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769980U - 缓冲器、减振器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缓冲器、减振器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769980U
CN210769980U CN201921207556.2U CN201921207556U CN210769980U CN 210769980 U CN210769980 U CN 210769980U CN 201921207556 U CN201921207556 U CN 201921207556U CN 210769980 U CN210769980 U CN 21076998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ube
piston
piston rod
damping tube
damp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207556.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泰硕
董慧军
李安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Changsha BYD Automobi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Changsha BYD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Changsha BYD Automobi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207556.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76998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76998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76998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luid-Damp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缓冲器、减振器及车辆,缓冲器包括活塞杆组件、导向器组件、阻尼器和内筒。阻尼器包括阻尼管和阻尼管活塞,阻尼管设置在内筒的上端且伸入内筒内,活塞杆组件包括活塞杆和主活塞,主活塞固定设置于活塞杆的下端且可滑动地与内筒的内壁配合,阻尼管活塞间隔设置于主活塞的上方且固定套设于活塞杆,活塞杆可滑动地穿设于导向器组件且穿过阻尼管插入内筒中,导向器组件盖合于阻尼管上端的开口,阻尼器设置有流体通道,活塞杆向上移动时阻尼管活塞能够封堵阻尼管下端的开口以形成压力缓冲腔,且压力缓冲腔内的流体通过流体通道与内筒的主活塞工作腔连通,阻碍活塞杆向上的运动,因此可以缓冲碰撞,减小撞击噪音。

Description

缓冲器、减振器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缓冲器、减振器及车辆。
背景技术
减振器是用来抑制弹簧吸震后反弹时的震荡及来自路面的冲击,用于加速车架与车身振动的衰减,以改善汽车行驶的平顺性。常规的液压减振器包括活塞杆、液压回弹缓冲块、导向器和贮油筒,液压回弹缓冲块装配在活塞杆上,导向器盖合于贮油筒的开口。当减振器处于延伸行程时,缓冲块与导向器碰撞以限制活塞杆向上的最大位移,同时缓冲车轮下跳时的冲击。在此过程中会有较大的撞击噪音产生,导致减振器异响,同时也容易损坏减振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缓冲器,该缓冲器能够减小产生的撞击噪音。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缓冲器,包括活塞杆组件、导向器组件、阻尼器和内筒。所述阻尼器包括阻尼管和阻尼管活塞,所述阻尼管设置在所述内筒的上端且伸入所述内筒内,所述活塞杆组件包括活塞杆和主活塞,所述主活塞固定设置于所述活塞杆的下端且可滑动地与所述内筒的内壁配合,所述阻尼管活塞间隔设置于所述主活塞的上方且固定套设于所述活塞杆,所述活塞杆可滑动地穿设于所述导向器组件且穿过所述阻尼管插入所述内筒中,所述导向器组件盖合于所述阻尼管上端的开口,所述阻尼器设置有流体通道,所述活塞杆向上移动时所述阻尼管活塞能够封堵所述阻尼管下端的开口以形成压力缓冲腔,且所述压力缓冲腔内的流体通过所述流体通道与所述内筒的主活塞工作腔连通。
