定在底筒(3)的内端面上且安装有缓冲套(9),活塞杆(2)的另一端滑动连接在前叉管(1)内,所述前叉管(1)上安装有阻尼套(4),阻尼套(4)与活塞杆(2)之间存在有流通孔(8),所述阻尼套(4)远离底筒(3)内端面的一侧上设有自由阀,所述活塞杆(2)和阻尼套(4)将底筒(3)的内腔分成复原腔(101)和压缩腔(102),所述自由阀处在复原腔(101)中,所述活塞杆(2)为中空杆,所述活塞杆(2)靠近底筒(3)的一端上开设有导流孔(21),所述活塞杆(2)的另一端设有阻尼性能孔(22),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套(4)朝向底筒(3)内端面的一侧设有安装座(6),所述安装座(6)上开设有第一通道(61)和第二通道(62),所述第一通道(61)和第二通道(62)均连通流通孔(8)和压缩腔(102);
安装座(6)一端的周向侧壁向安装座(6)的中心轴翻折以形成环形的抵接面,安装座(6)的另一端抵在阻尼套(4)的端面上,安装座(6)的抵接面、安装座(6)的内壁、阻尼套(4)的端面以及活塞杆(2)的外侧壁共同围成第一凹槽(63);
所述安装座(6)上活动连接有第一活动件(7),第一活动件(7)处在第一凹槽(63)中并套设在活塞杆(2)上,所述第一凹槽(63)的宽度大于第一活动件(7)的直径,所述第一凹槽(63)的深度大于第一活动件(7)的厚度,第一活动件(7)朝向底筒(3)内端面的一侧上设有多个抵接块(71),相邻抵接块(71)之间存在第一缺口(72),每个抵接块(71)上均设有斜面,斜面均处在抵接块(71)远离第一活动件(7)的端部上,所有抵接块(71)的斜面共同组成一个锥形面;
底筒(3)上固定有与第一活动件(7)配合的缓冲套(9),缓冲套(9)的外侧壁与第一活动件(7)上的锥形面相适配,其中,第一活动件(7)与活塞杆(2)之间的空隙为第一通道(61),第一活动件(7)与第一凹槽(63)内壁之间的空隙为第二通道(62);
当阻尼套(4)向压缩腔(102)方向移动时,复原腔(101)的空间变大并成为低压腔,而压缩腔(102)的空间变小并成为高压腔,压缩腔(102)内的减震油将第一活动件(7)压向复原腔(101)一侧,使第二通道(62)被截断;当阻尼套(4)向复原腔(101)方向移动时,复原腔(101)的空间变小并成为高压腔,而压缩腔(102)的空间变大并成为低压腔,第一活动件(7)通过抵接块(71)抵在第一凹槽(63)靠近底筒(3)内端面的侧壁上,第二通道(62)开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减少异响功能的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63)的深度与第一活动件(7)厚度的差值在50-60丝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减少异响功能的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自由阀包括阀座(51)和第二活动件(52),所述阀座(51)安装在阻尼套(4)上,所述阀座(51)上开设有供第二活动件(52)滑动的第二凹槽(511),所述第二活动件(52)朝向压缩腔(102)的端面为用于封闭阀座(51)和活塞杆(2)之间空隙的抵接面,所述第二活动件(52)朝向复原腔(101)的端面开设有连通复原腔(101)和第二凹槽(511)的第二缺口(52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具有减少异响功能的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阀座(51)内还安装有弹性垫片(53),所述弹性垫片(53)处在第二凹槽(511)中,且所述弹性垫片(53)位于第二活动件(52)朝向复原腔(101)的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减少异响功能的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性能孔(22)有多个,多个阻尼性能孔(22)沿活塞杆(2)的长度方向排列。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减少异响功能的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孔(21)有多个,多个导流孔(21)沿活塞杆(2)的长度方向排列。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具有减少异响功能的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杆(2)远离底筒(3)的端部上设有活塞座(23),所述活塞杆(2)通过活塞座(23)滑动连接在前叉管(1)中,所述活塞座(23)朝向底筒(3)的端面上安装有缓冲弹簧(24),所述缓冲弹簧(24)用于与阀座(51)接触。
CN202011554043.6A 2020-12-24 2020-12-24 一种具有减少异响功能的减震器 Active CN11266028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554043.6A CN112660288B (zh) 2020-12-24 2020-12-24 一种具有减少异响功能的减震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554043.6A CN112660288B (zh) 2020-12-24 2020-12-24 一种具有减少异响功能的减震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660288A CN112660288A (zh) 2021-04-16
