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639594B - 液晶显示面板、液晶显示屏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液晶显示面板、液晶显示屏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639594B
CN112639594B CN201880097238.7A CN201880097238A CN112639594B CN 112639594 B CN112639594 B CN 112639594B CN 201880097238 A CN201880097238 A CN 201880097238A CN 112639594 B CN112639594 B CN 11263959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iquid crystal
layer
substrate
crystal displ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9723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639594A (zh
Inventor
马磊
王鹏
肖广楠
张峰
李文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6395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395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6395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3959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一种液晶显示面板(600)和一种液晶显示屏(400)及电子设备(100),液晶显示面板(600)具有透光区域(601)和环绕透光区域(601)的显示区域(602),显示区域(602)用于显示图像。液晶显示面板(600)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偏光片(10)、第一基材(1)、彩膜层(2)、器件阵列层(3)、第二基材(4)及第二偏光片(30)。第一基材(1)和第二基材(4)均采用透光材料并覆盖透光区域(601)。彩膜层(2)位于透光区域(601)的部分和器件阵列层(3)位于透光区域(601)的部分均允许可见光通过。第一偏光片(10)的偏光轴垂直于第二偏光片(30)的偏光轴,第一偏光片(10)和第二偏光片(30)中的至少一者在透光区域(601)中镂空设置。上述液晶显示面板(600)能够提高屏占比。

Description

液晶显示面板、液晶显示屏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液晶显示面板、一种液晶显示屏以及一种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传统手机需要在手机屏幕的周边放置摄像头模组、环境光传感器等器件,导致手机屏幕的排布空间受到限制,手机的屏占比较小。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屏占比的液晶显示面板、液晶显示屏及电子设备。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液晶显示面板。所述液晶显示面板具有透光区域和环绕所述透光区域的显示区域。所述显示区域用于显示图像。所述透光区域允许可见光通过。所述液晶显示面板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偏光片、第一基材、彩膜层、器件阵列层、第二基材及第二偏光片。所述第一基材和所述第二基材均采用透光材料并覆盖所述透光区域。所述彩膜层又称彩色滤光层(color filter,CF),用于通过特定波段范围内的光线。所述器件阵列层包括阵列设置的多个薄膜晶体管(thin film transistor,TFT)。所述彩膜层位于所述透光区域的部分和所述器件阵列层位于所述透光区域的部分均允许可见光通过。所述第一偏光片的偏光轴垂直于所述第二偏光片的偏光轴。所述第一偏光片和所述第二偏光片中的至少一者在所述透光区域中镂空设置。也即,所述第一偏光片在所述透光区域中镂空设置,或者所述第二偏光片在所述透光区域中镂空设置,或者所述第一偏光片和所述第二偏光片在所述透光区域中均镂空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所述第一基材和所述第二基材均采用透光材料,所述彩膜层位于所述透光区域的部分和所述器件阵列层位于所述透光区域的部分均允许可见光通过,且所述第一偏光片和所述第二偏光片中的至少一者在所述透光区域中镂空设置,因此所述透光区域允许可见光通过。当所述液晶显示面板应用于电子设备时,所述电子设备中的摄像头模组等光学器件能够放置在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所述透光区域下方,以通过所述透光区域传输可见光,从而减少所述光学器件对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排布空间的限制,并且所述透光区域被所述显示区域所环绕,使得所述液晶显示面板能够设置更大的显示区域,以减小所述电子设备的边框面积、增大所述电子设备的显示面积,提高所述电子设备的屏占比。
其中,所述第一基材和所述第二基材同样覆盖所述显示区域。所述第一基材和所述第二基材可采用玻璃材料。所述第一基材和所述第二基材为整面连续的板材,具有足够的结构强度,使得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整体强度较高,不易碎裂。本申请中,由于所述液晶显示面板具有较高的强度,因此所述透光区域的形状、大小、数量及与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边缘之间的间距的设计更为灵活、多样化,有利于提高所述电子设备的整机可靠性。例如,所述透光区域的形状可以为圆形、椭圆形、多边形、圆角矩形、跑道形(包括两条相互平行的直边和相对地连接在两条直边之间的弧边)等。所述透光区域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多个透光区域可以分别为多个光学器件提供光线传输通道。多个透光区域的排布方式可以灵活设计,例如阵列排布、环形排列等。
其中,所述第一偏光片和所述第二偏光片在所述透光区域中均镂空设置时,所述透光区域的透光率更高,有利于提高所述光学器件的工作质量。
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液晶显示面板还包括胶框和液晶层(liquid crystallayer)。所述胶框位于所述第一基材与所述第二基材之间。所述胶框环绕于所述显示区域外周侧。所述透光区域位于所述胶框内侧。所述液晶层填充于所述胶框内侧。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液晶层能够同时填充于所述透光区域和所述显示区域中,所述透光区域与所述显示区域之间无需额外设置隔断结构,从而简化了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制作工艺,使得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成本较低。
其中,所述器件阵列层在所述显示区域中的部分能够控制所述液晶层的位于所述显示区域的液晶的偏转方向,所述彩膜层在所述显示区域中的部分能够过滤光线。所述器件阵列层、所述彩膜层及所述液晶层相配合,使得所述显示区域能够实现显示。由于液晶能够传输光线,因此可见光能够穿过所述液晶层在所述透光区域的部分,所述透光区域能够传输可见光。
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彩膜层包括黑色矩阵(black matrix,BM)和与所述黑色矩阵交替设置的多个彩色色阻块。本实施例中,所述黑色矩阵集成在所述彩膜层中,所述黑色矩阵与所述多个彩色色阻块复用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部分厚度空间。
其中,所述液晶层位于所述彩膜层与所述器件阵列层之间。所述彩膜层可以制作在所述第一基材上,而与所述第一基材共同形成彩膜基板。所述器件阵列层可以制作在所述第二基材上,而与所述第二基材共同形成阵列基板。制作所述液晶显示面板时,先分别形成所述阵列基板和所述彩膜基板,然后对盒所述阵列基板与所述彩膜基板,接着在所述阵列基板与所述彩膜基板之间填充液晶以形成所述液晶层。
或者,所述液晶层位于所述第一基材与所述彩膜层之间。此时,所述器件阵列层和所述彩膜层依次形成在所述第二基材上,以形成阵列上彩膜(Color Filter On Array,COA)基板;所述第一基材及形成在所述第一基材上的膜层共同形成对盒基板。制作所述液晶显示面板时,先分别形成所述阵列上彩膜基板和所述对盒基板,然后对盒所述阵列上彩膜基板和所述对盒基板,接着在所述阵列上彩膜基板和所述对盒基板之间填充液晶以形成所述液晶层。本实施例中,由于所述彩膜层形成在所述器件阵列层上,因此能够解决所述液晶显示面板对位要求高的问题,同时也能够提高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开口率。
另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液晶显示面板还包括黑色矩阵。所述彩膜层包括多个彩色色阻块。本实施例中,所述黑色矩阵独立于所述彩膜层。
所述黑色矩阵位于所述第一基材朝向彩膜层的一侧,所述液晶层位于所述黑色矩阵与所述彩膜层之间。此时,所述器件阵列层和所述彩膜层依次形成在所述第二基材上,以形成阵列上彩膜基板;所述第一基材及形成在所述第一基材上的黑色矩阵共同形成对盒基板。制作所述液晶显示面板时,先分别形成所述阵列上彩膜基板和所述对盒基板,然后对盒所述阵列上彩膜基板和所述对盒基板,接着在所述阵列上彩膜基板和所述对盒基板之间填充液晶以形成所述液晶层。本实施例中,由于所述彩膜层形成在所述器件阵列层上,因此能够解决所述液晶显示面板对位要求高的问题,同时也能够提高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开口率。
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黑色矩阵和所述多个彩色色阻块均错开所述透光区域排布。所述黑色矩阵图案化地排布于所述显示区域。所述黑色矩阵大致呈框架形,以形成呈矩阵排布的多个镂空区。所述多个彩色色阻块排布于所述显示区域,所述多个彩色色阻块一一对应地覆盖所述多个镂空区。此时,所述黑色矩阵和所述多个彩色色阻块均不会遮挡所述透光区域,所述透光区域的透光率较高,有利于提高所述光学器件的工作质量。
或者,所述黑色矩阵错开所述透光区域排布,部分所述彩色色阻块排布于所述透光区域。所述黑色矩阵图案化地排布于所述显示区域。所述黑色矩阵大致呈框架形,以形成呈矩阵排布的多个镂空区。部分所述彩色色阻块排布于所述显示区域,并一一对应地覆盖所述多个镂空区。排布于所述透光区域的部分所述彩色色阻块的排布方式可以灵活设置,例如排布同一种颜色的色阻块,或排布不同颜色的色阻块。此时,所述黑色矩阵不会遮挡所述透光区域。排布于所述透光区域的部分所述彩色色阻块会过滤部分光线,虽然降低了透光率,但仍能够保持所述透光区域的透光性。其中,可通过所述电子设备中的控制器中的算法补偿或修正排布于所述透光区域的部分所述彩色色阻块所形成的过滤作用,以保证所述光学器件的工作质量。