可选地,所述流体通道包括开设在所述阻尼管活塞上的泄压孔。
可选地,所述阻尼管活塞构造为环形结构,所述环形结构设置有沿轴向方向贯通的缺口,且所述缺口从所述环形结构的内壁延伸至外壁,所述缺口为所述泄压孔。
可选地,所述阻尼管和所述内筒之间具有泄压间隙,所述缓冲器还包括用于密封所述泄压间隙的密封件,所述密封件环设于所述阻尼管和所述内筒之间。
可选地,所述流体通道包括所述阻尼管上开设的通孔,所述通孔的数量至少为两个,且包括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设置于所述第二通孔的上方,所述密封件位于所有的所述通孔的下方,当所述阻尼管活塞移动至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之间时,所述压力缓冲腔内的流体依次通过所述第一通孔、所述泄压间隙、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内筒的主活塞工作腔连通。
可选地,所述通孔沿所述阻尼管的径向开设,所述第一通孔为多个且绕所述阻尼管的周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通孔为多个且绕所述阻尼管的周向间隔设置,且在所述阻尼管的轴线方向上,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阻尼管活塞的高度尺寸。
可选地,所述阻尼管的外周还环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位于所有的所述通孔的下方,所述密封件设置于所述安装槽。
可选地,所述阻尼管的上端设置有搭接部,所述搭接部沿所述阻尼管的径向方向朝外凸出,所述搭接部搭接于所述内筒的上端。
可选地,所述活塞杆组件还包括缓冲垫和固定设置于所述活塞杆的止动件,所述阻尼管活塞、所述缓冲垫和所述止动件从上至下依次套设于所述活塞杆,所述缓冲垫和所述止动件的直径均小于所述阻尼管活塞的直径以使所述泄压孔流体通道与所述内筒的主活塞工作腔连通。
可选地,所述导向器组件包括导向器本体、油封和衬套,所述导向器本体沿轴向方向开设有贯通的导向孔,所述衬套固定设置于所述导向孔中,所述活塞杆可滑动地穿设于所述衬套,所述油封套设所述活塞杆,所述导向器本体的下端封堵于所述阻尼管上端的开口,所述油封盖合于所述导向器本体的上端且用于防止流体从所述活塞杆和所述衬套之间的间隙中泄露。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在内筒中设置有阻尼管,在活塞杆向上运动阻尼管活塞进入阻尼管时,在阻尼管内会产生压力缓冲腔,活塞杆继续向上运动会对压力缓冲腔中的流体产生压力。在此压力的作用下,流体会通过流体通道进入主活塞工作腔,与此同时,压力缓冲腔中的流体也会阻碍活塞杆向上的运动,从而对活塞杆的运动产生了阻尼作用,因此可以缓冲甚至避免固定于活塞杆上的阻尼管活塞与导向器组件的碰撞,减小撞击噪音,保护缓冲器。而且,压力缓冲腔提供的阻尼能够叠加在主活塞常规提供的阻尼上,从而可以进一步加强缓冲器整体的减振效果。
在本公开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减振器,其包括外筒和上述的缓冲器,所述外筒套设在所述内筒的外侧,所述内筒的底部设置有底阀组件,所述内筒的主活塞工作腔通过所述底阀组件与所述外筒连通,所述活塞杆从所述外筒的顶部穿出。
在本公开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减振器。
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的减振器的纵向剖面示意图,其中沿阻尼管活塞的缺口处剖切;
图2是图1中I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纵向剖面示意图,其中沿阻尼管活塞的缺口处剖切;
图4a是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的阻尼管活塞的俯视示意图;
图4b是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的阻尼管活塞的正视示意图;
图5是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的阻尼管的纵向剖视示意图;
图6是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的导向器组件的纵向剖视示意图;
图7是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的减振器处于不同振动下的示功图,其中F表示活塞杆受到的阻尼力,L表示活塞杆的行程。
附图标记说明