CN112660288B true CN112660288B (zh) 2022-04-29

Family

ID=754086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554043.6A Active CN112660288B (zh) 2020-12-24 2020-12-24 一种具有减少异响功能的减震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660288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35832A (en) * 1979-08-27 1981-04-08 Kayaba Ind Co Ltd Hydraulic shock absorber
CN101427049A (zh) * 2006-03-31 2009-05-06 株式会社利富高 速度应答型阻尼器及冲击吸收阻尼装置
FR2991921A1 (fr) * 2012-06-15 2013-12-20 Shift Up Engineering Amortisseur pour velo
CN106704458A (zh) * 2016-12-27 2017-05-24 窦贵昊 一种汽车减震器
CN210769980U (zh) * 2019-07-26 2020-06-16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缓冲器、减振器及车辆
CN213808618U (zh) * 2020-11-19 2021-07-27 郭怀宝 一种低噪声的阻尼可调式的液压减振活塞及液压减振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527760B2 (ja) * 2015-06-17 2019-06-05 株式会社ショーワ 減衰力可変式緩衝器
US11040754B2 (en) * 2019-01-18 2021-06-22 Sram, Llc Dampers for bicycle suspension components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35832A (en) * 1979-08-27 1981-04-08 Kayaba Ind Co Ltd Hydraulic shock absorber
CN101427049A (zh) * 2006-03-31 2009-05-06 株式会社利富高 速度应答型阻尼器及冲击吸收阻尼装置
FR2991921A1 (fr) * 2012-06-15 2013-12-20 Shift Up Engineering Amortisseur pour velo
CN106704458A (zh) * 2016-12-27 2017-05-24 窦贵昊 一种汽车减震器
CN210769980U (zh) * 2019-07-26 2020-06-16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缓冲器、减振器及车辆
CN213808618U (zh) * 2020-11-19 2021-07-27 郭怀宝 一种低噪声的阻尼可调式的液压减振活塞及液压减振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660288A (zh) 2021-04-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730358B2 (en) Shock absorber
EP1636511B1 (en) Lockout mechanism for a suspension system
CA2468282A1 (en) Adaptive shock damping control
CN106122343B (zh) 一种摩托车倒置式前减震器
CN105020203A (zh) 一种内置气动缓冲装置的高速气缸
CN111609073A (zh) 一种飞机起落架缓冲器
CN112660288B (zh) 一种具有减少异响功能的减震器
CN114046332B (zh) 一种独立排气泄压的减振器
JP6239420B2 (ja) 油圧緩衝器
CN211449493U (zh) 一种阻尼可调式减震器
CN110295861B (zh) 降低当量循环密度的工具
CN108562419B (zh) 一种自由活塞缓冲机构
CN210599987U (zh) 液压减震器
CN107237852B (zh) 一种减震器
KR100544489B1 (ko) 쇽업소버의 충격 흡수장치
CN109780000B (zh) 一种吸振缸
CN116324210A (zh) 一种减震器
CN218718399U (zh) 一种具有减震功能的氮气弹簧
CN216642646U (zh) 一种内置缓冲装置的油缸
CN209762115U (zh) 一种倒插避震器
CN219529462U (zh) 一种液压缓冲器油缸
CN210978333U (zh) 减振器的复原缓冲结构和减振器
CN216867390U (zh) 一种弹簧液压阻尼缓冲装置
KR102238047B1 (ko) 차량의 쇼크업소버
CN114321253A (zh) 一种减振阻尼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