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液晶显示面板还包括平坦层。所述平坦层覆盖所述透光区域和所述显示区域。所述平坦层位于所述彩膜层与所述液晶层之间。所述平坦层远离所述彩膜层的一侧能够提供一个平整的成型面,从而降低后续的其他层结构的成型难度。所述平坦层采用透明材料。
其中,所述彩膜层位于所述第一基材与所述液晶层之间时,所述平坦层形成在所述彩膜层远离所述第一基材的一侧且覆盖所述彩膜层。所述彩膜层位于所述液晶层与所述器件阵列层之间时,所述平坦层形成在所述彩膜层远离所述器件阵列层的一侧。此时,所述液晶显示面板还可包括第二平坦层,所述第二平坦层位于所述第一基材朝向所述液晶层的一侧。所述第二平坦层能够提高后续形成在所述第一基材上的其他层结构的附着力。
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液晶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取向层(alignment layer,又称配向层)和第二取向层。所述第一取向层位于所述液晶层朝向所述第一基材的一侧。所述第二取向层位于所述液晶层朝向所述第二基材的一侧。换言之,所述第一取向层和所述第二取向层分别位于所述液晶层的相背两侧,且直接接触所述液晶层。所述液晶层夹设在所述第一取向层和所述第二取向层之间。所述第一取向层和所述第二取向层用于为所述液晶层中的液晶提供预倾角。所述第一取向层及所述第二取向层均覆盖所述透光区域和所述显示区域。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所述第一取向层及所述第二取向层均覆盖所述透光区域和所述显示区域,因此在所述第一取向层和所述第二取向层的制备工艺中,能够降低在所述透光区域沉积异物的风险,使得经过所述透光区域的光线因异物产生噪音的风险较小,从而保证所述光学器件的工作质量。所述第一取向层及所述第二取向层的设置也有利于控制位于所述透光区域内的液晶保持特定角度,以减少光线在传输过程中发生偏离的风险,从而提高所述光学器件的工作质量。
其中,当所述第一取向层和所述第二取向层形成在平坦层上时,由于平坦层能够提供一个平整的成型面,因此所述第一取向层和所述第二取向层能够形成平整的膜层,成型质量更佳。
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器件阵列层包括层叠设置的多个透光层和多个遮光层。所述多个遮光层错开所述透光区域排布。所述多个遮光层图案化地排布于所述显示区域。一个或多个所述透光层部分排布于所述透光区域。所述多个透光层图案化地排布于所述显示区域。所述透光层允许可见光通过。所述多个遮光层遮挡可见光。
其中,所述器件阵列层中的所述薄膜晶体管可采用顶栅结构,例如:
所述器件阵列层包括遮挡层、缓冲层、半导体层、栅极绝缘层(gate insulatorlayer)、栅极、第一绝缘层、源极、漏极、第二绝缘层、公共电极、第三绝缘层及像素电极。所述遮挡层形成在所述第二基材上。所述缓冲层形成在所述第二基材上且覆盖所述遮挡层。所述半导体层位于所述缓冲层远离所述第二基材的一侧且正对所述遮挡层。所述半导体层可采用低温多晶硅(low temperature poly-silicon,LTPS)材料。所述半导体层包括位于沟道区、两个轻掺杂区和两个重掺杂区,两个所述轻掺杂区分别连接于所述沟道区的相背两端,两个所述重掺杂区分别连接于两个所述轻掺杂区远离所述沟道区的两端。所述栅极绝缘层位于所述缓冲层远离所述第二基材的一侧且覆盖所述半导体层。所述栅极绝缘层设有分别正对两个所述重掺杂区的第一孔和第二孔。所述栅极位于所述栅极绝缘层远离所述缓冲层的一侧且正对所述沟道区设置。所述第一绝缘层位于所述栅极绝缘层远离所述缓冲层的一侧且覆盖所述栅极。所述第一绝缘层设有连通所述第一孔的第三孔和连通所述第二孔的第四孔。所述源极和所述漏极位于所述第一绝缘层远离所述栅极绝缘层的一侧,所述源极经所述第三孔和所述第一孔连接其中一个所述重掺杂区,所述漏极经所述第四孔和所述第二孔连接另一个所述重掺杂区。所述第二绝缘层位于所述第一绝缘层远离所述栅极绝缘层的一侧且覆盖所述源极和所述漏极。所述第二绝缘层设有正对所述漏极(或所述源极)的第五孔。所述公共电极位于所述第二绝缘层远离所述第一绝缘层的一侧。所述第三绝缘层位于所述第二绝缘层远离所述第一绝缘层的一侧且覆盖所述公共电极。所述第三绝缘层设有连通所述第五孔的第六孔。所述像素电极位于所述第三绝缘层远离所述第二绝缘层的一侧,且通过所述第六孔和所述第五孔连接所述漏极(或所述源极)。
此时,所述多个遮光层可以包括所述遮挡层、所述半导体层、所述栅极、所述源极、所述漏极等。所述多个透光层可以包括所述缓冲层、所述栅极绝缘层、所述第一绝缘层、所述第二绝缘层及所述第三绝缘层。所述像素电极和所述公共电极采用透光材料时,也可以属于所述多个透光层。
或者,所述器件阵列层中的所述薄膜晶体管可采用底栅结构,例如:
所述器件阵列层包括栅极、栅极绝缘层、半导体层、源极、漏极、绝缘层及像素电极。所述栅极形成在所述第二基材上。所述栅极绝缘层形成在所述第二基材上且覆盖所述栅极。所述半导体层位于所述栅极绝缘层远离所述栅极的一侧且正对所述栅极。所述半导体层可采用非晶硅(amorphous silicon,α-Si)材料。所述源极位于所述栅极绝缘层远离所述第二基材的一侧且连接所述半导体层的一端。所述漏极位于所述栅极绝缘层远离所述第二基材的一侧且连接所述半导体层的另一端。所述绝缘层位于所述栅极绝缘层远离所述第二基材的一侧且覆盖所述源极、所述半导体层及所述漏极。所述绝缘层设有正对所述漏极(或所述源极)的通孔。所述像素电极位于所述绝缘层远离所述栅极绝缘层的一侧,且通过所述通孔连接所述漏极(或所述源极)。
此时,所述多个遮光层可以包括所述栅极、所述半导体层、所述源极及所述漏极。所述多个透光层可以包括所述栅极绝缘层和所述绝缘层。所述像素电极采用透光材料时,也可以属于所述多个透光层。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一个或多个所述透光层部分排布于所述透光区域,因此所述器件阵列层在所述透光区域部分的厚度(在所述第一基材向所述第二基材的方向上的尺寸)与在所述显示区域部分的厚度差异不大,使得液晶层在所述透光区域部分的厚度与在所述显示区域部分的厚度相近,以降低由于层结构差异过大而导致所述透光区域周围的所述显示区域出现显示异常(如牛顿环等)问题的风险,从而提高所述液晶显示屏的显示质量。
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器件阵列层的层结构可以与前面两种实施例有所区别,也即所述器件阵列层可以是其他层结构。所述多个透光层和所述多个遮光层对应的具有其他膜层。
一种可选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基材向所述第二基材的方向(也即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上,所述器件阵列层位于所述显示区域的部分与位于所述透光区域的部分厚度一致。此时,所述多个透光层中的同一层所述透光层在所述透光区域的部分厚度可以大于在所述显示区域的部分厚度,以使所述器件阵列层位于所述显示区域的部分与位于所述透光区域的部分厚度一致。本实施例中,所述器件阵列层位于所述显示区域的部分与位于所述透光区域的部分厚度一致,使得所述液晶显示屏在所述显示区域和所述透光区域的层结构较为相近,以保证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当所述第二取向层形成在所述器件阵列层上时,所述第二取向层能够形成较为平坦的膜层,避免所述第二取向层在所述透光区域的周缘处发生液体堆积而导致所述透光区域出现周边发黄、发白等显示不均的问题。
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液晶显示面板还包括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位于所述第一基材与所述第二基材之间,且在所述第一基材向所述第二基材的方向上贯穿所述液晶层,用以保持所述第一基材与所述第二基材之间的间距。
在本申请中,所述支撑组件用于保持所述第一基材与所述第二基材之间的间距(又称盒间隙),使得所述液晶显示面板在制作或使用过程中不易发生形变,从而保证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显示质量。
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支撑组件包括多个第一支撑柱,所述多个第一支撑柱错开所述透光区域排布。所述多个第一支撑柱彼此间隔排布。所述多个第一支撑柱正对所述黑色矩阵排布。换言之,所述多个第一支撑柱在所述第一基材上的投影被所述黑色矩阵在所述第一基材上的投影覆盖。所述多个第一支撑柱可采用透光材料或不透光材料。
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支撑组件还包括第二支撑柱,所述第二支撑柱部分或全部排布于所述透光区域。所述第二支撑柱采用透光材料。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所述第二支撑柱对位于所述透光区域内的所述第一基材和所述第二基材的支撑,使得所述液晶显示面板在所述透光区域与所述显示区域具有相同的盒间隙,以避免在所述透光区域周边的显示区域中发生显示异常,使得所述液晶显示屏具有较高的显示质量。
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撑柱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支撑柱彼此间隔地排布于所述透光区域。本实施例中,多个所述第二支撑柱可大致均匀地间隔排布,使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整个所述透光区域具有较为均匀的盒间隙。
其中,对所述第二支撑柱的数量进行设计时,要平衡支撑需求和透光需求,以具有足够的所述第二支撑柱用于保持盒间隙,又避免设置过多的所述第二支撑柱而导致所述透光区域的透过率过低。
其中,当所述器件阵列层位于所述显示区域的部分与位于所述透光区域的部分厚度一致时,所述第二支撑柱的形状及尺寸可以与所述第一支撑柱相同。所述第二支撑柱和所述第一支撑柱可以大致呈圆台状。所述第二支撑柱与所述第一支撑柱可在同一道工序中成型。
当所述器件阵列层位于所述显示区域的部分的厚度大于位于所述透光区域的部分的厚度时,在所述第一基材向所述第二基材的方向上,所述第二支撑柱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一支撑柱的高度。所述第二支撑柱的高度以能够合理支撑所述第一基材及所述第二基材为准进行设计。此时,所述第二支撑柱的形状可参考所述第一支撑柱设计。所述第二支撑柱和所述第一支撑柱可以大致呈圆台状。所述第二支撑柱与所述第一支撑柱可以在同一道工序中成型,也可以在两道工序中成型。
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撑柱的数量为一个。所述第二支撑柱朝向所述第二基材的端面面积大于所述第一支撑柱朝向所述第二基材的端面面积。其中,所述第二支撑柱朝向所述第一基材的端面面积大于所述第一支撑柱朝向所述第一基材的端面面积。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撑柱能够提供更大的支撑面积,从而在所述第二支撑柱的数量的情况下,使得所述支撑组件能够稳定支撑所述透光区域。