100-缓冲器;10-活塞杆组件;11-活塞杆;13-缓冲垫;14-止动件;15-主活塞;20-导向器组件;21-导向器本体;211-导向孔;22-油封;23-衬套;30-阻尼器;31-压力缓冲腔;36-阻尼管;362-第一通孔;363-第二通孔;364-安装槽;365-搭接部;37-阻尼管活塞;371-泄压孔;40-内筒;50-密封件;60-泄压间隙;70-底阀组件;80-主活塞工作腔;200-减振器;201-外筒。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在本公开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通常指的是在缓冲器100或减振器200安装于车辆状态下的“上、下”,与车辆正常行驶时的“上、下”的方向一致,可以参考图1所示的图面方向。“内、外”是指相关零部件轮廓的内、外。此外,本公开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为了区别一个要素和另一个要素,不具有顺序性和重要性。
在本公开中,以缓冲器100的内筒40固定不动,活塞杆组件10的上下移动来对缓冲器100的减振过程进行说明。当车轮靠近车身时,车轮上跳,活塞杆组件10向下移动,此时缓冲器100或减振器200处于压缩行程;当车轮远离车身时,车轮下跳,活塞杆组件10向上移动,此时缓冲器100或减振器200处于延伸行程。
在本公开中,内筒40的主活塞工作腔80是指内筒40中用于供主活塞15上下滑动的腔体,具体指的是从阻尼管36下端至内筒40底部的腔体。
当车辆行驶于较为平坦的路段时,车轮跳动较小,活塞杆组件10的运动行程较小,阻尼管活塞37在阻尼管36下方的内筒40的主活塞工作腔80中移动,不会进入阻尼管36中,将此过程称为普通减振过程。当车辆行驶于较为颠簸的路段时,车轮跳动较大,活塞杆组件10的运动行程较大,活塞杆11在向上运动时会进入阻尼管36中,将此过程称为增强减振过程。
在本公开中提供了一种缓冲器100,如图1-3所示,该缓冲器100包括活塞杆组件10、导向器组件20、阻尼器30和内筒40。阻尼器30包括阻尼管36和阻尼管活塞37。阻尼管活塞37能够沿阻尼管36的内壁滑动。阻尼管36设置在内筒40的上端且伸入内筒40内。活塞杆组件10包括活塞杆11和主活塞15,主活塞15固定设置于活塞杆11的下端且可滑动地与内筒40的内壁配合。阻尼管活塞37间隔设置于主活塞15的上方且固定套设于活塞杆11。活塞杆11可滑动地穿设于导向器组件20且穿过阻尼管36插入内筒40中。导向器组件20盖合于阻尼管36上端的开口。阻尼器30设置有流体通道,活塞杆11向上移动时阻尼管活塞37能够封堵阻尼管36下端的开口以形成压力缓冲腔31,且压力缓冲腔31内的流体通过流体通道与内筒40的主活塞工作腔80连通。
在增强减振过程中,由于在内筒40中设置有阻尼管36,在活塞杆11向上运动阻尼管活塞37进入阻尼管36时,在阻尼管36内会产生压力缓冲腔31,活塞杆11继续向上运动会对压力缓冲腔31中的流体产生压力。在此压力的作用下,流体会通过流体通道进入主活塞工作腔80,与此同时,压力缓冲腔31中的流体也会阻碍活塞杆11向上的运动,从而对活塞杆11的运动产生了阻尼作用,从而,可以缓冲甚至避免固定于活塞杆11上的阻尼管活塞37与导向器组件20的碰撞,减小撞击噪音,保护缓冲器100。而且,压力缓冲腔31提供的阻尼能够叠加在主活塞15常规提供的阻尼上,从而可以进一步加强缓冲器100整体的减振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公开中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流体指的是减振油等液体。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采用压缩气体。
在本公开中,流体通道可以根据设计需要形成任意适当的结构和形状。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4所示,流体通道包括开设在阻尼管活塞37上的泄压孔371。在活塞杆11向上移动时,压力缓冲腔31内的流体通过泄压孔371的节流作用而流进主活塞工作腔80,压力缓冲腔31内的流体压力会阻碍活塞杆11的向上移动,产生阻尼作用。
在本公开中,泄压孔371具体可以根据设计需要形成任意适当的结构和形状,只要能够使压力缓冲腔31与主活塞工作腔80连通即可。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阻尼管活塞37构造为环形结构,环形结构设置有沿轴向方向贯通的缺口,且缺口从环形结构的内壁延伸至外壁,缺口为上述的泄压孔371。
环形结构的阻尼管活塞37能够与阻尼管36的内壁形成良好的接触,从而能够封堵阻尼管36下端的开口形成压力缓冲腔31。将泄压孔371构造成缺口的形状,使得阻尼管活塞37的外径可变,一方面在阻尼管活塞37从主活塞工作腔80进入阻尼管36时外径变小,使得进入更加顺畅,另一方面,由于缺口沿径向方向延伸,增大了泄压孔371径向方向的尺寸,即使在阻尼管活塞37的下方安装其他部件时,只要部件的直径不大于阻尼管活塞37,就能够保证压力缓冲腔31始终能够通过泄压孔371与下方的主活塞工作腔80连通。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泄压孔371还可以是开设于阻尼管活塞37上的圆柱孔。
在本公开中,缺口的具体大小可以根据设计需要进行设置,只要能够使压力缓冲腔31内的流体对活塞杆11的向上运动产生阻尼即可。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缺口的宽度为0.5mm~1mm。此种大小的缺口即可以保证有对阻尼管活塞37有足够的阻尼,又不会使压力缓冲腔31内的流体的压力过大而损坏缓冲器100。
在本公开中对阻尼管活塞37的材料不做限制,在一种实施方式中选择特氟龙(聚四氟乙烯)材料,它耐磨,耐高温,与减振油不相溶,经常用来做活塞包胶的材料。
如图1-3所示,在本公开中,阻尼管36和内筒40之间具有泄压间隙60,二者之间为间隙配合。缓冲器100还包括用于密封泄压间隙60的密封件50。密封件50环设于阻尼管36和内筒40之间。阻尼管36与内筒40之间采用间隙配合,降低了二者之间的装配难度,而且,能够降低对阻尼管36外表面的加工精度要求,节省加工成本。通过设置密封件50,可以防止流体从阻尼管36与内筒40之间泄露。密封件50也能够增加阻尼管36与内筒40之间连接的稳固性,使阻尼管36不会在内筒40中晃动。密封件50可以是O型密封圈,也可以密封胶条。在本公开中对泄压间隙60的具体尺寸不做限制,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泄压间隙60为0.5mm。
在本公开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流体通道既包括设置于阻尼管活塞37上的泄压孔371,又包括设置于阻尼管36上的通孔。具体地,如图1-3和图5所示,流体通道包括阻尼管36上开设的通孔。通孔的数量至少为两个,且包括第一通孔362和第二通孔363。第一通孔362设置于第二通孔363的上方,密封件50位于所有的通孔的下方。当阻尼管活塞37移动至第一通孔362和第二通孔363之间时,压力缓冲腔31内的流体依次通过第一通孔362、泄压间隙60、第二通孔363与内筒40的主活塞工作腔80连通。
活塞杆11在向上移动时,当阻尼管活塞37移动至第一通孔362和第二通孔363之间,压力缓冲腔31内的流体会从上方的第一通孔362流出进入泄压间隙60,由于密封件50的密封,泄压间隙60内的流体会从第二通孔363进入阻尼管活塞37下方的阻尼管36腔内,从而与主活塞工作腔80连通。相比与压力缓冲腔31内的流体通过第一通孔362或第二通孔363直接与主活塞工作腔80连通,上述流体的流动路径更长而且与孔壁(通孔的内壁和泄压间隙60的侧壁)的总接触面积更大,这样可以增加流体与孔壁摩擦产生的热量,从而消耗更多的活塞杆11的动能,减小阻尼管活塞37与导向器组件20接触时的动能,从而减小撞击噪音,同时也提高了缓冲器100的减振效果。
可选地,如图5所示,通孔沿阻尼管36的径向开设,第一通孔362为多个且绕阻尼管36的周向间隔设置,第二通孔363为多个且绕阻尼管36的周向间隔设置。且在阻尼管36的轴线方向上,第一通孔362和第二通孔363之间的距离大于阻尼管活塞37的高度尺寸,这样便于流体从第一通孔362流出,从第二通孔363流进。本公开对第一通孔362和第二通孔363的数量不做限制,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设置。
如图5所示,阻尼管36的外周还环设有安装槽364,安装槽364位于所有的通孔的下方,密封件50设置于安装槽364,从而便于对密封件50进行安装。
为了便于阻尼管36与内筒40的装配,阻尼管36的上端设置有搭接部365,搭接部365沿阻尼管36的径向方向朝外凸出,搭接部365搭接于内筒40的上端。搭接部365限制阻尼管36相对于内筒40向下的位移,通过设置搭接部365,在装配时仅需将阻尼管36伸入内筒40使搭接部365搭接于内筒40端部,安装方便,节省制造成本。
如图1-3所示,活塞杆组件10还包括止动件14,止动件14固定套设于活塞杆11,且设置于阻尼管活塞37的下方。止动件14的直径小于阻尼管活塞37的直径,以使流体通道与内筒的主活塞工作腔连通,具体地,可以使泄压孔371和第二通孔363分别与内筒40的主活塞工作腔80连通。止动件14能够限制阻尼管活塞37向下的位移,避免冲击过大时阻尼管活塞37滑落。