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撑柱可以呈圆台形,所述第二支撑柱的两个端面呈圆形。此时,所述第二支撑柱的两个端面可以尽量覆盖所述透光区域。例如,所述第二支撑柱形成在所述第一基材上,所述第二支撑柱朝向所述第一基材的端面覆盖所述透光区域。此时,所述第二支撑柱朝向所述第二基材的端面可以覆盖所述透光区域或覆盖部分所述透光区域。由于所述第二支撑柱占用了所述液晶层在所述透光区域的大量空间、甚至全部空间,因此所述液晶层在所述液晶区域中的液晶很少、甚至没有。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撑柱可采用高透光材料,以提高所述透光区域的透过率。例如,所述第二支撑柱所采用的材料的透光率可高于液晶材料的透光率。
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撑柱朝向所述第二基材的端面呈环形。此时,所述第二支撑柱具有相背设置的内侧环面和外侧环面。所述内侧环面所环绕出的空间中排布有液晶。具有环形端面的所述第二支撑柱的支撑强度较高。
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支撑组件还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三支撑柱,所述第二支撑柱环绕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三支撑柱设置。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一个或多个所述第三支撑柱,使一个或多个所述第三支撑柱与所述第二支撑柱相配合,共同支撑所述第一基材和所述第二基材,能够提高所述支撑组件对所述液晶显示面板在所述透光区域部分的支撑可靠性。
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液晶显示面板还具有环绕并邻接所述透光区域的遮光区域。所述第二支撑柱部分位于所述遮光区域。在本申请中,位于所述遮光区域的部分所述第二支撑柱既不会降低所述遮光区域的透光率,还能够提高对所述液晶显示面板在所述透光区域部分的支撑可靠性,使得所述液晶显示面板具有较高的显示质量。
其中,所述黑色矩阵环绕所述透光区域的部分对应于所述遮光区域。
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撑柱包括第一支撑块和第二支撑块。所述第一支撑块和所述第二支撑块在所述第一基材向所述第二基材的方向上排布,且彼此抵持。此时,所述第一支撑块和所述第二支撑块中的一者形成在所述第一基材上,另一者形成在所述第二基材上。在所述第一基材向所述第二基材的方向上,所述第一支撑块与所述第二支撑块的高度和等于所述第二支撑柱的高度。在本实施例中,将一个所述第二支撑柱分割成所述第一支撑块和所述第二支撑块,有利于降低所述第二支撑柱的成型难度,使得所述第二支撑柱的成型质量较高。
其中,所述第一支撑块朝向所述第一基材的端面面积与所述第二支撑块朝向所述第二基材的端面面积相同。所述第一支撑块的高度与所述第二支撑块的高度可以一致,也可以不一致。
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液晶显示面板还具有环绕并邻接所述透光区域的遮光区域。所述支撑组件还包括第四支撑柱。所述第四支撑柱排布于所述遮光区域。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四支撑柱能够对所述液晶显示面板位于所述遮光区域的部分进行支撑,从而降低所述遮光区域发生形变的风险,以保证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显示质量。
其中,所述器件阵列层在所述遮光区域的部分的层结构与在所述显示区域的部分的层结构相同,厚度相等。所述第四支撑柱的高度与所述第一支撑柱的高度相同。
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四支撑柱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四支撑柱彼此间隔地环绕所述透光区域排布。所述第四支撑柱的形状及尺寸可以与所述第一支撑柱相同。所述第四支撑柱可以大致呈圆台状。所述第四支撑柱与所述第一支撑柱可在同一道工序中成型。
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四支撑柱的数量为一个。所述第四支撑柱朝向所述第二基材的端面呈环形。具有环形端面的所述第四支撑柱的支撑强度较高。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液晶显示屏(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所述液晶显示屏包括背光模组(backlight module)和上述液晶显示面板。所述背光模组用于为所述液晶显示面板提供背光源。所述背光模组具有正对所述透光区域的透光部。所述透光部允许可见光通过。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所述液晶显示屏的所述液晶显示面板具有透光区域,所述透光区域允许可见光通过,且所述背光模组设有正对所述透光区域的透光部,因此当所述液晶显示面板应用于电子设备时,所述电子设备中的摄像头模组等光学器件能够放置在所述透光区域下方,以通过所述透光区域(及所述透光部)传输可见光,从而减少所述光学器件对所述液晶显示屏的排布空间的限制,并且所述透光区域被所述显示区域所环绕,使得所述液晶显示屏能够设置更大的显示区域,以减小所述电子设备的边框面积、增大所述电子设备的显示面积,提高所述电子设备的屏占比。
其中,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发光部。所述发光部环绕所述透光部设置。所述发光部与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所述显示区域相对应。
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透光部为通孔。电子设备的光学器件可以部分或全部收容于所述通孔,以使所述光学器件与所述液晶显示屏的排布更为紧凑,两者能够复用所述电子设备厚度方向上的空间,有利于所述电子设备的轻薄化。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壳体、光学器件及上述液晶显示屏。所述液晶显示屏安装于所述壳体。所述液晶显示屏与所述壳体共同围设出整机内腔。所述光学器件收容于所述整机内腔且正对所述透光区域。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光学器件能够通过所述液晶显示屏的透光区域传输光线,从而无需占用所述液晶显示屏的侧向周边空间,使所述液晶显示屏能够设计更大的显示区域,以提高所述电子设备的屏占比。
其中,所述光学器件可以是摄像头模组、环境光传感器、接近光传感器或光学指纹传感器。所述电子设备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所述光学器件。所述液晶显示面板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透光区域。
其中,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盖板。所述盖板位于所述液晶显示屏远离所述整机内腔的一侧。所述液晶显示屏可通过粘接层粘接于所述盖板,以共同形成屏组件。所述粘接层可采用透明光学胶材料。所述粘接层正对所述透光区域的位置可以镂空设置。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背景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或背景技术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进行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电子设备在A-A线处的部分结构在一种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结构的部分分解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电子设备在A-A线处的部分结构在另一种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所示结构的部分分解示意图;
图6是图3所示液晶显示面板在第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所示液晶显示面板的器件阵列层与第二基材在一种实施例中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6所示液晶显示面板的器件阵列层与第二基材在另一种实施例中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3所示液晶显示面板在第二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3所示液晶显示面板在第三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3所示液晶显示面板在第四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3所示液晶显示面板在第五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3所示液晶显示面板在第六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3所示液晶显示面板在第七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3所示液晶显示面板在第八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图3所示液晶显示面板在第九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图3所示液晶显示面板在第十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图3所示液晶显示面板在第十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图18所示液晶显示面板的第二支撑柱和第三支撑柱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20是图3所示液晶显示面板在第十二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21是图20所示液晶显示面板的第二支撑柱和第三支撑柱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22是图3所示液晶显示面板在第十三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23是图3所示液晶显示面板在第十四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描述。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3,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100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电子设备100在A-A线处的部分结构在一种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所示结构的部分分解示意图。
电子设备100可以是任何具备通信和存储功能的设备,例如:平板电脑、手机、电子阅读器、笔记本电脑、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等。图1所示实施例以电子设备100是手机为例进行说明。
电子设备100包括壳体200、光学器件300及液晶显示屏(Liquid CrystalDisplay,LCD)400。液晶显示屏400安装于壳体200。壳体200可包括边框和后盖。边框环绕设于后盖的周缘。液晶显示屏400盖设于边框远离后盖的一侧。液晶显示屏400与壳体200共同围设出整机内腔。光学器件300收容于整机内腔。光学器件300可以是摄像头模组、环境光传感器、接近光传感器或光学指纹传感器。
图2所示结构以光学器件300为摄像头模组为例进行说明。图2所示结构还可以适用于其他以可见光为识别光线的光学器件300,例如环境光传感器、识别可见光的光学指纹传感器等。
液晶显示屏400包括背光模组(backlight module)500和液晶显示面板600。背光模组500用于为液晶显示面板600提供背光源。液晶显示面板600具有透光区域601和环绕透光区域601的显示区域602。显示区域602用于显示图像。透光区域601允许可见光通过。背光模组500具有正对透光区域601的透光部501。透光部501允许可见光通过。光学器件300正对透光区域601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液晶显示屏400的液晶显示面板600具有透光区域601,透光区域601允许可见光通过,背光模组500具有正对透光区域601的透光部501,因此电子设备100中的摄像头模组等光学器件300能够放置在透光区域601下方,以通过透光区域601(及透光部501)传输可见光,无需占用液晶显示屏400的侧向周边空间,从而减少光学器件300对液晶显示屏400的排布空间的限制,并且透光区域601被显示区域602所环绕,使得液晶显示屏400能够设置更大的显示区域602,以减小电子设备100的边框面积、增大电子设备100的显示面积,提高电子设备100的屏占比。
本申请中,液晶显示屏400的透光区对应于其液晶显示面板600的透光区域601,两者重合。液晶显示屏400的显示区对应于其液晶显示面板600的显示区域602,两者重合。
一种可选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2和图3,背光模组500的透光部501为通孔。电子设备100的光学器件300可以部分或全部收容于通孔,以使光学器件300与液晶显示屏400的排布更为紧凑,两者能够复用电子设备100厚度方向上的空间,有利于电子设备100的轻薄化。
其他实施例中,背光模组500的透光部501可以采用导光材料制成。导光材料可以为透明材料。光学器件300位于透光部501远离液晶显示面板600的透光区域601的一侧,透光部501与透光区域601共同用于传输可见光线。
一种可选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2和图3,液晶显示面板600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偏光片10、液晶盒20及第二偏光片30。换言之,第一偏光片10和第二偏光片30分别层叠于液晶盒20的相背两侧。液晶盒20在透光区域601的部分允许可见光通过。第一偏光片10的偏光轴垂直于第二偏光片30的偏光轴。第一偏光片10和第二偏光片30中的至少一者在透光区域601中镂空设置。也即,第一偏光片10在透光区域601中镂空设置,或者第二偏光片30在透光区域601中镂空设置,或者第一偏光片10和第二偏光片30在透光区域601中均镂空设置。此时,液晶显示面板600在透光区域601的部分允许可见光通过。其中,第一偏光片10和第二偏光片30在透光区域601中均镂空设置时,透光区域601的透光率更高,有利于提高光学器件300的工作质量。图2和图3所示结构以第一偏光片10和第二偏光片30在透光区域601中均镂空设置为例进行说明。
一种可选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3,电子设备100还包括盖板700。盖板700位于液晶显示屏400远离整机内腔的一侧。液晶显示屏400可通过粘接层800粘接于盖板700,以共同形成屏组件。本申请中,屏组件的透光区901对应于其液晶显示面板600的透光区域601,两者重合。屏组件的显示区902对应于其液晶显示面板600的显示区域602,两者重合。
粘接层800可采用透明光学胶(Optically Clear Adhesive,OCA)材料。粘接层800与透光区域601正对的位置可以镂空设置,以保证屏组件对应于透光区域601部分的高透光率。其他实施例中,粘接层800也可覆盖透光区域601。
可选的,液晶显示屏400可以集成触控功能。例如,液晶显示屏400还可包括触控层。触控层可以位于第一偏光片10与液晶盒20之间、液晶盒20中或液晶盒20与第一偏光片10之间。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在盖板700与液晶显示屏400之间设置触控膜层,以使屏组件集成触控功能。
请一并参阅图4和图5,图4是图1所示电子设备100在A-A线处的部分结构在另一种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所示结构的部分分解示意图。图4所示结构以光学器件300为接近光传感器为例进行说明。图4所示结构还可以适用于其他以不可见光为识别光线的光学器件300,例如识别不可见光的光学指纹传感器。
传统液晶屏中,允许可见光通过的膜层或板材也都允许不可见光通过。本申请中液晶显示面板600位于透光区域601的膜层(后文中会介绍具体膜层结构)或板材的材料可参阅传统方案进行设计,由于液晶显示面板600位于透光区域601的部分允许可见光通过,因此液晶显示面板600位于透光区域601的部分同样允许不可见光通过。背光模组500中的透光部501同样允许不可见光通过。本申请中以不可见光为识别光线的光学器件300能够通过液晶显示面板600的透光区域601(及背光模组500的透光部501)传输光线。
本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的主要区别是,第一偏光片10和第二偏光片30中的一者在透光区域601镂空设置。例如,第一偏光片10覆盖透光区域601和显示区域602。第二偏光片30覆盖显示区域602且错开透光区域601。由于以不可见光为识别光线的光学器件300对透过率的要求较低,因此第一偏光片10和第二偏光片30中的一者开孔即可满足器件要求。此时,位于第一偏光片10与盖板700之间的粘接层800也可覆盖透光区域601,以形成连续的粘接膜层。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偏光片10和第二偏光片30也可以均在透光区域601中镂空设置。
本申请中,电子设备10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光学器件300。液晶显示面板60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透光区域601,背光模组500的透光部501与透光区域601对应设置。例如,电子设备100包括多个光学器件300,液晶显示面板600包括多个透光区域601,多个光学器件300分别正对多个透光区域601,以通过多个透光区域601传输光线。其中,一个透光区域601可以为一个光学器件300提供光线传输通道,也可以同时为多个光学器件300提供光线传输通道。
请一并参阅图3和图6,图6是图3所示液晶显示面板600在第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液晶盒20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基材1、彩膜层2、器件阵列层3及第二基材4。换言之,液晶显示面板600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偏光片10、第一基材1、彩膜层2、器件阵列层3、第二基材4及第二偏光片30。第一基材1和第二基材4均采用透光材料并覆盖透光区域601。彩膜层2又称彩色滤光层(color filter,CF),用于通过特定波段范围内的光线。器件阵列层3包括阵列设置的多个薄膜晶体管(thin film transistor,TFT)。彩膜层2位于透光区域601的部分和器件阵列层3位于透光区域601的部分均允许可见光通过。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基材1和第二基材4均采用透光材料,彩膜层2位于透光区域601的部分和器件阵列层3位于透光区域601的部分均允许可见光通过,且第一偏光片10和第二偏光片30中的至少一者在透光区域601中镂空设置,因此透光区域601允许可见光通过。当液晶显示面板600应用于电子设备100时,电子设备100中的摄像头模组等光学器件300能够放置在液晶显示面板600的透光区域601下方,以通过透光区域601传输可见光,从而减少光学器件300对液晶显示面板600的排布空间的限制,并且透光区域601被显示区域602所环绕,使得液晶显示面板600能够设置更大的显示区域602,以减小电子设备100的边框面积、增大电子设备100的显示面积,提高电子设备100的屏占比。
其中,第一基材1和第二基材4同样覆盖显示区域602。第一基材1和第二基材4可采用玻璃材料。第一基材1和第二基材4为整面连续的板材,具有足够的结构强度,使得液晶显示面板600的整体强度较高,不易碎裂。本申请中,由于液晶显示面板600具有较高的强度,因此透光区域601的形状、大小、数量及与液晶显示面板600的边缘之间的间距的设计更为灵活、多样化,有利于提高电子设备100的整机可靠性。例如,透光区域601的形状可以为圆形、椭圆形、多边形、圆角矩形、跑道形(包括两条相互平行的直边和相对地连接在两条直边之间的弧边)等。透光区域601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多个透光区域601可以分别为多个光学器件300提供光线传输通道。多个透光区域601的排布方式可以灵活设计,例如阵列排布、环形排列等。
可选的,请参阅图6,液晶显示面板600还包括胶框5和液晶层(liquid crystallayer)6。胶框5位于第一基材1与第二基材4之间。胶框5环绕于显示区域602外周侧。透光区域601位于胶框5内侧。液晶层6填充于胶框5内侧。
在本实施例中,液晶层6能够同时填充于透光区域601和显示区域602中,透光区域601与显示区域602之间无需额外设置隔断结构,从而简化了液晶显示面板600的制作工艺,使得液晶显示面板600的成本较低。