在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3所示,活塞杆组件10还包括套设于活塞杆11的缓冲垫13,缓冲垫13设置于阻尼管活塞37和止动件14之间,且缓冲垫13的直径小于阻尼管活塞37的直径以使流体通道与内筒的主活塞工作腔连通,具体地,可以使泄压孔371和第二通孔363分别与内筒40的主活塞工作腔80连通。通过设置缓冲垫13,能够在阻尼管活塞37和导向器组件20碰撞时产生变形来吸收一定量的冲击力,防止冲击力过大损坏缓冲器100。
如图1-3和图6所示,导向器组件20包括导向器本体21、油封22和衬套23。导向器本体21沿轴向方向开设有贯通的导向孔211,衬套23固定设置于导向孔211中,活塞杆11可滑动地穿设于衬套23,油封22套设活塞杆11,导向器本体21的下端盖合于阻尼管36上端的开口,油封22盖合于导向器本体21的上端且用于封堵活塞杆11和衬套23之间的间隙。通过利用衬套23对活塞杆11的滑动进行导向,可以减低对导向器本体21上导向孔211的加工精度的要求,降低加工成本。通过设置油封22,可以将活塞杆11和衬套23之间的间隙封堵,防止流体从二者之间泄露。
在本公开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减振器200,该减振器200包括外筒201和上述的缓冲器100。外筒201套设在缓冲器100的内筒40的外侧。内筒40的底部设置有底阀组件70。内筒40的主活塞工作腔80通过底阀组件70与外筒201连通。活塞杆11从外筒201的顶部穿出。活塞杆11在往下或往上运动时,带动主活塞15推动流体流经底阀组件70进入外筒201或从外筒201流进主活塞工作腔80内,产生阻尼,并且流体在流经底阀组件70时摩擦生热,消耗动能,减小振动。在普通减振过程中,主要是依靠主活塞15的运动时产生的阻尼进行减振,在增强减振过程,主要是依靠主活塞15和阻尼器30共同产生的阻尼进行减振。从而可以不同的减振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减振,减振效果更好,提高了车辆的乘坐的舒适性。
当把缓冲器100应用于减振器200上时,减振油在主活塞15和底阀组件70之间来回流通,减振油与各阀系零部件的摩擦以及内摩擦产生了对振动衰减的阻尼。在增强减振过程中,轮胎将要运动到下跳极限时,由于需要将车身的振动迅速衰减,此时活塞杆11需要快速回弹,这时阻尼管活塞37进入阻尼管36中,由于减振油只能通过阻尼管活塞37上的泄流孔371从压力缓冲腔31流入到主活塞工作腔80,此时液体的流通面积突然变小,会对减振油形成节流,阻尼会迅速增大并达到峰值(即图7中的曲线上的波峰)。当阻尼管活塞37继续向上运动过程中,由于阻尼管36上的通孔的联通作用,压力缓冲腔31的减振油会通过阻尼管36侧壁的通孔流进主活塞工作腔80,从而降低压力缓冲腔31的压力,最终实现阻尼管活塞37与导向器组件20的“软”接触,减小了撞击声音,从而实现了缓冲的效果。
在本公开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上述的减振器200。将减振器200应用于车辆时,活塞杆11的顶端与车身连接,减振器200的外筒201与车轮的转向节连接。由于采用了上述的减振器200,能够有针对性地采用普通减振和增强减振应对不同的路况,减振效果更好,而且能够有效减小减振器200中的撞击噪音,提高了车辆的乘坐的舒适性。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公开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公开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公开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12)

1.一种缓冲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活塞杆组件(10)、导向器组件(20)、阻尼器(30)和内筒(40),所述阻尼器(30)包括阻尼管(36)和阻尼管活塞(37),所述阻尼管(36)设置在所述内筒(40)的上端且伸入所述内筒(40)内,所述活塞杆组件(10)包括活塞杆(11)和主活塞(15),所述主活塞(15)固定设置于所述活塞杆(11)的下端且可滑动地与所述内筒(40)的内壁配合,所述阻尼管活塞(37)间隔设置于所述主活塞(15)的上方且固定套设于所述活塞杆(11),所述活塞杆(11)可滑动地穿设于所述导向器组件(20)且穿过所述阻尼管(36)插入所述内筒(40)中,所述导向器组件(20)盖合于所述阻尼管(36)上端的开口,所述阻尼器(30)设置有流体通道,所述活塞杆(11)向上移动时所述阻尼管活塞(37)能够封堵所述阻尼管(36)下端的开口以形成压力缓冲腔(31),且所述压力缓冲腔(31)内的流体通过所述流体通道与所述内筒(40)的主活塞工作腔(80)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通道包括开设在所述阻尼管活塞(37)上的泄压孔(37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管活塞(37)构造为环形结构,所述环形结构设置有沿轴向方向贯通的缺口,且所述缺口从所述环形结构的内壁延伸至外壁,所述缺口为所述泄压孔(371)。