其中,器件阵列层3在显示区域602中的部分能够控制液晶层6的位于显示区域602的液晶的偏转方向,彩膜层2在显示区域602中的部分能够过滤光线。器件阵列层3、彩膜层2及液晶层6相配合,使得显示区域602能够实现显示。由于液晶能够传输光线,因此可见光能够穿过液晶层6在透光区域601的部分,透光区域601能够传输可见光。
可选的,请参阅图6,彩膜层2包括黑色矩阵(black matrix,BM)21和与黑色矩阵21交替设置的多个彩色色阻块22。多个彩色色阻块22包括红色(R)色阻块、绿色(G)色阻块及蓝色(B)色阻块。一种实施例中,多个彩色色阻块22还可包括白色(W)色阻块或黄色(Y)色阻块。本实施例中,黑色矩阵21集成在彩膜层2中,黑色矩阵21与多个彩色色阻块22复用液晶显示面板600的部分厚度空间。
其中,液晶层6位于彩膜层2与器件阵列层3之间。彩膜层2可以制作在第一基材1上,而与第一基材1共同形成彩膜基板。器件阵列层3可以制作在第二基材4上,而与第二基材4共同形成阵列基板。制作液晶显示面板600时,先分别形成阵列基板和彩膜基板,然后对盒阵列基板与彩膜基板,接着在阵列基板与彩膜基板之间填充液晶以形成液晶层6。
可选的,请参阅图6,黑色矩阵21和多个彩色色阻块22均错开透光区域601排布。黑色矩阵21图案化地排布于显示区域602。黑色矩阵21大致呈框架形,以形成呈矩阵排布的多个镂空区。多个彩色色阻块22排布于显示区域602,多个彩色色阻块22一一对应地覆盖多个镂空区。此时,黑色矩阵21和多个彩色色阻块22均不会遮挡透光区域601,透光区域601的透光率较高,有利于提高光学器件300的工作质量。
可选的,请参阅图6,液晶显示面板600还包括平坦层7。平坦层7位于彩膜层2与液晶层6之间。平坦层7远离彩膜层2的一侧能够提供平整的成型面71,从而降低后续的其他层结构的成型难度。平坦层7采用透明材料。本实施例中,平坦层7排布于显示区域602并错开透光区域601。也即,平坦层7在透光区域601镂空设置。
可选的,请参阅图6,液晶显示面板600还包括第一取向层(alignment layer,又称配向层)8和第二取向层9。第一取向层8位于液晶层6朝向第一基材1的一侧。第二取向层9位于液晶层6朝向第二基材4的一侧。换言之,第一取向层8和第二取向层9分别位于液晶层6的相背两侧,且直接接触液晶层6。液晶层6夹设在第一取向层8和第二取向层9之间。第一取向层8和第二取向层9用于为液晶层6中的液晶提供预倾角。第一取向层8及第二取向层9均覆盖透光区域601和显示区域602。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取向层8及第二取向层9均覆盖透光区域601和显示区域602,因此在第一取向层8和第二取向层9的制备工艺中,能够降低在透光区域601沉积异物的风险,使得经过透光区域601的光线因异物产生噪音的风险较小,从而保证光学器件300的工作质量。第一取向层8及第二取向层9的设置也有利于控制位于透光区域601内的液晶保持特定角度,以减少光线在传输过程中发生偏离的风险,从而提高光学器件300的工作质量。
其中,第一取向层8可以形成在平坦层7远离彩膜层2的成型面71上。由于该成型面71平整,因此第一取向层8的成型难度较低,第一取向层8的成型质量较佳。
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取向层8在透光区域601中也可镂空设置。第二取向层9在透光区域601中也可镂空设置。
可选的,请一并参阅图6至图8,图7是图6所示液晶显示面板600的器件阵列层3与第二基材4在一种实施例中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6所示液晶显示面板600的器件阵列层3与第二基材4在另一种实施例中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器件阵列层3包括层叠设置的多个透光层301和多个遮光层302。多个遮光层302错开透光区域601排布。多个遮光层302图案化地排布于显示区域602。一个或多个透光层301部分排布于透光区域601。多个透光层301图案化地排布于显示区域602。透光层301允许可见光通过。遮光层302遮挡可见光。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一个或多个透光层301部分排布于透光区域601,因此器件阵列层3在透光区域601部分的厚度(在第一基材1向第二基材4的方向Z上的尺寸)与在显示区域602部分的厚度差异不大,使得液晶层6在透光区域601部分的厚度与在显示区域602部分的厚度相近,以降低由于层结构差异过大而导致透光区域601周围的显示区域602出现显示异常(如牛顿环等)问题的风险,从而提高液晶显示屏400的显示质量。
举例而言:
一种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6和图7,器件阵列层3中的薄膜晶体管可采用顶栅结构。器件阵列层3包括遮挡层31、缓冲层32、半导体层33、栅极绝缘层(gate insulatorlayer)34、栅极35、第一绝缘层36、源极37、漏极38、第二绝缘层39、公共电极310、第三绝缘层311及像素电极312。遮挡层31形成在第二基材4上。遮挡层31可采用金属材料。缓冲层32形成在第二基材4上且覆盖遮挡层31。半导体层33位于缓冲层32远离第二基材4的一侧且正对遮挡层31。半导体层33可采用低温多晶硅(low temperature poly-silicon,LTPS)材料。半导体层33包括位于沟道区、两个轻掺杂区和两个重掺杂区,两个轻掺杂区分别连接于沟道区的相背两端,两个重掺杂区分别连接于两个轻掺杂区远离沟道区的两端。栅极绝缘层34位于缓冲层32远离第二基材4的一侧且覆盖半导体层33。栅极绝缘层34设有分别正对两个重掺杂区的第一孔和第二孔。栅极35位于栅极绝缘层34远离缓冲层32的一侧且正对沟道区设置。第一绝缘层36位于栅极绝缘层34远离缓冲层32的一侧且覆盖栅极35。第一绝缘层36设有连通第一孔的第三孔和连通第二孔的第四孔。源极37和漏极38位于第一绝缘层36远离栅极绝缘层34的一侧,源极37经第三孔和第一孔连接其中一个重掺杂区,漏极38经第四孔和第二孔连接另一个重掺杂区。第二绝缘层39位于第一绝缘层36远离栅极绝缘层34的一侧且覆盖源极37和漏极38。第二绝缘层39设有正对漏极38(或源极37)的第五孔。公共电极310位于第二绝缘层39远离第一绝缘层36的一侧。第三绝缘层311位于第二绝缘层39远离第一绝缘层36的一侧且覆盖公共电极310。第三绝缘层311设有连通第五孔的第六孔。像素电极312位于第三绝缘层311远离第二绝缘层39的一侧,且通过第六孔和第五孔连接漏极38(或源极37)。
此时,多个遮光层302可以包括遮挡层31、半导体层33、栅极35、源极37、漏极38等。多个透光层301可以包括缓冲层32、栅极绝缘层34、第一绝缘层36、第二绝缘层39及第三绝缘层311。像素电极312和公共电极310采用透光材料时,也可以属于多个透光层301。
另一种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6和图8,器件阵列层3中的薄膜晶体管可采用底栅结构。器件阵列层3包括栅极35、栅极绝缘层34、半导体层33、源极37、漏极38、绝缘层313及像素电极312。栅极35形成在第二基材4上。栅极绝缘层34形成在第二基材4上且覆盖栅极35。半导体层33位于栅极绝缘层34远离栅极35的一侧且正对栅极35。半导体层33可采用非晶硅(amorphous silicon,α-Si)材料。源极37位于栅极绝缘层34远离第二基材4的一侧且连接半导体层33的一端。漏极38位于栅极绝缘层34远离第二基材4的一侧且连接半导体层33的另一端。绝缘层313位于栅极绝缘层34远离第二基材4的一侧且覆盖源极37、半导体层33及漏极38。绝缘层313设有正对漏极38(或源极37)的通孔。像素电极312位于绝缘层313远离栅极绝缘层34的一侧,且通过通孔连接漏极38(或源极37)。
此时,多个遮光层302可以包括栅极35、半导体层33、源极37及漏极38。多个透光层301可以包括栅极绝缘层34和绝缘层313。像素电极312采用透光材料时,也可以属于多个透光层301。
其他实施例中,器件阵列层3的层结构可以与前面两种实施例有所区别,也即器件阵列层3可以是其他层结构。多个透光层301和多个遮光层302对应的具有其他膜层。
可选的,请一并参阅图6至图8,在第一基材1向第二基材4的方向Z(也即液晶显示面板600的厚度方向)上,器件阵列层3位于显示区域602的部分的厚度大于位于透光区域601的部分的厚度。此时,同一层透光层301在显示区域602的部分和在透光区域601部分的厚度可以保持一致,以降低各层透光层301的制备难度,也降低器件阵列层3的制备难度。
其中,器件阵列层3可以在透光区域601排布尽量多的透光层301,以降低器件阵列层3在显示区域602部分与在透光区域601部分的厚度差异。
可选的,请参阅图6,液晶显示面板600还包括支撑组件40。支撑组件40位于第一基材1与第二基材4之间,且在第一基材1向第二基材4的方向Z上贯穿液晶层6,用以保持第一基材1与第二基材4之间的间距。
在本申请中,支撑组件40用于保持第一基材1与第二基材4之间的间距(又称盒间隙),使得液晶显示面板600在制作或使用过程中不易发生形变,从而保证液晶显示面板600的显示质量。
其中,支撑组件40包括多个第一支撑柱41,多个第一支撑柱41错开透光区域601排布。多个第一支撑柱41彼此间隔排布。多个第一支撑柱41正对黑色矩阵21排布。换言之,多个第一支撑柱41在第一基材1上的投影被黑色矩阵21在第一基材1上的投影覆盖。多个第一支撑柱41可采用透光材料或不透光材料。
其他实施例中,多个第一支撑柱41采用透明材料时,多个第一支撑柱41的排布位置也可以不收黑色矩阵21限定。
可选的,请参阅图6,液晶显示面板600还具有环绕并邻接透光区域601的遮光区域603。遮光区域603位于透光区域601与显示区域602之间。其中,黑色矩阵21环绕透光区域601的部分对应于遮光区域603。
支撑组件40还包括第四支撑柱44。第四支撑柱44排布于遮光区域603。在本实施例中,第四支撑柱44能够对液晶显示面板600位于遮光区域603的部分进行支撑,从而降低遮光区域603发生形变的风险,以保证液晶显示面板600的显示质量。
其中,器件阵列层3在遮光区域603的部分的层结构与在显示区域602的部分的层结构相同,厚度相等。第四支撑柱44的高度与第一支撑柱41的高度相同。
其中,第四支撑柱44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四支撑柱44彼此间隔地环绕透光区域601排布。第四支撑柱44的形状及尺寸可以与第一支撑柱41相同。第四支撑柱44可以大致呈圆台状。第四支撑柱44与第一支撑柱41可在同一道工序中成形。
请参阅图9,图9是图3所示液晶显示面板600在第二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平坦层7位于彩膜层2与液晶层6之间。平坦层7采用透明材料。
本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的主要区别是:平坦层7覆盖透光区域601和显示区域602。此时,平坦层7远离彩膜层2的一侧能够提供一个完整且平整的成型面71,从而降低后续的其他层结构(例如第一取向层8)的成型难度,有利于提高液晶显示面板600的良品率。
请参阅图10,图10是图3所示液晶显示面板600在第三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彩膜层2包括黑色矩阵21和与黑色矩阵21交替设置的多个彩色色阻块22。