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管(36)和所述内筒(40)之间具有泄压间隙(60),所述缓冲器还包括用于密封所述泄压间隙(60)的密封件(50),所述密封件(50)环设于所述阻尼管(36)和所述内筒(40)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通道包括所述阻尼管(36)上开设的通孔,所述通孔的数量至少为两个,且包括第一通孔(362)和第二通孔(363),所述第一通孔(362)设置于所述第二通孔(363)的上方,所述密封件(50)位于所有的所述通孔的下方,当所述阻尼管活塞(37)移动至所述第一通孔(362)和所述第二通孔(363)之间时,所述压力缓冲腔(31)内的流体依次通过所述第一通孔(362)、所述泄压间隙(60)、所述第二通孔(363)与所述内筒(40)的主活塞工作腔(80)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沿所述阻尼管(36)的径向开设,所述第一通孔(362)为多个且绕所述阻尼管(36)的周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通孔(363)为多个且绕所述阻尼管(36)的周向间隔设置,且在所述阻尼管(36)的轴线方向上,所述第一通孔(362)和所述第二通孔(363)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阻尼管活塞(37)的高度尺寸。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管(36)的外周还环设有安装槽(364),所述安装槽(364)位于所述通孔的下方,所述密封件(50)设置于所述安装槽(364)。
8.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管(36)的上端设置有搭接部(365),所述搭接部(365)沿所述阻尼管(36)的径向方向朝外凸出,所述搭接部(365)搭接于所述内筒(40)的上端。
9.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杆组件(10)还包括缓冲垫(13)和固定设置于所述活塞杆(11)的止动件(14),所述阻尼管活塞(37)、所述缓冲垫(13)和所述止动件(14)从上至下依次套设于所述活塞杆(11),所述缓冲垫(13)和所述止动件(14)的直径均小于所述阻尼管活塞(37)的直径以使所述流体通道与所述内筒(40)的主活塞工作腔(80)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器组件(20)包括导向器本体(21)、油封(22)和衬套(23),所述导向器本体(21)沿轴向方向开设有贯通的导向孔(211),所述导向器本体(21)的下端盖合于所述阻尼管(36)上端的开口,所述衬套(23)固定设置于所述导向孔(211)中,所述活塞杆(11)可滑动地穿设于所述衬套(23),所述油封(22)套设所述活塞杆(11),且盖合于所述导向器本体(21)的上端,用于防止流体从所述活塞杆(11)和所述衬套(23)之间的间隙中泄露。
11.一种减振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筒(201)和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缓冲器(100),所述外筒(201)套设在所述内筒(40)的外侧,所述内筒(40)的底部设置有底阀组件(70),所述内筒(40)的主活塞工作腔(80)通过所述底阀组件(70)与所述外筒(201)连通,所述活塞杆(11)从所述外筒(201)的顶部穿出。
12.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中所述的减振器(200)。