本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的主要区别是:液晶层6位于第一基材1与彩膜层2之间。此时,器件阵列层3和彩膜层2依次形成在第二基材4上,以形成阵列上彩膜(Color Filter OnArray,COA)基板;第一基材1及形成在第一基材1上的膜层共同形成对盒基板。制作液晶显示面板600时,先分别形成阵列上彩膜基板和对盒基板,然后对盒阵列上彩膜基板和对盒基板,接着在阵列上彩膜基板和对盒基板之间填充液晶以形成液晶层6。本实施例中,由于彩膜层2形成在器件阵列层3上,因此能够解决液晶显示面板600对位要求高的问题,同时也能够提高液晶显示面板600的开口率。
其中,彩膜层2位于液晶层6与器件阵列层3之间,平坦层7形成在彩膜层2远离器件阵列层3的一侧。平坦层7远离彩膜层2的一侧形成完整且平整的成型面71,能够降低后续的其他层结构(例如第二取向层9)的成型难度,有利于提高液晶显示面板600的良品率。
液晶显示面板600还可包括第二平坦层50,第二平坦层50位于第一基材1朝向液晶层6的一侧。第二平坦层50能够提高后续形成在第一基材1上的其他层结构(例如第一取向层8)的附着力。
其中,支撑组件40可以形成在第二平坦层50上。其他实施例中,液晶显示面板600不设置第二平坦层50,支撑组件40可以直接形成在第一基材1上。
请参阅图11,图11是图3所示液晶显示面板600在第四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的主要区别是:液晶显示面板600还包括黑色矩阵21。彩膜层2包括多个彩色色阻块22。本实施例中,黑色矩阵21独立于彩膜层2。黑色矩阵21位于第一基材1朝向彩膜层2的一侧,液晶层6位于黑色矩阵21与彩膜层2之间。此时,器件阵列层3和彩膜层2依次形成在第二基材4上,以形成阵列上彩膜基板;第一基材1及形成在第一基材1上的黑色矩阵21共同形成对盒基板。制作液晶显示面板600时,先分别形成阵列上彩膜基板和对盒基板,然后对盒阵列上彩膜基板和对盒基板,接着在阵列上彩膜基板和对盒基板之间填充液晶以形成液晶层6。本实施例中,由于彩膜层2形成在器件阵列层3上,因此能够解决液晶显示面板600对位要求高的问题,同时也能够提高液晶显示面板600的开口率。
其中,彩膜层2位于液晶层6与器件阵列层3之间,平坦层7形成在彩膜层2远离器件阵列层3的一侧。平坦层7远离彩膜层2的一侧形成完整且平整的成型面71,能够降低后续的其他层结构(例如第二取向层9)的成型难度,有利于提高液晶显示面板600的良品率。彩膜层2中的各彩色色阻块22之间形成间隙时,平坦层7可部分填充于该间隙。
其中,液晶显示面板600还可包括第二平坦层50。第二平坦层50位于黑色矩阵21远离第一基材1的一侧且覆盖黑色矩阵21。第二平坦层50可部分填充于黑色矩阵21中的空隙处。第二平坦层50能够提高后续形成在第一基材1上的其他层结构(例如第一取向层8)的附着力。支撑组件40可以形成在第二平坦层50上。其他实施例中,液晶显示面板600不设置第二平坦层50,支撑组件40可以直接形成在黑色矩阵21上。
请参阅图12,图12是图3所示液晶显示面板600在第五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彩膜层2包括黑色矩阵21和与黑色矩阵21交替设置的多个彩色色阻块22。黑色矩阵21错开透光区域601排布。
本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的主要区别是:部分彩色色阻块22排布于透光区域601。黑色矩阵21图案化地排布于显示区域602。黑色矩阵21大致呈框架形,以形成呈矩阵排布的多个镂空区。部分彩色色阻块22排布于显示区域602,并一一对应地覆盖多个镂空区。排布于透光区域601的部分彩色色阻块22的排布方式可以灵活设置,例如排布同一种颜色的色阻块,或排布不同颜色的色阻块。此时,黑色矩阵21不会遮挡透光区域601。排布于透光区域601的部分彩色色阻块22会过滤部分光线,虽然降低了透光率,但仍能够保持透光区域601的透光性。其中,可通过电子设备100中的控制器中的算法补偿或修正排布于透光区域601的部分彩色色阻块22所形成的过滤作用,以保证光学器件300的工作质量。
请参阅图13,图13是图3所示液晶显示面板600在第六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的主要区别是:在第一基材1向第二基材4的方向Z(也即液晶显示面板600的厚度方向)上,器件阵列层3位于显示区域602的部分与位于透光区域601的部分厚度一致。此时,多个透光层301(参阅图7和图8)中的同一层透光层301在透光区域601的部分厚度可以大于在显示区域602的部分厚度,以使器件阵列层3位于显示区域602的部分与位于透光区域601的部分厚度一致。
本实施例中,器件阵列层3位于显示区域602的部分与位于透光区域601的部分厚度一致,使得液晶显示屏400在显示区域602和透光区域601的层结构较为相近,以保证液晶显示面板600的显示效果。当第二取向层9形成在器件阵列层3上时,第二取向层9能够形成较为平坦的膜层,避免第二取向层9在透光区域601的周缘处发生液体堆积而导致透光区域601出现周边发黄、发白等显示不均的问题。
请参阅图14,图14是图3所示液晶显示面板600在第七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液晶显示面板600还包括支撑组件40。支撑组件40位于第一基材1与第二基材4之间,且在第一基材1向第二基材4的方向Z上贯穿液晶层6,用以保持第一基材1与第二基材4之间的间距。支撑组件40包括多个第一支撑柱41,多个第一支撑柱41错开透光区域601排布。
本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的主要区别是:支撑组件40还包括第二支撑柱42。第二支撑柱42部分或全部排布于透光区域601。图14中,第二支撑柱42全部排布于透光区域601。第二支撑柱42采用透光材料。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二支撑柱42对位于透光区域601内的第一基材1和第二基材4的支撑,使得液晶显示面板600在透光区域601与显示区域602具有相同的盒间隙,以避免在透光区域601周边的显示区域602中发生显示异常,使得液晶显示屏400具有较高的显示质量。
其中,第二支撑柱4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二支撑柱42彼此间隔地排布于透光区域601。本实施例中,多个第二支撑柱42可大致均匀地间隔排布,使液晶显示面板600的整个透光区域601具有较为均匀的盒间隙。
其中,对第二支撑柱42的数量进行设计时,要平衡支撑需求和透光需求,以具有足够的第二支撑柱42用于保持盒间隙,又避免设置过多的第二支撑柱42而导致透光区域601的透过率过低。
本实施例中,器件阵列层3位于显示区域602的部分的厚度大于位于透光区域601的部分的厚度,在第一基材1向第二基材4的方向Z上,第二支撑柱42的高度大于第一支撑柱41的高度。第二支撑柱42的高度以能够合理支撑第一基材1及第二基材4为准进行设计。此时,第二支撑柱42的形状可参考第一支撑柱41设计。第二支撑柱42和第一支撑柱41可以大致呈圆台状。第二支撑柱42与第一支撑柱41可以在同一道工序中成形,也可以在两道工序中成形。
其他实施例中,器件阵列层3位于显示区域602的部分与位于透光区域601的部分厚度一致时(可以参阅图13所示结构),第二支撑柱42的形状及尺寸可以与第一支撑柱41相同。第二支撑柱42和第一支撑柱41可以大致呈圆台状。第二支撑柱42与第一支撑柱41可在同一道工序中成形。
请参阅图15,图15是图3所示液晶显示面板600在第八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液晶显示面板600还包括支撑组件40。支撑组件40位于第一基材1与第二基材4之间,且在第一基材1向第二基材4的方向Z上贯穿液晶层6。支撑组件40包括多个第一支撑柱41,多个第一支撑柱41错开透光区域601排布。支撑组件40还包括第二支撑柱42。第二支撑柱42排布于透光区域601。
本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的主要区别是:第二支撑柱42的数量为一个。第二支撑柱42朝向第二基材4的端面421面积大于第一支撑柱41朝向第二基材4的端面411面积。其中,第二支撑柱42朝向第一基材1的端面422面积大于第一支撑柱41朝向第一基材1的端面412面积。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支撑柱42能够提供更大的支撑面积,从而在第二支撑柱42的数量的情况下,使得支撑组件40能够稳定支撑透光区域601。
其中,第二支撑柱42可以呈圆台形,第二支撑柱42的两个端面(421、422)呈圆形。此时,第二支撑柱42的两个端面(421、422)可以尽量覆盖透光区域601。例如,第二支撑柱42形成在第一基材1上,第二支撑柱42朝向第一基材1的端面422覆盖透光区域601。此时,第二支撑柱42朝向第二基材4的端面421可以覆盖透光区域601或覆盖部分透光区域601。由于第二支撑柱42占用了液晶层6在透光区域601的大量空间、甚至全部空间,因此液晶层6在液晶区域中的液晶很少、甚至没有。
本实施例中,第二支撑柱42可采用高透光材料,以提高透光区域601的透过率。例如,第二支撑柱42所采用的材料的透光率可高于液晶材料的透光率。
请参阅图16,图16是图3所示液晶显示面板600在第九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液晶显示面板600还包括支撑组件40。支撑组件40位于第一基材1与第二基材4之间,且在第一基材1向第二基材4的方向Z上贯穿液晶层6。支撑组件40包括多个第一支撑柱41,多个第一支撑柱41错开透光区域601排布。支撑组件40还包括第二支撑柱42。第二支撑柱42的数量为一个。第二支撑柱42朝向第二基材4的端面421面积大于第一支撑柱41朝向第二基材4的端面411面积。第二支撑柱42可以呈圆台形。液晶显示面板600还具有环绕并邻接透光区域601的遮光区域603。
本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的主要区别是:第二支撑柱42部分排布于透光区域601。第二支撑柱42部分位于遮光区域603。位于遮光区域603的部分第二支撑柱42既不会降低遮光区域603的透光率,还能够提高对液晶显示面板600在透光区域601部分的支撑可靠性,使得液晶显示面板600具有较高的显示质量。
其中,第二支撑柱42的中心区域排布于透光区域601,第二支撑柱42的周缘区域排布于遮光区域603。器件阵列层3位于遮光区域603部分的厚度与位于显示区域602部分的厚度相同。本实施例中,器件阵列层3位于透光区域601部分的厚度小于位于显示区域602部分的厚度,第二支撑柱42没有接触器件阵列层3位于显示区域602的部分,两者之间填充液晶。
其他实施例中,器件阵列层3位于透光区域601部分的厚度与位于显示区域602部分的厚度相同时,第二支撑柱42同时接触器件阵列层3位于遮光区域603部分和器件阵列层3位于透光区域601部分,能够更好地支撑第一基材1与第二基材4,以保持液晶显示面板600的盒间隙。
请参阅图17,图17是图3所示液晶显示面板600在第十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液晶显示面板600还包括支撑组件40。支撑组件40位于第一基材1与第二基材4之间,且在第一基材1向第二基材4的方向Z上贯穿液晶层6。支撑组件40包括多个第一支撑柱41,多个第一支撑柱41错开透光区域601排布。支撑组件40还包括第二支撑柱42。第二支撑柱42的数量为一个。第二支撑柱42朝向第二基材4的端面421面积大于第一支撑柱41朝向第二基材4的端面411面积。第二支撑柱42排布于透光区域601。
本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的主要区别是:第二支撑柱42朝向第二基材4的端面421呈环形。第二支撑柱42朝向第一基材1的端面422呈环形。此时,第二支撑柱42具有相背设置的内侧环面和外侧环面。内侧环面所环绕出的空间中排布有液晶。具有环形端面的第二支撑柱42的支撑强度较高。
请一并参阅图18和图19,图18是图3所示液晶显示面板600在第十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图19是图18所示液晶显示面板600的第二支撑柱42和第三支撑柱43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液晶显示面板600还包括支撑组件40。支撑组件40位于第一基材1与第二基材4之间,且在第一基材1向第二基材4的方向Z上贯穿液晶层6。支撑组件40包括多个第一支撑柱41,多个第一支撑柱41错开透光区域601排布。支撑组件40还包括第二支撑柱42。第二支撑柱42的数量为一个。第二支撑柱42朝向第二基材4的端面421面积大于第一支撑柱41朝向第二基材4的端面411面积。第二支撑柱42排布于透光区域601。第二支撑柱42朝向第二基材4的端面421呈环形。
本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的主要区别是:支撑组件40还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三支撑柱43。第二支撑柱42环绕一个或多个第三支撑柱43设置。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一个或多个第三支撑柱43,使一个或多个第三支撑柱43与第二支撑柱42相配合,共同支撑第一基材1和第二基材4,能够提高支撑组件40对液晶显示面板600在透光区域601部分的支撑可靠性。
其中,多个第三支撑柱43可阵列排布。第二支撑柱42排布于透光区域601。第二支撑柱42和第三支撑柱43在第一基材1向第二基材4的方向Z上高度相同。
请一并参阅图20和图21,图20是图3所示液晶显示面板600在第十二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图21是图20所示液晶显示面板600的第二支撑柱42和第三支撑柱43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液晶显示面板600还包括支撑组件40。支撑组件40位于第一基材1与第二基材4之间,且在第一基材1向第二基材4的方向Z上贯穿液晶层6。支撑组件40包括多个第一支撑柱41,多个第一支撑柱41错开透光区域601排布。支撑组件40还包括第二支撑柱42。第二支撑柱42的数量为一个。第二支撑柱42朝向第二基材4的端面421面积大于第一支撑柱41朝向第二基材4的端面411面积。第二支撑柱42朝向第二基材4的端面421呈环形。支撑组件40还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三支撑柱43。第二支撑柱42环绕一个或多个第三支撑柱43设置。
本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的主要区别是:第二支撑柱42部分排布于透光区域601、部分排布于遮光区域603。此时,第二支撑柱42可以设置较大的端面(421/422)面积,以提高第二支撑柱42的支撑强度。并且,相对于第十一实施例(参阅图18和图19),在同等排布密度的情况下,透光区域601中可以排布更多的第三支撑柱43,使得支撑组件40对液晶显示面板600的透光区域601的支撑强度更高。
请参阅图22,图22是图3所示液晶显示面板600在第十三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液晶显示面板600还包括支撑组件40。支撑组件40位于第一基材1与第二基材4之间,且在第一基材1向第二基材4的方向Z上贯穿液晶层6。支撑组件40包括多个第一支撑柱41,多个第一支撑柱41错开透光区域601排布。支撑组件40还包括第二支撑柱42。
本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的主要区别是:第二支撑柱42包括第一支撑块423和第二支撑块424。第一支撑块423和第二支撑块424在第一基材1向第二基材4的方向Z上排布,且彼此抵持。此时,第一支撑块423和第二支撑块424中的一者形成在第一基材1上,另一者形成在第二基材4上。在第一基材1向第二基材4的方向Z上,第一支撑块423与第二支撑块424的高度和等于第二支撑柱42的高度。在本实施例中,将一个第二支撑柱42分割成第一支撑块423和第二支撑块424,有利于降低第二支撑柱42的成形难度,使得第二支撑柱42的成形质量较高。
其中,第一支撑块423朝向第一基材1的端面面积与第二支撑块424朝向第二基材4的端面面积相同。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支撑块423朝向第一基材1的端面和第二支撑块424朝向第二基材4的端面中,也可以一者面积较大,另一者面积较小,以使两者之间的抵持更稳固。
其中,第一支撑块423的高度与第二支撑块424的高度可以一致,也可以不一致。
本实施例中将第二支撑柱42拆成第一支撑块423和第二支撑块424的方式,也可以应用于图15至图20所示结构中。
请参阅图23,图23是图3所示液晶显示面板600在第十四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液晶显示面板600还具有环绕并邻接透光区域601的遮光区域603。液晶显示面板600还包括支撑组件40。支撑组件40位于第一基材1与第二基材4之间,且在第一基材1向第二基材4的方向Z上贯穿液晶层6。支撑组件40包括多个第一支撑柱41,多个第一支撑柱41错开透光区域601排布。支撑组件40还包括第四支撑柱44。第四支撑柱44排布于遮光区域603。
本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的主要区别是:第四支撑柱44的数量为一个。第四支撑柱44朝向第二基材4的端面441呈环形。第四支撑柱44朝向第一基材1的端面442呈环形。具有环形端面的第四支撑柱44的支撑强度较高。第四支撑柱44环绕透光区域601。
其中,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施例可以与前述各个实施例进行组合,例如,第四支撑柱44可以与排布于透光区域601的各种形状的第二支撑柱42和第三支撑柱43相组合。
在本申请中,图6至图23中所示出的各种结构的液晶显示面板600均可应用于图4和图5所示结构中。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22)

1.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具有透光区域和环绕所述透光区域的显示区域,所述显示区域用于显示图像;
所述液晶显示面板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偏光片、第一基材、彩膜层、器件阵列层、第二基材及第二偏光片,所述第一基材和所述第二基材均采用透光材料并覆盖所述透光区域,所述彩膜层位于所述透光区域的部分和所述器件阵列层位于所述透光区域的部分均允许可见光通过,所述器件阵列层包括层叠设置的多个透光层和多个遮光层,所述多个遮光层错开所述透光区域排布,一个或多个所述透光层部分排布于所述透光区域,所述第一偏光片的偏光轴垂直于所述第二偏光片的偏光轴,所述第一偏光片和所述第二偏光片中的至少一者在所述透光区域中镂空设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晶显示面板还包括胶框和液晶层,所述胶框位于所述第一基材与所述第二基材之间,所述胶框环绕于所述显示区域外周侧,所述透光区域位于所述胶框内侧,所述液晶层填充于所述胶框内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彩膜层包括黑色矩阵和与所述黑色矩阵交替设置的多个彩色色阻块;所述液晶层位于所述彩膜层与所述器件阵列层之间,或者位于所述第一基材与所述彩膜层之间。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晶显示面板还包括黑色矩阵,所述彩膜层包括多个彩色色阻块;所述黑色矩阵位于所述第一基材朝向彩膜层的一侧,所述液晶层位于所述黑色矩阵与所述彩膜层之间。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黑色矩阵和所述多个彩色色阻块均错开所述透光区域排布;
或者,所述黑色矩阵错开所述透光区域排布,部分所述彩色色阻块排布于所述透光区域。
6.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晶显示面板还包括平坦层,所述平坦层覆盖所述透光区域和所述显示区域,所述平坦层位于所述彩膜层与所述液晶层之间。
7.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晶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取向层和第二取向层,所述第一取向层位于所述液晶层朝向所述第一基材的一侧,所述第二取向层位于所述液晶层朝向所述第二基材的一侧,所述第一取向层及所述第二取向层均覆盖所述透光区域和所述显示区域。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基材向所述第二基材的方向上,所述器件阵列层位于所述显示区域的部分与位于所述透光区域的部分厚度一致。
9.如权利要求2至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晶显示面板还包括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位于所述第一基材与所述第二基材之间,且在所述第一基材向所述第二基材的方向上贯穿所述液晶层,用以保持所述第一基材与所述第二基材之间的间距。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包括多个第一支撑柱,所述多个第一支撑柱错开所述透光区域排布。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还包括第二支撑柱,所述第二支撑柱部分或全部排布于所述透光区域。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柱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支撑柱彼此间隔地排布于所述透光区域。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柱的数量为一个,所述第二支撑柱朝向所述第二基材的端面面积大于所述第一支撑柱朝向所述第二基材的端面面积。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柱朝向所述第二基材的端面呈环形。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还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三支撑柱,所述第二支撑柱环绕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三支撑柱设置。