CN201921207556.2U 2019-07-26 2019-07-26 缓冲器、减振器及车辆 Active CN21076998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207556.2U CN210769980U (zh) 2019-07-26 2019-07-26 缓冲器、减振器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207556.2U CN210769980U (zh) 2019-07-26 2019-07-26 缓冲器、减振器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769980U true CN210769980U (zh) 2020-06-16

Family

ID=710407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207556.2U Active CN210769980U (zh) 2019-07-26 2019-07-26 缓冲器、减振器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769980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60288A (zh) * 2020-12-24 2021-04-16 临海市鹿城机车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减少异响功能的减震器
TWI817216B (zh) * 2021-10-19 2023-10-01 肯岳亞股份有限公司 用於滑塊機械設備之滑塊減荷裝置及其設置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60288A (zh) * 2020-12-24 2021-04-16 临海市鹿城机车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减少异响功能的减震器
CN112660288B (zh) * 2020-12-24 2022-04-29 临海市鹿城机车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减少异响功能的减震器
TWI817216B (zh) * 2021-10-19 2023-10-01 肯岳亞股份有限公司 用於滑塊機械設備之滑塊減荷裝置及其設置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348227B1 (en) Stiff damper
RU2622517C2 (ru) Амортизатор
WO2018155339A1 (ja) 緩衝器
KR102139848B1 (ko) 완충기 및 그 제조 방법
US11326663B2 (en) Damper assembly and a piston for a damper assembly
CN102052424A (zh) 缓冲器
US20060219506A1 (en) Shock absorber including supplemental friction generating device
KR19980702646A (ko) 유량 감응 및 가속 감응 쇽 업소버
EP3163114B1 (en) Damper
US6622832B2 (en) Hydraulic shock absorber
CN113840990B (zh) 具有偏置活塞的液压压缩止动件
CN210769980U (zh) 缓冲器、减振器及车辆
EP4034781A1 (en) Shock absorber base valve assembly
US20050087412A1 (en) Compensated rod for a frequency dependent damper shock absorber
JP2000018308A (ja) 油圧緩衝器
US8701846B2 (en) Inverted strut comprising an air damper combined with a hydraulic stop
JP2006177531A (ja) 油圧緩衝器
CN216143107U (zh) 双向缓冲减震器和车辆
US20060219505A1 (en) Shock absorber including supplemental friction generating device
JP2007092926A (ja) ショックアブソーバ
JP2015197141A (ja) 緩衝器
JP2023007996A (ja) 車高調整機能付き緩衝器
US11236799B2 (en) Valve assembly for a damper
CN108266484B (zh) 用于车辆的减振器及具有其的车辆
JPH07238973A (ja) 油圧緩衝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