16.如权利要求13至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晶显示面板还具有环绕并邻接所述透光区域的遮光区域,所述第二支撑柱部分位于所述遮光区域。
17.如权利要求11至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柱包括第一支撑块和第二支撑块,所述第一支撑块和所述第二支撑块在所述第一基材向所述第二基材的方向上排布,且彼此抵持。
18.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晶显示面板还具有环绕并邻接所述透光区域的遮光区域,所述支撑组件还包括第四支撑柱,所述第四支撑柱排布于所述遮光区域。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支撑柱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四支撑柱彼此间隔地环绕所述透光区域排布。
20.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支撑柱的数量为一个,所述第四支撑柱朝向所述第二基材的端面呈环形。
21.一种液晶显示屏,其特征在于,包括背光模组和如权利要求1至2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所述背光模组用于为所述液晶显示面板提供背光源,所述背光模组具有正对所述透光区域的透光部。
22.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光学器件及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液晶显示屏,所述液晶显示屏安装于所述壳体,所述液晶显示屏与所述壳体共同围设出整机内腔,所述光学器件收容于所述整机内腔且正对所述透光区域。
CN201880097238.7A 2018-09-12 2018-09-12 液晶显示面板、液晶显示屏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11263959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18/105301 WO2020051810A1 (zh) 2018-09-12 2018-09-12 液晶显示面板、液晶显示屏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639594A CN112639594A (zh) 2021-04-09
CN112639594B true CN112639594B (zh) 2022-03-29

Family

ID=697779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97238.7A Active CN112639594B (zh) 2018-09-12 2018-09-12 液晶显示面板、液晶显示屏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2639594B (zh)
WO (1) WO202005181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929936B (zh) * 2020-08-25 2023-05-02 上海中航光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2838112B (zh) * 2021-01-11 2022-09-27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3991037B (zh) * 2021-10-25 2023-11-14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13990186B (zh) * 2021-10-25 2023-11-07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5718386B (zh) * 2022-11-17 2023-11-28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36896A (zh) * 2011-02-14 2012-08-15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04199213A (zh) * 2014-08-18 2014-12-1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半透半反式液晶显示面板及液晶显示器
KR20170040860A (ko) * 2015-10-05 2017-04-14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CN107272242A (zh) * 2017-07-28 2017-10-20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屏制造方法及显示屏
CN207264062U (zh) * 2017-09-26 2018-04-20 昆山龙腾光电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707521B2 (ja) * 2005-09-30 2011-06-22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カラーフィルタおよびこれを有する半透過半反射型液晶表示装置
CN105446042A (zh) * 2015-12-30 2016-03-30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6019614B (zh) * 2016-07-28 2018-09-1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3d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3d显示装置
CN106773273B (zh) * 2017-03-09 2020-02-1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和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
CN106773229B (zh) * 2017-03-10 2018-11-0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指纹识别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CN106981503B (zh) * 2017-04-27 2019-11-15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36896A (zh) * 2011-02-14 2012-08-15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04199213A (zh) * 2014-08-18 2014-12-1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半透半反式液晶显示面板及液晶显示器
KR20170040860A (ko) * 2015-10-05 2017-04-14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CN107272242A (zh) * 2017-07-28 2017-10-20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屏制造方法及显示屏
CN207264062U (zh) * 2017-09-26 2018-04-20 昆山龙腾光电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0051810A1 (zh) 2020-03-19
CN112639594A (zh) 2021-04-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639594B (zh) 液晶显示面板、液晶显示屏及电子设备
TWI719738B (zh) 顯示面板及顯示裝置
CN209992775U (zh) 显示装置
CN109307962B (zh) 一种液晶显示面板、液晶显示屏及电子设备
CN110709916B (zh) 显示装置
WO2020119490A1 (zh) 显示组件、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TWI629623B (zh) Display device
US9851605B2 (en) Display panel
US9069198B2 (en) Display apparatus
US8994909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20130258234A1 (en) Display apparatus
US20210326555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211826807U (zh) 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CN112654916B (zh) 液晶显示面板、液晶显示屏及电子设备
JP2008242307A (ja) マイクロレンズアレイ付き液晶表示パネル
EP4124904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US20190049804A1 (en) Active switch array substrate,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for, and display panel
KR20170010966A (ko) 표시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CN212392247U (zh) 屏内光学生物特征感测装置
CN110824788A (zh) 显示装置
US20190049803A1 (en) Active switch array substrate,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same, and display device using same
US10317722B2 (en) Display device
KR101073200B1 (ko) 액정표시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12666737B (zh) 液晶显示面板
JP3200298U (ja) 表示パネ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